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2-06-16 15:09:0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并初步感知这几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字、词——认知目标)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理解——能力目标)3.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以及“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悟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人物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4.有感情地朗读第12、13自然段,运用有效的方法背诵积累这两个自然段。(能力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文章的内容及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2.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透过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难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这句话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感受。教学评价设计1.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理解新词,完成教学的认知目标。2.运用多媒体展示剪纸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内容。3.初步阅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姥姥的特点。4.读书感悟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
5.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说话和写话训练,并当堂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完成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评价。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2.完成预习单。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图片2.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出示剪纸图片,学生欣赏。欣赏完了这些剪纸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精妙绝伦、美轮美奂、巧夺天工……)(让学生看到图片,联想到相关的词语,能够训练学生的词语积累能力,概括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大家会想那么神奇美妙的剪纸一定是哪位大艺术家的杰作,可是我要说,刚才大家看到的那些美妙绝伦的剪纸都是出自于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年妇女之手,大家相信吗?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这位会剪纸的老人。齐读课题《姥姥的剪纸》。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出示第一组生字词。小屯择菜薅草喂猪准头刁难左邻右舍捂着岂知庄稼啃食挑剔耍赖数九隆冬
你能正确地把这些词语读出来吗?指名读, 指导字音,强调个别字读音,如:择(zhái)菜、刁难(nàn)、庄稼(jia),挑剔(tī)齐读。强化“难”是多音字,分别注音,积累下来。(生字新词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生虽然已预习,但对于重点的易错的字词,老师还是应该不厌其烦地加强巩固。)2.出示第二组词语。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啧啧赞叹悦耳至极清清爽爽喜鹊登枝牛驮小兔(1)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重点理解“心灵手巧”“广结善缘”“啧啧赞叹”(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描写姥姥的特点;第二组描写剪纸给人的感受;第三组描写剪纸的内容)(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再加上对词语的理解,进而发挥想象,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姥姥神情专注剪纸的情景,为下文感悟姥姥的形象作了铺垫。)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说说姥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预习感知的基础上再加深印象。)(剪纸技艺高超、勤劳善良、心灵手巧……)2.“剪纸”是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文章围绕“剪纸”这条线索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一部分(1—6)描写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勤劳善良的本性。第二部分(7—12)讲述了姥姥的剪纸表达了与“我”浓浓的亲情。第三部分(13)抒发“我”对剪纸的感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明确作者安排事例的几个层面,使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楚,也为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味精彩的细节打好基础。)3.分组讨论总结全文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给出参考。
课文以姥姥的剪纸为线索,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以及姥姥勤劳善良的本性,并在剪纸中流露出了“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祖孙情,文字中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区别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异同。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的中心,着力于训练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感悟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1.过渡:姥姥的剪纸让“我”念念不忘,她那高超的剪纸技艺早已深入人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反复读一读。2.交流:A.“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无所不能。”(出示)(1)“无所不能”的意思就是——(2)谁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回答)(3)是呀,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剪纸,这不能不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课件突出两个“普普通通”、“无所不能”)(4)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B.“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公鸡能打鸣。” (出示)(1)找生毒,这是啧啧赞叹的口气吗?谁还想读。 (再指读)(2)从乡亲们的赞叹声中,你感受到什么?(3)姥姥仅仅是动物剪得活灵活现吗?现在请你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来,你来赞叹赞叹。(指名回答)(4)乡亲们的赞叹让我们感受到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教师讲述时浅尝辄止,不需要做太多的诠释,让学生初步领悟即可。)C.“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无可挑剔。”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2)哪几个词语让你感触最深?(“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纸难度大;“功夫不大”说明时间之短;“形象生动、无可挑剔”说明作品之精致。)(3)展示“喜鹊登枝”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枝”,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怎么样?喜鹊如何?他们的位置安排呢?看到这里,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对姥姥产生(敬佩、赞美……)之情,请读出你的赞美。(4)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意思,体会其感情色彩。你能结合语境来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么写?(这些词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不再代表“我”的“坏”,而是以此来表现“我”的任性与顽皮。同时,也反衬出姥姥对“我”的宽容和慈爱,以及姥姥的技艺高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基于这一点。)五、体会姥姥的勤劳与善良过渡:姥姥的作品很受欢迎,仅仅是因为姥姥的技艺高超,剪纸活灵活现吗?1.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抓住姥姥的动作、语言描写,体会姥姥的爽朗和善良。(“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怕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2.这样的姥姥令我们(骄傲),请读出你的自豪。六、小结: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一位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姥姥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下节课我们继续体会“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七、作业1.抄写本课词语。2.找一找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先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勤劳善良)过渡: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二、突破难点,理解句子含义讨论交流:(一)“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是难点。1.出示第六自然段,学生细细阅读,品味语言。可以拿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2.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3.能说说你对“熟能生巧”和“准头”的理解吗?理解“熟能生巧”:熟的意思是——熟悉,熟练,巧的意思是——灵巧,灵活。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4.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5.交流对“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来自于长年累月的练习,长期的剪纸实践。)6.其实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有许多俗语就有这个道理,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投影出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诵读俗语,背诵积累下来。(补充有关熟能生巧的俗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7.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谈自己有关“熟能生巧”的事例,教师适时给予评价鼓励。小结:如果你想写好作文,你就得多写;你想学好琴,就得多弹;你想写好字也得多练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下去,一定会在这方面达到高超的技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句子,有切身的体会,更加深刻,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深入理解之后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身体力行,达成语文能力情感教育的目标。)