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86 KB
- 2022-06-16 12:11:3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戴震《屈原赋注》研究DaiZhen"QuYuanBestowsonNote"studies刘芮康LiuRuikang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零零九年五月
目录第一章戴震生平及成书背景..........................................1第一节戴震生平事迹考..........................................1一、戴震生平履历............................................1二、戴震的治学态度和方法....................................2(一)、戴震的治学态度...................................2(二)、戴震的治学方法...................................4第二节《屈原赋注》的成书及版本流传.............................7一、成书背景................................................7(一)清前、中期学术背景................................7(二)戴震之前的屈赋注本的研究概况......................8(三)《屈原赋注》创作缘起...............................9二、版本流传...............................................10三、《屈原赋注》内容概述....................................11第二章《屈原赋注》的学术成就......................................13第一节《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点..............................13一、重视注释方言字词.......................................14二、征引古典大量疏证.......................................17三、结合自身体会通释句意...................................18四、运用古音学进行声训.....................................20(一)、运用“语之转”注释字词...........................21(二)、运用“之言”注释字词............................23第二节《屈原赋注》所体现的戴震文学思想........................25一、戴震的文学思想.........................................25
(一)、《屈原赋注》中篇章的结构分析.....................25(二)、《离骚》的篇章分析...............................28二、戴震对屈原深层次理解...................................31第三章《音义》作者及《通释》的特色................................34第一节《音义》作者问题探析....................................34一、《音义》作者说法一......................................34二、《音义》作者说法二......................................35第二节《屈原赋注·通释》的特色浅谈............................38第四章《屈原赋注》的成就与局限....................................40一、《屈原赋注》的成就.........................................40二、《屈原赋注》的局限.........................................41(一)、时代的局限..........................................41(二)、个人认识的局限......................................42主要参考文献:....................................................44古籍(按著者时代先后次序):...................................44现代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45期刊(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46
摘要《屈原赋注》是戴震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反映了戴震早年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楚辞》注本。戴震的治学门径,是以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认为义理不可凭空臆断,必求之古经古训。戴震所注屈赋,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务实求真的疏证特征,对屈原思想的研究和认识都具有一定深度。本文以《屈原赋注》为研究对象,较深入系统地全面研究,以揭示此书的特点与价值。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成书情况。内容包括戴震一生履历、交游、著作以及此书创作背景和版本流传情况。通过对此一系列问题的考证,可以对《屈原赋注》有一个概括性全面了解。第二部分介绍《屈原赋注》的内容体例以及注解特点,此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戴震治经论学先考证字义,次通文理,在注解《屈赋》时考经证史,阐释古籍时,充分体现出考据求真的学术特征,对屈赋从字词到语句、文意都做了详细的注解。本章通过对注本的分析,梳理出戴震注本的特点和方法。第三部分对《屈原赋注·音义》作者问题探析及《通释》的特色浅谈。通过对作品本身和不同刻本的考察试确定《音义》的作者。屈赋中之地名,诸说多有不同,戴震在《通释》或取一说,或独立考证,一般不并列歧义,体现了戴震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第四部分简述《屈原赋注》的价值和不足。本章主要对此注本作出总结,以揭示其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挖掘其对后世楚辞注本以及今人进行古籍整理工作的借鉴意义。在分析其价值的同时,还指出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关键词:戴震《屈原赋注》注解方法与特点价值
Abstract"QuYuanBestowsonNote"isDaiZhenaimportantscholarlywork,hadreflectedwearsshakestheearlierthoughtandtheacademicsuccess,hasthematerialeffecttothelatergeneration"Chuelegies"thenotebook.bytheexplanationsofwordsinancientbooksrighteousnessprinciple,thoughtinordertorighteousnessprinciplecannotconjecturebaseless,mustaskancientaftertheancientprecept.Wearsshakespoursbendsthetax,hasthedeepthoughtconnotationandstrivesforpracticallyreallysparsecardcharacteristic,hascertaindepthtotheQuYuanthought"sresearchandtheunderstanding.Thisarticle"BestowsonNotetakeQuYuan"astheobjectofstudy,thecomprehensivestudy,promulgatesthisbooksystematicallythoroughlythecharacteristicandthevalue.Thepaperdivides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esauthor"sbiographyaswellasthebookincirculationsituation.ThecontentincludingDaiZhenthelifepersonalhistory,makesfriends,theworkaswellasthisbookcreationbackgroundandtheeditionspreadsthesituation.Throughaseriesofquestion"sresearch,may"BestowonNoteregardingthistoQuYuan"hasaconcisethoroughunderstanding.Thesecondpartintroduced"QuYuanBestowsonNote"thecontentstyleaswellastheillustrationcharacteristic,thischapterthekeypointwhichisthisarticlestudies.DaiZhenzhiafterdiscussesstudyresearchesthemeaningfirst,thetimepassesthewritingcoherence,whenexplains"BendsTax"testsafterthecardhistory,whenexplainstheancientbook,manifeststhetextualcriticismasksreallytheacademiccharacteristicfully,toQuFucongthecharacterwordtothesentence,WenYiduhasmadethedetailedillustration.Thischapterthroughtonote
thisanalysis,combsDaiZhenzhuthistomakethenotecharacteristicandthemethod.Thethirdpart"BestowsonNotePronunciationandmeaningtheauthorquestionsearchesanalyzesand"PassesReleases"thecharacteristictoQuYuan"todiscussshallowly.Throughandthedifferentblock-printedbook"sinspectiontriestotheworkitselftodetermine"Pronunciationandmeaning"theauthor,inQuFuthegeographicname,varioussaidthathasthedifference.DaiZhenin"PassedReleases"ortakesasaying,ortheindependentresearch,notthecompounddifferentmeanings,manifestedgenerallyhavewornshaketheobjectiverigorousdoingscholarlyresearchmanner.Thefourthpartsummarizes"QuYuanBestowsonNote"thevalueandtheinsufficiency.Thischaptermainlyregardingthispoursthebooktomakethesummary,promulgatesitsliteraryvalueandtheliteraturevalue,unearthsitthisaswellasthepeopleofourtimecarriesontheancientbookcrabbingtothelatergenerationChuelegiesnotetoprofitfromthesignificance.Whileanalyzesitsvalue,butalsopointedoutitsexistsdeficiency.Keywords:DaiZhen;"QuYuanBestowsonNote";annotationmethodsandcharacteristics;value
前言戴震是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戴震《屈原赋注》是清代屈赋研究的代表作,在楚辞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戴震早年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戴震所注屈赋,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务实求真的疏证特征,对屈原思想的研究和认识都具有一定深度,其注《骚》之原则与特点颇为鲜明。因此《屈原赋注》在文本研究以及文献研究方面依然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作者的生平以及成书情况。内容包括戴震一生履历、交游、著作以及《屈原赋注》的创作背景和版本流传情况。通过对此一系列问题的考证,可以对《屈原赋注》有一个概括性全面了解。其次考据求真的学术特征。戴震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戴震治经论学先考证字义,次通文理,在注解《屈赋》时考经证史,阐释古籍时,充分体现出考据求真的学术特征,对屈赋从字词到语句、乃至整个章节的文意都做了详细的注解。再次,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屈赋中之地名,诸说多有不同,戴震在《通释》或取一说,或独立考证,一般不并列歧义。体现了戴震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要之,《屈原赋注》的价值及不足。戴震一生著述甚丰,其《屈原赋注》以简明、平允的风格和深厚的小学功底,代表了清代乾嘉学派在《楚辞》注释和研究方面的成果,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楚辞》注本,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目前对《屈原赋注》研究最勤,论述最全,成果最多的是徐道彬先生,他先后发表了数篇质量较高的关于《屈原赋注》的学术论文,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大体上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屈原赋注》的文学意义,徐道彬先生在他的《戴震文学成就初探》一文中更多的是以戴震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立论,未有钩稽戴氏注解详细分析其文学观念。另外,郭全芝《屈原赋注》也论及这一问题,蒋立甫《关于<屈原赋注>的三个问题》一文中“体情与求实诠释方法”也与此相关。但都是概而言之。
