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 MB
- 2022-06-16 12:29: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注1注2分类号:密级:注3注4UDC:学号:Z1001019硕士学位论文)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演奏分析研究生姓名:杨波导师姓名:王振先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音乐学论文提交日期20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20年月日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学位授予日期20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3年月日
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萨克斯管演奏分析杨波,导师:王振先(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FrançoisAntoineIbert)是20世纪最重要最天才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涉及众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歌剧、芭蕾、管弦乐、协奏曲、钢琴曲和电影音乐等等。《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是伊贝尔于1935年为中音萨克斯风和十一支器乐创作的乐曲,并于同年由他的朋友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西哥德·拉谢尔(SigurdRascher)首演。这部小协奏曲在萨克斯独奏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创作标志着萨克斯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中融合了众多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例如古典和现代演奏技法、爵士音乐的元素、大的音域包括超吹音演奏等等。对一个萨克斯演奏者而言,不论是演奏技法上,还是在音乐内涵的表达方面,都是一个挑战。这篇论文首先对《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两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主要集中于该协奏曲的萨克斯管演奏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各个主题与动机的具体演奏逐个进行解读,然后对其中涉及到的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进行重点分析。关键词:伊贝尔小协奏曲中音萨克斯演奏分析作者简介:杨波(1988-),女,硕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10000,电话:13809043017I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JacquesFrançoisAntoineIbert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creativecomposersin20thcentury,havingmanycontributionstodifferentmusicalforms,includingopera,ballet,orchestral,concerto,piano,filmmusic,andothers.ConcertinodacamerawascomposedbyJacquesIbertin1935foraltosaxophoneandeleveninstruments,andpremieredbyhisfriend,saxophonistSigurdRascher,duringthesameyear.Suchashortconcertoplaysdecisiveroleinthedevelopmentofsaxophonesolo,anditscreationmarksanewstageoftheartofsaxophoneplaying.Forasaxophoneplayer,itisagreatchallengeinboththeperformancetechniquesandtheexpressionofmusicconnotation,duetothevariousmusicelementsinvolved,suchasboththeclassicalandthemordernperformanceskills,thejazzmusicelement,thelargerangerequiringovertonesperforming,andsoon.Inthisdissertation,afterbrieflyanalysingtheformalstructuresofboththetwomovementsinconcertinodacamera,wemainlyfocusonthestudyofsaxophoneplaying.Thespecificperformanceanalysesarepresentedforallthethemesandmotivesonebyone.Boththedifficultpointsandtheinvolvedskillsintheperformancearealsoexploreddetailedly.Keywords:IbertconcertinoaltosaxophoneperformanceanalysingII
