• 5.05 MB
  • 2022-06-16 12:29:18 发布

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校代码:10036例矽子芗豸f节贸易声学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一一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培养单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作者:胡伟琴指导教师:夏友富论文日期:二。一三年五月 AStudyofIndustrialDevelopmentDuringtheDevelopmentandOpeningProcessofBorderRegionsinChina—·ACaseofHulunBuirCit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特此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钥伟秀砷哆年,月7Et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使用学位论文,或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供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鲈:胡体殄翩馘:後、始加f;年歹月刁Etw、z)年5月伪日 摘要自古以来,沿边区域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实力和形象,作为通往比邻国家的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我国是全球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边界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2800公里,整个边境区域的总面积按沿边9省区计算约占全国面积的62%。自1992年开始,我国陆续批准了多个边境开放城市,截至2011年,我国共分布着73个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近年来边境贸易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然而单纯依靠边境贸易、开放通商口岸和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来促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虽然在中部和西部沿边地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沿海开放与发展相比,沿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较为落后。为了有效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可考虑将产业合作作为发展和振兴沿边地区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从传统的边贸、投资、边境合作区等方式转向结合中国沿边区域与相邻国家地区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合作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把沿边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这些地区的振兴和跨越式发展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为例来研究沿边开发开放中的产业发屐与合作,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以及对毗邻国家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有关地区进行资源和市场的分析,找出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劣势,再就三边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沿边开发开放,产业合作,呼伦贝尔市,蒙古,俄罗斯 AbstractBorderregionshavebeenstandingfortheimageandpowerofastatesinceancienttimes.Asthedoortotheneighborcountries,borderregionsareofgreatstrategicimportanceinpolitics,militaryforcesandeconomics.Chinahasthelongestborderlineintheworld,whichismorethan22,000kilometers.9borderprovincescountsfor62%squareofChina.Till2011,Chinahasapproved73frontierports.Frontiertradehasbeenincreasingsteadilytheseyears.Thoughfrontiertrade,openingtradingportsandsettingupbordereconomiccooperationzonespromotesthedevelopmentandopeningofborderregions,it’Sthefactthatthedevelopmentofborderregionsstilllagbehindcoastalareas.Consequently,howtotransferthepatternofdevelopingfrombordertradetoindustrialcooperationhasbeenanissueworthofresearch.Throughindustrialcooperationacrosstheborder’borderregionswouldmaximizetheirfavorablefactorsandminimizeanfavorableonestorealizetheleap—overdevelopment.ThispapertakesHulunBuirCityasanexampletostudytheindustrialdevelopmentandcooperationduringthedevelopmentandopeningofborderregions.ThroughanalyzingthreeindustrialstructuresofHulunBuir"RussiaandMongolia,theauthorconcludesthestrengthandweaknessoftheirindustries.Finally,thesuggestionsonindustrialcooperationamongHulunBuir,Russia,andMongoliaarelisted.Keywords:Borderregions,Industrialcooperation,HulunBuirCitY,Mongolia,Russia 目录第l章引言⋯⋯⋯⋯⋯⋯⋯⋯⋯⋯⋯⋯⋯⋯..11.1概述⋯⋯⋯⋯⋯⋯⋯⋯⋯⋯⋯⋯⋯⋯⋯⋯⋯⋯..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目的⋯⋯⋯⋯⋯⋯⋯⋯⋯⋯⋯....⋯⋯⋯⋯..⋯.21.2文献综述⋯⋯⋯⋯⋯⋯⋯⋯⋯⋯⋯⋯⋯⋯⋯⋯⋯.21.3研究内容⋯⋯⋯⋯⋯⋯⋯⋯⋯⋯⋯⋯⋯⋯⋯⋯⋯.4第2章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相关理论⋯⋯⋯⋯⋯⋯..62.1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内涵.⋯⋯⋯⋯⋯⋯⋯⋯⋯⋯⋯..62.2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62.2.1传统贸易与产业分工与合作相关理论.⋯⋯..⋯..⋯⋯⋯⋯⋯..62.2.2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72.2.3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机制⋯⋯⋯⋯⋯⋯⋯⋯⋯⋯⋯⋯⋯8第3章中国沿边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产业合作经验⋯⋯⋯⋯93.1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93.1.1长吉图区域概况....⋯⋯⋯⋯⋯⋯⋯⋯⋯⋯⋯⋯⋯.⋯..93.1.2长吉图区域产业发展布局.⋯⋯..⋯⋯⋯⋯⋯⋯⋯⋯⋯⋯..93.2绥芬河市⋯⋯⋯⋯⋯⋯⋯⋯⋯⋯⋯⋯⋯⋯⋯⋯⋯113.2.1绥芬河社会经济概况⋯⋯⋯⋯.⋯⋯⋯⋯⋯⋯⋯⋯⋯⋯.113.2.2绥芬河产业发展现状⋯⋯⋯⋯⋯⋯⋯⋯⋯⋯⋯⋯⋯.⋯.113.2.3绥芬河产业发展思路⋯⋯⋯⋯⋯⋯⋯⋯⋯⋯.....⋯⋯...113.3广西东兴市⋯⋯⋯⋯⋯⋯⋯⋯⋯⋯⋯⋯⋯⋯⋯⋯.123.3.1东兴社会经济概况⋯⋯.⋯⋯⋯⋯⋯⋯⋯⋯...⋯.⋯.....123.3.2东兴产业发展现状⋯⋯.⋯⋯⋯⋯⋯⋯⋯⋯⋯⋯⋯⋯...123.3.3东兴产业发展思路........⋯⋯⋯⋯⋯⋯⋯⋯⋯⋯.....⋯123.4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133.4.1主要经验⋯⋯⋯⋯⋯⋯⋯⋯⋯⋯.....⋯⋯⋯.⋯⋯⋯133.4.2存在的主要问题⋯⋯⋯⋯⋯.....⋯⋯.⋯...⋯⋯⋯...⋯144.1呼伦贝尔市的基本概况⋯⋯⋯⋯⋯⋯⋯⋯⋯⋯⋯⋯⋯154⋯1l呼伦贝尔市的区位及资源概况⋯⋯..⋯⋯⋯.⋯⋯⋯.....⋯.154.1.2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164.2改革开放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开发及开放历程⋯⋯⋯⋯..164.3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分析⋯⋯⋯⋯⋯⋯⋯⋯⋯⋯⋯.⋯174.3.1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的6DP构成⋯...⋯⋯....⋯⋯.⋯⋯..⋯174.3.2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184.3.3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194.3.4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23第五章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的产业合作研究⋯⋯..245.1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概况⋯⋯⋯⋯⋯⋯⋯⋯⋯⋯⋯⋯.24 5.2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的经验⋯⋯⋯⋯⋯⋯⋯⋯⋯..255.2.1矿业合作⋯⋯...⋯⋯....⋯.....⋯⋯...⋯⋯⋯...⋯...255.2.2林业合作...⋯⋯...⋯⋯....⋯⋯...⋯⋯......⋯⋯⋯..265.2.3畜牧业合作⋯.⋯⋯⋯....⋯⋯...⋯⋯..⋯⋯⋯..⋯.⋯275.2.4农业合作.⋯⋯.....⋯⋯⋯⋯⋯.⋯⋯⋯..⋯⋯⋯⋯⋯275.2.5园区建设合作⋯⋯⋯..⋯⋯...⋯⋯..⋯.⋯⋯⋯⋯⋯⋯275.3产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85.3.1传统资源性产业仍占主导.⋯⋯⋯⋯⋯⋯⋯⋯⋯⋯⋯.⋯..285.3.2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285.3.3三边政府的沟通机制不完善⋯⋯⋯.⋯⋯⋯.⋯⋯⋯⋯.⋯..285.4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前景分析.⋯⋯⋯⋯⋯.285.4.1与俄毗邻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前景⋯⋯...⋯⋯⋯.⋯.⋯⋯⋯285.4.2与蒙古国毗邻地区的产业合作前景⋯⋯⋯⋯⋯...⋯⋯....⋯.30第六章深化呼伦贝尔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的建议⋯⋯336.1根据三方比较优势,认真选好合作共赢的优势主导产业链⋯⋯⋯336.2以三边企业为核心,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336.3创建三边产业合作与发展基金⋯⋯⋯⋯⋯⋯⋯⋯⋯⋯⋯336.4积极建设口岸的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方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346.5建立三边产业合作的政府主导机制⋯⋯⋯⋯⋯⋯⋯⋯⋯..34致谢⋯⋯⋯⋯⋯⋯⋯⋯⋯⋯⋯⋯⋯⋯⋯⋯⋯38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9 第1章引言1.1概述1.1.1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具有绵长内陆边界线的国家,边界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全长22800公里,整个边境区域的总面积按沿边9省区计算约占全国面积的62%,按45个地州市计算约占全国面积的37%。自古以来,沿边区域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实力和形象,作为通往比邻国家的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明确提出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针对沿海、内地与沿边不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报告明确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即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的要求,将沿边开放作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方面突出出来。而如何提升沿边开放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重点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传统的以边贸、投资、边境合作区等为主转向结合中国沿边区域与相邻国家地区发挥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联动即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把沿边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这些地区的振兴和跨越式发展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各地区通过选择主导优势产业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地区之间产业分工与合作,促使地区间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本文之所以选择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为例来研究沿边产业合作及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与黑龙江省为邻,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所以在沿边合作中的机遇最为明显,而面临的挑战也是首当其冲:二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全面实施,呼伦贝尔市在煤电、煤化工、乳制品、肉类加工、制药、水电、有色金属、石油开发等产业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三次产业格局已经逐步形成。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5.3亿元,增长2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1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09.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0.7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14.37亿元。