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 MB
- 2022-06-16 12:11:3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酌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学堑址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骂醴茧L同飙蚪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指导教师签名同期电话: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楚辞章句》是王逸对屈原及其赋解读的文本资料,王逸结合当时的经学特征和时代特点,希望通过章句楚辞的方式来实现治经的现实意义。他既吸收了前人的各种观点,重新解读了屈原的形象和个人风范,也阐释了屈赋的经学和文学特征,还剖析了屈原的精神实质,反映出他在章句楚辞时体现出来的崭新的时代特征。王逸希望通过重塑屈原的儒家形象,为章句楚辞奠定基础。而后在章句时比附经义,用章句的方式来解读屈原的辞赋。由于屈原辞赋本身的特点,以及王逸对屈原深厚的感情,王逸在章句屈原辞赋的同时,将其中的审美性和情感性解读出来,同时塑造了屈原的游仙形象,挖掘了屈原内心包含的情志矛盾。王逸解读的特点非常显著,他治经目地在于哀悼屈原,希望用屈原的精神匡扶时政,并且深刻地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实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王逸的章句从经学上看不太符合规范,却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可以说成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前奏。关键词:楚辞章句;王逸;屈原:屈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ongsoftheSouthistheinterpretationofthetextdatabyWangYi.WangYiatthetimebythecombinationofcharacteristicsandfeaturesofthetimes,hopetoachieveChaptersChugovernancebywayofpracticalsignificance.Henotonlyabsorbedthepreviouspointsofview,re-interpretationoftheimageandpersonalstyleofQuYuan,QuYuanisalsoexplainedthecharacteristicsofclassicalstudiesandliterature.butalsoanalyzestheessenceofQuYuan,reflectingthetimehereflectedChaptersChunlenewfeaturesofthetimes.WangYihopestoreshapetheimageofConfucianismofQuYuan,thebasisfortheChaptersChu.ThenwhentheanalogybythemeaningoftheChapters,嘶tllChapterswaytointerprettheQuYuanDynasties.ThecharacteristicsofChuisaswellasdeepfeelingsofWangYi,inthesametime,oneoftheaestheticandemotionalinterpretationofit,andshapetheimageofQuYuan’Simmortals,includingexcavationofQuYuanheartTheemotionalconflict.WangYiinterpretationofsignificantfeatures,headtohisruleismourningbyQuYuaninthehopethatthespiritofQuYuanidealistscurrentaffairs,anddeeplyunderstandtheessenceofQuYuan.Duetohistoricalconditions.WangYi.SChaptersfromthepointofviewbVtheschoolisnotcompliant,butthedevelopmentofliteratureopenedanewworld,itCanbesaidasapreludetotheadvemofliteraryconsciousness.Keywords:SongsoftheSouth;WangYi;QuYuan;FuofQuYuan¨
东北9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小⋯⋯⋯⋯⋯⋯⋯⋯⋯⋯⋯⋯⋯⋯II目录⋯”·········⋯·····⋯···”·⋯⋯一⋯·-·····⋯········⋯·⋯⋯··⋯··⋯·“····IⅡ弓l言···”··⋯···········“··⋯····⋯···⋯······⋯···⋯·⋯·········⋯⋯·⋯⋯···⋯”1一、楚辞章旬>与屈原及其赋的关系⋯⋯⋯⋯⋯⋯⋯⋯⋯⋯⋯⋯⋯⋯⋯⋯⋯⋯5(一)王逸与屈原⋯⋯⋯⋯⋯⋯⋯⋯⋯⋯⋯⋯⋯⋯⋯⋯⋯⋯⋯⋯⋯⋯⋯5(二)《楚辞章句》与屈赋⋯⋯⋯⋯⋯⋯⋯⋯⋯⋯⋯⋯⋯⋯⋯⋯⋯⋯⋯⋯⋯7二、‘楚辞章旬>对屈原的解读⋯⋯⋯⋯⋯⋯⋯⋯⋯⋯⋯⋯⋯⋯⋯⋯⋯⋯⋯⋯11(一)屈原的儒家本质⋯⋯⋯⋯⋯⋯⋯⋯⋯⋯⋯⋯⋯⋯⋯⋯⋯⋯⋯⋯⋯⋯11(二)屈原的游仙形象⋯⋯⋯⋯⋯⋯⋯⋯⋯⋯⋯⋯⋯⋯⋯⋯⋯⋯⋯⋯⋯⋯13(三)屈原的情志矛盾⋯⋯⋯⋯⋯⋯⋯⋯⋯⋯⋯⋯⋯⋯⋯⋯⋯⋯⋯⋯⋯⋯15三、‘楚辞章句>对屈赋的解读⋯⋯⋯⋯⋯⋯⋯⋯⋯⋯⋯⋯⋯⋯⋯⋯⋯⋯⋯19(一)屈赋的经义特质⋯⋯⋯⋯⋯⋯⋯⋯⋯⋯⋯⋯⋯⋯⋯⋯⋯⋯⋯⋯⋯⋯l9(二)屈赋的文学特征⋯⋯⋯⋯⋯⋯⋯⋯⋯⋯⋯⋯⋯⋯⋯⋯⋯⋯⋯⋯⋯⋯22四、‘楚辞章句>解读的特点⋯⋯⋯⋯⋯⋯⋯⋯⋯⋯⋯⋯⋯⋯⋯⋯⋯⋯⋯⋯⋯27(一)王逸治经的别旨⋯⋯⋯⋯⋯⋯⋯⋯⋯⋯⋯⋯⋯⋯⋯⋯⋯⋯⋯⋯⋯⋯⋯27(二)王逸与屈原的精神共鸣⋯⋯⋯⋯⋯⋯⋯⋯⋯⋯⋯⋯⋯⋯⋯⋯⋯⋯⋯⋯30(三)王逸的历史限制与突破⋯⋯⋯⋯⋯⋯⋯⋯⋯⋯⋯⋯⋯⋯⋯⋯⋯⋯⋯32结语⋯⋯······⋯·“⋯⋯⋯··⋯·”·一······⋯·······一·”····”一”·””·⋯⋯”⋯·37参考文献⋯⋯⋯⋯⋯⋯⋯⋯⋯⋯⋯⋯⋯⋯⋯⋯⋯⋯⋯⋯⋯⋯⋯⋯⋯⋯⋯⋯⋯38Ⅲ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汉代最典型的的文学形式是汉赋,而对汉赋影响最直接最重大的是屈原及作品,“爱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n。汉代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前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文学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是混杂在一起的,没有将作品与作者分开研究,直至王逸章句《楚辞》,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汉人对屈原和屈赋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最早研究屈原的是长沙王太傅贾谊。年轻有为的贾谊受权老嫉恨见疏,被贬至长沙,“意不自得,及渡湘水,赋以吊屈原",即作《吊屈原赋》,其目的是追伤屈原“国无人兮,莫我知也"而“自喻"。豳其赋与屈赋甚同,皆是用善鸟仁兽譬喻贤臣,猛禽劣兽譬喻佞臣,批评时人贤愚不分,忠奸不辨,重点在于此。但是没有直接批评君主,只借屈原自喻,与屈原主张明君贤臣的美政思想是有区别的。贾谊的身世遭遇与屈原相同,故司马迁将二者合为--N传,由贾谊奠定的屈原形象,不仅证实了屈原的存在和描摹了屈原的大概轮廓,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屈原的认知。“这一类作家,他们往往从自身的切身感受出发去理解屈原,常常和屈原产生强烈的共鸣一。呦可见,贾谊虽然没有对屈赋直接做出批评,但是不自觉地吸收了屈赋写作的特点,体现了他对屈赋的认同和推崇,这是由人到文的一种解读方式。贾谊对屈原的解读影响到了王逸。与贾谊不同,淮南王刘安集中研究屈赋,并且奉召写《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一,n1而且曾经奉旨注解过《离骚》,“大义粲然",如3刘安《离骚传》虽已不存。但是根据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的资料引用显示,可知刘安对屈赋极度推崇,以为《离骚》兼备风雅,“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可与日月争光。“1将《离骚》推到“经’’的高度,成为王逸以经注骚的前奏,对王逸影响较大。淮南王重在研究屈赋,屈原的高尚人格成为刘安认可《离骚》的重要原因,这是隐含在刘安研究屈赋之中的,故而才有与同月争光的结论。司马迁对屈原和屈赋的研究更加深入一层。他不仅从自身经历去体认屈原,更吸收了贾谊与刘安的研究成果,并且全面翔实地解读了屈原和屈赋。他认为屈原“J下道直行"、①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t人民义学JI;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②吴云汉魏/L制赋精华[M].长存:K备⋯版社2008年版第1贞③Ii洲l¨】诗妣论稿fM].济南:山东人学Ill版祉2006年版第163页④彭E嗣汉书[M].北京:中f扛书局1965年版第2222页⑤彬l必甜t楚辞补注[M].北京。中f芦书局1983年版第48页⑥ij≮必甜1楚辞补注[M].北京t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贞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竭忠尽智”,是品格高尚的古贤,并与文王、孔子相提并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发愤著书",并且《离骚》一文,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物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给予高度评价。n1司马迁对屈原屈赋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倾诉需求,他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史传记录之中,这样使得屈原的文学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反而忽视了他记录屈原作为政治人物形象的初衷,这也是司马迁解读屈原的一大特点,对王逸的影响是非常的。扬雄在《反离骚》中集中体现了他对屈原和屈赋的解读。扬雄仍然以为屈原是古圣先贤,将其与孔子等相譬喻,高度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同时他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以为屈原不应殉国,而应效孔子周游列国,这里面实际是对屈原极度同情,希望屈原保全自己,因为他的遭遇使扬雄“未尝不流涕",b1即“扬子云《反离骚》似反原而实爱原,与女委之骂同",“反"是“反而广之",b1是对屈赋的推广和继承。但是研究脉络发展至班固则有了变化。班固诚然同情屈原的遭遇,在《后汉书》里班固上东平王刘苍的奏折中说道: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Ⅲ将屈原与卞和相提,可见其是同情屈原的遭遇的——卞和与屈原同为楚人,卞和在被封为零阳侯之前是一位极为普通的献宝者,足见班固对屈原的认识是不够的,如果他足够推崇屈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二者相提并论的。班固也直接表达了对屈原的看法,他认为屈原是贬洁狂猖景行之士,这显然与贾谊、王逸等人推崇屈原是相反的。班固在汉章帝建初(公元76年一84年)中即完成了《汉书》,处于意气风发的年纪,不可能理解屈原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班固著《汉书》以及对前人的评价,都是着眼其人的荣誉和成就,“而对于士人的坎坷和不幸,班固则没有投放更多的注意力,许多士人的悲惨命运根本不在他的视野之内",嘲这就造成了班固对屈原的评价的偏差。