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2 MB
  • 2022-06-16 12:29:23 发布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边境若干问题研究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号...驵001118分类号UDC论文题目学校代码3Q!至昼密级——编。号——研究生指导教师专业研究方向2013年5月19日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边境若干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利用中外资料,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至《中俄满洲里界约》签订为止,对呼伦贝尔中俄交界的由来、呼伦贝尔清代巡边制度演变、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中俄贸易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梳理出清代呼伦贝尔沿边中俄关系历史发展脉络。首先,主要以额尔古纳河为中心,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清朝初期与俄国交涉、冲突的历史,以及当地部族反抗俄国侵略的斗争;并探讨了清朝、俄罗斯、喀尔喀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关系,从而得出修筑额尔古纳堡砦时呼伦贝尔地区处于喀尔喀车臣汗的控制之下。其次,探讨了额尔古纳河地区清代边防活动,得出额尔古纳河口的黑龙江巡边活动开始的时间早于中俄划界之前;而齐齐哈尔等三城在额尔古纳河地区的巡边活动废除时间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此外还对清末沿边卡伦变更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于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中俄贸易点贸易始终不佳的情况,前人多引用俄国学者的观点,归结为地处偏僻、距离北京商路路程远、货物少等原因。本文利用中外资料对祖鲁海图中俄沿边贸易及阻碍贸易发展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得出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是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造成的。关键词:清代呼伦贝尔中俄边境巡边制度边境贸易 STUDIESONSOMEISSUES0FTHESIN0.RUSSIANBORDERINHULUNBUIRINQINGDYNASTYABSTRACT111thispaper,me而terusesCllinesea11dforeignmated出storesearchnlesubjectsystematicallvWhich2uretheoriginofSino.Russianborderin丑hZ”,z6甜i,.,theevolutionofQingdvnaStv’sP口断D,BD,_沈r跏耙,,zin月幻肠胛6甜驴andtheSino-RussiaIl乜adebe伯,een砌鼢60.乃zfr“办口f死式协ordertoteaseoutthedevelopmentofrelationsKpbetweenChinaalldRI璐siain协砒玎她护emduringQingdynas够in讪1en妊0mtheS{no—RMssinnNe”chinsktr、en沁t0tY沱Sino.RHssinnMn砼ch雠rianBo凇er乃P口砂.Firstly,regardingthe上魄彤门口尉.vP,_asthecenter,thewriterdiscusstheissuesystematicallywhicharet11elliStoryofnegotiationaIldconnictbetweenChillaalldI沁ssiaint11eearlyyearsofQingdynaStyalldstmgglesagainstRussianag铲essionoflocaltribal.Funhermore,discussestherelationshipamongChina,RussiaandKhalkhain凰lZ钳艘她加afe戳aIlddfawsaconclusionthat日“,“柏“护wasunderthecontrolof砌以西铴口’sc向Pc办,2y口五砌口,z.Secondly,discussestheborderactivitiesinE倒玎口戳veraread嘶ngtheQingdynaSty,aIldfindsthatthetimeaboutroundedgeinHeilon西iangof上》璎l,z口riVeresn】arV、vasearlierthanthedemarcationbetweenC11inaandRussia.The£Ib01itionofthetimeoftheborderaCtiv“iesinthreecitiesincludingQiqiharwaSmeeleventhyearofg甜口馏x“(1885).Moreover,theissueofKarenchangeinlateQingdynastyisdiscussedint}lispap髓.Finally,predecessorsquotedtheRussianscholar’spointofviewtoexplainthereasonofthebadconditioninSino.Russiantradepointbe觚eenK西砌面6D.砖缈z历历乃正andconsideredthatⅡlelongdistancef.romBeijingandlessgoodsaremainreasons.ThewriterusesChinesea11dforeignmaterialstomakeaf缸herdiscussionabouttheS岫o.R.ussianbordertradein乃“r玖办讲死fandtheDroblemsofblockthe订adedevelopment.The、Ⅳritermim【stllatthedeepreasonofslowdevelopmentis吐屺banp01icythattheQinggoVemmentinlplementtothenonheaStofCKna.KEYWORDS:协,“砌“驴砌舭Q嘲咖伽纱j跏D求伽胁60砒,.i助加ZBD砒rsystem:bordertrnde 目录序言⋯⋯⋯⋯⋯⋯⋯⋯⋯⋯⋯⋯⋯⋯⋯⋯⋯⋯⋯⋯⋯⋯⋯⋯⋯⋯⋯⋯⋯⋯1第一章呼伦贝尔中俄边境由来⋯⋯⋯⋯⋯⋯⋯⋯⋯⋯⋯⋯⋯⋯⋯⋯⋯⋯⋯⋯5第一节呼伦贝尔中俄交界问题由来⋯⋯⋯⋯⋯⋯⋯⋯⋯⋯⋯⋯⋯⋯⋯⋯5第二节尼布楚堡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影响⋯⋯⋯⋯⋯⋯⋯⋯⋯⋯⋯⋯⋯7第三节额尔古纳堡砦对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影响⋯⋯⋯⋯⋯⋯⋯⋯⋯⋯⋯9第四节中俄呼伦贝尔水陆边界划分⋯⋯⋯⋯⋯⋯⋯⋯⋯⋯⋯⋯⋯⋯⋯⋯17第二章呼伦贝尔清代巡边制度演变⋯⋯⋯⋯⋯⋯⋯⋯⋯⋯⋯⋯⋯⋯⋯⋯⋯20第一节额尔古纳河早期边防活动⋯⋯⋯⋯⋯⋯⋯⋯⋯⋯⋯⋯⋯⋯⋯⋯⋯2l第二节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活动⋯⋯⋯⋯⋯⋯⋯⋯⋯⋯⋯⋯⋯⋯⋯25第三节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活动停止⋯⋯⋯⋯⋯⋯⋯⋯⋯⋯⋯⋯⋯⋯⋯29第四节光绪十一年以后呼伦贝尔沿边防俄卡伦⋯⋯⋯⋯⋯⋯⋯.⋯⋯..33第三章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中俄边境贸易⋯⋯⋯⋯⋯⋯⋯⋯⋯⋯⋯⋯⋯⋯36第一节祖鲁海图中俄边境贸易由来⋯⋯⋯⋯⋯⋯⋯⋯⋯⋯⋯⋯⋯⋯⋯⋯36第二节祖鲁海图中俄沿边贸易⋯⋯⋯⋯⋯⋯⋯⋯⋯⋯⋯⋯⋯⋯⋯⋯⋯⋯40第三节阻碍祖鲁海图贸易发展问题探析⋯⋯⋯⋯⋯⋯⋯⋯⋯⋯⋯⋯⋯⋯48结语⋯⋯⋯⋯⋯⋯⋯⋯⋯⋯⋯⋯⋯⋯⋯⋯⋯⋯⋯⋯⋯⋯⋯⋯⋯⋯⋯⋯⋯⋯⋯5l参考文献⋯⋯⋯⋯⋯⋯⋯⋯⋯⋯⋯⋯⋯⋯⋯⋯⋯⋯⋯⋯⋯⋯⋯⋯⋯⋯⋯⋯⋯52附录一:《呼伦贝尔四邻示意图》⋯⋯⋯⋯⋯⋯⋯⋯⋯⋯⋯⋯⋯⋯⋯⋯⋯⋯58附录二:《斯帕法里旅程示意图》⋯⋯⋯⋯⋯⋯⋯⋯⋯⋯⋯⋯⋯⋯⋯⋯⋯⋯59附录三:《清代呼伦贝尔沿边卡伦示意图》⋯⋯⋯⋯⋯⋯⋯⋯⋯⋯⋯⋯⋯⋯60后记⋯⋯⋯⋯⋯⋯⋯⋯⋯⋯⋯⋯⋯⋯⋯⋯⋯⋯⋯⋯⋯⋯⋯⋯⋯⋯⋯⋯⋯⋯61 序言选题及意义呼伦贝尔是清代东北地区的边防要地,清代呼伦贝尔的地域范围与现今不同,仅限于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即今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当时黑龙江将军辖区西部,清末隶属黑龙江省,面积约占其四分之一,徐世昌在其《东三省政略》认为“呼伦贝尔实为三省命脉所系”。额尔古纳河原是中国境内河流,因十六世纪后期,俄国哥萨克向东越过乌拉尔山脉,扩张至此成为两国界河。清代呼伦贝尔与俄国毗连的水界和陆界,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和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划定的,一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之前签订《中俄满洲里界约》,与俄国划定的边界未被蚕食。呼伦贝尔地区与俄国边界全部划定,并不是清代呼伦贝尔抗击俄国扩张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启清代呼伦贝尔以外交交涉为主军事行动为辅的抗击俄国扩张新时期。这一时期抗击俄国扩张斗争,与两国经济贸易交往、打击越境犯罪及到后期部分鄂伦春入俄籍、收复金矿等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更加多样形式。清朝始末两个条约都与呼伦贝尔边界相关,成为清朝与俄国关系的一个缩影。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沿边问题研究,对深入了解清代呼伦贝尔中俄边防发展动态、呼伦贝尔沿边地区中俄两国贸易、呼伦贝尔沿边民族问题等,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呼伦贝尔沿边若干问题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梳理出清代呼伦贝尔沿边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从沙俄侵华史的角度研究中俄关系,各种版本的《沙俄侵华史》,如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简史》、吉林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简编》、戎疆编写的《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沙俄侵华史》(四卷本)、吕光天、古清尧编写《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等,都对沙俄侵华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沙俄侵华史》为代表,研究以帝国主义侵华史为主要内容,共四卷,详细地叙述了俄国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第一卷叙述十七至十八世纪早期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订立。这个时期,正是沙俄版图迅速扩张,吞并整个西伯利亚,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帝国时期,也是它开始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第二卷叙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凭借武力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lOO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乔走向,以及攫取通商权、领事裁判权等各种侵略特权的经过。第三卷叙述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改订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以及 违约侵占帕米尔地区的经过。第四卷论述十九世纪末至一九一七年俄国对华政策和侵略活动,兼及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华侵略和十月革命后白俄残余势力对中国的侵扰。其他同类著作本文就不一一介绍,因为侧重点不同,对于俄国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活动只有零散叙述。从清朝政府边防制度的角度对清代卡伦及巡边等问题研究,一些学者已有专题论述。有宝音朝克图的《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清朝边防中的三种巡视制度解析一“卡兵巡查”、“巡查卡伦”、“察边”之区别与联系》、《清代卡伦官兵的坐卡制度解析》、《清代蒙古地区卡伦设置时间考——以漠北地区为中心》,马长泉的《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卡伦的起源及类型问题》、《清代卡伦职能简论》,姜涛《清代中国北部沿边卡伦设置及沿边卡伦路》,刘邦厚《1861年后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的巡边活动》,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等。关于清代黑龙江将军辖区巡边活动,学者多认为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东北地区开始,在其论述巡边制度时也是以此为起始时间。结束时间认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述》、马长泉《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等,其他学者因多持以上观点本文不一一例举。清代黑龙江巡边制度是重要的东北地区边防制度,所以对其起始及结束时间是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从黑龙江中俄边贸史的角度研究,其中对于呼伦贝尔地区沿边卡伦贸易情况作初步探讨或者部分涉及到,有汤洪庆的《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顾丽华《清代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沿革》等。其中对“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贸易情况作初步论述或者部分涉及到,有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中俄茶叶贸易初探》、《清末民初蒙古地区的中俄贸易》,杨慧衣保中《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张昱《18世纪至19世纪初中俄商人在蒙古近境贸易市场的起落变迁》等。前人对于清代前中期中俄贸易研究多集中在恰克图贸易上,后期多集中在满洲里。对于清代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中俄贸易情况多是零散的叙述未做系统研究。《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根据条约规定,经双方勘察确定了恰克图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两处场地为中俄贸易地点,但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情况始终不佳原因,前人多采纳俄国学者观点,记叙为地处偏僻,而且距离北京商路路程远等,这些全是从俄国方面原因进行的探讨,未能就清朝方面原因进行探讨。史料简介《历史文献补编》(且oⅡo皿eH硼K加汀踟HcTopHqeclClIM)为俄国古文献研究委员会搜集、出版的关于俄国史的文件集,于一八四六至一八七五年在圣征得堡出版文件集共12卷,约收入十二至十七世纪俄国历史的一千八百多件珍贵文献。都是从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图书馆及私人藏书收集的。编者按年代顺序选编成书,内有沙皇谕旨、大臣上奏文 书、哥萨克军官的禀文和报告、外交往来文件等,涉及了俄国的经济、政治、宗教、军事、外交、贸易等方面的史料。《历史文献补编》较之一八四一至一八四三年出版的5卷集《历史文献》卷帜更多,内容更为广泛。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编译《(历史文献补编)选辑》选译有关早期中俄关系史的文献共53件,郝建恒等译《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选译文献共76件。其中有关于早期俄国哥萨克在黑龙江地区活动的文件,有关于中俄雅克萨之战的文件。有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文件,还有关于早期中俄贸易的文件等。这些文件都是第一手原始资料,对我们研究十七世纪中俄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全书辑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文件五千余件,起自顺治十年(1653年),迄于宣统三年(1911年),按时间先后编排。已出版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第一编:咸丰朝为第三编。这些档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有大量有关中俄双方一般外交往来的档案、文件,其中包括外交使节的派遣、使臣来往行走路线等;有关中俄边界问题的档案文件,其中包括双方来往交涉的国书、照会、信函、咨文、边界条约、议定书、勘界纪略等;有关中俄双方的边界管理以及边境民族流动变迁历史方面的档案文件,其中包括双方的疆域沿革、有效的管辖范围、卡伦或哨所的设置、鄂博和界桩的位置、双方的巡边路线、边兵换防、以及两国边境人民的往来等;有关中俄双方贸易往来文书档案,其中包括商队的派遣、边境贸易的协议、互换货物规定的档案文件。《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二)、(三)清代黑龙江的历史档案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有关黑龙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地理沿革等方面的满、汉文宝贵资料。光绪朝编、译的档案全宗有: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五年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虽经翻检,却很少选入。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二十六年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东三省政略》一书是徐世昌于任东三省总督(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至宣统元年七月)之后主修的一部大型政书。该书“以篇为纲,以纪为目”,举凡东北边务、蒙务、交涉、军事、官制、财政、旗务、司法、实业、咨议厅议案等十二卷,二百五十万字,是一部翔实、赅备的清季东北史料。《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呼伦贝尔副都统宋小濂到任后主持纂成本书。宣统三年(1911年)徐世昌编《东三省政略》收作其边务·呼伦贝尔篇的附录。该书正文分国界、河流、山脉、地质、气候、物产、部落、卡伦、治所、交通、税务、兵防。作为呼伦贝尔首部边务调查报告,该书有极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国界、卡伦两部分结合文献记载,详尽记述了额尔古纳河一带中俄边界及边防卡伦的历史沿革 与现状。其它河流等部分记载详细是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历史重要资料。该书附有舆图极有价值,系呼伦贝尔专图,内容具体细密有独到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该图经实地测量绘制较以往舆图精确,尤其是分图具体而微远较总图翔实,各图文字说明虽简明扼要,仍可补充正文内容。《呼伦贝尔志略》是民国时期程廷恒、张家瑶编纂,书中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境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边卡图。书目包括:经纬度、山水、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各县区域道里、建制、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宦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烈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畜牧、森林、渔狩、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纪略。是一部全面记述及研究呼伦贝尔史料。4 第一章呼伦贝尔中俄边境由来呼伦贝尔地区是蒙古民族的摇篮。成吉思汗几经征战消灭强敌,打破了蒙古高原上的几大游牧部落,从而统一了蒙古高原,一二O六年建立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和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分封给其诸弟,即东道诸王。忽必烈创建元朝,蒙古诸王依然世袭封地。①北元时期东道诸王后裔继续居此地,直到呼伦贝尔地区主人蒙古科尔沁等部南下,致使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人口稀少的空旷之地。此时俄国哥萨克扩张至此地区。第一节呼伦贝尔中俄交界问题由来俄国本在乌拉尔(ypaUI)山脉②以西地区,与呼伦贝尔地区远隔万里。十六世纪后期,俄国哥萨克才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向西伯利亚(CH6Hpb)和远东地区(且aJIbHb面BocToK)进行扩张。在俄国哥萨克不断扩张下,到十七世纪中期,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及石勒喀河(IIIHJⅡCa,p.)④流域的尼布楚⑤就成了俄国扩张的目标,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俄国哥萨克更是将堡垒推进到了额尔古纳河东岸。呼伦贝尔沿边问题正如《呼伦贝尔志略》所述:“中外缔结条约于尼布楚一役肇其端,中俄交涉问题亦即于尼布楚割弃开其渐。今欲考呼伦贝尔一隅对外之始末,自不得不远溯交涉之发凡。”尼布楚地处黑龙江上游,位于呼伦贝尔西北地带,原为蒙古部落之地。俄罗斯强盛之后占居此地,并成为向东进攻雅克萨、向南侵扰额尔古纳河的基地。⑥俄国历史学家阿·科尔萨克在其著作《俄中商贸关系史述》一书中写道“直到西伯利亚被征服之前,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中国始终是一块未被认知的大陆。在自己首领带领下的哥萨克们,很快地向东方推进,并最终深入到了远东地区。为西伯利亚丰富的森林和地下矿产资源所吸引,怀着对资源的渴求,哥萨克在征服了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又从雅库茨克(见KvTcIr笔者)⑦出发,渡过了贝加尔湖(6描KaⅡ,03.一笔者),沿色楞格河(CeⅡeHra,p.一笔者)溯流而上,很快地就到达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ApryHb,p.~笔者),最后到达阿穆尔河(AMyp,p.即黑龙江一笔者)。”@在此简明的道出了在清代,俄国向清朝东北部边疆地区扩张活动的过程。这就是呼伦贝尔地区中俄交界问题由来。∞参见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罾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今俄罗斯阿尔巴津镇。@由鄂嫩河与音果达河汇合而成,最后与额尔古纳河会合,形成黑龙江。@俄国称为涅尔琴斯克(H印q蛐cK),是尼布楚的转音,后面加上一个俄语字尾。《沙俄侵华史》(第一卷),122页。@【民国】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79页。④今俄国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俄】阿-科尔萨克米镇波译《俄中商贸关系史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页。 