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2页

  • 13.50 KB
  • 2022-06-16 12:46:18 发布

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继续围绕这一案例的过程引申出许多探究性课程。  教学故事〔贺剑虹〕: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快跑呀,蜜蜂会蛰人的!〞“不会的,它是来采蜜的!〞我顺应幼儿的兴趣点随机生成有关蜜蜂的谈话活动。我正准备翻开窗户让蜜蜂飞出去,结果保育员张老师用苍蝇拍将蜜蜂打死了。女孩子们伤心地哭起来:“蜜蜂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什么要打死它啊?〞孩子们又开始议论起来。  师:“蜜蜂为什么会飞到我们教室里来呢?〞  生:“我带来的那盆花在门口开了,它看见花就飞进来了。〞;“它肯定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门后面有个蛋糕盒,上面还沾着奶油呢!〞;“门后的垃圾桶里还有我们刚吃剩的苹果核。〞  师〔不解地问〕:“为什么有奶油和苹果核蜜蜂就会来呢?难道它喜欢吃这些东西吗?〞  生:“它们都有香味,蜜蜂就是闻到香味才飞进来的。〞  师:“原来如此。〞  生:“蜜蜂把采来的花蜜给我们人喝,那它自己喝什么、吃什么呢?〞;“蜜蜂  真的有好多种吗?〞  师:“我也不太清楚,今天回家我们一起找找有关蜜蜂的资料吧!〞……  师:“刚刚张老师打死蜜蜂,有小朋友说不应该打死,有小朋友说一定要打死它,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生①:“老师是为了不让我们被蜜蜂蛰到才打死它的,我觉得张老师做的对。〞②“那也不应该打死它啊!要是它的爸爸妈妈知道它死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们把窗户翻开让它飞出去不就行了吗?〞③“我们用橡皮泥给它做个家吧!〞④“我们和它一起跳个蜜蜂舞吧!〞⑤“我们帮它画好多同伴贴在墙上,那它就不会到处乱串,也不会寂寞了。〞……  教学反思〔贺剑虹〕:①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教育方案,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及时调整教育内容,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及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到达最优效果。②孩子们对于打死蜜蜂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是我没料到的,当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后,又自然地生成了一系列有关蜜蜂的主题探究活动(画蜜蜂、歌表演、制作蜜蜂的家、探究蜜蜂的家族……),使我和孩子们  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同伴评点〔刘婷〕:我们知道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发现周围变化着的事物和有趣的小昆虫。“蜜蜂〞幼儿尤其喜爱,可是突然被配班老师打死了,幼儿自然心疼到极点。对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贺老师又是一次引发孩子探究学习的好时机。通过讨论、思考,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蜜蜂为人类作的奉献,更理解了蜜蜂飞进教室的原因。贺老师不仅善于关注孩子的言行,更关注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情感态度的影响,并及时调整了孩子的情趣和注意力,使孩子很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尽快地投入到主动探索学习中。  园长引领〔李忠〕: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提问,如:“蜜蜂为什么会飞进教室?〞“蜜蜂怎样飞进来的?〞“蜜蜂飞进教室要干什么?〞……幼儿的小脑袋里装满了疑问。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急于将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送给幼儿,而是营造了讨论的气氛,引发孩子将疑问表述出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争议点,造成幼儿某种程度上的认识冲突,使孩子们的思考层次逐步提升。这一案例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当,开展了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品质,虽然师生的讨论似乎没有找到“ 蜜蜂飞进教室〞的真正原因,但通过讨论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发现、观察、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继续围绕这一案例的过程引申出许多探究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