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1 MB
  • 2022-06-16 12:01:35 发布

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姓名:王晓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冯文广20080501 摘要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作者简介:王晓旭,女,1983年5月生,2005年9月师从成都理工大学冯文广教授,于2008年6月获硕士学位。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个体的研究,结合他们在其时代的成就探讨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主线。本文首先强调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研究意义,并着重介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奖项领域,继而运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对20世纪全部获奖者应用文献分析和统计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计量统计分析和其它因素的分析,力图获得获奖者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诺贝尔奖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论文的结论部分将通过对以上研究的概述,借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总体发展特征,指出其对我国当前生理学或医学研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启示意义。一.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发现: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价值:有助于科学介绍国际顶级科学家和反映世界重大生理学和医学成果,对我国生物医学科学水平向世界水平看齐起到促进作用;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教育价值:诺贝尔奖获奖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对我国当代生物医学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感召意义非凡,几乎每一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项都明确的体现了诺贝尔精神,即科学选题具有原始创新性,兴趣或责任感等非功利性因素使获奖者获得成功,发明或发现投入到实践中给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基本信息和其它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空特征:获得者的人数在美国独占鳌头,大部分获奖者获奖时国籍都是西方欧美等国家,说明较多获奖者都是聚集在经济发达、社会发展较快地区得到发展的机会;年龄特征:获得者获奖年龄段柱形图呈起伏较大、前后低中间高的状态,83%左右集中在41—70岁,由此推断半数以上的获奖者的年龄基本符合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即25—45岁。自奖项提出到获奖获奖者的年龄平均间隔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增长,说明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实践检验真理的要求愈加艰巨,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尽力确保准确合理性;教育基础:97.29%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来自世界名校,集中在少数机构,这些机构发挥了研究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教育中心的作用;界别人数特征:近50年来获奖项目基本都是由获奖者合作而获得的,它说明了生物医学研究课题复杂项,综合性和交叉性越来越强,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工作组来完成;2.成长经历:几乎所有获奖者都有着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责任感等非功利化因素的影响,能够发现问题,勇于批判,具有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获奖者的科学素质较高,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基础,工作后平均39.5岁被聘为教授,且多在世界名校,学术积累始终领先于一般人:3.学科特征: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成为生理学或医学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研究成果;在获奖研究领域里,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生命科学的进步。三.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得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独立的科学系统的子系统,它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充足经费投入能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以至培养出世界级生物医学科学家;政治环境是科学研究的外部保障,为科研提供所需条件;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使科技更多地关注科学的人文本性和文化价值,科技受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向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四.本文创新点1.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一个系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2.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为依据,系统提出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的成长规律;3.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受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关键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分析学科交叉社会II AbstractStatisticsandAnalysisof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inthe20thcentllryIn协)ductionofthe饥Ithor:WangXia0xu,female,bominMayof1983,、vas矿antedthemaSter丘omchengduumVersityoftechnologywhosennorwasprofessorFengWenguallg.Thegoalofthesisist0explorethelineofthemodemGenerationofphysiology锄ldscienceofmedicinedeVelopmentthrough访diVidual’srcsearchof也eNobelphysiologyormeprizeformedicmeprize一而皿er谢mmeirotlleracllieVement.T11isarticlefirstemphaSizedthetlleprizeforNobelphysiologya11dmediciIleresearch,andiIl仃oduCedemphaticallytlle20tllcentur)rNobelphysiologyandthemedicillei11domainofthemileStonesi鲥ficaIlce;BaSedonthis,thjsanicleproposednlattechllicalandsociety’smu砌innuence,f.rompolitical,theeconomicalandtlleculturale11virormlentfkt0LThep印erpointedoutmattheirnportanteIllightenmentsi鲥ficallcetoourCullrentphysiolog)rortllemedicalresearchdevelopment.nlroughtotheNobelphysiologyorprizeformedicineresearChdiscove巧1.Nobelphysi0109)r0r皿zeformedicmresearchvalue:ishelpfultosciencein仃oductionofintematio砌topscientista11dthereflectionofworldsi嘶fic觚tphysi0109)raIldnlemedicineachjevement,emulatesthepromoteractiont0ourcoum拶biomedicalscienceleveltot11eworldlevel;2.educationalValueofNobelphysiologyorprizeformedichle:thespiritofscienceof,IkNobelprizeprize·池rhausextraordinaDrsi弘ificancetobiomedicineworkeranduIliVers时studentfsilnpelsigllijficanceofourcoumD,presemage,ne州yeachitemofNobelphysi0109yorⅡleprizeformedicine蹁街ditemw嬲cle盯haSmamfeStedmeN0belspirit,I姗ely也escienceselectedtopichad也eprimitiVeiIllloVatioll,tlle缸ereStor廿lesenseofreSponsibilit)ra11dsoon.non—utili切lriaIlfhctorcauses也eprize-谢nnert0ob俯lSucCess,theirlVentionor廿1ediscoVe巧inVestedt0thepracticehaVemademe仃emendouscon仃ibutiontotlleh1如A嘶;11.1roughtlleNobelphysiologyort11eprizeformedicinev血mer’sbaSici11j白nnationandotheriIlnuencingf.actor:IⅡ 1.SDaceandtimech2uracteristic:Winner’spopulationleadsthefieldint11eUS,Whenmajorityof研ze.winnerprizethenational姆isco州esandsoonWestemEuropeaIldAmeric如explainedmatmanyprize一、ⅣiIulersaregathermtheeconomyaredeveloped,thesocialdevelopmentquickareahasthedeVelopmentoppoll舢t)r;Agefeatu】陀:The砸IlIlerwinsanawardtheagesectionplanedla伊锄t0aLss啪etnenuctuationtobebig,aroundme10w锄ong1lighcondition,about83%concentratesiIl41.170yearsold,劬mthisi疵rsmorethanhalfprize。wi衄ertheagetocomonlltotllesciencediscove巧bestage彻mely25-45yearsoldbaSically.Proposedf如mt11eawarditemthepdze—ze.蜥mler’sageaVera喀eg印舶m20s埘ichugrew髓lduallytotlle1970s,explanato巧science’sdeVelopmentcausedthepractlceexammatlon饥衄requeSttobeevenmorearduouS,N0belprize’sevaluation、Ⅳ0rkg眦aIlteedmeaccurateratioIlal时州theVerye助rt;EducationfouIldation:97.29%havethedoctorate,mostlycomesfbomt11eworldwell-l(110Wnc01leges锄Id唧Versltles,concerl仃atesi11tllerninorityo唱aIli删ion,theseo唱砌zationshavedisplayedtheResearchcenteraIldtheeducationcenter氕mction;Sector铲ouppopulatloncharactl越stic:htherecent50yearswmaIlawardtheprojectb戚callyareob诅inbytheprize.、析衄ercooperation,itexplainedt11ebiomedicineresearchsu功ectcomplexitem,t11econlprehensivenan鹏aIldoVerl印pingarege彻唱S仃ongerands仃onger,mazlyresearcharecomplete‰u曲meworkte锄;2.觚wmeXperience:Nearlyall砸ze-winnershaVemen籼alphenornenoncurios帆meintellect眦1curios峨也einterestandthesenseofresponsibil埘趾dothernon.utili田fIactor砌uence,caIlfmdmeproblem,darestocriticize,haStllesciencesuspicionaIldtllecriticalspirit;111eprize-wi皿er’sscientificqual毋ism曲,tlleschoolscientificcultI鹏l粥providedmefoundation,出erthewo叱theaVerage39.5Vearsoldareh注edforprofessor,龇1dmanyinworldwell-knowncollegesa11durliversities.theacademicacc啪ulationisiIltlleleadthI.ou曲outiIltlleaveragepcIsun’3.DiScipliIlecharacteristic:Tllenerdisciplinarycooperations砌iesbecome恤廿endofdevelopmentofphysiologyormemedicine,t_hescienceaIldtechrlologyoverl印ping,tlle血sion埘UcreatemenewresearChresults;111tllepriZeresearcharea’tlle20tllcentuDr-s铲eatacMevementofmem01ecularbiolog)rhaSmalljf-eStedpro伊essofthelifesciences.T11rougllt0t11eresearchofNobelphysiolog),ormeprizef.ormedicineandsociet),。srelational:astllemdependentscientificsystem’ssubsystem,thedeVelopmemofTheNobelⅣ AbstractphysiologyortheprizeformedicineiIlnuencedbythesocialf-actor,tlleeconomyisthetechnologicalprogressisthefouIldationaIldtllepremise,haViI玛thesu伍cientfundsinVestmentcallattrauctt11edomesticaIldforei印outs切ndingscientists,t0仃ainstheworld-classbiomedicinescientist;Thepoliticalcontextisexteriorsafegu莉oftllescientificresearch,proVidesforthescientificresearcht11econdition;Ttlecultureistheparentsubstanceintecllllology,causest11escienceaIldtecllIlologytopaymoreattemiontotllehllmanitiesaIldtheculturalValue,mescienceislimitedbytechn0109yisadValltageoustothehumaIlpro伊essaIldtlledeVelopment.Innovationofthearticle1.瞄【etheNobelp11ysiologyortheprizeformediciIleasasystem,haSstudiedsyStematicallyandmorougllly;2.似∞tlle小lotaresearch嬲thebasis,proposedtheNobelphysiologyortheprizeformedicmescientist’sgrowthmle;3.Analysizetllesocialenviro衄entalf.actoroftheNobelphysiolog)rortheprizeformediciIlet11rou曲the、Vayofsociology-KeyWords:TheprizeofNobelphysi0109yormedicineStatistical2un【alysisDiscipliIleoVerlappingSociet)rV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盛壑理王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工l携如猢年f月为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盛整理王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盛都理王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蜘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签名:z鼍、二一’上jⅫ7年孓月3。日 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它也许是相当大一部分公众知道名字的唯一奖金,也似乎是为科学界所普遍了解的唯一奖金。例如,以大约1300位美国物理学家为例,诺贝尔奖金是100项科学奖金(其中很多远不是没有名气的)中唯一能够为所有人指出名字的一项,而且在威信上远远胜过其他奖金”①-这就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对人类为何有如此重大影响?诺贝尔奖如何影响了人类生活?诺贝尔奖是对世界范围内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比较公正、极具权威的评价和较高金额的奖赏,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达的象征。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是“最高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它同奥林匹克精神一样,是一种挑战意识;所不同的,它是向人类大脑智力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在每年颁发的诺贝尔奖中,设有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平、经济学、生理学与医学6个类别,以表彰这几个领域中的重大成就,奖掖科学精英。因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代表着当今各学科发展的主流。百年诺贝尔奖见证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了解20世纪科学的重大成就,诺贝尔奖无疑是一个极佳的窗口。20世纪是人类生理学和医学大发展的时期,新的临床实践、新药物、新理论层出不穷,生理学和医学文献浩如烟海,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生理学或医学工作者正在几十个分支成百个专门方向上孜孜不倦的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如何在生理学或医学的汪洋大海中理出20世纪生理学或医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呢?就纯粹生理学或医学而言,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工作。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与此研究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1.1研究背景1.1.1理论背景诺贝尔科学奖是举世公认、誉满全球的国际性科学奖,它代表着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前沿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走势。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历经百余年,至2006年共有515人次获得了这一令世人瞩目的大奖。世界各国学者对获奖的精英早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一‘诺①乔·科尔,斯·科尔.科学的社会分层现象【J】.科学研究,1973(1):5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贝尔学”,在国内外有关诺贝尔奖的专著也产生了很多,将诺贝尔奖金制度及获奖者独立视为运行系统,对美国的获奖情况相关文献中也有不少论述,以英国社会学家朱克曼所著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为典型。我国在2001年诺贝尔奖诞生百年之际,也曾经有过一次较为集中的关于诺贝尔奖的讨论和研究。目前对诺贝尔科学奖的研究很多,在中国知网以诺贝尔科学奖为关键词精确跨库搜索相关文章有356篇,而以诺贝尔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多达14490篇。但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入手,去研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及社会影响因素的专著并不多见。因而,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由来、性质、获奖者及其生平经历、获奖项目及其意义和价值等缺乏了解,尤其是缺乏哲学意义的思考。本文对若干重要指标做计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客观的判断一世界杰出生理学或医学科学工作者成长及创造世界尖端医学科技成就可能遵循的基本途径,及其所受的社会影响因素,从而试图为中国的医学教育、科研等创新体系提供新的依据。1.1.2现实背景史料当作纵横谈,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奖,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代表了当代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高成就。