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1 KB
- 2022-06-16 12:29:2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追踪北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北京就是这些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经济对整个世界和谐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的背景下,学术界也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中国经济,这里面也自然包括了中国的首都—北京。2005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学术大师来到了北京,其中就包括了可谓“皇冠上名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一、北京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2005年之前,当谈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北京的联系时,多是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个学术机构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于1994年8月,是集研究、教学和培训于一体的非盈利性实体机构。这是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其目的在于动员国内外资金,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经济学者,为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当代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自1995年3月研究中心成立请到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到会并做讲演后,研究中心请到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京,如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应和詹姆士·莫里斯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Stiglitz)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和弗农·史密斯教授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共有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受研究中心邀请,作了12次演讲或讲座。1表12-11995-200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演一览表序号时间演讲者11995年3月10日道格拉斯·诺斯21995月3月罗伯特·蒙代尔31997年4月17日詹姆士·莫里斯41998年7月20日约瑟夫·斯蒂格利兹51999年6月25日罗伯特·W·福格尔62002年3月20日道格拉斯·诺斯72003年3月20日罗伯特·蒙代尔82003年12月4日詹姆斯·海克曼92003年12月5日詹姆斯·海克曼、弗农·史密斯102004年6月21日罗伯特·W·福格尔112004年8月24日道格拉斯·诺斯122004年9月18日詹姆士·莫里斯随后,越来越多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各种形式走进了北京,随着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到来,国内对诺贝尔奖、特别是经济学奖及这些奖项获得者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他们再也不是遥远国度里触不可及的人物。这些顶尖大师正逐渐出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谈论着中国经济中最受人们关注的各个话题。他们的见解,不但开拓了国内科研机构、学者的眼界,也给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但应当看到的是,在举办2005年诺贝尔奖论坛之前,来到北京的诺贝尔奖得主、特别是经济学奖得主来京基本上还都是通过一些专业性的学术机构进行运作,参与人员也多以某特写大学、科研机构的师生、学者为主,其所影响的范围还是在学术范围内,影响力还是较为有限的。另外,这些学者来华时所采用的形式也多以单人的讲演或讲座为主,现场互动较1根据新浪网(www.sina.com.cn)报道综合整理。1
少,与听众或参与人员没有直接的沟通,效果也较为一般。二、北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的特点与意义(一)北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概述为了更好地发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影响力,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2005年5月30日至6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以“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为主题的“2005年诺贝尔奖论坛”,邀请了历届世界著名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来为北京的发展“把脉开方”,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北京。此次论坛旨在通过举办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中心的系列学术讲座和座谈等活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和务实对话的平台,塑造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都市和文化名城的形象,打造“学术北京”的独特品牌。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使得北京各界能够有所启发,共同为建造“新北京”出谋划策。在此次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剑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克里茨、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龙•史密斯、加利福尼亚大学计量经济学教授克莱夫•格兰杰等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共12人齐聚北京,并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中国人大常委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北京多名知名企业家参与了此次盛会。1表12-2200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演讲题目演讲者得奖届数演讲题目主持人罗伯特·蒙代尔1999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大辩论林毅夫(RobertAMundell)罗伯特·福格尔1993年预测21世纪的人口寿命蔡昉(RobertW.Fogel)约翰·纳什1994年理想货币与渐近理想货币王则柯(JohnF.Nash)詹姆斯·莫里斯1996年如何在发展的经济体中征税张维迎(JamesMirrlees)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4年老龄化下养老财务支持钱颖一(EdwardPrescott)克莱夫·格兰杰2003年经济预测与北京奥运汪同三(CliveW.J.Granger)弗农·史密斯2002年经济全球化:一个和平的字眼张小济(VernonSmith)(二)北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的特点与之前的各次诺贝尔奖得主来京参加的各种活动相比,此次论坛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创性此次诺奖论坛作为一个开始,为今后北京举行世界最高级学术活动开创了先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次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政府主办,是第一次由政府出面主办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本届诺贝尔奖北京论坛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这么多不同研究领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出现在北京,这在中国和亚洲也都是首次,从世界范围来说,此前也只有莫斯科曾经举办过一次类似活动。在当今世界,能够在一次论坛上聚拢如此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概也只有北京能够做到。这客观上是因为目前健在2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仅由于其身份特殊,研究和其他事务十分繁忙,而且普遍年龄较大,行动的便利性比不上中青年经济学家;另外,这此专家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很难找到一个他们关心的共同话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十分不易的。1相关资料源于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
