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2-06-16 12:29:22 发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 6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校代码10596学号212011608专业学位桂中图分类号F59林理密级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蒙古呼伦贝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尔藏传旅游开发研究佛教文化资学院:旅游学院源旅专业学位类别:旅游管理游领域开发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研究生:石磊指导教师:陈炜教授二完成日期:2013年4月1日0一三届石磊 AResearchOnCultureOfTibetanBuddhismAndTourismDevelopmentInHulunbuirOfInnerMongoliaMajor:TourismManagementDirectionofStudy: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EthnicTourismGraduateStudent:ShiLeiSupervisor:Prof.ChenWeiCollegeofTourism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May,2012toMay,2013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深度开发文【1】化旅游。旅游业已成为全国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竞争的热点。佛教传入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佛教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佛教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现己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在旅游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文化资源正以其鲜明的特色、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内蒙古呼伦贝尔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地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然而,纵观当地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呼伦贝尔丰富而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尚未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进而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而现有资源的开发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与其所蕴含的开发潜力和社会经济价值极不相称。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新的、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而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是摆在当地政府和相关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诉求,在阐述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历史发展沿革及其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促进当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研究结论对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当地旅游开发的文化品位,开拓新的旅游市场;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以及推进内蒙古呼伦贝尔两个文明建设都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宗教旅游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再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发展沿革、主要内容、特点及旅游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对该文化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并阐述了目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相关策略建议。关键词: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I Abstract“TheTwelfthFive-YearPlanof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clearlyindicatethatdevelopingthetourismindustryactively,insistingonbothof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tourismresources,promotingth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oftourismandthediversificationofthetourismproducts,andthedeeperdevelopmentoftheculturaltourism.【1】Currently,tourismhasbecomethehotspotofanewroundofcompetitioninthevariousregion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country.BuddhismwasintroducedintoChinamorethan3,000years,andinthedissemina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theBuddhistcreatebrilliantcultureandarts,leavingmanyBuddhistculturalheritages.Thoseheritageshavenowbecomeanimportantresourceof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ourcountry,andoccupyapivotalpositioninthetourismindustry.Asaculturaltourismresource,the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areattractingmoreandmorevisitorswithits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highculturaltasteanduniquemood.HulunBuirCity,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hasrichnaturalandculturaltourismresources,andasanimportantpartofculturaltourismresources,localTibetanBuddhismculturalresources,withalonghistory,distinctivefeaturesandrichconnotation,isattractingmoreandmoredomesticandforeigntouristsusingitsuniquecharm.However,overviewingthelocalTibetanBuddhistCultureTourism,wehavetoadmit,therichanduniqueTibetan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ofHulunBuirhasnotyetbeenfullyexploitedusingorfurtherintohigh-qualitytourismproducts,andthedevelopmentofexistingresourceshasnotgetthepropersocialandeconomicbenefits,andthisvastlydisproportionatewiththepotentialfordevelopmentandsocio-economicvalueitcontained.Howtochangepotentialresourceadvantagesintoeconomicadvantages;embarkonanew,unique,sustainabledevelopmentroad,andthencontributetotourismindustrialupgradingandtheoverallsocio-economicprogressofHulunBuir,isamajorissueurgentlytosolveplacedinfrontofthelocalgovernmentandresearchers.Aboveall,thesubjectisaimedtomeetingthedemandsofthegrowingtourismandculturaloftourists.Foritscurrentdeficienciesandproblemsexistedinthedevelopmentprocess,thesubjectputforwardthestrategicvisionofthelocalTibetan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intourismdevelopment,basedonanelaborateofTibetanBuddhisthistoryMilestonesinHulunBuirandan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analysisoftheBuddhistculturaltourismresources.Conclusionofthestudywillhavecertain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valueindiggingand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ich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ofHulunBuir,andpromotingtheHulunBuirTibetan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protection,heritag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nhancingtheculturalqualityoflocaltourismdevelopment,developingnewtourismmarkets,andmaintainingsocialstabilityandnationalunityand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twocivilizationofInnerMongoliaHulunBuir.Firstly,thispaperdescribestheresearchonreligioustourismandTibetanBuddhistcultureresourcesintourism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ThentakingTibetanBuddhismculturalresourcesofHulunBuirCityasaspecificobjectofstudy,detailintroducethehistory,summary,characteristicsandthetourismculturalvalue.Onthisbasis,theauthordoSWOTanalysisinthisculturalresource,anddescribethecurrentdevelopmentofHulunBuirTibetan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Inresponsetothissituation,proposerecommendationsandstrategyofthetourismdevelopmentoftheHulunBuirTibetanBuddhistculturalresources.Keywords:InnerMongolia,HulunBuir,TibetanBuddhism,Culturalresource,Tourismdevelopment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第1章绪论.................................................................................................................................................1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的背景..................................................................................................................................11.1.2研究的意义..................................................................................................................................11.2研究方法..............................................................................................................................................21.2.1田野调查法..................................................................................................................................21.2.2文献研究法..................................................................................................................................21.2.3理论分析法..................................................................................................................................21.3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述评......................................................................................................................21.3.1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31.3.2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41.3.3国内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81.4相关概念的界定..................................................................................................................................91.4.1佛教文化......................................................................................................................................91.4.2藏传佛教文化资源......................................................................................................................91.4.3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91.5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01.5.1研究目标....................................................................................................................................101.5.2研究内容....................................................................................................................................101.5.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0第2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概述.....................................................................................122.1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发展沿革............................................................................................................122.1.1清朝统治时期............................................................................................................................122.1.2近代历史时期............................................................................................................................122.1.3改革开放时期............................................................................................................................132.2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142.2.1物质形态文化资源....................................................................................................................142.2.2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192.3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222.3.1知名度与综合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222.3.2分布地域广阔,种类丰富........................................................................................................232.3.3地方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232.4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价值.................................................................................242.4.1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42.4.2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252.4.3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252.4.4满足旅游者求异的需求............................................................................................................26第3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283.1优势(STRENGTHS)分析......................................................................................................................283.1.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283.1.2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特色鲜明.................................................................................29III 3.1.3政府的大力扶持........................................................................................................................293.2劣势(WEAKNESSES)分析......................................................................................................................303.2.1开发水平落后,认同感低........................................................................................................303.2.2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游客需求.........................................................................................303.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313.3.1符合旅游者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心理追求.................................................................................313.3.2和周边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广阔.....................................................................................313.4威胁(THREATS)分析.........................................................................................................................313.4.1客源市场的竞争........................................................................................................................313.4.2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2第4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334.1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334.2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344.2.1旅游开发不均衡,景观单一.....................................................................................................344.2.2对外宣传不够,潜在的客源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拓.............................................................354.2.3开发方式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354.2.4资金不足限制了宗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展.............................................................................354.2.5导游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36第5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375.1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375.1.1深挖文化内涵,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375.1.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375.1.3尊重史实进行恢复的原则........................................................................................................385.2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策略.....................................................................................395.2.1改善内外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与开发.............................................................................395.2.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发展.........................................................................395.2.3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405.2.4加强宣传,开辟境外客源市场.................................................................................................415.2.5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旅游开发的顺利开展.........................................................................425.2.6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435.3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435.3.1维护藏传佛教文化的本真性,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445.3.2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关系.................................................................455.3.3正确处理好现有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关系.........................................455.3.4完善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46结语...............................................................................................................................................................48参考文献.......................................................................................................................................................49个人简历致谢IV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研究的背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中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新世纪以来,呼伦贝尔又提出“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经济发展目标。但“美丽与发展共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如何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是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发展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受到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认识水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呼伦贝尔所推出的旅游产品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新奇特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完善、现有旅游产品多以自然观光为主,不足以展示呼伦贝尔丰富的文化内涵。