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0 KB
  • 2022-06-16 11:58:27 发布

奇妙的比较——《诺贝尔》和《天火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奇妙的比较一一《诺贝尔》和《天火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万和兵孟纪军江苏句容市大卓中心小学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和第21课【教学流程】一、比较课文内容(板书课题)1.师:同学们,今天的板书和以前的板书有什么不同?生:以前都是一个课题,今天有两个。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大家比较着学习呢?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是写发明创造的。生:都写了一位发明家2.师: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一位科学家和他重要的发明。《天火之谜》写了谁?生:《天火之谜》写的是富兰克林。师:写了他的什么事?生:他做风筝实验捉住“天电”。师:根据这个实验,他发明了什么?生:避雷针。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都非常熟悉了。那么《诺贝尔》写了谁?他发明了什么?生:《诺贝尔》写的是诺贝尔,他发明了炸药。师:老师发现,《诺贝尔》这篇课文不但写了发明炸药,还写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诺贝尔奖。师:你真会读书!是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诺贝尔奖。这是这篇课文不同于《天火之谜》的一点。【点评:从课文内容方面进行比较,是为Y更好地发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侧重引导学生发现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都写到了人和事。】二、比较段落标题1.师:谁来概括一下《天火谜》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最好把段意概括成四个字。生:雷暴可怕。师:(握手)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第二自然段呢?生:风筝实验。师: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是为了对雷暴进行一番研宄,我们可以概括为“探宄雷暴”。下一段呢?生:发明避雷针。师:发明避雷针的目的是生:避开雷暴。2.师:好。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雷暴。师: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大家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事情生:起因。师:探宄雷暴是事情的生:经过。 师: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生:结果。师:起因、经过、结果是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板书:侧重写事)1.师:那《诺贝尔》这篇课文是怎样的?同样,咱们先概括一下段意。生:第一自然段写授奖仪式,第二自然段写发明炸药,第三自然段写遗嘱设奖。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2.师:大家再来看看,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生:诺贝尔。师:说明这篇课文侧重,生:写人师:(板书:侧重写人)同学们,我们继续观察小标题,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前后呼应。师:你真了不起!这种结构又叫“首尾呼应”。我们之前学过的《永远的白衣战士》《艾滋病小斗士》等写人的文章,大都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3.师:我们通过归纳小标题的方法,发现这两篇课文虽然都写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但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侧重生:写事。师:一个侧重生:写人。师: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再次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探宄两篇课文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奥秘。【点评:通过比较学习,从叙事性作品的事件梗概中发现两篇文章的显著区别:一个侧重写人,一个侧重记事。】三、比较重点段落1.师:两篇课文都分别写了一次惊险的实验。大家找一下相应段落。 生:《天火之谜》在第四自然段。(师出示)师:《诺贝尔》呢?生:第八自然段。(师出示)1.师:同样是写实验,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异同点呢?生:两个实验都成功了。生:都很危险。师:哪个实验描写得更清楚更体?生:《天火之谜》的实验更具体。2.师:好,我们先来看《天火之谜》。(出示《天火之谜》第四自然段)我们知道实验的步骤一般分为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实验过程读一下。(生朗读)师:你的声咅真好听,读得特别流畅。作者为了把实验写清楚,把实验过程分成哪三步来写?生:我觉得第一步应该到“摇晃着”,第二步到“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第三步到最后。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分吗?生:第一步到“摇晃着”,是说实验还没有开始。师:你的意思是这句要放到实验准备那个步骤里吗?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我觉得第一步应该到“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因为这步讲麻绳上的纤维开始带电了。师:接着说。生:第二步和他一样,到“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师:这步讲了什么?生:讲麻绳湿了就能导电了。 师:第三步呢?生:第三步到最后,讲了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出现了蓝色的火花。师:请坐!你说得很完整。同学们,现在出现了两种分法,老师比较认同第二种分法。因为老师有一个小发现,大家请看!这段文字里出现了两个表时间的词(出示)“突然”和“这时”,这两个词正好成为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开始。因此,实验的第一步说的是麻绳带电,第二步讲丫电流通过,第三步说的是富兰克林手臂发麻。