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51 KB
- 2022-06-16 13:12:5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第3期外语研究2009.№3总第115期ForeignLanguagesResearchSerial№115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邹春玲1‘2成晓光1(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对歇后语的研究.过去主要从分类、背景、隐喻性等方面展开.很少有对其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心理模型、常规关系等理论为框架.提出歇后语研究的新思路。歇后语的运用(生成和理解)实质上是人们在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的制约下.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不同程度相邻关系的本能感知与取值。关键词:歇后语;心理模型;相邻关系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9)03一Ool4一051.引言完整的“歇后语”格式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字面的表述,称为“前文”,像谜面;后半部分是对字面的解释和说明,称为“后语”或“后义”,像谜底,例如“放下担子再聊天[前文]——歇后语[后语/后义]”。说话的时候,说了前文,歇一下才说出后语,以揭示后义,这就是“歇后语”名称的由来(参见《辞源》)。但是在实际交际中,很多时候可以只说出前文而“歇”去后义,这时也可以领会和猜想出这一“前文”的本意,完成交际任务,特别是一些“死”歇后语,例如“他们的表演有如‘八仙过海’,看得我们哈哈大笑”,通过“八仙过海”就可以领会“各显神通”之意。歇后语的前文还可视为能指,后文可视为所指。就歇后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言,歇后语大致分为两大类:通过比喻而获得所指和通过谐音而获得所指,分别称为比喻式和谐音式。有时一个歇后语会二者兼而有之。据目前看到的资料,“歇后”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是在唐代。据《古书典故辞典》(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称:“唐郑綮作诗,语多俳谐,人称为‘歇后郑五”’,他的诗,唐人戏称为“郑五歇后体”。他被皇帝封为宰相,自己认为无法称职,说“歇后郑五作宰相——事可知矣”,这就是歇后语。然而,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歇后语表达的雏形,例如《史记·魏世家》记载了魏国一大臣苏代的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①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当时,秦国想要吞并魏国,魏安厘王想将南阳这块地割让给秦国求和,大臣苏代反对,说“魏国的地方没有送完给秦国以前,秦国是不会罢休的,用割地的方法去向秦国求和,就如抱柴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这些歇后语,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过去歇后语的研究有丰硕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歇后语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歇后语的结构、特征和前后两部分的具体理据。这是描写性和表达论的研究。当前,语言研究已从描写范式转变为在描写基础上更着重机理的研究。但是,在关于歇后语的研究中,对歇后语背后机理的研究,如歇后语的生成机制、运用的认知心理基础等,仍然很少。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梳理。一个新鲜的歇后语,在运用时一般都会把两部分都说出来,以免发生误解,所以理解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是“死”歇后语,这时很可能只出现上半部分,但这部分所寓的本意已经为人们熟悉,理解也不成问题。所以本文着重分析歇后语的生成机制及其运用的认知心理基础。2.歇后语的生成和运用从话语的表达形式来说,一个完整的歇后语构成的基本特点是:“前文”是“本意触发体”(thetriggeroftheideaintended),“后义”为“本意本体”(theideaintended)。当代的歇后语的书面形式是本意触发体和本意本体之间通常有一个破折号;口语形式是二者之间略有停顿,本意本体部分不能弱读。从歇后语生成的完整过程来说,一个陌生的歇后语最初的形成过程是:说话人(指该歇后语的始作俑者,下同)有一个自主的内容(autonomousideaintended)要表达,这就是本意本体,是意向内容;说话人希望这内容表达得形象、有感染力、有说服力,这就是意向态度——这二者合起来是一个歇后语生成的自主成分;根据这一自主的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制约下,以人的知觉、经验为基础,通过比喻或谐音,从本意本体推衍出能·14·万方数据歇后语大全:http://www.wzbbs.org
体现出这一意向内容而又形象生动的话语表达式;这个表达式是依附于自主的内容的,是相对于自主成分的依存成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一个歇后语就生成了。这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从表面形式和受话人的角度看,是前文触发了后义;但从生成的实际过程看,却是作为说话人自主意向内容的后义推衍出前文。“触发”和“推衍”,这是歇后语运用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光就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来说,可用图1和图2分别表示如下:图l:歇后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流程图达叫相对完备表达(歇后语理解)图2:歇后语理解过程图这一推衍和触发的过程的基本点是将歇后语运用的生成看作是受关系性知识制约的。