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7 MB
- 2022-06-16 12:11:3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巧靜彌.’^:‘蘇/必,‘?■--。.'-?.;.';./節?言么J'分类号]坤:、码:1〇422,争;单位代密级:V学号:,201210865.諭^乂乏..魏SHANDONGUNIVERSITY(感V硕±学位论女胃ThesisforMasterDereeg论文题目:屈原《九歌》的叙事学硏究?Th'eNarra化loStudof?Yuans/!?GegyyQ’;占、.k',w"LV,六'作吞巧名;,江鹏妄气;巧於、打1‘巧巧半^.'__学互統,;±亂位播学院,.‘.::取巧己—^v志、’、一人,'今1.;t;二V:''.‘?I'与;妃>妊点专IV軒、占-V心:[[/Cv.专业名免絲職.。|鄉啤.?,.电駐吉化文学漓每:户.\叛:戸扩:指导教.;纖札.認教授.?...顧鬚合作导师、hJ驚呵.:;护v.:.譯式帮赔.义,香靖;:如■:葬齡:'‘、2015{、vx年3月30日;.公若,.:'.;V巧數;茄护满心:护,皆獻麵斩.軍轉纖a
分类号:2>2^单位代码:10422密级;学号:之主嚷J心、t硕±学位论文ThesisforMasterDegree论文题目的餐^嗦义乔灸^oClcc1^S}7U-f了从6fA作者巧么kbM據^巧獻培养单位义辟^^巧语絲专业名称气風幸聲女嗦指导教师J^屯後-.^f合作导师?以I年3月^日y
原剑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W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么J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目录5摘要Abstract7绪ife9一9、前言:叙事学和诗歌二、研究现状121.《九歌》研究综述口2.叙事学研究综述口53.诗歌叙事学研究综述1H、研究价值及意义16一第章《九歌》的叙事性和文体性质18一《》第节九歌是否有叙事性18第二节《九歌》的文体类型和性质22第二章《九歌》的叙事者27一第节《九歌》叙事者概念及文献综述27第二节《九歌》叙事者梳理巧《》第H章九歌的故事: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44一第节叙事结构44第二节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49第四章叙事时间52一第节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52第二节叙事顺序54第H节叙事时距56第五章叙事情境: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59一第节概念:叙事情境及其H要素59第二节《九歌》叙事情境兰要素分析6111.叙事人称62.叙事方式63I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女3.叙事聚焦65第六章《九歌》的诗歌形式对其叙事的影响68""一第节《九歌》作为入乐之歌对其叙事的影响68""第二节《九歌》诗歌段位性对叙事的影响分析73""1.段位性与诗歌叙事学理论73""2.诗句分节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兮的使用)743.《九歌》韵律对叙事效果的影响77结?81参考文献85致谢88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CONTENTSChineseAbstract5Abstract7Introduction9Section1:NarratologyandPoems9rSection2:LiteratueReview12""1.Literature民eviewofJiuGe122.LiteratureReviewofNarratology133.LiteratureReviewofNarratologyofPoem15Section3:MeaninsoftheResearch1g6""Chater1:NarratWityandGenreofJiuGe.18p""Sectio打l:Do的JiuGeHaveNarrativity?18""tSecion2:Ge打reofJiuGe22""Chapter2:TheNarratorofJiuGe27'^""Sec’tionlheCo打cetofrratramitheiteratui扣e:TpNaoL化民evewof11GsNarrators27""’Section2:TheSepecficAnalysisofJiuGesNarrators33Chater3:EventsoftheStories:NarrativeStructureModeandLoic44p,gSection1iNarrativeStructure44Section2:NarrativeModeandNarrativeLogic49Chater4;NarrativeTime52pSectionINarrativeTimeandStoryTime52Section2NarrivTiOrdr5;atemee4SectionsNarrtivTiP:aemeace56Chapter5:NatativePe巧pective:NarrativePerson,MethodandFocalization59Sectionl:NarrativePerspectiveanditsThreeMainFactors59""Section2:TheAnalsisofeeeMaFtsJ62y化Thri打acorofiuGe1.NarrativePerson62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2.NarrativeMethod633.NarrativeFocalization65Chapter6:EffectsofthePoemFormHavingonNarroation68Section1:EffectsofBeinLrics68gy",,Section2:EffectsofDynamics73""1.DynamicsandNarratologyofPoem73""2.TheUseofXiandShateredPoemSentenses753.EffectsoftheRythms77Conclution81Reference85Acknoledement88g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摘要"由于传统的文学理论一"抒情性来标记定义诗歌直用,使得诗歌在叙事学一直缺席分析的领域。事实上诗歌文体从诞生之际就和记事、记史密切相关,是叙事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歌》作为先秦时期优秀的富于叙事性特征的诗歌,文化背景神秘、人物角色众多、戏剧色彩浓厚,是叙事学研究的良好文本。本文用经典叙事学和刚起步不久的诗歌叙事学理论对先秦诗歌《九歌》进一一行叙事学分析一,方面旨在填补诗歌叙事学的空白,另方面意在提供个用西方叙事学欣赏中国先秦诗歌的案例。"一在进行具体的叙事学分析之前,本文在第章探讨了《九歌》是否有叙事"""性和《九歌》的文体属性两个先决性问题,W建立此次叙事学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雅各布森隐喻转喻的符号理论分析,《九歌》的叙事性得W建立。在《九歌》的文体争议上,本文支持《九歌》集合了巧情性巧叙事性一、文本性和表演性,是部有着强烈戏剧色彩的用于吟唔的诗歌的观点,从而确立了W诗歌叙事学来分析《九歌》的叙事学方法。第二章探讨《九歌》中最为难辨的宾、主、彼、我之辞的问题,对现代几个楚辞大家在此问题上的解释给予综述,在展示《九歌》叙事者问题复杂性的同时陈列出其可能的叙事者划分。第H章旨在把握《九歌》宏观的故事线索,列出其主要讲述的事件,研究它的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第四章研究《九歌》的叙事时间,其中涉及其吟唱表演形式对《九歌》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影响,《九歌》叙事对自然敌事在时。间顺序和进展节奏上的调整第五章关注叙事者和故事之间关系的问题,即对叙 ̄事情境及其H要素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展开分析。第六章研究《九一歌》的诗歌形式对其叙事的影响,第部分指出《九歌》入乐所造成的诗歌空间的促狭。,导致了其叙事者难辨、叙事情境转换紧凑、关键情节省略等叙述特色""第二部分是对诗歌叙事学的践行,旨在揭示诗歌的段位性结构当被用于叙事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时,是怎样增强、修正或反作用于语义情节的。段位性在《九歌》中的主要表""现为兮字对诗行的隔断和韵律对诗节的划分。关键词;楚辞;《九歌》;叙事学:诗歌叙事学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ABSTRACT""Given化edefinitio打oflyricismbyclassicliterature化eorkts,poemwerealwaysabsentfromtheKsearchedobjectsofn^ratology.Infactsincethe巧meofbirth,poemisdghtly化latedwiththe扣打ctionofkeepingrecordofeve打化andhistory,whichmakesitanimportantandindispensablepartofnarrativeliterature.Featuredby"msteriouscuuralbackrouncoorfucharactersandheavheatricaJuyltgd,llytlity,i"Gerresena-astheettiveofthenarrativeoemswriteninPreindnastcanppQyy,becomeameaningfiilnarratolotoic.Usinclassicnarratologyandthegypg""new-develoedtheoryofNarratoloofPoemt:oanalzeJiuGe化isarticletriespgyy,t!:〇rovideacasetofill化etfieoreicgaofNarratoloofPoemandanewppgy,persectivetoapplwes化mnarratoloicalme化odsintoancientChi打eseoems.pygpI打ordertoestablishnecessityandfeas化口ity,beforeenteringtherealnarratology""anassrstcterams化sovewouesons:s九11Geanarrativelyi化efihapiltqtiiliteratureandwhichcateorofenredoesitfallinto?Thenarrativeliterature,gyg,assumptioncanbeapprovedbyJakobsonssemiotictheoryofmetaphorandmetonmyandtheseconduestioncanbeansweredwith化estatementcombi打础y;q"withfactorsoflricismandnarrativismandofliteratureanderformance.九uy,p"Geisadramaticoemcreatedforchantordeclamatio打whichmakesthep,N',arratoloofPoem过lightway化areciateGe?TheSecondChaterdoesgypppthenarratorresearchivi打literaturereviewsreardin也istoicshowinthe,ggggp,gproblem、complexityandprovidingpo巧化lewasout.Chapter也reeaims化rasaygp""bigictureofJiuGe、storyH打elistinthemaineventsconsistinthestorandp,ggystudingthestmcturemodeandloicofthenarration.Chaterfourdealswiththey,gpproblemofthetimeduringthenarrationwhichinvolveshowtheformof,performanceefectsnarrativetimeandstorytimehow化enarrationchangetitle巧me,orderoftheeventsandhowitseedsorslowstheaceof化estor.Chater巧veppypfbcus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比enarratorandthestorwhichincludesthey,CO打te打tof打arrativeperson,narrativemethodandnarrativefoe注lizatio打.TThechapter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sixstudies化eimpactofOiaGesexclusive化对ft>rni〇打narration,whichisconsistedwithtwomainarts?了hefirstartillustratesthati打狂oemoinwithpp,pgg""musicas九11Ge,thelimitedspaceofeachpoemlinefordeliveringinformationeresrrrleads化someinttin打aativechaacteristicssuchasthediffic山reconizeg,巧化g化enarrators化efreuentchanesof化enarrativeersectiveand化eomitted,qgppttsThndtsracceeNaaimportanplo.esecoparptis化rrtologyofPoemandIriest:o"巧revealhow1:hedynamicsofpoemreactsorcounteractswiththeneedsof""",,na*rration.In乃。Ge,thedynamicsismainlyexpressedastheshatered"巧sentencesby沿andtheassaesfbrmedaccordin1:orhthms.pggy"Kewords:ChuCiKuGeNarratoloNairatoloofPoem;gyy;gy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前言:叙事学和诗歌?叙事学从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提出之后,成为了文学研究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方法。迭个年轻学科的流行是有其原因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和人类历"?一一史样古老的叙事交际行为,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话题。当原始人类第次拿起石头在石壁上刻画某个狩猎过程时,叙事就己经开始了。文字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叙事的需要。首先我们要知道,叙事并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行为—,叙事就是叙述故事被叙述的故事可大可小,两个"一"一事件即可构成个故事从某一状态向另;事件就是行动,是化态的转化"^一^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则可构成情节。即使是甲骨辞上简单的句:万|(辞"""""其奏,不違大雨(《掀续》193),就包括了[^^1万舞祈神和下雨这两个一,形成了。这其中就蕴含了叙事的艺术有因果的事件个有情节的微型故事,也潜藏了文学的种子。叙事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是无所不在的。'至于文学,更是离不开叙事的。尤其在文体还未离度分化的文明早期,文学""""往往是和叙事、记录事件紧密联系的。先秦时期的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散文自然不必说,从丈传文学到诸子散文,从《左,巧叙事都难脱开关系传》到《庄子》,都是包含着许多故事的文学作品。这些叙事性极强的著作,是将西方叙事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之后展开探讨的非常经典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曾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及汉代)的诗歌,和后世格律成熟后的一""。近体诗不同,有着强烈的叙事性闻多先生曾在《歌与诗》中阐明了诗和""""""""""歌的来源:歌字就是啊字,是坎壤咏怀;诗字同志字,是?这说""一刻画巧事。明记录这个特性曾是诗歌的文体特征之。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诗歌常常用来记录历史,《诗经》中《大雅》的部分便有《生民》等几篇可(il称得上周族史诗的作品。即使是写人情,先秦诗歌也喜欢用故事来表情迭?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巧化版社,1999年版,第1页。?论五南人民出版社1版罗钢:《叙事学导》,,999年,巧75巧。?闻一多;《神话与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巧。1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意。同样是写妇思归人,《幽风东山》中鹤鸣于择,妇哎于室。洒扫写窒,",我征幸至。有敦瓜苦,燕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呈年的行公流水般的情节呈""现和杜甫《月夜》中香雾吉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照片式、场面式的描写是完全不同的。早期诗歌在字数、句式、音律上的自由使""其在形式上易于叙事,而近体诗歌在格律上的療铸使其更倾向于意象的提供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没有了形式的束缚,。而现代诗歌却因为致力于表述幽微的感受和思想,在意象上更加抽象,语义上更加破碎,离叙事就似乎更加遥远。这,散文是因为在文体发展分化的过程当中、小说等其他文体分担了叙事的工作,""""诗歌抒情的特征被更多地强调,诗歌性和抒情性就逐渐画上了等号。其""""一实正如闻多先生说的,抒情性的确较记事性更早发生在诗歌身上;化抒情性绝不是诗歌区分于其他文体的属性特征。事实上,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有人发现巧世纪之前的绝大部分诗歌都是叙事诗:这些叙事诗包括传统的史诗、中世纪及现代主义诞生之前的前期浪漫主义巧歌,、民谣W及文学改编。这说明""诗歌可lL也常常是i叙事的。除了文献记载,我们也可从其他现存的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族史诗中来证明叙事和早期诗歌的密切关系。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增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印度的《摩河婆罗多》《摩罗衍那》、希腊的《荷马史诗》。送些诗歌是完完全全W叙事为肖的和主题的。在各种记录事件的方法中,人类各民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形式,这不仅说明了早期诗歌常常是叙事的史诗这样,更说明了早期的叙事,朗朗上口,常常是诗歌形式的,。诗歌因为句式和韵律上的特点便于记忆在出。现文字记录之前成为记事的常用方式,是再自然不过的直到现在,流传于民间的叙事文学也多是口头歌谣形式的一。诗歌是叙事文学领域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遗憾的是,叙事学自从诞生之后,对诗歌的叙事研究几乎为零。叙事学研一究的对象被小说,、散文占据巧歌叙事在叙事学的期刊、论著和国惊会议上直一缺巧,重。个颇为讽刺的事实是要的叙事理论却几乎都是W叙事性的诗歌为模本发展开来的。从柏拉图至热奈特、斯滕伯格,都是W《荷马史诗》为蓝本开始1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了叙事研究的传统。己赫金则W普希金的《奥涅金》为例,提出了小说话语理论。但他们在分析这些诗歌时,没有考虑它们的诗歌身份,而是将其作为虚拟的小说或散文处理,所得出的理论也是直接应用到对其他的小说和散文的分析中去。换一言之一,诗歌这特殊的文体,对叙事的效果有无影响增减,是叙事学研究的个?盲点。一本文正是关于诗歌叙事分析研究的一个尝试,并冒险地使用了个看来和当代叙事学理论相去甚远的先秦诗歌《九歌》作为范例。在这新的尝试中,叙事理论和研究文本两者可能都会获得新的发现。和对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叙事研究不同,在对诗歌进行叙事研究的时候需要首先展开对其作者、文化、时代等背景的一研究,因为诗歌不可能像普通的小说样对这些信息样样交代。《九歌》楚地巫风色彩甚浓,有很多文化上不可解的因素,其篇名、主旨、功能、写作时间甚至作者都争议颇多,送使我们看到对诗歌背景信息理解的不同,导致的对诗歌叙事理解不同-,这是诗歌叙事研究特有的现象。《九歌》中出场的人物很多,很多舊""句需要判断出自何人之口,被认为带有戏剧色彩,是研究叙事者、叙事方式的非常复杂典型的案例。当然,之前对《九歌》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九歌》性质的界定、功能的考察和文化上的勘探,叙事是《九歌》研究中的新角度,可提供一种新的欣赏楚辞的方式。另外,从叙事方面把握屈原甚至楚辞的风格,再和其他文本加W比较一,可能会为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带来答案:比如通过和民余叙事的比较来确定《九歌》是否为屈原创作,通过和后世诗歌叙事的比较来勘探""中国叙事诗歌的源流等等—。当然,在这个结合了诗歌叙事和《九歌》方""一法与文本—的一实验中,定会有很多的问题,但也会有些经验可用于对其他诗歌的分析中去,比如叙事性更强的《离骚》、没乐府,或意象更加隐晦的魏晋诗和格律诗。?见布赖恩?麦克黒尔文:《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社会科学》,20脚年第6期,第34页。II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丈二、研究现状""本次文献综述针对的命题为《九歌》叙事性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九歌、叙事学,没有发现匹配所搜关键词的学术文章。也就是说,。目前为止,并没有用西方叙事学方法分析研究战国诗歌《九歌》的研究但这并。非意味着,现有的学术成果中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学习借鉴意义针对相关文献,""""""本次综述从九歌、叙事学和诗歌叙事学H个层次来探讨总结现有文献。1.《九歌》研究综述和《九歌》相关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数量极多、非常全面,其内容包含文学形?式(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作品主题(《<楚辞九?歌>主旨发微》),出±文献(《再论楚墓祭祀竹简与<楚辞九歌〉》)、名物考?证(《<九歌>六神考》)、文化探究(《<楚辞九歌〉与楚地祭祀文化研究》)诸多经典的古代文学研究题材。但大多数研究和本次叙事学研究的主题不甚关联,故不予列举。在文献浏览中我们并没有发现直接用叙事学方法或者从叙事诗歌角度来研究一《九歌》的作品,但仍然有些传统的研究问题是和我们即将进行一的叙事学研究相涉的。第个问题是,《九歌》的文学体哉问题。《九歌》的文学体裁决定着我们将怎样的角度谈论《九歌》的叙事,因为戏剧的叙事艺术明显有别于诗歌的叙事芝术。《九歌》在漫长的文学接受史中是W诗歌面貌出现的,但进入现代来,将其作为戏剧来处理的研究非常之多。泛类趋势始于上世纪初""??的研究者1912)《》歌舞之兴云,如王国维(W九歌为,孙作研究了《九一歌》的独唱、对唱、合唱等表演形式,闻多创作了深入人也的《九歌古歌舞剧?悬解》。如今的研究中,把《九歌》直接当做戏剧来进行角色、音乐、舞蹈、?3一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年版第45页。?、巫么配置方式》孙作云,《文学遗产增刊》,1961年第8辑。;《楚薛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一?43-260闻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1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祭祀研究的情况,时常存化这些文章往往不再探讨《九歌》为什么是戏剧,或一一者只是借用闻多等前人的说法。也有些虽然是探讨《九歌》的戏剧因素,但仍然承认《九歌》是诗歌,如《九歌》中的戏剧扮演,认为除了大少司命、二湘"么外,其它的诗歌戏剧性并不明显,多为请神唱述之辞,如王延信认为,从现存文献来看,楚辞《九歌》所体现的楚地娱乐与扮演特征比中原地区的宗教祭祀"?明显,但戏剧艺术要直接从中发生还十分困难。当然也有直接批驳《九歌》为原始戏剧的文章,最为典型的是萧兵先生的著作,如《论〈九歌〉不是原始戏剧?""—〈九歌十论〉之八》。诗歌说也是学生所支持的论点。第二个问题便是《九歌》各章中人物的角色问题。《九歌》人称颇不巧晰,有些话不知道是哪个人物角色所说,或是作者的画外音,而这些都将对叙事情节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湘君》《湘夫人》二篇,对二篇人称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一有三说一一:是与诗题相反的第人祿说,即《湘君》W湘夫人为第人称,《湘一一夫人一》则W湘君为第人称。二是与诗题相致的第人称说。H是对歌说。支持H说的文章都有,对其中湘君湘夫人分别是哪个历史人物还另有考证,其证据说法极为繁杂一,在此无需繁引。针对上述文献,笔者会取自己比较支持的说用W叙事分析一,倒不必定til此说法为正确,只是只有将人称定下来,我们才能有明确的可供分析的叙事情节。祭2.叙事学研究综述关于先秦两汉文学的叙事学研究,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引人瞩目,但在近一年来成呈现了个上升的趋势。总结看来,用叙事学所分析的先秦两汉作品的类型有:史传文学、纖缔文学、诗歌。其中研究史传文学叙事性的著述数量最多,?W《史记》研究为热点,如刘宁《<史巧〉叙事学研究》、曾晓霞《<史记乂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等。还有六屯篇W《左传》为样本的研究,如刘凤侠《<?王廷信:《<九歌>中的戏剧扮演》,《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一萧兵i《楚辞的文化破译: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狂,1991年版,第660页。?<>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曾晓霞:《<史记X汉书>的叙化学及其研究史》,苏州大学,博壬学位论文,如口年。1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左传的叙事学研究》。送几篇文章已经形成了叙事学分析文章特有的某种模式,首先是引言介绍所分析作品的背景资料和叙事传统,再分析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研究等。这正是非常标准的叙事学研究模式化在遵循模式的同时可W和作品本身有着更紧密的联系。磯绅研究的代表有张泽兵《纖缉叙事研究》?,,而是从纖巧的虚构性它没有采取上述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分析形式、意义的编织、人物的塑造、后代的影响等方面谈繊绛,重点是议论叙事的具体内容,而非叙事本身。