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2-12-21 13:30:04 发布

3弟子规经句古代故事初稿

  • 38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總敘第一篇[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經文講解弟子:學生、泛指每一個人。規:規則、規范。訓:教導,教誨。悌:友愛兄弟姐妹。謹信:謹慎而守信。泛愛眾:去愛、去幫助一切大眾。親仁:親近良師益友。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有多余的時間要通過努力學習來為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總敘講解總敘,就是一本書的總綱領。《弟子規》這本書是清朝李毓秀編成的,內容摘自《論語.學而》中的孔老夫子的教誨,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向我們講解了基礎的生活規范。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對兄弟姐妹要恭敬友愛;其次,對待生活中的言語行為等各方面都要養成謹慎的態度,都要合乎禮節,時時存著恭敬之心;并且要守信用;和其他人要和睦相處、真誠友愛;要親近良師益友,圣賢的經典本身就是陪伴我們一生的最好的良師;以上這些都是學習的根本,當做到了這些之后,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要珍惜時間,通過學習六藝,經典和其他有益的學問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使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歷史故事虞舜耕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原文】387 虞舜、姓姚名重华。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多少古圣先賢以至德垂憲萬世。這其中,大舜孝感動天的故事被后人廣為傳頌。虞舜,原本姓姚,名叫重華。父親是一個很頑固而不明事理的人,生母非常賢良,但不幸很早就去世了。后母是一個沒有婦德的人,生了弟弟取名為象,非常傲慢。三個人一起來謀害舜。處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舜沒有絲毫怨言,只是反省自己的過錯,有時跑到田野里,為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而痛哭流涕。舜對家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不僅感動了鄰里,甚至感動了天地萬物。真是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他在歷山這個地方耕種時,大象幫他耕田,小鳥為他衔草。他的美德被人們廣為傳頌。當時堯帝正要選撥繼承人,聽說了舜的事跡后,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考驗他對內的行持;又派了九個男子輔助他,考驗他對外立身處事的能力。在賢良的妻子的協助下,舜始終如一地對雙親盡著孝道,對弟弟更加友愛而恭謹。對于家人的謀害都能機智地躲避,而且沒有一絲嫌怨的心。他以一顆仁愛之心把所到之處都如德風華雨般受到教化。歷山當時的民風不好,農人好爭田,舜在歷山率先帶動禮讓的風氣387 ,使當地的民風由從前的農人爭田變為禮讓。他又到雷澤這個地方,隱惡揚善,使當地由一個毫無禮數的地方,在短暫的時間里就變成了互相謙讓的和諧之地。當堯帝把國家禪讓給了舜時,舜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歡心而傷感。大孝終身慕父母。對父母的那份仰慕不因為地位的變化而有絲毫地懈怠。最終,他的一片至德的孝心,終于感化了家人。舜能做到孝順,我們也能,有為者,亦若是,讓我們以舜為榜樣。孝親、順親,繼而把這份孝心擴大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啓發與思考1、大舜的家境是怎樣的?他為什么在田野上哭,為什么而哭呢?2、他在歷山耕種時,動物是怎樣幫他的呢?為什么會這樣?3、他每到一處就會使當地不良的民風轉好,舉例說明一下?為什么會如此呢?4、當舜擁有了國家之后,為什么不高興?5、最后他的父母轉變了嗎?為什么?看了大舜的故事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入則孝第二篇:[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經文講解[入则孝]:“入”是指在家中,從這一篇開始,是講从小我們在家中,应如何做一个好子女。父母有個孝順的孩子,心裏天天都感受到寬慰和心安。家庭的和樂與興旺,就從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恭敬做起。387 [父母呼,应勿缓]:“呼”就是呼喚,“應”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緩”就是遲緩。當聽到父母在呼唤、叫我們时,应該立即回答,不能迟缓。一個在家裏對父母都沒有禮貌的人,出外怎麽會有禮節,怎麽會懂得尊重別人呢?●相關經文《礼记·玉藻》篇:“父母呼,惟而不诺,手执业而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歷史故事曾参养志(定稿已發)【曾參養志】曾子養志。請與有餘。母囓其指。負薪歸廬。【原文】周曾參。字子輿。善養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父嗜羊棗。旣沒。參不忍食。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囓指以悟之。參忽心痛。負薪歸。妻為母蒸棃。不熟。出之。過勝母。避其名。不入。學於孔子。而傳孝經。李文耕謂凡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必學曾子之志於道。悟徹一貫。三省其身。不然。雖多備酒肉。曲承歡笑。異於徒養口腹幾何。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曾參的人,他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從小就非常孝順。但是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孝養父母的心志。不僅讓雙親每頓飯都吃得好,而且在吃完后,總是問父親還要把飯送給誰吃。他孝順雙親不因他們不在人世而有所改變。父亲喜欢吃羊枣。當父親過世后,他就再也不吃羊棗了。父親不在了,他更是為母親分擔了很多家務事。有一次,他上山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母親没有钱备办招待客387 人的东西,情急之下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手指头,好讓曾参能立刻趕回來。果然曾参在山里,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一樣痛了一阵,他意識到家里一定有什么事發生,于是就慌忙背了柴趕回家中。由于曾參一生恪守孝道,成為孔門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後人尊稱他爲曾子。他著有《孝經》,繼承孔老夫子的志向,被后世尊稱為“宗圣”。啓發與思考1、曾子在吃完飯後,爲什麽問父親還要把飯送給誰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父親過世后,曾子爲什麽不吃羊棗了?————————————————————————————3、母親咬破手指頭,曾子在山裏爲什麽會感覺到心痛?4、你從曾子身上學到了什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篇:[父母命,行勿懶]●經文講解[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我們做事情時,“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去做,不可以拖拖拉拉。而且歡歡喜喜去做,這正是為父母服務盡孝的好機會呀。●歷史故事1謹遵父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387 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白話解釋在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夫趙簡子想從他的兩個兒子中選出繼承人,大兒子名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但又不知道應該立哪一個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誡的言辭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并囑咐他們說:“要好好記住上面的話啊。”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關于竹簡的事,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當問他的竹簡在哪里時,結果他早就把竹簡弄丟了;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結果無恤竟然能把竹簡上的訓辭背誦得很熟練,當問他竹簡在哪里時,他便從衣袖子中取出來獻給父親。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就是趙襄子。后來趙襄子因為父親當年沒有立哥哥伯魯為繼承人,于是自己雖然有五個兒子,也不肯立為繼承人,而是立哥哥的兒子為代成君,代成君不幸很早就過世了,于是又立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為趙家的繼承人,就是趙獻子。啓發與思考1、大兒子伯魯聽父親的話嗎?他把父親交給的竹簡放在了哪里呢?2、無恤把竹簡放在了哪里?他對父親寫在上面的話是怎么做的呢?3、為什么趙簡子立兒子無恤為繼承人?387 1、當父母讓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有沒有認真地去做呢?2、無恤把父親的話牢記了多久,當父母囑咐我們要做的事,我們能堅持多久不忘呢?3、無恤為什么沒有立自己的兒子成為繼承人呢?從無恤的身上你學到了什么?●歷史故事2【伯俞泣杖】伯俞母杖。常悦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原文】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伯俞泣杖】漢朝的時候,在河南有一個孝子名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家教很嚴厲,不論他犯了多么小的過失,母親都會用拐杖打他。而伯俞總是跪在地上,毫無怨言地任母親責罰。有一天,當母親用拐杖打他時,他忽然大哭起來。母親覺得很387 奇怪,于是問他:“娘每次打你的時候,你都會和言悅色地接受,為什么今天卻哭起來了呢?”伯俞回答說:“從前兒子犯了錯,娘打我時,我感到很疼,知道娘的身體很健康;今天兒子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疼,知道娘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我害怕奉養您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所以就難過地哭起來。”孩子在父母的養育下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而父母正是在為兒女的操心中一天天衰老下去。生命是這樣的短暫,如白駒過隙瞬間消逝;生命也是這樣的脆弱,轉眼間雙親已是風燭殘年。不要忘記,行孝不能等啊。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連很小的過失,母親都要打伯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麽伯俞被母親打,明明很疼,卻都能和顏悅色地接受,而不向母親求情,免去責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俞被打時因為沒有感到疼痛而大哭,說明他平時挨打時心中有沒有想自己?那他會想什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父母叫你做一件事,而你正在做別的事,你會怎么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在做一位長輩交代的事,這時,正好另一位長輩并不知情,就叫你做別的事,那該怎么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篇:[父母教,須敬聼]●經文講解[父母教,須敬聼]: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做子女的應該恭敬聆聽父母的心聲,並努力做到。人生能有父母的教誨,是莫大的福分,我們要好好珍惜。如果在家中不服從父母的話,長大走向社會,也很難去聽從長輩、上司的話。沒有了誠敬之心,會錯失生命中多少的貴人和機會啊。●歷史故事【崔卢仕训】387 崔母卢氏。训子官箴。轻裘肥马。内愧于心。【原文】唐崔玄暐母卢氏。有贤操。尝诫子曰。吾闻从宦者。有人言其贫无以自存。是好消息。若资财充足。裘马轻肥。是恶消息。苟以禄廪奉亲、则可。不然、何异盗乎。纵无大咎。独不内愧于心。汝为吏、若不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宜识吾言。故玄暐以清白名。世之仕宦。每多财以奉亲。而亲不究所从来。此廉耻所以道丧也。崔氏教子明切。玄暐亦能恪守母诫。故自通籍至同平章事。皆以清谨称。录之以为仕训。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崔卢仕训(定稿已發)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崔名叫玄暐①。他的母亲盧氏非常賢良。有一次,盧氏训诫儿子說:“我每當聽到那些在外當官的人,生活得很清苦,这就是好消息;如果是有很多的財富,穿着轻软的皮衣,骑着肥壮的马,这就是不好的消息。如果能够用做官所應得的俸禄來奉养双亲,那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和强盗又有什么區别呢?就算没有很大的过失?(如被判了刑等罪)难道自己心里不知道惭愧嗎?你做了官,如果不忠心廉洁的話,怎么可以在天地间做人呢?应当牢牢地记着我的话。”崔玄暐謹記母親的教誨,后來成為一個清官,有清白的名聲。有些作官的,當拿著比應得的俸祿多的錢財來供奉雙親時,家人卻從不問這錢是從哪里來的,致使廉潔的風氣一天天的喪失掉了。而崔盧氏告誡兒子的話是那樣的懇切,兒子也牢記在心。不管他擔當什么樣的官職,都能保持廉潔的操守,真是為官者的榜樣啊。【注释】①暐:wěi,同“炜”。啓發與思考1、崔玄暐的母親盧氏告訴兒子什麽是好消息,什麽是不好的消息?—————————————————————————————387 2、爲什麽盧氏要這樣區分好消息和不好的消息呢?3、盧氏告訴她的孩子應該要怎樣做官?4、崔玄暐聼從他母親的教導了嗎?5、你平時的衣服、食物和用品,有浪費的現象嗎?6、你會把多餘的物品,送給需要它的人嗎?—————————————————————————————第五篇:[父母責,須順承]●經文講解[父母責,須順承]: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聼受,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父母,讓父母傷心。父母、老師嚴格督促要求我們,都是一片愛護之心,這樣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不斷成長進步。●歷史故事【道寿进杖】道寿尽礼。以事其亲。受杖谢教。文质彬彬。【原文】元萧道寿、母年八十。事养尽礼。每旦、候母起。夫妇亲侍盥栉。日三饭。必侍母食然后食。至夕、必侍母寝然后寝。母或怒。欲罚之。道寿自进杖。伏地以受。杖足。母命起、乃起。起复再拜。谢违教。拱立左右。俟色喜乃退。387 论语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人子事亲。本当始终尽礼。须臾无违。乃道寿必自进杖。伏地以受。命起乃起。起复再拜。敬谢违教。拱立左右。色喜乃退。尽礼之至矣。故录之以为好礼者法。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道壽進杖元朝時候,有一个名叫萧道寿的人。他的母親年紀已經八十歲了。他服侍、奉養母親非常尽礼。每天早晨,等候母親起床了,萧道寿夫妻兩個人親自侍奉母親洗脸、梳头。每天三頓飯,一定要等候母親吃過后,他們才去吃。到了晚上,一定要看著母親睡了,他們才去休息。有時候,母親生氣了,要責罰他,萧道寿就自己把杖遞到母親手中,跪在地上接受母親的打。打完后,母亲叫他起来,他才敢起来。起来后又拜謝母親的教導,并拱手站在母親的身邊,一直等到母親不再生氣,臉上有了笑容時才敢退出去。《德育故事》孔老夫子說過,當父母健在时,我們应该竭盡禮節去奉养他們。當父母不幸去世時,应该以礼来安葬他們。父母雖然已去世很久了,仍要时时以礼来尽我们的哀思之情。孝子就是這樣一刻也沒有忘記父母,始終如一地守禮。而蕭道壽正是為我們做出了一個行孝守禮的典范。啓發與思考1、萧道寿每天早晨是怎麼服侍母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天吃飯時,萧道寿是怎麼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當母親生氣時,萧道寿會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萧道寿被母親責罰之後,他會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被母親責罰時,他的心裡會怎麼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會不會麻煩爸爸媽媽來叫你起床?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早上穿衣、洗漱、梳頭,你會不會麻煩爸爸、媽媽指導、幫助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能自己把臉洗乾淨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為孩子,我們可以做哪些事來侍奉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能每天堅持做好這些事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當父母、老師指出我們的錯誤,或者責罰我們時,我們有沒有主動認錯?還是把錯誤推給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當被批評時,我們有沒有感謝父母師長的教誨與責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長輩指出你的缺點後,你有沒有馬上改過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篇:[冬則溫]●經文講解[冬則溫]:“溫”就是溫暖的意思。冬天天氣寒冷,年齡大的人比較怕冷,對父母要特別照顧,要讓他能夠溫暖舒服地過冬。這句話是指,當子女漸漸長大時,應關懷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讓父母身心安穩。雖然只提到冬和夏,但春天和秋天也是一樣的。●相關經典《禮記·曲禮》:“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凈,昏定而晨省。”●歷史故事【黄香温凊】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原文】汉黄香、字文强。江夏人。年九岁丧母。哀毁逾礼。乡人称其孝。家贫。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387 。冬日寒冷。以身温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极其诚。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后举孝廉。官至尚书令。王应照谓九龄幼童耳。以常情论。则扇枕温衾诸事。犹是父母爱子之所为。若子于父母。焉知此哉。卓哉文强。既知思母。又能孝父。九龄人能恪供子职。凡老大而不知孝。与孝而不尽力者。胥愧死矣。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黄香温凊(定稿已發)汉朝江夏地區有一個孩子名叫黃香,當他九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悲痛欲絕。母親走了,家境更加貧窮了,他做著艱苦的事情,一心服侍著父親。在炎熱的夏天,黄香就用扇子去搧凉父亲所睡的枕席,讓操勞了一天的父親能睡個好覺;在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了,好讓父親能很快地入睡;在父親生病時,黃香更是精心的照料。一鄉里的人都為他的孝心而感動。當時江夏的知府得知了黃香的孝行,于是表奏給了皇上,皇上賜了匾額為“江夏黃香,天下無雙”,讓天下人都來學習黃香。后来黄香官做到了尚书令。啓發與思考1、黃香在他母親去世后,有沒有被生活的困境打倒?—————————————————————————————2、黃香在炎夏和寒冬,氣溫變化時,首先想到的是誰的感受?—————————————————————————————3、黃香只是一個小孩,為什麽可以感動一鄉里的人,甚至影響到天下人?—————————————————————————————4、在冬天和夏天,你照顧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生活嗎?—————————————————————————————5、你還能想出怎樣照顧家人的方式呢?387 第七篇:[夏則凈]●經文講解[夏則凈]:“凈”就是涼爽的意思。夏天天氣炎熱,要讓父母很涼爽舒適地度過夏日。●歷史故事原文:汝等見朕于夏日盛暑不開窗,不納風涼,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此正古人所謂“但能心靜即身涼”也。且夏月不貪涼風,于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于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后來或致成病。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緣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出自康熙《庭訓格言》注釋:腠理:中醫指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和皮膚的紋理。白話解釋心靜身涼,祛暑之要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不僅使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的養生之道也令人贊賞。有一次他對皇子們說:“你們見我在三伏盛夏的大熱天里,不開窗戶,不吹涼風,這是從小就形成的習慣,也是由于心中清靜,所以身體不覺得熱,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心靜自然涼’的道理。盛夏不貪一時的涼快而吹風,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因為盛夏酷熱時,陰氣都被關閉在身體里了。要是貪圖一時涼快而吹風,反而會將熱氣關閉在體內,不能散發出來,當時不覺得有什么不舒服,以后或許會導致疾病。我經常遇見有些人在深秋季節的时候,就会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状况,都是因為夏天貪圖一时涼快,而將暑氣關閉在體內而造成脾胃不和的缘故。”啓發與思考1、康熙皇帝在盛夏爲什麽不吹涼風?387 1、炎熱的夏季,長時間在房間吹空調冷氣,會對身體有什麽影響?—————————————————————————————2、你在夏天是怎樣為父母祛暑的?3、你對“心靜自然涼”這句話有體會嗎?(你對“心靜自然涼”這句話有什么體會嗎?)—————————————————————————————第八篇:[晨則省]●經文講解[晨則省]:“省”,安慰問候的意思。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要問候父母,看父母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很安穩。