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 MB
- 2022-06-16 12:29:2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前言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其颁奖的初衷是:奖励“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作为世界科学最高等级奖,自1901年开始,每年的lO月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奖(有8年因战争未能颁奖)。届时各种媒体,杂志都争相报道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同时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也对它格外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诺贝尔奖,希望以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作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使他们全面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统计等方式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资源的现状,一方面希望能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对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化学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关建议,使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能更好的被利用,同时也尝试制作相应的素材库,希望能为教师和学生在收集素材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下图是论文主体部分的框架图。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文献研究部分、教学实际研究部分和素材库的制作部分。在文献研究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及诺贝尔化学奖的基本情况,并分V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析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情况,发现若以每20年为一时间段,各时间段获奖总人数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各时间段中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数与该时『日J段获奖总人数的比例也大幅度增长,由最初的10.5%增长到89.58%,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每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均是由多人分享,这说明合作研究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多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是化学奖颁奖的趋势之一:生物化学是获奖次数最多的领域,这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及科研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接下来研究者分析了化学教学类四种核心期刊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情况。我们采用对“CN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和查阅原始杂志相结合的方法,以《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以及‘大学化学》四种中、高等化学教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这四种期刊从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发表的170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涉及到期刊527期(其中《化学教育》169期,《化学教学》155期,《中化参》129期,《大学化学》74期)。我们采用表格和图形的方式,对论文年代分布、论文内容、论文的时效性、作者单位、作者所在区域、核心作者发文及作者合作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据此探讨了我国化学教学领域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者还分析了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载体编制练习题和高考题的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阀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编成的习题起点高、落点低,能让学生在了解高科技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形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精神,增进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活动的实质和价值的认识,发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研究者还将历年的相关习题组织起来形成习题集锦,希望能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便利。在教学研究方面,研究者首先分析了三套新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引入了诺贝尔奖相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在不同的栏目中,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与知识性。我们还以苏教版为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希望发掘此类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1)苏教版的8本教材中共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32次,平均每册4次,可见教材编制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意识。但是诺贝尔奖相关内容作为化学史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入的数量上还有增加的空间:(2)最近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是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对科研和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可以适当Vl
谖鞭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介绍:(3)在引入的32处诺贝尔奖相关知识中,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半以上都是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与习题有关的只有一处.教材在这方面可以做出尝试,编制一些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作为载体的习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锯决问题的能力;(4)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身边富含化学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的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记忆的时间也会更长,因此教材可以多引入一些这种类型的知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为了研究高中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存在的主要障碍和他们希望采取的组织形式等,我们对部分教9币和学生进行了闯卷调查。我们抽取了南京市2所重点高中高一到高三包括普通理科班、重点理科班、文科班在内的173名学生作为对象(其中男生69人,女生94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我们还对江苏省内的40位教师(其中南京市20人,非南京市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总体来说,教师们对于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记忆类的知识,而本该很熟悉的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作答情况也不好,不过对于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题目回答情况相对较好,说明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可以尝试不同的活动形式。总之,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资源之一,走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身边,并逐渐走入了课堂,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尽管现在有部分教师和同学对其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采取的教学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部分知识的重要作用会逐渐发挥出来,其组织形式也会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丰富起来。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木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日期:
瀑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1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1.1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1.1新课程的三维日标新课程对教学的目标和功能作了重新定位,即对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而这三个目标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教学资源,可以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要求。1.2建构主义1.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入的帮助即通过入际闯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1,2。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丽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教师角色上,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这样看来,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似的结果.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简单,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其结果造成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发展趋势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已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重任。建构主义其独特的学习理论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也从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杰根的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将学习置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识规律来进行。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是一种进步。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正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点相契合的获奖成果编制成相应的习题,尤其可以编制成推断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分析题目所给出的背景材料获得信息,将其建构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然后根据已有经验和新获取的知识进行答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1.3人本主义1.3.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强调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促进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其可信理念主要有: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倡导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让学生获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充实、自我的完善。把培养学生的创造作为教育的目标,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把自由创造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2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硬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豹现状研究1.3.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性,追求自我实现,为心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应该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与经验为研究的主题,因为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内在的意识经验与动机,而非外在的刺激或潜意识本能。人本心理学家对人性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人类具有实现自己性向及潜能的倾向,视人为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各种潜能。基于这些论点,人本心理学家主张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协助学生发展人性,并促进自我实现。他们反对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教学,认为那种教学过于强调外力的塑造和教师的权威,是一种非人性的教学。而人本主义的教学则注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人性化的教学角色、陶冶情感的教学、成就感教学、安全感的学习气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中人性的一面,使学生能依自我发展的潜能,追求自我实现,发展出完美的人格。我们一直以来重视教师权威的教学,忽略学生自我发展,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角色地位。人本主义的这些主张对我国目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不能将他们局限在书本中,这样只会成为他们发展的桎梏,学校应该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一些最新的科学信息,了解科学前沿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而诺贝尔奖正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这对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大有益处。1.3.3人本主义评价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本化的历史,是服务于从以人为手段走向以人为目的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教育日益凸显人自身的价值,并以此为中心,实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全面转轨。人本化学生评价与应试教育学生评价相比,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上,更多地强调回归学生生活,淡化评价痕迹:其评价标准的确立也有着科学的理论支撑。人本化学生评价的内涵:一切教育的最直接或本质的功能应当首先指向人本身的发展。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来服务于社会的。人本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引领着当前整个学校改革的潮流。