关于《屈原赋注》本文的注释特点及成就,后世学者论述的比较多也比较详细,主要有【韩】林润宣的《论戴震注<骚>的原则与特点》、王大年《戴震的屈赋研究》、郭全芝《屈原赋注》、黄建荣《戴震<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色》、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小学成就述论》等。总体上说特点突出且较为丰富,成就较高。诸如以方言、声训为手法释义,体现戴震学术特点。另外还有征引古典、结合自身体会通释句意等等。关于《音义》的作者问题,徐道彬先生在2001年《文献》季刊上发表了《戴震<屈原赋注音义>析疑》一文,主要通过初稿本与刻本关系的探讨,指出《音义》的作者应是戴震本人。由此引发研究者对于《音义》内容的详细考订和研究,成果最为显著的要数蔡锦芳《戴震<屈原赋注>后所附<音义>撰者考》。文章从《音义》本文体现和反映出的学术观点,学术兴趣着手,结合戴震的学术成就与特点,认定作者为戴震,体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研究者们一般都将《通释》并入《屈赋》二十五篇注一起论述,所以其独立性研究就显得不是很充分,这些著作仅仅分析、研究了《屈原赋注》部分内容,却没有系统全面的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对戴震《屈原赋注》试作出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希望可以对《屈赋》研究有新的推进。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一章戴震生平及成书背景第一节戴震生平事迹考一、戴震生平履历戴震,字东原,生于清朝雍正元年十二月九日(1724年1月19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安徽休宁(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人,是十八世纪中国的大学者和大思想家。戴震出身贫寒,父亲戴弁是安徽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商贩。戴震从小就聪明好学,年幼读书时,常常能提出让塾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十七岁时,戴震就有志于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1正是有着这样远大的抱负,戴震选取了《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十三经注疏》等书详加研究。乾隆七年(1742),在戴震20岁时,他结识了经学大师江永(1681~1762)。江永精于三《礼》、筹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等,戴震与江永一起学习《礼经》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等,都能洞彻其本源。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间(1750~1751),淳安方楘如(1680~?)来徽州府紫阳书院讲席,戴震此时跟随方楘如学习作文之法。在乾隆十六年(1751)时,二十九岁的戴震补上了休宁县学生。十七年(1752),休宁大旱,戴震生活困难,于是闭户苦注屈赋成《屈原赋注》一书。在十七年秋,戴震馆于汪梧凤家不疏园,教汪梧凤之子汪灼。乾隆十九年甲午春(1754),戴震因为家族祖坟问题,与豪族结怨,为避仇只能逃离家乡避祸于京城。乾隆二十二年冬(1757),戴震离京南还,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1690~?)署内结识了经学大师惠栋(1697~1758),惠栋尊崇汉学鄙视宋学的学术态度对戴震的思想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在二十七年(1762),戴震中江南乡试,二十七年江永去世,戴震专撰了《江慎修先生事略状》,并整理江永的遗书,二十八年(1763)经扬州入都会试,不中,前往新安会馆讲学,段玉裁开始拜戴震为师进行学业。三十一年(1766),戴震从江南经1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217页。1“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苏州、扬州二次进京参加会试,不第。戴震前往裘曰修(1712~1773)府第做老师,教裘曰修之子裘行简。至三十三年(1768),戴震应直隶总督方观承(1698~1768)之聘,前往保定为校《直隶河渠书》。校事未能完成,方观承去世,戴震只能离去。三十四年(1769),戴震第三次入都会试,未中。三十四年夏,戴震应朱筠之弟朱珪之聘,与段玉裁一起前往山西,段玉裁主讲寿阳学院,戴震宿于朱珪署内。戴震在此段时期装病十余日,之后对朱珪说:“我非真病,乃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耳!”1又受汾州太守之聘,戴震修《汾州府志》。三十六年(1771),戴震第四次入都参加恩科会试,不第,回汾阳修《汾阳县志》。三十七年(1772),自汾阳入京,第五次参加会试,戴震南下前往浙江金华学院担任主讲,刊自定《水经注》。三十八年(1773),在纪昀(1724~1805)、裘曰修的大力举荐下,戴震以举人身份被特诏,入四库馆充纂修官,在馆勤修职事,释疑解惑。三十九年(1774),《水经注》一书校成,戴震得到了皇上褒奖,四十年(1775),第六次参加会试,不第,戴震奉命与该年贡生一体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馆主要纂校天文、历算、《礼》经方面的著作。在四十一年春(1776),戴震不幸身患足疾,但仍孜孜不倦的校书、著书,《孟子字义疏证》、《方言疏证》、《声类表》等均成于晚年。四十二年(1777),戴震病逝,年仅五十五岁。戴震去世后,京师的同仁送给他的挽联这样写道: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要达人。”2戴震的灵柩由戴震夫人朱氏和儿子中立扶持南归。二、戴震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一)、戴震的治学态度戴震精于小学,长于考辩。戴震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3“戴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4“凡治一学立一说,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以辨物正名为基,以同条共贯为纬。”(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戴震在注释时特别强调对经典字义的把握,他认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1234段玉裁:《答程易田丈书》,《经韵楼集》卷七,道光元年(1821)刊本。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245页。钱大昕:《戴震全书·戴先生震传》第七册,黄山书社,1995年,12页。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1576页。2“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由此戴震提出以字考经,以经考字,利用训音声相为表里的训诂理论。由故训明古经中的典章制度,由典章制度明圣人贤人之义理,以此消除故训和义理之间壁垒的先进学术方法。在戴震的整个学习生涯,他始终非常刻苦、认真研读各类经学著作和小学著作。戴震的弟子洪榜在《戴先生行状》中所云“先生日夜孳孳,搜集比堪,凡天文、历算、推步之法、测望之方、宫室衣服之制、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音和,声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洲镇、郡县相沿改革之由,少广旁要之率,钟实、管律之术,靡不悉心探索,知不可以雷同剿说,瞻涉皮傅。因悟圣人之道,如绳之悬,如臬之树,苟差之毫厘,则謬以千里。其学弥博而探指弥约,其资愈敏而执力愈坚,年二十余而五经立矣。”1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道: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所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2戴震认为,经是道的载体,闻道则是治经目的。六经是圣人之道的载体,正如他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经是传达圣人贤人的理义,“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3义理不可以舍弃经书而子求,也就是说义理不能够空凭胸臆以得之,必须要经过认真刻苦的研经治学。段玉裁《年谱》、洪榜《行状》等均记载有,戴震早在私塾读书时,就曾对《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传统观点提出过质疑:“‘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4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捞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5《安徽丛书》第六期影歙县许氏藏《屈原赋注》初稿本三卷(至《天问》为1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253页。2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140页。3《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全书》第六册,中华书局,1980年,505页。4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216页。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35页。3以应,曰:‘此非常儿也。”梁启超指出:“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止),其中许氏跋文对于了解戴震撰写该书的态度,很有帮助:此为初稿,前无抱经序,“恐美人之迟暮”下,亦不引纪晓岚说。正文与刻本异者数十事。刻本多胜,盖先生后据各本校正者也。其中亦有出先生改定者,如《天问》“焉有虬龙”。此本作龙虬,与下协韵。“环理天下”,此本从江慎修先生说环理。刻本则皆仍旧文。可见先生著书体例之谨严矣。注文亦互有详略异同。如《离骚经》,刻本作《离骚》,训“离”为“隔”。此本从王逸《章句》,有“经”字。谓离牢一声之转,犹今天言牢骚。又谓经之名起于周末,如音之凡首,织之有经。不取洪兴祖后世尊之为经之说。他如说兰蕙、说启、说萧钟,二本皆异。且此本驳正旧注,皆直斥其非。刻本则词较简浑,但申己见而已。先生之治学矜慎,不护前非如此。刻本与抄本之差别,许氏跋文交待得十分清楚。一是付刻时戴震据各本重新校正过;二是对某些重要注释做了修改,所谓离牢一声之转,离骚即为牢骚;三是刻本虽对前人注释作了一些修改,指出某些错误,但用语简和、谨慎,不像抄本直斥其非。由此可见戴震著《屈原赋注》时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不畏权威的可贵的治学态度。这种态度,单从刻本也可看出。如《离骚》中注“彭咸”,彭咸,未闻,盖前修之足为师法者,书阙不可考矣。”再如“启《九辨》与《九歌》兮”之《九辨》,注为《九辨》未详”。作为著名学者,戴震这种坦诚精神十分可贵。(二)、戴震的治学方法戴震的治学具有志存闻道,领域广博,有着强烈的经世色彩,戴震从考据出发而又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戴震在小学研究方面始终贯穿着一种既注重师承汉学又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自己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而为真”,一开乾嘉朴学精专的学术风尚,戴震发明六书“四体二用”说,并提出了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方言”、“释名”之缺,进一步阐释“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音义互证方法,戴震主张通过考字去证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戴震在注释时反对孤证,重证据而不轻信。4“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戴震“求十分之见”的治学方法,是他在《与姚孝廉姬传书》1一文中提出来的,姚孝廉姬指的是姚鼐(1731~1815)。此信写于乾隆二十年(1755),当时戴震三十三岁,正在北京避难。信中云:“凡仆所以寻求于遗经,惧圣人之绪言暗汶于后世也,然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源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之也。”2戴震“求十分之见”的治学方法,实际上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求得的结论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要做到“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二是在寻求的过程中,要“巨细必究,本末兼察”,亦即不仅要将问题的主要情况了解清楚,还要将问题的细节全部加以考察,只有将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考察清楚了,才能够得出最接近事实,最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戴震强调求实与体情的结合;在“本末兼察”的指导思想下,广采众说,寻根溯源,在继承的基础上达到超越。3戴震后学洪榜(1745~1780)在《戴先生行状》中亦说:先生治学“在一事必综其全而覈之,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信而有征。”4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胡适(1891~1962)将乾嘉学派注重归纳的治学方法誉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梁启超十分推崇戴震“求十分之见”的做法,他说:“其所谓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者,即科学家定理与假说之分也。科学之目的,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经过假设之阶段而后成。初得一义,未敢信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仅一二分而已。然姑假定以为近真焉,而凭借之以为研究之点,几经试验之结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达于十分,于是认为定理而主张之。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乃存为假说以俟后人,或遂自废弃也。凡科学家之态度,固当如是也。震之此论,实从甘苦阅历得来。所谓昔以为直而今见其曲,昔以为平而今见其坳,实科学研究一定之历程,而其毅然割舍,‘传信不传疑",学者社会最主要道德矣。”5乾嘉学派的真精神的反映,正是戴震这种“求1戴震:《戴震全书》第三册,黄山书社,1994年,546页。1蔡锦芳:《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49页。2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141页。3洪榜:《戴先生行状》,见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254页。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34页。5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十分之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清代学者汪中(1744~1794)在总结清朝学术成就时云:“古学之兴也,顾氏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功古文《书》者,阎氏也;专言汉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1另一位大学者阮元(1764~1849)称赞戴震以天文、舆地、声音、训诂数大端为治经之本,缜密简要,准古作者,而又博宗群籍,由词信道,引领时代学术风尚,卓越当代,以绍前哲。2清代考据学大师,汪、阮二家高度称扬戴震治学之功。戴震对治经论学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而空诸依傍,在考经证史,阐释古籍时,充分体现出考据求真的学术特征,尤为强调天算、典制、文字、训诂之学在整理研究古书中的重要作用,常云: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图强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横纵易辨。