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2 KB
  • 2022-06-16 12:40:59 发布

对蜜蜂寿命的几点认识(续)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万方数据对蜜蜂寿命的几点认识(续)周建良(杭州市西湖区古荡新村西区11幢2单元502室,310013)(续2014年第1期上半月)三、培育“胖蜜蜂”的意义“胖蜜蜂”是对体格健壮、寿命较长的蜜蜂的一种褒称,是营养水平高的蜜蜂相比较于营养水平低的“瘦蜜蜂”的一种形容,一般是指那些咽下腺发育良好、卵黄原蛋白及脂肪贮存充足、保幼激素较低的工蜂,比如越冬蜂。“胖蜜蜂”体表浅色,绒毛较密,颜色鲜亮,体型稍胖,能隐隐约约从背板看到体内的脂肪体;行动稳健,爬行或刚起飞时的速度一般,负重及抗风雨能力较强。就像膘肥体壮的家畜一样,“胖蜜蜂”体内含有高水平的蛋白质、脂肪,可以更耐热、更抗寒抗逆,有充足的体能与耐力胜任蜂群中的各项工作,在蜂群的新陈代谢、行为转换方面起着不一般的重要作用,是蜂群安全越冬、春季快速复壮和强群生产的保障。采集蜂的寿命是由它们什么时候开始采集活动所决定的,通常夏季蜜蜂仅能在野外工作8~12天。如果它们营养条件良好,体内的卵黄原蛋白很充足,幼蜂出房后一般先担负内勤工作,在2。3周后开始采集工作,并优先采集花粉。如果蜂群的营养条件不好,内勤蜂将提早转变为外勤蜂。采集蜂的寿命长短还取决于它们的采集强度,一般1只工蜂在采集活动中最多飞行800km,在低日龄时,它们体内的酶能将蜂蜜合成肝糖,贮藏在翼肌中,到高日龄时,它们丧失了合成肝糖的能力,那么贮藏的肝糖用完,它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采集蜂的翅膀,经高强度的飞行后,翅膀尖端会出现破损,它们无法修复破损的翅膀,必须更快地扇动翅膀,才能继续飞行。气温低时,这一状况将进一步恶化,低温时的采集活动会加速采集蜂的衰老,因为它们必须通过不断地颤抖来维持飞翔肌的温度。当放蜂场地的蜂群太多、蜜源太远时,采集蜂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没几天翅膀就会报废Schmickl和Grailsheim(2004)发表了一篇关于蜂群内营养物质流量的文章,说明蛋白质在蜂群中的流动非常值得探究,尤其是哺育蜂饲喂采集蜂这一现象,实验显示被标记的氨基酸,有25%很快地从哺育蜂传递到了采集蜂那里。由此可见,哺育蜂不仅要饲喂蜂王和幼虫,还要饲喂采集蜂,采集蜂的寿命将受制于内勤蜂如何饲喂它们。内勤蜂通常会优先饲喂饥饿的大幼虫,然后是小幼虫,再就是采集蜂。在花粉短缺时,采集蜂就会被冷落,为此需要更加努力地去采集花粉。工作越努力,死亡得越快。在粉源匮乏或阴雨天气的条件下,蜂群在几天内就会耗尽巢内的花粉,内勤蜂甚至停止饲喂小幼虫,采集蜂也会因严重缺乏蛋白质而缩短寿命。如果蜂群内存蛋白质水平很低,不仅蜜蜂会提前老化,还影响蜂群的免疫系统,使蜜蜂易患各种疾病。身负螨虫或染病的采集蜂相对于健康蜂而言,返巢率大为降低,或许它们是故意为之,此行为可以解释为一种减少蜂群的寄生虫或病原而应用的防御机制。由此可见,如果我们饲养的是“胖蜜蜂”,那么它们体内的卵黄原蛋白含量就较高,不但能延长巢内工作时间,而且能延长出巢采集的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有趣的是,“胖蜜蜂”还表现出多采花粉、多育虫,为分蜂做准备的行为倾向,并且分蜂后也会很健康,寿命很长;而一个营养不良的蜂群总是表现出少育虫、尽可能较多地采集花蜜的倾向。