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5 KB
  • 2022-06-16 12:43:05 发布

教案蜂蜜送给谁课后反思.doc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案蜂蜜送给谁课后反思  认识液体  斜桥中心小学展艳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的特点和它们的不同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塑料板、天平、果冻杯、麻油、水、蜂蜜、牛奶、蜡纸、滴管玻璃棒、一次性塑料杯、标贴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天平、玻璃棒、塑料板、果冻杯、一次性塑料杯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辨别不同液体。出示四种液体:水、麻油、蜂蜜、牛奶,思考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去辨别它们?(看、闻、尝)  2、师示范用看、闻、尝的方法去辨别牛奶、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辨别其他液体,如:看、闻、尝等方法。  3、观察完毕后,及时完成实验一。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二)生分组实验,认识液体的两个不同性质: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并知道了四种液体的不同特点,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液体的不同性质:  师出示第一个问题“同样多的不同液体重量相等吗?”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充分阅读,师以牛奶和水称重进行示范。  生边看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边进行分组实验,并比较其他液体的重量是否相等,填写记录纸,师巡视。  师引导生总结得出第一个结论:同样多的不同液体重量不相等。  2师出示第二个问题“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相同吗?”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充分阅读后,师以在塑料板上滴入四种液体,边示范边说注意点,生分组做液体流动速度实验,并填写记录纸,师巡视。  师引导生总结得出第二个结论:不同液体的流动速度是不同的。  (三)师演示液体的张力实验  1、师引导生回忆水的张力实验是如何做的。  2、师在蜡纸上滴入四种不同液体引导生观察液体在蜡纸上的不同变化。  师引导生得出第三个结论:不同液体的张力是不同的。  (四)课堂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  2、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的性质,我们下节课继续通过实验去进行研究。  认识液体   班级:记录者:  实验一:四种液体有哪些不同点呢?  实验二:比较同样多的液体的重量(在○中填上<或>)例:同样多的牛奶>同样多的水  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油  同样多的油○同样多的蜂蜜  同样多的蜂蜜○同样多的牛奶  同样多的牛奶○同样多的油  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蜂蜜  结论:同样多的液体,重量。  实验三:比较液体的流动速度,在()里标出它们快慢顺序的序号  牛奶()水()油()蜂蜜()结论:不同液体,流动速度。  《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斜桥中心小学展艳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液体的不同特点和它们的不同性质。在这节科学课上,我用了四种常见液体:水、麻油、牛奶、蜂蜜。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刚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用何种方法来辨别这四种液体,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接着我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学会用看、闻、尝的方法去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液体的特点;在对液体的性质这一环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先提出问题接着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实验去验证得出的结论,并能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动脑思考,为了防止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只顾着去实验而忘记及时完成实验记录,我让学生通过齐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并知道做完实验后及时进行实验记录,这样学生不光能认真做实验而且也能养成及时完成实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协调得也非常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是一则适宜低段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学生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寓生物常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之中,语言简单易懂,在教学中适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引导个性化朗读。另外针对课文的对话特点,采用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了解各种有益的鸟类和益虫的不同作用,重体验,轻说教,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简单易懂,学生读懂比较容易。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扮演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轻松了解各种有益的鸟类和益虫的不同作用。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需要识记的生字有“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只、雪、星、请、帮、就”6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之前已经全部认识。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这篇课文的生字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识记“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生字,并会写“请、帮”2个字。  2、借助各种朗读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使学生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识记“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生字,并会写“请、帮”2个字。  2、使学生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棉花姑娘。(花、娘轻声正音)   2、姑娘是什么意思?揭示姑娘是形声字。  二、初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和棉花姑娘是好朋友了,最近我们的好朋友心情不太好,你们瞧她(出示棉花生病图)愁容满面,下面请同学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吧?  2、棉花姑娘怎么了?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忆“蚜”3、(显示蚜虫图片)这些和芝麻粒一样大小的虫子就是蚜虫,它们专门吸植物身体里的水分和营养,植物们会被它们吃得又黄又瘦,有的甚至枯萎死掉。