从应试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到全新的素质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也体现了教育人本化趋势在学生评价领域的贯彻。人本化学生评价强调学生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首先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从学生评价实践来看,人本化学生评价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评价的过程与方法,更多地强调回归学生生活,淡化评价痕迹。“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是一个漫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长的历史进程。所谓人本“化”,即体现了这种动态的过程性特征。一切进步的、正直的人们都希望教育成为实现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力量。教育的发展如同社会一样,是一个由人为“手段”逐步走向人为“目的”的过程。而人本化学生评价的先进性就在于直接指向人本身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教育要促进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是基于“人的发展”这~本质职能的派生物。教育天然地要求关注人的发展,以人性关怀、人性美善为基础,建立人性的信念。人本化学生评价命题的提出,就是要澄清历史上不分主次的多种评价功能观,防止评价的工具论和非人化倾向,回归评价的本来面目,实现评价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使学生评价真正走向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的轨道。近年来,学生评价领域思想活跃,出现了多个主题,反映了在学生评价入本化理念指引下,评价终极目标的逼近,从而使评价的本质功能日益凸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应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人本化学生评价主张评价首先必须把学生自身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学生评价以人为目的。就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宽松、健康的环境,培养和造就有智慧、有活力、有勇气的现代新人。人本化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淘汰。不仅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事迹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情感教育的素材。他们坚定的信念,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可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他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的斗志,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成功。这样不仅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人格也更加完整。另外,如前面所论述的,教师可以利用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评价方式就可以不局限于以往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部分转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4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1文献研究期刊中收录的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文章以及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习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现阶段广大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关注程度,是利用其作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之前我们首先介绍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它是我们研究的载体和基础。2.1.1诺贝尔化学奖基本情况介绍诺贝尔化学奖是化学界的最高奖项,这部分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创立者以及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2.1.1.1诺贝尔生平及其遗愿诺贝尔奖的设立者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Alfre通BernhardNobel)1833年lO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ImmanuelNobel)是一名建筑师和机械工程师.因一场火灾而倾家荡产,全家迁徙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创办实业。母亲叫卡罗琳·安德丽塔·阿塞尔(CarolineAndriettaAhlsell),是以发现淋巴管闻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OlofRudbeck)的后裔,受过良好教育。诺贝尔8岁时上了一年小学,此后没有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但通过家庭教师和自学,他打下了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尤其对化学萌生浓厚兴趣,后来成为“现代炸药之父”。为献身科学,他尽管爱恋过两位女性,但终生未婚。他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除炸药外,还发明过人造纤维、人造皮革、人造宝石。他在电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也有不少发现,一生获得过355项专利。他创建的实验室遍及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他在瑞典、德国、苏格兰和美国等国家兴办国际性企业集团,成为当时世界炸药市场的巨头。炸药的专利实业使他获得巨额财富。诺贝尔在1896年12月10日逝世时,遗留下3300多万瑞典克朗,折合约920万美元(按:据1967年经济学的标准美元核算,金额是3700万美元;以1975年通货膨胀后的计算是6100万美元)。诺贝尔的抱负是增进人类福利,给予伟大的科学成就以荣誉和奖赏。他希望“给那些由于以往的工作预示出会获得进一步成就的人们”提供资助,使他们获得“完全的经济独立”,以便他们免受经济干扰而彻底献身于科学研究。为此,诺贝尔临终前立下遗嘱:签名人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次宣布关于我身后留下财产的最后遗嘱如下:我所留下的全部可成为现金的财产,将于下列方式子以处理:我的执行人将这笔财产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建立一种基金.它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给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平均分为五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物理学奖一一授予在物理学方面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二、化学奖一一授予做出过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三。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一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四,文学奖一一授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最杰出作品的人:五、和平奖一一授予曾为促进国家闻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及为举行促进和平会议做出最大贡献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确定;生理学将获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洛琳医学院确定;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确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5人委员会确定.我明确的愿望是:在颁发奖金时,对于候选人的圉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具备资格,就应获奖.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获奖.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1895年11月27日2.1.1.2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里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根据诺贝尔在遗嘱中的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化学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金每年于12月lO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宽敞的音乐厅里颁发,至今(统计时间截止到2005年底)已颁奖97届(有8年未颁奖,分别是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全世界共有149位著名化学家(其中获奖女性科学家仅有3位)因为其在化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这一最高荣誉,其中英国的桑格分别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奖,所以105年来共有150人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1.13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情况分析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将1901至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情况作了统计分析,首先统计了历年的获奖者信息及获奖成果信息,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多人分享获奖成果的发展状况以及获奖成果所涉及领域的情况,详见下表表l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总表6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19471948194919501951195219531954费歇尔博施伯吉尤斯兰米尔尤里弗雷德里克伊伦德拜哈沃思卡勒库恩布特南特卢齐卡海维西哈恩维尔塔宁萨姆纳斯坦利诺思罗普鲁宾逊梯塞留斯丁乔克第尔斯阿尔德欣谢尔伍德麦克米伦西博格马丁辛格施陶丁格鲍林法国瑞士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瑞典德国英国瑞典籍德国人德国美国法国荷兰英国瑞士德国瑞士.匈牙利德国芬兰美国英国瑞典美国德国美国英国西德美国发现镭、钋;分离镭发现格利雅试剂氢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配位学说精确测定众多元素的原子量研究植物的色素特别是叶绿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氨的合成化学热力学方面的工作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件质质谱仪方面的工作;整数定则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分散体系方面的工作研究胆汁酸成分甾醇的结构及其与维生素的联系研究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和酶在发酵中的作用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发明和发展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发现并研究表面化学发现重氢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对偶极矩、X射线衍射及气体中电子衍射的研究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研究胡萝p素、核黄素和维生素结构和提纯方法研究胡萝h素和维生素结构和提纯方法性激素方面的工作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类方面的工作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发现酸化法贮存鲜饲料发现酶结晶制得酶和病毒蛋白质纯结晶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研究电泳、吸附分析、血清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发现双烯合成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分配色谱的进展大分子研究化学键的特性研究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7特格人埃泰尔迪伯夫雅蒂纳兹施脱顿格蒙德德斯平里利巴尔查尔伯斯迪斯列格维兰道登尔居格萨韦理威哈能索阿普席斯维温哈觊l23458Ol2356789l1l29啪吼詈|嗡螂嘶哪螂啦娜啡蛳蛳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迪维尼奥谢苗诺夫欣谢尔伍德谢托德桑格海洛夫斯基利比卡尔文肯德鲁佩鲁茨纳塔齐格勒霍奇金伍德沃德马利肯艾根诺里什波特昂萨格巴顿哈塞尔勒卢瓦尔赫茨贝格安芬森穆尔斯坦费歇尔威尔金森弗洛里康福思普雷洛格利普斯科姆普里果金米切尔布朗威蒂希伯格吉尔伯特桑格福井霍夫曼克卢格美国前苏联英国捷克美国英国意大利西德英国美国西德英国美国英国挪威阿根廷加拿大美国西德英国美国英国瑞士美国比利时英国美国西德美国英国日本美国英国1983陶布美国1984梅里菲尔德美国1985豪普特曼美国卡尔勒美国1986赫希巴赫美国李远哲美国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研究胰岛素分子结构的确定极谱法的发现和发展放射性碳测年技术的发展光合成作用的化学步骤地研究血红素蛋白结构的确定塑料聚合物结构及合成抗恶性贫血病的生化物质(维生素B12)结构的确定甾醇、时绿素和其他物质的合成化学键和分子的电子结构的相关研究极快速化学反应的研究不可逆过程的化学热力学研究分子的实际三维形状的确定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糖核苷酸的发现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化合成中的作用生物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分析化学对酶化学的基础贡献生物化学有机金属化学长链分子的研究立体化学研究甲硼烷的结构热力学范围的拓展生物体系能量转移过程理论的公式化有机物合成中硼磷化合物的引入重组DNA的首次制备DNA生物与化学分析的进展化学反应的轨道对称解释生物物质(病毒及其他由核酸与蛋白质化合而成的粒子)的结构确定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多肽合成方法进展利用X射线推断小分子化学结构方法的进展基本化学反应分析方法的进展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8螂哪哪螂啪咖蛳奢!蛳螂蛳蛳蛳蝙螂啪州§!奶州哪嗡叨魄咖娜蛳蓦|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轶研究由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将年份分为1901.1921年、1922—1942年、1943—1963年、1964.1984年、1985—2005年五个时段,表2和表3是诺贝尔化学奖多人分享的情况统计(分别为:该时间段分享化学奖的人数/获奖总人数、该时间段分享化学奖的人数/该时间段获奖总人数)。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遇塑舅喽研究表2各时间段分享化学奖的人数/获奖总人数表3各时间段分享化学奖的人数/各时间段获奖总人数从表2和表3看出,各时间段获奖总人数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各时间段中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数与该时间段获奖总人数的比例也大幅度增长,由最初的10.5%增长到89.58%,尤其是2000年以来,每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均是由多人分享,说明合作研究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多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是化学奖颁奖的一个趋势。表4获奖成果所在领域的分布情况从表4我们看出:(1)在97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中共涉及获奖领域98次,这是因为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了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个领域;(2)生物化学是获奖次数最多的领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也是每个时段获奖次数最多的领域。