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2 KB
  • 2022-06-16 12:11:33 发布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师用书:04屈原列传word版含解析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列传阶段1晨读-开卷有益(名段诵读积沙成丘]题三闾大夫庙[唐]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内容赏析】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流”在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味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阶段2预习-展础夯实(知识梳理归纳积累][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一一千言万语总关音谗谄(chan)枯槁(gao)蝉蜕(tui)••滋垢(g6u)•弹冠(guan)莞尔(w^n)••渔父(珀)•汩罗江(mi)温蟆(hu&)••娴于辞令(xian)•濯淖污泥(zhuo)(nao)••博闻强识(zhi)•泥而不滓(nie)(zi)••谗人间之(jian)■怀瑾握瑜(jin)(yu)••疾痛惨怛(也)■靡不毕见(mi)(xian)••物之汶汶(men)■亡国破家相随属(zhu)■第2步识记通假一—奥妙无穷方块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摧”,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细(“细”同“黜”,罢免官职)⑹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第3步一词多义一一看我七十二变 「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⑴伐V自矜功俅(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徳(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r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脸理(名词,常病,轻病)I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Q)疾[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中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屈(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V时维九月,序屣三秋(动词,隶属,属于)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展(动词,管辖)■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4)疏<敢竭鄙怀,恭巩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Z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5)迁<予左迂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举岀,提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害不能誓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茹词,氧用)⑹举$〔条人如不能举(动词,尽)此妇无礼节達动自专由(名词,行动,举动)今亡亦死,举夫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推荐,选拔)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占,占领)中江举帆(动词,挂起,升起)举世韭之而不加沮(形容词,全)第4步词类活用一一词性变异含义迥(1)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独■⑵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4)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夭夭地■(1)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⑺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徳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凰■(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仃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育(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第5步古今异义一一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处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土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编造骗人白勺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容。今义:色彩;颜料或染料。(4)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5)皆祖屈原Z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译込“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判断句)⑵秦虎狼之虱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4)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译文:端方止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译文:不被事物拘束。(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込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个人,又有谁愿意讣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常识•速览] [识人物]操守坚定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但仍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屮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Z-o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宇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念祖国的爱国主义 思想,形成了他诗作的基调。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探背景]太史公变调《屈原列传》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0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原因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几乎荡然无存,要凭史料來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从文章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岀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是文章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因此,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阶段3课堂-坯动探究(核心研读重点突破][整体探究]1•诵读全文,选用文木中的词语来分别概括屈原一牛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答案】屈原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任一疏f纟出一放流f迁f自沉。2.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答案】(1)课文自“屈平既细”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旬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眛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了。这样,作者 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3•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推崇他的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人人格;二是推崇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4.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答案】政治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文学才能《怀沙》《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炽热的感情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白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5.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乂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答案】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而来介绍《离骚》的。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吋,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徳。