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 MB
  • 2022-06-16 12:29:22 发布

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研究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第1章导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1.3相关研究综述⋯⋯⋯⋯⋯⋯⋯⋯⋯⋯⋯⋯⋯⋯⋯⋯⋯⋯31.3.1季节性旅游的研究⋯⋯⋯⋯⋯⋯⋯⋯⋯⋯⋯⋯⋯⋯⋯.31.3.2文化旅游的研究⋯⋯⋯⋯⋯⋯⋯⋯⋯⋯⋯⋯⋯⋯⋯⋯51.4研究方法⋯⋯⋯⋯⋯⋯⋯⋯⋯⋯⋯⋯⋯⋯⋯⋯⋯⋯⋯.6第2章旅游产业相关理论⋯⋯⋯⋯⋯⋯⋯⋯⋯⋯⋯⋯⋯⋯⋯..82.1旅游及其分类⋯⋯⋯⋯⋯⋯⋯⋯⋯⋯⋯⋯⋯⋯⋯⋯⋯⋯82.1.1旅游的概念⋯⋯⋯⋯⋯⋯⋯⋯⋯⋯⋯⋯⋯⋯⋯⋯⋯..82.1.2旅游的分类⋯⋯⋯⋯⋯⋯⋯⋯⋯⋯⋯⋯⋯⋯⋯⋯⋯..82.2旅游业⋯⋯⋯⋯⋯⋯⋯⋯⋯⋯⋯⋯⋯⋯⋯⋯⋯⋯⋯..112.2.1旅游业的概念及性质⋯⋯⋯⋯⋯⋯⋯⋯⋯⋯⋯⋯⋯⋯..1l2.2.2旅游业的特征⋯⋯⋯⋯⋯⋯⋯⋯⋯⋯⋯⋯⋯⋯⋯⋯..122.3国内外冬季旅游业发展经验借鉴⋯⋯⋯⋯⋯⋯⋯⋯⋯⋯⋯⋯.132.3.1日本冬季旅游业发展经验——以札幌雪节为例⋯⋯⋯⋯⋯⋯⋯.132.3.2哈尔滨冬季旅游发展经验⋯⋯⋯⋯⋯⋯⋯⋯⋯⋯⋯⋯⋯.152.3.3国内外冬季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总结⋯⋯⋯⋯⋯⋯⋯⋯⋯⋯..17第3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现状⋯⋯⋯⋯⋯⋯⋯⋯⋯⋯⋯⋯203.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条件⋯⋯⋯⋯⋯⋯⋯⋯⋯⋯⋯⋯.203.1.1自然地理条件⋯⋯⋯⋯⋯⋯⋯⋯⋯⋯⋯⋯⋯⋯⋯⋯..203.1.2社会经济条件⋯⋯⋯⋯⋯⋯⋯⋯⋯⋯⋯⋯⋯⋯⋯⋯..2lV 3.1.3旅游基础设施条件⋯⋯⋯⋯⋯⋯⋯⋯⋯⋯⋯⋯⋯⋯⋯.223.1.4其他配套设施条件⋯⋯⋯⋯⋯⋯⋯⋯⋯⋯⋯⋯⋯⋯⋯.243.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水平⋯⋯⋯⋯⋯⋯⋯⋯⋯⋯⋯⋯.243.2.1冬季旅游业规模⋯⋯⋯⋯⋯⋯⋯⋯⋯⋯⋯⋯⋯⋯⋯⋯243.2.2冬季旅游品牌构建⋯⋯⋯⋯⋯⋯⋯⋯⋯⋯⋯⋯⋯⋯⋯.253.2.3冬季旅游区域协作⋯⋯⋯⋯⋯⋯⋯⋯⋯⋯⋯⋯⋯⋯⋯.263.2.4冬季旅游市场定位⋯⋯⋯⋯⋯⋯⋯⋯⋯⋯⋯⋯⋯⋯⋯.263.3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产品开发情况⋯⋯⋯⋯⋯⋯⋯⋯⋯⋯⋯..273.3.1冬季旅游民俗产品⋯⋯⋯⋯⋯⋯⋯⋯⋯⋯⋯⋯⋯⋯⋯.273.3.2冬季旅游特色活动⋯⋯⋯⋯⋯⋯⋯⋯⋯⋯⋯⋯⋯⋯⋯.283.3.3冬季旅游边境协作⋯⋯⋯⋯⋯⋯⋯⋯⋯⋯⋯⋯⋯⋯⋯.29第4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314.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优势分析⋯⋯⋯⋯⋯⋯⋯⋯⋯⋯⋯⋯.3l4.1.1民族特色鲜明⋯⋯⋯⋯⋯⋯⋯⋯⋯⋯⋯⋯⋯⋯⋯⋯..314.1.2自然条件优越⋯⋯⋯⋯⋯⋯⋯⋯⋯⋯⋯⋯⋯⋯⋯⋯..334.1.3边境优势明显⋯⋯⋯⋯⋯⋯⋯⋯⋯⋯⋯⋯⋯⋯⋯⋯..344.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354.2.1冬季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354.2.2冬季旅游资源分散,资源开发不足⋯⋯⋯⋯⋯⋯⋯⋯⋯⋯.384.2.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94.2.4缺乏专项投资资金⋯⋯⋯⋯⋯⋯⋯⋯⋯⋯⋯⋯⋯⋯⋯.404.2.5缺乏冬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41第5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建议⋯⋯⋯⋯⋯⋯⋯⋯⋯435.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原则⋯⋯⋯⋯⋯⋯⋯⋯⋯⋯⋯..435.1.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35.1.2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435.1.3坚持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44VI 5.1.4广泛参与的原则⋯⋯⋯⋯⋯⋯⋯⋯⋯⋯⋯⋯⋯⋯⋯..÷一、;5.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5.2.1充分发掘区域内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z^I5.2.2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越的自然资源⋯⋯⋯⋯⋯⋯⋯⋯⋯⋯⋯.分《5.2.3充分发挥边境优势,积极推进边境合作⋯⋯⋯⋯⋯⋯⋯⋯⋯.ij5.2.4集中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品牌⋯⋯⋯⋯⋯⋯⋯⋯⋯.i.§5.2.5构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效应⋯⋯⋯⋯⋯⋯⋯⋯⋯⋯⋯⋯..薯#5.2.6加大基础设施等旅游硬件建设⋯⋯⋯⋯⋯⋯⋯⋯⋯⋯⋯⋯}{i5.2.7多渠道筹集冬季旅游开发资金⋯⋯⋯⋯⋯⋯⋯⋯⋯⋯⋯⋯}f5.2.8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i!;参考文献⋯⋯⋯⋯⋯⋯⋯⋯⋯⋯⋯⋯⋯⋯⋯⋯⋯⋯⋯⋯⋯i}j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fⅦ ContentsChapter1Introduction.............................................................................................................11.1Background....................................................................................................................11.2Meaningsofthestudy...............1.3Relatedreaserch...........................................................................................................:3;1.3.1RelatedReasearchofSeasonalTravel⋯⋯⋯⋯⋯⋯⋯⋯⋯⋯⋯⋯⋯⋯⋯⋯⋯⋯⋯⋯⋯⋯..31.3.2RelatedReaserchofCultrualTravel⋯⋯⋯⋯⋯⋯⋯⋯⋯⋯⋯⋯⋯⋯⋯⋯⋯⋯⋯⋯⋯⋯⋯..51.4StudyMethods...............................................................................................................6Chapter2Therelatedconceptoftoufismindustry..................................................................82.1Tourism2.1.1TheconceptofTourism⋯⋯⋯⋯⋯⋯⋯⋯⋯⋯⋯⋯⋯⋯⋯⋯⋯⋯⋯⋯⋯⋯⋯⋯⋯⋯⋯⋯⋯⋯.82.1.2TheclassificationofTourism⋯⋯⋯⋯⋯⋯⋯⋯⋯⋯⋯⋯⋯⋯⋯⋯⋯⋯⋯⋯⋯⋯⋯⋯⋯⋯⋯.82.2TouristIndustry............................................................................................................112.2.1Theconceptoftourismindustryandproperties....................................................112.2.2Thecharacteristicsoftourismindustry.................................................................122.3Developingdomesticandinternationaltourismindustry............................................132.3.1ThedevelopmentofJapan’Swintertourismindustryexperience⋯⋯⋯⋯⋯⋯⋯⋯.132.3.2Harbinwintertourismindustry2.3.3Thedevelopmentofwintertourismindustrydomesticexperiencesummary......17Chapter3DevelopmentsituationofwintertourismindustryinHulunBuirCity.................203.1ThedevelopmentconditionsofwintertourismindustryinHulunBuirCity⋯⋯⋯⋯..203.1.1Physiographiccondition203.1.2Socialandeconomiccondition⋯⋯⋯⋯⋯⋯⋯⋯⋯⋯⋯⋯⋯⋯⋯⋯⋯⋯⋯⋯⋯⋯⋯⋯⋯..213.1.3Theconstructionoftourisminfrastructurecondition⋯⋯⋯⋯⋯⋯⋯⋯⋯⋯⋯⋯⋯⋯..22 3.1.4Otherfacilities⋯⋯⋯⋯⋯⋯⋯⋯⋯⋯⋯⋯⋯⋯⋯⋯⋯⋯⋯⋯⋯⋯⋯⋯⋯⋯⋯⋯⋯⋯⋯⋯⋯⋯.243.2Generalsituationofwinter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ofHulunBuirCity..........243.2.1Wintertourismindustryscale................................................................................243.2.2Wintertourismbrandconstruction........................................................................253.2.3Wintertourismregionalcooperation.....................................................................263.2.4Wintertourismmarketpositioning........................................................................263.3WintertourismproductdevelopmentstatusinHulunBuirCity.................................273.3.1Wintertourismfolkproducts................................................................................273.3.2Wintertourismactivity..........................................................................................283.3.3Wintertourismbordercooperation.......................................................................29Chapter4disadvantagesandadvantagesofwintertourismindustryinHulunBuir.............314.1AnalysisoftheadvantagesofwintertourismindustryinHulunBuirCity⋯⋯⋯⋯.314.1.1Withdistinctivenationalcharacteristics......................................⋯.......................314.1.2Superiornaturalconditions⋯.⋯⋯⋯⋯⋯⋯⋯⋯⋯⋯⋯⋯⋯⋯⋯⋯⋯⋯⋯⋯⋯⋯⋯⋯⋯⋯.334.1.3Regionaladvantages.⋯⋯⋯⋯⋯⋯⋯⋯..⋯⋯⋯⋯.⋯⋯⋯⋯⋯⋯⋯⋯⋯⋯⋯⋯⋯⋯⋯....⋯..344.2WintertourismdevelopmentproblemsofHulunBuir.............................................⋯.354.2.1Winteristhelowleveloftourismdevelopment...................................................354.2.2Wintertourismresources,resourcesshortage.....⋯...............................................384.2.3Infrastructure...........................................................................⋯...........................394.2.4Thelackofspecialinvestmentfunds....................................................................404.2.5Alackofwintertourismdevelopmentstrategy..⋯..........⋯.......⋯⋯..⋯..........⋯.⋯41Chapter5HulunBuirwinter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principlesandSstrategys..........435_1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HulunBuir,theprincipleofwinter⋯⋯⋯⋯⋯⋯⋯435...11Adhereto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435~12Combinethegovernmentguidanceandmarketorientation⋯⋯⋯⋯⋯⋯⋯⋯.435~13CombinethenaturalresourcesandtheMinZucultural⋯⋯⋯⋯⋯⋯⋯⋯⋯⋯445~14Adheretoprincipleofextensiveparticipation⋯⋯⋯⋯⋯⋯⋯⋯⋯⋯⋯⋯⋯一44IX 5.2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wintertourisminHulunBuirCity.....................445.2.1Tofullyexplorethenationalcultureuniqueregion..............................................445.2.2Makefulluseofthesuperiornaturalresourcesinthearea...................................475.2.3Givefullplaytoregionaladvantages....................................................................485.2.4Concentrationofwintertourismresources.buildbrands⋯⋯⋯⋯⋯⋯⋯⋯⋯⋯⋯⋯.485.2.5Theconstructionoftourismindustryagglomeration............................................515.2.6Infrastructure.tourismandhardwareconstruction⋯⋯⋯⋯⋯⋯⋯⋯⋯⋯⋯⋯⋯⋯⋯..535.2.7Wintertourismdevelopmenttoraisefundsthroughvariouschannels.................545.2.8Thegovernmentleadingstrategy,thegovernmentandthemarketrationaldivisionoflabor⋯⋯⋯⋯⋯⋯⋯⋯⋯⋯⋯⋯⋯⋯⋯⋯⋯⋯⋯⋯⋯⋯⋯⋯⋯⋯⋯⋯⋯⋯⋯⋯⋯⋯⋯⋯⋯⋯⋯⋯⋯⋯⋯..57Thanks.................................................................E;】lDocumentationX⋯⋯⋯⋯⋯⋯⋯⋯⋯⋯⋯⋯⋯⋯⋯⋯⋯⋯⋯⋯.62 已经做出努力并采取多种措施来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争取成为受欢迎的冬季旅游目的地,大多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黑龙江哈尔滨的冰灯、亚布力滑雪,吉林雾凇等都已是比较成熟的冬季品牌。而四』II、安徽、河南、陕西、山西、江西、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也都在冬季旅游市场的开发中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从全球范围看,旅游是一种“全天候”、“四季皆宜”的休闲活动,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皆可进行。在同一地域,即使存在季节性的强烈差别,也不应成为限制旅游开展的消极因素,反而应该是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和卖点。1.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冬季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常规的旅游开发理论作指导之外,还必须从分析其特殊的开发条件入手,建立相对系统的冬季旅游开发模式,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此外,国外冬季旅游的开发与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对中国的冬季旅游开发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需要对适用于中国冬季旅游发展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有条件的选用。本文将在纵览全国冬季旅游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资源条件,探讨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发展策略。呼伦贝尔市拥有堪与东北地区媲美的冰雪资源条件,其冬季旅游开发是应该追随邻近的黑龙江省的发展脚步还是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规划自然条件迥异的自治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冬季旅游项目;面对来自韩国和日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怎样找到正确的市场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成为冬季旅游研究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理论问题。现实意义。中国的冬季旅游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成长期,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的冬季旅游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冬季旅游开发已悄然从黑水之畔扩展到了大江南北,既有借助天然良好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的,也有凭借经济和市场优势建设人工设施吸引游客的。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冬季旅游开发与欧美国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与相邻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较落后,在市场培育、产业化经营和软硬件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处于较低水平和高速增长时期,大众冬季旅游市场开发才刚刚起步。冬季旅游在较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暴露出许多现实性的问题:(1)缺乏总体战略规划,项目重复开发;(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度假旅游产品档次较低,缺乏专业性的旅游服务;2 (3)早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项目建设缺少环境保护计划及措施;(4)冬季旅游专业人才匮乏;(5)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等。上述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型冬季旅游目的地,在新兴的呼伦贝尔冬季旅游发展中同样表现的较为突出,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方法加以规划和完善,同时,当地旅游企业及旅游景区的规模化发展和市场竞争合作也需要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1.3相关研究综述冬季旅游是建立在季节性旅游研究基础之上的,同时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除了常规旅游资源开发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当地的民族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冬季风情旅游。因此在进行呼伦贝尔冬季旅游研究之前,对目前国际国内关于季节性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文献进行整体综述。1.3.1季节性旅游的研究1.3.1.1关于季节性旅游产品研究1.3.1.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旅游产品的研究是以1994.1997年作为起步阶段的,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旅游产品。Stephen.L.J.Smith(1994)设计了关于旅游产品的模型,他认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最终是旅游者的经历。其模型的核心部分是物质基础,即位置、自然资源或类似瀑布、野生动物、度假区等设施,以及陆地、水体、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构成旅游产品的物质基础。为了满足游人需要,在物质基础外围出现了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服务。除了服务,旅游产品应给游客多样化选择,而游客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1998年之后,关于旅游产品的研究进入发展阶段,内容也更广泛深入,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关于旅游产品的概念。Middeton等(1998)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第一种包括旅游者出门旅游到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和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种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交通、服务等。