与生物化学有关的获奖成果共计30次,占总数的30.61%,即占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说明生化领域是科学家们较为关注的热点,处于稳定发展并逐渐成熟的领域,今后的化学科学研究有边缘化的趋势;(3)高分子化学在近20年较受关注,是一个新兴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只有两届的获奖成果属于应用化学领域,虽然当今的科研成果都是为实际应用服务的,但是纯粹的化学应用技术的获奖已经几乎没有了;(5)在进行分类时,也发现有很多的获奖成果很难界定是属于某一领域,有很多获奖成果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端,而且传统领域之间的交叉也产生了很多获奖成果,这也是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趋势。lO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1.2化学教学类四种核心期刊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情况诺贝尔化学奖是化学学科的最高奖项,其获奖成果大多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不仅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也逐渐走进了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各种杂志上收录的相关文章也层出不穷。我们采用对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和查阅原始杂志相结合的方法,以《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以及《大学化学》四种中、高等化学教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这四种期刊从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发表的170篇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涉及到期刊527期(其中《化学教育》169期,《化学教学》155期,《中化参》129期,《大学化学》74期)。我们采用表格和图形的方式,对论文年代分布、论文内容、论文的时效性、作者单位、作者所在区域、核心作者发文及作者合作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据此探讨了我国化学教学领域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三种期刊属于中学化学教学类期刊,因此将其归为一类研究,以下简称“三种期刊”,并就某些方面与《大学化学》进行比较。2.1.2.1论文的统计分析(1)论文的年代分布发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程度。表5列出了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表5四种期刊关于诺贝尔化学奖论文的篇数统计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现出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将表l转化为图1: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520151050”女一八^’^/NV、弋/1入,嚣荔两羿孑砀蕊91939597990l0305图1年代分布曲线图由表5和图l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近15年间,四种期刊的527期共发表相关论文170篇,年均11.3篇,其中《化学教育》42篇,占24.70%,年均2.8篇,《化学教学》45篇,占26.47%,年均3.0篇,《中化参》47篇,占27.65%,年均3.1篇,《大学化学》36篇,占21.18%,年均2.4篇;②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1至1994年增长趋势缓慢,为积累期;1995至1999年为成长期,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其总量是1991至1994年总量的三倍多:2000年是发文高峰期,一年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当于1991至1994年四年的总和。这可能是因为2000年是诺贝尔化学奖丌奖100周年,100年来它记录了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就,也包括上世纪末的一些重要发现,今天,诺贝尔化学奖已成为化学学科的最高奖项。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同时,化学也会迎来崭新的明天,人们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自然也达到的空前的状态:2001至2005年6月为高位平衡期,发文数量趋于稳定,论文总量也是1991至1994年的三倍多。说明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对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研究势头旺盛并逐渐走向成熟。(2)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论文的研究内容直接反映了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对我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论文内容分为获奖成果及获奖者介绍、习题研究、科学方法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诺贝尔及诺贝尔奖漫谈、关于人才培养的启示及其它七类,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如表6:表6四种期刊中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的文章内容统计(共计170篇)注:大学化学一列括号内数字为此类内容占本期刊论文数量的百分比一胃学学一蕊辫{4|{{。耋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①从表6看出,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获奖情况介绍,又包括与中学化学教学紧密相关的习题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启示等。②在四种期刊中,介绍获奖成果及获奖者的论文104篇,占61.18%,居首位,这说明我们对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情况的介绍上;其次是习题方面的研究,共16篇,占9.41%,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编成的习题起点高、落点低,能让学生在了解高科技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对于科学的兴趣,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吻合,特别是95年以来,前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往往会出现在次年的化学高考题中,这对于选拔高素质的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激发了此类文章的写作与发表;关于科学方法研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当,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以往我国的化学教育偏重于培养“双基”,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不够。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通过介绍科学工作者的获奖过程和成才之路,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等等,这对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值得关注的是,在所发表的论文中,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对我国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所启示的论文偏少,这方面还有待加强。③《大学化学》发表的论文中77.7%都集中在获奖成果及获奖者介绍上,分别只有5.56%涉及到科学方法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启示,没有出现习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文章。这说明《大学化学》更关注获奖成果和科学技术本身,通过比较我们也发现它所收录的此类文章起点较高。难度也较大。高科技成果在很多方面与大学知识更接近,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高一些,大学化学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诺贝尔化学奖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3)论文的时效性统计每年的10月,全世界都会刮起一阵“诺贝尔之风”,世界各地的媒体、各大报纸杂志都争相报道,为的是能在第一时间把获奖的相关情况报道给大家。期刊也不例外。编辑也会及时把相关情况刊登在杂志上,而且内容更加具体、详尽。为了分析论文的时效性,我们把三种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的内容按季度进行统计:表7三种期刊文章发表月份及其内容统计注:括号内数字为占本季度论文数量的百分比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通过上表可以看出:①次年1.3月份介绍诺贝尔相关情况的论文数量最多,在本季度的论文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当年的10-12月份其次。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讲究时效性,同样也讲究科学性、准确性,从论文的撰写、投稿、三次审稿到最终定稿,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有些论文要到次年年初才能发表;而有些杂志为了提高时效性,会把此类文章单独送审,缩短了整个流程的时间,因此也有一些论文发表在当年的期刊中。②次年的4-6月和7-9月发表的与教学相关的文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情况的反复研究,一些教育工作者会从中发现可用于化学教学的内容,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再经过推敲、整理,最终成文发表。这说明高科技成果与中学教学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摸索和推敲,并辅以一定的教学实践。③在发表的论文中也有一部分是介绍其他年度获奖成果和获奖者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评奖已经结束,但化学工作者对往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依然关注,而且有时需要从多届相关情况的比较归纳中发现值得分析和有价值的精神宝藏。2.1.2.2论文作者的分析(1)论文作者单位的统计分析对论文作者人次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价单位的学术水平、发展状况和论文产出行业的分布。详见表8和表9:表8三种期刊论文作者单位分布①由表8看出,三种期刊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中学,分别占42.06%和44.86%。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可以学校为中心,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诺贝尔化学奖;另一方面说明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实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实践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表9说明,‘大学化学》的作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比例为78.13%,但只有一名是中学一线教师,相比三种期刊,其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与前面得出的“《大学化学》的论文内容集中在相关成果介绍上”的结论相一致:14
要程与救譬望f堡!L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负源的现状研究③除了各级院校和研究所,诺贝尔化学奖还受到了教研室、医药公司、出版社、化学教育委员会等单位的关注,为这项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2)作者所在区域分布的统计分析四种期刊的作者所在区域分布如表10:表lO作者所在区域的分布①表lO表明,全国有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这四种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作者覆盖我国66.7%的区域,其中北京、陕西、江苏、上海四个地区的作者占总数的58.3%,成为期刊发文的核心地区,特别是北京,占总数的26.47%。从总体上看,我国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情况的研究已形成以北京、陕西、江苏、上海为龙头,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喜人局面。这四个地点恰好就是所分析的四种期刊所在地,可见一种期刊对一个地区的研究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特别是《中化参》对陕西及全国的影响功不可没,因为北京、上海、江苏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陕西能跻身四强,应与期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但我们也看出,研究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相关研究落后,从一定角度说,不利于高科技成果的渗透以及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②在204位作者中只有一位来自国外,无来自港澳台的作者,说明四种期刊与国外和港澳台的交流较少,应当加强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作者发表更多优秀的论文。(3)核心作者发文统计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在本课题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且在期刊中发表论文较多的带头人。四种期刊中有不少作者发表了两篇以上的论文,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令我们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发文量的统计见表1l:表11核心作者发文量统计为了确定四种期刊核心作者的数目,我们依据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学家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N匈.749n。。)m来进行分析,其中N为论文篇数,T1。。为所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即杰出的科学家中一位最低产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等于最高产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的平方根的O.749倍,只有发表论文在N以上的被称为核心作者。将‰。:产5代入计算公式,得出N=I.67,故定发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22人。占作者总数的10.78%,共发文58篇,占论文总数的34.12%,与普赖斯定律的50%的比例还有差距,说明高产作者群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的队伍还应扩大。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仅为5篇,核心作者平均发文量仅2.64篇,还有待提高。(4)作者合作情况分析论文合作率是指由2人及2人以上合作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比例。合作度指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一篇论文有适量的作者数,可在知识结构方面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群体智力,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水平。论文作者合作情况见表12:表12论文作者合作总体情况统计堡重垒姿!论文篇数10730182百分比鸬‘67.29188711.321261.26从表12可以看出,出现作者的文献共159篇,作者总人次204人,其中52篇为合作,合作率为32.70%,合作度为1.503。四种期刊的合作度及合作率如表13:表13四种期刊的合作度及合作率表13表明,《大学化学》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最高,可能因为《大学化学》发表研究报告类型的文章较多,难度较大,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1991—2000年四种期刊的合作度和合作率分别为1.414、27.66%,2001-2005年分别为1.631、40.00%,进入21世纪以后,合作率和合作度都明显提高,高等院校与一线教师的合作研究逐渐发展,合作意识增强,说明合作研究是一个发展趋势。2.1.2.3结论与评价四种期刊可以说都是核心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较有权威,代表着中、高等化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水平,是化学教育研究的导航。