呼伦贝尔如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不断将本地区存在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改变当前本地区旅游业以草原、森林等观光游为主的局面,深度挖掘本地区蕴藏的丰厚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不断开辟新的国内外客源市场,走出一条特色的、适应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成为了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历史源远长久,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在这样的条件下,从研究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为出发点,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进行和完善提出些相应的观点,对呼伦贝尔所蕴含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是可行的。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看,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丰富,旅游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社会文化品位的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逐渐进入大众旅游视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为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旅游开发毕竟不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的原生成分,它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通过研究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做出贡献。1.1.2研究的意义1.1.2.1理论意义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笔者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管理理论,提升文化资源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指导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并从理论上丰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新的理论体系,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性研究提供新理论支撑体系和方法。1.1.2.2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呼伦贝尔乃至整个内蒙古旅游事业和宗教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两项事业共同发展,并且更好地促进内蒙古旅游经济稳定增长和旅游业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为研究个案,探讨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同时为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思路和对策,在实践上给少数民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案例和路径选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为构筑和谐社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推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核心价值,带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完整、有效的保护和长期、健康的传承和发展。1.2研究方法1.2.1田野调查法通过走访、实地观察和调查等方式,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体验,获得感性知识,取得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数据,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1.2.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书籍、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及地方志的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等,并为全文提供文献素材。1.2.3理论分析法运用SWOT分析理论,SWOT是国外管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和外部(机遇和威胁)存在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全面分析。1.3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述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是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和探2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的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宗教旅游的相关研究内容,而且还参考了当今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其研究现状与趋势,更好地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1.3.1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1.3.1.1宗教旅游的定义及客源市场研究对宗教旅游概念的界定因研究者对宗教旅游内涵的理解和研究角度不同而存在一定争议。西方学者主要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这个角度出发对其开展研究。Rinschede指出:宗教旅游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即朝觐旅行,【2】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及游憩行为;Smith则从几个方面对宗教旅游的定义进行阐述:必须是自愿的、暂时的、非经济目的;旅游行为是由宗教原因引起的,但可以兼有其他的动机;旅游目的地是宗教场所;到达目的地的过程并非【3】宗教活动;国外有关宗教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方面,Vukonic认为由于许多宗教皆有朝圣习俗,因此,自古以来,宗教上的朝圣一直是其重要的旅游动机,故而拥有广阔的【4】客源市场;Morinism对孟加拉的三个印度教圣地朝圣者出行方式进行了详尽调查,根据其对1573名朝圣者的访谈结果显示:有约65%与家人同行,12%与朋友同行,12%为团【5】体旅游者,11%为单独旅游者。Work通过对南非至麦加朝圣旅行的研究,指出长途朝圣旅程很少独自出行,旅游者大部分为家庭成员,所以游客数量甚为可观,也较为稳定【6】。Barbara研究了宗教团体与宗教旅游者的关系,认为地区宗教团体是导致一些地区【7】在短时期内出现大批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原因。1.3.1.2宗教与旅游关系研究宗教与旅游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形态。国外很多学者认为,正是在宗教朝圣的基础上,现代旅游才得以发展,朝圣是旅游最初的形式,旅游是由朝圣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国外学者对宗教与旅游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研究上:其一,对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研究;其二,对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研究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宗教精神、宗教建筑、宗教艺术等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展开讨论。Vukonic在《旅游与宗教》一书中,从经济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旅游与宗教的相互关系,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休闲活动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及个人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而宗教对旅游活动的巨大影响也不可否认。其吸引【8】物主要为宗教建筑的文化及历史价值,而非宗教信仰的推动;Leiper通过对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研究指出,作为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精神堡垒,麦加对穆斯林具有强大的向【9】心力,每年朝圣期间,前往圣地的人潮有如海啸一般,且经久不衰;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研究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ReinhardBachleiiner为代表的学者从文化3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吸引要素方面阐述了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一是文化供给(有吸引力的文化展览);二是社会和组织结构(考虑当地和区域背景);三是文化经历;四是自然和社会遗【10】产(有独特性的);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是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者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研究者主要围绕宗教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Christian研究指出,发展宗教旅游是促进地区旅游经济【11】发展的有效手段;SomN.Chib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宗教旅游的调查分析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良好的宗教传统和基础,这些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给发展中国【12】家带来巨大的国内旅游收益;对宗教旅游的负面影响研究上,Henderson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信仰地区当地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国际游客之间的剧烈冲突;而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则需要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相关的旅游组织及【13】各种媒体做好对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的引导协调;Williams与Stewart在对加拿大土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后指出,旅游业对当地宗教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定程【14】度上对传统宗教起到了“修改”和“修饰”的作用,容易导致其文化本真性的丧失;在佛教旅游的影响研究方面,以Larsonharris、Marwood为代表的探讨了佛教对全球【15】一体化的作用。1.3.1.3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趋势Brunet与Bauer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宗教圣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16】旅游对宗教的影响,尤其是游客这一旅游主体对旅游地宗教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Tucker在其出版的专著中认为,当前宗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生态阶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就宗教生态功能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17】做了阐述。Bleie通过对尼泊尔的宗教旅游研究后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而要实现宗教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社区【18】等方面制定相关目标及发展战略,尤其要解决好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Orland对印度的宗教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后,对其如何实现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19】理化建议。1.3.2国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1.3.2.1宗教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研究宗教旅游作为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验活动,由于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同,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旅游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释。颜亚玉研究指出,宗教旅游是包括人们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20】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保继刚也认为,宗教旅游是以朝拜、求法为4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目的的旅游活动。这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宗教朝圣旅行的古老旅游形式,上述两位学者都从旅游的角度强调了“宗教信仰”为其本质特征。而《中国旅游百科全书》则对其定义地较为宽泛,“与宗教活动有关的旅行游览活动,可以分为宗教朝圣旅游和宗教观光【22】旅游”。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来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论述。如陈荣富和周敏慧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一步将宗教旅游这个比较宽泛【23】的概念划分为宗教信仰者的宗教旅游和非宗教信仰者的宗教观光旅游两种类型;张桥贵和孙浩然根据宗教要素与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紧密程度,将宗教旅游划分为边缘型、半边缘型、半核心型、核心型四种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从其所囊括的内容、特点及互【24】动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对宗教旅游这一概念及内涵进行研讨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对佛教旅游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袁银枝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定义佛教旅游,认为狭义上的佛教旅游主要指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广义上则还包括非佛教徒出于兴趣,游览佛教圣地、观赏佛教建筑、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25】;麻天祥等认为佛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是指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佛教徒的求法、参学、朝圣,现代各国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26】还包括非佛教徒以佛教文化载体为对象的求知、研究、审美等旅游;黄少辉提出了佛【27】教专项旅游的概念。由此可见,对于宗教旅游概念的研究,学术界仍聚焦于对宗教旅游的属性研究、宗教旅游的内涵以及宗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形式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宗教旅游概念的分歧多集中在对宗教观光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宗教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形式的具体表现,但基本上都同意宗教旅游可以分为宗教朝圣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两大类型。1.3.2.2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研究范正义的《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一文曾指出:宗教与旅游在福建传统社会中的关系处于互动之中。一方面,宗教对旅游的影响极为深刻,它是旅游景观得以营建以及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辅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反过来也受到旅游活动的逆向影响,宗教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的情况甚为普遍【28】;杨文棋的《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就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29】及如何协调好两者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王波《现代旅游经济与宗教文化必然联系》指出:宗教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又加强了宗教文化【30】的交流传播,二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王玲也认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31】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一文认为:宗教与旅游通过文化相联,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旅游而得以实现的;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专项旅游——宗教文化之旅。这就促进了旅游经济与宗教文化的相互交流、更新完善,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反之,旅5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游经济也为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物古迹的修缮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以形【32】【33】成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除此而外,刘翠探讨了宗教景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李悦铮等研究了宗教与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指出中国宗教具有明显的地理特【34】征,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宗教景观的旅游开发;李刚论述了宗教文化所蕴含的旅游文【35】化价值,进而强调其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佛教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范能船最早研究了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独特【36】的资源魅力和旅游价值;林哲浩和崔哲浩的《试析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从佛【37】教本身和佛教艺术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朱桂凤的《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认为旅游业推动了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并赋予了佛教文化一些新【38】的文化内涵和新的现象;周松柏认为,佛教寺院是佛教旅游的朝圣对象,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作为佛教文化物化形式的佛教寺院,往往表现出某一民族文化综合载体的显著特点。具有各种不同旅游需求的游客,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39】以实现他在旅游时的娱乐消遣目的;王玉明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在当地旅游业发展【40】中的作用及其功能。1.3.2.3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面,李萌认为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41】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马进福对我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42】四大宗教旅游资源的价值功能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翟文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法(CVM)分别对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外在旅游价值和内在旅游价【43】【44】值进行了评估;陈炜对桂林和开封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在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方面,曹绘嶷认为,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宗教被庸俗化开发、浅层次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宗教旅游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45】问题;阮卫红、余学新指出,宗教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来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开发时要做到“合理选择,科学发掘,提升品位”;利用节庆,开展活动,【46】“动态开发”;横向联合,互相辉映,组合旅游;保护开发,维护本真,防止异化;李学江认为,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重视宗教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宗教文化开发利用,根据其特点可开发观光朝圣、疗养保健、修学考察等项目,以达到丰富旅游者的生活、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多种【47】目的。在宏观层面的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方面,以潘宝明、孙丰念、周丽君为【48】代表的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开发原则及策略;赵伯乐提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处理好佛教文化因素的挖掘与佛教自身发展的关【49】系,旅游活动与正常宗教活动关系,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管理与利益分配关系。关于区6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域宗教旅游开发研究领域。随着宗教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宗教旅游开发的区域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张明川、蔡东洲分析了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目前开发利用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对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开发多种宗教旅游产品;重视对外宣传,提升宗教【50】旅游景点的知名度等方面提出了对其进一步开发的对策与建议;胡文海提出了安徽宗教旅游开拓的构想:以重点开发带动整体开发;挖掘潜力,走内涵式拓展道路;参观游【51】览与参与活动相结合;内外联合,开展专项宗教旅游。此外,在跨区域宗教旅游合作开发方面,陈炜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了构建西部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旅游圈的设想,并对构建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圈的策略和【52】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在区域佛教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张燕的《陕西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从通过系统梳理陕西佛道旅游资源及现状旅游开发问题,提出陕西佛道旅游【53】【54】路线规划及开发策略;于志斌着力对安徽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孙【55】爱丽、吴攀升等探讨了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夏海明认为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在舟山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就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建设提出了【56】若干思路,李铁松、胡大鹏总结了峨眉山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并针对旅游资源【57】的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南岳衡山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彭蝶飞、邹冬生剖析了衡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针对其得天独厚的【58】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的建议。在对某一具体宗教文化景区(点)的旅游开发研究中,王凯、魏敏以长沙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为例,分析其宗教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可行性,并重点探讨该旅游区旅游项目【59】设计和策划的要点;崔凤军等在论述泰山宗教文化特征和宗教旅游特点的基础上,提【60】出了泰山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策略。1.3.2.4宗教生态旅游研究侯冲在《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一文中指出,所谓宗教生态旅游,是以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61】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汪健萍认为: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62】产物;陆群对宗教生态旅游的内涵、特征,宗教生态旅游提出的理论依据、思想背景【63】以及宗教生态旅游的意义、前景作了详细的分析。