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38 KB
  • 2022-06-16 12:11:34 发布

《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9第3期(总第171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3=古代文学研究>5远游6应确认为屈原作品汤漳平(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自清代学者吴汝纶始,否定5远游6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5远游6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这些出土文献证明,道家、神仙思想早在屈原以前在楚国就十分流行,且规模相当广泛。因此,屈原作品中有道家、神仙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表现在5远游6中的仙道意象和意识合乎屈原的生活现实和思想逻辑。因此,5远游6为屈原之作毋庸置疑。关键词:5远游6;作者;屈原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202)05陈子展先生在5楚辞直解#远游解题6中说:中,郭沫若先生的看法可为其代表。他在5屈原赋/怀疑5远游6不是屈原所作,从近代始。近代学者今译#后记6中说:中有这样的怀疑,从廖平始。0¹又说:/从梁启超以5远游6篇结构与司马相如5大人赋6极相上的过去学者都推崇屈原这一作品,从梁启超同时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基本上是一种和以下的现代学者大都否认屈原有此作品,其间有神仙家言,与屈原思想不合。这一篇,近代学者这么不同而已。0º这一说法,基本符合现当代楚辞多认为不是屈原作品。据我的推测,可能即是研究者对5远游6篇的认识。现当代学者中,郭沫5大人赋6的初稿。司马相如献5大人赋6的时若、刘永济、陆侃如、游国恩等都曾认为5远游6不是候,曾对汉武帝说,他属草稿未定。未定稿被保屈原的作品,影响甚大。现今从事5楚辞6研究的学存下来,以其风格类似屈原,故被人误会了。这者,也有许多人仍持此观点。因而在译注5楚辞6作一误会,不消说,是出于汉人,而且可能就是出品时,舍此而不论;在研究文章中,则依然寻找种种于王逸。因为屈原的5九章6本是汉人所采集所谓的证据加以否定。可知,认真辨析5远游6篇的的九篇风格相类似的屈原作品。如果5远游6真伪,依然是任务艰巨。陈子展先生的文章,从历代早被认为屈原作品,那么会被认为十章,而非单楚辞研究者论5远游6、汉代拟骚作者对5远游6作品独成篇了。即此已可证明5远游6被认为屈原的引用和化用,以及屈原思想和作品的分析上来进所作是在5九章6辑成之后。行辨析,是一篇写得十分有说服力的文章。本文拟前此,廖平认为5远游6非屈作,提出的观点是,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加以补充,以求加深认识,求得比5楚辞6是秦始皇时由其博士所作的5仙真人诗6:较一致的见解。/5楚辞6乃灵魂学专门名家,详述此学,其根源与道对于5远游6篇的真伪问题,怀疑者的众多观点家同,故5远游6之类,多用道家语。0»而陆侃如则收稿日期:2009)03)30作者简介:汤漳平,男,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202 5远游6应确认为屈原作品在5屈原#屈原评传6中说:/韩终其人为屈原时所产生道家消极遁世的想法。许多学者据此认为,屈无,这便是5远游6非屈原所作的铁证。0原完全是受到北方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与其实,提出5远游6非屈作,最早者应是清人吴道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屈原不可能写出像汝纶与胡濬源。吴氏在5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65远游6这样具有道家思想的作品。然而,这样的逻中说:辑推论可靠吗?此篇殆后人仿5大人赋6托为之,其文体格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屈原必是孔孟的信徒。孟子平缓,不类屈子。世乃谓相如袭此为之,非也。和屈原是同时代的人物,他终生不渝地宣传孔子的辞赋家展转沿袭,盖始于子云、孟坚。若太史公/仁0学主张。当齐宣王向他询问/齐桓、晋文0之事所录相如篇数,皆其所创为。武帝读5大人时,孟子明确加以拒绝,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赋6,飘飘有凌云之意。若屈子已有其词,则武事者0。但我们看屈骚作品中,许多篇都写到了齐帝闻之熟矣。此篇多取老、庄、吕览以为材,而桓、晋文之事。如5离骚6:/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词亦涉于5离骚6、5九章6者。