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63 KB
  • 2022-06-16 12:16:43 发布

国优、鲁班奖工程资料复查要点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施工资料复查(机电安装工程)张大鲁目录l1.前言l2.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的施工资料复查的依据l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资料l4.建筑电气工程资料l5.通风与空调工程资料核查重点l6.电梯工程资料核查重点l7.智能建筑工程资料核查重点1.前言l1.1为切实做好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的复查准备,并使正在实施创优的在施工程做好施工管理,根据历年来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复查的经验与体会,特编写本课件。l1.2本课件适用于一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工程。特殊建筑工程,如大型体育建筑、文化建筑、医疗建筑等亦可参考。l1.3施工资料是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复查是的重要检查内容,是复查组各专业专家确认工程质量——32 内在质量、功能质量的唯一依据。所以,迎检工程必须认真准备,而拟创优的在施工程应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编制、收集。2.施工资料复查的依据l2.1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在资料复查时主要依据是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以及相应的国家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工程所在地方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以及企业标准。l2.2施工资料复查的重点是资料本身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通过资料所反映的工程内在质量与功能质量的可靠性。l2.3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是复查时没有超越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的特殊标准或特殊要求。所以,在准备迎检和创优时,不要刻意提高标准,只要在施工资料中全面反映施工企业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施工质量符合国标、行标、地标的规定,就可以通过复查。3.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资料l3.1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主要检查资料:l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l2.施工方案、技术交底;l3.施工日志;l4.材料、设备合格证、检测报告;l5.施工记录;l6.试验、检测记录、调试记录;l7.质量验收记录;32 l8.竣工图。l3.2材料及设备l3.2.1生活给水用管材不得采用镀锌钢管,并应有检测报告,必要时应对进场材料进行复检。l3.2.2水泵、水箱等设备的开箱记录应“一机一表”。l3.3.3材料、设备应有“汇总表”。汇总表应按材料的种类、规格整理。l3.3.4材料、设备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生产许可、3C认证、复检报告等应齐全、有效。l3.3.5消防设施应有消防部门的认证证明。l3.3施工记录l3.3.1隐蔽的管道、套管、设备等应有隐蔽记录,应准确记录被隐蔽物体的位置、隐蔽时的质量状态,明确隐蔽验收的结论意见。l3.3.2各种设备均应有安装记录。如:水泵安装记录、热交换器安装记录、管道补偿器安装记录、卫生器具安装记录等。l3.3.3应该进行预检的应有预检、施工检查或技术复核记录。l3.4试验、检测记录l3.4.1试验、检测记录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l1试验、检测对象唯一;l2试验、检测依据准确;l3试验、检测内容完整;l4试验、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的精度、准确度满足要求;32 l5试验、检测方法正确。l3.4.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GB50261-2005)l1报警阀——报警阀安装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额定工作压力的2倍,保压时间5min。全数检查。(3.2.4条)l2闭式喷头——安装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数量每批抽检1%,且不少于5只,试验压力应为3.0Mpa,保压时间应为3min。(3.2.3条)l3管网强度试验的试验压力——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等于或小于1.0Mpa时,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并不低于1.4Mpa;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加0.4Mpa。(6.2.1条)l4管网强度试验的测试点应设在系统管网的最低点,稳压30min。(6.2.2条)l5水压严密性试验——应在强度试验、冲洗之后进行,试验压力为设计工作压力,稳压24h。(6.2.3条)l6管网冲洗——冲洗的水流流速、流量不应小于设计流速、流量。冲洗宜分区、分段进行。(6.4.1条)l3.4.3给、排水系统(GB50242-2002)l1阀门安装前应作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验应在每批(同牌号、同型号、同规格)数量中抽查10%,且不少于1个。对于安装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应逐只试验。