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纵向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己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也将永远辉煌。横向来看,获奖年度、获奖项目、获奖人数最多的美国,已分别占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年度数、总项数和总人数的52.08%、44.87%、48.91%。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波兰、捷克都曾将沉甸甸的诺贝尔的奖牌收入囊中,甚至人口只有我国近二百分之一的瑞士、国力不太强的阿根廷、同属文明古国的意大利、埃及、同处亚洲的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都夺得过这举世瞩目的荣誉。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本身的不足,使得20世纪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无缘,中国科学家何时能夺得诺贝尔奖一直为世人所关注。确不应落后的中国,又确确实实地成为最大空白区。当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把获奖人数作为本国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的时候,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也能不使每一个关心国家科学发展的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世界医学科技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整体的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医学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的健康水平,进而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中国的医学、药学曾远远领先于世界医学的发展水平,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如白血病的临床治疗,针刺麻醉机理,某些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克隆鉴定等。但是由于综合国力2 第1章引言的差距导致科技投入不足以及原始创新能力不够等多方面原因,使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体现在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新药开发、重大疾病的防治、人体重要生理病理活动机理研究等方面,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上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生理学和医学是有借鉴意义的。那么,在人类刚刚跨入的21世纪,生理学或医学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生理学或医学研究又面临什么样的情况?这无疑是每一个关心生理学或医学发展的人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通过分析20世纪各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基本获奖情况,对21世纪的生理学或医学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理性预测”,并对其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一定的收获。1.2研究方法1.2.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所收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1901—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有获奖成果与获得者,并收集获奖者的基本信息、所涉及的有关国家的相关情况,国内外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资料,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1.2.2比较研究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要对其获奖研究产生所具备的条件和获得者成长过程进入深入研究,了解这些国家的教育、科技等情况是必要的。同时,根据本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目的,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比较研究,以使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落脚在对我国生理学和医学研究战略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启示上。1.2.3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一种“物以类聚’的统计描述方法。本研究试图借助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资料找出适当归类方法,其实质是寻找一些能客观反映研究对象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研究对象按距离相近或性质相似的原则分成若干类。它可以对17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年龄等进行聚类,目的是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4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本研究在参考默顿山在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所使用的历史社会学方法,在将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前提下,阐述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来说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1.3研究意义1.3.1有助于科学介绍国际领先地位的科学家和反映世界重大生理学和医学成果百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生动的反应了世界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很多的诺贝尔奖得奖项目代表了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它证明了获奖者的成就得到全社会承认并将其载入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历史证明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性,科学意味着诺贝尔奖已形成一种结构、一种方法、一种生产力、一种哲学思维、一种文化②,其科学性对本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结构使学科系统化,其科学理论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其方法论和哲学的提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大财富。这种科学性需要哲学高度的评判和引导。只有从哲学角度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激起人们认识历史的兴趣,才能使历史认识更加科学;只有具有正确哲学思想的指导,才能使我们面对万象的生活给予合理的解释。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在西方,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哲学思想上的欠缺。本研究的也力求定位在科学哲学的视角对具体学科的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1.3.2有助于我国医学科学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诺贝尔奖金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把荣誉授给那些对发展科学知识①罗伯特.金·默顿是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社会学理论(尤以其“中层理论”著称)、社会结构分析、科层制、参考群体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而他在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建树,堪与其社会学理论上的成就比肩。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作之一。它通过对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做的分析,试图回答科学给人们带来的一些问题。然而,更能令人回味并借鉴的是他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它为我们进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②冯文广.科学技术发展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70.171.4 第1章引言作出出色贡献的人。它已成为一种制度,一种象征,其影响遍及科学的整个社会体系。事实也是诺贝尔奖金作为一种选拔优秀的科学成就和表彰杰出的科学家的制度而言,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当今世界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生理学和医学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赶上国际发展的趋势,才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形成自己的创新特色。从医学总体上看,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基本属于跟踪性研究,缺乏重大突破;在医学科技思想上,我们要从中西方科技思想的差异、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及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医学科学领域上,重视医学科学领域内学科专业融合与分化的同时,重视医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在医学科技战略上,需要检讨我们的科学制度,根据21世纪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确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管理规划Ⅲ。①段志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5:64.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基本情况简介2.1诺贝尔其人及诺贝尔奖诺贝尔的全称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诺贝尔(AlfredBernhadNobel)。诺贝尔这个姓氏,是由其祖父老伊曼纽尔·诺贝留斯从诺贝留斯演变来的,而诺贝留斯是他们家乡的地名。诺贝尔的祖父弃医从军的入伍登记时,把冗长的姓氏诺贝留斯(NobeliuS)改为简洁的诺贝尔(Nobell),1795年又缩短为Nobel。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兰街9号的一个贫寒的工程师之家。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科学家和企业家,母亲为卡罗琳·诺贝尔,他们共生育了8个子女,但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儿子,诺贝尔在其中排行第三。诺贝尔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从青年时代起就精通多国语言,又具有化学领域的天分,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为他辉煌的一生打下了最牢固的基础。他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发明和发明成果的广泛应用,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1856年开始,诺贝尔投入到了硝化甘油的实验研究中。经过50多次试验,在1865年发明的“雷管”,并由此导出了爆破技术的“引爆原理’’,也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基础。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仍有不少科学家称赞,诺贝尔的雷管是在爆破技术领域中所完成的最伟大的成就。1875年,诺贝尔将棉火药与硝化甘油两种爆炸物质完全溶合,制成了明胶炸药,又于1887年发明了无烟炸药。经过30多年的实验研究,诺贝尔终于完全征服了硝化甘油。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及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火箭等都获得了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一生共拥有355项发明专利,并因研制、推广和应用硝化甘油炸药而于1868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莱阿斯蒂克奖的金质勋章。纵观诺贝尔的一生就是不断进行科学发明的一生,在他身上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具体体现。首先,他注重试验,每一项科学发明都是反复试验的结果,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特别是对硝化甘油锲而不舍的研究,体现了其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再次,他注重创新发明,在征服硝化甘油的历程中,他先后从事了雷管、黄色炸药、明胶炸药、无烟炸药等重大技术发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最后,诺贝尔将其所从事的理论研究都进行了工业实践,为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6 第2章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基本情况简介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①。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据此,诺贝尔奖是以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圆。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于其他奖项的公布。这反映了和平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致富,他本希望该发明广泛用于工业用途,但很可惜,他的发明曾被用于战争。在生前,诺贝尔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论工作的领域是什么,都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2.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用诺贝尔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奖励“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对人类最有益的发现"。,目前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①详见附录l,诺贝尔遗嘱全文(中文及英文).②其范围约从ll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克,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乍,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lOOo_-2000人: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不得琵遂自荐;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于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lO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褥者名单;12胃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舆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在这里,本章试图对未能得奖的候选人进行粗浅的探讨。阿恩·提赛留斯,一个在诺贝尔奖金的评选问题上具有绝对发言权的人,他有~种夸张的说法,“世界上有的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但是缝们过去没有获褥,焉且将来也不会获得奖金"。但是在所能够搜集到的资料中,这种情况可以从提名医学或生理学奖金候选人的数目长期以来有着显著的增长这一点大致的看嫩来,焉且医学或生理学是可以得到这种资料的唯一领域(详见下图2—1)。图2一l190肛1970年提名医学或生理学奖金候遄人的数目曲线图注:本圈复制自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其人及其奖金》,1972年第3舨,第152页。190卜1961年期间的译缨资辩魇I溺书1962年版,第158一l鹑夏。每一年都会有一些没有获得这个荣誉的人,他们在在科学上的成就都与获奖者不樱上下,只是没有获褥奖金,但是这些仍然没有影响这些人受到科学界的薄重,这也说明了诺贝尔奖制度似乎需要完善。但是Elj于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几乎总是遵守保密规定,因而也不能很准确的就指出是哪些人,只能认为是这样一些人,8 第2章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基本情况简介他们被科学界广泛认为对发展科学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某些获奖人。参考诺贝尔奖金的官方历史,美国的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伊万斯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伊万斯对维生素E的研究,“曾被认为值得授予诺贝尔奖金,尽管它在与其他研究项日竞争时未能获胜”Ⅲ。伊万斯在人们所知的科学道路上至少做出了三项重大贡献。首先,他证明了老鼠身上的生长激素和性欲冲动周期,使得内分泌学发展成一种理论,其次他还发现了治疗不孕症的维生素(维生素E),并最终确定了它的结构。当然,伊万斯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没有被埋没,他在年仅33岁时就被任命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正教授,被选入全国科学院,并获得了相当多的的荣誉学位。然而,尽管这些研究工作中的每一项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金,但他从来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像伊万斯这样的伟大的科学家,仍然受到科学家同事的尊敬,他们的地位也没有因为遇到诺贝尔奖金的忽视而被贬低。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教育价值2.3.1崇高的理想境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像科学星座一样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那样耀眼,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语录、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格,是给人类无私的奉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奉献的思想,只有在奉献成为思维的方式、个人对待集体的方式、劳动和为社会服务的方式的时候,才会纳入人的心灵之中,变为他的理想。纵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个人奋斗历史,他们几乎都具有对于人类原始性创新和推动社会生产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他们的这种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属于理想系统中的最高层次。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为了这个理想,义无反顾的献身与社会的洪流中;他们首先是树立了切实可行的个人理想,然后他们选择了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统一的正确途径,那就是投身实践,在近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中,逐渐靠近远大理想。因此,如何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信心,确信理想的实现取决于现实中的实践,并且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2.3.2严谨求实的精神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是“最高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它同奥林匹克精神一样是一种挑战意识,前者是向人类大脑智力的挑战,后者则是向人类自身体力的挑①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其人及其奖金【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62:242.