呼伦贝尔市与俄、蒙的产业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正在形成产业链联动格局,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沿边其他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有借鉴意义。1.1.2研究目的我国的沿边开放长期以来都是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要方式。沿边省区通过边境贸易加强与毗邻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系,促进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国际和国内贸易环境及形式的变化,单纯的依靠边境贸易来拉动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让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进程变得更加缓慢,我们需要调整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内容和模式,实现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沿边开放模式的转型。为了有效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可考虑将产业合作作为发展和振兴沿边地区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蒙古相邻地区的产业合作为例,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提出深化合作的建议,为新的发展时期整个沿边区域的开发开放提出新的思路。1.2文献综述随着沿边政策的实施与不断推进,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现状,归纳总结沿边政策对当地开发开放的效果及影响。杜发春(2000)总结了目前中国沿边地区的发展,他认为要想改善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就应该在沿边地区实施开发开放战略和政策。在文中,他还提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刻影响。杨筠、杨兴礼(2003)从中国沿边开放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发现了沿边开发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了沿边开放对国家安全和战略部署的深远影响。张丽君、陶田田、郑颖超(2011)在对中国以往沿边开放政策进行了梳理归纳,从经济、社会方面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针对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对政策的整理,国内学者借鉴经济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将沿边开发开放的研究落脚在发展战略上。冯革群、丁四保(2005)从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角度回顾了地理学研究边境区及边境合作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了国外的边境合作 模式,最后提出我国边境地区合作的前景在于:此区域合作、口岸经济以及通道经济。张秀杰(2005)利用2000年到2003年四年的数据,从整体上和分行业分析了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发现贸易形式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黑龙江省对俄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作者大胆预测了对俄经贸合作的前景,认为两者在林业、矿产资源、建筑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合作前景十分光明。李靖宇和吴超{2011)回顾了中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理论、历史渊源、战略利益导向以及大国要求,阐述了中国与周边四大区域的合作态势,并分析了我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所面临的阻碍势力及因素,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沿边地区应采取的开发开放战略。在产业发展及合作方面,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是选择对我国国内某些区域进行了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对沿边省份及地区跨国家进行产业合作进行了研究。孟昌,李宗植(2000)从地域产业分工入手分析了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他们认为,目前东部地区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工业比重仍旧过大,而技术层次较高的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较弱,而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严重状况。解决这一不平衡的办法就是东部地区将已经失去优势的低技术层次的加工工业、高耗能耗料加工工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去,中西部地区在接纳这些产业的同时,与东部地区共同开发本地的优势资源,建立加工工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形成以加工和深加工带动资源开发的良性局面。郑吉春(2003)认为区域内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实行合理的产业分工,采用垂直或水平一体化保持适当的产业关联,使各产业互相作用,逐渐形成区域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董藩,郭波(2004)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分析了我国沿边次区域合作,并就此从对外贸易格局、产业结构和边境口岸的城市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调整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建议。他们认为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问还不具备大规模采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等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充分条件,目前比较适合采用合作水平稍低的次区域合作,例如构建中亚经济合作区域和东南亚经济合作区域。赵丽(2004)指出阻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内的城市间的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为了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就只有在大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郭京福(2004)认为我国沿边城市呼伦贝尔市应抓住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其陆地口岸、自然资源密集的优势以及国际经济发展重点西移的有利时机,提升自身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崔亚平(2008)在探讨了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指出未来东北与远东区域可将合作发展定位于能源、科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劳务等方面。杨先明(2009)在《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中以我国西南地区的滇、贵两省区的边疆地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这两省区与周边国家构建国际产业合作的战略意义、条件和构建的路径做了初步的分析。他认为通过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能够实现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眼神资源开发产业的产业链条,提升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使我国西南地区摆脱“富饶的贫困”这一尴尬局面,从而有效缓解这一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申恒、黎鹏(2010)以广西防城港为例对沿海沿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以工业来拉动农业和拓展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孙艳、陈纪忠(2010)基于产业集群来探讨中、越沿边城市群的互动发展研究的思路。目前,国内对于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政策、战略、实施效果研究有很多,对于国内某些著名区域如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等区域产业合作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把沿边与产业合作结合起来,如何运用经济互动和协作分工来实现沿边区域的产业协调、产业对接、产业合作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把与周边国家的产业链互动作为新时期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尤其是振兴与发展的重点,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地区的产业合作作为实例分析的典型。在先前的研究中,有的侧重于对区域制造业分工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对第三产业分工的研究,而对某个区域三次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完整的作定量分析的还不多,本文拟在这两方面多做一些研究。1.3研究内容本文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产业合作理论,包括传统产业合作理论和新产业合作理论,并指出产业合作的效益。为下文的定量分析做好理论铺垫。本文第三部分是对沿边区域产业合作的历程和现状进行描述,具体是选取几个典型的沿边区域和沿边口岸城市,主要有位于吉林省的长吉图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的口岸城市绥芬河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相通的口岸城市东兴,从而比较全面的考察我国沿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以期对呼伦贝尔市制定产业政策有所启示。本文第四部分着重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在沿边开发开放进程中的产业合作进行分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回顾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开发开放历4 程,再用详细的数据对呼伦贝尔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同时对与呼伦贝尔市相邻的俄罗斯、蒙古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点进行分析。本文第五部分是在前面对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与俄、与蒙的产业合作战略与对策。 第2章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相关理论2.1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内涵区域分工与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问及各区域内部次级区域之间,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而进行的专门化分工与合作。区域分工与合作能够带动区域专门化产业部门的发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只有通过发展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最大限度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本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投资与供给能力‘。区域分工与合作必须以产业分工与合作为基础。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选择产业,以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首要就是确定该区域中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在当前当地经济总量中某个产业占有一定份额,运行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营效率高,在一个地区和某个时间段内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则这个产业就可以视为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存在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区域产业合作是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各区域按照一定范围的优势,打破地理分割,根据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整合生产、物质、技术、信息、服务等,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能使参与各方都能扬长避短,以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将分散的生产按最优的结构结合成新的生产力,即协作生产力。具体来说,区域分工让区域内的各地区都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人力资源、发挥工农业生产潜力,促进区域综合效益的提高。通过区域分工,企业之问可以相互提供产品、信息和劳务,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商务服务设施,形成外部经济。区域合作能让各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能使各方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要素的交流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专门化生产,为进一步的深化分工与合作创造条件。2.2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2.2.1传统贸易与产业分工与合作相关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1石碧华,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一兼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6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他认为,由于国际分工,以及自然禀赋和后天条件的不同,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效率上具备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效率上存在劣势,于是通过商品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与另一个国家的商品交换,两国都获得“绝对利益”。