(3.2.4条)l32 2阀门强度试验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5倍;阀门严密性试验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时间(3.2.5条):公称直径DN(㎜)最短试验持续时间(s)严密性试验强度试验金属密封非金属密封≤5015151565~200301560250~4506030180l3给水管道水压试验(包括消火栓系统)l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材质的给水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4.2.1)l4热水管道水压试验l热水供应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l当设计未注明时,热水供应系统水压试验的压力应为系统顶点的工作压力加0.1MPa,同时在系统顶32 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钢管或复合管道系统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检查,压力应不降,且不渗不漏;塑料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连接处不得渗漏。(6.2.1)l5太阳能集热器水压试验l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玻璃前,应对集热排管和上、下集管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不降,不渗不漏。(6.3.1)l6热交换器水压试验l热交换器应以工作压力的1.5倍作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热水部分应不低于0.4MPa。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不降,不渗不漏。(6.3.2强条)l7采暖系统水压试验l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l1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l2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l32 3使用塑料管及复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l使用钢管及复合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l使用塑料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压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于0.03MPa,同时各连接处不渗、不漏。(8.6.1)l8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盘管水压试验l盘管隐蔽前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稳压1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不渗不漏。(8.5.2)l9散热器水压试验l散热器组对后,以及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试验时间为2~3min,压力不降且不渗不漏。(8.3.1)l10金属辐射板水压试验l辐射板在安装前应作水压试验,如设计无要求时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试验压力下2~3min压力不降且不渗不漏。(8.4.1)32 l11消火栓试射l室内消火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取屋顶层(或水箱间内)试验消火栓和首层取二处消火栓做试射试验,达到设计要求为合格。(4.3.1)l12给水管道冲洗、消毒l生活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必须冲洗和消毒,并经有关部门取样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方可使用。(4.2.3强条)l应由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l13热水管道冲洗l热水供应系统竣工后必须进行冲洗。(6.2.3)l具体冲洗要求应与给水系统一致。l14采暖管道冲洗l系统试压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冲洗并清扫过滤器及除污器。l现场观察,直至排出水不含泥沙、铁屑等杂质,且水色不浑浊。(8.6.2)ll15给水管道通水试验l给水系统交付使用前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并做好记录。(4.2.2)l16密闭水箱的水压试验l密闭水箱(罐)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与本规范的规定。l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压力不降,不渗不漏。(4.4.3)32 l17卫生器具满水、通水试验l卫生器具交工前应做满水和通水试验。(7.2.2)l卫生器具的满水、通水试验除检验连接件不渗漏,给、排水畅通外,有溢流功能的卫生器具还应检查其溢流是否畅通。l18排水管道灌水试验l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其灌水高度应不低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底层地面高度。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再灌满观察5min,液面不降,管道及接口无渗漏。(5.2.1)l19雨水管道灌水试验l安装在室内的雨水管道安装后应做灌水试验,灌水高度必须到每根立管上部的雨水斗。(5.3.1)l20排水管道通球试验l排水主立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应做通球试验,通球球径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必须达到100%。(5.2.5)l21供热锅炉水压试验l锅炉的汽、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表13.2.6的规定。(13.2.6强条)表13.2.6水压试验l3.5调试32 l3.5.1补偿器预拉伸记录l在热水系统、采暖系统干管中安装的补偿器在安装之前应根据计算对补偿器进行预拉伸,并应作记录。l3.5.2安全阀定压调整记录l在系统(设备)中安装的安全阀,应根据系统(设备)的工作压力确定安全阀的动作压力(起跳、回坐)。