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6.68 KB
  • 2022-06-16 12:33:09 发布

浅析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风格对比研究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校代码:10209研究生学号:2012112分类号:J624.1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MASTERDEGREETHESIS浅析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风格对比研究作者:张悦指导教师:唐明顺教授学科专业:音乐研究方向:钢琴表演吉林艺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2014年4月 分类号:J624.1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浅析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风格对比研究张悦指导教师姓名:唐明顺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研究方向:钢琴表演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 摘要钢琴已有近300年辉煌的发展历史,世界上许多音乐大师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他们在钢琴演奏方面的造诣不逊色于作曲方面的成就!钢琴就其本身而言又是作曲家必须掌握的一件乐器,因为只有钢琴才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和声和宽阔的音域。进而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大音乐家为这件乐器谱曲。使钢琴这件乐器一步步走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在浩瀚的音乐史中,或许只有钢琴可以作为一部编年史来记录。如贝多芬的弟子是车尔尼,车尔尼的学生是李斯特,而李斯特的众多弟子们继承了前辈大师们的衣钵,体现出空前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乐圣”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赫伯特·冯·彪罗誉为“新约全书”,是无数钢琴演奏家成功的试金石,在《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黎明》Op.53是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高产时期的一部举世闻名的钢琴杰作。这也许是无数钢琴家们争相演奏的原因之一。继车尔尼之后,欧洲形成了以李斯特和莱舍蒂茨基为主线的两大钢琴教学体系,在这两个庞大的体系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贝多芬的“演绎权威”,而以严谨著称的德奥学派则更是独占鳌头,最值得称颂两位大师:施那贝尔、巴克豪斯,二者性格各异、各有所长,但却把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演绎的登峰造极,美轮至极。本文将对两位钢琴大师在这部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1804年夏天初步定稿,并于1805年正式出版,标题为《大型奏鸣曲》。这首作品是题献给年长贝多芬八岁的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的,所以这不作品又被人们称为《(瓦尔德施泰因)奏鸣曲》。1805年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期,《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歌剧《菲岱里奥》、钢琴奏鸣曲《热情》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均出自这一时期。 这首《黎明》奏鸣曲无论从技巧和音乐表现形式来讲,都是贝多芬最成功的奏鸣曲之一。但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在于,这部作品并不是运用贝多芬惯用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手法,而是通过三个乐章的依次描写,为我们揭开了一幅绚丽的描写大自然的风景画。作品第二乐章打破了传统的长篇慢乐章,仅用了28个小节便引出了热情洋溢的第三乐章。二三乐章的完美融合,堪称奏鸣曲的典范之作。关键词:施那贝尔巴克豪斯贝多芬 ABSTRACTThepianohasnearly300yearsofbrilliantdevelopmenthistory,manyoftheworld"smusicmasterssuchasBach,Mozart,Beethoven,Lester,Chopin,Rachmaninoff......Attheiraccomplishmentsnotinferiortothepianocomposingachievements!Thepianoitselfisalsoamusicalcomposermustgrasp,becauseonlythepianocanexhibitrichharmoniesandwiderange.Thentherewillbeagroupandagroupofgreatmusicianstocomposethemusicforthisinstrument.Thepianotheinstrumentwentuptheinstrumentsfortheking"sthrone.Inthevastnessofthemusichistory,perhapsonlythepianocanbeusedasachronicletorecord.AsadiscipleofBeethovenisCarlCzerny,CzernystudentsisLesterLester,andthemanydiscipleswhoinheritedthemantleofeldermasters,reflectsanunprecedentedgoldenage,thecontentionofahundredschoolsofthoughtAllflowersbloomtogether."Saint"Beethoven"thirty-twoPianoSonata"byHerbertvonBiaoLuohailedasthe"NewTestament",istheinnumerablepianistthetouchstoneofsuccess,inthe"Beethoven"thirty-twoPianoSonata,SonataOp.53"dawn"isoneofBeethoven"smostsuccessfulworks,butalsotheBeethovenisaprolificperiodbeknowntoalltheworld"spianomasterpiece.Thismaybeonereasonwhycountlesspianiststoplay.AfterfollowingtheCzerny,EuropehasformedbyLesterandEliShDitzKiasthemainlineofthetwograndpianoteachingsystem,inwhichtwolargesystem,thereemergedalargenumberofoutstandingBeethoven"interpretationofauthority",theGermanAustrianschoolandisfamousforitsstrictisthemostworthyofpraiseisthe champion,thetwomasters:SkeiBernardBell,Backhouse,twodifferentcharacters,Eachonehashisgoodpoints.,buttoreachthepeakofperfectioninterpretationofBeethoven"sworks,extremelybeautifulround.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twopianomasterinthisBeethoven"dawn"sonatacreationin1803,thesummerof1804preliminaryfinal,andformallypublishedin1805,titled"large-scaleSonata".ThisworkisdedicatedtotheoldereightyearoldBeethovenvonWaldheimEarlShiTaiyin,sothisworkisalsoknownasthe"(OswaldShiTaiyinsonata").1805wasthegoldenperiodforthecreationofBeethoven"smostbrilliant,"KreutzerViolinSonata","heroicSymphony",theopera"FayedeLeo",thepianosonata"enthusiasm"andaseriesofexcellentworksfromthisperiod.Thesong"dawn"sonatafromboththeskillandmusicform,isBeethoven"smostsuccessfuloneofthesonata.Butunlikeotherworks,thisworkisnottouseBeethoven"susualdarkandlightcontrast,butthroughthethreemovementsinturndescription,givesusapictureofabeautifuldescriptionofnaturelandscape.Op.SecondMovementbrokethetraditionallongslowmovement,only28barsofthethirdmovementtheebullience.Thetwoorthree.KEYWORDS:BeethovenBackhousesonata 目录绪论...................................................................1第一章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及背景...................2(一)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2(二)施纳贝尔、巴克豪斯两位大师简介...............................3第二章二个版本的演奏家演奏特点.................................4(一)速度方面....................................................5(二)力度方面....................................................5(三)踏板方面....................................................5(四)句法方面....................................................6(五)声部对比方面................................................8结语..............................................................9参考文献..........................................................10致谢.............................................................11 独创性声明J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人声明:论文中除了特别加1^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己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r月八0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吉林艺术学院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艺术学院可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轮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2^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如H 绪论钢琴的发展——历史久远、学派众多。