如果跟爺爺、奶奶同住,更應該去向老人家問安,每天用笑臉面對長輩,看老人家睡眠休息的狀況是否安好,還有哪些生活和精神需要,都要能考慮到。(情節1、陳昉百犬,十幾代住一起,七八百口一起吃飯,溫馨和樂。對比:現代很多老人住養老院,精神孤寂。情節2、一孩子從小冷漠,不聼媽媽話,後來學弟子規,有一天孩子流著淚對老師說:“我三嵗記事起,母親從未對奶奶叫過一聲媽。”母親說:“我改”,孩子說:“我不信她,因爲她連父母都不孝。”情節3、文王一日三問安,雞鳴而起。)●歷史故事【文王问安】文王事父。一日三朝。问安侍膳。甘脂丰饶。【原文】周文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387 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周祚之长。历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启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温凊定省之常。人人当尽。亦人人所能尽者。所以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選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文王问安(定稿已發)周朝的周文王姓姬名叫昌。当他做父親王位的繼承人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早晨鸡叫的时候,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面去问安。當聽說父親身體很好時,文王就很歡喜。到了正午时候,再去问安。依然按照早晨时候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的做。有时候,當得知父親身体有点不舒服時,文王會感到很難過。走起路來都沒有精神。等到父親病好了,吃飯正常了,他才肯正常地用餐。每次給父親端上去的飯,他都要親自看看冷熱程度,看到父親吃完后,文王會問父親飯菜是不是可口,并且囑咐管理飯食的人飯樣不要重復,不要再上原來這幾樣飯菜,之后他才退下去。後來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完全遵循父親的做法行事。當文王生病時,武王不脫衣服、不解冠帶地侍奉。文王吃一次飯,他也只吃一次飯。文王吃兩次飯,他也吃兩次飯。這樣過了半個多月,父親的病全好了。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正是因为周文王有着这样好的德行才使得周朝一直以来都很昌盛。而他所做的正是这些晨昏定省的家常事。人人都应该尽到为人子的本分,也是人人都能够尽到的。我们谁没有父母,谁不想使后代昌盛呢?为什么不学习周文王的这些良好的德行呢?啓發與思考387 1、文王每天什麽時候起床?2、文王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做什麽?—————————————————————————————3、文王一天去看望父親幾次?—————————————————————————————4、知道父親身體很好,文王是什麽感受?—————————————————————————————5、知道父親生病了,文王是怎麽做的?—————————————————————————————6、文王是怎樣服侍父親用餐的?7、文王的身教,給兒子武王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8、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麽?—————————————————————————————第九篇:[昏則定]●經文講解[昏則定]:“定”,安定,指夜晚要侍候父母睡下,讓父母身心舒適,夜夢吉祥。每天放學回家后,要稟告父母今天在外的情形,讓父母放心。●歷史故事【庭坚涤秽】387 宋黄庭坚。官居太史。亲涤溺器。不以为耻。【原文】宋黄庭坚、字鲁直。一字山谷。又号双井老人。洪州分宁人也。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王应照谓溺器之涤。自有婢妾为之。惟孝子不以官职之显。失其子职之常。溺器且为亲涤之。其他子职。尚有不尽者乎。李文耕谓山谷所为。仿佛石建。皆乐供子职。不以贵显闲其心者也。《德育故事》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建奏事于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而礼之此段出自《汉书.萬石君列傳》庭坚涤秽(定稿已發)白話解釋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诗人名叫黄庭坚,字鲁直,别号山谷,还有一个别号叫双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宁县的人。在宋朝元祐年间当了太史的官。他天性很孝顺,虽然做了大官,聲名顯赫。可是侍奉母亲,却极尽诚意。凡是母亲的事務,他必定亲自去做。无论什么樣的活,他都不怕劳苦。每天晚上,一定要親自替母亲洗便桶。他家里仆役很多,却不叫他们去做。这是什么缘故呢?孝养父母,为他们做事,这本来是做儿子应该尽的本分,怎么可以叫他人分担自己的本分呢387 ?所以他没有一刻不尽自己的职责。他很喜欢做诗,并且做得很好。苏东坡給予黄庭坚的诗“独立万物之表”的美誉。而相同的,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大中大夫名叫石奋,他的儿子们都非常懂礼。其中儿子石建最孝顺。当石建当上了郎中令时,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亲。进入父亲的房间,小声向佣人打听父亲的身体情况,还亲自为父亲清洗内衣和便盆,洗干净后就悄悄交给佣人,并不让父亲知道。刷洗马桶这样的事,本来有家里的奴仆做就好了,只是孝子不因为自己的官职显赫而失去他的本分。为母亲刷洗马桶的事都这样的尽心,那么其他孝养的事自然也一定都为父母做到了。像黄庭坚和石建这样的孝子,他们以能尽子职作為一件快乐的事,并且不因为自己的官职的显赫,而使孝顺父母的心有片刻地懈怠。啓發與思考1、黃庭堅每天晚上回家,一定為母親做什麽事?2、黃庭堅位居顯官,爲什麽不讓家中婢仆代爲刷洗馬桶呢?3、黃庭堅不嫌馬桶髒嗎?—————————————————————————————4、連馬桶都每天刷洗,黃庭堅平時還會為母親做哪些活呢?5、你每天在家中為父母做過什麽?6、你打掃過家裏的馬桶(衛生間)嗎?—————————————————————————————387 第十篇:[出必告]●經文講解[出必告]:“告”,稟告。出門時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遠近,要講明你去哪一個地方,跟誰在一起,什麽時候回來,不可以讓父母為我們擔心。如果是在學校,回家時也要向老師稟報,讓老師知道你回家了,沒有到其它地方去,讓老師安心。●歷史故事忘本悖德 【原文】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出自《舊唐書.李皋列傳》白話解釋李皋,字子蘭,他天性非常孝顺。在唐朝德宗年間時,负责治理溫州政事。387 有一次李皋到境內的一個縣城去巡視的时候,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哭得很伤心。李皋看了很同情地询问她原由,老婆婆告诉他说:“我是姓李人家的媳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钧,一个叫李锷,先后都到京诚去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可是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一直没有回来探望过我。二十年来,我孤苦伶仃,家境贫穷,如今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生活的地步………。”话未说完,便哽咽悲伤,老泪纵横。李皋听罢,非常同情又愤慨。原来,老妇人兩個兒子都身居高官,名位和聲望都很顯赫。  李皋感慨地说:“为人子弟在家要恭敬雙親,尽孝道。在外才能把仁爱之心推及到一切人身上。真正做到做到這些,有空閑時用讀書來充實自己。像李钧、李锷这样忘本的人,在朝为官,怎么能公正地尽忠呢?”于是李氏把這兩個人的不孝行為上奏了朝廷。皇上得知,便下令免除两人的官职,并把他們發配到了远方,终身不录用他們當官。从此天下人都對他們感到羞耻,不愿与他們为伍。 父母把我們養大成人,恩德最重,情义最深。为人子女,应该知恩报德,以尽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立身处世,力行仁義的根本,是一個人的人格的基础。《孝经》上說:“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禮”。而李氏的兩個兒子自已取得了荣华富贵,卻对家中贫困的老母親,弃置不顾,违背德义,违逆天理,喪盡天良,天下人不愿意與他們為伍是應該的。啓發與思考1、李皋見到有老婦哭泣,就主動詢問,說明他是一位怎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7 2、李钧、李锷能在京城為官,說明他們很有能力,但為什麽會被皇上免官,並且終身不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皇上這樣處罰二人,對官員和百姓會有怎樣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我們出門時,沒有告訴家人要去哪里,那樣對嗎?—————————————————————————————5、當你所去的地方,家人并不贊同時,你應該怎么做呢?—————————————————————————————第十一篇:【返必面】●經文講解[反必面]:“面”,面見父母,讓父母看到你安全地回來,使他們得到寬心。從外面回到家中,要歡歡喜喜地到父母面前問候:“爸爸!媽媽!我回來了!”父母空閒時還可以跟他們講講一天發生的事情。我們如果能每天這樣做,也不感到厭煩,就是能夠體諒父母的心意,不讓他們牽挂,便是有孝心的表現。●歷史故事【杨黼活佛】杨黼修心。无际良箴。母即活佛。倒屣披衿。【原文】明杨黼慕蜀中无际大师。往访之。途遇老僧呼黼姓名。曰、无际大师是我之师。命我迎汝传语。见无际不如见活佛。黼曰。活佛安在。僧曰。但东归。见披衿倒屣者是矣。黼遂回。夜半扣门。母闻声喜甚。遂披衿倒屣而出。黼大悟。自是竭力孝亲。并注孝经数万言。人当寒夜远归。扣他人门且不应。惟母闻其子扣门则喜。衣不及扣。履不及穿。慌忙启关。此等慈悲心。何异活佛。然家家有活佛。舍近求远。何哉。杨黼专究性命。不理外物。但求悦亲。无愧佛子矣。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明朝时候,有个人名叫杨黼。他因为很佩服当时四川的无际大师387 的道行,于是就要到四川去访问他。当他走到了半路上時,碰见了一个老和尚,他喊着杨黼的姓名,并且对他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叫我来迎着你,并且叫我对你说,见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問:“活佛在什么地方呢?”和尚回答道:“你只要一直向东方走回去,那时候,当看见一个衣领不整、倒穿着鞋子的人,那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和尚的话,于是就回去了。正当半夜的时候,走到了家里,当他去敲门时,母亲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心里非常欢喜。就急急忙忙的披上了衣服,衣领都是开着的,倒穿着鞋子走了出来给他开门。杨黼一下子就觉悟了,明白了原來孝顺爹娘,比去见活佛还要好得多。从此以后,他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注了一部長達几万字的孝经。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杨黼回家敲門時,母親會倒穿鞋子走出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杨黼出門在外時,母親在家的境狀會是怎樣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黼後來竭力孝親,是因為明白了什麽?4、无际大师為什麽不讓弟子直接告訴他,要在家孝順親人呢?5、當我們回到家中時,家人知道嗎?你應該怎樣做呢?————————————————————————————6、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嗎?我們應該怎樣孝順親人呢?(這個故事,你有觸動嗎?我們可以怎樣孝順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篇:[居有常]●經文講解[居有常]:“居”,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固定。我們長大后都會到外面讀書求學或者工作成家,所居住的地方要讓父母曉得,不要經常變換,父母才會安心。此外,“居”還指我們的生活起居,除了居住有固定的場所387 之外,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要有規律。如果不曉得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生活不正常,也會讓父母為我們擔心。●歷史故事【公绰小斋】唐柳公绰。兄弟孔怀。教子礼法。不离小斋。【原文】唐柳公绰、非朝谒之日。平旦即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与弟公权及群从弟。皆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召子弟入。躬读经史讫。乃讲居家治官之法。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凡二十余年如一日。公绰为京兆尹。杖杀无礼之神策军将(庚午,以给事中柳公绰为京兆尹。公绰初赴府,有神策小将跃马横冲前导,公绰驻马,杖杀之。上无以罪之,退,谓左右曰:“汝曹须作意此人,朕亦畏之。”)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穆宗怒诘之。执礼不屈。帝退谓左右曰。汝曹须作意此人。朕亦畏之。其妻韩夫人。和丸教子者也。故子仲郢、孙璞、珪、璧、玭、皆官于朝。世以孝弟礼法。为士大夫宗。(唐节度使柳公绰妻韩氏。相国休之孙女也。治家严肃俭约。为缙绅家模范。归柳氏三年。未尝露齿。斥绫罗锦绣不御。每归觐。乘竹兜。二子青衣步屣以随。尝以苦参黄连熊胆为丸。赐诸子。每夜读、含之。以资勤苦。子仲郢。仕至尚书仆射。孙玭、御史大夫。)出自《德育故事》公绰小斋(定稿已發)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柳公绰。他当时在朝廷當京兆尹387 的官。在沒有上朝的日子里,當天剛亮,他就來到自已读书的小斋里。儿子们都穿着整齐,行早晨问安的礼节。柳公绰和他的弟弟柳公权以及堂兄弟们,都聚在一起吃饭。从早晨一直到晚上,他們就在这个小斋裏讀書。天黑了,家人们送来蠟燭,柳公绰就把子弟们叫进小斋来,親自領著读完了经史以后,对他们講述居家和做官的道理。这样講完以后,才回到寝室里去。儿子们再来问晚安,行昏定的礼节。这樣做了二十多年,從來沒有間斷。(妻子韓氏治家嚴謹,教子有方,常用苦参、黄连、熊胆等做成丸药,當兒子讀書時含在嘴里以此來幫他們養成勤苦的品性,后來幾個兒子都作了大官。他們家世代以孝悌傳家,實在是世大夫學習的典范。)被充材料:柳公绰曾经杖杀了一名无礼的神策军将,皇上也为他的正义而慑服。妻子韩氏,是宰相韩休的孙女儿。治理家务严谨庄肃、俭省简约,她常常用那些苦参、黄连、熊胆等做成丸药分给他的儿子们。每逢他們在晚上读书的时候,讓他們把這些丸藥含在嘴着,以此来帮助他们的勤苦。后来幾個儿子都作了大官,其中兒子柳仲郢,官做到尚书仆射。孙子柳玭,官做到御史大夫。他们家世代以孝悌传家,實在是世大夫學習的典范。啓發與思考1、柳公綽不上朝時,他和兄弟們每天在家中做什麽?2、他的孩子們早晨是怎樣行禮的?———————————————————————————3、柳公綽和兄弟們爲什麽會聚在一起吃飯?———————————————————————————4、每天晚上,柳公綽是怎樣教導孩子們的?387 5、柳公綽回到寢室后,他的孩子們是怎樣做的?—————————————————————————————6、柳公綽居家,率子弟小齋讀書的生活,為什麽能夠二十餘年如一日而不改變?—————————————————————————————7、你每天的生活起居有規律嗎?—————————————————————————————8、你有哪一件事是一直堅持做下來的?—————————————————————————————第十三篇:[業無變]●經文講解[業無變]:“業”,指你的學業、以後的事業或者工作。學習任何的才藝或者我們求學的過程,要認真專注,有定心,堅持深入下去,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成就,否則會一事無成。“一切法得成于忍”。“法”是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來。你沒有這個忍的功夫,就會想經常變換。如果學業、事業經常更換,父母當然也會為你操心。所以面對所做的事情,不可隨便改變。●歷史故事【原文】半途而废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己,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387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出自選自《后汉书.列女传》注:1、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出自《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出自《礼记.檀弓下第四》半途而廢(定稿已發)在漢朝的河南,有一个名叫乐羊子的人。有一次走在路上,拾到別人掉下的一塊金子,回家后交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名叫“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何況拾到別人掉下來的東西求得好處,從而使自己的品行受到污損呢?”羊子聽到妻子的話后內心感到非常慚愧,將金塊扔到野外,并且到遠方尋師求學。一年后羊子回家了。妻子問他為什么回來,羊子說:“長期在外面想家,沒有別的什么原因。”妻子于是拿著剪刀快步地走到織布機前,對他說:“布出自蠶茧,在織布機上織成,一根絲一根絲累積才能達到一寸,一寸一寸累積不止,最后才織成這樣成匹的布,現在要是割斷正在織的布,不就前功盡棄了嗎?您積累學問,應當每天知道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從而向美德接近。如果中途跑回來,與割斷這正在織的布有什么區別呢?”羊子聽了妻子的一番話后重新出外求學,這一去就是七年,終于學業有成。而妻子在家辛勤勞動,孝養婆婆。又把節省下的东西去很遠的地方送給羊子。啓發與思考1、羊子為什么會出外求學?—————————————————————————————2、羊子的妻子看到丈夫回來,是怎麽做的?3、學習和織布有什麽關係呢?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羊子後來是怎麽做的?—————————————————————————————5、你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有過半途而廢的想法嗎?6、羊子的妻子在家都做些什么呢?—————————————————————————————7、你知道當我們去上學的時候,家人都在為我們做些什么嗎?我們要怎樣報答他們的辛勤勞動呢?—————————————————————————————第十四篇:[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經文講解[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事雖小”,泛指一切事情無論大小,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為”,“擅”指隨自己的意思,擅自。也就是說事情即使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經過同意,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苟”,假使,如果;“虧”,缺陷、不完美。“苟擅為,子道虧”指假使你去做它,就會有損我們的品德,讓父母感到難過。●相關經典  《三國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歷史故事1一代良吏阮長之原文 阮长之,字茂景,陈留尉氏人也。时郡县田禄,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此后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后人。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分禄。长之去武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种前一日解印绶。初发京师,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在中书省直,夜往邻省,误著履出阁,依事自列门下;门下以暗夜人不知,不受列。长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暗室。”387 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出自《宋書.良吏列傳》白話解釋一代良吏阮長之阮長之,字茂景,陳留郡尉氏縣人,是南朝宋時的官員。他修身嚴謹,為官清廉。有一次在中書省值夜班时,夜晚去鄰省辦公事,誤穿了便鞋出門。他按照規定向上級部門——門下省呈交認錯書。門下省認為黑天里又沒有人看見,因此不應該算什么錯誤。阮長之堅持說自己犯了錯,并說:“我一輩子即使在暗室中也不做虧心事。”他從不私自占有任何東西。當初要去京城做官時,把人家送他的贈品都登记并封存起來,當后來回家乡时,把這些禮物全部还給送礼的人。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心里時時為他人著想。当时郡县的官员領取俸祿時,以芒种這個节气为界限,官员在芒种以前离任的,一年的俸禄都归下一任官员所有。如果是在芒種以后離任的,一年的俸禄都归前任官員所有。他當時要離開武昌郡時,新任的官员還没有到,他就在芒种的前一天离任。他政績顯著,受到人民的好評。當時人們談到善于治理政事的人時,都會交口称赞他。啓發與思考1、當時門下省認為這是一件不屬于犯錯的事,為什么阮長之還堅持呈交認錯書呢?2、他是怎樣對待親朋好友送的禮物的呢?—————————————————————————————3、為什么新任官員沒有來,阮長之卻在芒種的前一天離開呢?—————————————————————————————4、當你做錯了一件事,又沒有人看見時,你會怎么想呢?387 5、阮長之作為一個被百姓交口稱贊的好官,他都具備哪些好的品德?—————————————————————————————1、阮長之對待小事的態度和他當官時取得的政績有什么聯系嗎?————————————————————————————●歷史故事2管寧守禮會世亂,寧避地遼東,公孫度禮之,不就。因山為室,人多從之,......所居漸廣,寧于是讀詩書,陳俎豆,明禮遜,非學者,無見也,風行遼東,民化其德,每見度,語惟道德,不涉世務,度安其賢,在遼三十七年。以朝命浮海而還,風濤大作,船人呼天懺罪,寧曰:“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一次不冠如廁,過必在此耳,同行諸舟皆沒,寧舟得濟,……所坐木榻著膝處皆穿,以五十年未嘗箕股也。姻鄰有窮者,家不盈擔石,心分贍救之,與子言孝,與弟言悌,與臣言忠,能因事以導人于善,慚者無不化焉。《感應篇匯編白話註解》白話解釋管寧,三國時代魏國的朱虛(今天山東臨朐東南)人。他形貌謙恭,言語和順,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時,國家動蕩不安。他來到遼東往見太守公孫度。與公孫度見面只談道德的事情,不牽涉世俗的事務,公孫度稱贊他很賢德。他教來的人詩書和祭拜的禮節,使他們謙遜知禮。不是來學習的,一律不見。這樣在遼東度過了三十七年。后來回到家鄉時,和子女在一起時他就談孝順,和兄弟在一起就談悌道,和臣子在一起談忠道,能憑借事物來勸導人們一心向善。有一次受朝廷之命渡海回來時,在途中遇到了狂風,船上的人都呼天嗆地地懺悔自己的過錯。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起沒有戴帽子,一天早晨起來晚了,有一次上廁所沒有戴帽子,我的過錯一定在這些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沉沒了,只有他的船只安然無恙。