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 KB
  • 2022-06-16 12:30:14 发布

呼伦贝尔市农村经验体制、机制改革情况调查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呼伦贝尔市农村经验体制、机制改革情况调查与研究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我市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统一经营、劳动、分配的经营体制,经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大包到户,到1982年,全面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生产队大锅饭、大帮哄的禁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分包土地过急和广大农民对好地、中等地和差地都得分一块的一致要求,造成多数地方土地承包过于零散,据1983年的一份调查,当时布特哈旗(现扎兰屯市)团结乡(现高台子乡)尖山子村一农户承包的23亩土地分为19块,多数农户为5-8块不等,后经不断调整互换,农民承包土地过于零散的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从承包合同和村土地台账看,多数农户的土地仍在5块左右。这种状况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市农村以农畜为主要动力,以手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农业机械逐步取代农畜、除革剂快速取代人工除草,农村生产力悄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我市农村已由"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变为""二百亩地挺清闲,孩子打工去赚钱”的具有初步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和多元化就业的生 产经营方式。过去走进农村农户,看到的都是茅草房、牲畜棚圈、锹、锄头、镰刀,现在映入眼中的则是成套的农业机械,砖木结构的房舍,和农民拉家常,问孩子干啥呢,回答经常是“在北京打工呢”,确实农村变了、农民变了,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业选择的多元化。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业选择的多元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农村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就业,到城市城镇创业就业,在城乡间进行购销、就业,在农村发展养殖、加工兴业。以上这些变化,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变化使小面积的农业经营成为生产力的束缚,就业的多样化选择又使劳动力一一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找到了广阔的天地而不被小块土地束缚、捆绑,这样就使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的零散的土地经营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经营体制必须向集中连片和规模化方向转变,因此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就成了生产力和社会变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农村发展的必然性要求,中央连续出台了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合作社,培育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我市市委、市政府、各旗市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政策精神,精心组织谋划,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农 业经营管理部门摸底调查,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家庭农场11637个,种粮大户14517户,养殖大户3699户,各类农民合作社3324个,其中种植业1409个,养殖业1399个,农机服务业412个,加工业30个,农产品购销类27个,渔业6个,林业16个,其他25个。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共经营耕地849.41万亩,占全市农村耕地总面积2050万亩的41%,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经营耕地730亩。应该说无论从规模还是比重,呼伦贝尔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全自治区以至全国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广的空间。我市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主要经验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扶持的力度,一些旗市在乡镇、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纠纷调节、流转价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2013年全市共流转土地经营权600多万亩,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50多万亩;二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的力度,例如阿荣旗《2013年阿荣旗现代农业建设扶持政策》【阿党办发(2013)6号】扶持政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建设、合作社、土地流转、富民产业和产业化等各个方面。仅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达 到2000亩以上的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给予地膜补贴就达到180万元,扎兰屯市也对规模经营的合作社给予补贴;三是农牧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化、扶贫等部门的项目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福海种植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后,旗农牧业局将各种生产基地安排到该社、旗农机部门将购机补贴安排到该村,有力地支持了该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十分重视经营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内部利益机制的建立和企业与农民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主要的经验做法是股份制合作社对入股人按市场价保底分红,例如扎兰屯市大河湾镇富裕种植业合作社除按入股土地质量保底给入股者土地流转费外,年底还按合作社盈利的70%分配给入股者,使入股者安心放心。企业与农民间利益关系的调整较为典型的是阿荣旗新发乡大有庄村农民把各户一万亩耕地整体整体流转给奈伦淀粉有限公司,较转价格2013年为每亩4000元(每大顷6000元),农户分别与公司签订期限为十年的流转合同,但每年流转费在不低于市场价的前提下增加200元。企业有了万亩的原料基地,农民在得到流转费的同时还可到企业打工得到打工工资,做到了双赢双满意。在发展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有些地方扶持的力度不够,甚至没有什么扶持,这与地方的财力与重视程度有关,对策一是各旗市要髙度重视、学 习阿荣旗的做法;二是呼伦贝尔市应争取自治区和国家项目,拿出一部分财力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上有作为。有些地方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缺少引导、支持,致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半年闲,也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较快流转,阻滞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策是旗市乡镇政府要帮助引导农民创业,帮助农民选择的经营项目,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提供服务,阿荣旗通过""五荒”拍实的办法筹集富民产业基金用于扶持农民发展富民产业的办法值得借鉴,市政府也可在财力充沛的情况下安排一块农民创业扶持资金,即可推动城镇化进程又能鼓励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三是农民合作社应进行规范化建设,目前有些合作社只是挂块牌子,没有实质性运作,有的社甚至连牌子也没有,成立合作社只是为套取国家扶持资金,因此合作社要打假,对实质运作规范运作的要大力扶持,对有名无实的要亮黄牌,拒不规范,不运作的也可以亮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