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6-17 15:50:41 发布

最新《王维诗四首》学案教师版.doc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王维诗四首》学案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介绍:一、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二、常见的写景技巧(一)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4.运用炼字技巧: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二).表现手法:(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四、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五、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王维诗四首》学习目标:1、深入揣摩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2、进一步理解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3、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4、学习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一、课前自学探究 1、王维,字,是(朝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崇信    ,诗常常在景物中流露出禅宗达观通脱的生命体悟,使读者读了忘怀尘俗,心境洒脱,故有“”之称。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 2、字音识记 辋(   )川 藜黍()东菑()白鹭() 朝槿()露葵()辛夷坞()红萼()罟()师3、文体常识填空 近体诗分为和。其中,律诗句,共联,分别为、、、和;其中和 必须对仗。绝句句,有言和言绝句。答案:一、课前自学探究1、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王孟”佛教“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字音识记辋川(wǎng)藜黍(lí)东菑(zī)白鹭( lù )朝槿( jǐn ) 露葵( kuí)辛夷坞(wù )红萼(è)罟(gǔ)师 3、律诗  ,绝句  ,八句, 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四、五、七二、导学过程《积雨辋川庄作》:【方法】这首诗属于 诗。一般来说,这类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思考的生活哲理。这首诗显然属于第种情况。1、自读诗歌,试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2、王维用这些意象构设出什么画面?3、分别讨论如下问题: ①首联中“迟”是什么意思?②颔联写了什么?请描绘出来。③颈联写诗人在做什么?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内心?④尾联中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思想?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点拨: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描写的生活场景或人物活动,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描写了的优美风光,反映了诗人对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或的闲情逸致)5、请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二、导学过程:《积雨辋川庄作》山水田园诗、二1、答:诗中的意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朝槿,松,露葵,野老, 席,海鸥。2 、答: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3、①明确:“迟”在这里应该“缓缓升起”,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②明确:“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曰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③明确: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④明确: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争席、海鸥相疑”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4、明确: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淡泊宁静的情怀(隐居山林、脱离尘俗)5、①情景交融、寓禅理(脱离尘俗、幽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地描写景物。《辛夷坞》:【方法】这首是一首        诗。一般来说,这类诗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喜怒哀乐的情感。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就是通过对石灰特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描述,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高洁不俗的思想境界。1、这首诗诗题是“辛夷”,可是第一句却写芙蓉,这是为什么?2、诗中的“发”状写出辛夷花的什么特点?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纷纷开且落”?4、辛夷坞营造了怎样的一个意境?请简要分析。 5、请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答案:《辛夷坞》借物抒情1、明确“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辎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人用芙蓉来代指,突出其鲜艳夺目的特点。2、明确:“发”在这里状写出辛夷花那种含苞欲放的情势,表现出生命勃发的张力;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明确: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4、明确:辛夷花臵身寂静的山里,独自绽放红色的蓓蕾,是那样的灿烂,显示着一派春光,却无人欣赏,课外寂寞冷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凋零,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全诗营造了一个凄美、幽寂的情境,透出诗人淡淡的落寞和惋惜。5、①借物抒情:借芙蓉花的遭遇表达出诗人寂寞失落之情。②以动写静:用芙蓉花的“发”“开”“落”的动作衬托山中的寂静。《送沈子福之江东》:【方法】从思想内容上说,这首诗属于诗,有以下几个方面:或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表达深情厚意,多赞美留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表达自己的某种情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难看出,这首诗应属于第种情况。1、《送沈子福之江东》把相思比作春色,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请联系学过的《渭城曲》,景物描写与表达情感的关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3、请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答案:《送沈子福之江东》送别诗、一1、明确:诗人想象新奇,化虚为实,把惜别的心情比作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生动形象;同时这江南江北的美丽春色也暗示出相思无尽、相思情深的意思,更显出依依惜别之情。2、明确:两诗都用到“柳”这个特色的意象物,点染送别之意,也都着意描写送别地点、环境,通过景物来渲染送别的不舍之情。不同之处有两点:一因送别的地方不同而景物呈现特点不同,《送》送别地点是室外,渡口,所写景物比较空泛,只用“江南江北”四个字,让读者去想象“春色”,而《渭》诗送别地点是室内,客馆,所写的景物比较具体,清晰在目;二具体的抒情方式还略有不同,《送》是移情于景,把自己相思之情直接比作江南江北的春色,极言相思之广大久远,言外之意是说,朋友不管走多远走多久也都走不出我的相思之情,《渭》诗则是先景后情,先用从渭城的朝雨写到客舍的柳色,极力营造一种不忍分别的气氛,最后却来一句劝酒之言,真是惜别之情全在酒中,也全在不言的景色里。 3、(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2)化虚为实。 《观猎》:【方法】这首诗属于诗,其思想内容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表现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这首诗当属第种情况。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疾”和“轻”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2、《观猎》前六句表现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类似的例子吗?  答案:《观猎》 边塞诗 二1、明确:第三句说鹰眼“疾”,准确生动,“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所以猎物很快就被发现,突出了鹰的迅猛快捷;“轻”,是因为雪已融尽,“马蹄”没有滞碍,猎骑迅速追踪而至,有一种凌空飞跃的感觉。透过这两个字可以想象出猎者身手矫捷、英姿勃勃的形象,因此十分传神。 2、明确:这是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用这种手法。其实“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的两个用典也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得道归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