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2-06-16 12:14:41 发布

李时珍精神和《本草纲目》的成就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李时珍精神和《本草纲目》的成就我一直觉得,我们办公室这样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与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说的不一定全,也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原因主要有三句话:一是身份使然;二是工作要求;三是个人所需。对这三句话怎么理解?(1)所谓的“身份使然”是指:作为李时珍家乡的一员,我们对李时珍的了解,应当比常人更多、更全、更深一点;(2)所谓的“工作要求”是指:我们作为县委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知道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李时珍就是我们县最大的特色,而且我们县这么多年来一直做李时珍的文章,那么李时珍到底有多特,特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大略的认识。这就是工作的要求。(3)所谓“个人需要”是讲:我们都知道“读史使人明智”,了解一下我们蕲春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讲应当有益。另外李时珍我们县的一位圣贤级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孔子曾经讲过君子当见贤思齐,21 所以我们应当对他的成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些也是我们提升自己的需要。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周恩来总理1959年4月29日,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举行的茶话会上讲:“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理解现在、更准确地把握未来。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大家看标题可以知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李时珍精神,二是《本草纲目》的成就。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讲解。一、李时珍精神是什么?李时珍精神是什么?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爱的情怀;二是实践的品质;三是创新的精神;四是超人的毅力。1、大爱的情怀怎么体现?嘉靖版的《蕲州志》卷十一《儒林》篇记载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李时珍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思想为理念,充分体现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正如郭沫若所言:“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这里有两个故事,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从故事中体会一下李时珍的大爱情怀。21 ①故事一:一年春天,李时珍坐小船到雨湖对面的银山采药。小船接近一片芦苇时,忽听到芦苇丛中传来哭泣声。一位五十开外的老渔妇坐在一条破旧的渔船上呜咽,李时珍忙上前仔细询问。原来老渔妇一家在雨湖捕鱼,儿子、媳妇因生活艰辛劳累过度相继病逝,唯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孙女跟着她。因办理丧事等欠了一笔债,祖孙俩就只好靠打渔还债。当时一般的鲜鱼价格很低,只有青背鲫鱼价钱要高一点。然而,青背鲫鱼只有用钓钩才能捕到。用这种钓钩,每天都要日落下饵,五更收钩,实在是太辛苦了,孙女身子单薄难以支撑。早晨她正准备收钩上集市卖鱼,忽然喊头晕,身子晃了晃便一头栽倒在船舱里不省人事。听了老渔妇的哭诉,李时珍跳上渔船为小女孩诊断,知道她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平时营养不良,身体极度虚弱而引的昏厥。李时珍关切地对老渔妇说:这孩子只是身体太虚弱了,须用药物滋补。”老渔妇摇着头,为难地叹了口气。李时珍心里明白,她们连每日三餐粗茶淡饭都难以维继,哪还有钱去买滋补品呢?李时珍想到这里,对老渔妇说:“这孩子体虚,你该常给她弄点鱼吃,你那鱼篓里的青背鲫鱼可是很好的补品啊!”老渔妇苦笑道:“21 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我们捕鱼的虽然捕的鱼儿用船装,可谁也没有尝过鱼的鲜。何况这孩子父母死时还欠下不少债,哪能有鱼给她吃呢?”李时珍听罢,深为她家不幸的遭遇而难过,安慰一番便告辞,老渔妇忙从鱼篓中取出两条青背鲫鱼给李时珍作为酬谢。李时珍再三推让,老渔妇总是不依,他只得把鱼收下。临行时,李时珍对老渔妇说,他要买青背鲫鱼,叫她孙女每天送两条到他家去。第二天,那渔家姑娘真的把鱼送来了,过了秤,付了钱。李时珍把姑娘留住,端出昨天买的那两条青背鲫鱼煮的汤,对小姑娘说:“你喝下就不再头晕了。”姑娘顺从地喝完了鱼汤,李时珍叫她明天再来送鱼。就这样,那女孩子每天送鱼来,李时珍买了鱼就煮鱼汤给她喝。一个月后,这渔家小姑娘面色红润,再也不头晕了。