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2-06-16 16:39:46 发布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诗中“,。”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之情。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示例二)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三)“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四)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6、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品析。“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7、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8、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其哲理是什么?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9、诗的颔联中借用“①闻笛赋”“②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表达了深切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0、这首诗中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表达的感情。“闻笛赋”、“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本义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12、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本诗是作者为酬答白居易的赠诗而作,说说依据。诗中哪一句能够说明这一点?题目中“乐天”是他的字,号香山居士。今日听君歌一曲13、结合全诗,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说表达的意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遭到贬谪,作为“弃置”之身,就像“沉舟”与“病树”。但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春光一片。作者用这两句诗表达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14、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积极投入生活洪流的乐观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5、本诗形式是七言律诗。题目中“酬”的意思是以诗相答,是作此诗答谢白居易在扬州酒宴上写的一首《》的。二、《赤壁》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诗写兴感之由。)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3、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或: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4、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咏史诗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5、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示例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示例③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示例④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6、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7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8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9、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以小见大,写得具体可感。10、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11、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不同意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1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或作者有感于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三、《过零丁洋》1、从语言形象性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诗: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或:作者借破碎的山河比喻成风中的柳絮,把东京的自然景物比喻成衰微的国事,形象的表现出大宋江山无法挽回的败势。)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常常被人引用、赞赏。请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原因。这两句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坚决抗元、决不投降的决心。(或者这激扬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或者这两句诗既是诗人伟大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有气节的人的赞美。或者全诗以两句诗作结,使本诗主旨得以高度升华,使本诗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3、诗中第二联,在写作上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落。(或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4、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过零丁洋别云间(夏完淳)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5、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6、诗中巧妙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溶入两处地名,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险的句子是:,。7、“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9、品读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本诗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没有说明、描写的表达方式)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10、用你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或为了国家宁可死也决不投降民族气节)12、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13、诗的颔联通过絮(或风飘絮)和和萍(或雨打萍)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动荡不安;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的忧虑不安(或“惶恐”“零丁”亦可)心情。14、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舍生取义(或为国而死)(或以死报国)15、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以联的巧妙之处。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将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16、请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示例①:该联采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山河”代指国家,“风飘絮”“雨打萍”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景象。示例②:该联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遭际的息息相关。示例③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使诗歌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之情。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这首诗的作者以死明志,表明了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之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或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历程,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或概括了诗人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一二句是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19、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丹心,赤诚的心。汗青,指史册。诗句直抒胸臆,激情慷慨,表现了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20、诗中的“辛苦”“浮沉”写出了诗人坎坷多难的身世,“寥落”写出了诗人复兴之路上的孤单(孤独)之情。2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和形式上加以赏析。从情感上看,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孤寂。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组绝妙工整的对偶句,作者将押解之路上的两个地名嵌入诗句中,可谓一语双关。2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句中,前后两个“惶恐”与“零丁”的意思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前一个“惶恐”是指惶恐滩,后一个“惶恐”是指忧惧不安;前一个“零丁”是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是指孤苦无依的样子。“ 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艰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23、中国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请举一位并简述其事迹。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最后以身殉国。24、本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比较,在抒情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本诗侧重爱国,《己亥杂诗》侧重奉献。(每处只填2字)25、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诗人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开阔胸襟。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词的下阙,从月光的自然变化,联系人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2、“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简要赏析)“弄”字的意思是“做出”,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尽情起舞瞻顾自己的身影陶醉其中的情形。3、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或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或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天时也流露出焦虑、烦恼、苦闷和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5、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写出句子)、两问;问天:“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6、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不同意;诗中写离愁,并非全篇浸透着离愁。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以看出作者释却了离愁。7、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的意义,如“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等。8、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的迷茫和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抒写了不甘无为,渴望重新回到广阔的政治舞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担忧谗言和迫害之情。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认识。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有豁达的心胸等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本句运用“转”“低”“照”等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游转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词人彻夜无眠思念亲人的形象,凝练传神,情感丰富1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13、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下联: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14、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这两句诗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其意在说,当此中秋月圆,我祝愿人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年年平安,幸福长久,相隔千里也能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月光。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6、词的上片意写欢宴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词中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7、简要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句富有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难以圆满。18、月常常入诗。诗人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五、《山坡羊·潼关怀古》1、选出对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是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解释“表里”、“踌躇”的意思。内外犹豫,这里表示心里不平静。3、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其含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结论。兴,则大兴土木,建宫殿,修楼阁等,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燹为害,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芜。这一句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则概括了历史上无论怎么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境遇。5、诗词往往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请说说你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的理解。“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从视觉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或峰峦高峻的形态。或山形气势),又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从 听觉角度,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或波涛呼啸的气势。或大河的水势和声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度险要。这两个字写出了景物的壮观与山河气势的雄伟。6、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恨。(或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或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7、“聚”和“怒”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潼关地区山峰峰峦起伏、黄河的波涛汹涌地理形势。点名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议论铺垫。8、“踌躇”和“伤心”写了作者的心情,作者“踌躇”的是繁华都如过眼烟云,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点出了此曲的主旨,请你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在朝代兴盛之时,统治者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苦不堪言。