班固对屈赋的看法也与前人不尽相同。他反对淮南王过高评价认为“似过其真",并且<离骚》不符合儒家法度,“非经意所载",仅仅是“弘博丽雅,为辞赋宗",¨1仅仅简单粗糙地对屈原及屈赋做了解读。王逸对屈原与屈赋的解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因为“汉人以人品定文品的批评倾向",啪他首先肯定的是屈原的忠贞的品质,而后根据屈赋中所陈史事与抒发的情①习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5页②班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59页③胡J避峨诗薮m].1:海:上海古籍;I{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④范晔后汉书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2页⑤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M].K备:东北师范人学f{j版社2000年版第24页⑥jj≮兴祖楚辞补注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⑦陈江风汉文化研究[岫.郑州:河南人学jl;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感来揣测屈原的遭遇与命运,进而不断地深入研究屈赋,挖掘屈赋的价值。他将目光投向了儒家经典《诗经》,找到了《诗经》与屈赋的相通之处,从而用注经这种方式来阐释屈赋的经义特点。在此之前,屈原的儒家形象必须得到确立,屈赋的经典地位才不会动摇。所以,王逸在注经过程中不断完善屈原的儒家形象。这就使得在章句楚辞的过程中体现出先人品后文品、人品与文品相互印证的特点。王逸对屈原及赋的解读又参杂着深厚的个人情感,使得章句楚辞的特点显得更加丰富。王逸同情屈原的遭遇,并崇敬屈原的人品,故而注解屈赋。这个因素使得王逸治经的目地有异于其他经学家,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不仅如此,王逸在章句楚辞时也并不完全能够接受屈赋皆是经义这一命题,而由于自己已经确立了屈原的儒家经典形象,但对史料的掌握的确不够,章句的信心并不是很足,不得不对屈赋中的个别篇章做一些特殊处理,这也是解读的另一个的特点。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王逸倾注了丰富的情感来解读屈赋的文学特征。更深层次的特点是王逸对屈原在屈赋中表达出来的精神的共鸣。诚然二者皆是楚国人,受到了楚国文化的熏染,但更为突出的是王逸对屈赋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内容在解读时表达了共鸣。这主要是阴阳说与《管子》。屈原接受了这两个观点,并且用到了作品的写作当中,王逸发现了这两个内容,并在章句时深刻解读了屈原的思想。《楚辞章句》的版本,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单行本的《楚辞章句》,凡十六卷,是最早的版本,大约在五代时已经漫灭,后来者有明代中叶以后的两个仿宋刻本,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正德十三年(1518)吴郡黄省曾校、高第刊本,另一个是上海图书馆隆庆年间的豫章夫容馆宋版重雕本。第二种是<文选》中有“骚"类,收录了屈赋十六篇,唐李善注释时对王逸的旧注稍稍做了改动而收录,后无存。现在所能见到的是南宋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尤袤刊本。第三种是洪兴祖补注本,先录王逸注释原文,然后标注“补日",对王逸注释加以补充说明,疏通证明,这一个版本流通广泛,翔实可信,所以本论文研究皆依据此版本,尤其是文中所引用的届赋原文和王逸的注释,皆依据中华书局1983年所刊《楚辞补注》。故下文所引屈赋与逸注资料皆引自这一版本,为论述方便和避免论文冗繁,故只引用原文,不标注页码。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楚辞章句》与屈原及其赋的关系班固的浅见立足于其儒教经学思想,他眼里看到的仅仅是政治屈原,王逸不满班固的解读,重新整理并章句楚辞,一方面就是要重树屈原的良好政治形象即典型的儒家理想人物,要从经学角度来解读《离骚》,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作为对屈原身世遭遇的共鸣,自然要在解经过程中流露出对屈原的同情和崇敬,这就塑造了文学屈原,所以对屈赋的解读又会增加文学的成分。正是这两条线索交织并行,使得王逸在章句楚辞时展现了复杂的风貌。(一)王逸与屈原范晔《后汉书》记载了王逸的简单资料和确定了《楚辞章句》的成书。王逸是“南郡宜城人",n1今即湖北襄阳宜城,与屈原同乡。王逸元初中举上计吏,东汉的上计吏主要是受命郡太守而送达上计文书供朝廷审核、询问,同时包括送达朝廷定制的地方特产,还参加朝廷重大祭祀典礼,有时甚至受到皇帝亲自召见。这个职务无疑为王逸了解楚地人风提供了便利,因此可能奠定了王逸对屈原感性认识的基础。后王逸为校书郎,在刘向裒辑《楚辞》十六卷的基础上对‘楚辞》加以注释,并续自己的<九思》,而成《楚辞章句》十七卷,这表明王逸对屈原理性认识的形成。“王逸生长在楚地,对屈原的遭遇异代相感,深表同情,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作《楚辞章句》"。嘲王逸对屈原的解读,要解决的有三个问题:纠正班固的浅见、对前人论述的扬弃和展示屈原的品格。这也是王逸章句楚辞的三个原因。1.对班固浅见的回应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价屈原: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客,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然后因“不容"而沉江,虽然班固也写过《离骚序赞》,以及表达过对屈原美德的肯定(即与卞和相提并论),但是这三点评价,对屈原是非常致命的,足以让屈原从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贬低至一个心胸狭窄的愚人,甚至是冒犯君王的狂徒。王逸不解决这三个问题,即无法将屈原推到圣人的地位。班固以为屈原“露才扬己’’,在即将覆灭的国家和一群小人中间展示自己的才华和①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18页②『J%湛供楚辞要集解题[M].武汉t湖北人民lII版礼1984年版第1页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抱负,实在是愚蠢的,不符合经义。可见班固在阐述这个观点时就体现了他本身的傲慢和心虚,故引出《大雅》经义来佐证。王逸针对这一点给予了回应,他认为“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班固主张的“明哲保身一,实际是“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坏",王逸也增加了个人情感更进一步对此观点进行了激烈评判,以为这是“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屈原并不是那种苟合于世的“低贱愚夫¨¨,而是让志士敬仰的楷模。.班固第二个致命评价是屈原“责数怀王",一个臣子敢责数君王是大逆不道的,班一固如此评价屈原,的确是没有尊重史实,让人怀疑其人是否通过贬低屈原来表达自己的忠君之心。王逸作为人臣,也不敢直接反驳班固,而是迂回回应。他认为作为臣子,应该“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应当以正直的言论保存国家,还上升到儒家理念,即“杀身以成仁"。随后王逸将屈原与古贤先圣伍子胥、比干相比,意即怀王若昏主夫差、。暴君纣王之流,臣下为了国家大计,冒言责数不仅不是叛逆,而且是忠贞耿介志士,班固谓之“怨恨怀王",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嘲屈原影响后世较大的事件就是自沉泪罗江。班固抓住这一关键问题,指出屈原沉江的原因是屈原自身的问题,屈原胸器狭窄,因“不容一而沉江,与“狂狷之士"同。王逸用古贤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例子来解释屈原的不容和沉江,恰到好处,有力地解释了屈原是因为品格高尚,不同流合污,才沉江以保全自己的名节。王逸的回应非常有力,纠正了班固对屈原的异类解读,后世学者也接受了他的观点,刘勰以为班固“褒贬任声,抑扬过实",b1没有认真地去解读屈原。2.对前人论述的梳理王逸《楚辞章旬序》的写作目的除了要驳斥班固对屈原的评价,还要梳理前人对屈原的研究,将屈原合理地定位。并且厘清一条历史的线索,即屈原是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是不断被接受和崇敬的,并不因由王逸个人的解读而成为古圣先贤的,王逸只是更加深入地解读了屈原,或者恢复了屈原的本来面目而已。在定位屈原之前,王逸对屈原的渊源做出了追溯,那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删诗书,正礼乐,以为后王法一,“3虽然孔子门人三千都通达了夫子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但诚如班固所言“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一,嘲令人叹惋。幸甚的是,屈子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为后人留下教义。后楚人非常仰慕屈子的行为和品格,所以用屈子的著作来教诲流传。王逸将屈子上升到儒家圣人的地位,为屈原的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逸于之后梳理了前人的研究。他当然继承司马迁、贾谊等人对屈子的仰慕之情,而且特别赞同淮南王刘安对屈原高度评价的观点,以为淮南王刘安是奉诏章句楚辞,受①洪兴祖楚辞补滓[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②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镐页③刘娼文心雕尼[H].北京:人民文学iIj版杜1958年版第46页④jjE兴祖楚辞补注[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⑤班同汉书[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舨第324页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命而为,有非常殊胜的缘起,而且其章句本身也非常精当。王逸激赞刘安的《离骚经章句》是大义粲然,因此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后人非常推崇楚辞,纷纷效仿。王逸所论是真实不虚的,屈原之后文人莫不效仿屈赋而为之,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九叹》和王逸的《九思》等。刘向典校的楚辞十六卷也非常科学,孝章即位,深弘道艺。但是班固、贾逵不仅没有正确解释楚辞的大义,甚至连文中“壮”、“状"这两个字都没有分清楚。所以班固从个人的浅见出发,故作新潮而扭曲屈子的微言大义,是不足为信的,王逸作为校书郎,有责任拨乱反正:屈子承绍儒家孔子遗风,自古以来就是被尊崇的圣人。3.对屈原品格的展示屈原的高尚品格是屈赋能够成为经典的基石,也是章句楚辞的前提要求。王逸着重从三方面展示了屈原高尚的品格。首先是根据《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考据出屈原的祖先是“德合天地"的高阳氏颛顼,“颛项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童,是为楚先",所以屈原身上流淌着皇族血统,与君共祖,“具出于颛顼胤末之子孙",而且恩深意厚。屈原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n3这些美德都很好的传给了屈原。所以,无论追溯远祖,还是近察家世。屈原的品格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其次是屈原本人能力出众,做过三阊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不仅如此,而且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付诸侯,是国之重臣,倍受楚怀王器重。