这并非是我们想要借鉴的研究方式。一关于诗歌的叙事学研究是最少的,些早期谈诗歌叙事的文章,如李万钩:一?《中国—古诗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中西文学的个类型比较》,只是简单地意识到了中国古诗是有叙事性的,将从《诗经》到《乐府》到后代诗歌的叙事一个大概的介绍和梳理传统做了,在此过程中提到了《九歌》强烈的叙事色彩。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始于对《诗经》的研究,蔡若莲《从现代叙事学?"?角度看〈国风>中弃妇诗的叙事特点》为例,文章包含了从《卫风巧》看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叙事观点、从《谷风》中理解叙事过程立个主要"-"----环节,主要考察的是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叙述过程隐含读者最终读者这样一条环节,对叙事学中叙述功能、叙事时间等巧他重要部分没有涉及。对汉@乐府的叙事研究也逐渐兴起,在李晓玲《紋乐府叙事诗是术研究》中,除了包括传统的将汉乐麻叙事诗研究'(矛盾、情节、场面)夕,真!正从现代叙事学角度开展的是""叙事视角(代吉、旁言,可贵的是达部分并没有、为听者计)部分泛泛而谈,而是极巧注重汉乐府独特的表演性和音乐性,紧密结合了抽象理论和作品文本一一"。另外值得提的是在文章的最后个章节汉乐府叙事与历史叙事之"比较,作者将中国古代的诗歌叙事和散文叙事相比较,充分表达了乐府的诗歌特性,而且有了将它们的叙事特点和长于叙事的散文问题进行对比的意识。化总一,体来讲它所反映的依然不是个现代意义上叙事学分析的方法,只是套了叙事学的名号,研究的乎段和得出的结论还是含糊的、概括的、充满主观感情的,而?风俠<>:《左传的叙事巧研究》,山东乂巧,硕±巧位论文,2007年。?张泽兵:《谦巧叙事研究》,化会科学文献出版化,2013年版。?‘—?李为钩:《中阳古诗的叙事巧统和叙事理论中西文学的个巧型比较》,《外》W文巧研究1,993巧巧1期。I"<>紫巧莲:《从现代叙事角度看阀风中弃妇诗的叙事特点》,化宮化才:《巧六属巧经间际巧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I版化19%》!,年版,第的2页。*巧晓玲:《化乐府叙事巧艺术研究》,江苏师范人巧,硕卡巧位论义,2012巧。1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不是用冷静客观地将字句的联系进行拆解、研究。总体来讲,对诗歌的叙事学研究已经初具了规模和建立独特的诗歌叙事学的意识,但遗憾的是在分析深度和逻辑清晰度方面都有待改善。@和慧芳一《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文和我们本次研究最为相关。尽""""一管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赋和自传性文本,但这是难得见的对屈原作品、一对楚辞的叙事学分析。此文具备了楚辞研究的些特色,比如在中间加入了服饰、花草等象征意象的研究,用W辅佐对叙事者的分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皮篇""文章中有一空间叙事的部分个,是我么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和理论,但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只是泛泛叙述了诗歌字里行间地点的转换,没有让我看到这个理论部分存在的必要性。总体而言,对先秦两汉作品的叙事学研究已经起步,但有流于模式之嫌,和作品的结合并不紧密,研究的焦点也只是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等,对-叙事功能、叙事模式等其他内容提及很少,对文体形式对叙事效果的影响也没肴涉及。义诗歌叙事学研究综述’染一诗歌叙事学在叙事学中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也没有形成散体叙事文学那样清晰明确的研究点。叙事和诗歌是否冲突,是什么区别开了诗歌叙事和散文叙事,诗歌叙事有什么特点使其能承担起叙事的功能,甚至表达出独特的叙事魅力,这一些问题"",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中都没有得到解答,只能从新兴的诗歌叙事学""""理论中加W了解。诗歌叙事学创建的目的是对叙事不是诗歌的基本功能一这,近年来构建诗歌叙事学进行探讨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传统观点的反拨,对??一罗军、谭君强等人对诗歌,甚至是抒情诗歌具备叙事性的这事实表示肯定,甚至尝试对诗歌进行叙事学研究,但立足点仍然是散文叙事学所关注的叙事角"度、叙述者、隐含作者、叙述时间等问题。他们还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诗歌的碎?壬学位论文和慧芳:《屈赋自传性义本的叙事分析》,江苏师范大学,2010年。,硕@罗军:《诗歌叙事学研究评化:开拓与展望》,《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6卷第3期。?谭军强:《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20134期,《思想战线,年第。5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片化,即和散文相比,诗歌在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等多个方面都呈现了更破碎的形态:化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构建独有的诗歌叙事语法的构想。但这些构想并没有和实际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真正将诗歌叙事和散文叙事区分开的是布赖恩.麦克黑尔文的《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设想》。这篇文章除了肯定诗歌具备散文所具备的叙事因素外,它提出诗歌独特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的工具"""",即段位性和反分段性。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形式打破了日常语言的段落和分段,W其独持的空白和分隔符号表达不同的叙事。在不同分割版本的诗歌中,其叙述者、叙述视角可能会有根本的不同一,也会给叙事带来不同的深意。作者在这点上给出了非常丰富的文本途释一,令人信服。陈此之外,诗歌的韵律也有着叙事功能,但送点在本篇文章中并没有展开。总体而言,尽管这些文章中诗歌叙事学基本上是W外文诗歌和现代一诗为分析文本的一,但他们所提出的抓住诗歌形式本身的表现力的该思路,定是将来诗歌叙事学分析的走向。=、研究价值及意义1、丰富古代文学研究的多样性,填补空白领域。本选题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的首创性。W《九歌》为对象的研究有很多,运用西方叙事学方法的研究亦不在少数,但并没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本选题填补空白的作用,在《九歌》研究、叙事学研究和诗歌叙事学研究H个层面都有体现。(1)传统的《九歌》研究涉猎甚广,但大多热衷于对其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谜,忽略了作为诗歌,《九歌》是可W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的。叙事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本选题旨在从叙事的角度,解析欣赏我国先秦时期优秀的诗歌作品。(2)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散文,对韵文的分析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是诗歌而非散文承担了更多的叙事记述的任务,但现代叙事学研究并没有给诗歌叙事学>1|^足够的重视。另外,就先秦诗歌而言,《诗①布赖恩?麦克黑尔文:《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1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经》的叙事性早已得到承认,但和《诗经》系统并行的楚辞系统,其丰富的叙事色彩却被忽略。事实上,楚辞中语用的含糊性和艺术风格的神秘性,使得其叙事结构、叙事者、隐含作者等更加复杂,值得研究者关注。一(3)诗歌叙事学,作为个正在建立的叙事学领域,刚刚在理论上起步,没有任何在具体文本上运用分析的实战经验。至于用这种方式分析中国古代诗一歌,则更是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一2、提供个用西方叙事学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案例,并尝试对传统的叙一事学研究方法进斤纠正和更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正是在于展示种新的古典文学分析方法和欣赏方式一。叙事学方法并不是第次被运用到先秦文学研究的领域中,但之前的实践无疑展示了许多不足。对这些不足的克服是将本研究和前人研,究划分开来的重要依据,其要点包括,拓展传统模式加入叙事模式、功能W及文体对叙事效果影响(诗歌叙事学)等新的内容,紧密结合文本,脱离为分析而分'析的模式。一3、在新方法的运用和新领域的开拓中,尝试对传统《九歌》研究中的些问题进行解答。我们要看到,叙事学的加入对《九歌》研究而言并不是另起炉》灶,《九歌叙事学研究的建立需要许多传统的《九歌》研究的知识作为支撑,它的成果或许能为许多传统研究未能回答的问题提供答案。比如,要开始《九歌》叙事学,我们就必须要厘清《九歌》是否有叙事性、《九歌》是戏剧还是诗歌这样的问题,而这些正是传统研究领域争议颇大的命题。同时叙事学分析反过来可为很多广受关注的问题提供新的辅助性证据,比如《九歌》的民歌性和文人性,入乐与否,是否有表演性等等问题。1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一章《九歌》的叙事性和文体性质一送章我们主要的研究任务是在进行《九歌》叙事学分析之前,解决叙事性和文体性质这两个具有奠基持点的重要问题。该两个问题决定了我们叙事学分析的可行性和所使用方法的正确性。如果《九歌》没有叙事性,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叙事学分析;如果我们证明《九歌》在文体上属于戏剧而非诗歌,那么我们就不应当用诗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它,整个研究就走错了方向。本一章的主旨是证明《九歌》是篇有着强烈叙事性的诗歌作品。在对《九歌》叙事""性的研究中,我们将从叙事的定义入手,结合雅各布森的符号分析理论,证明《九歌》的文本结构是基于相邻原则而非相似原则连接起来的,从而证实其叙事性的存在。在第二节《九歌》文体性质问题的部分,针对《九歌》是诗歌还是戏""剧的辩论,我们会揭示《九歌》模糊的文体特征,实际上来源于吟唱诗歌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送种诗歌的现场表演性使得《九歌》有了非常浓郁的戏剧一色彩,但《九歌》在文字而非表演层面上的完善、风格语气方面的高度统使得我们推断它不可能是一部成熟的戏剧一,而是部甄合了抒情性和叙事性的诗歌作品。第一节《九歌》是否有叙事性《九歌》是否有叙事性,是我们在研究《九歌》叙事之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人看到《九歌》叙事性研究送样的题目后大概会怀疑:诗歌如《九歌》,是否值得用叙事学方法研究,又能不能够用叙事学方法研究?萧兵先生也曾在"一《楚辞的文化破译》书中说:(后来较成熟的戏剧)有冲突、有悬念、有起……二二伏、有高潮但是,《九歌》里带情节的几篇(如《湘》、《司命》、《河伯》、《山鬼》),甚至连《东海黄公》《猎人与飞鸟》这样简单而较完整的故"@"事都还没有,,。的确如此但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有冲突、有悬念、有起?一《。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页1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伏、有高潮完全不等同于有故事。我们己经知道,故事的定义是两个及W"一"一上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从某状态向另状态的转化。。而事件就是行动,是?一很多时候寥寥句话就可W构成一个简单的故事。至于棍奇、悬念、起伏、高潮等一,只是叙事技法而已,简单朴素的叙事技法并不能否定篇作品叙事性的存""一在。我们随便拿出《九歌》中的句,如凌余阵兮媒余行,左渗這兮右刃伤,就能发现诗句中充满了有因果联系的动作(行动),这就是故事存在的证据。其—实要证实《九歌》叙事性非常简单,只要将《九歌》故事的脉络毎个组成故事的事件分别罗列出来即可。在《九歌》叙事事件分析的章节中我们会进行这个工作,对《九歌》各篇的核也事件进行陈列总结,看它们是否满足了构成故事的要求。的确,即使是和同为屈作的《离骚》相比,《九歌》的情节要简单得多,但""""我们也要承认它是有故事的。就算《九歌》是祭祀所用之辞或赋祭巳,I占耸-""""这祭祀也和后世严肃的郊祀歌曲非常不同,反映的是讲故事或演故i的祭祀一。《九歌》的祭祀往往与上古巫风和高谋之祀联系起来,比如闻多先生认一一一为被祭祀的神只有东皇太位,《东皇太》章和《礼魂》章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则是九位小神为娱乐东皇太一而表演的小故事。被祭祀的神究竟有几位或许还有争议,但故事歌舞娱神的说法是被广为接受的。这说明《九歌》不仅是有故事性的,而且送些故事是有艺术色彩和可看性的。如果送些故事不精彩,那还怎么能够娱神娱人呢?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呈现,正是《九歌》《》一祭祀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九歌作为篇和祭祀有关的诗歌艺术高明的地方。一在送里我们想为证明《九歌》叙事性提供些新的证据。我们将从叙事文本-语义的角度分析《九歌》,了解这个作廚在语言上是1^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构建起来的。雅各布森曾在《语言学基础》中将文本语言分为了隐喻和转喻两种,他相信语言和人类其他的符号行为一样,涉及选择和组合两种行为。选择行为的依一据是语言符号的相似性:人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会从众多相似的词中挑选个,迭@"些词语是具备相似性的。^相似性为逻辑而产生文本的就是隐喻,比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隅,自我粗尔,H岁食贫,正是因为落桑和被抛弃的女性之间都?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巧出版杜,1999年版,第75页。?'-.闻《;《神话与诗什么麗九歌》2006218。,上海人巧出版化年版,第页*雅各布森i《隐喻巧换喻的两极》TheMetaplwicandMetonmicPoles,化罗钢:《叙事学导论》,(y)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1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支,有衰老的相似性两个描写不同事物的句子才得W链接起来。1^组合行为连接起""""。来的文本则是转喻的,转喻是联想式的,巧依据是事物之间的临近性""一""""""如黄河入海流句,黄河是因为入的动作和海产生了联系,不一个句子中同语词间因为临近和相继被放在了同。雅各布森尤巧提到的是,散文""在本质上趋向于转喻,适宜描写因果逻辑关系诗歌的韵律、节奏使其基;化"""""本上是W相似性的隐喻为基础的。杜甫《秋兴八首》中有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王事不胜悲,弈棋和王事本是不同的两回事,却因为声一韵上的契合放置到了起,形成了用棋坛影射政事的效果。当然了,棋坛和政事""这一也都有相似点,,风云变幻。现在我们可W发现文体高度分化后的诗歌""即抒情性,、意象性强的诗歌说到底是在大量运用隐喻的语言构成方式。而""这一""叙事强调因果关系和事件序列的语言行为,则是W转喻为基础而运,作的,W期发现它的语言。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W对《九歌》的文本进行分析""""结构究竟是象征性的隐喻还是叙事性的转喻。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被认为一叙事化彩最弱、纯粹描写祭祀场面的迎神曲《东皇太》:""""吉日兮辰良,,穆将逾兮上皇;(吉日适合愉上皇这两个分句之间是转喻的;)""""起长剑兮玉珥,環鞭鸣兮琳巧;(长剑和玉珥可W看做是隐喻的,""""因为都是美物和祭祀用品;也可看做是转喻的,抚弄完长剑再摆放玉珥,""""""一个过程体现了准备祭祀器物的。同理后句谬银琳浪和前句长剑和""一玉巧的关系也可W既是隐喻也是转喻的,。后句还藏有个转喻关系它省略"谬雑""琳"一了祭祀者摆放准备和玻的个动词,化正是这个动作造成了美玉""一一""鸣的个结果,这是转喻的。这整个两句所发起的动作都是第句愉上皇的结果一,所与上句的关系是转喻的;)瑶席兮玉琪,盡将担兮琼芳;惠肴莖兮兰璧,墓桂酒兮椒浆;,疏缓节兮安歌窗袍兮班鼓;(上述,因旌竿瑟兮浩倡;诗句可从隐喻的角度理解为所述的事件器物都是祭祀的一部分,;但转喻无疑更有说服力其中出现和被隐藏起来的动词提醒着一个有动作有变化的过程我们送是,而且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随着器物的铺陈、2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祭品的摆放、音乐的开始,祭礼从准备阶段发展到进行阶段;)灵偃蹇兮妓服,芳菲菲兮满堂;(巫师的上场是祭祀真正的主题和离潮,是前面的环节完成停当才能发生的事情,转喻)""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这两句可W理解为在五音繁会的时候""君乐康,场景描写;也可W理解为因果关系。这两种理解都是转喻的。无论一""如何,上述诗句所作的切准各都是为了使君欣欣兮乐康,最终的目的达到,事件结束。)一主的毫无疑问,《东皇太》中主要的构成关系都是W转喻为。也许有人会一认为《东皇太》太不具诗歌性,那么我们W意象丰富、形象活泼的《山鬼》中一的段为例;采H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哦巧兮狄夜鸣,风讽讽兮木萧萧,思公#兮徒离忧。这H节诗都是前句景后句情,而且所描写的应当是实景,那就是转喻的关系。-不过我们更愿意从艺术的角度将其理解为情景交融一。比如最后句,环境的肃杀和思念的忧伤是同一种氛围,依据的是相似性,这就构成了隐喻的关系。但我们要知道转喻和隐喻在这里的作用并不是对半平分的。我们要注意这/L节中间暗藏"""""的诗歌结构线索;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I公子兮徒离"一一忧。这H次思念,从自我安慰到疑惑到忧伤,是次较次递进发展的,这无疑是转喻的手法。其实不仅是《山鬼》,所有其他的《九歌》诗篇尽管可能有着富含情感和象征的隐喻手法,但大的框架结构上确实是W转喻为基础的。这就确立了《九歌》的叙事性。也许有人会觉得情绪的变化算不得叙事;但如果我们将""""山鬼逐渐激烈的情绪和前面的子慕予兮善窃宛、留灵修兮檐忘归结合起一,再加上神话传说中山间精灵自荐枕席的背景信息来,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个山鬼和意中人相逢(更可能的是蓄意的引诱)、相爱(迷惑和挽留)、恋人离去(逃离魅惑)、山鬼候而不得再见(可能还会因忧伤和愤怒扯下可爱的伪装,露出骇人面目)的精彩故事。故事的主要环节不由叙事人清清楚楚地讲出来,而是由故事主人公用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手法暗示了出来一,这是《九歌》叙事个极具匠也的特色一"",却被很多人误解为没有叙事情节。这其实是种W反映者代替2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叙述者、用内部聚焦代替外部聚焦的手法,我们在之后叙事情境的章节对此还会再谈。第二节《九歌》的文体类型和性质确定《九歌》的文体类型和性质是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文体不仅决定着叙事学研究的方法,也将影响着我们对《九歌》故事本身的理解。上的一和其他诗歌不同,描写巫现歌舞的《九歌》在文体性质大问题是,它呈现了非常显著的戏剧特征一。这点被相当多的学者注意,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称《九歌》为歌舞之兴,孙作云研究了《九歌》的独唱、对唱、合?一唱等表演形式,闻多则创作了《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九歌》的戏剧色彩一个固定明确的叙事者主要表现在,它似乎没有,且在转换叙述者的时候没有任"一君回巧兮W下何提示。如《大司命》中的段:,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这前两句的君和汝应当指的是大司命,但后两句""逸予却也是大司命的口吻,中间就发生了叙述人称的变化,产生了多个发言人、叙事者。多叙事者是戏剧问题的显著标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叙述人物的转换却完全不露痕迹一,浑然句,这在诗歌当中是不常见的。可作为对比参照的一一""是《离骚》,《离骚》中个人物说完,另人物在开口说话之前必有曰之"类的字眼作为提示:,比如女嬰之禅媛兮,申申其菁予。曰悠锋直W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或皇刻刻其扬灵兮:,告余W吉故;曰勉升降上下兮,"……求集獲之所同。同样是出自屈原之手的请歌,对人称转换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这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把《九歌》理解为部丢失了角色提示的剧本。一但遗憾的是,当我们完全W打量个剧本的目光审视《九歌》,却发现很多地方还是无法得到妥善的安排。《九歌》中的很多诗句不知道出自谁口,有的甚至不适合被身在戏中的"角色"所演唱一。这些诗句往往是些描述、评价的语句,""""如《云中君》的华采衣兮若英,把衣服形容为若英这样的评价似乎不应是穿着衣服的主人公自己说出来的一,它所呈现的是种外在、旁观、跳脱的视角,??一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宋元戏曲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抬年版第45页。?孙作云、巫:《巧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之配置方式》,《文学遗产增利》,1%1年第8辑。?一-闻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60,第243页。2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一应当出自个旁观者的角度,。学者们处理这些语句的方法是把它们交给个主祭"一"者式的旁白角色。但主祭者的说法似乎也被萧兵先生用《东皇太》中灵""‘,,偃蹇兮妓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的例子打破了;主祭者'或被扮演的神总不能口称'扮神的灵巫棚端跳跳,打扮得好漂亮,弄得满'"?一的确,屋喷喷香呀。即使主祭者可W成为其他祭祀的旁白者,但东皇太一的祭祀中他应该是亲自参与的,然而《东皇太》中也充斥着这样描述评价的语一口。句,似乎不是出自于个正在参加祭祀的人之按照这样的逻辑,《东君》中"",这样的句子应律兮合节灵么来兮蔽日,如果是祭祀中主祭者的话语,也应""""!送样的咒语或祈愿句该是灵么来,而不是灵之来兮蔽日这样带有介绍一和描述色彩的句子,。这些都带给读者种在祭祀之外点评、描述、转播的感觉一意味着个外于故事、并非任何角色的叙事者的存在,也就是作者。萧兵先生用作者叙事的存在否定了《九歌》的戏剧性,从而断定它的文体为诗歌。一的确,笔者同意《九歌》中描述、评价性语句是判断巧文体性质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证据,也同意将这些语句理解为不通过角色发言而是由作者直接叙述是完全可行的。笔者观点不同的地方在于,,要确定《九歌》是诗歌是不需要W排除它的戏剧性为前提的。更何况《九歌》的戏剧性是无法通过上述逻辑排除的:""一,迎云中君的女巫究竟能不能自己夸奖自己的衣服平如而论美得像花样,"主祭者又到底能不能说扮神的灵巫踰棚跳跳,打扮得好漂亮,弄得满屋喷喷"一?香呢我认为还是有送样的可能性的。通常观点认为个故事的接受形式,从来看,要么这个故事通过直接发生的形式(戏剧表演)来把信息现场直接传递给一接受者,要么有个外在的叙述者通过文字(叙事文学)把已经发生过的故事重一些故事新叙述、修饰、评论后再传迸给读者,其表达是集这两种方式;但是有""一一一的特点为身的,这就是吟唱故事,正在发生。吟唱方面是种的即时性一一的传达,:另方面却是种再现吟唱者没有动作或只将抽象、艺术化的动作(舞蹈)展现给观者,故事的表现仍然主要依赖于语言,依赖于叙事声音极其强烈的""@讲述。这就导致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重叠,故事人物和外在叙事者身份的重叠:,W及所产生的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三者的眼光和语气对自己正在做的事"萧兵;辞的文化破译《楚:个微忠观互滲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贞。’'2""此处的故事时间并不担货正的故事时间,,即D然故事真丈发生的时M而赶带巧戏剧色彩的吟山衷"?-?演带现故事的时间。关T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问的论述参见本文第三単故事时间与叙事时节。2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情进行评价讲解的叙事效果。这样的叙事体验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可W从常见的对歌、合唱、歌剧、音乐剧、故事诗朗诵等艺术形式中获得。比如著名音"Iiiii乐剧《雨中曲》,男主角在雨中高唱amsngngntheran(我正在雨中"歌唱,)就是自己对白己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叙述,明显的动作和叙述兼并的例了。中国古代戏剧如京剧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国古代戏剧和现代意义上致力于完全再现的戏剧是不同的,唱念做打四个部分中做、打和念白可W相当于西方""和现代戏剧的动作表演巧台词,巧唱的部分就有着吟唱叙述的意味了。如《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词: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口景色掠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尽管出自人物杨贵妃么,但有着浓浓的作",!者叙事的意味,且,;似同样是杨贵妃的发言像哎呀住昨日圣上传旨命我"!且自由他迭样的念白就明显是剧中今日在百花厅摆宴。为何驾转西宫去了。,和吟唱叙述完全不同人物自己不惨杂任何叙述企图的发言。楚辞中大量明显出"?