2、规模性本届诺贝尔奖北京论坛有7为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同时还有五位虽非诺奖得主却也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出席论坛;其次,为他们主持演讲的是中国知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而多达500人的正式代表也都是专业人士,其中包括中央和北京市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的领导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甚至200位旁听者也是来自高等院校的教师及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由此可以看出,此次会议规格规模和规格是空前的。3、学术性此次论坛定位于“学术北京”,这与其它经济性论坛有着本质的区别,把着眼点放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向我国经济界、学术界介绍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战略研究支持”等方面。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经济理论研讨会越来越多,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越来越积极地出席这些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国经济的成就,而是为了更深入、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对一般学者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和科学,本次论坛上7位得主针对人民币汇率、奥运经济等热门话题进行了学术层面的研究,他们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无论立场、观点如何,都是严谨的学术探讨,相信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三)北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的意义此次论坛是北京目前举办过的最高层次学术论坛,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了论坛本身。1、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形像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发展证明:一个城市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经济方面的改善,也需要更多的文化、学术等人文环境的提升。而此次论坛,就是这个论坛最好的注解。由7位诺奖获得者领衔“北京论坛”,可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端”论坛,也是一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经济交流,体现了北京高层借助国际经济大师的智慧,共同探讨北京未来发展的务实精神和科学态度。7位诺奖获得者均是近10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以及对世界经济大势的分析、研讨,应当说也均处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前沿,由他们携手出席“北京论坛”,不仅将为北京的未来发展提供世界一流的经济理论支撑,而且将提高北京在世界大都市竞争中的国际关注度,提升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2、加速了北京与世界的交流诺奖得主们看重和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动态,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看作一个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此次论坛并不仅仅是将这七位诺奖得主“请进来”,吸收将世界顶级的经济智慧与理论应用于北京的各项建设,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将北京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未来发展前景传播向世界,让世界对中国、对北京有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使北京“走出去”,实现北京与世界的交融。3、促进北京学术研究那斯达克股票市场中国首席代表劳伦斯•潘说过:“即使在美国,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在一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张维迎是国内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但在这次论坛,他“甘当绿叶”,为詹姆斯•莫里斯教授的演讲担当主持人。而从事相同工作的还包括林毅夫、谢平、樊纲、钱颖一、张小济等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在学术界之外,这些经济学大师们的声音还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部正式演讲,直播总时近10个小时。据统计,采访论坛的记者多达200余名。直播高端经济论坛在中国的电视上尚属首次,而中国的报纸、电台集中报道一次学术活动,也是并无先例。通过此次论坛,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不仅带来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国内的经济学者感觉到了压力。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精辟的讲解都给现场及关注论坛的学者与研究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经济学大师们的到来,除了给北京带3
来了人气之外,还增强了北京的经济学学术氛围,令北京作为一座学术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4、增强了北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要实现对其经济和社会的管理,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制定;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优势产业的认证,特色经济的挖掘,这些都需社会科学先行一步,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本次论坛开幕的第一天,作为主人,王岐山市长就向客人们提出,希望他们为北京的发展“把脉开方”。他说,这次诺贝尔北京论坛可能会听到大师们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谈一谈看法,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北京,进而通过交流和谈话,能够使得大家都有所启发,对中国的问题能够把脉把得更准,把北京的问题把得更准。而客人们也没有令市长失望。他们的演讲,“和中国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中国现存的困难进行了剖析”。诺奖得主所提出的问题包括奥运、人口、老龄化、贸易冲突、税收、货币政策等等。在奥运问题上,诺奖得主克里夫·格兰杰教授用计量学的方法预测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人数,进而对北京奥运会如何赢利发表看法,关注点细到运动员宿舍、签证等小问题,同时,他也建议北京的路牌使用标准的英文,这对增加旅游收入很有帮助。像格兰杰教授这样为北京支招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大师们对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纺织品贸易冲突、汇率的关注度尤其高。弗农·史密斯教授直言: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是个非常糟糕的政策。约翰·纳什则指出,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违反了WTO自由贸易规则,中国应该请律师申诉。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则在多个场合屡次支持中国政府对汇率问题的态度,认为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人民币汇率,而且,贸然改革会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危害。