第二,对于遗产旅游产品的研究。JaneLutz(1998)就曾以伯明翰为例批判性的分析了政策鼓励多民族的居民将焦点放在城市遗产旅游产品开发上,并讨论了如何开发旅游使得少数民族同胞得到包容和认可。第三,政治稳定对旅游产品的影响。第四,工业旅游的研究。第五,居民对旅游产业态度调查。3 比如MichaelCampbell等人(2003)通过对居民的调查反映了居民对狩猎旅游产品的态度和影响,当居民认为当狩猎成为一种重要旅游产品的时候,这种旅游产品对于经济发展是会有贡献的。对于旅游季节性产品的研究。Jefferson(1986)认为旅游季节性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就业;Allcock(1989)认为旅游的季节性不利于旅游地的发展和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Mcennif(1992)认为旅游业季节性表现会导致旅游地的设施不能被充分利用;而MeryerArendt.K(2004)则以瑞士作为案例,研究了冰雪旅游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冬季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1.3.1.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旅游产品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是我国旅游产品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旅游业不断取得突破,第一是我国旅游业具有了独立的品格,即国家建立了国家管理机构;第二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1991.1998年是我国旅游产品的研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有关旅游产品的研究论文开始逐渐增多,如钱炜,唐开康(1994)对于旅游产品特性的研究;李舟(1997),许春晓(1997)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1999年之后是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季节性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有:温艳玲,王建国(2003)分析了长白山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张永安(2004)采用SWOT分析法对广东冰雪旅游市场进行的分析,并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了冰雪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贺小荣(2004)针对我国存在季节性旅游的事实进行分析,提出了平衡季节性的途径;孙永龙(2006)从甘肃省案例出发,讨论了旅游市场季节性特征和应对策略;李团辉、段风华(2006)通过对旅游季节性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从而得出旅游季节性的成因机构图。1.3.1.2对于冬季旅游营销的研究对于冬季旅游营销的研究。国外冬季旅游发展较早,其主题旅游形式也日益多元化,但对于主题旅游营销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丰富。而国外对于旅游营销的研究开展较早。其中维克多·密德尔敦所著《旅游营销学》是一本系统论述旅游营销的颇具权威的学术著作。该书将市场营销基本原理和具体的旅游实践相结合,在分析供需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市场营销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而菲力浦·科特勒写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运用市4 场营销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营销方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国内,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冬季旅游作为主题旅游的一个分支正逐渐成为目前旅游时尚的首选。但是在国内,对于冬季旅游营销的研究不多见,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旅游营销。马勇、舒伯阳所写的《区域旅游规划一理论.方法.案例》一书对区域主题形象定位特征、形成过程、塑造及传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分析;李蕾蕾所写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则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形成规律以及其实际操作;张捷等人在《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中对九寨沟、黄山、永安桃园一鳞隐石林三个国家风景名胜景区的客流时间分布等进行研究比较,得出“观光旅游地历年游客数反映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特征,基本趋势是资源品位较高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尺度较大,而品位较低者相对较短’’这一结论。1.3.2文化旅游的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Reisinger(1994)认为文化旅游指的是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除了一般的遗产旅游,其还包括艺术、习俗等,诸如民族活动、风俗小吃等等,同时,了解动植物、参加体育活动、农业旅游等都属于文化旅游之列㈦。Jamieson(1994)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建筑、古迹、遗产资源、技术、节庆活动等固。从文化旅游的需求来看,Merriman(1991)通过研究英国博物馆的客源,发现这里的游客是有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Walsh(1991)认为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新兴中产阶级和服务阶层有关@。MacCannell(1993)④、Richards(1996)、Stebbins(1996)@则区分了一般意义上的游客和真正的文化旅游者,并特别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者是指那些对特定文化有爱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旅游者。∞ReisingerY,Tourist--HostcontactAsPartOfCulturalTourism忉,WoddLeisureAndRecreation,1994,36(summer):24--28.@JamiesonW,TheChallengeofCulturalTourism.CanadianTourismBulletin阴.1994,3(3):3一.锄MerrimanN,BeyondtheGlassCase:thePast,theHeritageandThePublicinBritainIM].Leicester:LeicesterUniversityPress.1991.135—147.够MacCannellD,EmptyMeetingGrounds【M】London:Routledge.1993,2仁28.⑤StebbinsRA,CulturalTourismasSeriousLeisure明,AnnualoftourismResearch.1996,26(4):948--950.S Stebbins(1996)将这类游客称作文化旅游的“中介"。从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方来看,Zukin(1991)∞、Harvey(1989)④、Britton(1991)@。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ReinhardBachleitner(1999)指出文化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供给;二是社会和组织结构;三是文化经历;四是自然和社会遗产④。在国内,文化旅游~词在旅游类书籍中不多见,但是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却是经常能够见到。申葆嘉(1996)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旅游活动的运行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商品化过程。郁龙余(1989)认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程度与人类旅游及文化交流的范围的大小成正比。王德刚(1999)指出,旅游产品本身属于文化消费品的范畴,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经济运作过程,同时也是~种文化创造过程,旅游开发商由于对旅游产品的经营而成为客源文化与东道文化交流、融合的媒介,成为旅游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看成是文化旅游,但是我们这里更加强调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尤其是对于国内有着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开发。1.4研究方法文献查询法。利用网络资源,在中国知网中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搜索,划定不同的时间段,并对所查阅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和研究数据统计。此外,在论文的准备与写作过程中,查阅相关的论著,所涉及领域包括经济学、民族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体育学等学科。wZukinS,LandscopeofPower:fromDetroittoDisneyW"orld【M】.Berl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1,12一16.@HarveyP.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mentofTaste【M】.London:Roufledge.1989,12仁140.㈢BrittonS.Tourism,CapitalandPlace:TowardsaCriticalGeographyofTourism【J】.EnvironmentalPlanningD:SocietyandSpace.1991,(9):45l—478.啪Reinh鲫dBachleitner,AndreasH.Zins,Culturaltourisminruralcommunities:themsidems’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9,(44),199-207.6 实证分析法。为保证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准确性,采取实地调查与向相关部门(如: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和呼伦贝尔市图书馆)索取两种手段收集研究材料。调查内容包括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现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等。专家访谈法。实地走访了旅游局规划部门、政策法规处,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发展的特点、发展前景和建议。比较研究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研究对象问的区别及时间上的发展态势。在研究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旅游业市场发展质量时,将呼伦贝尔市与其他地区和城市作了对比分析。 第2章旅游产业相关理论回顾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发展和崛起历程,可以看到,旅游业是伴随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个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健欲望的增强,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有三大类需求,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人类只有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把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提上议程,而旅游活动既是享受需求,也是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生存需求的羁绊,旅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只要世界经济社会在发展进步,社会秩序总体安定,旅游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2.1旅游及其分类2.1.1旅游的概念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使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住者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长期居住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2.1.2旅游的分类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应运而生。2.1.2.1按地理范围划分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种类型。从旅游发展的历程看,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国内旅游是指人民在居住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活动,也指在一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在该国内进行的R 旅游活动。按停留时间的长短国内旅游可分为过夜旅游和一日游。根据旅游活动范围的大小,国内旅游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某一国家的居民跨越本国边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根据旅游者的流向,国际旅游可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指他国公民到该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出境旅游是指该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对于某一特定国家而言,国际旅游中既包括他国居民来访的入境旅游,也包括本国居民前去他国的出境旅游。在我国的旅游统计工作中,视港澳台居民前来内地开展的旅游活动为入境旅游,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也被列入出境旅游统计范畴。根据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停留时间,国际旅游可进一步划分为过夜的国际旅游和当日离境的国际旅游。2.1.2.2按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消费活动,是最普遍和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目前观光旅游主要通过探访名胜古迹、观赏自然风光、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等方式。观光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吸引物多、观赏内容丰富、游客对价格的需求弹性比较高。度假旅游。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在假期进行修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保持身心健康,寻求空气清新和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度假和休闲。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度假村度假、海滨度假、乡村度假、森林度假、温泉度假等。度假型旅游具有度假地点相对固定、活动范围不大、注重休息和娱乐、重游率高、一般不需要导游等特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大自然和某些特定文化区域为旅游对象,以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以不破坏生态平衡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宗旨的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生态旅游所选择的生态景观一般是未开发的原生态环境。参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体现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对景区游客数量加以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对接待建筑设施也有严格限制。保健旅游。保健旅游是旅游者以治疗疾病、恢复体力、强健身体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即达到旅游目的,又达到健身目的的专项特殊旅游项目。其常见的形式有高山疗养、海滨度假、登山、滑雪、打高尔夫等保健旅游项目,将保健与旅游风景名胜相结合,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目的性明确、对旅游设施要9 求较高。商务旅游。商务旅游是以经商或公务访问为主要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通常包括谈判、会议、奖励旅游、大型国际博览会或交易会等。商务旅游具有旅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对服务设施和设备要求高、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计划性强等特点。此外,还有宗教旅游、购物旅游和修学旅游等。宗教活动主要是以朝圣、拜佛、求法、取经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购物旅游是指出游动机以购买商品为主的旅游活动。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之罕至或险象重生的特殊环境中所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是一种以寻求新的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形式。修学旅游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增加见识为旅游动机的旅游活动。2.1.2.3按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散户旅游,也称“个人旅游",指旅游日程线路等由游客自己选定,然后根据自己个人需要,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活动。散客旅游自由度高、可选择性强,因此为很多旅游者所喜爱,但费用较高。团队旅游。团队旅游是通过旅行社或旅游中介机构,采取支付综合包价或部分包价的方式,按预定行程计划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相对散客而言,团队旅游具有方便,舒适,相对安全,价格便宜等特点,但游客的自由度小。自助旅游。人们不经过旅行社,完全由自己安排旅游行程,按个人意愿进行活动的旅游形式,例如背包旅游。特点是自由,灵活,丰俭由人。很多人认为自助旅游是一种省钱的旅游方式,旅游内容粗糙,可能会有很多危险,旅馆没有预定会有不安全的感觉,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如果深入了解自助旅游特性,会发现自助旅游是一种相当精致有特色的旅游形态。自助旅游使所有的花费都可依自己的喜好来支配,行程可弹性调整,又可深入了解当地民情风俗。自助旅游绝非玩得多、花得少的旅游方式,而是一种在同一地方花上较多的时间深入了解该地的特色,接触当地的人与事,看自己想看见的东西,走自己想走的路。互助旅游。互助旅游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旅游模式,以自主、平等、互助为指导思想的一种交友旅游活动,是经济旅行(没有中间商)。通俗地说,互助游就是交朋友去旅游,使网络上的人脉关系走向现实世界,强调旅行不该只是“我路过”,而应该是“我体验"。互1n 助旅游将成为当今人们主选的旅游模式之一,也是科技时代带给人们的现代社交观念与快乐生活的方式①。除以上三种划分方式以外,还可以按照旅行方式划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按计价方式划分为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等;按年龄特征划分为儿童旅游、青年旅游、中年旅游、老年旅游等;按费用来源划分为自费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按旅游距离划分为远程旅游、中程旅游、近程旅游;按享受程度划分为豪华旅游、标准旅游、经济旅游等。2.2旅游业2.2.1旅游业的概念及性质2.2.1.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2.2.1.2旅游业的性质经济性。旅游业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旅游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和服务获取经济利益,受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等一系列经济规律的制约。旅游业的经济属性还表现在,大多数国家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一些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支柱产业。服务性。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服务性行业,提供的是服务性产品。虽然旅游产品中包含某些有形产品的因素,但就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而言,旅游者主要是。叶青:旅游地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11 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化性。旅游的过程实际就是文化接触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得到了知识和美感。