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前言·································1第一章、伊贝尔简介及其《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背景·············2第二章、曲式结构与乐曲布局·····················3第一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3第二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二乐章·············3第三章、萨克斯管演奏分析·······················4第一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4第二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二乐章·············6第四章、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7第一节、指法··························7第二节、舌奏··························8第三节、律动与控制·······················9结语·································10致谢·································11参考文献·······························12附录(一)、萨克斯管按键名称·····················13附录(二)、拉谢尔超高音指法表····················14附录(三)、《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乐谱················15III
前言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FrançoisAntoineIbert)是20世纪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法国的传人之一,其创作涉及众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歌剧、芭蕾、管弦乐、协奏曲、钢琴曲和电影音乐等等。《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是伊贝尔于1935年献给西哥德·拉谢尔(SigurdRascher)的一部较为杰出的作品,对萨克斯的独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萨克斯作品的创作以及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贡献。此作品柔和了古典与爵士的因素于一体,是在200多位作曲家为SigurdRascher(西哥德-拉谢尔)奉献的作品中更为登峰造极的一部。【1】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常被誉为完美的独奏作品的样板,充分地发挥和展示了(中音)萨克斯管的优势和魅力。然而,也正因为此,其中涉及到萨克斯管演奏的众多方面,包括古典、爵士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音域的扩展尤其是众多的超高音演奏、音程大跳、力度对比、极具技巧性地快速演奏、以及对气息和音色控制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对萨克斯管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较大的挑战。这篇论文将结合作者本人在演奏实践中的经验与研究,对《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萨克斯管演奏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章将对作曲家伊贝尔的音乐背景、主要作品做一简要介绍,并重点对《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等进行介绍。第二章对《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和乐曲布局做简要的分析,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准备。第三章对《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两个乐章的萨克斯管演奏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对各个主题与动机的演奏依次做出解读。第四章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到的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做进一步地重点分析和讲解。不论是作为一部演奏作品,还是在平时练习和教学中,《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音乐资源。在萨克斯管的曲目发展中,《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至今仍然闪耀着其不朽的光芒。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中音)萨克斯管的演奏实践贡献一份绵薄之力。1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伊贝尔简介及其《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创作背景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FrançoisAntoineIbert,以下简称伊贝尔)(1890年8月15日—1962年2月5日)自幼学习音乐,后在巴黎音乐学院研习,1919年因为第一部管弦乐曲《诗人与仙女》(《Lepoèteetlafée》)而获得法兰西学院罗马大奖,随后到罗马进修学习,1937年任法兰西学术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院士,是20世纪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法国作曲家之一,是20世纪印象主【2-5】义音乐在法国的传人之一。伊贝尔的乐曲创作几乎涉及宗教为主题的清唱剧(oratorio)之外的所有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管弦乐《Escales》(1922)和《Divertissement》(1930)、歌剧《Angélique》(1926),芭蕾舞剧《Lechevalier【2,5】errant》(1935),《长笛协奏曲》(1934)以及弦乐四重奏(1944)等等。伊贝尔在萨克斯管及其曲目的发展中同样发挥了其天才的作用和影响。