对于这两个目前的“敏感问题”,这些国际经济学大师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态度。借助这些声音,相信北京能够选择出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法。三、展望与附录这是首次有这么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世界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同时聚会在北京。“经济学家与中国的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家们进行交流和会谈,共同研究人类的和谐发展,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又充分表明了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对北京发展的重视和信心。”借助“200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北京获得了知识、人气,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它是一个开始,它为北京举行世界最高级学术活动开创了先河。相信经过多年之后,提起这次盛会,大家仍会津津乐道,而且,更会发现,它的影响不仅仅在现在,更在将来。附录:1近二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贡献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ò200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获奖理由: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ò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ò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III)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CliveW.J.Granger)获奖理由:在经济时间数列中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ò2002年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L.1根据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nobel.se/economics/laureates/)翻译后整理而成。4
Smith)获奖理由: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ò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获奖理由: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ò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L.McFadden)获奖理由: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ò1999年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RobertA.Mundell)获奖理由: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的分析做出了伟大贡献。ò1998年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获奖理由:对福利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做出了突破性贡献。ò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斯(MyronS.Scholes)和罗伯特-默顿(RobertC.Merton)获奖理由:前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后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ò1996年英国人(JamesA.Mirrlees)和美国人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获奖理由: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ò1995年美国人罗伯特-卢卡斯(RobertE.LucasJr.)获奖理由: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ò1994年美国人约翰-海萨尼(JohnC.Harsanyi)和美国人约翰-纳什(JohnF.NashJr.)以及德国人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Selten)获奖理由: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ò1993年美国人罗伯特-福格尔(RobertW.Fogel)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获奖理由:前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后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ò1992年美国人加里-贝克(GaryS.Becker)获奖理由: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ò1991年英国人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获奖理由: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ò1990年美国人哈里-马科维茨(HarryM.Markowitz)、默顿-米勒(MertonH.5
Miller)和威廉-夏普(WilliamF.Sharpe)获奖理由: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ò1989年挪威人特里夫-哈维默(TrygveHaavelmo)获奖理由: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ò1988年法国人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Allais)获奖理由: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ò1987年美国人罗伯特-索洛(RobertM.Solow)获奖理由: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ò1986年美国人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Jr.)获奖理由: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ò1985年意大利人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获奖理由: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呼伦贝尔兴安盟专版)2018年中考地理复习方案章末训练(五)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倾力之作
-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吉文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 纽贝尔8028b简易使用说明(软件)
- 德约科维奇:保卫贝尔格莱德
- 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ew
- 福禄贝尔主要教育思想评析与反思
- 呼伦贝尔市健康教育工作手册l
- 工程力学 第22章 达朗贝尔原理
- 瞄准疾病的利器——英美科学家因基因靶向技术获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与信息经济学_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理论简述
-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呼伦贝尔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
- 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
-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长白山天池、沈阳故宫、安阳空调
- 克洛斯贝尔创立纪念祭
-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范式_2_省略_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_赵晶
- g蛋白偶联受体_七次跨膜结构的超_省略_分子_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_路伟振
-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工艺学硕士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