3在戴震的整个治学生涯当中,他总是实事求是,绝不盲从任何权威。以《尚书》为例,《尚书·尧典》中“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传释“光”为“充”,蔡沈(1167~1230)《书集传》释“光”为“显”,孰是孰非,众说不一。戴震对上述两种解释并未轻信其中任何一种。他遍阅《尔雅》、说文》、释文》、礼记》等书,从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反复推求,从中发现古初“横”与“桄”通用,“‘横’转写为‘桄’,桄’脱误为‘光”,故“光被四表”即“横被四表”。(《与王内翰凤嘈书》)戴震将这一推求的结论告知有关学友,最终得到学者们的证实。戴震这种无证不信和广泛求征的精神,一直为学者所称道。戴震这一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任大椿等弟子以至整个清代学风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1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320页。2阮元:畴人传·戴震》收入董治安主编的《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齐鲁书社,2000年版,2621,2618页。3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第六册,369页。6《《《《《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二节《屈原赋注》的成书及版本流传一、成书背景(一)清前、中期学术背景清代的学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主要趋向是通经致用,以顾炎武(1613~1682)为代表;中期乾嘉考据学风兴盛,以钱大昕(1728~1804)为代表;后期趋向又回到了经世致用,以龚自珍(1792~1841)为代表。戴震生活在雍、乾两朝交替时期,后世定论将戴震看作乾嘉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因此本文就只略谈乾嘉学术思潮。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1)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这个学派多采用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不同,因此又有“汉学”之称。此派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有关文艺思想的发挥,故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涉及有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以及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对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史料的辑佚和整理,有着很大的贡献。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长足的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要内容,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多以古音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义,为乾嘉汉学派共同的学术主张。此风自清初顾炎武(1613~1682)开其端,中经阎若璩(1638~1704)、胡渭(1633~1714)等人的推动,至惠栋、戴震、钱大昕(1728~1804)而张大其说,迄段玉裁(1735~1815)、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遂臻于极盛。乾嘉学派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1694),成于惠栋(1697~7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1758);皖派创自江永(1681~1762),成于戴震。(二)戴震之前的屈赋注本的研究概况《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1但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王逸的《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也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1090~1155)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1130~1202)著有《楚辞集注》等等。他们各据己见,作了许多考订、注释和评论工作。被誉为明末清初两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1619~1692),是一位著名的楚辞学者。王夫之生长的时代及他的思想经历与屈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王夫之对屈赋的理解在关键处能比前代学者更深入一层。王夫之在《楚辞通释·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至“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段后注道:“此言小人艰险,朝问己与同谋议,夕即谤毁。虽清操孤尚,在浊世而不能伸。……君子不幸与奸佞同朝,必逢其害,固势所必然。素料其然,而自信无悔,则虽死故不足为己伤也。”王夫之认为,在屈骚里爱国与忠君、忠君与怨君、爱国与忧民,都是一致的。钱澄之(1612~1693),名震四方的大学者,钱氏有着类似屈原的种种遭际因此他对屈原、庄周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庄子屈子之所为,一处潜,一处元,皆时为之也。”他认为“庄屈无二道”,2鉴于以上认识钱澄之特将《庄子诂》与《屈子话》合并为一书,命名为《庄屈合诂》,此见解是一种学术创新,今天的“庄屈形异实同论”,实发源于此。钱澄之认为屈原政治理想的核心是“美政”,《离骚》中“称芳不一”则其象征意义有别,女并非真心詈(lì)原,而是担心其弟因嫉恶如仇而死等见解,都是与前人不同的一些新的见解。方苞(1668~1749),,清初著名文学家,桐城古文学派创始人。方苞著《离骚正义》不重音韵、训诂,不拘泥于逐字逐词的详细疏证,而以阐述义理为主旨,并能深刻体会《离骚》的深层含义。清代的学者,大多注重楚辞的地名考释,成就最高者应为蒋骥(1714~1787)。1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1794页。2钱澄之著,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屈子诂·自序》,黄山书社,1998年。8“《《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蒋骥著《山带阁注楚辞》一书中绘有楚辞地理总图,抽思、思美人路图,哀郢路途,涉江路图和渔父、怀沙路图等5幅地图。这些地图只是蒋氏研究楚辞地理的一部分,但由此可看出,蒋骥对先秦的地理地貌有着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今天眼光来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屈原赋注》创作缘起在撰写《屈原赋注》时,戴震的生活十分艰苦,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云:(乾隆)十七年壬申,三十岁。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君梧凤庚辰春跋云:“自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而读之”可证也。先生尝语玉裁云:“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饔食,闭户成《屈原赋注》。”盖先生处困而亨如此。1”孔子“三十而立”的古训,影响了中国的许多文人学士,有着经世之志的戴震心中也有这样的抱负。戴震在二十九岁时补了休宁县的学生,尽管戴震通过长期地学习已经略微通晓了圣人之志,但是距离匡治天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处穷而弥坚”,是屈原精神的写照,戴震身处逆境而选择注屈赋,试图通过揭示屈原的心志来表明戴震自己的心志。戴震《屈原赋注·序》中说:“说《楚辞》者,既碎义难逃,未能考识精核,且弥失其所以著书之指,今取屈子之书注之,触事广类,俾与遗经雅记合致同趣。然后赡涉之士,讽诵乎章句,可明其学,睹其心,不受后人皮傅,用相眩疑。”戴震批判旧注本不遵循屈赋本义,謬于圣贤初衷,强牵解读,或“缘词生训”,或“守讹传謬”,其对屈赋的理解结果总是难逃“考识疏失,碎义难逃”的结局。以至于“弥失其所以著书之指”。戴震选择注《屈赋》目的是纠正错误看法,为了取得“至纯”的圣人之心、之学、之言。戴震用了三个“至纯”来评价屈原的学问和人品,并将屈赋提升到“经之亚”这一高度,达到“与遗经雅记合致同趣”这一目的,由此可见戴震注《屈赋》旨在揭示屈原忠君爱国积极的高尚情怀,当时戴震自己生活极其困窘,但对屈原爱国热情、高尚品行和积极用世精神的无限景仰,戴震克服重重困难,凭借自身的坚韧意志、自觉的意识,努力阐扬诗人屈1戴震:《戴震全书》第三册,黄山书社,1994年,370页。9“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原忠君爱民,卓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戴震这种民族精神与治学态度十分感人。卢文弨《序》中说:“戴君则曰屈子辞无有不醇者,此其识不亦远过班孟坚、颜介、刘季和诸人之所云乎!”1可见戴氏在屈赋研究中,对屈原思想的研究和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澄清人们对屈原思想的错误认识是戴震注释《屈原赋》的最重要目的。二、版本流传《屈原赋注》初刻于庚辰年,时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戴震三十八岁。此版本后汪梧凤《音义记》有“庚辰仲春”字样,戴震辛巳年夏《再与卢侍讲书》云“去冬刻就《屈原赋注》”,互为印证。这就是通常所称歙县汪氏不疏园刊本。书前有卢文弨《序》,后有汪记,没有标注卷次。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广雅书局据汪本重雕版,此即《广雅书局丛书》本,是书加标卷次,但后无汪记,在《音义》题下书有“休宁戴震撰”,民国十二年(1923年)沔阳卢氏编印《湖北先正遗书》影印精钞本戴注屈原赋,这就是湖北先正遗书本,是书前有卢序,后有汪记,并附卢弼记,也没有标卷次。卢弼记称是书“得之厂肆”,“为汪氏刻印前旧抄”。但蒋立甫将抄本与汪本对校,发现凡汪本误处,抄本也误,汪本不误之处,抄本或偶误,如《离骚》“哀高丘之无女”,戴释“淑女以比贤士,自视孤特,无贤士与己为侣”,汪本不误,而抄本则误“孤”为“狐”,显系写误,如《音义》下“仇也”,注云“俗本删去四‘也"”,此处汪本“四、也”二字互乙,抄本出现同样错误。汪本刻于戴震生前,绝不可能袭抄本之误,只能是抄本袭汪本之错误。卢弼语殊无据。民国十三年建德周氏校本刊本,同于汪本,卢序、汪记俱载,亦没有标卷次。民国十九年(1930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与广雅书局本同,无汪记,分卷,并断句,但排列次序是音义居中,(不载《通释》的《音义》,亦与广雅书局本同),《通释》殿后,与上述各本皆不一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安徽丛书》本,影印原本书后藏书主人附记云:“吾郡僻陋,士之欲通经学道者,无从得师,即书亦难得。江慎修崛起于婺源,1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5页。10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休宁戴东原继之,天下推为儒宗,然成之者,实为歙汪梧凤氏,先后礼致二人,斥千金购书,招士之好学者相与讲贯其中,业成散去。此书为汪氏所刻,流传不多,因其关系徽州雅故,遂什袭藏之。甲子腊月,城南居士”由此可知《安徽丛书》本即据汪氏不疏园刊本影印。1上述版本之间的流传关系可参照此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歙县汪氏不疏园刊本(简称汪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广雅书局丛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湖北先正遗书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安徽丛书》本(据汪本重雕版)民国十九年(1930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德周氏校本刊本(据汪本影印)库》本三、《屈原赋注》内容概述《屈原赋注》全书共十二卷,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关于《屈赋》二十五篇的诠释义疏,计七卷;二是关于《屈赋》山川地名及草木鸟兽虫鱼的通释,二卷;三是关于《屈赋》各篇字词的音义、异文,三卷。全书三部分相辅相成,体现了戴震对《屈原赋注》的系统的研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通释上》释“穷石”时提到“《说文》谓之屼(wù)石”,故《音义》又将“穷石”申述“矶山,《隋志》谓祀山”;又如《通释下》释“犀,似沈牛”,故《音义》又申述“沈牛,今之水牛”。此是其书例,因此影印抄本卢弼跋称此是《通释之音义》。《屈原赋注》目次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歌》次序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次序为:1张岱年主编:《屈原赋注说明》,《戴震全书》(三),黄山书社,604页。11《《《《《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通释》着重训释屈赋中的地名地貌和动植物。地理部分有“屈原故宅”女嬃庙)、羽山”、沅水”、苍梧”、白水”、穷石”、九嶷山”、傅岩”、昆仑山”、流沙”、冀州”、洞庭”、涔水”、澧浦”、“九河”、“河源”、“黑水”、“玄趾”、“三危山”、“鄂渚”、“枉渚”、“辰阳”、“溆渚”、“江夏”、“郢”、“夏首”、“夏浦”、“屈潭”(汨罗)、“嶓冢山”、“介山”、“歧山”、“淮水”等。植物部分有“江蓠(蘼芜)”、“芷(茝药)”、“秋兰”、“木兰”、“申椒”、“菌桂”、“蕙”、“兰”、“留夷”、“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薋”、“菉”等。动物部分有“鸾”、“皇”、“凤鸟”、“鹤”、“雄鸠”、“鹈鴃”、“麋”、“孔雀”、“狖”、“犀”、“鸱”、“鹄”、“玄鸟”、“苍鸟”、“白雉”、“鹜”“驹”、“凫”、“蝉”等。《音义》分为上中下三卷,总共约一千一百九十八条,主要是确定《屈原赋注》中疑难词语的音读,并列举别本字句的异同,征引繁博。综观以上撰著,戴震考据之功可见不凡。纵观戴震《屈原赋注》,具有浓郁的朴学注释风格。戴震治学方法,是以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认为义理不可凭空臆断,必求之古经古训。因此朴学的治学精髓在戴震这里又得到了发扬光大,从《屈原赋注》的内容中体现了戴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务实求真的疏证特征。胡朴安(1878~1947)说:“一百年来,确有治学方法,立有清一代考据学之基础,衣被学者,至今日犹享受之11戴震:《戴震全书》第七册,黄山书社,1994年,171页。12而未尽,则休宁戴东原先生其人也。”可谓中肯之言。