因此旅游消费主要是文化性质的消费,也决定了旅游业是文化型的产业,主要提供的是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2.2.2旅游业的特征旅游业是一个以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新兴综合性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不同,有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2.2.1.1综合性旅游业的综合性是由旅游者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期间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要有效满足和解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的旅游需要,单靠一个行业或部门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需要不同部门、行业、机构为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旅游业的相关行业达到17个。2.2.1.2脆弱性旅游业的脆弱性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把旅游资源脆弱性定义为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平稳性,并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二是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开发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2.2.1.3波动性旅游业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业易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涉及自然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海啸、气候反常、疾病流行,经济因素中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因素中的国际关系、战争及恐怖活动等都不同程度使旅游业遭受打击。第二,内部因素。旅游者所享受的服务是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品与服务,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之间是高度关联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旅游业的供给失衡,影响旅游业的整体效益。2.2.1.4季节性季节性被认为是旅游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季节性描述了旅游目的地在一年里接待的游1, 客人数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的现象。一年中接待旅游人数明显较多的时期被称为旺季,旅游业因受到自然、社会、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种季节性特征在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以及整个旅游业中都有体现,并被称为旅游中最容易理解却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旅游业的季节性是旅游资源季节性、旅游活动季节性及其旅游业季节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季节性问题常年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度假区,门庭冷落的秋冬同人满为患的夏季形成鲜明对比,旅游经济效益因季节变换而深受影响。一般情况下,造成旅游季节性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时间(以带薪假期和法定节假日为主)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另一是旅游吸引物和旅行舒适程度会随自然节气转换而发生显著改变,从而会导致旅游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旅游的季节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季节性问题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即使在旅游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和旅游业相当成熟的地中海地区,旅游的季节性也相当明显。2.3国内外冬季旅游业发展经验借鉴2.3.1日本冬季旅游业发展经验——以札幌雪节为例2.3.1.1日本北海道冬季旅游业发展条件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的最北端,面积83451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总面积的22%,是日本的第二大岛。北海道降雪丰富,是日本最主要的冬季旅游度假胜地。北海道拥有广阔的森林、山川I、湿原等多彩的自然条件,北海道内设立了6个国立公园、5个准国立公园和12个北海道立自然公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完善的保护和管理,大自然保持着原生态的优美环境,一年四季景色优美。北海道的形状像一个去了腿的大王蟹。全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岛的70%以上。北海道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寒冷。1月:4至-10℃,8月:18至20℃,年平均温度6至10。0,年降水量800至1200毫米。12月至次年3月有积雪,最深达4米。夏季东南岸多海雾,冬季北岸和东岸有流冰。几乎不受梅雨和台风的影响,季节或日夜间温差的变化相当大,且具有雪国特有的季节性,春、夏、秋、冬分明。2.3.1.2冬季旅游业发展概况13 丰富多彩的冬季观光活动,使来访的旅游观光能够饱览北海道独特的山水风光,再加上北海道所特有的鲜珍海味,更会增加旅游观的魅力。北海道是以其迷人的雪景闻名于世,故冬天是游览北海道的最佳季节。札幌雪节的游客人数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随着雪节举办62年来各个发展阶段而变化的。1950"--"1959年,札幌雪节一直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区域性节日。1960年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得日本国民收入大幅提高,日本国内其他大城市前来雪节观光的游客人数开始超过北海道内游客人数。1972年,札幌借助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契机,利用天然的冰雪优势,推出了多个冰雪旅游项目,把札幌变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雪国旅游城市”。70年代,每年冬季到札幌旅游的人数达到150万人次。从此,雪节组织者主要靠国际旅游者和日本国内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等6大旅游要素的收入,取得经济效益。日本商界利用节假日期间人们购物热的机会,组织和开展商贸活动。雪节期间,札幌市内到处是临时搭起的商店。各式各样具有北海道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小百货琳琅满目;札幌拉面一条街,生意兴隆;而以“白色恋人”为品牌的系列食品,作为极具北海道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而闻名遐迩。许多商人也把世界各地的名、优、新、特商品集中到札幌,搞展销、商贸洽谈、技术和商品交流等,最终政府得税收、商人得利润、市民得到满意商品,形成多方共赢的有利局面。北海道的人口密度在日本最小,故此游客到了北海道,往往会有空旷安逸的感觉,与日本其它城市的拥挤繁荣相比,实在是独树一帜。北海道的首府为札幌,1972年曾主办过国际冬季奥运会。一年一度之北海道雪祭盛会约于每年2月上旬开始,会场分别设于大通公园及真驹内自卫队广场两处,游客可在此参观各国高手云集,尽展身手而雕砌成之冰雕艺术杰作,雄伟壮观,匠心独运。日本札幌雪节从1950年起步,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以人为本、惠及民众,群众参与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历届雪节都是在政府组织下,参考群众创意,最大限度地吸取市民委员会的建议,从而形成了突出群众智慧、依靠大众组织和实施、从市民中汲取创意的理念。每届雪节举办前的半年,就在各种传统和现代新兴媒体上,开展全民大讨论,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热潮。以札幌雪节域名的电视频道节目就是典型的群众参与型和娱乐型节目。雪雕制作主力军由自卫队变成了当地人员和企业。由1963年第十四届雪节开始,自卫队逐渐成为制作大型雪雕的主力军。后来由于当14 时的市长极力倡导举办由市民主导的雪节,拒绝向自卫队寻求过多协助,所以现在札幌雪节雪雕制作的主力军为札幌市政府相关职员、市民等志愿者和企业。第二,坚持政府主导,联合国内外企业,打造产业链。从总体上看,日本发展冰雪旅游,以“观光产业立国”政策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为本,联合国内外商业财团,发展相应的硬件设施,包括食宿、冰雪旅游装备生产、旅游纪念品生产等相关产业,促使生产、旅游、商贸、交通等行业有序衔接,使之逐步形成一条完善的冰雪旅游产业链。札幌的冰雪旅游业成为一种涵盖范围广、经济效益好的综合经济体。第三,实施冰雪体育赛事和雪节相互促进策略,提升城市形象。札幌在1972年成功举办第11届冬奥会、1986年第1届亚冬会、1990年第2届亚冬会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冰雪旅游胜地,也把札幌雪节直接推向了世界大舞台。对于札幌这座城市而言,举办大型冰雪体育赛事与连续举办札幌雪节相互支撑,成为共同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第四,雪节举办时间短,仅持续一周。从1988年第38届开始,札幌雪节举办时间正式定为一周。事实证明,在较短的时间内举办雪节是札幌雪节多年连续成功举办的一大特征,这大概与日本民族“珍惜短暂的美”之文化传统及当地的气温变化有关。以上成功经验都值得呼伦贝尔冬季旅游发展所借鉴。2.3.2哈尔滨冬季旅游发展经验2.3.2.1自然条件哈尔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半年可见雪。一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在-24。C左右,非常有利于冬季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展。2.3.2.2社会经济条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安定,可支配假期和收入的增加,也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总量的迅速扩大。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国家将实行多项扶持政策,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哈尔滨素来以“冰城夏都"形象著称。哈尔滨有着包容中西的独特文化和人文景观。钟声悠荡、白鸽飞旋的索菲亚教堂广场;被誉为“东方香榭丽舍"、汇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折衷主义和现代的多种建筑风格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独具风情的老道外;1S 每一处风情都在岁月的风尘里沉积出优雅。哈尔滨有着最富冰雪特色的冬季,由于哈尔滨的地理位置靠北,冬季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美丽的冰灯、雪雕,刺激的滑雪、滑冰运动以及哈尔滨打造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品牌,都使哈尔滨的冬天更加迷人。哈尔滨举办和承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活动,使哈尔滨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并与世界接轨。哈尔滨在不断努力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及在哈尔滨举办过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为哈尔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得哈尔滨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哈尔滨市接待设施和旅游功能完备。目前有98家星级宾馆,300余家高中低档宾馆酒店,10万多张床位,上万家汇聚各种风格的餐饮美食和200多家国际、国内旅行社,8000多名资质导游员。游客可以品尝大列巴、红肠、俄式西餐和冰雪火锅、冻梨、冻柿子、粘豆包,畅饮有百年传统的哈尔滨啤酒。购买肉联红肠、秋林面包、套娃等旅游纪念品。哈尔滨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众多直达列车。国际、国内80多条航线与国内外多座城市连接。游客可以非常方便地来哈尔滨旅游,又可以把哈尔滨作为中转站。选择精品旅游线路,去大庆石油城、漠河北极村、牡丹江雪乡、吉林长白山、出境去俄罗斯旅游、感受冰雪节的畅通之旅。在中国第一个开发冰雪节,具有先发优势。1985年哈尔滨冰雪节的举办,在全国也是第一家。冰灯展和冰雪节声名远扬,东北三省中的其他城市先后派人前来参观考察,之后国内北方各地相继跟进。节庆时间持续较长。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几乎涵盖了整个冬季。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最初规定为一个月,事实上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束。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成为全世界展示时间最长的冰雪节。世界其他较有影响力的冰雪节展示时间都不长,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一般在1月末2月初进行,为期半个月;日本的札幌雪节在2月展出,展出时间为一周;挪威奥斯陆雪节仅为一天。冬季旅游人气最旺的节庆之一。经过27年的运行,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哈尔滨因此跻身十大节庆城市,连续六年与海南三亚一起成为冬季春节黄金周最热点城市之一。其国际声誉逐渐提升,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渥太华冬乐节和挪威奥斯陆雪节齐名,位列世界上少数16 几个内容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冬令盛典。2.3.2.3冬季旅游业发展概况作为中国冰雪文化的起源地,其城市建筑风格、市民生活习惯和性格与该城市悠久的冰雪文化发展史融为一体。哈尔滨的冰灯雪雕规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滑雪旅游产品在冬季占据全国大半个旅游市场。因此哈尔滨的冰雪旅游是国内乃至国际冬季最引人的旅游产品。其中典型代表有: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伏尔加庄园越野滑雪、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冰雪嘉年华、松花江上的冰雪欢乐谷、亚布力滑雪场、帽儿山滑雪场、平山滑雪场、吉华滑雪场等∞。自1985年去办冰雪节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1年1-9月份,哈市累计接待旅游者3566.5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旅游总收入39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1%。其中,冰雪节期间接待旅游者1297.8万人次,同比增长7.9%;旅游总收入121.17亿元,同比增长9.5%。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目前已成为北国风光重要的城市名片,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渥太华冬乐节齐名,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而冰城夏都城市形象的定位,让哈尔滨城市旅游品牌清晰度更加明确。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节庆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哈尔滨森林音乐节和哈尔滨湿地风光节。2.3.3国内外冬季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总结除哈尔滨外,其他一些城市也打出“冰雪节”品牌。如:北京长阳冰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这些城市的冰雪项目各有所长,但都起步较完,与国外乃至哈尔滨相比具有一定差距。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冰雪旅游开发上起步早、设施完备、管理与服务水平高、总体环境好。借鉴国内外发展冬季旅游的经验,结合呼伦贝尔市的特色和优势,改善冰雪旅游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分享冰雪旅游市场份额。日本札幌雪节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游客构成、节庆运作、经济效益保障、服务的细致化、运作模式等方面拥有值得借鉴的方面。2.3.3.1吸收旅游协会及社区等组织参与到节庆中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本地市民参与度较低,参观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等景区①杨绍初:哈尔滨首创冰雪节[J],黑龙江史志,2004(06)。@卜9月哈尔滨旅游总收入390亿元同比增近三成,《东北网》,2011年10月19日。17 的本地民众人数不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与民众放假一天的大众节日氛围不相符合。借鉴日本大力发动民众的做法,对于调动民众参与的热情将会大有裨益。应积极发动社区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市区内群众的冰上、雪上运动比赛、游艺活动等,使其成为引导群众参与的中坚力量。同时旅游协会也要调动会员单位的群体力量,针对本地市民的潜在市场,组合开发惠民一日游、民俗活动、特色餐饮等新产品,引导本地市民加入到冰雪旅游行列中来。2.3.3.2降低门票价格,通过延伸服务获得效益札幌雪节之所以吸引众多的本地民众主要与各个场地均是开放公园有直接关系,不收门票,其巨大的收入来自于景区的纪念品、食品、地产品、摄影等商业活动,以及对整个城市购物、美食、泡温泉的消费。可见门票不应成为本地游客的“高价位"门槛,而是要延伸服务,依托景区的品牌优势,通过展演活动、景区吉祥物纪念品和餐饮服务业等延伸项目获得收益。2.3.3.3开发冰雪景观与营造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同等重要札幌雪节美誉度的保障和经济效益的稳定,不仅仅依靠冰雪旅游产品,它仅为吸引点之一。更重要的是,令人向往的北海道风光和精粹的北海道美食,著名的北海道温泉,舒适的北海道滑雪以及日本购物等要素的集合效应,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城市的整体氛围、城市口碑、城市特质文化与冰雪产品同样重要。所以,呼伦贝尔在保持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美誉度的基础上,必须要抓紧开发高品质的文化主题旅游、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俄式西餐等,保持城市欧陆文化情调,凸显城市文脉和格调,张扬历史文化名城特性Ⅲ。2.3.3.4细分市场,提高整体供给和服务水平首先,要针对儿童市场和大众市场,合理布局,开发儿童游乐园、儿童滑雪场和冬季大众冰雪乐园、大众越野滑雪等项目。其次,要针对游客散客化、多样化趋向,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尤其是集散中心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善,电子商务和网络预订系统的完善等。在日本札幌宾馆、火车站等场所随时可以拿到城市景区、商业、物产等免费公共杂志和广告信息,十分便捷有效。第三,要强化精细服务,充分考虑游客的物质层面基本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在札幌雪节景区内设置了很多餐饮点,随时可以到暖屋子歇息、买到热饮和①杨春玲,东北亚区域视野下提高哈尔滨冰雪旅游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学理论,2011(28)。18 快餐简食,十分便捷。哈尔滨冰雪节提供的免费姜汤让游客十分温暖,今后还应在服务细节上多花心思u。2.3.3.5把握注意力经济规律,合理选择旅游产品题材札幌雪节大型冰雪雕的数量和规模不可与哈尔滨同日而语,但是其雕刻的精致和题材的选择可谓匠心独具。除了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选择了中国的紫禁城、长城、天坛祈年殿,日本的本愿寺飞云阁)作为重要题材外,还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形象作为雪雕造型。如地球上的古老物种恐龙、梦幻的迪斯尼、经典动漫“樱桃小丸子”、美国电影《狮子王》、日本电视剧《海螺小姐的一家》,另外还选取国内外享有美誉的名人,如音乐天王“麦克·杰克逊’’、北海道人民喜爱的棒球选手斋藤佑树等的形象进行雕塑。由于作品题材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因而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这一点也给我们以启示,谁关注游客的心理和喜好,谁就能吸引游客眼球,谁就能从游客那里赚钱圆。①颜泳红,从《旅游学刊》看近八年我国旅游经济的研究叨,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5)。②杨春玲,东北亚区域视野下提高哈尔滨冰雪旅游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学理论,2011(28)。19 第3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现状呼伦贝尔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冬季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过去,呼伦贝尔市旅游季节性强,加之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2009年以来,重新认识和评价旅游资源优势,挖掘民族文化瑰宝,把冰雪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发展冬季旅游取得了积极的成效。3.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条件3.1.1自然地理条件3.1.1.1地理位置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面积25.3万km2,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相连,东面毗邻黑龙江省,北以及西北面与俄罗斯为邻,西以及西南面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边界长1723.82km。