他生活節儉,總是救濟親戚、鄰居里那些貧窮的人家。所坐的小木床用了五十年,和膝蓋相接觸的地方都磨破了,因為五十年387 來他從來沒有張開腿坐著。受他德行的感化,他所在地區的人民都非常知禮、守禮。啓發與思考1、管寧與人交談時注意些什么事呢?2、在遼東三十七年來,他一直都是怎樣做的呢?3、當海上起了大風浪時,管寧內心有愧的只有些什么事呢?這些都是大事嗎?4、想一想,我們不守規矩的事有幾件呢?5、一個小木床就用了五十年,管寧對物質生活要求高嗎?他對別人怎么樣呢?6、他五十年來從不張開腿坐著,我們能堅持多久呢?7、想一下,管寧所遵守的這些規矩都是大事還是小事呢?我們能像他一樣堅持一生嗎?●歷史故事3膳斥鮑魚賢傅輔儲,起居同處,鮑魚異常,勿令登俎,小節不踰,大德就緒,匡正自童,圣功無阻。教子乃稱慈,莫要於擇師,公望徹膊關,去非禮所宜。【原文】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太子嗜鮑魚。公不與曰:“鮑魚不登於俎,豈有非禮而可養太子哉!”一飲食之小,必教以正道,不肯茍從如此,何況所言非正言,所行非正人,其相匡救,又當何如也?北齊廚宰進太子食,中有邪蒿。助教邢峙,方授經,遽令止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太子所宜食。”文宣聞而大嘉之。此事猶有古人之遺風也。注釋:邢峙:字士峻,北齊時任國子監助教。因為他為人方正淳厚,精通儒家精典,因此成為皇太子高殷的經師,累遷至清河太守。注: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387 《淮南子.說山訓》:“孔子之廉,不飲盜泉。”陸機《猛虎行》:“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林”膳斥鮑魚太公姓呂名望,当周武王做太子時,周文王請太公做武王的老師。輔佐并教導他。平時太子一切飲食起居、生活行爲,有不合于道德規範的地方,太公都會加以糾正。太子愛吃鮑魚,被太公制止了,不讓太子吃,并說道:“鮑魚一向不能用來祭祀祖先,是不合禮儀的食物,哪有不合乎禮儀的食物,可以讓太子吃的呢!”一頓飯這樣的小事,都一定教以正道,不肯隨便順從太子的喜好。何況所說的話不是道德之言,所做的事的不是仁義之行,所親近的人不是仁人君子,更是會嚴格教育,及時匡救扶正啊。北齊時,一位廚師在給太子做的菜中,有一道叫“邪蒿”的菜,當時國子監助教名叫邢峙,他剛剛擔任太子的老師,知道后立即制止說:“這道菜的名稱不正,不是太子應當吃的。”國君文宣帝聽説后,大加獎勵這位老師。這件事依然有古人的遺風啊。啓發與思考1、太子喜歡吃鮑魚,太公爲什麽不讓他吃?—————————————————————————————2、太公為什麽對太子這樣嚴格要求呢?3、你平時吃飯挑食嗎?—————————————————————————————4、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有沒有徵求過父母、老師的意見?—————————————————————————————5、你認爲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小事可以隨便做呢?—————————————————————————————第十五篇:[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387 ●經文講解[物雖小,勿私藏]:凡是所有的物品,雖然很小,可能是一顆糖果,但是不該你吃、不該你用的,你統統不可以私自把它藏起來,變爲自己的。此外,當你有東西的時候,也不要佔為己有,要懂得付出,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苟私藏,親心傷]:如果沒有經過同意,你就把物品私自隱藏起來,那就等於小偷一樣,這些也是有損我們品德的。因爲小偷這個名,實在很難聼,犯這樣的行爲會讓父母蒙羞,讓他們感到羞恥。所以,從小我們在家中,凡事應該請示父母,經過同意,東西才可拿來使用。尤其在學校或者沒有人見到的地方,見到想要的東西,你私自把它佔為己有,也是不對的。●相關經典 《禮記·坊記》:“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也,示民有上下也。”《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歷史故事1【发母数子】子发之母。数子自私。叩首谢过。然后纳之。【原文】周楚将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使问母。母问使曰。士卒无恙乎。对曰。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无恙乎。对曰。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归。其母不纳。使人数之曰。昔句践共醇酒。而战自五也。共糗糒。而战自十也。今士卒菽粒。子独刍豢黍粱。虽幸而胜。非其道矣。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叩首谢。母乃纳之。吕坤曰。子发之母。善教子发哉。今之为子发者。滔滔也。不独士分菽粒。又从而剥削之矣。不独己食刍豢黍粱。又充溢于囊橐。狼戾于苞苴矣。噫、岂独将。将何足责哉。读此可愧也夫。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387 周朝時候,楚国有個大將名叫子发。有一次攻打秦国時,軍糧都吃光了,他讓手下人去楚王那里請求支援,并讓他們順路去看望一下自己的母親。當母親得知兵士們沒有糧食,只能分豆子吃;而兒子卻頓頓都能吃到肉和精美的飯菜時,心里難過極了。當子发大破秦军回到家中時,母亲不讓他進門。并訓斥他說:“古时候有个越王句践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美酒時就和士兵一起喝,只有干糧時就和士兵一起嚼著干糧充饑。打仗時,這些兵士一人能抵擋十個敵人。而你卻讓士兵吃着粗糙的豆子,自己卻吃著大魚大肉,這不是一個將領應該做的事。雖然這次打勝了,也是徼幸取勝的。你這樣做不是我的兒子。”子发慚愧極了,向母親叩头谢罪,母親才原諒了他。啓發與思考1、子發母親聽到兒子在戰場上頓頓都有好吃的,爲什麽難過極了?—————————————————————————————2、子發打勝仗了,母親爲什麽不讓他進門?—————————————————————————————3、子發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了嗎?—————————————————————————————4、你平時有好吃的東西,是自己一個人吃嗎?—————————————————————————————5、讓子發母親傷心的,是不是子發的官職太小?—————————————————————————————歷史故事2【郑濂碎梨】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原文】明郑濂、七世同居。门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问曰。汝家人口若387 干。对曰。千余。因问治家之道。对曰。惟不听妇人言耳。上赐二梨。濂拜受归。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齐谢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饮之。上大悦。张闰八世同居百余口。陈昉十三世同居七百余口。可谓繁矣。而郑濂七世同居千余口。宜郡守旌其门为天下第一家也。问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听妇言。呜呼、妇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欤。【白话解释】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郑濂,他们家七代合住在一起。被稱為“天下第一家”。明太祖有一次召见郑濂,问他说:“你家里共有多少人啊?”郑濂回答说:“大约有一千多人吧。”太祖向他询问治家的法则,郑濂回答说:“只是不听妇人家(挑撥離間的)言語罷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于是就送给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接受了这两个梨子回家了。太祖叫校尉暗地里跟着郑濂,想看他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当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全家一千多口,一齐出来谢恩,之后就准备了两大缸的清水。把这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之后大家把梨水都分着喝了。太祖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地高兴。啓發與思考1、鄭濂家幾代生活在一起,共有多少人?2、當皇上把兩個梨給他時,他是怎么處理的?3、想像一下,當每一個家人都喝到了梨水,這個家的氣氛會是怎樣的呢?4、你學到了他的哪些治家法則呢?387 1、當你有好吃的東西時是怎么做的呢?2、當你私自占有別人的物品時,家人的感受如何呢?第十六篇:[親所好,力為具]●經文講解[親所好,力為具]:“好”,喜好,父母的嗜好。“力”,盡心盡力。“具”,要為他們準備。父母或者長輩,他們有任何的需要,我們都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完成。現在父母最歡喜我們做的就是功課要很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努力去完成;應該學的,也應該努力認真去學習,讓父母開心地看到我們的成長進步。歷史故事1原文:子思盡孝夫子閒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於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漢.孔鮒《孔從子.記問》白話解釋孔子閑居的時候,有一次獨自嘆息著,正好被孫子子思聽到了,子思于是走上前去向孔子行禮,然后問道:“您擔心子孫不加強修養,將有愧于列祖列宗呢?還是您仰慕堯舜之道,而又恨不能達到呢?”孔子說:“小孩子怎么會知道大人的心志呢?”子思說:“我在給您端飯時,多次聽到您的教誨。您說父親打柴,他的兒子不能替父親擔387 柴,這就是不肖的兒子。我常常思考著您的教導,所以很擔心自己成為不肖子孫,因此每天都在不斷地努力呢!”孔子非常高興,笑著說:“是嗎?那樣我就沒有憂愁了。我的事業世代有人繼承,不但不會廢棄,還能昌盛啊!”子思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學識的人,被后人稱為“述圣”。是孟子的老师。啓發與思考1、當子思看到孔子長嘆時,他明白老人家的心志嗎?2、當孔子認為子思年齡太小,不能懂自己的心志時,子思是怎樣回答的呢?3、子思是怎樣做的,才使孔子變得非常轉憂為喜的呢?4、當父母親擔憂時,我們能知道他們心里想什么嗎?能為他們做什么呢?5、作為學生,我們怎樣做才能減少父母的憂慮呢?2、你知道父母親的需要吗?你能為他們做到嗎?●歷史故事2【崔沔慈爱】崔沔母卒。敬姊爱兄。倍慈其侄。厚待诸甥。【原文】唐崔沔有至性。母失明。不脱衣而侍者三十年。当美景良辰。必扶持宴笑。令母忘其苦。母卒。爱兄姊几于母。慈甥侄甚于子。所得俸。悉以分惠。曰、风木既悲。无由展我孝思。计亲所垂念387 者。惟此四五人。吾厚待之。庶九泉稍慰也。后官至中书侍郎。子祐甫。复为贤相。李文耕谓事亲之道。不在志上体贴。便都成皮肤事。盖老年人有多少说不出苦恼。有多少说不尽心事。为子者不能体其志之所欲然。而会其情之所必至。使之愉怡和平。忘苦释虑。何贵乎有子哉。崔沔慈爱唐朝有一個官員名叫崔。他非常孝順雙親。他的母親很不幸雙目失明了,崔沔就不脫衣服地侍奉了三十年。每逢很晴朗的日子里,他就扶著母親散步、說笑。飯桌上也吃的很開心。想讓母亲忘记失明的痛苦。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對待哥哥姐姐們像對待母亲一样敬重。對外甥和侄兒等小輩,比對自己的兒子還要加倍的愛護。他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他们使用。他常说:“雙親不在了,還有什么地方讓我盡孝心呢?我想,父母最惦記的也只有這四、五个親人了。我對待他们好,或許可以稍稍寬慰我父母在九泉之下的心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兒子崔祐甫也成為一代名相。出自《德育故事》○想一想啓發與思考1、崔沔是怎樣照顧雙目失明的母親的?—————————————————————————————1、崔沔在母親去世后,是怎樣對待哥哥姐姐和甥侄輩的?2、崔沔為什麽對哥哥姐姐和甥侄輩那樣關懷呢?—————————————————————————————3、你了解父母的需要嗎?—————————————————————————————●歷史故事3【老莱斑衣】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387 【原文】周老莱子、姓莱。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周朝的楚國,有個人姓萊,人稱老萊子。他生性非常孝顺。奉養雙親總是用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這些自然不必说了,最难得的是他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但是平常卻從沒有說過一個“老”字,真應了《礼记》中的那句話“父母在,恒言不稱老。”他常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故意装成小孩子的樣子,在父亲、母亲身邊玩耍、舞弄。并且在他們面前擺弄著小鸟,做出孩子顽耍的样子,博得雙親的欢喜。有时候挑了两桶水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水酒了滿地,衣服也全都弄得濕淋淋的,他就裝著小孩子哇哇的啼哭起來。父亲、母亲看到這種情景,實在忍不住,便哈哈大笑起來,真是快活極了。啓發與思考1、老萊子在物質上是怎麼奉養自己雙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萊子為什麽在言語中不提“老”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萊子年紀那么大,為什麽要做出小孩的樣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知道父母和長輩都喜歡些什麽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我們平常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需要呢?2、我們應該學習老萊子的哪些精神呢?—————————————————————————————●歷史故事4387 陳遺飯感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山松别见。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庐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又宋初吴郡人陈遗,少为郡吏,母好食锅底饭。遗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辄录其焦以贻母。后孙恩乱,聚得数升,恒带自随。及败逃窜,多有饿死,遗以此得活。…..母昼夜泣涕,目为失明,耳无所闻。遗还入户,再拜号咽,母豁然即明。出自《南史.孝義列傳》白話解釋陳遺飯感南朝宋時的陳遺是吳郡(今江蘇省)人,當時任吳郡主簿。他天性非常孝順。母親喜歡吃煮米飯時在鍋底的焦飯(俗稱鍋巴),所以陳遺做吳郡主簿時,經常準備一個布袋,每次煮米飯,都要把鍋巴裝進袋里收好,回家送給母親吃。當時有一個人名叫孫恩,他起兵反叛。太守當天就領兵出征去和叛軍作戰。陳遺雖然收集了很多鍋巴,可是不能回家,只好帶上鍋巴隨軍出征。結果官兵失敗,都跑到了山林、沼澤中去躲避,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陳遺因為帶了很多鍋巴而幸免于難。母親因為想念他,日夜哭泣,眼睛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見了。陳遺回到家中對母親跪拜了多次,傷心地哽咽著。387 結果母親的眼睛一下子就又重見光明了。大家都說這是陳遺一心盡孝的緣故。啓發與思考1、陳遺知道母親喜歡吃什么,小朋友們知道母親喜歡吃什么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陳遺每次在吃飯時,總是會怎么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什么他能幸免于難呢?對你有什么啟發嗎?—————————————————————————4、母親的眼睛為什么會突然復明呢?————————————————————————第十七篇:[親所惡,謹為去]●經文講解  [親所惡,謹為去]:“惡”,不喜歡,討厭。“謹”用恭敬的心,小心謹慎。父母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應該盡量把它去除。父母見到我們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習慣,我們也應該趕快把它改正過來,讓父母歡心。好與惡,就得靠我們平時與父母相處的時候,仔細地去觀察父母心裏所想要的是什麽,多多體貼、關心他們。●歷史故事1【原文】田子為相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曾子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田子之母可谓爱子以德矣!)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韓詩外傳.卷第九》白話解釋田稷子是战国时期齐宣王的卿相。三年后退休,得到了一百镒金387 ,當他把這個錢拿給母親時,他的母亲说:“你是从哪儿得到这一百镒金的呢?”田稷子回答说:“是我得到的俸祿。”他的母亲说:“做了三年的卿相,难道不吃东西吗?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子侍候雙親,竭尽心力,表达真诚,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东西不拿回家。做儿子的不能不孝顺。你还是把这些钱拿走。”田稷子听到了母亲的话,感到惭愧极了。于是离开了家,到了朝廷,请求君王把他关进监狱里去。君王為他有這樣懂得道義的母親而贊嘆不已。于是赦免了田子稷的罪,并重新任命他为卿相,并把一百镒金赏赐给了他的母亲。曾子說過,君子愛護人,用道德來開導他;小人愛護人,卻對人姑息遷就。像田稷子的母親可以稱的上愛孩子在成就他的德行。《诗经》上说:“教导你的子孙,使他谨慎小心。”啓發與思考1、田子得到了金錢,并沒有自己享用,而是拿來奉養母親,為什麽母親不收下兒子的心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田稷子為什麽不但把錢退還,還請求君王把他關入監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則故事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有什麽壞習慣是父母不希望看到的?你改正了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原文】陶母封魚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为387 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彻所卧亲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陶母封魚(定稿已發)白話解釋陶侃是東晉有名的賢臣。從小就勤奮好學,很有德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母亲很注意他的德行修养。當年为了能让丈夫结识有德行的人,常紡紗織麻來資助丈夫。為了能讓陶侃結識有德之士,母親更是竭盡全力。有一次,鄱陽孝廉范逵在陶侃家里寄宿,當時下著大雪,湛氏就把睡覺用的新草墊子撤下來,親自鍘碎,喂范逵的馬。又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賣給同饗人,做一頓豐盛的飯菜來招待范逵。范逵得知后非常感动。當陶侃擔任尋陽縣吏,管理漁業時。這一年他托人帶一壇腌魚給母親。母親卻把魚原封不動,并寫了封信,一并讓人送回去。信中責備他說:“你是國家的官吏,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不但不能帶給我好處,反而因此增加我的憂愁?”因此陶侃为官清廉,德才兼备。终于不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晉朝著名的清官。出自《晉書.陶侃列傳》啓發與思考1、陶侃的母親爲什么要把魚退回去呢?387 2、陶侃是怎樣成爲一位清官的?3、陶侃的母親為了讓父親能夠交結有德之才,她都是怎么做的?—————————————————————————————4、當太守范逵來到陶侃家坐客時,陶母是怎樣做的?為什么呢?5、不應該得到的東西,一分錢也不能要。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6、母親為陶侃付出了很多,你體會到家人為你的付出嗎?第十八篇:[身有傷,貽親憂]●經文講解[身有傷,貽親憂]:“傷”,身體受傷或者生病;“貽”,遺留;“憂”,擔心。從小到大,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或者生病的時候,父母最擔心,會讓他們牽腸挂肚。我們現在年紀還很小,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出門要注意安全;天氣變化要注意添加或減少衣服;“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吃的東西自己也要特別注意,不讓父母擔憂。●相關經典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歷史故事1原文織簾先生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麟士幼而俊敏,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387 笑而受之。….养孤兄子,义著乡曲。……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祭奠之法,至于葬,唯清水一杯。”子彝奉而行之,州乡皆称叹焉。出自《南史.隐逸列傳》白話解釋沈麟士,字云祯,南朝宋文帝時吴兴武康人。他從小就聰明伶俐,長大后,廣博通曉經史,有高潔的志向。雙親去世后,服喪期間克守著禮節。每逢父母的祭日,他總會傷心流淚達十多天。家里很窮,他一邊編織簾子,一邊讀書,嘴和手都不停,鄰居稱他為“織簾先生”。有一次替別人制作竹器時刺傷了手,就流著眼淚回來了。一同作竹器的人說:“這點傷又不是什么重傷,怎么到流淚的程度呢?”他回答說:”這點傷本來不疼,只是想到身體是父母所遺留下來的,受到了損傷,所以很感慨,就不由得傷心起來。”有一次鄰人將他的鞋子錯認為自己的,于是他笑著脫下來給那人,后來當那人知錯后來還他,他笑著接受了。雖然朝廷幾次下聘書,他都沒有去當官。兄長過世后,他一心撫養著兄長的兒子。他的仁義的德行被鄉人稱頌。后來他居住在一個山上講經教學,跟從他學習的有幾百人。387 他美好的節操一直堅持到老。讀書毫不懈怠。當八十歲時,有一次,上千卷書被火燒了,他就回過頭來在燈下細細地抄寫,又抄成了二、三千卷,裝滿了幾十箱。后來當他去世時,立了遺囑要一切從儉。因此他的葬禮從開始到下葬時后都只用了一杯清水。州里和鄉里的人們都為之感嘆不已。啓發與思考1、沈麟士對待雙親是怎樣盡孝的呢?2、為什么他會為一個小傷口而哭泣呢?3、設想一下,麟士會不會隨便傷害自己的身體呢?4、當別人錯認他的鞋子時,他是怎么對待的呢?5、他對待兄長如何呢?6、當他八十多歲時仍然堅持做什么呢?7、他的葬禮為什么只用了一杯清水?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歷史故事2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荆州记》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白話解釋肝腸寸斷東晉的時候,桓溫任當時的大司馬。有一次,他率領軍隊進攻蜀國,當到達長江三峽的時候,他的一個將士捉了一只小猴子,當大司馬的隊伍乘著船在長江之中行駛時,那個士兵把小猴子也帶上了船。讓人奇怪的是,岸上有一只母猴沿著岸邊跟著船只走,邊走邊號叫,聲音聽上去是那樣的凄慘,船行了一百多里遠,母猴就一直387 號叫了一百里遠。后來,船行駛到了靠近岸邊時,突然大家看到母猴跳上了船,但是立刻就死去了。人們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剖開了母猴的肚子,發現她的腸子已經斷成了一寸一寸的,當桓溫看到后,才意識到這個小猴子被抓走時,那只母猴的心已經難過得要碎了。