作曲家犹如春雨般,润育着演奏家们的茁壮成长。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深入,对钢琴作品理解的不断加深。各学派形成的特有的演奏技巧和诠释作品的表演风格。其中,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作品的技巧之艰深、内涵之深刻。几百年来一直是演奏大师们舞台上常弹得保留曲目。尤其是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Op.53,更是钢琴家们演奏的试金石。唱片录制的版本之多、舞台上演奏的上演率之频繁也是史无前例的。1 第一章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及背景(一)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1803年开始创作的,于1804年创作完毕。第一乐章是一个十分庄严雄伟,极为富丽堂皇的乐章,将奏鸣曲式的各个部分很好的发展。第一乐章主要分为C大调和E大调,以C大调为主题E大调为副主题。在C大调里给人描述朦胧的曙光,万物复苏生长的景象,所以它的节奏型短促跳跃,也及其富有灵巧性,音乐线条和精细的音色非常优美的相结合在一起,也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地。在E大调副主题里表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光明的向往,所以用了和声式的音响结构作为主体,本段呈示部结尾随着节奏的发展开始向展开部过度。第二乐章是第三乐章的导入,虽然乐章它不是独立的但它的内容仍然是独立的,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段的序奏给人一种朦胧的黯淡感,但它在回旋终曲的前面明亮欢快的出现,让整部作品十分严整。在音乐上序奏是深奥的,在这部作品中它是贝多芬变的强大和自信的展露,让贝多芬变得更加深沉。第三乐章有着巨大的回旋曲篇幅,欢快优美成为本乐章的主题,随着音乐的推进,在音乐表现上也更加的华丽,掀起了一段高潮。全曲主要表现了流水的淙淙声,风吹过树梢树叶沙沙响声,鸟儿与歌声相容,欢快的运动和舞蹈性。体现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幸福和美好。在全曲的尾声展现了及其热闹场面,有着欢腾的气氛,在曲终在舞蹈的场面中结束。2 (二)施纳贝尔、巴克豪斯两位大师简介施那贝尔(ArturSchnabel,1882.4.17-1951.8.15),奥地利钢琴大师。九岁时成为著名钢琴教育家莱谢蒂茨基(TheodorLeschetizky)的学生。众所周知,莱谢蒂茨基是车尔尼的学生,贝多芬的徒孙,施那贝尔堪称贝多芬的嫡传弟子,以演奏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最为人称颂。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的演奏家,与此同时,他还出版校订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材。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资产。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年3月2日-1969年7月5日)德国钢琴大师,有“键盘狮王”的美誉,15岁时曾到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巴克豪斯擅长演奏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德奥作品。大师对这首《(黎明)奏鸣曲》更是情有独钟,在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上,即便在身体极度不适,也顽强地演奏了这部不朽的传世经典名作,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辉煌技巧,从另一个也反映出大师对这部作品的热爱之情。3 第二章二个版本的演奏家演奏特点对于这部伟大的作品,要分别从的速度、音色、踏板、情绪、句法、声部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一、速度方面:纵观全曲施那贝尔要比巴克豪斯的演奏快2分28秒,但从曲体结构方面来看,二人诠释起来却有很大差别。第一乐章的呈示部(1-82小节)为例:施那贝尔版本起初9小节用一拍=176的速度演奏,从第10小节速度变为一拍=168,35-42小节速度是一拍=160,43-49小节一拍=152,50-53小节一拍=160,54-82小节一拍=168。巴克豪斯版本起初9小节用一拍168的速度,从第10小节开始速度为一拍=165,43-49小节一拍=156,50-82小节一拍=165。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统计,分别把二人第一乐章呈示部中所有变化的速度加在一起,施那贝尔演奏速度:176+168+160+152+160+168=984,再除以平均数6,平均值:一拍=164。再把巴克豪斯演奏版本的速度加在一起168+165+156+165=654,再除以平均数4,平均值:一拍=163.5。