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2-06-16 12:14:50 发布

2019春浙教版语文四上《李时珍》word教案5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9春浙教版语文四上《李时珍》word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积累”“流传”等词语造句。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体会本课层次清楚,意思连贯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刻苦钻研,编写了《本草纲目》;教育学生学习李时珍刻苦钻研、认真实践的精神,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三大段写的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按小节的内容体会事物发展的顺序,然后给课文分段。课前准备1.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若干张。2.“李时珍上山采药”幻灯片一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要求: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2.分析阅读第一、二段课文,使学生了解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并跟随父亲学医,这是他日后研究医药的良好条件。教学过程:一、分析课题。从《电影》李时珍引出课题。简单介绍李时珍的生平事迹。二、检查预习情况,提出生字词进行教学。 本课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诊”容易读成“zhēn”,与“珍”相混;“判”与“叛”,“译”与“泽”字形容易相混;“对症良药”、“药效”、“严寒酷暑”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并且要求学生初步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四、学生质疑。五、分析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名读第一小节,使学生了解这一段介绍了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从小就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提问:1.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才能被称为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哪些条件使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板书:立志行医)小结: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才能被称为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科学地、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的成就,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世代行医”这一词语说明李时珍立志行医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救死扶伤”这一词语说明李时珍从小就懂得了做一个医生的意义。这两点是李时珍立志行医的条件。六、分析阅读第二段。指名读第二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医,从二十二岁起就开始给人看病,为他日后深入研究医药打下了基础。 提问:为什么父亲不愿李时珍再当医生,后来又同意他学医了?这说明了什么?小结:“鄙视”是看不起的意思。在旧中国,有钱有势的人看不起医生的行业,所以父亲不愿李时珍再当医生。可是父亲的反对并没有动摇李时珍学医的决心,他“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主动地向父亲学习。在父亲遇到“疑难病症”时,他能说出“对症良药”。因此,父亲同意他学医了。这说明李时珍学医的决心大,非常用心,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连反对他学医的父亲也被他刻苦学医的精神感动了。(板书:跟父亲学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要求:1.分析阅读第三大段,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2.按小节内容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总结全文,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写出《本草纲目》。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二、分析阅读第三大段。1.指名读第三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提问:(1)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研究药物)(2)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板书:发现:无缺错)(3)怎样才算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板书:完善:添补改) 小结:“一面……一面”表示并列的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的是行医,下文该写研究药物了。有了这样的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旧的药物书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李时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它们的缺点,决心要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完成这样一个工作是非常艰巨的。2.指名读第四小节,使学生体会李时珍采药时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精神。提问:(1)这一小节第一句起什么作用?(板书:亲自采药)(2)李时珍亲自采药表现了什么精神?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板书:不怕……不怕……不怕困难饿了……天黑了……废寝忘食品尝、判断……刻苦钻研、不怕牺牲访问了……学到了……虚心学习(利用幻灯演示这一部分板书)指导复述:幻灯演示“李时珍上山采药”,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复述。小结:李时珍亲自采药,亲口品尝药材,表现了他不怕困难、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精神。他虚心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这些活动为他编写《本草纲目》作了充分的准备。3.指名读第五小节,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用了二十七年编写成的《本草纲目》,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提问: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小结: 《本草纲目》比较完善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和李时珍一生行医采药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药书中一部伟大的著作;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板书:编写《本草纲目》)三、指导分段、概括段意。1.利用板书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2.把内容相近的小节合并起来。第一小节写李时珍立志行医。第二小节写李时珍跟父亲学医。第三、四、五小节写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经过和结果。3.分段,概括段意。四、总结全文。1.归纳主要思想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立志学医,他经过反复实践、刻苦钻研,终于编写成《本草纲目》,说明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指导学生懂得用关联词联系上下文的写作方法。课文中用“一面……一面”、“不但……还”等关联词语把上下小节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文章层次清楚,意思连贯。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用“积累”、“流传”等词语造句。3.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附板书:李时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立志学医著书《本草纲目》 研究采药编写幻灯片:发现:无、缺、错不怕……不怕……不怕困难完善:添、补、改饿了……天黑了……废寝忘食品尝、判断…………刻苦钻研不怕牺牲访问了…学到了……虚心学习附送:2019春浙教版语文四上《李时珍》作者简介李时珍,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万历二十一年),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近四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总结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伟大著作。  