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26 KB
- 2022-06-16 12:31:5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36卷第4期高等教育研究学报VoL36.No.42013年12月JournalofHigherEducationResearchDec.2013DOI:10.3969/j.issn.1672—8874.2013.04.019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培养李自然,杨自文,来旭,谢华英,曾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研究生院;2.训练部,湖南长沙410073)[摘要]根据日本历年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分析了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成功的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分别在社会环境营造、高等教育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提出培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建议。[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创新人才培养;日本教育;素质[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74(2013)04—0058—04AStudyonCreativeTalentsTrainingfromthePerspectiveofJapaneseChemistryNobelistsLIZi—ran,YANGZi—wen,LAIXu,XIEHua—ying,ZENGGuang(1.GraduateSchool;2.TrainingDepartment,NationalUnwe~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Abstract:AccordingtothecircumstanceofJapaneseNobelPrizewinnersinChemistrypastyears,thepaperanalyzedthecommunitycharacteristicsfactors,thehighereductionfactorsandindividualqualityfactorsofJapanesechemistryNobelprizewinnersinsucceeding.SomereferenceenlightenmentsonhowtonurtureChinesecreativetalentshavebeenputforward,whicharebasedonthesocietyenvironmentbuilding,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individuals’comprehensivediathesiscultivating.Keywords:Nobelprizeinchemistry;creativetalentcuhivating;Japaneseeducation;quality快速增加,尤其是诺贝尔化学奖,共计6人获奖,占历年一日本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分析、日本获该奖总人数的86%,占全世界21世纪获该奖人数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三大奖自1901年首次20%,仅次于美国。颁发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高水平、最有影响的基础科学表1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国别分布⋯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客观上反映了在原始创新研究方面的地位,代表着该国的科教水平和知识仓0新能力。表1反映了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的国别情况;表2呈现了日本科学家21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的情况;表3列举了13本21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有关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群体具有如下特点:表221世纪日本学者获诺贝尔奖情况1.从国别情况看,迄今为止,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绝大部分为欧美科学家获得,而在极少数非欧美的获奖者当中,日本裔科学家占据了较大的比例。2.从奖项情况看,日本所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物理、化学奖为主,在全部l6人次中,物理、化学奖分别有7人次获奖。3.从获奖时间看,日本在21世纪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收稿日期】2013[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U201201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自然(1977一),男,湖南永州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参谋,讲师,博士。
李自然等: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培养59表3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基本情况4.从获奖者人生经历看,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大强兵”目的而实施的军国主义教育转变为实施尊重个性、多于二战前出生(田中耕一例外,1959年出生),尤其集发挥个人能力的教育,理工科教育强调“科学思维方法”中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取得到获奖间隔最短17的训练,并有意识地将有待攻克的前沿科学问题成体系地年,最长47年。展示给学生,在保护研究者蓬勃的求知探索热情的同时,5.从学历情况看,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都在高水提升了研究者的能力素质。平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田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社会和科研行业的竞争尚耕一只具有本科学历),一般在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教授未趋白热化,科学研究的功利心态尚没有广泛的市场,研(田中耕一在企业工作)。究机构的管理也较为宽松,各种“业绩主义”的评价标准6.从留学经历看,除福井谦一和田中耕一没有留学经未完全确立,研究人员可以长期不懈地坚持基础研究而无历外,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大多曾在美国一流大学留须顾及论文、专利的短期效益。与此同时,当时日本的大学。学实行“公平分享”的经费配置方式,在大学任职的全体7.从研究经历看,日本所有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都教师都能够平等地分配到一定的科研经费,而且可以相对有过合作研究的经历,且都是和他人一同分享当届诺贝尔自由地对这些经费进行支配,提供了研究者在研究出现奖。重大“意外发现”时适时开展深入、专题研究的可能。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可以从日本社会和获奖者个人近年来,日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力提升和国民素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质提高中的重大作用,重视诺贝尔奖在高水平科研成果孕育和顶尖科研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树立科学研二、社会因素分析究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地位,确保对基础科研的持续投入。