十七世纪东北满洲人崛起,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建国之前就已着手征服中国东北各部,皇太极时游牧于鄂嫩河(OHoH,p.)①、尼布楚一带的蒙古茂明安部南下投清,之后清朝几次派遣军队到达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招抚当地部族。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清朝势力达到贝加尔湖、黑龙江及乌苏里江(yccypH,p.)等广大地区。㈤顺治元年(1644年)利用明朝发生农民起义时机入主中原,清军先后灭亡大顺、大西等政权,直至康熙三年(1664年)抗清将领李来亨兵败自杀后,大规模抗清活动告一段落。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漠南蒙古地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公开反清,造成清朝统治前期内扎萨克蒙古反清活动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斗争。但由于实力悬殊,不足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历时八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平定“三藩之乱”。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兵统一台湾,南方战事基本结束,清廷将精力转移到了西北边疆力图统一蒙古诸部的准噶尔汗国与向清朝北疆扩张的俄国。十七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进行了长达十三年的俄波战争。俄国又长期与土耳其处于敌对状态,并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和二十八年(1689年),发动两次远征克里木(1(pb蹦)战争的全部失败,使其未能解决黑海(q却肿eMope)出海口问题④。十七世纪的俄国在欧洲争霸同时并未停下其向东方扩张的脚步,直到遇见同样处于兴盛的清帝国。在西伯利亚地区,崇德八年(1643年)以波雅科夫为首的哥萨克越过外兴安岭,首次来到黑龙江。至顺治八年(1651年)以哈巴罗夫为首的哥萨克,占据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为据点,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中下游大肆烧杀掠夺当地部落。顺治九年,清朝驻防宁古塔章京海塞奉命率兵围攻哈巴罗夫于乌扎拉村@,因轻敌失败@。之后哈巴罗夫把军队留给斯捷潘诺夫。顺治十一年(1654年),斯捷潘诺夫统领哥萨克乘船进入松花江口。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战败俄军⑦。斯捷潘诺夫溯江而上困守呼玛河口筑堡过冬。顺治十二年春,清廷派遣固山额真明安达里统率清军进攻呼玛尔堡(K粼apcKH话ocTpor)@大败俄军,后因清军给养不继撤军@。顺治十五年(1658年),巴什科夫重新修筑尼布楚。康熙四年(1665年),俄国人切尔尼科夫斯基来到雅克萨城故址再次占据。康熙十年(167l∞鄂嫩河是石勒喀河上游支流。曾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㈢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60.162页。蛳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60.16l页。固俄国称阿枪斯克(AI{aHcK),在黑龙江下游左岸宏加力河口。唧《清世祖实录》卷六八,顺治九年九月丙戍。。《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九,顺治十五年七月庚戍。@地址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呼玛河口。呼玛尔堡还翻译为库马尔堡、库马拉堡、呼玛尔寨、呼玛寨、卡马尔斯克堡等,本文以后除引用原文外,一律写作呼玛尔堡,特此说明。唧何秋涛《平定罗刹方略》卷一。6 年),康熙第一次巡视东北边防时,指示宁古塔将军巴海(沙尔虎达之子),“罗刹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堕狡计”①。但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平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二十五年,清军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这就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呼伦贝尔地区这~时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尼布楚堡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影响在康熙二十八年之前,俄国哥萨克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扩张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以尼布楚和额尔古纳堡砦(ApryHcKⅡ螽。唧or)@修筑为其标志。一、修筑尼布楚城堡叶尼塞斯克(E硒ce兹cK)③督军阿法纳西·巴什科夫(ⅡaIIIKoB,A巾alIacH兹)派遣老百人长彼得·别克托夫(BeKeToB,neTp)去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选择在富饶的地方建立两个城堡,迫使当地部族缴纳实物税及打探银矿所在地。顺治九年(1652年6月),别克托夫率领的一支百人哥萨克队伍出发,别克托夫计划在河水冰冻前到达石勒喀河。但是因遇到寒冬,在音果达河(mro且a)④航行时河水就已冻住。他派遣十人长马克西姆·乌拉索夫(ypacoB,MaKcHM)走陆路继续前进,在尼布楚河旁找一处地方修筑城堡。乌拉索夫在石勒喀河南岸尼布楚河口的对岸选择了修筑堡砦的地点,冬天就在那里修筑了一个小堡砦涅尔琴斯克(HepI珏IHcIClI蟊ocTpor)。但是在一六五五年这个小堡砦被当地部族平毁了。⑨在此时就称为涅尔琴斯克是不妥当的,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巴什科夫重建之后才有此名。其实乌拉索夫修筑的堡砦应称为涅柳德斯克堡砦(HeⅢo且cICl|话oclpor),名称来源于当地部族首领根特木尔所属涅柳德族的通古斯人。关于尼布楚城堡名称的变更,约·弗·巴德利在《俄国·蒙古·中国》中说“涅尔琴斯克建于1654年,据斯帕斯基指出,在1658年以前,该城还一直称为涅柳德斯克,是根据当地一个部落的名称而命名的。"⑥瓦西里耶夫在《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中说,开始时,涅尔琴斯克城堡称为涅柳德斯克堡砦,是以生活在当地的一支通古斯人命名的。这些通古斯人不愿意纳实物税,离开这里前往满洲。这样,这个城堡就更名为涅尔琴斯∞《清圣祖实录》卷三七,康熙十年十月壬辰。罾额尔古纳堡砦在中国称为“墨里勒克村舍”,位于莫里勒克河附近。《尼布楚条约》中“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诸房舍”指的就是额尔古纳堡砦。本文所引材料中出现对莫里勒克一词不同音译,除去引用原文,为便于读者理解将文中出现墨里勒克、墨里勒克河、莫里勒柯河、莫力勒柯卡伦等词,统一表述为莫里勒克、莫里勒克河、莫里勒克卡伦等,特此说明。@叶尼塞斯克是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一个城市,位于叶尼塞河畔。④音果达河是俄罗斯境内河流,位于外贝加尔边疆区,与鄂嫩河汇合成为石勒喀河。固BacHJIbeBA.n.3a6a螽KaJlcKHeKa3aKH.HcI_opHIIecKH菇oqepK.qHTa.1916.TI.46-50.”【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79页。7 克了。①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说:“涅尔琴斯克城堡最早名为涅柳茨克,它来源于H唧(涅柳德人)这个名词。涅柳德人是俄罗斯人对一种通古斯人的称呼,他们过去曾在此地居住,后来因与俄罗斯人关系恶化而离开了。"②上文中的“涅柳德斯克”、“涅柳茨克"都是指同一个地方涅柳德斯克堡砦(HeJⅡID:耶K曲oclpor)。尼布楚军政长官阿尔申斯基致俄国西伯利亚衙门一份报告中记载:“诸位大君主,前几年,即175年(公元1667年),在拉里昂·托尔布津督军任内,出身于涅柳德族的通古斯人小王公根特木尔,携带子女兄弟和自己的乌卢斯牧民共四十人,从博格达国来到涅尔琴斯克寨,归顺于专制大君主沙皇。”◎据瓦西里耶夫在《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讲述,乌拉索夫建立堡砦后,根特木尔召集起自己的人撤到额尔古纳河东岸。乌拉索夫派人追到甘河(rallb,p.)④,但是只带回少量礼物,而根特木尔留在满洲。@《黑龙江志稿》记载:“根特木儿,索伦部酋长,本居尼尔涅河⑥(尼尔涅河在尼布楚城西)。顺治十年,避俄将哈巴罗夫之难⑦,徙居黑龙江,南依诺敏河以居(诺敏河下流入嫩江),受清佐领官。"@综上所述可知,尼布楚最初称为涅柳德斯克堡砦,是以当时居住在本地的根特木尔所属这一支涅柳德族通古斯人命名,后被当地部族平毁了。一六五八年巴什科夫重建时,当地涅柳德族通古斯人早已离开此地,所以因城堡建在涅尔查河(He"a,p.即尼布楚河)旁更名涅尔琴斯克(Hep吼HcK即尼布楚)。从尼布楚名称变化过程中也反应出当地部族不欢迎哥萨克到来。二、尼布楚城堡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影响俄国哥萨克的到来,迫使外贝加尔地区土著居民通古斯人(驷rycbI)小股地分散到边远各地,而外贝加尔中部则被俄罗斯人和布里亚特人(Byp删)所占据。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的迁移,排挤了一些达斡尔人(且哪bI)、塔尔古金人(Tapr”HHH)和托尔加钦人(TopraⅦHbI)到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尼布楚城堡的修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前文中所提到,修筑涅柳德斯克堡砦时居住在当地的根忒木尔就迁移到额尔古WBacH皿beBA.n.3a6a荫KaJIcKHeKa3aKH.HcropHqecKH曲oIIepK.qHTa.1916.TI.105.罾[俄】瓦西里·帕尔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编译组译《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商务印书馆,1976年。73页。固《涅尔琴斯克督军达·达·阿尔申斯基就满洲使者沙兰岱一行到达涅尔琴斯克以及派遣涅尔琴斯克哥萨克十人长伊·米洛瓦诺夫赴清帝国等事致西伯利亚衙门的报告》《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第一册(1608一1683年)》,商务印书馆,1978年。④根特木尔“徙居黑龙江,南依诺敏河以居”,甘河在诺敏河北,两河相邻,可知根特木尔迁到东北地区后,游牧狩猎于甘河南至诺敏河北区域。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2362页。睁BacHJlbeBA.n.3a6a螽KaJIcKHeKa3aKH.H哪pHqecKH曲oqepK.qHTa.1916.TI.49.@即尼布楚河。∞“避俄将哈巴罗夫之难”此说不准确,在《黑龙江志稿》同页记载:“按:昔日俄之窥黑龙江也,费雅几克夫实先驱,哈巴罗夫继之。败索伦于额尔古纳河口,进据雅克萨城,沿东南行,蹂躏赫哲、费雅喀、齐勒尔诸族无宁岁⋯⋯.”可知因时间相近,作者把人弄错。实为避彼得·别克托夫,更确切为避马克西姆·乌拉索夫。@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2362页。@BacH_IIbeBA.兀.3a6a韵KaJIcIcHeKa3aIcH.HcTopHqecK¨荫oIlepK.q‘fTa.1916.TI.133. 纳河东岸。在后来尼布楚军政长官保罗·舒利金(Ⅲ”brHHnaBeⅡ,1673—1676)执政时期,由于其对当地部族的压榨,布里亚特人酋长兹尔波(3印60)带领三干人投靠了喀尔喀车臣汗巴布(皿aIIH.Ko耵aiiⅢa)。然后又从那里袭击尼布楚,他们赶走了官马和哥萨克的马匹。后来这些布里亚特入在额尔古纳河东岸游牧,被称为巴尔虎人(BapryTbI)。w尼布楚在俄国扩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俄国向黑龙江流域扩张的主要据点,而且也是俄国向额尔古纳河流域扩张的主要出发地。尼布楚城堡的修筑对生活在当地的部族产生了十分巨大的、持续的影响,迫使很多部族迁往额尔古纳河东岸,对当时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构成产生巨大影响。第三节额尔古纳堡砦对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影响修筑额尔古纳堡砦是俄国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扩张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它是俄国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建立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堡砦。俄国为在额尔古纳河地区修筑堡砦,先后进行了两次行动。第一次发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俄国雅库茨克当局派遣军役贵族费多尔·普辛到额尔古纳河地区进行了修筑堡砦的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发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尼布楚哥萨克十人长瓦西贝·米洛瓦诺夫等人修筑额尔古纳堡砦。普辛虽然修筑堡砦的尝试最终失败,但是与乌拉索夫派人追根特木尔无意间到达额尔古纳河事件相比,普辛到额尔古纳河是一次由雅库茨克当局派遣,有组织的勘察和占据额尔古纳河的行动。这也是俄国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第一次有组织的修筑堡砦活动。一、普辛修筑额尔古纳河堡砦的尝试顺治十一年(1654年),雅库茨克派遣普辛带领五十名哥萨克到额尔古纳河去进行独立探查及修筑堡砦的活动。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5月),普辛到达额尔古纳河之后,建立了过冬营地。但是由于在来途乌尔卡河(ypIca,p.)②中撞坏船只,失去了武器与粮食补给,导致不能在这里坚守。就在这时,斯捷潘诺夫派出五十名哥萨克到额尔古纳河侦察,普辛与其部下立即同他们一起前往呼玛尔堡。⑨普辛此次行动未经任何战斗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粮食短缺。《阿穆尔边区史》讲述普辛在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处建立了征收实物税冬营。但是住在河两岸的通古斯人全都四散奔逃,使得普辛沿着额尔古纳河溯流而上走了很久没有碰到一个人影。这时因食物储备已经不多了,于是决定去黑龙江找斯捷潘诺夫。④《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讲述普辛因没有了粮食而不得不。BacHJIbeBA.n.3a6a荫KaJlcKHeKa3aKH.HcropHIIecKH荫oIIepK.qHTa.1916.TI.145.②乌尔卡河注入结雅河,在漠河东北方向俄国境内,在《俄罗斯远东部分(一)》(《原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图组》,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中写作乌尔坎河。@BacHJIbeBA.n.3a6a翰鼢.1lcK¨eKa3aKH.HcropHqecKH荫oqepK.qHTa.1916.TI.95-96.④[俄】E·B.冈索维奇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阿穆尔边区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40页。9 离开了。①普辛的失败主要是缺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哈巴罗夫等哥萨克在黑龙江流域对当地部族的烧杀抢掠,使得当地部族十分恐惧与俄国哥萨克接触。虽然普辛在两河会合处建立了征收实物税冬营,但由于当地部族逃离不能得到粮食补给,他只得去斯捷潘诺夫营地寻求帮助。普辛在斯捷潘诺夫处为返回额尔古纳河继续做准备活动。普辛率领五十名哥萨克来到呼玛尔堡,向斯捷潘诺夫递交雅库茨克督军训令,训令指示“费奥多尔等于额尔古纳河为君主效命,如若缺粮挨饿,令卑职奥努弗列伊卡及所属军役人员借给彼等粮食;此外还令卑职向彼等提供到过额尔古纳河的人作向导。”训令中并要求斯捷潘诺夫“号召流浪人员归队,回到费奥多尔·普辛那里,随其去新额尔古纳河为我皇效命。”如前文所述,当时斯捷潘诺夫在清军打击下自顾不暇,普辛寄希望于斯捷潘诺夫的支援是不现实的。当时斯捷潘诺夫其军中己断粮,每日以野菜草根充饥,并且军中没有人去过额尔古纳河,当然派不出向导。斯捷潘诺夫对于为普辛加派人员的要求,因为当时其军中并没有流浪人员,很显然也办不到。虽然从训令内容可以看出,雅库茨克当局对普辛将面临的困难有一定心里准备,但未料到困难达到如此程度。由于粮食、向导和人员一样也没能筹集到,普辛准备将部下留于呼玛尔堡返回雅库茨克。②顺治十二年(1655年6月),普辛等十人奉斯捷潘诺夫之命返回雅库茨克堡,报告其在额尔古纳地区活动情况。普辛溯黑龙江上行不久因遇到达斡尔人的抗俄活动,只能返回松花江口斯捷潘诺夫营地,请求留下直至弄到粮食为止。之后普辛跟随斯捷潘诺夫活动,当斯捷潘诺夫弄到过冬粮食后,分给普辛粮食并命其前往额尔古纳河,但是因为正处于冬天普辛并未前往。后来两人一起率军在黑龙江下游地区镇压了基里亚克人(rHJI珏KH)@反抗。在此普辛想顺黑龙江出海,但未获斯捷潘诺夫准许。因此普辛返回松花江口,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8月)斯捷潘诺夫派遣普辛前往额尔古纳河,要求顺路协助护送货物及文件至乌尔卡河。斯捷潘诺夫在临行时将其部下都拨还给他,但普辛只带二十名离开黑龙江结束了其活动。普辛修筑堡砦行动彻底失败了。④此次普辛的失败与当时的地区局势有密切的关系。雅库茨克与额尔古纳河距离遥远,不能给予及时援助;此时的尼布楚与黑龙江地区的俄国哥萨克全部自顾不暇,物力人力也不能支持普辛从事对额尔古纳河的扩张活动。这与尼布楚哥萨克修筑额尔古纳堡砦时”【俄】瓦西里·帕尔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编泽组译《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商务印书馆,1976年。99页。②《专差军役人员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为因粮食匮乏,无力向派往额尔古纳河的小贵族费奥多尔·普辛供应粮食事呈雅库沃克督军米哈伊尔·洛德任斯基的报告》郝建恒等译《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固即费雅喀人,俄国十月革命后改称尼夫赫人。鲫《专差军役人员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就其沿阿穆尔河航行并征收实物税等情呈雅库茨克堡督军米哈伊尔·洛德任斯基的报告》《历史文献补编一卜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0 的地区形势截然不同,俄国己在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稳定的据点。二、额尔古纳堡砦对额尔古纳河东岸影响(一)修筑额尔古纳堡砦问题的再次提出俄国向额尔古纳河东岸扩张强追交纳实物税行为,遭到了纳米亚尔族通古斯人(H黝cHH盟e删cbI)①等当地部族反抗。俄国使臣斯帕法里②出使清朝(1675—1677年)回国后,在其出使报告中讲述,纳米亚尔人沿根河(113Hb,p.)@居住,有近二百名男子但不向任何人纳税,俄国人把纳米亚尔人视为“最大的盗贼”。纳米亚尔人先前居住在巴尔古津(脚ry3朋)城堡④附近及其他一些地区,因时常袭击哥萨克导致其报复。只得逃离俄国控制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东的根河地区。⑤一六七六年,舒利金为了核实关于银矿的消息,派瓦西里·米洛瓦诺夫率领五名哥萨克到纳米亚尔人那里打听银矿情况。纳米亚尔人没有告诉其采矿的地点,米洛瓦诺夫寻找到纳米亚尔人酋长安加(A丑ra),其子扣押在尼布楚作为人质,结果也是一无所获。米洛瓦诺夫只带回银矿石和锡矿石。@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筑额尔古纳堡砦之前,尼布楚哥萨克在额尔古纳河纳米亚尔人处向其征收历年的实物税,按规定每人三张貂皮。但是被哥萨克登记入实物税册的纳米亚尔人,只出一部分人以瘦弱的马匹或羊只代替貂皮缴纳实物税,应付哥萨克。哥萨克们认为“彼等纳税的赏赐却甚为丰厚:献马一匹赐汉堡呢一块或希普丘格呢一块。”但纳米亚尔人当着俄国征税人员的面,“指着皇家赏赐破口大骂,将所赐之物沿墙根拖来拖去”表达出对俄国哥萨克的不满。并警告“随时可将征税的涅尔琴斯克哥萨克杀死,不许他们再来征税。”当时呼伦贝尔地区还居住着许多不纳贡的使马、使鹿通古斯人。④虽然尼布楚哥萨克在额尔古纳河东岸活动逐渐加强,但是也不能控制这一地区部族。早在斯帕法里所写出使报告中就向俄皇建议“居住在涅尔琴斯克与嫩江之间这一地区所有土著,未向任何人纳贡,因此,只要沙皇陛下决定在额尔古纳河或海拉尔河畔建一堡寨,便可以迫使他们归顺俄国。”约·弗·巴德利认为俄国不久即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修建了额尔古纳堡砦,估计正是这一建议的结果。⑧这一点虽然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证明俄国已有向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修筑堡砦的想法。哥萨克因向纳米亚尔人征缴实物税出师不利,十人长瓦西贝·米洛瓦诺夫等二十人∞纳米亚尔族通古斯人在其他材料中出现不同写法,除去引用原文,为便于读者理解,将引用材料中出现的纳米尔人、纳米雅儿人、纳米雅新人、纳木渣尔人、纳米亚辛族通古斯人等词,在后文中统一表述为纳米亚尔人,特此说明。@即尼果赖。@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汇入额尔古纳河。。位于贝加尔湖东岸。唧【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1.1385页。@BacHⅡbeBA.n.3a6a荫KaJIcKHeKa3aKH.HcTopHqecKH螽oqepK.qHTa.1916.TI.135.印《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在额尔古纳河畔修建城堡和向当地异族人征收实物税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589页。 向沃耶伊科夫呈文,要求在额尔古纳修筑堡砦。米洛瓦诺夫等人认为派少量人员在额尔古纳河畔便于渔猎、地形险要地点修筑一座堡砦,就可以征收到实物税。并讲述了额尔古纳河优越地理位置并盛产粮食,运粮船与雅克萨通行无阻。另外“额尔古纳河距中国颇远,故不致与中国人(这里指满人一笔者)或尼堪人(这里指汉人一笔者)发生纠纷。”拟定建堡之处从尼布楚乘马前往约经四天困难行程,那里物产富饶。米洛瓦诺夫等人请求派他们去额尔古纳河修筑堡砦征收实物税,招抚尚未向其纳税的部族归顺俄皇统治,缴纳贡赋永世称臣。“一俟在额尔古纳河筑起城堡,那些纳米亚辛通古斯贼众便会对我皇陛下俯首听命,缴纳全部实物税。向这些新发现的通古斯人征收实物税,将能为大君主陛下获取巨大利益。”①提到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还有许多不缴纳实物税的部族,如卡尔塔加茨族的阿里坎及其族众,和奇诺尼亚米亚茨族的巴久坎及其族众,另外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沿岸居住着很多不纳税的使马、使鹿的通古斯人。@(二)额尔古纳堡砦修筑时当地局势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尽管极力反抗俄国扩张,但二十名哥萨克就敢呈文欲修筑一个堡砦控制额尔古纳河东岸大片土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呼伦贝尔复杂的局势。为了了解当时历史情况,有必要探讨一下当时呼伦贝尔地区部族的归属及当地局势问题。首先,关于呼伦贝尔地区部族的归属问题。康熙九年(1670年)伊格纳什卡·米洛瓦诺夫出使清朝之后返回尼布楚,其在报告出使情况时,提到向俄国纳税的通古斯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西,从额尔古纳河到根河途经有巴尔虎人,其不久前成为喀尔喀车臣汗属民,清朝属民临时居住在大兴安岭靠近扎敦河@一带。④当斯帕法里出使(1675—1677年)清朝的途中路过呼伦贝尔时,在额尔古纳河东岸见到的主要是巴尔虎及纳米亚尔人@,斯帕法里出使报告中说“居住在涅尔琴斯克与嫩江之间这一地区所有土著,未向任何人纳贡”,并认为此时中俄边界在大兴安I妒。