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27 KB
  • 2022-06-16 12:40:30 发布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宝典]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四册)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罗琳【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2.了解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过程。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词语,读懂并复述课文内容。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读读、想想、做做、演演,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亲身经历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特色】抓住重点段,挖掘训练点,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蜜蜂(写在田字格)观察“虫”字在不同部位作偏旁时写法上的细【区别。(作虫字底时写得扁而宽,作虫字旁时写得瘦而长。2.揭示课题,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二、扣题质疑1•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如:蜜蜂怎么会引路呢?蜜蜂为谁引路?结果如何?等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3.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列宁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以疑促思,以疑促读,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三、了解起因1.列宁住在哪儿?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人?(指名读一、二节)2.(板书:莫斯科,板画小山,简介列宁,莫斯科。)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第二个问题。3.比较句子,区别词语的细微不同。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有不同)【培养学生言之有理的表达及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在此有机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四、直奔重点1.让我们跟随列宁行走的路线一起去看一看。默读第三自然段,拿出铅笔,把列宁经过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出示板贴画:小路、花丛、园子、小房子)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同座讨论完成填空题:花丛在,园子在,小房子在o(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准确理解“旁边、附近”的细微区别)3.让一位学生上黑板摆、贴。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评议,然后请一学生看图介绍列宁行走的路线。(重点看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对“附近”“旁边”这些词有没有真正理解。)【借助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词语的准确理解。】4.第三自然段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的途中看的和做的,却没有写他怎样想的,现在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列宁当时是怎样想的。•投影出乔: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5.结果如何,齐读: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结果和设想完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果然)如果设想和结果完全相反时用什么词呢?(竟然)投影出示:选词填空:竟然果然①早上出门,阳光灿烂,到了中午下起了大雨。 ①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起了大雨。【通过运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间的区别。】1.找到养蜂人,列宁的内心一定会怎么样?(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2.小结:从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动脑筋的人。)【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人物的行动推想人物的内心,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五、创设情境,回顾全文。1.看图。(出示插图)图上画的分别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同桌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读之前想想应该用怎样的神情和语气来读。2•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惊讶”的神情、语气以及列宁兴奋的语气表现出来。)3•师生配合演一演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复述课文。【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1.分角色朗读课文。六、总结:只有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七、板书设计:26蜜蜂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