由此推论可以得出两条结论,(1)施那贝尔在速度上是偏“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在特定严谨下的自由,是经过设计的“自由”,透过乐谱不难发现,仅在35-40小节的副主题中,施那贝尔就进行了两次速度上的变化一拍=160、一拍152。这种变化的巧妙在于让听众有听觉层次上的变化,音乐上玄机重重。打破了奏鸣曲晦涩难懂的局面,步步为营,引人入胜。为听众不断输入新的音乐元素。(2)巴克豪斯版本从速度上看是相对统一的,从数值变化上看波峰与波谷起伏不大。体现在音乐上则呈现出一气呵成,大开大合。有一泻千里之感。但无论两位大师在速度上的变化或多或少,但两人的平均值只差0.5,几乎是不谋而合。这就印证了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特点之一:严谨中要表现自由、自由中要体现严谨。4 二、力度变化:以第一乐章呈示部为例:两小节引子过后,第4小节施那贝尔巧妙地做出一个渐弱的走向,第5小节则保持了pp,第8小节又做了一个渐弱走向,第9小节,音乐急转直上做了两个小节渐强,在11小节直接做出了sf的力度。而在12小节仅仅只有4个音符中做出了由f到p的力度变化。巴克豪斯在力度的处理上也是颇为考究的,他在8小节持续地做了pp的力度走向,音乐似乎特别平稳,似乎在告诉人们黎明前的黑暗是如此地寂静,仿佛能听到心脏与琴声跳动的声音。在第9小节,天空破晓,太阳冒出了头,大地似乎有了一丝的光亮。旋律随着两小节的渐强最终走到了sf.随后两小节的渐消失,音符最终落在了属音的半终止上。通过反复地对比两个版本的录音,不难看出,在主要主题这13个小节中,施那贝尔共做出了11处力度变化,巴克豪斯做出了6个力度变化。由此可见,施那贝尔更注重的是运用大量的音乐语汇,时而排山倒海,时而细雨绵绵。时而让听者耳目一新,时而又迷雾重重。他就像是位调色大师,为我们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一幅黎明前的画卷。一项以简练的句法、率真的线条著称的巴克豪斯在音乐中则更凸显其一气呵成、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豪气,他的音乐似乎听不到那些九曲连环,矫揉造作的艺术处理,他指下的贝多芬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巨人”。三、踏板:安东·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旋律是音乐的骨架,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上的技巧备受历代钢琴大师们所推崇,因钢琴的性能受型号、产地、年份、当地的音乐厅构造、温度、湿度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所以给演奏者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踏板地运用上,都是谨小慎微。故此,踏板地灵活运用成了考验演奏家们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第三乐章为例;施那贝尔:前8个小节,仅仅用了一个踏板,施那贝尔运用了出神入化的脚上功夫,如此长的乐句,大师起初把踏板轻轻地含住,随着旋律地逐步推进,踏板由浅入深地烘托着指尖的音符。这种特有的技巧在全曲很多地方均有类似的处理,24-31小节连续的8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大师一气呵成同样只用了一个踏板,并且清晰地做出了cresc.和decresc.但丝毫没有任何浑浊之感,5 听施那贝尔演奏的串串音符,就像是天空中飞的风筝,飞的又高又远,踏板好比风筝下面的绳子,收放的如此自如。施那贝尔的踏板不仅仅在长句子上有独到之处,在短小的并带有跳音的句子中,他也大胆地运用切分踏板,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强烈,色彩愈发浓厚。巴克豪斯的踏板技巧也是独树一帜的,依然以前8小节为例,第1、2两个小节巴克豪斯没用踏板,而是完全用手指控制的弱奏,由于未加任何的踏板修饰,所以为曲子的开始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3、4小节大师也只简单地运用了点踏板的技巧,以加强节奏感,四个旋律音弹过以后,踏板立刻松开。充分保留了原汁原味地休止符的时值。这种几近苛刻的忠实原作地传统或许只有莱比锡学派的巴克豪斯才会如此表现地淋淋尽致。再如24-31小节,大师几乎没有用踏板加以润色,只是在27-29小节,用点踏板的技巧稍加修饰。这与施那贝尔的处理大相径庭。正因为踏板运用地如此“吝惜”,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听到了“键盘狮王”钢铁般地触键技巧,他的琴声就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一路寒光四射、披荆斩棘。听施那贝尔演奏的贝多芬,一定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一个人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每一个音符,深怕自己稍不留神会漏掉一个音符而不解其中的韵味,所以听他的音乐就像是在看一步哲理性很强的电影,需要你不停地琢磨、玩味其中的音色。而巴克豪斯演奏的贝多芬就像在观赏一部动作大片,画面精彩、场面宏伟。你只需随着他的音乐尽情地挥舞着手臂,时不时地随着音乐强有力地和弦攥几下拳头。同样是在运用踏板,但却给了我们不同角色的贝多芬。虽然是同一首《黎明奏鸣曲》,但却给了我们两种画面、两种世界。四、句法:在句法上,两位大师理解的出处很大,以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中68-73小节右手部分、96-110小节左手部分的持续十六分音符为例,施纳贝尔运用了nonlegato(非连贯地)的奏法,使这个声部听起来特别的清脆、富有光泽。而巴克豪斯在这些句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连奏,这些十六分音符的伴奏声部仿佛像小河一样,烘托着旋律声部荡起层层水花。