这不仅是传承了司马迁的记载,而且也是对屈原政治领袖能力的激赏。最后是屈原品格高尚,“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啪品格高尚若此。不仅如此,在遭受小人谗害之后仍然关心楚国,作《离骚经》讽谏国君,希望怀王觉悟,返于正道。纵然襄王将其放在草野也作<九章》,以之来表明自己的忠贞。直到最后,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用沉江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二)《楚辞章句》与屈赋王逸以为,屈原已然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典型的儒家理想人物,那么他的作品也应当是儒家经典,故称《离骚》为经。但是要将屈赋当做经义来解读,王逸还需要做一些论证和铺垫工作。他在将屈赋推到“经"的崇高地位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崇拜权威、树立典范,依托{:诗经》、追求同源,依经立义、以经注赋。1.崇拜权威,树立典范“素王"孔子与汉武帝是当时谁也无法撼动的权威,故王逸以此二人来庇护屈赋①ij《必枫楚辞补沣[M].北京t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②i=|{兴祖楚辞补注[加.北京t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经学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序》最前面立刻提出了孔子的功绩以及他的微言大义没于后世以致被曲解的教训,而孔子后诸子所造传记,也都是诸子的个人见解,唯独屈原继承了孔子的遗风,写作了《离骚》《九歌》等经文,所以,屈赋是属于经义的。王逸接着论述,汉武帝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而且特别下诏,令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可见汉武帝是非常重视屈赋的经学地位的,屈赋虽未列博士,但与五经也是无二无别的。细勘史料,不难发现王逸的良苦用心。汉武帝非常喜欢楚辞,刘安投其所好,献所做内篇,武帝非常喜爱,又“使为《离骚传》";Ⅲ《离骚传》今已亡佚,无从考辨,但的确不是王逸所说的《离骚经章句》,经传本属不同,故颜师古勉为其难为王逸开脱,注日“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Ⅲ王逸树立的解经典范是刘安和刘向。王逸《楚辞章句》可能推衍了淮南王的《离骚传》,他的确以刘向所集《楚辞》为底本。刘向在学界影响力非常大,刘向所集的底本也是奉召而作,所以是典范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体现了他可能也是奉召而为,如《楚辞章句序》中言“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以及《楚辞补注》每一卷都有“校书郎臣王逸上"的呈敬语皆为辅证。2.依托<诗经>,追求同源诗与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固以为,“赋者,古诗之流也"b1,王逸的论证逻辑是,诗是赋的源头,那么屈赋的源头便是《诗三百》,二者皆是一类,《诗三百》是经,屈赋当然也是经。他的论证逻辑是有道理的,在有汉一代,常常赋中有诗,赋中有经,如: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射《狸首》,兼《驺虞》,⋯⋯,悲《伐檀》,乐乐胥。(司马相如《上林赋》)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班固《两都赋》)‘13这些都是形式上证明诗赋无别的例子。‘诗经》在六经中也处于非常特殊的位置,不仅流传较早,保存较好,而且韩、鲁、齐、毛四家竟胜,纷纷治学,经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仍以注<诗经》最为有名。I:诗经》为经,那么与之近者屈赋也当然是经。形式上的相似还需要内容上的契合,论证才得以完善。王逸认为屈赋最大的特点是讽谏自慰(讽、怨),这是传承了刘安、司马迁之说。刘安以为《离骚》兼备了《国风》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点。司马迁以为<诗经》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珏’屈原忧愁幽思而作I:离骚》,二者是一致的,故屈赋在经义上也是与<诗经》一致的。王逸于‘楚辞章句>中也强调了这一点:①班同汉书111.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1页②郭绍膜历代文论选[岫..1:海:上海古籍:I:版社2001年版第56页③高步瀑文选李注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④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伞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iIj版社2005年版第91、497页⑤司马迁史记111].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1页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序》)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讽谏。(《九歌序》)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天问序》)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九章序》)至于《楚辞章句》中非屈赋的文章或与屈原有关,或不遇,或讽谏,都是屈赋余韵,自然当是经义。3.依经立义,援经注赋一王逸以为,屈赋不仅依诗人之义造《离骚》,而且依托五经以立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螈”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鹭”,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一,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鼻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离骚经叙》)王逸激赞屈赋博远,是后世名儒博达之士学习的模范。他一再强调这一点,是回应班固指责《离骚》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屈赋不仅复合法度,而且为后世儒家学者所拟。他在注释屈赋时援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为屈赋的经学地位增加信服力。王逸经学研究能力极高,“博识有功捧,n3儒家经典多为其用: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逸注:《礼》日:子生三月,父亲名之。(《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逸注:《易》日: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逸注:《论语》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离骚》)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逸注:《尚书序》曰:太康失国。(《离骚》)何人不死?长人何守?透注:《春秋》云:防风氏也。(《天问》)壬逸不仅援用了《诗》《书》《礼》《易》《春秋》儒家五经来证明屈赋的经义本质,还引用了《孝经》《山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括地象》等来证明屈赋的言博识远。王逸“不仅将《离骚》与《诗经》比照,而且将它同整个五经相配。把屈原作品研究的经学化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坳①刘勰文心雕尼[M].北京:人民义学iII版社1958年版第699页②冯良方汉赋o』经学[M].北京z中固礼会科学IIl版丰I.2004年版第8l页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楚辞章句》对屈原的解读王逸试图将屈原塑造成典型的儒家人物,但是深受屈原遭遇的感染,王逸与屈原又皆是受楚地文化熏陶,其本身又带有道家的特点,故王逸在不触犯屈原儒家形象的基础上客观地解读了屈原的游仙形象,从中展示出屈原的情志。(一)屈原的儒家本质王逸以为,屈原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人物,因为屈原符合汉人对儒家人物德行评价的最高标准:中正。如果符合“中正",那么就是儒家理想人物。这实际上也是批评班固以为屈原“未得其正一之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贰姚、有娥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离骚叙》)班固用“未得其正一来评价屈赋是带有明显偏见的,汉代评价以“中和"为最高标准,董仲舒将“中一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迭理也。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11阴阳调和其气则良,美物方生,“中和"是圣人固守的根本,是评判道德标准的最高境界,屈原正是这样的一位俊彦之英。王逸从四方面论证了这的观点。屈原的祖先本就是古圣王,王逸在《离骚》一开始就详细地考证了这一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逸注:德合天地称帝.(《离骚经》)天为阳,地为阴,天地调和而成帝。颛顼是五帝之一无可争议,而屈原是颛顼之后,这也是事实:高阳,颛项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日:颛项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①簟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t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44、446页ll