屈子所见书博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0又如5天矣,5天问6、5九章6所称神怪,虽闳识不能究问6:/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0知。若夫神仙修炼之说、服丹度世之旨,起于燕再如5惜往日6:/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0;齐方士,而盛于汉武之代,屈子何由预闻之?虽/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5庄子6所载广成告黄帝之言,吾亦以为后掺入缪兮,世孰云而知之?0等等。也。孟子的/仁政0思想也与屈原的/美政0理想不综览上述对5远游6篇作者提出的分析,大体可同。孟子的/仁政0也就是施行王道,他曾设计了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0的理想社会;而屈原的/美1.5远游6篇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博士所作政0理想则是/举贤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0(5离的5仙真人诗6或司马相如所作的5大人赋6的初稿;骚6);/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0(5惜往2.5远游6篇中多道家思想,与屈子思想不同;日6)。很显然,这两者之间所追求的目标并不一3.神仙修炼之说起于燕齐方士,而盛于汉代,屈致。子无由得知;那么,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以4.诗中所写到的仙人韩众为秦时方士,不应在为应当是来自于楚国文化传统。尽管楚国立国南屈原作品中出现。方,但从熊绎始封丹阳,到屈原的时代,楚国已有七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前人已作了回答,理百年的建国史。从/土不过同0到统一了南半个中由相当充分。本文主要就后三个问题作出辨析。国,楚国已非昔日的/蛮夷0了。应当说,到了屈原的时代,作为中原文化分支的楚文化,已具备了鲜明二的地方特色。过去学者提到南北文化的差异时,经5远游6中多用道家语,与屈子思想不同,是该常谈到的是道家文化为南方文化的代表。据传,楚文被视为伪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多用道家人先祖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今传有5鬻子6一书,语0就必然与屈子思想不类吗?我们还是应当对道当为后人摭拾旧闻辑录而成,5汉书#艺文志6已载家思想与楚国的文化、与屈子的思想作一次认真考录其书,并与5伊尹6、5辛甲6、5太公6并列而为最察。早之四部道家代表作。作为传说阶段的道家之言,根据司马迁在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中的记5鬻子6讨论了选贤兴国之策及以柔胜刚的道理,其载,屈原早年受到怀王的信任,官居左徒,/入则与后者应即是将其归入道家的原因。道家守柔,讲求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0。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当然,道家学派的形成在春秋而屈原也以振兴楚国,实现美政理想,进而统一中国时代的5老子6一书产生之后。因此,刘勰在5文心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即使是受到党人的攻击和怀雕龙#诸子6中说:/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王的疏远乃至放流,他依然不改初衷。许多研究者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正是看到他的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认为他不可能5鬻子6。子目肇始,莫先于兹。0我们可以相信,5鬻203 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子6一书的主要内容,应是楚人作为先祖的遗言以求得自身的解脱;另一种即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相教传,而后人加以整理而成。在出土的楚人墓葬稷下学派继承5老子6中所提供的一系列治国的方祭祀简中,凡记载祖先的祭祀,多为老僮)))祝术而加以发展,并吸收儒法阴阳家的思想而形成。融)))鬻熊。那么,屈骚中的/选贤任能0的治国思其目的是为齐国的变法改革、富国强兵并进而统一想,则楚本有之。中国服务的。当时在稷下学宫的学者来自各个诸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楚地出土了数量众国。据5史记#田敬仲完世家6中记载,齐宣王时,多的简帛资料,犹如一座座被打开的古代书库,向人稷下学士有/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们展示了当时的文化典籍之盛。其中如郭店楚简,之徒七十六人0。