他将萨克斯管运用到了管弦乐曲的创作中,如《Symphoniemarine》(1931)、《Lechevaliererrant》(1935)、《ConcertinodaCamera》(1935)、《Ouverture【5】defête》(1940)和《SarabandedeDulcinée》(1949)等等,其中1935年创作的《中音萨克斯小协【1,6】奏曲》(《ConcertinodaCamera》)获得极大成功,常被誉为完美的独奏作品的样板。《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是伊贝尔为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西哥德·拉谢尔(SigurdRascher)所【7】作,被认为是萨克斯曲目的奠基石,据称被伊贝尔视为他“最宠爱的孩子”,与AlexanderGlazunov于1934年创作的协奏曲第109号作品、BernhardHeiden于1937年创作的奏鸣曲以及PaulCreston于1939年创作的奏鸣曲第19号作品一起是萨克斯管演奏家们经常演奏的核心与经典曲目,被认为是萨克【5】斯管演奏界的精髓。《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由拉谢尔于1935年5月2日在巴黎的一个LeTriton音乐会上首演;两个乐章的完整演奏由拉谢尔于1935年12月11日在瑞士的一个叫温特图尔(Winterthur)的城市【5】1首演,这两次演奏均由HermannScherchen指挥。据考证,杰出的萨克斯管演奏家马瑟·穆尔【5,8】(MarcelMule)最早演奏《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时间应该是在1936年1月14日。【9】由于其充分发挥和展现了萨克斯管独特的魅力,以及拉谢尔非凡的萨克斯演奏技能和影响,《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常被列为萨克斯管高级教学中的必修曲目。同时,因为这部乐曲具体的萨克斯管演奏中涉及到众多方面,包括古典、爵士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音程大跳、力度对比、极具技巧性地快速演奏、气息和音色的控制要求以及涉及几乎萨克斯管四个八度的音域范围,远远超过了其正常音域,等等,这些都对萨克斯管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较大的挑战,所以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3-11】也一直是萨克斯管音乐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另外,也许是因为伊贝尔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太过于经典和广泛传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人们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找到的一些乐谱和演奏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的信息经常会有各种疏漏和错误,这些不论是对萨克斯管音乐的研究,还是萨克斯管曲目的练习与教学均构成了很大的麻烦和障碍。同时在我们国内,一方面萨克斯管曲目与演奏起步晚,相关的可靠的研究资料匮乏,而一般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文献又很难获得;另一方面,就作者所知,国内关于这部经典萨克斯管曲目的【1,3,4】研究几乎没有,唯一能找到的只有参考文献,而这些文献中只有很少的一些初步知识介绍,更没有具体的萨克斯管演奏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鉴于此,本文作者就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进行了深入仔细的调研,并结合自己在具体的萨克斯管演奏实践中的研究与经验,对这部乐曲的萨克斯管演奏进行分析与解读。1虽然《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是伊贝尔为拉谢尔所作,但是关于谁首先演奏了这部乐曲却存在争议。2
第二章、曲式结构与乐曲布局第二章、曲式结构与乐曲布局2《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共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流畅的快板(Allegroconmota),第二乐章分为抒情的慢板(Larghetto)和生气勃勃的快板(Animatomoto)两个部分。因为第二乐章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所以整个乐曲仍然相当于传统的协奏曲所包括的三个乐章,即全曲结构为:奏鸣曲式——抒情慢板——奏鸣曲式。第一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为流畅的快板(Allegroconmota),C小调,2/4拍子,极自由的奏鸣曲式,曲式结构与乐曲布局如下:连接结束展开展开准备连接引子主部副部插部引入主部副部尾声部部III乐段部25-40-53-65-95-122-169-181-190-206-221-234-1-89-2439526494121168180189205220233248a+a’bca’’db’c’a’’’b’’a+a’bcb’’’乐曲由钢琴奏出一个简短的引子乐段(1-8小节)之后进入呈示部(9-64小节)。在呈示部中,众多音乐元素的运用,比如爵士摇摆律动、快速的音阶式上行、跳音与保持音等装饰音、短时值休止符以及渐强减弱的力度变化等等,很好地塑造和渲染了一个热情、激昂、欢快而充满活力的音乐意境。展开部(65-180小节)的旋律相对柔和、平缓和顺畅。旨在表达一种静静地流淌,宁静而不孤寂的情怀,仿佛在喃喃地诉说。再现部(181-233小节)对呈示部的主部、连接部与副部做了完全再现。该乐章的尾3声(234-248小节)特别地运用了两个震音和一个持续的指颤音,力度渐强,最后利用两个相差八度的顿音演奏作为结束,乐曲噶然而止,仿佛热情激昂的情绪还在持续,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第二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二乐章《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二乐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抒情的慢板(Larghetto),第二部分为生气勃勃的快板(Animatomoto),A大调,2/4拍。