围绕在宗教文化旅游圣地如何开展宗教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彭蝶飞等通过对南岳衡山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所作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结合其开发现状,提出准确定位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宗教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实行多方位营销渠7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4】道和手段、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发展对策;林润泽通过分析福建省平和县三平风景区发展宗教生态旅游的诸多优势,根据宗教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剖析了三【65】平风景区发展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对佛教生态旅游研究方面,彭明勇对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对环境【66】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重庆龙车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杨超以广东省内一个具体的佛教风景区——东华山风景区为例,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充分利用风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突出山、水、植被的自然景观要素,构建一个以佛教文化游览为主【67】体,集观光、度假、休闲、修身、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的具体规划措施;朱勇学和潘鄱对佛教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并以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旅游【68】区为个案,利用单因子法和多因子法对其环境容量进行了测量。1.3.3国内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1.3.3.1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研究在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方面,梁景之、秦永章认为,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体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原生态性,为了保持它的原生态性,就【69】必须在利用开发的同时,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走生态旅游的新路子;赵萍的《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认为藏传佛教是我国甘南地区最主要、最普遍的宗教,信徒众多,是一种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拉卜楞寺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活动中【70】心,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在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意义研究方面,田富强认为西藏藏传佛教旅游开【71】发利于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国内外游客持续关注、客源市场稳定;昃冬认为藏传佛教长期以来都是当地藏民的主要信仰,通过影响藏民的各种活动,对藏区旅游资源的形成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推动藏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2】;邱广艳认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是承德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德独特的资源优势。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承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73】。1.3.3.2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方式的研究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方式的研究方面,施刘怀、白玛措分别对云南松赞林寺、松潘本教寺院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依据其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74】相应的改进措施;杨桂红、杨慧英提出了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产品开发【75】的具体思路;代平在对雍和宫客流量调查以及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游客市场结构、旅游动机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雍和宫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8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6】提出了具体的旅游开发战略。综上所述,对于宗教旅游,尤其是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业已受到学界的日益关注。但现有研究的热点多集中于几个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而对政治上处于边缘地带,经济上欠发达地区的探讨,特别是广大边疆民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缺乏应有关注,尤其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更为少见。目前尚未有专著对其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地梳理总结,也没有相关的成果对其丰富的资源开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这与其应有的地位是格格不入的,故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为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思路。1.4相关概念的界定1.4.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佛教文化是指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反映佛教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佛教文化是指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佛教。按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教义、佛教活动、佛教设施三个部分。教义包括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和名目繁多的戒律仪轨内容;佛教活动包括佛教界一切代表宗教的活动;佛教设施不仅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还包括法物、法器、佛教典籍等。1.4.2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笔者从广义上解读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认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藏传佛教物质文化资源和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资源两大方面内容。藏传佛教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藏传佛教建筑、藏传佛教雕塑、藏传佛教绘画等。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藏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文学、藏传佛教伦理、藏传佛教礼仪、藏传佛教节日等。1.4.3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主要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藏传佛教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且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内容主要有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点)的规划设计、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藏传佛教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藏传佛教旅游市场的开拓等等。9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5.1研究目标通过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对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当地旅游开发的文化品位,开拓新的旅游市场;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以及推进内蒙古呼伦贝尔两个文明建设都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5.2研究内容本文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为研究个案,就如何开展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缜密的逻辑理论思考和客观的实践调研基础上,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本身所体现的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价值及外部客观条件等方面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文章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概述,分别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的发展沿革、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旅游文化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第四章: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分别对开发原则、开发策略、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作出阐述;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研究的展望。1.5.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开展的特殊性和敏感性,限制了资料获取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自己知识的有限,对佛教文化深层内涵领悟有所欠缺,而且调研期间与民族地区居民存在语言和沟通上的障碍,以及佛教文化旅游影响与其他类型旅游影响无法完全剥离,如何确保实地调研所获资料的有用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如何确保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如何结合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确保旅游开发相关策略的可10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性就成为本文所研究的关键问题。1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概述2.1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发展沿革藏传佛教随着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牧民迁入呼伦贝尔草原传入、传播。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厄鲁特蒙古人由阿尔泰山一带迁来呼伦贝尔草原时带着喇嘛,起初在哈拉哈河一带游牧,后在伊敏河沿岸定居,自建一个旗(今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下设两个佐,每佐都建有一座喇嘛庙。1755年——1790年间又迁来一批厄鲁特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者达到2950人左右。雍正十二年(1734),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自愿迁来巴尔虎蒙古人2984人。巴尔虎人信奉喇嘛教,迁移时带来157名喇嘛(其中有7名格楞,为首的格楞叫丹增),定居于哈拉哈河东岸、乌尔逊河、呼伦湖两岸、克鲁伦河下游两岸及海拉尔河下游两岸,编为两翼八旗。1784年甘珠尔庙(寿宁寺)建成。1922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一带草原上的布里亚特蒙古人700多人自愿迁入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地区,此后又有许多布里亚特人不断迁入,至1929年已达3000人,编为1个旗8个苏木.布里亚特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迁入后即开始宗教活动,建立喇嘛庙。自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近200年间,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传入、传播,以至达到鼎盛的时期。其活动地域为呼伦贝尔草原。信奉的人群主要为蒙古族牧民。2.1.1清朝统治时期清朝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首先是优待喇嘛,喇嘛可以不当兵,诱使许多青少年涌入空门。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藏传佛教的法规。在清朝极力推崇和支持下,在蒙古民族中的喇嘛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严密的特殊阶层。藏传佛教渗透到蒙古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移营远行、婚姻嫁娶、生老病死,均由喇嘛“卜凶问吉”或“消灾驱瘟”、“解脱引渡”,藏传佛教成为蒙古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2.1.2近代历史时期1932年,日军占领呼伦贝尔后,对藏传佛教采取了利用、控制、扶持的态度。至1936年6月,呼伦贝尔地区共有喇嘛庙42座,喇嘛3297人。为笼络喇嘛、迷惑人心,侵略者还不惜资财修建喇嘛庙,如1939年在新巴尔虎右旗白音德勒斯建成蓝旗庙,1942年在新巴尔虎左旗呼伦湖东岸那木古尔山建成时轮金刚曼陀庙。同时,还支持和鼓励牧主与喇嘛信徒修建寺庙。1945年,仅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就有大小喇嘛庙30余座,喇嘛3000多人。1945年10月至1947年12月,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了限制政策,如12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限制驻庙喇嘛人数,不准大多数喇嘛平时在家、会期住庙,甚至发生强迫喇嘛还俗、关闭寺庙、焚烧经书的举动,喇嘛人数锐减。1948年9月3日,中共呼盟工委书记吉雅泰在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举行的呼伦贝尔盟那达慕大会上宣布“保护经卷,保护法器,信仰自由”政策,并号召喇嘛学习文化,从而稳定了喇嘛队伍,对稳定牧区社会政治局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之后,藏传佛教活动正常,被强迫还俗的喇嘛有的又重新恢复喇嘛称号,喇嘛人数也有所增加。在民主改革阶段,各级党组织把藏传佛教管理列入党的统战工作,促进了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措施是: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举办三期帮助喇嘛学习蒙文和时事政治的学校,一期喇嘛医训练班,鼓励喇嘛医到群众中去行医治病;召开喇嘛代表座谈会,宣传党的宗教政策;1951年召开全盟喇嘛代表会议,通过了《喇嘛爱国公约》,全盟有1202名喇嘛参加和平签名活动,支持抗美援朝,取消藏传佛教上层人员的特权,禁止打骂小喇嘛,允许喇嘛还俗;打击极少数在宗教掩盖下进行反革命宣传及政治煽动的坏分子;鼓励喇嘛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牧区办供销社时,凡有庙仓牲畜的喇嘛庙大都入了股。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吸收喇嘛参加人民公社。对有条件的以庙为基本核算单位建立喇嘛生产队f对常住庙的喇嘛较少或缺乏领导骨干的喇嘛,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劳动或加入人民公社。2.1.3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先后发出《关于做好宗教界人士落实政策工作的通知,之后,呼伦贝尔盟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害的喇嘛致治上平反昭雪、经济上退赔或给予经济补助等工作。1984年.在牧区先后恢复和开放3座喇嘛庙,即新巴尔虎右旗西庙、新巴尔虎左旗阿尔山庙、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庙。修缮庙宇的资金,除信教群众的捐助外,国家出资近10万元。在无喇嘛庙而喇嘛教信徒又较多的地方建立喇嘛活动点。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喇嘛,各级统战部门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民政救济、宗教事业费补助、退还入社牲畜、实行“五保户”办法等综合解决措施,使年老体弱或病残喇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确保散居在牧民家中失去劳动能力的喇嘛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1989年,全盟共有喇嘛156人,其中住庙34人(全部为年老者)。所有喇嘛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喇嘛教活动正常,一部分喇嘛成为旗、盟、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总之,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的传播和发展,使呼伦贝尔的蒙古族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打上藏传佛教的烙印,对蒙古族的影响可谓正负参半,总体权衡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体现在藏传佛教对牧区群众在思想上的控制;积极影响体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来。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大力宣13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科普知识,信教群众逐年减少,牧区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新气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蒙古族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2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藏传佛教长期在呼伦贝尔的发展,使该地区富含了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大量的藏传佛教寺庙、佛教塑像、经书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以及藏传佛教伦理、音乐、节庆等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极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考察研究的意义。2.2.1物质形态文化资源2.2.1.1寺庙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寺庙,是18世纪30年代喇嘛和信徒迁入后开始修建的,多建于清朝时期。现将呼伦贝尔历史上著名的部分寺庙做一介绍。甘珠尔庙:原名寿宁寺,位于呼伦贝尔海拉尔西南175公里的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宝力格苏木。是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年代较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在内蒙古自治区颇具名气的藏传佛教寺庙。该庙经清朝批准,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全面动工修建,至1784年完成主庙和其他主要附属建筑物的建设。次年,乾隆皇帝亲题“寿宁寺”之匾命名。因此地曾收藏传佛教重要典籍、藏文大藏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甘珠尔经》,故僧众和信徒又称之为“甘珠尔庙”。当时面积仅为1000平方米左右,后经嘉庆、道光、咸丰等年代续建,直至1930年建成桑吉德木络姆庙,此寺庙群才最后形成。甘珠尔庙占地面积约两公顷。共建有11座庙宇、4座庙仓,总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左右。主要建筑物有索克钦庙(亦称索克钦大殿)、占巴庙、汗庙、却伊拉庙、格色尔庙、农乃庙,索克钦仓、农乃仓、婆格仓、却伊拉仓,格根住宅。另外还建有喇嘛住的伽蓝(即僧人住宅或园林)100多间,蒙古包多顶。当时草原上的喇嘛号称4000之众,其中住庙者约400人。甘珠尔庙内供奉佛像共1257尊,纯金、纯银佛像佛具折445千两,有经、典、律、论等典籍3000余册。甘珠尔庙正门上端悬挂雕刻的“寿宁寺”大牌匾,匾文为蒙、藏、满、汉四种文字,匾左下角刻有皇帝玉玺图章。甘珠尔庙名扬远近,,喇嘛教信徒纷纷前来上香供佛,由多伦诺尔、张家口等地远道而来的商人(俗称旅蒙商)和流动在巴尔虎草原的行商,甘卑尔庙大藏在秋凉时均聚集于甘珠尔庙附近,从事商品交易活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巴尔虎甘珠尔集市已成型。此后,整个呼伦贝尔地区的商人、牧民,齐齐哈尔、赤峰、锡林郭勒、哲里木以及蛉东的布特哈、莫力达瓦等地的商人和消费者也前来参加交易,上海、北京、天津、奉天(今沈阳)的货物也直销于此。到清末,俄罗斯商人也参与进来,专设俄国商摊。甘珠尔庙集市交易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进行,14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八月初七开始举行甘珠尔庙会,至八月十四日结束。实际上,甘珠尔庙会的集会活动有半个月时间。集会一直持续到人民政权的建立。1948年,人民政权建立后举行的甘珠尔庙集会改称“那达慕”大会,一直延续到1962年。由教徒集会、商品交易.逐渐演变为宣传政府政策、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加强民族团结、密切人民交往、促进生产发展、繁荣牧区经济、活跃人民生活的综合性集会。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甘珠尔庙历经沧桑,前后经过两次大的破坏和两次修缮。2001年初,新巴尔虎左旗旗委、旗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决定对甘珠尔庙进行重建,让这座民族宗教圣地重新享誉中外,让美丽富饶的巴尔虎草原上重新矗立起崭新的藏传佛教文化殿堂。2001年8月30日,隆重的甘珠尔庙奠基仪式在甘珠尔庙原址举行。新巴尔虎左旗历时3年的时间(其中11个月的施工期),基本完成甘珠尔庙主体部分的施工,其中,庙宇和庙仓占地面积为2218.7平方米,庙内庭院占地面积为11330平方米。其中对主寺索克钦庙的修缮已经完成。索克钦庙面积为646平方米,高17.5米,庙内有明柱46根。2007年,甘珠尔庙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经过全力打造,甘珠尔庙景区软件水平正逐步提高,服务功能也日趋完善。通过招商引资,与赤峰市玉龙沙瑚旅游有限公司签订了承包及投资建设协议。甘珠尔庙景区项目,计划建立一整套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具有良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旅游度假基地。包括制作大量的蒙古族传统交通工具,供人们游玩的蒙古族部落,建造具有蒙古族特色民族房屋,设置品尝绿色食品区(种植区、养殖区),旅游纪念品商店,演出巴尔虎民族风情歌舞等,同时,景区内还将开展水上和沙地游乐项目。这些都为甘珠尔庙景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为了使其恢复历史风貌,展现藏传佛教的寺庙风格,严格按照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的要求,将甘珠尔庙各佛殿的佛像更换成铜质佛像,对庙内不符合藏传佛教传承教规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结构的部分进行拆除后重建。呼和庙:位于呼伦贝尔海拉尔南侧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首府巴彦托海镇。因位于市府附近和南部,又俗称安本庙和南庙。1732年,清朝派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成为呼伦贝尔最早定居的先民。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南屯(现名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寺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因该寺以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当地牧民称为“呼和苏牧”,意为“青庙”。该寺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在稳定民心以及为牧民治病、救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牌匾用蒙,藏,满,汉四种文字书写)。1803年,居住图库莲诺尔(今海拉尔南2公里处)的敖拉氏范恰布后人倭格精额和郭博勒氏奎苏的后人泰庆阿迁移至寺庙两侧,成为南屯最早的居民。一直到建国前,呼和庙是南屯地理、商业、文化、政治的中心,整个南屯的布局是围绕寺庙展开分布的。1931年,九世班禅确吉尼玛曾到该寺坐堂念经,据老喇嘛介绍,当时牧民捐献给庙里的牛羊达数千只,盛况空前。1945年,寺内许多珍贵文物,贵重经典迁至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后消失。呼和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处15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要藏传佛教寺庙,每年初一法会,呼伦贝尔安本(最高长官)都要亲自出席拜祭,为呼伦贝尔祈福,因此又称为安本之庙。建国前,住寺喇嘛有110人,举办法会时参加喇嘛多时达上千人。建国后,寺中仅留下的14个喇嘛也先后离去。一批虔诚的信徒守护寺庙,热心于寺庙事业。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两位牧民,每年活动前在寺庙周围搭建蒙古包,连续多年共同承担了寺庙祭祀和活动各项用品和费用。2007年,呼和庙恢复重建工程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破土动工。阿尔山庙:1927年由当时的新巴尔虎左旗总管额尔钦巴图自家所建。位于旗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西北2公里处乌力吉图宝力格泉边。1931年,九世班禅大师赐名“斯匹勒宾德日楞寺”(藏名)。该庙专设曼巴学垫,是一座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庙。鼎盛时期住庙喇嘛70—80名,新巴尔虎左旗的喇嘛医几乎全部由该庙培养,是新巴尔虎左旗现存唯一藏传佛教寺庙。东西二庙: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有东,西二庙,东庙,俗称“准苏奠”,位于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英勒镇东北19公里处,建于同冶四年(1865年),毁于“文革”中,现仅有残垣断壁可寻。西庙,俗称“巴伦苏莫”,与本旗内东庙对应方位而得名。此庙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兴建,“文革”中大部分建筑被拆毁,1985年又修复一新.今为内蒙古自冶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该旗阿尔山苏木驻地。锡尼河庙:即布里亚特旗庙。建于1928年,原取名“达西敦都布灵”,但信徒都称其为“锡尼很庙”。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岸,当时为180平方米的土木建筑物。1931年,邀请九世班禅来庙,又建一活佛下榻的殿堂,改称“丹巴达尔扎灵庙”(意为广播黄教),还供奉了班禅幼年的衣物。建庙初期只有7名喇嘛,到1939年已有300名喇嘛。1948年,喇嘛医在庙内设立蒙医诊所,对牧民开放,培养了一批蒙医、藏医。