东:ltVili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郅,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离骚经》)班固《白虎通》:帝王者何?一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1王逸借用班固观点反驳班固,以此来证明屈不仅是“德合天地"之苗裔,而且与楚王是同族,非常具有说服力。屈原也继承了“体有美德”、“世有令名"的父亲的品德。由此可见,屈原是“根红苗正"的有最高道德品质的人:朕皇考日伯庸.逸注: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离骚经》)不仅如此,屈原的出生日期也是符合最高道德标准的,“得阴阳之中正":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选注:《孝经》日:故亲生之膝下.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离骚经》)屈原生在庚寅之日,正符合阴阳之正。所以屈原的父亲根据这一祥瑞的出生之日,“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而给屈原起了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日灵均.逸注: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日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礼》日: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名所以正形体、定心意也;字者所以崇仁义、序长幼也.夫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离骚经》)屈原之名与字也直接地表明了他的德行,上能安君,可法天l下能养民,可法地,可谓是“德合天地”,在名字中蕴含了屈原的人格和政治理想。①陈试臼虎通疏证[劬.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3页1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果氏族祖考、诞辰姓名有可能不能完全证明屈原的德性内美,因为可能名不副实,那么王逸又从屈原的生活习性方面加以阐明,屈原是得“中正"的:朝搴阮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选注: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离骚经》)晨为阳,夕为阴,屈原采摘木兰、宿莽等香草做为配饰,其必承天度顺地数,合阴阳知道。而且饮食也是如此: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逸注: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离骚经》)屈原吸收正阳津液,吞正阴精蕊,吸收天地阴阳之精华,故能调和阴阳,得德之中正。由此,王逸也多次在注释中直接表达屈原是受阴阳之正气,体合大道: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逸注:言屈原受阴阳之正气,体合大道,故长有美善之名也.(《九叹》)不仅是王逸如此认为,刘向也认为屈原是儒家理想人物,其作<九叹》日:云服阴阳之正道兮,御后土之中和。逸注:言群神劝我承天奉地,服循仁义,处中和之行,无有违离也.这些都足以证明,王逸受汉代经学思想的影响,可能继承了刘向等大儒对屈原的解读思维,用阴阳调和而得中正之德性的标准来解读屈原,将屈原塑造成完美的传统儒家理想人物。(二)屈原的游仙形象屈原忠贞贤能,但是不被楚王信任,反被疏远:屈原虽然有高尚的品质,但是不被世人知晓,反被馋毁。如此遭遇,早已被同情屈原的王逸所感知,内心升起极度的怅恨和同情之感。由于与屈原是同乡,深受楚地文化影响,而楚地又是道家生长的温床,其流传广泛的仙人故事,以及对仙境神人的记载,更是增加了王逸对屈原的游仙形象的体认。楚地是道家生长的温床:道家老子是春秋楚国人,庄子是楚庄王后裔。身在楚国,不能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屈原的游仙形象则是道家式的,已经超越了正统儒家形象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学解读范围,孔子本人对“怪力乱神"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是屈原的遭遇使得屈原无法从其本身的道德伦理观中解脱出来,在被疏远后,屈原袒露了他的本性,逃逸了原有的生活引力,变成一位游仙式的人物。他对未来充满了疑惑,故往见太卜郑詹尹,求问于龟蓍: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卜居序》)王逸从理解同情角度出发,无法回避地尊重了屈原的本意,完整地将屈原的游仙形象解读出来。这是一种同情和赞美式的解读,也使得屈原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王逸将屈原的游仙模式分为外在的游仙和精神的游仙。外在的游仙是指屈原留给王逸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位遭受馋毁的士大夫被放逐后四处流走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可能是由于王逸对史料的模糊,只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抓得一些蛛丝马迹而做出的主观判断。按照正常写作逻辑,王逸应该先写屈原的儒家形象,再述其不得志的遭遇,但是与逻辑相反,王逸《九思》开篇正是先写了屈原这种因忠被疏的游仙形象:悲兮愁,哀兮忧.天生我兮当暗时,被诼谮兮虚获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周八极兮历九州,求轩辕兮索重华.(《九思》)王逸认为屈原的总体流动线路是,先于怀王时被上官大夫靳尚馋邪乃作《离骚》,而后被襄王又放逐到江南,最后自沉泪罗而死: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经序》)这些史事都是王逸根据《史记》与屈赋管窥蠡测的,实际上王逸在解读屈原时加入了自己时代特征。如果说外在的游仙来自对《史记》的继承,那么内在的精神游仙完全来自汉代人特有的文化思想。如果说王逸解读屈原以游仙形象开始是一个偶然,那么《楚辞章句》中众多文人对屈原的理解具有游仙的共性,则就是一个历史特征的必然烙印了。非特王逸‘九思》一开始则写屈原的游仙,王褒亦然:极运兮不中,来将屈兮困穷。余深愍兮惨怛,愿一列兮无从。秉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酃酆。(《九怀》)无独有偶,疑是贾谊之作的‘惜誓》也是以描摹屈原的游仙形象开始的:1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沾濡。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腓。驰鹜于杳冥之中兮,休息呼昆仑之墟。(《惜誓》)这似乎更接近屈原《离骚》中自我描摹的游仙模式。王逸本人也直接表达了这种看法,特别提到了刘向和王褒: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至刘向、王褒之徒,成嘉其义,作赋骋辞,以赞其志.(《九思序》)很显然,王逸将这些作品收录其中,旨在增加表达对屈原游仙模式解读的证据力量。(三)屈原的情志矛盾在王逸眼中,屈原是一位对楚国充满强烈爱意的士大夫,而且志向高远,在未见疏之前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士大夫: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离骚序》)屈原以其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楚国贤良国士的楷模,也成为楚国政坛举足轻重甚得楚王赏识的重臣: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离骚序势)这显然是继承了司马迁的说法,证明屈原的确是楚国一位贤能之臣。王逸在解读时更多地关注了屈原忠贞这一特点,而且在被疏远后任然保持对楚王的忠心耿耿,既然是体合大道的儒家理想人物,那么王逸自然要高度赞扬屈原是贤能忠贞之臣: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离骚序》)《离骚》: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累香草之实,执持忠信貌也.1S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我持木之本,佩结香草,拾其花心,以表己之忠信。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固非今时俗人之所服行也。言己所行忠信,虽不合于今之世,愿依古之贤者彭成余法,以自率厉也。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裔怒。逸注:言怀王不徐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离骚》)《九歌》:自伤履行忠诚以事于君,不见信用而身放弃,遂以危殆也。屈原言己执忠信之行,以事于君,其志不合,犹入池涉水而求薜荔,登山缘木而采芙蓉,固不可得也.言己执履忠信,虽获罪过,不敢怨恨于众人也.言履行忠信,从小至老,命将穷矣,而君犹疑之,不稍亲近,而日以疏远也.《九章》:言己所陈忠信之道,先虑于心,合于仁义,乃敢为君言之也。言己竭尽忠信,以事于君。言我所以修执忠信仁义者,诚欲先安君父,然后乃及于身也。言己专心思欲竭忠情以安于君,无有他志。言己履行忠直,无有罪过,而遇放逐,亦非我本心宿志所望于君也。言己怀忠贞之情,沈没胸臆,不得白达,左右壅蔽,无肯白达己心也。言己怀忠不迭,心中郁悒,惆怅住立,失我本志,曾无有察我之中情也。言己行忠直,。身终危殆,与众人异行之故也。言己志行忠信正直,性若金石,故为谗人所危殆。屈原履行忠直,终不回曲,犹鲧嫜很,终获罪罚。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于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惜诵》)言虽放弃,执履忠信,志如方石,终不可转,行度益高,我常愿之也。此章言己所以多忧者,以君信谀而自圣,眩于名实,睐于施报,己虽忠直,无所赴想,故反复其词,以泄忧思也。(《抽思》)此章言己初见信任,楚国几治于矣。而怀王不知君子小人之情状,以忠为邪,以僭为信,卒见放逐,无以自明也。(《惜往日》)其余证据也非常多,仪举这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屈赋来说明。王逸对屈原儒家人物的塑造,重点在表达屈原的忠贞之性。屈原的贤能更加衬托出他的忠贞,这也是王逸解读屈原这一儒家人物的关键之处。屈原在被楚王疏远过后,没有自暴自奔,仍然心系楚王,怀瑾握瑜,忠贞高洁,诚如<渔父》描写的那样: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忠贞高洁犹如皎然日月之光,折射出这个世道的污浊。王逸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强调屈原“忠贞’’的本质,一方是屈原本身就是一位忠贞的楚大夫,另一方面是要应对班固指责屈原多次指责怀王的中伤,也是为屈原的游仙形象找一个非常合理的铺垫:一位忠贞信义不愿同流合污的士大夫,在遭受了多次疏远和流放之后,面对群小的馋毁,自己又不愿意抛弃所持的德性,自然会回归到自然中去,像仙人一样去邀游。王逸认为屈原情感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对楚国的热爱,而其志主要体现在“忠"上面。不过屈原又无法承受自己的遭遇,他内心的“忠"与“游仙"形成了情感世界的矛盾。王逸敏锐地发现了这些矛盾,但是他解读的方式不是并行的,而是以“忠"为主,而“游仙"作为反衬。屈原通过女委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女婪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日:鲧嫜直以亡身兮,终然跃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婷节7(《离骚》)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九章·衷郢》)这是屈原内心世界的直接袒露,王逸没有正解屈原的意思,而是采用了掩饰的解读方式:逸注:言尧使鲧治洪水,蚌很自用,不顺尧命,乃殛之羽山,死于中野。女婴比屈原于鲧,不顺君意,亦将遇害也。逸注:女婴数谏屈原,言汝何为独博采往古,好修謇謇,有此垮异之节,不与众同,而见憎恶于世也。(《离骚》)王逸转换了视线,回避了屈原去国的真实想法,而是言如果屈原不顺君意,恐将遇害,将此变成一种假设。而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王逸又赞美屈原的才华与品德。屈原去国的想法是掩饰不住的,他的后学宋玉倒是颇能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九辩》)这是宋玉个人的看法,屈原是不可能离开楚国的。屈原秉性忠贞,他不可能背叛楚国。王逸认为屈原秉性忠贞,而且已经通达了古今政事,自己也无所怨尤: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逸注:自古有迷乱之君,若纣、夫差,不用忠信,灭国亡身,当何为复怨今之君乎?(《九章·涉江》)1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此,他认为屈原没有离开楚国的想法: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七谏序》)王逸从屈原的角度认为,自古以来就有迷乱之君,屈原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但是这.种解读似乎并未通达屈原的本意。屈原忍受着极大的内心痛苦,心里也十分迷惘困惑,一他的沉江悲剧,正是这一矛盾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局。