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1 MB
  • 2022-06-16 12:30:18 发布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诺贝尔化学奖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回眸百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及诺贝尔奖一、诺贝尔其人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1833年10月2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一生曾获得350项发明专利。诺贝尔的伟大,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永不凋谢的特殊人物的根本原因在于:活着的时候,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终生未娶。去世后,用其创造的财富所设立的诺贝尔奖被国际社会誉为“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时至今日,“获诺贝尔奖”已成为“取得世界顶尖级成就”的同义语。 二、诺贝尔奖遗嘱1893年3月14日,诺贝尔立下第一份遗嘱,确定了他的基本思想:将财产的80%作为奖励基金,以奖励各国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及和平人士,20%的财产留给自己的亲友。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巴黎立下第二份遗嘱。遗嘱是用瑞典文写的,与第一份相比,这份遗嘱减少了留给亲友的遗产份额,而且细化了奖金的分配原则,即把基金的年息均分为5份,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中表现最杰出的人土。 三、诺贝尔奖的设置诺贝尔立奖是由诺贝尔的的部分遗产(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用以奖励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5方面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士。诺贝尔奖包括证书、金质奖章、奖金支票1968年增设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 五、诺贝尔奖产生的程序诺贝尔奖获奖者按以下的程序产生: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不是通过个人申请产生,而是通过推荐方式,经过几轮筛选产生的。每年9月,各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各地有关的科学家发出通知,向他们征询下一年度候选人的提名。次年2月1日之前,这些推荐材料必需送达诺贝尔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于4月将经研究决定予以调研的科研项目和候选人通知全体会议。在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最后决定是否对这份名单予以补充。诺贝尔委员会于9月将其授奖意见通知全体会议,全体会议于10月初作出评奖的最后决定。评奖时的讨论要作记录,但该记录严格保密,如有分歧意见,也可要求不予记录。一旦授奖项目和获奖名单经表决多数通过,不得再行更改,并立即向聚集在会议厅外的世界各国的媒体代表公布,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六、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和奖金分配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每个诺贝尔奖奖项的获奖者人数为1~3人。奖金的分配也有规定:一人获全奖;两人等分。三人得奖时又分为两种情况:因同一项目获奖时,三人等分;因两个项目获奖时,则一人得一半,另两人各获1/4。诺贝尔奖颁奖100年(1901-2000年)来,已有700人(次)获诺贝尔奖。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管理有方,使其资产不断增加。1992年资产已达3.323亿美元。 七、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每年的授奖仪式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举行。在专为授奖仪式设计建造的交响乐厅里,半圆形的舞台上,左侧坐着王室重要成员,前排是国王和王后;右侧坐着授奖机构代表,前排是当年的获奖者(和平奖的授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首先由授奖机构的代表致辞,简单介绍获奖者的科研成果,然后在交响乐伴奏下,国王分别向获奖者授予一张证书、一枚刻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一份奖金。获奖者的简短答词放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上进行,宴会以瑞典王室的名义举行。一般在授奖仪式的第二天,举行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会,由每位获奖者介绍其科研成果及其价值。每个人的演讲连同其简历都收在第二年公开出版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集》中。现在,人们从因特网上可以及时地得到获奖者的简历、成果公告及演讲等材料。 四、近年诺贝尔奖金金额一览表年份每项诺贝尔奖金金额年份每项诺贝尔奖金金额约合美元(万元)约合美元(万元)1992120199798.7199383.75199895.551994951999961995100200091.51996112 对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化学奖的分析地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全世界获奖国家数目,个(占世界获奖国家比例%)1022.22248.936.712.2613.336.745100获奖者人数,人(占世界获奖者总数比例%)243.437753.991.350.727839.771.0700100一、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分析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奖国家与获奖者分布情况情况 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奖国家排名情况排名获奖国家获奖人数(人)占获奖总人数的比例(%)排名获奖国家获奖人数(人)占获奖总人数的比例(%)1美国26337.5724匈牙利20.282英国9012.8625芬兰20.283德国7510.7126智利20.284法国507.1427葡萄牙20.285瑞典304.2928捷克斯洛伐克20.286瑞士182.5729希腊20.287苏联/俄罗斯182.5730危地马拉20.288荷兰152.1431埃及20.289意大利131.8632圣卢西亚20.2810丹麦121.7133墨西哥20.28 