于是桓溫非常生氣,下令免了那個將士的官職。○想一想1、黨小猴子被帶走時,母猴是什麽樣的心情?—————————————————————————————2、動物都如此母子情深,父母對你的關懷挂念,你是否體會到了?—————————————————————————————3、黨你的身體生病或受傷了,你知道父母是什麽樣的心情嗎?4、你知道怎樣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嗎?5、當你去做一些危險的運動時,你應該首先想到什么呢?歷史故事3指傷自悲【原文】 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晋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白話解釋范宣字宣子,西晉陳留人。他博覽群書,尤精三禮,善于作畫。從小就很孝順父母。宣子八歲那一年,有一天在后387 園里挑菜,不小心傷了手指,他大聲啼哭,驚動了四鄰,人們問他痛的厲害嗎?他回答說:“不是因為痛,而是因為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父母給的,不敢有所毀壞和傷害,如若有毀傷,就難逃不孝的大罪啊,所以才大聲啼哭。”大家被他的孝行所打動。啓發與思考:1、范宣子挑菜時傷了手指,是不是因爲太痛才大哭的?—————————————————————————————2、黨你生病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麽?—————————————————————————————●歷史故事4乐正子春之忧 【原文】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出自《禮記.祭义》 白話解釋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有一次他走下臺階的時候弄伤了脚,几个月没有出门,脸上还带有忧色。他的弟子们说:“老师,您的脚已經痊愈了,您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色,是為什麽呢?”乐正子春说:“你们问的好!问的好啊!我曾經听老師說,孔老夫子說過:‘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惟人爲大。’父母把我們完整地生下来,我們要爱惜自己,把自己完整地保护好,这就是孝;不损伤自己的身体、不侮辱自己,这就是全。所以君子即使只迈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没有注意孝道,弄伤了脚,所以有忧色啊!”387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指走路時要走大道,不要走崎嶇危險的小路。過河時要乘船,而不去隨便渡水,這就是不把父母受之于自己的身体用來涉险履危;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指不講傷害別人的话,別人也不會把不好的言語加在自己身上。既不侮辱父母所给的身体,又不會使父母因為自己而遭到羞辱,这就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啓發與思考1、乐正子春的腳傷已經好了,但他幾個月不出門,還面有憂色,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你讀到“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你有什麽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生病,或者受傷時,爸爸、媽媽是怎么照顧你的?你感受到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樣才能避免受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九篇:[德有傷,貽親羞]●經文講解[德有傷,貽親羞]:如果我們的品德有了污點,會讓我們的父母蒙羞。“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從小到大,養育我們的父母的確很辛苦。我們今天有健康的身體、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樣不是父母的恩賜啊?“飲水思源”,是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和一切。父母希望我們長大之後不但有成就,還能成聖成賢。我們應該盡到子女的孝道,首先做一個好人,進而為大衆服務,利益人民,光耀門楣。●相關經典  《孝經》:“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歷史故事1原文秦王之死387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开皇元年立为秦王。二年春,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洛州刺史,时年十二……俊仁恕慈爱,……伐陈之役,……俊虑杀伤,不许。上闻而善之。初颇有令聞,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为妃作七宝冪籬,又为水殿,……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上曰:“法不可违。”……其后杨素复进谏……卒不许。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薨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出自《隋書.文四子列傳》白話解釋秦孝王楊俊,字阿祇,是隋高祖楊堅的三兒子。起初他仁慈而寬恕,深得父親的贊賞,并寫信褒獎鼓勵他。后來楊俊漸漸奢侈起來,為了多多地占有錢財,他違反制度,放高利貸。楊堅讓有關官吏審核這件事,結果被牽連了一百多人。老百姓和下級官吏蒙受困苦,他去仍不改悔。繼續大修宮室,給妃子制作387 的七寶冪籬(一種少數民族的頭巾,也可以障蔽全身),上面都是由珠玉裝飾而成,因為太重,只能用馬來载著走。又建筑臨水的殿堂,極盡裝飾之美。他喜愛女色,有一個生性嫉妒的妃子名叫崔氏,她因為怨恨而在瓜中投了毒,楊俊因此生病,被免了官職,召入京城,只以秦王的身份住在府弟中。后來楊俊病到不能起床的地步,派使者上表章請罪,楊堅讓使者轉告兒子楊俊說:“我竭盡力量平定天下,創下這份大業,制訂教訓樹立榜樣,希望臣下都能遵守不違反,你是我的兒子,卻要敗壞我立的一些規矩準則,我真不知道應該如何責備你。”后來楊俊死在秦王府。當他死時,楊堅只是哭了幾聲就停止了,對于楊俊所置辦的奢侈華麗的物品,命令全部燒掉。葬禮一律按照儉約的原則來辦,并以此作為后來的法度。秦王府的官員們請求替秦王立碑,楊堅說:“如果想留名,有一卷史書記载就足夠了,為什么要立碑呢?假如子孫不肖,所立的石碑只不過被人拿去作為壓東西的石塊罷了。”啓發與思考1、起初楊俊是怎樣的人呢?父親對他如何?2、后來楊俊變成了什么樣子?他聽父親的話嗎?3、他是怎么死的?4、當他死后,楊堅為什么只哭了幾聲?對于兒子的物品是怎么處理的?5、為什么沒有給楊俊立碑?387 1、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么教訓?2、當我們的德行有缺失時,家人的感受如何呢?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歷史故事2原文【李郑责子】唐李郑氏。庭责甚周。若负天子。母亦含羞。【原文】唐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杀牙将。众大哗。其母郑氏召景让庭责之。曰、尔镇抚一方。而轻用刑。一夫不宁。岂特上负天子。亦使垂老之母。含羞泉下。何面目见先大夫乎。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许之。一军遂定。郑氏治家教子。素称贤明。当景让杀牙将时。军中谋变。势甚危急。母乃召子庭责。落落数言。弭患于未形。是岂寻常男子所能哉。有母若此。宜三子之皆为名士也。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李景讓,他當時任浙西地方的观察使。有一次他一氣之下杀了一名中下級軍官,將士們都大聲喧嘩起來。他的母亲郑氏得知后,把李景讓叫到庭前来,当着大眾的面责备他說:“皇上叫你做这个官,是要你安抚一方百姓的,你竟胡乱的施用刑罚,有一个人的不安宁,不僅對上辜负了皇上的恩典,也叫你垂垂老已的母亲含羞九泉,有什么面目去见你的父亲呢?”说完话,就用鞭子抽打在他的背上。将士们都叩拜着,肯求鄭氏不要再打下去,郑氏不答應。将士们哭着替他陪罪,郑氏才停下來。于是全軍重新安定下來了。啓發與思考1、母親為什麽覺得羞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景讓殺死那名軍官時,兵將即將謀反,為什麽後來卻替景讓求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母親沒有當眾責備兒子,甚至要鞭打他,軍中情況會怎樣?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你犯錯時,你看到父母長輩的神態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篇:[親愛我,孝何難]●經文講解[親愛我,孝何難]:爸爸媽媽從小就這麽愛護我們,我們孝順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怎麽可以不孝呢?如果我們今天不孝敬我們的父母,將來我們的後代,也同樣不會孝敬我們。我們人類被稱爲“萬物之靈”,就是因爲我們有仁愛心。有仁愛心的人,他就一定會孝養自己的父母。●歷史故事1【原文】胡妻教子胡弥禅妻潘,桐城人。弥禅卒,遗三子,长子宗绪,方十岁。贫,遣就学村塾,旦倚闾泣而送之,逾岭不见,乃返,暮复迎之而泣。三年,贫益甚,罢学,潘不知书,使儿诵,以意为解说。一日,闻程、朱语,叹且起立曰:“我固谓世间当有此!”闻诵司马相如美人赋则怒,禁毋更读。诸子出必告,襟濡露,则笞之,问:“奈何不由正路?”岁饥,潘日茹瓜蔓,而为麦粥饭儿,有馀,以周里之饿者。尝命仆治室,发地得千金,献宗绪,宗绪不受,母闻乃喜。宗绪成雍正八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笃学行,有所述作。出自《清史稿.列女傳一》白話解釋胡宗緒,是清朝德學兼備的儒學大師。他的成功離不開母親潘387 氏的教導。宗緒從小家境很貧寒。父親在宗緒剛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艱辛度日。家里雖然很貧窮,但是母親都堅持把宗緒送到村里的私塾里讀書。每天一大早含著眼淚把他送到山頭,當兒子的身影越過山頭直到看不見睦才回家。晚上不論再忙,母親都要到村外去把兒子接回家。三年過去了,家里太窮了,沒法供他上學。母親仍然堅持讓他在家讀書。母親不認字,于是讓宗緒在家里念給聽她,她從意思上來為兒子解釋。一天,當聽宗緒讀程頣、程灝和朱子的言語時,母親不禁站起來身來說:“我就知道做人就應該這樣。”當聽兒子讀司馬相如的《美人賦》時,不禁勃然大怒,喝令兒子不許再讀下去,改讀別的書。母親對他們的生活的細微處都管教嚴格。當兒子們要出門時一定要告訴母親去哪兒。回來時,衣服上如果有被草上的露水打濕的痕跡時,就會挨母親的打,并被指責說:“為什么不走正路?”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母親自己只吃些瓜蔓來充饑,而給兒子們煮麥子粥。每當有多余的飯菜時,她就周濟給鄰里饑餓的人。在母親的精心撫養和教導下,胡宗緒不僅在學業上大有長進,而且養成了誠實正直的品德。后來他終于不辜負母親的希望,雍正年間考中了进士,官做到国子监司业,學問淵博而篤實,成為清朝德才兼備的儒學大師。啓發與思考1、當宗緒上學與放學時,母親都為他做了些什么?2、當他上不起學時,母親是怎么做的呢?387 3、他可以隨便想讀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嗎?為什么?4、當他與弟弟們的衣服上有草上的露水時,為什么母親會打他們?5、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時,他和弟弟們吃什么?母親吃什么?6、為什么家里那么窮,母親還要把多余的飯菜送給鄉親,你認為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7、宗緒為什么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大儒學家?8、我們應該如何報答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呢?歷史故事2體貼君親,忠出至誠為臣子者,果能盡心體貼君親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誠,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昔日太皇后駕詣五臺,因山路難行,乘車不穩,朕命備八人暖轎,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請轎步履維艱,因欲易車,朕勸請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轎近隨車行,行不數里,朕見圣躬乘車不甚安穩,因請乘轎,圣祖母云:“予已易車矣,未知轎在何處,焉得既至?”朕奏曰:“轎即在后。”隨令進前。圣祖母喜極,拊朕之背稱贊不已曰:“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為大孝。”蓋深愜圣懷而降是歡愛之旨也。可見,凡為臣子者,誠敬存主,實心體貼,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也。出自康熙《庭訓格言》白話解釋康熙皇帝對皇子們說:“凡是作為臣下、人子的,確實能盡心體貼國君父母的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誠,那么,決不會得不到國君和父母的歡心的。他說:“有一次,我的祖母駕幸五臺山,因為山路難行,坐車不穩當,我就命人準備了八人抬的暖轎(有帷幕遮蓋的轎子),祖母天性仁慈,她考慮到抬轎的侍衛們行走困難,因此要改轎為車,我再三請求,她不答應。不得已,我只能命轎跟隨在車后面行走。走了沒幾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車里不怎么安穩,因而還是懇請她坐轎。祖母說:“我已經換車了,不知道轎在哪里?哪能馬上就到呢?”我啟奏說:“轎就在后面。”于是立刻命人把轎抬到祖母的跟前。祖母高興極了,撫摸著我的背,對我稱贊不已。她說:“車、轎是些小事情,況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誠懇的心意卻是無微不至,這實在是大387 孝順啊。”這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此才能得到祖母所賜的歡愛意旨。可見作為臣下、人子,只要真心地敬愛,實在地體貼,沒有得不到國君、父母的歡心的。”啓發與思考1、康熙皇帝祖母上五臺山,康熙帝一路上是怎樣服侍的?2、康熙皇帝對祖母的關懷出自至誠,你在生活中是真心關懷爺爺奶奶嗎?3、你為爺爺、奶奶做過什麽?—————————————————————————————4、你有沒有關注過在你身邊的老年人的需要?—————————————————————————————第二十一篇:[親憎我,孝方賢]●經文講解[親憎我,孝方賢]:“憎”,討厭;“賢”,圓滿。即使雙親不喜歡我、討厭我,我還能恪盡子女的孝道,就更難能可貴了,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賢人了。而我們發自内心的真誠孝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對我們態度的轉變。所以孝順並不困難,也不是挂在嘴上,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高高興興聼父母的話,多體貼關心父母,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歷史故事【闵损芦衣】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原文】周387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凄然蔼然。从肺腑中酝酿而出。虽使铁石人闻之。亦为恻恻心动。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为子者其三复之。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闵损芦衣(定稿已發)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名叫闵损,字子骞。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父親為他找了一個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很討厭子骞,冬天,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穿厚厚的棉衣,給子骞的衣服里面卻是裝著芦花。有一天父亲要出門,讓子骞駕車。天很冷,子骞凍得渾身打哆嗦,手凍僵了,駕車的皮帶子從手上脫落下來。當父親查明子骞穿的是芦花做的衣服時,怒氣沖沖地要把繼母趕出家門。子骞跪下哀求道:“母親在,受寒冷的只是我一個人;如果母親走了,那我和兩個弟弟就都成了沒有娘的孩子了。”父亲聽了他的話,非常感動,于是把繼母留了下來。而子骞的繼母當看到小子骞在這樣的情形下還在為自己求情時,對比自己平時的所做所為,不禁悔恨交加。從此以后,對子骞就像親生的孩子一樣親。子骞后來成為孔老夫子的學生,尤其以德行優異而出名,被孔老夫子稱為賢德之人。○想一想1、閔子騫的後娘虐待他,子騫為什麽不告訴父親?—————————————————————————————2、子騫在父親要趕走後娘時,他是怎麽做的?3、你從子騫身上學到了什麽?387 ————————————————————————————3、你在生活中受到委屈誤會或不如意的事情時,會怎樣考慮呢?—————————————————————————————4、后娘被感化了,對子騫也像親生孩子一樣。你從中體會到什麽道理呢?第二十二篇:[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經文講解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過”,過失,不當的行爲;“諫”,勸諫,勸勉。假如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因爲有盡孝的心,所以要勸父母更改或者停止不好的行爲。在勸諫父母的時候,絕對不可以板起面孔,臉色要溫和怡悅,話語要柔順平和。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入”,接受。如果我們和顏悅色地勸諫父母,萬一父母不接受,那就等到父母親高興時再委婉地勸諫。如果勸諫三次之後,我們可能會覺得難過、傷心,説不定第四次就會“號泣隨”了,眼淚鼻涕就會跟著一起下來,懇求父母改過。如果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孩子不忍父母陷於不義,即使遭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發怒的時候,出手的力量往往非常大。所以我們也要衡量當時的情景,該躲避的時候要趕快離開現場。●歷史故事1【郑均悟兄】郑均为佣。爱兄真切。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原文】汉郑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387 。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备至。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东巡过均舍。赐尚书禄终其身。人号为白衣尚书。李文耕谓凡化骨肉。虽曰至诚。岂不贵有术哉。郑均之谏兄。善矣。要其得力处。却在脱身为佣。得值与兄。以身作则。所以感悟者至切也。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若郑均之于兄。其术善。其心苦矣。出自《德育故事》郑均悟兄汉朝有一個人叫鄭均。哥哥在縣衙里做著小官,常常收人家送來的禮物。鄭均劝了哥哥好几次,可是哥哥總是不肯听他的話,于是郑均就到别處做工去了。過了一年多才回來。他把做工得来的金钱、布帛都交给了哥哥,並且對哥哥說:“東西用完了是可以再用劳動换来的,如果做官犯了受贿的罪,那么一生的名誉就都完了。”哥哥听了这话才悔悟,從此以后變得非常地廉洁。郑均为人很有义气,又很講信用。照料他寡居的嫂嫂和侄儿,有恩又有禮。后来他官做到了尚书,對皇上諫言也很忠直。當時的肅宗皇帝很敬重他。皇帝东巡的时候,來到了他的家里,并赐他终身享用尚书的俸禄,人家都叫他“白衣尚书”。○想一想1、當哥哥不肯聽鄭鈞的勸告時,鄭鈞是怎么做的呢?2、為什么哥哥最后變得很廉潔呢?鄭鈞只是靠口頭勸說哥哥嗎?3、在勸說別人的時候,言教和身教哪一個更有效果呢?4、當你勸諫別人時,怎樣才能讓人聽從呢?—————————————————————————————5、鄭鈞用自己的行動給哥哥做出了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哪些好的品德呢?歷史故事2【陶妻泣富】陶妻家富。预泣其夫。被逐夫死。复归养姑。387 【原文】周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从。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泣。姑怒其不祥。妇曰。夫子治陶。家富国贫。上下弃之。败亡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逐之。处期年。答子有罪诛。母以老得免。无所依。妇乃归养焉。吕坤曰。安危利灾。此举世丈夫所闇。不独一答子也。不意妇人乃审于利害之机。而独有败亡之惧。卒如所言。吾录之以为仕者之诫。又以愧世之妇人。见其夫财货盈室。而心喜色动者。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周朝的时候,在陶這個地方有個官員名叫陶答子,治理陶地三年,名聲不好聽,但家產卻比以前多了三倍。妻子規勸他,但他從來不聽。過了五年,跟从他的車輛就有一百乘那么多。當他休官回家的時候,宗族里的人杀了耕牛来為他慶賀。只有他的妻子抱著兒子在一旁哭。婆婆看到后非常生氣,認為很不吉利。陶答子的妻子说:“他在陶的地方做官,家里富了,但是國家窮了,這是要招人唾棄的。家的敗象都可以看到了,我寧愿和孩子一同先逃了。”婆婆一氣之下就把她趕出了家門。過了一年,陶答子犯了罪被殺了。他的母亲因为年老被免了罪,可是無依無靠。陶答子的妻子聽說了,就回來把婆婆照顧到老。啓發與思考387 1、陶答子把當地治理得如何呢?他的家境怎么樣呢?他是一個怎樣的官?2、當妻子勸說陶答子時,陶答子聽從妻子的話了嗎?1、為什么大家都在慶賀時,妻子卻在哭?2、后來陶答子的結局如何呢?3、當我們犯錯時,別人給我們提出意見時,我們應該怎么對待呢?●歷史故事3無原文苦心勸父從前,有一個名叫孫元覺的少年,从小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親對祖父卻很不孝順,有一天,父親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孫元覺哭著跪在父親面前,懇求他不要這樣做,可是父親卻哄騙他說:“爺爺年老了,年老的人要是不死的話,會變成妖怪的。”于是來到了山上里,父親把爺爺放在那里就要離開,這時,孫元覺對父親說:“扔了爺爺,把這個裝爺爺的筐子拿回去吧。”父親不明白他的意思,孫元覺解釋說:“等您老了,我用這個筐子來裝您,也把您扔到這山里來啊。”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于是又把爺爺接了回去。無原文○想一想1、孫元覺的父親錯在哪裏?2、孫元覺看到父親做錯了,他是怎樣規勸父親的?—————————————————————————————3、你在生活中會用智慧來勸諫嗎?—————————————————————————————第二十三篇:[親有疾,薬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經文講解[親有疾,薬先嘗]:“疾”,疾病,“嘗”,用舌頭嘗。古代的時候,一般都是煎煮的中藥。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端給父387 母喝湯藥之前,要先試試是否太燙或太涼。所以古人對父母的侍奉,真的是無微不至啊。現代醫藥發達了,父母喫藥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按時讓父母服藥;照顧的時候,也不可以給父母服錯葯。[晝夜侍,不離床]:“晝”,白天。“夜”,夜晚。父母生養我們,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照顧我們,教我們學走路;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半夜不知起來看我們多少次。