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或劣势的根本原因是所花费在一单位该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成本,只有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才可以进行交换,然而这个理论过于绝对,不具有普遍性,但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各国或各地区进行产业分工的主要原因无疑是两国或两个地区在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选择发展低成本产业而放弃高成本产业生产的重要依据2。(2)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开启了现代国际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产生区域间贸易的必要条件在于,各国的商品在绝对价格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各国在生产同种商品时所具备的要素禀赋不同。因此,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应当生产和出口那些由本国具有充裕禀赋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由本国具有稀缺禀赋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最大的启示就是揭示了区域产业分工与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各国或各区域之问由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于是在产业分工中做出选择。(3)区域比较利益论在俄林之后,琼斯等人提出了“区域比较利益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着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体现为两种:一是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外部经济,区域外部经济不同,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差异;二是体现在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这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及其相对价格的差异,从而也对应了不同资源的区域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理论既吸取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原理,又融合了H一0理论。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其理论价值在于揭示了区域比较利益的客观性及其存在的原因,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2.2.2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华西里·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按照传统理论,美国这个世界上具有最昂贵劳动力和最密集资本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却是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却是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这极大地震动了西方经济学界,同时也带2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一一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第13期3孙海明,赵晓雷,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298页7 动了经济学界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各种现象的动态分析,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赤松提出了雁行产业形态学说,他以日本棉纺工业为例,分析了产业跨国分工的过程,从中发现:这一行业产品经历了从进口到国内生产最后再到出口三个主要过程,在图形上画出来就像是三只大雁在飞翔,因此他把一过程称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此后,该学说被用来表达一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国际产业分工所遵循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弗农在199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才解开了里昂惕夫之谜。它从新开发产品的技术周期角度阐述了技术这一生产要素与产业分工和贸易的关系,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在产品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将拥有后发性比较优势。克鲁格曼用新产业分工理论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产业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垂直分离和空问重组的现象。克鲁格曼认为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比较成本与要素禀赋已体现到不同的生产环节上,国际分工不只是停留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之间,而是渗透到产品制造过程或产业内部。一个产品在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渠道方面的优势完成设计,在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生产加工零部件,最后再到第三国家或地区完成产品的组装,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以及在生产工艺过程不同价值环节上国际分工的转移过程,即“雁行模式”的国际间产业转移现象4。新产业分工理论实质上是从产业角度出发,为地区互补性分工发展寻找理论依据。2.2.3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机制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机制,无非就是两种一一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自由主义的机制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实现产业间自然的分工与合作。而政府干预机制主张的是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干预,包括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及扶持,实现产业合作的最大化。而成功的区域产业合作的案例经验表明,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应该是以市场的作用为基础,政府进行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控,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成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及合作的最大效果。4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巾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87页。8 第3章中国沿边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产业合作经验本部分通过分析国内沿边的几个典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案例,以期对本文研究的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对呼伦贝尔来说,它与沿边同类城市的发展阶段有类似之处,因而沿边城市的产业发展对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沿边城市方面,我们主要挑选了位于吉林省的长吉图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的口岸城市绥芬河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相通的口岸城市东兴,从而比较全面的考察我国沿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以期对呼伦贝尔市的产业政策制定有所启示。3.1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3.1.1长吉图区域概况长吉图是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的简称,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1/2强,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是中国内陆日本海最近的地区。同时长吉图也是东北内陆唯一⋯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以大长春为核心,吉林市,珲春市为节点,力图打造成东北亚经济的桥头堡。自1992年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成效日益显现。2009年8月30日,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一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战略,为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以及长吉图地区未来产业确定了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经过两年多的深入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显著进展。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的罗先经济贸易区项目顺利启动,中俄陆港通道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中蒙大通道项目正抓紧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长春和吉林两市在城镇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腹地支撑作用。珲春市对外窗口作用进一步突显,目前,珲春市经朝鲜罗津港至上海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项目成功实施,珲春市经扎鲁比诺港分别到达日本新泻和韩国釜山的国际陆海联运航线正式开通。3.1。2长吉图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国内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推进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进行具体部署。其中,在产业发展发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链的发展构建是关键。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宏观经济的合理布局,更有利于提高本区 域的经济竞争能力。《规划纲要》提出,将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八大新型工业基地。这将改变长吉图地区长期以来对汽车、石化的过度偏重的状态。通过构建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带动长吉图先导区的产业整体演进和改善。长期以来,长吉图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汽车、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的过度依赖,曾被人戏称是“二人转”。如今,这一格局将被打破。新型工业的发展,位列《规划》中产业提升的首位。(1)汽车产业方面大力支持“一汽”向世界级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不断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生产能力,提高整车国产化率,重点推进百万辆汽车增产、新能源汽车开发、专用车基地建设、百户专业化零部件企业集团培育等工程。(2)石化产业方面推进中石油吉化公司积极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发展,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突出发展基础化工、新能源汽车开发、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学品、化纤纺织、生物化工、天然气化工六大产业。围绕“八大产业”,吉林省重点谋划了一批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优势和特色产业项目,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和高科技领域项目。吉林省酝酿建立工业产业跃升计划重点项目储备库,对纳入全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的项目,集中资源予以重点支持,在土地、环保、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积极推进全省重点项目建设。(3)现代服务业方面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拓宽产业领域,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以及金融保险业。其中,引人瞩目的是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旅游业。(4)物流方面国家层面东北地区物流专项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启动,建设了一批物流中心和节点城市,以及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化平台,长吉图显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构筑长春、珲春为两极,吉林、敦化、延吉为重要物流节点,依托珲春一阿尔山、哈尔滨一大连、东部通道等交通干线,西接内蒙古、北连绥芬河和满洲里、南通大连和丹东港,形成双向流动的现代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合力建设国际物流基地。 (5)旅游业方面国家正在酝酿将大东北旅游一体化作为重点来推进。将充分发挥区域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和边境游为主题,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净月潭森林公园为重点,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产业带。