虽然只对四种期刊从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近15年发表的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未涉及其他杂志和年限发表过的相关文章,但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给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趋势、方向以及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16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①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自然情况介绍上,与中学化学教学相关的论文数量并不多,平均起来每年只有不到3篇,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另外通过研究得出对我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启示的文章偏少,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所站的高度还不够;②一线教师发表的论文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文章,说明还缺少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应当加强与高校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⑨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应采取措施,扩大核心作者的队伍,提高核心作者的产出数量,以确保队伍的后继力量和期刊水平;④发展极不平衡。表10表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陕西、江苏、上海等地区的作者的数量占总数的66.7%,而云南只有一位,内蒙古、西藏、宁夏等地区一位都没有。我们应当适当增加西部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让高科技走到每一个人身边,并加强教师及课程培训,以促进全国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⑤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偏少。应当加强对话,多介绍发达国家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论文,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本土地区相关的研究水平。2.1.3习题研究许多期刊中收录的研究诺贝尔化学奖的文章不限于获奖成果介绍或者历年获奖情况分析,还有部分是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出习题的文章,这就使得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实际应用方面也迈进了一大步,值得我们详细分析。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成果编制的习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考题,二是练习题,还有部分竞赛题。由于竞赛题在各类竞赛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而且较为分散,因此在这里我们暂不作研究。2.1.3.1以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为背景编写化学高考试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编成的习题起点高、落点低,能让学生在了解高科技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形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精神,增进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活动的实质和价值的认识,发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从1995年至1997年,1999至2003这8年,前一年的诺贝尔获奖成果都会出现在次年的高考题中,04年出现的此类题目是以往年的诺贝尔成果为载体的,因此这类题目在考试之前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在各类期刊中也会出现相关的题目,具体情况见“练习题的统计与分析”部分。17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1)题型分析用诺贝尔化学奖编制的高考试题体题型多样,有选择题、简答题、推断题和计算题。详见表14:表14以诺贝尔化学奖编制高考题的年份统计年份95969799ooOl020304题型简答题选择题计算题选择题计算题选择题捧断思考试类别拿国高考全国高考全国高考全国高考上海高考江浙高考全国理综缸苏理综江苏高考获奖成果年份9495969899000l02,1950由上表看出,九年的相关题目中,选择题5道,计算题2道,简答题1道,推断题l道,涉及到的题型较多。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这四种题目的作用简述如下:①选择题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双基”的考查,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覆盖面广,灵活性强,干扰因素多,解题方法巧,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选择题的功能:a.使试卷有较大的知识点覆盖面;b.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c.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d.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有较广泛的发散性;e.考查某些较高层次的能力;f.考查思维的灵活性。②简答题简答题能够很好的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甚至于创造性,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达式)表达的能力都可以体现在简答题的应答上,这又是选择题或填空题等客观题型所无法考查出来的,它尤其适合于高层次能力的选拔考试,因而成为历年高考题中的重要角色。③推断题推断题是考查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高考化学推断题包括实验推断题、有机物推断题和无机物推断题,常见的形式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网络构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化学功底,知识网络清晰,对化学的所有知识点(如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了如指掌。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④计算题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是历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压轴题,它具有情境新颖、信息量大、化学知识丰富、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不但能用来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用来考查考生应用各方面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判断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这类试题区分度较大,易于把考生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区分开来,具有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比其它几种题型难度大,要求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高考试题题型多样;能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②选择题占了半壁江山。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双基”,要求学生牢牢抓住“双基”并要有一定的应试技巧.可见在学习和复习期间要从“双基”抓起,巩固“双基”,发展能力:③推断题的比例太小。九年的高考中只有04年采用了推断题的形式。这可能是因为推断题本身就是一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较难的题型,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是化学学科最前沿的科技,在中学教学中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若再采取推断题豹形式无疑更增大了试题的难度,难度过大反而会降低了区分度,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如果条件允许,这种结合还是可以多一些尝试。值得高兴的是,这种题型是在04年的高考题中出现的,可能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2)考试类别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这类题目有5年出现在全国高考题中,1年上海高考,1年江浙高考,1年江苏高考。1年全国理综,1年江苏理综,共涉及到6种考试类别。可见这种类型的试题已引起试卷出题者的重视,被他们所采用,也被广大教师和同学所接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2年的理科综合考试中也出现了相关题目。众所周知,理科综合考试题目难度相对于高考稍低,它也能以相关知识编制题目,说明这类题目的灵活性较高,起点高、落点低,也可以着眼基础,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3)作为载体的获奖成果所在年份分析①前一年的获奖成果是考试热点。九年的高考中有8年此类题目是以前一年的获奖成果作为载体的,这样编制的题目较为新颖,既能使广大考生及时了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又培养了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较好的检测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②往年的诺贝尔获奖成果同样值得关注。04年高考中出现的相关题目是以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双烯合成”为载体的,可见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成果我们应当予以重视;③有些相关学科的获奖成果出现在化学高考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拓展,学科间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间的交叉已成为发展趋势之一,这种趋势同19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逢搏的现状研究样反映在高考中。例如,1998年化学全国高考的第30题是关于“BGO”的题目,是以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为载体的;④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也成为物理、生物高考的考点之一。诺贝尔化学奖不仅引起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也同样受到物理、生物学工作者的关注,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编制的题目同样在物理、生物高考中出现过(具体情况不做详细分析),再一次说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趋势。2.1.3.2以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为背景编写化学练习题我们翻阅了《化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中学理科》、《数理化学习(高中版)》、《中学生理科月刊》、《中学课程辅导初三版》、《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等8种期刊,对其中的题目进行了整理。(1)各年份题目数量统计共统计相关文章54篇,习题中出现了1958,1994-2005共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其中以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2题,1994,1995,1996,1998,1999都是1题,97年12题,2000年4题,2001年9题,2002年7题,2003年42题,2004年43题,2005年4题,共128题。见表15。表15各年份题目数量年份5894959697989900Ol02030405当年成果生物无机无机有机生物物理分析有机有机分析生物生物有机的主要方向化学化学化学化学化学化学化学化学化学题量2l1I12I4974243413年中,获奖成果主要是生物化学的有4年,有机化学4年,分析化学2年,无机化学的2年,物理化学1年,几乎涉及了化学的全部学科,范围广泛,内容丰富。(2)题目主题的分类统计128个题目中有99个为生物化学类,18个为有机化学类,8个分析化学类,2个为无机化学类,物理化学类1个,详见表16.表16题目分类统计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化学类题目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77.34%,有绝对的优势,这与我们前面得出的结果:“生物化学是获奖次数最多的领域”相吻合,再一次说明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是密不可分的,交叉学科引起了学科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从一定角度说明了学科交叉是一个发展趋势。2.2教学实际研究.为了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应用的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火热进行,三套化学新教材广泛使用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了三套新教材中引入诺贝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畎研究尔化学奖的情况,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制作相应的素材库,希望能使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更好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便利。2.2.1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为资源编写中学化学教科书目前国内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共有3种版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以下简称“鲁教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的教材。新课程化学教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其优点主要有:①新教材令人耳且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活动方法;③适合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中学生的感受:④与学生的生活、科技的发展联系紧密;⑤探究味浓,逐一设置探究情景.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到位。由于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弹性处理,基于课程标准的三套新教材在教材体系构建、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具体呈现方式上体现出了多样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引入了诺贝尔奖相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在不同的栏目中,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与知识性,可谓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本文分析了三套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情况,并着重研究了苏教版教材,旨在发掘此类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2.2.1.1三套教材化学l、化学2与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分析了三套教材的化学1、化学2,发现虽然都引入了对诺贝尔奖相关情况的介绍,但是在数量、内容上却有所不同,详见表17:表17三套教材中引入三种奖项的情况通过上表我们看出,人教舨在引入诺贝尔奖相关情况作为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很大的突破,仅在“化学l”的第四章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之一?信使分子——.N0”,“化学2”中介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范德华和范德华力;鲁教版的“化学1”和“化学2”分别有4处和3处介绍了诺贝尔奖相关知识,其中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的6处,l处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苏教版“化学l”、“化学2”分别有l处和5处涉及到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化学奖5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处。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种诺贝尔奖项在三套教材的化学l、化学2中都有所涉及,这说明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在教材中有所反映。