关于俄国人认为边界从康熙九年的额尔古纳河扩张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大兴安岭一事,约·弗·巴德利解释为因康熙十四年切尔尼科夫斯基攻占了几块根河两岸领地,于是上述地区就成为俄国领土。⑦关于俄国此时边界在大兴安岭这种观点很显然是说不通∞《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在额尔古纳河畔修建城堡和向当地异族人征收实物税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在额尔古纳河畔修建城堡和向当地异族人征收实物税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扎敦河自内兴安岭山阴发源,流入海拉尔河。。[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247页。。【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1.1388页。。【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8页。。【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t247页注释一。12 的,切尔尼科夫斯基所谓攻占后当时就返回了雅克萨,斯帕法里本人也说这一地区所有土著“未向任何人纳贡”。俄国人认为清朝领土在大兴安岭以东,是因为此时清廷精力放在雅克萨地区保护自己的发祥地①,距离额尔古纳河最近的军事据点在齐齐哈尔一带,仅从清朝直接控制区在大兴安岭以东这一点而论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俄国领土扩张至大兴安岭,因为这一地区实际拥有者是很容易令人忽略的另一大势力喀尔喀部。呼伦贝尔地区的原主人蒙古科尔沁等部南下后,此地区成为人口稀少的空旷之地。后来因俄国向东扩张,导致布里亚特、巴尔虎及纳米亚尔等部族纷纷向东迁移。巴尔虎及纳米亚尔这两个部族也是由上述原因迁入此地。上文中伊格纳什卡·米洛瓦诺夫就提到巴尔虎人成为了喀尔喀车臣汗属民。当时另一部族纳米亚尔人也是喀尔喀蒙古属民,斯帕法里出使报告中记载喀尔喀车臣汗要求纳米亚尔人向其纳贡而不得向俄国纳贡。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投奔清朝的尼布楚所属鄂伦春人札尔玛也提到纳米亚尔人原归喀尔喀达吉纳卡屯所属⑨。此外在《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因“乌朱穆秦等各旗蒙古住牧于喀尔喀、巴尔虎之间。先窃彼两地马畜以致喀尔喀巴尔虎等亦窃其马畜以报之。”因自从盗贼兴起,畜牧业受到打击,康熙要求官员们讨论停息盗贼方法上奏。后康熙针对官员上奏内容提出“喀尔喀各旗蒙古向来敬慎职贡本朝。无故添汛置戍、于理未协⋯⋯令遣往之大臣谕以前此内地蒙古盗窃马畜,以致喀尔喀、巴尔虎亦行报复彼此互相盗窃不已。其内地蒙古已经严察禁饬外,尔等所属亦应严加约束。尔地亦宜设汛置哨、遇有盗窃、著两汛互相觉察’’。④十月,康熙对喀尔喀车臣汗的使臣提出,“朕闻边地之人与尔边人互相窃夺,念尔汗每年进贡不绝,联即戒饬我边地之人,尔亦须加慎铃束。又巴尔虎、纳木渣尔、喀木济汉人等于我边地每行窃盗,此皆尔之所属。因念尔恭顺,不加处分,己行文尔处往察。如果尔之所属,尔即拘齐照例治罪,若非尔所属,即回文报明。”⑤纳木渣尔很显然是纳米亚尔另一种音译。喀木济汉就是喀木尼堪,在《满文老档》音译为喀木尼干、喀木济干、喀木尼汉,清初的使鹿部人。@正符合上文中提及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沿岸居住着很多不纳税的使马、使鹿的通古斯人。有些学者认为从一六四二年到一六五O年,使鹿部频繁来清朝贡,但至一六六O年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使鹿部朝贡∞《康熙帝获悉雅克萨城已收复后传告众大臣之谕令》《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罾【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4页。@《理落院为查明俄人越境居住及雅克萨等地情形事致内阁咨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④《清圣祖实录》卷九七、康熙二十年九月辛未。睁《清圣祖实录》卷九八、康熙二十年十月己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全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1397、1450、1457、1493、1719页。.- 的记载。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哥萨克入侵贝加尔湖地区后使鹿部投靠俄国。①但从上文中可见,喀木尼堪人没有全部附属俄罗斯,还有一部分附属于喀尔喀车臣汗部。据此可知:一、当时喀尔喀车臣汗属部巴尔虎、纳米亚尔、喀木尼堪在呼伦贝尔地区游牧渔猎;二、此时康熙也是比较重视喀尔喀车臣汗态度,“无故添汛置戍、于理未协”。综上可知,当时俄国哥萨克还未控制到额尔古纳河东岸,清朝其控制地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喀尔喀车臣汗属民在额尔古纳河至大兴安岭之间居住,车臣汗成为事实上呼伦贝尔的统治者。但是多伦会盟时喀尔喀车臣汗欲前往呼伦贝尔游牧还得奏请康熙同意。罾出现这一情况应是清朝历来为蒙古各部划定游牧地界不准随意迁徙有关。此时车臣汗已成清朝藩属,大规模迁徙牧地已不是其自己能做主,必须得到康熙的同意。最后获得批准,应与车臣汗属部于划界前就在呼伦贝尔地区游牧渔猎有关。但是到中俄划定了喀尔喀边界后,清朝因完全控制了喀尔喀蒙古,就把其势力排挤出呼伦贝尔并设卡防守,当喀尔喀蒙古再次归来时清朝已亡。其次,关于呼伦贝尔局势的问题。外喀尔喀蒙古与俄国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使臣相互交往⑨。后因俄国不断向其北部领土扩张,外喀尔喀蒙古主要精力放在其北部抵制俄国的蚕食,保护自己的牧地及属部。当哥萨克修筑堡砦时,喀尔喀对俄国态度内部也有分歧,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希望与俄国和平相处,而王公们要求俄国人离开蒙古土地。另外就是后来的战争,也是发生在喀尔喀北部的色楞格河等地区。④此时在呼伦贝尔地区受俄国威胁的大致地区是海拉尔河以北,这对于喀尔喀蒙古来说并不涉及到根本利益。此区域附属部众人数不多,主要是纳米亚尔等使马、使鹿的通古斯人,所以喀尔喀蒙古所受的损失不大。另外经常出现喀尔喀及俄国向同一部族收税现象⑤,虽然缓和了彼此矛盾但把经济负担转嫁给当地部族,这一情况未必不会在此地区重现。所以在呼伦贝尔车臣汗与俄国直接发生战争可能性是不大的。当时喀尔喀为保持与内地的经济贸易联系,在政治上依附清朝,不过仅限于朝贡和文书礼仪。@外喀尔喀蒙古虽向清廷进贡但仍是独立政权⑦,所以在当时共同抗俄局势下,以双方微妙的关系清朝自然不会进驻此地去抢夺喀尔喀蒙古的属民,让他们向清朝上贡。但很显然喀尔喀车臣汗部因距离较远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这一问题直到划界后一直存在,①参见沈一民《清初喀木尼堪部降叛考述——兼论清初的使鹿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留《副都统为查还喀尔喀郡王朋素克被偷马匹事咨索伦总管等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固参见白拉都格其《1840年之前蒙古在中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l期。锄嗽l齐米特道尔吉耶夫范丽君译《17__18世纪蒙古诸部与俄罗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78—79页。四【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ElJ书馆,1981年。1590页。。参见达力扎布《清太宗和清世祖对漠北喀尔喀部的招抚》《历史研究》,2011年第02期。。参见张永江《试论17—18世纪蒙古各部成为清朝藩部的途径与方式》,《蒙古史研究》,2000年00期。14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就有喀尔喀领主因无法管理巴尔虎人进献给康熙。∞虽然斯帕法里当时认为俄国疆界到达大兴安岭,但是很显然尼布楚哥萨克对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也是鞭长莫及。在其出使清朝前一段时间,就有三百名尼布楚哥萨克准备攻打纳米亚尔人,但是因为大雨所阻,未能渡过额尔古纳河返回。②所以出现“居住在涅尔琴斯克与嫩江之间这一地区所有土著,未向任何人纳贡"不足为怪了。如前所述原因,清廷及喀尔喀对俄国在额尔古纳地区扩张未进行军事打击。当时俄国主要担心清朝反映,认为喀尔喀对保护自己属民纳米亚尔人力不从心。@所以在修筑堡砦时哥萨克难免认为“额尔古纳河距中国颇远,故不致与中国人或尼堪人发生纠纷。”就算是之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副都统巴达尔沙等在额尔古纳河口地区打击哥萨克行动,也是雅克萨战争的一部分。兵部认为其战绩不足评定为军功,可知其行动规模之小,最后因康熙为激励将士才准为军功④。无论当时康熙是否因为额尔古纳河东岸地区是喀尔喀属部活动区域,在当时局势下不便派军队进驻这一地区,但是很显然给予了尼布楚哥萨克可乘之机。额尔古纳河堡砦修筑前,居住在当地的巴尔虎、纳米亚尔等部族都是抗俄斗争失败后迁入此地的。当地部族只是在三大势力之间求生存,因距离尼布楚远还能保持自主地位,但其实力远远不能抗衡尼布楚哥萨克。尤其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导致部分当地部族出于各种原因投靠俄国,例如前文中部族首领根忒木尔,对当地部族抗俄力量造成不必要损失。以当地部族实力要求其抵抗尼布楚哥萨克东扩是不现实的。正因以上情况,致使俄国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修建了堡砦,成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边界谈判一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中俄边界的划分谈判。也为后来俄国学者扩张言论提供了口实,如一七六三年俄国学者米勒所写的关于对华作战的意见中“额尔古纳堡原先建立在额尔古纳河东岸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俄国对额尔古纳河以东及阿穆尔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拥有管辖权。”@(三)哥萨克修筑额尔古纳堡砦及在呼伦贝尔活动康熙二十年(1681年7月),尼布楚军政长官沃耶伊科夫@派哥萨克十人长瓦斯卡·米洛瓦诺夫等二十人自尼布楚出发,前往额尔古纳河。命令他们在额尔古纳河沿岸选择合∞包梅花《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1l页。②【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5页。@【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4—1385页。固《康熙帝谕兵部从优议叙彭春等抗击俄兵军功》《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399页。@原文件中说是“奉大君主谕旨”。但是根据文件内容判断,就算上奏俄皇,以当时交通条件~年内很难接到回复。并且当时以沃耶伊科夫地位完全有权自己做主,所以应该是句套话,与斯帕法里所写出使报告中向俄皇建议没有必然关系。但也可反映出在砰伦贝尔当时特殊情况下,到过此地的俄国人员都觉得占据此地有机可乘。 适地点修筑堡砦,为此在尼布楚及雅克萨官库拨给物资供他们使用。康熙二十年(1681年9月),沃耶伊科夫收到米洛瓦诺夫等人已经修筑额尔古纳河堡砦①的报告,并将不纳税卡尔塔加茨族的阿里坎及其族众,和奇诺尼亚米亚茨族的巴久坎及其族众,召至额尔古纳堡砦。米洛瓦诺夫迫使其“归顺大君主陛下崇高统治之下”,并向这些部族征收了22匹马和15只羊的实物税。尼布楚军政长官沃耶伊科夫向俄皇上奏额尔古纳堡砦至其发文时己征收了83张貂皮②,并认为今后在额尔古纳堡砦可征得更多实物税,因为当地居住着很多尚未纳税的使马、使鹿的通古斯人。㈢额尔古纳堡砦哥萨克除去在呼伦贝尔地区进行经济掠夺外,也参与到早期中俄两国外交活动中充当向导。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2月),尼布楚军政长官沃耶伊科夫派出哥萨克十入长尤什卡·阿列克谢耶维奇·拉巴和书吏及通译,并从额尔古纳堡砦挑选两名哥萨克,随同去齐齐哈尔会见中国将军谈判及探听军情。④额尔古纳堡砦哥萨克在呼伦贝尔地区还从事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及收集情报活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2月),额尔古纳堡砦派哥萨克专程向尼布楚军政长官送达报告,内容关于通译和一名哥萨克由额尔古纳堡砦前往蒙古地方购买牲畜,供本堡砦食用@。“他们听喇嘛和蒙古人说,他们——喇嘛和蒙古人曾去过中国(这里指清廷直接控制管理地区一笔者),他们听中国人说,中国军队将攻打涅尔琴斯克堡和阿尔巴津堡(AJl6a3HHclclI远ocTpor雅克萨一笔者)。中国军队已在脑温酽一带集结,并准备了大量粮食和马匹。”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月),哥萨克十人长瓦西里·扎皮辛自额尔古纳堡砦向尼布楚军政长官伊万·弗拉索夫报告其得自托康氏族税民酋长博亚尔的情报,齐齐哈尔附近各村中集合有八千九百人部队,据说将要出征但不知被派往何地。还报告清政府自齐齐哈尔到额尔古纳堡砦已开出一条颇宽的林问通道。@俄国还在额尔古纳地区进行探察矿产活动,金银矿是哥萨克东扩的动力之一,早在∞堡砦修筑在额尔古纳河东岸支流莫里勒克河口。@关于向当地部落征税一事,瓦西里耶夫认为发生于1682年,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是俄历日期转换出现错误。关于征收的83张貂皮,记述为从纳米亚尔人那里征收来的。BacHⅡbeBA.兀.3a6a荫K彻cKHeKa3aKH.HcTopHllec删菇oqepK.IIHTa.1916.TI.152.@《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在额尔古纳河畔修建城堡和向当地异族人征收实物税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④《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有关中国人的消息、他们进犯阿尔巴津及该堡和达斡尔其它诸堡危急状况呈叶尼塞斯克督军亚历山大·萨尔特科夫的报告》《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斯帕法里出使清朝时,提到当时的尼布楚地区的哥萨克与居住在呼伦池附近从事农业的蒙古人有往来,每年到他们那里去贸易。【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0页。。今嫩江,文中指今天齐齐哈尔地区。∞《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阿尔巴津耕农来涅尔琴斯克控告阿尔巴律哥萨克和哥萨克对中国人的敌对行动、中国人即将进犯涅尔琴斯克及其它城堡和守卫力量不足等事呈叶尼塞斯克督军亚历山大·萨尔特科夫的报告》《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涅尔琴斯克堡督军伊万·弗拉索夫就中国军围困阿尔巴律、阿列克谢·托尔布律求援、阿法纳西·别伊顿所率部队尚未从叶尼塞斯克抵达涅尔琴斯克等事,呈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的报告》《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6 一六七九年舒利金就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发现了银矿。康熙二十年(1681年),尼布楚军政长官沃耶伊科夫上奏俄皇讲到额尔古纳堡砦与被称为银矿的灰矿相距约为10俄里①,额尔古纳堡砦选址与银矿距离很近也有一定关系。俄国在额尔古纳地区开展移民开垦活动。一六八二年尼布楚军政长官沃耶伊科夫上奏俄皇,其中内容有在尼布楚、石勒喀河上下游沿岸及尼布楚河一带,以及在新建的额尔古纳堡砦周围,额尔古纳河上下游沿岸一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并向俄皇建议向尼布楚和额尔古纳河两岸及堡砦地区移民,设置一些有五十或一百多农户的村庄。但是因尼布楚居民稀少故无法向垦地移民。②一六八四年尼布楚军政长官弗拉索夫向叶尼塞斯克督军康斯坦丁·奥西波维奇公爵报告额尔古纳河附近耕地非常多。@但直到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额尔古纳河东岸只有尼布楚条约要求搬迁的一处莫里勒克庐舍,即额尔古纳堡砦④,因人手不够本年没有搬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春天,额尔古纳堡砦被迁到额尔古纳河西北岸,距离旧址下游两俄里处,位于呼玛尔河口附近(npHycTbeK删apbI)。⑥额尔古纳堡砦搬迁到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址,在《黑龙江志稿》记载称为阿尔公总兵屯“阿尔公即额尔古讷之促音也俄以河名其总兵屯”,就是今天额尔古纳河西岸额尔古纳斯克(ApryHcK)。额尔古纳河东岸俄国早期移民开垦活动宣告失败。第四节中俄呼伦贝尔水陆边界划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举行划分边境谈判。当时俄国方面在东欧地区的争霸行动使战争连年不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和二十八年,俄国政府发动两次远征克里木战争与土耳其争夺克里木汗国全部失败;在亚洲与清帝国之间的雅克萨战争又告失败,使其向东扩张受到遏制。俄国又因在西伯利亚地区其军队后勤保障困难及军事力量无法与清廷抗衡,俄国无力双线作战。清朝方面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派兵统一台湾,南方战事基本结束。但是无法同时应对西北边疆力图统一蒙古诸部的准噶尔汗国与向清朝北疆扩张的俄国。所以中俄两国只能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①《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在额尔古纳河畔修建城堡和向当地异族人征收实物税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l俄里等于1.0668公里。@《伊尔库茨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和涅尔琴斯克督军费奥多尔·沃耶伊科夫就迁徙流民垦荒和在涅尔琴斯克试种各种谷物事所上的奏疏》《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固《伊尔库茨克督军伊万·弗拉索夫致叶尼塞斯克督军康斯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呈文两件:1.关于中国人、蒙古人的情况及布故特人移居蒙古的企图:2.关于涅尔琴斯克小贵族伊格纳季·米洛瓦诺夫察看石勒喀河和涅尔查河两岸适于农民定居的耕地情况》《河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锄额尔古纳河口的村舍于康熙二十四年被巴达尔沙焚毁。@《索额图等为俄国未及照约迁徙及索还逃人事复戈洛文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BacHJIbeBA.n.3a6a妇KaJIcKHeKa3aKH.HcTopHqecKH螽oqepK.qMTa.1916.Tr.201. 条约》,中俄两国开始划定边界。一、中俄呼伦贝尔水路边界的划分。额尔古纳河是康熙亲自确定呼伦贝尔地区与俄国的边界谈判底线。在清朝第二次派遣谈判代表时,索额图上奏表示继续以尼布楚为界,但康熙认为因贸易原因很难以尼布楚为界,要求初议时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对方要求得到尼布楚,则以额尔古纳河为界。①俄方谈判之初要求清方以齐齐哈尔为清朝控制区,并提到额尔古纳堡砦的存在,以此为拥有这一地区依据,成为了一个争论问题②。最后经中俄双方谈判,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其中规定“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③额尔古纳河成为呼伦贝尔与俄国的水界。《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额尔古纳河下游边界线,但是条约未确定额尔古纳河中上游划界地点。谈判时,清政府谈判代表索额图提出一并划定中俄蒙古北部边界要求,“况且本大臣曾向尔声明欲议定喀尔喀事宜,以明确界地。尔却声称。喀尔喀尚未平定,我察罕汗又无旨意,暂且不议,以后再议。故未议定。”④在耶稣会士张诚的日记中记载,俄方虽承认外喀尔喀蒙古归顺于清廷,但是他们己失去了外蒙古土地,因为外喀尔喀蒙古土地已被准噶尔汗国占领。⑤俄国谈判代表以此为由拒绝谈判,因此额尔古纳河与俄国边界上游地点未确定。二、中俄呼伦贝尔陆路边界的划分。如前文所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时,清政府谈判代表索额图提出一并划定中俄蒙古北部边界要求,但俄国谈判代表拒绝谈判。因此呼伦贝尔与俄国陆地边界的划分拖延到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在此界约中大体确定了边界走向,“按照以上划定疆界,由沙毕纳依岭起至额尔古讷河为止,期间在迤北一带者,归俄国,在迤南一带者,归中国。"@直到《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具体规定了,按照先前《中俄布连斯奇界约》“所有山岭、河水以及荒野之地均经两国派员勘明画定,并在批准应有鄂博地方一一设立。”其中在呼伦贝尔界内以“旧有鄂博之塔尔郭达固,向北草地上,设第五十八鄂博。旧有卡伦鄂博之察罕乌鲁,向北贴近沙罗鄂拉岭,设第五十九鄂博。旧有鄂博之塔布托罗海,向北贴近博罗托罗海岭,∞《清世祖实录》卷一四o,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壬辰。固《戈洛文出使报告》《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773、788页。@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1页。④《索额图等为俄国未及照约迁徙及索还逃人事复戈洛文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法】张诚陈霞飞译《张诚日记(1689年6月13日一1690年5月7日)》,商务印书馆,1973年。35页。@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6页。 设第六十鄂博。旧有卡伦鄂博之索克图,向北附近岭上,设第六十一鄂博。旧有鄂博之额尔库里托罗海,向北附近之最高处,设第六十二鄂博。额尔古讷河之右岸,正对海拉尔河口中间,在阿巴哈依图岭之凸出处,设第六十三鄂博。①”为边界②,北面地方归俄国,南面地方归清朝。至此呼伦贝尔与俄国确定了边界。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14、18、19页。②呼伦贝尔界内鄂博是第五十八到六十三号。【民国】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46页。 第二章呼伦贝尔清代巡边制度演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正式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清朝政府为了加强边防,康熙年间采取了树立界碑、巡边及在雍正年间设立边境卡伦等一系列措施。关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呼伦贝尔境内的早期边防活动,根据《呼伦贝尔志略》记载:“在未设副都统之先,初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定察边之制,于中俄分界处,岁以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协领各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二员,共兵二千四百名①,分三路至格尔必齐、额尔古讷、莫里勒克②、楚尔海图@等河,巡视有无牧痕,以防侵越碑界。察边卓帐处,齐齐哈尔在格尔必齐、额尔古讷二河,墨尔根在莫里勒克河,黑龙江在楚尔海图河④。定例每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姓名、年月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呈将军、副都统,复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⑤。"⑥此段记载大体上说明了呼伦贝尔地区清代巡边制度内容形式,但是对呼伦贝尔地区巡边制度(即“察边之制”)确切的形成及结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在其他历史文献如《龙沙纪略》、《卜魁纪略》、《黑龙江述略》中亦无明确记载。