四、花粉营养对蜜蜂的影响蜜蜂能够从多种植物的混合花粉中获取蛋白质,但花粉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是不确定的,不同的花粉成分差距很大,油菜、茶花粉的营养价值较高,而桉树、蒲公英和向日葵花粉的营养就不够充分。有的地区在秋季尽管不缺自然花粉,但秋繁蜂群的营养水平远不及春季。吃5种混合花粉的蜜蜂和仅吃一种花粉的相比,前者的葡萄糖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后者,还拥有更多的脂肪组织,拥有更好的免疫系统,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防止蜜蜂饲 万方数据2014年2月.二第65卷中国蜂业APICULTUREOFCHINA饲养管理21料被微生物感染的重要物质,因而前者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对较强。尽管采集蜂每天采花粉,但是这些花粉大多被内勤蜂消耗,加工成富含蛋白质的蜂王浆、幼虫浆以满足蜂群所有成员对蛋白质的需求。花粉是蜂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蛋白质的唯一来源,花粉缺乏时,将迫使内勤蜂消耗其卵黄原蛋白贮存。当蛋白质水平下降时,内勤蜂会忽视小幼虫,优先饲喂那些即将封盖的大幼虫;当蛋白质水平继续下降时,内勤蜂会吃掉卵和小幼虫,并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蜂王浆。内勤蜂通过吃食幼虫获得更多蛋白质,挽救部分大幼虫,它们还会尽早把大幼虫封盖,从而孵化出体重不够的“瘦蜜蜂”。Schmickl和Grailsheim还观察劣质花粉对蜜蜂幼虫存活率的影响,以及从产卵到幼虫封盖整个发育时期的影响,发现连续5天取食这样的花粉,就会出现同类相食现象,而且幼虫封盖时间被缩短。幼虫的平均封盖日龄与花粉的提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幼虫发育阶段,蜂巢内储存的花粉越少,幼虫封盖越早。蛋白质的缺乏也会导致未封盖大幼虫数量的快速减少,蜂群以这种方式弥补花粉的不足。由此可见,蜂群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常见育成的蛹脾参差不齐,且数量减少,这并非是蜂王产卵力不佳,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卵虫被内勤蜂吃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花粉和营养的供给不足。五、蛋白质的饲喂时机Schmickl和Kleinschmidt通过实验,发现蜜蜂体内的蛋白质水平跟随季节而变化,因不同季节可采集的花粉数量和种类的不同,成年蜂体内蛋白质含量在2l~67%之间波动,在大流蜜期会下降,尤其是在外界粉源匮乏阶段,这将直接缩短蜜蜂的寿命,限制它们的繁育。他们还发现贮蜜多的蜂群不饲喂糖浆反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代用花粉,他们终于明白了饲喂花粉的意义及饲喂的最佳时机,即在蜂群的蛋白质内存刚开始降低时去饲喂花粉,而不是最低时去饲喂。目前我国有些蜂场仍习惯在春季给蜂群喂稀糖浆刺激蜂王产卵,在秋季喂浓糖浆作为越冬饲料。如果光喂糖浆不喂蛋白质饲料,那么将会增加蜂群的哺育负担,迫使内勤蜂消耗体内的蛋白质贮存,从而寿命缩短。那么,如何来确定蜂群的蛋白质内存开始降低了呢?目前我国大多数蜂场不具备进行定量检测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为此笔者提出三个定性标志:一是春秋两季的外界粉源的多少,二是在雄蜂活跃季节视强群哺育雄蜂蛹的多少,三是出现连续阴雨天的天数。