1984年,在政府资助下,喇嘛和信徒集资,并取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佛教协会名誉主席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支持,在原址重建锡尼河庙。在班禅的帮助下,从西藏请来1套甘珠尔经,于1985年10月举行庙会。新庙全为砖木结构,铁皮房盖,并备有小型发电机供电照明。达尔吉林寺:是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的主体景观之一。坐落在海拔698.7米的呼伦贝尔敖宝山上,是由五大主殿、六个配殿以及僧室、活佛府、佛学院等建筑构成,建筑用地为458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788.89平方米,建筑密度为21.63%,容积率为11.39%,绿化面积为16174平方米。绿化率为45%,主体建筑风格是汉藏结合式,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装金色琉璃瓦,白墙,红柱,台阶为汉白玉大理石和白色花岗岩,路面为仿石艺术砖。主殿大雄宝殿,面41.6米×24.8米,高18.3米,单层面积1007.1平方米,佛学院39.6米×40.8米,是为了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实现“大海拉尔”的城市发展目标,全力构建大旅游、大服务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发展呼伦贝尔旅游事业,提高呼伦贝尔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而建造的藏传佛教寺庙。达尔吉林寺是内蒙16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古佛学院呼伦贝尔的分院,可供100余名喇嘛及僧人在此学习、研修。“达尔吉林寺”的座殿活佛是由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佛教学校校长、内蒙古大学教授贾拉森活佛担任。2.2.1.2佛像呼伦贝尔藏传佛教佛像的种类很多,有金属铸锻的,有木质雕刻的,也有绘画印制在纸面、布面或墙壁、柱梁上的,都涂以浓重的色彩。下面以甘珠尔庙的佛像为例做一下详细的介绍。(一)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甘珠尔庙的主供神佛,约在公元前565--486年,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ārtha),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6年苦行,在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人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其后45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获信徒很多,都尊他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多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逐渐形成世界的宗教。(二)弥陀弥陀,意为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陀的略称。是大乘佛教的佛名。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为净土宗主要信仰对象。佛经说此佛于过去为菩萨时名为法藏,曾发48愿,长期修行,成为佛陀,《阿弥陀经》说:“念此佛名号,深信无疑,即能往生他的净土。”后世所谓“念佛”,多指念阿弥陀佛名号。在甘珠尔庙的佛殿中,此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列。(三)弥勒弥勒,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弥勒上生经》说他现住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公元五世纪左右,无著所弘的大乘瑜伽宗学说,传说是出于弥勒的讲授。他的佛位也与释迦牟尼佛并排。隋唐以来,农民因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剥削,曾多次利用“弥勒降生”的神话,集众号召,举行起义。(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本译为观世音,因唐朝避讳“世”字,故略称“观音”,唐玄奘译《心经》时改译“观自在”。佛经说此菩萨为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法华经·普门品》说有33身;《楞严经》说有32应(即应化身),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她的佛位与弥勒、弥陀同列。17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五)莲华生莲华生亦作莲花生,梵名巴玛桑拔代,藏译名“白麦迥乃”,古印度佛教僧人。公元八世纪时,应吐蕃赞普墀松德赞之请,到中国西藏地方传播密教。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与寂护共建桑耶寺。后世喇嘛教宁玛派奉为始祖。喇嘛教徒尊之为“乌坚仁波且”,又称乌仗那宝、师宝、师尊宝。(六)八思巴八思巴(1235-1280),亦作坡思巴、帕克思巴,本名罗追坚赞,意为慧幢或圣者,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南宋淳祜七年,蒙古定宗二年(1247年),随其伯父萨班·贡嘎坚赞归顺蒙古至凉州(今甘肃威武),并会见蒙古窝阔台汗第二子阔端皇太子(成吉思汗之孙)。宋宝祜元年,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召署左右,从受佛戒。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及藏族地区行政事务。至元二年返藏,为元朝在卫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置十三万户,调查户口,规定赋税,增设驿站等。又奉命制造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下诏,颁行全国。次年升号“帝师”,加封“大宝法王”,统领西藏13万户。于京师会聚大法会,为各族僧众讲授《彰所知论》。至元十三年,(1276年)返藏,聚卫藏徒7万众,主持曲弥(今日喀则东南)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同时任命“本勤”统领西藏13万户,僧俗并用,军民兼摄,是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有著述30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并将内地印刷术、戏剧艺术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引至内地。他对元代中央加强西藏地方行政建置,促进汉藏两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他卒后,元封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77】之称号。(七)宗喀巴宗喀巴(1357-1419),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青海湟中人,本名罗桑扎巴。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称“宗喀巴”。其父鲁布木格,元末官达鲁花赤(蒙语,汉意为镇守官)。宗喀巴幼年出家,成人入藏,遍学喇嘛教各派显密教法,而以噶丹派教义为立说之本。著有《菩提道此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书。针对喇嘛教当时的腐败情况进行了改革,提倡僧人要严守戒律,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增强喇嘛教的社会职能,因而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明朝永乐七年(1403年),在明封阐化王的帕竹·扎巴坚赞等贵族的资助下,他创办并主持拉萨祈愿大法会,还在拉萨东北汪古日山为他修建一座寺庙——甘丹寺,在噶举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意为善归派),僧人戴黄色僧帽,称黄帽派,并称黄教。这一派,后来在西藏逐渐成为执政教派,在西藏广泛流传,在内地藏、蒙地区也广为流传。(八)班禅佛位18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班禅,全称班禅额尔德尼,“班”梵语Pandita的省略音译,意为“通晓五明的学者”;“禅”,藏语音译,意为“大”;“额尔德尼”,蒙古语音译,意为“宝”。是喇嘛教格鲁派最高领袖人物之一的称号。一世班禅,名克主杰(1385-1438年),系宗喀巴弟子,“克主”,藏语音译,意为“取得佛教显、密宗最高成就者”;“杰”,藏语音译,意为“尊贵”。后藏拉堆朵雄人。班禅一世至三世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追认的。并从班禅四世起,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正式建立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康熙五十二年圣祖派专人进藏,册封班禅五世,赐金册金印,正式确立其宗教地位。此后,历世班禅都经中央政权册封,成为定制。现世班禅额尔德尼为第十一世。(九)达赖喇嘛佛位达赖喇嘛,是格鲁派最高领袖人物之一。“达赖”,蒙语音译,意为“大海”;“喇嘛”,藏语音译,意为“上师”。达赖一世(1391-1474年),后藏萨迦附近霞堆人,本名根敦主,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15岁时出家于那当寺,受沙弥戒。八年受比丘戒,十三年赴前藏拜宗喀巴为师,是宗喀巴最小的弟子。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正式建立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喇嘛,是他追认了达赖一至二世。并且达赖三世起,历世达赖喇嘛都以哲蚌寺为母寺。清顺治十年(1653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赐金册金印,正式确定达赖喇嘛为喇嘛教的最高领袖。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政权册封,成为定制。乾隆十六年(1751年),授权达赖七世掌管西藏地方政权,达赖喇嘛遂成为西藏地方实力最大的政教领袖。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严格区分政教界限,废除达赖喇嘛在政治上的封建特权。现世达赖喇嘛为第十四世。1959年出逃国外,定居于印度。2.2.1.3经书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寺庙珍藏经书最多的是甘珠尔庙,大部头经卷达3000余册,加上各种经典律论的单行本和小部头经卷,总计近万册。这些经卷约分8大类,即经(佛语)、律(戒律)、论(伦理、哲理)、典(章典)、历(历算)、祭(祭祀、纪念)、乐(音乐、诗歌)、医(医学、医药)。其中最被珍视、最全面的经书是《大藏经》。“甘珠尔”汉意为佛语部,共收录佛书108种。包括显密经律的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槃、密乘7大类。2.2.2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2.2.2.1藏传佛教伦理观藏传佛教是一种伦理色彩十分强烈的宗教类型。它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品德修养。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的传播,对蒙古族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影响是深刻、普遍而全面的,这是因为藏传佛教是蒙古族信仰的主体宗教,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宗教,19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教民众的态度都极为认真、虔诚,宗教感情不仅强烈、真挚,而且十分感人。藏传佛教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蒙古族民众心中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时期以来,读书、认字、明理、进德、修身都是从藏传佛教教育开始的。活佛在蒙古族民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寺庙、宗教生活、信教民众在社会上负有指导责任的导师。蒙古族民众往往把各种级别的活佛看作自己的生活行为、道德与思想活动的老师和朋友。藏传佛教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蒙古族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形式,有利于蒙古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历史上它对于提高信仰民众的道德素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当然,藏传佛教伦理价值总的特点和倾向是否定人生价值,轻视现实社会,确认因果报应,主张来世幸福,间往成就佛果。因此,它存在着消极落后的一面,在以农牧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蒙古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外界的软弱无力,它也会普遍导致道德上的宿命论和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努力克服自身消极方面,因势利导,将纳入法制轨道的藏传佛教基本伦理规范,变成一种积极因素,这种积极因素既能够适应社会,又能够稳定现有的民族团结局面,进而实现民众生活需要的满足。从蒙古族民众的角度来看,蒙古族民众信仰和提高又能促进藏传佛教基本伦理规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由此可以看来,藏传佛教基本伦理规范逐渐在蒙古族民众心理扎根,变成了一种内在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出世”、“解脱”的哲学思想;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包含着慈悲、行善、正义等思想。藏传佛教及其伦理在呼伦贝尔的本土化、处境化,使蒙古族不断发展和改造着藏传佛教伦理文化,这种发展和改造是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发展和转型所需要的,但绝不是蒙古族扭曲和变异藏传佛教及其伦理文化。2.2.2.2藏传佛教音乐和舞蹈从渊源关系上说,蒙古族的藏传佛教音乐是从西藏以及内蒙古其它地区传入到呼伦贝尔的。但究其输入的途径,却有直接与间接之分。香火鼎盛、喇嘛僧侣众多的某些大寺庙(如甘珠尔庙),往往派人前往西藏或内蒙古其它地区,从那里直接学习藏传佛教音乐与查玛。而那些偏僻的小庙则无力走出去,只能派人到近处的大寺庙,从那里间接学得必需的藏传佛教音乐和舞蹈。然而,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呼伦贝尔的蒙古族藏传佛教音乐和舞蹈,却经历了一场民族化、多样化、乃至群众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因为,简单地照搬一套藏传佛教音乐和舞蹈,难以为蒙古族各个社会阶层所接受,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了更好地弘扬藏传佛教,吸引更多的信徒,必须对学得的藏传佛教音乐和舞蹈进行适当的改革,使之逐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一)四“拉松”之制与藏传佛教音乐根据藏传佛教体制,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寺庙内部均分为四大学科,谓之“都尔本·拉松”。与此有关,藏传佛教音乐也分为相应的四个部分:却烈·拉松(佛学)、昭德20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巴·拉松(佛学)、丁克尔·拉松(天文历法)、门巴·拉松(医学)。(二)经堂音乐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寺庙内举行法会时,在经堂内演奏法曲,一般以器乐为主,有时也与诵经一起协奏。蒙古族藏传佛教有“八项祭礼”之说。其中最后一项祭礼便是音乐。例如,诵祝《道克希德经》(护法神)时,有如下八部乐;导引乐(古林)、祈祷乐(沙克巴)、供奉乐(岗瓦)、开经乐(戴巴)、进食乐(杜洛玛)、赞颂乐(道德巴)、还愿乐(当热克)、祈福乐(拉希)等,堪称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每逢举行浴佛、祈福仪式时,均须演奏法曲。其曲目有《帖巴扎木朝》、以象仙鹿鸣于佛祖之前。日常法会上演奏的曲目,则主要有《白伞盖》、《绿度母》、《白度母》、《却京赞》等。(三)法器与乐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音乐中的乐器,有“法器”与“乐器”之分。所谓法器,包括唢呐、长短号、海螺,以及鼓、钹、铙、铃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只用于念经诵佛、跳查玛等场合。所谓乐器,则是指一般民间乐器,包括笙、管、笛、箫,以及云璈、拍板之类。这些乐器不在经堂音乐中使用,故与“法器”相区别,谓之“乐器”。(四)查玛查玛,蒙古族藏传佛教舞蹈。俗称“跳鬼”、“打鬼”,源于藏族“羌姆”。清代以来在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寺庙中盛行。在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内,均有详细记载查玛舞谱的经文,称之为《查玛因·苏德尔》。传授查玛舞蹈的教师,称之为“查玛因·巴克什”,对青少年喇嘛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舞蹈类型上看,蒙古族查玛属于假面舞蹈。头戴假面具而起舞,是蒙古族查玛的根本特色。假面具,蒙语称之为“巴格”。一般用纸糊制,塑造出各类神祗、妖魔厉鬼形象。表演的喇嘛头戴面具,身穿彩色服装,手执法器或刀矛,在乐队伴奏下翩翩起舞。舞蹈形式以大型队舞为主,也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等。查玛舞蹈名目繁多,主要有《阎罗王舞》、《护法神舞》、《金刚神舞》、《白度母舞》、《绿度母舞》、《牛头神舞》、《鹿神舞》、《骷髅舞》、《蝴蝶舞》等。查玛乐队由鼓、钹、铙、铃、唢呐、大铜号等乐器组成,以打击乐器为主,依据查玛动作的需要,演奏出各种节拍,极为丰富,音色讲究轻柔幽暗,富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色彩。2.2.2.3藏传佛教节庆活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主要节庆活动有3月22日—26日(农历)举行的“桑吉德莫洛姆”春季超渡法会。6月19日—21日(农历)举行的夏季大法会,6月19日既观世音得道之日,又是甘珠尔庙重新修复开光纪念日。在此法会期间,喇嘛要念诵长寿经,祝福天下百姓健康长寿。在法会期间召开那达慕大会。8月10日—15日(农历)举行的长达6天的秋季法会。在法会期间,喇嘛们要念诵超渡经、颂词、甘珠尔经,供奉护法神围绕庙院迎接弥勒尊佛,并进行“驱魔朵马”仪式。10月25日,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圆寂之日,举2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的“千盏灯”法会。12月30日晚,喇嘛们供奉护法神之一吉祥天母、念诵“吉祥天母”经,祝愿吉祥天母保佑人民安康、国家兴盛。2.3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等32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是呼伦贝尔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藏传佛教传入呼伦贝尔以前,传统的萨满教信仰控制着蒙古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世界。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传播和发展,藏传佛教已经成为蒙古族信仰的唯一宗教,藏传佛教已在蒙古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蒙古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的教义经典已经成为民众处理一切事情的准则。从上层王公贵族到下层普通牧民,男子均以出家为荣,所以,藏传佛教作为蒙古族多种文化类型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它的影响在蒙古族民众的心里最终发展成为主流信仰,这种影响持续了了几个世纪,使得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呈现以下特点:2.3.1知名度与综合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一般来说,宗教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相关联。首先来自于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及其在本领域的声望;其次是统治者重视宗教影响力,并提倡宗教文化的传播;再次是从有效地扩大宗教文化影响力的角度,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品都是历朝历代的名流、文人所创作出来的,对其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内蒙古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既有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又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在历史考古、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宗教朝觐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呼伦贝尔保存了由清朝延续至今历代的藏传佛教建筑文化,这些建筑可以被看成是呼伦贝尔古代建筑历史的缩影,它具有较强的地方性、民俗性和历史延续性,在宏伟的建筑里面包含着对细小部分精致的刻画,这些刻画使用了繁多且经典的手段和样式。这些寺庙建筑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雕塑、绘画等美妙绝伦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体现出历代工匠艺人在建筑、雕塑石刻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艺术风格,有着厚重的藏传佛教文化底蕴和历史、艺术价值,他们互为衬托,引人入胜,对旅游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知名度与综合价值上具有“双高”优势的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深入发掘本地的藏传佛教资源的文化底蕴。所熟知的牌匾、雕刻、钟、鼓、法物、佛经、佛典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吸引物,这些旅游吸引物都是呼伦贝尔最为宝贵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观光瞻仰、驻足流连。呼伦贝尔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从不同角22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反映了呼伦贝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状况,其文化内涵深厚,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文学艺术、教育等综合价值。2.3.2分布地域广阔,种类丰富众所周知,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对于某一地区而言,体现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准就是资源内部的点染烘托,某一地区想要在资源开发中获得较好的开发效益,就必须对资源开发规模进行不断加深和完善,加深和完善的主要途径就是资源内部的点染烘托。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充分体现了呼伦贝尔独有的文化特色,其种类繁多,结构合理,内涵丰富,这种丰富性体现在呼伦贝尔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中以及呼伦贝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宗教、科学等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如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种类型:有形的如寺庙、雕塑等物质性资源;无形的有佛教音乐舞蹈、佛教仪式、节庆活动等,真可谓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光就寺院建筑来说,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寺庙存在较大的伸缩性、差异性,这些伸缩性和差异想往往体现在藏传佛教寺庙的规模、布局以及风格上,进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格调。这些都为开发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也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呼伦贝尔,自然与人文、地貌景观与生物景观、藏传佛教与民俗,互衬互补,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虚实远近的效果,这些效果体现在山与水、佛与俗等方面,使动与静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进而深化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内涵,提升了资源的品位,显现了资源的价值。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民风民俗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只有做好旅游开发,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些资源的历史文化、游憩观赏、科学研究价值。2.3.3地方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由于传入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本地区原始宗教文化——萨满教的大规模排斥,使之得以逐渐与呼伦贝尔本土地方文化逐渐融合,呈现出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换而言之,呼伦贝尔各民族在接受和引进外来佛教文化的同时,也用自身本土的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塑造,以使这一文化更契合当地文化的发展。体现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上也是如此,这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区别于其它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其它许多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相比较,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的世俗气息尤为明显,从而体现出藏传佛教文化本土化的深厚社会基础。这种藏传佛教文化世俗化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缘自呼伦贝尔境内独特的多23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族杂居环境,来自长期以来呼伦贝尔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融与兼容,在这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哲言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呼伦贝尔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使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远远超出了单纯宗教的范围,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现象。在寺庙建筑上,呼伦贝尔各藏传佛教寺庙的大殿等主体建筑,均普遍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的艺术风格。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既促进了蒙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又扩大了藏传佛教在当地的影响,并具备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呼伦贝尔的佛事活动和佛寺节庆与地方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局面,多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由此可见,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多民族性特点,就是不同文化因素相互结合的一种典型反映,从而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出呼伦贝尔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有利于区域性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的传播和发扬的。