(“““““““““““““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二章《屈原赋注》的学术成就第一节《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点《屈原赋注》的内容侧重的是对名物、典章制度的考释,这不仅反映在随文注释的篇幅中,也集中体现在《通释》、《音义》数卷中。《通释》、《音义》对屈赋出现的山川地名、草木虫兽、草木等名物及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作了集中考释。对其中一部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人屈原极富想象力的神奇瑰丽诗篇,将注释重点放在考证名物、典制等方面。戴震能够使用当时先进有效的训诂方法,充分利用自身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所释义多恰当合理。《屈原赋注》不苟前人,据游国恩《离骚纂义》,戴震共提出了五十八条个人见解。姜亮夫曾指出:“戴震1戴震治学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他虚心撷取百家之说,并经过自己认真的考释,对前人的成果有的继承、有的扬弃。前人在文字诠释与章句疏解上的成果上,或直录原句,或在前人基础上概括地表达。对同时代人的中肯意见,也取之纳入《赋注》,如方晞原、纪晓岚之说多也采纳,钱大昕论戴震注经时曾评价曰:“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如《东君》一诗的祭祀对象是什么神,古今都说是日神。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汉书·郊祀志》有东君。”朱熹《楚辞集注》云:“此日神也。《礼》曰:‘天子朝日于东门之外。’”戴震《屈原赋注》云:“《礼记·祭义篇》曰:‘祭日于坛。’又曰:‘祭日于东。’祭法篇》曰:王宫,祭日也。’此歌备陈歌舞之事,盖举迎日典礼赋之。”这也显示出他的注楚辞严谨客观的特点。戴震友人钱大昕说:“先生……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2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以排击前贤。”戴震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戴震在释意时或征引古籍以证成其说,或联系全文,深挖文意,体现出他求实求真的治学精神。在《屈原赋注》里有许多12姜亮夫:《楚辞今释讲录》,北京出版社,1991年,6页。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卷三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集部别集类,2006年。13是语言学家,他的注在语言文字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超过了洪兴祖的《补注》。”《‘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独到的见解为后人普遍所接受。戴震《屈原赋注》中的字词注释也融入了传统训诂学的方法,这与前人的《楚辞》注本是基本一致的。戴震的字词注释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据黄建荣先生总结这些特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重视注释方言字词,运用古音学知识的声训;注重结合典籍注释,根据上下文探求新义。1本文拟从训诂学的角度出发,作一个补充说明,对戴震增补的注释个别方面作一些简要总结性叙述。一、重视注释方言字词《楚辞》中屈宋辞中包含有大量的南楚方言,南楚方言在音读上与中原音韵有较大区别,大多数学者对《楚辞》中的方言词语大多数作注释、考证、使得方言训释成为《楚辞》注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考察汉、宋两代的重要《楚辞》注本,其中王逸《楚辞章句》是最早集中指出并解释《楚辞》方言的《楚辞》注本。洪兴祖《楚辞补注》则较为集中地对王逸已注明的方言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并且对楚辞中新的方言词进行了说明;朱熹《楚辞集注》则对王、洪二人的《楚辞》方言训释成果予以直接引用和部分摘录,进一步补充说明。戴震作为古音学家,对古代方言学有着极高的学术修养和深入的研究,戴震先后撰成《方言疏证》和《续方言》两部著作,戴震对古语音音韵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能够做到因地而读以方音,故能解惑释惑,以声训正其义。屈赋中有不少楚地方言,戴震使用方言学进行释义,所释的方言字词共34个(不包括《音义》所引),其中18个是前人未注的(含《通释》中6个),其它16个方言字词中,冯、篿(tuán)、咍(hāi)3个是引用王逸注本,另外13个是引用或补充洪兴祖注本的,即:汩(gǔ)、诼(zhuó)、女嬃(xū)、軑(dài)、楪(yè)、挴(měi)、阊阖(chānghé)、姣(jiāo)、桡(ráo)、坛(tán)、轸(zhěn)、娃(wá)、笯(nú)。2戴震在《屈原赋注》中新注有18个方言字词,正文中出现的多是是引扬雄的《方言》为其作疏证,《通释》中出现的新词多是引用其他典籍作直接解释。先看正文中几个例子:1黄建荣:《三家楚辞注本的训释篇目与体例》,《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2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小学成就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4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离骚》“朝搴阰(pí)之木兰兮,夕戴注:“南楚语小阜曰毗(pí),大阜曰揽洲之宿莽”《离骚》“予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湘夫人》“桂栋兮兰橑”《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天问》“穆王巧挴(měi),夫何周流”阰。宿莽,犹《礼记》之称宿草,谓陈根始复萌芽者,‘《方言》云:“莽,草也,南楚曰莽。”这里戴震引用《方言》来解释南楚方言“阰(pí)”和“宿莽”的含义,十分确切恰当。戴注;“引郑康成注《考工记》曰:‘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戴震又在解释齐地方言“终古”时,认为在南楚方言中释为“常”。戴注:“橑(liáo),周谓之榬(yuán),秦谓之椽(chuán),齐、鲁之间谓之桷(jué)。”戴震解释南楚方言“橑(liáo)”时,同时列举了周、秦、齐鲁等各地方言的不同之处。戴注:“《方言》:‘超,远也。东齐曰超。’”戴震释“超”为“远”,东齐地区方言“远”为“超”。戴注:“《方言》:‘坟,地大也。’”戴震引用方言解释“坟”为“地大”。戴注:《方言》:‘吴越饰貌为竘(qǔ),或谓之巧。’郭璞注:‘语楚声转耳。’”戴震《屈原赋注》中注释的方言字词,数量上比汉代王逸和宋代洪兴祖要少,但是与同时代的《楚辞》注本中,戴震与王、洪所注解方言词的不同却是最多的。首先戴震在《屈原赋注》中增加了18个新的方言字词的注释,并且戴震在注释这些方言词时引用的资料更为广泛,涉及的方言地域更为广阔(如上述例子中提到的周、齐、鲁、蜀、吐蕃、蒙古等地,旧注均未提及)。1王逸是首位注释《楚辞》中方言字词的大学者,戴震对王逸所注的方言字词1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小学成就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5“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在《屈原赋注》中进行了应用,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在数量上也较前人有所增加,使得《楚辞》中部分方言字词的含义在《屈原赋注》中更为明确。在《通释》中有以下六个典型的例子:昆仑芰(jì)唐《吐蕃传》谓之紫山,蕃语谓之闷摩黎山,今蒙古谓之枯尔冲,译言昆仑也。(卷上)菱(líng)也。楚谓之芰,《尔稚》谓之蕨攈。(卷下)雚(guà今之获。……雚之小者谓之蒹(jiān)。吴人谓之蒹芦,《诗》谓之葭。n)燕薇凫(卷下)燕谓之玄鸟。齐、鲁间谓之乙,或谓之鷾鸸(yìér)。《夏小正》:“二月,来降燕,乃睇(dì)。九月,陟(zhì)玄鸟蛰。”(卷下)似藿,蜀人谓之巢菜。(卷下)《尔雅》谓之外鸸(ér)。《方言》云:“野凫,其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䴙䴘(pìtī),大者谓之鹘(gú)蹏(tī)。”(卷下)戴震在上述明确指明这些词语的性质是方言字词,并对这些方言字词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以明确词义。戴震在《九章·惜往日》“乘氾泭以下流兮”句中,注曰:“泭(fú),《诗》谓之方,或谓之筏,或谓之箄(bǐ)。”戴震在这里实际上是应用方言注释方言。如《诗·周南·汉广》“不可方思”句,毛传:“方,泭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方言》云:“泭谓之箄,箄谓之泭。”就是用“泭”注释“箄”。徐道彬先生在《戴震<屈原赋注>小学成就述论》一文中总结说到自洪兴祖之后直到戴震的六百多年间,尽管出现了不少《楚辞》注本,但在方言字词的注释方面基本上是停滞不前(仅清初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注释了方言词语5个,且其中有2个分别是补充王逸和洪兴祖已注的)。戴震的《屈原赋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言字词再次进行注解和说明,从而使得《楚辞》的方言字词注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对前人所注的方言字词进行补充说明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说,对《离骚》“齐玉軑(dài)而并驰”句中的“齐玉軑”,洪兴祖引《方言》补注云:“轮,韩、楚之间谓之軑。齐,同也,言齐驱并进。”其中洪兴祖对“軑”的解释不够妥帖,影响了句意的理解。而戴震注释曰:“軑,毂(gǔ)端錔(tà)也。《方言》:‘关之东西曰輨(guǎn),南楚日軑,赵、魏之16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间曰錬(liàn)鐩(suì)’齐玉軑,言并毂(gǔ)而驰。”戴震的注释,比洪兴祖更全面、确切。所以游国恩先生云:“齐玉軑,当如戴说,言并毂而驰。”1戴震较多地引用《方言》的材料为证,不仅说明他熟悉和重视《方言》,认为“此书为小学断不可少之书”,也表明他于1755年所作的《方言疏证》在撰写《屈原赋注》时就有了较好的基础。二、征引古典大量疏证戴震曰:“夫援《尔雅》以释《诗》、《书》,据《诗》、《书》以证《尔雅》,由是旁及先秦以上,凡古籍之存者综核条贯,而又本之六书音声,确然于故训之原,庶几可与于是学。”2此段话是说戴震考证之学本着一字之义贯通群经,准于六书,反复参证,无征不信的原则,故能探寻到词的真意,进而对文章的把握可以到达精确的程度。这种实事求是而又朴实谨严的治学是戴震注释屈赋字词的长处。实际上,戴震在注解《屈原赋注》时非常注重结合典籍和前人旧注来对字词进行训诂。戴震结合典籍注释字词时,大多是引典籍直接作注,而较少作其他引申说明。请看如下几个例子:《离骚》首章四句注,《史记·屈贾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元和姓纂》云:“楚武王子瑕,食采于邑,因氏焉。”《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曲礼》:“父曰皇考。”《尔雅》曰:“朕,我也。”“太岁在寅曰摄提格。”亦通称摄提。正月为陬(zōu)”。马季长注《洛诰》云:“贞,当也。”盖摄提之年,当孟春寅月。《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十二句注,《尔雅》:“回风为飘。”飘风、云蜺(ní),言其沮隔也。《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四句注,尔雅》:“纂,继也。”“绪,事也。”“父为考。”《天问》洪渊极深,何以賓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四句注,说文》:“賓,塞也。”《方言》:“坟,地大也。”《惜诵》“忠何罪以遇罚兮”至“又蔽而莫之白也”八句注,王注:“咍(hā12游国恩:《游国恩楚辞论著集》(全四册),中华书局,2008年。戴震:《戴震全书》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257页。17““《“《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i).笑也。楚人谓相啁(zhōu)笑曰咍。”洪兴祖云:“‘情沈抑而不达’,人君不知其用心也。‘又蔽而莫之白’,群臣莫肯明己所存也。”《哀郢》“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注,洪兴祖云:“君子之愠惀(yùnlǔn),若可鄙者;小人之忼慨,若可喜者;惟明者能察之。”《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一注,王逸认为:“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释“恐皇舆之败绩”为“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1。洪兴祖曰:“大崩曰败绩”2。汪瑗曰:“败绩则指车之覆败,以喻君国之倾危也”。3戴震之说采汪注,但又论证得更为详细。戴震曰:“车覆曰败绩。《礼记·檀弓篇》‘马惊败绩’,《春秋传》‘败绩厌覆是惧’,是为证。”《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治”一注,王逸曰:“荣华,喻颜色。落,堕也。相,视也。治,遗也。言己既修行仁义,冀得同志,愿及年德盛时,颜貌未老,视天下贤人,将持下帛而聘遗之,与俱事君也。’,4洪兴祖曰:“游春宫折琼枝,欲及荣华之未落也。下女,喻贤人之在下者’,5。戴震曰:“《尔雅》,草谓之荣,木谓之华。所折琼枝,当及其荣华未落,以治下女,使通己之志与淑女也。”王逸以“荣华”喻颜色,指人“颜貌未老”,为自喻,与上下文意不合。洪兴祖以荣华未落指琼枝,但不如戴震以《尔雅》之说,证明自己所持观点。由这几个例子可以明确地看出,戴震注释字词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的注语,只是大量引用典籍资料来说明字词的真正含义,使自己的注解更具说服力。这种特点一方面表明他比较重视和熟悉前人的训诂专著和注释材料,努力做到言之有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不尚空谈、简洁明了的注释风格。刘师培在其《南北学派不同论》曰:“戴氏之学,先立科条,以慎思明辨为归。凡治一学立一说,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以辨物正名为经,以同条共贯为纬。”6三、结合自身体会通释句意戴震在对《屈原赋注》作注释时,特别强调要根据屈赋的上下文并结合自身1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7页。2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56页。3汪瑗著,董洪利点校:《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74页。4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6页。5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45页。6《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48页。18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体会去考察字词的正真含义,戴震在结合自身体会去解释词义,进而通释整个句意,达到了深得屈赋真意的目的。《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一句中,王逸认为:“萎,病也。绝,落也。