把语言的运用看成是受人们心理模型类层级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制约的这一观点,是徐盛桓作为语用推理的一种理论模型提出的,称为“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也就是运用常规关系进行语用推理。(徐盛桓2006:163—170;2007a:2—9)形成类层级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是常规关系,具有常规关系的两事物互为对方的“关系体”(relationaIentity),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Croft&CrusP2004:67)例如p同q可以建立起一定的常规关系,那么就可以进行“如果p则可能蕴含q”的条件一关系推导,我们称之为条件一关系原则。这样,就有可能以层级网络形式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理解、解释和预测。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布局为一个多层级系统及其支系统和分系统,由相邻、相似关系把它们纵横交错地连通在一起,成为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类层级知识结构,使得[相邻±]、[相似±]可以作为审视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徐盛桓2007b)既然常规关系可以体现为相邻和/或相似关系,因此就可以进而说,具有相邻和/或相似关系的两关系体,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提到p就可能意味着q。这是条件一关系原则的进一步抽象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联通是基本的、本能的人类心理活动,长、短期记忆系统可以通过某突显细节激活全部事物的关系。徐盛桓把这一机制总结为相邻/相似性推理假定: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某一语境(文字的非文字的,当前的过去的,事实的想象的等)中x曾同y相邻/相似,则可能A:x—A:(x)y”。相邻/相似律还有若干引理(corollary)。近年来,“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又以语言运用要以体现为相邻/相似关系的常规关系知识为中介的这一思想,建构了研究话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徐盛桓2007c,d)这一分析框架的大意·】5·万方数据歇后语大全:http://www.wzbbs.org
是:话语表达是显性表述,是从大脑思维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derive)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存在于思维中,是隐性表述。思维大于语言、先于语言、快于语言;思维是一种意识行为,它以表象、意念形式存在于大脑的高级活动之中,构成主观意念,对客观进行反映。主观意念通过心理联想活动的成果传递给言语形式,推衍成为言语表层,完成心理联想活动和言语表达转换的全过程;心理联想活动以体现为棚邻/相似关系的常规关系为主要的认知工具。在一次具体的表达中,大脑中想要表述的意思(意向内容)以及这意思如何表述(意向态度)是自主的,由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一依存成分的联结(Autonomy—dependencyalignment)。就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来说,意向内容体现了自主成分的主要方面,意向态度则制约内容的表达,形成“表达方式”。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依据“表达方式”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实际运用的话语。依存成分应可体现意向态度,并原则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以歇后语的生成来说,这个过程可表示为上面图1所给出的“歇后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流程图。这个生成过程可以解释本文篇首提到的两大类歇后语:本意触发体是比喻式和本意触发体是谐音式。1)比喻式。比喻式歇后语体现了歇后语两部分之间的相似性和隐喻性。Lakoff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即一个范畴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米解释的;这样的映射是受不变原则制约的,需要依赖人们头脑中的:毒象图式。按照我们的认识,在一个歇后语的始作俑者的头脑里,后义和前文分别就是这样的两个认知域;这两个认知域映射的中介是相似关系。应该说明的是,“前文一后义”、本意触发体和本意本体的区分是从一个歇后语的表面形式来说的,即表面上看是居于前面的文字暗示了后面所出现的意思;自主成分、源域是从说话人头脑里的实际情况来说的,即实际上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本意,依存成分、目标域是从前文的表达形式来看的,如:(1)泥菩萨过河[前文、依存成分、目标域、本意触发体]——自身难保[后义、自主成分、源域、本意本体](2)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3)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这些歇后语本意触发体所表达的概念都非常具体、直观、形象,它的本意本体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本意触发体的意象图式的认知拓扑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认知域具有跨范畴一卜.的相似性。利用相似性的隐喻,就是将原先看来不一样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但又暗示其相似,从而使人们获得对观察它们之问关系的一种新角度或新认识。2)谐音式。