呼伦贝尔市下辖七旗五市一区,政府所在地是西部草原城市海拉尔,海拉尔区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呼伦贝尔市属于高原地貌,大兴安岭作为呼伦贝尔的天然分界线纵贯南北。呼伦贝尔东面是松嫩平原,西面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夏季凉爽,平均气温只有18.20。C,是很好的避暑之地,冬季则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北国风光,为冬季旅游创造了良好了先天条件。3.1.1.2冰雪资源呼伦贝尔作为中国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其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年均温度在零下5.2℃.2.5℃,㈨最冷月甚至达到零下30。C.40。C。大兴安岭林区每年10月初便形成有效降雪,比其他地区提前1.2个月,并且要到第二年的4月才消融,冰雪期长达7个月。呼伦贝尔为自然冰雪,最大积雪深度可以达到18—50cm。固这种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为冬季旅游创①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7l页。@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74页。20 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3.1.2社会经济条件3.1.2.1历史文化条件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同生活着汉、蒙古、达斡尔、鄂伦春、满、回、朝鲜、俄罗斯、壮、鄂温克、白等39个民族,总人口为271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06%,内蒙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在全区19个民族乡中,呼伦贝尔占14个,因此呼伦贝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养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十多个游牧民族在此厉兵秣马,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留下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它是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游牧文化产生的根源地之一。海拉尔河流域、女真人修建的金界壕遗址、蒙古人造的黑山头古城遗址等,都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游牧民族曾经的辉煌。直到今天,呼伦贝尔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同胞们,依然保留着干百年流传下来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座座蒙古包依旧矗立于草原上。同样的习俗也在其他民族身上得以保存,鄂温克族也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生活着,他们的游牧文化又不同于蒙古族,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他们在蒙古包外面围上用芦苇和柳条制成的帘子以防雨水和蚊虫。这些原生态的游牧文化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呼伦贝尔草原旅游文化内涵。除了现在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的现存于少数民族同胞身上的传统习俗之外,草原上的独特的仪式也展示着他们古老的文化。位于贝尔湖西北侧的宝格德乌拉一直被蒙古族称为“圣山”,数百年来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十三,当地的牧民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用最神圣、最隆重的方式来进行祭祀活动。而“呼伦贝尔"名字源于呼伦湖和贝尔湖,根据蒙古族人的取名习惯,可以推断出呼伦贝尔自古就是蒙古族牧民进行游牧的场所。由此,呼伦贝尔市的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典型的体现。3.1.2.2经济条件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东北部,依托其地缘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确立了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核心地位,并将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恰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期,呼伦贝尔在多个产业领域如煤化工、有色金属、乳制品、木材)jH-r、电力、旅游等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5.3亿元,增长22.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4.4亿元,增长22.7%;固定资产投,1 资完成774.3亿元,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142元和7643元,分别增长15.4%和21.4%。与2002年撤盟设市时相比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9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3倍和3.2倍。经济的发展使呼伦贝尔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集群:一是煤炭产业集群,呼伦贝尔市建设的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伊敏等四个大型煤炭产地,为呼伦贝尔市发展能源重化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二是有色金属采矿业集群,呼伦贝尔市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藏丰富,近些年来又有新的金属矿被相继发现,例如新右旗被探明的大型矿藏有甲乌拉铅锌矿、查干布拉根银铅矿、额仁陶勒盖锰银矿、乌奴格图铜钼矿等;三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呼伦贝尔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区位经济基础,决定了其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四是乳品制造业产业集群;五是木材加工业产业集群;六是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业集群。可以说这这六种产业集群是和呼伦贝尔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而这些产业形成集群之后,进一步会形成外部经济,诸如交通设施的完善、通信设施的建设,这对旅游业的产业集群会起着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呼伦贝尔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据旅游部门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呼伦贝尔市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lO亿元;2010年,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98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45亿元;2011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16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73亿元。2012年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21亿元。4年来,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业收入均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速。㈨3.1.3旅游基础设施条件3.1.3.1交通设施呼伦贝尔市的基础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航空三种。2011年,全年铁路、公路完成货运量13698万吨,增长20.7%。其中,铁路8024万吨,增长19.3%。公路5674万吨,增长22.7%。民航行货邮吞吐量l1295吨,增长27.8%;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525.5万人,增长11.4%。其中,铁路845.5万人,增长4%。公路2680万人,增长17.9%。民航94.45万人,增长20.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568亿吨①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官网:http://www.hlbrly.gov.on/。22 公里,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33.1亿吨公里,增长9.6%;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36.9亿吨公里,增长19.5%;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49.6亿人公里,增长10.6%。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30.6亿入公里,增长7.7%。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9亿人公里,增长14.5%。全市公路里程已达20236公里。∞2012年,呼伦贝尔市公路重点推进新林北一扎兰屯一那吉屯高速公路、拉布达林一海拉尔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建设里程1036公里,与自治区基本同步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铁路重点推进滨洲铁路电气化改造、满洲里一伊尔施等项目,新增里程930公里,运输能力达到2.3亿吨。民航重点推进扎兰屯支线机场和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启动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打造市域一小时航空圈。公路方面,呼伦贝尔的主要公路干线有301国道和l1l国道,成为连接呼伦贝尔和东北三省的重要路线。301国道纵贯全市南北,穿越7个旗市区;111国道穿越东部4个旗市,国道全长1144公里。②航空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旅游航线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海拉尔、满洲里两个国际民航机场,累计开通了至俄罗斯赤塔、蒙古乌兰巴托、日本宫崎、北京、呼和浩特、广州、杭州、深圳、沈阳、哈尔滨、石家庄、秦皇岛等国际国内旅游航线30余条。2012年呼伦贝尔民航机场进出港旅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航线、航班架次及进出港人次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依托旅游中心城镇,倾力打造旅游机场群,启动了根河、鄂伦春、莫尔道嘎和扎兰屯通勤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促进了航空旅游飞速发展,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提高。@3.1.3.2景区建设呼伦贝尔将2010年定为“旅游景区建设年”,全年完成景区投资约10亿元,其中市以及各旗市区政府投资约4亿元,社会投资约6亿元。@按照规划设计、投资落地、开工建设与续建完善,分层次、有序推进了15个景区项目建设。在随后的两年中,又有景区项目相应开始建设或者完工。2011年,以“魅力草原之都,欢乐冰雪世界”为主题的“中国·草①呼伦贝尔市政府: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呼和:呼伦贝尔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l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16页。@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呼伦贝尔市“十--Z”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0。④呼伦贝尔市旅游局:2010年旅游工作总结,2010。23 原之都魅力海拉尔冰雪节"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而作为冰雪节重要项目之一的冰雪欢乐园创建活动于12月16日开园。这次雪雕节暨冰雪欢乐园共分六个园区,即民族民俗园、卡通动漫园、儿童游乐园、雪雕参赛园、冰上乐园、花灯园和服务区。目标是集中在成吉思汗广场打造一处集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冰雪大世界。而在此期间,呼伦贝尔市政府投入lO亿元建设海拉尔、满洲里两大旅游中心,扎兰屯、阿里河、根河、尼尔基、阿拉坦额莫勒五个节点城镇,建成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白音哈达草原风情园、蒙兀室韦文化产业园、大兴安岭拓跋鲜卑文化产业园、柴河旅游产业园、呼伦湖旅游产业园、尼尔基湖旅游产业园、牙克石凤凰山旅游产业园8个旅游产业聚集区,以及30个特色旅游小镇和1000户家庭旅游接待户。3.1.4其他配套设施条件在2005年.2010年期间,旅行社从56家增至144家,导游员的数量增至700多人,星级旅馆饭店增加至38家,具备星级接待条件的旅游饭店接近百家,包括了景区住宿、特色接待点、家庭旅馆在内的各类别旅游接待床位有8万多张。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呼伦贝尔市旅游从业人数近3万人,带动社会间接就业12万余人。叫当地旅游局将呼伦贝尔学院确定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该学院还专设旅游地理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与旅游英语专科。海拉尔、满洲里等各旅游重点旗市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服务专业,为旅游行业输送了大批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人才。为了确保人员素质,每年举办导游员年审培训、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实习导游培训、导游冬季线路模拟培训等,同时还举办全市宾馆酒店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技能竞赛,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3.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水平3.2.1冬季旅游业规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冬季旅游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呼伦贝尔市旅游局的统计,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年初,呼伦贝尔已接待游客近250万人次,是上一个冬季的3倍多。自2010年入冬以来,呼伦贝尔市组织了较以往最大规模的冬季旅游活动,陆续①钱瑞霞:在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旅游局,2011。24 推出鄂温克冬季冰雪那达慕、根河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冰雪文化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呼伦湖冬捕等十大颇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以此突出文化内涵,开拓旅游市场,进一步提升冰雪草原的影响力。同时,呼伦贝尔旅游部门和经营者提高服务意识,紧抓少数民族家庭游、冰雪民俗风光游、自驾体验游等传统优势旅游项目,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根据游客喜好推出多种不同组合的精品线路,游客满意度显著增加。为充分利用雪期长、雪质好的资源优势,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和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等地纷纷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了包括国家单板滑雪队在内的大批专业滑雪队和滑雪爱好者的到来。呼伦贝尔冰雪旅游资源富集,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厚,被誉为中国下雪时间最早、雪期最长、最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该地冬季旅游设施日趋完善,游客数量稳步增加,呼伦贝尔冬夏旅游逐渐实现了平衡发展。3.2.2冬季旅游品牌构建“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旅游业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打造环境、优化服务为基础,以产品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宣传促销和区域合作为手段,以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为目标,努力突破季节和交通两大瓶颈制约,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前列,为推动呼伦贝尔第三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呼伦贝尔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中国最美的草原’’、“中国十大新天府"、“中国最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面向21世纪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北方旅游资源最集中和多样化的地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和“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在此良好的声誉基础上,呼伦贝尔在“十二五"期间着重打造冬季旅游品牌。以原有旅游形象为切入点,强化冬季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的完善是对区域旅游的提升,也是对区域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塑造。通过旅游推介会、交易会、网络、媒体等平台多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明晰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形象,以有效提高呼伦贝尔市的知名度,拓展潜在旅游市场。主要构建品牌的手段有:借助“央视"、旅游卫视、国家地理等主流媒体平台,着力推广城市品牌形象,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荣誉,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品牌形象的整体宣,S 传与营销,全面提升了呼伦贝尔旅游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突出冬季冰雪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优势,明确了冬季旅游形象定位,提出了“冬季到呼伦贝尔去看雪’’主题宣传口号,冬季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了全市第一个以草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冬季景区——冰雪那达慕景区,海拉尔东山滑雪场、牙克石凤冠高级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等一批冬季景区建成运营;针对不同游客群,策划推出了系列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推出了冬季汽车试驾、摄影、冰钓旅游项目;集中打造了内蒙古冬季旅游节暨呼伦贝尔鄂温克冰雪那达慕、满洲里国际冰雪节、牙克石凤凰山国际滑雪邀请赛、扎兰屯金龙山滑雪节等十大冬季旅游节庆活动,为冬季旅游聚拢人气、营造声势。Ⅲ3.2.3冬季旅游区域协作呼伦贝尔虽远离中国的经济中心,但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域,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与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与国内28个省市区的200多个城市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同时,随着东北亚经济圈和欧亚第二座大陆桥的建设,呼伦贝尔旅游的区域合作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呼伦贝尔在深化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冬季旅游协作的同时,配合赤塔、乌兰巴托航线开通拓展俄蒙客源市场,组织旅游企业赴俄蒙对接旅游线路。完成中俄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申报工作,落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促进对俄旅游协作。融入东北旅游区域战略协作,承接黑龙江省旅游开发重点西移,推动建立哈大齐呼绥满“4+2”合作机制,旅游合作纳入了政府间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冬季旅游合作,有效拉动毗邻地区旅游市场。开辟大连、沈阳、长春、漠河等旅游航线,加强与东北重点客源城市的市场对接。推进地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国兴安旅游联盟”的务实合作。3.2.4冬季旅游市场定位3.2.4.1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又可分为近程市场、中程市场、远程市场。近程市场主要是指冰雪旅游景区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及周边盟市,即呼伦贝尔本市以及周围城市的市场。由于呼伦贝尔冬季旅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很多相应配套设施未能得到完善,市场竞争力以及影响力有限,①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呼伦贝尔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0。