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战,前者的奋斗精神是指向“大邈然”,蓐者的奋斗精享孛则是指向“小自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其发展中几乎每一项成果都体现了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聪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科学发展过程中凡事皆求证明,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诺贝尔奖精神崇尚求实,在它遴选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都是~种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因甭科研新成果是孬具有科学性,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所以,诺贝尔奖的颁发,~般都在科学发现之后十几年,为让科学实验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科学创新的成果。这对于急功近利的当代医学生的学习价值的选择和学习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获奖者的宣传有利于弘扬科学品格——耐心、虚心、信心、决心、刻苦、勤奋等,科学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着自然界的奥秘。其成果饱含了科学家的个人品格、智慧、勤奋,所以诺贝尔奖的获得不是偶然的、单因素的,焉是经过实践简历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麓够推进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2.3.3勇于奉献的精神从1901诺贝尔奖开始颁发的百年里,几乎每~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们把研究巍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联系起来;把创薪看成是一种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使自我责任行为与社会责任行为统一起来。诺贝尔奖提倡献身精神,科学家们需要拼搏奋斗的精神的感召以进行伟大的科学事业。作为一种公平竞争的社会活动,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感,把全世界的科学才子,不分国别,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统统团结在“为理想而献身"的旗帜下,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献身。科学精神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共有的品质,但那些特别优秀的科学大师们,他们常常具有更为伟大的人格力量,就是那种崇尚理性的精神,对人类进步、和平的追求,对科学完美、统一、简捷的坚定不移的追求,为事业奋不顾身的精神构成的。这种精神对于2l世纪的大学生是应当大力培养大力教育大力提倡的。lO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生理学或医学获奖项目多属对维护人体健康、拯救人类生命、揭示生命奥秘有重大促进作用者。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一直致力于表彰为人类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一百多年来,全世界近两百位在生命科学领域耕耘的科学工作者们获此殊荣,而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在百余年里融入到全人类的健康发展之中。典型的有严重传染病(白喉、结核、乙肝、黄热病、斑疹伤寒等)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防治;多种维生素及其缺乏症的发现与防治;肿瘤与心血管病研究的重大进展;抗菌药物(磺胺、抗生素等)及激素类药物的研制与应用;免疫学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抗过敏、器官移植、血清抗菌治疗等);神经系统(从外周到中枢)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重要器官活动与代谢调节的研究;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对基因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更是集中体现了20世纪生命科学的最高成就,揭示了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如何储存、复制、传递、表达、重组与突变的奥秘,其影响尤其深远。本章在综合参考1831流动科技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维普资讯、中华全息疗肝网、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河北医大论坛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导师吴晓东对该问题发表的观点的基础上,以百年来改变了人类重大命运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主题,从三个方面即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提高、对病因的积极寻找和防治、医疗诊治手段的迅猛发展来着重介绍这些代表了世纪医学四分之三上的重要成就,反应了二十世纪以来医学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的重要获奖项目,并从不同视角对获奖者的生平及贡献做出简介。3.1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提高医学是一门探索科学。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对自身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人类始终充满了好奇心,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始终是生理学和医学基础的研究领域。从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疾病和死亡等生理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诉诸超自然的理解。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将远古以来积累的医药经验使得人们从最初的神主导世界到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世界,人们用实践的钥匙打开了人类自身这座神秘的宝殿①。在这里我们以神经元学说的创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人类血型的发现为例,来展现20世纪生理学和医学在人类对自身认识方面的巨大进步。①杨帆.论现代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复归【J】.湖北社会科学报,2004(5):27.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1神经元学说的创立,揭开近代神经与脑科学研究的序幕是什么使得人成为万物之灵?是什么让人类有了语言,懂得记录,知道学习,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又是什么让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懂得探寻和追求生命存在之意义的生命体?这都是因为我们有着神奇的大脑。19世纪四十年代,医学界对人类的脑及其功能的研究几乎为一片空白。1872年,意大利细胞生物学家和神经组织学家高尔基(图3一l左)创立神经组织硝酸银染色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1900年,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卡哈尔(图3—1右)建立了神经元学说,确立了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否定了神经系统“网状学说”,为神经系统的研究发明指明了正确方向。两个人因为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于190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高尔基(Cam订loG019i1843—1926)出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省的柯泰纳镇,父亲是一位医生,高尔基受其影响,自小就对医学很感兴趣。1865年,他从帕维亚大学医学院毕业到了一家精神病院后开始对神经系统的基本进行研究。同年22岁的高尔基开始脑结构的研究,并运用染色法观察脑结构细胞,首次发现了高尔基体并以自己的命名。1872年高尔基去往一家小医学任住院医生,他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凭借仅有的一部显微镜和一些简单工具,每晚都在烛光下研究对神经组织的染色方法。历时lO年,高尔基成功发明了一种新的染色方法:铬酸盐一硝酸银方法,即镀银法。他的方法后来被认为是神经系统显微结构概念的一次革命,使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有了转机。1881年,高尔基再次回到帕维亚,担任医院教授;1885年,出任帕维亚的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并于此后长期担任该大学校长。1885—1886年,高尔基发表了著作《中枢神经系统的细微解剖》。S.R.卡哈尔(SantiagoR锄onCajall852—1934)出生于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脚下佩蒂拉小镇,父亲是通过自修成为教授的医生;1873年获得萨拉戈萨大学硕士学位,1877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卡哈尔最初从事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方面的工作,35岁时开始进行神经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他应用并改进了高尔基的神经组织染色法,建立了卡哈尔染色法,此方法至今仍被应用于神经组织学。卡哈尔证明了神经单位“神经元”的存在,发现神经元由轴突、树突构成,相互与触突处连接而构成全身的神经系统;他之后还证明了长的神经纤维在中途不与别的神经纤维连接,而只在末梢才与另外的神经细胞接触。他的研究让人们12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第一次对神经系统有清晰的认识。高尔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具有细胞质联系的纤维网所构成,即每个神经元都通过二级分支交触到另一个神经元中,整个神经系统就像一张大网,这就是高尔基主张的“神经网络学说”。但是,卡哈尔认为,高尔基的染色法既然能使一个神经元全部着色而与其相邻的细胞不着色,那就能清楚的说明组织中的神经是彼此分离的,即各个神经元是相互接触而不是彼此连成网的,这是卡哈尔的“神经元学说”。两人虽然分获诺贝尔奖,但却因相对立的学术观点而互不妥协,在获奖演说中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卡哈尔的观点被后人证实其正确性。3.1.2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生命本质过程自从美国著名遗传学大师摩尔根证明基因是以线性方式排列在染色体上,对遗传物质究竟是染色体中的蛋白质还是脱氧核酸即DNA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1951年,沃森从威尔金斯关于DNA的x射线衍射图保证中得知DNA能够结晶,这意味这DNA的结构是有严格规律的。后克里克与沃森合作。1953年,他们两人联名发表了DNA分子结构是由双重螺旋构造组成,这就是有名的“沃森一克里克模型”。此后,威尔金斯根据DNA折射图像,而提出了DNA的分子结构,再进行x线研究,证明了沃森——克里克模型与他们的实验结果一致的。1962年,三人以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遗传信息传递的意义的重大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挣毽蝴;砖掰鹘’l各0翁瑶:糍翟霉孵盘I毒薯辫图3—2纪念嬲A双螺旋结构图的由6摹人们非常惊奇:人类这个设计合理、精巧而充满神秘的机体,竟然是由两条双螺旋形、被成为DNA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令人侧目的是,这一发现的全过程仅为18个月;三位发现者中两人时年37岁,另一位年仅25岁,为生物学作出一划时代贡献的三位学者中竞有两位物理学家。F.H.C.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l916一)生于英格兰北安普敦:1937年在大学学院获理学士学位。二战期间参加了海军;1947年年继续攻读研究生;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剑桥大学工作。J.D.沃森(J鲫esDeweyWstsonl928一)生于美国芝加哥;1950年在印第安那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遇到克里克;1956年受聘于哈佛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61年任生物学教授。M.H.威尔金斯(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1916一)生于新西兰庞加罗阿;1938—1940年在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二战中去美国参加曼哈顿计划;战后在英国转向生物学研究在国王学院开始其DNA之X射线衍射研究;1955年起担任该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极大的震动了学术界,它也是分子生物学中是一座丰碑,被认为是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它阐明了生物遗传物质的构成,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为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遗传、发育、衰老、进化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认为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此,他们的发现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体,也使得人类进入了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3.1.3人的四种血型的发现,为输血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在血型被人们了解之前,任何人的血型之间都是可以进行输血的,但是接受输血的病人有时候会发生发热、寒颤、肾脏剧痛、黑尿甚至死亡,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究竟是何原因一直不明。1900年,在一次研究中,维也纳一位年轻的病理学家兰德斯泰纳∞发现,不同人之间的血液混合时,有时候血细胞会发生凝固现象,为此他写了一篇论文,讨论此现象究竟是由于细菌污染还是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紧接着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抽取了自己和助手的血液,静置到血浆和红细胞分离后,将他们分开,然后在一系列试管中,将血浆和其它所有的红细胞混合,观察结果。兰德斯泰纳发现,实验结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标记为A组的血浆可以引起标记为B组的红细胞凝固,反之亦然,即B组的血浆可以引起A组红细胞凝固,但兰德斯泰纳本人的红细胞于AB两组的血浆混合后都不凝固,而他的血浆却可以使A组和B组的红细胞都凝固。起初他称第三种类型为C,后来改为0。1902年,兰德斯泰纳的两名学生扩大范围,发现除了ABO三者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称为AB型。这就是今天几乎人人皆知的血型系统的来源,兰德斯泰纳也被誉为人类血型之父圆。尽管兰德斯泰纳的论文早在1901年就已经发表,但是没有很快获得普遍承认。直到人们应用血型原理解决了输血的问题,他的成就才于1930年获得诺贝①K.兰德斯泰纳(K刚L锄dsteinerl868.1943)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9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几个实验室中获得化学方面年的训练,也是化学对蛋白质的思考引导了他对血型的发现。1896年后分别在维也纳的卫生研究所和病理研究所工作。一战后到荷兰发展,1922年赴纽约在洛克菲勒研究所连续工作了20多年.②原隆昭.诺贝尔获奖者略传【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81.14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尔基金会的承认,已经过了整整30年之久了。血型的发现,揭开了过去输血患者的死因,为人类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使人类输血从盲目跨入科学性,也为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现,对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病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又一重大进步。3.2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防治寻找病因是认识疾病的重要基础,也是对疾病治疗的治疗关键。临床的应用首先是寻找病因,传统的依靠临床症状、体征、病程进展、生化检查、病理学形态观察等手段推断疾病病因的模式至今仍在发挥、并且将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有些疾病在上述现象出现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开始发生和发展,如果能在疾病发生早期明确找到病因,无疑可将疾病防治控制在萌芽状态。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疫苗制备技术的完善使普遍推行疫苗接种成为可能,人类也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也指日可待。现在,疫苗被用来控制腮腺炎、流感、水痘、白喉、甲肝、乙肝、百日咳、结核病、破伤风等诸多常见的疾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20世纪前5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奖内容看,涉及上述问题的项目占一半以上,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研究是确定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我们仅以下面四点为典型进行阐述。3.2.1结核菌的发现,开创了寻找病原菌的方向结核病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对这样一种疾病的本质,人类没有一种共识。说它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原菌还看不到;用动物来做感染实验,首先感染材料的来源颇成问题,从而不同研究者做出来的动物实验的结果彼此不同,没有说服力。R.科赫(Robertkochl843—1910)生于德国汉诺威。1866年在格丁根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普法战争后他从事社区医师工作。业余时间始终从事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研究。1880年改任帝国卫生署官员,1891年任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科赫经过反复摸索,首创了固体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的纯培养物,关键的一步是找到了作为固体培养基的支持材料⋯琼脂,并找到了一种可以发现染色结核杆菌的染色法。不用实验动物而从纯培养中检出及鉴别细菌等方法。接着科赫又发现了难于研究、难于培养的结核菌,于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学会上发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并与1890年提出用结核菌素治疗结核病。对当时的情况,梅奇尼柯夫曾如下描述:科赫的研究报告有如电光的速度传播到全世界,以难以笔舌形容的兴奋感动了科学家。因对结核病的研究和结核菌的发现①,科赫被授予190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科赫还用自身的实验发明了“科赫法则’’,科赫为确证某种微生物是某病的病原微生物所制定的必须遵循的实验法则,即科赫法则,也称科赫证病律:1.某种微生物与一种病害有关,可是在病体上发现他们;2.从病体上可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3.将它接种到健康植物上可以发生同样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重新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科赫法则的提出不仅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定了一套方法,还激发了人们对纯培养物的研究,促进提出防治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方法。该法则后经修改和补充,广泛用于医学、兽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有关领域。3.2.2疟原虫生活史的发现,打开了防治原虫病的缺口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有300万人死于该病。印度的疟疾盛行,在蚊虫和疟疾肆虐的亚热带地区发生了持续十多年的瘟疫,每年印度有两百多万人死于疟疾,还有更多人饱受病痛折磨。但是病因始终未找到。当时拉贝兰及曼逊等提出“蚊与疟疾的传播有关”的假说,但受到世人的嘲笑。R.罗斯(RonaldRossl857—1932),1857年5月13日生于印度喜马拉雅山麓的阿尔毛拉。1881年参加印度军医工作,此时曾致志于数学,专心研究复杂的方程式结构,1888年回伦敦进修细菌学,1892年返印度开始研究疟疾。1894年罗斯因回国度假偶遇曼森,曼森的热情、大胆而有根据的假说使罗斯深受鼓励,1895年回印度决心证实此说,在他38岁的生日那天,在赛肯拉巴特正式开始了研究。