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00 KB
- 2022-06-16 12:32:1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左至右):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新华社记者吴平摄10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人马茨·荣松教授(左一)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吴平摄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马茨·
荣松介绍说,超导电性和超流性是极端低温状态下发生的两种现象。目前,超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而超流体则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低温状态下的表现形式。他说,在略高于绝对零度的低温下,某些金属会让电流无阻力通过,这样的超导体材料还具备能够完全或部分屏蔽磁场的特性。换句话说,电阻变为零,外部磁场可能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能完全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为Ⅰ类超导体。如果外部磁场过强,这种超导体的超导性能会受到破坏。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部分屏蔽磁场的超导体被称为Ⅱ类超导体,它能在强磁场中保持超导性能,正是阿布里科索夫成功地在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他的研究是建立在金茨堡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阿布里科索夫和金茨堡等人让超导电性“走”出了超低温世界,而莱格特的成就是对物体在低温下的超流性进行了解释,即液态氦的粘性为何会在低温下消失。这三位获奖者都是高龄老人,他们将分享总额为130万美元的奖金。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国立阿贡实验室。他曾在俄罗斯的多家研究所和大学工作,涉足超导体、金属、半金属和半导体等多个研究领域。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42年在莫斯科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莫斯科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顾问。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Ⅱ型超导体的理论。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教授。通常条件下导线有电阻,因而大量电能浪费在传输过程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自身会产生阻力,因而原油在输油管中流动需要外界提供动力。很多人会想到,如果电流传输、流体流动没有阻力该多好。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成果恰恰与这两个奇妙的想法有关。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很多宏观现象可以从微观领域中得到解释。电流是导体中电子的定向移动。电子在原子间移动时,由于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电磁力的作用,会引起原子振动。这就是电阻的成因。大量原子振动在宏观上表现为导体发热,到达一定程度可使导体熔化。电焊、电切割利用的就是这一原理。流体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实质上是流体分子之间存在的吸引、碰撞等相互作用造成的。要消除电流和流体传输中的阻力,就必须在微观粒子特性上想办法。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发现,汞在4.2开氏度(零下273.15摄氏度为0开氏度,即绝对零度)时,其电阻会突然消失。他称之为“超导电性”
,并因之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这一奇妙的现象,直到1957年科学家才作出较为成功的理论解释。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超导体中存在着电子对,这些电子对可以平稳地通过由失去部分电子的原子所组成的通道,不会引起原子振动,即为超导现象。这三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科学家发现存在着两种超导体。一种称为I型超导体,主要是金属超导体。它对磁场有着屏蔽作用,也就是说磁场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如果外部磁场过强,就会破坏超导体的超导性能。另一种称为II型超导体,主要是合金和陶瓷超导体。它允许磁场通过。科学家发现,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的理论只能解释I型超导体的特性,无法解释II型超导体的特性。1950年维塔利·金茨堡与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一种描述超导等现象的公式,在此基础上,1957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提出了一种能够解释II型超导体特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II型超导体中的电流形成了一个个小旋涡,如同水流中的旋涡一样,这些旋涡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点阵,就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队一样。这样可以使超导体中电子运动的阻力消失,又可以使磁场能够从点阵中的通道通过。可以这样理解:让混乱的人群前进的难度很大,而让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队前进很容易,前进的阻力大大减少,这就是II型超导体电阻消失的原理;同时,士兵方阵队与队之间的通道很容易让人们通过,这就是II型超导体允许磁场通过的原理。超流体现象也是在超低温环境下观测到的。大气中稀有的惰性气体氦很难液化。直到1908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才把它制成液体。氦有两种同位素,即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4和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组成的氦3。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彼得·卡皮察首先观测到液态氦4的超流体特性。他因与此相关的成果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现象很快被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用凝聚态理论成功解释。不过,科学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观测到氦3的超流体现象。因为使氦3出现超流体现象的温度只有氦4的千分之一。科学家发现,氦3超流体有一些特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理论解释。针对这些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在英国工作的安东尼·莱格特提出了一个能用数学公式解释氦3超流体现象的理论。后来证明这一理论能够系统地解释多种超流体的特性,并适用于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等其他领域。正如其他科学发现一样,一旦找到应用它们的方法,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超导材料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在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超导发电、超导计算机、输电和储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用处。如今世界各国对超导的研究越来越热,而重中之重就在于常温超导。有专家预测,这种技术一旦推广应用,总体上可以节约目前三分之二的电力。与超导原理已经得到应用相比,超流体原理的应用尚在研究之中。不过,这一领域已经曙光初现。2002年,德科学家实现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可逆转换。世界科技界认为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这一成果被中国两院院士评为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州市第四届诺贝尔科学竞赛八年级试卷.pdf
- 湖州市第四届诺贝尔科学竞赛七年级试卷.pdf
- 达朗贝尔原理习题解答~.pdf
- 微分方程PPT(罗兆富等编)第七章-特征线法、达朗贝尔公式和分离变量法课件.ppt
- 理论力学-14.达朗贝尔原理课件.ppt
- 理论力学---达朗贝尔原理课件.ppt
- 理论力学达朗贝尔原理课件.pptx
- 福禄贝尔的简介.doc
-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doc
- 201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PPT课件.ppt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一中2014-2015年度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重要试题 文.doc
- 帕赫贝尔作品《D大调卡农》CanoninD;JohannPachelbel古典吉他谱.doc
- 来自呼伦贝尔的健康之声——苍茫谣芥花油(canola-oil).doc
- 呼伦贝尔某区室外排水管道施工方案_secret.docx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诺贝尔(2).doc
- 【地理】2019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考真题(解析版).doc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学案.doc
- 【人教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_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