结构如下:引子主部副部过渡展开I展开II过渡华彩主部副部尾声79-122-135-145-182-203-230-256-1-5455-78121134144181201229255279ABA1B1AB该乐章第一部分由萨克斯管无伴奏的宣叙调开始,主要为E大调,舒缓的慢板与第一乐章形成强烈对比,由三拍子缓慢的节奏组成,给人一种慢慢起舞的感觉。第二部分转为生气勃勃的快板,由两个主题A和B交替出现,构成回旋奏鸣曲式结构。诸多音乐元素如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音群、长连音、短跳音与保持音以及拍舌音的运用很好的塑造了一个热闹欢腾的场面。2关于《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总谱与分谱的出入与更正建议见参考文献【5】。3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中在第一乐章趋向结尾时通常也会利用类似的长时值的指颤音过渡。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萨克斯管演奏分析在该部分,笔者以《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与乐曲布局为基础,结合作者本人的萨克斯4演奏实践对各主题与动机的萨克斯管演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解读。第一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1.呈示部经过引子部分(1-8小节)一段不长的钢琴序奏之后,乐曲进入呈示部(谱例1),由中音萨克斯管奏出欢快的、富有较强节奏感的第一主题。整个呈示部主要为流畅的快板(Allegroconmota),建立在c小调上,由主部(9-24),连接部(25-39),副部(40-52),结束部(53-64)共四部分组成,阶梯式的旋律推进、积极富于动感的节奏变化,旨在表达一种热情、激昂的情绪,塑造一个欢快而充满活力的场面。谱例1:主部主题a(9-16)预示了作品的动机化音型,为切分式的摇摆节奏,用连音线把前十六后八分音符中相邻的同音高连接起来,使得本没有切分的音型产生了切分的效果。萨克斯在演奏时这一切分式节奏时应注意连音线对重拍位置的改变,(即重音后置,见谱例1),使得乐曲在演奏时有种爵士摇摆的律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具有该爵士因素的重音后置的手法并贯穿全曲。另外,在演奏该主部主题时还要注意渐强减弱的力度变化。主题a’部分(17-24)在主部主题a基础上进行重复,进一步加深对主部主题的印象。萨克斯演奏第1119--20小节时应注意指法的选择(谱例2)。考虑到萨克斯这一乐器的特殊结构,在按下#c键时#g键也111会被打开,这样在最后一小节遇到Ьa和Ьd时都可以不抬起#c这个键以减少手指在交替时的经过音。谱例2:连接部的主题b(25-39)以长音代替了连续前十六后八的节拍并连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以缓解快速流3动的、独具冲击力的节奏。最后以半音阶上行到达f,同时演奏力度渐强。副部主题c(40-52)以强拍休止、重拍进入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开始,引入了一段新的材料。运用切分式的摇摆节奏、短休止符以及连音线产生的零星的停顿间隙与主部的连续性形成对比。该乐段结尾处采用了一组半音阶上行达到乐曲的小高潮(谱例3)。谱例3:萨克斯演奏谱例3的半音阶时要求手指应干净、均匀,尤其是演奏34#4#56时应选择相对便捷的指法(参见附录按键名称):第一个音用X+2+3,第二个音用X+2,第三个音用X+2+侧降B键,第四个音用X+侧降B键,最后一个音用2+3;或者第四个音用2+3+4+侧降B键,最后一个音用2+3+4+侧降B键+侧C键。4萨克斯演奏时可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参考文献【5】中列出的一些指法和演奏建议。4
第三章、萨克斯管演奏分析结束部的主题a’’(53-64)来源于主部主题a的扩展,采用钢琴重复演奏主部主题a,进一步加深乐曲的动机化音型,最后由两小节的萨克斯渐弱演奏进入较为舒缓的展开部。2、展开部展开部由插部d、展开I、展开II和进入再现部的准备乐段组成,旋律相对平缓,力度相对较弱,旨在表达一种流淌着的思绪,塑造一个宁静而不孤寂的情调,与呈示部热烈的情绪和欢腾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插部d(65-94)转化了呈示部热情激昂的情绪,两个乐句呈5度上行的关系,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升高五度演奏。考虑到该乐段强烈倾诉感,萨克斯演奏时应注意演奏的流畅性和抒情性,除乐谱上标出的强弱记号以外,还需要随旋律的曲线作强弱起伏,强弱处理需要做到对比明显,把乐曲里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演奏时尤其要注意气息平稳,音符时值要饱满,大跳音程的地方,必须做到发音准确、连贯,不能因为音程跨度大而造成停顿。展开I的主题b’(95-121)的材料来源于连接部。这里出现了两连两吐(谱例4),萨克斯演奏时应注意音头要干净但不要重,并且四个十六分音符要吹得饱满、均等,尤其要注意连线内的第二个音一定要饱满,否则会因为连续的停顿而产生重音的感觉。最后萨克斯管以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音群逐渐向上,由一组超高音将乐曲推向高潮。谱例4:展开II的主题c’(122-168)的材料来源于副部。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一个个音群快速行进,并维持在p的力度上,仿佛是在喃喃地诉说着一股股流淌着的思绪,与插部d和展开I的主题b’一起很好的营造和衬托了一个宁静而不孤寂的音乐意境。该乐段快速的半音阶演奏要求演奏者手指交替务必干净利索,在P的力度上如同流水般的流畅地演奏,不能抢拍拖拍,同时注意好每一拍的节拍重音。该乐段最后在一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音阶式下行中结束这段萨克斯的倾诉。准备乐段的主题a’’’(169-180)材料来源于主部主题a,由钢琴提高小二度重复演奏,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印象。3、再现部主题b’’(181-189)作为再现部的一个简短而快速地引入,材料来自连接部,运用钢琴重复主题。再现部的主部,连接部和副部完全原样再现,萨克斯演奏时只需在力度上稍加注意。