白于人物之口、化有着外在视角和描述语气的句了,如《九歌山鬼》的既含""睐兮又宜笑,了慕予兮善窃宪,《离骚》中的神人自述佩集纷巧繁饰兮,芳"一菲菲巧弥章,和上述例子如出输,证明了送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是可W存在的。现在我们知道,《九歌》作为吟唱文学,其即时说唱的表演特点使巧具有了一浓厚的戏剧色彩,;化我们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出戏剧。戏剧叙事和""非戏剧类文学叙事的重要区分点在于,其叙事所依赖的主要是正在发生式的""""展示。《雨、,还是语言叙述的再现中曲》和《贵妃醉酒》无疑是戏剧:""一语吉文学叙事的因素即使它们有着吟唱这,但叙事的展开和信息的传递主要还是依赖于舞台和动作等(如音乐剧的舞台场景,京剧的念做打)。但《九歌》则不同,它在语言层面上已经将故事表达得十分完整,不需要任何动作舞台和其余的戏剧因素再来加W途释,。不提西方戏剧或现代戏剧,即使是中国古代戏曲也不可能尽是唱词却没有动作和台词的。送说明了《九歌》作为吟唱故事,尽脊"有着强烈的表演性,化绝不会是现代意义上成熟的戏剧,。如果是戏剧的话抚长剑兮玉巧"送样表现动作的语句根本就不需要有,那些对祭奠时玉佩清脆、有"节奏的撞击声的描述就更不必要了。再看《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窺"兮带女萝;既含陈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窥罪。这明昆不是剧本或台词的口吻。一""一它更像是个极精彩的叙事诗歌的开头:若有人句就像小说的叙述者介绍2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主人公的出场一被薛蒜兮带女,模糊的剪影个,若字甚至给了读者悬念;"""一萝是角色第印象初现,,;既含睹兮又宜笑则又近了是细描其中还带着""?一作者主观的褒贬评判;最后句则是萧兵先生所谓的神来之笔,是小山鬼的代言,其活泼可爱的性格体现无疑。若是剧本台词,这些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的空间感受就不必体现在文字中了,全凭表演即可获得。这些成熟的、几乎可W媳美视觉的文字效果,只能说明《九歌》原本就是打算在语言层面上而非动作上供读者欣赏的。一现在,我们就可解决与人物、外在叙事者重叠这特点并行而来的吟唱者一身份的模糊性的问题了:表演中的吟唱者,其身份究竟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个旁观的讲解人?在《》和《贵妃醉酒》送些戏剧中雨中曲,吟唱者自然是而且只是人物的扮演者;至于《九歌》的吟唱者,我们更倾向于把他(们)看为旁观的讲述者一也可W是多个人分角色的演唱。当然,吟唱表演可W是个人的独唱,多人分角色的演唱朗诵比独自的盼诵更直接具象,也具有更强的戏剧色彩。但是即使是分角色的吟唱形式也并不能把吟唱故事变为一场戏剧,或把吟唱者变成故事中的角色。吟唱是即时表演类的,也可W是多角色多叙事者的,这些都使它呈现了非常强烈的戏剧性;但它是较戏剧更为抽象的叙事形式,吟唱故事中的角停""可W发言,但他们必须通过吟唱者的转述发言,即吟唱者对人物进行代言%""代拟。这就是为什么《九歌》中无论是哪个角色开口,叙事的腔调似乎并不一一体现角色的特色,仿佛每个故事角色的身上,都带着双旁观的眼睛。这种从头到尾贯穿其中的外在视角和热衷铺陈点评的离调的叙事声音就是吟唱诗歌的""滤镜,也是《九歌》在本质上不是戏剧的证据。一个挑战吟唱故事的出现实际上是对文体分类的,如果我们非要将《九歌》一一的文体巧于个类型的话,那么诗歌是个较为妥当的选择。诗歌文体建立的基""?石是语言形式的段位性,有韵律、分行节的语言都可Ui纳入诗歌的范畴,这点《九歌》无疑是符合的。另外,诗歌的形式适于吟唱文学,也适于造成故事人物和外在叙事者重叠的现象,这首先是因为诗歌整齐的形式和上口的韵律使得其本身成为一口种便于吟唱和头传播的文学形式,其次在于诗歌空间上的有限?萧一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个微宏观互滲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DuPlessisRachelBiau.Manifests.Diacritics1996263/4.:《,,,()见布赖恩麦克黑尔文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5页。2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诗行有规定字数,诗律有着固定的形式和较小的变化灵巧程度)使得作者不可能像小说散文那样自由无节制地传递故事信息,而现场跨唱的表演形式造成了两种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事发年.的时间)和两种人物(参与故事的人和讲故一)事的人的重叠和压缩,从而产生了同个人物在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进行讲解的情况,。最后诗歌空间狭小的形式容易培养出未经提示就进行叙事者转换的情"",比如《木兰辞》的开我东阁口况,化我西阁床窗理S鬟,对镜贴花黄。;当诗歌类的叙事作品是可有多个叙事者出现的一,只是总有个贯穿全文的叙述风格和语气统领着任何叙事者的语言。一总而吉之,笔者认为《九歌》的语吉特色决定了它很可能是部用于吟唱的一诗歌,其传达方式可能是个作者式人物的独唱,也可能是多角色演唱。送些表现方式使其有着即时表演和多叙事者转换的戏剧色彩,但总体而言没有影响到它"的诗歌性质?。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说:《九歌》者,屈原所为作也。昔楚国南部之邑,況、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巧祠,必作歌乐鼓舞^乐诸神。1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恍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巧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九歌》中戏剧色彩的来历。但我们也要看到》,《九歌中有很多超出实用、主观抒情的部分,该是祭祀一用辞所不必的,没。其他的祭祀辞中有个像《九歌》这么热情、有送么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而送屈赋就当是私典赋之正是抒情诗歌的特点。戴震说:,非"""祀神所歌也。(《屈原赋注》)送是非常可能的。廖群教授在《行吟泽畔:"屈辞传播方式考索》中提出:我们相信屈原的《九歌》是有巫歌巫舞的原型的,其更定其词最初很可能也确实有其实际的演出祭祀功能。不过后来流传的今见的《九歌》,应该是经过了屈原的再度传唱,因为送些歌曲文人化色彩已经比较浓重一,每首歌都是抒情诗,恐怕已不大合于民间祭祀的格调。方面具有戏剧性、故事性一、情节性,方面又是在传唱、吟诵、抒发情感正是鉴于送种特别的表,达"te,笔者推断屈辞的传播方式很可能是行吟,面对听众独自吟唱各类歌曲这。正是本文所支持的观点一。总体看来,《九歌》正是这样个记述祭祀的、带有戏剧色彩的,融合了抒情性和叙事性的诗歌。W廖巧"":《巧跨泽畔W巧巧播方乂考索》,《中阳逆辞巧》,111:20年巧7巧,巧94贞。2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二章《九歌》的叙事者在其他的叙事文学当中一,叙事者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在《九歌》的""叙事研究中—一,叙事者的身份是谁在说话却成了个最为复杂的部分,应?上当挑出来首先给予解决。正如朱嘉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中说的:"《九歌》诸篇,窝、主、彼、我么敦最为难辨,旧说往往乱么故文意多不"?属一。对送些人称所指人物的确定,对每句诗歌出自谁口的确定,决定着《九歌一》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也影响着我们下文对其叙事结构、功能、情境等系列内容的理解。在诸多对《九歌》叙事者的猜想当中,各有道理,哪个说法是正确并不容易定论。《九歌》创作年代久远,文化背景神秘,叙事人称数量众多且情况复杂,随着诗行变换,没有明显的转换提示;因此在对待《九歌》叙事者的问题众说纷锭一一,难W形成统意见。本章的主要任务在于,在第节中对《九歌》叙事者的学者意见进行综述总结,在第二节对其叙事者做出尝试性的划分。值得注意一的是,,笔者提出的划分方法也只是种可能,事实上《九基于情况的复杂,在歌》叙事者的问题上,任何能自圆其说、提供合理证据的猜想都是值得采纳的。第一巧-《九歌》叙事者概念及文献综述?所谓叙事者,就是讲故事的人。首先要注意的是,叙事者和作者是不同的一概念。叙事者不等于作者,文本的真实作者虚构出文本的叙事者并借他发声;一一篇叙事作品只有个作者,个上的叙事者。在《九歌》的例子中但完全可有,作者屈原不等于叙事者,但将作者和叙事者等同起来却是《九歌》早期的接受史一个常犯的错误"""中。如《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王逸《注》:予,屈"""""原自谓也。《湘君》;目映砂兮愁予。《注》曰:予,屈原自谓也。这种情况下一,文中所有第人称都曾被简单地理解为屈原本人。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幸而这种看法后来在现代W来的学术界中逐渐消巧。其次,作为吟唱诗歌,。诗歌的吟唱者,即使是分角色的吟唱者,也不等于叙事者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九?朱慕:《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化1979年版,第187页。?罗钢:《叙事学导论》,云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巧75页。2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歌》具体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是独唱合唱还是分唱,化这些表演形式和叙事者的划分无关。睁唱者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持有外在视角贯穿全篇的外在叙述者(可W巧解为隐含作者),时而会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时而会跳出直吉,他代""拟的人物和直言时的自己才是叙述者。一""—我们己经提到过,《九歌》中的人称有W下几个特点众多;第人称余""""""""""""""""二吾予我、第人称女、第H人称苏君灵夫人"""'’''"?帝子杂出;混乱:时而巫语称灵,时而灵语称予,交错^出;没有头绪:除了九个W神祇命名的诗题,文中没有任何对人物身份的交代。但学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将《九歌》故事合理化、将叙事者规律化的努力。关于《九歌》一叙事者的第种解释是,把所有的叙事者都理解为迎神的巫,把诗歌理解为可供巫在典礼上颂吟的祭祀之词一。送种观点的直观表现为,第人称全部为巫的自称。?"古代学者多做此解,《山主祭者,如蒋戰带阁注楚辞》几乎将每篇都理解为"""""之辞,将篇中出现的君、公子等第二人称理解为所迎的神灵。第二种,,化叙事者不再仅仅是巫解释是每篇故事所讲的依然是巫对神的迎奉,也有神一一的参与。这种观点下文中的第人称有时为巫,有时为神,造成了种人神互动对话的场景。当然了,考虑到歌词应用于祀典,神灵也是由巫们扮演的。朱嘉对?一《九歌》的解释应属此类,虽然他似乎更倾向于第种把叙事者全部归于巫的一做法,化在些实在说不通的地方他还是愿意妥协,W神为叙事者。此说在现代一,学者们也许不会将十篇全部按这种说法论释注家中运用也很多,化或多或少都会在几篇中运用此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文中所表达的感情都是人对神的思"慕之情,比如《湘夫人》可理解为随着久候神灵不至,女巫不禁在极度恍惚中‘’似乎看见了湘夫人的身影,产生了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的幻境;迎一""神女巫在线希望中为女神精必准备着她的美邮水室。然而直到最后,湘夫人依然不曾露面。祭祀者只好带着深切的怅悄,把缺、裸之物(笔者按:祭品)"?当然,考虑到《九歌》昵辞之多沉入水中,来表达对湘水女神的美好祝愿。,更流行的看法是把《九歌》和上古性爱娱神的高谋祭祀联系起来,将《九歌》巧解为巫和神的恋爱。技个看法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第三种解释则和前两种不同IP'--钱钟书,,1:《巧锥編卷<九嗽)》中华书W9%午版,巧608扣。-》,」,1。蒋饌:《山带阁注楚辞.海古籍出版社984年版*朱嘉辞集化-.海,。;《巧》,J古篇山版社2001年版""随玉巧<>《九歌性质、神巧及代拟艺术研究》,安徽师范乂学卡巧位论文,,41。,硕20的年巧货2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它契合了闻一多先生的判断,认为除了十篇的首尾,中间九篇所述并非祭祀,而是由神出演的娱乐东皇太一的小故事,讲述的是神灵之间的情仇爱恨。当然,神灵们很可能还是由巫扮演,化这里的故事不再和前两种情况那样讲述的是人神的互动甚至恋爱了一。这种情况下由巫扮演的神灵担当叙事者(第人称),其倾诉者一(第二人称)往往是另个神灵或弦个神灵的恋人,其演唱的形式可W是对歌也可说独唱。二《湘》、二《司命》、《河伯》和《山鬼》常常可W用送种方式解释,剩下的几个明显为祭祀场景的篇目不可做此解。第二和第H种情况下,叙事者除了巫和神这些主角之外一,学者们还常常自行加入其他些可W在祭祀场景中出现的配角人物,如等待神降的观众、神的侍女、摇船的船夫、甚至太阳等一等。第四种解释,是种承认《九歌》中存在着身在故事之外的叙事者的情况。不管是一二种情况下的祭祀故事,还是第H种情况下神的恋爱故事,只要出现了一个不在祭祀场景中、或不在神话故事中的直接的概括、抒情和点评的声音,都可归结为此种类型。送个完全从叙事作品中跳脱的旁观人物,可能是表演中那些""既不负责迎接神灵又不参与故事角色的主祭者或旁白者,或隐含作者。这里起旁白作用的主祭者和蒋攫认为的作为祭祀故事参与者和主人翁的主祭者是完""①全不同的。姜亮夫先生的散叙可W旧纳到这个分类中去。散叙的添加往往是在上述H种解释的基础之上的,和上述H种解释并不完全矛盾。承认散叙存在、或所提供的观点间接支持了散叙存在的学者有姜亮夫.、郭沫若、马茂元等。这也是笔者所支持的看法,如果我们认为《九歌》是吟唱诗歌,那么它必然会有散叙。一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种理解《九歌》的方式是W每,都小篇诗歌为单位一的,个学者可能用这种方式解释《湘君》,又用巧他的方式解释。《河伯》事实证明一一,用种追求完美、统的态度处理《九歌》叙事人称的企图往往使故事的解释流于牵强附会,相对灵活的处理反而能够符合《九歌》叙事人職复杂的状况。下面是对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对《九歌》叙事者人称划分的看法的分篇总结,?从中我们可大致了解《九歌》的叙事者划分的可能性究竟有哪些。?|姜亮夫:《》弔町陆原赋校化,乂泮古籍|,!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則分依据山处分别为?!朱底:《巧辞集巧》i1979午版:瑞古廚化版化;董亮夫《軍订/山原赋校巧》,天泮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姜亮夫《W原贼今译》,北京化版社,1987年版;4茂元:《楚辞选》,人K文学山版社,1998年版:与巧元》,:《楚辞化释湖北人W出版巧,1999年版;陆侃如,绽克昌《:楚'’,1..辞选译》..海古籍出版社,81:19年版:郭沫巧《郭沫巧令集巧五卷虹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胡念贻:楚辞选巧及考化》51儿,岳麓1社,984年版;林河:《九嗽与;湘仪俗》,三巧书化1,990年版。2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东皇太一》一陆侃如:男巫扮东皇太,全篇为女巫所唱马茂元:散叙胡念贻:主祭者唱郭沫若:主祭者《东君》朱嘉:通篇为主祭者词""""陆侃如:男巫扮东君,女巫迎神,除从綱瑟兮交鼓到灵之来兮蔽曰为女巫唱,其余为东君演唱马茂元:通篇为东君自称一郭沫若;前四段均为东君唱词,最后段为太阳自己的唱词。""""姜亮夫:从弟声色兮娱人到灵之来兮蔽日十句为散叙,其余为东君演唱《云中君》陆侃如:男巫扮云中君,全篇为女巫所唱马茂元:散叙旁白胡念贻:巫扮迎神者唱郭沫若:迎神者唱《湘君》""朱嘉;男主事阴神之意,即男主祭者迎女神之词。女神为舜二妃中的娥皇。整篇词表求神不答之意。""陆侃如!男巫扮演湘君,,女巫扮演湘夫人迎神除第H节驾飞龙兮北征起四句为湘君所唱,其余皆为湘夫人所唱马茂元:女巫扮湘夫人独唱胡念贻:巫扮湘夫人迎湘君""郭沫若:巧稅兮兰旌往前的前H段为划船的老翁(可视为散叙),其""二一余为湘君自述。湘君为舜之妃中的娥皇,篇中的女为另妃湘夫人女英。""姜亮夫:除横流涕兮湯缓,思君兮隐侧两句为湘夫人的侍女伴唱,其一二神余为巫扮湘君唱。最后段六句为合唱3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林河一二五;对唱,六八段为湘夫人唱,H四屯段为湘君所唱《湘夫人》朱慕:男主祭者迎女神湘夫人之词""陆侃如:女巫扮演湘夫人,男巫扮演湘君迎神,除思公子兮未敢言段""和捐予块兮江中尾端为湘夫人所唱,其余皆为湘君所唱马茂元:男巫扮湘君独唱胡念贻:巫扮湘君迎湘夫人""郭沫乾蛟何为兮水裔之前的H段为划船的老翁(可视为散叙),其余为湘君自述姜亮夫:前四句为散叙,其余为湘夫人唱,最后六句二神合唱"一二H林河:、四段为湘君所唱,段和尾段为湘夫人所唱,中间从筑室"""兮水中到九爲续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为男女神四句四句变换唱出,构成f完美^的对歌形式《大司命》朱慕:通篇为主祭者词"一陆侃如:男巫扮大司命,女巫迎神,第段四句、第二段前后两句(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化及第四段众莫知兮余所为为大司命唱,其.余为迎神女巫唱苦一马茂元:第段巫扮大司命所唱,第二段前两句为迎神女巫唱,后两句为大司命所唱,其余为迎神女巫所唱:巫扮大司命和迎神者对唱胡念贻,其划分基本与陆侃如同郭沫乾通篇为男神大司命自述,倾诉对象为女神云中君""姜亮夫:同陆侃如,但认为乘龙兮鱗憐,高驼兮冲天二句为散叙《少司命》""一朱嘉:前四节为女巫对男神少司命所说之言,咸池段为少司命言,尾端为众人(观者)之言。"":男巫扮少司命陆侃如,女巫迎神,第二段和咸池段为少司命所唱,其余为迎神女巫所唱马茂元:六段皆迎神男巫所唱3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胡念贻:通篇为女巫扮迎神者唱(少司命为男神)郭沫若:男歌者为女神少司命唱"姜亮夫:全篇为大司命为思念少司命所歌,只有夫人自有兮美子,苏何"一兮愁苦?和最后段四句为主祭者唱《河伯》朱寫;女巫迎河伯之词""陆侃如:男巫扮河伯,女巫迎神,除灵为何兮水中H句段为女巫所唱,其余为河伯唱一二四扮演H五扮马茂元:河伯的男巫演唱,演處妃的女巫演唱郭沫若:男性河神对女性洛神的倾诉姜亮夫:主祭者唱与河伯之词《山鬼》朱嘉:前两句为人词,后面均为山鬼自述"陆侃如:山神巫迎神女巫扮,男,除首段四句巧留灵修兮檐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两句为男巫所唱,其余皆为女巫所唱"":除余处幽薑兮终不见天往下八句为山鬼叙述马茂元,其余全部为女巫散叙一人称代词为女巫代山鬼言,中间出现的第胡念贻:扮演女巫的山鬼独唱""""郭沫若:从独处幽薑兮终不见天到君思我兮不得闲H段十二句为山鬼叙事,其余为散叙《国務》陆侃如:迎神者所唱马茂元:散叙胡念贻:巫扮战死者唱""姜亮夫:前两段为国務(战死者)演唱,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起为主祭者唱3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二节《九歌》叙事者梳理一对一一《九歌》叙事者的划分并不是个确定、唯的答案。上节提供的对《九歌》叙事者的各种猜想中,各有道理,哪个说法是正确并不容易定论。《九歌》篇目中语句叙事者的归属往往是非常模棱两可的一,学者们对某句叙事者的划分和解释也往往是为了完善他们自己的假说,文本本身所提供证据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一。W《湘夫人》最后段捐余诀兮江中,遗余佩兮禮浦。采芳洲兮杜若,将"W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道遥兮容与为例,支持为男神所唱的学者所"""。提供的文本正句式诀和现为男性饰品,但支持女神所唱的学者则反其道而用之"""",将铁和珊解释为男神赠与女神的定情之物。更有学者认为此段是湘君湘夫人二神合唱,这些猜测都是没有直接的文本依据支持的。我们下面将要进行的梳理,不可能完美地解决所有《九歌》叙事者的问题,只能尽量地在有依据可循的地方列出依据,在没有依据的地方给出笔者所倾向的答案。事实上任丢何对《九歌》叙事者的归类和划分,都只能依赖于证据与直觉的结合。在对""《九歌》的叙事者进行梳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些叙事者可能会是谁",,。根据文本《,九歌》明确提到的人物有;十个神灵、灵(至于灵是什"么的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丈》中说;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么所凭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参①因此,灵可能为神或参加祭祀的巫,应当包括主祭者和迎神之巫)、观者、女(可理解为侍女)。加上隐含作者,应些人物都是诗歌叙事者的可能人选。我们"需要做的一""""",是将这些人物和《九歌》中的叙事人称(第人称余吾予"""""。"。"""我二人称""",第女,第王人称苏君灵夫人帝子)对一应起来一。其中我们尤其需要关注是第人称代词,因为第人称很可能指示着叙事者本人一。那我们就先从那些出现了第人称的篇章入手;《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務》。""一?《东君》。对东君身份的异议不大,般认为是日神。朱嘉认为本篇通篇都由主祭者演唱,其余学者几乎认同东君本人是本篇主要的叙事者。笔者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东方出版社6年版,199,第30页。?"‘,."洪兴祖《楚辞补注》五;《》曰、、博雅: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汉书郊祀志》有东君。朱嘉《楚""’".‘,"‘辞集注》瓦此日神也。戴震《屈原赋注》云:《祭义篇》日。化记:祭日于坛义曰祭日于东。;3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叫良据开头厳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夜巧皎兮既明为;抚余马兮安驱;"",如驾龙耕兮乘雷,载^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低徊兮顾怀和末尾青S衣,,兮白寬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酱兮离驰"一,翔,杳冥冥兮W东巧等有第人称的几句来看结合《山海经》、《周易》和@""""《淮南子》中与日神有关的神话记载,送里御车巡天、从出到入的吾余应当不是负责迎神的祭者,而是东君本人。所W说东君应当就是这首尾两段的叙""""事者。有争议的是宪声色兮娱人到灵之来兮敝日的十化因为描写的对一象从巡天的东君转向了另段祭祀歌舞的场景,我们就很难判断这里的叙事者是?不是东君了,。学者们或认为是东君自述或认为是扮东君的男巫和迎神女巫的?""?一对歌,。,思灵保兮贤搗或认为是散叙笔者认为根据其中句,如果这里""""是指日神一一口观者檐兮忘归一的灵保,这句便定不出自东君之,送;""""句也应当不出自观者中的若指巫,那此句也不应由巫;灵之来兮敝日灵所说,。尽管吟唱诗歌中人物和外在叙述者容易重叠化也几乎没有出现过人物自称其名的现象。这几句对祭祀场面非常有画面感的描述,很可能为散叙或旁观者旁白。一《湘君》、《湘夫人》。对于他们身份的确认争议很大,般观点认为湘君二为舜妃,,湘夫人为舜之二妃。也有观点认为湘君和湘夫人都是舜之湘君是娥""皇,,湘夫人为女英。(因为先秦典籍中湘君总W女神面貌出现而且先秦时""""?此外还有天帝代也有W君为正妃,滕嫁者为夫人的说法。)二女、舜之二女、洞庭湖神、湘山山神等诸多说法。笔者认为,考究上述说法的对错并不是叙事学研究的重点,但基于对二《湘》原文的推敲,我们可W肯定的有W下几点,,:首先诗歌中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湘夫人是两个人;其次也没有任‘"-朱叛1,2,。:《楚辞集注》,..海古籍出版社001年版巧42贞"&?"'""?经……海外东经》,。入处《山海:汤巧上巧扶桑I日所浴乂野之山,有树n所。《周易象"""《》円化于杨谷……传》明终始。,浴干咸池,六位时成,时承六龙御天淮南子:至于巧泉爱,'"……入T,巧息其巧,是为胜牟。日虞渊么化。止巧女,曜于巧谷么浦&|-,|1,。巧茂亢:《楚辞选》人民文学!,版社,998年版第7173页-陆侃如:《,年版,第。,糞克肖楚巧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324页Ai姜亮夫,1:《重订屈原赋校注》,987年版,巧233和238页明确说明开头y句和结尾乂津古篇出版社j'-六句为东巧么辞,末捉中M,1他理解此I。l句语岀何人但可读11句为作者之辞""一""6??《仪化巧服》巧之事女巧:,与妇之事舅姑等句,郑玄注曰女巧巧摘耍也。(郑玄巧;、巧?""-'|公彦施《仪化化施》卷H,.1.海山篇|,版,199,4页)《》:。!社036刘熙辭名巧刑夫么摘妻曰女巧-《《-2008(刘熙撰、毕況疏证、王先谦补释么疏证补》卷三释亲帖巧十》,中华书W,年版,巧103页)""""?-《襄公九午》(左氏、扎14J.巧古左化:巧必速出明撰预集解《春秋左化集解》巧襄公九年,綺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扣)。3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定是男女之情何有关二湘是舜及二妃的暗示;最后,二《湘》讲述的,主人公一应当不是两位女性(从情节巧两篇结尾段的对偶结构可W推断出)。事实上,些对历史典籍的考察也足W证明舜及其二妃的传说与湘君、湘夫人的神话最初是""?不相涉的,后来的重合实乃人为巧混的结果。所W对于二湘人物的理解,?清代王夫之和顾炎武的说法应当是可取的,即《九歌》文本中的湘君和湘夫人一对主管湘水的地方配偶神就是,不必非得和舜扯上关系。我们下面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种说法展开。先看《湘君》。朱嘉认为湘君为舜二妃中的娥皇,《湘君》为男主祭者迎女?神之词。但现代W来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二湘的两位主人公是二神并非巫和神的""关系,是男女并非勝嫁姐妹的关系。将男女说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一一—兰种:是与诗题相反的第人称说》,《,即《湘君W湘夫人为第人称湘??一一二一夫人》则W湘君为第人称。是与诗题相致的第人称说。这两种都认为‘一一?一《湘君》是个单叙事者的作品。兰是对歌说。本文认为,W湘夫人为第人称的说法和对歌说的说法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文中很可能穿插作者的散叙。从"文本入手,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妙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沉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因为诗句中出现_""""送样了君、夫君明显的男性第二人称,我们认为首段为湘夫人发言。闻""?一君可能初看稍显武^多先生认为《九歌》中的全部是指称男性,送种说法""断,但审视二《湘》的文本,会发现只有《湘君》中出现了君的指称,在《湘"一"一一《九歌》夫人》中却次也没有出现这让我们想到,也许君字在中真的?