关于清代巡边制度的历史情况,一些学者已有专题论述。关于清代黑龙江将军辖区三城巡边活动,学者多认为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东北地区开始,在其论述三城巡边制度时也是以此为起始时间。结束时间认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如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⑦一文中认为:“卡伦贸易与巡边制度同时出现于17世纪80年代,又同时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纵跨3个世纪,历经170多年。”因为《瑗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个条约,使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共计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侵占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使原属我国内河的黑龙江从此变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河,清朝政府的巡边制度因此而废除,历经叫此数不正确,据其他文献记载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应为兵240名左右。方式济《龙沙纪略》《经制》载:“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盛京通志》卷52载.‘‘每年四五月间经将军派协领三员,佐领六员,骁骑校六员,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前往楚尔海图、默哩纳克、格尔毕齐河口、额尔古讷河口等处巡察。”【清】徐宗亮等撰《黑龙江述略》,卷5《兵防》载:“三城协领以下官弁各一员,各领兵八十名”。国原文此处有注“在额尔古讷河右岸,现设卡伦”。@原文此处有注“即粗鲁海图河,在巴图尔和硕卡伦对岸,今属俄境”。鲫此说不正确,据记载:“又查,奏准巡查俄罗斯边界之例,每年由齐齐哈尔地方遣派官兵,自默理勒克河口巡查至额尔古讷河源、呼伦湖;由墨尔根遣派官兵,自默理勒克河巡查至额尔古讷河;由黑龙江地方遣派官兵,逆黑龙江而上,由水路巡查至额尔古讷河口,设立界碑之格尔必齐河口。”《黑龙江将军博第等奏请将拿获越界之俄罗斯国鄂伦春人释回并每年派兵巡边折》《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四原文此处有注“其时行程漫无辙迹,择大树去皮识之,以认归路。或就地理之隆土作冢形,糇粮不能携,则囊挂树上以寄之”。目【民国】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7l页。哪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20 了170多年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游的卡伦贸易也随之停止。”“巡边人员的卡伦贸易,一直至1861年(同治三年)。再未受到干扰。”可知其认为巡边结束于1861年。马长泉《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①一文中认为:“巡边是清政府为了保护边境地区的安宁而实施的一项重在加强防卫的措施,它从1689年开始,直到鸦片战争后1868年为止,持续了180年左右的时间”,可知其认为巡边结束于同治七年(1868年)。其他学者因多持以上观点本文不一一例举。吴雪娟在《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一文中,利用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认为“九路巡边”是清代巡边活动的肇始,探明三城巡边制度确立于康熙五十一年,但未对巡边活动结束时间进行探讨。清代黑龙江将军辖区巡边制度是重要的东北地区边防制度,所以对其起始及结束时间是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因研究方向问题,是对清代呼伦贝尔中俄边界地区巡边制度起始及结束的时间及其原因进行考证,所以涉及范围仅限定在清代东北黑龙江将军管辖地区,其中布特哈巡边活动因未涉及呼伦贝尔中俄边界因此不予讨论。呼伦贝尔地区巡边活动是黑龙江三城巡边活动的一部分,巡查额尔古纳河河源至河口这一边境地区,从莫里勒克河分为两段,从莫里勒克河到额尔古纳河河源是由齐齐哈尔官兵负责,从莫里勒克河到额尔古纳河河口是由墨尔根城⑦官兵负责,而黑龙江城⑨官兵从本城出发,沿黑龙江水路逆行,经过雅克萨、巡察到额尔古纳河口,三城巡边活动都涉及到额尔古纳河,巡边活动统一由黑龙江将军衙门指挥,其巡查结果统一由黑龙江将军衙门根据情况分别上奏皇帝、及咨文理藩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兵部等。所以要考证呼伦贝尔地区巡边活动形成及结束时间,需要先考证清代东北黑龙江将军管辖地区巡边活动形成及结束时间。第一节额尔古纳河早期边防活动一、巡察黑龙江活动起始中俄定界之前的战争冲突主要发生在黑龙江流域,康熙因黑龙江流域接近清朝发祥之地十分关注当地形势④,清廷这一时期巡防重点在黑龙江。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命郎谈、彭春等率领官兵以捕鹿之名对雅克萨进行暗中察看,并详细察看黑龙江水路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马喇上奏其派遣达斡尔副头目倍勒儿等侦探雅克萨城,∞马长泉《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曾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城。@又称瑗珲,分新旧两城。旧瑗珲城在黑龙江北岸,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东北俄国境内;新瑷珲城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康熙二十四年迁入新建瑗珲城。鲫《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一,康熙二十四年六月癸巳。@《清世祖实录》卷一。四,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庚寅。《朗谈传》【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3883页。21 康熙命萨布素经常进行侦探。清军于康熙二十四年夏攻克了被俄国占据的黑龙江中上游地区重镇雅克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其胜利回师后未采取巡察措施,导致哥萨克重新占领该城,使清军不得不在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长期围困雅克萨城。康熙二十六年七月萨布素奉旨统率清军解围回驻黑龙江城、墨尔根①。但是这次清政府很显然吸取了教训。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上奏,骁骑校硕格色等前往雅克萨察看情况,但是在去途中因人少马疲,未抵雅克萨而返回,在归途中遇见奇勒尔②勤定吉尔,得知罗刹再次占据雅克萨,筑城据守。萨布素请旨于冰消时,督修船舰,亲率官兵,相机进剿。康熙以萨布素所奏内容为传闻之言,并非其派遣人员亲自抵达雅克萨取得的消息,因而命令萨布素等人侦察确切消息在上奏。③在此事件中反映出:一是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当时并不重视巡察活动,所以才出现人少马疲情况;二是骁骑校硕格色等也未重视巡察活动,奉命前往察看雅克萨情况竟然未抵雅克萨而返还,如果归途中未遇奇勒尔勤定吉尔,那么不知何时才能知晓哥萨克重新回到雅克萨;三是康熙对哥萨克重新占据雅克萨一事不敢确信。显然哥萨克重占雅克萨出乎清政府预料。因为没有重视巡察活动,结果导致雅克萨得而复失。第二次雅克萨战争后,清政府很显然吸取了上次教训。康熙二十七年四月,郎谈奉旨同班达里沙率领黑龙江兵一千五百名前往巡察俄国哥萨克动静。六月二十三日,郎谈率领轻骑五百人疾驰至雅克萨城,察看其情况与撤军时没有区别,只是有新种庄稼有一千多顷。因而叫来哥萨克首领责备其违反规定种植庄稼。七月初三日,郎谈率领数十轻骑至额尔古纳河口地区,巡视此地没有发现有人居住种田,之后返回。第二天返回雅克萨附近驻营。再次叫来哥萨克首领责备其违反规定种植庄稼,并率领官兵把庄稼全部割完投到黑龙江里后返回。④郎谈此次奉旨巡察雅克萨、额尔古纳河口等地活动,开创了清代巡察黑龙江活动先河。清代巡察黑龙江活动之后演变为清代三城巡边活动,郎谈也可以称为清代巡边活动的开创者之一。历来学者认为巡边活动始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这值得商榷。主要是对“巡边”一词理解不同,把“边”理解为边界,这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确定中俄边界之后没有问题。但是“巡边,或称察边,满文写作jecenbegiyariIlletu啪aIIlbi,即巡察边界”@,可知“jecen”一词被翻译成边界,其实这一词有“交界、疆界”之意义。单从词意上不能排除划界前的巡察活动。在康熙二十七年郎谈奉旨沿黑龙江而上察看雅克萨、额尔古u《清世祖实录》卷一三o,康熙二十六年七月戊子。《朗谈传》记载“七月十一日,奉旨:罗刹讲地界人未至,我军且于宁古塔驻扎。”《朗谈传》【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9币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3887页。@鄂伦春人的一个氏族。。《清世祖实录》卷一二四,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锄《朗谈传》【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3887页。@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4页。 纳河口等地,已经开启了巡察黑龙江活动的先河,从此以后巡察黑龙江活动每年都开展,成为清代在东北边疆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边防措施,之后推广至外喀尔喀蒙古及新疆中俄交界处,产生深远影响。二、巡察黑龙江活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察黑龙江活动并未因尼布楚谈判而放松。三月,郎谈奉旨与班达里沙、萨布素等率领水军由黑龙江前往尼布楚参加边界谈判。四月初九日,至黑龙江城。二十四日,从黑龙江城由水路出发。途中并未放松巡察工作,“五月十八日,至雅克萨城。观其城,仍未修理。田种三分之一。呼出酋长鄂里的野马,谕云:去岁尔国使人未至,故刈尔禾。今闻尔使既至,不刈尔禾。尔等俟熟而收之。"参加完尼布楚定界谈判后,“七月二十六日,郎谈与陆路诸大臣分行。与罗刹使臣费咬多罗,取得移雅克萨城所居诸罗刹印信文书,开始顺流而下。八月初三日,至雅克萨城。自初七日起,毁其城郭庐舍,三日毕。乃给罗刹船只、粮饷以归。罗刹歪敦诣营叩谢,复厚赏之,谕以皇上隆恩。众皆免冠稽首,感泣而去。师还,奏称旨。”①可见郎谈等率领黑龙江水军除去赴尼布楚议界活动,巡察黑龙江地区哥萨克活动也是其重要任务内容。郎谈巡察黑龙江活动也直接影响康熙二十九年巡边活动,康熙命郎谈参与巡边勘界活动。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两国界河。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九年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九路巡边”活动。“九路巡边”是中俄划界后的第一次巡边,其目的是勘定边界。这次奉旨巡边与郎谈前两次巡察黑龙江活动人员组织形式是一样的,都直接受命于康熙,这与之后其他巡边活动组织部门及参加人员是有区别的。此次巡边活动人员是由康熙任命的,负责巡边的官员是中央与地方组成,主要由熟悉东北边疆事务的京城、宁古塔、黑龙江三地官员组成。康熙二十九年勘定边界为目的巡边活动涉及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呼伦贝尔地区只有莫里勒克河至额尔古纳口这一部分。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五十年,黑龙江将军每年自黑龙江城派遣官兵由水路直至额尔古纳河口进行巡边活动。②巡边活动作为一种守护边境的措施,清廷这一时期巡防重点在黑龙江,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中俄定界之前的战争冲突主要发生在黑龙江流域。康熙也因黑龙江流域接近清朝发祥之地十分关注当地形势。郎谈在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奉旨偕班达里沙,领黑龙江兵一千五百,沿着黑龙江前往巡察哥萨克动静。康熙二十八年为尼布楚条约谈判时,郎谈就率领黑龙江宫兵沿黑龙江一路而上并对尼布楚进行了重点察看,定界后返回时又去雅克萨驱逐哥萨克。所以这一时期巡察黑龙江制度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从战时巡。《朗谈传》[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3887.3889页。@参见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23 察黑龙江活动发展成和平时期巡察黑龙江制度,是其多年持续活动最后制度化的结果。从这一点就能很好理解,“九路巡边”活动主要是为勘定边界,其他八条路线这一使命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未巡视,只有黑龙江继续巡查活动。巡察黑龙江活动从战时军事行动到和平时期的边防活动,甚至过去的敌人成为贸易对象。三、额尔古纳河边防活动《八旗通志》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郎谈奉旨同副都统诏三前往额尔古纳河口,立交界牌。五月十五日经默尔根城越过兴安岭,见到俄人还有房屋十余问并种植庄稼。所以招来其酋长巴什里问原因,对方说去年尼布楚城军政长官来信令他们回去。因他们没能力搬迁,所以冒死在这里少种些庄稼收作种子。郎谈命人拆毁房屋发给物资,允许收割庄稼,俄人高兴拜谢后返回俄国。二十一日,至额尔古纳河立碑于河口石壁上,镌满、汉、俄罗斯、蒙古、拉丁五样文字,完成任务后返回。①之后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之前对额尔古纳河再无巡察活动②。这一时期呼伦贝尔边防,在索伦总管上报黑龙江将军衙门公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十二日索伦总管萨音奇克等人上报将军衙门告知,康熙五十年十二月,鄂伦春崩科达佐领下骁骑校默格讷来索伦总管处报告,他在额尔古纳河支流特勒布尔河、根河等地~带渔猎时,遇见俄属部族人员鲁穆管理十五户一起在中国境内渔猎。当即询问为何随意过界渔猎,但是越界人员并不听从,于是他去向索伦总管报告。索伦总管萨音奇克等听说这一情况,当即选派达翰尔③佐领巴吞,率领领催及布特哈十人,带着默格讷一同前往根河、海拉尔河等地巡查辨别事情真伪。佐领巴吞巡查结束后回来报告,到达那里后看见俄人进入清朝所属根河、特勒布尔河等地渔猎情况非常多。俄属纳米亚尔孟科~家现住在根河撒网捕鱼。还有流入额尔古纳河的海拉尔河、根河,流入海拉尔河的墨尔根河,流入根河的额叶肯河等地有俄罗斯纳米亚尔、索伦等近一百户二百人,有佐领波尔宽等九人为首管理一起围猎。佐领巴吞遇见后,问询为何随意越境围猎,来时是否上报尼布楚城。领头人波尔宽等说:“我们未曾告知我尼布楚城头领。由于国界内捕猎地方狭小,无法糊口,在两国交界处打猎时,无意中进入贵国围猎是事实,对于这些我们无话可说。”佐领巴吞命令他们立即回去。波尔宽等说因为他们都带有家口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返回。索伦总管萨音奇克等发给黑龙江将军衙门公文认为,如果因为俄罗斯围猎地方狭小,俄罗斯纳米亚尔、索伦人以后每年进入到清朝境内围猎捕鱼,那么清朝所属索伦等捕猎地方势必会窄小,而且因为①《朗谈传》【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3889页。②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康熙朝目第325卷【Zl。转引自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70页。@原文如此,疑为达斡尔之误。24 都是陌生人难免相互滋事,也不是不可预料的。w从这一事件处理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呼伦贝尔边境地区主要是由当地部族负责看守。其发现俄罗斯人及其所属部族越界情况后,先上报索伦总管,后由索伦总管处理后,再上报黑龙江将军衙门。这一时期黑龙江将军衙门并未直接派遣官兵在额尔古纳河进行巡边活动,除去康熙二十九年为勘定中俄边境及立界碑所涉及由莫里勒克河至额尔古纳口一段巡边活动,其后黑龙江将军每年巡察只涉及额尔古纳河口。虽然这一时期清朝东北黑龙江将军管辖地区巡边制度已经形成,但是重点在黑龙江流域。康熙五十一年,前去巡边的协领六格等巡边结束后报称:“俄罗斯库斯科一伙,三男三女四幼,越界来居,业已善言劝归。我属额尔古讷河沿岸各处树木,俱已被伐。自我界百余里以内,皆有俄罗斯人打牲之踪迹。”②六格是墨尔根城协领⑨,据巡边制度要求墨尔根城官兵所过线路先为墨尔根城至莫里勒克河再到额尔古纳河口。这份报告证实这一巡边路线附近当时俄罗斯人越界活动的严重性。呼伦贝尔境内有俄国越界者居住,额尔古讷河东岸各处树木都已经被砍伐。从边界以内百余里,皆有俄人打猎踪迹。俄人当时越境事件频发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居尔边界之索伦与居我边界之索伦等,皆系旧亲故戚,且已年久,彼等难免不私自相通。"④当时俄罗斯人频繁越界活动是促成黑龙江将军辖区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巡边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黑龙江将军辖区巡边制度先开始施行于黑龙江一城,后制订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黑龙江城三城巡边制度(即前文中所述“察边之制”)。黑龙江将军辖区巡边制度是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从一城到三城巡边制度,及后期包括布特哈的四城巡边制度不断随形势调整。因中俄在黑龙江流域局势的转变及额尔古纳河流域俄罗斯定居点增多及其所属当地部族经常越界,所以巡防重点转到额尔古纳河。第二节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活动一、额尔古纳河地区巡边制度全面确立康熙五十一年之前,制度化巡边活动只存在于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只涉及河口部分。俄属各部族越界渔猎问题日趋严重,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巡边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巡边制度从黑龙江一城变为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巡边制度在额尔古纳河全面确立。“康熙五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奴才杨福我面奏:每年自黑①《索伦总管萨音齐克等为鄂伦春骁骑校来报俄罗斯所属人越界狩猎并派官兵驱逐事呈黑龙江将军衙门文》《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理落院为俄人越界打牲砍伐事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为补授鄂伦春等佐领事咨墨尔根城协领六格等文》《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理落院为俄人越界打牲砍伐事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 龙江(城)派遣官兵由水路直至额尔古纳河口,追踪查行。自额尔古纳河口至呼伦池口全未巡察。奴才我欲派遣齐齐哈尔官兵自墨里勒克河至呼伦口巡查,派遣墨尔根城官兵自墨里勒克至额尔古纳河口巡查。等语。奏请皇上训谕。奉旨:好。即令巡查。”①可知黑龙江将军杨福认为当时额尔古纳河边境情况有制度化巡边的必要性。不久索伦总管萨音奇克等上报黑龙江将军衙门发现俄人越界狩猎。可知这一时期额尔古纳河边境俄人越界行为十分严重,已经引起了黑龙江将军的高度重视。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齐齐哈尔城协领布尔果抵达齐齐哈尔城报告“布尔果我自齐齐哈尔起程,二十九天行至墨里勒克河口,自墨里勒克河口十天行至额尔古纳源头之呼伦池口”②及前文所述墨尔根城协领六格也进行了巡边活动。可知在康熙五十一年,齐齐哈尔城协领布尔果及墨尔根城协领六格都参与这次巡边活动,额尔古纳源头至河口全部包括在巡查范围之内。并且清朝把将沿额尔古纳河巡察边界一事告知了俄国。㈢从康熙五十一年,三城官兵开始了巡边活动。齐齐哈尔城官兵从本城出发,先沿陆路前往莫里勒克河口,后由水路向上游巡察到额尔古纳河源头呼伦湖;墨尔根城官兵从本城出发,由陆路前往莫里勒克河口,后沿额尔古纳河顺流而下一路巡察到额尔古纳河口;黑龙江城官兵从本城出发,沿黑龙江水路逆行而上,经过雅克萨、额尔古纳河口,一直巡察到立有界碑的格尔必齐河口。二、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前期活动情况关于这一时期巡边活动情况,《龙沙纪略》载:“五月,三城④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姑纳河⑨。河以西俄罗斯地。察视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各五、六十日。卜魁往者,渡诺尼江@,指西北,过特尔枯尔峰、兴安岭,涉希尼客河、开拉里④、伊木等河。草路弥漫,无辙迹,辨方而行。刳大树皮,以识归路。墨尔根往者,亦渡诺尼江西北过兴安岭,盘旋层嶂中,其路径为易识。艾浑往者,从黑龙江溯舟北上,折而西,过雅克萨城故墟,至界碑⑧。”③《黑龙江外记》载:“黑龙江与俄罗斯分界处,岁以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协领各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二员,共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至格尔毕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楚尔海@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康熙朝目第325卷【Z】。转引自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70页。@同上。料《理藩院为贸易逃人侵地筑城等十二项事致俄西伯利亚省总督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文中分别为卜魁、墨尔根、艾浑,即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瑗珲(黑龙江城)。镥即额尔古纳河。@即嫩江。。即海拉尔河。㈣在格尔毕齐河河口处。@[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05页。26 图等河巡视。格尔必齐和额尔古纳二河为齐齐哈尔卓帐处也;墨里勒克为墨尔根卓帐处也;楚尔海图河为黑龙江卓帐处也。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各书衔名月日於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又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此为定例。察边之事岁於七月内咨报理藩院,而边界清谧,例於年终专折奏闻。至于将军惟新任者察边,余不尔。”W对比这两个史料,可以发现巡边内容有一定变化。《龙沙纪略》是康熙朝方式济(1676.1717年)所著,所载内容是康熙时期巡边活动情况。《黑龙江外记》是乾隆、嘉庆两朝西清,于嘉庆十五年所著。首先,对比两书所记载巡边活动内容,《黑龙江外记》与《龙沙纪略》内容相比较,增加了巡视中卓帐于格尔毕齐、额尔古纳、莫里勒克、祖鲁海图等河的记载。这正是雍正五年,边境增加了十二防俄卡伦,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于雍正六年(1728年)确定为中俄贸易点②,齐齐哈尔在祖鲁海图河卓帐正是对俄贸易的需要,其他卓帐处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其次,关于巡边情况上报制度,《黑龙江外记》所记载“察边之事岁於七月内咨报理藩院,而边界清谧,例於年终专折奏闻。”这与黑龙江将军衙门,于“乾隆二十九年间,前将军奏定:嗣后遇有俄罗斯鼎玛尔等偷越疆界行走、偷窃马匹之事。将该犯追获随时具奏,仍将互相交递偷窃牛马踪迹事务,咨行办理俄罗斯疆界事务大臣等③照例办理,至年终汇案奏闻。"④相符。