2.4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价值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的传播和发展,使藏传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更加深厚,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价值在呼伦贝尔主要是以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为依托,体现在藏传佛教建筑、雕塑、音乐等文化艺术形式中,影响着蒙古族民众的精神层面——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2.4.1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了解和欣赏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者不仅能学到大量的宗教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延续和发展状况,使旅游者对本地区独特历史背景有深切地感触,对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予以满足。旅游者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探求不仅仅体现在与自然美景的渴求上,而且还包括对藏传佛教如何成为马背民族——蒙古族的主体宗教信仰这样的人文关怀上,要满足这些探求的欲望,就需要旅游者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建筑、雕塑、音乐、节庆等文化有较深层次地理解,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体现在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出现的重大历史人物的关注上。这些传统文化观念正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古”、“重人”现象。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已经传播和发展了两百八十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藏传佛教寺庙、佛教塑像、佛塔、经书、祭祀仪式等,正反映出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以及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厚重的发展历史,满足了旅游者24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古”的文化需求。且由于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寺庙多是在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下建立的,例如乾隆皇帝题名的“甘珠尔庙”、嘉庆皇帝题名的“呼和庙”等,因此,很多寺庙和清朝统治者的统治有着密切关系。统治者的参与使一些景点和地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地带,这种现象充分体现在旅游者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呼伦贝尔的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不仅显得非常尊贵,而且由于这些寺庙的建立都有清朝皇帝的参与,更加显得尊贵异常。这些文化现象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重人”的文化需求。2.4.2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蒙古族对自然界崇拜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蒙古族所居住地区的山水崇拜。蒙古族普遍认为有神灵存在于自然界当中,遍布高山峻岭、大江大河,蒙古族对大自然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山、神河和神泉,神山是指草原所依附的连绵起伏的群山,神河是指蒙古族生活长期依赖的大江大湖,神泉是指冬夏都不断流且甘之如饴的泉水。山水崇拜是蒙古族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认为高山峻岭、大江大河都有神灵存在。蒙古人把自己居住区域内的雄伟险峻的山称为神山,晶莹碧透的江湖称为神河,冬夏长流的泉为神泉来祭祀。蒙古族认为风条雨顺、人丁安详都是由神山、神河、神泉里面的自然界神灵给予他们的。因此对自然界神灵的祭祀和膜拜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和仪式深深地刻在蒙古族心里,把交鸿运等吉祥愿望往往寄托在对山水神灵的祭拜上,祭祀的主要仪式是对山水神灵焚香诵经。蒙古族心中最重要的神山就是不儿罕合勒敦山,远在12世纪末,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被蔑儿乞惕部落追捕时,隐藏于不儿罕合勒敦山才得救。从此成吉思汗的子孙世世代代祭祀不儿罕山直至今天。神山、神河、神泉的观念和强化了本地区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了蒙古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这样就使得本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蒙古族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在现今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压力下,许多旅游者为了摆脱紧张、压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纷纷来到大自然之中,在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同时,整个身心都会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这样,人们就能深刻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藏传佛教崇尚自然的思想,对蒙古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4.3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造型、材质、形态、风格让旅游者观赏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精致生动的外在表现形态;可以与国内其它著名宗教建筑中的同类建筑物、雕塑相媲美,是珍贵的艺术瑰宝。至今仍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5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美感享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旅游者在观赏游览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时,易于被它们独特的意象性、含蓄性审美特征带入一种化实境为虚境、融形式于意蕴的至高艺术境界。以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寺庙为例,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寺庙的建筑样式分为藏式、蒙式、汉式三种。藏式庙殿主要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建筑物,平房平顶,顶盖无瓦,墙壁很厚,外涂白灰或红颜色,门窗齐整,多为高大的楼房。殿顶中央装饰着金属制造的宝塔。四角陪衬着“扎姆散”(塔形幢皤之类);蒙古包式庙殿甚少,木架支撑,顶部有窗,外部用大片毛毡围裹,留出包门,多为圆形,大小不一;汉式建筑主要体现在殿堂上,雕梁画栋,砖瓦砌筑,盘龙庙脊,四厦伸张。各种建筑样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能多方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给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实现其审美心理过程、审美体验中所谓“理解”的最高境界。呼伦贝尔的每一座藏传佛教寺庙都是一座规模或大或小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在这些寺庙当中收藏着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完整地体现了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的发展历史,为旅游者了解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最好的史料。例如,甘珠尔庙收藏的《甘珠尔经》,分为8大类,即经(佛语)、律(戒律)、论(伦理、哲理)、典(章典)、历(历算)、祭(祭祀、纪念)、乐(音乐、诗歌)、医(医学、医药),这些宝贵的经书可以使旅游者不仅使旅游者审美的享受,而且还能获得与藏传佛教有关的艺术、历史、医学等诸多知识。2.4.4满足旅游者求异的需求旅游者“求异”心里需求的满足往往是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也是高层次文化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旅游者猎奇求异心理的满足往往是通过宗教活动的开展而实现的。宗教旅游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能满足旅游者猎奇求异的心理。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显得更加神秘和复杂,这是因为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了融合和交汇;大批旅游者对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和仪式等文化现象非常的陌生,好奇心理的驱使使旅游者“求异”的需求更加的强烈。甘珠尔庙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这些法会集中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例如七月二十二日举行的“桑吉德莫洛木”法会,会期7天,诵“桑吉德莫洛木”经。法会中对学塾中的优良塾生进行考试,授以“嘎布吉”或“占兰巴”学位,每次2名。八月初七至十五日举行的祈愿会,各分庙喇嘛均聚集于索克钦庙诵经。会中,格色尔庙祭祀“格色尔”,诵经一日,供羊、乳制品等。如今,甘珠尔庙的法会活动依旧吸26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着广大信徒和旅游者的关注。2009年8月24日,复建的甘珠尔庙大殿开光及秋季大法会隆重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宗教局局长秦蒙、北京雍和宫住持图不丹仁波切、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贾拉森仁波切、大昭寺住持赵九九出席开光仪式,并为新建白塔安置宝瓶奠基。这次开光仪式和法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和当地附近的群众千余人。藏传佛教的神秘性对于旅游者来说吸引力极强,在虔诚庄严的气氛中,信教者和旅游者都走上前去烧香、磕头,请求活佛赐予祝福。在敖包祭祀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藏传佛教法事活动。2008年农历七月初三(公历8月3日)举行了由新巴尔虎左旗担任主祭,新巴尔虎左旗与右旗合祭的大型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活动。主持敖包祭祀仪式的僧人主要来自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和阿尔山庙。只有少部分来自新巴尔虎右旗西庙。诵经队伍共由12名僧人组成,其中两名僧人是“塔嘿勒其喇嘛”,主要负责摆放供品和祭祀事物。其余10名僧人按照身份、等级排成两排,诵敖包祭祀经文。当地牧民穿着节日盛装与众多旅游者一起从四面八方自发地聚集在宝格德乌拉山脚下,男人们登上山顶祭祀敖包,女人围着大山转三圈进行祭祀活动。随着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为方便女性游客及信徒,在宝格德乌拉山西脉的山峰上,专门搭建了一座“妇女敖包”,形状与主敖包相似,体积比主敖包小很多,是一座单独的敖包,没有敖包群。建立“妇女敖包”以来,仍有许多虔诚的女性信徒和游客,依照传统的习俗,围绕宝格德乌拉山转三圈,以示对山神崇拜之心。27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是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呼伦贝尔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之一。笔者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中,对其有利和不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会、避开威胁,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1优势(Strengths)分析3.1.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之一就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首先,自然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为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呼伦贝尔地处祖国东北边疆,位于北纬47°05′~53°20′,东经l15°31′~126°04′,南北长700千米,东西宽630千米,总面积为25.35万平方千米,北部、西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为邻,西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部与黑龙江省毗邻,南部与兴安盟交界。呼伦贝尔属于高原型地貌,是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处内蒙古高原第二梯级至第三梯级的丘陵平原地带,跨越两个地势梯级,形成大兴安岭山地、呼伦贝尔高原、河谷平原低地三个较大的地形单元。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部分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全年平均气温为一5~3℃,全年平均降水量为250~320毫米。其次,人文地理优势明显。呼伦贝尔由汉、蒙古、满、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等39个民族组成,总人口数为271万。呼伦贝尔拥有内蒙古唯一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分别是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这些自然和人文条件十分适合旅游者参观游览呼伦贝尔。再次,呼伦贝尔不仅是中俄、中蒙出入境旅游的重要通道,而且它以其独特的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和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旅游一体化宣传的重要目的地,是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旅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众多的区内外、国内外旅游区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促进了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再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呼伦贝尔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与国内、国际许多重要城市都建立了直达航班业务,特别是香港、台湾航线的开通,使呼伦贝尔成为了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呼伦贝尔拥有了公路、铁路、航空三维立体的交通网络;呼伦贝尔现存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大都集中在呼伦贝尔下属旗县,这些地区交通颇为便利。在市内乘坐旅游巴士均可到达。28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高潮中,呼伦贝尔正积极投入资金改善本地景区的交通环境。特别是301国道的修缮,缩短了各景区间的距离。这些区位条件为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3.1.2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特色鲜明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蕴含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优美的草原风光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在呼伦贝尔体现的十分明显。旅游者不仅可以观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能对本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游览,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之呼伦贝尔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地区民族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在呼伦贝尔的融合和发展使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旅游开发前景十分远大,对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意义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当然,呼伦贝尔的主导旅游资源仍然以传统的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主,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之一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一起,成为呼伦贝尔众多旅游资源中的亮点,两者之间互补性较强。因此,开发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专项旅游资源,与开发自然景观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合理开发,共同发展,这样做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都十分深远。3.1.3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支持是旅游业发展的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1世纪以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精神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呼伦贝尔民族宗教事务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了宣传和推广藏传佛教文化产品,普及、提高本地区群众对藏传佛教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这些举措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呼伦贝尔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呼伦贝尔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为呼伦贝尔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例如,新巴尔虎左旗按照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部署,先后对甘珠尔庙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不断开发和丰富甘珠尔庙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种类,以举办寺庙开光仪式、敖包祭祀、活佛、喇嘛传经布道等活动为契机,重视对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藏传佛教文化魅力的彰显,使旅游者深入了解甘珠尔庙藏传佛教的文化渊源以及建筑艺术的魅力,在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广大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而提高呼伦贝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29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劣势(Weaknesses)分析3.2.1开发水平落后,认同感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该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虽然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历史影响深远,民族性、地方性特点突出,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层次还比较低,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寺庙建筑、雕塑、音乐、节庆等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在内蒙古和全国的影响力还比较低,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几乎不能与国内外其它著名的佛教圣地相提并论。从目前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除甘珠尔庙、达尔吉林寺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集中开发外,其它下属各旗县旅游业多侧重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算是甘珠尔庙所在地新巴尔虎左旗,目前也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自然观光和少数民族民俗资源的开发上,虽然也在积极打造甘珠尔庙这个藏传佛教文化品牌,但在开发中却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活动,未能形成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整体联动开发模式。其它地区则更不用说,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重视明显不足。旅游者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认同感还比较低,还没有真正开发出高品位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佛教饮食、佛教服饰文化等。因此,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地开发和利用。同时,目前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自然景观未能和藏传佛教文化有机结合,缺乏集自然风光、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导致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足够吸引力和竞争力。3.2.2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游客需求随着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地区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兴建和完善。但从目前看来,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存在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旗县,交通及现代旅游服务设施的落后,制约着这些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必要条件,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拉尔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区,与我国那些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而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方面,这些旗县里所能提供的住宿设施条件有限,而具有一定档次的更是屈指可数,休闲娱乐设施也明显不足,这些有限的接待能力显然不能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因此,许多旅游社不愿组织团队到这些地方体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可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阻碍了景区的开发建设,而且给景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进程。30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3.3.1符合旅游者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心理追求2000年,世界旅游组织就预计,今后几年对宗教旅游的需求将以每年15%的比例上升。因此,大批旅游者以高度的热情参与了多种多样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旅游界和宗教界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中,佛教文化旅游出现了“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随着“宗教旅游热”的兴起,传统的宗教文化越来越能激发和满足都市人的好奇心,宗教文化旅游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种种问题的出现后,使人们对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越来越感到厌倦,人们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就会趋向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文化方面的诉求,需要更多的文化体验与参与,这也是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通过体验传统宗教文化,满足了旅游者追溯传统,释放心理压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中那份安静祥和的心理空间。而在强调坚持本真性原则下,对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用原汁原味的藏传佛教文化魅力吸引游客,满足他们强烈的宗教文化体验及高品位的旅游审美需求。3.3.2和周边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广阔呼伦贝尔作为中国最大的中俄蒙毗邻地区,是加强中俄、中蒙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综合来看,呼伦贝尔在参与中俄、中蒙区域旅游合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与蒙古国东方省和乔巴山省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中蒙毗邻地区旅游合作的长足发展。凸显的区位优势将呼伦贝尔由原来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推向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呼伦贝尔经济特别是呼伦贝尔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实现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为此,呼伦贝尔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旅游交通、整合旅游资源、开辟国际旅游航线及联合营销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努力,集中展示了呼伦贝尔周边地区的主要旅游产品,为中俄、中蒙区域旅游合作搭建平台。3.4威胁(Threats)分析3.4.1客源市场的竞争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旅游者大多是来自周边地区的,而且已经占有一定的3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市场优势。整体看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客源较稳定,大都来自周围省份和内蒙古其它盟市。少数名声在外的文化资源有许多港澳台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但目前看来,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推出的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和周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较早的旅游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的客源市场竞争显得更加突出。这些地区藏传佛教旅游开发较早,许多旅游产品已经走向成熟,其中不乏精品项目,慕名而去的旅游者络绎不绝。与之相比,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较晚,知名度较小,精品项目不多,在吸引旅游者方面不占据优势。呼伦贝尔特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在区内要面对呼和浩特、包头、通辽等地的竞争,在区外要面对河北、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竞争。