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逸对屈赋的解读《楚辞章句》一共收录屈赋七篇《离骚经》《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还有一篇《大招》,王逸不能确定,以为抑或为景差所做。王逸根据屈赋的特点,将《离骚》命为经,其余六篇大致围绕《离骚》之义而作,所以没有再命名为经。(一)屈赋的经义特质王逸注经是一丝不苟的,虽然屈赋并不是完全符合儒家经典,但他客观地认为屈赋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符合经义的,尤其是《离骚》与<诗经》紧密的关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离骚经序》)王逸这种分析也是很有道理的,<离骚》中的确有这样的比兴,故王逸进而大胆地将《离骚经》从<诗经》推广到五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一,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塬”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一,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鹭一,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楚辞章句叙》)如此断章取义,毕竟有胶柱鼓瑟之嫌疑,所以王逸将屈赋的经义本质表现落实在“怨"“刺"这两个特点上。王逸分析了屈原创作的目地: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离骚经叙》)上以讽谏是因为JlIi原忠贞却被馋邪,忧心烦乱,依道义而讽谏,用古之圣贤君王唐尧、虞舜来称颂明君,用古之暴君主纣、后羿、浇等亡国的事迹来警醒楚怀王,但是却没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得到实际的效果,自己反而被流放,所以内心结郁而怨,作文表达内心忠贞以自慰,故言下以自慰。这也符合屈原本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王逸对屈原的怨做了具体分析: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逸注:公子,谓公子椒也。言己所以怨公子椒者,以其知已忠信,而不肯达,故我怅然失志而忘归也。思公子兮徒离忧。逸注:言己怨子椒不见达,故遂去而忧愁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逸注:屈原怨毒楚俗,嫉害忠贞,乃日哀哉南夷之人,无知我贤也。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愁愁。逸注:言己怨往古以邪事君,而幸蒙富贵也。王逸分析的“怨"大概包括三个方面:怨楚怀王听信谗言,怨子椒等人不向怀王表达自己的忠贞,怨楚地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怨那些小人以邪事君得富贵,这些与《诗经》中的怨多是相吻合的。屈赋经义本质另一方面是讽谏。司马迁先于王逸肯定了屈赋的这一特点: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Ⅲ这是l:离骚》一文,王逸将屈赋中其他篇章也解读成符合经义的讽刺之文: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逸注:言明旦者,纪时明,刺君不明也.(《九章·涉江》)出国门而轸怀兮,正以甲日之旦而行.逸注:纪时日清明者,刺君不聪明也.(《九章·哀郢》)古者君臣将共为治,妊以信誓相约,然后言乃从一作从之.而身以亲也.盖刺怀王有始而无终也.(《惜誓序》)刺可能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语气,王逸一般用讽谏来解读屈原这一经义: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Ⅸ九歌序》)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逸注: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以风谏君也.(Ⅸ九章·惜诵》)①t可马迁史记[I].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5页
东:lLIJi再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屈原怀忠贞之性,而被谗邪,伤君暗蔽,国将危亡,乃援天地之数,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以讽谏怀王.(《九辨序》)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招魂序》)宜辅佐之,以兴至治,因以风谏,达己之志也.(《大招序》)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往轨于初古.选注:言己虽见放逐,犹兴《离骚》之文以讽谏其君,冀其心一寤,有命还己,己复得乘车周行楚国,修古始之辙迹也.(《九叹·思古》)王逸对屈赋这一经义特点抓得非常准确。屈原在《天问》里记载了忠贞直谏的比干、梅伯、伍子胥等人却遭到了昏君毒害的史事,后人有感于此,东方朔依《七发》而作《七谏》,王逸趁此对讽谏这一经义作了阐述: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加为《七诔》,憋憨之意,忠厚之节也。或曰:《七谏》者,法天予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七谏序》)巧合的是,曾经担任过谏议大夫的王褒也感同身受,而作《九怀》,可能是有感于讽谏这一经义,故日作“怀"。讽谏作为传统士大夫著作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典型的经义。王逸在解经的时候,也分析了屈赋的诗教特征。王逸评价屈赋的特征有一个总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离骚经序》)王逸也将“温雅"连起来评价屈赋:褒读屈原之文,嘉其温雅.(((九怀序》)览屈氏之《<离骚》兮,心哀哀而怫郁。选注:言己观屈原所作《离骚》之经,博达温雅.(《九叹·惜贤》)温雅与“温柔敦厚"是儒家诗教的说法,“温"、“雅"这个特点与经义上的讽谏是紧密联系的。“温柔敦厚"出自《礼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1①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t中牛书局1980年版第1609页2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颖达注疏的时候将“温柔敦厚"与讽谏联系起来: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1从这些角度出发,王逸很好地挖掘了屈赋的经义特质。就连对屈原持傲慢态度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离骚赞序》)如果屈赋没有这一点,恐怕屈原要被班固完全否定。基于这两点经义,尤其是讽谏这种非常典型的儒家传统士大夫秉持的为臣特征,如果单纯地说王逸章句楚辞是牵强附会,恐怕是说不过去的。(二)屈赋的文学特征在汉代,文学仍然是广义的文学。从王逸的角度而言,屈赋的讽谏是继承了《诗经》的经义特质,是与“温柔敦厚”联系在一起的。不过班固虽然也承认了屈赋的讽谏特征,但仍然没有承认屈赋是经,他在《两都赋序》中对此做了阐述: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嘲具有讽喻特征的文本是赋,而不是经。班固也用“温雅"来评论诗赋作品: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b1班固所指的“温雅",即是针对司马相如赋的讽喻特点的。王符的评论也继承了这个说法: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1①阮元‘l‘三经注琉[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09页②商步蠢文选拿注义琉[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③班周汉书[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4_贞④I:符潜人论[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2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这个角度来说,王逸解读的屈赋而不仅是经学作品,的确又是文学作品。但是从现今对文学作品与经学作品的区别标志来看,抒情的作品便是文学作品,或者说抒发情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王逸在解读屈赋时,的确传达了屈服强烈的抒情性,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在遭受了巨大的政治挫折之后,所抒发的情感是热烈而浓郁的,也正是这种情感感染了王逸,成为王逸解经的重要动力。屈赋本身也是极具抒情特点的,尤其是《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窬怒。苟余情其信垮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离骚》)屈赋中多次出现了抒发情感的地方,故屈赋中常常出现一位抒情主人公,而且“无一不以抒情主人公的神游构成作品的基本骨架"。n3这位抒情主人公自然是屈原,而屈原的情感在王逸的解读下又是极具深情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窬怒。逸注:人君被服芬香,故以香苹为谕。恶数指斥尊者,故变言荃也。言怀王不徐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逸注:屈原外因群佞,内被姊詈,知世莫识,言己之心志所执,不可户说人告,谁当察我中情之善否也。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逸注:言我怀忠信之情,不得发用,安能久与此暗乱之君,终古而居乎?意欲复去也。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逸注:屈原答灵氛曰:当世之君,皆暗昧惑乱,不分善恶,谁当察我之善情而用己乎?是难去之意也。(《离骚》)王逸认为,屈原埋怨怀王不了解自己的忠信之情,反而听信谗言,但又不能指斥君上,故用香草代替。寥寥注解,将一位充满委屈但仍然保持忠诚的士大夫勾勒出来。不但君王不理解屈原,而且外困群佞,内被姊罟,内心极度苦闷。不仅如此,王逸似乎已经成为屈原,充满想象地再现了屈原和灵氛的对话。屈原内心的苦闷只有王逸能知,这种感情屈原也在其赋中做了直接抒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逸注: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以风谏君也.(《九章·惜诵》)王逸这时将屈原的感情与政治理想联系起来解读。当屈原不能达成自己心愿时,其极度①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M].长备。东北师范人学⋯版杜2000年版第421页2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苦闷与失落也被王逸感知:情沈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逸注:言己怀忠贞之情,沈没胸臆,不得白达,左右壅蔽,无肯白达己心也。(《九章·惜诵》)申诧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忾惋。逸注:言众人无知己之情,思念惑乱,故重诧傺,怅然失意也。(《九章·惜诵》)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选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九章·抽一思》).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逸注:言谗人长于巧诈,情意万变,转易其辞,前后反覆,如明君察之,则知其态也。