再以第二乐章F大调Adagio极柔版为例:这个只有短短28个小节的乐段确切地说应该是第三乐章的导入部分。但说它可以独立成段的原6 因是它的主题特别新颖、而且内容是独立的。对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而言是及其重要的中间段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最难演奏最难把握的一段。施那贝尔的演奏很富有表情,前9小节的主题旋律演奏的极其神秘,右手的前附点加了保持音,听起来每个音即是个体同时又是一个整体。第8小节右手的两个和弦,大师很明确地按断音的处理方式来演奏而没有将他们连接起来。似乎音乐到了这里突然有了新的生机。从而引出了旋律的中间部分,21-24小节的前附点部分施那贝尔也都加了保持音的演奏技法,让每个句子一次次出现都是如此的强调,如此的有分量。仿佛是从心底里一声声的呼唤,呼唤着黎明的到来。而巴克豪斯演奏的第二乐章则显得庄严简洁。前9小节的主题旋律演奏的干净平稳,前附点未加任何的修饰,用断音的技巧缓缓地把旋律依依托出。第8小节右手的和弦巴克豪斯运用了连奏,把两个和弦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仿佛迫不及待地告诉听者下一段的到来。再如:第三乐章第51-62小节施那贝尔在低音的每组四个十六分音符分别用了跳音和连音的奏法,第一个音跳,后三个连。在配合右手持续的颤音,旋律显得波光粼粼十分生动灵巧,而“狮王”巴克豪斯在这个地方的处理更加的忠实原作,左手没有像施那贝尔那样运用连跳音奏法,而是统一用断音的技巧一气呵成地将这10几小节奏出。真所谓听琴知其人,施那贝尔性格外向,为人热情、谦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弟子徒孙众多。故此,听他演奏的《黎明奏鸣曲》总是不紧不慢,有话慢慢说的感觉,他总会把每个乐句仔细地玩味一番在进行下一个乐句。巴克豪斯恰恰相反,他性格孤傲,为人耿直,从不会拐弯抹角。他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一生只与钢琴独处,从不教学生。所以他演奏的这部作品与他的性格一样,直来直往,他不会故弄玄虚或是卖个关子,乐句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并且通俗易懂。二战时期,曾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喜欢巴克豪斯的乐迷中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结果显示,男性占99%,女性只占1%。借用中国古诗词派别来看,施那贝尔属于“婉约派”,而巴克豪斯则属于苏东坡式的“豪放派”。7 五、声部对比:以第一乐章的35-41小节、198-204小节、286-296小节为例,这几段像是演奏圣咏的音响,宁静而又庄严。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在和声的进行中,施那贝尔更注重每个柱式和弦高音的走向,#G#FE#D#C⋯..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萦绕其中,即对立又统一,大师仿佛在用指尖为我们唱出他心中的圣咏,这也充分显示了施那贝尔演奏复调音乐的深厚功力和手指的控制力。巴克豪斯演奏这个部分似乎更看重声部的整体性,他把每个和弦演奏的非常通透,而且非常整齐,令人叫绝的是每个和弦的连接没有一点缝隙,犹如管风琴演奏出来的声音,厚重、庄严。施那贝尔的演奏是微观的,具体的。巴克豪斯的演奏是宏观的,整体的。这就是二人在声部上的不同表现。通过对巴克豪斯与施那贝尔两位大师演奏风格的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录音进行反复地比较,二人无论从速度、音色、踏板、情绪、句法、声部对比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施那贝尔的演奏:(1)注重触键的变化从而达到音色上的转变(2)运用了自由速度,但整体速度非常平稳。(二)巴克豪斯的演奏(1)注重踏板的持续使用,以达到排上倒海势的宏达效果。(2)忠实于原作,对作曲家在谱面上所写的标记坚定不移地遵照。施纳贝尔与巴克豪斯都是20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大师、贝多芬音乐专家,尽管二人对贝多芬作品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后辈沿袭的典范,效仿的楷模。8 结论本文通过对德奥钢琴学派两位钢琴大师施那贝尔、巴克豪斯生前演奏的CD录音、DVD视频录像、乐评人的评论及现已出版的文献。多角度剖析两位大师在这部作品上的特点及诠释的角度。最终,通过本篇论文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音乐是一种语言,它在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传递一种情感。演奏作品一定要还原作品本身的灵活和思想内涵,演奏者要充分挖掘和表现作品的不同层面,把立体式的音响色彩呈现给听众”9 参考文献[1]谢颖.20世纪钢琴大师.作家.2003.5[2]张弈明.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翻译.2007.4[3]顾连理吴佩华.不朽的钢琴家.作家.1998.5[4]林逸聪.音乐圣经·CD词典.作家.2000.9[5]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编著.1994.9[6]洪士銈.外国著名音乐家词典.编著.2001.510 致谢感谢恩师唐明顺老师以及学校所有栽培我的老师,对我三年研究生学习的指导的帮助,让我不仅在演奏上有了新的提升,更是对于很多曲目有了更深层层次的认知,让我积攒了很多学习的宝贵财富,相信在以后的演奏和教学中,我会秉承着老师的严谨,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学以所用,为母校增光添彩。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