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9 KB
- 2022-06-16 12:40: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案一南昌铁路二小 杨真【教材分析】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做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读读、想想、说说、做做,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1.认知与能力: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朗读感悟。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培养“只要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可以办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 同学们,在我们外出旅游时,会有一个人引导大家四处游览,我们把这种人称作——导游。今天啊,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看老师板书“蜜蜂”,(写在田字格)观察“虫”字在不同部位作偏旁时写法上的细微区别。(作虫字底时写得扁而宽,作虫字旁时写得瘦而长。)(生读,提醒“蜂”是后鼻音)你知道蜜蜂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今天课文里提到的蜜蜂却当起了导游,它给一个人“引路”(板书引路)。“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领路,带路的意思)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蜜蜂给谁引路?——介绍列宁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引出下文)
[设计意图:以疑促思,以疑促读,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二、自主识字,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这两个要求]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莫斯科 附近 谈天 派人 惊讶 ] (带点的字注音)[课件出示词语: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 惊讶 向导敲门]4.检查读书情况。①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写字。1.生:分析交流难字、重点字的字形结构及书写规范、漂亮。2.师:范写,强调“派、敲”的书写。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四、研读感悟。交流: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课件出示列宁居住地、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家关系图]给“附近”找近义词,用“附近”造句。②“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出示句子: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理解“谈天”,“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再齐读此句。③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课件出示句子: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往常”是什么意思?(平常、过去、从前、以前)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课件出示句子: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课件出示: 选词填空:往常 常常 班长的学习非常好,( )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最近( )由一个女司机开。]2.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①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课件出示图片:列宁找到养蜂人]②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给“惊讶”找近义词。③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④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事情的经过)(1)默读课文第三段,提出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2)解决问题:①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②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随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图。③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④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来品读下这三句话。A.大家读读第一句: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蜜蜂)他是怎么想的?[课件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他想: 。)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B.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生读第二句话,(师板书:飞进园子小房子)他仔细观察后又是怎么想的?[课件在第二句话后面加(他想: 。) 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你们认为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是啊,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结果是不是和列宁观察的和想的一样呢?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C.生读第三句。1)这句话说什么? (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师板书:养蜂人)2)[课件在第三句话后面加(他想: 。) 听老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重读“果然”,感悟到列宁的观察和分析是正确的) 3)用“果然”说一句话。D.齐读这段话。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2) 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3)小结: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但是他注意发现,仔细观察,通过分析思考,最后做出判断,这个小房子就是养蜂人的家。(师边说边板书)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设计意图: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方法,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只有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四、拓展延伸1.列宁找到养蜂人后,他们会和往常一样谈话,猜想他们会聊些什么呢?(问他怎么找到的,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3.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并从中学习列宁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言行。]【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养蜂人小房子 判断思考飞进园子
观察发现蜜蜂发现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