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奖国家排名情况11奥地利101.4334东帝汶20.2812挪威81.1435冰岛10.1413比利时81.1436南斯拉夫10.1414爱尔兰81.1437越南10.1415加拿大81.1438巴基斯坦10.1416日本81.1439哥斯达黎加10.1417西班牙60.8640哥伦比亚10.1418南非60.8641尼日利亚10.1419澳大利亚50.7142中国10.1420波兰40.5743缅甸10.1421印度40.5744巴勒斯坦10.1422阿根廷40.5745韩国10.1423以色列40.57总计45个国家700100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42419301416571102759511104 编号机构名称人次编号机构名称人次1哈佛大学2312芝加哥大学62哥伦比亚大学1513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63斯坦福大学1414IBM实验室54加州理工学院1015国立卫生研究院45加州伯克利分校816威斯康星大学36康奈尔大学817华盛顿大学(西雅图)37麻省理工学院818华盛顿大学(路易斯)38洛克菲勒大学819旧金山医学院39加州大学720耶鲁大学310贝尔实验室721通用电气公司311普林斯顿大学7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在机构的统计(1901-1999) 获奖人完成代表性工作的年龄段 获奖人获奖年龄段(平均54.3岁) 二、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分析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国家排名情况排名获奖国家获奖人数占化学奖的比例(%)1美国5938.312德国2717.533英国2616.884法国85.195瑞士63.906日本53.257瑞典42.608加拿大31.95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国家排名情况9荷兰31.9510奥地利21.3011以色列21.3012匈牙、利芬兰各1各0.6513苏联10.6514捷克斯洛伐克10.6515意大利10.6516挪威10.6517阿根廷10.6518比利时10.6519丹麦10.65总计20个国家154100 诺贝尔化学奖颁奖108年情况汇总项目获奖人数(人次)获奖年龄获奖年龄跨度(年)实际获奖年龄数(年)平均每个获奖岁数获奖人数(人/岁)停止颁奖情况平均每个颁奖年份获奖人数(人/年)最小(岁)(获奖年份)平均岁最大(岁)(获奖年份)累计(年)停止颁奖年份量(值)15435(1935)约5585(2002)49423.218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约1.5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年龄情况项目最小获奖年龄(岁)没有人获奖的年龄(岁)最大获奖年龄(岁)获奖人数最多的获奖年龄(岁)获奖人数最多的获奖年龄中的获奖人数(人)数值35(共6个)66,76,77,78,80,818550,549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在不同年龄段(20年统计间隔)年的获奖情况年龄段20—39岁40—59岁60—79岁80岁以上项目获奖人数(人)在获奖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获奖人数(人)在获奖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获奖人数(人)在获奖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获奖人数(人)在获奖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数值74.55%8857.14%5435.06%53.25%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在不同年龄段(5年统计间隔)年的获奖情况获奖年龄(岁)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获奖人数(人)71619302325151045所占比例%4.510.312.3419.4814.9416.239.746.492.603.25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女性获奖者情况姓名原国籍国籍获奖年份获奖时年龄(岁)居里夫人(M.居里)波兰法国191144I.约里奥-居里法国193538霍奇金英国196454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特殊”情况“特殊”性首次获奖者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年龄最大的获奖者简况范特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8.30生于荷兰鹿特丹1901年获化学奖,时年49岁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3.19生于法国巴黎1935年获化学奖,时年35岁约翰芬恩1917生于法国巴黎2002年获化学奖,时年85岁 1901—2008年一人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其中有化学奖)的获奖者情况姓名国籍出生日期与出生地第一次获奖第二次获奖领域时间年龄领域时间年龄玛丽居里法国1867.11.7生于波兰华沙物理学1903年36岁化学1911年44岁鲍林美国1901.2.28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化学1954年53岁和平1962年61岁桑格英国1918.8.13生于英格兰格洛斯特夏郡的雷德考市化学1958年40岁化学1980年62岁 1901—2008年家族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居里家族第一代获奖者第二代获奖者第一代获奖与第二代获奖时间差父母女儿女婿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5.15生于法国巴黎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1.7生于波兰华沙伊伦娜约里奥-居里(IreneJoliot-Curie)1897.9.12生于法国巴黎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3.19生于法国巴黎32年(24年)此时父已去世29年,母刚去世1年1903年共获物理学奖1911年玛丽居里获化学奖1935年共获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些统计1901-2000年间颁发了93届化学奖无机化学14项有机化学32项物理化学26项高分子化学5项生物化学11项分析化学6项 190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学科交叉情况交叉学科年数(次数)生命科学38能源科学12材料科学5环境科学3分析:从100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看,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同能源、材料、生命、环境等交叉学科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后期这一关系显得更加紧密。