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罗斯于1897—1898年在按蚊的胃壁上发现了孢子虫,又利用鸟的疟疾作实验,发现了热带家蚊的唾液腺中有孢子虫,因而证实了疟原虫的发育胚的一部分在蚊体内,通过蚊的刺咬而传播。疟疾的传播途径被确定了,后续工作就清楚了:只要消灭了疟蚊,就可以预防疟疾的传播。罗斯研究获得成功,无疑对人类发展史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他证实了疟疾的感染学说,从而奠定了由昆虫感染的传染病的基础。罗斯的研究成果是近代微生物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他也成为因研究疟疾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于1902年获得该奖。他以殉道精神①除了对结核病的研究,1896年科赫受英政府的委托赴南非,成功的预防了牛疫;1903年去非洲研究疟疾、黑水热、鼠疫,更发现奎宁对疟疾有效;并研究了牛的东海岸热、铝虫病、螺旋体病等。由于以上多种研究得到各国的奖赏奖章及荣誉称号,这些都成为科赫获奖的因素.16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从事研究与防疫的努力对后世的自然科学者有其大的鞭策作用。图3—3今天的巴拿巴运河在罗斯行医的年代,疟疾横行,尤其是在热带蚊子孳生的贫民区,该病不但严重损害居民健康,而且夺去大量生命。1985年夏季,巴拿马运河工程再次因为疟疾的大肆传播无法继续下去罗斯通过观察和研究证明,正是蚊子在传播疟疾。负责开凿运河的新巴拿马公司了解了情况后,开始大规模的灭蚊活动,这场活动消灭了当时巴拿马海峡几乎所有的蚊子。疟疾被控制住了,沟通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也凿通了。巴拿马首任卫生官在写给罗斯的信中说:是您的发现使巴拿马在海峡上建造起运河。3.2.3维生素的发现,奠定了人类研究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基础日本明治年间,在部队流行脚气病,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大大受挫。平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水兵患有脚气病,为了控制疫病蔓延,日本将领根据前人经验,利用两年时间,为舰艇上的官兵实施严格的饮食控制实验。结果饮牛奶的官兵患有脚气病的人数急剧下降,因此日本海军下令每人每天饮用牛奶五百克,自此脚气病在日本海军销声匿迹,然而,脚气病的罪魁祸首仍未查到。19世纪末,荷兰殖民地东印度群岛也流行了脚气病。1906年,荷兰医生病理学家艾克曼④通过家禽实验,证明带壳的糙米有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作用。此论证导致营养缺乏性疾病概念的形成和维生素的发现,为后来维生素在营养学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在同一个时代,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罾从1906年开始,对营养缺乏症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发现给大鼠喂食纯化的饲料,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后,不能存活;如果在纯化饲料中增加极微量的牛奶后,大鼠就能正常生长。并得出结论,正常膳食中除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外,还要有必要的食物辅助因子,即后来的维生素。他因此与艾克曼一起于192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其它科学家在两人工作的基础上分离出维生素。至此,人类找到了脚气病的病因,而他们的功勋是解开了因缺乏微量物质而引起的特异疾病之谜,并为这①c.艾克曼(christia孤Eijkm蠲1858.1930)出生于荷兰内伊克尔克。1883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任军医。1885年患疟疾,被迫返回荷兰修养。他康复后,深感患疟疾所带来的痛苦,决心研究新兴的细菌学,以了解更多的致病菌并找出防治方法。艾克曼后前往柏林随科赫一起工作.②FG霍普金斯(FrederickGowl龃dHopbnsl861.1947)出生于英格兰伊斯特本,父亲早逝,高中毕业后工作。28岁重返伦敦大学医学院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和医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医师资格,1898年,学历不高但从医经验丰富、工作也极为努力的霍普金斯被聘为剑桥大学生理学讲师.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些疾瘸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从面斑奠定了人类研究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基础。3。2。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为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奠定了基础脊髓灰质炎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流行了数千年的传染病,它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造成迟缓性肌肉麻痹,重者瘫痪,甚至累计生命中枢死亡。它是种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j毛,因此该瘸被医学界称为“威胁歹L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患者大郝分可以治愈,小部分治疗会留下瘫痪后遗症。J.F.恩德斯(JohnFranklin飘dersl897一1985)生于美国康涅狄格捌。一战中服役空军而中断学业。战后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及医学博士学位,时年已33岁。1930年起在哈佛大学执教16年,主要研究免疫学,后期开始研究病毒。1946年赴波士顿继续此方面的研究。T.H.韦勒(ThomasHuckleWellerl915一)生予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1940年获哈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闻在部队卫生机构任缨蔼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实验室主任。在恩德斯进入波士顿儿童医疗中心并建立传染病实验室后,韦勒便参与其事。F.C.罗宾斯(FrederickChapmanRobbirsl916一)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奥本1940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在美军医学机构中从事病毒学研究工作。复员以后与恩德斯、韦勒一起从事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他们三人共同合作,发明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技术,为该病毒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1954年三入因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人类成功灭绝天花后世界卫生组织把脊髓灰质炎列为第二个要消灭的传染病,1955年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标志着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的开始。美国科学界权威人士普遍对他们三人所发明的方法给予了肯定,认为他们对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组织培养、病毒分离和病症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他们的发明意义还远远超出了防治脊髓灰质炎的范围,他们创造的免疫方法,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冒、麻疹、肺炎等疾病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3.3医疗诊治手段迅猛发展在过去的l∞年里,医疗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细胞病理学、细菌理论、遗传学、实验生理学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基础学科的建立,18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20世纪中叶以后,以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为标志,显示了外科学的日益繁荣: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药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到目前,以“定位克隆”途径克隆到的经典遗传病基因已达70多个;20世纪医学进步还表现在庞大的现代化医院内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以及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从以下五个典型实例来展现20世纪医学诊治手段发展的缩略图。3.3.1心导管术的发明,揭开了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内幕人的心脏不过拳头大小,却主宰了整个机体的运转。心脏每一次跳动大约可以送出十分之一的血液,健康的成人平均心率为70分钟,也就是,只要健康的话,全身的5升血液每分钟便要流经心脏一次。因为重要,心脏藏在人的胸腔内,前后都有肋骨保护,可是对于那些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样严密的保护却让医生很难做出正确的病情诊断,而且在当时学多心脏病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往往因为不能将药物迅速的输入人体而延误了抢救的时间,失去了生命。w.福斯曼(wernerForssmannl904—1979)出生于德国柏林。18岁福斯曼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由于家境贫寒,福斯曼不得不依靠打工维持自己的学业。1928年,福斯曼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福斯曼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心脏导管术。1929年,德国医生福斯曼开始尝试在临床上进行心脏导管检查的可能性,并首先在自己的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在同事的协助下,福斯曼将一根导管从自己的静脉输入,借助荧光屏坚实,将导管送入了右心房,并拍下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见图3—4)。这一操作在医学史上没有先例,在医院引起了轰动,但是这一冒死得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反而招来了一系列指责和非难,他被迫离开了医院并中断工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内科医生库南德①和理查兹∞合作改进了福斯曼的①A刚车南德(AIldreFredericcoumarIdl895.1988)出生于法国巴黎。1925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导管插入术,将其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成功。1956年,三人同因心脏疾病治疗新方向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殊荣。自1929年福斯曼揭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神秘面纱以来,心脏导管术技术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开辟了心血管研究和治疗的新纪元。3.3.2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战场上许多伤员没有死于枪弹,却被当时无药可救的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夺取生命,并且在当时普遍使用的创口防腐剂不仅毫无效果,甚至还会使伤情加剧,最终危及性命。A.弗莱明(A1exanderFlemin9188卜1955)出生于苏格兰艾尔夏郡的洛奇菲尔德农场。大学就读于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1906年,弗莱明获得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圣玛丽医学院的一个地下室开始了研究生生涯。一战爆发后,弗莱明加入英军,作为皇家军医的上尉随军,看到战场上的伤员的状况,他决心找到杀死病菌的药物以拯救他们。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摆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恰碰前任助手普利斯前来串门,弗莱明顺手拿起了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发现葡萄球菌培养基边缘有一小片绒毛状的霉菌的周围,竟然没有半点葡萄球菌的踪影。葡萄球菌被霉菌杀死了!他反复实验,直接拨了医学霉菌到清洁的培养基里,然后观察葡萄球菌是否能在其附近生长,果然还是不能生长,看来这种霉菌能分泌一种一直葡萄球菌的物质,青霉素由此被发现。可是当时弗莱明所发现的青霉素在当时并未被引起重视。直到1935年,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一德裔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②和澳大利亚裔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①一开始分离提出青霉素,才认识到这种物翌年又获理学学士学位。1930年,库南德凭借《急性多发性脑血管硬化对异化急性脑脊髓炎的研究》一文,获巴黎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该篇论文也获得了医学界前辈的高度评价。同年,库南德赴美国,从事肺病领域研究。1934年,他起任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心肺实验室主任;1941年,入美国国籍.①D.w.理查兹(Dicl【insonw蹦chards,1895.1973)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克兰。1917年理查兹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此后,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于192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至1927年,理查兹于纽约普瑞柏颠医院任职;1927年至1928年他转任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28年,理查兹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理查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心脏和肺部生理学.②E.B.钱恩(EmStBorilChainl906.)1906年6月19日生于柏林。其父为俄国人,其母为德国人。父亲是位化学家和化学药品的实业家。由于他常常去父亲的实验室和工厂,所以自幼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在柏林弗立德立威廉大学结束了化学学习后,在柏林慈善病院的病理研究所进行了三年酶的研究。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时,他流亡于英国,经伦敦大学进入剑桥大学的生化部研究室工作并到了霍普金斯的高度评价。20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质神奇的抗菌作用,1940年,他们成功分离和提纯了青霉素,并创造了青霉素的生产工艺。青霉素在应用之初,很多人仍对它表示怀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有越来越多的伤员时,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时青霉素显示了其拯救生命的巨大作用,得到了认可。1945年,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固3—5弗菜明与孝土鲁门总线(右为舅茶明)当青霉素在“二战”期间成为神奇的抗生素时,弗莱明也被颂为英雄。获得诺贝尔奖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亲切接见弗莱明(见图3—5两人交谈的情景)。青霉素是第一种可以实际应用于人体传染病治疗的抗生素,它为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之后,涌现出无数的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使许多感染疾病得以控制,无数生命得以挽救,青霉素和其它抗生素的使用,为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做出了贡献。3.3.3胰岛素的发现,标志着不少难治病症的患者寿命得以延续糖尿病自古医疗就困扰着人类的健康,对糖尿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1500年的古埃及,我国东汉名医张机所著的《金匮要略》对此症也有颇多着墨之处。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是均无明显效果,许多糖尿病患者饱受折磨。1889年,两位德国生理学家在作狗的胰腺切除时,偶然发现,苍蝇喜欢停留在胰腺切除了的狗的尿液中,由此认识到糖尿病和胰腺之间的决定性关系。但几十年来,许多人试图用胰腺提取物来治疗糖尿病,都没有得到成功。1921年,加拿大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外科医生班廷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开始了这一尝试。在其导师英国生理学家麦克劳德的支持下,与贝斯特及柯利普一起于192l1935年在霍普金斯的推荐下转到牛津大学。后他受弗洛里影响.①H.w.弗洛里(Howardwa】terFIoryl898.)生于南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城。在阿德雷德大学学医后,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的英特林学校。继而在剑桥大学学习,1925年得到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奖学金赴美,在该研究所工作一年。1926年回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贡贝尔·卡伊乌斯学校任研究员。翌年任病理学讲师。1931年被聘为谢菲尔德大学病理系教授,在此工作四年。1935年任牛滓大学病理学教授。就任不久,为充实该校生化学部,聘请了钱恩担任领导.21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底得到可以直接用于临床治疗的提取物。给万千单纯性缺乏簇岛素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因此项成就,班廷和麦克劳德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也是诺贝尔奖有史以来从成果出来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F。G.班廷(FrederickGrantBantingl89卜1941)出生于加拿大阿里斯顿。1916年,班廷自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他应征入伍,任军医上尉,加入了英法前线对抗德军的战斗。印在卡姆勃之战孛受伤,班廷提前退役,在伦敦谢方大学医学院从事矫形外科研究,并兼教授解剖学与生理学。王921年,班廷回到多伦多,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任职。1922年初,班廷给一位年少的糖尿病患者注射了提纯后的胰腺提取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注射,患者的血糖逐渐下降,尿糖也在减少,直至恢复正常。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实验获得成功,并迅速得到推广。J.J.R。麦克劳德(JohnJ硼esRichardMacleod1876一1935)出生于苏格兰小树庄克朗尼。在他年幼时,全家迂往阿彳妻丁。l?岁时,麦克劳德进入阿倍丁大学攻读医学,于1898年获医学及化学双学士学位;随后麦克劳德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英国垒l桥大学深造,并子王902年获得剑桥大学公共卫生博±学位;1903年,麦克劳德被聘为克利夫兰的两部瑞索尔大学生理学教授;1918年,麦克劳德进入多伦多大学。1921年,班廷向麦尧劳德求助,希望成为他的研究生,以便利厢麦克劳德的实验室进行糖尿病的防治研究。在班廷得到提纯物后,最初将之称为“岛素”;可是要发表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该物质得嘲实验室的负责入麦克劳德命名,于是麦克劳德将之命名为胰船素,这样,拯救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正式诞生了,麦克劳德和班廷也因此获奖∞。胰岛素及其功能的发现,解释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糖尿病问题,并为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圆。①当麦毙劳德和班廷双双获得落贝尔奖时,龆拒绝接受这一荣誉。躐为他{f】认为,获奖的原因是包括烈人的。僵是詹来,诺炙尔委员会还建维持了原决定。班廷浚有出席颁奖典花,并燕布与贝斯特共丽分享自色的奖金,麦克劳德这个颇受争议的获奖者也将自己一半的奖金分给柯利普,但悬两位获奖者硒对荣誉和金钱所表现如的品质褥剿了世人的赞赏。②而在这之后,耶洛利用胰岛索发现放射憔免疫检验术。R.耶洛(R鹏alyflYalow,1921.)熊乎美国纽约。原名罗莎琳·莎斯受,与阿龙·耶洛结婚后熙名,世称耶洛夫人。为验证一个假说,耶洛把物理学应用与瞧瘴医学,把放射健弼位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学结合起来,发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予1950年起与同事合佟,给糖尿瘸和非糖尿病的患者注射放射性碘(标记的胰岛素,以研究藤者的代谢作用),这种方法可以灵敏、准确的测出人体血液或组织中成肖种含量极低的活性物质的浓度,为许多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鄹洛夫人也母1977年因此发臻两获褥诺贝尔生瑾学或医学奖。