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23 KB
  • 2022-06-16 12:11:35 发布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学案: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word版含答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11课屈原列传先读先知——文本助读H语言积累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圈然泥而不滓者也:(3)屈平既细:■(4)自疏濯淖污泥Z屮:(5)厚币委质事楚:■(6)被发行吟泽畔:■2.一词多义「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伐{怀王怒,大兴师俅秦:、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⑵疾「I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争宠而心害其能:⑶害I^[邪曲之害公也:(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⑷间I^I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屈平属草稿未定: ⑸属]^I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见而欲夺Z:■(6)见v靡不毕地:、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明于治乱:■(7)明v谗谄之蔽即也:、明道德之广崇:■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虚词归纳「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⑴而S•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何不其糟而啜其醯■、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1)乃S张仪闻,乃曰■.乃作《怀沙》之赋■2.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 今义:(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爵然泥而不滓者也:■(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⑶兵挫地削:(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7.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文:(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白为,举贤以白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 知人论世背景展示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 就在这一年的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汩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文化常识《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处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②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③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屮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i),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名言警句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1爵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蟻乎!文白对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名字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各国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来使,应酬答对各诸侯。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的宠爱,内心里忌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法令,屈原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夺之,屈平不与,因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犬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讲屈原的坏话,说:“君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每当一道法令定出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没有人能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穷则反本,故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在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劳苦、疲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事其君,谗人间Z,可谓穷矣。信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不过分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失当,《小雅》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而《离骚》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嘗,下道齐桓,兼有两者的优点。(他)远古上溯帝營,近代称道齐桓公,屮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徳中古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阐明道德Z广崇,治乱Z条贯,靡不毕见。其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故其称物芳。其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好的事物,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像婵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的污垢,(他)是一个不受世间污秽所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究他的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屈平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与屈原已(被)罢免官职,在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和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忧虑,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币委质事楚,曰:“秦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心,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就听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只割让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 离开秦国,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很生乞,便大规模调动军队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讨伐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一带把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旬,遂収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大将屈旬,并夺取了楚之汉屮地。怀王乃悉发国屮兵以深入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就出动了全国的军队,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秦地作战,与秦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说了这消息,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军。而齐国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出兵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困难。明年,秦害I」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怀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说:“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得到张仪,心里就舒服了。”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之地,请允许我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到了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靳尚,并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疏远,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从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友好关系!”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式关后,秦国的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害g 截断了怀王归楚的后路,就扣留了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长子顷襄王立,以英弟子兰为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没能回来。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惦记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国君能够一旦醒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这种)意愿。然而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资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为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土地,自己客死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让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生气,就放逐屈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都混浊却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个人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醯?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渣喝那薄酒?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能用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玷辱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蛭乎!”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跳到汨罗江死了。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爱好文学,并且以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口以肖U,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痛惜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屈原的志趣。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忍不住流着泪,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想见屈原的为人。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 凭着自己的才能,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品读研讨——文本核心H整体把握1.脉络梳理气第1段)楚王信任,屈原得志(2、3段)遭谗被疏,忧作《离骚》屈原列传<(4〜9段)屈原被黜,国势衰微(10〜12段)自沉汨罗,楚为秦灭■(第13段)叹其不幸,赞其品格2.初读感知本文犁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要点突破1•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答:3.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延伸探究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后读厚积——文本拓展H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碧血丹一/《爱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犬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与楚国的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运用示例】皎洁的月光下,波涛汹涌。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硕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年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的泪滴!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2.课外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民族7节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目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选材感言】梅兰芳,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的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踏着他蓄须明志的足迹,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更读懂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那场灾难中觉醒并挣脱出来的精神内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屈原的苦涩与唯美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①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②,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之后,屈辱地死。他的心中,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大夫。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③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申辩;又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然而,害怕贫穷一直作为一种时代倾向,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但他却言辞铿锵:即使马上去死,也不做媚俗的事以求苟安和富贵。淹死诗人的常常是世俗的浊水。④楚地多水,汨罗幽深。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在浊流中,他能俯仰自如,情感之火不可遏止地燃烧,燃烧情感徐徐延展为一条闪亮的生命痕迹。他的独特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德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惋惜,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是纤细的豪放,是柔弱的顽强。⑤沉浸在晶莹的淸流、芬芳的花蕊之中,他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装扮那株深藏于心、尽情绽放的唯美之树。江山、社稷、国家、民生,一切都太过沉重与巨大。他一再昂然的勃发,又一再遭遇沉重的打压……但是,依然挺立成一株开花的树!屈原,那唯美的心花,在冷冷的风中,在凄凄的雨里,开得凄美而繁华!⑥ 【思悟要点】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比喻。为全文对屈原的讴歌和赞美奠定了基调。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句式工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屈原的特点。③这里的“柔弱”和“刚强”指什么?提示“柔弱”指他的孤独和贫困,“刚强”指他的坚强和执着。④“世俗的浊水”指什么?提示指黑暗的社会现实,屈原与之格格不入。⑤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与第五段相互呼应。⑥这里的“凄美”和“繁华”是否矛盾?为什么?提示不矛盾。“凄美”指屈原被排挤,生命凋零如落花;“繁华”指屈原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敬仰。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⑶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⑶忌妒/妨害(4)离间/-段时间⑸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⑻法令/使,让3.⑴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1)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2)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3)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5.⑴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2)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作动词,染黑(4)名词作动词,效法(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6.(1)〜(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 2.(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2)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3)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4)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口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6)(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冋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整体把握2.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要点突破1.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①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②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2.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I"可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3.(1)第一次对话形彖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延伸探究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