3.4.2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景观往往坐落于草原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但是当前许多旗县在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不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在原有藏传佛教景观周围大量修建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已经对藏传佛教景观周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威胁。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大量的的佛事活动势必会成为旅游开发的一部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会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也会在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给佛教世界带来威胁,旅游者带来的物质世界的庸俗化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年纪较轻、定力不够的僧人产生影响,打扰僧人的清修。另一方面,在有些旗县出现了少数喇嘛和僧人违背藏传佛教教义,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旅游者需求,随意改动藏传佛教活动仪式,并利用旅游者祈福禳灾的心理,把进香、捐功德等活动变为敛财的手段。这样下去藏传佛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就会失去其强大的旅游吸引力。32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4.1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禀赋丰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内蒙古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甘珠尔庙、阿尔山庙、锡尼河庙、西庙、达尔吉林寺、慈积金刚塔等。这些独具魅力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朝拜。2011年,呼伦贝尔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1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53.8万人次,同比增长2.1%。国内旅游者11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国际旅游创汇2.84亿美元,同比增长7.6%;国内旅游收入155.11亿元,同比增长24%。旅游业总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相当部分旅游者都游览了境内绚丽多彩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另据统计,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开始全面推进甘珠尔庙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甘珠尔庙景区项目开发建设工作。当地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2011年,全旗共接待旅游者22.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国外旅游者0.35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2.1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2.6%。到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预计达到43.5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完成2.5亿元。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由此可见一斑。“十分风景属僧家”,这说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森林等景观之中,尽管分布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些资源对旅游者来讲都具有较强的感知度和旅游吸引力。尽管一些地区交通不够便利,但每年都有不少信教者、旅游者前去上香许愿,祈福禳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相当部分为非佛教徒)前往这些藏传佛教寺庙,既是去欣赏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也是去体验厚重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藏传佛教寺庙多靠近居民区,例如在甘珠尔庙举办的甘珠尔庙市,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生活在内的小社会。在广大蒙古族同胞心里,甘珠尔庙既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中心地带,又是心中最圣洁的净土。这里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庄严神圣、充满神秘色彩的各种仪式,更是令到此一游的旅游者陶醉和震撼。随着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工作的推进,一向冷清的藏传佛教寺庙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甚至连一些藏传佛教节庆活动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目前,呼伦贝尔已建起一批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景区(点),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新巴尔虎左旗的甘珠尔庙是中外游客游览热点;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呼和庙和锡尼河庙是体验鄂温克族和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最好去处;达尔吉林寺和慈积金刚塔已成为海拉尔区重要的区域地理标志。这些都成为了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业的知名品牌。33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也相应地改善了寺庙所在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了道路交通、酒店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接待能力大大提高,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寺庙附近的牧民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条件,为其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积极因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修缮、新建工作。总体看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与对文革中遭受破坏的宗教场所、文物古迹进行修复、重建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人们对当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社会经济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亦逐渐加快了步伐,各地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修缮与保护力度,以期开发利用。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本世纪初,政府先后对新巴尔虎右旗西庙、锡尼河庙、甘珠尔庙、呼和庙等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这些文化资源的修缮工作均是在有关专家主持下开展的,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例如甘珠尔庙因其年代久远,前后经过两次大的修缮。呼和庙也正在修复重建当中。以上所提及的有关藏传佛教文化寺庙的修缮、重建工程,其资金来源既有政府的拨款,也有寺庙自筹资金和开发商投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说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从而为今后旅游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上可知,目前呼伦贝尔已初步确立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在一些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的带动下,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进入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总体来看,当地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认识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积极采取行动,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4.2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4.2.1旅游开发不均衡,景观单一虽然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中已经存在了几个成型的旅游产品,例如,甘珠尔庙、呼和庙、达尔吉林寺等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这些文化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内容丰富,层次较高,吸引力较大,客源也比较丰富。但从目前看来,呼伦贝尔游览藏传佛教寺庙的旅游者,主要集中在这少数的二、三个庙宇,其它寺庙则很少有旅游者前往,其开发也相对落后。这种客流趋势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极为不利,由于不均衡发展,使得主要藏传佛教寺庙旅游者出现了超负荷的状态,旅游者滞34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时间短,既影响旅游收入,也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这一趋势虽然反应出旅游者只游览景区主要景点的心理,也反映了其它“忽略不计”的景点必然存在的不足以吸引旅游者的因素。4.2.2对外宣传不够,潜在的客源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拓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旅游资源的丰度及相关的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客源市场的开拓也十分关键。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呼伦贝尔虽然有着种类数量丰富且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旅游者来到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寺庙进行观光朝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缺乏对外宣传,再加上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处于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的光环笼罩下,外界对此知之甚少,相当部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还处在“养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就目前现状而言,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较低层次,潜在的客源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与其资源所蕴含的巨大优势极不相称。4.2.3开发方式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内蒙古其它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较早、较完善的盟市相比,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本身的名气就不够响,因此对于旅游精品打造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但从目前的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对其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和营销还做得不够,缺乏明确的市场战略和品牌战略,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广与营销执行渠道、宣传推广不到位而得不到外界的迅速认可与接纳,直接影响着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知名度的扩大与提高,旅游品牌效应不强。除了有报纸、网络等媒体以新闻、咨询等形式对外发布宣传外,因资金问题没有对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做过多的宣传和促销,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和轰动效应。对于呼伦贝尔大多数的藏传佛教文化景观来说,旅游者只停留在了观光游览层面上,旅游者主要目的是观赏佛教建筑、佛塔等景观,主要参与的旅游活动就是赏景、拜佛,旅游者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对相关佛教知识搜集的限制,只能千篇一律地、粗略地了解这些景观的文化,而不能深入地感受、体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所富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感受和理解呼伦贝尔蕴含的博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藏传佛教文化被严重庸俗化,严重破获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形象。4.2.4资金不足限制了宗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展一直以来,资金投入不足始终是是困扰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多属于古建筑类,景区大都由当地的资源主管部门35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这些部门走事业型编制,投资渠道仅靠上级拨款,融资渠道单一,对用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经费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更不用说用于开发和宣传的费用。此外,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也比较有限,尽管旅游业已被作为呼伦贝尔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之一,但是,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加起来还不如对一个大型煤矿的投入多。例如,具有极高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的藏传佛教建筑——呼和庙,因为投入数额大、短期收益少,近些年来一直无法吸引外资或者民营企业投资,以致无力修缮,造成佛教文化资源的流失。直到2007年,呼和庙恢复重建工程才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破土动工。4.2.5导游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众所周知,在旅游行业,导游员有“旅游业灵魂”之称。导游员是旅游者在异地开展旅游活动时接触最频繁、时间最长的旅游从业人员,他们的讲解、仪容仪表都展示了旅游地的社会风尚和民俗民风,是旅游者了解旅游地的窗口。目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导游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够强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上报考导游员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一般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力者均可报考,导游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均偏低。由于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非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或学习,难以全面掌握纷繁庞杂的藏传佛教文化知识体系,更无法保证向旅游者传播其精华文化。目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场所从事导游服务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藏传佛教文化知识培训,对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在讲解中,很多时候只是在简单地介绍各文物、遗迹的历史传说,没有能够进一步阐述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引导旅游者进行哲理性的思考,无法向旅游者传播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此外,还有少数的导游员解说空洞、生硬,这姑且不说,更有甚者在接待旅游者时是游而不导,在景区少讲解甚至不讲解;出了景区便开始不务正业,在所谓的导购上尤为卖力。短暂的景区之旅结束后,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推销旅游商品,然后直接将旅游者带进购物商店,竭力劝说旅游者购物,给旅游者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36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佛教文化的普遍共性,也有着自己地域和民族的独特个性。针对目前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效果不高,文化资源本身尚未真正被转化为本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情况下,参照国内外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普遍做法,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必要可行的。而与此同时,如何深度挖掘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它的旅游文化价值,以及在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等等,是笔者需要重点探讨和研究的。5.1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5.1.1深挖文化内涵,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者的需求千差万别,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紧密联系市场,实行分层开发,如可围绕佛教建筑、佛教人物、传说故事等来选题,深度挖掘藏传佛教文化内涵,与本地区蒙古族文化相融合,开发出不同样式和档次的藏传佛教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喜好与消费能力的旅游者需求。当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大多数藏传佛教文化景区仍停留在宗教观光这一低层次产品的开发上,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多以静态展示为主,对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尤其是藏传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关注甚少。由于文化含量低,缺乏特色,旅游者无法感受本地区藏传佛教深邃的文化熏陶,降低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对不同层次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文化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源泉,在开发藏传佛教旅游产品时,要有意识地积极挖掘、继承民族特征和文化,并将其有效融入旅游产品中,才能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力求开发出来的产品多元化、多品种、多规格;要与本地区的资源、民间工艺及民族文化风情相结合,形成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本土化,要以传统藏传佛教文化为根基,同时也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开发出工艺精湛、香客和旅游者都能接受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资源本身转化成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而获得旅游开发收益。5.1.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当前由于旅游资源的过度与无序化开发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一些国家森林37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园超负荷运转,部分国家自然保护区人满为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旅游资源如不进行开发利用难以发挥其效益,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又难免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行保护性开发。从本质上讲,藏传佛教文化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智慧集成。所以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为前提,以开发促保护,力争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要加快修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进程,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快恢复其历史规模。只有精品才能产生效益,要打造优秀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就得先进行修复,之后再进行组合创新,进而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及其所依存的环境,认真贯彻执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遵循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绝不能以牺牲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先损毁后修复的现象。而且,在对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大多属于区市级的文物保护对象,其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价值远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旅游开发要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对一些损害比较严重的藏传佛教寺庙进行修缮、维护;对一些即将要失传的经书、佛典等要进行全力的抢救和整理。旅游开发还会对藏传佛教场所正常的活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处理好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处理好旅游活动和藏传佛教自身发展的关系,如尊重信教群众的感情,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规定,把对寺院日常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使僧人能够安于佛事等,切实维护好藏传佛教场所正常的秩序。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人员应加强对寺院旅游资源保护知识和藏传佛教有关禁忌事项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切不可只顾经济利益,而毁坏了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这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每一个到藏传佛教文化场所的旅游者应该注意的问题。5.1.3尊重史实进行恢复的原则当前很多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都是片面、零散的,对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介绍主要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所在的历史年代和发生的历史片段的描述。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当以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传播、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据,凭借已被记载的可靠的历史文献、科学地研究史料对藏传佛教佛教建筑、文物中的事实记载,还原史实。重视历史研究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旅游发、规划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导游员队伍建设,相对于其它观光旅游等形式,藏传佛教文化对38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游员、解说员的要求更高。他们除了要具有端庄大方的仪容仪表、清晰伶俐的讲解技巧,还要具备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知识内涵,除了要通晓藏传佛教在呼伦贝尔市的传播、发展历史,还要了解藏传佛教在整个呼伦贝尔、内蒙古乃至全国的传播、发展脉络。5.2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策略5.2.1改善内外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与开发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寺庙建筑群和与之依附的自然环境、寺庙本体及附属群落、艺术品、传说故事等旅游资源。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其旅游价值已在各个方面充分显示出来,只要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加以开发利用,必能在呼伦贝尔旅游业中大放异彩。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和清净的文化环境是藏传佛教旅游区吸引旅游者的最主要因素,改善旅游区的内外环境,合理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开发是藏传佛教旅游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保护好藏传佛教文化景区内部以及外围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藏传佛教自然环境包括藏传佛教文化景区的绿色植被与园林景观,更为重要的是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所依托的外围草原、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使人产生返朴归真之感;其次,要维护好藏传佛教文化景区的人文环境。在藏传佛教文化景区内部的建筑布局上,要科学合理,要符合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基本原理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深刻的文化含义。在园林规划布局上,道路游线的组织上,旅游服务节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寺庙原始的空间布局和旅游者的游览行为,在不改变原始格局的状况下,使旅游者游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再次,开发前要切实做好前期调查、规划工作,避免盲目开发建设所造成的破坏。对于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而言,要对其进行普查,掌握好资源概况。