其中环渊为楚人;慎到虽非楚人,出土有字竹简730枚,主要为道家和儒家的著作。但有记载他曾到楚国,担任楚怀王的太子熊横(即其中道家著作有5老子6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以及后之顷襄王)的老师(5战国策#楚策二6载,楚襄王5太乙生水6一篇,是解说和引申道家思想内容的;之傅为慎子,此当即慎到)。帛书5黄帝四经6出土儒家的著作有5缁衣6、5五行6、5成之闻之6、5鲁穆之后,学者们对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其中不少学者公问子思6、5穷达以时6、5唐虞之道6、5忠信之认为出于楚国。如龙晦在5马王堆出土<老子>乙道6、5性自命出6、5六德6、5尊德义6以及5语丛6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6一文中,就从楚方言和音韵一、二、三等。又如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场学的角度,考证5黄帝四经6为楚人的著作(5考古学购得1200余枚战国楚竹简,经整理,其内容涵盖儒报61975年第2期);吴光的5黄老之学通论6(浙江家、道家、杂家、兵家等各方面约100种先秦古籍,文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赞成此说;而刘蔚华、苗润字达3万余字。而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田的5稷下学史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葬出土的帛书29件12万字,其中包括5老子6甲、更直接认为它是楚国稷下先生环渊的遗著。郭店楚乙本及佚书8种近30000字,5周易6及卷后佚书5墓的墓主人,有学者认为是顷襄王为太子时的老师种2万余字,还有5春秋事语6、5战国纵横家书6、慎到;墓中还出土了5老子6竹书三种和5太乙生水65刑德6、5五星占6、5相马经6、5五十二病方6及佚篇。由上可知,战国时代的楚国,也是盛行黄老学派书4种,5导引图6及佚书两种,地图两幅等。其中思想的。那么,屈原受这一学术思潮的影响,也是十5老子6乙本之卷前佚书4种:5经法6、5十大经6、分自然的。冯友兰先生在5中国哲学史新编6(第一5称6、5道原6更引起研究者普遍关注,被认为即5汉册)中说:书#艺文志6所载之5黄帝四经6,对于研究黄老学稷下唯物派的关于/精0、/气0的思想在战派的思想,其意义不可估量。此外,如荆门包山楚国时期有很大影响,在5吕氏春秋6、5楚辞6和简、江陵天星观楚简,还有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早期5庄子6中都有关于/精0、/气0的思想。这可墓葬出土的竹简等,让我们看到了楚国文化之盛状。见稷下唯物论的思想以齐国为中心,其传播向¼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这么多道家著作的出现,不仅西方一直到秦国,向南方一直到楚国。有最早的5老子6简本,还有帛书,以及如5太一生冯友兰先生专门列举了屈作5天问6、5离骚6、水6和5黄帝四经6的出现,说明楚国确为道家思想5远游6篇中的一些诗句中的词意,与5管子6的5内浓厚的国家。如此看来,屈原作品如5远游6中多用业6、5达生6、5心术6、5白心6篇,5庄子6的5山木6、道家语,不是非常自然的吗?/博闻强记0的屈子,5在宥6、5逍遥游6、5齐物论6,5淮南子6的5俶真他不会对当世盛行并与本族有密切渊源关系的道家训6、5精神训6、5天文训6等作比较,并说:学说不予理会,当然更不会仅仅信从北方的儒家学有些人用儒家的思想解释5离骚6,所以认说的。为5远游6篇不是屈原的作品,其实也没有别的那么,屈原的积极进取思想从何而来呢?我以证据足以否定传统的说法。½为,与其用儒家思想来解说,不如用黄老道家学说来冯先生在比较5庄子6和屈骚中5远游6篇后,专认识更为合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道家哲学思想,门对两者字面的相同与实际内容的不同进行比较,发展到战国时代,分而为二:一种是庄子的超然物外并指出:的/逍遥游0,即摆脱人世间的世俗对身心的束缚以5远游6篇也谈到,/远游0最后目的是/与204 5远游6应确认为屈原作品泰初而为邻0。庄子学派也谈到/物之初0和女,麾蛟龙,乘鸾凤,行流沙,指西海的神游,如果没/万物之祖0。它们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有神仙想象中的神性,又如何能够实现?因此,虽然所说的/泰初0和/物之初0的内容不同,因此它反映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想象中的神游,但它与楚地们达到目的的方法也不同。5远游6篇所说的的神仙神话传说,毫无疑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是靠聚集精气,使/灵魂0能够上升。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已出土的大量楚地文献资子学派所用方法,是靠否定知识;知识否定以料、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那个时代楚人的意识、后,就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混沌状态。