2l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2.1.2苏教版教材的统计分析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教材中利用诺贝尔奖作为教学资源的状况,我们选择了苏教版的化学1、化学2和6本选修教材进行了以下统计分析。(1)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数量统计分析表18是对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奖相关情况的统计分析:表18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数量统计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6本选修教材中,除《实验化学》外,其他5本教材都不同程度的引入了诺贝尔奖相关内容。加上必修共7本教材,有32处涉及到诺贝尔奖,其中18处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占总数的56.2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ll处,占总数的34.38%:物理学奖2处,所占百分比为6.25%:诺贝尔和平奖有I处,所占百分比为3.12%。经过分析,我们发现:①化学教材中对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渗透以化学学科为主,这突出了学科的特点;②教材中多处涉及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之间是存在交叉的,多学科在教材中的渗透是一个特色:③引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计11处,大大高出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和平奖的个数,这从一定角度说明化学与生理学或医学的联系较其它学科更为紧密,教材内容也较重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希望同学们能了解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④《有机化学基础》共有6处引入诺贝尔化学奖,是5本选修教材中数量最多的。分析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我们发现,在100多年的获奖成果中与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相关的占40%以上,这也是《有机化学基础》中引入相关内容最多的原因之一:⑤教材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诺贝尔和平奖。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新一轮课改中,能提到诺贝尔和平奖说明化学学科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尽管还只有一处,但教材编制者有了这种意识,可以作为未来教材编写的一个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从上表我们看出:①在所有的形式中,对诺贝尔奖“成果介绍”的内容最多,占总数的53.12%。通过分析化学教学类核心期刊中的相关论文,我们发现也有很大一部分论文是介绍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因此可以说,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②“获奖者介绍”、“获奖情况梗概”和“历史故事介绍”数量基本相等,但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教材中还为有些内容配备了彩图,在32处诺贝尔奖介绍中有lO处配有图片,共计15幅,其中三处为获奖者的头像,三处为表格,还有照片、分子结构三维示意图,可以说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使教材更加多样化和富于趣味性;③获奖者介绍的四处都集中在《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选修教材中,可能是因为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教材引入有关诺贝尔奖的内容可以使教材内容生动一些,能使学生从感性的方面理解相关知识,而且对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家的崇拜之情,培养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的效果;④教材中出现的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题目太少。用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习题,不仅可以拉近高科技与基础化学教育的距离,使学生多了解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领先的科学技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更能培养他们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十几年来,各种期刊杂志上收录的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习题层出不穷,而且自1995年起,几乎每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都会出现在次年的高考试卷中。教材对学术研究、高考起一定的向导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做出尝试。(3)诺贝尔奖相关内容所在栏目的统计分析新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设置了很多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引进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这些栏目一般出现在新内容学习之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在学习新内容之后,通过讨论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交流使学生对新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苏教版的教材中涉及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栏目,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也大多出现在这些栏目之中,具体情况统计如表20:表20诺贝尔奖相关内容所在栏目的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引入的诺贝尔奖相关内容基本上都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认知性学习目标从高到低的要求如下:,嬷㈥燃瓤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在教材中出现的诺贝尔奖相关内容有24处即75.oo%(其中“拓展视野”占25.00%,“化学史话”占18.75%,正文15.63%,信息提示9.38%,资料卡和注释分别占3.12%)。这部分内容通常只要求达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第一、第二层次,也就是说只要求同学们知道或者了解,从感性方面有所认识;有5处即15.63%出现在“交流与讨论”栏目中,分别有l处即3.12%出现在“联想与启示”以及“各抒己见”栏目中。应指向第三层次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理解,能说明或者解释;有l处出现在练习与实践中,占3.12%,这就要求学生能应用、解决,指向认知性目标的最高层次。可见教材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多是为了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过我们认为诺贝尔奖相关知识不仅是很好的优化学生情感的素材,还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素材,作为编制习题很好的载体,这一点教材编制者可以加以考虑。(4)诺贝尔奖相关内容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表21教材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次数的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我们看出,“合成氨工艺”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几乎讲授到与氮相关的知识时都会引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合成氨工艺。合成氨工艺“标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志着现代化学工业的开始,其重要意义更在于使人类免遭饥饿之苦”,教材中引入相关知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并意识到高科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是人类第一次合成得到的有机农药DDT,由于其卓越的杀虫效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学习DDT从广泛使用到被全面禁用的化学史实,学生会意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又可能留下更持久更顽固的隐患。这对于培养学生辩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大有裨益。位于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关于青霉素和阿司匹林的知识。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将千万肺炎、脑膜炎、白血病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出来,给予了患者第二次生命,创造了医学的奇迹:而阿司匹林是一种强效的止痛和抗炎消肿药,大大缓解了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之后会崇拜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激发起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奋发迸取的动力。排在第五的是介绍曾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和化学奖的伟人鲍林的。鲍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为人类的科技事业鞠躬尽瘁,更难得的是他时刻关注世界和平,在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平是世界永恒的话题,在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但又错综复杂的今天,增强学生们对于和平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就显得尤其重要。2.2.1.3相关建议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收录的诺贝尔奖相关知识都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了解化学,会对化学知识有比较感性、全面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责任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动力系统的发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综上所述,我们认为:①苏教版的8本教材中共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32次,平均每册4次,可见教材编制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意识。但是诺贝尔奖相关内容作为化学史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入的数量上还有增加的空间;②最近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是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对科研和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可以适当介绍:·③在引入的32处诺贝尔奖相关知识中,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半以上都是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与习题有关的只有一处。近年来高考命题者巧妙运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命制高考题,对中学化学教学起了良好的影响作用,教材在这方面也可以做些尝试,可以编制一些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作为载体的习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身边富含化学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材可以多引入一些这种类型的知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2.2.2对教j|币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创造者。为了更好的分析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教学资源的现状,我们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认知情况、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并调查了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学生和教师希望采取的组织形式等等,在此基础上尝试作出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2.2.2.1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首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调查概况①调查对象与范围调查中我们抽取了南京市2所重点高中高一到高三的包括普通理科班、重点理科班、文科班在内的173名学生作为对象(其中男生69人,女生94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②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个别学生、教师访谈为辅的方法,调查了高中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并调查了学生学习这类知识存在的主要障碍和他们希望采取的组织形式: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堂收卷。(2)调查结果分析问卷共计两项、28道题目,其中第一项的8题主要了解高中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项的1-6题调查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7-lO题调查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11.17调查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18.20题主要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①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这部分共设计8道题目,旨在了解中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以及教学中所涉及的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表220-8题作答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6050403020100答对题目的人数分布∥掣∥啊秽秽删州∥榔砰㈤鬻鬻㈣戮翳y。g”甏!/、。:”一“i~/\41”/\~!:/\j£j;!:::皇:二女29#。。i∞目i。。。§。一\。茹图2答对题目人数分布图从表格22和图2看出,答对3道题的有39人,4题的49人,5题的28人,结果呈现很好的正态分布,证明试题的难度适中,难度适中的题目能将全体考生的测试结果最大限度地拉开,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此结果证明,学生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掌握处于中等水平,理论水平还有待于加强。表23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从上表看出,正确率位于第一、第三位的分别为第5题和第6题,是有关居里夫人和门捷列夫的题目。这两道题目正确率最高在情理之中,从4,N大我们听过很多关于居里夫人的伟大事迹,都为她的坚强、勤奋、顽强的毅力和爱国热情所感染,特别是许多女生都把她当作自己的偶像。至于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为大家所传颂,相信居里夫人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而门捷列夫因发明了元素周期表而著称,他也曾因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很多化学教师在讲到元素周期表时都会提及这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可见,同学们一般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的事迹比较感兴趣,相对也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渗透这些事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位于第二的是以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为载体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曾在2002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试卷、2001年上海市中考试卷、2002年初中化学全
