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91 KB
  • 2022-06-16 12:11:35 发布

职高苏教版《屈原列传》(教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列传教VH的1.了解屈原的牛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徳。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细^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Z”。王怎样“甚任”Z?为什么“甚任N"?分析:王甚任“为左徒“入则少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其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小的一支。(古代姓比氏人,后來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Z",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Z,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Ar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円‘、“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z不聪也,谗馆z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分析:分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口怨生也”,笫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甞……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儿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FI月争光”的高贵品质。(五)词语提示:(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Z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S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3)“秦,虎狼Z国S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5)“亡走赵,赵不内S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6)“复之秦”:之:动词,至I」。(7)“虽流放,脊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覽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S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耍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醍悟,风气全都改变。(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Z”: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而改变过来。(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口为,举贤以口佐"无:无论。口为。口佐:既为口,佐口,宾语前置。(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肓的品徳。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祥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屮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口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二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木文具有浓厚的抒悄色彩,叙屮有情、倾向鲜明;议屮有情、肓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木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时数5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口然段,说说口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耍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笫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Z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口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肓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力•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屮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示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口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二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屮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木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示,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人精神和伟人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耍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耍把握住这一特点。关于研读方法: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漁•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人精神和伟人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屮学阶段最示讲读史传文,学完以示,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三)逐段解解难句,编写内容提纲。做法:这一步骤的冃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F。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耍。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1.关于第一大段。(1)难句解释:“屈原者,名干,楚Z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木定,上官人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让学生明确:上官人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人夫等守I口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口:以为TF•我莫能为"也。”——让学生明确:用了“口”,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止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因才能卓越重用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因忧愁幽思作《离骚》第二课时1.关于第二大段。(1)难句解释:“惠王患Z,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rM弋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二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张仪闻,乃H:4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小——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屮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憾,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Z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JllZo今将以上庸Z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i匡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2)行文思路: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耍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点拨:写了三方而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帘,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 原这样端方正肓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写屈原由见细到见迁屈原虽遭流放,仍脊念君国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1.关于三、四两大段。(1)难句解释:“乃作《怀沙》Z赋。于是怀石,遂口投汩罗以死。”——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IH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二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覽长沙为楚Z先王始封Z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让学生明确:件IT,幕仿、效法的意思,古代叫FT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木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齬”,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而。(2)行文思路: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口述口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耍保持口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第三课时(四)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人;最集屮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殆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屮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然示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耍读出咏叹语气。(1)关于《离骚》的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口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血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口己和朝廷中馋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口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耍进一步修养口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口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止的评判Z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枇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屮的追求和遭遇。第三人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屮,他听 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屮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血祖国的人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示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口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Z惮殃兮,恐皇舆Z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口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Z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肯言冷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春客(忠言宜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屮伤,而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溢(?,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关于整段的文意和难句。