3.2绥芬河市3.2.1绥芬河社会经济概况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滨绥铁路和301国道的东端起点,西距牡丹江市156公里、哈尔滨市460公里,东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26公里、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230公里、远东最大的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369公里,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7.5公里。现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市区东西横距21.8公里,南北纵距26.4公里,下辖绥芬河镇、阜宁镇,人口约15万。绥芬河享有沿边开放、边境贸易等多项优惠政策。198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绥芬河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1999年,经中俄两国政府外交换文,批准设立中俄互市贸易区。2001年,国家三部委批准绥芬河为进口原木)JI-r锯材复出口指定口岸。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ll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造对俄贸易铁路通道和口岸设施”;“依托黑河、绥芬河、珲春等对俄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并提出在绥芬河建设“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3.2.2绥芬河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绥芬河市一直保持“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15.3:81.7”到2005年的“1.7:20.7:77.6”再到2011年的“0.6:16.8:82.6”,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存在小幅波动。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9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7亿元;。3.2.3绥芬河产业发展思路“十一五”以来,绥芬河市依托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不断完善口岸功能,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为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1)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基础支撑产业5数据来源:2011年绥芬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il‘公报11 “十一五”期间,绥芬河依托区内及周边木材、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把木材加工相关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相关产业定位为基础支撑产业。(2)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业、旅游业以及出口加工业依托区位优势,绥芬河在其“十一五”规划中将物流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以及轻工产品出口加工业作为该市的新兴主导产业。物流业:根据区域价值定位从四个层次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即东部边境商贸物流中心、黑龙江东部物流中心、东三省北部区域物流中心、东北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以文化风情旅游产品为主,把绥芬河市打造成最有价值的过境旅游通道、别具一格的边境风情城市和东北亚区域的文化娱乐中心。轻工产品出口加工业:以提升对俄出口创汇价值层次、打造东北三省最大轻工产品加工基地以及为俄港口群“转口贸易”提供重要货源为目标,大力发展以服装鞋帽加工和家电组装为主的轻工产品加工业。3.3广西东兴市3.3.1东兴社会经济概况广西省东兴市是1996年成立的县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549平方公里,辖东兴、江平、马路三个镇,总人口11.6万人,陆地边境线长27.3公里,海岸边境线长50公里,是京族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在中国与越南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东兴是我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是与越南距离最近、互补性最强、城市建设最好、出入境货物和人流量最大的一个口岸城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商贸、旅游和投资环境。近几年来,东兴市紧紧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重大机遇,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自2004年以来年均GDP增长率达24.89%,2007年起跻身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3.3。2东兴产业发展现状从2007年开始,东兴市从“三、一、二”型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2:24.2:52.6,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全市依托“工贸互动”战略,工业与贸易快速发展。3.3.3东兴产业发展思路“十一五”以来,东兴市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一桥、一港、二路、六区”十大项目,加强交通体系建设、13岸建设、园区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与招 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一体化,推动了区内产业发展。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农业方面,东兴市具有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的气候优势。主要为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业以及生猪养殖业。东兴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业方面,东兴市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走贸工互动发展路子,不断突破工业发展障碍,加速工业发展。主要措施有:加快贸易加工升级步伐;确保江平工业园建设出成效;全力推进企业技改;积极扶持企业发展。旅游业方面,围绕打造旅游目的地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抓好旅游产业开发。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加强等级景区建设;推进等级景区创建工作;抓好旅游市场建设。(2)发展关联产业,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从东兴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可以看到,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东兴市一直在致力于借助外部资金与技术,优先发展相关产业。同时,东兴市还注重利用区位优势及相关政策,发展进出口加工业项目。3。4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3.4.1主要经验(1)以企业为龙头引领产业发展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者。长吉图地区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自主性,在汽车产业方面,支持一汽做大做强,多元化自己的产业发展:在石化产业方面,支持中石油吉化公司多领域延伸化发展。吉林省围绕“八大产业”,重点谋划对地区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加入项目,来把项目做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上选取的三个边境区域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区位优势。长吉图地区利用自己物流中心和节点城市的角色,大力发展自身的物流产业,并重点建设了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基地。绥芬河依托自身的边境VI岸优势,除了推进自身的物流业发展之外,还大力发展别具特色的边境旅游。广西东兴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项目。(3)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是独立于其他而发展壮大的。区域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竞争 力,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集群。通过构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推进整体产业的调整和改善。如长吉图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来带动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地建设;广西东兴市在发展主导产业林业的同时,带动了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4)以园区化战略推进沿边经济的产业化通过政策扶持,在沿边地区规划建设对越出口加工基地,以出口基地建设带动沿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园区为载体,以现有的产业集团为基础,吸引和组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团,积极探索跨境加工合作模式,形成跨集团、跨园区、跨城市、跨省区以至于跨国的产业链,快速实现沿边地区的工业化。3.4.2存在的主要问题(1)过度依赖优势产业,忽略劣势产业的振兴从上面三个沿边区域产业发展的分析来看,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将沿边振兴的任务寄托在本地的优势产业上,而一些尚不具有优势的产业,由于本身的产业基础就很薄弱,又没有政策的支持,导致这些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的发展状态。(2)与国内其他区域的联动机制不够长吉图区域与绥芬河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竞争关系,双方就与东北亚合作的交流不够,日渐形成“孤岛经济”模式。如何相处市场分割,实现跨省区合作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与相邻国家的产业互动少上面所涉及的与相邻国家的互动仍然是边境贸易,没有涉及横向的产业联动。这个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沿边城市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沿边的中小城市自身的产业链过短。14 第4章沿边地区呼伦贝尔市的产业结构分析4.1呼伦贝尔市的基本概况4.1.1呼伦贝尔市的区位及资源概况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21.4%,占全国面积的2.6%,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人口267万人,首府所在地海拉尔区。全市辖1区5市7旗,即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陈巴尔虎旗。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期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有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1个,其中对俄开放5个,对蒙开放2个。口岸数占自治区近一半,过货量占自治区总过货量的2/3以上。其中,满洲里口岸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陆路口岸,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大兴安岭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自然经济区,大兴安岭山地为全国重点林区,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岭东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呼伦贝尔市境内森林、草原、湖泊大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呼伦贝尔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总面积1.216亿亩,市林地面积2.3l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0.8%,有林地面积1.732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6%,森林覆盖率51%以上。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探明或初步探明的矿产52种;水资源总量为316.19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56.4%。其中,地表水总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水域面积48.32万公顷。全市野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类总数的12.3%,占自治区的70%以上,居第一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多达500种以上,被称为“北方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区,有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和全国六大景区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旅游景点遍布草原、森林、冰雪、湖泊、口岸等。2011年共接待旅游者116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73亿元。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呼伦贝尔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人文 资源优势以及生态环境优势。借助这些方面的优势,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4.1.2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5.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804.3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4.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142元和764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04.32亿元。