一<夫人图>谈起》文史知识孟凡港:《湘君湘夫人的历史演变从#|0君湘,《》,2012年第5期,第76页。?"巧辞通释?王夫之《》卷二《九歌湘君》云:王逸谓湘君,水神:湘夫人,舜么二妃。或又W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其说始于秦博±对始皇之妄说,九歌》中并无此意。子言舜卒于鸣条,则《檀弓》、卒葬苍梧之说,亦流传失实。而九疑象田,湘山泪竹,皆不足采,安得尧女舜妻为湘水之神乎?盖湘君"者,湘水之神,而夫人,其配也。(上海人民出版化《日:1975年脱第引页。)顾炎武知录》云"'’''又按《远游》么文上曰二女御《九韶歌》曰。,下湘灵鼓瑟是则二女与湘灵固巧然为二,即屈"子之化可证其非舜妃矣。后之文人附会其说!,W资谐化其读神而慢圣化不亦甚乎(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五《湘君》,上巧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4页。)?。朱慕:《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张金煌.:《湘君湘夫人称问题之我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化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81页。?马茂元和胡念贻支持此亂见马茂元》998-60:《楚薛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年版,第55页:胡念瞄-《楚薛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8084页。*。姜亮夫支持此说,见姜亮夫i《重巧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和238页?-、版0页;陆侃如林河支持此说,见陆侃如,袭克昌:《楚巧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1況湘民俗-林河!《九歌与》I呈联书页。化1990年肪第135171?一闻多。:《什么是九歌》,上海出版狂,2006年版,第222页3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是有性别特指的。驾飞龙兮北征,擅吾道兮洞庭。辟窥柏兮惠纲,苏烧兮兰旌。笔者认为,这四句较为难解,可W理解为湘夫人吉,也可W如对歌说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为湘君所吉,。若理解为湘君所说根据舜和娥皇女英的传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疑,位于南方而乂人则死于湘水,葬于洞庭北淆的君山,居于北方,""一"的这位应当是湘君,这段的叙事者也应当为湘君所W北征。更何况,飞"""龙和上面的桂舟看上去似乎是不同的交通工具。若为湘夫人所言,即马茂?元所提出的此二句为湘夫人的想象之辞,似乎也是可的;因为舜之传说中夫""人葬于洞庭北边的君山,那么洞庭就是湘夫人的地盘,遭吾道兮洞庭中的第""一人務若理解为湘夫人,那么夫君啊驾着龙舟向北走,快快到我的洞庭湖来"",的意思完全可通,,。薛蒜柏兮惠编苏烧兮兰旌描写的成分很大似乎也完一"一全可W理解为散叙,。和送句的解析样《湘君》余下的篇目,从望钱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到末尾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并无十分有力的文字证据,都是可为男神歌也可为女神歌的。巧笔者比较倾向于认为湘夫人为""""剩余篇目的叙事者,这。如隐思君兮啡侧里的君指示了说话者应当为女""""也不同兮媒劳,性,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W不闲"这样的句子在语气上的嗔怒和感情上的哀怨也更贴近女性而非男性。当然,像量"聘鸾兮江皋,夕巧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这样的段落也可W是湘君所说,甚至可W是作者直接的解说旁白,,但这都是不能确定的。总体来讲笔一者认为《湘君》是篇神灵唱给神灵的叙事情歌,可能是湘夫人的独唱,也很可能是二神对唱的形式,化二神各自的叙事并不容易划分出来,中间的景色概括描写则有可能是作者所穿插的解说旁白。"《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收抄兮愁予。袭梟兮秋风,涧庭波兮木叶"""一一下。此句当为湘君所唱,因为帝子込第二人称般认为是帝尧么女,白?""""然指的是湘夫人。姜亮夫认为此四句是散叙,化笔者认为,此句出现了予,""而且是愁予,叙事者似乎在故事之中情感之中,叙事者似乎更可能为二神之"一,应当为湘君。登白蹟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團何为兮木"""上。況有化兮遭有兰,思公了兮未敢3。因为第二人称公子的出现,此句'?4茂化:《楚辞选》,人巧文巧出版社,1998年版,巧58贞。|-姜亮夫!17,205:《屈原赋今译》,北京||版社,98年版第203如。3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应为湘夫人所唱。马茂元等学者们通常将公子解为女性来支持W湘君为《湘""夫人》叙事者的说法,但《九歌》其他篇目(《山鬼》)中公子指代的都是"""男性。,故此处将公子解为女性就略显牵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渥缓"一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送段无法辨别是男神还是女神为叙事者,笔二一者认为此段划给神是可W的(更倾向为女神所唱),但后两句类似《天问》"。佳般的问句看做作者的画外音也未尝不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縷,闻"""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因为佳人第二人称的出现,叙事者应为湘君,"一佳人为湘夫人。如此来迭几句就和《湘君》中湘君曇鸦鸯兮江皋,夕巧节兮"""""北渚构成了呼应。从筑室兮水中到九疑绽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有男神唱、女神唱和合唱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此段并不易判断,我们无法知道是谁在布置婚房一,是人还是两人在布置婚房,也不能推测出是谁在发出叙事声一""音。如果定选择的话,九鏡并迎说明筑室之地在湘君的领地,此段演唱煮,"""可能为湘君挣b。除此之外,灵多是人称神之语,也可能是作者的客观叙事。"余挟兮江中,遗余蝶兮攫浦。峯巧洲兮化若,将W遗襟兮远者,对应《湘君》尾端湘夫人为叙事者的说法,叙事者可能是湘君。一二《大司命》、《少司命》的身份也颇具争议。其争议点在于神的职能,一般认为大司命主宰人的寿命,少司命主宰人的子禍,这个观点是可取的。这不""??仅和《史记天官书》中司命主老幼的记载相符(大司命主宰寿命长短,碟即有掌控死的权力,也和,主老;少司命掌管子禍,即有掌控生的权力,主幼)"""""文中《大司命》何寿夭兮在予,《少司命》夫人兮自有美子辣长剑兮"拥幼艾的描述相一致。当然,也有认为大司命司痘疫、灾祸,少司命为高谋神,司恋爱等等说法一。争议点二在于二神的性别和两者的关系。般来说都认为大司??@。、、命为男神,但少司命有男女神的两种说法朱嘉胡念贻陆侃如认为大、??少司命皆为男神,故事分别讲述的是女巫对二位男神的追寻。马茂元、郭沫若?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记?春秋元命包《史》曰: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司命主老幼,司灾"主咎也。(司中)?*朱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年版,第3843页。1?-胡念贻。:《巧辞选注及考证》,岳麓巧社,1984年版,第8892页?-。陆侃如!陆侃如-粪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化,年版,第2324页?》社9-马茂元,2225页辞选,,:《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199年版第11;《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70页。???-郭沫若《,4年版第26266。:郭沫若全集第五卷屈原賦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页3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认为少巧命是女神,马茂元认为《大司命》讲述了女巫对大司命的追随郭沫若认为《大司命》讲述了大巧命和岩中君的爱情故事;H人皆认为《少巧命》讲述的是男巫对女神的奉迎。上述看法皆认为《大》、《少》两篇独立成篇,没有关?一一系,只有姜亮夫把他们理解成和二湘样的对偶神,两篇叙述的则是同段爱情故事。笔者较赞成少司命为女神,两者独自成篇的说法。其实,不管两位神的身份如何,,只要把握住两篇爱情故事的主线是男是女,分清楚男女所唱之辞,对故事的把握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大司命》。广开兮天口,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此段应为大司命之语。这是因为开天口乘玄云及两个使动句都表明了""这个第一"神的身份人称就是大司命本人。君回翔兮W下,逾空,表明了吾'"一一""""桑兮从女,这句没有第人称,但结合刚才开天口乘玄云的动作,这里""""一下的君应是大司命,这句的叙事者则应为大司命的追随者(迎神""君—之巫或少司命)是云中君而非大司命,叙事者即。郭沫若认为这里的""?这在语义上似乎并不太通顺"君的跟随者才是大司命,。纷总总兮九州,"一""一何寿夭兮在予,再次出现第人称,凭借寿夭在予句可判断叙事者再次""转换为大司命。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因君为敬称君一,而且吾是跟随的,叙事者转换为巫或少司命。"阴兮一阳一,众莫知兮余所为,这句表现了神灵掌控凡人所不知的奥秘,结合上一""句和大司命的主题,叙事者这里再次转换为大司命寿夭;马茂元认为这'?是女巫跟随大司命后,知晓了生死秘密之后说的话,此说也可行,但似乎不如""大司命直言的^法更加直接、有依据。折疏麻兮瑶华,将W遗兮离居自此下面的H段,学者们除了认为是大司命或女巫(少司命)分离时所言,更有学者提?"出了类似于散叙的说法。马茂元认为此H段是观者的反应,姜亮夫特别将乘"?龙兮鱗鱗,。,高驼兮冲天两句挑选出来认为它们是主祭者的散叙笔者认为,《大司命》中那些完全没有人称的句子,我们是很难判断叙事者的,成为散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一。姜亮夫从片和谐的对唱中挑出了两句散叙,看似没有道理,W-安亮夫,1。:《重巧屈原赋校注》犬津古緒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30页??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五卷姑原赋今译》,1984午版263。人民文学出版化,,第扣?丐茂元:《楚辞巧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H茂元!《楚辞注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董亮夫,222:《重江屈原赋校化》乂津古綻化版社,1987年版,巧巧。3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但这意味着他意识到了旁观全局、髙高在上的叙事语气的存在。马茂元所谓观者""的反映,也是意识到了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这样高度抽象、富有哲理句子和现实故事的距离一,认识到了种类似于散叙的、髙于故事角色站位的叙事眼光。最后兰段中,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散叙成分。"《少司命》。秋兰兮糜宪,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苏何W兮愁苦?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神和巫之间的问话,姜亮?一夫认为是旁白的性质,是主祭者对少司命的问话。笔者认为本段出现了第人称"",且此人称和故事环境互动(袭),故叙事者应为角色(巫)而非旁观者,""""应为迎接少司命的男巫。后两句根据美子的提示,这个被提问的第二人称苏应""当是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此处余美人人称之间的关系有分歧,朱、陆、马、胡、郭依然认为这几一""""""""句是巫对神的倾诉,第人称余和美人皆为巫,余为美人中的,一员""",与之目成者为神。姜亮夫则认为此处叙事者为大司命,余并非美人一一中的员,所倾诉的对象少司命则为美人中的员。笔者认为此段应为人对神的"倾诉,基于本篇讲述少司命和男巫故事的猜测,故叙事者应为男巫。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惠带,條""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此段依然为男巫对神言。与"此段应为尊■女沐兮咸池,蹄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巧兮浩歌。《河""伯》衍文。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着星。巧长剑兮拥幼艾,巧独宜兮为民正,一?最后段朱嘉认为是观者之言,姜亮夫认为是主祭者唱。笔者同意这两种观点,即此段有着散叙旁白的性质。笔者认为,总体而言,《少司命》的叙事者应为迎女神的男巫,但首尾两段旁白意味甚浓。一"《河伯》。河伯般认为是男性,为黄河的水神。文中首句与女游兮九"""中的一般认为河九河就是黄河的总称。学者们《河伯》讲述的是巫(或?主祭者)迎河伯么事,或是男性河神对女性洛神的爱情。在演唱形式上有着独唱(迎神之巫或河伯)和对唱(巫和神或神和神)两种形式。在持对唱说学者?姜亮夫对《少司命》叙事者的解释见姜亮夫:《重iT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化。0页。?。朱鳥:《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即《夭问》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滨中记载的密妃。3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中,陆侃如认为除了鱼鱗屋兮龙堂,紫贝阀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H句为""女巫演唱,其余全为河伯演唱。这是因为灵多用于指称神,尤其是人指称?"神,所W该句比较像巫对神言。马茂元则认为上面送H句为洛神所唱,尾段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也为洛神所唱,""""其余为河伯演唱。送是因为鱼邻邻兮滕予中媵指陪嫁,后面多接女性,""所1^理解为女性所言。其他学者只是单纯地将媵理解为迎接。W上说法皆能自圆其说,但笔者认为,《河伯》篇似乎没有太大的叙事人称转换,通篇流""""""一畅,常出现的第二人称女不管是神还是巫,应当和子美人是同""、个人,基本上来说其叙事者应当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骇曠,波涛迎"""鱼相送的有着神的能力的河伯。但神称巫、神称神似乎不应用灵,所W鱼"鱗屋兮龙堂,紫贝闲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可能是女巫所言,也可能是作者本身在进行巧情发问。@"""山鬼一"《》。山鬼般被视为女性,自郭沫若将於山审为巫山么后,""""""""孙作云给出了文字训诘学上神鬼相通,云雨幽薑等地理环境?一元素和巫山神女传说相重叠的证据,山鬼的身份般被视为自荐枕席的巫山神"一女。大多数学者们基本上赞同山鬼独唱的说法,因为文中所有的第人称子"""""慕予兮善窥巧、余处幽薑兮终不见天、君思我兮不得闲理解成山鬼?本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陆侃如则认为是女神山鬼和男巫的对唱,认为首段四""句和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擔忘归两句为男巫的演唱。他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山鬼独唱说的修改,因为首段若有人兮山么阿,被蘇窺兮带女萝。既"""""含隧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窃巧中的人因为被薛蒜兮带女萝的形象一基本上可,,!^巧断为山鬼那么这段的叙事者便是山鬼之外的人无奈之下陆""""一侃如将其理解为男巫。留灵修兮擔忘归句之所!^^划给男巫是因为灵修""一词多为巫称神之词。但其实灵修似乎已经被大,似乎不便归于山鬼自述"家公认为山鬼爱恋的人而非神,如朱嘉所说,此篇鬼阴而贱,不可比君,故?-陆侃如,薬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6贡。?-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475。,,年脱第页???郭沫若关于《山鬼》的解释见《郭沫若全集第五卷屈原赋今译》I人民文学出版化1984年脱第-27。2的1页??》》936孙巧云。:《〈九歌山鬼〉考,《清华学报,1年第11卷第4期?-1陆侃如,糞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化198年脱第2829页。4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W人喻君,鬼喻己,而为鬼媚人么语也。值得关注的是郭沫若和马茂元的"说法,他们认为《山鬼》基本上是散叙,中间穿插了山鬼的自述。首段若有""人兮山之阿是比较明里的散叙的基调,但麻烦的是紧接着同段的子慕予兮"善窃巧却是山鬼本人的口吻。支持山鬼为叙事者的学者很少对其作出解释,""""只有姜亮夫把若有人当做山鬼的自述来翻译。郭沫若的解决方法是,将予"""舒一通,不做第人称讲。向下读去,散叙在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一,折芳馨兮遗所思;这样没有第人称出现的句子上""都是可1^;应用的,但到了余处幽窒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里就不""""能用散叙解释了。郭沫若把从余处幽薑兮终不见天到君思我兮不得闲一二人称频出的H段十二句统统划拨为山鬼自述"山中人兮芳化若"这第。但从起""到郭沫若又将叙事者交还给了作者,大概是因为山中人这样第H人称对"山鬼的指代使他不能将其划拨为山鬼自叙,但同时他也没有对后文的君思我..."一"我"进行解释兮然疑作中的第人称,直到末尾全部视为散叙。马茂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散叙这样的概念一,但他将大段的文字交付给个和山鬼故事并"""无关系的女巫一种作者散叙的人物化来诉说,这实际上就是。他认为从余"""处幽窒兮终不见天到留灵修兮擔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八句为山鬼自叙,清一其他全部为女巫所述。笔者认为,《山鬼》中定是有着大量的散叙成分的。奪""本文的开头是散叙的典型例子一,予也应当是第人称,首段从第四句渐入1山鬼自述的氛围,在文学技巧上是完全说得通的。剩余全文全部W山鬼为叙事一者是没有问题的,将那些不出现第人称的语句解释为散叙也是可W的,但自叙和散叙两者的界限却是很难划分的。""""《国荡》,异议较少,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務。它是《九歌》继祭于天神、地祇之后为人鬼写的歌曲,祭奠楚国阵亡的将±。这一一一一解释和《国務》所描写的战争内容也是完全致的。《国務》中唯次第人""让人难W看出叙事者是谁称的出现(凌余阵兮臘余行),可W是战±,可W??。、是祭者,可W是死者,也可W是作者如朱嘉陆侃如等众多学者认为是祭者、?朱煮。:《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马茂元关于《山鬼》的解释见《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朱嘉!《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上巧陆侃如,袭克昌:《楚辞选译》,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4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迎神者所唱,胡念贻认为是巫扮战死唱,姜亮夫认为前两段为国務(战死者)""?",演唱,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起为主祭者演唱马茂元则同意戴震的解释歌"?""W吊之,,通篇直赋巧事认为是作者的散叙。笔者认为凌余阵兮職余巧""一的叙事者不定偏要从角色的角度巧解认为是在场上作战的战±,因为余行""表达的是我军的意思,不巧是主祭者还是作者都可W用送个词来表达爱国情"""感,。从矢交坠兮±争先来看叙事者似乎是战±之外的人;天时泡兮威灵""怒,送样的场面也非战±所能看到的。带长剑兮挟秦弓严杀尽兮弃原野,首身离兮必不惩。诚既勇兮又W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更是非常直接的赞颂之词,应当是W鬼雄们为第二人称发出的,并非鬼一雄白己的叙述。总体而吉,《国務》应当是篇祭者或作者的直接叙述。一,《国嫁》中的第人称是很难给我们任何关于叙述者的提示的可W说,一送使它和另外几篇通篇没有第人称出现的作品非常相像。首先是中君》,为云神,对此多无弄议,。对于他的性别也是有争议的但《吉中君》和男女之情无涉,确定神灵的男女也并不能帮我们判断诗歌的叙事者,在此不论。虽然没有第一人称,似我们或许通过可W通过其他人称来间接判断叙事者是谁。最"值得探讨的是首段: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嘘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有神迎神之巫两个解释,。暂且不论此处的灵就此段的叙事者是""""一一不是灵的问题上,郭沫若和姜亮夫认为这段话是灵W第人称来描?写自己的服装和准备过程的,胡念贻等则认为此段是W第三人称来叙述巫迎神?""""之事。笔者倾向于让灵之外的人来描述灵的外貌,所W《云中君》的叙述者可W是迎神的巫,也典礼之外的旁观者,主祭者或作者。同样的情况发一一一》,生在《东皇太中东皇太般被看做楚人的至上神,是九神的统领;其一诗歌形式在《九歌》中也是最肃穆庄严、独树帆的,诗中神灵并没有露面,通篇都是迎神的场景。这样的场景看上去也并不适宜某个身在送个场景中的人一去叙述描写,然而这次,主祭者是无法跳脱送个场景的,因为主祭者可W不Wt;讲念胳:《楚辞选注及考证》,化祐社,1984年版,第103内。:@|-姜亮夫:《M原赋々译》,北京||版社,1987年版,第7778页。|?'4茂元:《巧辞选》,人民义学出版巧,1998年版,第83化。*""""""主逸化此处灵为巫迎神貌,。,朱黨巧灵为神所降也亦为艰马茂元也认为灵为巫。郭巧若、姜亮夫和胡念胎""""则将灵翻译成云中巧。??化姜亮夫;《站原赋今译》,北南山版化,,1987午版第巧《郭沫巧令尖巧五卷姐原赋今译》,'人Ui文巧出版巧,1984巧版,巧258j)i。?胡念船:《巧辞选巧及考证》;19,化的t化,84年版,巧78如。4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一参加其他神灵的迎接,但定是参加至上神的迎接的。笔者认为《东皇太》一理解成主祭者一(w及后面的《礼魂》)边参与边叙述是可W的,但还是作一一者散叙更为恰当。其实这些没有第人称出现的篇章,和那出现了第人称的一一人称出现的语句样篇章中那些没有第,都是难W推测叙事者的,我们只能在可能的叙事者中推测哪一个更合适而已。对《九歌》叙事者的分析就到这里。从中我们可W看出,《九歌》叙事人称""非常复杂,而且创作年代久远,文化背景神秘,要确定出叙事者在目前材料的限制下来看还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是解说现存观点,结合文本分析,尽力确定我们能够确定的东西,在很多未解之处只能陈列可能性并提供一个笔者本人比较倾向的答案。更加复杂的是,对叙事人称不同的解释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故事;但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不可确定的,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故事人物的身份不做太多推敲,也并不影响我们领会文章所嚷述的内容。二《司命》为例,其实我们只要确定两篇描写的是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根本不必纠结于少司命为男为女,主人公是大少司命还是司命与。各自对应的男女巫,对故事和叙事情境的把握就不会有太大问题4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三章《九歌》的故事: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叙事媛辑"""一在这个章节,我们的关注点将从谁在讲故事的问题转移到讲了个怎"一。样的故事的问题,即研究《九歌》的故事本身用叙事学的眼光研究个故事,,而在于把这些情节进行抽象其关键不在于探索故事千变万化的具体情节,从不同的故事中提炼出普遍的结构。我们对《九歌》故事的抽象提取是根据兰个步骤一进行的:首先,将纷繁复杂的《九歌》文本看待成个事件(行动)的锁絶并按照功能性的高低将事件的大小分级。这个事件链的形态我们称之为叙事结构。然后,在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事件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将他们抽象为叙事功能,这个W叙事功能为单元而构成的形态我们称之为叙事模式。最后,在""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将叙事功能填入情况形成采取行动得到结果的因果链一中,得到叙事逻辑这结构形态,从而获得对《九歌》故事最简洁明确的捕捉和把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W看到上章内容在本章的运用,即对《九歌》叙事者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对《九歌》故事的不同的影响。第一节叙事结构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一,故事的构成单位是事件;故事是由系列事件构成的。事件就是行动一。我们已经知道,个故事至少包括两个事件,这个事件序列需要有可续性一,事件之间通过时间、空间、人物和因果关系相联系。当我们将个故事拆分成一个一个事件后,这个事件的连锁链就是故事的叙事结构。值得注意的一是,个故事中的众多事件里有等级次第的分别,法国叙事学家己尔特就把重要""一"卫星"@"的事件称为核也事件,把意义小些的称为事件。在叙事中,核"是功能性的一也,是故事的关键或转折点;但些卫星事件往往使文章富含审美价值一。当我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序列分析出来之后,故事的结构就目了然,故事的简单和复杂程度也就继而明晰了。@见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化版杜,1999年版,第83贞4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首先我们W《东君》为例,了解此篇的叙事结构:曠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一-?