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第二课时教案 10页

  • 18.31 KB
  • 2022-06-16 12:02:23 发布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案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学习抓住重点词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是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地点定在诺贝尔的诞生地,时间为诺贝尔去世的日子。2、那你知道为什么奖的颁奖地点和时间的设置如此特殊?3、师述:是啊,后人用诺贝尔出生的地点作为颁奖地点,用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作为颁奖仪式的时间,可见,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诺贝尔。二、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过渡:诺贝尔一生发明无数,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立志  1、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2、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3、学生交流  4、你能用“为了  ,诺贝尔立志发明炸药。”来说说吗?板书:造福人类  5、小结:原来,发明炸药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志向从小就在诺贝尔的心里扎下了根。液体炸药  1、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5-9自然段并找一找?  2、诺贝尔最先发明的是液体炸药。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五自然段,引读  固体炸药  1、最初的理想已经实现,诺贝尔为什么还一定要继续研究并且发明固体炸药呢?2、诺贝尔不断探索,但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自轻声地来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找一找,他遇到哪些挫折、打击。学生交流:  A、屏幕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这句话告诉我们诺贝尔受到了什么挫折与打击? 诺贝尔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他的亲友你会怎么劝说他?那他退缩了吗?从哪个词语看出来?你有什么感受?指导朗读  B、面对沉重的打击,诺贝尔毫不气馁。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实验,怎么办?。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谁来读?  屏幕出示: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你感受到什么  、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失败了就再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工作了多长时间?  、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你能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读出来吗?C、屏幕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   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诺贝尔这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么令人赞叹啊!我们一齐把这段话读好。  D、工夫不负有心人。引读,“他终于制造出了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雷管。  出示::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同学们,这是让天下人多么高兴的事啊。固体炸药发明成功了,终于可以真正造福人类。再次齐声朗读。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过渡: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发明雷管,尽管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诺贝尔却从没被危险吓退过一步。科学的高峰是永无止尽的,他又一次向更高的峰顶进军了!他要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1、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并找出相关语句。2、交流  、诺贝尔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能把有关语句读读吗?指名读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  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a、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此你想到了什么?b、从“紧盯”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c、同学们读得真好,师引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懂了吗?——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  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这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句反复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d、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诺贝尔在干什么?  生读“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到了吗?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诺贝尔的心里转过了哪些念头呢?  师述:是的,在这样的境地里,谁都会紧张、害怕,但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句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学生答:“‘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不是害怕”  一个“但”字让我们知道,是更多的期待和憧憬驱走了他心头的恐惧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学习抓住重点词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是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地点定在诺贝尔的诞生地,时间为诺贝尔去世的日子。2、那你知道为什么奖的颁奖地点和时间的设置如此特殊?3、师述:是啊,后人用诺贝尔出生的地点作为颁奖地点,用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作为颁奖仪式的时间,可见,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诺贝尔。二、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过渡:诺贝尔一生发明无数,其中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立志  1、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2、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3、学生交流  4、你能用“为了  ,诺贝尔立志发明炸药。”来说说吗?板书:造福人类  5、小结:原来,发明炸药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志向从小就在诺贝尔的心里扎下了根。液体炸药  1、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5-9自然段并找一找?  2、诺贝尔最先发明的是液体炸药。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五自然段,引读  固体炸药  1、最初的理想已经实现,诺贝尔为什么还一定要继续研究并且发明固体炸药呢?2、诺贝尔不断探索,但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同学们自轻声地来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找一找,他遇到哪些挫折、打击。学生交流:  A、屏幕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这句话告诉我们诺贝尔受到了什么挫折与打击?诺贝尔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他的亲友你会怎么劝说他?那他退缩了吗?从哪个词语看出来?你有什么感受?指导朗读   B、面对沉重的打击,诺贝尔毫不气馁。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实验,怎么办?。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谁来读?  屏幕出示: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你感受到什么  、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失败了就再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工作了多长时间?  、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你能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读出来吗?C、屏幕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  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诺贝尔这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么令人赞叹啊!我们一齐把这段话读好。   D、工夫不负有心人。引读,“他终于制造出了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雷管。  出示::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同学们,这是让天下人多么高兴的事啊。固体炸药发明成功了,终于可以真正造福人类。再次齐声朗读。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过渡: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发明雷管,尽管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诺贝尔却从没被危险吓退过一步。科学的高峰是永无止尽的,他又一次向更高的峰顶进军了!他要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1、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并找出相关语句。2、交流  、诺贝尔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能把有关语句读读吗?指名读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  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a、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此你想到了什么?b、从“紧盯”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c、同学们读得真好,师引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懂了吗?——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  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这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句反复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d、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诺贝尔在干什么?  生读“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到了吗?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诺贝尔的心里转过了哪些念头呢?  师述:是的,在这样的境地里,谁都会紧张、害怕,但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句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学生答:“‘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不是害怕”  一个“但”字让我们知道,是更多的期待和憧憬驱走了他心头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