l3.5.3水泵单机试运转l水泵试运转的轴承温升必须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规定。(4.4.2)GB50242-2002规范并未规定水泵试运转的时间!l应记录手动盘车、启动电流、运行电流、旋转方向、运行压力、轴承温升(水泵及电机)等情况。l3.5.4锅炉带负荷连续试运行l锅炉在烘炉、煮炉合格后,应进行48h的带负荷连续试运行,同时应进行安全阀的热状态定压检验和调整。(13.5.3)l5.3.5锅炉、省煤器安全阀的定压调整l锅炉和省煤器安全阀的定压和调整应符合表13.4.1的规定。锅炉上装有两个安全阀时,其中的一个按表中较高值定压,另一个按较低值定压。装有一个安全阀时,应按较低值定压。(13.4.1强条)l表13.4.1安全阀定压规定32 项次工作设备安全阀开启压力(MPa)1蒸汽锅炉工作压力+0.02MPa工作压力+0.04MPa2热水锅炉1.12倍工作压力,但不少于工作压力+0.07MPa1.14倍工作压力,但不少于工作压力+0.10MPa3省煤器1.1倍工作压力4.通风与空调工程资料l依据《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l4.1通风与空调工程主要检查资料:l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l2.施工方案、技术交底;l3.施工日志;l4.材料、设备合格证、检测报告;l5.施工记录;l6.试验、检测记录、调试记录;l7.质量验收记录;l8.竣工图。32 l4.2材料及设备l4.2.1基本要求同给排水及采暖工程,必要时应对进场材料进行复检。l4.2.2设备的开箱记录应“一机一表”。l4.3.3材料、设备应有“汇总表”。l4.3.4材料、设备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生产许可、3C认证、复检报告等应齐全、有效。l4.3.5消防设施应有消防部门的认证证明。l4.3施工记录l4.3.1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l4.3.2各种设备安装记录。l4.3.3应该进行预检的应有预检或施工检查记录。l4.4试验、检测记录l编制原则同给排水工程。l4.4.1空调水系统:冷冻(热)水、冷却水。l4.4.1.1管道试压l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外观检查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水压试验。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l1冷热水、冷却水系统的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32 时,为1.5倍工作压力,但最低不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为工作压力加0.5MPa。l2对于大型或高层建筑垂直位差较大的冷(热)媒水、冷却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分区、分层试压和系统试压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建筑可采用系统试压方法。l分区、分层试压:对相对独立的局部区域的管道进行试压。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0min,压力不得下降,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在60min内压力不得下降、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l系统试压:在各分区管道与系统主、干管全部连通后,对整个系统的管道进行系统的试压。试验压力以最低点的压力为准,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与组成件的承受压力。压力试验升至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压力下降不得大于0.02MPa,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l3各类耐压塑料管的强度试验压力为1.5倍工作压力,严密性工作压力为1.15倍的设计工作压力;l4凝结水系统采用充水试验,应以不渗漏为合格。(9.2.3)l4.4.1.2阀门试压l阀门安装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阀门的铭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阀门标志》GB12220的规定。对于工作压力大于1.0MPa及在主干管上起到切断作用的阀门,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其他阀门可不单独进行试验,待在系统试压中检验。l强度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32 倍,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阀门的壳体、填料应无渗漏。l严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压力在试验持续的时间内应保持不变,时间应符合表9.2.4的规定,以阀瓣密封面无渗漏为合格。l表9.2.4阀门压力持续时间l检查数量:1、2款抽查5%,且不得少于1个。水压试验以每批(同牌号、同规格、同型号)数量中抽查20%,且不得少于1个。对于安装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全数检查。(9.2.4-3)公称直径DN(mm)最短持续时间(s)严密性试验金属非金属≤50151560~2003015250~4506030≥5001206032 l4.4.1.3补偿器预拉(压)记录l补偿器的补偿量和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根据设计计算的补偿量进行预拉伸或预压缩。抽查20%,且不少于1个。(9.2.5)l4.4.1.4管道冲洗l冷(热)水及冷却水系统应在系统冲洗、排污合格(目测:以排出口的水色和透明度与入水口对比相近,无可见杂物),再循环试运行2h以上,且水质正常后才能与制冷机组、空调设备相贯通。