(《九章·悲回风》)这些注解无意透露出王逸对屈原的极度关心与同情,这显然是抒情的解读而不是注经,屈赋的文学性也正是通过抒情性来展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王逸解读了屈赋的审美性。除了王逸解读出来的屈原忠贞、执着、顽强、忧伤、怨嫉等抒情性本身又是审美性之外,对屈赋浪漫特征的解读也是屈赋的文学性特征。神话中那些充满想象的神人鬼怪与不可捉摸的故事构成了七彩缤纷的世界,对神女仙姑的追求与屈原浪漫的神游又恰是屈赋最具魅力的地方,屈原在楚神话中汪洋恣肆地想象,而王逸生为楚人,自然也能理解屈原描述的神话中那些所指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解读的时候是不可能回避这些让人神往的浪漫世界的。对于《离骚》中的神话元素王逸有意做了经义上的比附:经序》)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鸯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由于<离骚》是“经",王逸还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对于其他篇章,王逸就实在不能舍弃屈赋的美感,他甚至用充沛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来解读屈赋的审美性: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选注:言鲧治水,绩用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鲧何能复不听乎?(《天问》)靡薄九衢,桌华安居?逸注:九交道日衢。言宁有’薜草,生于水上无根,乃蔓衍于九交之道,又有桌麻垂草华荣,何所有此物乎?(《天问》)王逸在屈赋中非常详尽地丰富了这些神话故事。有时他也发挥丰富的想象来解读,并用近乎人情的思维来解读屈赋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浚。逸注:言鬼神荒忽,往来无形,近而视之,仿佛若存,远而望之,但见水流而潺渡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逸注:屈原幽居苹泽,思神念鬼,冀湘夫人有命召呼,则愿命驾腾驰而往,不待侣偶也。(《九歌·湘夫人》)2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逸注:屈原思神略毕,忧愁复出,乃长叹日:人居世间,悲哀莫痛与妻子生别离,伤己当之也。言天下之乐,莫大于男女始相知之时也。屈原言己无新相知之乐,而有生别离之忧也。(《九歌·大司命》)这些解读在屈赋中多次出现,王逸深入文本,将屈赋的抒情性与审美性解读出来。不仅是屈原写作时的形象、思想被王逸解读出来,基于对王逸理解至深,甚至连语言对话这种不可还原的因素也被王逸想象,“王逸认识到了屈原作品的浪漫色彩与楚国民间乐舞绘画等艺术的关系,与楚国的风俗关系",“3使得屈赋的文学性更加丰富和具体。①曾顺庆两汉文论译沌[M].北京,北京J{l版社1988年版第387页2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楚辞章句》解读的特点由于《楚辞》并非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王逸在章句时体现出许多与其余经学家不同的地方,无论是从治经目地、对屈原屈赋的解读上,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特点。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逸解读屈原屈赋已经包含了以下几个特点:儒道思想结合、人品与文品结合、经学与文学结合等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王逸的解读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王逸治经的别旨汉人治经,并非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落实到致用上,故称经术。基于先秦儒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在武帝时经学被立为官方学术后,治经自然与政治紧密相关,汉代经学家也是将治经作为仕途经济的重要门路:汉以经术造士,上自公卿,下逮掾吏,莫不通经.其进用,或由孝廉茂才,或由贤良对策.n1《:汉书》中记载比较典型的是翟方进的故事。翟方进少孤为小吏,经常见辱于给事太守府的掾吏,翟方进求教于汝南蔡父,蔡父一语道破天机:小吏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嘲可见治经竟然可以成为打开封侯大门的金钥匙,翟方进果然从博士治《春秋》,过了十多年便门徒同众,得到京师诸儒的称赞,二十三岁便举明经调任议郎。治经求仕之风一直延续到东汉未年。蔡邕因为治经非常深奥渊博,故经常被灵帝特殊召问: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卓囊封上。m①攻锡瑞经学历史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4页②班同汉书[M].北京:中乍书局2007年版第827贞③范哗后汉书[M].北京l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8贝2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仅如此,儒家经典六种也是着眼其实际功用而命之六艺。司马迁对六艺的具体功效做了记载:孔子日:《礼》以节人,《乐》以发和,Ⅸ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n3.《汉书·艺文志》概述了儒家六经的实际功用: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德,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匕3这些都是从功用角度来阐述六艺的作用的。艺本身的含义就带有具体的技艺的意思。清人皮锡瑞言经学极精而有其用: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十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呦这种经学功用性延续至王逸,已经在特殊历史时期改变了王逸注经的这种惯性目地。王逸时期的一些经学家已然失去了治经的热忱: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敞,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l】此时的经学人才由于没有得到东汉初光武帝那样的渴求,所以变得十分懈怠。顺帝虽然对颓废的经学风气作了振兴,但光景已大不如前: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面对眼前这种局面,王逸深感眼前政治黑暗与官方儒学的式微,他一方面希望通过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敝第727页②班同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1页③皮锡瑞经学历史[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0页④范晔后汉书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46页⑤范晔后汉书阻].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47页2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解经学来振救时弊,但是由于经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经学家仍然按部就班地采取原来的治经方式,逐渐脱离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功用。和王逸同时代的经学大家当属马融,但马融比王逸略晚,邓太后执事时因马融得罪外戚不得志,直到邓太后死后才拜郎中。此时经术荒废,国运不振,王逸作为一名具有爱国热忱的忠臣贤士,一方面希望通过注经的方式来匡扶道义,另一方面受楚地道家之风的影响,已然流露出对时弊的愤激和逃逸思想,他不禁想起了远在战国时期的屈原,屈原《离骚》所描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与王逸颇为相似,故王逸道: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又以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九思序》)王逸呼唤的是忠臣介士,便决定舍弃原来已有的经书,独辟蹊径,将解经与纠正时弊联系起来,章句楚辞。王逸也直接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哀悼:选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九思序》)王逸这句话意思有两层。一层是他与屈原同土同国,不仅指地域上的生长环境相似而培育的性格相似,而且二人当时所处的政治外境也颇为相似,故悼伤之情并不仅是仅仅是同情屈原的遭遇,而是希望通过章句来发扬屈原的节行,故与凡人相异。另一层意思“凡"可能特指班固。班固的确表达过对屈原的哀悼: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闲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离骚赞序》)但是班固对屈原的整体评价是不好的,王逸担心后人不明真说,反而相信班固的评价,仅仅将感情停留在同情屈原这个肤浅的层面上,将屈原高尚节操遗漏而将屈原理解成一个纯悲剧式的人物。所以他认为班固的悼伤之情是凡夫俗子的看法。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王逸与屈原的精神共鸣要分析王逸解读屈原特殊之处,在于王逸深刻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即阴阳说与《管子》的一些思想。首先屈原生为楚人,深受阴阳说影响: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九歌·大司命》)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九章·涉江》)这些都是屈赋中阴阳观的展现,王逸也以阴阳解读屈赋: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选注: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离骚》)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逸注:言汤、禹至圣,犹敬承天道,求其匹合,得伊尹、咎繇,乃能调和阴阳,而安天下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逸注:言己朝发天之东津,万物所生,夕至地之西极,万物所成,动顺阴阳之道,且亟疾也.(《离骚》)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选注:以言阴阳通感,风雨相和.屈原自伤独无和也.(《九歌·山鬼》)冯翼惟像,何以识之?逸注:言天地既分,阴阳运转,冯冯翼翼,何以识知其形像乎?(《天问》)伯强何处?惠气安在?逸注:言阴阳调和则惠气行,不扣调则厉鬼兴,二者当何所在乎?(Ⅸ天问》)天式从横,阳离爰死.逸注:言天法有善恶阴阳从横之道.(《天问》)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逸注:怀王不明,信用谗言而放逐己,正以仲春阴阳会时,徙我东行,遂与室家相失也.(《九章·哀郢》)可见王逸是非常理解屈赋的精神实质的,屈原不仅得得阴阳之正中,而且动顺阴阳之道,阴阳感通风雨相和,如果不和则惠气不行,厉鬼兴起,故而屈原用风雨失和来自伤无和,问伯强何在。人民在仲春离散,乃是因为屈原被放逐与室家相失。《管子》是刘向所辑,并非是儒家经典,但是王逸却将<管子》里的观点用来阐释屈原。这并不是王逸的别出心裁,而恰好是对屈原最准确的理解。因为屈赋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正是与<管子》的一些内容相符合,王逸本身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解读更胜于别人。