放射性免疫检验本是现代内分泌学进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意义甚鬣等同于第一架显微镜磁细胞分子擎领域的利用,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与医学实验室检查的必要筝段,开拓了生物学及医药学研究的新天地.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3.3.4单体克隆技术的发明,给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人体自身的免疫是一个奇妙又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自发的组织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危害,从而使得我们能够自如的生活在这个充满各种微小生物的空间里。N.K.耶纳(NielsKerneJernel911—1994)生于英国伦敦。195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6—196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生物标准和免疫学部任主任。1969—1980年在巴塞尔的免疫研究所任所长。耶纳终身致力于免疫学研究,他提出的三个学说,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有关抗体多样性发生的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58年,抗体形成的克隆学说被提出,每个B淋巴细胞表明的抗原受体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并产生针对该决定簇的抗体,这种抗体即称为单体克隆抗体。单体克隆抗体理化性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只与一种抗原表位发生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问世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如何制备单体克隆抗体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1975年,阿根廷裔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①和德国免疫学家科勒②培养出即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又可在体外生长的单继胞株,从此开创了有目的的大量生存单体克隆抗体的方法。耶纳、米斯坦尔和科勒三人也因确立免疫机理,成功研制出单体克隆而共同获得198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③。单体克隆技术的发明对医学科学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核基因型完全一致的实验动物,这有利于医学家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并揭示发病机制,同时,对其进行去分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抗衰老及其机制的研究,为人类医学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3.4讨论与小结从以上三个方面对重大发明获奖者的近似冗长的陈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①C.米尔斯坦(Ces缸Milgtc咄1927.)生于阿根廷的布兰卡港。195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57.1963年在该校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从1963年起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了整整20年.②GJ.F.科勒(GeoE萨sJe蚰FmsKohl%1946.199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获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两年在米尔斯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6年后工作于巴塞尔免疫研究所.③与此奖项相似的还有很重要的是器官移植,在这里仅做简单介绍1954年,波士顿的医学家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它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时代。到70年代后期环孢菌素这种能抑制身体攻击外来器官倾向的药物研制出来以后,器官移植成为常规疗法。这些对人类医学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生理学和医学的巨大进步,科学得到蓬勃的发展是和数不清的科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科学家的群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没有更多的篇幅来一一详尽的介绍数以百计的生理学和医学科学家们的人生轨迹、伟大的贡献,但是即便如此在上三个方面所阐述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所具有的共通性:一.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围绕着其时代的前沿性课题或重大疑难课题进行的,研究结果具有原始创新性。科学研究贵在创新,简单重复前人结果不是科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前进与发展。创新性又首先应该是在科学思想上,其才是研究方法上。二者密不可分,没有科学思想上的创新,就不上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没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科学上的新思想又往往难以实现。诺贝尔奖的奖励既是对这些杰出人才和他们的贡献的肯定,更是体现了诺贝尔的初衷,体现了诺贝尔奖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二.获奖者的身上既有内在驱动力和条件如兴趣爱好、责任心等,也有社会的时代的需要导致这些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学问题的发现基本上属于以下几种:由于好奇心、为了解决当时一个感到困惑的科学难题、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脱颖而出成为精英们除了具备超群的才智以外,他们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动机、坚定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理想信念。他们体现的不仅仅是所在领域的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更多的是两者的融合①。几乎每一项巨大成果的背后,都体现了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对真理的执着的追求,不带功利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以及时代的需要,使得他们的成就应运而生;这点与第二章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同时它与诺贝尔本人作为科学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也是一致的,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下去。三.发明或发现都投入到生产或社会实践中。诺贝尔奖通常不奖励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发明家,90%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②。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无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他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在后来得到实践证明后,都投入到了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尤其作为生理学或医学的奖项,投入到实践即意味着为人类带来直接的效益,实现了医学对解除人类痛苦,促进个人体质及种族改良的最高目标。这也体现了诺①杨瑞华.诺贝尔奖精神及其诞生的文化动因与启示【D】.湖南:中南大学,2004:17.②然而,2l世纪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有从重视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向应用技术成果倾斜的趋势,见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及孙承叔教授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历程一文,这一见解也体现了在该问题上本人所要做的阐述. 第3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情况贝尔作为实业家和科技企业家①的初衷。诺贝尔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甚至认为,消灭战争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出于这一价值理念,所以诺贝尔在其遗嘱中嘱托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三大可直接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科学奖。实业家的风格似乎有悖于科学、发明家的本质。其实不然,诺贝尔将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不仅看作是个人对自然奥秘进行自由探索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追求,而且把征服、改造自然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是为人类谋福利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这种集科学家、发明家和实业家于一身的情形,从价值理念到责任承担和履行、从理想追求到躬行实践,都更加突出反映了诺贝尔身上科学精神。四.获奖成果是对全人类的奉献。每一项发明和发现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推动性作用,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福音,符合诺贝尔对人类奉献的精神。和平与发展是诺贝尔的奉献精神的两个价值理念基础。正因为具有这两大价值理念基础,所以诺贝尔的奉献精神也就不只是对他的祖国瑞典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更是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这四点也可以说深刻的体现了诺贝尔精神,从对创新的要求,到积极努力的求得科研成果,投入社会实践,到奉献给全人类。当新的世纪到来之时,21世纪中国不仅需要诺贝尔奖的科技成果推动国民经济继续稳步向前发展,而且更需要用诺贝尔精神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使他们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坎坷道路上勇往直前。①所谓诺贝尔式的科技企业家精神,主要是诺贝尔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开发精神和科技奉献精神。这三种科技精神浑然一体而构成的一种诺贝尔式的科技企业家精神,正是当代中国科技和产业界所特别需要倡导和弘扬的一种科技企业家精神。见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童鹰论诺贝尔的科技企业家精神.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4.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基本信息计量统计分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开始颁奖。100年来它奖励了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已成为衡量科研质量的尺度。本章试图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群体为研究样本,对几项重要指标作计量分析,客观的对世界杰出医学工作者成长及创造世界尖端医学科技成就进行可能遵循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从而在理论上为我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借鉴科研方法和制定科研战略、推进医学教育创新体系提供量化依据。4.1.1获奖者时空结构统计分析①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颁发以来,在实际的颁发年度里,共有172人获医学奖,分布在20个国家,其中美国82人,占47%,英国22人,德国15人,法国,瑞典各8人,瑞士6人,丹麦5人,比利时和奥地利各4人,奥达利亚,意大利各3人,俄国,荷兰和加拿大各2人,西班牙,匈牙利,阿根廷,南非,葡萄牙和日本各1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获奖人数处于明显优势,共有8人8项获奖,但二战后领先地位由美国取代。美国95%的医学奖是在二战后获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程序了明显的增加趋势,50年代后,70%以上的诺贝尔奖归属美国,使得美国获奖总数独占鳌头。美国已成为世界生理学或医学研发中心,基础科学研究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与其它国家的差距拉开得很大。美国聚集了全世界很多科研实力较强的生理学或医学研究机构,不仅集中了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培养生理学或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还是全世界对生理学或医学人才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推断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强化。究其原因,科研的高投入首先应有直接联系,其次是还有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优良的学术传统,科学家的素质,科学知识的积累,科研管理体制,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取向等。①在报道获奖人的国籍时,诺贝尔基金会以该人属于哪国公民为标准,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未发生特殊状况的变动,属于具体某国公民是很确定的。但在我们具体的考察获奖者的国籍问题时,我们很明显可以分析到出生地国籍对于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线索来说明进行重大的科学训练和研究的环境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很多的获奖人是在别的国家而不是在他们是其公民的国家里受教育和从事获奖研究的。因此,本章里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成是属于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时候,所指的是他们在那里从事他们获奖研究的国家,除非是另有别的说明. 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4.1.2获奖者年龄结构统计分析我们把190卜2000年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的年龄统计分为二个方面进行统计,即每10年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获奖者人数,每十年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以及参考朱克曼曾对1900年至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奖成果提出至获奖年代的之间间隔时间做出每25年为一个段的统计,并由此得到两个结论。(一)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年龄符合科学的最佳年龄定律。190卜1990年共有151人获得医学奖,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为56岁,83%的获奖人获奖年龄在40—70岁之间,考虑到诺贝尔奖通常是在研究成果公布10—20年后才颁发的事实,若按平均15年计,这些获奖者出成果的年龄就在25—55岁之间。事实上,62%的获奖者获奖年龄不足60岁,即在他们在45岁以前就以做出了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这一结果基本符合所谓“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定律咖。S0∥国岛40争/li∞矿i∞乡7lI●不同年龄段荻哭人数,o专/国l曩_^;/7—即啊·⋯嘲一睁—孵聊∥V翻-404l-S0Sl一∞61-7071—8081·∞图4—1获奖者每10岁年龄段人数百分比统计奥斯特瓦尔德圆认为,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经常出现的创造力衰退现象是由于对同一问题长期解除所造成的。知识积累妨碍独创精神,当头脑满载知识考虑问题时,知识就成为考虑的焦点,如果这些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反而成为提出新颖独创见解的障碍。除个别例外,人年过70岁后就基本丧失了创新能力,这提醒科学决策者应该保护处于最佳年龄区的科学家,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发挥创造力,使他们创出成果的机会得到尊重。这个结论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加强也有着强烈的启示,因为处于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的人群正是处于高等教育时期的青年人。杨振宁认为,中国科学有无希望,关键在于中国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没有发言权。①即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获得者即时年龄在年龄普上的分布规律,又称为韦伯尔分布,该分布显示,重大科学成果大致在25-45岁之间取得,概率峰值是37岁.②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7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特点就是获奖间隔较长。表4.1奖项自提出至获奖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①时间段190l—19251926—1950195l—19721901—1972平均间隔时间12.O13.114.113.4由上表(表4—1)可以得知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奖项自提出至获奖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几乎都不是刚刚完成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经历了数年成果才的到承认,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固。由此说明了坚持不给科研成果立即颁奖,是为了使得授奖成果能充分经历实践检验,以证明它们确实对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基本保证发奖对象选的准确合理,确保了诺贝尔奖的工作。4.1.3获奖者的博士学位结构统计分析通过对获奖者所获博士学位(表4—2)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获奖者在87个机构共获取了156个博士学位,平均每个学校约1.79个。(2)获奖者所获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获奖者共从美国获得64个博士学位,在全部总数中约占41.O%。(3)从五个时段的分布来看,平均每个机构分别约有1.07个、1.19个、1.25个、1.35个和1.24个。由此可见,从总体上来看获奖者所获博士学位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机构。(4)获奖者从排名前13名的机构(占14.9%)中共获取了66个博士学位(占42.3%)。很显然,我们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97%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来自世界名校。无论是从获奖者获奖时所在的机构来看,还是从他们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的研究成果或获得博士学位所在的机构来说,获奖者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机构,少数机构发挥了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除此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群体中非医学博士学位占了近一半,很多人还获得过文学学士甚至硕士,告诉我们现代科学正处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伴共生的新时期。①(美)哈立特·朱克曼,周叶谦等译.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7.②芭芭拉·麦克琳托克(B盯baraMcclintocl【,1902.1992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1919年,麦克琳托克进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随著名玉米遗传学家埃莫森继续深造。1927年,麦克琳托克获得康乃尔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琳托克30年代还是正当青年的时候,1938年就在研究玉米斑点遗传现象时发现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并在1951年正式发表了这个学说,但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背道而驰未被承认。