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板&(一)作《离骚》的缘由(……“盖口怨生也”)(二)《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评介内容:明道德、治乱《离骚》写作特色:文约辞微(三)评论屈原的伟人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人穷则反木,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二“劳苦倦极二课木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咽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明道德Z广崇,治乱Z条贯,靡不毕见。”——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售”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覚“道德二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耍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而“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休解说。课本注释解释哟”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巾说;并不含蒂,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哟”的木义是“缠束二可引屮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報个这旬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肓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人,举类速而见义远。”——让学生明确:这两何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屮说。课木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 这两旬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巾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二具休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口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Z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屮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自疏摆淖污泥之屮”至“虽与11月争光可也”。——让学生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其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禅,人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3)关于这段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冃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吗日月争光二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別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Z崇高,治乱Z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二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岀第三人段写屈原与漁父的对话,自沉泪罗第四课时(五)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示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屈原既嫉Z,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Z—语,俗Z—改也。”——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何迁Z”,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覽“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Z,—篇Z中三致志焉。”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冋朝廷。“一篇之屮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屮概括出来的。“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关于这两段的行文思路:——让学生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阳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岀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覚两札I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3)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让学生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阳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口己也“绝宾客Z知,忘室家Z业,日夜思竭其不肖Z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Z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戢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口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立人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人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人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示,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屮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六)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该段。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界。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疋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彖化特征。(1)关于导语引路: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H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彖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耍紧紧扌II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彖化了的?(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让学生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濒色”,指而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佃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让学生明确:“铺,读?,“食叩勺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 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吾闻Z,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让学生明确:“沐”,指洗头「浴二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叩勺比喻说叨不愿让干净的身了再被灰尘玷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让学生明确「嚓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了,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让学生明确:“皓皓Z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口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3)关于行文思路:提出两个问题指名学生口答。(1)本段与全文的脉络关系怎样?(2)回答“导语引路”所提的两个问题,说说本段内部的脉络和写法。板卩:从全文紧承“顷襄王怒而迁Z”脉络看远接评介《离骚》屮“志洁行廉”与渔父的对话从段内冋答(一):生不容于卅用譬喻使脉络看冋答(二):死要坚持节操议论形象化(六)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而的一组问题:(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S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笫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凹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悄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止具有如上特色。第五课时(七)归纳、拓展有关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做法:教师先纵向板书名称,然示依次指名学生按项目回答有关知识。《汉书》、《三国志》屮的文章学生没有学过,由教师补充。板书只写明书名、作者、史体、是通史类还是断代史类就够了,其他口头上说一说即行。《史记》:西汉人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选为中学课文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毛遂口荐》、《屈原列传》等。《汉书》:东汉人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苏武传》曾一度选为中学课文,今删。 《后汉书》:南朝刘宋时人范晔(炉)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选为屮学课文的有《乐羊了妻》、《张衡传》。《三国志》:西晋人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To选为屮学课文的原有《隆屮对》,今删。我们读过的诸葛亮《出师表》,该书已全文收入《诸葛亮传》。《资治通鉴》:北宋人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选为中学课文的有:《赤壁Z战》、《李停?雪夜人蔡州》。教师补充说明: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IH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1H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二(八)秦以后历史散文阅读能力综合训练。提示:下文是《汉卩》中《霍光传》的最后部分,霍光,骤骑将军霍去病Z弟,以受汉武帝之命,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把持朝政一二I-年。霍光死,其家族犹权倾朝野,骄恣无节,发展到要谋反,被人告发后遭族灭。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写霍氏被族灭示的论功行赏、交代隼氏族灭的由来,以及汉室最后对霍氏的处理。先通读一遍,标点“宣帝始立”一段,然示再分段细读,做段示和篇末的题目。初,崔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隼氏必亡。夫奢则不逊①,不逊必海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Z有,众必害Z。霍氏秉权日久,害Z者多矣。天下害Z,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②”;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③。注:①[不逊]不顺乎礼义常道。逊,通“驯二②[泰盛]指权力太大,气焰太盛。“泰”,通“太二③[辄报闻]封建皇帝处理臣下奏章的一种方式,只说“已知道”,不依言处理。习题:(1)“逆道”,此处的意思是:A谋反Z道;B违反顺于礼义Z道;C违苗待人接物Z道。(2)“在人之右,人必害之”,联系下几句看,“右”和“害”的意思是:A上、害怕B右边、害怕;C上、忌恨;D右边、忌恨。