現在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正是我們報答他們的時候啊。所以我們要不分白天和夜晚,侍奉在父母身邊,不離開父母太遠。●歷史故事1【汉文尝药】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原文】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孝之名。闻于天下。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汉文尝药(定稿已發)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没做皇帝时,高祖封他在代州地方為代王。文帝天性很孝顺,朝夕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親薄太后臥病三年,文帝服侍母親,殷勤看护很周到。夜间睡时,眼睛没有闭好,衣带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他亲自尝过了,才进到母親面前。文帝仁孝的名声,传遍了天下。○想一想1、當母親臥病時,每天晚上,漢文帝是不是只顧自己睡覺?他是怎麼做的?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麼漢文帝要親自嘗過母親的湯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當親人、老師生病,我們可以做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你能想辦法解除他們的疲勞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原文敬臣問疾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事继母如事父,…弟子从游者至四百余人。其学,以慎独为先,而指亲长之际、衽席之间为慎独之本,尤以标立门户为戒。乡人尊为少湖先生。《明史.儒林列傳》白話解釋敬臣問疾王敬臣,字以道,長州人,明朝時期的學者。父親王庭,任江西參議。敬臣對雙親十分孝順,父親的背上長了疽,他就親自為父親吮吸膿液。父親上了年紀,眼很花,頭也總是會暈,敬臣就晚上不脫衣服,睡在床榻上,只要稍微聽到父親的咳嗽聲,他就跳起來去向父親詢問身體怎么樣?有沒有什么不舒服?母親去世了,父親娶了繼母,敬臣對待繼母,如同對待父親一樣的敬重和關心,他對雙親就387 是如此的敬愛。敬臣十九歲考上諸生,跟隨當時的學者魏校學習。敬臣認為,學問首先要做到: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還依然保持謹慎的態度。這是學問的第一步。而一個人只有在對長輩親近友好,在平時的生活起居保持這種嚴謹的態度才是治學的根本。尤其不能以此而標立門戶。跟從他學習的有四百多人。被同鄉人稱為“少湖先生”。啓發與思考1、當父親背上長了膿皰時,敬臣為父親做了什么?2、當家人生病時,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3、為什么父親只是小聲地咳嗽一聲,敬臣也能聽得見?他睡得好嗎?4、當家人生病時,我們睡得好嗎?5、敬臣對待繼母怎么樣?6敬臣的學問注重什么,他做得如何呢?●歷史故事3【武江侍食】江氏每食。必先侍姑。甘亲污秽。勿使女奴。【原文】明武师端妻江氏。事父母以孝著。及归师端。其姑病痢。江氏为湔洗。邻妇曰。若岂无仆婢而亲污秽耶。江氏曰。仆婢以势使。虽不敢违。非所甘也。我则甘之。姑噤口二旬。医技穷。……江氏讬药以进。姑服之渐愈。每食。必身侍姑。姑食讫。乃食。筹家事。则之他所。不令姑闻愁叹声。里党则焉。人每不甘为父母亲污秽。况为其姑乎。抑思我母、却为我甘亲污秽也。我姑却为我夫甘亲污秽也。仆婢亦人也。己受母姑深387 恩。而犹不甘。仆婢其甘之哉。非势使而何。孝妇推念及此。诚无微不至矣。白話解釋明朝有一個叫武师端的人,他的妻子江氏在家非常孝順父母。當她嫁給武师端時,婆婆當時正得了痢疾。大小便都失禁,于是她就亲自替婆婆洗涮弄臟的衣物,沒有絲毫的怨言。鄰居們看到后說:“你家又不是沒仆人,干嘛要你來洗這么臟的東西啊?”江氏说:“我自己很愿意這樣做啊,仆人不一定自己愿意做這些活,住往在主人的要求下才做的,不要強求人家啊。”吃飯時,江氏總是侍奉婆婆先吃完,她才去吃。家中有什么事情發生時,她從不在家里說這些事情,擔心婆婆聽到她的嘆息聲而心里不安。她的孝行成為鄉人效仿的典范。啓發與思考1、江氏為婆婆洗臟衣物時,心情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麼江氏不讓仆人洗臟衣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氏遇到難事,她為什麼不在家說這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在幹家務活時,比如洗馬桶,你會不會嫌臟,所以不愿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有哪些讓父母擔心的事?你能解除父母的擔心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四篇:[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經典原文[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經文講解[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三年,常悲咽]:古時候的人都有守喪三年的美德。因爲過去父母養育子女,他們都要哺乳三年;子女在父母過世后守喪三年,也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剛過世,守喪期間因爲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眼淚會情不自禁地掉下來;如果父母已經過世多年,一想到當年父母與我們在一起的情景,也不免會傷心落淚。父母的恩德387 深似海,我們盡孝不在一時,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終身仰慕父母。[居處變,酒肉絕]:以前,守喪期間孝子會在父母墳墓的旁邊築一個圍廬,就在那裏居住。我們活著的人,面對家裏有過世的父母,因爲想到平常父母跟我們一道吃飯,此刻一個位子空著,看到這種景象,我們往往是嚥不下飯,吃不下食物的。所以我們應該遵從古人的禮節,守喪期間我們的飲食、日常生活應該特別得節儉、簡樸。如果這個時候能茹素,為父母祈禱,是最好不過的了。這些都是對父母的一種哀悼。歷史故事1宰我問丧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白話解釋為父母守喪三年是一個規定的年限。東周時代的人已經不完全遵守了,到孔子的年代不守這個規矩的人很多,但是孔門弟子還是依教奉行。宰予,字宰我,是孔子的學生,他不贊成守喪三年,于是對孔子說:“人如果長久地不做禮樂,禮樂就會崩壞;去年的舊谷子已經吃完了,新谷子熟了都來不及去收;鉆燧取火已經應該改用新木料了,守三年的話新木也沒有時間去砍。所以守喪的期限只需一年就夠了。”孔子說:“如果把守喪的期限改為一年,那么在父母去世一周年后就可以吃得上稻米,不用穿麻衣,而換上穿錦衣(絲織品織的有文采的衣服)的話,你的心能安嗎?”宰我說:“我安心。”孔子說:“你覺得安心你就這樣做吧。一個君子在居喪期間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沒有心思去享受飲食,聽到美好的音樂,心中仍舊是悲傷。你要是安心,你就這樣做好了。”當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愛啊,一個孩子出387 生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所以圣人才把喪禮規定為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年限啊,無論是誰都應該這樣做啊,宰予對父母有三年之愛嗎?”后來,宰我當上了临菑大夫,与齊國大臣田常作乱,被滅了族,孔子認為這是一件很恥辱的事。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聖人制定三年守喪的禮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時社會上人們守喪一年,為什麽孔門弟子要違背世俗的禮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守喪期間,孝子會注重衣服、飲食等的享受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親人去世時,孝子的內心會是怎樣?5、宰我為什么后來會被滅族?這和他認為“心安”有關嗎?————————————————————————————历史故事2原文懷念恩師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出自《史记.孔子世家》387 白话解释孔老夫子在他七十三歲的時候去世了,被埋葬在魯城北的泗水邊上。弟子們為老師服喪三年,三年后,都互相訣別而離去,都痛哭不已,有的弟子又留了下來。其中有一個名叫子貢的,是一個商人,他在孔子的墳旁建了一間房子,又為老師守了三年喪才離去。對恩師的思念之情使弟子們選中一個名叫有若的弟子當他們的老師。大家認為有若長得很像孔老夫子,于是就以對待老師的禮節侍奉他。如同孔老夫子還在世一樣。可是有一天弟子們問了有若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天文方面的,一個是關于《易經》方面的,有若沒有回答上來,弟子們讓有若離開了孔老夫子生前的座位。孔老夫子雖然去逝了,但是弟子們和魯國人前往移居到孔子墓旁落戶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孔子的墓地為“孔里”。在每年不同的時節里,魯國世世代代都會在這個墓地舉行祭祀活動。諸侯、大夫、宰相一到任,總會先去拜謁“孔里”,然后才去處理政務。啓發與思考1、孔子過世后,弟子們守喪三年,要離別時心情是怎樣的呢?————————————————————————————2、子貢作為一個商人,他為老師守了六年,你有什么感想嗎?———————————————————————————3、為什么弟子們把有若當孔子一樣對待?后來怎樣了呢?為什么?387 ——————————————————————————4、“孔里”是怎樣形成的呢?5、為什么孔老夫子去逝那么久了,人們對他的思念之情依然如故呢?———————————————————————————6、當親人早已不在了時,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第二十五篇:[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經文講解[喪盡禮,祭盡誠]:如果不幸父母去世離開了我們,我們也要特別地盡孝。喪禮不在于鋪張、浪費,做給別人看,而應該莊嚴肅穆,表達孝思追念的心情。如果父母有信仰的,應該用他所信仰、期待的喪事為他辦理。形式的喪禮不能真正盡到禮節,發自内心的誠敬纔是真正的禮節。所以祭拜祖先或者剛過世的父母,要有他們仿佛就在我們旁邊這樣的心。“祭神如神在”,這樣父母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寬慰,這樣的祭拜纔有意義。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能時時感恩祖先、感恩過世的父母,這樣我們就不敢胡作非爲,不敢丟祖先、父母的臉。[事死者,如事生]:追思父母,不一定只是形式上的,能夠经常想到父母所教育我們、指導我們的種種道理、言行,我們都牢牢記在心裏,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秉承父母的教誨,一代传一代,才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相關經典 喪盡禮,祭盡誠:《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歷史故事【徐积避石】387 徐积庐墓。哭不绝声。以父名石。避路而行。【原文】宋徐积三岁丧父。母教读孝经。辄流涕。事母力役皆身为之。应举、载母入都。不废定省。既冠登第。尚未娶。人问之。曰。娶非其人。恐为母病。以父名石。不用石器。遇石则避而不践。或言其难。曰。吾遇之。怵然伤吾心。思吾亲。不忍加足其上。岂故避之。元丰中、诏赐绢米。积初从胡瑗学。后廷荐其孝廉。为楚州教授。母亡。庐墓三年。雪夜伏墓侧。哭不绝声。时甘露降。木成连理。李文耕谓因父之名。并避其物。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者。笃行如此。不愧谥为节孝矣。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宋朝有個人名叫徐积。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教他读《孝经》,他一面读,一面想起了父亲,就不禁流下了眼泪。徐积事奉母亲,不论什么樣的力氣活都親自做,不讓人替代。到京城里考试的时候,也用車帶著母亲一同去。早晚的問安從不間斷。后来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可是还没有娶亲。人家问他時,他说:“假如娶了一个不贤的妻子,反而會惹母亲生气。”因为父亲的名字叫“石”,所以他就不用石头做的器具。遇到石头铺的路,也避开了不踩。有人对他说,这样避讳很难,徐积就回答他们说:“因为我一遇着,就會感到很悽然,不由地傷心,就會想到了父亲,所以不敢用脚踩在上面,并不是我故意避讳呀。”到了元丰年间,皇帝赐给他绢料和米粮,并表彰他的孝道。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徐積讀《孝經》會流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麽徐积不用石頭做的器具,也不踏石頭鋪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徐積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照理說,他對父親應該沒什麽印象,但為什麽他時常念著父親?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徐積是怎樣侍奉母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讀了這則故事,你有什麽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出則悌第二十六篇:[出則弟]●經典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經文講解[出則弟]:“出”,離開家裏,或者我們要外出的時候。從這一篇開始是講我們應該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注意我們的言行舉止。一開始就講[兄道友,弟道恭],在家裏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因為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也是從家庭中的兄友弟恭開始的。[兄道友,弟道恭]:“友”,友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姐妹之間也一樣,彼此都需要互相的尊重。因為兄弟姐妹的相處幾乎是從我們小時候一直到我們年老,更何況童年時光,非常難得。從小我們懂得兄友弟恭,不但在家庭裏彼此和睦相處,將來在社會上也能與人互相包容、互相幫助,互相關懷。[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姐妹在家庭裏能和睦相處,父母内心就會感到安心和寬慰,那麽這個就屬於孝道了。所以我們從小建立友愛的觀念很重要,對自己將來的影響也會非常大。●歷史故事1【田真叹荆】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原文】隋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议分财产。资皆均平。堂前有紫荆387 树。茂甚。议分为三。其树即枯。真叹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复同居。愈相友爱。紫荆复荣茂如故。李文耕谓田氏久翕。其庭树亦敷荣于和气之中。至于析财异居。伤其和气。即不闻分斫之议。树亦应枯死矣。既而兄弟同居。荆花重艳。岂非和气复回之证乎。真以兄弟比树之同气连枝。最为切近。白話解釋田真叹荆隋朝时候,一戶姓田的人家有兄弟三人。老大叫田真,老二叫田庆,最小的叫田广。他們想要分家。把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商量好平均分配。家里的房前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非常茂盛。三兄弟就商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分成三份。哪知道还没等他们来分,这棵紫荆树就顷刻間枯死了。老大田真看见了,感嘆地說:“树木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被分砍時,就憔悴地枯死了。这样看来,我们兄弟爭著分家,还不如这株树呢!”因此十分悲傷。老二和老三看到這種情景時,都很慚愧,于是他們決定不再分家,重新和睦、友愛地生活在一起了。而那棵紫荆树,竟然又像从前一样變得繁榮、茂盛起来。人們常把兄弟比做同氣連枝的樹木,從這個故事上看,真是太貼切了。○想一想1、紫荊花樹,為什麽會枯死了呢?—————————————————————————————2、樹木同株連根,兄弟同氣連枝,是什麽道理呢?—————————————————————————————3、家庭和睦,樹木也枝繁葉茂。家庭失和,樹即枯死。而兄弟和睦,荊花重艷。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麽啓示呢?—————————————————————————————●歷史故事2陈昉百犬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及百狗。387 【原文】宋陈昉、自其祖崇遗制以来。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仆。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席。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乡里皆化之。州守张齐贤上其事。免其家徭。许止净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后之论者颇疑之。谓史氏浮夸。殊不知孝友传中。感及毒蛇猛兽。化及蚊蚋虮虱。何况于犬。高僧传中。亦有犬过午不食者。何独疑于陈氏之犬乎。【白话解释】宋朝有个人名叫陈昉。自从祖父陈崇遗留下的家法要同族人一起居住,不分家,到他這一代已经是第十三代了。家里男女老少共有七百多人。沒有雇任何傭人。上上下下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說挑拨离间的话。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坐在寬廣的厅堂里,未成年人坐在另外的席上。他家里养了一百多條狗,都在同一个槽里吃食。如果有一條狗没有到,那么其他的狗都會等它而不會先吃。乡里都被他們家的和睦的氣氛所感化。當時的州官名叫张齐贤,把陈昉家的情形上奏给朝廷,朝廷免了陈昉家的徭役。啓發與思考1、為什麼陳昉家裡吃飯時,大人和小孩分開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陳昉家的狗為什麼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每次吃東西,有沒有等父母長輩,還有兄弟姐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父母長輩或者同輩們看到你吃東西時等著他們,他們的臉上露出什麼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七篇:[財物輕,怨何生]●經文講解[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姊妹之間常常會因為財物分配不均而產生怨恨,如果彼此能將財物看輕,那麼手足之間將會減少387 很多衝突和紛爭,自然能和睦相處。有道是“勤儉持家家業盛”,我們從小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把物質看得輕些,你就有奉獻付出的心,會把你多餘的財產、物品分散給需要幫助的人。 (情節1、有同學(兄弟姐妹)搶走我的東西)●歷史故事1拔藩益地陈嚣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藩嚣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觉之,惭惶,自还所侵,又却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嚣德义,刻石旌表其闾,号曰“义里”。出自《忍經》(藩:籬笆)拔藩白話解釋晉朝的時侯,有兩個人互為鄰居,他們的名字是陳囂和紀伯。倆家的地只用籬笆分隔開。一天夜里,紀伯偷偷拔起兩家交界處的籬笆,向陳囂家的地基那邊移了一段。不巧,他的舉動正好被陳囂看見了,他沒動聲色。靜靜地等紀伯離開后,又拔起籬笆向自己家這邊移了一丈遠,讓紀伯占更多的土地。后來紀伯察覺后,感到很慚愧,不僅退還了侵占的土地,而且還退后一丈。當地太守周府君聽說后,高度稱贊他們的德行,還刻石碑表揚他們鄉里,并稱這個鄉里為‘義里’。這就是‘拔藩’這個名字的由來。○想一想1、紀伯爲什麽把籬笆向陳囂家的地基那邊多移了一段?—————————————————————————————2、當陳囂看到紀伯的舉動后,他是怎麽做的?—————————————————————————————3、紀伯爲什麽感到很慚愧?—————————————————————————————4、如果你是陳囂,你會怎麽做?—————————————————————————————387 3、你認爲陳囂這樣做吃虧了嗎?—————————————————————————————4、當地太守爲什麽稱這個鄉為“義裏”?—————————————————————————————●歷史故事2六尺巷無出處在安徽桐城的一条街道旁,立着一座十分醒目的石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字,这是历史上为旌表谦让精神而立的牌坊。牌坊的后面,是一方诗书照壁,记载着康熙四十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桐城西后街的巷南原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张英的老家舊宅,巷北是吴氏家的宅院。当时,張府老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張府老家人給張英寫了一封书信,快马送到京城,张英看完了信后,立即寫了一首詩寄回去。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書信上的這一首詩后,立即拆让三尺,吴家被張家的謙讓精神所打動,也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照壁后面的这条六尺宽的巷道。無出處啓發與思考1、張英寫這首詩是什麽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張英是禮部尚書,為家人獲得土地很容易,他為什麽要禮讓平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們可推斷,當張家主動拆讓,原本相爭的兩家後來相處得怎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有沒有做過謙讓的事?當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7 第二十八篇:[言語忍,忿自泯]●經典原文[言語忍,忿自泯]●經文講解[言語忍,忿自泯]:“忿”,生氣。從小我們要懂得言語能控制,兄弟姐妹之間言語要謹慎,互相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將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誤會,也不會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與他人交往也是如此,“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我們在談吐當中,應該要特別注意。如果你講話很急、很緊張,又很大聲,對別人來説,可能會誤以爲你在罵他、凶他,很多誤會也會因此而產生。