在对外经济领域,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5.66亿美元,其中,出口2.36亿美元,进口23.30亿美元,贸易逆差20.9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729万美元,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13个,合同总金额21022万美元,营业额1651万美元,外派劳务1198人次。全年铁路、公路完成货运量13698万吨,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525.5万人。全年鉴定科技成果ll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4项,合同成交金额10546.40万元。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2011年全市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645人,普通高中有34所,比上年减少l所,招收学生120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0%。2011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42个,档案馆2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0座,广播覆盖率95.9%;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转播台59座,电视覆盖率95.5%。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961个,医疗卫生单位病床12411张。全市电话用户达45.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己达306.45万户,互联网用户26.75万户。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己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及服务设施106处。2011年末全市有30.3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3.68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4.2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开发及开放历程1992年国务院批准满洲里市为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扩大了经济贸易管理权限,呼伦贝尔的对外开放打开了新的局面。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2002年3月25日至31日,先后召开了呼伦贝尔市首次党代会,首届一次人代会、政协会,实行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自治区派出机构向一级实体政权的转变。伴随着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农垦、煤炭、林业、铁路等国有大企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呼伦贝尔逐步走出产业转型、体制转轨困境,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提速。2006年10月,呼伦贝尔市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呼伦贝尔的发 展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有退有进、科学发展,突出主体、共谋发展,关注民生、和谐发展”四大历史任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完善市场机制,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引进大型中央国企与地方煤炭企业重组,投资打造国家重要煤电化产业基地。支持森工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主辅分离改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农垦企业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走上了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之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满洲里,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加强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协作,扩大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开放交流,大力度实施择商选资,对外开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6。从1992年沿边开放政策的提出到十七大提出要提升沿边开放,政府给予了沿边地区诸多优惠政策,提升了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开放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相关新政策与新措施的实施,对呼伦贝尔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批准实施,为呼伦贝尔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机遇。呼伦贝尔市与毗邻的俄罗斯赤塔州及蒙古国东方省分别建立了地区间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积极开拓俄蒙市场,进一步加强边境矿业、贸易和人文等领域多元合作,列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项目达到60个以上,成功举办了中俄蒙经贸洽谈、文体会展等活动。4.3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内部之问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实践中经济的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总量增长取决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但结构决定资源配置效果。本部分将从三次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来对呼伦贝尔市的产业整体状况进行分析,据此研究它在沿边开发开放过程中的产业合作布局。4.3.1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27.7:26.1:46.2调整为2011年的18.7:44.5:36.8。6节选白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2008年12月30日在中共呼伦贝尔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7 60.O%。0.0%j—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一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4.1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一2011年根据以上的趋势变化图图4.1,我们可以发现在2000年到2009年间,呼伦贝尔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已经发展为该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9.2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0.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1.1%。从表面上这种产业结构处于合理和均衡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畸形状态,第三产业在没有经过农业化、工业化的阶段,跃居三次产业的主导地位。这种结构不合理即第三产业没有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泡沫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5年后,第二产业的GDP占比陡增,第一、三产业呈减慢趋势。2010年和201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调整为19.6:42.1:38.3和18.7:44.5:36.8,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模式。4.3.2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的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50.4亿元,对全市的GDP贡献率达到30.6%。这主要归因于呼伦贝尔市的资源优势。18泓麟泓慨赡船的加∞ 表4.12011年呼伦贝尔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单位:万元)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年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呼伦贝尔的传统优势产业农业和牧业逐步发展,成为了第一产业中的重头戏,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农业和牧业的产值分别占据了2011年第一产业产值的53.99%和32.78%。2011年,呼伦贝尔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358.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05.00亿斤,占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21.99%,突破百亿斤大关,跨入全国20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近年来,农民在政策、市场等因素引导下,结构调整显得更为理性。粮经饲播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79.4:19.6:1.0调整为2011年的84.2:11.4:4.4,种植结构逐渐由传统单一向多种经济作物的多元化转变。.2011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651.59万头(只),肉类产品产量132.70万吨,肉类总产量24.79万吨。4.3.3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十年来,呼伦贝尔市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壮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态势。(1)工业生产增长迅猛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58亿元,2011年达到441.1l亿元,是2002年的12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开始连年上台阶,2004年比上年增加15.31亿元,2005年增加20.00亿元,2006年增加37.36亿元,2011年增加123.9亿元,撤盟设市十年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23.8%,工业生产呈现逐年发力之势。(2)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2第二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为24.5%,2005年28.6%,在此之后,第二产业的GDP比重陡增,到2011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5%,其中:2002年工业占GDP比重18.1%,2005年工业占GDP比重为23.9%,2011年工业占19 GDP比重为38.5%;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全部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重点是工业,而制造业又是工业中的重点,本部分主要研究制造业,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等指标,来对呼伦贝尔市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优势行业,并以此作为沿边产业合作发展的依据。笔者拟在本部分采用区位熵这一指标来衡量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不仅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而且还可以根据区位熵数值的大小来衡量其发展强度,值越大,发展强大越高。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鬟箍莲A蘸秘矮熬篷,,盎糖窝参耪监逡搀磐区位熵=整个莲域矗嚣貔楚蕊璧/,该逛蠛垒《亍监德熬徨(4.1)区位熵大于1,表示该行业为该地区的生产专业化部门,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当区位熵小于l时,则是非专业化部门,在区域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表4.22011年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单位:亿元)工业总产值1040.71农副食品加工业176.7煤炭开采业12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12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1.8木材加工业86.1食品制造业70.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0.9饮料制造业5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9.9数据来源:http://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2/03/22/004854966.shtml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大收入持续攀升20 表4.3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单位:亿元)工业总产值17317.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718.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1L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46.5非金属矿采选业206.1农副食品加工业1269.8食品制造业655.3饮料制造业225.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79.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06.7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年表4.4呼伦贝尔市制造业主要行业区位熵木材加工业8.9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2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462饮料制造业3.693农副食品加工业2.31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897食品制造业1.78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1.2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593煤炭开采业0.575从表4.4中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的制造业中,主导产业有木材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和电力以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能源工业、食品工业以及建材工业是呼伦贝尔市的支柱产业,而矿产制品业因为具有 良好的地区资源优势,也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呼伦贝尔是国内煤炭资源丰富城市的最典型代表。