(3)“陛下即爱厚Z,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几句的止确泽语是:A陛下即使爱崔氏给以优厚待遇,也应及时加以抑制,不使他们发展到自取灭亡的地步:B陛下如果厚爱霍氏,就应随时加以抑制,不让他发展到自取灭亡;C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随时加以打制,不让他们自取灭亡。参考答案:(1)B(2)C(3)A其示,霍后沫灭,而告雀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LI: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会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几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Z,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台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③,人谓主人口:’乡使听客Z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ifuiWZo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雀氏几有变,宜防绝Z。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Z费,臣无逆乱诛灭Z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Z,贵徙薪曲突Z策,使居焦发灼烂Z右。”上乃赐福吊十匹,后以为郎④。注:①[在突]直烟囱。②【上行】上朋,行:读h?ngo这句言那些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于上朋。③[不录言111!突]没把建议改为弯曲烟囱的人计算在有功者之内。录,计算。④[郎]郎官,宫廷侍卫。 习题:(1)“更为”的意思是、;“且”的意思是O(2)“余各以功次坐”是说:A其余的人凭救火Z功依次就坐;B其余的人都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C其余的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3)“且有变”,“变”的意思是、;“唯陛下察之”,“唯”的意思是(4)“贵徙薪曲突”二句的修辞方法是:A引用;B借代;C比喻;D省略。参考答案:(1)改换成;将耍。(2)Co(3)变乱;希望。(4)借代。“徙薪曲突之策”,代建议止乱于萌芽时之策;“焦发灼烂”,代乱起后止乱有功之人。宣帝始立谒见高庙①人将军光从接乘②上内严惮之③若有芒刻在背示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分軫乘天了从容体肆其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人主者不畜④霍氏之褐萌于膠乘注:①[高庙]汉高祖庙。②[从驻乘]跟随前去,骑马随侍皇帝车倒,乘:读shengo③[上内严惮Z)皇上小心非常害怕他。④【不畜】不容。标点参考答案:(立,)(庙,)(乘。)(Z,)(背。)(乘,)(体,)(焉。)(死,)(诛。)(口:“)(畜。)(祸,)(乘。”)至成帝时,为光置守冢百家①,吏卒奉词焉。元始二年②,封光从父昆弟③,曾孙阳为博望侯,千户④注:①“为光”句:言设置了一百户人家为霍光守坟墓。②[元始]汉平帝年号。③[从父昆弟]以父,叔伯父;昆弟,兄弟;霍光从父Z于是霞光的堂兄弟。④【千户】言霍阳享用一千户人家的赋税。(1)指出全文中的古音通假字。(2)指出“亡”字在句中的不同意义。①帝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②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③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主岀.爵之费。(3)准确译出下面的句了:①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②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③威震主者不容,崔氏Z祸,萌于軫乘。(4)简答下面的问题:①全文旨在揭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③结尾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揭示封建时代君臣Z间的矛盾斗争?参考答案:(1)“逊”通“驯”;“泰”通“太”;“乡”通“向”;“亡,通“无”;“寤”通“悟”;““畜”通“蓄”;“蓄”,容也。(2)“亡”的意义:①逃亡;②灭亡;③通“无”。(3)全国人忌很他们,而他们木身又以违反礼义常道行事,则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呢?②建议改装烟囱,搬走柴火的人没有受到什么好处,而把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奉为上客,(这合理吗?)③假使原先徐福的意见能得到施行,那国家就不会有(对功臣)划分封地、赏赐爵禄的 耗费了。(4)①全文旨在揭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应当遏止祸乱尚处在萌芽状态Z时,等祸乱发生,国家损失就大了。②这两面反映了封建时代有功重臣与皇室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重臣来说,切忌威震人主,以免招致灭族Z祸;从人主来说,又须平乱Z后做些安抚工作,以收买人心,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历史。附: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徙。他学识渊I専,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的言辞。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人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上官人夫跟屈原同属一个官阶,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分,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人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上官人夫就在怀王而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分,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馅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止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口己的道德端正,使口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售,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朝廷的政事。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鬲、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殆行端正。他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人;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此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II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屈平被罢免了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就指使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呈献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确实能同齐国绝交,秦愿意奉献商矜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心贪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商补六百里土地。张仪嵋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泰国,回楚国告诉怀王。怀王很气愤,便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泰国。泰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浙水一带把楚军打得人败,杀八万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匐,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屮地区。楚怀王于是全部发动国家的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胃到达邓县一带,楚军惧怕,从秦国撤退冋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第二年,秦国割让汉屮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仅听了说:“用一个张仅批个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而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候,屈平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了齐国;回到楚国以后,进谏怀王说:“为什 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楚国的大将唐昧。这时秦昭王同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和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了了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拒绝秦国的美意呢!”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拒不收留。又到泰国,终于死在秦国,示来才弄冋来葬在楚国。怀王的人儿了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了兰做个尹。楚国人抱怨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泰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始终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没有忘记楚国和怀王,希望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而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露出来。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凹到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一个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述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口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止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啊。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內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i,毓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结果,军队遭挫败,国上被削割,失掉了六郡,口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令尹了兰听说屈原痛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人夫在顷襄王的面前低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而行走一面吟唱,脸色然怦,身体和相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有个漁父见到,便问他说:“您不是三间人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说:“那聪明通达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朿,而能够跟世俗一道转移。整个社会浑浊,为什么不顺应潮流公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昏醉,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饮那薄酒呢?为什么耍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口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扪掉衣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口己的洁白Z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Z中,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受浊世的污垢呢?”他就作了个《怀沙》赋。于是怀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口杀了。屈原死示,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部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而,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