在国家灭亡时,战乱不停,百姓流离失所,命如草芥,更是民不聊生。这句诗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百姓同情10、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11、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结合内容谈谈看法。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说“兴,百姓苦”六、《饮酒》(结庐在人境)1、诗中车马喧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的心境。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示例一:“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景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示例二:因为“见”是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飘逸的悠闲心情。而“望”“看”属于有意识地注视、远观,使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也缺乏有“悠然”的情味。示例三:“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望机的天真意趣。示例四:因为用“见”字,就好似无意之中,南山撞人了自己的眼帘,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改为“望”字,表示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就变得兴味索然。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隐居或田园生活,“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6、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的心境。 7、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秋季的傍晚,诗人徜徉在简陋的篱墙下,手捧摘来的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抬眼见到南山正掩映在夕阳之下,飞鸟结伴回巢,景象佳妙神奇,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的意境。作者通过展现这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那一份恬静、闲适、惬意的情怀以及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的思想情感8、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说说其原因。①这首诗是组诗中的一首,总题为“饮酒。”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写的,所以题为“饮酒”。②其实,作者在饮酒之后,醉眼迷离,心中多少有些快意,暂时忘却并远离自己在现实中的烦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大自然的纯洁、闲适、恬美融合在一起,眼睛里都是美的色彩,美的景物,山、鸟、花、霞、人交互相爱,亲切自然。也由此题为“饮酒”。9、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污浊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毕生追求。(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10、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此句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表现出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意境。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眼神不经意间与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常现的南山美景相遇。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这联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悠然采菊和迷醉田园风光的图景,悠闲淡泊宁静,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优雅和平静。12、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坚毅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13、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14、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15、“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赏析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之处再喧闹也会显得偏僻安静。此句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另外蕴含一定的哲理,是作者追求心灵宁静的体现。1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面对良辰美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出人们复杂的感受与人生的真谛。17、“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心远”对象是官场的生活和世俗往来的纷扰。作者用意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18诗中“心远”的意思是心志高远(或心境高远)在诗中的作用是点明全诗的诗眼(或概括全诗的中心词)19、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它不好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见”字用得好,好在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此题如果谈“望”字用得好,可认为:“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南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是创作原则。) 20、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平淡自然的特点。21、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22、《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示例①《饮酒》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故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23、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心远、悠然2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哲理:归还自然(或返璞归真)七、《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11、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出诗人自信(或:积极;豁达;乐观)的性格。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姜尚、伊尹两人的故事,这样写的作用是表现自己坚信会被重用的信心。13、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牢骚(愤慨)与不平的情绪。诗中表现表现诗人坚信自己总会有大展宏图的一天的句子是:,。14、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15、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长风”句表现了诗人踏平险阻,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16、“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17、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而不能食?奸佞闭塞贤路(奸人当道)使诗人忧郁和悲愤,因而酒不能喝,馐不能食。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19、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巧用历史故事,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20、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2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23、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到能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24、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2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6、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3、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恶劣天气并渲染出特定的暗淡愁惨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博大宽广的伟大胸襟蓄势。4、试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怒”字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5、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试在诗中找出描写风卷茅屋的动词,并挑选其中一个加以分析。“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示例:“卷”字突出了风力之大。6、结合全诗,谈谈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解。诗人从当时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当时现实不满。7、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歌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相同:都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篇无定句,形式灵活,诗句长短随表达内容而定,句式和用韵比较自由,均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写法上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结合,抒发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间以九言和二字句,句式错杂,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抒发的感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式整齐,都是七字句,叙事点到为止,注重情景结合,抒情典雅而含蓄。8、读第1段,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哪些动词写出了秋风的威猛?茅屋遭受侵袭时的无奈、焦灼、怨愤“怒号”写出秋风的声势;“卷”写出秋风的的气势;“洒”写出茅飞散的面积之广;“挂罥”“飘转”写出茅飞之高之远。 9、本诗中有描写、叙事、抒情的诗句,各找一个例子。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0、“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杜甫的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写出诗名。安史之乱《石壕吏》11、诗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用现代观念,结合本诗评价杜甫的思想。示例: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2、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如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身居漏雨的茅草屋却愿天下寒士都有高大房屋住而喜笑颜开,哪怕个人房屋独破受冻致死也值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致死不悔的决心。这一节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杜甫这种炽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木披上银状,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示例;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这个句子既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3、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塞北之雪。谢太傅之“兄女”则曰“白雪纷纷”若“柳絮因风起”。(《咏雪》)4、古人写雪,手法不一。诗中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和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凤起(撒盐空中差可拟)句,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惟长堤一痕句,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表达的感情相似:都表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表达感情的方式相似:都借助凝望友人远去的背影表达感情。6、当你读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时,脑海中显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背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得印迹。7、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展示了边地冰天雪地、阴云密布的景象,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并烘托饯别的悲凉氛围。(或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惆怅。)9、请找出本诗的“诗眼”:愁云(限二字) 10、诗人东方虬在《春雪》中有诗句“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以花喻雪,本诗中诗句“,。”与其匠心略同。后人称东方虬的诗句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句三分。请具体分析此诗句的妙处。品析:①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展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②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③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让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联想、造境俱称奇绝。11、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试举例说说此诗是怎样表现这个“奇”字的?①春景冬比,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让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联想、造境俱称奇绝。②人不以寒苦反而津津乐道,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③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④奇景:通过被大雪冻住的旗帜的细节描写,生动而反常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12、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表现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的句子,如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送友人》诗中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十一、《己亥杂诗》1、这首诗写了诗人哪三种心境?①离别心境。②回归的愉快。③积极人生态度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吟鞭”指鸣鞭、挥鞭。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或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慨;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认为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6、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离愁的?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7、请对诗的后两句作赏析。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落花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8、诗歌后两句历来被人称颂,请你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赏析。诗句运用象征手法,“落红”喻自己的年迈和仕途的失意,“护花”是指自己甘愿以老朽之体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奉献。9在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中,诗人用“白日斜”烘托了心中的失落和悲凉。育星教育网www.ht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