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蕲州城。②故事二:一天李时珍从外面出诊回家,路上李时珍一直在琢磨本草上的药物,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大堆人,乱哄哄的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只见一个地保(负责地方治安的人)嘴里咒骂着,凶巴巴地正捆着一个衣服破烂的外地人,那人直瞪着眼,一声不吭,显得十分愤怒。李时珍一问,原来被捆着的是一个走方的医生。因为旁边的染坊里的掌柜有病舍不得花钱,就请了这个走方(游走四方)的医生给看了病,开了药;可是吃21 了他开的药之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把人吃晕过去了,所以地保就把这个走方的医生捆着带回来了。李时珍问了情况后,关切地看了看那医生一眼,对地保说:“我进去看看,要是他真的错用了药,你再捉人也不迟。”说着李时珍走进染坊。染里的伙计见李时珍来了,忙把药方递给他,有个伙计还把药罐里的药渣倒在柜台上,请李时珍查验。李时珍看了看药方,又细心地拨弄着药渣。他捡起一种药渣,放进嘴里嚼了嚼,点点头说:“对了,这药叫“虎掌”,方子上没有,药铺里却把它错当成“漏篮子”了。“一旁的账房先生很不服气,说:“这药是慎德堂(当时蕲州最大的药铺)抓的!”这时地保也押着那医生进来,接口说:“慎德堂是八十年的老字号,哪里会错!李大夫可不要得罪了包乡绅!”这包乡绅就是慎德堂的老板,在当时蕲州是有钱有势。大家听地保这么说,都闷着不敢说话。李时珍按捺不住,说:“老字号查旧药书,翻老皇历,哪会不错!这位医生没有错,快把他放了!”地保不懂药,只得把那医生放了。李时珍再仔细一打听,得知那医生叫老魏,干这行虽已有几十年,却到处被人轻视,李时珍很同情他,便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老魏跟着李时珍到了李家,见过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三个人就聊起来了,老魏对药物了解很多,他们谈了很多药物方面的知识,而且老魏还把知道的许多秘方都告诉了李时珍。谈到目前的药书和药物,老魏说:“现在的药物混乱极了,古书上往往把不同的药错当成一样东西,今天慎德堂药铺就是上了古书的当。”李时珍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我也发现了古书中有许多21 错误,如果不修订这些错误还会误诊很多病人的。”说这话时,他心里早已决定,准备重修本草。因为李时珍觉得当医生可以使少数人受益,而重修一部本草大著,则可以使大多数人受益,使千秋万代人受益。2、注重实践的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重视书本,但不唯书本,尊重前人,但不迷信前人。李时珍重视临床实践,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对前人错误的记载一一纠正,对方士的谬论敢于实事求是地批驳,对存疑的一一厘正,对正确的坚决继承。比如苹、莼、莕三种水生植物的形态,《尔雅》、《韩诗外传》、《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等书的说法不一,互相矛盾。李时珍批评说:“皆无一定之言。盖未深加体审,惟据纸上猜度而已。时珍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云。”他亲自跑到江河湖泽,通过采摘辨认之后便得出明晰的结论:“其径一二寸,有一缺而形圆如马蹄者莼也。似莼而稍尖长者,莕也……四叶合成一叶,如田字形者,苹也。如此分别,自然明白。”二是亲自采集和栽种药物。李时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准确无误的知识,总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各地寻觅草药,采集标本,比较其性状特征之不同,找出其细微差别,并亲自栽培药物。经他亲手栽种的药物有薄荷、地黄、石斛(hú)、红花、黄芪、萱草、黄精、蕲艾、麦门冬、使君子、芍药、百合、菊花、曼陀罗花等。黄精是一味补虚益精的药,本来是野生的,李时珍采回后加以栽种。他说:“21 黄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长二寸,稀种之,一年之后极稠,子亦可种。”红花是一味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药物,李时珍介绍说:“红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亦可食——其子五月收采,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他说种红花就像种苎麻一样。不仅知道其花可以入药,而且知道其苗还可作美味的蔬食,对红花有这么全面的了解,如果不是亲自栽种是根本办不到的。三是李时珍除了自己采集和栽培药物外,还亲自动手加工炮制药物。比如芫(yuán,yán)花能泻水逐饮,解毒杀虫,却是一味有毒的药物。李时珍描述其炮制方法时说:“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也。或以醋炒者次之。”又如熟地的炮制方法也很有讲究。李时珍指出,由于地黄性泥滞,故用芳香走窜之砂仁加酒与之拌蒸晾干,令其通而不滞,有滋阴补血之效。古法制熟地黄需经过“九蒸九晒”,故熟地又名“九地”。四是鄙视那些仅依据文字记载或主观臆测的人。对那些仅依据文字记载或主观臆测的人,李时珍认为他们是:“未深加体察,唯据约上猜度而已。”例如百合是一味补中益气的药物,常生于山野,亦可人工栽种。徐锴《岁时广记》云:“二月种百合,法宜鸡粪。或云百合是蚯蚓化成。”李时珍怀疑这种说法:“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其瓣种之,如种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21 ,未必尽是蚯蚓化成也。