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吋,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6•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答案】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刀。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态。7.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本文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中含强烈情感,褒赞高洁,斥贬邪恶,评价作品和作者,蕴含赞颂之情。(2)叙述蕴含作者情感。如叙述屈原保持操守,含敬重之情;叙述屈原遭遇,含悲愤Z情。[局部•探究]1.翻译下列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译文: 【答案】(1)诚信而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不容于世。1.在翻译上题两个句子时,要想翻译准确,须关注其句式特征。那么,这两个句子都是何种句式?【答案】被动句。被动句及其常见类型1.定义: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2.文言文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形:规律句式例句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用“为”表示①为……②为……所……③为所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巡船所物色••③若属皆且为所虏••用“见”(受)表示①见……②见……于……③受……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用“被”表示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意念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词语①余羁縻不得还②戍卒叫,函谷举◊文白■对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娴于辞令。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对于应对的2辞也很娴熟。[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明: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治乱:偏义复词,义在“治”。这里作名词,指治国大计。娴(xidn):熟练、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悉。辞令:应对的语言。」在朝与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各国来使,应酬诸侯。楚怀王非常信因屈原之。「入:指进入朝堂。贝IJ:连词,就。王:指楚怀王。任礼[图议:计议,谋划商讨。接遇:接待。应对:应酬。“娴于辞令”,故有此言。任:信任。上官大夫与「上官:复姓。_大夫:官职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因而内心忌妒屈原的贤能。名。东周时,诸侯国官分卿、大夫、士三级。之:指代屈原。列:位次。争宠:争取楚怀王的宠幸。害:作“患”讲,这里是忌妒的意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其:代“屈原的”。」怀王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 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成了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按自己的之,屈平不与,「使:令。造为:制定。造,意思)作些改动,屈原不同意,[作;为,作。同义连用。宪令:国家法令。属(zhu):写作。而:就,承接连词。夺:改变,更改。之:代指屈原的草稿。见而欲夺之,是“见之而欲夺之”的省略。]因谗Z与:允许"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讲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每当一道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辻J因:于是,表顺承的连词。谗之:谗毁屈原,说肃[屈原的坏话。谗,谗言,作动词用,诋毁。为令:制定法令。为,写,制定,动词。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伐: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奸佞小人谄之蔽明也,邪曲之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害公也,方正Z不容也,故忧愁幽思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疾:恨、痛心。听:听觉,名词。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王听之不聪”至“方正之不容”,四个带“之”字的句子都无独立性,是“疾”的宾语。聪:明。谗谄(chan):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蔽:蒙蔽。明:明审。邪曲:“邪”与“曲”都是邪恶、不正之意。方正:端方正直之人。也:前四个均为带有感叹意思的叹词。后一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词。深思。而:因而。者:表提示停顿的语气词。犹:如同,好像,动词。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天是人的起源;父母又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困难就会追念反本,故劳苦倦极,本源(指上天和父母),所以人在疲倦、困惫,忧愁、苦恼时,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伤痛,内心悲痛时,未尝不呼父母也。I■始:与“本”同义。开始之处即是没有不竄父母的。[“本”,本源。古人认为天地造人;人从天地而来,故以天(地)为本。“人之始”的“人”指人类;“人之本”的“人”指每个人。穷:遭遇困厄。反:同“返”。■极:疲困。疾痛:疾苦、伤痛。惨怛(也):内心悲痛。怛,痛。_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谗人间之①,可谓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诬陷,可以说是处境非常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艰难。诚信而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之②作《离骚》,盖自怨生也。1正道直行: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一道德端正,品行正直。正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正道”与“直行”为同义连用,都是比喻说法。以:表动作行为目的,连词。间(jian):离间。①之:指代屈原竭忠尽智而怀王信任他的这种关系。间之,指这种关系被小人离间。信:诚信。而:转折连词。见:被。②之:取消]《国风》好句子的独立性。盖:大概。自:从,由。冶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写男女感情却从不过分失当,《小雅》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而不舌L。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却无背叛之心。而《离骚》则兼有二者的优点。他远古 帶,下道齐桓,屮述汤武,上溯帝学,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陈述商汤王和周武王,以刺世事。「淫:过分而失当。称、道、述: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都是动词,同义,都有“叙说”的意思。帝W(kii):传说中“五帝”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齐桓:齐桓公(?一前643),春秋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汤:商汤王,商朝的建立者。武: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以刺世事:用以_指责当世的政事。以,连词,表动作行为目的。_明道徳之广崇,治乱之他阐释真理和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与乱的规律,无不完全显现出来。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条贯:条理贯通。这里指“规律”。靡(mi):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无。靡一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毕:全部。见:同“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他的言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极大,举类迩而见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其:均为代词,代屈原。约:简约。微:含蓄精深。廉:正直、方正。称文: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称”与“举”同义,都有“称述”之意。小:平常事物。扌旨:同“旨”。类:事物。迩(讦):近事。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做比喻。称,称许。不容:不容于世, 不容于世俗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世、黑暗之世。_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脫壳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那样摆脱污秽环境,浮游在尘世之外,不沾染获世Z滋垢,博然泥而不滓者也。世的污垢,他仍然是一个洁身自好、岀污泥而不污浊的人。「自疏:自己疏远。濯:同“浊”。淖(nao):泥浆。蝉蜕:一蝉脱壳。蝉,名词作状语。以:表结果的连词。浮游:泥:同“泥而结构漫游,此指超脱。尘埃:比喻尘世。滋垢:污垢。甯(jiao):洁净。“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矶石,这里作“染黑”讲。