如果春秋两季外界缺乏粉源,或阴雨天气3天以上,或雄蜂活跃季节强群少育甚至不育雄蜂,就应该为蜂群饲喂蛋白质饲料了。入秋以后,随着日照时间的渐短,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自北往南逐渐出现“萧瑟秋风,草木衰黄花凋零”的景象,蜜蜂的生理功能也因此发生变化,体内脂肪沉积增加,寿命比夏季延长7周左右,以承担起秋季最后一批幼虫的哺育任务。在秋季贮备足够的食物,维持一定的群势,减少哺育,逐渐积蓄物质能量直至停产越冬,这是蜂群的本能。秋季是很重要的饲喂蛋白质饲料的时期,为秋繁蜂群饲喂蛋白质饲料的作用大于春繁时的饲喂,因为决定蜂群春繁速度快慢的第一位要素是越冬蜂体内卵黄原蛋白水平的高低,第二位要素才是蜂群内花粉贮存的多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给蜂群饲喂足够的花粉或者人工配方饲料,是培育强壮越冬蜂群的有效方法,不仅能使蜂群贮存足够的花粉和蜂蜜,还能显著提高蜂群的整体营养水平,蜂王所产的卵大多能孵化为“胖蜜蜂”,并产生群势的乘积效应,即蜂王日均产卵量×成蜂率×平均寿命。用灌脾形式饲喂花粉,虽然采食面积很大,但蜜蜂仍习惯于贮存在巢脾上,一般情况下不会“大吃大喝”。在框梁上饲喂花粉条,内勤蜂会尽己所能“大吃大喝”,这样做或许有些浪费,因蜂群利用花粉的能力并非是无限的,但能换来哺育蜂分泌足量或超量的幼虫浆,促成尽量多的幼虫发育成“胖蜜蜂”,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值得的。蜂群秋繁期间,气候渐渐转凉,这时要求每张子脾有蜜圈形成,出现赘脾,不必刻意追求子脾见方到角。实践证明,反倒是边角上有封盖蜜、有粉圈的蜂群,繁殖效果最好。江南的早春连阴雨天气较多,在给蜂群饲喂蛋白质饲料时,还是灌脾安全可靠,有现成粉脾当然更好。江南的早春要预防雨雪冰冻,常有寒潮侵袭,有个别的寒潮会滞留很长时间,温度较低,取食了花粉条的蜜蜂腹内粪便积累,腹胀,没有出巢排泄的机会,即使巢内粉蜜满仓或喂给糖浆,但蜂群总是少吃少喝,容易引发大肚病,甚至严重的春衰,带来意外的损失。2013年蜂群秋繁期间,S先生与内蒙古蜂友H同 万方数据蜂群在12%时开始结团,这时蜂团松散;0℃以下蜂团紧密。越冬蜂团内部温度在24℃左右,蜂团外围保持在7℃左右。蜜蜂吃蜜产热,蜂团内部热量向外传递,通过蜂团外围蜂与内部蜜蜂互相拥挤换位活动来实现,随着饲料消耗蜂团也随之移动。越冬蜂群的蜂脾关系很重要,小群蜂多于脾,强群蜂脾相称,否则越冬期间会出现剥皮死蜂。大雪前后冷空气来临前做最后一次紧脾,将王笼向蜂团中央移位或放出蜂王。越冬蜂在半蜜脾上结团,蜂团结在没蜜的空脾处;如果是全蜜脾,则结团在脾的下部,所以越冬蜂巢的布局,全蜜脾放在两边,中间放半蜜脾,有利于蜜蜂结团。蜜蜂越冬期间,鲁中南地区从立冬到立春有3个多月,到春繁(雨水)需要110余天,从9月25日囚王算起有150天,而蜜蜂不出巢活动大约2个月,越冬最佳温度一2~2℃,这时蜜蜂处于半蛰伏状态,不出巢,不吃蜜,但稍有震动便吸食蜂蜜。因此,越冬期间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安静是第一要素。前期(冬至前)控飞,遮阴冷冻减少活动,节省体力延长寿命;蛰伏期保持安静,避免震动减少耗蜜,杜绝因食蜜过多而下痢,因震动而掉落箱底被冻死。小群在低于O。C时要把覆布盖在框梁上,一2。C时添加箱内保温物并盖草帘。一5~-4℃时强群也要加箱内保温物,纱盖上盖覆布、草帘,小群草帘换棉垫。无论蜂群大小都要将覆布掀起一角,便于散发湿气,并加强外包装。