4、尾声该乐章的尾声对来自连接部的材料做了特别的处理,以震音的演奏形式代替原先连接部中的长音,使得乐曲热情、激昂的情绪和欢快而充满活力的场面继续延伸,力度渐强并伴以持续的指颤音,最后在ff的力度上用同一个音A相差八度的顿音演奏结束整个乐章,乐曲噶然而止,仿佛热情激昂的情绪还在持续,欢快的场面似乎还在蔓延,有种意犹未尽之感。5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二乐章这里仅就第二乐章中新出现的因素和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解读,其他因素和演奏与第一乐章一致。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为抒情的慢板,由速度缓慢平稳的三拍子构成一种舞曲风格。演奏这样一种极其缓慢平稳的旋律对萨克斯管演奏着的气息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演奏者应将每个音以及音与音之间的链接吹奏得平稳光滑,犹如一只展翅的飞鸟在空中滑翔而过。在演奏乐曲开头没有钢琴伴奏的乐句时,演奏者可以在遵循原谱的原则下,巧妙地运用节奏的借还关系,也就是说在每小节三拍的前提下,对旋律的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作适度变化,这样有助于音乐意象的表现,但是必须抓住整个乐曲的节奏型。2、第二部分呈示部中主题A是十六分音符快速运转的无穷动式旋律,萨克斯演奏时手指交替要灵敏,也要注意演奏时连续的吐音和连音的连接,以及合适的指法选择。主题B由2个复乐段构成,节律较为舒坦,为幻想曲风格。由于这一主题都为大量的长连音线,萨克斯演奏时要注意与主题A中连续的2吐2连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对比。接着由钢琴引入,并利用主题A开头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快速运转的无穷动式旋律以及其后出现的长音节奏作为过渡进入展开部,有主题A1扩充展开。主题B1中以主题A材料作为引入后参插主题B的材211料进行展开。华彩乐段中以d为主音以半音阶下行落到c,然后以c为主音3度音程回旋式展开并以半3音阶上行到达主题A的属音降e,与主部主题A形成呼应。最后在一段拍舌音后运用半音阶的下行为再现部作铺垫。华彩部分的即兴演奏时,萨克斯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萨克斯演奏能力和音乐修养做出适【8】当的发挥。MatthewT.James在他2006年的博士论文中对这部分华彩段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再现部回到原调的A大调,与呈示部中主题A形成上方4度平行演奏,钢琴伴奏采用注释和弦较为呈示部中主题A声部更加丰满,演奏这一部分时应注意演奏情绪的把握,以及手指和舌头的配合。主题B采用了2个相差5度的平行乐句构成,跌宕而起伏。该乐章的尾声特别地运用了两个震音和一组半音阶下行,力度渐强,最后利用两个相差八度的顿音演奏作为结束,乐曲噶然而止,与第一乐章的结尾部相呼应。6
第四章、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第四章、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第一节、指法1、指法选择与旋律的处理根据萨克斯管的构造特点,在实际的萨克斯演奏实践中往往要根据具体的音符以及其前后的音符关系做出合适的指法选择。在萨克斯管正常的两个半音域范围内,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便的指法选择。但是这部乐曲远远超出了萨克斯管的正常音域,所以刚开始时可能在演奏时会不知所措。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拉谢尔已经根据自己的演奏研究与摸索给出了一份超高音指法表【12】(见附录二)。不过,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附录二的指法表做出适合自己的指法选择。拉谢尔所提供的指法思路在启迪演奏家正确认识并揭示此曲的指法构成以及旋律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时还需要演奏者对于这种指法的处理与旋律进行中一定的内在音乐逻辑关系有恰当的把握(如上一章谱例3及其指法分析)。2、快速演奏与运指这部乐曲中,两个乐章中均出现了大量有十六分音符以及半音阶组成的快速流动的音群,对演奏着快速演奏与运指的能力提出了一个挑战。在这一点上除了做出合适的指法选择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演奏需要做出大量的正对性练习,同时应加强音阶与摸进的基本功练习。在演奏时,演奏者应注意手指不要抬的太高以减少时间的浪费,以免抢拍拖拍。3、低音区演奏时的运指由于萨克斯管本身的构造,中音区比较容易发音,而在其正常音域两端,即低音区和高音区,较难发音,需要演奏者做出必要的练习。《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中音域跨度大是该乐曲突出的特点之一,几乎覆盖了萨克斯管的整个音域范围,并且对演奏速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谱例5中需要经过从低音B到低音升C再从低音B到低音D的连续几次反复。因为萨克斯乐器本身的构造,这几个音比较难发音,音色和音质上很难统一。谱例5:低音B和低音#C应用左手小指在侧位健去演奏,在演奏时需要把这几个音连接起来并在Allegroconmoto的速度上演奏,既要注意到时值,又要把这几个音吹清楚,还要把握好音准,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多数萨克斯在演奏这个低音B时会偏高,所以这时一定要注意口腔的放松,若是口腔过于紧张很有可能导致低音的发音不流畅而造成乐曲停顿。4、超高音演奏的指法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域已经远远超过了萨克斯管的正常的两个半音域范围,并且大量的运用超高音。除了上面提到的指法选择之外,演奏者在演奏时还应注意好口风、气息和音准,同时熟练地对将要吹奏的音进行想象【12】。谱例6:如谱例6中超吹音升G就有好几种指法,在这一行乐谱里,都是半音阶上行,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最易于连接的指法,并且要注意超吹音的音准问题。由于改变了正常音区里的常规指法,同时鉴于萨克斯本身乐器的构造,超吹音升G很容易偏低,这时我们则需要气流加急,口风比之前要略为收紧,同时注意这个音的音准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舌奏1、短跳音演奏为了衬托和渲染乐曲中的音乐形象与氛围,伊贝尔在乐曲进行中利用了大量的短跳音和保持音作为点缀。