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1 KB
  • 2022-06-16 12:30:14 发布

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观浅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观浅谈朱殊(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论文)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其教育学著作《什么是教育》涉及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本质、内涵、作用、意义等。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研究和借鉴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观,对我们反思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雅斯贝尔斯;教育;教育方法卡尔雅斯贝尔Wr(KarlJaspers,1883-1969)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其著名教育学书籍《什么是教育》中,他提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P3)o然而,从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 境来看,我们的教育终究还是偏离了这个本质。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的多个章节中阐述了其对教育以及教育方法的理解,通过对理想教育方式的诠释来帮助人们使用正确的方式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危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文化中生活、工作和学习。对教育我们必须怀有“虔敬”之心「虔敬”于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这是一切教育最根本的本质[1](P44)O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是以一种让人不尽如意的方式在进行着。危机的征兆如下:看似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一个统一的观念,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教育观念相互摩擦和碰撞,将教育的本质遗忘在角落;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各类文章和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又有多少?个别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但始终势单力薄,因缺乏一个整体而给人无力之感,教育状况终究得不到根本的好转。任何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是始于“本质成为问题之时n[1](P45)o当教育的本质发生问题时,教育的形式化也已经在我们的身边蔓延开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当“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时,他已不再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只是空洞地尽教书义务而已。为树立个人权威而保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盲从于他,或是为维护个人生存利益,或是争夺名利而站上讲台。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也已不再是寻求自身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是别人眼中的好成绩、好工作;本该是学习系统的知识,却变成背诵一些考试可能会考,而考过之后很快便被遗忘的内容。二、教育的类型雅斯贝尔斯认为就教育本身而言,有以下三种形式:经院式教育、 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经院式教育被视为是最为常见的教育形式。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本身并无个性可言,无论是从知识的创新(创新论文)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来说都毫无创新精神,只是简单地将现有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而教学内容也早已拥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学生到学校来只是学习一些定的知识,一些所谓的正确答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师是教书机器,学生是学习机器,教育铸造灵魂变得遥不可及。师徒式教育,使教学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长官与士兵,有着“绝对服从”的特点。雅斯贝尔斯认为这种从属关系的距离是本质上的。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权威,通过对教师的过于尊敬和爱戴产生了对教师权威的依附心理。同样,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也不需要个性,服从教师是他们的惟一宗旨。苏格拉底式教育,是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教育方式。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就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雅斯贝尔斯认为,这种教育形式的成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参与教学的双方是自由的,教学方式是自由的,思维也是自由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从而回到了教育的本质,即“对终极价 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总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这也是我们回归教育的第一步。三、教育的方法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教育方法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因为他的“产婆术”教学法是为思想接生,是为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专门用好几个小节来阐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讽刺"广对话”秋问答法“苏格拉底的讽刺”,就是苏格拉底通过谈话从中剥茧抽丝,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苏格拉底的对话”,这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在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下,这是一种教育的参与者与互动者进行对话、交流与争论的教育手段。当学生陷入难题,并为一筹莫展的“思”而痛苦着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 “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发现,雅斯贝尔斯不仅提倡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张师生平等自由,而且以反讽等多种教育方法来促使学生察觉自身不足,唤学生潜力,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力量,同时从外部施压,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这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教育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师生间的“交往”交往哲学是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只有在交往中实现”,“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2](P56)。根据雅斯贝尔斯的交往观点,交往教育可以通过下列路径实现。首先是对话。他指出,对话的惟一目标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真理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其次是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促进真正的交流。只有当我们的观念受到质疑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交流。所有真正的交流,是双方胶着某些特定的问题的互不相让。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讨论中,没有所谓最后原则,也 没有自始至终不变的立场[3]。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方法中提倡的交往观对我们当今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所推崇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面前的平等、思想面前的平等、知识面前的平等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精神交流。在教育实践中,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更能激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智慧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目的。五、陶冶“真理的物质实现从来就不是单纯地从哲学思考中产生出来,而是在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所135第27卷第1期朱殊: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观简析构成的世界里方能产生:因此,真理不会简单浮现在意识个体的脑海中,即真理具有存在间接性。为了实现真理的传递,必须在意识个体上培植,即雅斯贝尔斯的陶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培养个体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其思维的陶冶过程有三个方面需要先理清。第一,在陶冶的过程中首先要追问人们是怎样看待经验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即确定问题,但此问题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第二,真理就蕴含在自身的本质中。存在意识在人们的知识、意愿和行动中得到了证实,实现存在意识,其表述本身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第三,得到真理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答案中得出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即答案也能呈现出真理,但这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真正真理的出现,即对问题的原先的历史(历史论文)构造和一切现成的答案都有所了解,并掌握了真理中的一个有根据的意义关联似及拒不采纳错误时的产物⑴(P99)。雅斯贝尔斯的陶冶,应以理性来陶冶意识,理性的陶冶是方法论意义上实在掌握的训练。通过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人们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仅仅获得具有内涵的知识,其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是,通过陶冶的方法,让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中能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断地致力于真理的追求。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教育危机现在依然存在,他通过对教育危机的描述来引出其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并呼唤人们回归本真的教育。他推崇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也极具指导意义,他通过对多种教育方法的阐述来指导和启发教育者,使其在施教过程中更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促进受教育者成长为一种人格丰富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