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前情况并不是这样,乾隆八年(1743年)时黑龙江将军博第“巡边情形照例于年底报理藩院"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黑龙江将军绰尔多等直接上奏皇帝,关于墨尔根城巡边官兵杀毙越界抢掠鄂伦春人的俄罗斯盗贼情况⑥,此时巡边若发现俄罗斯越界情况直接上奏皇帝并于年底报理藩院,当然出现重大情况也是要即时上奏皇帝。咸丰元年(1851年),呼伦贝尔佐领敖拉常兴奉命巡察额尔古纳河、乌第河源,作《敖拉常兴巡边记》(原题为《官便漫游记》),对清代东北边疆情况做了详实的记录。敖拉常兴参加巡边活动属特殊情况,因为巡边制度规定的三城中并没有呼伦贝尔。《敖拉常兴巡边记》验证了《黑龙江外记》所载内容: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官兵分三路至格尔毕齐、额尔古纳、莫里勒克、祖鲁海图等河巡视,三城官兵卓帐处及∞《黑龙江外记》在这里齐齐哈尔卓帐处与黑龙江卓帐处被记反,与《呼伦贝尔志略》错误相同。《黑龙江外记》作为《呼伦贝尔志略》参考资料之一,后者显然取材于前者,并沿袭其错误。圆[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388.389页。@办理俄罗斯疆界事务大臣等在具体操作中应包括理藩院,及后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二年巡边事报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④《黑龙江将军丰等为汇奏俄人越界事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黑龙江将军博第等奏请将拿获越界之俄罗斯国鄂伦春人释回并每年派兵巡边折》《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固《黑龙江将军绰尔多等奏巡边官兵杀毙越界抢掠鄂伦春人之俄罗斯盗贼折》《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27 会哨活动,记载了咸丰元年巡边活动情况。④三、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后期活动情况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两国东界定为石勒喀、额尔古纳两河会合处,黑龙江以北地区属于俄国。黑龙江城巡查官兵如仍然按照往年路线巡查,那么就要深入俄国境内,与新定条约不符,因此署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奏“将巡查江左河道一差裁撤。"②由此可见,咸丰十一年只是停止巡查格尔必齐河河源及外兴安岭梁等地区,巡边制度并未废除。光绪元年(1875年)黑龙江将军丰绅发给总理衙门公文中记载有“光绪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据黑(墨一笔者)尔根副都统依克唐阿咨,据本年出派巡边佐领、委协领富英额回报;查有俄入越界,在于额尔固讷河这岸本属地方,种地约有二十余晌⋯⋯相应据情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③光绪元年墨尔根副都统依克唐阿出派巡边佐领、委协领富英额,可知墨尔根副都统衙门巡边活动还在继续。据光绪二年黑龙江将军丰绅上奏:“上年十月至本年夏、秋,⋯⋯又有俄人越界种地,经巡边委员查出”④《清德宗实录》有同样记载:光绪二年十二月壬辰,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上奏:“又有俄人越境种地,经巡边委员查出”⑤可知光绪二年黑龙江巡边活动继续进行。其后光绪三年,黑龙江城巡边活动⑨可知光绪三年黑龙江巡边活动继续进行。光绪四年九月二十七日,黑龙江将军丰绅发给总理衙门公文提到,黑龙江副都统依克唐阿本年派出巡查边界的二品顶戴协领巴德、六品官海泰等选带三十名年壮精兵,前往额尔古纳河口按例巡查所立封堆外,要求在接界河口与俄商公平贸易。巴德等于六月初六日行抵雅克萨地方,与察黑河去之骁骑校倭克精阿等会晤,于六月十五日向上抵达额尔古纳河口。二十日,与墨尔根城派出查边的副都统衔佐领、委协领博逊泰等互相会哨随即返回。⑦由此可知,巡边活动继续存在。光绪十年,在处理俄人过江偷挖金沙一事中,黑龙江将军文绪在奏文中提到,“窃江省东北与俄国仅隔一江,绵亘三千余里,山深箐密,入迹罕到。原设卡伦,夏坐冬归,历由黑龙江按年出派协、佐等官,前往巡江,查拿私入,到额尔固讷河交界处所换牌,霜除后销差。等深恐该员等虚应故事,不时严饬委员访探。本年八月间,闻得巡江协领∞睛】敖拉常兴富丽译《敖拉常兴巡边记》,《四平师院学报》,1983年第l期。学【清】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32.533页。@《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俄人越界,在额尔古纳河这岸种地事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掣《黑龙江将军丰等为汇奏俄人越界事奏折》《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清德宗实录》卷四四,光绪二年十二月壬辰。·@《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本季办理与俄交涉事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俄人仍越界垦地等事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28 巴德,有拿获私行入山淘金人犯讯后释放情事。”①在文中出现“巡江”一词,此处所指“巡江”就是‘‘巡察黑龙江’’的简称,因黑龙江城官兵巡边主要就是巡察黑龙江,并且巡江协领巴德与光绪四年之巡查边界去之二品顶戴协领巴德又是同一人,所以在这里称“巡江”其实就是“巡边”的不同称呼而已。综合以上结论可知,光绪十年巡边活动依然在开展,前人所认为巡边制度结束于咸丰十一年是不正确的。第三节额尔古纳河三城巡边活动停止光绪十一年(1885年)黑龙江三城巡边活动停止。事件起因于光绪十年八月间,黑龙江将军衙门得知巡江协领巴德把抓获盗采金沙者讯问后私自释放一事后,向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进行核实。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查出雅克萨对岸平果河、莫里勒克河两地各有俄人三、四十名聚集偷挖金沙;而漠河一地,有淘金俄人二干余名及华民四百余名偷挖金沙已达三年,。后上报黑龙江将军衙门②。黑龙江将军衙门在之后调查中证实,黑龙江城巡江协领巴德有将抓获盗采金沙者释放一事。在应对俄人越界偷挖金沙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常设卡伦坐守,最终导致废除三城巡边活动。一、建立常设卡伦问题的提出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查明俄人越界偷挖金沙上报到将军衙门,提出“其现查淘金之地,切近俄屯,仅隔一江,俄人无时往来,如不派拨官兵坐卡汛守,断难杜绝俄人偷挖之弊。一”③将军衙门在为派兵驱逐淘金者发给黑龙江城副都统衙门的公文中提出“并由省拣派墨尔根佐领双福,带省兵一百名,前往搜查,并勘查何处可以设卡,以便办理可也。”④十一月初六日,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上报将军衙门公文中认为淘金者“如能驱逐尽静(净),地方防守紧要,拟请将瑗珲练军酌留三十名、官一员,墨城练军酌留三十名、官一员,鄂伦春酌留四十名、官一员,共官三员、兵丹百名,暂时坐守。一俟酌拟添设,经年坐守淘金之地,暨沿江一带访查各卡,官兵到防、轮换,再行回城。"⑤由于黑龙江将军文绪上奏请求沿江建立卡伦添兵常年驻守,委派官员勘定建卡地点。得旨允准后,墨尔根城协领双福等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奉命带领官兵入山勘察建立卡伦地u《黑龙江将军文绪等,为特参疏纵俄人勾结华民过江偷挖金沙各员请旨惩处事,咨兵部及总理衙门文与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成庆在此公文中并未提到巴德,因此黑龙江将军文绪认为包庇巴德,后导致双方相互参奏。@《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为据报查明俄人越界偷挖金沙确情事,咨将军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将军衙门为派兵驱、捕偷采金沙俄、华人等事咨黑龙江城副都统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睁《黑龙江城副都统成庆,为拟派练军驱逐偷挖金沙之辈事咨将军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括号内文字为原书所加,特此说明。29 点。①十一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衙门发文呼伦贝尔副都统,告知莫里勒克河有俄人偷挖金沙并用其与商人交换货物。因此地与呼伦贝尔连界,要求呼伦贝尔副都统立刻派出稳妥官员带领正兵五十名赶往当地严密巡查,直到正在奏设卡伦长期驻守后再更换。②十二月十六日,将军衙门令佐领色登吉尔嘎勒带兵五十名前往平果河扼守要地看护金厂。并要求驻守到来年春天坐卡官兵到达时再听指示。对于原有卡伦必须官兵长期坐守,并要求墨尔根、呼伦贝尔副都统,布特哈总管严饬各卡官兵,必须全部前往认真坐守,不得像以前敷衍了事。③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日,黑龙江将军文绪为催促将越界挖金俄人唤回照会俄方公文提到“现在奏奉谕旨,沿江拨兵设卡扼守”。④二月二十一日,黑龙江将军文绪要求俄官员招回越界采金俄人,但交涉失败。认为俄官员纵容并命令俄人越界挖金,为防止采金人员越聚越多,在发给总理衙门公文中提出“现在拟照原奏,设卡先行扼守,既可绝其永距(据一笔者)之计,且可杜拿华民再行私入。”⑨综上所述可知,黑龙江边界卡伦是为更有效防范俄人盗采金沙一步步提出来的,至迟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已经开始落实建卡工作。二、建立常设卡伦问题的落实墨尔根城协领双福等人勘定自王哈达至莫里勒克河共二十处建卡地址,做好标记绘制地图后上报,黑龙江将军经查看同意,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十二日上奏朝廷,三月十五日命令各卡官兵全部起程,各赴指定地点驻防。四月初五日收到回折,要求将设卡常驻管理章程上奏。上奏沿江建卡派兵坐放章程主要内容:l、新设卡伦坐放人员。黑龙江将军等对从王哈达起至莫里勒克河等处止,在约一千六百余里的边境上,确定建卡地方二十处。自王哈达卡伦起至安罗卡伦止接连五卡,归黑龙江城官兵坐放;自西勒尔奇卡伦起至巴尔嘎来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墨尔根官兵坐放;自漠河卡伦起至额尔古纳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布特哈官兵坐放;自额勒和哈达卡伦起至莫里勒克河卡伦止接连五卡,归齐齐哈尔官兵坐放。人员方面每卡官一员、兵十名,期限为每年三月十∞《黑龙江将军文等,为沿江建卡派兵坐放奏稿及章程》《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将军衙门为派兵梭巡莫里勒柯河事咨呼伦贝尔副都统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将军衙门为饬佐领色登吉尔嘎勒及各卡官兵认真阻缉俄、华人等采金矿事咨墨尔根、呼伦贝尔副都统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黑龙江将军文,为再催俄官速将越界挖金俄人唤回事照会固毕那托尔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黑龙江将军文绪等,为俄首纵令俄人越界挖金及俄人欲租金厂等事,呈总理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30 五日至次年三月十五日。2、坐卡官兵装备及日常工作坐卡官兵按名发给一杆鸟枪、十斤火药、一斤烘药、三盘火绳、一把腰刀。仍然制作木筹十根按卡轮流转递,用来稽查相互沟通消息。遇有俄人过江,劝导拦回,不准挑衅引起事端;如有华民私入淘金、打珠、采参、偷打鹿葺等活动立刻拘拿。如果人多势重立刻告知邻近卡伦共同缉拿,有观望导致犯人逃逸,查明上报处理。所抓获的犯人交黑龙江副都统衙门审讯。对勾结俄人入山淘金者,将为首正法,从者充军,其寻常作案罪犯按照律例办理。3、各卡管理安排各卡因为距离城市太远,为加强对坐卡官兵管理,设距离适中的漠河山卡伦为总卡,由布特哈派副管一员作为委协领节制各卡。如坐卡官兵偷懒及疏忽造成非法人员入山,由总卡委协领查明举报,兵丁戴枷惩罚,如有受贿故意纵容按照条例治罪。如有旗民、商人等接济未出山淘金者口粮,一律抓捕加重处理。4、各卡公事呈报制度各卡如有事件就近报告,经委协领核实轻重办理。所有统巡领经过各处,要求必须认真巡查不得像以前敷衍了事。如某卡所管段内发现有人车踪迹,即将该卡官员据实举报,仍然将失查的委协领一同惩罚。如果统巡协领隐瞒不报,经下季统巡人员查出举报从重处理。如果有事上报黑龙江省文件:在总卡以东按卡传递到黑龙江城在转递,在总卡以西由呼伦贝尔转递。如果各城接到文件耽搁,将该城副都统附代参办。最后为了更有效管理黑龙江等四城坐放新设二十处卡伦官兵,认为虽派协领按季巡查以免守各卡官兵偷安,但是建卡地方辽阔,接济口粮及递送公文等事情只有就近节制才能妥善协调。将自王哈达卡伦起至额尔古纳河口卡伦止十五卡,归黑龙江城副都统衙门节制;自额勒和哈达卡伦起至莫里勒克卡伦止五卡,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节制。Ⅲ在整个为防备俄人盗采金矿而建立卡伦过程中,涉及到皇太后、皇上、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兵部、户部、工部、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墨尔根、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黑龙江副都统、布特哈总管等人员及部门。这些人员及部门共同参与防俄卡伦的建设情况,可以与第一次勘定边界的“九路巡边"活动相比,在其他巡边活动中是没有过的,可见清末对防范俄人盗采金矿重视的程度。三、三城巡边活动停止光绪十一年(1885年)五月,黑龙江将军文绪上奏:“黑龙江与俄国接壤,向派巡江。《黑龙江将军文等,为沿江建卡派兵坐放奏稿及章程》《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各员,虚应故事,致有俄人潜越淘金之事,拟请即行裁撤,归饼新设统巡协领,按四季.认真周查。如所请行。”①由此可知,光绪十一年三城巡边活动正式停止。但这与《瑷珲县志》记载的时间不同,县志上记载黑龙江从额尔古纳河口至松花江口,“嗣经文殿元都护于光绪六年间奏请实边,沿江设卡四十处,始停巡查”②。文殿元是指黑龙江将军文绪,其号殿元,都护是对其副都统职衔的雅称。文绪于光绪五年七月(1879年8月)至十年四月(1884年5月)任黑龙江城副都统,光绪七年十二月(1884年1月)至十年四月(1884年5月)署理黑龙江将军(副都统衔);光绪十年四月(1884年5月)至十二年五月(1886年6月)实授黑龙江将军。③在前文中提到过光绪十年巡边活动依然在开展,光绪十一年文绪上奏停止巡边时已是实授黑龙江将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瑗珲县志》编纂始于民国七年(1918年)秋,因庚子之乱黑龙江城档案全部被焚毁,其材料主要来源于“爰检各属文牍,广询士绅以及老农驺卒”,时间难免出错。巡边活动停止已经三十多年,《瑷珲县志》中依然记得是光绪年间文绪奏请沿江设卡停止巡边活动,至少表明巡边活动在当时是一件重要事件,经过多年人们还能记得巡边活动内容、停止原因及大致年代。三城巡边活动停止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形势的需要。虽然清朝与俄国签订条约划定了边界,但清政府对边界管理还很落后,巡边活动到了近代很难适应俄国逐渐蚕食领土问题。在前文说过清末黑龙江省东北与俄国仅隔一江,在漫长人迹罕见的边境地区,原有卡伦并非常年坐守,官兵每年巡查边界一次。这一管理模式是从康熙五十一年沿袭下来的,当时清帝国国力强盛还能保障国土安全。但是到清末国力衰落,黑龙江以北又已割让俄国,黑龙江城边防形式与清初是截然不同的。清政府对边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存在人员管理问题。前文中协领巴德自光绪四年至十年其已经从事七年巡查边界活动,巡边制度中“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的监督机制很难对其产生作用,直接导致俄人越界采金三年而不知。虽然黑龙江副都统在文中表示为防止巡边官兵敷衍了事,经常派人调查,但可信度很低多为推脱责任。发生“俄人勾结华民进山淘金如许之多,该员等巡查所至,毫无问闻,又将获犯并未禀报即行纵放”@的情况也是不难理解的。额尔古纳河地区巡边活动是从康熙二十七年巡查黑龙江,发展康熙五十一年发展为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城巡边,至光绪十一年停止,最终被边界卡伦管理代替。。《清德宗实录》卷二。七,光绪十一年五月己酉。@【民国】孙荣图修徐希廉纂《瑗珲县志》《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715页。@魏秀梅编《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959、1055页。④《黑龙江将军文绪等,为特参疏纵俄人勾结华民过江偷挖金沙各员请旨惩处事,咨兵部及总理衙门文与奏折》《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四节光绪十一年以后呼伦贝尔沿边防俄卡伦光绪十一年额尔古纳河地区巡边活动停止,被边界卡伦管理代替。边界卡伦又分为外卡和内卡。呼伦贝尔中俄沿边卡伦①早在雍正五年(1727年),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地区设置了察罕敖拉、苏克特依、阿巴该图、孟克西里、额尔德尼托罗辉、库克多博、巴图尔胡硕、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胡裕尔和奇、巴彦鲁克、西伯勒布拉克和珠尔特依等十二防俄外卡。雍正十一年所设库里多尔等十五卡伦为防俄内卡,咸丰十年布特哈所设库鲁格等六卡严格意义上也是属于防俄内卡范畴。又于光绪十年因防俄淘金者越界淘金设置了莫里勒克、牛耳河、温河、伊穆河、额勒和哈达等五卡②。察罕敖拉等十二防俄外卡伦从设立之初归呼伦贝尔派官兵坐卡及节制,光绪十年防俄淘金者越界设置的莫里勒克等五卡,如前所述设立之初由齐齐哈尔官兵坐卡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节制。但是光绪十二年,黑龙江将军文绪上奏将莫里勒克等五卡齐齐哈尔官兵调离,“所遗漠里勒柯河五卡,距呼伦贝尔附近,应以该城派兵坐放"③,得到批准。另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黑龙江将军咨文呼伦贝尔副都统,发现驻守卡兵“来去无常”,额尔古纳河东岸俄人随意越界盗砍树木等现象严重,要求其饬令官兵认真驻守。④可知庚子之乱前一直由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管理,设立之初此五卡伦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统辖,驻守官兵由齐齐哈尔城指派。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开始全面接手管理整个额尔古纳河中俄沿边防务。根据以上档案记载可知,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中所载莫里勒克等五卡伦“归黑龙江城统辖,驻守官兵亦由该城指派⑨”,以及在《宋小濂呼伦贝尔边务报告书》@中相同的记载都是不正确的,包括《清史稿》中《黑龙江·呼伦直隶厅》所载“光绪十年,防俄人越界挖金,由黑龙江城于呼伦珠尔特依卡伦北沿额尔古讷右岸,增莫里勒克等五,前后共外卡伦十有七。”④也是错误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时卡伦全废,光绪三十三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苏那穆策麟重设白察罕敖拉至珠尔特依卡伦,但是在其设置卡伦数目上有分歧。《东三省政略·边务》记载先是副都统苏那穆策麟重设十座卡伦从察罕敖拉起至珠尔特依止,至副都统宋小濂时共设二十一座。⑧《呼伦贝尔志略·边务》中载副都统苏那穆策麟重设十一∞各卡伦位置参见附录三:《清代呼伦贝尔沿边卡伦示意图》。∞[民国1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47.54页。@《黑龙江将军文绪等,为在漠河添设安干、乌苏里二卡伦等事片奏文(注)》《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唧《恩泽力(为一笔者)粗鲁海图地方肥沃可垦各卡官兵应严防俄人越卡事咨》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唧睛】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编边长顺徐占江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1986年。15页。镩睛】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68页。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八册),中华书局,1976年。1974页。。睛】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44页。 座卡伦,宋小濂增设至二十一座①。出现苏那穆策麟重设卡伦数目是十座还是十一座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光绪三十三年苏那穆策麟重设十座卡伦②。对于这~问题可根据《东三省政略》和《呼伦贝尔志略》两书进行探讨。《呼伦贝尔志略》一书中《沿边国界卡伦沿革表》载:副都统苏那穆策麟光绪三十三年重设:察罕敖拉、苏克特依、阿巴该图、孟克西里、额尔德尼托罗辉、库克多博、巴图尔胡硕、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胡裕尔和奇、巴彦鲁克、珠尔特依等十一座卡伦。副都统宋小濂光绪三十四年时新设:塔尔巴干达呼山、毕拉尔河、珠尔干河、长甸、奇雅河、永安山等六座卡伦,重设原有卡伦:莫里勒克、牛耳河、温河、伊穆河、额勒和哈达等五卡,共设十一座卡伦。两数相加很显然不等于二十一,并且因此表属民国时期调查表,只能从考备中知晓苏那穆策麟重设十一座卡伦,宋小濂改为二十一座,至于具体哪二十一座未载明。③《东三省政略》中《宋小濂呼伦贝尔边务报告书》分别在《国界》、《卡伦》两部分记述:副都统苏那穆策麟重设十一座卡伦从察罕敖拉起至珠尔特依止④。宋小濂作为苏那穆策麟继任者,其记述是十分可靠的。据报告书可知光绪三十四年副都统宋小濂时沿旧名卡伦十五座:察罕敖拉、阿巴该图、孟克西里、额尔德尼托罗辉、库克多博、巴图尔胡硕、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胡裕尔和奇、巴彦鲁克、珠尔特依、莫里勒克、牛耳河、温河、伊穆河、额勒和哈达。新设六座卡伦:塔尔巴干达呼山、毕拉尔河、珠尔干河、长甸、奇雅河、永安山。废弃两卡:苏克特依、西伯勒布拉克。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光绪三十三年苏那穆策麟重设时废弃西伯勒布拉克卡伦,光绪三十四年宋小濂复设时废弃了苏那穆策麟重设的苏克特依卡伦。所以光绪三十三年苏那穆策麟确实重设白察罕敖拉至珠尔特依共十一座卡伦。有学者认为苏克特依和西伯勒布拉克两卡伦是在光绪三十三年废弃的@,也是值得商榷的。宋小濂最终确定塔尔巴干达呼山至额勒和哈达共二十一卡伦,裁撤蒙古人招农民充当卡兵屯田驻守。至宣统三年清亡时,除去奇雅河、永安山、额勒和哈达三卡其他全部废弃,此三卡民国元年归黑河道管辖。详细内容见下表:。【民国】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72页@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8页@【民国】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47.48页④【清】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58、368页。@姜涛《清代中国北部沿边卡伦设置及沿边卡伦路》,《北方文物》,1992年第4期。 清代呼伦贝尔沿边国界卡伦沿革表:卡伦名称初设年代雍正五年光绪十年苏那穆策麟时宋小濂时时光绪三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塔尔巴干达呼山光绪三十四年新设察罕敖拉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苏克特依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废阿巴该图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孟克西里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额尔德尼托罗辉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库克多博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巴图尔和硕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巴雅斯胡郎图温都尔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胡裕尔和奇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巴彦鲁克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西伯勒布拉克雍正五年新设存废珠尔特依雍正五年新设存重设存莫里勒克光绪十年新设重设毕拉尔河光绪三十四年新设牛耳河光绪十年新设重设珠尔干河光绪三十四年新设温河光绪十年新设重设长甸光绪三十四年新设伊穆河光绪十年新设重设奇雅河光绪三十四年新设永安山光绪三十四年新设额勒和哈达光绪十年新设重设卡伦总数23王217112l注:此表据《呼伦贝尔志略》载《沿边国界卡伦沿革表》及《东三省政略》载《宋小濂呼伦贝尔边务报告书》内容,结合本论文结论制。