蚯蚓多处,不闻尽有百合,其说恐亦浪传耳。”原来百合有种子,又可根瓣栽植,那种认为百合乃蚯蚓所化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同样,李时珍对于锁阳系马的遗精所化等说法,也据理予以批驳。对于他这种重视实践的调查精神,后人称赞为“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实不为过。李时珍总是把实践的结果来说明问题,检验前人留下的财富及社会民间的传说,始终如一地坚持实践。3、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又在哪些方面呢?集中体现在《本草纲目》的编著上。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再作详细的介绍。4、超人的毅力又当如何理解?一是编写《本草纲目》几经周折而不放弃。李时珍因为决定重修《本草》,从荆王府到楚王府,由楚王府又到太医院,在太医院里工作期间,不顾个人的前程是否受到影响,明知当时朝野上下只重方术而不重医术,他仍然多次向他的领导太医院吏目力荐重修本草工作,并与领导发生冲突,最后由于没能得到当时的领导人的支持,李时珍不得不放弃借助朝庭的力量重修本草的打算,辞去太医院职务,回到家乡,树立自己重修本草的决心。在这一系列的挫折中,他一直都没有恢心丧气,我们不得不服他那超人的意志力。二是编写《本草纲目》坚持三十年而终成。21 能够坚持近三十年去编一本还不知道能不能出版的药书,我们不能不佩服李时珍过人的胆识和坚韧的毅力。以上是我个人对李时珍人品的理解,当然李时珍这个人,他的精神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所能概括的。二、《本草纲目》的成就说起《本草纲目》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李时珍就是因为它而名垂青史,古今中外很多知名的学者对这部著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如跟李时珍同时代的王世贞,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他就曾说:“兹(《本草纲目》这部书)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意思是说:“这样的著作岂能以一般的医书同等看待呢?实在是研究性命理气之学中的精微之品,更是推究药物药理之格物通典,可称之为帝王不愿公开的秘籍,普通百姓喜爱之如至宝。”(王世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有的可能知道他是明朝文坛领袖,后七子中的重要人物,但如果我说《金瓶梅》大家可能都知道,《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据有学者考证可能就是王世贞。)还有,李时珍的同乡顾景星(清代人,跟李时珍他们家是世交),他也为李时珍写了一个传,传记中着重介绍了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来龙去脉。当代的著名的学者郭沫若老先生也为他的墓碑题了词,他说:“21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他的这个题词两句话五层意思:一是讲李时珍是医圣(因为他集中国药学之大成于一身);二是讲《本草纲目》是1892种药物的说明;三是讲《本草纲目》的编著过程很艰辛(是李时珍花费了三十多年的心血,广罗博采才编成的);四是讲《本草纲目》救了很多人;五是讲李时珍很伟大,他和他的书将永垂不朽(表达了他老人家对李时珍的敬仰之情)。外国的有学者有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是“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通过查阅这些知名人物对李时珍的评论,我们看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对《本草纲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就引起我的兴趣了,《本草纲目》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换句话说,《本草纲目》到底有哪些成就和价值,让这么多知名人仕为它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呢?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我的感觉就是:实践+创新。那李时珍是怎么样的一种创新呢?下面就向领导和同志们一一作个汇报。我们都知道《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近200万字,收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书中并附有各类种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这是它的大概情况。21 1、《本草纲目》在药物学上的创新:一是李时珍在分类方法上的创新。它彻底废除了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列16部为纲,分60类为目,建立起16部60类全新的药物分类体系。各种药物按部类分别排列,振纲分目,区类析族,体例严谨,层次分明。他做的这项工作就象是我们秘书科每次开会排座位。秘书科给参加会议的领导排座位的依据:一是根据级别、二是根据职务、三是根据资历,等等。领导级别就相当于“部”,领导职务就相当于“类”,领导资历就相当于“族”。