课程‘j教学论(化学)200/年硕f:学位论文:以诺见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国复赛试卷中出现过,可见它是定位于初中生的层次,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做这道题目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正确率只有64.74%,虽然排在第二位,但通过率并不高,可见部分同学的基础并不牢固,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比较前沿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为载体编制习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的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试题的难度我们可以适当控制,不要使学生望而却步。排在第四位的是有关诺贝尔奖刚成立时所颁奖项个数的问题,在与部分同学交谈时,有些同学说到以前曾听说过诺贝尔奖是没有数学奖的,但有的同学不知道和平奖是最初设立时就有的,有的同学又把诺贝尔经济学奖算在内,因此,选择4个和6个的都大有人在,分别为46人和35人。可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这类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但并不全面、准确。当然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多数属于记忆层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无过高的要求。有关合成氨工艺的这道题目同学们的作答情况并不好,通过率只有47.5%,这是测试前我始料未及的。合成氨工艺在几乎所有的教材中都会介绍,而且我们昕过部分教师的课,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都会介绍哈伯的合成氨工艺曾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解决了人类饥荒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介绍的这类知识并不感兴趣,或者是“一听而过”,并没有真J下记住。我想通过课堂上教师介绍的合成氨工艺的进程,哈伯发明的双层合成塔结构,同学们会对合成氨工艺有比较感性、全面的认识,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建议同学们听到教师介绍这类知识时不要心不在焉,而是要做个有心人,把它们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学习。对于第6题“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外籍华人是”的正确率很低,只有20.81%,而对于答案“A.杨振宁”却有42.2%的同学选择,“B.丁肇中”、“c.崔琦”分别有18.5%和13.9%的同学选择,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多个答案,这说明大家对以上四位科学家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曾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具体是不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不太清楚。杨振宁是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至今媒体、报纸还会出现他的相关报道,因此大家对杨振宁相对比较熟悉,但也是“只闻其人,不详其事”,因为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通过率最低的是关于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只有15,03%。对于前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的相关报导、题目也出现了不少,但大家对它还是很陌生,从一定角度来说,现在有些学生只是一味的埋头读书,对于身边发生的大事并不关心,也不想关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在后面会做具体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②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调查表24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兴趣调查由1-6题我们看出:a.1.6题中,选择“A”的共为181次,占17.44%,选“B”的共403次,占38.82%,选“C”的共454次,占43.74%,可见同学们对诺贝尔化学奖很感兴趣的人数较少,只占17.44%,82.56%的同学对此类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尤其是第3题和第5题。选择“C”的人数分别为94和125人,可见平时大家自己学习、在一起讨论这类知识的机会很少;b.有49位同学对科学家生平故事很感兴趣,这在6个题目中比例最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抓住这一点提高同学们的兴趣,使课堂更富于生机;c.有43位同学是想做化学素养较高的学生,所以想学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可见这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有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这种意识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处的。③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调查表25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调查表题号题耳ABC7课堂一卜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8课堂上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能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9课堂上介绍诺烈尔化学奖相关知识对我理解化学知识很有帮助10课堂上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有助于激发我对化学的兴趣447554607340537842686738a.在第7一10题中,选择“A”的共有225次,占32.51%,选“B”的293次,占42.34%,选“C”的174次,占25.15%。与1-6题的结果相比,选择“A”和“B”的人数大大增加,可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学习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对于他们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有帮助的,认为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和学习中可以发挥较为重要作用并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培养。b.但通过上表也看出,有一部分同学仍然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对于化学学习和培养能力并没有特别的帮助,这部分同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并在课堂上适当引入相关知识,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④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表26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由上表我们看出:a.有99位即57.23%的同学认为教材中涉及的诺贝尔化学奖范围较窄,覆盖面不大,分析了现在高二学生正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我们发现,人教版的两本必修教材只有两处引入了诺贝尔奖相关知识,说明调查结果基本符实.现在各种期刊中有关诺贝尔奖相关知识的文章很多,教材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做出尝试;’b.由12.14题得知,在课堂上教师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不是很多,而且有90位即52.02%的同学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引入这方面的知识:c逼过对15.17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这类知识在各种大型考试中考点较少、相对较容易,掌握这些知识不是很困难,而且80%以上的学生还是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引入一些这方面知识的。因此课堂上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引入这方面的知识,虽然考点不多,但是科学家的勤奋、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先进的学习、实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这些知识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像同学们反映的那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⑤相关问题的探讨表27相关问题的探讨181920你认为课后想了解诺贝尔奖你认为课堂上教师引入诺贝尔化在获取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学奖相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障碍是方面你最想得到的帮助足A课业繁重.没时间lOgB课时不够100C一些有意义的讲座等95B缺乏意识7lA升学的压力35A意识培养方面的帮助6lC缺乏了解的来源32E素材来源受到限制47B相关主题的素材库45D不想分散注意力30C不想分散学生注意力45D其它8D映乏意识39由表27我们看出:a.从18、19题我们看出。同学们课后想了解诺贝尔奖相关知识存在的主要障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七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碍是“课业繁重,没有时间”,另外就是“缺乏意识”。认为课堂上教师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障碍是“课时不够”和“升学的压力”。从这两道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考什么,讲什么”,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很少涉及到高考以外的话题。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课本和高考上,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不相符,因此建议这些教师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影响进度的前提下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b.由第20题得出,学生最想得到的帮助是能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其次是意识方面的培养。可见,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还可以在课外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举办一些讲座,或者在精力、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或知识竟答,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心理素质都大有裨益,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2.2.2.2对教师的调查我们还对江苏省内的40位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来自国家重点学校的13人,省重点学校的14人,普通高中的13人。这40位教师中,南京市的教师20位,来自国家重点学校的10人,省重点7人,普通高中3人;江苏省内其它城市的教师20人,来自国家重点学校的3人,省重点7人,普通高中lO人。问卷有两项,共计18题。第一项的8题调查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项的1.6题调查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情况,7.10题调查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11.18题进行相关问题探讨。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学生部分相同。以下是详细分析。(1)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表28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第一项的8道题目总体得分率较低。我们不妨把8道题目分类,1、2题属于记忆类知识,3、4题是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或与中学化学教学有关的知识,5、6题是有关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内容,7、8是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题目。由上表可见: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①1、2两道记忆类的题目得分率最低,这一方面与教师们平时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程度有关,同时也因为它们属于记忆类知识,一般只有特别留意才会把它们正确记住:②第3题的正确率依然很低,有关合成氨的知识教材中曾经出现过,尤其是新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过,但教师的们的作答情况不令人满意,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教师们自己尚且无法很好的掌握,何谈传授给学生呢?所以建议教师们能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在各方面都能成为学牛的表率;第4题的正确率有所上升,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至今在全世界仍被广泛使用,说明它是经得住时间和真理考验的,但这项伟大的发明却因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这令人非常惋惜,我想这段历史大家在读书或工作时都有所耳闻,因此它的正确率也较高;“③第5题是有关居里夫人的知识。居里夫人是位伟大的女性,她的美丽令人心动,但她朴素、淡雅的生活状态,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屡败屡战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坚强的性格更是令人钦佩,她是全世界最令人瞩目的伟大女性之一,自然有关她的知识教师们作答情况就比较理想;④第6题是有关外籍华人获奖情况的。教师们对选项中的几位科学家都有所了解,但具体是哪位科学家获得何种奖项就有些张冠李戴了,尤其是媒体对杨振宁教授的报道相对较多,大家对他的名字相对更熟悉,因此选择“杨振宁”的人数最多,但实际上应该是李远哲。这种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受媒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在有些情况下也是“不求甚解”的,我们知道这是学习的大忌,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我们应当尽量把相关的知识吃透,不能囫囵吞枣,以防误人子弟;⑤第7、8两道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题目正确率相对较高,都达到了60%以上,而第3题的几问都达到70%以上,说明教师们具有较强的接受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今天,教师的这种素质更为重要。总之,总体来说,教师们对于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记忆类的知识,而本该很熟悉的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作答情况也不好,不过对于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题目回答情况相对比较好,说明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各方面武装自己,做一名新时代的教师。(2)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1-6题给出一些陈述性的语句,若学生情况与所陈述情况一致性高选择“A”,一致性一般选择“B”,不符合情况选择“C”(下同)。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表29教师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从表29我们看出;①教师们认为教材中涉及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范围较窄,覆盖面也较小。