言己所种众芳草,当刈(yì)末刈,蚤有霜雪,枝叶虽蚤萎病绝落,何能伤于我乎?哀惜众芳摧折,枝叶芜秽而不成也。以言己循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1王逸先说芳草枝叶绝落,不能使自己伤心,又说哀惜众芳草遭摧折,枝叶芜秽。前后说法不一致。朱熹注曰:“言此众芳虽病而落,何能伤于我乎?但伤善道不行,如香2不随世遇转移乎?是屈原之所哀矣”。戴震认为若芳草能保其质,即便是枯萎凋落,也不是让人心痛哀伤的理由,使人觉得哀痛的是芳草变质,成为芜秽,此处将芳草变质为污秽比喻为人的变节。戴震是在联系上下文之后,考查出词语的真正含义,因而能够较为深入的体察诗人屈原的本意。戴震在对文中字词的注释中,十分注重所释词处于的篇章的上下文意,对一些字词的解释破除了旧注的讹误,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请看如下三个例子:其一,《离骚》“皇览揆(kuí)余以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句中的“初”、“肇”二字,旧注均从王逸,释为“始也”前后意义部分重复。戴震注曰:“皇,皇考也。《尔雅》:‘肇,谋也。’言皇考以其始生有端善之度,爰以立名。”在这里,戴震虽然也以“始”释“初”,但却引用《尔雅》之说,以“爰以”句释“肇锡”句,犹言“乃谋赐我美名”。戴氏的诠释既注意了字词所具有的意义,也考虑到上下文本身,别有新意。其二,《天问》“何恶辅弼,谗陷是服”句中的“服”字,王逸释为“事也”。王逸的解释是上古的“服”义,但于上下文义不够贴切。戴震注曰:“习用曰服。”戴震释“服”为“(经常)用”更接近原文之义。而且,“服”作“习”解在典籍中也是较常见的。《广韵·屋韵》:“服,习也。”《礼记·孔子闲居》:“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郑玄注:“服,犹习也。君子习读此诗,其说有五也。”其三,《九歌·湘君》“薜(bì)荔拍兮蕙绸”句中的“拍”字,王逸释为“搏壁也”。“搏壁”之义是什么,仍让人费解。戴震先引《释名》“搏壁,以席搏著壁也”之语,增成其义,进而指出“此谓舟之閤(gé)闾(lǘ)搏壁矣”,7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7页。2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56页。19草之芜秽耳”。戴震则将“芜秽”释为“兰芷变而不芳之属是也。非诚好修,有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其注语使上下文的意义豁然开朗。1黄建荣先生评价说戴震的这三个例子确实做到了卢文弨《屈原赋注·序》所认为的“指博而词约,义创而理确”。不过,卢序举出的戴震“释‘三后’、‘纯粹’,谓指楚之先君。‘夏康娱以自纵’,谓‘康娱’连文,篇中凡三见,不应以为夏太康”之语,却并非是戴氏“指博而词约,义创而理确”的重要例证。实际上,释“三后”为“楚之先君”,戴震之前的汪瑷和王夫之均已明确;而谓“康娱”连文,汪瑷亦早已拨正。如汪瑷认为“三后”决然是“指楚之先君”,并提出三后“当指祝融、鬻熊、熊绎也”,只是“无所考证,姑志其疑”,又说“《诗·大雅·下武》曰‘三后在天’,即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耳”。王夫之亦列旧注和汪瑷之说,但以为汪瑷所说的“三后”应是鬻(yù)熊、熊绎、庄王。另外,汪瑷又云:“旧注皆谓上句启字为禹子,此夏康为启子太康也,俱非是。观下文曰‘康娱而自忘’,又曰‘日康娱以淫游’,则康娱二字,当相连讲无疑。”因此,汪瑷还在正文注释中将“康娱”一词连读,作出“康娱,犹言逸豫也”的注语。但戴震注云:“三后谓楚之先君贤而昭显者,故径省其辞,以国人共知之也。今未闻,在楚言楚,其熊绎、若敖、蚡冒乎?犹《下武》言‘三后在天’,共知为太王、王季、文王。”戴震又补充道:“言启作《九辩》、《九歌》,示法后王,而夏之失德也,康娱自纵,以致丧乱。‘康娱’二字连文,篇内凡三见。”由此可看出,戴震对“三后”的注语和对“康娱”连文的说解,是对汪、王二人注释的再次申说,应用内证法释义,因此注文自然紧扣原文,用上下文内证以为释义的根据。四、运用古音学进行声训戴震是著名的古音学家,对于传统音韵学有着很深的研究,此外,戴震也精通训诂学。戴震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在古音学研究上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已有定论。戴震的《屈原赋注》虽完成于青年时期,但文中大量的运用古音学对字词进行声训(见于正文和《通释》)和分析音1黄建荣,《三家楚辞注本的训释篇目与体例》,《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20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义(见于《音义》)。戴震《六书音均表序》曰:“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明。”1戴氏认为,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不可或失,欲明训诂必通晓声韵。“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纵宜辨。”2戴震运用音韵学以训诂词义的方法就是大量使用“转语”来说明词的来源及正真含义。现举例如下:(一)、运用“语之转”注释字词“语之转”又叫“一声之转”,是训诂学术语“转语”的俗称,指的是因区域、时间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语音按一定规律演变的词。转语和被转语指的是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是出现“转语”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同源方言词占据着转语的重要内容。3“转语”最早见于东汉扬雄的《方言》,后来的小学家多用来解释典籍中的音变字词。在戴震以前,应用“转语”这一术语来进行字词注释的《楚辞》注本非常少,原因在于以前的音韵学(尤其是古音学)不够发达,即使是研究古音学的陈第、顾炎武、江永等人也无专门注释《楚辞》之著述,如陈第(1541~1617)的《屈宋古音考》也仅是针对《楚辞》用韵之字进行考察,而没有对《楚辞》中的其他字词进行音义注释。戴震长于古音、方音之学,指出“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4戴震不仅对《楚辞》中的相关字词另立《音义》考证,而且在正文和《通释》中较多地采用“语之转”来注释字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古音学有较为深人的研究,另一方面因为他对字词与语音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屈原赋注》正文中用“语之转”注释字词的几个例子:《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戴注:“矫,举也,语之转。”《离骚》索琼茅以筳(tíng)篿(tuán)戴注:“以,犹与也,语之转。”兮”《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戴注:“苏,索也,语之转。”戴注:“把,秉也,语之转”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801页。戴震:《戴震全书》,第6册,黄山书社,1995.年,371页。1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55页。2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304页。21《“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惜诵》“心菀结而纡轸(yūzhěn)”《涉江》“淹回水而凝滞”《哀郑》“悲江介之遗风”《怀沙》“易初本迪兮”《远游》“无淈(gǔ)而魂兮”《远游》“神要眇以淫放”戴注:“菀(wǎn),犹縕也,欝(yù)也,语之转。”戴注:“疑,止也。疑、凝,语之转。”戴注:“介,間也,语之转。”戴注:“迪,犹导也,达也,语之转。”戴注:“尔,女也。尔、女、戎、若,语之转。”戴注:“淫,游也,语之转。上述以“语之转”注释的字词,根据现有的古音学理论,暂可以分为三类:(1)对旧注所注释字词(2)《楚辞》中的某些字(3)戴震本人对某些字予以语音上的说明词予以语音上的说明词之间所存在语音联系的特别说明(《通释》中的五个例子)《离骚》“矫菌桂以纫蕙《惜诵》心菀结而纡轸”盟之为孟语转也。(卷上)兮”,戴注:“矫,举也,句中的“菀”,戴注:菀语之转。”矫是见母宵部(wǎn),犹縕也,鬰(yù)字,举是见母鱼部字,矫、也,语之转。”菀是影举双声,宵鱼旁转;母元部字,鬰是影母物部字,菀、縕双声,元文旁转,縕、鬰双声,文物对转,菀、鬰双声,元物旁对转。《离骚》“苏粪壤以充帏《涉江》淹回水而凝滞”蕙,《春秋传》谓之熏。兮”,戴注:“苏,索也,句中的“凝”,戴注:疑,葱、熏语之转。今所谓零语之转。”苏是心母鱼部止也。疑、凝,语之转。”陵香也。(卷下)字,索是心母铎部字,苏、疑是疑母之部字,凝是疑索双声,鱼铎对转。母蒸部字,疑、凝双声,22““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之蒸对转。《哀郑》“悲江介之遗风”,戴注:“介,閒(jiàn)也,语之转。”介是见母月部字,閒(jiàn)是见母元部字,介、閒双声,月元对转。《远游》“神要眇以淫放”,戴注:“淫,游也,语之转。”淫是喻母侵部留夷,诗》谓之芍药,(广雅》谓之挛夷。留、挛语之转。世俗音讹,殊字异称,大致然矣。(卷下)鸱(chī),今之鹞也。诗》谓之鸢(yuān)。鸢、鹞语之转。(卷下)字,游是喻母幽部字,淫、游双声,侵幽通转。戴震在《通释》中用“语之转”的术语,主要是从语音学角度去解释山川地名和草木鸟兽之名的异称问题。如,盟和孟都是明母阳部字,二字同音;蕙是匣母质部字,熏是晓母文部字,二字匣晓旁纽,质文旁对转;留是来母幽部字,挛是泥母元部字,二字来泥旁纽;莺是喻母元部字,鹤是喻母宵部字,二字双声。但最后一例的鹜是明母幽部(或屋部)字,鸭是影母叶部字,根据古音学的理论二字无法相转,此例疑为戴震用方音转之,现还不明确。戴震本人对某些字词之间所存在语音联系的特别说明(《通释》中的五个例子),第一例是释地名,原因是“语转字殊,地名类然矣”;其他四例是释名物,原因是“世俗音讹,殊字异称,大致然矣”。1(二)、运用“之言”注释字词“之言”又称“之为言”,是训诂学中声训的术语之一,指的是用一个音义相通的词来注释被释词,借以说明被释词的语源。(1)“之言”术语,使其语源关系得到(2)语源关系的词在注释中特别说明1黄建荣:《戴震<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色》,《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23《《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显明《河伯》“鱼隣隣兮媵予”戴注:“媵《国殇》解题,戴注:“殇之言伤也。”(yìng)之言送也,从也。”媵是喻母疡与伤都是审母阳部字,二字同音,这蒸部字,送是心母东部字,二字喻心邻两个词在“人受损害”的意义上相通。纽,蒸东旁转,其在“陪送、伴从”的意义上相通。《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戴注:“乘《天问》“冯翼惟象”戴注:“翼之言盛之言登也。”乘是神母蒸部字,登是端也。”翼是喻母职部字,盛是禅母耕部母蒸部字,二字神端准旁纽,叠韵,其字,二字喻禅旁纽,职耕旁对转,这两在“升、腾”的意义上相通。个词在“承、受”的意义上相通。《远游》“绝氛埃而淑邮兮”戴注:“淑《悲回风》“伴张弛之信期”戴注:“伴之言清也,善也。”淑是禅母觉部字,之言宽也。”伴是并母元部字,宽是溪清是清母耕部字,二字禅清邻纽,觉耕母元部字,二字叠韵,这两个词在“大”旁对转,其在“水澄澈”的意义上相通。的意义上相近。由此可见,戴震《屈原赋注》从字音以求字义,解决了许多古音通转与文字假借的问题,戴震认为“音之流变有古今,而声类大限无古今”,故能通览时空流变,得音理之实,为解经服务。无怪乎后世学者评价云“戴氏在音韵学领域能够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独标异说,诚为卓识。《屈原赋注》恢宏其说,昭晰群疑,梯梁来学。后之学者承其大旨,使兹学日昌,粲然大备。”11徐道彬:《戴震<屈原赋注>小学成就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3月。24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二节《屈原赋注》所体现的戴震文学思想清代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大师戴震,应用以词通道的治学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在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哲学等诸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历来在对戴震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戴震考据和思想方面的成就,而忽视了戴震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戴震在《屈原赋注初稿序》曰:“二十五篇之书,若习以作赋,则如凭昆仑澄雾,隐坟山清江也。”戴震为屈原作品中诗人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意识深深打动,戴震认为屈原重德政又重法制的“美政”理想及其身世之感,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其作品大量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手法。因此戴震在《屈原赋注》中留下了近50条眉语批注,对诗篇的主题结构、音韵词气、艺术风格做了极其恰切独到的文学评论。戴震把文学赏析的批评文字用于注释经典中,读来使人于思想启迪之同时,更得以文艺美学的享受。一脱《楚辞》研究中的说经习气,为《楚辞》研究挖掘出一条新途径。1一、戴震的文学思想(一)、《屈原赋注》中篇章的结构分析正确把握作品的层次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诗意具有重要意义,戴震《屈原赋注》不仅注重语言文字、名物考证,同时也对作品内容做了恰当的分析,借以深入的去领悟作品情境和诗人的心境。在具体论及诗词作品时,戴震认为它们是作者“写其性情”、“发诸情性”的产物,强调要从文中去把握作者的心志性情,要了解诗人屈原“著书之指”。戴震引用孔颖达(574~648)的话说:“孔冲远所云,‘哀2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喜怒哀乐等诸多自然情感,才是找到理解诗文的正确道路。戴震的文学思想具体体现在《屈原赋注》中所作的注解中,下面就让我们分析讨论。《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南方楚国的祭歌而创作出的一组诗,共有十12徐道彬:《论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观点》,《云梦学刊》2008年第7期。戴震:《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554页。25乐之感,冥于自然’。使人求诸诗理之先”。戴震认为只有抓住了诗文所表现的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一篇:依次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首尾两篇分别为迎、送神曲,因中间九篇得名为《九歌》。在《屈原赋注·九歌序》中,戴震认为《九歌》是屈原把民间祀神歌词高雅化,艺术化,也加入了诗人屈原自己深层次的寄托和寓意。《九歌》中不同的诗篇反映了屈原丰富的情感经历:“昭诚敬作《东皇太一》,怀幽思作《云中君》,盖以况事君精忠也。致怨慕作《湘君》、《湘夫人》,以己之弃于人世,犹巫之致神,而神不顾也。正于天作《大司命》、《少司命》,皆言神之正直,而惓惓欲亲之也。怀王入秦不反,而顷襄继世作《东君》;末言狼狐,秦之占星也,其辞有报秦之心焉,从河伯水游,作《河伯》;与魅魅为群,作《山鬼》;闵战争之不已,作《国殇》;恐常祀之或绝,作《礼魂》。”1朱熹曾认为《九歌》是寄忠君爱国眷念不忘之意,戴震创造性的提出了系统、完整的见解,简明扼要,点明文章主旨。