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憤怒就會因此起來。 ●歷史故事1 原文:明日再來【原文】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出自《明史.趙豫列傳》白話解釋明日再來趙豫字定素,安肅人。在明朝宣德年間任松江府的知府。他一心一意安撫人民,用禮法訓導人民。當任知府第九年時,因為考核的政績期滿了要離任時,五千多名百姓請求留任他。因此繼續任職了,第十年春季,因為他政績卓越而被表彰,又繼續留任。他在任十五年,清静如一日。最后离开時,男女老少都攀住他的車子不讓他走,最后留下了他的一只鞋子表示遗爱,后来配享周忱祠庙。趙豫在任松江知府時,每逢有人來打官司,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387 “各位先消消怨氣,明日再來。”人們開始并不理解他的苦衷,給他起了一個外號“明日再來。”有的人還特意為此編了個順口溜說:“松江知府明日來”。后來,很多打官司的人,經過一夜的冷靜思考,一時的憤激情緒慢慢平息了,或是經過別人規勸,氣也就消了,大多就停止爭訟不再打官司了。這就是明日再來的好處啊。啓發與思考1、為什么本來第九年就應該離任,趙豫卻在任了十五年?2、當趙豫最后離開松江府時,百姓是如何挽留他的?3、為什么趙豫見到有打官司的人來時讓他們明天再來?他是不負責任嗎?4、“明日再來”有什么好處呢?5、我們平日里多半都是因為什么而生氣呢?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避免呢?●歷史故事2骂如不闻宋富弼訓子弟曰:“忍之一字,眾妙之門。若清儉之外,更加一忍,何事不辦。”《感應篇匯編白話註解》富文公少时,有骂者,如不闻。人曰:“他骂汝。”公曰:“恐骂他人。”又告曰:“斥公名云富某。”公曰:“天下安知无同姓名者?”《忍經》罵如不聞宋朝的著名宰相富弼,在教誨他的兒子時說:“‘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一個人要是除了能夠做到清廉節儉之外,再加上這個‘忍’字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富弼在少年讀書時,有人罵他,旁邊的人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富弼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呢。”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地在罵你啊!”富弼說:“天下這么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他的忍耐功夫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想一想1、富弼知不知道有人在罵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別人告訴富弼有人罵他,富弼為什麼要對人說那387 是罵別人,不是罵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聽到別人說出難聽的話時,會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3.【公艺百忍】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原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李文耕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于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唐朝有個人名叫張公藝,他家里九代同住在一起,沒有分家。唐高宗問他:“你使家族這樣和睦,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张公艺就请求拿來纸和笔來回答,唐高宗就给了他纸和笔。张公艺提起笔来,一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遞給高宗。张公艺認為,一戶人家的宗族间所以不和睦,往往由于尊长的衣食分配有不均勻的时候,卑幼的礼节有不完备的地方,大家互相责问,互相埋怨,才发生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忍耐些,那么家里自然就很和睦了。啓發與思考1、張公用什麼方法使一大家族人和睦相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張公遇到家人和自己爭執,或是責問、埋怨他時,他會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通常會因為什麼事而和兄弟姐妹、同學起爭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7 4、在和人爭執時,你的心情好受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次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樣說服自己不和人爭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4原文:卓茂不爭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诸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时,光武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后漢書.卓茂列传》白話解釋卓茂字子康,東漢南陽宛縣人。他生性仁愛、恭謹,鄉里都很喜歡他。當他被聘任到丞相府吏,跟隨府吏孔光時,被孔光稱為很有德行的人。有一次他出門時,路上遇到一個人說卓茂騎的馬是他的,卓茂問那個人說:“你的馬丟了多長時間了?那人回答說:“有一個多月了。”而卓茂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心里清楚知道那個人是弄錯了,但是他默不作聲地解開了馬交給了那個人,自己拉起車走了,并回過頭對那個人說:“如果不是你的馬,勞駕你把它送到丞相府還給我。”后來,馬的主人從別處找回了自己丟的馬,就到丞相府還馬,387 并磕頭向卓茂道歉。后來卓茂擔任了密縣縣令,他忠心耿耿,愛民如子,用善行教育百姓,百姓不忍心欺騙他。王莽在位時,他稱病罷官回鄉,光武帝繼位時,招見了他,并說他:“謹身修行,節操淳厚,的確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并重重地賞賜了他。啓發與思考1、卓茂在府里做事時,府吏孔光對他的評價怎樣?2、當卓茂明知道那人一定是搞錯了,為什么他不說話呢?3、王莽在位時,他為什么要回鄉里呢?4、光武帝對他的評價是什么呢?5、如果你被人冤枉時,你會像卓茂這樣處理事情嗎?6、卓茂從對待小事上到當官時的政績,對你有什么啟發嗎?第二十九篇:[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經典原文[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經文講解[或飲食,或坐走]:前面談了在錢財、言語方面應該如何與兄弟姐妹相處,接下來是日常生活規範比如飲食、坐的姿勢、走路等方面應該怎樣符合禮節。[長者先,幼者後]:吃東西或者用餐的時候,我們應該先禮讓長輩;乘坐車船時,如果我們坐著,看到長輩,要懂得為他們讓座;如果跟長輩一起走路,我們一定要禮讓長輩,長輩走在前面,我們走在後面,這樣還可以照看年長者等等。假如不禮讓的話就是不懂得尊卑次序,就是沒有禮節的孩子。我們要明白禮讓不止飲食和坐走這些方面,不管對自己的親人還是將來在外面,面對老者,我們都要懂得禮讓,因爲這是很好的美德。●相關經典《常禮舉要》:“爲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歷史故事1原文387 【严凤敬兄】严凤宴客。进箸稍迟。兄批其颊。欣然受之。明严凤、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仕归。兄老而贫。迎养于家。凡宴客。必兄递杯。自执箸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欣然受之。终席尽欢。既醉。送兄归卧。日未明。已候榻前。问昨饮畅否。卧安否。兄寻卒。哭葬尽礼。先生悌德素著。里中施佐施佑兄弟争产。先生谓佑曰。吾兄懦。吾恒忧之。使得如若兄之强力。能夺吾田。吾复何忧。因挥涕不已。佑因此悟。佐亦慰解。乃各以田相让。友爱终身。其笃爱之感人如此。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明朝有个人名叫严凤,他对人非常孝敬友好。对哥哥像對待父親一樣的愛敬。當他离官告老还乡时,哥哥又老又穷,严凤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來奉養。每逢请客的时候,嚴鳳總是叫哥哥递杯子,自己拿著筷子跟在哥哥的后面。有一天,严凤送筷子迟了一会儿,哥哥很生气,就打了他一紀耳光,严凤很欢喜地接受,使酒席盡歡而散。哥哥喝醉了,严凤亲自送哥哥去睡。第二天,天还没亮,嚴鳳就等候在哥哥的卧榻前,詢問昨天的酒喝得畅快不畅快?睡得好不好?過了沒多久,哥哥去世了,严凤很悲痛地安葬了哥哥,非常尽到礼节。嚴先生孝悌的德行影響一方鄉里。當時鄉里有施佐和施佑兩兄弟爭財產,嚴先生對弟弟施佑說:“我哥哥身体虚弱,我一直為他擔心。假如能像你的哥哥這樣強健,能奪我的田地,那我還有什麽擔憂的呢?”說著眼淚不斷地流下來。施佑因此悔悟,施佐也很寬慰,兄弟倆都不再爭財產,相互讓田地,並從此終身友愛。嚴先生的真誠篤愛,真是感人至深。啓發與思考1、严凤為什麽要把哥哥接回家來親自奉養,而不是派仆人去照顧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严凤因一件小事而被哥哥打時,為什麽他沒有生氣,反而高高興興地接受?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严凤哥哥很強健,爭奪他的田地,他卻不會擔憂,為什麽他能這樣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讀了這則故事後,如果你的兄弟姐妹、同學和你起爭執,甚至打你時,你要怎么看待,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原文季直不取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其一。季直时年四岁,独不取,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明帝留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迁建安太守。为政清静,百姓便之,梁天监初,就拜太中大夫。……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事云。《梁書.陶季直列傳》白話解釋 陶季直,梁朝丹陽秣陵人。祖父是廣州的一個刺史387 。因為季直從小就既聰明又懂事,所以深受祖父的喜愛。有一次祖父把四函銀子擺放在孫子們的面前,讓他們都各取一函,季直當時才四歲,惟獨他不去拿,并且說:“如果有賞賜的話,應當先給父親和伯父,不應該先考慮到孫兒們,所以不拿。”祖父更加覺得他與眾不同。五歲時,母親去世,季直哀痛的程度就像成人一樣。母親在沒有病的時候,吩咐家人到外面染衣服。她去世后,家人把衣服贖回來,季直抱著母親的衣服放聲痛哭,聽到的人沒有不感到心酸的。后來他為官,處理政務清靜不煩,不擾民眾,百姓們都感到方便。家中一直過著清苦至極的生活。人們都為他的志向和節操而感動。啓發與思考1、季直為什么不去取銀子?2、季直對母親怎樣呢?3、他是一個怎樣的官員呢?4、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啟發嗎?歷史故事3子平純孝387 何子平,庐江灊人也。曾祖楷,晋侍中。祖友,会稽王道子骠骑谘议参军。父子先,建安太守。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能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出自《宋書.孝義列傳》白話解釋何子平,宋朝人,祖上世代都居住在會稽這個地方。他少年時就以有著高尚的志向和良好的品行,因此被鄉人所贊賞。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當他在揚州府當官時,每月的俸祿里都會分到大米。他就把大米賣了,買小米和麥子。有人說:“你這樣做也省不了幾個錢,何苦要這么麻煩呢?”子平說:“我的老母親住在江東,糙米還不能經常吃到呢,我在這里怎么能忍心吃大米呢?”每當有人贈給他新鮮的菜肴,如果不能寄回家,他就不會接受。他的生母的真實的年齡和戶口簿上記錄的不一樣,戶口上登記的年齡已經到了可以讓兒子離職養親的歲數了。而實際年齡卻還不到,他辦理了離職的手緒。有一個官員對他說:“你母親的年紀實際上還沒有到八十,這件事親戚朋友都知道啊,你在州里做官總是會有一點兒微簿的俸祿的,我將啟稟刺史,把你留下來的。”子平說:“朝廷使人相信戶口冊籍,我母親戶口上登記的年紀到了,就應該回去侍侯她,怎么能允許以實際年紀不到而隨便地冒取名利呢?況且回家奉養母親,本來就符合我的心意。”他回家后,竭盡身心去孝養母親。啓發與思考387 1、子平為什么要把大米換成小米和麥子呢?2、當說他的那個人聽了他的話后,會有什么感想呢?3、當有人送給他東西時,他什么時候才會接受呢?4、子平為什么不和上級官員說明母親的真實年齡?那樣不是可以更好地供養母親嗎?5、當我們有好吃的東西時,最先想到誰?6、從子平身上看到,一個孝子會對他本職的工作怎么樣呢?歷史故事4【考叔舍肉】考叔舍肉。讽悟庄公。隧泉见母。其乐融融。【原文】周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庄公初誓黄泉见母。后悔之。乃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君无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王应照谓惟天下孝子。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庄公固有悔心矣。考叔闻而有献。盖逆知公之必赐食。食而舍肉必问。问而后可以一言悟之。遂为母子如初。考叔可谓移孝作忠矣。【白话解释】周朝的郑国里有一个名叫颍考叔的人,他當時在颍谷地方做守边的官員,當他得知了郑庄公起初为了弟弟的事,对母亲立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咒,后來鄭莊公有点懊悔了,于是考叔就借了献进物品的机会來到莊公那里。庄公叫他吃饭,當考叔吃飯時的時候,把莊公賜給他的肉留下來不吃,庄公感到很奇怪地問:“你为什么留387 这些肉呢?”颍考叔:“小臣有个母亲,凡是小臣自己家里有的东西,母親都吃過,可是沒有吃過君上所赐的肉。所以我留着不吃,预备等會兒拿回去送给母亲吃。”庄公听了颍考叔有这样的孝心,不禁心中很感慨,于是說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給東西吃,我卻沒有母親可以孝養。”颍考叔说:“这个没有关系啊,君上只要在地下挖到泉水就好了,那樣母子两人在地道里面相见,那樣別人還能說什么不是嗎?”庄公于是聽了考叔的話,后來莊公母子倆個依旧和从前一样和睦相处了。啓發與思考1、莊公發了什么樣的咒呢?他后來感到怎樣了呢?2、當看到考叔有吃得都留給母親吃,莊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3、考叔是怎樣想辦法使莊公母子兩個回復了關系的呢?4、當我們生氣時,能不能對父母說出絕情的話呢?5、當我們有好吃的時,最先想到誰?考叔年紀那么大了,有好吃的先想到誰?第三十篇:[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經文講解[長呼人,即代叫]:“呼”,叫喚。“即”,很快。當父母呼喊兒女,或者長輩叫喚子女或家庭裏的成員時,我們聽到了,如果這個人不在旁邊,應該趕緊代替父母去傳達,代爲找來。[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趕快來回應。跟父母或長輩報告說此人不在。古代的時候,往往一戶家宅很大,父母找人、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纔有辦法找到。所以,聽到長輩呼喚,即使手頭有事情,也要隨時回應,問問看長輩有什麽吩咐或者交待。由此,我們可以延伸出來,就是長者所交待我們的事情,對於人的傳達,我們都要立387 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長者報告。(情節1、長輩叫人的情景。情節2、客人來訪。接待客人的禮貌:家中、學校和公司等。參見《教案》)歷史故事原文:杜環代人養母明金陵杜环。父一元。与常允恭善。恭死。母年老。无所归。冒雨至环家。时一元已卒。环惊问故。母泣告之。环亦泣。扶坐拜之。命家人事之如祖母。母性褊急。少不惬。即诟怒。环顺之。奉弥谨。及有疾。亲侍汤药。临终曰。吾累杜君。愿杜君子孙。皆如杜君。卒。殡葬尽礼。岁时祭其墓。人称高义。《感應篇白話註解》白話解釋杜環代人養母杜環是明朝的一位官員,他父親有一位朋友過世了,剩下母親無人照顧,而母親的小兒子也不知下落,這位母親去找自己的親戚,結果誰也不願照顧她,,這位母親冒雨來到了杜環家,杜環得知了這件事后,決定贍養這位老人,並幫助老婦人尋找自己的兒子。十年后的一天,杜環看到了這個老人的小兒子,并把他的母親思念他的情形告訴了他,可是這位小兒子又過了三年才來看母親,卻只是匆匆地見了一面就找藉口離開了,之后再也沒有露面。杜環一直贍養老人长达二十年,就像對親生母親一樣地恭敬愛戴。有病時,杜環為她親自煮藥。老人的脾氣很急躁,杜環讓家人一定要對老人謙讓,當臨終時老人對杜環說:“我這樣連累你,但愿你的后代子孫都像你一樣。”去世時,杜環以禮安葬了這位母親。每年又祭拜她。杜環不是親生兒子,竟能這樣地照料他人的母親,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很有義氣的人。啓發與思考1、杜環並不認識父親朋友的母親,為什麼要贍養她,並代她尋找小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婦人的小兒子雖然被找到,但他馬上離開了,杜環會不會後悔當初贍養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7 3、杜環代替父親的朋友奉養母親,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會有怎樣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老人發脾氣時,杜環是怎樣處理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看到長者的需要時,你會不會像杜環一樣主動幫助他們呢?第三十一篇:[稱尊長,勿呼名]●經典原文[稱尊長,勿呼名]●經文講解[稱尊長,勿呼名]:“稱”,稱謂尊長。“勿”,不可以。“呼名”,直接叫人名字。對尊長,應該如何稱呼他們呢?對待長輩,我們要心存尊敬,不可以直接稱呼他們的姓名,那樣是很不禮貌的行爲。(情節1、有小朋友看到電視上,有放國外的電視劇《成長的煩惱》,劇中的小朋友都是直呼父母的姓名。爸爸媽媽下班后,小朋友直接喊出媽媽的名字,媽媽很吃驚,問他怎麽回事,聼完原委。小朋友的媽媽告訴他,我們中國人對稱謂的禮儀十分重視,所以不可以模仿國外的稱呼。情節2、在學校,小朋友聽到有老師喊另外一名老師##老師,也學著喊##老師,連名帶姓都加在老師前面喊。)相關鏈接:古代的名、字、號,以孔子為例。《簡說》P24歷史故事1馬超知過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387 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三国志.蜀书六》白話解釋馬超,字孟起,是扶風茂陵人。東漢末年后投奔劉備。劉備封他為平西将军,并對他非常友善。馬超看到劉備很厚待他,和劉備說話時,常常直呼劉備的名字。关羽非常生氣,想殺了他,劉備說:“人家不得志時來投奔我,你們因為他叫我名字就生氣地殺了他,那樣要向天下人說明什么呢?”張飛說:“如果是這樣,那么應該展示給天下人禮節。”第二天,大家聚會時,請馬超進來時,關羽、張飛手持著刀,筆直地站立在一邊。馬超看了看坐席,沒有看到關羽、張飛倆個,當看到他們筆直地站立在一邊時,心里非常震驚,于是再也不敢喊劉備的名字了。第二天,馬超嘆口氣說:“我現在知道自己失誤在了哪里,原來喊人家君王的名字,幾乎被關关羽、张飞殺了都不知道。”自此以后,馬超不再喊劉備的名字了,而且對劉備非常尊重。啓發與思考1、馬超為什么會喊劉備的名字呢?2、當我們和同學很熟悉時,是否在禮節上有所欠缺呢?3、張飛認為應該展示給后人什么呢?他們是怎么做的呢?4、后來馬超改正過錯了嗎?5、當我們對待長輩時,都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歷史故事2【常林对客】387 常林七岁。有客造门。临子字父。非礼不尊。【原文】魏常林、字伯槐。河内人。伯先之子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曰。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何不拜。林曰。虽当下拜。临子字父。何拜之有。累官为刺史。司马懿以先辈视林。每见必拜。或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贵则非我所知。拜亦非我所强也。言者惭而退。陈寔之子元方。年七岁。而谓其父友之无信。常伯先之子林。亦七岁。则谓其父党之无礼。夫以七岁之幼童。而能知礼之所在。盖亦鲜矣。至薄司马懿而不止其拜。尤足称焉。白話解釋【常林对客】三国時候的魏国,有一個官員名叫常伯先,他的兒子常林從小就很懂得禮節。常林剛七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一個朋友來家找父親,而父親當時不在家。那個朋友看到常林在門口玩,于是問:“伯先在家里嗎?”常林看了看那人,沒有回答他的話。客人于是不高興地说:“你這個孩子,見了長輩為什么不下拜呢?”常林回答說:“虽然在道理上讲,我是应当拜長輩的,不过您在兒子的面前卻叫著爸爸的大名,这也未免太无礼了,所以我不下拜。”客人聽了感到很慚愧。后来常林官做到了刺史,因為他很有德行,司马懿很器重他。每次看见常林的时候,一定要向他行禮。有人勸常林說:“人家地位這么高,每次還要向你行禮,你應當勸他不要這樣才好。”常林回答說:“地位高不高貴我不知道,行不行禮也不是我勉強的。”那個説話的人,很慚愧地走了。啓發與思考1、請你幫常林父親的朋友想一想,怎樣問才合適?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待長輩,我們不能直呼名字,那么對待同學,怎么稱呼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當你用恭敬心稱呼別人時,你感受一下別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二篇:[對尊長,勿見能]●經典原文[對尊長,勿見能]●經文講解[對尊長,勿見能]:“見”,表現。如果跟長輩在一起,我們作爲晚輩的,不可以在長輩面前故意表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才藝,藐視長輩,這是很不禮貌的。古代的人很重視韜光養晦,即使你很有才華,也不能在大庭廣衆當中故意賣弄,這樣對自己立身處世會有很不好的負面作用。 ●歷史故事1折笄——后入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笄。靡笄之役,郤献子师胜而返,范文子后入。武子曰:“燮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对曰:“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出自《國語.晉語五》注:笄:古代束髪用的簪子白話解釋春秋時,晉國的一個官員名叫范文子,他有一天從朝廷上回來的很晚,他的父親范武子問他为什么這麼晚才回來。他得意地說:“今天秦朝的客人在朝堂上說了隱語,大夫們都不知道怎麼應對,而我卻回答了三个问题。”范武子聽後大發脾氣,說:“大夫們哪裡是不知道,他們是在礼让,让长者先说,而你是一個小孩子家,在長者面前387 顯示自己的多能,我要是不在晉國的話,你早就完了啊。”於是一氣之下,舉起手杖打兒子,把兒子頭上的簪子也打斷了。后來在一次名叫靡笄的戰役中,卻克率領軍隊打敗了齊國,凱旋而歸。而范文子是擔任副帥,最后一個才進城。父親范武子對他說:“孩子啊,你也該知道我天天都在盼望著你回來啊!”范文子回答說:“這個軍隊是卻元帥統率的,又打了勝仗,我要是先回國進城,只怕國人的注意力都在我的身上,所以不敢提前進城。”啓發與思考1、大夫們在朝堂上為什麼不應對秦國客人的隱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武子在指出兒子的過錯後,為什麼還要用手杖教訓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後來范文子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曾經因為自己的才能而得意、驕傲嗎?