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及预测储量1948.48亿吨,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和的1.8倍,基本上是适于发电的褐煤、其中伊敏煤矿是中国四大露天煤矿之一,是我国第一个煤电联营试点企业。估算可采总储量1271.19亿吨。各煤田中已做过不同程度地质工作的有60处,探明及预测储量1572亿吨,褐煤总储量居第一。各煤田中资源储量大于200亿吨的现发现6处,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发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适合于综合技术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所以更好开发呼伦贝尔丰富的煤炭资源,对于形成西电东送北通道,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成为对“东部经济带”具有直接辐射作用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对于振兴沿边地区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把呼伦贝尔市列为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规划到2020年建设2300万千瓦电力、600万吨甲醇项目和大型煤电化油项目。这些项目意味着呼伦贝尔将成为继内蒙古西部“金三角”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如此,还将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重要能源战略高地。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基地建设对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的损害,在发展过程中全市将严格按照“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来摆布基地,严格按照“规模合理、技术领先、效益凸显、环保达标”的标准来选择企业,走上“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7。除了建设煤电、煤化工基地之外,呼伦贝尔市应充分利用其日照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太阳能项目。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政策背景下,为更好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结合国家政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使得全市建材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成为了呼伦贝尔市的优势产业之一。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强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国民经济,由于建材工业及建筑业产业联系紧密,与其他产业也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联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增进经济效益。食品工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在呼伦贝尔市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也是该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呼伦贝尔盛产粮油、大豆、薯类、甜菜、肉、奶制品等,可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高品质的原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和要求也日渐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相关行业的发展。7http:ffkxfz.people.com.cn/GB/13680lZ3473106.html.专访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四退四进科学发展 4.3.4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在呼伦贝尔市,批发零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1)旅游业快速发展。201t年全市接待旅游者l1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8%,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73亿元,完成计划100.6%,同比增长21.0%。旅游业进一步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2)房地产开发持续增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8亿元,同比增长122.6%,较上年增长105.1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993.5万平方米,增长55.4%,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741.7万平方米,增长56.1%,较上年增长47.4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增长55.5%,较上年增长53.2个百分点。(3)金融对经济服务力度加大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创新支持手段,全市金融贷款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875.29亿元,同比增长14.8%;贷款余额为486.24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比增加放贷近55.7亿元。 第五章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的产业合作研究近年来,中、俄、蒙之间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边境毗邻地区的经贸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边民易货贸易,逐步向能源合作、高新技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科技、文化及体育等产业领域扩展。要提升呼伦贝尔市的沿边开发开放效果,振兴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就应充分以三边毗邻地区的产业为基础和依托,开展经济合作。5.1与俄、蒙毗邻地区的概况呼伦贝尔市的西北部与俄罗斯的赤塔州交界,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的东部三省(东方省、苏赫巴托省、肯特省)交界。图5.1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地图赤塔州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主要工业为采矿选矿业和农艺业。该州矿产资源比较多,主要有锡、铝、金、铜、钼、钨、莹石、铁矿石、煤等。全州几乎有一半的面积被森林覆盖,木材蓄积量达20多亿立方米。该州的特色产业主要有两项:一是畜牧业,二是放射性元素铀矿和钍矿的开采业。前者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该州是俄罗斯最大的养羊业中心之一,是专业细毛绵羊的放牧地,肉奶和肉类动物养殖业、养猪业、家禽养殖业在这里都有很大的发展,此地出产的羊毛和24 羊肉源源不断地运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区。后者是出口的主要产品,占该州出口总额的43%,主要开采、加工八氧化三铀,向发达国家出口。赤塔州从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是巨大的农业区域,在赤塔州的中心区、南部区和东南区域是植物作物栽培的主要地带。蒙古国东部三省总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林业、渔业、畜牧业产品丰富,煤、盐硝、石油及有色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东方省是蒙古国东部地区的支柱中心,北邻俄罗斯赤塔州,东、南两面毗邻呼伦贝尔市,西南和西面连接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和肯特省,省会是乔巴山。由于地处蒙、中、俄三国的交界处,具有发展对外关系的地域优势。东方省自然资源丰富,诸如褐煤、萤石、石油、铀、石灰石、金、钨、红铜、烟纹水晶、铁、油叶岩等矿产和盐、碱资源,还有查于浑迪、敏珠尔、额仁、查干朝鲁特等30多处温泉。境内分布着10一ll世纪的契丹克鲁伦巴尔斯城遗址、边墙路、19世纪人工建造的五台山、伊科波尔汗图、石人、乌格塔木庙遗址、喀尔喀河胜利纪念碑等众多历史古迹。与其它省相比,东方省基础设施比较发展。铁路可从巴彦图门至俄罗斯联邦赤塔市,经中国满洲里可通往东北亚地区。苏赫巴托省位于蒙古国东南部,土地面积8.29万平方公里,南面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相连,国境线470余公里。西面与东戈壁省、北面与肯特省和东方省、东面与东方省分别相邻。该省盛产牧草和药材,有狼、狐狸、兔、短尾黄羊、旱獭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矿物资源主要有铁、煤、萤石、铜、锯、钨、锌等,还有水晶石、绿松石、玛瑙、大理石等宝石及沙石、耐火土、石灰等建筑材料。畜牧业是该省的主要经济来源,有绵羊、山羊、牛、马和骆驼等。该省耕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耕地主要种植谷物、土豆、蔬菜。苏赫巴特尔省企业主要有金矿、食品加工厂、塔拉布拉格矿、乌勒格印刷厂、皮革加工厂、建筑材料厂、燃料动力工厂和阿尔坦图音面粉J_一等。肯特省位于蒙古东部和中部省份之间,东面与东方省、东南同苏赫巴托省、南面与东戈壁省、西面同中央省、西北角与色楞格省为邻,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肯特省境内有丰富的药材和食用植物。野生动物有四不象、鹿、貂、麝等10余种。境内有烟纹水晶、金、铅、萤石、煤、钢等矿产资源。肯特省的工业在国内占一定比重,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工业企业有供应东部四省建筑用材和农牧业用材的布仁汗木材加工厂、伯尔赫萤石矿、昌达干煤矿以及动力工业、建筑业、食品工业等。5.2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的经验5.2.1矿业合作 (1)乌兰铅锌矿项目2005年6月,新巴尔虎右旗新鑫矿业通过阿目哈沙特口岸进入蒙古国,买断了蒙古国东方省乌兰矿等七处铅锌矿的40年开采权,拉开了新右旗与蒙古国资源合作开发的序幕。(2)别列佐夫铁矿项目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内蒙古蒙东能源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投资开发别列佐夫铁矿项目。这是呼伦贝尔市境外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我国对俄投资矿产类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别列佐夫铁矿位于俄罗斯赤塔州涅尔斯克一扎沃德区(简称涅区),面积22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4.47亿吨。涅区人口不到10万人,人口稀少,基本没有工业项目,属于俄欠发达地区。而铁矿石的市场又在中国。这一项目的实施将给俄方带来巨大的利益和税收,有助于改变该地区的落后面貌。蒙东能源公司在俄的全资子公司赤塔鲁能矿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通过竞标取得了别列佐夫铁矿25年的勘探开采权。该项目总投资4.94亿美元,将建设两个露天采场和一个选矿厂,生产规模为年处理铁矿石1000万吨,产铁精矿545万吨/年。由山东鲁能集团公司控股70.5%的内蒙古蒙东能源有限公司在俄罗斯联邦赤塔州独资开发别列佐夫铁矿。该项目预计2008年投产,2010年达产,年均利润总额5.5亿元。但就在该项目投产前,由于蒙东能源有限公司受资金、技术等条件影响,2007年8月6日,辽宁海城西洋集团从赤塔鲁能矿业公司手中收购了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矿权,西洋集团将独资开采别列佐夫铁矿。该铁矿项目于201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同时在矿区新建400万吨规模钢铁厂。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项目33亿元,建设周期为4年,2012年末全部完工。然而从2010年4月17日开始,蒙古国总统颁布了新的总统令,要无限期地停止颁发新的矿产勘查许可证和禁止转让许可证,中国投资者只能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拥有矿权的蒙古国企业。5.2.2林业合作2006年1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赤塔州后贝加尔斯克区政府、赤塔州温捷拉诺夫生产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署了总投资800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目前有6家企业在俄进行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2010年10月,内蒙古森工集团又与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洁雅木材生产联合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森林资源项目合同总金额2亿美元。协议规定,中方负责提供生产所需的劳务技术人员260名,负责采伐、集材、清林、运输、卸车、造材、选材、归楞、装车、锯材加工和木材检验全部生产工序;俄方提供 合作项目下所需充足的可采资源、贮木场地和铁路专运线、办理引进劳务技术人员许可证、垫付生产所需油脂、材料、关税和铁路运费等资金。该合作项目投资总额为350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105万美元,占投资比例的30%;俄方投资额为245万美元,占投资比例的70%。合同期限为10年,2010年11月1日起,2020年11月1日止。合同期限届满,合作项目的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5.2.3畜牧业合作2006年9月,中国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古国农牧业部国务秘书巴特苏日在乌兰巴托签署了双方乳品加工合作意向书。意向书规定,中国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与蒙古国有关企业开展奶牛饲养、牧草种植、乳品加工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蒙古国食品农业部将对该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根据意向书,伊利集团第一步将投资l亿美元,在中国内蒙古建立“中蒙奶牛出口繁育基地”,即以中国内蒙古优良的荷斯坦奶牛为基础,繁育成牛出口到蒙古国。除此之外,伊利集团将把现代化的奶牛饲养技术和模式带到蒙古国。