现在有关诺贝尔奖介绍的书籍层出不穷,各种期刊上也收录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而且这些知识却是可以为教材所用,所以建议教材编制者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尝试适当收录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教材更加生动,可读性更强;②由2-4题我们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机会不多,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很少有教师经常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能因为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具体原因在下面分析;③5.6的选择结果说明,40%的教师认为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在各种大型考试中考点较少,相对较容易,有37.5%的教师认为难度一般,只有22.5%的教师认为考试题目难度较大;只有4位即10%的教师认为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较难。(3)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调查表表30教师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作用的认识情况调查表由表30我们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认为此类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人数相对较少。可见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4)相关问题探讨表31相关问题探讨ll1213在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可以从哪些渠道最方便、快捷的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目的是获取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识,你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公开课的需要7A书籍15A让学生课后自学8B澈发学生兴趣33B互联网上40B~带而过8C有利于创设情境30C相关的光盘3C只讲解重点部分22D提高教师教学水平4D与别人的交流中6D细致讲解lE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36E在课堂上组织同学阅读、讨论20观教育的需要141516在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时,你最愿通常在讲述下列哪些专题时,更容你认为课后学生想了解诺贝尔化意介绍的是易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学奖相关知识存在的主要障碍是A获奖成果本身5A基本概念6A课业繁重,没时间25B获奖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28B基础理论12B缺乏意识16c获奖者的成才之路lIC元素化合物2lC缺乏了解的来源,比如17书籍.电脑等D获奖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D有机化学22D不想分散注意力2E获奖者所体现的诸多可贵精神19E化学计算或习题课61718课堂上教师引入相关内容存幽主要障碍是在获取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方面你最想得到的帮助是A升学的压力8A意识培养方面的帮助3B课时不够20B获得相关主题的素材库26C不想分散学生注意力3c一些有意义的讲座、培训等20D缺乏意识8D其它,如课时的赞助E素材来源受到限制2l由11.18题的分析得出:①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可见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②教师们一致认为获取此类知识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从互联网获取,其次是书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及时快捷的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不过在网上搜索的内容良莠不齐,我们应该结合相关书籍、杂志,去租取精,保证我们资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③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们一般采取“讲解重点部分”或“在课堂上组织同学阅读、讨论”的形式,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式;。④在介绍相关知识时,教师们最愿意介绍的是获奖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获奖者的可贵精神,在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引导学生们发现科学家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都大有裨益。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愿意介绍获奖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使他们学会学以致用:⑤在课堂讲授这类知识时,教师们认为在有机化学中最容易引入相关知识,通过前面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的分析.也是在‘有机化学》中引入此类知识最多,其次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解概念或化学计算时引入相关知识难度较大,这可以作为后面制作素材库的依据;⑥由16、17两题看出,教师们认为学生在课后学习这部分知识及自己在课堂上引入这部分知识的最大障碍都是课时、课业的压力和素材来源的限制,因此想要更好的利用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教学资源应该采取更丰富的教学形式,另外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多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网站、书籍,或者制作相应的素材库,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取用;⑦最想得到的帮助是获得相关主题的素材库,可见制作相应得素材库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势在必行;另外教师还希望能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讲座、培训,当然还有些教师希望得到课时的赞助。2.2.2.3结论和建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并经过详细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学生对诺贝尔获奖者的生平事迹比较了解,而且对平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的事迹也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并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②对于记忆类的知识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③教师可以利用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相关习题,给予学生适当的训练。现在化学教学类杂志上收录的此类文章层出不穷,而且自1995年开始,高考试题中也陆续出现了这类习题,因此适当进行一些者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考也有益处;④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有帮助,而且有80%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知识。因此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的知识;’⑤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考什么,讲什么”,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很少涉及到高考以外的话题。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课本和高考上。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也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不相符,因此建议教师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影响进度的前提下扩充一些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知识,使课堂生动起来;⑥学习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学生们最希望采取的形式是一些有意义的讲座,我们还可以采用主题班会、举办诺贝尔化学奖知识竞赛等形式,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才,可谓一举多得。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3结论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1)诺贝尔化学奖由多人分享的几率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合作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2)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成果已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各类杂志上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层出不穷,其数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高峰,并且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与中学化学教学相关的文章数量偏少,且一线教师中缺少高质量的文章,有待进一步提高;(3)前一年的获奖成果会成为次年编制习题的焦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高考试题题型多样,能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选择题占了半壁江山,对于学生“双基”的培养大有益处,但推断题的比例较小,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尝试;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练习题几乎涉及了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但与生物化学有关的习题数量最多,可见交叉学科受到了较多的关注:(4)教材中引入的诺贝尔化学奖相关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栏目中,但其内容一半以上集中在“获奖成果介绍”上,对相关习题的引入数量较少,教材可以适当增加相关习题的数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三套教材中都有所涉及,学科的交叉、渗透在教材中已有所反映;(5)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于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记忆类的知识,而本该很熟悉的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作答情况也不好,不过对于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的题目回答情况相对比较好,说明教师们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对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情况较为感兴趣,不过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这方面花费的精力不是很多,而且学生反映课堂上所采取的形式也比较单一0总之,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资源之一,已走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身边,并逐渐走入了课堂,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尽管现在有部分教师和同学对其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采取的教学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部分知识的重要作用会逐渐发挥出来,其组织形式也会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丰富起来。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4素材库的建构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诺贝尔化学奖可以作为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现阶段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师生身边,走进了课堂。不过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反映,学习这类知识很大的困难是缺乏相应的资料来源,而且即便有资料在手,整理和利用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因此我们查阅了相关书籍和杂志,并通过网络搜索到了相关材料,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素材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4.1主要内容介绍素材库共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历年获奖成果介绍”、“获奖者的优秀品质”、“获奖者取得成功的奥秘”和“习题集锦”。下图是素材库的组成介绍:图3素材库内容介绍图4.1.1历年获奖成果介绍1901年,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首获诺贝尔化学奖。其后,直至2006年,除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这8个年度,主要因为战争未颁奖外,共评奖98届,分别授予150位化学家。为了使每年的获奖情况更具体、更直观,研究者以一年为单位,分别介绍了当年颁发诺贝尔化学奖的时间、获奖者、获奖成果及获奖成果的应用前景等方面。4.1.2获奖者的优秀品质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获奖者之所以能排除万难,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尝试,最终登上科学的高峰,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对一部分诺贝尔获奖者和其他著名的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的优秀品质有以下几点:4.1.2.1坚定的意志品质与顽强的人格特征——不存妄念与坚持不懈、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以爱迪生为例说明了任何创造发明的成功,除了依靠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外,还必须具有颦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坚定自信、坚韧不拔、不怕挫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以伦琴的事迹说明了科学事业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走在科技的前沿,研究出举世瞩目的成果。4.1.2.2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献身的精神这部分介绍了居里夫人的感人事迹,除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令大家称道以外,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样能够万古流芳。也许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才使居里夫人能够心无旁骛,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4.1.2.3重视研究方法——热爱观察与勤于动手玻尔是丹麦物埋学家。他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了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了“对应原理”。这些工作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量子论之父”。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动手能力为玻尔日后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玻尔丰富的知识基础,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的倔劲,使玻尔日后在量子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地有新发观。4.I.2.4独特的思维品质——善用直觉和敢于怀疑、善于想象与富有好奇心任何伟大学说的创立,任何伟大科学的发现,首先是从对既有原则的怀疑开始的。怀疑是新知的前导,勇敢的探索者应该敢于怀疑,敢于向既有的原则挑战,对既有的和未来的任何事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部分列举了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美国化学家、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托马斯·切赫的例子。除了敢于怀疑以外,还要善于想象和富于好奇心。