l4.4.2空调风系统l4.4.2.1风管的工艺性检验l风管必须通过工艺性的检测或验证,其强度和严密性要求应符合设计或下列规定:l1风管的强度应能满足在1.5倍工作压力下接缝处无开裂;l2矩形风管的允许漏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l低压系统风管QL≤0.1056P0.65l中压系统风管QM≤0.0352P0.65l高压系统风管QH≤0.0117P0.65l3低压、中压圆形金属风管、复合材料风管以及采用非法兰形式的非金属风管的允许漏风量,应为矩形风管规定值的50%;l32 4砖、混凝土风道的允许漏风量不应大于矩形低压系统风管规定值的1.5倍;l5排烟、除尘、低温送风系统按中压系统风管的规定,1~5级净化空调系统按高压系统风管的规定。l按风管系统的类别和材质分别抽查,不得少于3件及15m2。(4.2.5)l4.4.2.2风管系统严密性检验l风管系统安装完毕后,应按系统类别进行严密性检验,漏风量应符合设计与本规范第4.2.5条的规定。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l低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采用抽检,抽检率为5%,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在加工工艺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采用漏光法检测。检测不合格时,应按规定的抽检率做漏风量测试。l中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在漏光法检测合格后,对系统漏风量测试进行抽检,抽检率为2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l高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为全数进行漏风量测试。(6.2.8,洁净系统略。)l4.4.2.3空调机组漏风量测试l现场组装的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应做漏风量的检测,其漏风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的规定。按总数抽检20%,不得少于1台。净化空调系统的机组,1~5级全数检查,6~9级抽查50%。(7.2.3-2)l4.4.2.4除尘器漏风量测试32 l现场组装的除尘器壳体应做漏风量检测,在设计工作压力下允许漏风率为5%,其中离心式除尘器为3%。按总数抽查20%,不得少于1台;接地全数检查。(7.2.4-2)l4.4.2.5高效过滤器检漏测试l高效过滤器安装前需进行外观检查和仪器检漏。安装后的高效过滤器四周及接口,应严密不漏;在调试前应进行扫描检漏。高效过滤器的仪器抽检检漏按批抽5%,不得少于1台。(7.2.5)l4.5调试l4.5.1调试方案与调试报告l系统调试前,承包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必须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11.1.3)l4.5.2系统调试时间l通风与空调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在制冷设备和通风与空调设备单机试运转合格后进行。空调系统带冷(热)源的正常联合试运转不应少于8h,当竣工季节与设计条件相差较大时,仅做不带冷(热)源试运转。通风、除尘系统的连续试运转不应少于2h。(11.1.4)l4.5.3调试项目l通风与空调工程安装完毕,必须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调整(简称调试)。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项目:l1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32 l2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11.2.1)l4.5.4单机试运行l1通风机、空调机组;l2水泵;l3冷却塔;l4制冷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l5电控防火、防排烟风阀(口);l6风机盘管;l抽查数量及具体调试要求见(11.2.2)、(11.3.1)、(11.3.2)、(11.3.3)、(11.3.4)。l4.5.5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l1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l2空调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测试结果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l3舒适空调的温度、相对湿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恒温、恒湿房间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波动范围应符合设计规定。l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11.2.3)l4.5.6防排烟系统联合调试l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的结果(风量及正压),必须符合设计与消防的规定。l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楼层。(11.2.4强条)l4.5.7系统风量平衡调试记录32 l应记录每一系统各风口调试前及调试后的实测值。5.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资料l5.1主要依据:l《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l5.2建筑电气工程主要检查资料l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l2.施工方案、技术交底;l3.施工日志;l4.材料、设备合格证、检测报告、强制认证证明;l5.施工记录;l6.试验、检测记录;l7.质量验收记录;l8.竣工图l5.3建筑电气主要系统:l1防雷系统(外部防雷、内部防雷)。l2变配电系统(10KV高压柜、变压器、低压配电柜、电缆、母线等)。32 l3照明系统(配电箱、电线、电缆、导管、线槽、开关插座、灯具等)。l4动力系统(成套配电柜、控制柜、导管、线槽、电缆、电线)。l5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备用电源系统(EPS)。l6应急电源系统(备用柴油发电机组、控制柜)。l7接地保护系统(PE)。l5.4变配电系统l1变配电系统的材料、设备的合格证、检测报告、试验报告等应齐全完整。变配电系统的高压部分及变压器等通常是由供电部门施工,但有关资料应提交复查组。l3低压配电柜中的电涌保护器(SPD)、继电保护装置等重要元器件应有单独的检测报告。