在第一乐章接近尾声时,乐曲中又利用了连续的两处震音和较长时值的颤音以期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演奏者平时应注意正对性地进行练习。谱例7:例如在演奏带连音线的顿音(见谱例7)时需要演奏者区别开连音线的顿音和连续的单吐音,注意不可以把音符演奏得过于颗粒状,要在连音线的基础上把音符较为清晰的表现出来,舌头接触哨片的面积不能过大。为了乐曲的连贯性,注意这几个音之间不可以停顿。2、拍舌音这部作品使用了一段拍舌音,即舌面的前部贴住哨片面的前端,利用马德堡半球原理,用舌头吸住哨片然后用力把哨片向下拉下,产生”巴巴”的声响(见谱例8)。谱例8:技法分析:演奏者在这里面临的困难在于需要将拍舌音与短跳音、吐音、颤音和重音结合起来演奏,而短跳音的要求是短而快。这时演奏者应首先要控制好舌头与气息的配合,防止拍舌音在演奏时发生堵塞。另外,相邻音的音高跨度大,速度要求较快,这对我们的舌头的灵活性、技巧性以及拍舌时的舌头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建议舌头的位置应该放在靠哨片面的前端,这样更利于拍舌音和连吐音的转换。8
第四章、萨克斯管演奏难点与技巧第三节、律动与控制1、爵士摇摆律动为了塑造和衬托该乐曲欢快、热情、激昂和充满活力的音乐意境,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运用了大量重音后置的爵士摇摆律动(见谱例1)。作曲家采用用连音线把前十六后八分音符中相邻的同音高连接起来,使得本没有切分的音型产生出一种切分的散拍子效果,而重音则起到一种推动音符使之生动化的作用,产生了爵士摇摆的律动。萨克斯演奏时不能把重音放在第一拍的第一个音,而应把重拍放到第一拍的第3个音,从而产生出一种后半拍是重拍的音乐效果。2、弱奏第一乐章中出现的一大段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经过的弱奏对演奏者来讲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了平时应注意维护好乐器外,演奏者应加强气息的控制和嘴型的耐力方面的练习。具体演奏时不要有太多的身体动作,以保持旋律线的平稳。3、气息、力度和音色的控制气息与力度的控制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的演奏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演奏基本功的问题。气息的控制与力度的变化在音乐形象和氛围的塑造与衬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萨克斯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奏的乐曲旋律的美感。关于这一点需要演奏者一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另一方面聆听一些经典的演奏唱片等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音色的控制与改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是却很难利用文字论述清楚的一件事。萨克斯管的一大优势便是可以产生出丰富的音色的,这一点几乎没有那件乐器能够与之媲美【13】。音色的控制和改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效果,涉及到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对萨克斯管很强的控制力、以及哨片等相关的各方面因素,萨克斯演奏者应多做一些尝试。9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结语以前提到一件独奏乐器与其他乐器竞奏的独奏协奏曲,人们可能马上会想到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对于萨克斯而言,著名的协奏曲并不多见,一方面因为萨克斯管这件乐器相对年轻,另一方面,以前较少有作曲家注意到或着愿意为萨克斯作曲。这种情况在1934年AlexanderGlazunov的协奏曲第109号作品出现之后很快发生了改变,萨克斯管的演奏曲目也准间丰富起来,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就是其中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因为其很好地发挥和展现了萨克斯管独特的魅力,以及拉谢尔非凡的萨克斯演奏技能和影响,现已是萨克斯演奏家们经常演奏的曲目和精髓之一,也常被选为萨克斯高级教学与练习的必修曲目。同时,基于如第一章中所阐述的那些重要的因素,本文作者就这部《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结合自己在具体的萨克斯管演奏实践中的研究与经验,对这部乐曲的萨克斯管演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对其中涉及的萨克斯管演奏方面的难点与技巧做了进一步展开和讲解,希望对相关的练习、教学和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萨克斯管自1840年诞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音色和灵活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古典、爵士、流行、现代音乐等各种音乐类型与风格以及各中音乐类型的融合中。关于萨克斯管的能力范围甚至有这【12】样一种说法:其上限似乎取决于萨克斯管演奏者的能力,而不在于乐器和它的发明者的过错。最后,希望国内的萨克斯管曲目和演奏方面的创作和研究取得更大的发展。10