家喻户晓的牛顿的故事正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以上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列举出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加以说明和论证,可谓有理有据,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4.1.3获奖者走向成功的奥秘诺贝尔奖获得者之所以能摘下令人瞩目的科学桂冠,除了与其自身的素质有关,还有一些天生的秉性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的兴趣、名师的指导、良好的大学教育、独特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等等。这部分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可以与第三部分一起作为情感教育或化学史教育的素材。4.1.4习题集锦正如前面提及的,以诺贝尔化学奖编制的习题起点高、落点低,可以很好的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且相关的习题在各类杂志中也层出不穷。不过这些习题的分布相对比较散,用起来有一定的不便。因此我们翻阅了几种中等化学教学类的期刊,将其中出现的习题按照一定的类别集中起来,希望能给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带来便利。4.2素材库的呈现方式及使用方法素材库的呈现方式有以word文档组织的文件夹和网页两种。4.2.1以word文档组织的文件夹形式其中word文档中有“历年获奖成果介绍”、“获奖者的优秀品质”、“获奖者取得成功的奥秘”、“习题集锦”四个文件夹。在“历年获奖成果介绍”部分将获奖成果按年代分为了20世纪初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十一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有相应年代中每一年的获奖成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特定的文件夹查阅;“获奖者的优秀品质”部分是在翻阅了大量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事迹后总结得出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优秀品质,读者只需打开这个文件夹即可阅读;“获奖者取得成功的奥秘”侧重于描述获奖者取得成功的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家庭的影响、导师的指导等等,同样打开文档即可。以上两部分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习题集锦”搜集了几种期刊中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题目,以引用的获奖成果的年份为标准,共有十三个文件夹,如2000年这个文件夹中收录的就是以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为载体所编制的习题,且习题前面标注了它的出处,读者可以根据它查找原文。4.2.2网页形式网页是利用Prontpage软件制作的,制作过程中插入了flash和图片,使界面图文并茂又一目了然。在使用过程中,大家首先打开主页,在左上方会看到六个按钮,它们分别是“主页”、“伟大的诺贝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优秀品质”、“成功的奥秘”及“习题集锦”,他们所链接的内容是网页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只需点击相应的按钮即可找到相应的内容,而在每个子页面也都会出现这六个按钮,因此不论使用者处于哪个界面下,都可轻松链接到自己需要的内容,非常方便、快捷;左下方是关于诺贝尔奖的介绍,大家可以首先获得对诺贝尔奖的直观认识。下图是主页左侧内容的截取画面:40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十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黪嘲警黧缈}鼯钠诺焚馨”懒掣n浮奖”礴灞整筑蒡晶l∥8擘缀嬲E秘~磐—瑚翻。睹”镬磋受尔奖衙介诺贝尔奖甜obelP岫)包垃于1901年·它是根撂隧夹蓉名化学眷k诵{匕甘油炼蓍漩羽人拜尔弗露德·贝曩嗡筐·落贝尔(AlfredBemharclNobel.1833.,0,21—1888.12.10)豹邋曩以萁部分追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话贝尔奖包括金麒耄、证书期奖金斌。诺贝尔奘包括金质燕舅k证书和奖未奠蒜。苴中奖垒毅笛缓-溘会的收入而霆·奘垒的面穗由于遇簧彰胀逐年有所提高,舞韧约为3万多薨先,20世纪6D年代约为7.5R羹元,8睥代约鬼2Z疗夔元·90年代选到10呖羹毙左右.2001年每顼薅贝承葜饕金盒敬为’00∞撇竞荫‘约台9沥荧竞".200僻每顶贝尔葜奖金盒髓为1000万磷奥克羁蚀哈130R羹元).盒髅童约重半镑,内台董盒23K,奖章苴径鳓为65疆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弼鲴哽’奖童的霄厕馋榭不同.每携臻娟芷=融Ig.I僦十也砻舅越采·魍奖仪式隧置而简朴,每年出席豹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鲫淀用·萁串舅±篓穿燕黠数或翩甍鞫琏,女士囊穿产赢国境{U臣·搜式串所用的鲜花从世髂地空运葡采·以褒糸对嫱橱jq尊重·璃舆薅盟尔基垒台宣糟,200S啾尔奖膜獒仪式梅在10胃第一阕和第:用攀行,备奖项韵奖金螅为1oo嗍典克羽‘约台¨唠黄觉".图4主页左侧内容介绍图在主页的右侧有四个栏目,分别是“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华人的骄傲”、“居里夫人”及“聚焦诺贝尔奖”,它们是对诺贝尔奖的扩充,使大家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走进诺贝尔奖,了解诺贝尔奖。同样使用者只需点击相应的文字即可进入详细介绍的页面,感受诺贝尔奖的魅力。下图是主页右侧内容的截取画面:41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图5主页右侧内容介绍图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网页主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内容。“伟大的诺贝尔”部分是由一个页面构成,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其临终遗嘱,通过阅读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诺贝尔的勤奋、努力以及他的远见卓识与无私奉献:“诺贝尔化学奖”部分是由十二个页面构成,在其主页面的左侧是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介纽,右侧是相关链接,是将获奖成果按年代分为了20世纪初期N-十一世纪初期十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链接,点击即可进入相应页面进行浏览:“得主的优秀品质”和“获得成功的奥秘”分别由一个页面构成,只要点击相应按钮即可;“习题集锦”部分由十四个页面组成,主页面的左侧介绍了利用诺贝尔化学奖编制习题的益处和现状,右侧有十三个链接,是根据获奖的年份进行编排的,例如使用者想浏览以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载体编制的习题,只需点击“2003年”便可进入相应页面查找。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素材库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使之更加具体、全面,更加人性化。42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5参考文献【l】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2【3】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58【4】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35【5】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3【6]http://e26.cnki.net/kns50/【7】王瑜生主编.百年诺贝尔科学奖启示录.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343【81化学教育.1991,(1)-2005,(6)【9】化学教学.1991,(1)-2005,(6)【10]dP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1)-2005,(6)【1l】大学化学.1991,(1)一2005.(6)【12]The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TheNobelPrizeinChemistry2002-InformationforthePublie[EB/OL].http://www.nobel.se/chemistry/laureatea2002/public.html【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I.北京:教育部。2001【14】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162.165[15]罗武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6】李甜,马宏佳.基础化学教学类四种期刊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的文献比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0):59-62【17】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12006年湖北地区化学科高考考前辅导之化学选择题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fM】.湖北,2005【19]TeveRusso,MikeSilver.IntroductoryChemistry[M1.Sanfrancisco:PearsonEducation.2002【20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f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l】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3]ChemicalAbstractsV01.86—119(1977·1993)f24】陈经佳.新课程高中化学三种教材栏目设置比较【刀.化学教育.2005,(z):65-66f25]:E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基础(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2005:75【26]NatureV01.365,No.6448;V01.366,No.6457(1993)【27】杨艳丽,任志鹏.中学化学中化学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5,(10):4647【28]TheNobelFoundtion.Listofalllaureates[EB/OL].http://nobclpriza.org/search/all_laur∞t$_c.hmdicine,2004-8—17/2005—3—19【29】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5,(11):550—55l【30]戴永良.成长的足迹——诺贝尔奖之路探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31】董兴文.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家教f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2];I|k子鹏,金若水.百年诺贝尔奖(化学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李甜,马宏佳.新教材新亮点——新版化学教材中引入诺贝尔奖相关内容的研究忉.化学教育.【34]http://www.nobelprizc.ofg,【35】余天桃.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功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山东教育科研。1998,(5):9—10【36]夏正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课程理念.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4):71.74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嵝研究[37]TasconJMD,MendiorozS,TeiucaLGPhysChem,198t,124:109f38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f39】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3):33f40】叔本华著,范进译.叔本华论文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D1]赵希光.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m.四川环境,2003,(4):90-92,94[421陈世华.化学教学要渗透STSE教育【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6):61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以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研究附录附录一: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调查表(学生)您好:这里是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04级研究生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该调查不署名,不计分,并对您个人的作答情况严格保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些许时间如实、独立地完成问卷.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谢谢!闯卷作答者的基本情况:1.请问您的性别是A.男B.女2堵问您所在的年级是A.高一B扃二C.高三3.请问您所在的班级是A.省招班B.市招班一、中学生对诺贝尔化学奖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1.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是在()A.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2.诺贝尔奖最初设立时奖项的个数为(.)A.4B.5C.6D.73.著名的合成氨工艺是否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A.是B.不是4.门捷列夫是否曾因发明了元素周期律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A.获得过B.未曾获得5.伟大的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为()A.1B.2C.3D.46.下列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外籍华人是()A.杨振宁B.丁肇中c.李远哲D.崔琦7.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是()A.有机合成中复分解方法的发展B.生物大分子的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C.导电塑料的研究和具有传导功能的聚合体的研究D.地球臭氧层耗竭过程的分析研究8.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o.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原子内部结构二、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调查评价分为三个等级。若您的回答与题干非常吻合,请选择A;若吻合程度一般,请选择B:若不吻合,请选择C,请在正确的编号上打。’,”.1.我对化学课感兴趣.当然对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也感兴趣:2.我对化学理论课兴趣不太高。但对课本涉及的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知识却很感兴趣:3.我经常在课外翻阅相关的书籍:4.我平时喜欢看或听有关科学家的生平故事:5.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情况:ABCABCA.BCABCAB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计量经济学
- 贝尔金电子产品深圳市场的拓展
- 玛贝尔宣传手册
- 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业发展研究
- 乔治_阿克洛夫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评介_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
-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 呼伦贝尔市限制开发区发展研究
- 中美两国媒体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 2012年柴河阿尔山呼伦贝尔6天沈阳自驾游
-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为例
- 贝尔不等式及其违反的全量子理论
-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边境若干问题研究
- 氟轻松游离碱 fluocinolone acetonide-贝尔卡 低价高纯甾体激素原料药
- 2018年中考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 贝尔地板宝贝计划
- 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学府路中学采购计算机设备项目
- 颠覆传统束缚——苏珊·格拉斯贝尔戏剧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