一-^事件A1:太阳将出事件A2;照亮东君所憩息的扶桑树事件A3:一""""东君备马,准备开始天的行程。注;夜皎皎兮既明是东君抚马时的景色描写,是状态,不是带有动作性质的事件)驾龙错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也低徊兮顾怀;一-?(事件B1:驾龙乘雷出发事件B2:哨叹顾怀)弟声色兮娱人,观者膽兮忘归;姬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簇;鸣篤兮吹竿,思灵保兮贤搗;飄飞兮翠曾I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曰;B3地上人们对东君的赞美和祭祀一(事件::;注这里省略系列祭祀的卫星事件)青云衣兮白寛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事件C:东君射杀天狼星,履行职责,保佑人民)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酱兮高驼翔,杳冥冥兮W东行。D一(事件:东君完成职责。,从西方下降到世界的另面,向东方走去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酱兮髙驼翔)f文中的黑体字即是东君故事的核也事件,非黑体则是卫星事件。东君故事的核也事件共有四个,这些核也事件是故事的主干,其之间互相联系的方式是^时?间和人物为链接的。另外我们要注意核也事件和卫星事件的关系,如A环节的H个事件,即是W因果关系为链接的。而B环节的H个事件,B1和B2是因果关系和人物的链接;B1和B3可W看成因果关系的链接,即因为东君开始了巡天的工作,引起了地上人民崇敬的也情;也可W看成W空间为纽带的链换即东君在天上巡游,人民在地上娱神祭神。B2和B3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它们分别和核也事件B1相连。另外,B3尽管是卫星事件,但它还有自己的卫星事件,诗人所描写的鸣媛、吹竿、展诗、会舞的动作都是祭祀的具体环节,这说明核也和卫星事件是巧在等级关系的。卫星事件并不是不重要的,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故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大多通过卫星事件表现出来。事件B2东君的唱叹对整个巡游的叙事主干来说看起可有可无一,但正是这种瞬间流露出来的眷恋、犹豫,湿""人性的一一示了东君面:看上去威武的日神,在面对日复日的辛劳工作时似4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义乎也会有懒惰、任性的情绪呢!联系古代民间流行的因为太阳神不恪尽职守、十""个太阳全部跑到天上而引发的射日神话,此篇故事的可读性就更强了。B3B3一需要特别提到的事件是。看上去是和东君故事主体关系不大的个事一。件,或许有用人民的崇敬来衬托日神伟岸形象的作巧但作者用了接近全篇半的篇幅来敷写这个不算重要的卫星事件。至于应当是故事高潮的核也事件C和D,。作者却用了寥寥的两句话带过了这就造成了叙事结构的不均衡,可W看做是先秦诗歌叙事的不成熟之处(也可W理解为特别之处)。但应当注意的是,在刚才划""分核也事件和卫星事件时,我们是站在东君这个单独放事的立场上的。如""果将目光放宽到《九歌》的全篇,我们会发现,祭祀才是整个《九歌》的核必事件!《九歌》核也事件序列的构成可W这样写成的:一-一-一-一-迎神?祭东君?祭云中君?祭湘君"祭湘夫人-,祭东皇太■?■■■????*送神祭大司命祭少司命祭河伯祭山鬼祭阵亡战±,安抚魂灵那些多姿多彩的放事相比起来反而成为卫星事件了。当然,如果我们将这些""一故事忽略掉,只留下祭祀迭核也事件,那么《九歌》的艺术性便消失殆尽了。从单篇的角度,但是我们还,尽管叙事者的不确定影响着我们对故事的理解一是可选择自己支持的解释方法从而将《九歌》其他几篇的核也事件大致陈列下一些怎样的故事(略去《东皇太》和《礼魂》了解《九歌》到底是讲了;一-?《云中君》;女巫在宫中沐浴更衣,等待云君降临云君出现在空中、周游四方一-?降临人间一一转瞬间重上云天,人民思念不舍一-? ̄ ̄?《大司命》:大司命从九天大口乘风沐雨而下女巫跟随大司命人间一-?一-?工作,传播天帝神威(大司命将要回到天上)赠送疏麻桂枝W寄相思一一分离,愁肠百结?一-?《少司命》:男巫问话少司命回忆当初和少司命相逢的场面与少司?命分离?赞美思念少司命-一-?一-?一?一-?《河伯》:和签妃游九河游咸池登昆仓游河之渚送麽妃于南浦一-?一-?《山鬼》:山鬼出现,等待恋人回忆当时恋人对她的倾慕留恋人不4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化年华逝去一-^一-?(恋人离去,不再归来)怀疑恋人变也,忧伤《》一-?一-?国務:战±虔战战死疆场英灵永在,化为鬼雄最有趣的是二《湘》,如果我们按照对歌的(林河说)的方式来理解它,则会发现两位主人公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做着不同的事情,出现了双线的事件链:《》??湘君:湘夫人君不得,怀疑湘君,产生怨恨弃块佩W示决绝湘君乘船北征一一千里耳听到湘夫人等候一-^,思念听到抱怨,用力赶路》一^《湘夫人:湘君降临约会地点迎^夫人*?等待湘君,悲伤见面,共筑水室湘夫人欢乐,弃旧衣我们可W看到,二《湘》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了更复杂精细的特点,两个人物,分别主导了一个随时间和因果关系发展的事件链,但两个事件链并不是完全孤立一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个故事了):在《湘君》中,湘君的事件不仅受着自己一所做的上个事件的影响一,也受着湘夫人所做的上个事件的影响,两个事件链在这个意义上W因果关系的方式得到交融。在《湘夫人》中,两个事件链则在两人见面一、共筑水室处最终汇合成了个事件链。而事件链们又恰恰能在《湘君》的结尾和一fe《湘夫人》的开头得到衔接,两篇故事首尾相接汇合成了个完整的故一@事,正如林河本人所说《湘君》与《湘夫人》是出戏的上下本。这样的叙,事结构比《九歌》其他篇目甚至同时期诗歌都要复杂许多,即使是《离骚》这样的长篇一,也只是呈现了个较长的单链事件,并没有呈现出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一一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上述所列的核也事件并不定是对《九歌》故事唯、准确的理解,因为对叙述者理解的不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有不同,只能说是一家之言。还是W《湘夫人》为例,同样是对歌说的支持者,陆侃如的翻译所提一供的就完全是另种叙事结构:湘君等待湘夫人一-?湘君建造水室为见面做准备一一等待不得一^湘夫人等待湘君,悲伤弃衣物,失望当然,对于马茂元、胡念贻这样支持《湘君》为湘夫人独唱,《湘夫人》为?林河关于《湘夫人》叙事人称的看法见株河:《九歌与沉湘民俗》,H联书店,1990年版,第135页。4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湘君独唱的学者来说;,叙事结构又变成了这样一君不来-?《湘君》,决定前往迎候:湘夫人久候湘久寻不得,疑窦顿生,伤必欲绝一-?弃湘君所赠诀佩于江水,!^示决绝一一一-?《湘夫人》:湘君前往所约定之地等候湘夫人寻找湘夫人为湘夫人的到来准备两人水中的新房一-?至一-?(湘夫人不)弃湘夫人所赠衣物于江水,W表明曾经赴约之意一二一在独唱说中,《湘》不再是部戏的上下折,而是两个人物在同件事情一上同恃的、分别的表现,是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个故事,也是很有趣的。另外,《一种对大少《司命除了二湘》,我们在这里再提供》篇的不同的解释,即把两篇都看做是大司命和少司命的爱情故事,其产生的叙事结构是;一-?一-?《大司命》:大司命从九天大口乘风沐雨而下少司命跟随两人并驾-齐驱在人间工作一?一-?,传播天帝神威(大司命将要回到天上)贈送疏麻桂一一分离枝W寄相思,愁肠百结一-?一-?《少司命》;少司命愁苦回忆当巧和大司命相逢的场面疑也大司命一^完成人间使命又有新欢,回到天上安抚着星一这组说法和二《湘》类似,两篇的关系W肘间先后相连接,是个故事的上下篇,也体现了非常高超的叙事艺术。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核也事件中有些是并没有明确在诗歌中被写出来。的,已用括号标注这些事件虽然是隐藏着的,但对故事发展起到的还是关键的作用,而读者根据上下文情况的变化可W将这些隐藏着的动作自己补充出来。省一一些核也事件是叙事手法之略,能够使故事脱离流水账式的沉闷,叙事详略得当,别出必裁。我们在上文也已经提过,《九歌》常常是通过描写人物也理状态变化的方式来暗示出核也事件,达到在陈述客观事件的同时表达人物情绪、反映一章对叙事时间的分析中人物性格的目的。在下,我们会看到这种省略给文章叙事所带来的影响。4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二节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在讲解什么是叙事模式之前一,我们要引入叙事功能这概念。叙事功能和事"件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个概念由俄国叙事学家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提出一,指的是人物的某行动对于故事行动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比如《水掷传》中鲁达救了金老父女、金老女儿嫁给赵员外、鲁达通过赵员外进入五台山这个情节,,其赵员外是怎样的人并不重要,他在送里的功用就是鲁达进入五台山的中介""、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这里,帮助引导主人公就是这个情节在整个故事中的一叙事功能百个俄国的民间故事的叙事功能分为H十一。普罗普将种,其中包括""""""""""一离家、禁令、背叛、击败对头、凯旋等,然后得出个能?一统摄这百个民间故事的基本叙事模式。叙事功能的意义在于,它关注的不再■?r:是故事中具体的动作和事件,而是这个事件在整个故事里担任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一。而叙事模式就是把个故事中的叙事功能串联起来所得到的模式。叙事模式的发现一,对把捏人类普遍的叙事也理,总结类故事的叙事风格大有用处。""""可W成为一我们W《山鬼》为例:等待恋人个叙事功能;回忆的部""分虽然是等待恋人时的也理活动,但其实是对前情的补充,可归结为恋爱或""""""相聚一个环节是可归纳为棄恋人离去;最后怀疑恋人变必,忧伤;下""悲伤。我们要注意的是,叙事功能展现的顺序不是每个功能出现在文本中间的先后顺序,而是事件发展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因此《山鬼》的叙事模式可概括一-?一-?一-?为:恋爱\相聚恋人离去等待(不得)悲伤。同样方法考察林河版本的二《湘》,将其连缀起来,所得到的叙事模式是:——一*悲伤?见面^相聚一一湘夫人等待(不得)(共筑水室)欢乐湘君寻觅一-?一-(不得)等待当然,我们也看见,在其他版本中,二位神灵并没有相聚,在二神独唱的说法中,两篇的叙事模式是:《^一-? ̄?湘君》:等待寻觅(不得)悲伤《》一一一-?一一湘夫人:等待寻觅准备忧伤一两篇《司命》也如出输:?《叙9924—页见罗钢。:事学导论》,云觸人瞬出版社,19年版,第534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大司命》:相聚分离^1I伤《》?■*-少司命;初次相识相爱分离悲伤我们发现,这五首《九歌》中的恋歌,除了林河认为二《湘》的故事获得了二一一,人相聚的美好结局,其他版本故事的叙事模式是大致致的可归纳为个基一-一-一一一-*??-?(本公式为:相爱分离等待(不得)寻觅不得)悲伤个故。一二事不必这几个环节全有,可W截取这个公式的部分运行(比如《湘》就没有""从最开始相聚的部分来讲述),巧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巧余的几首,《吉中君》虽然不是情诗,但叙事功能可写作:云中君在上天居住、巡游一-?一?一(和人民分离)降临人间(和人民相聚)回到天上(再分离)一人民悲伤。《河伯》是情诗,通篇基调化较快乐,化最后仍然暗示了分离,其一-?叙事功能可写作,;和恋人相聚分离。《国務》不是情诗最后所抵达的情绪也不是得不到恋人的悲伤一-^一--,但仍可写作为:塵战(生聚)战死(死别)化魂(悲壮),,。总而吉之,《九歌》中的九个故事讲述的全是生离死别之事一一-*--?而且最后激发的定是悲剧情绪:。它最终的叙事模式应该是相聚分离一-*悲伤追寻不得。一在叙事功能的提出后,法国的布雷蒙在普罗普的基础上更进步,提出了叙],,目事逻辑,即阐发叙事功能的内在关系并将巧简化成三个基本功能I;情况形"成,,、采取行动和得到结果。我们会发现按照他的理论九歌叙事模式中的分"""""""离,即是情况形成,追寻是采取行动不得和悲伤是得到结果(尽巧是消极的结果)。而且,《九歌》中的故事往往不是只有这三个因素的简单的一,送其中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再扩展出个下属的了序列基本系列,形成复合系列。W姜亮夫版本的《大司命》和《少司命》为例,即二神相爱的故事,两个故事共""同形成了相聚一-*分请一-^等待一-^悲伤一-^的序列追寻,送个序列就是""一一1个复合系列,,司命。首先相聚是个情况形成我们标注为A;然后大和少司命分别在天上和地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开始了行动,虽然运个事件并不""2是核也事件;因工作,两,化因为需要我们将它标记为A为需要人必须分""离,这个结果我们标记为A3。同时我们发现,作为结果的A3分离为主人公一造成了新的需要面对的状况,组序列的开端变成了下,我们同时将巧标记为""""""B1。等待和悲伤作为行动和结果,标记为B2、B3。化同时,B3悲伤5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2又成为了下串序列的触发器,标记为C1,触发了升天这样的行动(C)。一最巧妙的是,作者在送里蔓然而止了,没给出结果C3完成送个序列,使故事一,留给读者无限的悬念、猜测和遐想。总结来说变成了个开放式的结局,二司一命的叙事逻靖是个连接式的复合序列,可表示为:A—->—-?—--—--—--1K2AS/BlB2B3/C1C2对《九歌》叙事功能、模式和逻辑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仅了解了《九歌》的叙事运用了怎样的技巧,更把握了《九歌》叙事的主题和风格。在普罗普"""列出的民间故事叙事模式中,叙事功能因素总是喜剧性的,如结婚、获得"""……新的外表、登上王位这说明民间文学偏好于喜剧结局,而且W获得配偶、美貌、权力、地位为荣。这和《九歌》关注的主题和处理故事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九歌》关注人情缠绵,聚散离合,;而且从叙事逻辑上来讲即使采取行动,也总是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使它所有的故事都多多少少带上了悲剧色.彩。《九歌》有着高雅的艺术品位和相当强烈的悲剧感、崇高感,这和那些喜庆、喧闹、功利的民间文学是截然不同的。这说明它是经过了文人的独立创作的作品,不会是原汁原味的、或只经过简单改编的乡间巫祀祭辞。榮.5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四章叙事时间在明确了《九歌》的事件线索和故事结构后,我们在本章将关注的是当故事。事件通过文本叙述的形式存在,在时间维度中会经历怎样的再安排叙事文学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对其叙事时间的关注是叙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叙"这一""""事时间概念,是和故事时间,即自然时间相对比而产生的。本文""""一的第节是概念性的梳理,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概念进斤引入介绍,""""同时对《九歌》吟唱诗歌所具有的表演性而导致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重叠现象进行解释和厘清。二、H节进入正式的对《九歌》叙事时间的探""""索,其内容是从事件发生顺序和频率上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进行对比,W期了解自然的故事事件在通过文本叙述的处理后在时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W及这种变化强调了怎样的内容、产生了怎样的芝术效果。第一节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我""""们在研究《九歌》文体类型的时候提到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问题一。和绘画、雕塑等在空间中展开的艺术不同,文学是种在时间中展开的芝一一一一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需要行行、页页地进行的;而像吟唱诗歌送样被表演出来的文学作品一一,也是需要表演者句句地吟诵表演出来的。于是叙事文学必然涉及到两种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在文本或表演中的)时间。所谓故事时间,就是故事自然发生的时间状志。叙事时间是指故事在文本或表演中呈?""一现的事件状态。比如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縷句,所描述故事若是一自然发生需要一天的时间,但在叙事文本或叙事表演中则只用读完或说出句话的时间就可表现。这就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先后问题。事实上其实任何形式的叙事""一文学,包括表演出来的戏剧,都是种对故事的再现。这就是假设我们是先有自然发生的故事,再有对故事的讲述和表演的。起初叙事文学之所W被创造出?见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巧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识5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来,是因为记事的需要。系列史诗类的叙事文学作品,其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记事和巧史,即记录已经发生过的自然故事。但逐渐,叙事文学在历丈的发展中走向了虚构,即其存在的目的不再是记录发生过的故事,而是创造出未发生的故事。但这也不意味着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先后会发生颠倒。即使被构思的故事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发生,但就创作过程而言,作者都是在脑海中先构架出故事,再把它们落实到纸面上、甚至表演中进行叙述的。但对于读者们的接受过。程而言,无论故事是不是为虚构,其接受顺序都是叙事时间在先而故事时间在后读者先接触到文本或表演中的叙述,然后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把自然的故事从文本或表演中重建起来-。但无论如何,从整个产生接受的过程来看,不管故事是真是假—一,都是先有故事再有叙事,先有故事时间再有叙事时间叙事,定是对于故事的再现和加工。之所W说叙述是对故事的再现和加工,是因为它永远无法反映自然]真实、发生的状况,总会对真实故事传达的信息进行挑选裁剪、省略、形容、点评、总结。在再现的精确性上,戏剧这样的带舞台动作的表演艺术比文学这种语言艺术要做得更好,但加工也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不论是表演芝术还是语言艺术,其对故事的加工反映在时间的层面可表现为对时间顺序的巧乱和对时间节奏的调整一一,后者包括对些情节的省略W及对另些情节的凝固和大肆值染。值得提到的是一,表演叙事在对故事的再现和还原方面比语言叙事更有迷惑性的;te于,消解掉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差异一,即在对故事的事后叙述中营造出种故""一事正在发生的效果。些文本叙事也有着这样的企图,但读者总会明白这只是一种企图,不会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完全混淆。表演则用真实的场景和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到故事就发生在此地此刻,忘记了看到的只是故事的模仿。在这个意义上,表演艺术的叙事时间几乎可W等同于故事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吟唱诗歌这一结合了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两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发生了语言)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实际上是表演叙事时间)的@重叠。但表演艺术中的叙事时间依然对故事时间进行了顺序调整或慢放快进,本质上两种时间并不能混为一谈。作为吟唱诗歌的《九歌》,其表演形式究竟如何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厘清?"性质"一节见本文《九歌》的文体类型和,第21页。5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概念、明确吟唱诗歌在表演叙述和语言叙事上的复杂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下面对《九歌》叙事时间的分析主要是基于语言文本的,作为叙事时间参照的故事时间则是真正的故事自然发生的时间。第二节叙事顺序",热奈特说: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时间或事件段在叙事话语中的"?一。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中的接续顺序这里出现了两种时序,种是一叙事时序,种是故事时序。上面我们在分析《山鬼》的事件和叙事功能时己发"。现,送两种时序是可W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把山鬼中的叙事事件山鬼出现,一-^一-^一-*等待恋人(回忆)当时恋人对她的倾慕留恋人不归,年华逝去(恋"人离去一--BCDE,不再归来)坏疑恋人变也,恍伤依次列为A,那么他们在故BCDAE事时序上的顺序则是。这就说明《九歌》的叙事时序将故事时序打乱了。一般来说一,如果个故事的叙事时序和它的故事时序相同,我们可W将这次叙事称之为顺叙一。如果段叙事在正常叙事中插入了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倒""?一一叙,其概念为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切事后追述。如果段"叙事在正常叙事中插入了将来发生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预叙,即事先讲述或提"""""一及W后事件的切叙述活动。我们可能会发现,倒和预在某种程度上一一一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要个标准来确定究竟什么是正常的叙事。般来说,我们把文章开头事件发生的事件看做是故事的开始,用叙事时序和这个序列进行比较。倒叙和预叙也是有分类的。通常,根据倒叙和正常叙事间在时间跨度和頓度上""的不同,我们将倒叙分为H类:外倒叙(时间起点和全部时间幅度在正常"""混叙事起点之外)、内倒叙(时间起点和时间幅度在正常叙事起点之内)、"一合倒叙(起点在正常叙事开端之前,结束在这开端之后)。根据倒叙的幅度,"""一又分为部分倒叙(回顾往事中个亮点,不与正常叙事相接,即常说的追?热奈特著迂文融泽《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1990年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化第14页。?:热奈特若;R义融巧:《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19卵年版中1巧社会科学出版化第17页。5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义"""""叙)和完整倒叙(与正常叙事相接)两种。同样地,预叙也有外预叙""和内预叙之分。在叙事作品中,倒叙的运用往往要比预叙广泛,因为实现提及将来的事情,会破坏故事的悬念和作者阅读的期待感。《九歌》中几乎没有预叙的情况。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山鬼》,其中事件BC所代表的文本(其实还当有D,但D是虚拟的情节,没有对应文本)《山,都应是倒叙的。鬼》中这段情""""一节的倒叙,在倒叙类型上应该是属于外倒叙和完整倒序。另个在主要情节上有时间错序的是《少司命》:秋兰兮康宪,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苏何W兮愁苦?(正常叙事)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倒叙1,外倒叙,部分倒叙)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顺巧序)倒叙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向读者提供理解故事所需要的各项必要的巧息,先言后事的手法也是让读者产生棍奇和往下阅读的兴趣。打甜正常的叙事的手法可使叙事不流于枯燥,丰富读者的阅读感受。另一些篇目,虽然在主要情节上没有时间倒错,但在微观文本i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仍可:[^使其很好地为抒情服务。如《国歲》靈两轮兮蒙四马,援玉袍兮击呜鼓。天时恕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壮烈征战,战死疆场;正常叙事)""""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出往提到当初战±长途漫漫前往征战,今昔对比,牡烈感愈浓,部分倒叙)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也不惩。(回到正常叙事,对战死战±的个体进行具体描写)我们发现一,在经历了个短暂、不易觉察的追叙后,当作者的镜头再回到正常叙事的时候,其观察视角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由大量战±弃尸荒野""""面的描写转移到了对每个身首分离的战±的点的描写;随着镜头的走进、一放大,叙事的情感也路上升。叙事时间的转化竟然在抒情上起到这样的作用,是我们意想不到的。5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最后让我们来看《山鬼》的结尾小段: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嗽哦兮狄夜鸣;风讽讽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情景交融的一段一,般都被理解为顺叙叙事,即先景后情、触景生情或景""情同时发生。但若果我们将它理解为预叙,会怎样呢?因为山鬼的离忧,所""W风雨大作、神山震怒,这和山鬼山中神灵的身份是不是更符合呢?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山鬼可爱可怖、喜怒无常的个性,是不是更深刻呢?研究《九歌》一""叙事的时间顺序,还是很能揭示《九歌》中隐藏着的些秘密的。第H节叙事时距?""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好间长短的比较。时距在《九歌》中是个不甚清楚的问题,因为作者未曾给我们明确地标示出故事时间的长短。