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突出龙头带动功能,优先开发交通便利型、资源品质带动型和市场驱动型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至于具体藏传佛教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而言,要通过规划明确资源的开发战略方向与功能空间布局以便合理的安排景观与设计产品;针对藏传佛教资源的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设计出优质的景观环境和合理的旅游线路。总之,在景区内旅游线路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上,要遵循藏传佛教建筑的顺应自然、布局灵活、就地取材,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原则,保持藏传佛教景区的原有意境和风格,努力营造浓郁的藏传佛教旅游氛围。5.2.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大力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交通的便利性,资源、文化的互补性或是同一开发主题,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与规划提升,对核心旅游资源进行高端策划布局与整合实施39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联合开发,这种联动的开发模式,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优势组合,认真策划包装,延伸文化产业链,满足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这样做无论是对旅游开发者还是旅游者都是有利的。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弥补其观赏性不强、规模小的不足。为此,我们要在做好藏传佛教名胜古迹朝圣、历史文物保护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有关工艺纪念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由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局限性,因此,要结合本地区其它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例如,按照以核心景区为节点,以“点”推“线”、以“线”带“面”的思路,通过打造蒙兀室韦核心旅游景区来构建反映呼伦贝尔蒙古民族成长与发展的额尔古纳河旅游带,整合大兴安岭西缘、额尔古纳河右岸、陈巴尔虎草原以北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藏传佛教、民俗等文化资源,以推出蒙古族出行旅游线路;通过对白音哈达草原文化景区的打造,推出成吉思汗文化之旅,囊括了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草原民族文化深度游的区域板块;通过对敖鲁古雅、恩和、多布库尔、腾克等少数民族部落景区的开发,推出“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游”线路,整合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部落的文化资源。通过对甘珠尔庙、锡尼河庙、民族文化园——一塔两寺等宗教文化项目与各旗县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推出宗教文化博物馆旅游专线。5.2.3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文化旅游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它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政府和居民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达到为旅游地广告宣传的作用。因此,开发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有助于提高旅游者购买力,增加旅游者的二次消费,在有效促进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形式,进而促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随着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完善,旅游者对藏传佛教旅游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应该针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本质特色,从实际出发,根据旅游购物市场的需求特点与变化趋势,设计、开发具有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是呼伦贝尔开发特色藏传佛教旅游商品的源泉,在开发旅游商品时,要有意识地积极挖掘、继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将其有效融入旅游商品中,才能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要与当地的资源、民间工艺及民族文化风情相结合,形成特色。藏传佛教旅游商品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本土化,要以传统藏传佛教文化为根基,同时也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创造出工艺精湛、香客和旅游者都能接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藏传佛教旅游40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商品。以呼伦贝尔蒙古族工艺品为例,例如用杏树根或桦树皮根旋制成碗型,再用白银镶嵌,碗底錾花,其上的图案多为藏传佛教中的吉祥物——银制“八宝”图案的藏传佛教祭祀用银碗;再比如藏传佛教彩画广泛应用于蒙古族木器的装饰,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中常见的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一般用于蒙古包门、箱、柜、桌面及蒙古包内支柱。这些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深受旅游者喜爱。再比如,甘珠尔庙的喇嘛医,虽然有200余年的历史,但缺乏科学总结与研究,故发展不大,可是对在缺医少药的牧业地区来说,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甘珠尔庙的喇嘛医用尽百余年的功夫,通过几代喇嘛医生的辛勤努力,对呼伦贝尔的瘫痪病、感冒、伤寒、肺病等几种常见病,生产出几十种蒙药,其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将喇嘛医术和蒙药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必将受到藏传佛教信徒、香客和旅游者的青睐。另外,呼伦贝尔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经济文化特点以及艺术、信仰、服饰、节庆等独特的民族特征,应把这些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的藏传佛教文化相结合,力求为旅游商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佛教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5.2.4加强宣传,开辟境外客源市场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理念中,“形象包装”和“知名度”成了企业或产品的价值体现。旅游区、旅游产品也不例外。对于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来说,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基本上停留在对现有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描述上。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要有大的发展,必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这是带动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要“支点”之一。呼伦贝尔各旗县客源市场的不同状况和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使得这些地区应注重不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手段的方式的设计,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和方式的设计应该是以市场调研为前提的,将本地区极富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市场相连接,同时重点开发与附近其它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联合对外宣传促销。此外,还可以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促销方式手段,这些多元化的手段地对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宣传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可以利用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等手段,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文化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行的宣传和促销,以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呼伦贝尔作为中国最大的中俄蒙毗邻地区,是加强中俄、中蒙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综合来看,呼伦贝尔在参与中俄、中蒙区域旅游合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与蒙古国东方省和乔巴山省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中蒙毗邻地区旅游合作的长足发展。在开辟境外客源市场上,要着力开发俄罗斯、蒙古藏传佛教信仰者群体的市场,俄罗斯、蒙古的藏传佛教信仰者因区位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就近选择呼伦贝尔作为藏传4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佛教膜拜、瞻仰、朝觐的目的地,所以,呼伦贝尔应该加强对于这些国家藏传佛教信仰者的重视,大力开展藏传佛教朝觐旅游、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参观游、藏传佛教文化修心养性度假游、藏传佛教文化学习体验游等旅游形式。5.2.5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旅游开发的顺利开展目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但是随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所获得的财政性拨款支持将越来越有限。而且仅靠政府支持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要构建一种旅游开发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多方共同出资开发,多元化、市场化的资金来源模式,这种模式以政府、社会、当地群众的良性互动为前提,实现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社会力量以捐助的方式、当地群众以自筹开发资金的方式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予以支持的局面。政府的工作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干预为辅,对投资商管理的标准和尺度适当降低,对投资商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予以适度地扩大,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地发挥和显现出来,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恢复、重建、抢救、整理提供资金支持。各种形式的出资和捐助是社会力量支持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这些出资和捐助的大部分是由社会当中的企事业单位来完成的,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企业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在旅游开发中的角色正从旁观者向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多以赞助、专营权租让等形式来实现,例如对极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那达慕大会以及敖包祭祀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予以冠名、赞助,将这些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促进大文化旅游格局的形成,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格局。自主经营获取资金是当地群众支持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在自主经营过程中,当地群众以推出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为载体,通过对其它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的借鉴,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文化内涵深刻挖掘的基础上,加大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总得来说,要实现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旅游顺利发展,资金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已刻不容缓。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是以全面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需求为目标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到旅游活动给旅游者所带来的整体形象。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存在于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县,进入景区的时间、路面质量等可进入性问题严重影响和限制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在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要解决这些硬件设施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从道路、供水、供电、通42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讯等各个方面改善藏传佛教文化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规模地开发后,饮食、住宿、购物等其它要素也一定要跟上,因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也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减少因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对旅游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些旗县旅游管理部门和宗教事务部门可以聘请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藏传佛教文化背景的居民和藏传佛教信仰者,不定期地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和服务能力的培训;开发设计富有这些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因地制宜的发展蒙古族传统餐饮服务,精心包装、生产口味独特、便于携带的土特产品;在强调传统佛事、法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参与性基础设施,营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环境,激发旅游者了解和参与藏传佛教文化活动的动机,在参与中品位其中文化,体验和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特殊魅力。这些都需要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来实现。5.2.6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发展的好坏。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形式,如果没有外在的文化和知识做引导,往往对旅游者形成不了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引进和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对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为此,要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制定和完善旅游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事业发展空间,同时提高其生活待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一些既熟悉旅游管理,又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其次,注重加强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改变其冷漠的服务意识,打造高品质的服务。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导游员素质的提高问题。由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涉及许多藏传佛教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被排斥于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外,因此懂得藏传佛教文化专业知识的导游员非常少,少数懂得的导游员也只是凤毛麟角,对藏传佛教文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既不全面又不系统。这种状况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常不利的。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也存在这样问题。据统计,在呼伦贝尔的大多数藏传佛教寺庙中,只有甘珠尔庙中配有景点讲解员,但也只是叙述性介绍,极少涉猎藏传佛教文化专业知识。其它寺庙的讲解任务主要由行程导游员来进行讲解,这种讲解的准确度是很低的,有时甚至歪曲事实,非常不利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因此,加强藏传佛教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员的素质是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5.3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43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1维护藏传佛教文化的本真性,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本真性(Authenticity),也译为真确性,其涵义在历史发展中变得异常复杂,大体有如下三层涵义:第一,发生学意义上的最初形态;第二,基本母题和本质特征;第三,在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中的本来面貌。关于藏传佛教文化的本真性,它不像一幅绘画,可以在一大堆赝品中找到最初的那一幅原作,藏传佛教文化是无法确定其最初的发生形态的,企图找出源头的第一滴水是不可能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藏传佛教最初是怎么从人类潜能的全弧上截取了哪一弧段,又是怎样利用这一弧段进行精心的文化建构。因此,笔者将藏传佛教文化本真性定义为藏传佛教最具本色的、最具自然形态的、最具区别性的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呼伦贝尔藏传佛教创造出大量弥足珍贵,且各式各样形态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有藏传佛教寺庙、绘画、经书、音乐等,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是以这些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本真性的维护为基础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对不同年龄段的旅游者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所表现的出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是文化遗产的保存要真实、全面,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要得到延续。旅游者对文化遗产印象的加深,深入人心旅游地形象的确立,这些都取决于对藏传佛教文化本真性的维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本真性的维护,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首先,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本体本真性的维护。主要是全方位挖掘和保护现存藏传佛教寺庙、雕塑、绘画等实体景观,对其表现出来的固有属性和传统风貌进行保持和定型,发挥其在历史文化、美学观赏、宗教民俗、社会经济以及其它方面体现的价值。修复藏传佛教文化景观最重要的就是要忠于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历史原貌,在修复过程中要考虑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具体的表现是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修复应在原址上进行,对修复景观的形态、结构、材料、风格、颜色应着重加以选择和区分。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重建也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复原时要以记载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其原有的面貌和功用进行重点恢复。其次,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本真性的保持和维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自身的特殊性非常明显,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中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不能进行开发,要对那些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真性的原则决不能违背,如果违背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就难以得到实现,就会破坏藏传佛教文化。当前,呼伦贝尔一些藏传佛教景区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并不具备旅游文化价值,但这些景区却鼓吹这些旅游纪念品是开过光的,对其功能和效用极力吹嘘和夸大;旅游者往往希望体验寺庙僧侣的一些现实生活,但开发出的体验型旅游产品难以达到其体验效果;还有一些景区举办一些与藏传佛教文化毫无关联的节庆和祭祀活动。上述这些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已经失去了44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应有的本真性,文化品位缺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观赏、体验的旅游需求无法得到激发和满足。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藏传佛教本身的发展需要对本真性的维护,保证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也需要对本真性的维护。旅游资源不进行旅游开发,就体现不出旅游资源的价值。但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为获得长远利益,必须注意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从本质上讲,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中的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一种解释。如果对它进行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性开发,就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其包含的最纯粹的文化内涵,最后只剩下一幅空洞的外壳。因此,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该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只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传播、发展和旅游开发才能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为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开发,合理开发才能更有利于保护。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对藏传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而旅游开发又为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提供了受众群体和资金保障。每一种文化资源的存在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孤立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之外,由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多是集建筑、佛典、经书、佛事法会及活动仪式为一体的宗教传统文化,利用这些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化因素,进行适度旅游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恢复、抢救和整理。对藏传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这一前提,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展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完整性。5.3.2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关系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投资商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传承人及传承地的群众。政府相关部门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宏观上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政策进行制定,对资金投入、开发项目的管理等;投资商偏重于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主要关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所获得经济效益;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传承人则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又是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最直接的保护主体,因此成为决定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群众是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没有当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根基,因此当地群众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协调好政府、投资商及传承地群众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协调开发机制,有效地规范各种利益关系,使他们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共同推进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5.3.3正确处理好现有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关系45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资源类型的角度,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既具有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性,也具有自然旅游资源的依托性。