26 所以近程市场是其主要的市场。中程市场主要包括自治区中西部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以及区外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等,随着冬季旅游的不断发展提升,配套设施的不断跟进,中程市场的潜在消费群体将得到不断开发。远程市场主要指的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是正在开发和拓展的市场。3.2.4.2国外市场国外市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来自蒙古和俄罗斯,主要通过东北部边境口岸往来中国,其中,与呼伦贝尔市毗邻且经济发达使俄罗斯成为呼伦贝尔旅游业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和购物条件是吸引这~市场的主要因素;二是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优越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的认同感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呼伦贝尔旅游业的重要国际客源市场,草原旅游以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吸引这一市场的主要因素;三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情有独钟使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呼伦贝尔旅游业的潜在国际客源市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这一市场具有潜在吸引力。3.3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产品开发情况3.3.1冬季旅游民俗产品3.3.1.1鄂温克冬季冰雪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在过去,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27 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呼伦贝尔市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冬季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地区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旅游者。3.3.1.2根河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冰雪文化节根河市以2011年呼伦贝尔第六届中国开雪节和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冰雪旅游文化节为契机,进一步打造使鹿文化、圣诞老人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并在之后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敖鲁古雅冰雪文化博览月、圣诞狂欢节、中国冷极新年狂欢夜等在内的节庆活动,为广大游客献上异彩纷呈的冬旅大餐。为提升区域旅游整体效应,根河市从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创新敖乡景区经营管理机制入手,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以“中国冷极”、“夏季最凉爽的地方”、“圣诞老人出发地"三大品牌为依托,推出了“寻根找北之旅"、“中国最后使鹿部落的迁徙之路"、“大兴安岭森林深度游”、“中东铁路寻迹与记忆小火车蒸汽时代线路’’、“高纬度冰雪民俗体验线路"等5条主题线路。3.3.1.3鄂温克旗草原冬季民俗体验游草原冬季民俗体验游以民族歌曲联唱、民族服饰队伴民间舞表演、那达慕传统草原三项及现代集体马术表演、冬泳表演和集体舞表演等多种形式,为游客及摄影艺术家们呈现了一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活动内容主要有雪地博克、雪地布龙、雪地速度赛马、雪地赛骆驼、雪地颠马、马拉雪橇、骆驼拉雪橇、雪地米日干车等多项赛事,赛事持续两天。鄂温克旗丰富的冬季冰雪文化旅游资源使摄影艺术与自然冰雪及民俗文化完美结合,突出“体验雪域美景、享受自然冰雪、弘扬民俗文化"主题,进一步展现了大雪原具有的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公众参与性强的冬季旅游活动,同时也树立了“银色鄂温克”的旅游品牌。3.3.2冬季旅游特色活动3.3.2.1海拉尔建设城市冰雪雕景观城有着“魅力草原之都"之称的海拉尔以冰雕创作以及冰雪活动为主要特色。其雪雕节和冰雪欢乐园共分六个园区,即民族民俗园、卡通动漫园、儿童游乐园、雪雕参赛园、冰上乐园、花灯园和服务区。海拉尔集中在成吉思汗广场打造一处集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冰雪大世界。同时,突出游客参与性项目,让广大市民及外地游客在观赏民族艺术冰雪雕作品的同时,亲身参与冰雪活动,尽情体验冰雪活动带来的欢乐。’R 3.3.2.2牙克石打造森林冰雪运动基地凤凰山滑雪场位于牙克石市东南郊,距市区16公里,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凤凰山滑雪场规模大、雪期长、雪道种类齐全、雪上项目丰富。雪场建有4条初、中、高级滑雪索道,滑雪雪道总长5800米。凤凰山滑雪场己被列为国家八一滑雪队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残奥队越野滑雪训练基地。2005年以及2006年全国青少年越野滑雪锦标赛在此举行,同时还连续承办多届国际滑雪邀请赛。在各类冰雪赛事活动中,牙克石市推陈出新,以冬季户外运动为特色,设计开发滑雪、汽车试驾、冰雪摄影、冰钓冬捕、冰雪民俗体验等主题产品,充分展示“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牙克石的独特魅力。3.3.2.3呼伦湖冬捕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隶属满洲里市,总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湖中共有鱼类30多种,主要有鲤鱼、鲫鱼、鲇鱼等经济鱼类。此外,湖中还盛产白虾。呼伦湖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十二月底在呼伦湖进行的冬季旅游捕鱼体验在现场进行破冰捕捞、鲜鱼冰晒、祭湖仪式等展示活动,成为满洲里冰雪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3.3。3冬季旅游边境协作3.3.3.1满洲里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在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中,来自三国的佳丽们要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经知名专家评委评定名次。这个活动受到中俄蒙三国的高度重视,并派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阵容前来参赛,同时,由于活动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3.3.3.2满洲里着力打造中俄蒙国际冰雪旅游城满洲里正在全力打造“冰雪王国、童话世界”这张鲜活名片,为国内外宾朋感受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激情搭建友谊的平台,为三国毗邻地区间扩大交流合作、深化互利共赢铸就坚实的桥梁。满洲里国际冰雪节已成功举办十多届,己由单一的冰雪艺术活动发展成为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国际性活动。冰雪节重点突出中俄蒙三国冰雪艺术风格,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以外交会馆南侧绿地为点建设主题园,园区内冰雕、雪雕作品达上百件,分为多个区包括主景区、五’9 大区景区、中俄蒙三国风情园区、冰雪娱乐区、森林运动会区。同时以五道街为线,制作中俄蒙三国童话卡通形象和充分展示中俄蒙文化题材的冰雕雪景,使冰雪艺术融入了整个城市中。 第4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已经在其丰富的资源和突出的优势下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其开发程度和开放方式以及本身存在的劣势,也使得其冬季旅游与哈尔滨冰雪旅游和自身的夏季旅游相比,成绩略为逊色。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广袤,景点投入少;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软实力突出:其边境线长,发展于边缘区位,边境特色突出。总体来说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雪原风情、北国风光,民族文化,边境口岸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同类型的冬季旅游中的优势十分明显。①但同时,呼伦贝尔市的夏季旅游发展更为突出,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区域内整体的相关资源对夏季旅游的投入更为偏向,同时哈尔滨等地区作为其同类型的冬季旅游市场竞争者,冬季旅游品牌凸显,实力雄厚。因此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劣势也很明显。整体来说,其优劣势共存,但是优势还是占据主导,逐步推动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向前发展。4.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优势分析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具有很明显的资源优势,其冬季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文化神秘感十足,具有不可替代性。冬季的广袤雪原由于人畜的破坏较少,很多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再加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原始的民俗风情,给广大的游客强烈的新奇感,符合现代旅游者求新求异的需求。同时呼伦贝尔市地域特殊,边境线长,边境的旅游合作发展良好。4.1.1民族特色鲜明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呼伦贝尔市发展冬季旅游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呼伦贝尔是多民族的聚居区,25.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共生活着41个少数民族。素来以民族特①苏雅拉图: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31 色浓郁、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多样而著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得到了较好保存。是被世人公认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的风俗、礼仪保持较为完好和特点最突出的地区。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赞誉呼伦贝尔为“民族展览馆"。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来呼伦贝尔的游客们最看好的旅游项目,令人赞叹不己,尤其是草原上的牧人对朋友和宾客的热情,是在如今的都市文化和别的旅游景区中很少见的。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创新的形式把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一张张城市名片,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贴上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标签。一是整理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组织开展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对呼伦贝尔拥有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草原与森林文化、游牧与狩猎文化等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依据当地的特有民族文化实施相应的保护开发工程。其中有34项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7大类43人入选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册。同时依据特色民族文化发展品牌文艺团体。以“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为指引,自发建立农牧民文艺团体36个。培育出了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品牌,以反映“三少”民族独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品牌和以乌兰牧骑、布里亚特民族服饰队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挖掘、整理、推出了少数民族儿童合唱《五彩传说》、原生态民族歌舞诗《天边》、话剧《拓跋鲜卑》、实景演出《成吉思汗》、蒙古古乐演奏《蒙兀室韦》等五张文化名片,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合唱《五彩传说》还成功登上了世界音乐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提升了民族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呼伦贝尔市以“民族风情"和“草原生态"为主题,建设了巴尔虎草原观光牧场、达斡尔民俗风情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启动了哈萨尔斜拉桥、呼伦贝尔古城等十大标志性建筑工程;实施了嘎仙洞景区、敖鲁古雅部落、宝格德乌拉山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完善了诺门罕战争遗址、东北抗联英雄纪念园等红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并获得“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称号。以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工程为载体,启动了北山舍利塔、中华天竺园等八大圣景及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五个民族文化景区工程。形成了集“食、住、行、游、娱"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化格局。同时将传承下来的3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与独特的自然优势进行梳理整合,推出了蒙古族那达慕、达斡尔“斡包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民族文化节,并32 成功推出呼伦贝尔·中国成吉思汗文化节,打造出了呼伦贝尔第一节庆品牌。还推出了以少数民族家庭游为重点的“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主题游"精品线路,以及以蒙元历史与文化发祥地为主线的“蒙古之源”寻根游与出行游等特色线路。这些都是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中能充分加以发挥的民族文化优势。三是政府全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呼伦贝尔市在财政支持下完成了市民族博物馆土建工程、市民族艺术学校工程。新建乡镇(苏木)文化站122个,村(嘎查)文化室1520个,构建起了四级文化网络,还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私营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16mm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并新改扩建图书馆4个、文化馆5个。两个文化馆在全国群众艺术(文化)馆评估中排名第一、二位;4家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地区内拥有博物馆26个,总面积41000平方米,成为边疆地区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地级市。2个旗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6个乡镇命名为全国“民族歌舞之乡"、“民族书画之乡”,并有147项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呼伦贝尔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这些民族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来此旅游的客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备的了解呼伦贝尔市独特民族文化的窗口和渠道。4.1.2自然条件优越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大兴安岭林区、岭西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岭东的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在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中,分布着30处重要旅游景区和50多个旅游景点。从整体上来说,呼伦贝尔市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深林,丰富的矿产和充沛的水资源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具体来说能够发展成冬季旅游资源,实现冬季旅游产业化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气候资源独特。呼伦贝尔的冬天,平均气温在一17℃度左右,极寒天气下达到了零下五十多度的低温。冬夏温差极大,而且冬天室内外温差也极大,就有了室外冰雪天气,室内短袖裤衩的奇特景象。冬季极寒的天气也为发展冬季旅游奠定了基础。二是辽阔的大草场。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 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呼伦贝尔草原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隶属100个科450属。这辽阔的天然草场到了冬季,就成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原,蔚为壮观。三是浩瀚的大森林。大兴安岭在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纵贯干余里,构成了呼伦贝尔市林业资源的主体。呼伦贝尔市的林地面积几乎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83.7%。呼伦贝尔市森林覆盖率49%。呼伦贝尔市林区的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柞等。浩瀚的森林在冬季银装素裹,构成了壮丽的北国风光,让游客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四是天然大水域。呼伦贝尔境内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淡水湖泊。④广阔的水域为发展冰上运动项目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冬捕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呼伦贝尔市野生动物品种和数量繁多,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点全国种类总数的12.3%,其中以鹿科动物最为有名。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为冬季观赏和发展合法的特色狩猎旅游项目提供了发展条件。4.1.3边境优势明显呼伦贝尔市边境线绵长。呼伦贝尔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有1723.82公里的边境线。其中中俄边界1048公里,中蒙边界675.82公里。沿线有8个国家一、二类口岸,满洲里作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年过货能力980万吨,被誉为“亚洲之窗”。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绵延百里,两岸景观各异、风情不同,别具一格。更重要的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游客可以通过口岸进入到俄罗斯和蒙古国观光游览,可以说呼伦贝尔是亚洲黄色人种与欧洲白色人种文化交流最近便的线路之一。呼伦贝尔市东部以嫩江水为界与黑龙江省毗邻,南部与内蒙古兴安盟相邻,在北方和西北方与俄罗斯接壤,在西方和东南方与蒙古国交界。积极与俄罗斯赤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蒙古国东方省、苏赫巴特省、肯特省等地区加强旅游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发挥边境旅游和地区规模效应,为发展生态旅游出入境客源市场提供便利条件。①赵贵林:绿色净土、北国碧玉——呼伦贝尔【D】,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2。@苏雅拉图: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34 有的地区可能具备其中的某一方面的优势,但是呼伦贝尔市同时具备这三点独特优势,这三点综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当地的冬季旅游,依据其存在的特别优势作为发展冬季旅游的原则,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突出特色与新奇,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成为冬季旅游的突破点。4.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还有独特的边境特色,具备了实现更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草原的广阔、森林的原始、湖泊的天然和冰雪的纯洁,以及口岸的集中、古迹的民族性和民俗的独特性将受到世人的瞩目。