小说中经常""有两年过去了送样的时间提示;但在《九歌》里,我们不知道云中君在天上""驰轉了多长时间,二司命分开了多久,山鬼等了公子几个时辰才然疑作;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给我们给出该些事件历时的长短。几个能够作为时距提示的地方""一是,《湘夫人》中湘君寻找湘夫人,有句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遊。""一可见是寻找了一天。《河伯》中也有日将暮兮化忘归句,可见河伯和恋人""""相会至少也是一天的朝暮的写法就是准确的计时而。但我们不肯定这种非抽象的艺术表达。《东君》描写的就是从早到晚、太阳从东至西的运作过程,""一个白天。《大司命》有云山鬼整篇故事时间就是老冉冉兮既极,《》有云""岁既晏兮孰华予,这都说明二司命分离的时间和山鬼等待的时间己经很漫长了。一(叙事理论中般提供四种时距:省略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事时间为零)、一概要(在文本中把段特定的故事时间压缩为表现其主要恃征的较短的句子,故事时间长于叙事事件)、场景(叙述故事的实况,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大致相等)和停顿(对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描写事件暂时停顿)。这几种时》中都是有体现的。刚才我们提到的那几句提示时间的句子距在《九歌,便是运?见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典年版,第145页。5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用了概要的乎法。一《九歌》中些很重要的动作情节..,都是由概要的了法笔带过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湘君对湘夫人的找寻,云中君的降临和回天(这两个重要一"情节竟然只在句诗中交代,,)等。比概要更过分的是省略的乎法。我们分析《九歌》的故事事件和叙事结构中已经提到,《九歌》中的很多核也事件巧重要情节没有被叙述出来。比如在写大巧命和巫分离的的时候一,作者直都没有直接"地写出二人的离别,,",而是大段地写分离前的互赠(折疏麻兮瑶华)、悲伤(弟""愈思兮愁人,,)、自我宽慰(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到此故事结束,真正那个分离的镜头就被省略了。这种省略的处理,还是非常精彩的,很有""哀而不伤的风格,也能够让读者将关注点放在人物的必理活动和情绪上。但至于两人到底为什么分离一,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上节大巧命还在履行职务,"一一"阳一阴兮,众莫知兮余所为,下节就在和少司命话别了,分离的原因只能靠读者自己去猜想。这样的省略就给读者理解叙事造成了很大的团惑,使后世研究者在解读《九歌》时产生了很多分歧。与之相同的是《湘夫人》,它省略了""湘夫人不至的这个关键叙事点,读者看到的是湘君在快巧地准备好水中的屋""",,子后一,没有任何原因地就开始弃诀弃碟,转念想才意识到是湘夫人没有来。这虽然不影响理解,但使故事进展得非常不流畅。场景,即对场面和对话的记录。在《九歌》中比较典型的场景就是祭祀过程"的描写。瑶席兮玉琪,盖将把兮琼芳惠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袍兮"一"巧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竿瑟兮浩倡(《东皇)、綱瑟兮交鼓太》,萧钟兮瑶篤;鸣媛兮吹竿,思灵保兮贤婷.;飄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一灵之来兮敝日一;这样样、件件的祭祀环节事无巨细、有条不奈地展开,毫无疑问是场景式的叙述。与之相同的是《湘夫人》中湘君在水中筑室迎接湘夫人的那一段":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苏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栋……,辛夷檐兮药房。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虎口。九疑鎮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面面俱到的叙述占据了单篇诗歌篇幅的很大部分,其所展现的华丽典雅的风格也成为了屈原作品相当典型的艺术特色""。而这种铺陈叙事、场景式的手法,也被后世的文学作品所采钢,最终形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体—赋。赋的艺术风格是非巧明显的,化在它的叙事效串比较低下。尤其所赋之事大多是小事,这就使叙事变得轻重不分,结构失衡。5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停顿多运用在写景和抒情上。它在《九歌》中可能会巧场景混淆,但我们要一注意到,使用场景手法的事件是件件相继发生的,但停顿中所描写的事件是在一一"同时间发生的。比如《山鬼》的最后段,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嗽巧兮狄夜"鸣;风讽飘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恍,不可能是下完雨之后猿才叫,猿叫完一切都是同时发生的之后再刮风,。最典型的停顿手法的运用是发生在W对歌说解释的二《湘》中,两位神灵的追寻和等待其实是同巧发生的,但作者把他们放"一一一在同篇诗歌中道来。如《湘君》开篇湘夫人的唱词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秒兮宜修,沛吾乘兮柱舟。令況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思?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接下来才是湘君唱驾飞龙兮北征,遣吾道兮洞庭。"这并不是说是湘夫人在寻找藤蒜柏低兮惠調,苏烧兮兰旌。、等待完湘君后湘君才开始驾飞龙的,这两件事情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但在叙事文本的世界中,叙事者在讲完湘夫人的情况后一,好像把湘夫人的时间冻结了般,再将同时间发生的湘君的举动一一道来。停顿的作用和场景相似,都在于描写巧铺陈,但停顿似乎发给了读者一把手术刀一,将画面冻结,更细致地样样剖析,这种神奇的感受是文字叙述之外的艺术所不能够带来的。《九歌》在叙事时距上虽然技法多样,但有忽略大事、夸大小事的嫌疑,运用得并不成熟得当。有人认为这说明了屈原作《九歌》并不W叙事为意,而目的。在于抒情。这是可能的但是笔者要再次强调,不W叙事为主要目的并不等同于"""……就没有叙事性。费伦把抒情性界定为某人在某个场合为了某个目的告""诉某个人某件事情是什么或者某人在某个场合为了某种目的告诉某人他她对"?某事的思考。这说明即使是抒情文学,也是可W当做叙事来处理的,也是可W分析叙事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或激发一。听众的感情,送很常见増强叙事性也并不定W折损抒情性为代价,有时反而会増强抒情效果。屈原对叙事时距的处理,很可能还是与先秦时代不成熟的诗歌叙事技巧有关。①PhelanJ觀es.Exerie打cinFiction:JudmentsProressions孤dtheRhetoricalTheorofNarrative.,,>pgggy?Cohimbus:OhioStateUniversityPress2007.见布赖恩麦克黑尔文:《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化会科学》,2009年第6期。5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五章叙事情境:叙事人赖、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一叙事情境,是我们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叙事角度篇叙事文学进行叙事学分析时最重要的环节。对叙事情境的分析基于我们前文提到的对叙事者的分析和一对故事事件的分析:它研究的内容是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本文第节将从概念入手,明确叙事情境所研究的主要的呈个内容: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第二节则将概念代入对《九歌》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去,对不同叙事人称、方式和聚焦的使用做出识别,并研究使用送种叙事情境的原因和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九歌》是有着表演特色的吟唱诗歌,常常产生外在叙事者和故事人物的重叠现象,使得其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的使用与小说等其他叙事文学非常不同,打破了很多常规,呈现了更加复杂、灵活的局面。第一节概念=:叙事情境及其要素叙事情境的重要性是由叙事文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斯科尔斯和凯洛格"该样定义叙事文学: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有W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婪一"@在一个故事叙事者个故事和。这说明叙事文学是由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构成的:故事和叙事者。抒情诗歌是有发言人或倾诉者的声音的存在的,但它一W它不是叙事丈学。传统和狭义意义上那些非文本的、讲述的不是个故事,所一一直接在舞台上由演员表演的戏剧,,尽管展现了个故事却缺乏个总揽全局讲一述故事的声音,所W它不是叙事文学。当然,旦戏剧被W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一一种叙事声音文字就成了,戏剧也就自动地有了个叙述者,就可W当做叙事文一学来分析了。些现代W降的先锋戏剧,在叙事文本分析的影响下,甚至在演出?。中安排了叙述者的出场,使戏剧叙事文学的色彩更为明显我们在绪论中曾经一二确定过两点:,《九歌》是有叙事性的,其主要的内容是讲述故事。,《九?’?斯科尔斯于R凯斯洛。R:《叙事的本质》,牛津大学出版社,第4页见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杜。,1999年版,第158页?严程堂斌.《近,《》I2009年口。,李启年来戏剧叙事学理论研究述评》戏剧文学期5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歌》并不是角色零散的台词,而是有着强烈的叙事声音的,送证明了叙事者的存在。这两点确立了它叙事义学的地位。本章对叙事情境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索叙述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换而吉之,它是研究叙事者怎样讲述故事的:他和故事的站位是什么样的,他用怎样的方式呈现了什么样的效果,他的镜头怎样在故事中聚焦。这兰点就构成了叙事情境的三要素: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叙事聚焦。一叙事人称,即探讨故事是W第人務还是W第H人称进行讲述。表面上看来叙述人称关屯、的是叙述者的人称问题、,化本质上它关屯的是叙述者和故事的站位关系,即叙述者是在故事的世界中还是高居于故事外。根据叙事的定义,任何故一一事都是有个叙事者的,但通常情况下,那些参与了故事本身的叙事者会^第""的面貌出现在故事中一口人称我,故事就会W第人称的吻进行叙述;而那些在故事的艺术世界之外的叙事者则不会直接出现在故事里,他们的故事巧常会通H人称代指其中的人物—篇W第。所WII人称的问题实际上是故事内外的问题。一一些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レ一步注意的是,值得进,有时会冒出来:r弟人務的身一份对故事进行点评一,巧这些故事并不会W第人称的存在而变成第人称叙事情一些叙述者参与了故事一境,,化因为特殊原因而没有出现第。同样地人称的叙一事,人称叙事情境的却是应该被划入第。叙事聚焦,关也的是叙事的视角究竟是置于故事内的人物意识当中,还是置于故事外的叙述者。聚焦于人物意识的叙事,虽然话语出自叙述者之口,但叙事提供的信息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感官和思考得到的。这就好像电影中把摄像镜头,绑在演员身上的手法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视角来进行观察。在镜头中,人物本身一,而非被叙述者观察描述的客观对象是个发起观察、感受和思考的主动者。叙事聚焦有内外之分,其判断的标准是看叙述者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大于剧中人物应该知道的。如果叙述者>人物,则为外部聚焦,即镜头不在人物身上,而在人物之外一一。如果叙述者《人物,则为内部聚焦。部叙事作品往往由种聚焦(内部,或外部)作为主导巧在巧叙事过程中依然可W有内外部聚焦的切换,也可W有在不同人物身上聚焦的切换。一叙事方式关也的问题是故事中叙述者的可见程度,。在些叙事中叙事者的"叙述声音非常明显,,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化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6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些叙事中而在另,叙事者竭力造成不是他在讲话的错觉,隐藏在故事后,""使读者几乎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在现代小说理论中,前者被称之为讲述,后"""。者被称之为展示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叙事都不可能像画面那样真正展"""""一示出什么,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种讲述,这里的讲述和展示只是说叙述者在叙事""时在风格上更加地偏于主观或客观。在叙述声音强的讲述型叙事中,我们常常看到叙述者抛头露面地对故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解释、形容。这""""些都是讲述型叙事的信号,而读者在经过讲述型叙述者处理的清晰的""讲解中很快会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一。而展示型的叙事常常用个突兀的场""景开头,不做过多解释,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比较晦涩。同时,在展示型叙事一一,当中由于叙述者身影的消匿,般都有个或多个人物来代替发声的叙述者,""用他(们)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推进故事的进化我们称之为反映者。叙""""事方式中的矛盾对立实际上是叙述者反映者的对立一和。般来说,古典,_风格的叙事文学常用""""'?讲述型的叙事手法,而现代的叙事文学则对展示型的叙事方式较为推崇。第二节《九歌》叙事情境兰要素分析讓1?叙事人称因为叙事情境是一个和叙事者紧密相关的话题,而我们已经进行了对叙事二一者的研究分析,所W结合第章的分析内容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简单些。叙事人称问题是H要素中比较简单直接,易于观察的。我们已经说过,叙述人称关也的是叙事者在故事内还是故事之外,而这恰恰是我们研究叙事者的章节涉及过一的。对于《九歌》来说,因为文中第人務基本都是直接出自放事角色之口(即没有明显的第H者转述一),即叙事者在故事之内,所W但凡出现了第人称的语"一句应该都被认为是第人称叙事。而那些被认为做散IT的语句,即站在故事?一热奈特转引巧拉图《理想国》第H卷中的话,见热奈特《叙事的界限》文.张德寅编选《叙述学研究》198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年6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之外的叙述者发声点评的语句,则不属于第人称叙事。我们已经知道一,出现了第人称的篇章有《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巧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務》。《湘君》的沛吾"""乘兮桂舟,《山鬼》的子慕予兮善窥宪,它们的叙事者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一湘夫人或山鬼本人,是第人称的叙事。第人称叙事的功用在于,叙事者和故事人物发生了直接的生命联系,叙事者作为故事的体验者,有着非常强烈的体验一"感,、经历感所W第人称叙事常常便于向读者直接抒发人物感情。像況有:吊"""兮體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和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送样的句一子,直抒胸臆,情感丰沛,是身处恋爱的角色真真切切的感受;如果换做个旁观的叙事者来讲述,这些思念之情是不可能被表达得送样细腻。、热烈、直接的之所能在艺术上取得送样巨大的成就一《九歌》,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于它将爱情描写得极其真实而缠绵一一;而能达到这种效果大关键技巧就在于采用第人,称叙事,全。我们这时也会发现所有涉及到恋爱和感情表达的篇章部运用到了一第人称叙事,自己讲述白。让那平时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神灵们自己站出来说话己的爱情和抒发爱情中的感受一,从而让读者发现他们的恋爱和人类的感情样真一一实可感,样充满着幸福、怨恨和痛苦,第人称叙事所带来的这种艺术效果是一人称叙事巧构起极具冲击力的。送也是为什么作者选择W第《九歌》的基本的叙事情境的原因,也是《九歌》较于其他那些呆板地描写祭祀的诗歌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感的地方。一一所有在叙事人称上W第人称进行叙事,叙事者和故事人物共处于个虚构一一艺术世界的叙事角度,被称作第人称叙事情境。上述进行第人称叙事的段落都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一。但我们也要知道,即使是那些出现了第人称的篇目,"也不意味着从头到尾都是第一人称叙事。比如说我们认定了若有人兮山之阿,"一",那么这就是被强窺兮带女萝为作者为叙事者的散叙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若"""有人就是一个第H人称的叙事提示词一。直到了慕予兮善窃雍才变成第人一一称叙事,其叙事情境才是第人称叙事情境,散叙和第人称并存的。也就是说一篇章,会发生第人称叙事情境和其他叙事情境的转换,这在《九歌》中是十分常见的。一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出现了第人称的故事都是第人称叙事。6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其代表是一《国務》:《九歌》中其他出现了第人称的故事都可W被判断是第""一一人称叙事,但《国務》不定是。《国務》中的第人称凌余阵兮職余行,""""余行如果被抽象地理解成我军的话,其叙事者很可能不是故事中的±兵,而是在故事之外的主祭者或作者一一,这时故事并不会W第人称的存在而变成第人称叙事情境。2.叙事方式在分析叙事聚焦和方式之前,我们必须引入我们在《九歌》文体性质章节中已经提到的一个问题,即《九歌》的吟唱诗歌特性。我们已经发现,不管是谁在一说话,《九歌》通篇都自成种风格,仿佛作者在操纵着角色透过角色说话,这就是《九歌》的诗歌特点。在叙事文学当中,叙事者和人物往往是两个不相重叠^的角色一一:第H人称叙事是个旁观于故事的人在对故事中的人进行讲述人;第称叙事尽管人物和叙事者身份产生了重叠,但两者的角色是有时间差的:也就是一一 ̄— ̄说,第人称叙事常常是个人叙事自我对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经验自我—的讲述一一。即使是些看上去随着事情发展进行描述的第人称叙事,其讲述也常常是事后的,只不过送种时间差异因为叙述者将精力放在描述.""故事中我的体验一t、削弱了叙事声音而被隐藏起来了。但这切在具有戏剧性、一吟唱性、即时性的文学中却是大不样。在《九歌》当中,叙事者和故事人物不一的一仅在角色上是统,甚至在时间上也是统的。也就是说,《九歌》中的人物真真正正同时担当了叙事者和故事人物两种职能,这也导致了《九歌》在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上具备了本应是互相矛盾的两种特质。这一点在叙事方式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讲述和展示这两种叙事方""还是""式的差别本来就在于叙事的重点是放在叙事者反映者(人物)身上。自然地,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也决定着叙事的显或隐。而同时包含了这两个偏""""向的《九歌》,则呈现了讲述和展示并存的面貌。让我们先来研究看叙""色事者和人物明显分开的第H人称叙事。首先要肯定的是,《九歌》的讲述彩非常明显,叙事声音非常清晰,它不是让故事自然发生,而是在整体的行文上一呈现出了种讲解、点评的风格,似乎面对着某些特定的听众读者。这都是吩唱6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型诗歌的性质,因为吟唱本身就是种讲述。在第三人称叙事中,讲述型的叙事最明显的表现是开头交代背景一、点明主题或片尾总结升华。比如《东皇太》""的开头,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没有经过任何人物作为媒介,叙事声音直接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主要背景和内容。再如结尾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一兮乐康,是对整个祭祀过程和祭祀效果的个总结,也是没有通过巧何反映者而直接叙述出来的一""。还有些描写的语句,灵连赌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作"者直接发声用兰昭昭兮未央点评了云中君(或迎神巫)的光彩,这种叙事声音强烈的描摹是正常的故事中不该有的。不仅是在第三人称叙事的篇章中,送种热衷于描写铺陈""、总结点评的风格贯穿了《九歌》全文,使得讲述成为了《九歌》叙事方法的重要基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九歌》中所有的第三人称""叙事都是讲述式的,《九歌》中也有着非常成功的通过反映者进行叙述的例"子,这就是《国務》。凌余阵兮嚴余行。,左骇殖兮右刃伤靈两轮兮繁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叙事者没有太多地""用修饰词语去讲述,、干涉故事的进展只是通过场上的战±对战争进行戏剧""式的表现,这就是典型的展示式的叙事方式。像《国歲》送种叙述人祿上采"",用第H人称叙述者声音不算强烈,通过反映者来展示故事的叙事角度被称作人物叙事情境。叙事方式在一《九歌》中最有趣的表现发生在第人称的叙事情境中。由于第一,人祿叙事涉及到了人物和叙事者角色的重合所在判断叙事方式的时候,我一些一们需要观察文章倾向于人物自身的表现多,还是叙事者的讲述多些。如果—经验自我多一些的话文章偏向于故事中的人物,则是展示型叙事。如果偏向一些的话那个忙于发出声音的讲述自我多,则是讲述型叙事。首先要强调的依然是贯穿于《九歌》全篇的强烈的讲述声音》一。《九歌中进行第人称叙事的人物们一一,不仅要展开故事,还要边展开故事边对这些情节进行形容、解释、总结:""""如美要炒兮宜修一,沛吾乘兮桂舟,叙事者不仅讲述了自己上船送故事""一"情节,而且强调了自己上船时的仪态是美的,这就是种形容。君思我兮""不得闲则是对恋人不来相聚的一"种解释。谏长剑兮拥幼艾,苏独宜兮为民正,则是迎少司命的男神对追随少巧命的祭祀过程的总结升华。所W总体来讲,《九""一。"歌》是讲述为基调的。巧另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它展不性的特征,6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这个特征是由它的戏剧性和W故事人物为依托的安排所带来的。《九歌》的人物叙事者们并不是一个完全外于故事的旁观叙事者,他们是身在故事中的体验者,所W他们并没有像一般的"讲述"型叙事者那样开篇明义、从头到尾、不遗巨细、""一个故事的反映者全知全能地讲解故事,他们自己就是,故事的发展完全是根据他们自己在故事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为依托来进行的。所《九歌》的故—"事常常W个突兀的场景开头,,如帝子降兮北渚,目抄砂兮愁予。桌遵兮秋风"涧庭波兮木叶下。叙事者没有讲述两人相约的前因后果,只是简单地从湘君翅""一个场景开始说起首等待的,W湘君的所见(哀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所思(愁)为故事线索,送是明显的展示型叙事的标志。除了《东皇太""一》,《九歌》其他的篇目几乎都是展示的方式起篇的。值得注意的是""""一,展示和讲述本来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和戏剧不""同,语言表现艺术无论再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地将故事展示出来。叙事""""""文学所谓的展示,其实是建立在讲述的基础之上的。展示型叙事语聲""言所能够做到的,不过是尽力地去戏剧式地陈述动作,不过多地阐述修饰,W防破坏读者正在亲身经历事件的幻觉。作为重合了外在叙事者和故事人物的睁""""一《》比唱诗歌,九歌般的作品更加严重地杂棵了讲述和展示两种叙事一一方式,这表现为它方面热衷于描写途释,方面W人物行动作为故事展开的依"托。如《山鬼》中的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柱旗。被石兰兮带杜薄,折蒙"""""""一一、芳馨兮遗所思,这段方面细致地描写了赤豹、文狸辛夷车、""一桂旗,将山鬼的装扮描绘得面面俱到,但另方面却完全是跟随着山鬼的行动在发展故事、。所W当我们,让人很难对其叙事方式作出明确没有异议的决断""""研究《九歌》的叙事方式时,应当将重点放在辨别其文本中展示和讲述""""的因素,而非区别展示和讲述的类型。3.叙事聚焦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讲述型叙事,因为W外在叙事者为主导,常常是外聚焦,而W人物(反映者)为主导的叙事常常是内聚焦。但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关也的毕竟是不同的事情。叙事方式关也的是叙事腔调是否明6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显,而叙事聚焦关也的是叙事者的眼睛或镜头放置在人物身上还是人物之外,巧判断方式是看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超出剧中人物应该知道的。换句话"""一说,就是送句话显示的是谁看到的?比如说美要炒兮宜修,沛吾乘兮桂"""""一句,讲述的,这件事舟从叙事方式上看的确是,似从聚焦上来看美一,情可W是别人的评价化也完全是故事中的人物可自知的,所W这句作为内聚一焦是没有巧题的。因为《九歌》中叙事者和人物的角色是真真正正重合在起的,"""""""",和这两组是可所W讲述和展示内聚外聚1^自由组合的,不必""""""""遵循讲述对应外聚,展示对应内聚的规则。我们已经知道,《九歌》中有些内外聚焦是难分辨的,这时我们就要看选一种聚焦更加合理一一取哪。从第人称的叙事聚焦分析起。