三、感悟“我”和姥姥之间的深情(一)自主感悟过渡:是啊同学们,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深入我们心中,但在剪纸中透露出的祖孙俩浓浓的亲情更让我们感动。接下来我们来品味在剪纸中蕴含的“我”和姥姥之间的亲情。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7—12自然段,划出能表现我和姥姥亲情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语认真品读句子,并用笔记下自己的感受。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等感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后有独特的感受,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二)合作探究现在同学们同位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言,同时小组内其它的同学给予补充。小组交流,教师也要巡视指导。(感悟“我”与姥姥的亲情,自主感悟可以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再通过合作探究,完善观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全班交流谁想把你们交流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交流预设: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姥姥对我的爱)师:姥姥对我的爱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呢?(拴)你认为这儿用“拴”字好在哪里?如果换成“留”,哪个更好呢?(栓字更能表达姥姥对我的爱,而且能体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是呀,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密云多雨的盛夏,把姥姥对我的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密云多雨的盛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时,抓重点的词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从而领会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学会遣词造句,为写作打好基础。)2.通过几幅“牛兔图”来领会姥姥蕴藏其中的对孙子的关爱。让学生谈体会,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朗读。剪纸一“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生读完,师: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展现给大家吗?剪纸二“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有什么感受?剪纸三“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你体会到了什么?3.“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师: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呢?(我对姥姥的依恋、爱。)(在阅读完语段后,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读书自行获得感悟和体验,享受读书的乐趣。教师不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意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三、感悟13小节。(一)体会剪纸寓意过渡:慢慢我长大了,还不忘姥姥的剪纸,其中有这么一幅——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1.找生读。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期待、思念……)2.这段话中,哪些词最能触动你的心弦?(“定定”、“出神”写出了姥姥对我的牵挂,思念,期盼……)3.勤劳一生的姥姥,看着渐渐远去的我,她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此处说话训练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指导,加以补充,
完善学生的口语表达,这是语文课训练的一个要素。)4.思念期待都融入到了这剪纸,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二)尾句升华过渡:多么感人的祖孙之情啊,我对童年的一切,那么难以忘记,最后作者把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齐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1.出示“无论何时”一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深情思念。2.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深刻的体会?谈一谈。3.教师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当我小学毕业,告别了我的童年时光,我想起了姥姥的剪纸,引读——“无论何时……”。当我中学毕业,走入了憧憬的大学校门,我想起了姥姥的剪纸,又读——“无论何时……”。当我迈出了大学的校门,即将走入社会,我想起来姥姥的剪纸,再读——“无论何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利用三个排比句,反复感情朗读这句话,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五、交流方法,背诵片断。这是多么感人的描写,看来这两段话很值得我们背诵并积累下来。背诵也要有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把12和13自然段背下来?排比的句式,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老师可提示:可以把剪纸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是个好办法。)全班学生练习背诵。找生背诵。全班齐背。出示背诵提示:从那时侯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我摆弄着()的窗花,对()的兔子和()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事实上,我不管(),(),梦中总不时映现()和()。(),无论何地,只要(),我的心境与梦境()。(由于时间较短,学生背诵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背诵时出示背诵提示,给学生必要的补充,让学生获得自信,效果会事半功倍。)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总结全文1.文章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小组合作,组长列出提纲。交流:1.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2.剪纸是联结我和姥姥情感的桥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这个问题,可谓是水到渠成,小组合作,组长统筹列出提纲,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2.写话训练。是呀,剪纸就是我和姥姥感情之间的桥梁。手捧姥姥的剪纸,我的内心感慨万千,我有多少话要对姥姥说呀,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把你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写给姥姥。出示写作小贴士:A.语句要通顺、流利。B.要有真情实感。学生写,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的书写姿势、语言文字等。指名读自己的心里话,教师给予评价。(写话训练是对学生情感目标的一个检测,尽管短小,但也要要求学生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写出真情实感,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七、总结延伸:文中的作者对姥姥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他对姥姥浓浓的深情向我们显现了一颗——感恩的心,希望同学们学会感恩。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板书设计12 姥姥的剪纸 技艺高超 栩栩如生
勤劳善良 活灵活现牛兔图浓浓亲情附《姥姥的剪纸》预习单班级: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我会识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正确规范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二、我会读小屯择菜薅草喂猪准头刁难左邻右舍捂着岂知庄稼啃食挑剔耍赖数九隆冬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我读了遍;我能够做到:正确流利(1)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三、我会思考读了课文,姥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各摘录一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的姥姥相关语句:(2)的姥姥相关语句:(3)的姥姥相关语句:这里你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教后反思:在设计教学之前,我又认真钻研了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同时结合《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目标与本班学生实际的学情分析,我认真制订出了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层层深入,切实可行。第一目标,是字词的认知目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联系语境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我把这一学习环节大胆地放给了学生,在课堂上,仅通过检查巩固的形式轻松地完成了认知目标。既节省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又强化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效果斐然。本节课的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同样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感悟,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看法,每个学生都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在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学生产生了自豪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是兴趣盎然的。讨论交流时,班级也呈现了热火朝天的学习场面。整个课堂都是充满活力的。另外,在引导学生体会祖孙间浓浓的亲情时,我也是声情并茂,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表达氛围,因此在说话训练和最后的写话训练环节中,学生的确是有感而发,说得生动,写得感人。我认为这一点很成功。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自己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所以有些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太扎实。并且,认真反思一下,在某些环节上设计的问题太多,每个问题平均用力,没能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尤其是背诵部分,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因而学生背诵效果不是很好,课下,一定要加强巩固背诵积累这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建议:六年级是向初中阶段的过渡时期。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传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下一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再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