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闭塞,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区)建设上,特色不突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景区的档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高,旅游空间的布局还不尽合理,线路组织设计和景点(区)的建设存在着盲目开发和雷同,更多层面的冬季旅游还处于模仿阶段,关键在于没有将地区的优势和产业的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4.2.1冬季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是根据其与国内典型的冬季旅游地区——哈尔滨市以及与其自身发展较为成熟的夏季旅游相比较而言的。4.2.1.1区域内特色资源优势未得到发挥从20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始,到如今驰名中外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冰雪文化活动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①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端,纬度高、气候寒冷,冰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中国冰雪旅游开展最早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冰雪旅游大省。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是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乃至全国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近年来,哈尔滨冰雪节期间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份额达到30%--40%,占全市国民总收入的5%左右。固①王晶,吴冬颖:再造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新优势【J】,冰雪运动,2010年,第32页。@蔡庆,熊继红:哈尔滨冰雪旅游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旅游经济,2010年。35 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与呼伦贝尔发展冬季旅游有一些共同的资源优势,例如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样等。但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发展更为成熟,知名度更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冰雪资源独特,主打冰雪活动,突出发展重点。黑龙江省积冰雪期长,冰雪资源分布广泛,雪质好;大兴安岭、太平岭和完达山、分水岗、大青山以及齐齐哈尔西部的大兴安岭东麓山地,绝大多数山体坡度在45度以下,大部分在30度左右,山地落差适中。良好的山形地貌,十分适宜开发雪道,建立滑雪场,是辟建滑雪场的理想场所。哈尔滨主要开发冰雪旅游产品,哈尔滨拥有著名的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冬泳和13家S级滑雪场,目前黑龙江省滑雪场数量占到了中国滑雪场总数的一半。二是基础设施完备,硬件条件具有相对优势。1998年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举办之前,黑龙江省的滑雪场总数不足10家,每年接待的滑雪游客仅几万人。随着第一届滑雪节的举办,滑雪场迅速增至14家,冬季的滑雪游客也达到了30万人。2003年第六届滑雪节举办时,滑雪场已增加到60余家,接待滑雪旅游人数预计将达百余万人次。几家大滑雪场的投资都是以亿元为单位的,亚布力风车山庄总投资10多亿元,龙珠二龙山滑雪场、吉华长寿山滑雪场的投资总规模都在2亿以上。亚布力滑雪中心使亚布力由原来的一片荒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滑雪度假区,使其土地由原林业和耕地变成了商业用地,土地得到升值。同时,为当地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三是冰雪旅游开发较早,具有先发优势。哈尔滨是我国利用冰雪资源发展冰雪旅游的历史,而且哈尔滨也是在中国第一个举办以冰雪为主题节庆的城市。而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冰雪电影节等更是开启了中国冰雪文化及旅游新纪元,引领了全国冰雪文化的开发。哈尔滨是其他地区冰雪开发,特别是冰雕技艺学习的榜样。四是打造知名品牌活动,提升国内外声誉。随着1996年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的召开,尤其是2009年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哈尔滨冰雪旅游与国际接轨。亚冬会的举办使得哈尔滨冰雪旅游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哈尔滨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1997年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成为“97中国旅游年”推出的35个中国旅游王牌景点城市之一。春节黄金周期间,哈尔滨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冬季旅游热点城市之一。200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更是标志着哈尔滨冰雪旅游走向了世界。发展至今,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并形成了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基36 础设施渐趋完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日渐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①与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相比,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弱势在于呼伦贝尔处于冬季旅游发展阶段,全面撒网,没有突出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对优势明显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培养;没有对区域内的冬季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按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整体规划;同时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旌建设也尚不能完全满足冬季旅游发展需求。4.2.1.2自然景观优势不突出呼伦贝尔市的旅游支撑在于其夏季旅游,夏季旅游的重点又在于其草原旅游。地区内夏季温热,平均气温为15"---"21℃,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24。C,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不超过5天。同时最热月日较差为13~17℃,是全国日差较大的地区之一,适宜人们游览,月温湿指数均达到较舒适标准,有“承德避暑山庄第二”之美誉,是夏季避暑旅游的最佳选择,这也是呼伦贝尔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所在。呼伦贝尔市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东西、南北跨度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构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丰富了旅游资源。首先,从东北的额尔古纳河畔到西南的达莱湖岸边,构成了绵延无边的大草原,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温度逐渐升高,草原的高度和覆盖度也随之变化,反映出不同草原带的自然特征。为草原旅游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天然草场,素有“牧草王国"之称,草本植被1000余种,草质优良,且没有污染。每到夏季来临,草原便呈现出一派海市蜃楼般的奇观,蓝天绿草间,鲜花盛开,牛羊成群,远山之处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牧歌悠悠,草原变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圣洁之地,这里无疑是休闲、避暑、度假、疗养的好去处。夏季的呼伦贝尔市,林区风光也很独特。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在夏季组成了广阔无垠的绿色海洋。呼伦贝尔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森林景观独具特色。大兴安岭林区的自然风光,可谓是美不胜收。林中溪潭泉漳随处可见,峰岩洞石一应俱全,繁茂的植被构成了中国北方的天然植物王国和野生动物的乐园。特别是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更使①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p】,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37 这北方名山充满了神秘色彩。分布在海拉尔西山的樟子松林是我国面积较大的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连片分布的樟子松林。樟子松被誉为“绿色皇后",它是一种适合在沙地上生长的耐寒的针叶树,其树身高大,树形奇特,可与黄山松媲美。为此,国家在此建立了以保护樟子松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可以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以及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海拉尔西山是我国唯一以樟子松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人们郊游及考察的理想场所。地区内的湿地是夏季旅游又一重要的资源。湿地被称为环境的“肾脏”。呼伦贝尔市的河流、湖泊、沼泽众多,湿地资源极其丰富,本区域内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最典型的要属呼伦湖珍禽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以保护湖泊湿地、草原景观、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湖区水域辽阔,湖中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鱼类有31种,是内蒙古最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呼伦湖鸟类资源丰富,且有不少珍贵品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鸟类理想的繁育地和停息地。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两岸地形平坦,野草茂密,柳灌丛生,河道蜿蜒曲折,大小水泡星罗棋布,沼泽湿地分布连绵,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形成了以呼伦湖水域为主的湖泊、河流、苇塘、沼泽湿地、草甸和草原等多种生境类型。与本地区的夏季旅游相比较,夏季旅游突出之处在于其极具优势的自然资源在夏季最具观赏性,是旅游的最佳时节。这些旅游资源在冬季旅游发展中依旧存在,只不过不是其最佳观赏时节。同时夏季旅游是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重心,政府对其的资金以及人员投入更多,发展规划制定的也更加完善,但是对于冬季旅游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发展冬季旅游的时候,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季节性优势,利用冬季旅游资源的独特风味,民俗文化以及边境合作,积极争取更多的冬季旅游专项资金促进其发展。4.2.2冬季旅游资源分散,资源开发不足呼伦贝尔市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是旅游的好去处。但是呼伦贝尔市地广人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聚集程度比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其旅游资源分散,资源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呼伦贝尔市地域广阔,且地理位置分散,旅游资源分散。呼伦贝尔市许多景观属3R 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疲惫之感。市内各旗县距离旅游中心城市——海拉尔区等普遍较远,除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少数景区地处中心旅游城市市内,最近的金帐汗旅游景区距离海拉尔区中心也有39公里左右,而相对较远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距离海拉尔市区有280公里之遥。被称为“塞外苏杭"的扎兰屯市,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较少有人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她的旖旎风光,是由于缺少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火车则耗时耗力,使许多人想去却因为路途遥远而止步。呼伦贝尔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其各地区民俗文化差异大,但是旅游距离也很远,旅游资源不集中导致难以开展“一日游",在本地进行游览所花费时问太长,而且“旅长游短"容易使得游客产生抗拒心理∞,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更不便于外地游客。二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强,旅游参与者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在哈尔滨等地的冰雪旅游竞争下,优势不突出,没有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在本地区夏季旅游的挤出之下,客源也不是十分丰富,参与冬季旅游的人也很少。这与资源优势有关,但也与宣传促销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本地区的冬季旅游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工作尤为重要。缺乏有力的广告宣传导致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冬季旅游特色没能第一扩散,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近年,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使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渠道。三是对于旅游资源进行粗放开发、重复开发,破坏严重。很多旗县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地开发。4.2.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是是基本条件。目前,呼伦贝尔市民族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基础设施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成为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①张颖: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区域整体开发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39 游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出呼伦贝尔市的交通不便。呼伦贝尔地处中国北疆,与游客市场集中的京上广和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交通路线都很长长,进入该地区的便利性不足。由于旅途长远,大多数旅游者在交通工具上首选应当是航空。很多南方的游客不得不中途转机。过远的路程使很多南方的游客望而却步,不利于呼伦贝尔的旅游发展。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特别是在冬季,由于气候原因,无论是对外的交通还是市内交通都更加不便。对外的火车经常晚点,飞机时常延误,进出呼伦贝尔更加不易。二是市内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需求。2010年末与2005年年末相比,呼伦贝尔市旅行社由56家增至114家;A级旅游景区由19个增至47个;而旅游星级饭店由35家增至38家。∞相比之下,旅行社和景区的数量都有了成倍增长,而旅游星级饭店在5年内仅增加3家,而且主要分布在海拉尔区、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和扎兰屯市。虽然整个地区各类旅游接待床位有8万余张,但是与当地每年接待几百万游客的数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接待服务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星级饭店是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呼伦贝尔资源区目前主要的两条旅游线路是阿尔山市一满洲里市一海拉尔区一牙克石市一扎兰屯市和阿尔山市一海拉尔区一额尔古纳市一满洲里市,重要的旅游景区大多集中在这两条线路上,呼伦贝尔的旅游产品布局也是以满洲里市和海拉尔区为中心,因此,饭店业也随着旅游产品的布局而主要集中在这两条线路上,这就使得呼伦贝尔其它地区的饭店业相对薄弱。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呼伦贝尔旅游的大交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目前的交通情况仍然无法满足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的需要,该地区内旅游交通网络的质和量都亟待提高,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亟待完善。4.2.4缺乏专项投资资金要发展旅游产业,就要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项投资。呼伦贝①呼伦贝尔市旅游局:2010年旅游工作总结,2010年。40 尔市的冬季旅游开发因进行的时间不长,不少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特别是冬季旅游所需的配套设施与夏季所需不同,很多都要重建,很多设施的重复利用程度很低;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呼伦贝尔市大多数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在呼伦贝尔市除几家国有投资的企业外,当地绝大部分旅游企业均属个人投资,小规模经营,且处于分散状态,并未形成旅游企业集群。而且旅行社、饭店、景区、纪念品商店等旅游企业之间虽然彼此有一定的业务往来,但都是在市场调节下单独经营各自核算,各类旅游企业并未形成规模效益。此外,各类企业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比较低,竞争力很弱,而且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业务联系,容易造成中间环节的失误和效益的漏损,因此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呼伦贝尔很多大型旅游企业都是由外来投资商进行投资建设的,但是外来投资商一般都秉持着低投入、多回报、快速收益的投资理念,这与旅游开发投资的投入大、风险小、收益大但收益期较长的特点是相违背,因此也难以吸引外资。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发展不强劲也与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有关,特别是专门进行冬季旅游开发的人才。虽然目前呼伦贝尔市旅游从业人数近3万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当地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此外,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导游员、景区服务员、司机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进专业的冬季旅游开发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需要进行专项投资的方向之一,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一投资需求制定完整有效的投资计划。4.2.5缺乏冬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呼伦贝尔冬季旅游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等待客人上门的阶段,还没有像针对地区内的夏季旅游那样制定完善宏观战略和开发计划。很多开发设计和基础性工作,主要还是由各旗市区单独完成。虽然各旗市区都认识到了同质性资源开发会导致恶性竞争,并在各自辖区内寻找特色资源进行开发,有了各自的旅游发展定位,但是他们都没能注意到整体41 资源不能被割裂。这种以旗市区为单位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破坏资源的完整性,使得一个跨区域的完整资源形不成优势产品,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42 第5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建议呼伦贝尔市发展冬季旅游业面临的现状是,“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开发有限、问题不少"。但是,在优势和劣势这对矛盾当中,优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劣势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且这些劣势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发展原则和合理政策引导,更好的发挥优势,减少劣势,确保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协调和发展。5.1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原则与其它地区相比,呼伦贝尔市发展冬季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体上包括三点,即“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同时还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所以,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必须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即充分发掘地区优势资源,并将其整合、包装,进而推向市场,成为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知名的冬季旅游品牌;尽量避开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难题,不要盲目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与发达地区攀比。