该类歇后语在上述隐喻式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中介经过一次谐音的推衍:(4)外甥打灯笼[前文、依存成分、目标域、本意触发体]——找舅[中介]——照旧[后义、自主成分、源域、本意本体](5)电线竿子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好大的胆子(6)腊月里的萝卜——冻了心——动了心(7)马膝盖上钉掌——离蹄太远——离题太远(8)喇叭伸出窗外吹——呜声在外——名声在外(9)和尚打伞——无发无天——无法无天以(4)为例,说话人有一个要表达的意向内容“照旧”;也许他认为一时不易找到一个能触发“照旧”这个意思的形象表述,于是他想到与“照旧”同音的“找舅”,这样就推衍出一个能让人们联想起“找舅”的形象表述:外甥打灯笼。“照旧一找舅一外甥打灯笼”,正是这样一个从自主的意向内容开始的推衍链揭示了谐音式歇后语的生成过程。从理解来说,“外甥打灯笼”作为本意触发体首先触发了“找舅”,又从“找舅”再触发“照旧”。无论是比喻式歇后语还是潴音式歇后语的生成,都可以用“歇后语生成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做出解释。例如,“自身难保”是自主成分,通过相似关系推衍出依存成分“泥菩萨过河”这一显性表述。再如,“照旧”是自主成分,通过相似关系推衍出依存成分“找舅”,这是第一次的推衍;再以“找舅”为自主成分,·16·万方数据歇后语大全:http://www.wzbbs.org
万方数据通过相似关系推衍出其依存成分“外甥打灯笼”这一显性表述,这是第二次的推衍,完成歇后语的生成。现在的问题是:在理解过程中为什么“泥菩萨过河”能触发“自身难保”,或“外甥打灯笼”能触发“找舅”,又从“找舅”再触发“照旧”?或者反过来说,在生成过程中为什么“自身难保”可以推衍出“泥菩萨过河”或“照旧”可以依次推衍出“找舅”和“外甥打灯笼”?下面就进一步讨论歇后语运用的认知机理。3.歇后语理解的认知机理所谓歇后语运用的认知机理指的是歇后语运用(理解或生成)过程所涉及的认知活动的规律性概括。对陌生的歇后语(不包括“死”歇后语)运用的认知机理说明归结到一点,就是有关的运用是在心理建模的过程中实现的。详细一点说,语言(例如歇后语)运用的心理建模是建立以类层级知识结构为核心的心理模型、运用关系性知识作为制约来理解或生成语言单位的过程。关系性知识的运用要求整合相关的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就是建模。抽象地说,设有一目标体系为t,同这个目标体系有关的心理模型称作M(t);例如以要表达“日理万机”作为目标,可有心理模型“M(最繁忙的飞机场)”。心理模型主要有四个功能性的因素:对应能力、预测能力、补偿能力、凸显能力。第一、对应能力: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形成的“参数”(parameter)与心理模型的概念化之间应该存在功能对应,即某知识结构可导致某概念的自然形成;该概念应作用于心理建模过程,例如心理建模后可导致“日理万机”概念的形成,如果无此类对应.则心理模型无效;第二、预测能力:心理模型可预测某目标体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心理模型的建立与结合的范式,也可预测该心理模型所产生的话语、模仿等行为,例如“M(最繁忙的飞机场)”应能预测同“最繁忙的飞机场”的表达或理解有关的语言运用;第三:补偿能力:即使在目标体系的背景知识不太明确或者不完整的前提下,模型体系也必须能生成某些预测,以起补足/阐释的作用;第四:凸显能力:模型应能提示知识结构体系和有关概念突显的对应部分。心理模型“M(最繁忙的飞机场)”应能产生与“最繁忙”和“飞机场”对应的知识结构,从而能预测什么话语同此有关,即通过比喻或谐音可补足或阐释为同“最繁忙”和“飞机场”有关的例如“飞机”和“日理万(机)”,并能凸显这些关系。心理模型运用首先是运用条件一关系原则:如果A的行为满足了B的条件,那么激活A的同时就激活了B,例如A同B可以建立起一定的常规关系,那么就可以进行“如果A则可能蕴含B”的条件一关系推导;在推导过程中心理模型是本意触发体推导本意本体的认知介体,遵循四种推理原则:(1)逻辑原则,可表示为“如果Y,必先寻相邻/相似的X”;(2)规约原则,即Y与X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使用或组合运用;(3)具体化原则,如果普遍原则基础上无效,那么就要依赖更为具体的因素即本意触发体范畴中的其他特征,如上例的“机”的谐音;(4)大数原则,若目标体系的成分在心理模型中的整合之和小于本意触发体的意向内容,则该模型无效,需重新建立。上文提到,“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的理论框架认为,语言运用要依赖人们大脑中构成心理模型的类层级知识结构。类层级结构有两类:分类结构和整体一部分结构。(徐盛桓2007b)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其生成与理解运用了不同的类层级知识结构。歇后语运用首先涉及的是按功能进行分类的分类结构。在此结构中,共同构成一个“功能类”的各事物可以形成一个“集”,这就形成了一个功能分类结构的小型知识集。“集”里每一事物可以看成集的一个功能单位(功能成分),以其功能为突显特征,如运载工具中有{马、手推车、(飞机场的)行李车、(甚至临时借用的)一块木板}等,它们有多方面的不同,但在一定的情景下可以功能相同。以上可以总括为“pl,p2,p3,⋯⋯事物的运用是q类功能的一例”。歇后语话语理解也是这样:{最繁忙的飞机场、管理一天一万架次飞机升降的指挥塔⋯⋯)作为一个功能集,可能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隐含了“日理万机”的意思。这是受人们大脑中的心理模型类层级知识结构关系性知识的制约决定的。心理模型选出与本意触发体能产生类比、对应、比喻、谐音等关系最为突显的表达式,解释本意触发体的合理性。把上面所说的可以概括为如下示意式,表示“歇后语”话语生成涉及的分类结构(r表示“有限”,n+1表示“无限”):p一{p1,p2,p3,p4,⋯,pn/pn+1)·】7·
万方数据“歇后语“是推导性概念,受自主成分中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限定,据此所得到的歇后语本体集合称为“表达集”,表示为“Qmn十1语的生成过程就是:按照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要求决定表达集,根据这一表达集,在该分类结构的相邻关系连续统上选择取值得出歇后语喻体。即:QmnQml,Qm2,Qm3,Qm4,Qm5,Qm6,⋯以歇后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为例,比喻体的生成需要从表达集中选取最为恰当的表达式,受“最大关联原则”制约。如,能骑的动物很多,有马、骡子、牛等,但一个集的事物的共同特征为其突显功能性,所以,歇后语生成时,其意向态度与内容决定在表达集中选取最具有“走”这个功能的话语表达作为其依存成分。用常规关系判断,上述表达集中能走的,经常用来运输、走路的动物就是驴,因此,根据集成律:在话语A中出现x,话语A是关于{y)的,则可能A:如{y},“驴”与“走”在类层级知识结构上功能最为相邻。