讀了故事,你有什麼收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父母、長輩嚴厲教訓我們,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熟能生巧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於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於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一作而入)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387 (宋.歐陽修《歸田錄》)白話解釋北宋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陳堯諮,他非常擅長射箭,當地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因此而自以為很了不起。有一次,他在自己家的園圃裡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人放下了擔子,站在那裡,斜著眼看了很久,當看到陳堯諮射出十箭,就能中八、九箭時,他也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陳堯諮對老人說:“你也懂射箭嗎?我射箭的技術不高嗎?”老人回答說:“沒有什么,只是手熟練而已。”陳堯諮生氣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老人說:“我只是通過我倒油知道這個道理的。”于是老人把油葫蘆放在了地上,葫蘆的口上蓋上了一枚銅錢,然後慢慢往裡倒油,油從錢孔中流到油葫蘆裡去,錢孔四周居然一點兒都沒有沾濕。老人說:“我也沒有什么,只是手熟練而已。”陳堯諮笑着送走了老人。啓發與思考1、陳堯諮擅長射箭,老人擅長倒油,對於自己的本領,他們的態度有什麼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從陳堯諮歡喜地送走老人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一定也有一些本領,這些本領是靠你一個人的力量擁有的嗎?如果不是,那麼想一想,你要感謝哪些人的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有沒有學起來覺得很難的東西?從文章中,我們可以學到,怎樣能把一項本領練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別人指出你的不足,或給你提建議時,你會用怎樣的態度對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三篇:[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經文講解[路遇長,疾趨揖]:“疾”,快步走過去;“趨”,小步地走過去;“揖”,很恭敬地向人問候。在以前,交通不太發達,往來于路上的車輛也沒有那麽多,所以在路上行走時遠遠看到有長輩或者鄰人也387 是長輩過來,一定會過去問候。現在我們在路上行走,可能就沒有這麽方便了。但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比如在社區或者學校,我們遠遠看到長輩或者老師,就要主動上前問候。[長無言,退恭立]:如果長輩沒有跟我們講話,我們就退后一點,恭恭敬敬地站着,禮讓長者先過去,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禮節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尊長以及鄰里之間的相互照應,那樣大家彼此就很熟悉也很親切了。 (情節1、小朋友在學校遇到老師,老師正着急去開會。)●歷史故事1圯橋三進履【原文】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記.留侯世家》白話解釋圯橋三進履張良是漢朝的名將。在輔佐漢高祖之前,有一次正在圯橋邊走,有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的面前,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他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他对张良说:“年輕人,把鞋子給我撿回來好嗎?”張良答應了,老人又讓張良給他穿上,張良于是跪着给老人穿好鞋。老人笑着走了不到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年轻人,是可以教导的啊。五天后,天刚亮和我在这桥上见面。”张良跪下说:“遵命。”五天后,張良照著老人的話,一大早就來到了橋上,沒想到老人早已在那里等他了,老人很责怪他失约,于是又让他過五天再來387 ,張良怕遲到,这一次雞叫时就到了橋上,老人又比他先到了。老人又让他過五天再來,這一次,他半夜就來了,不一會兒老人才来。老人給了他一本書名為《太公兵法》,并告訴他,读懂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張良仔細研讀了這本書后,后來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立下了大功。他當初遇到黃石老人時,如果不能忍耐,謙虛,卑下受教的心態,黃石公是不會給他兵書的。啓發與思考1、黃石老人為什麽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讓張良撿,還讓張良給他穿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張良知道老人的鞋子不是不小心掉的,而是故意扔掉的,為什麽還愿意幫他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人為什麽要讓張良給他撿鞋,而沒有選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人約好早上見面,為什麽張良要在半夜之後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遇到長者讓你做事時,你會立即就去做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們要培養哪些好習慣,才能使長輩愿意幫助提升我們的智慧與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了凡敬長后余在慈去寺,遇一老者,…..余敬禮之,…….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后會云谷會禪師…….《了凡四訓》白話解釋袁黃,字坤儀,明朝江蘇省吳江縣人。他在童年的387 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從小就很懂禮貌。有一次,在一個名為“慈云寺”的地方,迎面遇到了一位長輩,于是他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向長者行禮、問好,老人見他年齡雖小,卻很懂得敬重長者,于是把祖上留傳的“邵子皇極數”傳給了他,這是一門有關命理的學問。后來他遇到了云谷禪師,并真正明白了人的命運原來是可以改造的,只有一心向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個道理,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凡”。并寫成了廣為世人所稱頌的《了凡四訓》的家訓,這本書不僅被中國人稱為“傳家之寶”,也被日本的漢學家視為“治國寶典”。了凡先生能夠遇到貴人,并最終明白了改造命運的方法,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謙遜有禮的作人態度。他后來做官后,削減稅賦,一心愛民。妻子更是持家節儉、樂善好施。曾經有一次妻子在給兒子做冬天的大袍子時,要買棉絮做內里,袁黃問:“家里有絲綿啊,而且又輕便又暖和,為什么還要買棉絮呢?”妻子說:“我想把家里的絲綿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做幾件棉襖,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他和妻子孜孜行善,兒子袁儼后來當上了縣長。啓發與思考1、老人為什么會把祖傳的技藝傳給了凡先生呢?2、了凡先生最后懂得了如何改造命運了嗎?3、了凡的妻子在家是怎樣幫助他的?4、了凡為什么能夠遇到貴人呢?5、當我們路上遇到長輩時,應該怎樣做呢?387 第三十四篇:[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經文講解[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以前的人,即使乘著馬車、坐在馬車上面,遠遠看到鄰居家的伯伯或者阿姨,他一定會下來跟他們打招呼;打過招呼以後,又目送著他們遠離,所以說“過猶待,百步餘”。目送到差不多看不到爲止,差不多有多遠呢?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點這樣。今天自行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代替了馬車,我們該如何對待長輩呢?當長輩搭乘交通工具的時候,我們更應特別注意,處處禮讓長輩,為長輩方便著想。●相關經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歷史故事1唐柳泌叙其父天平节度使仲郢行事云,事季父太保如事元公,非甚疾,见太保未尝不束带。任大京兆盐铁使,通衢遇太保,必下马端笏,候太保马过方登车。每暮束带迎太保马首,候起居。太保屡以为言,终不以官达稍改。太保常言于公卿同云:“元公之子,事某如事严父。”  古之贤者,事诸父如父,礼也。出自司马光.《家范》白話解釋唐柳泌叙(仲郢敬叔)唐朝有一個人名叫柳泌,他的父親名叫柳仲郢,當時任天平節度使的官職。柳泌說起父親對待父親的叔父時的情形,不禁非常有感觸。柳仲郢事奉叔父太保就像侍奉他的父親柳公綽一样恭敬387 ,只要不是特别匆忙,他见到叔父时总要穿著整齊,束好衣帶。當他担任大京兆盐铁使的官職時,每當在大街上碰见叔父時,他一定下马,端著笏,恭敬地站立在一旁,等看到叔父的車馬走過去之后,他才上車。每天傍晚他都要穿戴整齐迎接叔父的車馬,问候并侍奉叔父的起居生活。叔父有很多次让他免去那些礼節,但他从不因为自己地位高而改变对叔父的恭敬态度。叔父经常對官員們说:“元公(柳公綽)的兒子侍奉我就像侍奉他父亲一样。”古代的贤德之人,侍奉他的伯叔父就像侍奉他的父亲一样,这是天礼人伦所应有的表现。啓發與思考1、季父也有自己的兒子,為什麽柳仲郢還要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侍奉季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仲郢的季父多次讓他免去那些禮儀,為什麽柳仲郢沒有改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學了這則故事,你將會怎樣對待你的伯叔、姨母等長輩們?●歷史故事2下車問疾選擇宿儒,授經及早。辨論精腴,日夕研討。問疾下車,尊師重道。知本信賢,基業永保。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桓榮敷奏經书,帝称善,使之授太子,常令止宿太子宮。積五年,榮薦門下生胡憲侍講,乃聽得出,旦一入而已,后封榮關內侯,甚見親重。榮疾,幸其家,問起居,下車擁經而前,賜以床茵,帷帳、刀劍、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后漢書.桓榮列傳》白話解釋桓榮,字春卿,東漢人,他學識淵博,德行極佳。有一次給光武帝陳奏經書,深得武帝的好評。于是讓他教授太子劉莊即漢明帝經書。為了使學業不間斷,光武帝让桓荣晚上就住宿在太子的宮中。一晃五年過去了,桓榮舉薦門生胡憲来给太子做侍讲。自己可以不在宮中留宿。然而,每天早晨入宮一次繼續輔導。后來他被封為關內侯。一次,桓榮患病,漢明帝臨幸他家,探視病情,詢問起居。當快走到家門時,明帝就下了車子,手捧著經書,亲自走到老師的跟前去387 向老師請教,他還賜給老師床褥,刀劍,衣被等物品,并且在老師家坐了很長時間才離開。他對老師非常地尊重和愛戴。从此以后,諸侯王、將軍、大夫來桓榮家探望病情時,都不敢再乘著車子,一到桓榮家都在病榻前下拜。啓發與思考1、漢明帝到桓榮家門時,下車,徒步進入,他當時的心境會是怎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當時陪同皇帝的臣子,看到漢明帝在老師門前的那一幕,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劉莊繼承帝位,成為漢明帝後,桓榮就是臣子。為什麽漢明帝要以師生之禮對待桓榮,而不以君臣之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漢明帝這樣做,對臣子和百姓有什麽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從故事中,我們學到,和老師、長輩見面應該要怎樣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五篇:[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經典原文[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經文講解[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者如果沒有坐下來,“幼勿坐”,所有的晚輩統統不能坐下來;主人沒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來。當長者跟大家講:“大家請坐!”晚輩才可以坐下來。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情節1、臥鋪車廂的走廊裏,中午時分,乘客都已經開始休息了。有一節車廂的兩個小朋友在走廊裏跑來跑去,亂打亂閙,影響其他乘客休息。情節2、爸爸的朋友邀請一家人去聚餐,主人沒有坐387 ,所有的客人都不能坐。大家走坐下后,小朋友才坐下。菜上了幾個,但還沒有上齊,有阿姨說先讓小朋友吃一點吧,小朋友跟阿姨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相關經典長者立:《禮記·曲禮》:“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歷史故事原文【杨津敬长】杨津老年。犹尽弟职。假寝阁前。物不先食。【原文】北魏杨津年过六十。与兄椿并登台鼎。津犹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出未归。津不先食。食则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始食。椿或他处醉归。津扶持还室。仍假寝阁前。承候安否。初、津为州守。椿在京。每四时佳味。辄遣使寄。未寄不先食。观于杨津之敬兄。恭至极点。无以复加。上下数千年间悌弟。当推杨津为第一。四时果物之微。必先寄后食。非但不寄则不食。且未寄尚不食焉。而椿亦每得所寄。辄对之泣下。宜兄宜弟。其斯之谓欤。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北魏有一個人名做杨津,他在六十歲時,和哥哥杨椿都在朝廷上做大官。杨津每天早晚都向哥哥问安。家里的台阶下站满了儿子和侄儿。哥哥不叫他坐,杨津就不敢坐。有时候,哥哥出去还没有回来,杨津就不敢先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亲自把汤匙和筷子递给哥哥。饭菜自己先尝味道是否适中后,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时候杨椿从外面回来,酒喝多了,杨津就扶着哥哥到寝室里。自己就在阁子间里打個盹,因为这样就知道哥哥酒醉之后,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当初,杨津做太守时,杨椿在京城里做官。一年四季中,有好吃的东西,杨津一定派人送给哥哥。没有寄给哥哥之前,他总是不肯先吃。他對待兄長就是這樣的禮敬。啓發與思考387 1、為什麼楊津每天早晚都讓晚輩和自己一起向哥哥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麼楊津總要為哥哥拿好調羹和筷子,而且有好吃的東西時一定不肯先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哥哥酒醉時,楊津就會在閣子裡打盹,這樣睡是很不舒服的,為什麼楊津不讓僕人們代替他看護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早晚都向父母、尊長問安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拿到好吃的東西,你每次都能讓父母先吃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六篇:[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經典原文[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經文講解[尊長前,聲要低]:在長輩、尊長或者長官、主管面前,我們講話的聲量要放低一點,小聲一點。在家中也同樣要注意講話的音量。比如家裏有客人來,我們更應做到禮貌待客。此外,我們在公共汽車、火車上或公共場所時,也要記得輕聲細語,以免打擾周圍的人。[低不聞,卻非宜]:“宜”,適合。如果在長輩面前講話很緊張、很小聲,小到對方沒有辦法聽到,這樣也不適宜,也是不禮貌的行爲。所以我們講話,即使有客人來,或在尊長面前,也要落落大方,自然從容。(情節1、家庭中來了客人,媽媽讓小朋友出來,小朋友的表現。)●相關經典 尊長前:《禮記·曲禮》:“毋側聼,毋嗷應,毋淫視,毋怠荒。”《常禮舉要·對眾篇》:“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歷史故事【原文】叔孫治禮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387 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史記.叔孫通列傳》【白话解释】 注:謁者:為天子傳達,掌管賓贊受事的官員。白話解釋叔孫通是薛(山東滕縣南)這個地方的人,漢高祖時的大臣。漢高祖五年的時候,宣布廢除秦朝繁瑣的禮儀制度,改為比較簡易可行的制度。結果許多大臣們在朝廷上喝酒,醉了就耍酒瘋,387 有的甚至還狂呼大叫,有的拔出劍來劈堂上的柱子,亂得不成樣子。漢高祖看到后十分擔心。叔孫通建議征召一百多名儒生由他指導練習禮儀。后來在漢高祖七年時,叔孫通和儒生們主持了一次朝會大典。整個朝會上都是按照禮儀的規定做。從天沒有亮開始,大臣們按官職的高低有秩序地進入宮殿的大門,又按照口令“快步走”,九個不同等級的引導人員依次傳令“快步走”。文武大臣有序地來到規定的地方就位。皇上乘坐著車子從房中出來時,百官們都手拿著旗子,互相傳呼著“警戒”。諸侯王及官員們依次上前向皇上祝賀。肅穆而莊嚴的氣氛使大臣們看到后,無不感到敬畏的。行禮完后,擺上酒宴,大家低著頭,依照官職的高低次序上前向皇上祝壽,直到最后酒宴結束。整個朝會和酒宴過程中,沒人敢大聲喧嘩或失禮。漢高祖最后不禁感嘆道:“我到今天才體會到做帝王的尊榮。”于是任命叔孫通做了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禮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它是不能被廢掉的。啓發與思考1、大臣們為什么會大呼小叫呢?———————————————————————————2、叔孫度當看到這種情景時是怎么做的呢?———————————————————————————3、當朝會時,大臣們為什么感到驚恐肅敬呢?———————————————————————————387 4、大臣們在朝會上喝醉酒了嗎?為什么?———————————————————————————5、整個宴會的秩序怎么樣,漢高祖終于明白了什么道理?———————————————————————————6、想一下,當你在公共場合有沒有大聲喧嘩?應該怎么做?——————————————————————————第三十七篇:[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經典原文[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經文講解[進必趨,退必遲]:有事情要告訴長輩時,要快速走到長輩面前;離開時要緩慢些才合乎禮節。長輩進出門時,我們要先趕在前面,為長輩開門。長輩離開時,要禮讓長輩先走,我們跟在後面。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長輩或者你的長官,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歡,你的前途也肯定是一片光明。[問起對,視勿移]:“對”,對答。當長輩跟你講話的時候,你不能害羞,頭低低的,應該眼睛目視著長輩。我們回答長輩的問話,目光不可以隨便地飄移,要注視著長者。除了對長輩,我們跟一般人交往,談吐當中也要注意“視勿移”這一點。(情節1、小朋友去辦公室問老師問題的情景。)●相關經典《常禮舉要·校篇》:“向尊長質疑問難,必起立。”《常禮舉要·訪人篇》:“談話應答必顧望。”●歷史故事【伯禽趋跪】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三被笞。以问商子。曰。南山之阳有387 桥木。北山之阴有梓木。盍往观。伯禽见桥高而仰。梓卑而俯。还告商子。曰。桥者父道。梓者子道。明日。伯禽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周公制礼。实开礼教之源。且尝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俾尽乎礼。诚不愧为君子矣。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伯禽趋跪】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教子有方。他的兒子伯禽和叔叔康叔去见周公了三次,三次伯禽都挨了父親的打。伯禽于是去請教當時很有智慧的一個名叫商子的人。商子告訴伯禽說:“南山的陽面有一种树叫桥木,北山的陰面有一种树叫梓木,你去看一看吧。”伯禽于是照著商子所說的來到了南山和北山。當他看到橋木長得很高,像人高仰著頭的樣子;而梓木卻长得很低,像一個人俯身在那里一樣。他回来告诉商子,商子说:“桥木仰著頭的樣子正是做父亲的道理;而梓木俯着身子的樣子正是做儿子的道理。”伯禽恍然大悟。當第二天去见周公時,伯禽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拜見周公,伯禽顯得那樣地謙虛。周公這一次很高興地讓他站起來,并稱贊他說:“你一定是接受了君子的教誨。”出自《德育故事》周公的封地是在魯國,但是當時成王年齡小,所以周公仍留下來辅佐成王,派兒子伯禽去封地鲁国代理他的职务。他教导伯禽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在整个国家中我的身份不算低的,但是我在洗头发时,会三次握住散乱的头发出来接见賢人;吃饭时,若有贤士来,我三次把饭吐出来以客礼相待。這樣我仍怕失礼而慢待了天下的贤士。你到鲁国去,千万别以为自己是一國之君而看不起人。”周公制禮,開了禮教的源頭。啓發與思考1、周公為什麽痛打自己的兒子,而不直接告訴兒子哪裡做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子為什麽叫伯禽去看山上的樹,而不直接告訴伯禽面對長輩的禮節?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禽看到樹,并聽商子講話后,他明白了什麽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現在想一想,自己平時有沒有失禮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你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你有沒有請教過老師、長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自然界默默地給我們許多啟示。你能從大自然的啟示中明白哪些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八篇:[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經文講解[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如果長輩或主管的年紀像父執輩這樣的人,我們對待他們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親那樣地尊重他們。如果跟我們的年齡差不多,就要像家裏的兄長一樣來尊敬他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能和睦與謙虛。