作为《九歌》的开首篇,《东皇太一》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手法与其它篇的写法有所区别,在《九歌》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诗人屈原生动展现了民间祭神的整个过程和场面。首先戴震肯定了“东皇太一”为神名,并进一步考证解释说:“以太一为神名,殆起于周末”,“盖自战国时奉祈福神,共祀最隆,故屈原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祀神所歌也”。在对《九歌·东君》的注释中,戴震《屈原赋注》云:“《礼记·祭义篇》曰:‘祭日于坛。’又曰:‘祭日于东。’《祭法篇》曰:‘王宫,祭日也。’此歌备陈歌舞之事,盖举迎日典礼赋之。”戴震在“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中认为天狼星在秦之分野,诗中“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有“报秦之心”的深刻含义,反映了诸侯国对秦国的同仇敌忾,戴震能够联系历史事实,提出了新的观点,也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可。《国殇》是屈原楚辞《九歌》其中一首,《国殇》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家乡,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诗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九歌》是一组祭歌,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界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1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22页。26《《《《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湘夫人》(湘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但《国疡》一篇所祭拜的对象不是天神和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赋注·国殇》中对“殇”一词的意义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二是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区别于前面所释二者之“殇”。戴震认为诗人屈原所谓“国殇”,指的是为国牺牲的将士。把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在一起进行祭祀,可见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可以说是其中两首最具有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湘君》首章“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下,戴震注解为:“此章托为巫与神期约而候之不至,故曰湘君犹豫不行,为谁留于中洲乎?我修饰美好,乘舟往迎,则愿无波涛之险,且行且望,以君之未来,吹参差思之,当复谁思也”!戴震深入阅读文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意。写出了巫者因不见湘君而生怨,而疑虑,乘舟往迎,途中希望江水无波澜,且行且望,望君不来,吹箫寄托心情,然而心中的幽怨不能解开,因此感叹了“复谁思也”,表达出了巫之致神而神不顾,由此而产生的幽怨之情。《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四句中,诗人描写出大河浩瀚,秋风袅娜,与水波相荡漾,点出了时空,布置了广阔的自然环境,令诗人有纵目骋怀的宽广余地,也点缀了寥落凄凉的秋日景象。戴震据此释为:“此亦托为巫与神期约而候之不至,故曰帝子降此北诸矣。意之辞也。继日望之逾远,使我心愁,但见秋风水波及木叶落。不与神遇也”。隐寓诗人此时情怀的凄寂。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以抒发诗人内心真意的艺术境界。戴震的阐述中,可看出他深谙屈原明言巫者迎湘君、湘夫人不至,实指诗人已被弃于人世的含蓄之笔,诗人因此极力渲染作品中的哀愁、幽怨之情,戴震的个人体悟与深入解说,正确揭示了诗人所要要表达的内心感受。《山鬼》是《九歌》组诗中的第九首。《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戴震分析考察《山鬼》整个作品,认为“三章之次,始望其来,曰意者君思我而不得闲乎?继望之不来,则莫必其27“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思我,而疑信交作也。终望之甚,曰徒我思君,如此离忧耳。”戴震由开始的“君思我而不得闲”入手分析,到“莫必其思我”,再至最后的“徒我思君”,写出了山鬼的感情变化,由信,到疑,再演变为怨。最终发出“通篇皆为山鬼与己相亲之辞,亦可以假山鬼自喻。盖自吊其与山鬼为伍,又自悲其同乎山鬼也”的呼号。恰当的书写出诗人事君之幽思。《礼魂》篇:“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意思是说虽然春秋代序,年复一年,但祭祀之礼不废,礼乐终古而相传。此篇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称为礼魂。《礼魂》一篇仅有五句,戴震仍在篇前注解到:“《礼魂》一章,概言人鬼之有常祀者,亦直赋其事,歌辞反侧读之,可以知其寄意矣。”《九章》包括9篇作品。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安排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释“章”字为“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较为合理。戴震对在《九章》的注释中认为“不尽作于顷襄王时”,并推测《九章》诸篇排列并无次序,显示了戴震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胆识。戴震的治学方法是“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1他的文学观也是道本文末,“文以载道”,最终达到“文道合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戴震的治学方法在文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表现。“文章极难做”,但只要得法,“一铸而皆精良”。戴震文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一样,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体现了他自己的个性,那就是重情感、崇真实,反束缚,归纯朴。(二)、《离骚》的篇章分析《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游国恩曰:“《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本篇原名《离骚》,到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却称之为《离骚经》。他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正如洪兴祖所说:古人引《离骚》1钱大听:《戴先生震传》.《戴震全书》:第七册,黄山书社,1995年,12页。28“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戴震在《自序》中就将不得屈原著书之旨作为以往注家的缺陷,因此戴震在分析《离骚》时,以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为据,将《离骚》全文分为十段。每段都附有戴震的评语,从而使作品内容及著书之旨较为明晰的表现出来。第一大段,篇首“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反信谗而齌怒”。“自叙生平大略,而终于君之信谗。”着重屈原的意向报复及理想所挫。第二大段,“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至“愿依彭咸之遗则”。“审言被谗之故,因而自明其志如此。”申明被谗之由,表明遭败而志愈坚的心迹。第三大段,“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俗流,以审前意也”第四大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予心之可惩”。“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亦以申前意。”《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联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戴震曰:“前皆言为世所尤,则固行迷之当悔者。此下犹言焉往而不得吾之好修哉!何必遵迷途而不反也”。在“步予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后注云:“承上回车复路言也。鉴前之进而遭尤,今固可修初服以隐退矣”。因进而遭尤,固思隐退。接下来,从“制艾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共十二句,戴震认为“言服退隐之服”。荷衣蓉裳,高冠长佩,冠以芳泽,芳菲弥章。但以自芳,不必求人知”,表明了屈原退而自修,以保“明洁之质”。第五大段,女媭之婵媛兮”至“霑余襟之浪浪”。借女媭之言,而因之陈辞,言熟观古今治乱,得其中正之道如是,此所以与世不合之端,己必不可变者也。”第六大段,“跪敷衽以陈词兮”至“好蔽美而嫉妒”。“托言往见古先哲王之在天者以自广,卒沮隔于飘风、云蜺、欲进不遂,因以叹溷浊之世,大致如此。”第七大段,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好蔽美而称恶”。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廣,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於今日,而无良媒以通己志,因言世之溷浊,无所往而可者。”第八大段,“闺中既已邃远兮”至“谓申椒其不芳”。“命灵氛为卜其行,因而念世之弃贤如此。”29“““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九大段,“欲从灵氛之吉占兮”至“芬至今犹未沫”。“既又闻吉占之故,而复审之於己。言不独世弃贤,向所称贤者,亦往往因之自弃,惟己则不随流俗迁改,计有去此而已。”第十大段,:“和调度以自娱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托言远逝所至,忧思不解,志在睠顾楚国终焉。”表现屈原对楚国的睠顾。戴震将《离骚》当作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去分析研究,对全文十段划分法主要是以诗人的情绪变化,感情的波动,内心矛盾的激化等心理线索为依据,重视分析诗歌的抒情性。戴震在对每段的注释中,可看出屈原既有“生而质性容度粹美”的内美,也有及时好修的嘉言懿(yi)行,但是由于党人的缘故,国君疏远。虽然谗言的兴起,是由党人的妒贤的结果,但这并不能动摇屈原及时修好的决心,因群小谗毁,被君王拒绝,诗人仍坚持自己的清白,不同流合污,无论是进而事君,还是退而隐遁,都不变“好修”的本色。神游天地、上下求索,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处处受阻,因叹人世之溷浊。由于众芳变秽,自弃其美,诗人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决定离开污浊之地开始远游。然而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不能停止,忧思难解,还是惦念这楚君和楚国的前途。就在屈原矛盾重重的内心斗争中,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令人信服。戴震《屈原赋注》对《离骚》全篇划分段落进行逐层次的分析,并着眼于将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来概括社会生活矛盾和诗人情感的流露,进而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升华了《离骚》忠君爱国的主题思想。刘永济在其《〈离骚〉节旨诸家异同表》一文,列有清代七家对《离骚》段落层次的分析,最后评曰:“惟戴氏以‘昔三后之纯粹兮’以下,皆言导夫先路之事,故以信谗齋怒以上为一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以下,皆明己素志之事,与长太息以下,言己不随流俗之意不同。故从‘愿依彭咸之遗则’分节,然此节重在怨君不明,使谗言得行,己志终湮,合之为一,文意较完。”特别指出,“女媭骂屈子与屈子答女媭之词,诸家皆分为二节,戴氏合之,是。”并说:“骚辞从首句至‘固全圣之所厚’,以戴氏说为长。”女媭之言,屈子之答,起止何句,诸家之说,各不一样,王逸以“判独离而不服”为分界,朱熹本同。而戴注曰:“察予之予,予屈原也。予听之予,女媭自予也。”那么“茕独”就是女媭说屈子之辞,而非屈子自谓也,后世诸家多从此说。刘永济汇总各家之言,认为:“屈子答意,戴说30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得之。敷衽陈辞以下,当是屈子回忆被谗以后,再三求悟君心之事。言中必有物,特史文不祥耳。”1刘氏对比诸家之论,参验考订,从文学欣赏及诗篇的内在理路方面评论诸家论骚之意,所得结论较为科学。戴震把文学赏析的批评文字用于注释经典中,评语简单明了,流畅而富有美感,读来使人于思想启迪之同时。一改变了《楚辞》研究中的呆板的说经习气,突破前人,开启后学,为《楚辞》研究拓一新途径。2二、戴震对屈原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文字语词的考释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关系重大,《屈原赋注》能够以语言文字的精确考证为作品句意分析服务,将具体的词句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透视屈赋的真实思想内容的表现来体会作品的艺术风貌。因为对原文的字句诠释正确与否,会影响到读者对文章思想和艺术的准确把握和体会。戴震以其深厚的考证功力和历史唯物观,最终领会了屈赋中诗人的真情实意。《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名予曰正则兮,字予曰灵均”。王逸注:“肇,始也。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旧注多同之,戴注:‘《尔雅》:肇,谋也。’言皇考以其始生有端善之度,爰以立名。郑康成笺《毛诗》云:‘灵,善也。’正则者平之谓,灵均者原之谓。”初稿中又曰:“初度,即《列女传》所谓‘生子形容端正’。”戴震参证《尔雅》、《毛诗》郑笺等,从古注入手,解说与众不同,与朱熹谓“初生之法度”、王夫之谓“初生之口,合于吉度”都不合。戴震据《尔雅》释‘肇’为‘谋’,更符合屈原降生时,其父惊喜其生辰,为要替他取个好名字而反复思考的情状,达意传神显然胜过王逸所注。3戴注本能够紧扣原文,挖掘出诗人借以表现的内涵所在,以探讨屈原出生时的内美品质和端善高洁的形象为出发点,知人论世,体情察义,为全诗的主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定下基调,照应全篇。蒋立甫说,戴氏虽为经学考据家,而说《屈赋》绝无迂腐气息,其解词疏义最突出处是紧扣原作想情度理,所创新说,多为人信服。1刘永济:《屈赋通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2页。2徐道彬:《论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观点》,《云梦学刊》2008年第7期。3张岱年主编:《屈原赋注说明》,《戴震全书》(三),黄山书社,606页。