直到60.70年代,科学家们在细菌、真菌乃至其它高等动植物中都逐渐发现了许多与麦克琳托克转座因子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人们才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审视麦克琳托克在玉米中的研究。1976年,明确承认麦克琳托克的观点。在等待了45年到1983年诺贝尔奖降临时,麦克琳托克已是引的白发老妪了. 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表4—2获奖者所获博士学位国家和机构分布情况①时段国家名称(人次,机构数)单位(人,个】德国(4,4)、法国(2,2)、俄国(2,2)、丹麦(2,1)、西班牙(1,1)、瑞典(1,1)、瑞士1901—1920(1,1)、比利时(1,1)、奥地利(1,1)德国(5,5)、美国(4,2)、英国(2,2)、荷兰(2,2)、奥地利(2,1)、法国(1,1)、加拿1921—1940大(1,1)、丹麦(1,1)、比利时(1,1)美国(15,10)、德国(5,4)、瑞士(4,4)、法国(1,1)、西班牙(1,1)、丹麦(1,1)、1941.1960阿根廷(1,1)、澳大利亚(1,1)、英国(1,1)美国(20,14)、英国(7,5)、法国(5,3)、德国(3,3)、奥地利(2,1)、瑞典(1,1)、1961.1980加拿大(1,1)、瑞士(1,1)、罗马尼亚(1,1)、芬兰(1,1)美国(25,19)、英国(6,5)、德国(4,4)、瑞典(4,2)、瑞士(2,2)、加拿大(1,1)1981—2000匈牙利(1,1)、丹麦(1,1)、意大利(1,1)、澳大利亚(1,1)美国(64,26)、德国(20,17)、英国(16,9)、法国(9,5)、瑞士(8,5)、瑞典(7,3)、奥合计地利(5,1)、丹麦(5,1)、比利时(4,3)、加拿大(3,3)、意大利(3,2)、俄国(2,2)、荷兰(2,2)、西班牙(2,2)、澳大利亚(2,2)、芬兰(1,1)、阿根廷(1,1)、匈牙利(1,1)、罗马尼亚(1,1)注:(1)1901—1920年的德国(4,4)表示的含义是在1901年至1920年诺贝尔获奖者从德国4个教育机构获得了4个博士学位。表中其他数据含义相同。(2)该数据不包括荣誉博士学位,不包括荣誉学位。4.1.4获奖者界别人数统计分析l移毪篓磊荔镭《2貉l2≥唾螽移7嚣争IO孵绷壤图4.2个人与合作项目获奖变化情况注:时间段1表示1901-1910,2表示1911-1920,⋯⋯10表示1991—2000年;本图复制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该图纵坐标以20世纪的时间划分为10段(每10年为一段)统计,以历年获奖的项目数目为横坐标,小菱形表示个人获奖项目,小正方形表示两个或以上①袁勤俭,葛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2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人合作而获奖的项目数,两条线各形成一条曲线规律图。两条曲线均为起伏变化规则的曲线。两条线曲线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交汇,即二战结束后的初期。在交汇点的前段,个人独立获奖项目数始终高于合作获奖数目,而后段合作项目数上升,而且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个人获奖数目在保持低于合作获奖总数的情况下在50年代至60年代处有小幅度上升后大幅度下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可以断定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课题复杂项,综合性和交叉性越来越强,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工作组来完成,有时会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参与,因此很难将奖金授予一个人。多位获奖者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越来越多,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获奖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表明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合作进行某一项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受知识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影响,每个人看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互之间合作能弥补相互的缺陷,能把研究进行得更为深入。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生理学或医学研究能取得更多的成果,身处合作时代的我国生理学或医学研究者应加强合作,不仅同一机构的学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而且不同机构的学者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4.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其它影响因素分析4.2.1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几乎所有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对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责任感等非功利化因素,这成为了他们创新的原动力。一.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前面讲了许多科学家发现似乎都出自对某种偶然现象的遭遇和启发,但是稍加注意便不难看出这些发现者几乎都是在关注着某种问题而进行思考和实验。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古人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释疑惑的过程,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而问题往往由怀疑。一般情况下,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好奇心与穷根问底的兴趣以至于孜孜不倦的进行探索。正所谓没有长期积累,何来偶然得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二.勇于批判的精神。人们对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在科学共同体内使证实的程序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科学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精神要求对一 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构的一切。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机制。要敢于怀疑权威的观点,才使得诸多的生理学和医学界的科学家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宗师。总之,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科研创新的一种推动力,这一点可以从上述诺贝尔奖获奖成就的步步深化中的到充分证明。4.2.2获奖者的科学素质“人们在科学上的地位,主要是由成就得来,而不是由天赋所致。但是,即每当升入上层的动力是以任人唯才的原则为基础的时候,它也包含一种优势累积过程”,朱克曼在阐述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社会学因素中提出这个论断。的确,学校中恰当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最终基础,为科学家培养了良好的教育素质。很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工作后平均39.5岁被聘为教授,且多在世界名校,学术积累始终领先于一般人。科学家或人文学者之所以能够做出最重大的发现,取得最先进、最优秀的成果,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或她处于能孕育和产生这类伟大成果的特殊环境中,是因为这类特殊环境具有充足的能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类杰出人物的丰富养料。也就是说,诺贝尔委员会表面上承认的是获奖者及其成果,而其实质却是对培育获奖者的环境及其积累的充分肯定。所以,诺贝尔奖精神与获奖者所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仅是融通的,而且与其在后来的工作中的教育积累是交相辉映的。剑桥与哈佛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首先是因为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都突出表现为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及由此形成的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品格,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底蕴,而在剑桥和哈佛的工作者们深得真传,并将其发扬广大。4.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的学科交叉及生命科学的巨大进步一门成熟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一般是成功的。当某个新研究领域成功地移植成熟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时,往往有助于促进进一步的科学发现,形成新学科的生长点和新课题的孕育区。许多交叉学科新领域的开拓,都是以广泛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和繁衍的。而百年诺贝尔奖的交叉统计可以发现,由于交叉学科的作用而获奖的项目数在总获奖项目数上有很高的获奖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成为生理学或医学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20世纪各个科学类从相互靠近,相互支撑,反映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科学越来越深入和精细化。4.3.1获奖成果的交叉1——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和物理学的共同特点都是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医学是运用物理学知识、探索任何有生命的体内发生的生物过程及其组织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能遵循能量守恒定量、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因此可以说是医学的基础,为医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也成为了医学的发展动力。(一)医学与物理学的结合是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物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与他人合作发明的最古老的体温计。19世纪末伦琴在放电研究中偶然发现的x射线,在临床医学中的大量应用,为医学家族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放射学,为疾病的确诊做出了重大贡献。最早将物理学应用于医学而获诺贝尔奖的是芬森∞他利用光学原理研制出分光滤光聚光器,用以治疗皮肤结核等皮肤病,取得显著疗效,从而荣获19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并成为现代光线疗法的创始人。而现代医学的发展更是一条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道理,如:血压计、听诊器、心脑电图、B超、X光机以及用于康复理疗的各种医疗器械无一不依赖于物理学的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依赖于物理学手段的医疗器械随之涌现,如:CT、MRI、R刀、X刀、钴60机、直线加速器、多层螺旋CT等。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医疗器械也随之升级换代,如“非典”期间的用来测量体温的红外热像仪为阻隔sARS的传播可谓是功不可没,而这些先进的医疗器械几乎全部都是建立在物理学原理基础之上的。从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应用物理学知识(包括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于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成果,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大约占该奖项总获奖人数的五分之一,而这其中有许多是物理学家②获得的。①尼尔斯·吕·芬森(NielsRybergFinsen,1860.1904)出生于丹麦法罗群岛首府托尔斯豪思。中学毕业后感染了棘球蚴病,病痛时刻困扰着芬森,也让他了解到还有更多的人也忍受这同样或许更为强烈的病痛,因此,芬森立志从医,以拯救其它患者。经过7年的学习,1890年芬森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母校任解剖学实验助教。2年后,辞去工作开始研究光线对有机体的影响。②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事例:①英国的希尔用他设计的温差电流得出了关于肌肉产热的新结论,从而与德国的奥托·迈耶霍夫共同获得19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②荷兰爱因托芬将自己设计的指针式微电流计用于经他彻底改进的心电图仪器而荣获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③美国厄兰格和加塞师生二人首次将当时物理学上的最新技术设备高灵敏度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改进后用于单根神经纤维的电位波形的显示获得成功,并发现了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他们共同获得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推动了电神经生理学的发展:④匈牙利的贝克西是一位从事电讯通信的物理学家,他应用物理学知识通过他的业余研究发现了内耳的电生理功能,因此而获得196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⑤美国塔夫斯大学物理学家柯马32 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二)国际医学物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表明了现代医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20世纪50年来,国际医学物理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最初只有放射物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等几个领域,现已发展成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和放射肿瘤物理学这两个支柱学科,分科为CT物理学、磁共振物理学、核医学物理学、影像诊断物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防护物理学、超声物理学、光学测量物理学、生理测量物理学、短距离放疗物理学等等几十门,细化分科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需要。其中数字影像学、放射肿瘤学、医院信息学、远程医疗学以及实现数字化医院(无胶片、无纸张医院),都需要大批医学物理学家配合有关医师进行诊疗。现代化医院必须配备现代化的医师和现代化医学物理师充分合作,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的医疗器械。物理学的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以及新设备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对指导揭示许多生命之谜以及对医疗实践一直起着关键性的先导和启示作用,为生理学和医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预料,物理学和医学的进一步结合必将使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新的飞跃。4.3.2获奖成果的交叉2——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医学科学中各门学科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人体进行研究,有的是从人体形态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有的是从人体功能活动方面进行研究的。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医学生物化学是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的生长与发育、遗传与繁殖、衰老与死忙等生命现象,故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20世纪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特别垂青生物化学(见表4—3)。表4—320世纪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奖领域获奖成果次数核苷酸研究(190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抗体的化学结构(1972)肌肉中的物质代谢(1907)胰岛素发现(1923)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1931)肾上腺素的研究(1950)物质代谢及其调节11糖原代谢及其调节(1947)三羧酸循环(1953)辅酶A的作用(1953)氧化酶的特性和作用模式(1955)克他于1963年发表了用X射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的研究报告,这是X射线C一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1的理论基础。60年代末,英国电子音乐工业公司的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在与柯马克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着手研制X射线CT机.1971年lO月安装调试好第一台CT机并于1972年公布了临床试用结果,正式宣告x射线问世.这使医学影像诊断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亨斯菲尔德和柯马克共同荣获了197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胆崮醇和脂肪酸代谢(1964)胆吲醇代谢的调节(1984)前列腺素及相关物质(1982)化学过程的遗传调节(1958)遗传重组(1958)核酸的人工合成(1959)DNA结构(1962)基因表达调节(1965)遗传密码的解析(1968)基因信息的传递病毒的复制机制(1969)逆转录发现(1975)14限制性内切酶(1978)基因重组(1980)转座子的发现(1983)抗体多样性机理(1987)断裂基因的发现(1993)信号肽的发现(1999)细胞信号转导:第二信使假说(1971)单离子通道(1991)可逆磷酸化(1992)N0信号分子的发现(1998)神经系统信号传递(2000)维生素A和B1发现(1929)专题(医学专一篇)11肝治疗贫血(1934)维生素C的研究(1937)维生素K发现(1943)癌基因:病毒致癌原理(1966)癌基因发现(1989)获奖总数3820世纪生物化学领域本身巨大成就,为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物化学本身独特的学科特点是应用化学方法等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问题,而生命现象可以说是所以现在中最为重要且复杂的一种,任何突破都会使人们对生命本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一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许多新药的开发都基于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而取得成功。在这里,我们还要在另一个角度来阐述第3章疾病治疗里的重大发现,就是被列为与原子弹、雷达齐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之~的青霉素。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于1928年某日偶然发现绿色青霉素,并由此设计了青霉素的培养和灭菌实验、证实青霉菌等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实验动物的伤口感染也取得了成功。1929年,他就此发表了2篇论文。因当没有化学家的帮助,由于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提取纯品的青霉素,因此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未能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工作进行下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世纪30年代,病理学教授霍华德·弗洛里博士组织了一大批多学科人才,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细菌学领域和临床工作者专门研究青霉素。厄思斯特·钱恩通过多次试验,将刚刚问世的许多物理化学技术运用到这一领域,尤其是冷冻干燥法,终于提取出青霉素晶体制成药剂。钱恩也在1957年又完成化学技术人工合成青霉素的艰巨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发现了青霉素分子的基本结构——青霉素核。只要有了这个基本结构,用化学方法加上不同的附加基团,就可以杀死那些对原来的青霉素有抗药性的细菌,形成一系列新青霉素。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导致抗生素领域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逐渐形成~门新的学科领域。