据庄子看,观念形态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服食0、/行气0、这个状态和/物之初0的状态是一致的。¾/导引0术是5远游6篇中涉及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虽然我们现在从史料记载与屈作中看不出屈原面的内容在5楚辞6其他作品中均有反映。的思想传承状况,但无疑,楚国浓厚的道家思想以及先说/服食0方面。前举5九章#涉江6的/登昆他的/使齐0与稷下学派的接触,都应当是其中的重仑兮食玉英0,即为服食成仙的药物。晋葛洪的5抱要原因。出土文献亦为此作了证明。朴子#仙药6篇引5玉经6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05神农本草经6中也记载服食/玉泉0三(用玉屑制成的饮料)成仙,/主五脏百病,柔筋强5远游6中的/神仙家言0,也是研究者认为非屈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作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神仙家出自北方的燕齐,老神仙0。河南洛阳烧沟汉墓M1023出土的铜镜上而且是在秦汉之后方才有的,屈子无由得知,因而有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05远游6非屈子之作。这种理由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的方固然,在传世文献中,如5史记#封禅书6写道/自齐术。他在5中国方术考6下篇5方技考6中谈到/炼丹威、宣时,驺子之论著终始五德之运,,显于诸侯,术的起源和服食、祝由0时说:而燕齐海上方士传其术不能通,,0;/自威、宣、燕我们知道,古代服食的最高目标是成仙。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但战国秦汉时期所说的/仙人0或/神仙0都不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是自古相传的那些天神地祗,而是由人经特殊焉0。后之学者便依此皆曰神仙家产自燕齐。其修炼,除病、却老、延年,渐觉身轻力健,然后才实,5史记6里讲的是入海求神仙的一种,而非全部。终于飞升。,,如马王堆帛书5天下至道谈6且5史记6既已明言是在燕昭王、齐威王与齐宣王/踵以玉闭,可以壹仙0,只是表示可以升迁飞时,那么,也是早于屈原生活的年代,而神仙之思想越之人。,,我们看到5远游6中,诗人/吸飞也应早于此。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于嵩山修炼成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玉色頩以脕颜兮,仙,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乘龙凤升天,乃至黄帝精醇粹而始壮0,这里也是与玉有关。于铸鼎原成仙的传说,皆由来已久,非迟到燕昭王、其次,关于/行气0、/导引0的问题,5远游6篇齐威王时也。5山海经6中亦已记载了大量神灵的中写道:/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故事。古人祈求长生不老,何须等到秦汉时代?以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0这里讲的便是有屈原生活的时代无由得知神仙故事,来论证5远游6关/行气0的问题。王逸注引5陵阳子明经6曰:之伪,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其实,在屈作中有多篇写到了神仙之事。如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5天问6中就问及不死之国,所谓/延年不死,寿何所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止?0/何所不死,长人何守?0/昆仑县圃,其尻安在?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增城九重,其高几里?0这些神话中也就涉及神仙;气也。5涉江6的/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5却谷食气6,虽有部分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0。残缺,但其内容还是基本清楚的。篇中首言/辟谷0这里写到的是昆仑神话系统中的神仙。而5离骚6之法,而后言行气之法。它包括行气时间、频率、四长诗中的主人公周流天地、相观四极,游神山,求佚时所避所食之气等等。如关于四时所避所食之气:205 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春食一去浊阳,和以銧光,朝暇(霞),昏清堆一号墓和1974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墓的两幅旌可。