这也说明随着化学学科理论发展逐渐趋向成熟,用化学原理解决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方面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岁)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1年诺尔斯(WilliamS.Knowles)美国84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生命科学野依良治(RyojiNoyori)日本63完善了用于氢化反应的手性催化剂的工艺夏普勒斯(K.BarrySharpless)美国60开发出了用于氧化反应的手性催化剂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岁)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2年约翰·芬恩美国85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生命科学田中耕一日本43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64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国54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生命科学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47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研究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4年阿龙·西查诺瓦以色列57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生命科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67伊尔温·罗斯美国78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5年伊夫·肖万法国74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罗伯特·格拉布美国63理查德·施罗克美国60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59岁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生命科学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国71岁表面化学研究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8年马丁·沙尔菲美国61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生命科学下村修日本80钱永健美籍华裔56 时间获奖人国籍获奖年龄研究内容交叉学科2009年莱马克里斯南美国57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生命科学托马斯-施泰茨美国69阿达-尤纳斯以色列70 2008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贡献——将一部分‘死物学’变成‘生物学’生物学有些现象只能在打碎细胞以后才能做,所以实际上是从“死物”上来推测生物的情况。而下村修、钱永健和马丁·沙尔菲发明的用荧光分子标记其他分子的方法,使科学家们能在活细胞、活生物上直接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所以,可以说是把一些“死物学”变成了真正的“生物学”。   绿色荧光蛋白在医学和生物化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使人们直接看到细胞内部的运动情况。在任何指定的时间我们都可以轻易地找出绿色荧光蛋白在哪儿:你只需要用紫外光去照射,这时所有的GFP都将发出鲜艳的绿色。绿色荧光蛋白特别突出的应用是在癌症研究的过程中,用荧光蛋白对肿瘤细胞标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测到肿瘤细胞的成长、入侵、转移和新生等具体的过程。   据介绍,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通过观察海洋动物发光的突然爆发,可以用来判别水下军事设施等。在生化分析方面,利用生物发光现象可以用来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 钱永健发明的荧光探针技术不仅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环境污染的实时监控、食品安全等。应该说这些看似深奥的研究工作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如果目前有一种便宜的荧光试剂或试纸,能快速、灵敏地检测出三聚氰胺,老百姓就可以在家里放心食用奶制品了。再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对某种糖类具有特殊识别性能的荧光探针,可以用来快速、方便地检测人体唾液中糖的含量,这样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自己的饮食。   “总而言之,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工作不但在科学上对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以及进一步改善人类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鹏飞说。 三位科学家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美国诺尔斯(WilliamS.Knowles)日本野依良治(RyojiNoyori)美国夏普勒斯(K.Barryharpless), 在分子水平上,我们有DNA,它们是不对称的分子。而DNA产生的酶也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的分子与其他不对称的分子的相互作用是有显著差别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对称的 为什么不对称分子在体内的行为是有差异的?酶或者受体与分子的相互作用必须是相互匹配的。 不对称性的重要意义(S)-引起胎儿致畸,(R)-镇静剂,止吐或死亡Thalidomide的悲剧…..据统计~7-10,000名婴儿的畸形是由其中的(S)构型的异构体所致,而(R)构型的异构体是安全的。 S R 21世纪化学的地位和作用1、化学将仍是解决人类衣食住行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2、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起关键作用;3、化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4、化学讲继续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