滓(zi):污浊。不滓者”即“从污泥中出来却不被污染的人”。者:助词,与“不滓”组成名词性词组。指]推此代“不滓”的人。也:句末语气词。」探究[也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髙洁志向。_虽:即使。表让步的连词。.志也,虽与H月争光可也。推:推论,推崇。此志:指屈原不屈平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屈原已经被免除官职,这以后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与楚从亲,「既:已。表时间的副词。细:同“黜”,与楚国合纵亲善,罢免官职。其:此,代指“屈平既细”这件事。从:合纵,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惠王患之,乃令张秦惠王对这件事很担忧,就叫仪详去秦,厚币委质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信物,表示愿意说:“秦国十分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纵亲善,如果楚国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奉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贪心,听信了张仪的话,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就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答应割让的土地。 「患之:以之为患。意动用法。之,代词,代“齐与楚从亲”■这件事。乃:于是。详:假装。去:离开。厚币:丰厚的财(礼)物。币:财(礼)物。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诚:确实,果真。绝齐:绝于齐,与齐断绝交往。商、於(wii):秦地名,在今河南内乡一带。使使:派出使-者,第一个“使”是动词,派;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_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张仪骗楚使说:“我与怀王约定只割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楚国就把这事向楚怀怀王。诈:欺骗。约:商定。怒:愤怒。去:离王禀告。[开。归告怀王:即“归而告之于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派兵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八万人,虏楚将屈旬,遂取楚之汉中地。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旬,于是占领了楚国汉中一带土地。一大:大规模地。丹、淅:丹水和淅水。丹水发源于陕西商一县,向东流入河南,流经淅川,与淅水会合,至湖北丹江口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流经西峡、淅川等地。秦大破楚师事据《史记•索隐》载,是在丹水之北,淅水之南,时间在楚怀王十七年(前312)o屈匂(gai):姓屈,名勻,楚将。汉中:郡名。因在汉水中游一带.而得名。其地在今陕西的一部分与湖北的一部分。_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楚怀王于是出动国家的全部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在蓝田展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开激战。魏国得知这个消息,趁机偷袭楚国一直打到邓县一带。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楚军害怕了,从秦国退回来。而齐国一直(因为对楚怀怒不救楚,楚王绝齐的做法感到)恼怒而不岀兵救助楚国,楚国-大困。「悉:尽,全部。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处境肚为艰难。[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之:代指秦、楚兵战于蓝田这一消息。邓:今河南邓县。《史记•索隐》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竟:一直,副词。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廿心楚怀王说:“不希望获得土地,我能得到张仪心里就舒服张仪闻,张仪听到后,焉。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作了。”[“来”。甘心:快意"心里舒服。乃曰:“以一仪而当汉屮地,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之地,臣请往如楚。”如I楚,又因厚币请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造谎言。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释放走了张去张仪。仪离开。「以:用,拿,介词。当:相抵,相当,抵得上。往如:到,往。同义连用。因:以,用,拿,凭借,介词。用事者:当权者。设诡辩:编造骗人的假话。设,编造。诡辩,骗人的假话,谎言。姬:帝王或诸侯的妾。竟:竟然。复释:又释放。张仪第一次至楚,曾以六百里商、於地欺骗楚王。这是第二次到楚,所以说"是时屈平“复释”。去:使动用法,使……离开。_!这时,屈原已被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怀王疏远,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是:这,代词。在位: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原来的官位上。于:到,介词。顾反:回来。反厂同“返”,“顾反”同义连用。其①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②此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将唐眛。「①其:指代前面发生的事情。之:指楚国军楚国大将忌眛。[队。②其:楚国的。唐眛(m6):楚国将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这时候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唔。怀王想欲行,屈平Fh“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毋行。”「与楚婚: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初不如并丄。”[立,“楚往迎妇”。毋:禁止之词,不要。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怎么能断绝同秦国的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兵断了他的退路,就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拒不收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留。又跑回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来才弄回楚国下葬。稚子:小儿子。奈何:为什么。欢:友好。卒:终于。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商县东。留:扣留。以求割地:以之求割地。以,介词,译为“拿”、“用”。听:听从,接受。亡:逃跑。走:奔向。之:到,至。竟:最终。楚怀王死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o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即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顷襄:名横,在公元前298年,即楚怀王入秦第二年即位,是为顷襄王元年。立,即位。以:任命,动词。令尹:楚官名,相]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当于宰相。而那时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而不反也。国去却没能回来。咎(jiu):归罪,责怪。屈平既嫉之①,虽放流,眷屈原也因这件事而很恨子兰,即使被流放,仍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春念楚国,惦记怀王,不能忘记想返回朝廷,盼望嫉:恨。①之:指代幸君之一悟,俗之②一改也。怀王能幡然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子兰。放流:放逐。眷顾:眷念。系心:惦记,挂念。冀幸:希望,盼望。②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一:完全,彻底。俗:社会风气,指・其存君兴国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他思念国君想振兴楚国并而欲反覆之,一篇之想使国君和社会返回到正道的愿望,在《离骚》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中做了多次表达。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到朝廷。终于因此看出怀王始终没有悔悟。「其:指代屈原。存君兴国:思念君王想使国家振兴。存,_思念。覆:翻转过来。一篇:指《离骚》。三:不是实数,有“再三”的意思。]人君无愚智贤不致志:表达意愿。」国君无论愚笨忑是聪明,贤能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以自佐,「人君:国君。无:无论,副词,表条件。智:聪明。贤:有德有才。不肖:无德无才。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哪一个。以:表动作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举:选拔。自佐:辅佐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可是国破家亡的事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清平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的国家却多少代也不出现,这是因为国君所任用的忠臣并不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亡国:与是真正的忠臣,所任用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臣。[“破家”同义。随属(zhii):相随连续,接踵。治国:清平的国■家。累(向)世:许多代。其:大概,副词。谓:认为。_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犬夫、令尹子兰。