31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哀郢”,即哀悼楚国都被秦国攻陷、国破家亡,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颠沛流离之史实,诗人在作品中情感表达十分沉重,亡国国之恨、自怜身世以及爱国救民的使命感重重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怀。《九章·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考察《哀郢》屈原所述行程,屈原本是顺江东下,文中已点明是“东迁”,此处为何又说“西浮”呢?各家说法很多,但没有定论,戴震从揣摩屈原不忍离开故都的心境入手,解释为“西浮者,既过夏首而东,后溯洄以望楚都”,此正与下句“顾龙门而不见”自然衔接,合情合理,十分妥当。戴震是朴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主张心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理存于欲”的观点,反击理学家所倡导的“去人欲,存天理”传统说教,戴震曾言:“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之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戴震出于对屈原“志在睠顾楚国终焉”深刻理解,高度肯定屈原的“怨愤”之情,认可屈原的“忧思之解”。戴震注《天问》时亦云:“遇事称文,不以累次,聊舒愤懑也。”在戴震看来,屈原爱国的“至理”,正是存在和表现于怨愤之情中。褚斌杰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一组赋咏祭事的诗,是一组赋咏兼抒情的作品,而不是向神唱的祭歌或供扮演的剧本唱词。”这个提法,清代学者戴震《屈原赋注》中曾约略地点出过,戴震注解《东皇太一》篇时说:“就当时祭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在注解《国殇》说:“歌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1理想冲突的结果,理解屈原运用全新的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理想的不懈追求。诗中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寄寓性和象征意义。《屈原赋注》能够透过神话传说和巫术神祭的表层,洞察其背而所蕴藏着的现实意义2震一反传统以“经”义评判屈原赋的做法,以“屈子辞无有不醇者”一言赞扬屈赋。他虽然没有使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之类的文学批评术语,但对作品艺术风貌的把握是较为准确的。关于这一点,刘永济之说可以为戴氏证言,云:“屈原1《屈原文化研究论文集》,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1997年,319页。2徐道彬:《论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观点》,《云梦学刊》2008年第7期。32《楚辞》中奇妙的想象,梦幻式的抒情,人神鬼的杂糅,在戴震看来都是现实和和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风格,读之不觉其为神话,而愈觉诗人的志洁行芳。戴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是大文豪,当其创作时,心情激动,不能不将其情感上所蕴蓄的话一吐为快,而倾吐之时,又不能不出以委婉,不能径情直行,这就是这一节文字所以必须浪漫的手法,把真情实事用表象描绘的理由。”11《屈原音注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6页。33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三章《音义》作者及《通释》的特色第一节《音义》作者问题探析戴震《屈原赋注》后所附的《音义》三卷,其作者是戴震还是汪梧凤,目前还没有定论。在对作品本身进行考察时,戴震的《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人多据文本将《音义》归于汪梧凤的作品,如游国恩《楚辞讲录》1,褚斌杰校《屈原赋注》前言2都认为《音义》三卷是汪梧凤的作品。下面我们认真考察跋文,联系戴震的学行及段玉裁《戴氏年谱》,加以分析对比,从多方面探讨《音义》的真正撰者。一、《音义》作者说法一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徽州歙县汪梧凤首次将戴震的《屈原赋注》七卷,《通释》两卷及《音义》三卷刊行于世。《音义》三卷后有一篇署名汪梧凤的《跋》,《跋》云:“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其有阙然不注者,大致文辞旁涉,无关考证。然幼学之士,期在成诵,未喻理要,虽鄙浅肤末,无妨俾按文通晓,乃后语以阙疑之指,用是稍为埤益。又昔人叶韵之謬,陈季立作《屈宋古音义》为之是正,惜陈氏于切韵之学殊疏,未可承用。兹一一考订,积时录之,记在上端,越今九载矣。爰就上端钞出,删其繁碎,次成《音义》,体例略拟陆德明《经典释文》也。庚辰仲春歙汪梧凤”3此段文字说明,汪氏“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庚辰仲春”写成《音义》三卷,期间“越今九载”,据此“跋”,《音义》三卷当出自汪梧凤手。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十七年壬申,三十岁。”下,又写道“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梧凤庚辰仲春《跋》云:‘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1《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573页。2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前言》,中华书局1999年。3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157页。34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读之"可证也。先生尝语玉裁云:‘其年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为面饔食,闭户成《屈原赋注》。’‘盖先生处困而亨如此。此书《音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1民国十二年(1923年)沔阳卢靖慎始基斋编《湖北先正遗书》,影印了戴震《屈原赋注》的精钞本,末有卢弼二《跋》。其一《跋》云:戴东原注《屈原赋》九卷,汪梧凤为《音义》三卷,乾隆庚辰自刊行,传本颇少,广雅书局重雕本误以《音义》为戴氏所撰,又将《序》文、《通释》之《音义》及汪《跋》均删去,致汪氏苦心著述全湮灭。余于厂肆得精钞本,卷中‘甯’作‘寜’,諳’作‘諄’,决为汪刻以前之旧钞,殊足珍也。癸亥秋日沔阳卢弼记。”其二跋云:“顷阅段玉裁所编戴氏《年谱》云,‘此书《音义》三卷,亦先生自为,假名汪君’云云。余前跋方为汪氏申辩,然东原极贫,汪为歙巨族,嫁名于彼刻书以传,或亦意中事。抱经《序》亦言有为之梓行者,当系指汪氏而言。严铁桥之稿多诧名他人,事亦相类,但广雅翻本全抹杀,未免无识而。卢弼再记。”2卢弼从厂肆得到《屈原赋注》的精钞本后,始信《音义》出自汪手,后又受段说影响,改信《音义》是戴震作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安徽丛书》第六期收有戴震《屈原赋注》,此刊本还影印了歙县许承尧所藏的《屈原赋注初稿》三卷,末有丙子冬许承尧记,记文中云:《音义》三卷,段氏谓先生所自为,托命汪君。此本《音义》、通释》尚未析出,知段说不謬,汪《跋》亦先生自作,检《松溪文集》无之也。”3从以上材料及对《跋》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初步得出《音义》是戴震的作品,但是因为戴震贫寒,汪梧凤对戴震有接纳、助学之恩,并出资为戴震刻书,故戴震也愿意将其著作权归于汪梧凤以示报恩。二、《音义》作者说法二汤炳正先生写了《关于楚辞学史上的一起疑案—论<屈原赋音义>的撰者问题》,考证汪梧凤是《音义》的作者而并非戴震。他说道:从《音义》的传统体例看,戴氏自作《音义》之说,亦不可信。汪梧凤氏的《音义》跋语有云:‘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爰就上端钞123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99年,220页。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129页。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所附《屈原赋注初稿》,中华书局,1999年,194页。35“《“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出,删其繁碎,次成《音义》,体例略拟陆德明《经典释文》也。’今考《经典释文》之体例,陆氏以为‘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故陆书对‘经’注’皆作‘音义’。因此,,汪氏仿之,音义》既为屈赋作音释义,亦为戴氏的《序》、《注》、《通释》作音释义。”“为戴注作《音义》,这是汪氏仿《经典释文》的体例而为之,是继承传统,并不是自我作古。但是,如果说这《音义》是戴氏自撰,戴氏竟为自己的注文作《音义》,此不仅于古无征,于今亦罕见其例。以戴氏精賅博雅之士,决不至如此轻率。况且,《音义》之释戴注,其繁琐之处,多肤浅无深意。若谓出于戴氏之手,则跟戴氏《自序》所谓反对‘皮傅’之言完全背道而驰。戴氏决不会出尔反尔,自食其言。1褚斌杰、吴贤哲两位学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褚、吴两人点校的《屈原赋注》,在《前言》中,他们写道:段玉裁的说法之所以有一定分量,是因为段为戴震之弟子,弟子所记先生的事迹,当不为诳语,再参以许承尧的第一意见,将《初稿》与现行的刻本对照,的确能发现《音义》中一些条目的内容,其文字完全出自《初稿》,一些条目的内容则是在《初稿》基础上扩充和修订。但如果就此断言《音义》为戴震所作,则《音义》中的另一些问题又难以解释:《音义》中的一些条目不是针对《屈原赋》出注的,而是针对戴震《注》文的,一为戴《注》中的词句作注释,这种情况在《音义》中有七十处之多,一为戴《注》中所用的古今字、异体字或俗体字作说明。我们试想一个人不可能在为别人的著作注解的同时又为自己所作的注文再作注,而且也无必要对自己注文中所用的古今字、异体字或俗体字作说明,因此《音义》非戴震作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据《屈原赋注》七卷《通释》二卷的体例,大概戴震也曾有过将《初稿》中《音义》析出的计划,或戴震也曾做过一些《音义》的撰写工作,后来汪梧凤便根据戴震的意图,经他之手,最后完成了《音义》三卷,并由汪梧凤出资,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冬,首次将戴震的《屈原赋注》七卷、《通释》二卷及最后由他完成的《音义》三卷,合并刊行于世。诸位先贤学者对此问题的考证钩索,论断有理有据,推力合乎逻辑,但是由于其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之处,因此究竟《音义》作者是谁,恐莫衷一是,笔者1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36《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倾向于吴,褚二人的推论,但对最后的论定稍存疑义,另外其中一些细节,因为缺少史料的证实尚有商榷的余地,而这些细节对于更清楚地了解音义作者问题可能比较重要。笔者根据吴、褚二人的推论认为,音义中存在很多重复,有些是完全一模一样,如果一个人有系统有计划的注解作品,或在凡例中说明,或在注解中体现当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可能对于某些问题,或戴或汪,先提出或写出自己的见解,后汪梧凤向戴震问询(戴震学识远过汪,向汪问询的可能和概率不大),后戴氏对其中一些内容也作过自己的注解一并交与汪氏,汪氏遂逐条贴上,在决定刊行之前亦当向戴震征询意见,包括著者的问题,戴震淑世大儒,汪氏是他的好朋友,道德和气节都无甚瑕疵之处,在署自己的名字前应该是征得戴震的同意。所以,笔者认为,《音义》当是二人合著,如果硬要说转让著作权的话,那么也是戴震部分转让,而非戴震单独完成《音义》而后署汪氏之名这种类似赠送的行为。至于他们二人在成书中各自的贡献多与少,条目的具体归属,则很难知晓了。37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二节《屈原赋注·通释》的特色浅谈《屈原赋注·通释》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内容是疏证山川地名,计有四十五条;下卷主要内容是疏证草木虫鱼,计有五十九条。戴震精于典章制度,对地理亦有深入的研究,《屈原赋注·通释》中以对地理的考释最有特色。屈赋中的地名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迁已经经历了数次变化。戴震或取一说,或独立考证,一般不并列歧义。在《天问》“焉得彼嵞山女”中“嵞山”一词,戴震在《屈原赋注·通释》中解释为:“嵞山氏之虚,汉九江当塗也,有山曰嵞山,在今江南凤阳府怀远县东南八里,淮之东岸。”再如在《离骚》一文中:“说操筑于傅岩兮”之“傅岩”一词,戴震此词释为:“傅岩,《史记》谓之傅险,在河东大阳北,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二十里。”这些都是得到前人证实的地理。戴震自己再作了进一步的考察疏证后认为这些都是正确的结论。在王逸《楚辞章句》一书中《九歌》、《少司命》与《河伯》中多次出现“九河”这一地理名词,戴震将其考证曰:九河在禹贡沇州与青州分界。据《尔雅》,徒骇、太史、颊覆、胡苏、简絜、钩盘、鬲津是为九河。《汉书·沟洫志》云: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汉成平故城,在今交河县东;东光故城,在今县东,并属直隶河间府。鬲故城在今德州北,属山东济南府。阎百诗云:“某尝往来燕齐,西道河间,东履清沧,熟访九河故道。”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一书中讲到,诸位学者在关于“九河”一词的考证中,戴震考证“言之最扼要”。再如《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之“鄂渚”一词,王逸将“鄂渚”一词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为“鄂渚,地名”,洪兴祖《楚辞补注》中注解为“鄂州武昌县地是也,隋以鄂渚为名”,朱熹所做注解也将“鄂渚”释为地名。各家注释均将‘鄂渚”释为地名,但却没能深入考证。然古武昌、鄂州均为今鄂州市。戴震在《屈原赋注》中将“鄂渚”考证为:鄂渚在今湖北武昌府江夏县西江中,黄鹄矶上三百步,汉之江夏沙羡界,楚东鄂不远矣。刘子政《说苑》所称昔鄂君乘青翰之舟,下鄂渚,浮洞庭,即此也。38“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戴震明确具体的的指明了“鄂渚”这一地里方位。武昌府江夏县即今日的武汉市武昌区,黄鹄矶则是今日的黄鹤山,现又名蛇山,唐朝在上建造黄鹤楼遗留至今。这些对地名的考证与屈原在《涉江》中行走路线完相互印证。文中所引鄂君当年行走路线,与“鄂君启节”记载的也是一致的。1毛庆先生曾经考证《天问》时:“会朝争盟,何践吾期?”王逸、洪兴祖、朱熹、王夫之都将“盟”一词释为“会盟”,清代蒋骥长于对楚辞中地理的考证,因此指出此句中“盟”字一词前人注解的失误之处,但蒋骥也没有具体指明“盟”的确切含义,仅说道:“会朝争盟旧指胶葛事言,则争盟二字无当矣。”2戴震利用了自身有关语言学等方面的修养,将“盟”一词考证为地名。如《天问》“会黽争盟,何践吾期”之“盟”,以前均认为“会盟”,戴震具体将其指为:盟之为孟语转也。《史记》:其地有津渭之盟津。《春秋传》:王与郑田,盟其一也,后属晋,为河阳。盟津在南,汉属河内令河南怀庆府孟县,津在县南十八里。对于“武王伐纣”之事中的“会盟”一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说各诸侯均在甲子日的早晨前往殷都附近牧野集会,又一说各路诸侯前往孟津一地会合,盟会后确定前往讨伐纣王,故将盟会后的地名命名为“盟津”,后字音讹化为“孟津”。