所以,根据呼伦贝尔市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提出该市发展冬季旅游业的四项原则。5.1.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一个方面,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开发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开发与保护并进,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当地冬季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冬季旅游体验,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冬季旅游给呼伦贝尔市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5.1.2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呼伦贝尔市的冬季旅游要全面考察消费者冬季旅游的需求,依据市场导向,结合自身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首要不是向市场推销自己,而是依据市场需求建设自己。但在依据市场导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的指导,不能完全由市场主导,要在政府统一4气 规划与指导下持续稳步有秩序的推进。5.1.3坚持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现代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等趋同化,所以人们更热衷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方式更能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在发展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过程中,除了利用当地丰厚的自然资源,还要充分发掘呼伦贝尔市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区域内的民族文化软实力,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原则对于发展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产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1.4广泛参与的原则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的发展涉及到很多自然和社会因素,涉及到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多重利益,存在着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在发展当地冬季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众与企业积极参与,配合政府的发展政策,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各方利益充分协调,冬季旅游稳步发展。5.2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呼伦贝尔市发展冬季旅游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呼伦贝尔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的旅游资源价值,整合开发旅游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培育特色旅游品牌、着力解决大交通瓶颈问题。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积极而有效地对接“十二五"期间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用品制造业及各外围配套行业可能呈现的迅猛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加快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大旅游”的原则。用品牌营销传播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惠及更广大的民生,创新体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全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产业的地位,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5.2.1充分发掘区域内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定义的概念,很多学者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教授认为,首先应44 兽肉为主,服饰以兽皮为主。鄂温克族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礼仪禁忌等,无不体现着狩猎生活的特点。在大兴安岭中还发掘出“森工文化”,在大兴安岭森林中工作和生活的20万伐木工人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化,体现着普通伐木工人的生产生活,是一种正在被挖掘的森林文化资源。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民族英雄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政权,为欧洲和东亚的文明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成吉思汗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象征,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符号。山东曲阜的孔庙和西安的秦兵马俑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就是因为孔子和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秦始皇的集权官僚郡县制度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由于很多历史的因素,通过孔子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拉动当地旅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要想通过成吉思汗和他曾经的丰功伟业拉动呼伦贝尔市的旅游发展,中间还有很多环节要打通,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打造有关成吉思汗和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冬季旅游品牌——类似于孔庙和秦兵马俑的品牌。山东曲阜和西安是典型的利用文化底蕴来吸引游客的地方,这种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经验借鉴。游牧民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为了庆祝丰收,人们相聚在一起摔跤、骑马、射箭、载歌载舞。那达慕大会虽然闻名遐迩,但是就目前来看,对异地游客的吸引力还明显不足。呼伦贝尔市已经启动了冬季“冰雪那达慕"活动,内容是观看冰雪那达慕比赛,包括赛马、雪地博克、射箭、欣赏民族歌舞表演、体验巴尔虎草原祭火文化等。由此看来,“冰雪那达慕”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相伴随的,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等。其中,长调和酒歌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因为长调和酒歌最能代表草原文化也最能打动人,它们的旋律和草原是同构的。在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蒙古族歌唱家或者歌唱草原的艺术家,如德德玛、关牧村、腾格尔等,流行歌坛也刮遍了草原风情,如《套马杆》、《我和草原有个约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呼伦贝尔市发展冬季旅游产业应该充分发掘民族音乐里的瑰宝,开创冬季旅游产业和民族音乐共同发展的新局面。46 5.2.2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越的自然资源进入工业化以来,人类的生产都是通过先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而古人的生产活动则更多需要人的身体和自然接触;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远离自然,城市居民的吃穿住行基本都在人工建成的没有生气的钢筋水泥里面,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更接近自然一些。然而,纵观人类进化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一体的,彼此不能简单的割裂开的,不仅生产活动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而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一一科学、艺术、哲学,都是大自然对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恩赐,所以,西方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都对自然充满了像对上帝一样的敬畏。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自身的异化、对人本质的背离和对自然的远离,使得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其空虚,让心灵回归自然是弥补精神生活空虚的最佳途径之一。呼伦贝尔市冬季以亲近自然为主的冰雪旅游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呼伦贝尔市位于北纬五十度,这样的地理位置每年为呼伦贝尔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带来长达7个月的漫长冬季。呼伦贝尔被誉为中国下雪时间最早、雪期最长、最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胜地。独特的冰雪自然景观和北方少数民族冰雪文化,成为呼伦贝尔冬季旅游的优势。冬季的呼伦贝尔是银色的世界。辽阔的大草原,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群山,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以及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都被白雪所覆盖。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加上没有人为的污染,所以雪非常透亮、洁白。翠绿的樟子松和银白色的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樟子松林中点缀着褐色的木屋别墅。呼伦湖、贝尔湖、乌尔逊河以及宝格德山之间的草原是呼伦贝尔最具代表性的资源。这片草原南北有自治区内最大的两个湖——呼伦湖和贝尔湖,东有两湖的纽带——乌尔逊和,位于贝尔湖西北侧的宝格德乌拉一直被当地蒙古族成为圣山,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当地的牧民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最神圣和隆重的祭山活动。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草原,欧亚大草原上再也找不出一片草原能比呼伦贝尔草原更为平坦和辽阔的了,加之草原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给呼伦贝尔草原增添了一股灵性,是草原更为生动和充满活力,风光也更为旖旎和优美。呼伦贝尔拥有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大兴安岭山地纵贯呼伦贝尔中部,不仅是呼伦贝尔高原与松嫩平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额尔古纳水系和嫩江水系的分水岭。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构成了呼伦贝尔资源区的山地旅游资源,奥科里堆山被称为“中47 国富士山”,登顶乌兰山可以看到额尔古纳河最美丽的风景,登临凌顶山可以一览大兴安岭全貌,还有“飞来石"鹿呜山等。大兴安岭资源区有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寒温带明亮针叶原始林——兴安落叶松林是大兴安岭迄今为止保存最好也是最大的天然落叶松原始林景观;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奇特的原始景观,珍贵的西伯利亚红松林、碧波荡漾的激流以及美丽的月牙湾;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樟子松林是世界皆有也是我国唯一集中成片的天然樟子松母树林带,也是我国最大的樟子松采种基地。5.2.3充分发挥边境优势,积极推进边境合作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地处“两省"(内蒙古、黑龙江)、“三国”(中国、俄罗斯、蒙古)之间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和多赢。呼伦贝尔地处三国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长达1723.82公里的边境线上也有许多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额尔古纳河界绵延百里,一河分两岸,一水分两国,俄罗斯小镇就在岸边,屋宇街市尽收眼底,还有热情的俄罗斯人频频向中方游客挥手致意,有时中俄边防巡逻艇从河上开过,让游客者可以体会异国风情。中蒙界河哈拉哈河有沙洲,湾多水浅,与周围的绿草和森林交相掩映。三国界碑共同搭建显示着三国睦邻友好。边境的异国风情和异域文化非常具有特色。呼伦贝尔的中俄边境上居住着许多华俄后裔,是现在的俄罗斯族。他们大多是第二代、第三代进入这里,后来逐渐通过经商和伐木来到本地区。边境小镇可以让游客不出国门也能体会到异国风情。呼伦贝尔市还有积淀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岁月的中东铁路遗址,讲述东北抗联历史的抗联英雄园和纪念馆,我国唯一集中讲述达斡尔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萨满文化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边境上雄伟壮观的国门等人文资源也极具开发价值。5.2.4集中冬季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湖等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但只局限于春夏时节。百度旅游攻略这样描述,呼伦贝尔草原——“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时刻上演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美景”。呼伦湖——“透彻的湖水倒影着纯蓝的天空,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蓝色钻石。干净的湖水和独特的湿地生态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是冬季旅游却相形见绌,几乎没有像样的知名品牌。48 冬季呼伦贝尔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包括冰雪旅游、冬季那达慕、大兴安岭雾凇等,种类齐全,几乎涵盖了冬季旅游的所有项目,下辖的每个地区也都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冬季旅游活动,如海拉尔的冰雪民俗园,边塞名城满洲里的冰雪大世界,牙克石凤冠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鄂温克巴彦呼硕旅游区,额尔古纳河俄罗斯民俗村,陈巴尔虎旗金帐汗等。其中,满洲里的冰雪大世界知名度最高,其它景点的知名度都有待提升。根据增长极理论,可以率先发展优势资源成为带动地区整体发展的“增长极”。5.2.4.1“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中第一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其弟子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与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等学者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几个增长中心先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利用这种传导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倾斜投资政策有意识地培养某个产业或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促进关联产业和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理论肯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好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或行业,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相对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④。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一般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拥有有力的制度因素和政策供给环境,具有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支持的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力因素,来筹划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地区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罾。5.2.4.2冬季旅游“增长极”目前有望成为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增长极的有以下四个景点。满洲里冰雪大世界。满洲里市位于呼伦贝尔西部,地处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交界地区,素有“冰雪之乡”的美誉。浓厚的异国风情,使满洲里的冰雪旅游独具魅力。特别在北湖的冰雪大世界,游客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浓浓的异国风情。参观具有欧洲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市区风光,还有充满边境口岸风情的套娃④安虎森:增长及理论评述叨,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1):第32.36页。@PorterM.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eompetif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8,76(6):78.7949. 广场,登国门俯瞰俄罗斯小镇后贝加尔斯克,参观满洲里国际冰雪旅游节,赏冰雪雕,晚餐欣赏俄罗斯歌舞表演、品尝俄罗斯风味菜肴。海拉尔冰雪民俗园。呼伦贝尔市首府海拉尔区桥头公园修建了“冰雪民俗园",整个景区分世界经典建筑区、民俗风情区、综合娱乐区和生态观光区四个部分。民俗风情区的设计以成吉思汗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建有甘珠尔庙、蒙古包、勒勒车、达斡尔族民居,以及展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活的冰雪作品。综合娱乐区设有大、中、小型冰雪建筑约40个,建有迷宫、大小滑梯等娱乐设施。游人可以乘坐雪地摩托、马拉爬犁、骆驼爬犁观赏雪景。位于海拉尔冰雪民俗园的一年一度的冬季“冰雪那达慕”,将冰雪之旅和民俗之旅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北国风情,这对于华北地区游客、特别是广大的南方游客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凤凰山天然滑雪场。乘坐缆车观雪景、看雾凇,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竞技滑雪、高山滑雪、娱乐滑雪;体验冰雪伴随游客在群山之间飞翔,还有乘马拉爬犁、驯鹿拉爬犁、乘雪地摩托穿越森林、滑冰、冰滑道等冰雪娱乐项目,午餐品狗肉特色火锅,午餐后雪场可拍照留念或参与各种冰雪项目,堆雪人、打雪仗。沿途的雪原、雾凇和白桦林。仙境般的景色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一路之上苍茫的天地间只有纯净的一片白,这种强烈的色泽反差让来自五光十色城市里的人在刹那之间体验到了雪的宁静与素洁。这些景致不用专门花时间游览,开车来往于几个景点时,在路上就可以顺便欣赏。带上照相机,随时可以拍照,还能走进雾凇或白桦林里面体验那种漫天皆白、万籁俱寂的仙境般的感觉。白桦林深处点缀着俄罗斯风情的小木屋,游客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西伯利亚,脚下的积雪咯吱咯吱的响着,脑海中充满着对于俄罗斯这个古老的神奇的国度的想象。以上四个景点中,开发状况最好、知名度最高的是满洲里;海拉尔冰雪旅游、凤凰山天然滑雪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但是知名度还不够;沿途的雪原、雾凇和白桦林不需要开发,只需要设定好旅游路线经过这些景点就可以,但需要着力提升知名度。5.2.4.3冬季旅游“增长极”培育方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增长极"的培样方案重点应该是“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建立详尽、便捷的“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攻略”网上搜索平台。信息化高速发5n 达的现代社会,人们首选的查询方式就是上网,目前网上关于呼伦贝尔市春夏旅游攻略比较多,冬季旅游攻略却寥寥无几,只有几篇游客的旅游心得。详尽便捷的网络搜索平台能从质上提升几个“增长极"的知名度,还能为游客提供大致的旅游路线。