‘管子>发源自齐国,从<史记>考察,屈原与齐国关系非常特殊,可能受到齐国稷下学派学说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齐与楚从亲。“1齐国与楚国是联盟国家,从屈原的政治路线上考察,他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所以屈原有机会接近齐国的稷下学派人物。当然这是臆测,要分析其是否受到稷下学派影响,只能从屈赋中寻找答案。可以肯定的是,《管子》对屈原影响极大。《管子》言: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天主正,地主平.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不物得度。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呦《管子》认为,圣人德合天地,必以平正,而精气即是道德,有正心在中,则是有道德之人,对上能安君,对下能养民,不物得度。屈原《离骚》日: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王逸对此句的注释日: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对照三者,可见其皆是同一观点:中正即为道德,而道德又与精气相同。《管子·内业篇》言:。.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呆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精也者,气之精者也.b1如果精气藏于胸中,越积越多,则就是圣人,所以中正、精气皆是指道德。王逸对屈原的解读非常精确:余不忍为此态也.选注:言我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不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离骚》)鸷鸟之不群兮。选注:鸷,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鹤之类也,以喻中正.(《离①川马迁史记[M].北京i中乍书局2006年版505页②问瀚光管了直解[M]..1-海t复‘口.人学111版祉2000年版第167、486、487、488页③州瀚光管了直解[M]..1-海t复.口.人学fII版社2000年版第485、486页3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骚》)欲卑身而下体兮,心隐恻而不置。逸注:言己欲卑身下体,以顺风俗,心中恻然而痛,不能置中正而行佞谀也.(《九叹·惜贤》)此处中正即为道德。屈原本身也是如此接受了《管子》的思想: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离骚》)王逸对这句的解读可谓最符合屈原本意:得此中正之道,精合真人,神与化游。“真人一可能要理解成仙人,屈原也使用了这个词语,而且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远游》)王逸也在作品中进行了唱和: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九思·守志》)后人也觉察到这一点,故有评说:(叔师)以楚之礼俗以及生命哲学,说解屈赋飞升上征之真谛,乃谓《离骚》下篇非托寓时世君臣之言,乃求反本于楚先也.n1此说言王逸“说解屈赋飞升上征之真谛一,的确是这样,但并非仅仅是“楚先"而更多的恐怕是<管子》。王逸对屈原的深刻解读,不仅仅在于他同情屈原的遭遇,更多的是他能够深入到屈原的精神世界中去,将屈原的精神世界展示出来。(三)王逸解读的历史限制与突破受历史条件的影响,王逸章句屈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对屈原本身的史料认识不足,另一个是他并不是有十足的信心来章句屈赋。《楚辞章句》里王逸对屈原的了解局限于对司马迁<史记》的采撷。现将王逸所知①黄灵庆楚辞章句疏证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页.3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屈原三件事“3与《史记》做一个对应。王逸在《离骚经章旬序》中介绍的资料如下:《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叉曰:用事臣靳尚。王乃疏屈原.这与史记中措辞颇为相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桌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竹王怒而疏屈平.乜1关于屈原后来被疏远、放逐、沉江等史事,王逸也是采用了司马迁的说法,并没有过多地探究考据,但就《离骚》中“椒兰"一词而言,普遍认为是代指子椒和子兰,谭介甫以为王逸和洪兴祖“到第五章才仿佛涣然明白,揭露椒兰的本来面目一。嘲王逸对“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的注解如下:言己虽见放流,犹种莳众香,修行仁义,勤身自勉,朝暮不倦也.(《离骚》)这明显是在考据上有很大的疏忽。三阊大夫一职,据考证是教授楚王族三姓贵族的职位,屈原自认为他所教的的子弟皆是品德高尚的兰蕙,故有此说。而王逸似乎并没有通达史义,颇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从对《橘颂》的章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王逸对{:九章》每一篇都做了小序,陈列屈原所旨,或推测屈原的写作目地与动机,唯独《橘颂》一篇,王逸似乎不知其意,仅仅这样作序:.美橘之有是德,故日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橘颂序》)王逸对《橘颂》看来是不能了知的.无论是写作目地、写作背景都无法猜测,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屈原的生活履历,甚至在明显的地方也不能了悟:①企开诚屈J糸辞研究[M].南京;江苏古耩jJl版÷t1992年版第32页②lfJ马迁史记『M].北京t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5贞③谭介甫屈赋新编[M].北京t中华书局1978年版36页3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岁虽少,可师长兮。逸注:言己年虽幼少,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橘颂》)屈原担任过培养楚国人才的事情应该可以判断出来的。或言三闾大夫即掌管王族三姓,督导楚王朝贵族子弟。“1无论是哪种考证,都无疑承认屈原是担任过培养楚王朝贵族子弟的,而且后来这些子弟中的一些人背叛了老师,丧失了操守。这个关键的史事,遗憾的是王逸没有考证出来。他重点关注的是屈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忽略了对史事的推断和考证。所以,对王逸而言,屈原仅仅是一个饱含着情感的平面人物。王逸章句楚辞并不是理直气壮的,因为诸如班固等人认为屈赋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指责屈赋有很多虚无之语,鬼神之事,不符合法度,在经义上也没有记载,这与儒家提倡的“正"是相背的。而且孔子似乎也不太承认鬼神的存在。因为孔子本人的鬼神观是这样: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竹(《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呦.可见孔子对鬼神本身是不愿意谈论的,是讳莫如深的。要说孔子不信鬼神,也不完全科学: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日:“有诸?”子路对日:。有之;诔日:‘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日:“丘之祷久矣.井《论语·述而》嘲孔子的态度就很显然了,子路引用《诔书》劝孔子祷告,孔子言“丘之祷久矣",表明孔子还是祷告了,但是没有效果,于是孔子就产生了怀疑。毕竟鬼神这些虚幻看不见的事物对于积极入世的孔子而言是不确定的。但是,孔子主张用恭敬心祭祀鬼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子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子日: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m这里的鬼神是去世的祖先,是和孝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虽然祖先的肉体已经消失,但①金开诚屈原辞研究[岫.南京:江苏古籍}I:版社1992年版第32页②毛起论语章f.J[岫.南京:南京师范人学;{;版社2009年版第6l、71、119页③毛起论语章句[_].南京:南京师范火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④毛起论语章句叫].南京:南京师范人学}{j版社2009年版第25、19、鹋页3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子孙后代的恭敬孝道不可忘失,所以孔子高度赞美禹致孝乎鬼神,禹在孔子心中是个完入、至善。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也去祭祀,那就是谄媚的行为了。这里孔子不是承认鬼神本身的存在,而是倡议对自己已经去世的祖先多加缅怀。不过孔子的后学们已经偏离了先师的本意,而是吸收其他学说的观点,将孔子提倡的这种单向的礼节在汉代改变成双向的感应,不仅可以和祖先沟通,而且上升至天人感应: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虚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人主之情上通于天。n1孔子的形象也被谶纬之书描摹得神秘、夸张,可以说是天地山川、祥兽瑞禽的浓缩拼图: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肤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日:制作定世符运。(《春秋演孔图》)幽一孔子虽是精神上的圣人,但也是凡夫相,除了额头隆起如丘恐怕也没有其他特点,但这里描写的孔子面目已经变成了一个谶纬家们臆测的图腾了。“儒家至汉代取得独尊地位后,此时儒学已不同先秦儒学,可以称作汉代经学。一嘲而屈赋中仅仅出现了一些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残余片段,如果就立刻被班固说成是失掉了正统,那么这个观点是无法立足的,不过王逸为了保险起见,仍然做了些许掩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九歌序》)《九歌》本身充满了鬼神祭祀的内容,但是王逸认为是屈原在放逐后内心极度愁苦,看见当地人祭祀的歌词非常鄙陋,所以就热心为群众义务创作了祭祀的歌词。但是这种掩饰实际是欲盖弥彰,如果屈原真的不愿意谈论怪力乱神,怎么会热心帮助群众写歌词呢?又:①陈广忠淮南予洼译[M].长存z古林文史ff{版÷{:1990年版第104页②安居香山.中村王章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tt-Ⅱ北人民⋯版}l:1994年版第577页⑨孙筱两汉经学b社会(M].北京t中闰{}:会科学⋯版{L2002年版第8l页3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日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仿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曼,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天问序》)一王逸对<天问》这篇的章句信心最为不足,’因为很难将其与皇皇经典相提并论,而且内容基本都是谈的怪力乱神,所以王逸将视线再一次转移到群众身上,认为是楚人怀念屈原,所以将屈原写在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上的内容集结起来,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天问》因错简造成的逻辑问题。