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热心替人诊治疾病的医生。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时珍自小就爱好和熟悉草木虫鱼的学问。他聪明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把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李时珍虽然自年轻时候起,就热爱医学,但也确实看到官僚、乡绅、豪商,轻视、欺侮他父亲的情景,加上他父亲的压力,最初也曾想通过科举,实现他父亲对他的期望。但是通过三次去省城武昌应试失败之后,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从医药学方面求得发展──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在李时珍的决心请求和保证面前,父亲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酷爱医学,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因此,在医学上的才华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很多疑难病症,经他治疗,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决。因为他医术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荐送到北京太医院。但在太医院他却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官职很低,然而却使他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在那里,他阅读和见识了不少在别的地方不能看到的书籍和药物。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时间,他就托病辞职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完全摆脱了官员生活,专心致志于《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和为群众医治疾病。  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这位为我国医药学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伟大中医药学家与世长辞了。李时珍死后,埋葬在蕲州瓦硝坝故居不远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时间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时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医药学事业。他除了为群众医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体现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纲目》之中。他通过亲身的医疗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前代医药学家的辉煌业绩,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理论上、观察上的缺点、错误,尤其是历代药物学著作“本草学”的很多缺点、错误。他认为如果对药物的解释混乱和分类失宜,就很容易把医生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去。他在父亲的赞同下,立志把旧的“本草”,加以补充、整理。  “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编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止,可以说是紧紧地衔接着前进的。但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后,却没有大的发展,他便决定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把古人漏掉的,或没有发现的,以及经群众实践用之有效的药物补充进去,使天地万物能充分的得到应用。当时李时珍才只有二十几岁,学识和经验虽然已逐渐丰富,但与他的雄心宏愿远远不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据传他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三十五岁时,他在经过长时间准备之后,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李时珍治学严谨,在《本草纲目》写成后,为了把这部书编写得更充实、更完备,又用了十多年时间,做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几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编写,直到大约1590年左右开始刊刻为止。  李时珍在治学上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宫中设立坛醮和炼金所,梦想炼成“不死之药”。在此影响下,各地方士的活动非常猖獗,炼制丹药的风气极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认真地服起丹药来。李时珍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实在看不下去,便冒着违犯统治者意志的危险,毫不掩饰的列举事实,把服食丹药的害处,讲给群众,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话不符合医药学的科学道理,食服丹药是愚昧的自杀道路。为了教育后人,他还把这些认识和思想写进了他的著作。  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李时珍治学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现。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看了又看,听了再听,不断思索,尽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调查了解。他开始写《白花蛇传》的时候,最初在药贩子那里找材料,但当他知道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时,就亲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龙峰山去观察了解,结果他不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状,活动规律,而且,还了解到了有关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为了证实陶弘景说的“穿山甲能水陆两栖,白天到岸上把鳞张开引蚂蚁爬来,引来后闭上鳞跳入水中,让蚂蚁浮在水面,然后吞掉”这幺一句话,他不知花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没的地方,进行其生态活动的调查,并亲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发现它的胃很大,胃里确实有一升多蚂蚁,证明它确是食蚁动物,但食蚁的方式与前说不同,是搔开蚁穴舐食蚁类的,纠正了前书的错误。为了研究清楚专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幺东西,他冒着杀头之罪,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县),采摘样品,亲口尝试,证实所谓“仙果”不过是仅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为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资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不仅“无书不读”,涉猎诸家,而且,深入群众“采访四方”,农民、渔夫、猎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师,他向捕鱼的请教鸬鸶的生育方法和鱼狗子的穴居情况。他研究萍、苹、、的形态差别,农民们便把他们所知道的标本都采集来供他看。  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为历代本草所不曾记载过的),附图1000 余幅。他废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十六部门、六十类,对所载药物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对每味药物,都尽可能地阐述了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全书还附各类方剂11096则。《本草纲目》大约从1590年由金陵(南京)书商胡承龙开始刻印刊行以来,至今已有六十多种版本。在国外也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朝鲜、拉丁等多种文字出版。  2.《濒湖脉学》:成书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李时珍一生著作很多,在医药学方面,除上述《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之外,还有《奇经八脉考》一卷(1572年成书)、《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