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其内涵主要体现在社会性、思想性等方面,所以这种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文化传播和道德教化。而自古以来宗教界所开辟、建设、保护、据有的自然景观则是一种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除了物质性供应外,主要表现在自然感受、景色观赏、人文依托等方面。人文的体验和自然的感受同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两者自古以来就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并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彼此促进。人文旅游资源因为有了自然旅游资源才得以丰富自己的内涵并不断发展自己,自然旅游资源因为人文旅游资源而获得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提升,并在被破坏的同时不断得到正确的认识和保护。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也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建立在一定空间基础上的历史遗存,更多地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于是自然性便成为这种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因素。充分考虑这种自然性因素,并合理地运用这种自然性因素,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十分重要。历史上,藏传佛教文化总是同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完美统一在佛教历史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呼伦贝尔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的自然观光旅游旅游名气大,知名度高,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就给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保证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能够真正成为呼伦贝尔乃至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创出文化旅游精品,适时推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特色旅游线路。此外,要想使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同类旅游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考虑依托现有自然观光旅游资源高度发达的客观条件,绝对不能脱离呼伦贝尔自然观光旅游资源。尤其要发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协调配合、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优势,用群体资源来弥补个体景点的不足,充分挖掘呼伦贝尔特有的藏传佛教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呼伦贝尔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充分展现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5.3.4完善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机制的完善。政府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对其进行规划、开发、宣传和促销,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难以有效地进行。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文件来指导和规范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活动。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运用制度和政策手段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传播、发展,对确保旅游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防止对其文化环境造成破坏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为实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持续进行,在制度上的规范和制约才能真正使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各项举措得到落实。这就需要呼伦贝尔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完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各项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46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几个方面:一、明确指导思想,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呼伦贝尔各旗县区政府不仅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强当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立法保护和法制建设,尤其要重视地方立法,以完备的规章制度来明确政府、企业、开发商、社区居民等各个相关主体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做到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还要在完善法律机制的保障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与有序的市场环境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稳健增长。二、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要真正落实好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应建立稳定、合理、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除争取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外,呼伦贝尔各旗县区政府也要逐年增加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上的资金投入,要将其旅游开发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相应的资金运行管理机制,注重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通过减免税收、优化投资环境等方式对资金持有者给予优惠,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来自于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参与到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来,进一步拓宽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资金来源渠道,走出一条社会广泛参与、多方参与投资的新路子。三、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藏传佛教文化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因此有必要在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构建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确保相关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建立藏传佛教旅游工作者培养机制,为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建立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工作需要一大批掌握包括宗教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产业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对藏传佛教文化内涵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具备文化遗产开发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目前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工作的滞后与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47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可以丰富呼伦贝尔旅游产品的类型,充分发挥呼伦贝尔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民族魅力风情城市的优势,填补呼伦贝尔在宗教文化景观方面的不足,增强呼伦贝尔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虽然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单体景观并不具备在全国乃至世界同类产品的领先条件,但其资源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民族和地区特色鲜明,使笔者相信,一个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有具备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旅游热线,只要以正确的手段合理地开发,不断培养出新的文化旅游精品,逐布地加以完善,就可以形成兴盛的局面。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项目的开拓,一定会促进呼伦贝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以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分布地——呼伦贝尔的实地调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系统梳理了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在呼伦贝尔的历史沿革,针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特点、价值和旅游开发现状,对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进行SWOT分析。最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开发原则、开发策略以及在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由于笔者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看待仍有欠缺,使得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开展时间的限定性和旅游开发程度的不高,限制了资料获取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笔者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藏传佛教文化深层内涵领悟有所欠缺;其次,由于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多分布在本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笔者在调研期间与这些地区居民存在语言和沟通上的障碍,使得调研的广泛性受到制约;最后,佛教文化旅游影响与其它类型旅游影响无法完全剥离,尽管憋着花费了许多时间和资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和成效,可是受到其它类型旅游影响,调查依然不够深入,因此研究结论的现实基础也就显得较为薄弱,研究结论的精确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总之,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课题在宗教学、历史学、旅游学界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这个新兴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目前而言,这种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实践。本文存在错漏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48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2011.[2]Rinsehede,G.FormsofReligious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51—67.[3]Smith,VL.Introduction:TheQuestinGues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1—17.[4]Vukonic,B.Medjugorje’sReligionandTourismConne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79—91.[5]Morinism,E.A.PilgrimageintheHinduTradition:ACaseStudyofWestBengal.Delhi[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346.[6]Work,JA.PilgrimsinaStrangeLand:HausaCommunitiesinChad[M].NewYord: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7]Barbara,D.Steffen.TravellingasaRiskyBusines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8,(4).[8]Vukonic,Boris.TourismandReligion[M].PergamonPress,1996:21—68.[9]Leiper,N.TheHajj:TheMuslimPilgrimagetotheMeccaandtheHolyPlace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399.[10]ReinhardBachleitne,AndreasH.Zin,Culturaltourisminruralcommunities:theresidents,PersPective[J].Joumalofbusinessresearch,1999:199—209.[11]Christian,M.Rogerson.RegionalTourisminSouthAfrica:ACaseofMassTourismoftheSouth[J].GeoJournal,2004,(60):229—237.[12]SomN.Chib.MeasurementofTourism[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7,(16):22—25.[13]Henderson,JC.ManagingTourismandIslaminPeninsularMalaysia[J].TourismManagement,2003,(24):2006.[14]Williams,P.W,Stewart,JK.CanadianAboriginalTourismDevelopment:AssessingLatentDemandfromFranc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8,(1):81—82.[15]larson一harris,marwood.eonfliet,eulture,ehange:engagedBuddhisminaglobalizingworldbuddhist一ehristianstudies[J],2005:145.[16]BrunetS.BauerJ,DelacyT.TourismDevelopmentinBhutan:Tensions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1,(3):243—256.[17]Tucker,M.E.WorldlyWonder:ReligiousEnterTheirEcologicalPhase,OpenCourt,Iasalle,II[J],2003.[18]BleieT.PilgrimTourismintheCentralHimalayas:TheCaseofManakamanaTempleinGrkhanpal[J].Mountain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3,(2):177—184.[19]OrlandB,BellafioreVJ.DevelopmentDirectionsforaSacredSiteinIndi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0,(2):181—196.[20]颜亚玉.宗教旅游论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0,(3):69—73.49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2—118.[22]中国旅游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旅游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130.[23]陈荣富、周敏慧.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J].江西社会科学,2001,(9):217—219.[24]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J].世界宗教研究,2008,(4):128—139.[25]袁银枝.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9—63.[26]麻天样、李小艳.发展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69—71.[27]黄少辉.开拓广东宗教旅游――以南禅寻宗专项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1992,(2):42—44.[28]范正义.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2009,(1):36—43.[29]杨文棋.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1995,(4):76—80.[30]王波.现代旅游经济与宗教文化必然联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84—85.[31]王玲.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08—209.[32]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15—19.[33]刘翠.试论宗教文化与中国旅游[J].清华大学学报,2003,(6):39—44.[34]李悦铮、俞金国、付鸿志.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J].人文地理,2003,(3):60—63.[35]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1):31—34.[36]范能船.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旅游[J].旅游学刊,1990,(4):52—55.[37]林哲浩、崔哲浩.试析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J].延边大学学报,2000,(1)::31—33.[38]朱桂凤.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J].学术交流,1999,(2):212—214.[39]周松柏.贵州佛教寺院旅游价值述评[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39—41.[40]王玉明.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2):83—85.[41]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65—68.[42]马进福.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及深度开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111—116.[43]翟文.宗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拉卜楞寺为例[D].兰州大学,2007.[44]陈炜.西南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以桂林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5):110—113.[45]曹绘嶷.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2,(4):48—51.[46]阮卫红、余学新.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7,(5):134—136.[47]李学江.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J].山东经济,2003,(5):13—15.[48]潘宝明、孙丰念、周丽君.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6—118.[49]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42—45.[50]张明川、蔡东洲.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4):353—356.[51]胡文海.试论安徽省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池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1):62—64.[52]陈炜.论西部地区宗教文化旅游圈的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8,(3):181—185.[53]张燕.陕西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50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于志斌.安徽佛教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学术界,1994,(2):53—57.[55]孙爱丽、王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3):110—113;吴攀升.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国土经济,2003,(8):6—9.[56]夏海明.探究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建设[J].特区经济,2007,(1):184—185.[57]李铁松、胡大鹏.峨眉山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4):45—49.[58]彭蝶飞、邹冬生.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及其开发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6,(6):135—139.[59]王凯、魏敏.宗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模式探讨——长沙市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个案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4):21—25.[60]崔凤军、刘家明.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3):377—382.[61]侯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90—92.[62]汪健萍.宗教生态旅游及其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69—71.[63]陆群.宗教生态旅游: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2001,(2):60—64.[64]彭蝶飞、崔海波等.基于调查分析的南岳衡山生态旅游市场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8,(2):347—352.[65]林润泽.试论三平风景区宗教生态旅游及其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9—42.[66]彭明勇.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对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67]杨超.宗教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J].山西建筑,2010,(11):29—31.[68]朱勇学、潘鄱.佛教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54—58.[69]梁景之、秦永章.传承、保护和利用——藏传佛教文化遗产的现代走向[J].西藏大学学报,2002,(2):67—72.[70]赵萍.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75.[71]田富强.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及对策试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2):94—100.[72]昃冬.试探藏传佛教对藏区旅游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8—50.[73]邱广艳.承德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74]施刘怀.寺庙文化与旅游发展一关于迪庆松赞林寺的调查[J].宗教学研究,2001,(4):129—134;白玛措.松潘本教寺院旅游调查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5):102—106.[75]杨慧英,杨桂红.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商品作坊开发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125—128.[76]代平.雍和宫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力及市场开发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77]陈烨.八思巴字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53—57.51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简历姓名:石磊出生年月:1981年9月学习及工作简历:2004年7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今工作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2011年9月至今在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学习,攻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快乐时光,我感慨颇多。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炜教授,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旅游学院的李少游书记、王金叶院长、吴忠军院长、伍进院长及其他授课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提供的极大帮助。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提供帮助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尹立军副教授、旅游教研室主任亚吉副教授以及苏洪文副教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和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各位领导和同仁,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的文献支持。感谢和我一起愉快度过研究生生活的各位同窗好友,正是你们的无私帮助,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疑惑,让我两年不虚度。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家庭,我的每一点成就都凝结着他们的希望,他们无私的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