戴震在《屈原赋注·通释》补充曰:“盟之为孟,语之转也,其地有津,谓之盟津。”戴震认可了后一种说法,依据自己的语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发,因此所得结论较为科学。蒋立甫整理此书时评论说:“事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周桓王‘与郑人苏忿生田’,包括温、原、盟等十二邑。盟,在今河南孟津县南十八里。”(见《戴震全书·屈原赋注说明》)12崔富章主编,《楚辞评论集览》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94页。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12页。39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第四章《屈原赋注》的成就与局限一、《屈原赋注》的成就《楚辞》的研究开始于汉代,历经两千多年而蔚为大观,王逸的《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戴震的《屈原赋注》分别代表了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在《楚辞》研究中的较高成就。清代有关《楚辞》的研究著述众多,屈原赋注》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一部。戴震一生著述甚丰,他有关《楚辞》一书的研究著作《屈原赋注》以简明、平允的风格和深厚的小学功底,代表了清代乾嘉学派在《楚辞》注释和研究方面的成果,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楚辞》注本。戴震由小学而入经学,用文字训诂去解读经义,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屈原赋注》一书中充分体现了戴震对语言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辩证地处理音韵训诂与文字校勘以及章句阐释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避免了望文生训,强解臆断之弊,前不诬古人,后不欺学者,做到了实事求是,修辞立诚。戴震《屈原赋注》中虽有有其思想的局限,也有部分训诂错误,但我们要读的是戴震《屈原赋注》中超越旧注之处和戴震自觉运用的当时较为先进的音韵训诂词语的方法。戴震曾云:“征诸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1又云:“征之古训,协于时中,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2戴之后学如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刘永济等皆从中汲取经验,都是在戴震的影响下学习的结果。今日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新收获,后出转精,亦由戴氏启示良多。戴震《屈原赋注》在清代《楚辞》研究著作中,被公认为可与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鼎足而三。其特色,姜亮夫先生评为“平允”:清人《楚辞》之作,以戴东原之平允,王闓运之奇邃,独步当时,突过前人,为不可多得云。”3李详(1858~1931)《致马通伯先生书》称赞马其昶(1855~1930)123张岱年主编:《屈原赋注说明》,《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372页。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24页。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3年,247页。40“《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的《屈赋微》时说:“国朝注屈者,蒲城屈悔翁,休宁戴东原,并此而三。1梁启超云:“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2可谓中肯之语。那么就《楚辞》研究而言,戴震《屈原赋注》的思想方法及其学术价值也会在《楚辞》学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二、《屈原赋注》的局限《屈原赋注》中对词语的注释绝大多数较为科学,戴震擅长对名物与典章制度的精确注释。但是,戴震作为传统的儒家学者,其《屈原赋注》一书中对词语的注解也存有偏颇和不足,笔者在赞佩之余,不揣谫陋,对其不足之处做了简单概括:(一)、时代的局限几千年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对鬼神敬而远之的传统观念对儒家学派影响颇深。戴震在此大的氛围之内不可避免的将《屈原赋注》中的有关于神异等方面的内容看作“不经之说”,因此持有“不必深求”这一逃避的态度。戴震在对《天问》作注前即补充:“篇内解其近正,阙所不必知,虽旧书雅记,其事概不取也。”戴震在注释《天问》一文中,将《天问》一文中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避而不谈,在内容上有所欠缺,使得文意的理解显得困难。戴震在《天问序》责难前代有的学者是“曲学异端,往往务为闳大不经之语,及夫好诡异而善野言,以凿空为古道。”又补充说:“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因此戴震注释《天问》的方法与注《离骚》、《九歌》、《九章》等不同,“篇内解其近正,阙所不必知,虽旧书雅记,其事概不取也。”戴震注释《天问》,凡有关天文地理等,皆详细证明,古史、古人事则极为简略,“启棘宾商”、“桀伐蒙山”这样重要的史事则跳过不做任何说明。在“彼王纣之躬”四句中,中注“习用曰服”四字,而在“比干何逆”八句下,只注有“方犹道也”四字。3这种情况与明后1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258页。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4页。3毛庆:《略论明清之际屈学研究思想之嬗变与发展—兼及对楚辞学史的贡献》,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41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期、明末清初时期之楚辞学者如王夫之等,在注释《天问》时借古讽今、以古证今,以抒发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忧愤之情,形成鲜明了对比。这与戴震所处时代也有密切的关联,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当时的统治者蛮横地推行着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这一极端手段,达到消除了异端,禁锢思想,统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许多的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语涉朝代更替、民族矛盾等史实尤其小心谨慎。戴震在此大的环境下选择注释屈赋,已有其崇高的一面,因此在细节上不能过于苛求。有时,戴震也对有关史实等历史内容作注,却未能达到客观科学这一层面,如《天问》屈原问天,意在将天问住,戴震却解释为是站在“天”的立场作答,解释尽管正确,却违背了屈原作《天问》的本义。(二)、个人认识的局限戴震在《自序》中言:“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旨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戴震对《屈原赋注》的文学意义较前人已有长足的深入和发展,但有关文学角度的评释是还是十分的有限。《九歌》组诗中的很多篇章都指出屈原有寄托之意,看似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实际上戴震仍是在用“经之亚”的眼光去评判屈赋。戴震依旧蹈袭前人以骚配经的老路。但是屈原并非儒家,屈骚也不能定位为儒家的经典作品。戴震是封建时代的经学大师,对屈赋注解不可避免要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如戴震为了避免将宓妃定位为淫逸,在对《离骚》中“夕归次于穷石,朝濯发于洧槃”一句中,否定前人的传统说法,而改释诗中“余”为“求之不得而夕归”意,致使上下文意不通,不能够表达诗人屈原的正真含义。身处封建社会,戴震常常用儒家传统的文学理论去禁锢文学作品,使得作品的文学含义有失偏颇。戴震注《离骚》时曰:“战国时仙者,托之昆仑,故多不经之说,篇内寓言及之,不必深求也。”戴震将屈原在《离骚》中引神话以抒情看作为“不经之说”,认为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足为考证。《湘君》七章。《史记》始皇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盖统言之,但曰湘君,分别言之,正妃称君,次妃降称夫人。楚人因二妃之葬在黄陵,奉以为湘水神。本民间不经之说,二妃因不随愚42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民俗议,而享其亵越之祭矣。屈原为歌辞,托意于神既不来,巫犹竭诚尽忠思之,用输写其君之幽思如是也。注《九歌》时,又一次表露这种思想。《九歌·河伯》:屈原之歌河伯,歌辞但言相与游而已,蓋投汨罗之意已决,故曰“灵何为兮水中”,亦自谓也。又曰“波来迎”“鱼滕予”,自伤也。《天问》注释中,戴震又一次表达了自己这种看法,并表现在对作品的注释当中。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戴震依旧认为它们是“不经之说”,义非“近正”。很多坚持儒家文艺观的传统大学者都有此理论的局限,戴震也也不能避免。但是这并能使人质疑戴震的学术上的真水平,实际上,体系完整、见解精到的理论学家刘勰(465~520)在高度肯定屈骚艺术成就同时,亦对其“异乎经典者”颇有微词,斥之“诡异之辞”、“诡怪之谈”。尽管戴震《屈原赋注》有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其贡献不能忽视,也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足和偏颇之处,属于学术上的真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屈原赋注》仍是楚辞注本中具有很高价值的注本之一,是我们研究楚辞及其注本所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43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古籍(按著者时代先后次序):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汉·扬雄撰、郭璞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汉·王逸,《楚辞章句》,见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梁·刘勰,《文心雕龙》,见《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明·汪瑗著、董洪利点校,《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清·钱澄之著、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黄山书社,1998版。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清·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版。清·汪梧凤,《松溪文集》,《四库未收书缉刊》第十缉第二十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卷三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清·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版。清·阮元,《畴人传》,收入董治安主编的《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齐鲁书社,2000年版。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44《《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现代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3年。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郭在贻,《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版。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姜亮夫,《楚辞通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戴震研究会编,《戴震全集》(全六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1-1997年出版。姜亮夫,《楚辞今释讲录》,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金开诚著,《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崔富章编,《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杨应芹,《东原年谱订补》,黄山书社,1995年版。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曾运乾,《音韵学讲义》,中华书局,1996年版。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屈原文化研究论文集》,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1997年版。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周绍泉等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崔富章主编,《楚辞评论集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屈原管理区荞麦湖300MW新能源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环评报告.pdf
- 论《楚辞章句》对屈原与其辞赋的解读
- xx年端午节屈原故里勤廉诗会主持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教案及练习
- 戴震《屈原赋注》的研究
- 关于屈原的猜想
- 当屈原遇见司马迁
- 【5A文】屈原列传内容分析与知识点汇总.ppt
- 【5A文】走进历史人物之屈原.ppt
-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语文离骚走进屈原诗人如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 屈宋战国时楚诗人屈原和宋玉的并称
- 屈原和楚怀王的基情
-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屈原》
- 2015-2016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10课《屈原列传》教案
- 2016-2017年苏教版《史记》选修《屈原列传》3课时学案
- 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
- 2015-2016年苏教版《史记》选读《屈原列传》教案(1)
- 文言文阅读答案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