夏食一去汤风,得朝暇(霞)、行(沆)暨幡,也是描绘祈祷墓主灵魂升天的内容。旌幡分为(瀣),昏[清可。秋食一去]tt、霜霾(雾)、天庭、人间和地府三个部分。天庭有红日与新月交霜霚(雾)和以输阳、銧,昏清可。冬食一去凌相辉映,仙禽与神兽、飞龙活灵活现在其中飞舞、跃阴,[和以端]阳、銧光、输阳、输阴,[昏清可]。动;中间为主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阴界中则有各种神这段话中正提到所食之气朝霞、沆瀣、端阳(即正怪。这幅画完整地反映了楚人对生死阴阳、天地各阳),正与5远游6篇同。饶宗颐先生写有5马王堆医界的想象情景。上述四幅帛画,形象地展示了楚人书所见/陵阳子明经0佚说6)文对此作了考证,认有关灵魂升天的宗教观念,正可与5远游6篇的相关为此帛书即为王逸所引用的5陵阳子明经6的佚文。描述相印证。关于陵阳子明,李零5中国方术考6中有明确论述,5远游6篇还写道,当他听了王子乔的教诲后,据考为/楚地传说中的仙人。战国秦汉时期楚地有/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南),传说就是子明得仙留不死之旧乡0。这里写到的/羽人0,在商代出土之处。帛书出楚地,载其佚说,不为无因。0的文物中已经出现。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一件玉除马王堆帛书出土5却谷食气6篇外,阜阳双古佩饰,刻着便是身长毛羽的玉羽人;而洛阳东郊出土堆汉简中也出土有5行气6篇,可惜尚未发表。另的汉代鎏金羽人铜饰也是如此(见李零5中国方术外,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玉器,上有铭文考6的彩色图版六之1、2)。所以李零先生认为:/战12行,36个字,加重文为42个字,讲的是道家的行国秦汉的方士常常把仙人想象成如同飞鸟一样,身气过程。上长有毛羽。,,一个人如果体生长毛,或者健步出自战国时代楚地的这些道家服食、行气、导引如飞,在他们看来便大有-欲仙.之意。所以轻身益的出土文献清楚地表明,所谓/神仙家只有燕齐才力,疾行善趋和-飞行.的概念是有直接关系的。0此有而屈原无由得知0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外,长沙出土有一面铜镜,纹刻着三个有翅赤身的飞仙羽人;江陵凤凰山出土的一幅战国漆盾,正面也画四有一幅骑龙升升天图。赵辉先生认为:/楚人的神除上述的文献资料外,出土的楚地文物也说明,仙思想不光是培育了楚人的浪漫精神和幻想情调,战国时代在楚地盛行有关灵魂升天、羽人游天的思而且给楚辞创作以许多直接的影响。0¿5远游6、想观念。5离骚6篇中的相关意象与思维观念正为明证。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画,1973年5月出土。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的是,/像5远游6这类游仙画的正中是位侧身而立的中年男子,危冠束发,腰佩题材的作品,在战国时代似不止此篇。安徽阜阳双长剑,身着长袍,身材修长,形态自若,气度从容,手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不仅出土有5离骚6与持缰绳,御一飞龙;人的上方有华盖一重,龙的前腹5涉江6残简,还有其他辞赋残简,也有若干残片,如下有游鱼一尾,龙奋首卷尾,犹如在水上疾行的龙-口橐旖(兮)北辰游.,目前无法讨论0À。此残简舟;龙尾上有一只立鹤,正昂首长唳;其华盖下垂的虽仅存五个字,但似与5远游6中的诗句相关。5远飘带随风飘拂,男子的服饰衣袂也飘飘拂动,确实使游6诗句中有/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0;人感觉恍如灵均再世。1949年2月,在湖南长沙陈/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集重阳入帝宫家湾也曾出土一幅龙凤仙女图。图正中的下半部有兮,造旬始而观清都0。这里都写到诗人想象中神一贵妇侧身而立,高髻斜耸,长袍细腰,双手合掌作游天庭在星际间飘荡的情景。残片中的/北辰游0,祈祷状,神态十分虔诚;仕女头顶左上方,有只振翅应当也属同类吧!奋飞的凤鸟;凤的前端,是一条扶摇直上的螭龙。两由以上材料,我想已可充分证明,道家思想、神幅画均为随墓入葬的旌铭。关于画中蕴含的内容,仙观念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在楚地都是广泛地研究者一般认为应为祈求灵魂升天的主题。李学勤流行过的;那种认为屈子无由得知的说法,纯系主观先生认为:/长沙两幅帛画所表现的升仙,当是楚地臆测之辞,是不可置信的。至于说/韩众为秦时方神仙思想流行的反映。0¾而1972出土于长沙马王士0,更是毫无道理。5列仙传6载,(下转第211页)206 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北朝爱情诗思妇诗,也是北朝爱情诗的组成部分。这方面比较义,而且也证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文突出的是温子升的5捣衣6。