尤其對待長者,一定要尊敬、尊重他們,要用對待父母的心來敬愛這些父執輩的人。我們從小就有這份心,這個社會一定是相當和諧、安定和幸福的。許哲女士的故事(情節1、小朋友外出郊遊,路上遇到一位伯伯,突然不舒服。小朋友的反應與行爲。)●相關經典事諸父:《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孝經》:“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387 ●歷史故事1【三姑事长】三姑祖病。侍奉不离。事其伯父。犹子比儿。【原文】辽郭维翰女。名三姑。九岁父卒。又三年母丧。弟年幼。上有祖父。年七十余。依其伯。伯已年五十。祖父病风不起。三姑侍汤药饮食。三年不离。祖逝。伯继病。三姑侍伯病。如事父母然。伯终。三姑服丧三年。服阕。适胡大庵为妻。夫荣子贵。人咸敬之。三姑境遇、苦甚矣。父丧甫毕。即遭母丧。在母丧中。又侍老病之祖父。祖父逝。伯继病。事如父母。伯亡。如丧考妣。天盖苦其心志以试之也。夫荣子贵。宜矣。【白话解释】元朝的辽国,有一個人名叫郭维翰。他有個女兒名叫郭三姑,她非常孝順。當三姑九岁的时候,父親就去世了,過了三年,母亲也過世了。她上有七十高齡的祖父,下有年幼的弟弟。祖父和伯父在一起居住,而伯父也已經五十歲了。祖父得了中風,瘫患在床上起不來,三姑每天給他做飯、熬藥,在身邊服侍了三年沒有離開。后来祖父去世了,伯父又生了病。三姑照顧伯父如同服侍爹娘一样地盡心。伯父死后,三姑穿了三年的素服,三年后,嫁给一個叫胡大庵的人做妻子。后來丈夫和兒子都很顯貴。大家很敬重她。啓發與思考1、郭三姑才十二歲,就失去了父母,但是看到爺爺臥病不起,她想到的是什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除了服侍爺爺吃東西,請你想一下,郭三姑還會怎樣照顧中風的爺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父去世后,郭三姑為什麽守孝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你看到周圍的人(尤其是長輩)身體不舒服,你會怎麼做?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朱戚广悌】戚氏广悌。娣姒昆弟。夫家母家。族一体。【原文】宋朱震亨母戚氏。蚤寡。家单甚。艰勤憔悴。孝事舅姑。教子义方。遇娣姒和。视姒子如己子。理家政井井。稍益裕。父贞孝先生绍。贫且病。迎就养。留十年而卒。不以丧葬为昆弟费。悉庀之。母兄死。育其三孤。朱氏群从女。贫不能行者。毕抚嫁。婺俗贫家产子多。辄溺之不举。戚以伦理训饬。以粟帛佽之。赖以生者甚众。戚氏广行悌道。不特遇娣姒和。视姒子如己子。且推而至于群从女。及兄弟遗孤。甚至博济婺州贫家各子女。而又非家资夙裕者。乃能如此。真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矣。白話解釋【朱戚广悌】宋朝官員朱震亨的母亲戚氏,當很年輕的時候就守了寡。她勤儉而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對待公婆非常孝順,對侄儿更像亲生的一般疼愛。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家境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了。這時,她的父親因為生病,而家里又困難。她毅然地把父親接到了自己家來照了十年。當父親去世時,一切辦喪事所需的費用都是她一個人來出,沒有讓兄弟們分擔。后來舅舅死了,留下了三個孤兒,她又抚养這三個孩子,并把他們養大成人。丈夫家有幾個堂侄女,家里因為貧窮,所以辦不起嫁妝。當她得知后,把她們接到自己家中來照料,并最終都為她們置辦了嫁妆。那時候,當地有一個不好的習俗:贫苦的人家因為生的兒387 子太多,而又養不活,所以總是放在水里溺死嬰兒。她知道后,總是拿著生活的必需品如米啊、布啊去這些人家,幫助他們照料孩子,并給他們講解一些為人父母的道理。因此她幫助過的鄉人很多很多。啓發與思考1、想象一下,戚氏作為大家庭的主婦,每天要做那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戚氏每天已經有許多事要操辦,為什麽她的父親生病後,她沒有讓兄弟們照顧父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辦喪事的費用為什麽朱戚氏沒有讓兄弟負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戚氏把舅舅家的孩子,還有丈夫家的堂侄女接來家中,她每天又會多出哪些事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當看到貧苦人家有不好的習俗,戚氏是怎樣幫助他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你的親戚、同學有什麽需要,是你可以做到的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學了這則故事後,當發現別人有不好的習慣后,我們可以怎樣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九篇:[謹——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經文講解[謹]:“出則弟”篇已經告訴我們一些日常行儀應該如何。“謹”這部分告訴我們自身的態度,也是屬於居家生活的一些細節,我們也要特別留意。387 [朝起早,夜眠遲]:“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我們要珍惜時光。以前我們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父母還沒有睡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目送父母就寢睡下,把家裏打理好,檢查一切后再上牀睡覺。早上在父母還沒有起床的時候,我們已經先起來問候父母了。[老易至,惜此時]:人生有限,時光過得非常快,年輕人轉眼就變成老年人了,那個時候我們再想到要努力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啊。●相關經典《曾文正公嘉言集》:要看一個家庭會不會興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宴起。?●歷史故事1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天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晉-葛洪《西京雜記》)白話解釋鑿壁偷光西漢的時候有個人名叫匡衡,字稚圭。他小的時候家境很貧寒,買不起蠟燭,當他看見鄰居家有燭光時,就在墻上鑿了一個小洞,借著射出的光亮勤奮讀書。鄉里有位很富有的人家,不认识字,但家中藏書很多,于是匡衡就給他家做幫工,他不要任何報酬,這使主人很奇怪,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匡衡說:“我只希望能讀遍您家里的書就行了。”主人非常感嘆他的好學,于是把很多書都送給他讀。后來匡衡學識廣博,漢元帝時當了宰相。啓發與思考1、匡衡為什麽不直接向大戶人家借書,而要替他家免費做工幹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匡衡為什麽不向主人提出,白天少干一些活,這樣可以看書?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匡衡小時候沒有人教他讀書,為什麽他後來能做宰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讀了這個故事,你決定學習匡衡的哪些品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原文勿待明日后生家每臨事,輒:“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做一事,輒: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家鹤灘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記于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清.錢泳《履園從語.臆論》白話解釋清朝的學者錢泳先生曾經說過,年輕人每當遇到一件事,總是說:“我不會做”,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無論什么事情,只要做就能學會,不做怎么能學會呢?還有的人每做一件事,總是說:“姑且等到明天吧。”這也是極端錯誤的,無論什么事情,要做就馬上去做,不要拖下去,如果只是拖下去,會耽誤終生的。他說,錢鹤灘先生的《明日歌》對于我們是非常有意義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387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啓發與思考1、當遇到一件事時就說:“我不會做”這樣對嗎?2、今天應該做的事要拖到明天,這種作法好嗎?3、每件事都等到明日去做,人生有多少個明日呢?4、當我們沒有做完作業,能不能往后拖,那樣會怎么樣呢?5、你從這首小詩中體會到了什么?●歷史故事3尺璧寸陰侃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出自《晉書.陶侃列傳》白話解釋陶侃,字士行,東晉時的一名官員。他在軍隊中度過了四十一年,戰功顯赫,忠于職守,勤奮不懈。常勸下屬要珍惜時光,努力進取。他常說:“大禹是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于眾人更應當珍惜時光,怎么可以放逸游蕩,而從此沉迷下去呢,那樣的話,活著對當時毫無益處,死后默默無聞,那是自暴自棄的人。”當時下屬中有人因為談論賭博的游戲而耽誤了公事,陶侃于是沒收部下的酒器和賭博的用具,并把這些東西都投到了江中,如果是小吏就再罰他們挨鞭子。從此之后,他的屬下再也不浪費時光了。387 啓發與思考1、陶侃为什么下令把下属玩樂的器具和酒器扔到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侃對下屬教育一次就成功,原因在哪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們可以把玩樂的時間用來做什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了玩樂的時間,還有哪些時間我們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4溫公警枕宋司馬溫公教子孝友恭儉、忠信正直。居處必有法,動作必有禮,其被服如陋巷之士,一室蕭然,圖書盈幾,終日靜坐,淡然無欲。常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覺則復起攻書。為兒時,動止威儀如老成者。七歲聞講《左氏春秋》,大愛之,退與家人講,即了大義。自是手不釋卷,至不知饑渴寒暑,其勤如此。江蘇海門.陳鏡伊.編《道德從書.模范人生觀》白話解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宋朝著名的宰相。當他七歲時,氣勢凜然像成人一樣。當聽到人家講《左氏春秋》這本書的時候,非常喜愛。退下來給家里人講述,書中大概的意思都能說得出。并從此手不離書,以致于不知道饑渴和冷熱。他讀書非常勤奮,曾經用圓圓的木頭做了一個枕頭,提醒自己不要貪睡,枕著這個枕頭睡時,只要稍微一動彈,枕頭就會翻387 滾,他立刻醒來,繼續讀書。他就是如此的好學。他教育子弟要孝敬友愛、恭敬節儉、忠信正直的做人。所居住的地方處處守著規矩,動作一定遵照禮節,穿著家居用度如同平民一樣的質樸。家中很冷清,幾案上擺滿了書,整天安靜地坐在那里看書,淡然無欲。啓發與思考1、司馬光七歲的時候起就喜愛什么?到了怎樣的程度呢?2、他為什么做一個圓圓的枕頭呢?3、他是如何教育子弟們的呢?4、他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5、司馬光讀書的志向是在哪里呢?6、當我們讀書感到困倦時應該怎樣提醒自己呢?第四十篇:[晨必盥,兼漱口]●經文講解[晨必盥,兼漱口]:“盥”指用兩手取水洗臉,這個字的造型就像是兩隻手,從器皿中取水。每天早上起來必須先刷牙、漱口、洗臉,梳理頭髮,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的。刷牙漱口一定要三餐都做到,尤其是晚上的時候,更要特別落實,保護我們的牙齒。養成飯後刷牙、漱口的好習慣還可以避免口臭,因為每個人一天的生活中都會與別人說到話,如果口氣不清新就會影響到別人,讓人家對你产生不好的印象。●歷史故事【颜游端恪】颜母游氏。教子成名。全家守礼。肃静无声。【原文】明颜从仕母游氏。怀宁人也。端庄诚恪。克勤克俭。督诸子学。无间昕夕。诸妇晨起。必整容问安否。稍懈。即以礼导之387 。诸子遇游氏垂询。必正襟以对。无敢或慢。同室数百指。平居不闻人声。里党则焉。后年八十余卒。易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母何以亦称严。盖母不严。则妇子嘻嘻。遑言礼节。必父母俱严。内外齐肃。然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各尽其道。而家道以正。游氏治家以礼。殆深明易理欤。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颜游端恪】明朝时候有個人名叫颜从仕,他的母亲游氏待人恭敬有禮,家規非常嚴格。孩子們小的時候,她總是忙完家務后就监督着几个儿子读书。無論多么勞累,都從不間斷。當兒子們各自娶了媳婦后,游氏又教導著媳婦們如何料理家務。每天早上,媳妇們早早地起來,梳洗完畢,向婆婆游氏问安。當有的媳婦顯得有些散漫時,婆婆游氏就會把做媳婦的道理說給她們聽,讓媳婦們懂得作為家中的成員,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整個大家庭。因此媳婦們也都很聽話。當她問兒子們話時,他們總是把衣服穿得很整齊,退立在一邊,恭恭敬敬地回答著母親的問話,沒有絲毫地怠慢。家中雖然有幾百口人,可是說話時根本沒有大呼小叫的,都輕聲細語。游氏把這樣一個大家庭治理得非常有條理,鄉里人都效仿她們家。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颜游氏無論多么勞累,都從不間斷地監督兒子讀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麽家人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整個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什麽晚輩見長輩時,都要穿著整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從父母、老師那裡學到了哪些會對家庭產生好的影響的行為?3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準備學會哪些好的行為來影響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長輩工作的地方,或是講話會影響別人的地方,你有沒有做到輕聲細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十一篇:[便溺回,輒淨手]●經文講解[便溺回,輒淨手]:“溺”指的是小便。“輒”同則。解完大小便後,把手洗乾淨,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這樣的做法可以預防病菌入口,避免“身有傷,貽親憂。”●歷史故事1澡豆的笑話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世說新語.纰漏》白話解釋宋代以前,洗脸、净手、浴身的时候,没有成团的“肥皂”,而是使用“澡豆”。澡豆是以豆子研成的细末作为主料。用豬胰磨成糊狀,合豆粉、香料等,經自然乾燥而製成的塊狀物,有去污和營養皮膚的作用。因為它是散末狀的干粉,因此一到了水里就會顯得很粘稠的樣子,看上去很象干飯一樣。關于這個澡豆還有一個笑話。當王敦剛當上了晉武帝的女兒陽公主的附馬時,對皇家的生活很不習慣。當他上完廁所后,看到涂著油漆的箱子里387 盛著干棗,這本來是用來塞住鼻子遮擋臭味的,而他以為是用來吃的,于是就把干棗都吃完了。要離開時,仆人們端來了水,琉璃碗里盛著澡豆,他還以為是干飯,于是把整碗澡豆都倒在水中,喝掉了。仆人們一見到他的樣子,都笑起來了。啓發與思考1、王敦出了什么樣的笑話呢?2、想一下,王敦有便后洗手的習慣呢?3、當我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時,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出錯呢?4、養成一個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都有哪些益處呢?5、對比澡豆的功效,你經常使用的清潔用品是否對環境有污染作用呢?應當怎樣避免呢?歷史故事2居家潔凈,清氣著身爾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蔽矣。出自《康熙庭訓格言》譯文:白話解釋康熙皇帝告誡皇子們說:“你們凡是起居住行,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潔衛生,一個人平時儀表整潔,干干凈凈,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387 種清純的氣質;如果不講衛生,平時被污穢骯臟的空氣所污染,那么他即使具有清靜、明朗的風度,也會逐漸被蒙蔽。啓發與思考1、當我們生活的環境非常不衛生時,那樣會影響什么呢?2、當我們去完衛生間后,不去洗手,有哪些危害呢?3、一個美好的環境是怎樣保持的呢?第四十二篇:[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經文講解[冠必正,紐必結]:“冠”,帽子。我們戴帽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正。“紐”就是紐扣,沒有鈕扣的就是拉鍊。紐扣要扣緊,拉鍊要拉好。如果鈕扣有松動的感覺,應該把它先縫好。所以平常我們對於自己的衣服要注意整齊,搭配得當,檢查好再出門。[襪與履,俱緊切]:“襪”,襪子。“履”,鞋子。“緊”和“切”,綁緊,綁牢。如果有鞋帶的鞋子,應該把它綁緊。襪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腳高一腳低,這樣穿出去非常沒有禮貌。人的容貌是我們第一眼所見到的第一印象。容貌如何沒關係,但是你要有良好的儀態、整齊的穿著,這個整齊並不是要穿得非常華麗,而是讓人看起來很舒服,不會失禮於人,这也是懂得尊重自己的表现。●歷史故事1【德言对经】德言开经。辄先祓濯。束带振襟。危坐苦学。【原文】唐萧德言、字文行。明左氏春秋。太宗时。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归有光曰。广东陈元诚。平生未尝读书。一朝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夫儒家经书。本是修淑身心。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百世师。经书所在。古圣贤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欤。出自《德育故事》387 【白话解释】唐朝时候,有一个姓萧名叫德言的人,字文行。他精通《左氏春秋》。在唐太宗時,做了专掌国史的官,后来又升為弘文馆学士。萧德言到晚年的时候,更加刻苦研究学问。每逢要摊开经书来時,一定先洗手、洗脸,并且束好了衣带,端端正正的坐着。他的妻子劝他說:“老年人何必要這么找苦吃呢?”萧德言回答說:“对圣賢人的言语,怎么還怕辛苦呢。”皇帝下诏讓他去教授晋王读经书,又封他武阳县的侯爵。萧德言去世時已經是九十七歲的高齡了。歸有光說,在廣東有一個名叫陳元誠的人,他平生從沒有讀過書,一次因為感激,取來四書每天跪拜,忽然問就能認字了。儒家經書,本來是就是修養身心。一句話可以成為天下效法的榜樣;一個行為,成為百代的師表。經書所在的地方,就是古圣賢人美好的言語,高尚的德行所在的地方,怎么能不恭敬呢?啓發與思考1、為什麽萧學士年紀很大的時候,每次讀經書,還要洗手洗臉,把服裝弄整齊,而且坐得很端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學了這則故事,你讀經書時,能不能向萧學士學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了面對經書時要很端莊,還有什麽時候我們應該端正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故事2【窦仪重厚】窦仪重厚。草制承恩。见帝跣足。不进苑门。【原文】宋窦仪、字可象。先是学士王著以酒失贬官。太祖谓宰相曰。深严之地。当使宿儒处之。范质对曰。窦仪清介重厚。太祖曰。非斯人不可。尝召仪草制。至苑门。见上岸帻跣足而坐。却立不肯进。上遽索冠带。而后召入。仪曰。陛下创业垂统。宜以礼示天下。上敛容谢之。先君谓窦公、诚实君子也。守正不污。故深为太祖387 器重。太祖平蜀后。宫人有镜。背识乾德四年。上因与己年号同。召仪问之。对曰。此必蜀物。蜀主王衍有此号。上曰。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是益礼儒者。出自《德育故事》【白话解释】宋朝有一個人名叫窦仪,字可象。起先有一個叫王著的學士因为喝醉了酒而犯罪,被免了官。宋太祖就对宰相范质说:“宫殿是一個深严的地方,应当选一个品行忠厚、学问弘博的人才好。”范质说:“窦仪的为人清介厚重,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太祖说:“的确非那个人不可。”有一天,皇帝召窦仪起草制书。當他來到了宫门口時,看见皇上还穿著便服,露著额頭、光著腳坐著。窦仪就站在宮門口,不肯进去。皇帝立刻叫人拿冠带,穿著好后,窦仪才走进去。他对皇帝说:“陛下是个开国的國君,创立基业,传给子孙,应当用礼法昭示天下才對。”太祖听了,很鄭重地向他道歉。竇儀被宋太祖稱為“誠實的君子”。很受太祖的器重。啓發與思考1、皇帝召見窦仪,為什麽窦仪不聽命令立即進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麽窦仪要提醒皇帝重視禮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在面對老師、長輩、同學時,有沒有注意自己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夏天時,怎樣避免衣著失禮的情況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十三篇:[置官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經文講解[置官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亂頓”,隨便擺置。“污穢”,衣服髒掉弄髒了。我們放置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放,以免弄皺弄髒了!這也是愛惜物品的表現,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工人叔叔阿姨紡織的艱辛與不易。387 有些同學到處亂丟東西,自己找不到還會亂發脾氣,這是很不好的行爲習慣。所以我們要懂得料理自己的物品,而且“動物歸還”,就會節省很多的時間,進而鍛煉料理整個家庭的事務,多替父母分擔。(情節1、手工課上,學習整理各種衣物。)●歷史故事1【王柏敬斋】王柏主敬。持正履端。子弟白事。见必衣冠。【原文】宋王柏、号长啸。后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更号鲁斋。自著敬斋箴图。出一敬字。为日用躬行之则。夙兴见庙。治家严饬。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垂殁。整冠端坐。挥妇女出寝门。惟子侄门人侍终。年七十有八。士有万物皆备之身。而不以古今自任。经纶自期者。皆自遏其躬也。柏每以此语士大夫。由其爱人以德耳。所讲谢上蔡居敬贵穷理之旨。条畅莹白。听者悚然。意融心服。虽乡之耆德。亦执弟子礼焉。出自《德育故事》白話解釋【王柏敬斋】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王柏,他以前的号為长啸。后来做了一部《论语通旨》,也就是為孔老夫子的著作《論語》下解釋。當他讀到“居处恭,执事敬”这两句時,心里突然感到很震驚,而有所領悟。于是把自己以前“長啸”這個號改為“魯齋”,因為他認為“長嘯”這個名不像讀圣賢書的人應有的名字。自己也做了一篇敬斋箴图,規定每天必須照著上面的去落實。當天還沒有亮,他就到家庙里去拜祖宗,之后就整理自己的家務,總是那樣的整齊干凈。即使到了夏天,也不因為天氣炎熱而失禮。387 總是關上門,在屋里靜坐。孩子們有事情來向他匯報時,他總是穿著整齊地接待。就是在臨終的那一刻,他也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