“驴”和“走”都是“功能”表达集里的两个成分,一为具体,一为抽象,但可视作互为相邻的成分,具有相邻关系。可见,相邻关系是含义推导的内部认知连接条件。再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该歇后语中比喻体“泥“的功能很多,如建筑、游戏等。但后文中“河”限定了“泥”的功能表达集成分。根据相邻性推理假定,即若x曾同y相邻,提到x则可能蕴含y,那么有“泥”有“水”相邻,可推导这样的含义,就是泥可溶于水(自主成分),无法保住自身(依存成分)。那么,该自主一依存联结构成了功能最为相邻的两个集合,可以在条件一行为原则下,由简单的因果关系推导得出。4.结语歇后语是一种修辞现象。作为对修辞研究的一种新探索,我们将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变为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研究歇后语理解和生成背后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歇后语运作的心理模型,将歇后语的运用看成是受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常规关系等知识的制约,是对喻体与本体关系在具体环境中的推导,把歇后语的运作看成是比喻体与本体的功能对应,并借心理建模对本体表达式中不同程度相邻关系的取值把握,对歇后语喻体与本体表层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作出说明。注释:①有人认为“抱”在这里该为反训.即“抱”应训为“抱”的反义“抛”.这样才能同“薪不尽,火不灭”相配搭.得出“想消灭祸害.反而使祸害扩大”(《辞海》)之义。参考文献:[1]Croft.w.&A.D.Cruse.2004.CDg推以iwLi柠g“mif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徐盛桓.2006.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3]徐盛桓.2007a.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3).[4]徐盛桓.2007b.心理模型与类层级结构[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2007.5.长沙)。[5]徐盛桓.2007c.自主与依存[J].外语学刊(2).[6]徐盛桓.2007d.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收稿日期:2008一ll一20作者简介:邹春玲.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语用学。成晓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语用学。(责任编辑:张辉)·18·
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作者:邹春玲,成晓光,ZOUChun-ling,CHENGXiao-guang作者单位:邹春玲,ZOUChun-ling(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成晓光,CHENGXiao-guang(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刊名:外语研究英文刊名:FOREIGNLANGUAGESRESEARCH年,卷(期):2009(3)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7条)1.徐盛桓自主与依存2007(02)2.徐盛桓心理模型与类层级结构20073.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期刊论文]-外国语2007(03)4.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2)5.CroftW;AD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20046.有人认为"抱"在这里该为反训,即"抱"应训为"抱"的反义"抛",这样才能同"薪不尽,火不灭"相配搭,得出"想消灭祸害,反而使祸害扩大"(《辞海》)之义7.徐盛桓说"拈连"[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扬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6)2.曾红霞汉语歇后语话语含义的认知语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12)3.朱定逸.ZHUDing-yi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07,28(8)4.俞建梁.YUJian-liang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期刊论文]-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16(2)5.韩庆果"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6.蒋红梅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09(4)7.袁武.YUANWu歇后语的心理解读[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郑继娥.胡明亮.ZhengJi"e.HuMingliang论歇后语的系统功能[期刊论文]-语文研究2008(2)9.何爱晶"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歇后语认知机理再探析[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3)10.蒋向勇.邵娟萍.JIANGXiang-yong.SHAOJuan-ping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1)引证文献(2条)1.邹春玲.胡改娟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0(1)2.邹春玲.陈红军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36)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j200903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