我们分析7名日本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所经历的社1995年,日本政府颁发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以国家立会环境,可以梳理一条清晰的时代脉络。法的形式确立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方针政策;1996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日本科教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日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日本内阁相继制定了四本政府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适龄儿童几乎全部入学,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围绕“鼓励创造、发展科学”一大批综合性研究大学得以改造和新建。因此,这个时期主题,设立了各项科学发展具体目标,其中在第二期《科前后出生的日本人,能够在重视教育、崇尚科学的良好社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要在未来50年内,使本国诺贝会环境中成长,较早地培养了从事基础研究的兴趣爱好,尔奖获奖人数达到三十人以上。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现代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开展自综上所述,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所经历的时代具有然科学研究的社会基础。有利于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显著特征:社会崇尚科学教二战中,日本受到原子弹攻击。二战结束后,国际上育、政府鼓励原始创新、大学推行自由学风等,这些都奠相继发生卫星上天和登月工程等事件,带给日本国内民众定了日本化学家屡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外部环境基础。极大的思想冲击,一大批有识之士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三、高等教育因素分析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性,在深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驱使下,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开展科学研究广泛分析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长过程,发现受教育的社会驱动力。经历,尤其是高等教育经历对获奖者的成功也具有十分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从战前为实现“富国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年第4期(总第173期)(一)求学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钻研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遍就读于日本的高水平研究研究过程中,获奖科学家不仅能敏锐地洞察到所研究型大学,毕业后又大多前往美国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留学问题的突破口,追本溯源地坚持,并且善于设计精巧的实或学术访问。这些大学大多实行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验系统,提炼精准的科学模型,逐渐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样化学术标准,在保持宽广而全面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同时,田中耕一从一次放错实验试剂的偶然事件中找到了突破生突出重点优势学科方向,“在高地上建高峰”。同时,这些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的突破口;白川英树从韩国学生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错误中总结经验,找到导电聚合物制取的途径;下村修在整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要。这些高美国约翰森实验室观看一次未能成功的水母发光实验时,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获奖者提供了汲取知识、增长才能的敏锐地选准了从发光水母中提取水母素以获取绿色荧光蛋广阔舞台。白(GFP)的研究方向,并日复一日地坚持收集水母、提(二)熏陶于务实而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取水母素的实验,终获成功。。。日本高等院校历来把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的(四)淡薄名利,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根本原则,努力保持研究者在科研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甚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大多个性淳朴,能够坚持自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学术的自由,从而确保日本研究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盲目受外界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型大学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风。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追求世俗的名利。例如福井谦一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有100研究者无需趋附于各种强权机构和学术权威,也无需听命余篇是发在本国的期刊《日本化学学会公报》上,并不盲于各种机构的行政指令和任务摊派,在自由学风中收获了目追求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田中耕一大学毕业后,选择能基础研究的非功利化果实。够专心从事研究的小公司,并且主动放弃职务升迁机会,(三)师承于优秀学者获奖后谢绝高级理事职位和待遇,仍然在基层岗位上潜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纵观日本诺科研。贝尔化学奖得主,大多在其求学阶段得到了世界一流学者(五)研究精力专注而高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些获奖者的良好师承和学缘结构,从一7位获奖者在取得主要研究成果之前,均没有担任具体个侧面证明了孕育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几代人的知的行政职务,也没有从事商业活动,而将几乎全部的精力识积累。而知识的传承最主要是体现在对前辈的治学态度、投入到基础科研当中,研究即便有助手和学生的帮助,仍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和消化吸收上。坚持亲自定方案、做实验,始终坚持在实验室一线工作,(四)得益于开放办学的对外交流风气保持在所专擅的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与西方主流教育体制对接较为平稳,(六)表达能力突出,对外交流合作频繁日本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美国一流大学之间日本所获诺贝尔化学奖均和西方科学家尤其是美国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蓬勃而富有生机。正因为在开展科研工作学家共同分享;除第一个获奖者福井谦一和在企业中获奖时,同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日本科的田中耕一外,其余获奖者在主要成果取得之前均具有在学家才能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迅速地吸取国美国著名研究性大学留学或在高水平科研机构任职的经历;际同行的先进经验,也才能让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被大多数学者获奖成果都是用英语发表在知名期刊上,即便国际学界迅速认识和接受。是无国外留学经历、不善表达的田中耕一,也是因为在国际会议上结识了美国著名学者科特教授,在后者的支持下,四、获奖者个人因素分析将成果用英语发表在美国知名期刊上,才能在国际上引起外部环境提供了孕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肥沃土壤,而关注。因此,日本科学家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与西只有拥有良好个人素质的研究人员才能发挥自己所长,在方主流社会较为接近,能够与西方学者进行无障碍交流,肥沃的土壤里结出丰硕的果实。分析7位日本诺贝尔化学能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一定程度上确奖得主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保了成果甫一发表即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有利于及时彰(一)强烈的探索欲望显科研成果的重要价值。他们普遍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对自然界强烈五、对培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启示的好奇心,并且较早地树立了今后人生的志向;成长过程中,在保持探索自然强烈的好奇心的同时,又形成了追逐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国家,具有新发现、追求科研学术更高境界的探索欲望,持续不断地相似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国民整体性格和社会观念也驱动其不断地探索未知,积极寻求突破。例如白川英树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尚没有实野依良治从小都在大自然中长大,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现诺贝尔奖的突破(表1中获奖华人均为其他国家的华好奇心,在中学时,就立志以后要研究化学。裔)。以日本的经验作为参考,分别从社会环境的营造、研(二)天赋异人。勤学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个性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总结高水平人7位科学家大多在少年时成绩优秀甚至被称为天才,在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年后选择个人喜欢的专业,进入名校、师承名师,刻苦培养规律。钻研,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广阔的知识面,往往(一)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在中青年时期就已经做出重大创新性成果。例如福井谦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科学素养以及对待科学创新的中学时成绩特别优异,进人大学后,在学习化学专业知识态度,是科学创造性研究的土壤和基础。在社会上营造崇的同时,坚持对喜爱的数学、物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尚科学、鼓励原始创新的科学氛围、形成良性而高效的优了从事理论化学研究的深厚基础J。秀人才成长体制、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对培养科学的(三)直觉敏锐,并能采取正确的方法锲而不舍地持续一流人才和进行一流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白然等: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培养61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科学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潜力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宽广家所需要的工作环境包括:充裕的物质保证,确保研究者的知识面是区别研究者水平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广阔的不必过多操心日常琐事,集中精力投入科学研究;纯粹的科研视野,结合厚实的专业基础积淀,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研究氛围,确保研究人员能够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将全科学事件中洞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才有可能在研究过部注意力集中于科学问题本身;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研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突破口。究者能够凭借研究成果崭露头角,无须担心学术腐败分子第四,培养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日本诺贝尔化学和专营投机分子影响研究资源的有效获取;非功利化的社奖获得者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获奖者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会整体价值观取向,确保潜心科研的人员在社会上能够得通能力,能够积极地与国际学界开展良好交流、合作基础到足够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保护研究人员探索客观世界的之上的。而与之相对应,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原始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要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国科学家柯尔、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克鲁托,原因是他们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就需要在社会大力弘扬优良的科学传发现了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统和科学精神,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重视对基础研烯”、“巴基球”),然而早在1970年,日本物理学家大泽究的持续投入,允许研究者能够长期默默无闻地开展研究,映二就提出了碳一60的构造概念,但由于他把这个想法用严格杜绝学术腐败和不正之风,鼓励开展自主基础科研,日语发表在了Et本的杂志上,使得欧美的研究者并不知情,为研究者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从而使得日本错过了这次诺贝尔化学奖。