16部的名称依次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详见下表)纲目1水部天水、地水2类2火部火类1类3土部土类1类4金石部金、玉、石、卤石4类5草部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有名未用10类6谷部麻麦稻、稷粟、菽豆、造酿、(谷物制品)4类7菜部荤辛、柔滑、瓜菜、水菜、芝而5类8果部五果、山果、夷果、味果、瓜类、水果6类9木部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21 10服器部服帛、器物2类11虫部卵生、化生、湿生3类12鳞部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4类13介部龟鳖类、蚌蛤类2类14禽部水禽、原禽、林禽、山禽4类15兽部畜类、兽类、鼠类、寓类、怪类5类16人部人类1类共16部60类我们看一看这16部的顺序:是先矿物,后植物,再动物,最后是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完整体现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是当时最为科学的自然分类法。在每部之下,则按一定原则区分为类,怎么样区类呢?举个例子说吧:比如木部,就按照生物形态将它们分为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鳞部分为龙类、蛇类、鱼类、无鳞鱼类;比如草部,就按生长环境将它们分为山草类、隰草类、水草类、石草类、苔草类;比如禽部,分为水禽类、原禽类、林禽类、山禽类。《本草纲目》的分类法,有很多与现代生物学分类不谋而合,有的甚至整个一类与现代分类内容基本相同。在同类药物中,又贯彻所谓“析族”原则。就是将属性或亲缘关系相接近的一组药物排列在一起。比如金石部中21 石类的丹砂、水银、轻粉、粉霜、银朱、灵砂等皆是汞的化合物,是为一族;果部山果类的桔、柑、枸橼、金桔等均属芸香科,亦为一族,排列在一起;介部龟鳖类,将各种龟为一族,排列在一起,各种鳖排在一起,以示龟鳖之间的区别。对于植物的分类,李时珍在草、谷、菜、果、木五部之下,又细分为27类。这个5部27类的植物分类法,较之西方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1755年创立的两类24纲分类法,不仅早了100多年,而且还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是药物说明体例的创新。李时珍对他所收载的1892种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每种药物分别从“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等8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说明,丰富了药物学的内容。这种编撰体例使《本草纲目》在对药物的分析和研究方面,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本草书,都更加完善,更具科学性。可以说李时珍创造了一个药物说明的体例,直到今天,我们的药物说明书主要还是按照这些方面对药物进行介绍说明。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标准化考试试卷,有统一的格式。1、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2、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3、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4、气味,指药物的酸甜苦辣咸涩、寒温凉平、有毒无毒等;21 5、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6、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7、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8、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一方面,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充分吸取前人的经验,精心采录历代医书药书中的有关论述。如“大黄”一药,《集解》栏就列有别录日、普日、弘景日、恭日、藏器日、颂日、时珍日等七家之言;《发明》栏列有之才日、宗爽日、震亨日、时珍日、成无己日、颂日等六家之言。在“时珍日”中,对前人所言,谬误则批驳之,精当则阐扬之,或径抒己见,每种药物皆是如此。李时珍正是这样在批判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使《本草纲目》成为一部集历代药物学大成的空前巨著。又如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一部《人参传》,这部书虽然后来失传了,但后人却可以从《本草纲目》中的“人参”一条中窥见其基本内容。李言闻的另一部现已失传的著作《蕲艾传》,其基本内容也大致反映在《本草纲目》“艾”21 条之下。可以说,《本草纲目》一书是李时珍一家几代人医药实践经验的结晶。(他这项工作,我觉得有点类似于我们县编办的工作,对每个部门设立相应的科室,但李时珍又没有停留在科室设定的这个层面上,他还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每个工作人员在所在的科室上应当做些什么事也作了研究。)三是增加了374种新药。其中很多药物的功效主治、临床运用在我国药学上是首次记载,并且对其中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丰富和充实了祖国药物的宝库。