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4.73 KB
  • 2022-06-16 12:02:13 发布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经典建筑评析课程论文路易斯·I·康金贝儿美术馆浅析二○一四年十一月1 TheorderinKimbellArtMuseumdesignedbyLouisIKahnNovember20142 摘要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ArtMuseum,1966-1972)是路易斯康去世前建成的最后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本文通过屋顶空间构成、宏观秩序、材质运用三个方面浅析金贝尔美术馆的建构逻辑。展现建筑诗哲路易斯康对空间本质的独特认知。关键词:路易斯·I·康;金贝尔美术馆;拱顶;秩序;材料3 ABSTRACTKimbellArtMuseumisthelastmasterpiececompletedbeforeLouisIKahn’sdeath.ItinterpretKahn’sArchitecturalconceptperfectly.ThisarticlewillanalyzeKimbellArtMuseum’stectoniclogicfromfollowingaspectssuchasthevaultspacialcomposition,macroorderandapplicationofmaterials.ItwillalsopresentKahn’suniquecognitionoftheessenceofspace.Keywords:LouisI.Kahn;KimbellArtMuseum;vault;materials绪论4 概述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道:“建筑的历史,在过去的许多个世纪里,只在构造上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但是最近的五十年以来,钢铁和混凝土一路高歌猛进,建造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些古老的建筑法则为之所抛弃。与过去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那些“风格”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一种属于我i们时代的风格已经建立起来,这就是革命。”而路易斯康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建筑的转折点。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和古典建筑中建筑本体秩序在他的设计中交汇。而金贝尔美术馆无疑是康最好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最好的博物馆设计之一,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那么金贝尔美术馆设计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康又是如何在这个建筑中体现他所坚持的“秩序”?这便是我希望能够在本文中进行探索和分析的。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美术作品。下文着重对其1.屋顶的空间构成2.建筑中的宏观秩序3.材质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ii1-1金贝尔美术馆平面一、屋顶的空间构成从布局上看,基地位于福特沃斯市威尔·罗杰斯公园东侧的一块9英亩(3.65 公顷)大小、东低西高的坡地,一二建筑整体虽由两层构成,但在主入口所在的西侧,只有一层在地面之上,而在与道路相接的东侧及建筑南北两个侧面则显现出两层的格局,这同密斯柏林国家美术馆新国的处理类似。建筑南北两侧形成两个半下沉的场地,北侧的被用作停车场和服务庭院,南侧的作为雕塑庭院。主入口位于面向公寓那的西面,机动车无法直接到达,人们必须步行进入。双重网格是路易斯·I·康喜欢采用的形式,但却是柯布西耶几乎从不使用、密斯绝不使用的柱网布置方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只要使用双重网格的柱网布置,空间的匀质性就会存在潜在的奔溃。这难道不是路易斯·I·康在有意识iii地向破坏匀质性的方向发展吗?而我们可以设想,如若顶棚以相同的高度扩展,那么在水平的地面和顶棚夹持下的空间无论怎么处理都会成为均质的。但是想通过顶棚的变化,来使得均质空间有所变化的话,这种情况在高层建筑上,却只有在最上层的空间里才能实现非均质的改变,而低层的工厂和郊外的美术馆等是空间中可以有效使用屋顶形态的建筑类型。在金贝尔美术馆中,为了保护美术作品免受阳光直射,采用了使光线反射的屋顶采光方式,为了使反射均匀,采用的是圆摆曲线。使直射光反射的是设置了细小空洞的金属板,通过其空洞的光线可少量的渗透到室内。而在做金贝尔美术馆的SketchUp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拱顶与山墙的交接出有一段小空隙,而并不是完美契合的。也就是说,拱梁的截面是变化的。由圆滚线拱剖面图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拱梁的截面是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梁。那为何其外的山墙不和拱顶完全封闭起来呢?仅仅是为了形成光带采光吗?这样难道不会丢失了建造逻辑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却恰好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拱梁与山墙在受力关系上并无对应。这样的刻意为之算不算是体现了其非结构理性?不得而知,然而,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空间构成却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突破了匀质性,但又保证了其下空间的完整,富有韵律,且给人一种古典的永恒之美。6 1-2圆滚线生成原理及屋顶剖面从平面图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金贝尔美术馆在分离空间单元的同时,以静态的构图构成建筑整体。分区部分的平屋顶下设置楼梯、设备间。小房间等附属的功能,整体形成双重网格这一点也是相同的。这个双重网格起到使支撑屋顶的构造单元格子独立、相互分离的作用。二、建筑中的宏观秩序路易斯康在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的设计中,开创了“亭子”的“阵列”秩序,即由方形的“亭子结构单元”阵列而成的矩形平面。而在金贝尔美术馆中,我们可以发现,“亭子”不再是方形的结构单元,而是演变成了长矩形,这与路易斯康的其他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康的大部分作品结构单元几乎都是正方形,康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必然的效力。其中仍然包含着单元在结构和空间上的双重“自明”。在建筑外的两个拱顶将建筑与露台连接起来,他7 们形成了再康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既不属于室内也不属于室外,或者说既属于室内又属于室外,即类似于特灵顿浴室中的过渡空间。而这种秩序表现在平面上就形成了所谓的“a-b-a”的井格秩序,也即是并置。相对于耶鲁美术馆来说,在金贝尔美术馆中的“并置”秩序更为完善。同样地,康通过“结构条带”的设置将结构体系从整体中区分出来,在金贝尔中,它是一套由2英尺宽的条带纵横交织所构成的井格体系。这种从形式空间组构到结构与空间区分的秩序在地面上通过材质的划分进一步彰显。同样地,在做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我被这种双重网格所带来的秩序感所震撼。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样的双重网格秩序可以完整地应用在展览空间之中,而并不因其它空间的使用要求而有所屈从。特别是在这样的井格秩序中所形成的长矩形报告厅,以及将交通空间以及设备储存等辅助空间置于间隔条带之中保持秩序的完美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报告厅我不知道是否很好使用,但是这样的做法给我带来了启示。既然我们无法保证我们所营造的空间的完美,那么就要坚持自己设计中最本质的部分。王澍曾经说过:“有偏执的人才能成为建筑师。”我想康亦如是,正是他对他所创造的空间下的“秩序”的苛求成就了他。三.材质运用在一个种满冬青树、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金贝尔美术馆的外部表现得有些严肃,建筑的外观处理得简朴而娴静,同时其拱顶带有古典建筑的影子,仿佛看到了宏伟的拱门和罗马式建筑的拱顶。同时又给人一种永恒感。康在美术馆中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Naturalmaterialshaveawayofblendingtogether.”—LouisI.Kahn康首选简单的形式和天然材料。为了实现宁静和优雅的金贝尔感,卡恩选择了相互补充的语气和表面材料:石灰,水泥,白橡木,金属和玻璃。朴实无华,这些材料的质地由它的变化显示了其本质。拱顶以及墙用钢筋混凝土。成品钢材则用在窗户和门框,电梯和扶手,以及在厨房里,和工作室以及暗房中。结构条带和间隔条带用石灰华大理石铺装,其余地面则铺上橡木地板。这样可以看出康对材料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考虑了与环境相融合的因素,同时,8 温润的木质地板则和冰冷的混凝土墙面形成对比,同时在视觉上强调了地面的水平延伸感以及墙面的垂直向度。i(法)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p16ii汤凤龙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94iii汤凤龙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