因此,良好的(二)创建一流的研究型高校表达和沟通能力是研究者对外交流合作的基石,缺乏必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拔尖的对外交流能力,无法及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就难以创新人才的最好环境,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管理者和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教职人员的素质、经费、生源、学风等因素,不仅是大学六、结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应重视大学的使命、尊重大学的独立地位,努力构建日本化学家在本世纪多人次取得诺贝尔化学奖说明东民主科学的研究氛围,确保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着力创方民族同样可以取得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同样具备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一流研究型高校。一要坚成就世界一流水平科研成果的资质。对照我们的实际,我持重点突出,保持鲜明的学术特色。只有坚持重点,才能们之所以仍然未能在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三大自然科完成学校的办学使命,确保学校在国家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学领域取得诺贝尔奖突破,与我们现实中存在的科研氛围体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保持特色,才能发展学校不够浓厚、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有待加强和研究人员的素的办学优势,确保学校在特色方向和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质有待提高等大有关系。总结分析日本科研文化建设、科二要重视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出一条适也应该重视在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并合我们发展实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坚持在社会风辅之以充分的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气营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研究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法、视角、心态。三要营造崇尚民主、自由的学风。只有等方面提高我们的实力,就一定可以取得以诺贝尔奖为代重视发散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才能开辟科学攻关的表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多种途径;只有打破各种学术壁垒,才能促进多种学术思[参考文献]潮的交锋碰撞。四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在闭门[1]百度百科.诺贝尔奖[EB/OL].[2013一O3一l5].http://baike.造车中发展壮大,任何一个科研人员都无法在固步自封中baidu.com/view/6l70.htm.成就辉煌。[2]岛原健三.统一化教育的弊端——日本近代学校教育的缺陷[J].张明国,金仙华,译.北京化工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三)培养优良的个人素质版),2001(1):42—50.研究分析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个人素质,发现他[3]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们无不具备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知识面广、基础扎实、[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38.淡泊名利、坚韧不拔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培养优秀[4]郝志峰,邹丽花,汪朝阳,等.从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情况看日的科研人员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个性素质的培养。本的教育制度[J].广东化工,2012(4):225—226.首先,培养和保护对大自然的纯真热爱、探索未知的[5]百度百科.福井谦一[EB/OL].[2013—03—15].http://baike.原始动力。只有自发的探索欲望,才能在研究中追求生命baidu.corn/view/249873.htm.体验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既不折服于世俗的名利,也不畏[6]l~Jll英树.我的诺贝尔之路[M].李春艳,王生龙,译.上海:复惧研究的艰辛。旦大学出版社,2002:56—61.其次,培养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注重细节的品质。[7]岛原健三.Et本化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社会背景[J].张明国,田中耕一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结自己从父亲处学到译.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0—197.[8]徐亦迅.“日本阿甘”的诺贝尔奖传奇[J].科学(上海),2005了即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面对,而母亲则用行动教会了为(4):46—49.了自己人生所背负的责任就必须安静地不忘任何细节地面[9]矢尺科学事务所.诺贝尔奖中的科学[M].宁亚东,李筱对工作,这奠定了田中日后坚持科研的性格基础。平,孟庆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版),2012:97—99.第三,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科研功底。对基础知识是否清晰、牢固地掌握,是鉴定一个学者对有关专业(责任编辑:赵惠君)是否已经学活、学通的标准,因此,厚实的专业基础是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帕蒂史密斯代鲍勃迪伦出席诺贝尔奖颁奖礼.doc
- 凡·奥贝尔定理.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 呼伦贝尔市农牧林交错地带气候资源潜势分析.pdf
- 写在艾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pdf
- 呼伦贝尔XX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doc
- 呼伦贝尔市房地产公司管理制度汇编.doc
- 奥贝尔氧化沟设计计算.pdf
-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圈闭评价.pdf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2012-2013年度高二数学第一次综合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
- 英语2013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A定稿.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2011-2012年度高一物理第二次综合考试新人教版【名校特供】.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一中2012届高三理综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会员独享】.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2010-2011年度高二数学第二次综合考试 理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含解析).doc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无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