35 第三章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中俄边境贸易前人对于清代中俄贸易研究,前中期研究集中在恰克图贸易上,后期集中在满洲里。对于清代库克多博(蜘060)①一祖鲁海图(U),pyX猫Ty)②中俄贸易情况多是零散的叙述未做系统研究。雍正五年(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根据条约规定,经双方勘察确定了恰克图和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两处场地为中俄贸易地点,但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情况始终不佳。对其原因前人多采纳俄国学者观点,归结为地处偏僻、距离北京商路路程远及货物少等,但是这是从俄国角度来说的。库克多博贸易至清末其合法地位一直受到两国承认,是呼伦贝尔中俄沿边贸易往来的渠道,对清朝呼伦贝尔的边贸经济有着一定影响。本文利用中外资料对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揭示清朝活动对其发展缓慢原因的影响。因俄国方面对贸易的影响俄国学者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不在探讨。第一节祖鲁海图中俄边境贸易由来如在前文中所述,因为两国人民生活物资的需求,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贸易早在划界前就在达赖湖(呼伦湖)地区出现。俄罗斯使臣和商队赴北京贸易绝大多数是从呼伦贝尔地区经过,俄罗斯使臣和商队从尼布楚路经呼伦贝尔、齐齐哈尔赴北京途中,沿途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如斯帕法里出使中国途中与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人及纳米亚尔人进行贸易⑨,这对当地居民经济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喀尔喀地区至北京贸易通道的确立,对尼布楚地区经济贸易是个不小打击,为此尼布楚军政长官为发展当地贸易进行了一番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尼布楚军政长官同理藩院进行商路交涉;其次尼布楚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一、尼布楚军政长官同理藩院进行商路交涉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理落院批准路经尼布楚赴华贸易的俄商伊万·萨瓦捷耶夫由喀尔喀鄂尔昆图拉路回国请求,并告知俄议政大臣维纽斯。同时提出今后俄罗斯商队若不超过二百人,则准由此路赴京贸易④。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尼布楚城军政长官行文理藩院称因萨瓦捷耶夫等商人未经尼布楚交纳税银及借款,其中税银一项损失就达八万一千零四十两,并请求告知商路变更原因。理藩院发文告知原由,并提出以后俄罗斯商队①今呼伦贝尔黑山头镇以西的四卡。蒙语意为青岭,有时也写作胡柏里志呼(Xy60Ⅱ矾搬H珂)。@今呼伦贝尔黑山头镇对岸旧祖鲁海图(CT印o_Ib,pyX赫1y访)口岸。@【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81.1387页。④《理落院为准俄商走鄂尔昆图拉路事致俄议政大臣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36 若不超过二百人则准由鄂尔昆图拉路赴京贸易①。八月,.因尼布楚城军政长官要求格里戈里·奥斯科尔科夫等商人经由齐齐哈尔线路赴京贸易。但理藩院没有同意,并再次告知俄国商人以后准许于鄂尔昆图拉路往返。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理藩院行文告知俄近侍大臣,商人奥斯科尔科夫等仍由鄂尔昆图拉路返回俄国。并提出以后俄罗斯使臣、商人赴京全部由鄂尔昆图拉路往返③。当月理落院再次拒绝了尼布楚城军政长官以奉俄国君主谕旨要求俄罗斯商人只准走尼布楚路线要求④。后因俄商奥斯科尔科夫向理藩院指出来自尼布楚的俄罗斯君主谕旨是由西伯利亚事务衙门秘书人员所写,虽然尼布楚军政长官对此极力否认,但因事情败露不得不同意赴京商路不必经过尼布楚。康熙四十六年,理藩院明确告知尼布楚军政长官,今后俄商赴华贸易,都可以不经尼布楚而由色楞格、鄂尔昆图拉路往返。固这进一步打击了尼布楚城在中俄贸易中的地位。康熙四十七年四月,理落院再次发文俄督加加林要求今后俄商均由鄂尔昆图拉路往返。@尼布楚城军政长官争取赴华商路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尼布楚不仅失去使臣及国家商队,还因商路变更造成库伦及其后来恰克图的贸易兴起。这使经由尼布楚赴华商队只能降至地区商队层次,当地贸易失去进一步发展机遇。二、尼布楚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尼布楚交涉赴京商路的同时,积极开展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尼布楚商队多以公务人员递送文书等名义进行互市贸易,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尼布楚城铁莫菲及马弁、商人等十六人递送文书之机会进行贸易。⑦此类贸易以递送文书人员换取路费的名义进行,所以黑龙江将军一般是默许的,不同于国家商队贸易需要事先进行通报批准。另有尼布楚派出的纯粹商队进行互市贸易,康熙四十五年,尼布楚派遣本城马甲库斯玛·查布林等三十三人,携带货物前往齐齐哈尔贸易。贸易结束后,黑龙江将军博定按其要求告知“对尔贸易之库斯玛等三十三人,已拨给膳宿,准其照常贸易并予遣回。现缮文交库斯玛等带回。为此知照。”@①《理藩院为俄商行走鄂尔昆图拉路事复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俄商来华行走路线事复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准俄使及商人由鄂尔昆图拉路往返事致俄近侍大臣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锄《理落院为准俄商由鄂尔昆图拉路往返事复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理落院为俄方行文前后矛盾事致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理落院为俄商入境路线及俄方抵赖越境行凶事复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⑦《博定为俄人丢失马驼已无法查寻事复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黑龙江将军博定为接纳俄商赴嫩江贸易复俄尼布楚城长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37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黑龙江将军博定遣往尼布楚之骁骑校阿舒返回向其报告:尼布楚城军政长官告诉,先前因为俄国商队全部路经尼布楚城,贸易尚属兴盛。现在因为商路改变贸易顿时衰落。现在尼布楚所属人员既然仍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也请黑龙江将军派人前往尼布楚互市贸易。尼布楚城虽然没有珍贵货物,但马,狼、狐、獭、灰鼠等毛皮很多。因此黑龙江将军博定行文告知尼布楚城军政长官:“查得本国并无去尼布楚地方贸易之例,故本将军不拟派人前往尼布楚贸易。”①尼布楚城军政长官邀请黑龙江将军派遣商队互市贸易以失败告终。三、尼布楚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结束虽然因尼布楚城军政长官全力经营而出现持尼布楚城执照赴华贸易者络绎不绝④,但是商路转移到喀尔喀地区后,尼布楚经济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我货物皆由贵国喀尔喀路行走,尼布楚城被阻隔,衣物短缺”@。其中为赴华贸易找借口难免有夸张成份,但也可知尼布楚经济明显不如从前。康熙五十三年五月(1714年),两国都认为私商在喀尔喀地区贸易容易引起事端,理藩院同意俄西伯利亚省总督加加林要求,俄商凭伊尔库茨克(HpK”cK)④或色楞格斯克(CeⅡeHrHHcK)⑤执照赴喀尔喀贸易,未提到尼布楚很显然把其排除在外⑥。最后这一协议推行到所有赴华贸易,使尼布楚对华贸易话语权几近消失。尼布楚执照虽然不在准许赴华贸易范围之内,但是却不能打消其对华贸易热情。尼布楚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派出季莫菲伊·祖巴列夫商队④,于康熙五十四年十月派出当地贵族斯捷潘·谢诺托鲁索夫为首九十一名商人⑧,于康熙五十五年十月派出尼布楚俄罗斯上校谢缅·鲁霍夫斯基商队⑨。关于这一时期尼布楚商人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情况,《龙沙纪略》中有生动记载:“秋尽,俄罗斯来互市,或百人,或六七十人。一官统之,宿江之西。官居毡幕,植二旗于门,衣冠皆织厨为之。秃袖方领,冠高尺许,顶方而约其下,行坐有兵卒监之。所携马牛、皮毛、玻璃、佩刀之类,易缣布、烟草、姜椒、糖饧易诸物以去。俄罗斯来文二函,一彼国字,一蒙古字,贵官与商贾名悉载。康①《博定为不拟派人前往尼布楚贸易等事致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今后商人来华贸易须持俄督执照事致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俄商须持执照始能前来贸易事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清朝原称其为厄尔库,后因俄国更名HpKyrcK改称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西伊尔库特河入安加拉河河口处。@即楚库柏兴,其位于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上。@《理落院为准俄商凭照来喀尔喀地方贸易事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今后商人来华贸易须持俄督执照事致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麻喀礼为俄商前来贸易需有俄督执照事致俄尼布楚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麻喀礼为重申俄商前来贸易需有俄督执照事致俄尼布楚城长官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 熙丙申岁来文称,察罕汗一千七百一十六年,盖溯自有城郭人民始也。”①“康熙丙申岁’’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与“察罕汗一千七百一十六年”同年,显然正是这一时期互市贸易的生动写照。其实尼布楚这三支商队是以各种名义赴华贸易,都没有俄总督执照。虽然黑龙江将军每次以各种原因同意贸易,事后都行文俄方申明俄商前来贸易需有俄督执照,但是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对俄商赴齐齐哈尔贸易政策有一定灵活性,这主要是为两国关系考虑。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尼布楚和齐齐哈尔之间没有一支商队贸易记载。这一情况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本年的费奥多尔、雍正二年的巴什里、雍正三年的玛·别洛科伯托夫等每年尼布楚派出一支当地商队。至雍正四年有温多里等三起及雍正五年的里万泰等六起商队经尼布楚赴齐齐哈尔贸易,虽然只有里万泰是由尼布楚当地派出,但这九起商队都是路经尼布楚城而来的,可知其对尼布楚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上述情况出现是有原因的,虽然康熙五十六年,理藩院行文俄督加加林除大商人凡递送公文及因公零星赴华人员应该经尼布楚路前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如此不至边民劳苦而且齐齐哈尔人也有购买能力,俄方货物不会滞销。并重申必须持有俄督加加林执照方准贸易。②又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理藩院行文俄督加加林告知暂不准俄商来京贸易@,但俄商主要精力放在库伦贸易,赴齐齐哈尔贸易热情不高。这一情况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出现转机,库伦贸易因中方反对,俄国加强赴库伦贸易私商资质管理,到雍正三年所有无执照俄国商人被一~登记逐出库伦,尽管未能杜绝无执照商人赴库伦贸易④。但这对尼布楚算是个好机遇,所以出现雍正四年至五年商队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雍正五年由尼布楚城所派遣使臣里万泰为首二十四人,带来二百四十匹马、六十头牛、一千张灰鼠皮。一百张银鼠皮、十张狐皮、十二张狼皮、三十张染色牛皮、二千张獭皮、十五件獭皮礼子。一百张羊皮、六块猩猩毡、七面镜子,进行贸易。@从中可看出,尼布楚当地商队虽然无法与赴北京贸易商队相比,但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尼布楚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复兴局面因雍正五年(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尼布楚赴齐齐哈尔贸易停止,两地贸易转到呼伦贝尔中俄边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两地贸易往来都是路经呼伦贝尔中俄边界进行的。最终双方确定呼伦贝尔境内库克多博及其对岸俄国祖鲁海图两地为贸易点,这就是祖鲁海图贸易由来,但是中俄贸易在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与恰克图两地的命运却截然不同。①【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05.206页。@《理藩院为只准俄商伊万等在边界贸易事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理藩院为暂不准俄商来京贸易凑致俄督加加林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④【俄]特鲁谢维奇徐东辉、谭萍译《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岳麓书社,20lO年。36_37页。@《傅尔丹奏俄信使前来送文贸易及所获俄信息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 第二节祖鲁海图中俄沿边贸易《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根据条约规定,尼布楚赴齐齐哈尔互市贸易停止,中俄两国共同建设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地点以取代齐齐哈尔互市贸易。一、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点的确立雍正五年(1727年),策凌上奏与俄使议定恰克图条约内容时关于边境贸易部分:“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其周围房屋、墙垣、木栅亦准酌量修建,亦不征税。商人均照指定大道行走,如有绕道或往别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所有两国一体酌派官兵,令其同心照看办事之处,均照萨瓦所请施行。’’①至签署中俄《恰克图界约》正式文本中,关于边界贸易部分:“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愣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周围墙垣、栅子酌量建造,亦毋庸取税。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尚或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②俄文版内容“除两国通商外,因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者,可在尼布楚和色楞格之恰克图选择适当地点建盖房屋,周围墙垣栅子可酌情建造。情愿前往贸易者,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经与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议定,两方军人人数相等,由同级长官率领,各守其地,排解纠纷。"④从三份史料对比分析中可看出:一、策凌等上奏与俄使议定恰克图条约内容时边境贸易具体地点都未确定,到正式签订条约时恰克图己确定。二、按条约规定内容两国边境地区零星贸易,尼布楚、色楞格两处要求是一致的。三、有些学者认为尼布楚地区贸易点,按照条约要求应建在尼布楚城。这是错误理解“尼布朝之本地方”之意,以当时两国关系在对方境内驻军很显然是行不通的。俄文版明确提出“各守其地”,结合两国交界处进行贸易,应理解为尼布楚本辖区,就是在尼布楚辖区中俄边境地区选择一贸易点。四、两国边境地区贸易措施很显然是根据俄方提出要求经双方讨论确定的。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中国御前侍卫瑚毕图和俄国额尔古纳银矿总管布尔佐夫经实地考察确定在额尔古纳河畔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建立贸易点,并签订文书,“兹根据俄国⋯⋯特命全权使者伊里利亚伯爵萨瓦·弗拉季斯拉维奇和中国的王及大臣们代表两国所作的为商人划~块地方进行贸易的指示共同议定:确定根河和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库克多博南面的~块地方作为中国商人修建贸易圈之处;确定额尔古纳河右岸,祖鲁。《策凌等奏与俄使议定恰克图条约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8.9页。@《中俄边界条约集》(俄文汉译本1,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14.15页。40 海图下游的三角洲上作为俄国商人修建贸易圈之处。为此,特立文书,并经签字换文,以昭信守。”①这在法律上确定了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成为中俄贸易点。二、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开始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两国确定在额尔古纳河畔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建立贸易地点。关于其开始贸易时间,福斯特在其书中提到祖鲁海图零星的小额贸易,是在雍正七年开始的。从最初开始,祖鲁海图的唯一贸易活动是由每年一度的巡边官兵进行的,它随带有一小批来自齐齐哈尔城的商人。②在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奏文中写到“查俄罗斯贸易一案,据雍正六年由议政王大臣奏定,不再于黑龙江贸易,而指定为与尼布楚相对之库克多博地方,仍准其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并酌派官兵护理,绝不可勒措商人等情在案。从此,每年四月问,由奴才本处派往巡视边界之一名协领、四名官员、八十名兵丁、各自携带零星物品至库克多博地方,与俄罗斯交易。”③在根据前文,雍正六年从确立祖鲁海图贸易点,到议政王大臣奏定,很显然在本年四月份是无法贸易了。据此可确定祖鲁海图贸易起始于雍正七年。巡边官兵自身历来有在边境地区贸易活动,《龙沙纪略》中就载有“俄罗斯⋯⋯牛千百为群,放于野。欲食牛,则射而仆之,曳以归。边卒携一缣,值三、四金者,易二马。烟草三、四斤,易一牛。”④黑龙江将军卓尔海所说“奴才本处”很显然是指齐齐哈尔城。在雍正七年,关于齐齐哈尔官兵参与贸易之事,黑龙江将军那苏图奏折提到,本年四月二十日协领达巴哈率领官兵前往巡查中俄边界,其返回后报告,已经巡察边界并树立标记。达巴哈又报告“职等巡至俄罗斯所设卡伦处时遇有俄罗斯人。有一名谓雅阔夫者,来职驻地卖马⋯⋯故为购买缎布等物前来卖马等语。”⑨达巴哈此人正是齐齐哈尔城官员,于雍正二年开始多次奉黑龙江将军之命,以佐领官职参与俄商赴齐齐哈尔贸易时执照查验及向其探询俄罗斯情报,雍正六年以齐齐哈尔城正黄旗协领身份上自荐折@,雍正九年升为索伦总管⑦。三、库克多博一祖鲁海图贸易点建设祖鲁海图贸易点房屋建设进度远远不如恰克图。俄国方面大尉什卡杰尔(叫:Ka即p)被派遣到祖鲁海图负责贸易点建设。中国方面也指派了一名军官和三十名士兵。俄方尽∞《俄国额尔古纳银矿总管布尔佐夫和中国御前侍卫瑚毕图关于在额尔古纳河畔建立贸易圈的换文》【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388.389页。∞福斯特《莫斯科人与清朝官员:俄国的对华贸易及其背景(1727.1805)》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4页。谤《卓尔海等奏为遵议呼伦贝尔中俄边界设卡并贸易等事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w睛】方式济《龙沙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05页。@《那苏图奏所闻俄罗斯情形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齐齐哈尔城正黄旗协领达巴哈奏报自荐折》中国第一档历史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1677页。∞《黑龙江将军卓尔海等奏请拣选总管人员折》《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2027页。4l 管从尼布楚派了两百名哥萨克和城关居民来,但是建筑工程进展异常缓慢。直到雍正九年(1731年),祖鲁海图贸易镇才开始修建。由于木材奇贵,只钉了几个小木板房。中方人员告知大尉什卡杰尔,中国一边因地形不便,既不准备建镇也不会让商人去居住。Ⅲ这很显然不是俄方想要得到的结果,俄国行文中国关于祖鲁海图提出,据条约第四款规定俄罗斯为贸易于祖鲁海图地方建造房屋数间,俄国商人已携带货物前往贸易,不料中国并未依照条约修造房屋也无商人前往贸易,认为中方未按照条约规定行事。并提到中国蒙古官员告知俄国官员,认为祖鲁海图地方不适宜贸易,俄国虽然已经建造房屋,但中国商人嫌路程远而不愿前往贸易。俄国对于这一情况虽欲另寻贸易处所,然而中方并未指定何处。故只好仍定于祖鲁海图为贸易,请求中方不要废弃俄国于祖鲁海图地方所建房屋。如果此处贸易的确没有好处,则另选择地点告知俄方。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理落院致俄萨纳特衙门(CeHarr)②公文中关于贸易提到:“本院查得,按本国之例,商人于何地贸易均出自愿,从不限制商人所带货物数额,或指定于何地贸易之例。因恰克图地方临近库伦,故库伦地方之商人均就近前往恰克图贸易。东边额尔古纳地方远距内地,而其附近地方空旷,无人居住,故商贾之人未有情愿前往贸易者。今于喀尔喀河等地驻兵一事,已咨行尔萨纳特衙门。该地驻兵之后,必有商人前往。彼时可由边界大臣等共同商定一对两国商人均有裨益之贸易处所,待本院获得此等呈报后,再咨行尔萨纳特衙门,由贵衙门传谕尔国边民可自愿前往贸易。”@关于祖鲁海图中俄贸易之事,黑龙江将军卓尔海接到办理军机事务大学士伯鄂尔泰等咨文后,按照咨文要求饬令总管博尔奔查、达巴哈等详细报告关于呼伦贝尔如何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关于中俄贸易博尔奔查等很快在报告中提出,呼伦贝尔北跨俄罗斯通道,西与喀尔喀毗邻,俄罗斯货物仍按照以前所确定在库克多博交易,每年逢春秋两季贸易时,由呼伦贝尔派自愿贸易者前往贸易。但是雍正十年十一月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上奏与俄罗斯贸易一事,提到其根据雍正六年由议政王大臣奏定内容,每年四月问,派巡边官兵各自携带零星物品至库克多博地方,与俄罗斯交易。吒睢今无自愿前往贸易之人,因一年两季贸易,官员兵丁之官差有限,又秋草干枯,于马畜不利。今停其秋季贸易一项,将其自愿前往贸易之人,由前往巡边之官兵带领,沿途护理,使其贸易。著博尔奔查处有自愿前往贸易之人,亦可同往贸易,并由博尔奔查处相应遣派官员,以护理其贸易之人。”④中方最终确定了祖鲁海图贸易点不变及贸易形式。①Bac“ⅡbeBA.丌.3a6a荫KaJIcKHeKa3aKH.HmpHtIecKH荫oqepK.IIIfra.1916.TII.27.@当时俄国的枢密院。