而且屈原本身也没有创作怪力乱神,只是看到了怪力乱神抒发一下愁思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楚辞章句》凡十七卷中,唯有《离骚》《天文》有“叙日",这也是王逸的精心安排。如果说《离骚叙日》是表达王逸对章句成立而奠定解经基础,那么《天问叙》显然是掩饰这一卷中所谈的怪力乱神:叙日: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教传,而莫能说《天问》,以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扬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所阙者众,日无闻焉。既有解口口口(原文缺)词,乃复多连蹇其文,潆.颀其说,故厥义不昭,微指不澈,自游览者,靡不苦之,而不能照也。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天问叙》)王逸注解完《天问》后发现的确其中有很多问题,就搬出许多前人来,表明自己注解<天问》的目地是“俾后学者永无疑焉一,至于内容上则是“合之经传,以相发明",对照<天问序》,可以发现王逸解读这一卷时内心世界是有些不安的,所以他为了保存屈赋,推崇屈赋,避免硬伤,其良苦用心也多。王逸解读屈原及其赋,的确是占据了十足的优势。虽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是王逸对屈原的深刻了解,并没有完全遵照章句的时代要求,而是按照王逸个人的意乐与解读的结果,将屈原内在的非儒家思想发掘出来,尊重屈原的本意,是所有经学家未曾有过的突破,是解读屈原及赋的最显著的特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王逸以章句的方式对屈原及其辞赋的解读厥功甚伟,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不仅纠正了班固对屈原的不正确的历史评价,还原了屈原的高尚品质与优美的文学作品面目,而且给后世树立了一位忠贞爱国的士大夫楷模。王逸章句楚辞的经学与文学杂糅特点、重视抒情与审美的特点在魏晋文学自觉时期到来之前体现出一定的萌芽性:王逸的《楚辞章句》⋯⋯显示出强烈的当代致用精神和立足汉代中后期与汉末文学思想之间的过渡性特征,预示着汉代赋学及文学思想的再度新变.Ⅲ除了内容上的这些特点,他在注解形式上采用了带韵的“八字注",而且是大量的运用,这似乎是注释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有意地关注文本的形式无疑是对文学形式的创新的探索。虽然王逸后有郑玄集经学大成,但是王逸早已经将经学与文学的过度连接起来,顺应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而显示出高度的前瞻性。后世对王逸的解读变化表达了赞叹之情:屈原的伟大在于他一方面接受这种传统,一方面突破这种传统.嘲王逸总的解读特点,很好地顺应了由经学向文学过渡的历史趋势。可以说是开创了新的局面:不仅在经学方面对屈赋做了经典的解读,在抒发个人情感与审美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成为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先驱者。①赵I¨j,杨树增。fffI德来两汉人文学史[M].K脊:吉林人学fI{版t1:1998年版第1134页②余恕诚中国诗学研究[M].厦门:桶矬人民⋯版I!E2006年版第67页3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3]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6]陈子展楚辞直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7]郭沫若屈原研究[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8]郭沫若屈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9]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版[10]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1]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21游国恩游国恩楚辞论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3]钱钟书管锥编[脚.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4]刘永济屈赋通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15]蒋天枢楚辞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6]汤炳正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年版[171曹顺庆两汉文论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8]黄中模届原问题论争史稿[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版[20]金开诚屈原辞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版.[21]顾颇刚汉代学术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22]萧兵楚辞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2]洪谌侯楚辞要籍解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3]赵明,杨树增,曲德来两汉大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24]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版[25]金开诚,釜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26]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7]潘啸龙届原与楚辞研究[蛔.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舨[28]黄风显屈辞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版[2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9]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版[30]梅桐生楚辞今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1]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版[31]聂彳i樵屈原论稿[M].北京:中华二传局,2010年版[32]赵逵夫屈骚探幽[M].成都:巴蜀书社,2004版[33]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M].长春:东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年[34]李诚楚辞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3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版[36]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37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83陈启云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39]龚鹏程汉代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40]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13陈松青王逸注解《楚辞》的文学视角[J].中国文学研究,2003,(1)[423王德华试论王逸《楚辞章句》“经学”阐释的思想文化特征[J].中州学刊,2000,(03)[433(美)AyersJeff.Cheapthrils:novelsofsuspense[Jj.LibraryJournal,2000,125(19):124—125.[443(美)McCormackThomas.Editingnovels:firstdonoharmEJ].Publishersweekly,1999,246(8):33-34.[45J(美)ReginaldClifford.EngagingtheAudience:TheSocialImaginaryoftheNovels[J].Television&NewMedia.2005。6(4):360—369.3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记己丑仲秋,余得眷顾,入东北黉门求学,忝列高公门下,嗜学典坟之中,周游经史之内。硕师垂顾,光明觉性始开;名人与游,文彩光华方识。一时人才蒸蔚,洋洋大观。富贵辞藻,深潭齐聚夺目骊珠;锦绣篇章,名门皆焕黼黻烟霞。百花争艳,只难辨姹紫嫣红;千奇斗芳,岂能分高伯低仲?胸中韬略何须燃黎,海里鲲鱼只待化鹏。余学识浅陋,于是也获益匪浅,虽未有所大得,亦常思维以何为题目,作一肤浅小文。虽无古人之心,常存古人之志。回顾先秦人物,当以屈子为巨擘。千载喟叹迟暮美人,万世思慕灵均忠魂。高丘蛾眉,嫉恨声里被逐;殿早琼花,香草味中沉江。有校书郎王叔师隔代相感,裒辑屈赋,科判楚辞。先是有班孟坚嘲讽屈子,不明缘由,曲意阐释。叔师故作《楚辞章句》以正视听。余欲作此,以意上报恩师,恩师认可。遂趋藏室,假图书,查史料,作点校。构思小文,凿壁清灯以补拙劣;攥写篇目,衾覆足肤以御寒冬。每有疑惑,辄至恩师处叩问,恩师未尝将辞色,亦无恨愚之意,悉心开示,疑惑旋释。余出恩师所,欣欣然若获至宝。文章渐成,心内恐忧。言辞苦涩,无苔花效牡丹之放;文质野史,有东施效越女之嫌。钟离春跌失渐台,贾南风刚出后宫。粗鄙之文无颜谒见恩师,推诿三四,方得上报。恩师悉心指导,未有叱咄。增删数次,历经反复,又有文学院诸位恩师详加指导,才得以草创此文。感恩导师高长山老师!感恩周奇文老师、陈向春老师、曹胜高老师、黄季鸿老师、张洪兴老师和文学院的所有老师!故作此后记。感谢所有同学和朋友对我的帮助l祝愿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平安吉祥l4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3屈原列传学案3(鲁人版必修3)
- 2.3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学生版(鲁人版必修3)
- 【课外阅读】屈原的故事
- 【课外阅读】在孤独与孤傲中走近屈原__论柳宗元“放情咏《离骚》”的悲剧意识
-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2)
- 【课外阅读】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
- 【课外阅读】闻一多对屈原认识的转变及其原因析
-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和翻译
- 屈原管理区荞麦湖300MW新能源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环评报告.pdf
- xx年端午节屈原故里勤廉诗会主持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教案及练习
- 戴震《屈原赋注》的研究
- 关于屈原的猜想
- 当屈原遇见司马迁
- 【5A文】屈原列传内容分析与知识点汇总.ppt
- 【5A文】走进历史人物之屈原.ppt
- 戴震《屈原赋注》研究
-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语文离骚走进屈原诗人如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