这样一看,实验的过程就清楚多了。1.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实验过程这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实验的条理清晰。(生朗读)师:从他的朗读中你还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实验很危险。师:是啊,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把这个实验写得清楚而惊险。大家看大屏幕,这段文字很有特点。(出示红色标注出带“一”的词语)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从头理一理这个画面。刚才还是一片乌云,转眼间生:变成一道闪电。师:紧接着,一个生:炸雷。师:还没反应过来,雷暴已经“啪”的一声来到身边,一道火花出现在生:眼前。师:最后手臂一阵发麻。这雷暴快不快?生北师:这情景险不险?生:险。师:真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啊!我们再把这种惊险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齐读) 师:由此我们发现侧重写事的文章,不但整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连重点段落和其中的重点事件,作者都是围绕事情的发展来写具体写完整的。《诺贝尔》的实验是不是也这样写的呢?它有没有写实验的准备?【点评:这部分教学是木课最为核心的教学环节,旨在揭示并引导学生发现叙事性作品中侧重写人和侧重写事在表达方法上的本质区别。教师在进一步厘清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上舍得花时间和力气。这部分|Aj容是全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核心。花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非常有必耍。更为难得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突然”和“这时”两个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时十分巧妙自然,帮助学生一下子就弄清了实验过程,进而体会该实验的惊险。】土:没有。师:过程有没有这样具体地描写呢?生:没有。师:那它乂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呢?1.师:请大家浏览诺贝尔发明火药的这个实验,看看作者是抓住什么来写的。生:作者是抓住人来写的。师:写人,抓住人的什么来写?请大家细细地默读这段文字,圈画出描写人物的词语。(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先来说?生: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师:请你精准到词语。生:亲自点燃。师:“亲自点燃”这是人物的生:动作。师:大家还画了哪些词?生:双眼紧盯。师:这是人物的生:神情。 师:我们也可以说是神态。还有哪个词也属于神态描写?生:仍然盯着。师:很好!还有吗?生:我画的是“怦怦直跳”,这个应该是心理活动。师:你很Y不起,不但找到Y词语,还知道它属于心理描写。找到这些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师:同学们都很棒,读书非常用心。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段。(生读)师:同学们,在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哪句话让你感到最惊险?生: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师:你从什么地方觉得惊险?生:“巨大的爆炸声”说明炸药的威力很大。师:是啊,大地都被震撼了。这里作者釆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还有吗?生: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师:和刚才的场面描写一样,这也是生:侧而烘托。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也很让人感到紧张和危险(出示)“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你们觉得呢?生:这里有三个感叹号,说明特别紧张。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特别紧张? 生:诺贝尔。师:这里有两个“近了!”,是谁看见的?生:诺贝尔。师:什么心情?生:激动。师:在他眼里,不仅是火星在接近炸药,还有成功越来越生:近了。师:当然,也意味着危险越来越近了!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重现惊险的实验场面。(生齐读)1.师:读得真好,老师的心随着你们的朗读,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我们再来看板书,谁亲自点燃?生:诺贝尔。师:谁双眼紧盯?生:诺贝尔。师:谁的心怦怦直跳?生:诺W尔。师:这里重在突出人的表现。而《天火之谜》是具体细致地描写雷暴步步逼近的,突出丫事情的发展。人的表现、事情的发展,多么丫不起的发现呀!侧重写事的文章重点关注事情的发展,侧重写人的文章重点关注人的表现,这点,希望在我们今后的作文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点评:执教者能顺势而为,以学定教,两相比较,得出叙事性作品中侧重写人和侧重叙事的文章的表达秘妙和区别,即,写人:侧重人的表现:记事:侧重事的发展。由此,学生恍然大悟。】U!、比较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课题,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诺贝尔》一看就知道文章写的是人,而《天火之谜》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事。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比较Y课文的内容、段落小标题、重点段落,还有课题,通过四次对比,我们清楚了侧重写事的文章和侧重写人的文章在选材和写法上各有特点。所以,比较是学习的好方法,比单独学习一篇课文更有收获。课后请大家把这两位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发明故事说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总评:整堂课教学流程清晰,教学0标准确,教学过程扎实。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在选择屮聚焦核心段落,在聚焦屮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体会、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