在中国和蒙古国分别建立培训中心,向蒙古国牧民传授奶牛饲养技术,为蒙古国奶牛饲养业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伊利集团还将把牧草种植技术引到蒙古国,从而改善蒙古国的牧草构成,提高草原利用率,改善奶牛的饮食结构,提高奶产量。该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奶10万吨,相当于目前蒙古国全国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5.2.4农业合作扎兰屯农业合作发展公司在俄罗斯赤塔市设立了扎兰屯一赤塔农业合作基地,该基地于2003年按照扎兰屯市政府与赤塔市政府签署的农业合作意向建立的。占地52公顷。现有蔬菜大棚180个,其中温室15个,占地17亩;阳光大棚165个,占地200亩;种植品种10余种,主要包括:黄瓜、西红柿、西瓜、甜瓜、青椒、茄子、马铃薯、胡萝b、大头菜,长白菜、雪克拉等。每年可生产各类蔬菜3000余吨,占当地市场份额约60%,产值约2000万元。目前基地从扎兰屯吸引劳务人员156人,雇佣俄籍员工23人。基地自成立以来遵守俄罗斯当地法律、法规,为赤塔市、乌兰乌德及周边其它地区提供了大量绿色新鲜蔬菜,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许多农业技术人员。此外基地每年还免费为当地福利院、幼儿园提供蔬菜30余吨,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广泛好评。基地的良好运营一方面使国内外派劳务人员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当地市场,成为呼伦贝尔市对俄开展农业合作的基地。5.2.5园区建设合作 2012年,新左旗借助口岸、旅游资源优势,以开放推动、项目拉动为载体,加快口岸经济发展,与蒙古国东方省政府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一一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大对蒙开放力度。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新左旗和蒙古国东方省政府共同构思、科学总结以往合作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额布都格——巴彦呼舒口岸建设的新型跨境合作模式。跨境合作区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以产业设置为前提,前期规划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后期发展电子产品、石油、矿产资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经济和特色资源型产业集中度高的进出口加工型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国际现代化服务业合作平台。另外,双方在旅游开发、农牧业开发、商务信息交流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并签订了{2012—2017年经贸社会发展合作计划协议》。新型合作模式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增加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还能深化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为企业投资和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5.3产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3.1传统资源性产业仍占主导呼伦贝尔市与相邻国家的产业合作主要是矿产、电等资源性产业的合作,缺乏高科技产业方面的互动,尤其是战略新兴行业方面。5.3.2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从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现有的产业合作项目来看,三边尚未形成一个上下游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并没有在产业链中找到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市场及资源优势的位置。5.3.3三边政府的沟通机制不完善中、俄、蒙三边政府在产业合作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沟通不足,也是导致某些项目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5.4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前景分析5.4.1与俄毗邻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前景呼伦贝尔与俄罗斯赤塔州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贸易商品结构上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都产业结构都亟待调整。俄罗斯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严重畸形,其经济发展以能源工业为支柱,国内经济严重依赖能源产业,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十分发达,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俄罗斯需要优先发展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如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产业在中国国内己经接近28 饱和,而此类产业的技术、设备、人才、工艺等都是俄罗斯目前需要的。而呼伦贝尔要大力发展的第二产业,需要俄罗斯在能源、矿产资源及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呼伦贝尔市的多个旗市区己与俄罗斯赤塔州的市区都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另外,市领导人与俄毗邻地区领导人也建立起定期会晤和政府间的互访机制,且相关部门建立了定期联络制度,以解决双方经贸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给两地进一步的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现双方的战略及产业合作,相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推进双边产业结构的互动调整和升级。根据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产业结构及需求的实际情况,未来双方在以下几个产业将有较大合作前景。(1)能源行业的合作能源行业的合作主要分为电力、油气以及矿产方面的合作。在电力方面,除了传统的煤电合作外,双方可加强在风电和光伏发电方面的合作,结合我国政府近期颁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迸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的新左旗日照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71.1小时,具备太阳能项目开发的资源条件。两国可以企业为龙头,共同合作建设风电基地以及光伏发电基地。俄罗斯赤塔州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不仅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而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已被列为俄罗斯东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俄罗斯整个国内石油勘探力度不够、出口运输能力不足。因此,双方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合作,其一表现在劳务合作,其二表现在运输管道建设。(2)矿产资源合作赤塔州矿物资源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与贵金属、萤石、煤、泥煤、各种建筑材料以及矿泉水等。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一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赤塔州共有24处含石煤与泥煤的矿层,总储量达69亿吨。俄方要开发利用这些矿产资源,而在赤塔州境内没有冶炼厂,往俄腹地运输成本又太高,这就为我市的大企业“走出去”利用俄方资源、境内加工冶炼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两边在合作勘探开发铜、铁、金、镍、铝等矿产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3)林业资源的合作俄罗斯赤塔州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有着众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珍贵树种的森林经济林区。而呼伦贝尔市的建材业发展良好,建议双方以俄罗斯的丰富林 业资源为基础,以呼伦贝尔市的建材市场为渠道,大力合作发展木材深加工。为了推进双方的林业合作,俄方可以通过关税减免,引进呼伦贝尔木材深加工设备,引进的方法一是进口,二就是融资租赁,同时引进呼伦贝尔木材深加工方面的优秀人力资源。这样俄方能降低原木出口,而提高木材制成品的出口。(4)渔业领域合作鱼类作为俄远东第一大传统出口产品,占全俄鱼和海产品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分配给中国的捕捞配额大约为一万吨,俄远东海产品主要向美国、韩国、日本、德国和中国香港出口。价格低廉的海产品及其半成品占据了该地区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而成品的出口则较少。而贝加尔湖捕鱼业不够发达。然而,呼伦贝尔市渔业历史悠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呼伦贝尔市的水产养殖业滞后于捕捞业。为了保护该市的渔业资源,可以内蒙古第一家国营水产企业——位于呼伦贝尔市的呼伦湖渔业集团为龙头企业,该公司实力雄厚、规模较大,让其开展与俄合作开发渔业捕捞与养殖。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呼伦贝尔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俄大量出口渔产品的需求。(5)交通运输及仓储行业合作在《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要全面落实《中俄合作纲要》,加快推进地区重点项目建设进程。这其中就包括:边境铁路,海拉尔一拉布大林一黑山头;跨境铁路,黑山头一俄旧粗鲁海图、莫尔道嘎一室韦一俄别列佐夫铁矿;边防公路和跨境公路,拉布大林至室韦口岸158公里一级公路、黑山头口岸一室韦口岸165公里边防公路、哈达图一八大关87公里边防公路、拉布大林一牙克石140公里二级公路升级改造、根河一莫尔道嘎一室韦口岸176公里二级公路以及物流园区的建设,满洲里国际货场、黑山头口岸物流园区、室韦ICl岸物流园区建设项目8。(6)金融行业的合作2011年6月23目,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在俄罗斯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协定规定两国经济活动主体可自行决定用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和卢布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结算与支付,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深中俄两国的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9。俄罗斯与呼伦贝尔的边境贸易和直接投资将受益于这一协定的签署。呼伦贝尔市政府应鼓励当地的商业银行广泛地与俄罗斯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特别是要设立双币种账户,为双边的资金清算拓宽渠道。5.4.2与蒙古国毗邻地区的产业合作前景通过以上对呼伦贝尔市及蒙古国东部三省的产业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地区8《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9牛娟娟,中俄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定,金融时报,2011年6月24日30 之间的产业合作重点将在采矿业、畜牧业以及旅游业方面。(1)畜牧业领域的产业合作畜牧业在蒙古国东部三省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畜产品的精加工能力差。所以双方可以充分利用蒙古国的资源优势及呼伦贝尔的生产及食品加工优势,共同开发建设,建立国际性的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伊利、华润、雨润等企业集团,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乳肉等产业生产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双方的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共同建设产业化基地,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另外,畜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双方种植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链条一体化,实现第一产业向现代化和高效化转变。(2)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产业合作蒙古国目前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然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它的矿产资源优势,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发地下资源。目前蒙古国国内只对全国30%的土地进行过地质考察,为了大力发展国内的第二产业,蒙古国应与毗邻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充分开发资源,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呼伦贝尔市与蒙古国的东方省和苏赫巴托省接壤,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并且双方都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另外,中国一直都是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互相合作开发的矿产制品也能通过贸易渠道来实现全国国民经济的增产。双方可重点培育煤炭石油产业集群。立足于保障电力、化工等产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统一规划探采,统一配置利用,统筹转化建设,提高采矿环保与恢复水平,提高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积极配合建设国家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积极实施双方境内外石油资源整合开发,推动跨境园区石油炼化项目建设。(3)旅游业的合作2005年5月,中蒙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蒙古国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6年3月,我国就己将蒙古国列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国。