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2-06-16 15:08:59 发布

姥姥的剪纸MicrosoftWord文档(3).doc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高月娥212400[课题]: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材简解]:《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中的课文。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姥姥很不普通,她有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大家赞不绝口;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间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也很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本文除了“剪纸”这一条贯穿于课文始终的明线;还有“我”在剪纸生活中的成长这条暗线,“从小→从那时候起→上学了越走越远”,“我”对剪纸越来越喜欢,对姥姥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文中“我”的视角也一直贯穿始终。 [目标预设]: 1.品读课文,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带来的美好生活。2.感受“我”在姥姥剪纸生活中的有声有色,并与姥姥缔结的深厚情感。3.从姥姥的剪纸中学习“熟能生巧”的技艺来自于勤奋练习,更来自于对活的热爱。4.从“我”和“姥姥”的浓浓亲情里学会感恩亲人,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给乡亲们和“我”带来的美好生活,体会祖孙间浓浓的亲情。难点:从姥姥身上学习人生的大爱,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关心亲人。 [设计理念]: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本的信息,更是为了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感悟情感中学会感悟,在揣摩语言中学会揣摩。解读文本只是阅读的基础行为,学会阅读、获得综合的发展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给足孩子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创设一个平台,让老师、学生、作者、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敞开心扉,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走进姥姥,努力追求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设计思路]:课文内容极富生活化,平实中饱含深情。因此我想以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围绕设计理念把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首先初读课文,抓住两组词读、理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把课文读薄。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情感,加强互动,走进文本,感受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走近姥姥,走近作者内心。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微笑的源头。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笑源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二、初读课文1.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还有几个多音字,要力争把它们读准确。请大家自读课文,力争读通顺,边读边思考: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出示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右边一组: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自己先读。再指名读。(1)“刷刷”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课文中指什么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听过吗?感觉怎样?这声音带给人的感觉是轻快的,短促的。那么,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真是——悦耳至极,谁来读这个词语?(2)“悦耳至极”:“悦”为什么 用竖心旁呢?看来这种短促、轻快的声音一直钻到了作者的心里去了。(3)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听来还是——清清爽爽的,读“清清爽爽”这个词语。“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爽”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呈现“爽”的三种解释:①明朗、清亮;②率直、痛快;③舒服。)你认为清清爽爽的“爽”应该选择哪一种?清清爽爽的声音是明朗的、清亮的。写一个“爽”字:注意笔顺,先写一横,再写中间的四个小叉,多像抱得很拢的四个小孩,最后写人,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要不然,四个小孩待在里面就不“爽”了!(4)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还引来了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啧啧”一词是从口语中而来。谁来模仿一下?读好这个词语。(5)读好: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注意“左邻右舍”的“舍”是个多音字,这里读shè。“择菜”的“择”也是个多音字,读成zhái。帮助理解“择菜”“薅草”的意思。(“薅草”就是用锄头薅去庄稼地里的杂草。教师模仿“薅”的动作。)(6)课文中还写到了姥姥干的哪些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淘米、喂猪……)(7)最后两个词语,其实是姥姥的两幅剪纸作品,一幅叫——“喜鹊登枝”;还有一幅叫——“牛驮小兔”。“驮”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8)齐读第二组词语。(9)请你选择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你看到了哪几个镜头?(读着读着,就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了几个镜头和一串声音,我们看到了姥姥剪窗花的镜头,看到了姥姥干活儿的镜头,看到了作者“刁难”姥姥的镜头,还听到了姥姥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  三、学习第一部分——剪纸赞人  1.指读第1自然段,“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指名读, 哪儿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谁来赞人物?谁来赞植物?谁来赞器物?句子三:“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品读细节让学生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四、学习第二部分——剪纸喻理  1.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2.自读交流  (1)“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2)“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 ,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4.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5.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6.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7.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8.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  9.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0.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理解“悦耳至极” ,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五、学习第三部分——剪纸传情  1.在我童年的那段难忘时光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姥姥之间的美好回忆,在我心头回荡。默读7——1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些字最能体现“我”和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找出来和同桌交流一下。把你的感想写在这两个字的旁边,可以写你仿佛看到的画面,可以写你想到的事情,也可以写写姥姥和“我”的欢声笑语……2.学生自学。自学过程中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大屏幕展示姥姥剪的牛兔图。3.交流学习成果:(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谁能上台来做一个“拴”的动作?拴东西,一般用什么拴?拴好后别忘了打一个结。(教师演示打结的动作。)课文中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读好句子。那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下文,到字里行间中去找答案。(生自由读课文)(2)“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这段话中,拴住作者的是什么?拴住你的是什么?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来,同桌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作者的话,姥姥是轻声慢语,作者是如痴如醉,用心感受感受,读一读。(生自由对读。合作表演读)(3)你还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这段话中,拴住作者的还是什么?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这真的是最后一张吗?从哪儿看出?“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我从这里的省略号看出,姥姥还给我剪了许许多多的兔子和牛。(4) 再次感情朗读祖孙间的对话,体会“拴”和“缠”的情感延伸——牛兔剪纸中所包含的深情。这里的对话以朗读为主,读出感情即可,不必深究。【这个环节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写的读书体会,边评边读,感受“我”和姥姥之间因剪纸缔结的深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六、回顾全文,升华认识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你认为姥姥剪纸技艺如此高超的原因是什么?(1)学生很快找出“熟能生巧”以及相关句子来回答。(2)在肯定勤奋和坚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姥姥是为了学到高超的剪纸技艺而专门刻苦练习的吗?结合前文1~6自然段想想。通过交流,学生再次领悟到姥姥的大爱情怀,明白热爱是兴趣的源头,“熟能生巧”的技艺来自于勤奋和坚持,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2.根据语境,练习说话。出示原文一个片断: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1)感情范读中,出示姥姥的图像,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学生的情绪被感染: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我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了姥姥的剪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拿起你们的笔,让“我”对姥姥的真情在你们的笔尖流淌。(2)同桌讨论,交流、写对姥姥说的话。(3)交流评价,表达对自己姥姥的感恩之情。【这个环节通过回顾全文,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明白“熟能生巧”的技艺来自于勤奋练习,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对第二环节学习的深化;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像姥姥那样有大爱的人。】七、布置作业 基础题:   1. 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板书设计:12姥姥的剪纸(神了!)缠↖爱↙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