致谢本文是在我敬爱的导师,王振先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王振先教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三年多来,王振先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王振先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问候。另外还要感谢三年以来伴我一起学习与生活的同学们以及在专业上指导的汪辉老师,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曾经那些学术的、人生的、社会的感悟与思想激荡的火花,足以成为我一生的回忆。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他们以辛勤的工作与默默的付出,铸就了我今天的成就。他们以他们宽大的身躯努力的将我向上托起,指引我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他们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足以令我用尽一生去回报。11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查理德•英厄姆编,《萨克斯管》[M],任达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61页【2】http://en.wikipedia.org/wiki/Jacques_Ibert#Concertos【EB】【3】郭强,王涛,邓韬,“管窥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第1期,第8-9页【4】高为杰.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ThomasLiley,“ATeacher’sGuidetotheInterpretationofSelectedMusicforSaxophone”[D]:[博士学位论文].IndianaUniversity,1988【6】SigurdRascher,“AMasterLessonontheIbert"ConcertinodaCamera"”[J],Instrumentalist(April1968)22第36页【7】JamesGarlandRiggs,“AnanalysisofJacquesIbert"sConcertinodaCameraforaltosaxophoneandeleveninstruments”[D]:[硕士学位论文].NorthTexasStateUniversity,1972【8】MatthewT.James,“ExtemporizingReawakened:SaxophonistBranfordMarsalis’sApproachtotheCadenzaforConcertinodaCameraforAltoSaxophoneandElevenInstrumentsbyJacquesIbert”[D]:[博士学位论文].UniversityofNorthTexas,2006【9】WilliamGraves,“AnhistoricalinvestigationandperformanceguideforJacquesIbert"sConcertinodaCamera”[D]:[博士学位论文].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1998年博士论文【10】WilliamGraves,“JacquesIbert’sMusicalStylesandtheConcertinodaCamera”[J],SaxophoneSymposiumJournal(NASA):LiteratureandRepertoire,Vol.24(1999):57-76【11】DanielGordon,“JacquesIbert’sConcertinodaCamera:Origins,EarlyReceptionHistory,andCurrentPerformanceConsiderations”[J],SaxophoneSymposiumJournal(NASA):LiteratureandPerformance,Vol.33(2009)【12】SigurdRascher,《Top-TonesfortheSaxophone》[M],Thirdedition,CarlFischer.Inc.,NewYork,1977.第1页,第9页【13】LarryTeal著,《萨克斯管演奏艺术》[M],董克、崔如峰译,新世界出版社(北京),199112
附录(一)萨克斯管按键名称(来自参考文献【13】)1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二)、拉谢尔超高音指法表14
附录(三)、《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乐谱15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6
1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
19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
2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沿边区域开发开放中的产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
- 哈佛专家中盘解析-贝尔-中国艺术文化出版社
-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程理论学习心得
- 基于成吉思汗文化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 内蒙古省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无答案)
- (呼伦贝尔兴安盟专版)2018年中考地理复习方案教材梳理篇第22课时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时训练
- 贝尔麻痹预后相关临床因素的回归分析
- 从跨文化的观点看国际并购及竞争优势的关系以阿尔卡特及上海贝尔合并为例精选
- 浅论库贝尔绩效管理,作者:裴玲
- (呼伦贝尔兴安盟专版)2018年中考地理复习方案教材梳理篇第3课时地图的阅读课时训练
- (呼伦贝尔兴安盟专版)2018年中考地理复习方案教材梳理篇第28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三江
- 201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中考模拟试卷物理
- 基思·坎贝尔(1954-2012)
- 贝尔佐纳1111现场修补轴颈技术探析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倾力之作
- 基于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
- 呼伦贝尔市牙克石东山煤矿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 创伤见证历史——从创伤理论浅析玛利亚·坎贝尔的《混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