了解了这些,你觉得这些蚜虫怎么样?(可恶的蚜虫)  4、可恶的蚜虫使棉花姑娘生病了,棉花姑娘会希望什么呢?希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引出“盼望”,引导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盼、治”  5、小朋友们生过病吗?你们生病的时候,是不是也很难受?想想你生病的时候,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棉花姑娘盼望着,她盼来了哪些医生?读课文,反馈(出示图片)2、你能用这句话来说一说吗?  棉花姑娘请()、()和()帮她治病,最后()治好了她的病。  3、出示答案,随机学词。  啄木鸟(出示图片,啄字显红带拼音):大树里有只小虫子,啄木鸟用它的嘴把虫子啄出来。   七星瓢虫(出示图片):七星瓢虫的身上有什么?出示斑点(显红斑,带拼音)前鼻音,谁来读好它?个别读,出示班——斑,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全班读。  四、再读,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出示小燕子与棉花姑娘图)同学们,身上长满蚜虫的棉花姑娘可难受了,终于把小燕子盼来了,她迫不及待地请求她。(指导学生读出急切地、充满希望的语气)  2、小燕子帮上忙了吗?为什么?请找出原因并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教师板贴:空中飞)小燕子帮不上忙,它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3、棉花姑娘忍受着蚜虫的啃咬,只好继续找医生,她又找了啄木鸟和小青蛙,它们能帮上忙吗?请大家自己读读3、4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原因。4、反馈:啄木鸟和青蛙为什么不帮她治病?  (学生回答,教师板贴: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  三位医生虽然有不同的病人要治,但它们说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我们的棉花姑娘虽然着急,但也是很有礼貌的。我们要学习它们的这种好品质。我们再来读读它们的对话吧,注意棉花姑娘请求的语气。  五、课中操  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要奖励大家来玩游戏啦!  1、猜字谜:(1)王家两兄弟学文化。(斑)  (2)水珠落在舞台边。(治)  (3)睁着眼睛分开。(盼)  (4)言来互相尊重。(请)   六、写字指导  出示“请、帮”。重点指导帮字结构。  1、谁来说说请?左右结构言字旁。这样的字要怎么写好它呢?左窄右宽。师范写,生边说边书空。生描红书写,师点评反馈。  2、帮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上下是一样宽窄吗?在白板上用线把上下部分的宽窄显示出来。上宽下窄。生说笔画,师范写,生描红书写,师点评反馈。  给孩子一方天地,让课堂充满生趣  作为一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课,今天我在执教《棉花姑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生字的识记。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识字方法己尝试记忆。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孩子们用到了“形声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以及编故事”等多种识字方法,非常主动积极地识记生字。课堂氛围比较融洽,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在指导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体验的方法,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了蚜虫,让孩子们对于蚜虫有了深刻的体悟,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情感。  当然,执教这堂课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过多,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机会被过多的单向把控取代。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朗读,我紧紧把控,步步引导着孩子们朗读,朗读的趣味性一直无从体现,读就有了流于形式之嫌。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结构是一致的,根据课后的教学建议,这三段完全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读读演演。而老师的朗读指导则应该是渗透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更为自由自主的氛围中体会朗读。又如在进行信息筛选的过程中,为了达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对于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没有进行耐心地引领,而是忙于给出答案,的确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如果能够在第一位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能够带领着孩子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让大家都对于这样的寻找过程有方向性也有方法,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们筛选信息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得到锻炼并提高。  通过这节课,对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感受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听说读写锻炼机会的课堂。显然,我的课堂这些都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适应自己成为课堂的隐形牵线者,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感受更多的乐趣,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大班科学活动:让它们沉下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的办法。  2、鼓励幼儿记录实验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水彩笔帽、泡沫网;橡皮泥、螺丝帽;辅助材料:面包线;记录表;笔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行猜测并分类。  1、出示材料,“这些物品,放到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幼儿回答,如有疑义,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一下。  二、使它们沉下去  (一)、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   1、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2、幼儿说,教师以绘画形式记录。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在浮起来的东西上绑上重的东西,就能沉下去了。  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就能沉下去。  3、在泡沫网、水彩笔帽里面放上一些重的物体,就能沉下去。反思调整:  1、幼儿对沉和浮的概念需要巩固,他们总喜欢用“飘起来”说明物体浮上来了。  2、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干扰因素:  a、在示范区水太少了,导致了面包线的上浮。  b、积木经过前几次活动后没有晒干,以至于有几块积木被水浸透,放在水里就是沉得。  3、幼儿操作的方法多,记录的方法少,且记录表被水湿透,有的都记不上去了。  4、橡皮泥在水里变得很不方便操作,也不容易。  大班科学活动:让铁块浮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铁块浮起来的办法。