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9 KB
- 2022-06-16 12:11:3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11课屈原列传先读先知——文本助读IT语言积累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⑵矚然泥而不滓者也:■(3)屈平既细:(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5)厚币委质事楚:■(6)被发行吟泽畔:■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⑸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伐怀王怒,大兴师伐秦:■.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⑵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
(4)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屈平屐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6)见彳靡不毕见:、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明于治乱:⑺明}谗谄之蔽明也:■.明道德之广崇:■[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⑻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答案(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3)忌妒/妨害(4)离间/一段时间(5)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⑴而V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何彳鑽糟而啜其醯•5可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⑵乃<-张仪闻,乃曰■、乃作《怀沙》之赋答案(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Z宠姬郑袖••古义:今义:(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古义:今义:(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2)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3)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看;(时I"可或经济)宽裕。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嚮然泥而不滓者也:(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2)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作动词,染黑(4)名词作动词,效法(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4.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兵挫地削:(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1)〜(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5.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Z蔽明也,邪曲Z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2)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3)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骡》。(4)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6)(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冋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知人论世背景展示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的5月5H,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文化常识《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
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②指战国时期的楚人
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③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屮“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I),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名言警句1.屈平疾王听Z不聪也,谗谄Z蔽明也,邪曲Z害公也,方正Z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Z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鱷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tl月争光可也。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Z察察,受物Z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蟆乎!文白对译屈原者,名平,楚Z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名字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舌L,娴于辞令。(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各国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来使,应酬答对各诸侯。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的宠爱,内心里忌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法令,屈原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
了,就想按自己的夺之,屈平不与,因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讲屈原的坏话,说:“君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每当一道法令定出來,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没有人能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穷则反本,故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在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劳苦、疲惫吋,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吋,没有不呼叫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父母的。屈原道徳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不过分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失当,《小雅》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而《离骚》可谓兼之矣。上称帝窖,下道齐桓,兼有两者的优点。(他)远古上溯帝害,近代称道齐桓公,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屮古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故其称物芳。其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好的事物,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坏境,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之滋垢,觸然泥而不滓者也。的污垢,(他)是一个不受世间污秽所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此志也,虽与口月争光可也。推究他的这种志行,即使同FI月争光都可以。屈平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与屈原已(被)罢免官职,在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和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忧虑,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币委质事楚,口:“秦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心,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就听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只割让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考生气地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离开秦国,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讨伐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一带把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生I,遂取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勻,并夺取了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楚国的汉屮地区。楚怀王于是就出动了全国的军队,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秦地作战,与秦军在蓝出展开了激战。魏国听说了这消息,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军。而齐国
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出兵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休I难。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土地來同楚国讲和。楚怀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说:“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得到张仪,心里就舒服了。”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屮地,臣请往如楚。”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之地,请允许我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到了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靳尚,并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疏远,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口:“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从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壬稚子子壬劝壬行:“奈何绝秦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和秦宙的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友好关系!”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害y截断了怀王归楚的后路,就扣留了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没能回来。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惦记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国君能够一旦醒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社会能够返冋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这种)意愿。然而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儿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资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为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土地,自己客死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让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生气,就放逐屈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都混浊却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个人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醯?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渣喝那薄酒?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能用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玷辱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蠟乎!”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跳到汨罗江死了。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爱好文学,并且以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FI以肖U,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痛惜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屈原的志趣。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忍不住流着泪,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想见屈原的为人。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凭着自己的才能,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品读研讨——文本核心H整体把握1.脉络梳理气第1段)楚王信任,屈原得志