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纷纷将发现青霉素的方法运用到寻找新的抗茵物质领域,采集样本,筛选菌34 第4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及分析种。在短短20余年内,人们在这一方法指导下,陆续地发现了氯霉素、金霉素等数10种各具功效的抗菌素。我们从1945年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院贺词中把青霉素的发明强调为“不同科学方法为了共同目标而协作的杰出范例",这或许最能说明跨学科研究对科学原创性成果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在接下来的一节将有详细阐述),将化学和医学的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更生动的体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在许多方面是重叠的。5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发现他们的研究彼此互补,谁都无法忽视对方的工作。研究亚细胞层次的生命过程需要既关注分子结构的详细构成,又关注所含分子之间复杂的化学相互作用。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诸多方面的融合,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的模糊起来。现代所指的分子生物学包含三方面的研究:结构方面、生化方面和信息方面。50年代末之前,三方面是相对独立的,但也是在他们融合之后,分子生物学才在20世纪占据了明显的位置。4.3.3获奖研究领域——生命科学的巨大进步据张田勘提出百年诺贝尔奖的三个特点①中曾得到结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创造性成果医学研究占57.70%;攻克和预防人类重大疾病并有效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医学研究成果占16.6%;基因、分子生物医学重大成果的医学研究占25.70%。(如表4—4所示)表4—4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项目创造性医学临床实践医基因、分子生\合计类目\研究学研究物医学研究\颁奖次数541992获奖人数1012945175总人数比(%)57.7016.6025.70100.00每次授奖平均人数1.871.532.371.90从这三类的数据分析表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科学研究成果既重视创造性,关注保护人类健康与延长人类寿命的实践性,又重视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预见性。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重视创造性研究成果,与诺贝尔奖一贯主张的重视前沿性课题和创新性的传统是一致的,而关注保护人类健康与延长人类寿命的实践性①张田堪.诺贝尔奖的百年【J】.世界科学,2000(3):68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更是诺贝尔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表现,这些在第二章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中也有所讲述,因此在此不在做赘述。在这里我们将对所说的重视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预见性就是说的20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革命性的领域是在分子层子上研究生命过程的分子生物学进行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以此来展现20世纪生命科学巨大的进步。分子生物学一直是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要研究领域,并将在未来形成新的增长点。分子生物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将持续下去。分子生物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个时间段都有人获奖,并在20世纪60一80年代达到了高峰,获奖人次12人,甚至在21世纪初就已有5人获奖Ⅲ。1953年4月25日,年轻的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仅两页的论文,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和自我复制机制。这篇论文被普遍视为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从此人们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药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科学研究已改变了人们对机体及其与疾病斗争的理解,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了基因是决定人类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基因工程也促进了新药物和新疗法的涌现。现代医学从生命物质运动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方面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几乎只在3个国家——英国、法国和美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形成了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国家都享受了20世纪年代中后期大量中欧知识分子移民而带来的丰富科学遗产,另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尤其是美国,有充分的财政条件来大规模支持科学研究,而亚细胞水平的研究正需要这种支持。分子生物学是远比大多数旧式生物学更需要花钱的科学家,只有经济富强,才能大规模开展研究。美国和英国在上半世纪也曾是遗传学研究中心,这给他们继续从事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动力。①文淑美,高柳滨.从百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世界生命科学发展【J】.生命科学,2005(4):59. 第5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社会第5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子系统和其他组分要素。不同社会系统沿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演化,内部各子系统、组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诺贝尔奖是一个大的科学系统,在其时代的发展受到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因素都会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项作为科技成果,它的每项成就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究竟当时的社会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社会因素作出分析。5.1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占居首要地位,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新的生产力的生产过程,其产出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社会对它的资金、设备、人才、情报等种种投入。这些投入,归根结底都是靠社会的经济投入来支持。我们以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和诺贝尔的大赢家美国为例,来探讨本章的主要内容。美国社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美国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向基础研究投入数十万至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建立实验室,用于研究,确保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能专注研究。美国政府对科研的大力经济首先是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一直将基础研究作为美国科技投资的重点,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这点可以从其历年来资金支持的数字可以看出,它每年资助大量的研究项目,并通过各种助学金、教育发展计划等为美国培训大批高级科技人才一,对发展美国的科技起了很大作用。迄今为止,美国大约有一半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曾经获得过该基金会的资助。例如,1977年同时获得生理学和医学奖的3位美国生物科学家中,吉尔曼㈢从1956年起就多次得到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1956~1978,1966~1967,1974~1975);沙里@获得1960~1978,1961~1963和1972~①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著,曾庆红,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6.②罗吉尔·吉尔曼(RorgerGuill锄iIl,1924.)生于法国狄戎。曾就读于狄戍医学院。1949年获里昂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5l—195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实验医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获蒙特利尔大学生理学和实验学博士学位。同年去美国,任休斯顿贝勒力大学讲师,1963年后任教授。1965年入美国国籍。他是美国生理学会、内分泌学会、实验生物学与医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③安德鲁·沙里(Andrcwschally,1926-)生于波兰威尔诺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耽搁导致1946年沙里中学毕业。1952年沙里重返校园,1955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理学学士后继续攻读生物化学。1957年,沙里获得生物化学博士,随后就职于美国休斯顿的贝勒力医学院,在吉尔曼教授实验室任生理学助理教授,并很快成为了吉尔曼的得力帮手.37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7年的三次资助;耶洛∞获得了1972~1975年的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尔曼和沙利的研究内容极为相近,都是进行下丘脑释放和抑制因子的提纯,一个用羊脑,一个用猪脑,相互之间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激烈竞赛。国立卫生研究院却对双方都给予了巨额基金支持,终于双双获得诺贝尔奖。美国政府也一直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者,重视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美国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居于世界前列,从绝对额上讲,美国的科技研发投资规模也一直雄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见,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美国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源动力,增强了科研潜力。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与美国政府巨大的资金投入分不开的。同时,美国社会不但有政府支持科学研究,而且还有各种基金会和工业界的加入,从而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为科学研究筹集资金。美国具有了上述良好的经济环境,无疑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为科学家的工作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使得美国科学家在全世界科技成果数以及获诺贝尔奖的人数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圆。5.2政治环境是科学研究的外部保障1969年,瑞典中央银行建立了经济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金。尽管诺贝尔规定奖金每年颁发一次,但是战时科学活动的中断不时打破了这个惯例。这种情况在物理学奖金上发生过六次,在化学奖金上发生过八次,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金上发生过九次。⋯~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其人及其奖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一种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会政治环境十分深刻地影响着科技进步的节奏。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以及对政治对科技发展影响理解的加深,各国纷纷朝着营造有利科技发展的政治环境方向努力,不断改善社会政治环垃坑。从诺贝尔奖建立开始,诺贝尔奖金一直被用来作为衡量各国组织在科学上的地位的普遍尺度。因此,各国的政治对科技影响似乎可以用诺贝尔奖来表现,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来看希特勒对德国科学的影响,可以用被他强迫流亡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数目来衡量,德国在科学上优越地位的下降,则用它的国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数目的日益减少的趋势来衡量。1810年到1920年的110年期间,德国继意大利、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医学家和医生可以说都是德国培养的,而①同22页注释(多.②王豪杰.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现象的社会环境成因及启示【D】.河南:郑州大学,2007:34.38 第5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社会医学院的大多数系主任也都如此。当时德语和法语版的教科书备受推崇,只有生理学教科书是英文版的,由此可见那时德国科学的繁荣。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35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上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占科学奖获奖总人次的24%,生理学和医学奖有6项9人获奖。德国的衰落似乎可以从德的科技政策得到原因。在战后的49年中,只有26人得奖,只占获奖总人数的9%,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有2项5人获奖。德国的科学基础本来是雄厚的,特别是化学,战前有17人获化学奖(相当于英、美、法三国的总和)。可是到战后,获化学奖的只有10人。整个科学奖的获奖人数也从第一位退到第三位。咎其原因,二战后德国由于移民、死亡和监禁等原因,优秀人才损失严重,科研元气大伤,加之经济基础受战争创伤,科研实力大降,科学事业错失了发展的良机。还有很多优秀的德国科学家因为受到本国纳粹政治迫害,被迫去了美国,结果成了“美国科学家"。科学需要自由探索,需要公平竞争。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目的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以促进知识扩展和科学进步;而要达到此目的,科学家期望拥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学术自由的氛围,能够给予科学家充分的心理安全与自由及有相关制度加以保证的外部自由,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创造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科研氛围,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宽松环境,为人才充分地提供施展的空间。5.3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的科学技术体制。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就越应该对社会文化环境加以认真深人地研究,努力创设良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20世纪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道德难题。70年代以后,随着遗传学、生殖技术的进步,克隆、试管婴儿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等伦理学问题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随着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医院里的非人格化技术下经历他们的死亡已成为常事,这重新唤起了对死亡、濒死和安乐死的讨论,器官移植技术的建立也迫切希望解决确定死亡的伦理学问题;这些社会、文化运动,以及生物和医学科学发展带来的问题,导致了60年代“生命伦理学运动’’文化的兴起。生命伦理学已不再局限于医患关系的调整,而扩展到重新审视生死观、探讨生命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基因功能学的进展将促进预报医学、遗传筛查等发展,并导致提出一系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39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此时带来的问题就是科学是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是惊人的。而与此相反的是,1945年8月两枚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热衷于原子核能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核物理学家,他们对核工业、放射医学、核医学的发展甚感兴趣,认为原子核能最好应用于和平建设,而非应用于核战争,特别是应用于医学治病救人,意义更大,这就是科技从文化角度来讲的“善用",是科技受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向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方向。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后,人们开始思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新的融合。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成功令人欢欣鼓舞,又使人陷入恐慌与沉思之中。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日益难以把握,因为科技虽然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但是如果没有人文主义在价值上加以把握,就会迷失方向,其负面效应就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世界需要以人文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没有哲学和人性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二十世纪中叶,斯诺在他的著名演讲中就提出“第三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结合物的新观点,美国科学史家萨特提出“新人文主义",强调建立人性化的科学,让科学重新为人类的幸福和人性完善服务,“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更多地关注科学的人文本性和文化价值,科学与人文相融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任务。 结论结论三日◆匕本部分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并指出其对我国当前生理学或医学研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启示意义进行说明。本文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本论文以“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的独特内涵为出发点,首先通过对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重要项目的个案不同角度的描述,反应了二十世纪以来医学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继而运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对20世纪全部获奖者应用文献分析和统计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计量统计分析和其它因素的分析,力图获得获奖者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诺贝尔奖的外部环境因素。以此得到结论: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的研究及其科学精神的倡导对我国对生理学和医学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2.