通常来说,第人称的叙事聚焦往往都是内在的一,而判断第兰人称文本内外叙事聚焦的个最简便的方一式,也是把它用第人称加W改写,如果行得通就是巧聚焦,否则为外聚焦。化一《九歌》却是这套理论和判断方法的个特例。我们在《九歌》的文体性质的章一,节提到过,因为巧吟唱性诗歌的特点《九歌》在整体的行文风格上,包括第一一人称叙事在内,似乎都有种外在的视角,这让第人称的叙事也可W有着外在一的叙事聚焦,那些。般来说对自我进行描述的语句常常是外视角的(因为通常来讲人物很少对自己做出点评和夸赞),化《九歌》并不遵循这个特点,比如刚""才的美要砂兮宜修,笔者认为理解成内聚焦要比理解成外聚焦好,因为可W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湘夫人赴约前对自己的精也打扮的满意和赴约的兴奋之情。化""一,飞龙兮翩翩石懒兮浅浅;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不闲这句就不""同了一一,因为翩翩常用于形容动作的轻快连贯,让人联想到舟像片叶子样化上漂流一一,送使得这段的前两句很像个在适距离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自然是外""聚焦的视角。化如果我们非要把翩翩解成主人公对自己所乘坐的龙舟进行的描写,,,即内聚焦视角似乎也是说得通的化效果上就不如外聚焦来得生动。同样的情况还有景色描写,我们并不知道那些景色是通过谁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一比如说帝子降兮北渚,目砂抄兮愁予。梟蟲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我们完全可像姜亮夫认为这两句写景是从叙事者角度出发的外聚焦的散叙,化""如果将巧巧解为跟随着主人公目渺渺远眺的眼光投射而出的镜头,在行文流杨性和人物感情投入的程度上似乎要比外聚焦更胜一筹。这样内外聚焦皆可的情6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况在《九歌》中比比皆是。但不是所有的聚焦都是难判断内外的一。常常是在第H人碌叙事中,有些非常明确的、运用的非常精彩的内外聚焦转换,足让我们看到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用也一。比较经典的是《国感》的这段:凌余阵兮臘余行,左滲撞兮右刃"伤。霜两轮兮繁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天时忍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我们在叙事方式时己经提到过一"",这段的前四句是非常典型的反映者式叙事,即由战±作为故事人物来带领叙事。从叙事聚焦的角度考察,我们会发现不仅是叙事重也被放置放在了人物身上,而是整个诗行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人物的眼里所""""-一看到的。左右方位词营造T种包围感,使读者跟随叙事同堕入了战场之中,依附在战±身上感受到了危机四伏、悲慘社烈的战争氛围。这四句是非常精彩的内在聚焦一""。但后两句叙事的镜头从战场中下子拉到了的高度天,""上尸体横陈俯橄形成了原野的视角。这时的镜头就完全不是附着在战±身上■-一。.的了一"",是因为其俯橄原野的高度非凡人所能达到二是,因为后严杀尽,战±死去,无法再进行叙述了。像运两句这样采取了外在聚焦,而且由作者直接进行的第H人称叙述的叙事角度,被称作作者叙事情境。如果前四句的巧在聚焦给予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激烈丰富的人物体验,那么后两句的外在聚焦则利于整体的点评、胸臆的抒发和情感的升华,聚焦切换如同行云流水,完成了镜头从低到高、氛围由惨烈到悲壮的转化过程。对叙事聚焦得当、精彩的运用,会产生藥很多这样的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6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六章《九歌》的诗歌形式对其叙事的影响如果说前置章中我们所涉及的叙事学理论,是从W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中一总结出来的般的叙事学理论一,那么在这章,我们将把文体类型的问题纳入考虑一,在理论和应用上进行次具体、特殊的叙事学分析。具体应用到《九歌》作""一品上,这个新的叙事学理论体系就是我们提到过的诗歌叙事学。这将诗歌文体纳入叙事学考虑的尝试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当故事被用诗歌这文体叙述出一。来的时候,诗歌的文体形式究竟会对叙事产生怎样的效果本章的第节和前五""—入乐一章的内容联系紫密,主要关注《九歌》睁唱诗歌即诗歌这特殊形式对叙事者划分、叙事情节转换、叙事事件的繁简等种种问题的影响,可看做"是对前五章中所涉及到的诗歌形式问题的梳理总结。从第二节起正式进入诗歌""""叙事学的内容,研究《九歌》作为诗歌本身,在语句和段落层面独有的段"""位性和反段位性所造成的叙事效果。""第一节之歌对其叙事的影响《九歌》作为入乐这个章节中我们会提到,前文中所分析的《九歌》诸多异于其他叙事文学的叙事特色,实际上都是和它作为诗歌的文学形式紧密相关的。相比散文小说等散体文学而言,诗歌有着相对整齐的句式、固定的格律和有限的字数,这些都使诗歌叙事在信息传达的数量、灵活性和准确度和其他叙事文体不同。但即使是在诗歌中,《九歌》也有着更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姜亮夫先生在《重巧屈原赋校注》?中分析了《九歌》在文学形式上和W《离骚》为首的屈原十四篇的差别,其结果大致可W列为下表:0《重订屈原赋校注》987-43姜亮夫:,天津古籍出版社,1年版,第1401页。6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mS5兮兮其他复词句意用韵状[pIIIII的位置的语法情况《离骚》多,H百长句,六言句末,连语气助多,于、其、句意完有错韵发、等屈原至千言为主体,杂接长句词之、宪惟、整,上生十四篇W上W五屯八夫、然、焉、下句文、、九言,多对安乃W、意相和偶排比既…又等情懷相对S四六言句中,《九歌》毎篇皆,连充当介省略,几乎句法省无省略""二百字句为多,句接词汇词、动全被兮略倒错颠倒语法,句和短语词W下无定式、连词代替W合韵法灵活*^IIIIIII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W看出,,,《九歌》较之屈原十四篇篇幅小句式短,语法简单,文意粗趟,惟有韵律完整;像这样重韵律节奏而轻文法语义的文本,应当是入乐的歌词无疑。姜亮夫由此提出,《离骚》等屈原其他的作品,笔承诸.,《九歌》子散文,施W楚人语法,整齐句式后加上韵文,不歌而诵谓之賦。而采取楚地民歌,为合乐么作,谓么歌。这项论断的依据还是很充分的。《九歌》入乐给其文学形式带来的最大影咱是,使它表意叙述的空间更加局促。首先,因一《为乐曲的长度有限,如九,为了配合乐曲歌词字数也必须限制在定数目之内歌》中篇目最长的《湘夫人》只有234个字,最短的《礼魂》只有27个字,这和有着2489言的《离骚》相比来说无疑是非常小的形制。《离骚》等赋类的长度是根据文意的需要而非配乐的需要来决定的,没有歌曲的框制,文人为了将故。事和情感叙述表达清楚可W无限制地増加诗行,这是入乐类作品所不能比拟的一其次,由于乐句的长度有限,导致了《九歌》每句歌词都字数精炼,多为六言W下的短句。诗人为了在每句诗行有限的字数加入歌词,必须大量地省略必要的"""介词、连词甚至名词、动词(如,顯飞兮翠曾应为翻然若飞,似翠鸟之举"""""也,这就,省略的是似字),通通用语气助词兮填位使得句意有了灵活、破碎、不完整的倾向,有时甚至需要读者的猜测补入。赋类作品没有乐句的"一限制,诗行容量大,多由两个兮相连的半句构成个长句,半句的字数在的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四、五。句意清晰完整,语法助词从不省略(如、六、屯、八、九吉间随意组合"""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酱乎扶桑(《离骚》)中的介词,余幼好此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涉化》)中的关联词语),兮只是单纯地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末,不承担任何语法功效。最后,入乐歌词对节奏和韵律要求极高。节奏""上,《九歌》句了字数整齐,句句有兮,都在句子中间且位置相同,使得文一的风格章在节奏上呈现了整齐统。而作者宁愿省略能够完整语法句意的复词也""要保留兮的固定位置,再次说明《九歌》的创作原则是声乐形式优先于文意的,《》中没有任何错韵和无韵的情况发生,句句入韵,甚至省略。韵律上九歌"""皇"颠倒字词W合韵,了和。如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作者为字协韵""""?将良辰颠倒为辰良。而十四篇中总有几处无韵或乖韵的地方,如《离""骚》中汝何博春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婷节?費莱施W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段,就根本不入韵。相比之下,因为缺少空间、韵律、节奏的限制,《离骚》等"赋类文学在叙述表意上显示出了很大的自由度,也多出像制董荷yx为衣兮,揽"芙蓉W为裳该样考究的对偶甚至排比句,送都是有着严格格式的《九歌》所不能容纳消化的。在送样的叙事环境下,《九歌》的叙事呈现了非常典型的简略性和模糊性。迭给它的叙事性带来的第一个冲击是造成了叙事者的难W判断。造成迭种状况的一第个原因是,人物发言的转换提示词被省略掉了》。如《离骚在转换人物叙述""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个曰字,来表明下面的内容不再是主人公自叙,而是其"巫咸将夕降兮…他人物的语言了:,怀椒精而要之。皇刻刻其杨灵兮,告余W"""吉故,曰。曰免升降W上下兮求矩獲之所同。作为叙事者转换的提示词,",人物划分相当清晰!它的巧面便是巫咸的发吉了。再如结尾:乱曰:已矣哉"!!尽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巧这里依然可理解为丰人公神人的唔叹,化这个独立划分出的乱曰让人想""""到《史记》的太史公曰或《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好像是作者屈原从一故事背后跳了出来在直接地向读者抒情,叙事情境由第人称叙事变为了作者叙事情境,使《离骚》真正地成为了伟大诗人悼念自己身世的作品。但毫无疑问地,""""曰和乱曰的插入破坏了句式的整弃性,这是入乐的《九歌》所不允许的。'j董亮夫:《軍打!由原赋校巧》,乂泮古親lli版社,1987年版,巧141化。A'妾克夫,1,,:《重订屈原赋校化》乂泮山緒11版化1987巧版巧143化。7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丈试想若不顾音乐的兼容性和诗句的整齐度,《九歌》在其叙事者难解的地方也插入了送样转换叙事者的提示词,那么《九歌》的叙事风格也就和《离骚》差不太"多了。如:扬灵兮未极,女婢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渥缓,隐思君兮啡侧。曰:桂悼兮兰泄,挪冰兮积雪。采薛蒜兮水中,,摹芙蓉兮木末。必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较绝一。这样来,也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就是女禅媛劝慰"。湘夫人时所说的气话了再如: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曰;君思;"""""我兮然疑作。山中人解做山鬼的自称总有些牵强,加入曰字W后,远几句整体是作者散叙,曰之后才变为山鬼的自叙,叙事角度的转换也就流畅许多,读者也不需要为谁在说话的问题给出那么多揣测了。造成叙事者判断困难的第二个原因在于缺少对参与故事人物的介绍。当我们""""读到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这样的句子时不禁会问驾飞龙的主""""""语是谁?这个人和遭吾道的吾是一个人吗?和上文令況湘兮无波的人又是一个人吗?然而这些问题在文中是无法找到任何提示的。除了标题给出了^""人名之外和刚才我们提到的女婢媛,《九歌》正文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人物""""这样抽象名称和对人物的介绍,出现的只有君、女的人称代词。反观《离"骚》,任何的动作、语言、形容词都能在上文找到明确的承担者。吾令丰隆乘"云兮…如果我们不明白后,求返妃之所在。保厥美W骄傲兮,日康娱W淫游。""两句保厥美lil骄傲的人是谁,向上文找去会找到H个人名,经过简单排除后蠢自然就锁定在整妃身上了。如果用《九歌》式的简练篇幅来讲同样的事情,大概""一吾令丰隆乘云兮,求返妃之所在这句就可W省略掉了。提起《离骚》中对人物背景交代最详尽的自然还是对主人公的介绍,屈原在故事的开头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从祖先到出生到命名到成长的历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替贞于孟陳兮,为庚寅吾W降。皇览接余初度兮,肇锡余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送样规模宏大、媳媽道来的叙事格局是《九歌》所不能想象的。相比起《离骚》这种叙事声音裔调、不遗漏任何信息的""""讲述式的叙事方式,惜字如金的《九歌》往往用展示式的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其优点是易于和人物感同身受,缺点是缺少交代性的话语帮助读者来理解故事和划分叙事者。狭小的诗歌空间导致一《九歌》另个叙事特点是叙事者、叙事情境的转换可7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W非常微观、紧凑。依然W《离骚》作为对比,《离骚》通篇几乎都是神人的第""一人称叙事,中间穿插了四次其他人物的发吉,因为是转述(曰字的存在),一所W叙事者可W看做没有变化,也并不对它的第人称叙事情境造成改变。化由""于结尾的乱曰可W看做作者叙事情境,所W全篇叙事者和叙事情境的改变可一""计为次。《九歌》的叙事者和叙事情境的情况则复杂得多:由于缺少曰这样的人物语言转换提示词(即转述提示词),巧何人物在发吉时都被视作叙事者:叙事者的变化配合W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的变化,给叙事情境造成了更加晦涩的多样性,送些;而且为了高效率地使用有限的诗句空间变化常常会不经意地发出"一在临近的诗行甚至同个诗行中,。如广开兮天口纷吾乘兮玄岩。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君回翔兮W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送两段予,《》的大司命,是非常典型的没有任何提示叙事者转换的例子,故事的讲述人从前四句的大司命毫无痕迹地转换到后四句的女巫(或少巧命);化一由于两个不同的叙事者所采取的都是第人称叙事,所W叙事情境并没有转换,依然是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比送种段与段之间的变化更为明显的是句与句、甚至"句内的变化。如我们常提到的《山鬼》的开头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盏兮带女""",萝,;既含陈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窥宪首句的若有人意味着旁观者的视"""角,末句的了慕予意味着叙事者变成了山鬼本人;化中间的被荫蒜兮带女"""和既含膊兮又宜笑究竟是从谁的角度观察到又叙述出的呢一萝,则是个很难解的问题,作者仿佛故意用送两句对山鬼的描写模糊了两种叙事角度之间的差一I另J,造成了种叙事者的镜头由外在的观者逐渐滑落到山鬼本人身上的效果。这种发生在句内的渐变和《大司命》那种段落见陡然地切换叙事者的乎法是不同的。而且,《山鬼》此段不仅叙事者发生了变化,还因为叙事者的变化而产生了叙事一情境的变化,完成了由作者叙事情境向第人称叙事情境的过渡。《国嫁》中的"。,凌余阵兮職余行,左骇雇兮右刃伤疆两轮兮繁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天时"慰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也产生了叙事情境的变化,巧送种变化的起因不是叙述者而是叙述聚焦:在叙事者都为作者/旁观者的情况下,叙事从前四句的人物内聚焦转向了后两句的外聚焦,形成了人物叙事情境到作者叙事情境的转化。我们可W看到,《九歌》的叙事者、叙事情境转化频率之高、变化种类之多,和一《离骚》用个叙事情境长篇大论的情形是非常不同的。7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诗歌空间的局促还培养出许多其他的叙事特色,比如说,关键情节的省略,叙事者和人物的重叠一、叙事方式和叙事聚焦的对应性的打破、第人称叙事外聚"""""焦的出现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叙事事件、文体类型和叙事情境的部分都己经详细谈过,恕不赞述。""第二节《九歌》诗歌段位性对叙事的影响分析""1.段位性与诗歌叙事学理论""段位性的概念是和诗歌叙事学的理论相伴而行的-。在介绍这两个概念之前一,我们需要先厘清个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歌?很久W来,在传统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家的眼里""",诗歌之所成为诗歌,是因为它具有抒情性。而抒"""情性则是和叙事性相对立的。这个定义的缺陷在于,将大量的叙事诗歌排""除出了诗歌的范畴,而讽刺的是,最早的诗歌恰恰是那些用于记事记史的史诗一。也许话歌这文体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其主要的功用已经从叙述故事变成""藏了表情达意,但迭并不说明叙事性是和诗歌不相容的。另外,就那些诗歌W外的文体而言,他们的功用也不仅仅是叙事,大量的散文、小说甚至戏剧都含有着大量""""的抒情成分,这就说明抒情性也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抒情性定义的缺陷迫使文学理论家们重新定义诗歌,寻找那些将诗歌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真正区分开来的因素。段位性就是这个真正独屑于诗歌的因素。雷切尔?布洛?""?迪普莱西在巧96年提出了段位性(Diacritics)的概念,提出真正使诗歌区分于其他文体的并不是诗歌所承担的文学功能,而是诗歌文本的物质性和形式结构:诗歌之所W成为诗歌,是因为对日常和非诗歌语句造成了打破和重组,构成了新的分段。实现这种打破重组的有多种方式,可W通过诗歌声音"的停顿……、节奏、韵律、句法、诗行排列等等。W海子的现代诗为例,德令哈一今夜/这是唯的…。,最后的,抒情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①DuP?lessisRachel..則auMan能stsDiacr出CSI9/.,962634P5L见麦克黑尔文,,()布赖恩:《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5页。7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一、人类,,不关屯,我只想你。这段诗中句诗行或者根本构不成完整的句意单由词语构成或者是完整的句子,化用标点符号将巧隔断或者将句了和词语;;一个诗行中""组合在同。这就是通过句法和诗巧排列来实现段位的效果。再W""《九歌》为例,登白演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醫何为兮木上,""一除了诗行打破了原有的语句外,句中的语气助词兮将毎个完整的句子都隔""成了两部分?,这就是通过声音的停顿和节奏来实现段位的例了。不久约翰肖?""""一普托又在段位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段位性,即要形成个片段,就意"味着对那些其他有可能形成的片段,、尤其是那些规模更大的片段的抑制例如鸟"""这个句子何萃兮/苹中构成的两个段位,就是对鸟何萃于苹中片段的反对。""一""反段位性实际上是从另个角度看待段位性,将重点放在了诗歌对日常语义的打碎和破坏上。这个新的诗歌定义是非常成功的,它抓住了诗歌本质上异一于其他文体的关键之处,而且几乎可W应用到中外古今切诗歌中去。"这些巧论都在诗歌叙事学的构建中被运用了起来。因为诗歌长久W来抒情"一性的标签,叙事学直没有将它纳入到分析领域中来。我们目前叙事学的研究一内容,都是根据小说的叙事来建立的节所研究的那样,诗歌有。但正如我们上限的自述空间和特殊的段位形制使它在叙事的时候表现出了异于其他叙事文体一?的特点,般的叙事学所无法纳入的内容这些都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布赖恩麦克黑尔文因此提出了建立诗歌叙事学的构想,其主要关注点就是研究诗歌这种特""殊的段位性结构,当被用于叙事时,是怎样增强、修正或反作用于语义情节的。这正是诗歌叙事同普通叙事真正区别开来的地方。尽管诗歌叙事学的构想并不成熟,,但它关注的问题非常有趣或许预示着未来叙事学巧论的方向。下面我一,些有意思的发现们就试用送种视角来分析《九歌》看是否会得到。""2.诗句分节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兮的使用)""对于诗歌来说,段位性最基本的表现是在诗行间的转换。化《九歌》巧一"""",即诗行的部的隔断句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于诗行中兮字的使用。兮Shaotaw,John.TheMusicofConstruction:MeasureandPolyphonyinAsberBernstein.Universitpyandyof-?AmaPr1.P21157.:《,labaess,9952见布赖恩龙克黑尔文义于速构诗歌叙单学的没想》《让曲化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5贞。7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个语气助词,是,起着隔断音符的作用表达语气的停顿,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大概可W表示啊的意思。它是楚辞非常重要的语气用词和风格标志。我们已经说过"""",《九歌》中兮的位置非常特殊,多在句中,和《离骚》中兮句""尾的位置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九歌》不同于《离骚》等篇的段位性;《离""""一骚》中的兮不会破坏句子和文法的完整性,但《九歌》中的兮则会把一。个诗行驅碎成词汇或短语的片段,使其呈现出比般的韵文更高的片段化程度""而且,在兮取代了那竺具有语法意义的介词连词后,其左右两边词语的语法"""一关系就被解除了,使它们真正成了两个并置在起的语言碎片。比如筑室"""""""""""兮水中本应为筑室于水中,当兮替代了介词于后,在水中""""""""筑室的关系就消解掉了,变成了筑室(啊)水中,筑室和水中就变成了两个并列的短语。这就使得《九歌》叙事的逻辑性减弱,整个诗歌仿佛一组意象的堆积。""""""心兮字在诗歌句中的存在非常好地造释了段位性和反段位性。这""和兮字两边的语法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尽管兮在《九歌》中替代了各种各样的虚词甚至实词(于、W、而、乃、则,甚至如、似),承担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但总体而言功用(介词、连词甚至动词),左右的文法更是千变万化,兮字两旁内容的格式大致可W分为两种:对称结构和非对称结构。对结构是指那"+些两边词性和语法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如:桂掉兮兰泄(形容词名词/形容驚""词+名词),挪冰兮积雪(动词+宾语/动词+宾语)。青云衣兮白寛裳(形+"名++/形+名),举长矢兮射天狼(动宾/动宾)。形名巧动宾的文法类型几乎可W涵盖掉《九歌》所有的对祿结构。从单个诗行的角度而言,前者不构成句子,但是是两个并置的完整的词语。;后者是两个省略了主语的句意完整的句子换而""言之,,兮在这里实际上起的是平等地连接左右两个完整的语义单位的作用一""""从而将它们放置在个诗行—段位里。非对称结构则不同,兮起到的一"沛吾乘兮桂舟将个完整的语义单位(诗行)隔断、破坏的作用。如(主动/"""""宾)灵之来兮如云(主动/补)飞龙兮翩翩(主/系/表系动词省略),一而足一等等,不。非对称结构两边语法结构变化无穷,这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被兮隔断(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和隔断方式当然有千万种),""被破导致原本句子的段位性坏,新的段位性产生。7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送种两种结构的形成是可想象的,已经在。因为入乐的关系语气词兮一一一个诗行中占了最中间的位置,只留下两边的空档,个作者能做无非就是,:二一在两边填入两个短小的句子;或,个大句子拦腰切断地塞入把。这就产生了一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效果,因为每。对称结构的叙事行诗里面都有两个完整且一一彼此没有过多纠缠的语义单元,导致它表意非常地紧凑,个又个的独立的片一,是个串珠型的结构段非常狭小的诗行里摩肩接腫。送就使它有着快速、不拖普"的节奏,适于展示而不适于停下来讲述和抒情。如姬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簾;"这一鸣篤兮吹竿,思灵保兮贤搗,展,君;飄飞兮翠曾诗兮会舞《东》段除了"",思灵保兮贤疫不是对称结构外剩下的语句都是非常典型的对称,整个段落一所做的事情就是简单地将祭典中的要用的器具和要做的动作样样陈列出来,并没有空间时间去做太多的讲解或点评,这些。读者的阅读感受则是物品和场景都一在眼前样样摆了出来,仿佛身在祭祀现场,并没有任何强烈的叙事声音来提醒""他们送只是文字的叙述而已。这在叙事方式上是非常明显的展示型叙事。事""""型叙事的语句实上,整个段落没有采用展不型叙事而采用了讲述,恰恰""就是运用了不对称结构的那句思灵保兮贤婷。""""对称性结构对展示型叙事的偏爱,不仅是因为兮的加入造成了串珠""型的结构,没有给评价抒情的声音留下任何余地,更是因为串联它们的兮字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从而杜绝了任何从语义讲述的层面上将两个意象一联系起来的可能性,作者只通过把两个意象放在个诗行中的举动来。换而言之一暗示我们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拒绝向我们介绍这个联系究竟是什么。个非常好""""一一的例子是邸冰兮积雪,初看我们会W为送和桂掉兮兰地样只是个简单的并列结构,讲的是划船的船楽斩开了冰又积起了雪花。化仔细考究下会发现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冰就是冰,,雪就是雪冰被斩开之后只能堆积起冰花,那"么雪是从哪里来的呢?知道我们读到王逸对此句的注解哪祈冰冻,纷然如积"""""""雪,才明白挪冰和积雪中间的兮字吞没了动词如字。覃原来不是真正存在的一,只是个用来形容冰的想象之物而已。《九歌》对称结构的奇妙性一在于,比喻的修辞不必明说,,只是将两个意象并置在起读者只是直接地看到"了冰又看到了雪,见前者如见后者,比喻的工作就完成了。运也是非巧棒的展"示型的描写,巧道理在于只给予读者直观的视觉感受,而不用语吉的讲解去告7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诉你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来干预这种直接的观感与其相似的还有剔飞兮翠曾""是顯然若飞,似翠鸟之举也的省略,翠鸟也只是用来形容舞姿之轻盈华丽的一个喻体一。把比巧和被比拟之物之间的关系解散,将真实和虚拟的泡为谈,这才是真正的幻梦的、诗化的、意象化的叙事。