@《理落院为请准许派往土尔雇特大臣过境等事致俄萨纳特衙门咨文》《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④《卓尔海等奏为遵议呼伦贝尔中俄边界设卡并贸易等事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42 雍正十一年(1733年),当朗格率商队回国时来到祖鲁海图,不得不把货物卸在露天里堆放了两个月之久,因为“仅仅建造了四个既无围墙又没有屋顶的鱼棚”。商务代表朗格将此事向外务委员会作了汇报及同时建议,祖鲁海图地方四周都是空地,五十俄里以内只有额尔古纳河中国一岸有大片树林。驻在当地的蒙古卡伦官出自怜悯或作为赠品,允许俄国人伐一些木材供在屋里生火取暖之用。祖鲁海图距离周边居民点十分遥远。因此,“在那里除了水和空气以外,得不到任何维待人们生活的东西。”并提到关于呼伦贝尔开始迁入索伦等部及修筑海拉尔城一事,提出俄国是否也应于在图尔加河④紧靠边界修筑~座小要塞,并且选派一名精通边界事务及商业事务的负责人。这样一来不仅会发展双方贸易和增加税收,而且能使边民违法活动受到惩治或事先防止。④一七三六年,俄国外务委员会给新任伊尔库茨克省副省长指令,因祖鲁海图中俄双方均认为不适合,所以放弃此处而抓紧时间选择另一合适地点。地点首先应选择朗格所指出的流入鄂嫩河的图尔加河河口附近的地区,或者别的边界地点。地点确定后通知中国边疆大臣并要求中方也能去看看该地,以便按照协议建立贸易点,而后依照以前的各项指示在那里进行贸易。在贸易点尚未建成时,要防止商人在条约所规定的地区外的边界进行贸易,尤其要防止不纳税的贸易。③但很显然这次废弃祖鲁海图的行动失败了。西伯利亚省长米亚特列夫鉴于祖鲁海图因水淹而受到损毁,同时不能保证自身哨所的给养,而且很难避免再次被洪水淹没,因此他曾建议将边城祖鲁海图迁至别处。一七五六年外务委员会批准米亚特列夫的建议,要他将边城祖鲁海图迁至另一更加合适的俄国所属地点。④至此祖鲁海图分为两个地点,先设的称为旧祖鲁海图或老祖鲁海图,后建地点称新祖鲁海图(HoBo_ⅡypyX猫T湎),地点在巴图尔和硕卡伦对面。但是互市贸易地点还在旧祖鲁海图。四、祖鲁海图互市贸易祖鲁海图贸易中方商入主要是巡边官兵,有时还有同来之商户,根据黑龙江将军要求,“为使俄罗斯预先集市事,由奴才处拟蒙文文书寄送。再将不准出售违禁兵器,不准滋生事端,应以友好互市之处,俱行严饬前往护理之官兵。”⑨通常,中方商人先到贸易点后驻扎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等待俄国商人到来。俄方关于中方商人到达的消息,由春季即已前来祖鲁海图的俄国海关专职人员通报尼布楚,想要参加贸易的俄国商人早己陆续在尼布楚聚集。俄国商人获悉中方商人到达的消息后,立即赶往贸易点而且一经到市。疑为《斯帕法里旅程示意图》中汇入鄂嫩河的博尔佳河,参看附录二。@嗽】尼吉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一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225.229页。@[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253.254页。国【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295。296页。@《卓尔海等奏为遵议呼伦贝尔中俄边界设卡并贸易等事折》《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43 马不停蹄开始贸易。①一般中方商人约在7月问到达边境,约在8月中旬撤回,同时俄国商人也返回尼布楚。贸易时间一般持续一个月或六周②。“双方以物易物,每年交易未逾1万卢布,而卡税所收亦不过500卢布而已。"@特鲁谢维奇关于互市提到,俄方商品:穿旧了的鹿皮大衣、粗毛羊羔皮,以及小镜子、珊瑚项链等不同种类的小物品、牲畜、毛织品、呢绒、无任何价值的紫貂皮、劣质的狐皮、银鼠皮和松鼠皮。中方商品:烟草、茶叶、棉布、锦缎、土布、纺绸、穿旧了的大挂、捣碎的糖、绿茶、冰糖和合股丝。大布、土布和砖茶长期受到俄国商人欢迎。俄方商人们为了购买这些商品,不仅从尼布楚和西伯利亚的东北部赶到这里,而且有的还来自伊尔库茨克乃至西部,因为这里商品比恰克图的更加便宜。但是因为祖鲁海图的贸易规模是最小的。运进的商品数量非常少,以至于即使是当地的居民也不得不总是去色楞格斯克采购④。可见贸易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生活需求。只是在起初,由于此地交易额极小又距行政中心十分遥远,俄国政府对俄国商人征税,这使一些驻扎在那里的哥萨克聚积了相当可观的钱财。⑤之后,俄国伊尔库茨克商人由于祖鲁海图比恰克图远,而且不总是有令其满意的各种货物以及他们小额贸易所需的货物。加之在出售廉价货物时要支付按照税率征收的各种关税,恰克图贸易时商人们就不会去祖鲁海图,只有住在附近的商人除外。⑥到后来俄方在祖鲁海图采购的商品仅限于尼布楚辖区居民所需要的东西。只是个别时候才会有一些伊尔库茨克的商人来到这里。中国方面对祖鲁海图同样未表现出什么兴趣,因为这里的俄国商人不能提供可以用来交换的、中国人感兴趣的各种货物。⑦虽然除齐齐哈尔巡边官兵在祖鲁海图进行边境贸易之外,额尔古纳河沿岸还有墨尔根城官兵在莫里勒克河及黑龙江城官兵在额尔古纳河口等地,巡边途中进行边境贸易。直到光绪四年黑龙江城副都统还特意要求该城官兵在额尔古纳河“接界河口与俄罗斯通商务须公平贸易,以示大国体制”⑥。但其贸易额都不大,巡边官兵贸易活动一直持续至光绪十年巡边活动结束。祖鲁海图贸易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其贸易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经济生活需求。叫西林《18世纪的恰克图》《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5页。。[德】G·F.米勒彼得·西蒙·帕拉斯《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战争和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35页。@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燕京学报》,第25期。185页。。[俄】特鲁谢维奇徐东辉、谭萍译《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岳麓书社,20lO年。138一139页。固福斯特《莫斯科人与清朝官员:俄国的对华贸易及其背景(1727.1805)》《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4页。。西林《18世纪的恰克图》《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6页。。[苏】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宿丰林译《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64.166页。@《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俄人仍越界垦地等事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五、经由祖鲁海图的入境贸易由于三城官兵巡边贸易规模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物质需求,导致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出现了边民越境贸易问题。当清帝国国力强盛时还能靠强权维持封禁政策,但到清后期国力衰落后,已经无法阻止呼伦贝尔边境地区边民越境贸易。边民越境贸易其形式可大体分两种:一是两国边民互市贸易,二是俄国商人经卡伦过境贸易。(一)两国边民互市贸易因经济生活的需要在沿额尔古纳河边民之间产生了越界互市贸易。清俄边民早在乾隆年间就出现了越境互市贸易,“俄商旧与鄂伦春互市,地名齐凌,转为麒麟,因有麒麟营子之号。后将军傅玉搜获,逋逃无算,乃禁互市。”①将军傅玉于乾隆三十三至三十五年、三十七至四十四年两度出任黑龙江将军,可知至迟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就已出现边民越境贸易。但当时清帝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还能靠强权维持封禁政策。俄国学者P·马克于咸丰五年(1855年)开始对黑龙江考察活动并在次年结束,在其《黑龙江旅行记》记载,额尔古纳河左岸的俄罗斯乌斯季一斯特烈耳卡哨所(№僵£TpeⅡo皤b瘟Kapa皿)哥萨克同鄂伦春人、玛涅格尔人(MalIerpbI)②等边民进行交易,便成为此地居民的主要职业。每年通常在1月间,这些哥萨克以及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的哥萨克,同来自各地的鄂伦春等边民聚会。从事交易的人在事先指定的黑龙江某一支流河谷聚齐。俄国人提供的交易物品有:火药、铅砂和面粉,主要用这些物品交换毛皮和用通古斯方式揉制的鹿皮。③从交易物品种类可以看出都是鄂伦春等所需的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光绪三十四年,经黑龙江当局调查发现,珠尔干河总卡对面俄屯乌溪罗甫商人与居住于额尔古纳河下游奇勒口内的鄂伦春人有贸易往来,并得知鄂伦春人因从前受灾时去俄屯佣工而入俄籍。④额尔古纳河东岸山内鄂伦春人日常生活用品及狩猎所得全部进入俄国境内进行贸易,并调查发现历年入山进行贸易的俄商就有七家。并认为俄国收抚鄂伦春政策优于中国,中国只有设官一种方法,而俄罗斯以互市作为收抚鄂伦春人的其中一种手段。@其实这都是清廷封禁政策造成的,虽然清末封禁政策已取消,但是其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并不是能立即消除的。清末呼伦贝尔鄂伦春因与俄经济贸易往来活动中,导致出现部分鄂伦春人加入俄藉事件,成为当时比较棘手边境安全问题。’(二)俄国边民过境贸易@睛】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66页。②鄂伦春人的一个姓氏。@【f我】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1977年。85页。④【清】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67页。@睛】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352页。45 俄国边民经呼伦贝尔入境贸易出现时间比边民互市相对较晚。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开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三年俄商批宽不听拦阻,从库克多博卡伦入境,经由查边草道赴墨尔根城贸易,开启了清末俄商入境贸易先河。同治五年俄方要求商人经由阿巴该图卡伦入境前往俄国阿穆尔省,但清朝要求让俄商经由库克多博卡伦入境。如有不听者硬要从阿巴该图卡伦入境者要派兵护送,以免引起事端。①这就为俄商入境贸易打开了大门,之后黑龙江将军上奏中经常使用“不听拦阻"、“硬闯”等词为自己开脱责任。但很有趣的是双方关系很“友好”,经常出现黑龙江官兵将俄商按批次派遣官兵送交海兰泡俄官,俄官声称多劳贵处派员护送。俄商“硬闯"卡伦就成为一出闹剧,双方演戏而已。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外贝加尔省的边境贸易是沿额尔古纳河、经由阿巴该图卡伦和新、旧祖鲁海图卡伦进行的。②当时俄商进入呼伦贝尔主要通道是阿巴该图和库克多博两个地区。阿巴该图入境俄国商人经高勒得格内卡,来海拉尔城或甘珠尔庙(寿宁寺)进行贸易,并以此路返回③。库克多博是俄罗斯商人从尼布楚等地赶来牲畜,渡过额尔古纳河所必经之路。经由此卡入境之后,再经由色格尔吉布拉格内卡,到海拉尔城做买卖,或沿根河东行至布特哈边界的古日格卡伦,通往墨尔根城、黑龙江城和俄国阿穆尔省(锄cKa珏06Ⅱac珏)④的便道⑤。当时大部分俄商是经由库克多博来到呼伦贝尔或黑龙江各城参加贸易,或前往俄罗斯阿穆尔省。这一时期沿额尔古纳河的边境贸易,虽然主要是通过阿巴该图和新、旧祖鲁海图卡伦进行。但是,俄国哥萨克居民可以沿整个边境自由进入,用牲畜换取各种产品。甘珠尔庙以及海拉尔集市是额尔古纳河沿岸居民进行这种贸易的中心。在甘珠尔庙集市上,俄国萨哥克出售牲畜,从中国人手中购买蓝花棉布、廉价丝织品、中国土布和粮食。哥萨克们还出售数量不多的呢子和厚布。@黑龙江将军上奏本年与俄国交涉事务中,统计入境俄商人数成了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二、三)及《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以下选择几年数据举例说明。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至二年夏、秋,“屡有不听拦阻持照越界、前往呼伦贝尔贸易”的飘斐拉克塔等十批俄人五十名,又往鄂尔顺河博木地方的两批俄人十四名,又往巴尔虎游牧界内甘珠尔庙贸易的阿哩克三达尔等七批俄人三十名。又有那木萨籁等十二起俄人七十三名路经墨尔根城前去海兰泡(勖aroBeⅢeHcK)④。④光∞【清】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8.68页@【苏J力口·尼·罗曼诺娃著,宿丰林、厉声译,郝建恒校《远东俄中经济关系(19世纪—20世纪初)》,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67页。@睛】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编边长顺徐占江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1986年。16页。@今与中国黑龙江省隔江相对的俄罗骺阿穆尔州。囝【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编边长顺徐占江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1986年。15页。@包兹特涅耶夫《满洲概况》《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308-309页。。今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 绪三年(1877年)十月至四年夏、秋,俄商入境贸易四十七起共二百七十七人。俄商过境赴海兰泡贸易十二起七十七人。②在光绪三年(1877年)发生办理与俄国交涉卡官骁骑校那木济勒收受越界俄人谢仪遭到查办一事。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俄商阿哩克三达尔是七月十五日,赶驾马车七辆,装载零星货物,不听拦阻,由库克多博卡伦过界贸易后,于八月十八目送至阿巴该图卡伦,面交俄官。③光绪五年(1879年)夏、冬,曾有俄商雅西奇等十三起,“不听拦阻;先后持照闯越库克多博边卡”前往俄国阿穆尔省赶送马牛。署黑龙江副都统富庆报告称俄商全部送交海兰泡俄官,“当据该俄官声称,多劳贵处派员护送"④。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起至七年秋冬止,曾有俄商达尼尔等三十二起,共计俄人一百八十六名前往呼伦贝尔地方贸易,又有阿哩克三达尔等十三起,共计俄人九十一名前往巴尔虎游牧界内甘珠尔庙贸易,“虽经该管官按约拦阻,不听,俱经按起拨派官兵送回,交明俄卡头目接收”,又有业仆普等十二起,共计俄入五十九名路经墨尔根前往俄国海兰泡。⑤据前文,这一时期已经有专门从事边境贸易俄商,如阿哩克三达尔等,常年从事中俄边境贸易。奏折多次提到他,可知其在当时小有名气。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中规定,库克多博及其对岸旧祖鲁海图成为俄商前往中国贸易的过界卡伦。⑨光绪七年十月至八年秋、冬止,俄商入境贸易六十八起共四百七十人。俄商过境赴海兰泡贸易五起三十四人。⑦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至九年秋、冬止,俄商入境贸易六十九起共五百人。俄商过境赴海兰泡贸易五起三十二人。⑧可见光绪八年后俄商数量大幅上升后趋于平稳,很显然受到《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的影响。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至十二年年终,共有俄商依皮里等一百零六起,计俄人一千零三十九名,前往呼伦贝尔地方贸易,又有依万等十三起,计俄人九十三名,前往巴尔虎游牧界内甘珠尔庙贸易。“均经坐卡官兵,按起送交俄卡头目接收”。⑨光绪十二年(1885年)十月至十三年年终,俄商入境贸易一百三十三起共一千一百七十一人。@这几①《黑龙江将军丰等为汇奏俄人越界事奏折》《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罾《文绪禄彭奏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处所循案汇陈折》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东北卷《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黑龙江将军丰绅等为本季办理与俄交涉事咨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固《革职留任前黑龙江将军为俄商越界事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卡伦处本年办过事件折》《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389页。⑦《文绪禄彭奏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处所循案汇陈折》《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文绪禄彭奏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卡伦处所本年办过事件汇案折》《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黑龙江将军恭等,为将年间俄商起数,窃马犯案汇奏原折咨呈总理褥门文(附原稿)》《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唧《恭镗奏卡伦处所并无偷窃牛马情事折》《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 年人员空前增加,不知是否因祖鲁海图互市贸易取消之原因,导致边民大量涌入境内。光绪十四年无材料不知情况,但是上述人员剧增显然属于不正常情况,于光绪十五年奏折中俄商人数趋于正常五百人左右。可是从光绪二十一年俄商人数不足三百人,并持续减少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记载只有几十人①。从上文中可知后期俄商随意入境,而守卡官兵来去无常,所以上奏数字减少不能真实反映俄商入境人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庚子之乱卡伦全废,俄商出入边境地区贸易再无记载。但据俄方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893年)经旧祖鲁海图运往俄国近5千头牛和2万只绵羊②。如此众多的俄商前来贸易,说明当地有需求市场,俄商可以“硬闯”卡伦,但很显然不能强卖货物。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的中东铁路,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动工修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成通车。其干线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赤塔一HTa)④车站向东南,由满洲里入中国呼伦贝尔境内,中经齐齐哈尔、哈尔滨,东至绥芬河④出境,与俄国乌苏里铁路连接南抵符拉迪沃斯托克(BⅡ珊BocToK海参威)⑤。支线从哈尔滨南下,经长春、沈阳至大连、旅顺,铁路贯通整个东北。⑤满洲里口岸之后成为清代北疆最大对俄口岸。祖鲁海图口岸最终失去发展机遇,继续着低迷的中俄贸易。第三节阻碍祖鲁海图贸易发展问题探析一、关于在祖鲁海图贸易点建设问题。祖鲁海图地区对于尼布楚与齐齐哈尔之间贸易来说是个比较好的地点,尼布楚城、祖鲁海图、齐齐哈尔城三者在地图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俄国使臣斯帕法里出使清朝时(1675—1677年)就是路经尼布楚,在新祖鲁海图偏北的地方渡过额尔古纳河前往齐齐哈尔④。在清末边防措施形同虚设俄民随意出入境时,祖鲁海图也是尼布楚人进入呼伦贝尔贸易的主要通道。关于祖鲁海图贸易点建设问题探讨,先要弄清两国为谁而设置此贸易点。据前文可知在俄国主要为尼布楚地区商人。在清朝主要是内地商人,“因恰克图地方临近库伦,故库伦地方之商人均就近前往恰克图贸易。东边额尔古纳地方远距内地,而其附近地方空旷,无人居住,故商贾之人未有情愿前往贸易者。”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这里所指商人是“库伦地方之商人”,也就是主要指内地商人。这和恰克图情况相同,虽设在喀尔喀境内,①《恩泽又卡伦处所经过俄商起数并无偷窃牛马年终循案片》《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学郭蕴深、马越山译《十九世纪末俄国与东北边境的贸易》,《黑河学刊》,1985年4期。@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首府。④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市。囝今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参见达日夫《中东铁路与东蒙古》,内蒙古大学,2011年。。【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391页。 但是内地商人远远多于从事贸易喀尔喀蒙古人。但是很显然这相对内地太偏僻,内地商人对此地兴趣不大,最终成为每年一次的巡边官兵贸易点。建设贸易镇是俄方提出,中方“均照萨瓦所请施行”,所以俄方虽然因自然条件贸易点房屋建设缓慢,但已派人开始建设贸易镇。而中国方面根本没有建镇想法。如果在雍正十年之前呼伦贝尔中俄边界祖鲁海图地区可称为“空旷人稀”,但是雍正十年开始迁入索伦等部,就是上文所述“喀尔喀河等地驻兵一事”,如欲建设贸易镇很显然“空旷人稀”这一说法不能成立,海拉尔城就是始建于这一时期①。清政府移民建设库克多博很显然不是什么难事。中俄经济贸易被清政府限制在传统“朝贡贸易”框架内,清廷为求得边境安宁准许俄商进行边境贸易,祖鲁海图贸易当作对“藩属’’互市。但对于一个“藩国"已有恰克图互市贸易点的情况下,祖鲁海图其实就显得多余了。不难理解祖鲁海图最终成为每年一次的巡边官兵贸易点。这即符合清朝对东三省封禁政策,又以建立边境贸易点,合理驱逐齐齐哈尔俄商,消除外交隐患。如果说雍正十年之前可以因无内地商人未建设贸易镇,后期很显然清政府很满意这种敷衍俄国状态。二、关于祖鲁海图路途远问题。如果说“东边额尔古纳地方远距内地”,那也是因为清朝对东三省封禁政策造成的,从内地去往祖鲁海图距离较恰克图远,但如进行海运那么货物运费将远远低于恰克图,其实商业活动上路程远近主要是对于其运输成本而言。关于海运,早在雍正五年四月,居住于锦州的山东人屈兆恒、于国兴在当地造船并取票前往南方贸易。其中山东人屈兆恒所造~只船,梁头一丈八尺长四丈五尺。于雍正六年十月,将商人阎玉山等所携白布等货物运回卸载,船中没有违禁物品。并且把船卖给了同船前来的山东蓬莱县人范永顺并带来蓬莱县知县所发买船文书。②从中可知其跨海从锦州到达山东进行了海上贸易,这同清末南方货物海运到大连港是同一货物运输模式。虽然此次跨时代航海壮举载入“史册”,但他们命运十分不幸。因盛京将军衙门认为盛京地方只准造捕鱼、虾船于沿海捕猎,并未准造海上贸易船只。暂署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事务盛京刑部侍郎臣武格等上奏:“臣等查得,凡渡海大船,不准私造,业已禁止。若造盛京地方沿海捕鱼、虾小船,则报该城守尉、将军衙门,方准建造,发给令票。今山东民于国兴、屈兆恒于熊岳地方私造渡海大船,已大干法纪。该城守尉阿鲁并不查拿,使之造成,令开店民秦怀明、王义志等作保,即发给令票,遣之渡海,方报将军衙门者,显然有弊端。今虽得屈兆恒船一只,但于国兴一船渡海以去。⋯⋯请准将现今已到私造船只之山东民屈兆恒、买其船办之山东民范永顺,以及保屈兆恒、于国兴私造船只向城守尉阿鲁取票开店山东民秦怀明、。参见包梅花《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2叭2年。@《盛京刑部侍郎武格等奏参城守尉阿鲁违例折》《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1682.1683页。 王义志等俱皆拿获,将此案内行文档一并送交盛京刑部审明具奏。⋯⋯朱批:知道了。甚有理。”①从这一事件中不难看出清朝对东北封禁的态度之坚决,这也是人为造成祖鲁海图贸易的障碍。直到清末光绪十九年海禁解除②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但因中东铁路的修建,满洲里口岸取代了祖鲁海图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最大口岸。三、关于祖鲁海图贸易货物稀少问题。当初恰克图条约议定两处贸易点中恰克图建盖房屋常年贸易,而黑龙江将军首先改变祖鲁海图贸易为春秋两季,至雍正十年上奏又裁去秋季贸易。黑龙江将军每年四月间,派巡边官兵各自携带零星物品至库克多博地方,与俄罗斯交易。至于雍正十年时,管理呼伦贝尔地区的索伦总管博尔奔查等在给黑龙江将军报告中建议祖鲁海图继续一年两季贸易,但黑龙江将军还是裁去秋季贸易。