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铁块浮起来的位置,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螺丝;泡沫、尖叫瓶、气球、塑料碗、积木;面包线、气球夹;白纸;笔活动过程:  二、交代任务。  3、出示材料。  4、上次我们想办法把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今天,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螺丝浮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5、幼儿回答。  二、让铁块浮起来。  (一)、出示记录表。  1、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把螺丝放在泡沫板上,螺丝就浮起来了。  2、把螺丝放在瓶子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3、把螺丝放在小碗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4、把螺丝绑在积木上,螺丝还是在水底。  ??  四、延伸活动。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材料可以放螺丝浮起来吗?回家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1、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始终没有想到用气球吹大来使铁块上浮的。   2、对于用两种或以上的材料组合,使铁块上浮的方法,孩子们都没有去尝试,要如何加以引导?  大班科学活动:做泡泡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泡泡水,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进行验证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记录表、水彩笔  2、水、量杯、胶水、洗洁精、醋、面包线、吸管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你们喜欢做泡泡吗?你们自己动手做过泡泡水么?这是老师做的泡泡水,你们看?你们想不想来做一做呀?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教师介绍各种材料(用面包线来做吹泡器)。  (2)出示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示范记录。  四、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做泡泡水?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记录。  五、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会不会成功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六、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表,按你的想法去试一试并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记录)  3、交流总结  ?你成功了吗?你用了哪些材料?  三、教师介绍成功的制作方法。  1、胶水+洗洁精+水:1:2:3  2、醋+洗洁精  四、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尝试更多制作泡泡的方法。  2、鼓励幼儿用面包线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每人一张的记录表成了幼儿操作的妨碍,孩子们忙着操作,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回去用这张记录表,所以个人记录表可以去掉,只用集体记录就可以了。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孩子是所有材料都加进去的,可以在操作时个别指导,让孩子有选择的用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做个玩具玩一玩  活动目标:  1、对操作活动感兴趣,喜欢动手,乐意尝试制作。  2、尝试两人合作共同完成。  活动准备:  针筒、泡沫、橡皮筋、矿泉水瓶、大盆子、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灌满水的瓶子。  请你想一想,怎么让它浮起来?  二、教师演示制作。  1、出示制作材料。  想一想怎么用这些材料让瓶子浮起来?。  2、幼儿第一次操作。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幼儿两两合作。选择喜欢的材料操作。  你们成功了吗?用了哪些材料?  3、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讲解橡皮筋的绕法。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用做好的玩具玩一玩。  反思调整:  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1、瓶子灌满水后在水盆中还是处于悬浮状态,而不是沉在水底。  2、即便是两两合作,帮橡皮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有的孩子因为不会绑橡皮筋而不愿意再继续操作下去。  3、在活动中,针筒没有起到任何做用,完全可以去掉这一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制作各种形状的吹泡器,感知不同形状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培养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1、大胆地猜想并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感受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泡泡水;15cm长的面包线每人3根、25cm长的面包线每人1根;大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二、引入课题《泡泡》,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三、出示材料,介绍材料、记录表及操作方法。  1、出示面包线,教师示范制作吹泡器的方法。  1、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做做吹泡器!我们可以做哪些形状的吹泡器呢?(教师按照幼儿的想法制作吹泡器)  2、猜一猜:用ⅩⅩ形的吹泡器吹泡泡,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三、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张任务表,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上面的各种形状就是你要做的吹泡器的形状,刚才陆老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任务ⅩⅩ形的吹泡器,???,眼睛表示??  3、讲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1、鼓励根据要求制作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吹泡器,做好了实验,看看与猜测结果是否一样?  2、小结实验发现。  3、教师提供较长的面包线,让幼儿制作随意形状的吹泡器,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四、师幼共同交流:  五、活动延伸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立体的吹泡器,你认为它吹出来的泡泡会怎么样呢?和平面的吹泡器会有不同么?那么请我们回去到区角里去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幼儿对制作泡泡器非常有兴趣,在前面的猜测过程中,有大部分孩子认为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就是什么形状的泡泡。通过实验操作后幼儿对“不同形状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一现象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