l5.5防雷系统l5.5.1外部防雷系统的防直击雷l1接闪带应有支架拉力试验记录。l2屋面暗敷接闪网、接闪带应单独作隐蔽记录。接闪网、接闪带隐蔽记录应记录材料的名称、规格,连接方法、连接质量,当采用跨接连接时,还应记录跨接导体的材质、规格及跨接连接方法。l3隐蔽记录应附平面简图,标注接闪网间距、接闪带位置、与引下线连接的具体位置等。32 l4引下线应单独作隐蔽记录。l引下线隐蔽记录应记录引下线在每一楼层的准确位置、数量、规格、连接方法、连接质量,当采用跨接连接时,还应记录跨接导体的材质、规格及跨接连接方法。l5引下线隐蔽记录应附平面简图,标注其具体位置。l6接地极应作隐蔽记录,应说明接地极的材料、连接方式、与引下线的连接方式。当接地极或与引下线的连接采用跨接连接时,还应记录跨接导体的材质、规格及跨接连接方法。l7当接地极面积较大,或较长时,应分区、分段记录。l8接地极隐蔽记录应附平面图,标注引下线位置。l9接地电阻测试记录。接地电阻测试记录中的实测值应按规定乘以季节系数。l5.5.2外部防雷系统防侧击雷l1高度超过30m的I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的II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III类防雷建筑物的外侧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应在规定高度以上设置接闪器获将外部的幕墙、金属外门窗、金属栏杆等于引下线可靠连接。l2上述外部金属物体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导体应作隐蔽记录,并应详细记录连接导体的位置、材料、规格、连接方法、连接质量等。32 l5.5.3内部防雷系统的等电位连接l1等电位连接隐蔽记录l总等电位连接、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所有隐蔽的连接导体均应作隐蔽记录。应记录连接导体的材料种类、规格、连接方式、连接质量、起止点位置等。l2等电位连接环(均压环)应单独作隐蔽记录,不应与引下线混合记录,除起始位置、间隔层数以外,其他内容可参照引下线隐蔽记录。l3等电位连接测试记录l等电位连接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可靠性测试具体规定详见《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第11.2.1条、第11.2.2、第11.2.3条、第11.2.4条、第11.2.5条。l5.5.4内部防雷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l1电涌保护器应按设计要求配置到位。向SPZ1区以外(室外)提供电源的配电箱、变压器低压侧母线(配电屏)、电子系统引入终端箱等。l2电涌保护器的试验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l5.6照明、动力系统l5.6.1材料l32 1材料的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3C认证及电线、电缆的复验报告等必须齐全、有效。l2主要设备、材料应有进场检验记录。l3材料、配件等应有清单(汇总表)。清单应按材料种类、规格整理,不应按进场时间整理。清单中应注明材料名称、生产单位、规格、数量、进场时间、复验结果、质量证明资料是否齐全等。l4灯具、开工、插座、导线等应作现场抽样检测。(GB50303第3.2.10、3.2.11、3.2.12条)l5.6.2施工记录l5.6.2.1暗敷的桥架、线槽、导管应作隐蔽记录。l隐蔽记录应记录以下内容:l1系统编号(照明、动力)。l2施工图编号、设计变更(洽商)编号。l3隐蔽位置。楼层、楼板、墙体、吊顶内等。l4材质、规格。规格应分别列出,不应简单记录为D20~D60。不同材质的导管应分别记录。l5连接方式及连接质量。l6跨接方法,跨接导体的材料、规格,跨接质量。l7单根导管的弯曲数量、弯曲半径、弯扁度。l8导管的固定方法、保护层厚度。l9KBG、JDG导管连接部位的防水措施。32 l5.6.2.2安装检查记录l配电柜、箱安装应作安装记录,并检查、记录以下内容:l1系统编号(照明、动力)。l2施工图编号、设计变更(洽商)编号。l3配电柜、箱的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l4安装位置、安装方式。l5安装质量。水平度、垂直度,配电柜基座槽钢接地。l6一柜(箱)一表。l桥架、线槽、导管应作敷设记录,并检查、记录以下内容:l1系统编号(照明、动力)。l2施工图编号、设计变更(洽商)编号。l3桥架、线槽、导管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l4安装位置、安装方式。l5安装质量。水平度、垂直度,连接、跨接,支吊架、卡子的间距等。l5.6.3试验、测试记录l绝缘电阻测试记录应注意以下问题:l1所用仪表的编号应注明,应与仪表的校验证书一致。l2应附所用仪表的校验证书的抄件。l3仪表的电压等级应符合规范的规定。32 l照明系统全负荷试运行记录应注意以下问题:l1必须是建筑物照明同时开启。l2每2小时检查记录一次。l成套配电(控制)柜(箱、盘、屏)的交流工频耐压试验lGB50303-2002第3.3.7条规定成套配电(控制)柜(箱、盘、屏)通电前应作交流工频耐压试验,但很多工程都没有作。l该规范第6.1.7条规定:柜、屏、台、箱、盘间二次回路交流工频耐压试验,当绝缘电阻值大于10MΩ时,用2500V兆欧表摇测1min,应无闪络击穿现象;当绝缘电阻值在1~10MΩ时,做1000V交流工频耐压试验,时间1min,应无闪络击穿现象。6.智能建筑工程资料l6.1主要依据:l《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l《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l《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l6.2智能建筑工程主要检查资料l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32 l2.施工方案、技术交底;l3.施工日志;l4.材料、设备合格证、检测报告、强制认证证明;l5.施工记录;l6.试验、检测记录;l7.质量验收记录;l8.竣工图l6.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l6.3.1材料、设备l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材料、设备应编制汇总表。