有趣的是一,非对称结构所起到的叙事效果与此完全不同。当个完整的句子被迫切成两部分,那个单独被独立出来的语法要素自然就获得了更多的重视。若这个要素是用于修饰整个句子的,那么送个修饰的因素自然就通过段位的划分得""""一到了种强调。。如芳菲菲兮/袭余,毫无疑问芳菲菲在这里被强调了""而这些修饰、描摹、评价的语汇正是有着强烈的叙事声音的讲述型叙事的标志一。而语言节奏这时也慢了下来,快速而紛繁的意象轰炸不再有了,独占个诗"? ̄行的空间:石漸兮/浅,,非对称性结构的诗句可W从容地进行描写形容了续" ̄ ̄飞龙兮/翩翩。这样的舒缓的叙事节奏是非常适于述说、点评、抒情的。W-嗦-3.《九歌》韵律对叙事效果的影响'相比现代诗歌而言,中国古代诗歌在语句的分段方面的灵活性其实还是有限的,最丰富的诗歌形式特征其实是韵律。韵律就意味着隔断,意味着诗歌中%分章和分节《》中。《》《卷耳》。诗经许多诗换韵往往伴随着换章关雑这样的?""篇目更是有着章节语句类似,只更换韵字的现象。乐府的乐曲单元解的划分也是和换韵紧密相连的。韵律的变换为诗歌的篇目在宏观上划分了段位,当不同长度一、尾韵的篇章放在起就产生了节奏。由韵律变化而产生的章节片段很可。能也在文意上存在意义,暗示着叙事者、叙事镜头、叙事情境的转换相比《离一二H四五韵一骚》两韵换的基本韵式,《九歌》换的情况均有发生,变无定法,一形成的章节长短不,这体现了它对活泼自由的民歌曲调的借用,也和它变化莫一致的一测、出其不意的叙事风格是相当。自然,韵律的变换不是定意味着某种叙事因素的转变,但它所形成的停顿感和节奏感是可能在某些方面和叙事产生互动的。韵律的变化同时意味着节奏的变化,这就好像为叙事安上了背景音乐和鼓一点。如《九歌》常常是四个半句,、二、四句入韵,在这个基础上对句式入韵?》,20122朱刚:《乐府诗换韵与乐曲的关系》《陕闽年第期。,师范大学学报7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的改变可表达情节的察张或舒缓。似《东皇太》整篇打破了W上入韵规律,几一乎全部是隔句用韵,且押阳韵韵到底,体现了较其他篇都更加整访、通达、舒缓、雍容的风格。送和它所描述的有条不奈的祭祀环节W及作为开篇迎神曲的功用是符合的。现在让我们W《东君》为例详细分析。《东君》全篇共用五韵,其中首尾韵都是阳部韵,中间三韵分别为微歌合韵、化部韵和质部韵。五韵的韵式为三、二一一一、四五韵,、、四、换。韵之中句式不定或毎半句皆入韵,或四个半句中@二。这就造成了韵律形成的章节长短不定的现象。总体而言,每个、四句入韵一韵段所描写的场景巧表达的文意大概是致的,韵段变换的线索大致是按照从早到晩的时间顺序,W及天上人间的场景转换,中间间或穿插着叙事者和叙事聚焦的变化。"赎将出兮东方(P山ang),照吾槛兮扶桑(sang),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man,yg)。作为全篇的开头,这个阳部韵的韵段发生的时间是早上场景一是天上神灵的世界。韵段的前H句明显是东君第人称的叙述,为展示型内在聚""一焦的第一人称叙述场景夜皎皎兮既明句作为东君的自叙还是作者的旁。化一"白(所产生的叙事效果是,,当东君准备鞍马时个画外音说这时天已经快要"亮了)似乎都可W,是不能确定的。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暂放。"li)a)上化〇3〇驾龙耕兮乘雷(us,载云旗兮委蛇Uii,也;长太息兮将"此段低徊兮顾怀(kiusi)。弟声色兮娱人,观者檐兮忘归(kiusi)。为微歌合韵,其时间线较上段稍晚,描述的是东君开始巡天的情节。前四句的场景依然是在天上,但后两句的场景由天上转到了地上的观者。实际上,这两句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们,,从上段到这段叙事情境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由东君直接描述观"一者忘归的景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两句更像是作者的个冷静的、带有总结色彩的画外音。这让我们想到此韵段的前四句包括上段的尾句的叙事者很可能已经,不是东君本人了;和上段的前H句相比迭几句观察描写的对象都是神灵,但对叙事的聚焦已经不同了,叙事的镜头已经从从神灵的眼睛看出去转换到了从外在的站位看神灵,。而且当聚焦从神灵内部成功地转化到了外部之后作者及时地提,让人联想到刚才送几句外聚焦描述的内容也是观者所看到的到了观者。化这时W'|」-|11819根据韦义I:《巧辞韵读》_海古籍i,版社,980巧版,巧贞。,78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一的聚焦仍然是作者外聚焦,没有放置在观者身上。这段总体而言应当是作者叙事场景。"一a聚焦被真正转移到观者身上的是下个韵段:缠瑟兮交鼓(k),萧钟"兮瑶簾(如);鸣篤兮吹竿,思灵保兮贤搗(khoa);飄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miua)。送一段""一为鱼部韵。从思灵保兮贤搗句我们知道了观者的必理活动,意味着一聚焦已经是对观者的内部聚焦了。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段的发言者是观者自己,所W我们依然W作者为叙事者。从叙事方式来说,作者没有在这里进行过多的解说,任凭观者的动作也理带动故事,是典型的展示型叙事,故此段叙事情境为人物叙事情境。上述H段的安排是非常精巧的,总体上实现了场景从天到地,叙事者从东君一人称到作者再到人物叙事情境的变换本人到作者,叙事情境从第。这种安排所产生的效果是叙事镜头从上到下的移动,从聚焦于神灵,再到聚,到淡出于神灵一一焦于观者的过程。但兰个韵段绝对没有和送些叙事因素的变化对应,事实一叙事的变化几乎都发生在段落的内部,而且每次改变只动两个叙事因素,叱如一一第一段的叙事场景致,只是改变了叙事聚焦第二段叙事者致,但改变了叙;事场景,W及悄悄地为第H段叙事聚焦的改变做出了铺垫。这就使叙事情境改变一得非常的流畅自然一,没有发生段落换叙事情境陡然改变的现象。这种在个韵律段里混合了神、作者、观者和不同的叙事者、场景、聚焦,而不是将它们武渐地切割开的做法,其造成的叙事效果其实是让神的层面和人的层面交流融合,这和《九歌》巫祝祭祀、歌舞娱神的主题是紧密融合的。但我们也看到,从神到人一的叙事转化并不是踰而就的,而是通过了作者的元叙事这个媒介,使天人交融。但又不至于混杂,让神灵在可亲的同时又保持了可敬可畏一""最有趣的是这句:应律兮合节(tzyet),灵之来兮敝日(niet)。很j一一多注本将这组诗句合为一段句和上,但其实他们属于不同的韵部,这两组诗句押质部韵。送两句韵部的独立使整个诗歌的节奏陡然紧张了起来,正应和了其诗句表达的内容一:等待了许久,神灵终于到来了,天地间陡然昏暗。这小段的叙事情境可变亦可不变,可W继续是内部聚焦于观者的人物情境叙事,但若理解为作者情境叙事一,即个紧张陡促的画外音,可能效果更佳。同时叙事场景也进行了变化,前半句是人间庆祝的景象,后半句又将目光投到了天上,这为下个韵7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段神灵东君的再次出场做出了铺垫。这个简短的独立韵部实际上是在全文迎来最一""后的高潮和结尾前在节奏上做出点小的警示性的停顿。诗歌的段位性叙事所带来的那种其他叙事文体所不能比拟的音乐感,在这个段落体现的非常突出。"青云衣兮白冕裳(zjiang),举长矢兮射天狼(lang);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tziang);撰余酱兮高驼翔(zian),杳冥冥兮y?东行(hean)。gg一一这部分是阳部韵,,东君再次出场其叙事情境再次变换为内部聚焦的第人称叙事情境。我们要注意到,不仅在叙事情境方面,这个段落甚至在所用的韵部上""都和首段是完全一致的。这正是抱韵的形式,让文章在韵律和叙事情境上都一个首尾汇合的圈状结构形成了,甚至在内容上暗示了东君从早到晚、从升到降后回到原点的圈状轨迹。这实在是太独运匠也的安排。80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结语一现在我们可W对上文六章《九歌》的叙事学分析做出个总结。我们首先要在第一章中建立起《九歌》叙事分析的合法性,即证明《九歌》是有叙事性的。""一一一个值得注意的误区是,叙事性并不是个太苛刻的条件,个文本并不是一""非要充满着冲突、悬念、起伏、高潮才称得上是个故事。事实上,任何两""一个及W上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行动)就可W构成个简单的故事。当我们用""这个定义来看待《九歌》,会发现它的文本中充满了行动,而且行动之间因"(果关系紧密,大小事件连缀,故事性非常明显如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邀,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同时,根据雅各布森的符号理论,相"""""似原则相联系的隐喻型符号文本多用于抒情和象征,而W相邻原则相""联系的转喻型符号文本则擅长于表述时空序列和逻辑关系,多用于叙事文挙。""""用这个角度来审视《九歌》,会发现《九歌》文本同时包含了隐喻和转喻""""型的符号(词语)排列方式,但大的基本构架都是转喻而非隐喻的,即《九歌》中尽管包含了情感和象征的因素,但文本发展主要是依据故事情节的时。空线索而进行的其次,我们要建立用诗歌叙事学来分析《九歌》的可行性,即证明一《九歌》在文体归类上属于诗歌而非戏剧。《九歌》文体判断的个困境在于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不加提示就转换叙事者的情况,这使得它有了戏剧的嫌疑一;另方面却出现了大量的W外在视角对故事人物进行评价描述的语句,使得这些语句不可能成为故事中角色的台词。本文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从略唱诗歌的角度来看待《九歌》,就会发现《九歌》吟唱表演的特点导致了故事人物和外在一叙事者一、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重合,使其出现了人物边进行故事情节边对自己进行点评的特殊现象。同时,《九歌》在文字层面而非表演层面的完整性、在文学形式上的段位性都表明了它只能是诗歌,不会是成熟的戏剧。更何况,这""种人物自己点评自己的代拟现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相当多的先例可供佐证。从第二章起我们正式进入对《九歌》文本的叙事学分析,此章的任务就是针""对《九歌》不加提示转换叙事者而导致宾主彼我之词难辨的情况,试图对它的叙事者做出梳理。本文在给出自己的观点之前综述了前人对《九歌》叙事者划8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分的文献,总结出了叙事者为巫、叙事者为神或巫、叙事者为神W及出现旁白散叙四种类型的观点,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对《九歌》进行了分篇式的综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九歌》叙事者做出了尝试性的划分梳理总体而》,吉,笔者认为《九歌的叙事者不完全是故事中人物有很多语句是可能也应当一划分到作者(主祭者)旁白散叙中去的。送和我们上章提到过的《九歌》贯穿""一全文的描写点评的风格和代拟的运用是相呼应的。另点值得注意的是,就一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要给予《九歌》叙事者划分个明确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创作年代久远,文化背景神秘故事人物身份含糊叙事人称情况复杂,,导致很多语句叙事者归属模棱两可,不易判断没有明显的转换提示。学者们给出的的划分解释也常常是出自于完善自己假说的考虑,而非出自于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证据。所W我们在处巧《九歌》叙事者问题时,需要W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可言之成理的多种可能性。""处理完谁在讲故事的问题后,第H章将关注点放在了故事本身,从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三个层次上依次将纷繁复杂的《九歌》故事情节抽象"成普遍的事件链条。在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中,单个行、功能线索和逻辑模型"""事件被再次提出,成为叙事结构的基本单位动为构成单元的概念。同时我""们明晰了事件中不同的等级关系,分析了核也事件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卫星事件"为故事增添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一。我们列出了《九歌》每篇故事的核也事件链,,了解了蕴含在《九歌》篇目中精巧的单链和双链结构并结合对上章叙事者划分的不同版本,观测了随叙事者划分变化而导致的故事情节的变化、二事件链的变化和事件之间链接关系的变化《》,W二神分别的独唱理解(如湘的话就是W时间关系相连接的单链结构,W对唱理解的话就是W空间关系相连接的双链结构,)。在对叙事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将叙事结构中所得到的事件按照他"们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串联起来,几次总结抽象巧得到了它最终的叙事模式相"一-?一-^一一聚分离追寻不得悲伤。对叙事逻辑的研究是在对叙事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的再次抽象,巧巧务是将叙事功能简化成情况形成、采取行动和得到结",得到最终的基本序列或复合序列果三个基本功能。在对叙事模式和叙事逻辑的研究中我们可W看出,《九歌》故事尽巧情节千变万化,m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剧性巧崇高感,在叙事逻辑上故事人物即使采取式和风格特点:它有着强烈的悲82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行动,也总是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和那些带有喜剧、功利色彩的民间歌曲在审美上是完全不同的。""叙事时间这个章节关注的是叙事在时间层面对自然故事进行的处理,其主要的人物是将叙事时间和故事(自然)时间在顺序和频率方面进行比较。在第""一节中我们首先拌除了吟唱诗歌表演中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重叠现象对概念厘清的干扰(想象中),确定了我们要作为参照的故事时间不是表演时间,而是真正故事自然发生的时间。在对叙事顺序的研究中,我们关注《九歌》叙事中的时序倒错问题,并W《少司命》和《国務》为例,关注了在宏观(核也事件)和微观(卫星事件)层面的倒叙问题,和W《山鬼》为例的预叙问题。对正常时序的打乱可化及时补充信息,丰富阅读感受,甚至可W作为转化情感巧叙事聚焦的""工具一方面形成了它哀。在叙事时距的问题上,《九歌》对省略的大量运用而不伤一、含蓄婉转的行文风格,方面对关键叙事的省略也造成了读者对作品理""""一解的困难。对场景和停顿手法的使用同样如此,方面形成了颇有識色、奇妙的阅读体验一,另方面其效率低下、面面俱到的铺陈描述也造成了文章用力的不均衡。第五章对叙事情境的研究主要关也的问题是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从叙事人称(叙述者和故事的内外站位)、叙事方式(叙事者声音在故事中的显隐。)和叙事聚焦(叙事者镜头在故事中的聚焦)H个方面^的一一人称的语句应该都被认为是叙事叙事人称较好判断,般来说,但凡出现了第""一者在故事之内第人称叙事,而那些被认为做散叙的语句则是第H人称叙事。一一《九歌》的艺术成就大部分来源于对第人称的巧妙运用,让神灵自己站出来抒发似乎只有凡人才有的幸福和痛苦,其造成的艺术冲击是那些呆板的祭祀诗歌所不能比较的。在叙事方式上,由于《九歌》吟唱诗歌造成了外在叙事者和故事""""人物重叠的现象,使得《九歌》的叙事方式同样呈现了讲述和展示并存""""""的面貌。同样的影响也波及到了叙事聚焦,讲述对应外聚,展示对""应内聚的规则被打破后,《九歌》的叙事聚焦变得非常灵活,很多语句用内外聚焦皆可解释,使得很多崭新的艺术效果可供挖掘。一章中一在最后,我们从般的叙事学分析转向到诗歌文体为指向的诗歌叙事学的分析,研究《九歌》的文体形式对叙事效果的影响。首先,《九歌》作为83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_""入乐歌词,篇幅小、句式短、兮字位于句中,重韵律节奏轻文法语义,使得叙事受到了来自空间、韵律、节奏诸多方面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对人物发言的转、人物身份介绍的省略换提示词,形成了对叙事者划分的模糊不清。同时,狭小的空间还形成了非常微观紧凑的叙事情境的转换的格局,化及关键情节的省略,叙事者和人物的重愛一、叙事方式巧叙事聚焦对应性的打破、第人称叙事外聚焦的出现等等特殊现象。第二节研究的是《九歌》作为诗歌本身所产生的叙事效果。""""""当段位性和反段位性代替巧情性成为将诗歌和其他文体区分开的本质特征,对《九歌》的诗歌叙事学硏究就从诗句和段落者两个层面的段落化展开。""段位性""在诗行内部的体现是《九歌》兮字在句于正中的使用,这个位置将诗行切割成了两个狭小的空间"",形成了兮字左右的两种结构:两边分别保持句法完整性的对称结构和分别被破坏成语句碎片的非对称结构一。在前种结构""一",,一中,兮字起了连接的作用,方面产生了种适于展示而不适于描写抒情的快节奏的串珠型文本结构一方面它作为语气助词通过对有着具体意义助,另词的顶替,消解了在语言意义上讲述解释的企图,使得诗句变成了给予读者直接观感的意象的堆痴""。这都导致了对称性的结构在叙事方式上更贴近于展示而""非讲述。非对称结构则由于独占诗行空间和强调独立语素的原因,形成了更适于描写""、抒情、讲述的文本形态。段位性在宏观层面的体现则是由韵律变化而产生的诗歌段落一,韵律的变换或者意味着叙事因素的转变,或者形成定的可W和叙事产生互动的停顿感和节奏感。在W《东君》为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随着韵律的变换,叙事者、叙事场景和叙事聚焦也经历了逐渐的从神到人的下一移_,叙事时间和叙事情境则经历了从早到晚、从第人称到作者到人物再到第人称叙事情境的环状结构。总而言之,从诗歌文体形式的角度进行叙事分析,观测叙事文学如何将物质形式和叙事文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种能带给我们太多新发现的欣赏视角。84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专著: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一多;《》2006.闻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3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化1983年版4一.萧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楚辞的文化破译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年版<>5.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6.张泽兵:《纖缔叙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7.【宋】朱意;《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杜,1979年版8.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9.姜亮夫:《重巧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411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2.陆侃如,粪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化,1981年版??13.郭沫若:《郭沫若沫若全集第五卷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化版社,1984年版14.【春秋】左丘明撰:《,,【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5.【明】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化1975年版16.【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7.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版.:《》,H18林河九歌与況湘民俗联书店,1990年版19.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姜亮夫:《屈原赋今译》87,北京出版狂,19年版?21.【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85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义22.张德寅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化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期刊:?1.【美】布赖恩麦克黑尔文;《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2.孙作云:《楚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巫之配置方式》,《文学遗产增刊》,1%1年第8靖?3.孙作云;《〈九歌山鬼)考》,《清华学报》,1%6年第11卷第4期4.王廷信:《<九歌>中的戏剧扮演》,《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5—一.李万钩《;中国古诗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中西文学的个类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年第1期6.罗军:《诗歌叙事学研究巧述:开拓与展望》,《长春工业大学学报4》,201年第26卷第3期7.谭军强:《论巧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8.廖群;《行跨泽畔:屈辞传播方式考索》,《中国楚辞学》201,1年第17辑9—.孟凡港:《湘君湘夫人的历丈演变从<湘君湘夫人图>谈起》,《文史知识》,2012年第五期10涨金煌:《湘君湘夫人称问题之我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H.严程董,李启斌:《近年来戏剧叙事学理论研究述评》,《戏剧文学》,2009年第12期12.朱嘉刚:《乐府诗换韵与乐曲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学位论文:86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1.陈玉洁:《九歌性质、神祇及代拟艺术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2003年2.曾晓霞:《<史记><没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苏州大学,博±学位论文,2012年3.刘凤侠;《<左传>的叙事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2007年4.李晓玲:《汉乐府叙事诗艺术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2012年5.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江西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2012年会议论文1.蔡若莲;《从现代叙事角度看<国风>中弃妇诗的叙事特点》,见夏传才:《第:苦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Ji黃8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致谢一不敢相信自己又次要毕业了,,。H年前的毕业还历历在目而H年后的今天随着光标在电脑屏幕上移动到现在的位置,我知道是时候要真真正正地向山大说一一声再见了声再见,向我在山大度过的毛年时光说。一一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廖群老师。屯年之前当我还是个憎懂的大学生化我走入您的课堂,没有想到在那个坐满了两百人的大教室里,只有我会在四年后成为您口下的学生。我没告诉过您,本科算来,您的课的笔记是我记得最厚一最认真的。漫长的硕±^年,因为当您的研究生我没有虚度。我常常怀念起的个场景是,每周五我们师生四人坐在小教室里,您讲我记;这样简单的过程里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问题的意识還辑的思维和勇敢开放的学术精神。不仅在学术上,,,您在生活中坦荡的风度认真与活泼、庄严与温柔并存的性格和一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也为学生的热也,都让我觉得当您的学生是。我开也遇到一导师。,支持我变成个更开放、包容、不断成长、不断探索自己兴趣所在的人现在我要交给您的这篇论文,正是真正我感兴趣也认真探索过的话题,我很感动一让我看到了它完成的样子。您在路上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屯年来我所有遇到过的老师,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感谢山大。感谢我的同口们一,你们很棒,谢谢你们直W来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我相信我们一直都会是很好的朋友。孔鹏音88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业技g姓^1所在单位总体评价职f务吁(三硕置导f)I丈游禾泉後复J吝‘大论ci呼愁令A著巫篆嫁游終是减巧良阅人专业技术是否博导姓《所巧在护单位位职务(硕导)__主席多嘶若,复曲东坪扳太實。御水矣於暖起山食、尺辱LU■—■■I-'■圓—■—"■■■'■-■-y^至寨略■私變基山蛋乂養委浊祭唉黄滲臭山东《嗦I冰fed禱私暖瓜山连A令含员员&答辩秘书峰频日期^0化趴备注",―"""。※优秀为A;良好为巧;合格为C;不合格为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端午节一共纪念五个人伍子胥与屈原最著名
- 《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
- 古代屈原故事的传说与生成
- 《一曲壮美的战歌——读郭沫若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x
- 屈原一中安全教育内容
-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041)-屈原
- 屈原诗歌与楚人审美观念研究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陈情表》《项脊轩志》《屈原列传》《兰亭集序》苏教版
- 屈原管理区农业机械管理局
- 「看动画学历史」工作纸屈原
- 朱祖谋词中的屈原情结(开题报告)1
- 2017高三下学期语文基础达标测试:屈原列传(节选)
- 从屈原投江说开去
- 第六册《屈原列传》学案
- 高三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训练:屈原列传(节选)
- 山东省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必修三学生版:屈原列传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