这些新增药物,有的是考自历代本草中有其名而未作专条论述的,有的是原来散见于各种非药物学著作中,有的则是李时珍亲自从民间收采而得的。这些药物有许多已成为今天的常用药,如土茯苓、半边莲、淡竹叶、丝瓜、三七、樟脑、白蜡等。《本草纲目》从历代药物著作中收录药物表典籍录药数典籍录药数典籍录药数《神农本草经》347种李珣《海药本草》14种李杲《用药法象》1种陶弘景《名医别录》306种肖炳《四声本草》3种朱震亨《本草补遗》4种李当之《药录》1种陈士良《食性本草》2种吴瑞《日用本草》7种吴普《李草》1种韩保升《蜀本草》5种周宪王《救荒本草》2种雷敩《炮灸论》1种马志《开宝本草》111种汪颖《食物本草》16种苏恭《唐本草》111种掌禹锡《嘉佑本草》78种宁原《食鉴本草》4种甄权《药性本草》4种苏颂《图经本草》74种汪机《本草会编》3种孙思邈《千金食治》2种大明《日华本草》24种陈嘉谟《本草蒙筌》2种孟诜《食疗本草》17种唐慎微《证类本草》8种李时珍《本草纲目》374种陈藏器《本草遗失》369种寇宗爽《本草衍义》1种  四是李时珍新增了8161个附方。21 《本草纲目》收集的药方达共11096首,其中李时珍新增的附方占全书的四分之三。这些附方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这些附方仍被大量地应用着。所以说,《本草纲目》不仅集本草之大成,而且是医方之全书。《本草纲目》结合本草研究方剂,还体现了医和药的紧密结合,对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启发后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方药,促成了清代对方剂学的研究热潮。这就相当于发改委和统计局所做的工作了,好的药方都收入进来。2、在医学上的创新。一是创肾间命门说。在李时珍之前,人们认为人只有一个肾,即“左肾右命门”,而李时珍首次提出命门“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的观点,改变了以往左肾右命门的说法,认为人有两个肾,这是中医命门学说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开创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命门”的新的中医理论。(我个人认为,这也为我们今天能够做肾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人有两个肾,所以才有人提供肾源,如果每个人只有一个肾,那谁能够捐出自己的肾呢,除非他自己不要命。)二是创“脑为元神之府”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脑是人的思维器官,是人精神活动总枢纽的观点,推翻了自古以来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的传统观点。在400年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见,而且这一发现逐渐为后人所认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 三是在中医药史上首次论述了人的胆石症。李时珍对人的胆石症认识过程,是首先弄清了畜类动物的胆石症,然后根据推理判断出人的胆石症。中医学很早就把畜类动物的胆石视为灵药。如早在《神农本草经》即有牛黄(即牛胆结石)的记载,谓其能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因牛黄药效确实,以后历代本草均予收载。但对牛何故生黄却茫然无知。陶弘景附会神异之说,谓神牛出入,鸣吼有之“,谬误之至;苏颂虽如实记载了牛胆石症状“眼如血色”(相当阻塞性黄疸),”时时”鸣吼”(疼痛),但仍不知道这是病,当然更不知牛黄是牛的肝胆结石.这样从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开始,到《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一千余年中,无一人认清牛黄的本质。李时珍指出:“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本草纲目》卷五十·牛黄条)。第一次揭示了畜类动物的胆石症。此后,李时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通过逻辑思维,从牛之黄是牛之病,进而推论到人亦有此病,从而第一次揭示了人的胆石症。四是首创用冰外敷退烧降温。五是首创蒸汽消毒法预防瘟疫。这些论述和创造在后世都得到了证实和广泛地应用。3、《本草纲目》在矿物学、生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自然科学方面也的创新性发现。21 在矿物方面,《本草纲目》的金石部共记载金石矿物137种,分为4类,其中金类28种,玉类14种,石类75种,卤石类20种,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将金石类独立成编,显然就是我国16世纪的一部矿物知识大全。西方科学界对《本草纲目》最早产生兴趣和注意研究的正是它的金石部。《本草纲目》对动物知识的研究和记载异常丰富,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动物学著作。它收载了462种动物,不仅论述这些动物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还描述了许多动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繁殖及病症等多方面的情况。所以,达尔文根本就不认为《本草纲目》的价值仅仅局限于药物学,或者医疗学,而是一部百科全书。