这~点很好理解,呼伦贝尔地区相对齐齐哈尔具有极大的地理优势,所以其建议继续在祖鲁海图贸易,然而齐齐哈尔官兵长途跋涉很显然是巨大负担。“每年派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等处各遣大弁巡察边境,因各以土产贸易,无远省之商,无奇技之货,故未专派大员,此黑龙江互市之始也”@。巡边官兵携带货物贸易,毕竟货物种类不能够与坐商相比,这就直接造成进行贸易时商品种类少。巡边官兵携带的商品,在当时东北封禁政策下,要如同恰克图拥有充足的受欢迎商品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各以土产贸易”。如前文所述,巡边官兵口粮有时都得存放在巡边途中不能携带,可见其货物运输能力不高。综合以上情况难免出现“不总是有令人满意的各种货物以及他们小额贸易所需的货物,而是间或有之”④。“运进的商品数量非常少,以至于即使是当地的居民也不得不总是去色楞格斯克采购”⑨。其实在清朝对东三省封禁政策下,祖鲁海图贸易点最终“靠近祖鲁海图的中国领土上没有建立任何贸易基地”@,俄国方面由几个渔人窝棚和四座围有障碍物的哥萨克营房组成。④没落到如此地步一点也不令人奇怪。这就不难理解刘选民在其《中俄早期贸易考》中得出“祖鲁海图互市地之设,似为清廷敷衍俄人之要求而置”@的结论。其实祖鲁海图贸易就是清廷敷衍俄人要求而设置,清廷不可能如同俄罗斯为促进贸易取消国内关卡及出台刺激恰克图贸易政策。清廷更不可能出台刺激商人赴祖鲁海图贸易措旋如:发放赴祖鲁海图部票,开放海禁等措施。∞《盛京刑部侍郎武格等奏参城守尉阿鲁违例折》《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1682.1683页。固《将军衙门为转饬遵照豁除海禁谕旨事咨、札》《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清】钟琦《皇朝琐屑录.冯花馆琐笔(全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卷43。∞西林《18世纪的恰克图》《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6页。回嗽】特鲁谢维奇徐东辉谭萍译《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岳麓书社,20lo年。138.139页。蜉【苏]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宿丰林译《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64.166页。④西林《18世纪的恰克图》《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22页。鲫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燕京学报》,第25期。185页。50 结语清俄两大帝国经长达几十年争夺,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开始划分两国国界。额尔古纳河因条约签订成为中国呼伦贝尔地区与俄国水路边界,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也是呼伦贝尔中俄边境问题之始。雍正五年(1727年)的《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与《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划定了中国呼伦贝尔地区与俄国陆路边界,至此呼伦贝尔地区与俄国边界全部划定。随着边境划分呼伦贝尔地区的中俄边境问题陆续出现。对早期越界者多为先前生活在当地的部族越界渔猎,后期多为俄人越界种地、采矿、贸易等。在应对活动中采取设立呼伦贝尔八旗以及设立防俄卡伦、巡察边境等措施。清代呼伦贝尔在与俄国接壤边境地区中算是异类,一直到清亡前夕签订的《中俄满洲里界约》为止边界未被蚕食,原因之一其与日益完善的边防措施是分不开的。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贸易早在划界前因为中俄两国人民生活物资的需求就在呼伦池地区出现。但清朝为加强其对呼伦贝尔边境地区控制延续东三省封禁政策。早期在清帝国强盛时可以确保其封禁政策得到落实。清朝对内在东北的封禁政策及对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呼伦贝尔经济发展,致使库克多博贸易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其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经济需求。当清帝国实力已经衰落难以维持旧有政策却未做相应改变,以致边境人民因物质需求进行贸易造成边境问题,并导致出现鄂伦春入俄籍等事件。至于宣统三年(1911年12月)清朝灭亡前夕签订《中俄满洲里界约》一事,是因为清帝国已经没有军事和经济实力保证《尼布楚条约》执行,更不是单单一个呼伦贝尔或黑龙江乃至东三省努力所能决定的。 参考文献一、档案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元年一七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一十五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全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6.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东北卷《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3年。7.中国第一档历史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9.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二、文献史籍(一)汉文1.《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2.[清]何秋涛《平定罗刹方略》。3.[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光绪七年刻本。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5.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6.《中俄边界条约集》(俄文本、俄文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73年。7.魏秀梅编《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8.[清]敖拉常兴著,富丽译《敖拉常兴巡边记》,《四平师院学报》,1983年第l期。9.[清]西清《黑龙江外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清]杨宾方式济吴极臣撰《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编边长顺徐占江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 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1986年。12.张莉《乾隆五十四年中俄贸易史料选译》,《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13.[清]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4.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15.方衍主编《清实录中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史料汇编》,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92年。16.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上、中、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7.刘民生孟宪章步平编《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修订版18.《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种)》(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9.程廷恒、张家瑶《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20.李兴盛等主编《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黑水丛书)》(全二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21.[清]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全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2.[清]邹代钧著《西征纪程》《中俄界记》,岳麓书社,2010年。23.[清]钟琦撰《皇朝琐屑录一冯花馆琐笔》(全四册),国家图书馆,2011年。24.清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二)外文(汉译)1.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2.[法]张诚著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张诚日记(1689年6月13日一1690年5月7日)》商务印书馆,1973年3约瑟夫·塞比斯著王立人译《耶酥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商务印书馆,1973年。4.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译《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全四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5.[俄]瓦西里·帕尔申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编译组译《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商务印书馆,1976年。6.[俄]P.马克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1977年。7.[俄]A·n·瓦西里耶夫著北京师院外语系俄语专业师生合译《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8.[俄]A·n.瓦西里耶夫著北京师院外语系俄语专业师生合译《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 9.[俄]E·B·冈索维奇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译《阿穆尔边区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10.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厦门大学外文系《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翻译小组译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校《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全三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11.[俄]A.n·瓦西里耶夫著北京师院外语系俄语专业师生合译《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2.[德]G·F·米勒彼得·西蒙·帕拉斯《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易、战争和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13.[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全四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4.[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1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编译《(历史文献补编)选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82年。、16.郝建恒等译《历史文献补编一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17.《历史研究》编辑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合编《清史译文新编·第一辑(故宫俄文史料)》,2005年,(1964年由《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印)。18.[俄]阿·科尔萨克著,米镇波译《俄中商贸关系史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lO年。19.[俄]娜·费·杰米多娃、弗·斯·米亚斯尼科夫著,黄玫译,米镇波审校《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0.[俄]特鲁谢维奇著,徐东辉、谭萍译,陈开科审校《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岳麓书社,2010年。(三)俄文1.BacHJIbeBA.兀.3a6ai£I鼢JIcKHeKa3aK珏.ⅡcTopHqecKH螽oqepK.HHTa.1916一18.3T.(A·n.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赤塔,1916—1918年,共三卷。)三、著作(一)汉文1.郭道甫《呼伦贝尔问题(1931年)》,大东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2.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4.吉林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简编》,吉林人出版社,1976年。 5.戎疆《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人民出版社,1976年。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卜4卷),人民出版社,1976—1990年。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地图出版社出版,1987年。8.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编《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9.吕光天,古清尧编著《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10.薛衔天著《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11.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4.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5.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6.宝音朝克图著《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7.黄定天著《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8.白拉都格其著《成吉思汗的遗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19.叶柏川著《俄国来华使者研究(1618~18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二)外文(汉译)1.[英]拉文斯坦著、陈霞飞译《俄国人在黑龙江》,商务印书馆,1974年。2.[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3.[苏]加·尼·罗曼诺娃著,宿丰林、厉声译,郝建恒校《远东俄中经济关系(19世纪一20世纪初)》,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俄]齐米特道尔吉耶夫著,范丽君译,乔吉审定《17一18世纪蒙古诸部与俄罗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5.[苏]阔尔玛佐夫著《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6.[苏]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著宿丰林译《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三、论文1.李士良、干志耿《中俄(尼布楚条约)和清政府的巡边制度》,《哈尔滨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2。施继嘉、黄淑荣《沙俄侵华头目——穆拉维约夫》,《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3.张本政《试论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抗俄斗争——黑龙江上下游少数民族抗击沙俄“考察队”的光辉业绩》,《求是学刊》,1980年第2期。4.杨余练《简论清代康熙时期的‘‘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5赵秉忠《清朝前期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6.刘邦厚《1861年后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的巡边活动》,《瑷珲历史论文集》,1984年。7.郝建恒《叶·哈巴罗夫写给雅库次克督军的报告》,《北方文物》,1984年第3期。8.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9.季米特里·包兹特涅耶夫著,郭蕴深、马越山译《十九世纪俄国同中国东北地区的边境贸易》,《黑河学刊》1985年第4期。10.胡宝林《试论清代黑龙江边防》,《北方论丛》,1985年第5期。“.卢明辉《清代前期中俄边境贸易关系及其对北方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1987年。12.白拉都格其《元代东道诸王勋臣封地概述》《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第2期。13.宿丰林《中俄贸易史溯源》,《黑河学刊》,1990年第3期。14.郭蕴深《清末民初蒙古地区的中俄贸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15.姜涛《清代中国北部沿边卡伦设置及沿边卡伦路》,《北方文物》,1992年第4期。16.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17.忒莫勒白源原《蒙古边防文献两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18.李之勤《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清代西北边疆的巡边制度和巡边路线》,《中国历史地理》,1995年第3期。19.白拉都格其《1840年之前蒙古在中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20.郦永庆《早期中俄贸易研究》,《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21.黄定天《黑龙江地区海关的设立及其殖民地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22.张永江《试论17-18世纪蒙古各部成为清朝藩部的途径与方式》,《蒙古史研究》,2000年00期。23.李凤飞《贡貂制度与清代东北治策》,《求是学刊》,2001年第5期。24.马长泉《卡伦的起源及类型问题》,《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l期。25.宝音朝克图《清朝边防中的三种巡视制度解析~“卡兵巡查”、“巡查卡伦”、“察边”之区别与联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6.顾丽华《清代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沿革》,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27.宝音朝克图《清代卡伦官兵的坐卡制度解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28.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29.马长泉《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30.陈鹏《清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管理研究(1636—1860)》,《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31.吴雪娟《康熙满文本<九路图>与清代巡边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32.刘威《清末东北新政中的军事改革》,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33.宝音朝克图《清代蒙古地区卡伦设置时间考——以漠北地区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34.张维维《杨儒与中俄交收东三省谈判》,《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35.马长泉《论清代卡伦的文化内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3期。36.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37.齐春晓《简述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及其影响》,《北方文物》,2009年第4期。38.安娜《清代呼伦贝尔佐领敖拉·昌兴及其巡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39.达力扎布《清太宗和清世祖对漠北喀尔喀部的招抚》《历史研究》,2011年第02期。40.杨慧、衣保中《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41.达日夫《中东铁路与东蒙古》,内蒙古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42.包梅花《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附录一:《呼伦贝尔四邻示意图》注:据《俄国蒙古中国》地图22“蒙古及其四邻地区总图”制。58 附录二:《斯帕法里旅程示意图》注:此图为《俄国·蒙古·中国》附图“地图26”,未保留译者注释。59 后记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三年承蒙导师和各位师长的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此深表谢意。今天我的学业得以完成,这与亲友的支持、老师们的关心及同学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感谢我的导师白拉都格其教授。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我诸多专业方面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尽管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精力,但深感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因此难免出现错误及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李志远201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