其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各大报纸等全国性的媒体上制作广告,宣传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增长极"。宣传的费用虽然会很高,但是能很快提升几个“增长极”的知名度。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的消费群体大都来自华北和东南沿海几个省区,也可以在这些省市的电视台或报纸上大量投放广告。再次,大力扶持和鼓励以呼伦贝尔民族文化、草原风情为背景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对观众的审美取向有非常大的引导作用。一部演绎晋商辉煌历史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使得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沈从文先生用一篇小说《边城》,成就了湘西边陲小镇——凤凰古城,使她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且能歌善舞享誉全国,所以,在做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增长极"的宣传工作时,应特别重视文艺宣传。5.2.5构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效应5.2.5.1产业空间集聚理论英国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是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效益包括生产技术集聚效益和社会集聚效益两种。生产或技术集聚可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企业间加强协作生产的集聚效益,社会集聚使企业共同使用专门设备、公共设施和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集聚效益。在微观方面,区域内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总是成团地集聚在区域内一些生产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点上,而不会普遍分散到全区各地。在生产上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的、或是布局上有着相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的比例集聚在某个具有特定优势的区域,有利于形成区域生产系统,在该系统内,每个企业都因与其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企业的功能总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力环境,因此被称为集聚经济效益。旅游业同样存在着集聚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两①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AnIntroductory(9thEd).London:Maemillan,189051 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集聚。按不同的表现分为三种,其一,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旅游形象;其二,提供相同或不同服务的旅游企业组成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增加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其三,地区内各个旅游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旖和市场,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第二,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集聚,相关产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证,旅游业所需的设施、设备、原材料以及资金、人才等要素都由相关产业提供。旅游业的需求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2.5.2构建旅游供应链旅游供应链应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企业,这些企业包含旅行社、酒店、景区、交通运输部门、旅游纪念品店、餐馆等等:此外还包括大学、银行、金融融机构、邮政等辅助性部门。旅游产业链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合起来,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第一,旅游产业链中包括核心旅游接待业、旅游辅助性企业等。第二,对于旅游供应链中哪个企业是核心企业没有达成共识。第三,强调旅游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紧密的竞合关系。第四,旅游供应链是人们为了实现旅游企业价值增值所创造的一种制度安排,旅游供应链的本质就是使企业价值增值。旅游产业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旅游企业,形成包括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供应商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后向供应商,又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的一切前向用户的链条。根据旅游产业各个部门的直接相互依赖关系和从旅游业中获得直接收入水平来划分。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旅游活动包括“食、住、游、行、购、娱"六个要素,这些要素互相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之间的活动是通过旅游供应链进行连接的,旅游产品组合的过程也就是企业间进行联系的过程。旅游产品的综合性表现为它是由多种多样的旅游对象资源与旅游设施和多种多样的旅游服务构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单个旅游企业无法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需要和其他相关部门,其它相关行业的合作才能完成旅游产品的供销。S’ 5.2.5.3构建资源驱动型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群是基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只有在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和足够数量、规模的企业之后才具备了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不断吸引其他的旅游企业、机构等进入这个区域形成集聚。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发生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或事件(贸易展览或商务会议)对旅游者起着激发或吸引的作用,是旅游者的根本性需求。因此,提供或经营核心旅游吸引物的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中心。集群内的企业间直接关联性并不强。它们间的资源整合是在多点之间进行,通过联合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关系的不稳定性。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价值网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供应链理论进行了实用化的系统思考,将企业的经营置身于现代网络环境,通过将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状思维。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这类旅游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型旅游景区往往形成这类旅游产业集群,如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张家界大旅游区等。5.2.6加大基础设施等旅游硬件建设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内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目前,呼伦贝尔市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交通等基础设施仍存在瓶颈,公路、铁路等运载能力均有待提高。5.2.6.1点一轴系统理论点一轴系统理论由波兰的经济学学者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主要用于国土规划。我国中科院陆大道院士结合宏观区域发展实践经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研究、据点开发和轴线开发理论的相关思想,提出了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模式,把点轴开发模式提到了理论高度。根据该模式,陆院士提出了构建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形空间经济结构①,为我①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一提出“点一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和在分析明,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53 国经济发展布局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指导思想。在点一轴系统中,“点"指的是区域中各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指的是链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供水线路、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等工程型线路等。点轴开发中的线状设施经过的地区成为“轴带”,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点轴形成后,高级的点轴通过扩散和集聚的效应在其周围形成次一级核心点和轴线,次一级的点轴周围形成三级核心点和轴线。这样,在区域内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等级结构而又相互关联的点轴系统。5.2.6.2建设轴线基础设施呼伦贝尔市旅游基础设施虽日趋完善,但与目前旅游接待规模不相协调。旅行社、饭店、景点景区等在数量、规模等方面要加强引导,不能追求旺季的接待能力而一味扩大数量不注重质量,充分考虑旅游淡季对企业的影响,景点景区建设要避免草原城市化。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交通吞吐能力,东山机场扩建,使其能够停靠长途飞行的747型客机,以引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远方客人;还要做好国内外重点客源地的线路,如广州、上海、大连、青岛、哈尔滨以及俄罗斯的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赤塔等地。努力增加北京一海拉尔、呼和浩特一海拉尔的航班次数。增加旺季旅游列车班次运力。呼伦贝尔的旅游宣传,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要突出特色和整体性。改善基础设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呼伦贝尔旅游专项经费区区百万元,而投资目标要求达到2个亿元,主要还是依靠财政外的资金。在引进外资方面,应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在许多投资者的眼中,呼伦贝尔地区就是边、穷地区,有些人不愿意投资。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渠道、政策方面,要多下功夫、做好文章,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5.2.7多渠道筹集冬季旅游开发资金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至今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之一是受资金的制约。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的是如何解决其旅游投融资问题。旅游业融资的渠道有两种,一是依靠内部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然而呼伦贝尔旅游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旅游资源企业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应该重点关注企业的外援融资。54 5.2.7.1旅游融资传统融资方式政府投资。主要用于高等级公路和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环保协和式和管理教育宣传等方面。政府的投资受预算计划份额的限制,财力有限。银行贷款。银行信贷是开发商主要的融资渠道。对旅游资源开发,可以采用项目信贷的方式借款。项目信贷要求自有资本投入25%以上,可向银行贷75%。开发商可使用以下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土地使用权、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等等。主要以景区、景点或项目作抵押,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建设等方面。然而银行贷款对地区小项目的资信状况不信任而申请困难。资本经营。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利用股票上市和资产重组并利用债券发行筹集资金。由于存在门票收入不能计入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限制,目前资源开发类旅游企业较难直接上市。但通过将收入转移到索道等交通工具,以及以宾馆、餐饮、纪念品等项目包装为基础的企业,仍可走上市的道路,也可以吸引上市公司作为配股、增发项目进行投资。然而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使上市融资层层障碍。商业信用融资。若开发规划有足够吸引力,开发商有一定信用,开发中的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垫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下,工程垫资可以达到30%一40%,若有相应的垫资融资的财务安排,垫资100%也具有可能性。商业信用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若开发能与开放游览同步进行,则可对旅游商品、广告宣传、道路建设、景观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商业信用融资。.外商投资。利用优惠的税率和政策让利吸引外资投资旅游景点、饭店、娱乐设施等。然而外商投资中出现偏景点轻基础设施,短期效应造成地区旅游业难以可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由于投资周期长,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可以通过创新融资引导资金进入旅游产业。由于市场强烈的需求,回避政策管制、税收优惠及模式移植的便利性,金融市场中融资方式总是创新不断。①5.2.7.2设计带有期权性质的旅游开发合约旅游企业已经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但国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太通畅,在需要行政审批的旅游企业上市、企业可转换债券、定向基金等方面,较难取得配额或入①冯鸿周,刘佳:关于山西旅游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55 场资格。转变思路可以考虑在非交易所市场通过发售旅游开发期权合约筹集资金,回避现有上市法规、并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流通带有产权和期权性质的开发合约。在对开发时间长、工程量大的有潜质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将旅游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开发合约,并在合约中嵌入下一期具有优先投资开发权利的期权,可以使有意投资开发旅游工程的资金借助此渠道进入到开发项目,并有充分的机会在流通市场如产权交易所流通。Ⅲ如果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良好的市场形势,将是下一阶段的开发获益的权利增值,形成带有实值期权性质的开发合约,通过在产权交易市场高价转手,先期投入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套现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或者持有磁粉合约再以优惠价格购入下一期开发合约,持续对项目投资,通过项目的运营获得相应份额的红利。通过运用非交易所市场的合约交易,类似于OTC市场的衍生合约,可以定制灵活服务与投资者的需求,并避免层层审批的管理。此种思路可以成为旅游开发企业和旅游开发项目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具体实施中还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银行机构设计开发。㈢5.2.7.3建立旅游产业基金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一个大型项目的投资活动。由于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基金,无法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相对较差,应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方式,建立按商业化运作的、定性用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的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使之用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而且对改善社会资金配置结构以及发展资本市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2.7.4进行项目融资项目融资实质上就是资本租赁,即推迟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更新换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大企业、大公司投资。旅游景区可出让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使资源与资本有机组合,让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开发商在开发中,设立为若干个项目,并制作单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按照投资界规范的要求、准备招商材料。依据①于玲玲:旅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2010。@王全在:谈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融资对策[J】,地方经济,2007。@刘莹:拓展旅游融资方式叨,特区经济,2006。56 招商材料,开发商可以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其中可以采用BOT等多种模式,也可合成开发、合资开发、转让项目开发经营权等。项目融资和传统融资方式相比有两大功能,一是筹资功能强,能更有效地解决大型工程项目筹资问题,二是融资方式灵活多样,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出资建设的项目都是悠闲地,或者说政府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要解决繁重的建设任务与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项目融资就是一个最佳的途径。目前利用项目融资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做的较为成功的是四川雅安碧峰峡模式,该开发模式是国家旅游局向全国旅游行业极力推荐的资源开发模式。2000年以前,碧峰峡景区在四川省没有名气。1998年民营企业成都万贯集团与雅安市政府签约,取得碧峰峡景区50年的独家经营权。当时碧峰峡每年的游客仅两三万人,营业额只有60万元左右,两年后,万贯集团投资近2亿元,碧峰峡旅游局面得到了根本好转,现在碧峰峡每年光顾游客达100万,营业额7000万元。项目融资由80年代引入我国,实践较晚而一般侧重于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项目融资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还十分少见,在国际上项目融资已经成功的运用在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中,世界各国的迪斯尼乐园的建设就是成功的案例。④5.2.8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加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尽快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努力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和行业条块分割的壁垒,推动旅游管理一体化进程。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推进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培育旅游龙头骨干企业,走旅游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在政府主导下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旅游企业集团,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目前,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企业处于小而分散的状态,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企业集团的建立可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有效协调旅游活动中能够各个环节的衔接,同时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分三部分经营风险,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呼伦贝尔地区应以旅①陈菲菲:我国旅游项目融资研究综述叨,商业文化,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