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当中,有过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动物和植物在家养环境下的变异》。他是研究进化论的,所以他就要研究原来都是野生的动物、植物,如果放到家养的环境下,会发生什么进化,会发生什么退化,会发生什么变异,这是一篇经典性的论文。而这部文章里边,他引用的资料,就是李时珍收集的关于鸡的七个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各种各样品种的鸡都给罗列起来,讲它们之间的不同。所以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收集的资料,对像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4、《本草纲目》的文学价值。书中对药物的描述,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文笔简洁而优美跌宕,虽日写药,亦是写文,以文寓药,以文载道。21 比如书中赞美菊花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是千古妙文,“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如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这哪里是写药,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语言太优美了。5、《本草纲目》在哲学上的成就。我们知道哲学主要是研究世界观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等,在这些方面,李时珍处在十六世纪就取得了很高地成就。一是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认识。第一,李时珍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晚明李时珍生活的时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统治着思想界。医药界也被方士邪说所笼罩,歪曲医学界的阴阳五行学说,使五行成为十足的唯心主义性质,而李时珍勇敢地与这些方士作斗争,坚决维护五行说的唯物主义性质,坚持用五行说解释自然界,21 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李时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而且人们可以认识它;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只要人参与自然一定可以改造自然,但以正正确认识自然规律为前提。二是事物运动的辩证法思想。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顺逆天时用药论”,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阐述人体、天时、用药三位一体的整体性。二是通常达变的辩证观。李时珍在精研药理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把握药物的一般性能,这就是所谓常,亦即矛盾的普遍规律;同时又强调灵活用药,注意药物经过炮制、配伍后的变化,亦即矛盾的特殊规律。他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巧妙地正确处理了药物的本与殊、升与降、补与泻的重要问题。三是发展变化的时空观。李时珍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药物也是如此,因此,他在研究药物性能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药物的影响,把药物学内在的时空关系的概念,引入到本草学的范畴,赋予本草学历史的概念。四是相反相成的一体观。李时珍临证用药,善于将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组合起来运用。三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形式。李时珍在采访四方的过程中,收集到不少新的民间单方。这些单方疗效确切,前人未曾论述,如何解释药理21 ?李时珍综合运用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推理法和论证法,一一论证说明。比如李时珍在讲讲到藤蔓治疗人的筋病时就说:“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第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微矣”(卷十八草部旋花)。这里就用了类比法。这些论证解释在当时科学水平的情况下,还不能从微观方面完全解释所有药物的作用原理时,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充分展现了李时珍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一看,郭沫若、顾景星、王世贞、达尔文和李约瑟他们对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的评价,我不知道是不是让大家更加明白了他们作出这些评价的理由,大家是不是不再盲从,他们怎么说,我们也就怎么说,而对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是不是让大家对《本草纲目》的认识是不是更清晰一点,当然,我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