(2、3段)遭谗被疏,忧作《离骚》屈原列传<(4〜9段)屈原被黜,国势衰微(10〜12段)自沉汩罗,楚为秦灭.(第13段)叹其不幸,赞其品格1.初读感知本文塑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答:答案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要点突破1.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答:答案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①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②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答案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Z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3.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答案(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吋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Z志,亦抒A史公Z情。(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延伸探究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答:
答案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后读厚积——文本拓展If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碧血丹心,一心爱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屮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岀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枳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与楚国的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运用示例皎洁的月光下,波涛汹涌。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泪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硕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才华超人乂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年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的泪滴!但是,您的离开乂确实在情理Z"Po2.课外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口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
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目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髙烧,一连儿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选材感言梅兰芳,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的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屮国人为之动容。踏着他蓄须明志的足迹,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读懂了屮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那场灾难屮觉醒并挣脱出来的精神内核一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屮?美文深读屈原的苦涩与唯美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①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_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②,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Z后,屈辱地死。他的心屮,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大夫。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③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中辩;乂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然而,害怕贫穷一直作为一种时代倾向,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但他却言辞铿锵:即使马上去死,也不做媚俗的事以求苟安和富贵。淹死诗人的常常是世俗的独水。④埜地多水,汨罗幽深。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在浊流屮,他能俯仰自如,情感之火不可遏止地燃烧,燃烧情感徐徐延展为一条闪亮的生命痕迹。
他的独特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徳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一一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惋惜,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是纤细的豪放,是柔弱的顽强。⑤沉浸在晶莹的清流、芬芳的花蕊之中,他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装扮那株深藏于心、尽情绽放的唯美之树。江山、社稷、国家、民生,一切都太过沉重与巨大。他一再昂然的勃发,又一再遭遇沉重的打压……但是,依然挺立成一株开花的树!屈原,那唯美的心花,在冷冷的风屮,在凄凄的雨里,开得凄美而繁华!⑥,思悟要点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比喻。为全文对屈原的讴歌和赞美奠定了基调。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句式工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屈原的特点。③这里的“柔弱”和“刚强”指什么?提示“柔弱”指他的孤独和贫困,“刚强”指他的坚强和执着。④“世俗的浊水”指什么?提示指黑暗的社会现实,屈原与之格格不入。⑤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与笫五段相互呼应。⑥这里的“凄美”和“繁华”是否矛盾?为什么?提示不矛盾。“凄美”指屈原被排挤,生命凋零如落花;“繁华”指屈原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敬仰。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是以见放放:流放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答案c解析振:抖动。2.下列各句屮,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而设诡辩于怀王Z宠姬郑袖••D.眷顾楚国••答案D解析D项古今义均为“关心照顾”。A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B项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C项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疏濯淖污泥Z屮B.离骚者,犹离忧也A.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C解析A项“濯”同“浊”。B项第二个“离”同“罹”。D项“质”同“贽”。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明道德之广崇■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其后楚日以削■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Z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Z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J秦虎狼乙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故内惑于郑袖D:•I身客死于秦■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动词,到。B项都是“最终,终于”。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介词,被/介词,在。2.下列各句屮,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B.亡走赵••C.屈平既嫉之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答案A解析八项古今义均为“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B项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C项古义:恨。今义:忌妒。D项古义:颠倒。今义:(对立面)转换;翻过來。
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一项是()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答案D解析说的是楚怀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B.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楚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祖国。C.楚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D.文段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屮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徳。答案B解析劝阻楚怀王是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也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吋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FI:“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泗,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口:“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牛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
年三十三矣。(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月乍肉,祭过神的福食。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帝说之,超迁说:咼兴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逞:闲暇C.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短:诽谤A.乃短贾生曰答案A解析说:喜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吴廷尉为河南守,闻耳秀才A•[其后诸侯共击楚(贾生尽为乙对氐]秦虎狼之国(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c••I乃令张仪详去秦[堕马而死D•J《国风》好色而不淫■答案c解析C项均为连词,于是,就。A项代词,他/代词,这,代前面发生的事情。B项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答案B解析“奉命制定”错误。4.把文屮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译文:(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译文:(1)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译文:答案(1)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3)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1.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答:答案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己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人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Z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书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儿年Z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5A文】屈原列传内容分析与知识点汇总.ppt
- 【5A文】走进历史人物之屈原.ppt
- 戴震《屈原赋注》研究
-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语文离骚走进屈原诗人如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 屈宋战国时楚诗人屈原和宋玉的并称
- 屈原和楚怀王的基情
-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屈原》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10课《屈原列传》教案
- 2016-2017年苏教版《史记》选修《屈原列传》3课时学案
- 2015-2016年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1)
- 文言文阅读答案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文学类阅读答案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
- 2015-2016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学案
- 屈原《山鬼》赏析
- 现代文阅读答案屈原与楚辞“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 现代文阅读答案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
- 现代文阅读答案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 端午节演讲稿端午节话屈原爱国精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