军挫地削,亡其六郡,身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掉了六个郡,自己客死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会用人所招祸也。来的祸患。以:表原因。不知:不懂得。忠臣:就是辅佐帮助君王竭忠尽智,像屈原这样的人。分(fen):资质。惑:迷惑,蛊惑。亡其六郡:楚怀王十七年,秦占有楚汉中三十年,秦占有楚八郡;二十八年,秦夺取楚地重丘;城。以上都在六郡之内。身:自己。_为:被。知人:辨识人。此处指用人。.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令尹子兰听到屈原对他的不满非常愤怒,竟指使上官大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怒恼,就把屈原放逐了。「之:指“屈平既嫉之”。卒:终,竟。短:形容词作动词用,诋毁,说坏话。意译为“说屈原的坏话”。而:表承接的连词,就。迁之:以之迁。迁,放逐。之,代指屈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至于:到了。至,动词;于,介词。滨:水边。被(pi):同“披”。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水边。颜色:脸色,面容。形容:形一体,容貌。渔父见而问之一个老渔夫看到便问他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缘故让您来到了这里?”-之:代指屈原。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三闾(hi)大夫:掌管屈、景、昭王族三姓事务的官。欤:句末疑问语气词。故:缘[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故,原因。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污浊而我一个人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洁净‘众人都昏醉,而我一人清醒,是以见放。”举:全。混浊:形容(水)不清不洁。因此被放逐。”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独:独自,一个人。醉:醉酒,神志不清。是以:“以是”,因此。见:被,介词。渔父曰:“夫圣老渔夫说:“聪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明通达的人,不被事物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改变。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整个社会混浊,(您)为什么不顺应了潮流去推波助澜呢?众人 皆醉,何不饰其糟而啜其醯?何故怀都昏醉,(您)为什么不跟着吃点酒渣喝点薄酒呢?什么缘故使您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于:介词,被。鋪:吃。糟:酒渣。啜(chud):喝。醯(11):淡酒。怀瑾握瑜:从字面看是说怀藏美玉手握美玉,实际上是比喻屈原保持高才美德。瑾、瑜,都是美玉。自令:令自己,使自己。见: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怀抱自己的高洁品质,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圣人:聪明通达的人。被,介词。为:句末]屈原曰:“吾闻之①,新表疑问的语气词。J—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沐者必弹冠,新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浴者必振衣,人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又谁能以身Z察察,受物Z汶汶者乎!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我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高-Z白而蒙世俗Z温蟆乎!”「①之:指代以下洁的品德蒙上浊世的污垢呢!”的话。新:刚,才,副词。弹冠: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振:抖动。人:这里指志行高洁的人。察察:洁净的样子。受:蒙受。物:指社会客观环境。汶汶(018):玷辱。者乎:复合语气助词。赴:奔赴。常流:的长流,指江水。乎:于,在,介词。安:怎么。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蟻(hud):尘垢。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就写作了一篇《怀沙》賦。于是怀抱着遂自沉汨罗以死。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乃:于是。《怀沙》:楚辞■篇名。在《怀沙》中屈原透露了自己的死讯:“知死不可让(辞)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法)兮。”这样,司马迁才加以引用。赋:这里指的是楚辞这种文体,即所谓“屈赋”。这是一种押韵的、句式长短错杂有致而便于铺陈事物、抒发性情的文体。遂:就。汨(mi)罗:汨罗江,在湖南省。以:而。 屈原既死Z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爱好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文学并以善于作赋而被世人称道;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之徒:这一类人。者:表提顿的语气词。宋直言才目氯[玉:字子渊。鄢(今湖北省宜城)人,与唐勒、景差同时受业于屈原,他以赋著称,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楚辞《九辩》被认为是他所作。唐勒:楚大夫,与宋玉同时。景差:楚人,楚辞《大招》一篇有人认为是他所作。辞:文辞,这里指文学。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以:介词,凭借。见:介词,被。称:称道。祖:效法。从容辞令:说话得]其后楚口以肖I],数十年体,善于应对。竟为秦所灭。后终于被秦国灭了。H: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竟:终于,表结果的副词。为:被,介词,表被动。悲其志。志: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为屈原的志趣而悲伤。趣。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沉渊,「适:到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的地方,……去。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忍不住流泪,想像中好像见到了屈原这个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凭着自己的才能,「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吊:悼念死者。贾谊赴任长沙王太傅时,过湘水,写《吊屈原]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赋》。」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他自己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 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服鸟赋》: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期间写的一篇赋。去就:去,指被贬归野。就,指在朝为官。爽然:茫然。阶段4素材-口积刀累⑫谍内索iM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辉屈原在其作品《涉江》中写道:“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遭受奸臣谗毁,被楚王流放之时,在郁闷愤激之中写下的诗句。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迫害,他总能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所以司马迂深情赞美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应用角度】本材料可用于“责任”“理想”“执着”“直面苦难”“忠诚”“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⑫馆点素材郎平:雄心志四海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F人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又带领中国女排再次站上 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媒评文摘】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拜谒屈原祠杜鸿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的意味。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荫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挡住了芜杂的尘世喧嚣。走到祠堂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近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他本可以做一位归隐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洪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却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小小的汨罗河,成了他的归宿。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唯一的结果。屈原的一生是入世的、积极的。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原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 观的必然,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态度。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这样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他的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鱼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的抚慰。