近几年来,国内到蒙古观光旅游的人数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呼伦贝尔与蒙古国旅游业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无论是夏季的避暑旅游,还是冬季的冰雪旅游,无论是自然生态游,还是民俗旅游,无论是旅游文化,还是旅游贸易,都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应整合各自特色旅游资源,设计覆盖双方旅游景点的旅游线路,共同开展旅游宣传,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并将两国自然风光游、文化游与民族风情游结合在一起,打造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向全世界宣传推广。双方还可发挥亚欧大陆桥的交通优势,设计连接中、蒙三国的铁路沿线游和边境游。同时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除了单一的观光之外,还可以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探险 探奇、康体娱乐以及科普教育等多种产品形式,提高总体吸引力。同时开辟更多的旅游通道,实现中蒙两国旅行社和旅游线路的对接”。双方除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创收之外,还应该共同交流分享旅游业开发的经验,共同研究旅游策略,例如定期举行中蒙旅游合作论坛,共同举行旅游研究项目,同时互相交换对方的旅游业人才。”张秀杰,中蒙旅游合作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6期32 第六章深化呼伦贝尔与俄、蒙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的建议本文以沿边地区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分析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中的产业发展。笔者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数据,定量分析了该市的三次结构以及优势产业,同时研究了毗邻的俄罗斯赤塔州及蒙古国东部三省的产业特征,结合上一部分对呼伦贝尔与蒙、呼伦贝尔与俄的产业建议,笔者在此就目前深化三边的产业合作现状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如下几点:6.1根据三方比较优势,认真选好合作共赢的优势主导产业链呼伦贝尔市在目前的沿边开发开放过程中尚未形成一批在东北沿边地区甚至内蒙古自治区具有突出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呼伦贝尔市目前的几个主导产业,如木材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其一体化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所以呼伦贝尔市应借助沿边开发的大好时机,结合毗邻地区俄、蒙的产业发展形势,秉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共驻一条对三方经济发展都能做出巨大贡献的主导产业链。重点是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群,整合区域资源,同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呼伦贝尔市主导产业在东北沿边地区的竞争力和控制力。6.2以三边企业为核心,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企业是产业链的支撑者,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撑产业链的发展,那么产业链的发展必将脱节。企业集成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构建产业链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扶持和培育涵盖三方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同时对龙头企业的品牌登记给予鼓励和手续简化,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的和保护。支持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提升企业的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6.3创建三边产业合作与发展基金产业基金的设立对呼伦贝尔市打造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产业链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基金设立为契机,推动资本市场运作与呼伦贝尔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相结合。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沿边地区,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建议呼伦贝尔市联合俄、蒙设立沿边开放引导基金,扶持和帮助符合产业政策并具有技术、品牌和竞争优势的外部资本到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引导基金要重点扶持那些产业链长、产业辐射和带动 能力强的大项目。6.4积极建设口岸的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方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次区域合作成为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如今中俄和中蒙沿边经济合作带等次区域已经或正在积极构建。在中俄和中蒙沿边经济合作带的链条中,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处于枢纽位置,而呼伦贝尔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地缘人文条件也为搭建中、俄、蒙三边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次区域合作平台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以口岸为依托的沿边开放带,带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但口岸基础设施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沿边开放带和次区域的建设与形成。所以三方应积极加强各自的口岸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通关手续的合理便捷,这样能保证次区域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三方的合作共赢,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6.5建立三边产业合作的政府主导机制中、俄、蒙三国政府在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设限、配额、查验等方面的政策不尽一致。三边政府应加强联系往来,经常沟通,增加互信,工头为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实施办法,推动三边企业积极合作。呼伦贝尔市政府就曾与俄、蒙毗邻地区政府联合举办“俄罗斯赤塔地区矿产资源项目对接会”、“中俄边境地区投资活动问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蒙古国东方省中国商品展销会”、“中俄蒙毗邻地区矿产资源房地产开发农业合作项目对接会”等大型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三边政府应加强对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共同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确保呼伦贝尔与俄、蒙毗邻地区的产业合作朝着和谐、健康、协调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1]崔亚平,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08—111页。[2]孟昌、李宗植,论东西区域经济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16—20页。[3]杜发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58—65页。[4]冯革群、丁四保,边境区合作理论的地理学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1期,第55-62页。[5]郭京福,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内容,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34-35页。[6]李靖宇、吴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升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月,第43卷第2期,第74—8l页。[7]李世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模式特点与战略价值,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0-193页。[8]申恒、黎鹏,沿海沿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一以广西防城港市为例,前沿,2010年第4期,第58—60页。[9]孙艳、陈纪忠,基于产业集群的泛北部湾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以中、越沿边城市群为例,特区经济,2010年1月,第193—194页。[10]王良健、侯文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9-104页。[11]闰衍,中国沿海沿边开放比较研究,经济纵横,1995年第2期,第28-32页。[12]杨先明,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经济界,2008年第5期,第15一19页。[13]杨筠、杨兴礼,云南省边境贸易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02点第6期,第17—21页。[14]张丽君、陶田田、郑颖超,中国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民族研究,2011第2期,第10-20页。[15]张秀杰,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现状、前景及对策,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4月,第32卷第2期,第2卜25页。[16]赵丽、夏永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第35-42页。[17]董藩、郭波,沿边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调整,财贸研究,2004 年第4期,第23—30页。[18]杨先明,论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沿边国际产业带,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l期,第4246页。[19]徐世刚、姚秀丽,“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第15—20页。[20]方甲,产业结构研究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郑吉春、赵天杨、朱余旺,我国城市群梯度发展战略分析与评价——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第120—124页。[22]崔雪梅,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23]邱玉臣,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呼伦贝尔学院院报,2006年第1期,第30—33页。[24]毛琳,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流通经济,2012年第10期,第115—116页。[25]宫涛,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熵评价,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期,第11卜112页。[26]陈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证研究一一以闽南金三角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27]詹玉梅,对加快发展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的探讨,内蒙古统计,2008年第4期,第53—54页。[28]赵贵良、郭晓伟,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实证分析,呼伦贝尔学院院报,2012年第4期,第4卜44页。[29]谢颖,解读《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5期,第26—27页。[30]碌婧,发展中国周边市场一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向北开放发展思路,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73—74,127页。[31]丁宇、丁荟语,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与俄罗斯区域合作的优势一一以沿边开放城市黑河为例,经济合作,2011年第2期,第34—40页。[32]金昭,对新形势下中、俄、蒙边境毗邻地区经济合作的几点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0期。[33]金昭、金夷,加强中、俄、蒙三国区域经济合作构建连接欧亚的陆海大联运通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12期。[34]金昭,中、俄、蒙边境毗邻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2期。 [35]MauriceSehiff,L.AlanWinters,“RegionalCooperation,andtheRoleof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RegionalIntegration”,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No.2872.[36]MyoThant,Mintang,HiroshiKakazu,GrowthTriangleinAsia:ANewApproachto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994 致谢首先,此论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我的指导教师夏友富教授,他渊博的知识、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诲人不倦的师德、以诚待入的品行深深感染了我,他的教导令我终生难忘。同时,我也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这两年来给予我学习和工作上的帮助,她们像姐姐一样给我鼓励和支持。最后,在此向对外经贸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各位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这两年短暂而又充实的学习将使我终生受益。382013年05月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历:胡伟琴,女,1990年02月03日生。2011年07月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11年9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