提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成长规律:所在国家社会发展状况较好,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生涯起点早而高;具有高科学素质;具有科学创新原动力;科学工作注重加强合作;3.学科交叉对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子生物学是未来生理学和医学科学领域发展的重点。4.科技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以上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发展的历史性分析结论,可以从许多角度为我国发展生理学或医学科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对当前我国国情下有很多重要的启示:1.积极参与国际科学交流活动,使我国的科学家能有机会向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习,有机会了解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2.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自由、合作、开放、宽松的学术环境;3.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根据获奖者取得成就的时间特点,建立完备的青年科学奖励机制,激发科研潜能,使其在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脱颖而出;4.注重生理学和医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发展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尤其是当前发展较快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课题;5.全社会尤其是对生理学和医学工作者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培养责任感,提倡奉献精神,提倡对生命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势头良好,为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2007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胡锦涛同志亲自为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4l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5位获奖者颁奖,更是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对发展我国生理学和医学科学的重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将迎来我国生理学和医学科学的春天。本文的局限和不足,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1.本研究对诺贝尔奖的研究侧重于对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生理学或医学科学相关因素研究,事实也是对亚非等地区发展研究的偏颇,对诺贝尔奖本身制度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未作探讨;2.研究侧重生理学或医学的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所选案例可能未完全体现20世纪最有贡献的成果,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不足。42 致谢致谢本文取得的成果是与老师、同学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首先要感谢导师冯文广教授三年来的关心和悉心指导。冯老师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并给予本人很大的影响。冯老师不仅仅是在研究的方向上给予了我深刻的指导,而且还在思想方法和社会实践上是我的楷模。从冯老师那里所学的一切,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论文开题报告和撰写过程中,罗映光教授、王迎川教授、刘京美教授、谭书敏教授、陈俊明教授、李荃辉教授、李勇教授、徐国盛教授、龚世达副教授、郭军副教授、周世祥副教授、师兄程孝良老师、师姐向玉凡老师等提供了宝贵意见和给予了悉心指导,请允许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文法学院的曹昕老师。在成都理工大学学习的七年时间里,我的成长倾注了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向曹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曾经一起学习过的所有同学以及陪伴我度过三年时光的同学们,他们的帮助让我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他们对我无条件的支持,使得我能够没有顾虑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如有任何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予以批评指正。43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杨建邺,朱新民.诺贝尔奖获奖者词典[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杨建邺.诺贝尔奖的摇篮一卡文迪什实验室[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3](美)哈立特·朱克曼,周叶谦等译.科学界的精英一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傅杰青.百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邢润川,刘金沂.诺贝尔与诺贝尔奖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6]唐得阳.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M].河北:团结出版社,1994.[7]王渝生.百年诺贝尔科学奖启示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8]邢润川,刘金沂.诺贝尔与诺贝尔奖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9]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郑伯承,于英心,杨枕旦等译.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1]凌永乐著.话诺贝尔奖[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12]童鹰.百年辉煌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13](日)中岛都美子.诺贝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4](瑞典)伯根格伦.诺贝尔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15](美)尼古拉斯.哈拉兹.诺贝尔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6]阿瑞提,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7]吴阶平.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王志均.生命科学今昔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李思孟.摩尔根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20]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1]赵立平.基因与生命的本质[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林永福.科学家传记百科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3]段晓刚.生命科学探索[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24]路甬祥主编.创新辉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5]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美)J·布卢姆等著.美国的历程(上、下册)[M].杨国标,张儒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7]陈士俊等.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纲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28]加兰·E·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9]周寄中.最后的抉择:科学技术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30]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31]栾玉广.科技创新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卢瑞亚.考虑机与破试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3]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34]陈其荣.理性与情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5](荷兰)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6]洪永宏等.世界经典文献[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7.[37]李澄之编译.诺贝尔医学奖金获得者传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38]蒋美仕.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整合:诺贝尔奖精神及其对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39]李春景,刘仲林.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3).[40]元增民.诺贝尔白然科学奖百年回顾及展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1]陈士俊,柳洲,王梅.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1).[42]王丽丽.构建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J].科学研究,1994(4).[43]钱兆华.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4]王晓芳.社会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5]蒋美仕.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46]韩炳黎.诺贝尔奖与学术自由探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7]李醒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J].科研管理,2002(4).[48]黎先耀,赵野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世纪回眸[J].科学导报,2000(5).[49]江之水,陈益升.诺贝尔奖与科学发现[J].科学对社会影响,1994(3).[50]冉祥华.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5).[51]谭斌昭.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52]聂华桐.营造有利于基础科学发展的环境[N].科技日报,2002(1).[57]J.Maelaehlan.TheNobelPrizeSeleetionProeess[M].London:Am.J.Phys,1991.[58]D.Kash,RobinN.Auger,NingLi.AnExceptionalDevelopmentPattern:Techn01l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M].NewYork:E1sevierScience,2004.[59]JiamesRingo.Geekmagent[J].TheSatudjiyEveingOST,2006.4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诺贝尔遗嘱全文(中文及英文)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这是我唯一存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ThewholeofmyremaimngrealizableestateshaJlbedealt谢thinthefollowiIlgway:thecapital,inVestediIlsafesecudtiesbymyexecutors,shallconstitutea凡nd,Ⅱleinterestonwllichshallbe锄uallydi嘶butedin廿lefo册ofp血estot110sewho,duringtheprecedingyear,shallhaVeconferredtllegreatestbenefitonm砌dIld.Thesaid硫erestshallbediVidediIltofiVeequalparts,wllichshallbeapportionedausfollows:onepant0tllepersonwhoshaUhaVemadeⅡlemostimpoIrcantdiscover)roriIlVention丽millmefieldofphysics;oneparttothepersonwhosh2LllhaVemadettlemoStimportamchemicaldiscoVe巧orirrlproVement;onepartt0tllepersonwhoshallkⅣemadet11emostiIllportantdiscoVery、Ⅳithmmedomaillofphysi0109yormedicille;oneparttotlleperson、VhoshallhaVeproducedinthefieldofliter砷urethemostoutstalldingworki11aIlidealdirection;andoneparttotheperson、vhoshallhaVedonetllemoStormebest、Ⅳ0rkforf.ratemi哆bet、Ⅳeennations,forme 附录abolitionorredu“onofstaIldinganniesa11dfortheholdingaIldpromotionofpeacecongresses.TheprizesforphysicsaIldch锄is仃yshallbeawardedbytheSWedishAcademyofSciences;也atforphysiologyormedicalworksbytheKarolinskaInstitlJteinStockh01m;thatforliteranlrebytheAcademyinStocl出olm,andthatforch锄pionsofpeacebyacoInmitteeoffiVepersonstobeelectedbytlleNor、ⅣegianStorting.Itismyexpress、杭shtllati11awardingtlleprizesnoconsiderationbegiVentothenationalit)roftllecandidates,butthatthemost、VorthyshallreceiVetheprize,whetherhebeScandinaVianornot.”47 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作者:王晓旭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赵静.赫荣乔.李东风神经科学与百年诺贝尔奖-生物物理学报2002,18(2)神经科学是21世纪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是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突出成就的最高评价.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周年之际,神经科学已在神经元、神经活动、信号转导、感觉和知觉、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发育等研究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并获得了近二十项诺贝尔奖.预测了今后神经科学可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分析了我国神经科学发展的现状和研究的立足点.2.期刊论文吴家睿模型·问题·方法-科学(上海)2003,55(1)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是国际学术界的一大盛事.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他们的科学贡献,而且他们的研究历程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3.期刊论文杨彬.YangBin从百年诺贝尔奖结果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以107年来诺贝尔奖中科学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和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及其成就体现出的六个方面特点,指出充足的资金投入、致力于基础研究、优良的学术传统、创设青年才俊的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发展、鼓励原始性创新是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顶尖科学家的重要条件.4.期刊论文郝凤霞.张春美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9)本文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的交叉分析揭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决定性作用,为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脉搏,培养跨学科人才,推进21世纪大学交叉教育模式的战略转变提供借鉴.5.期刊论文张春美.郝凤霞.闫宏秀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8(6)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6.期刊论文王荣光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西的生平-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31(6)在听觉生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行波学说",这是贝克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在听力检查方法中,有一种贝克西听力计,我们还知道贝克西是196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诺奖得主".贝克西对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贝克西的生平,探寻前辈的人生足迹,这是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7.期刊论文刘琼.LiuQiong美国25名诺贝尔奖得主致国会公开信--支持学术论文的开放访问-图书馆杂志2005,24(6)本文针对由25名诺贝尔医学、化学和生理学奖得主致国会的公开信,探讨了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开放访问的作用及意义.8.期刊论文饶毅.RAOYi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科学文化评论2004,1(6)编者按本文写于2002年10月诺贝尔奖公布前一天,到2004年10月止,每年都有所列项目获奖,如第2项的BobHorvitz和第15项的SydneyBrenner已于2002年获医学或生理学奖、第5项的RoderickMacKinnon获2003年的化学奖、第16项的核磁共振成像部分获2003年医学或生理学奖、第13项的AaronCiechanover和AvramHershko获2004年的化学奖.不过,作者强调,他不是预计得奖,而是列出他认为值得得奖的研究工作.9.期刊论文乌云其其格.WUYUNQiqige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谱系的反思-科技导报2009,27(7)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领域是物理学.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Hideki)干1949年园提出介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日本科学家先后多次获诺贝尔物理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在8年中5次获得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医学生理学奖的诺贝尔科学奖,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10.期刊论文杨昆有了宫颈癌疫苗就能高枕无忧吗-现代养生2010,""(1)2008年度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与两个病毒有关: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中,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凭借有关HPV的研究,独享了一半的奖金.这则消息可能并不太会吸引普通大众的眼球,毕竟,诺贝尔奖是科学家们的事情,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258438.aspx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2e1b72f8-44fa-4d63-b9de-9dc401480466下载时间:201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