那些安魂的手,一直抚慰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是抚慰了一个忠魂,更是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身着广袖长袍,头戴翘头巾,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塑像是青铜制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抽搐,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橘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祠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豁然开朗。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者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投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精要赏析】这篇文章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先写屈原故里的牌坊,简单交代牌坊所处的环境;再写来到祠堂的山脚下仰望屈原,重点写了屈原的傲骨、正直、大爱和忠魂;最后写来到屈原面前,作者对屈原祠的观察以及对屈原的思考。这样,就使得本文结构清晰明朗,便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读者对人物的认识。 阶段5训练-落实提升(课堂回馈即时达标)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09592037]A.自疏濯淖污泥Z屮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解析】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项,“质”同“贽”o【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屮兵以深入击秦••【解析】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9592038]A.①屈平之作《离骚》②邪曲之害公也••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②以浮游尘埃之外••c.①顷襄王怒而迁Z②儡然泥而不滓者也••D・①战于蓝田②使于齐,顾反•• 【解析】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答案】A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解析】B项,“祖”名词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答案】A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9592039]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举贤以自佐【解析】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导学号:09592040】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脫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侯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诚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 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赏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鉛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阖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还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名称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匮:缺乏■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闻门闻:充满■【解析】B项,名:动词,称名。【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以庄为汝南太守A<••[于是关中为沃野以武安侯、魏其侯时议未易以人力为强寒■常引以为贤于己■于齐"则通苗济之间■[翟公刀犬署其门曰 DQ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解析】A项,为:动词,做,担任/动词,变成。B项,以:介词,因为/介词,用。C项,于:介词,比/介词,在。D项,乃:均为副词,于是。【答案】D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Z间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④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⑤与官屈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①③④B.②③⑤A.②④⑥D.①④⑤【解析】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答案】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庄喜好交友,斥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德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解析】C项,前后无因果关系。【答案】C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C・启示后人在交友I]寸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省。B.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解析】D项,“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答案】D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执宾主Z礼,以其贵下人。译文:(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译文:【答案】(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口是一般人呢!【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慕年长有德行的人,唯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式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式安侯田蚣、魏其侯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摩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唯恐迟误了。唏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晩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 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邦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屈原至于江滨……又爽然自失矣”,完成12〜15题。怀:怀抱着辞:言辞吊:悼念死者轻:不看重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及见贾生吊之D.同死生,轻去就■【解析】B项,文鋅,这里指文学。【答案】B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句中的“何”代词,解释为“什么”;②句中的“何”副词,解释为“为什么”;③句中的“以”介词,解释为“因为”;④句中的“以”连 词,表承接,译为“而”。【答案】C14.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徳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地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B.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是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联邪恶的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慨。C.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小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D.肯定了屈原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解析】A项,“含蓄地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错。C项,“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错。D项,“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错。【答案】B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2)及见贾生吊Z,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译文:【答案】(1)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乂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2)等到看了贾生凭吊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凭着自己的才能去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会欢迎他,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