进入隆冬温度常在一5℃以下,冷空气来袭会降至一12℃以下,室外越冬蜂群必须有外包装,用秸秆、塑料布或篷布覆盖。经实践验证最好是矮棚式保温,根据场地大小,蜂箱分组摆放,5箱一组或6~8箱一组,每组两头垒起长75em,高出蜂箱10em左右的矮墙,上面用草帘搭棚遮阴。当气温降至一5。C以下时,箱后加草帘,再用塑料布从箱后经棚顶盖至箱前,只要天气预报夜晚在-4℃以下就用塑料布盖住箱前,白天8点左右掀开。冷空气来袭,白天气温在一3℃以下时,无蜂出巢可不掀开塑料布。经测试,夜间棚内外温差在5℃左右。白天掀开塑料布,保持与外界同温,夜间放下塑料布隔断外界冷空气,棚接地气,蜂群自身发热,起着很好的保温作用,昼夜温差缩小。如果越冬蜂群放在箱架上,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越冬期间有连续1周左右一12℃天气,2~3脾的蜂群也能安全过冬。冬至到立春是蜂群越冬的关键时期,要加强观察。蜂群不安静,天晴时有蜂在巢前乱爬、振翅,可能是失王;有残缺蜂尸是鼠害;3℃以下的冷天仍有蜂飞出,或是蜂群散团,或有死蜂堵住巢门,散落巢前,可能是饥饿等等。发现问题应及时陕速处理。蜜蜂生长发育需要巢温在34。35℃,个体蜜蜂14℃就被冻僵,但13。C阳光下却有采集活动。越冬期间4℃就有蜜蜂在阳光下出巢爽飞,6。C时背风向阳的个别蜂群在无风时有排泄行为,而3℃无蜜蜂出巢。因此,春繁要对蜂群加强保温以营造繁蜂小气候,箱内加棉垫,每天晚上都放下保温棚的塑料布到蜂箱前。在春季气温稳定在7~8。C时可撤掉箱前塑料布;8。C以上撤保温棚;气温稳定在15—17℃时,除小群外撤箱内保温物,棉垫换草帘。蜜蜂不喜欢在箱内采水,在蜂场向阳避风处设喂水器,7~8℃蜜蜂就能出巢采水。山东兖州兴隆庄镇十一中学,272100李华基步同法,对蜂群不间断地饲喂蛋白质配方饲料,取得较好的效果。两地的小气候条件基本相同,蜂群秋繁时平均有11框蜂,均为单王群,巢箱放7脾,继箱4脾,繁殖期间上下不调脾。所有蜂群通过25天的繁殖,培育出大约可折合成5.5~6张巢脾的大蛹脾,越冬群势基本在11脾足蜂以上,需要用双箱体越冬。而附近的大多数蜂场,尽管也是精心管理蜂群,但由于按传统方法养蜂,在气候条件、蜂种和开繁群势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培育越冬蜂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平均群势仅有5~6脾足蜂。总之,植物花粉是蜜蜂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对蜂群的生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哺育蜂能将蛋白质化合成卵黄原蛋白等营养物质,然后在所有家庭成员中进行分享和传递。在蜂群活跃季节,持续为蜂群补充足够的、营养全面的蛋白质饲料,是现代养蜂生产的重大变革,使蜂群能像许多家禽家畜一样,由自然放养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饲养,目前已有许多蜂友以“胖蜜蜂”的理念和方法,在养蜂生产中进行成功实践和演绎。如果真正理解了蛋白质饲料对延长蜜蜂寿命的影响,那么我们的钱就花对地方了。_00000000000000000《心《~一越冬蜂群管理杂谈一一—圹。,。,。,。,。,。,。,。,。,,。,。。。,。,。。。。。,k 对蜜蜂寿命的几点认识(续)作者:周建良作者单位:刊名:中国蜂业英文刊名:ApicultureofChina年,卷(期):2014,65(2)引用本文格式:周建良对蜜蜂寿命的几点认识(续)[期刊论文]-中国蜂业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