此诗写思妇对于从军化确曾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而这一在外丈夫的思念,并通过秋天捣衣声烘托其处境的点,以前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孤独和凄凉。思妇无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悲惨处境,只能在默默忍受痛苦中无奈地期待战争早日结注释束。诗歌从这个角度反映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¹魏征:5隋书#文学传6,中华书局,1972年,第1730页。º魏收:5魏书#食货志6,中华书局,1974年,第2580页。»周一良:5魏晋巨大灾难和他们向往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战乱和南北朝史札记6,中华书局,1985年,第106页。¼令狐德棻:5周灾难背景的凸显,赋予本诗以较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书#异域传6,中华书局,1971年,第897页。½ÀÁ萧子显:5北齐在思妇诗中是比较突出的。北朝思妇诗中还有裴让书#魏收传6,中华书局,1972年,第495、321、321页。¾本文所引之5有所思6、邢邵5思公子6等。北朝诗歌均出自逯钦立5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6,中华书局,1983年。在以上所说的北朝爱情诗的两类作品,即深受¿房玄龄:5晋书#贾充传6,中华书局,1974年,第1172)1173页。Â司马迁:5史记#滑稽列传6,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9页。lv桓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诗歌和受宽:5盐铁论#殊路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页。lw郑玄笺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较深,保持传统特色的诗歌中,更5十三经注疏#诗#豳风#七月6,中华书局,1980年,第389页。lx能代表和体现北朝诗歌的精神风貌、文化气质和艺李延寿:5南史#王神念列传6,中华书局,1975年,第1535)1536术特色,因而也更值得重视的,无疑是前者,即深受页。ly张溥:5汉魏六朝诗百三名家集6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诗歌。这2002年,第289页。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价值:责任编辑:行健不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北朝爱情诗的文学史意(上接第206页)韩众与5远游6诗中的王乔、傅说都5史记6,合屈原、贾谊为一传,可谓明其渊源。是古代仙人名字,不过秦时方士慕其名而套用,不足至于5大人赋6词句多同5远游6,此乃汉人抄袭以为据。汤炳正先生认为这是/同术慕用0Á的通屈赋之风所致。所谓5远游6乃仿5大人赋6而Â例。作,实本末颠倒之论。当然,说到5远游6篇与屈子思想不类,汤炳正我想,关于5远游6确为屈原之作,读者应可由先生有段话正可作为回答,他说:此而无惑了吧!其实,屈原本楚之宗族,官为左徒,博闻强记,两次出使齐国,正值稷下学风大盛之时。谈注释天雕龙,迂怪禨祥,尤其是黄老之术、精气之说¹º陈子展:5楚辞直解6,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3、626页。»廖平:5楚辞讲义序6,转引自陈子展5楚辞直解6,江苏古籍出版对屈原当有影响,故5管子#内业6篇之说多与社,1988年,第623页。¼½冯友兰:5中国哲学史新编6(第一册),5远游6相表里。在屈原的政治生涯中,初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97)298、374页。¾李学勤:5东周与之信任,草创宪令,表现了/来吾导夫先路0的秦代文明6,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9章。¿赵辉:5楚辞文化背景强烈的政治改革愿望。当政治失意之际,则又研究6,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4)85页。À见李零5简帛古言/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0。这种前书与学术源流6第十讲5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6,三联书店,2004年,第337页。ÁÂ汤炳正:5楚辞今注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后思想的变化,在历史人物中比比皆是。汉之第182)183、179)180页。张良、贾谊,都黄老、刑名备于一身;积极用世与责任编辑:行健消极避世之思想,亦往往兼而有之。太史公著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