l2设备、材料及配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有清单、使用说明书、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国家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等文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强制认证(认可)产品还应有认证(认可)证书和认证(认可)标识。(强条,全数检查)l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设备应是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的产品。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应与检验报告一致。(强条,全数检查)l6.3.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记录l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有以下主要施工记录:l1配管隐蔽记录;l2线、缆敷设记录;32 l3火灾探测器安装记录;l4火灾报警控制器安装记录;l5火灾探测器通电检查记录(逐只);l6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电检查记录(逐个);l7消防控制设备通电检查记录(逐个)。l6.3.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记录l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有以下调试记录:l1绝缘电阻测试记录;l2接地电阻测试记录;l3火灾报警控制器调试记录;l4点、线型火灾探测器灵敏度检测记录(全数)(第4.4条);l5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调试记录;l6吸气式火灾探测器调试记录;l7点型火焰探测器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调试记录;l8手动报警按钮调试记录;l9消防联动控制器调试记录;l10区域显示器(火灾显示盘)调试记录;l11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调试记录;l12可燃气体探测器调试记录;32 l13消防电话调试记录;l14消防应急广播设备调试记录;l15系统备用电源调试记录;l16系统设备应急电源调试记录;l17消防控制中心图型显示装置调试记录;l18气体灭火控制器调试记录;l19防火卷帘控制器调试记录;l20其他受控部件的调试记录;l21自动报警系统的各项控制功能和联动功能测试记录;l22自动报警系统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下的各项控制功能和联动功能测试记录;l23自动报警系统试运行记录(附:探测器、控制器日登记表);l24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调试报告。l6.4其他智能建筑工程l6.4.1其他智能建筑工程包括:l1通信系统;l2卫星数字电视系统;l3有线电视系统;l4背景音乐系统;l5信息网络系统;l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32 l7电视监控系统;l8入侵报警系统;l9电子巡更系统;l10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l11停车场管理收费系统;l12综合布线系统;l13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l14智能建筑系统集成。l6.4.2其他智能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l1材料、设备应编制汇总表。l2材料、设备的种类、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l3材料、设备的合格证、检测报告应齐全,需要复检的应有复检报告。l4设备开箱记录应一机一表。l6.4.3其他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记录l1配管隐蔽记录;l2线、缆敷设记录;l3设备安装记录;l4设备通电检查记录(全数);32 l6.4.4其他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调试记录l1绝缘电阻测试记录;l2接地电阻测试记录;l3系统调试记录。7.电梯工程资料l7.1主要依据l《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l7.2主要检查资料l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洽商记录;l2施工方案、技术交底;l3施工日志;l4材料、设备合格证、检测报告、强制认证证明;l5施工记录;l6试验、检测记录;l7质量验收记录;l8竣工图l7.3材料、设备l1材料、设备的种类、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l2材料、设备的合格证、检测报告应齐全,需要复检的应有复检报告。32 l3设备开箱记录应一机一表。l4材料、设备应编制汇总表。l7.4施工记录l1电梯承重梁、起重吊环埋设隐蔽记录;l2电梯钢丝绳头灌注隐蔽记录;l3电梯导轨、层门的支架、螺栓埋设隐蔽记录;l4电梯机房、井道土建交接检验记录;l5电梯电气装置安装检查记录;l6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土建交接检查记录;l7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的电气装置检查记录;l8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整机安装质量检查记录。l7.5试验、检测记录l1绝缘电阻测试记录;l2接地电阻测试记录;l3轿厢平层准确度测量记录;l4电梯层门安全装置检测记录;l5电梯电气安全装置检测记录;l6电梯整机功能检测记录;l7电梯主要功能检测记录;l8电梯负荷运行试验记录(试验曲线图);32 l9电梯噪声测试记录;l10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安装装置检测记录;l11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整机性能、运行试验记录。l7.6验收l电梯必须经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测、验收合格。l7.7资料装订l除共用的材料以外,电梯设备开箱验收、隐蔽、施工记录、试验等资料的装订应一梯一册。谢请批评指正谢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