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 KB
  • 2022-06-16 12:30:20 发布

中国科技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研究生课程论文摘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全球科学界最高荣誉,然而100多年来中国始终没有获得过这一奖项。本文着重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中国人未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并根据当前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关键字科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创新人才“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最初的诺贝尔奖为5项,分别是: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和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1968年有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评定机构分别是:物理、化学、经济学位瑞典皇家科学院;生理或医学奖为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外科研究院;文学奖为瑞典文学院;和平奖为挪威议会所选出的的五人委员会。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的逝世日)为诺贝尔奖的颁奖日。尽管颁仍有所争议,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在国际上已经是公认的科学界最高荣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世界科学的发展情况。然而,100多年来,代表着世界五分之一力量的中国人却从未拿到过一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20世纪前五十年或者说建国以前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经济落后,政局的不稳定,科研力量的极端薄弱。然而,临近建国65周年之际,我们依然一无所获(尽管莫言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里主要指广受中国人认可的自然科学奖)。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连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有,为何竟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项科学皇冠呢?5 许许多多中国人开始为中国的“劣势”抱不平。从地缘和文化上看,中国作为远东国家在地缘和文化上与西方文明以及欧美前殖民地国家都处在劣势;从语言上看,我们的汉语言显然不是传播自然科学的良好载体,同时语言上的差异也影响现代文明的沟通交流与发展创新。这些诚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然而邻国日本也存在这些劣势,客观因素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是,中国人和中国科学家却非常需要这个奖。中国需要诺贝尔奖,不仅在于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还在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乃至经济实力的高低。从1901年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获得此殊荣的共有700多人。而这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有400多人,光美国就占了总数的40%以上。为什么美国会“盛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呢?其一,美国社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每年政府和民间大量拨款支持科学研究。在每年的美国财政预算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通常都非常高,同时美国工业界也一直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早在1980年,美国工业界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就超过美国政府。美国的贝尔实验室、IBM研究中心和杜邦研究所都产生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二,科技精英云集、形成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战后的美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吸引了全世界的科技精英,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三,美国有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会美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官僚主义风气的社会环境都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同时,这也为美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其四,美国有鼓励竞争和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美国的教育重视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社会的良好竞争机制也会影响到学术上,同时学术界也敢于挑战权威。如此美好的“科学沃土”,自然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自然也不在话下。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是隐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少,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有资料表明我国企业中规模和销售收入最大的都是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粗加工企业。我国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特大型企业仍以各种商品的经营为主,而把科技创新放在次要和附属的地位;作为高科技的电子百强企业从1998年到2000年3月仅有44家申请过专利。2007年我国GDP占世界第四位,但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却是惊人的:钢铁消耗占世界27%、原油7.4%、原煤31%、铁矿石30%、氧化铝25%、水泥40%。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繁荣是以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是建立在飞高端术基础上的。在专利拥有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申请专利数为4989个,而日本为11538个、美国85528个、韩国29363个。若以每千名研发人员对应的专利数量,则中国为14.76个,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94.7和186.6个,是中国的十几倍。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一直坚信,强大的经济基础是科技发展的支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家或者说各级政府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占总支出的很小比例。我们的固有思维在于,搞经济似乎可以避开基础研究的支出。201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028.4亿元,增长15.1%;试验发展经费支出7246.8亿元,增长2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1.8%和83.5%。2011年全年科研投入增加了两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这在科学研究成就差异上就显而易见了,大部分的基础研究都来源于国外的成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呢?更遑论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了!因而近年来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比例不是没有理由的,当前中国的工业界还不能如美国一样对科学研究怀有巨大热情,这方面的投入就更需要国家的有利支持了。5 从科学人才队伍以及学术交流的自由性来看,中国显然也是远远落后美国。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片面性与对待人才太对的不公正。“文化大革命”更使几十年向国外学习积累的经验以及人才队伍遭到空前灾难。当然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已经日益健全,对待人才也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是长期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一些资源被浪费,科学以及人才体制上的顽疾得不到解决。我们还没有能形成许多向美国那样竞争激烈的科技精英群体,反而先出现了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弄虚作假的恶性行为,当然学术的不作为也是一种体现。我们有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却让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我们中华文明讲究互相合作,但是我们却往往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吸引那些真正热爱科学,崇尚学术,有科研素养的人来参与科技工作才能做更多的创新的成就。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以统一化、程序化方式教育孩子,犯错误家长也更着急,总希望能帮他回到“正轨”。而实际上,在这些不知不觉的“纠错式”教育中,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而科学的未来就在于创新,没有好的创新,不敢于挑战权威,怎么会有学术科研上的突破?国家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尤其是基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应该要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术和学院结构,选就拔尖人才,培养有影响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高水平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师资队伍。有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论文总数占世界3.5%左右,2006年我国的SCI、EI、ISTP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世界的8.4%,据世界第二位。但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水平还偏低。这与我国科技人员评职称以及拿学位一般都要求有论文发表有关。与国外活跃的竞争性的学术氛围相比较,我们却还普遍存在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入手,对未来我们国家的人才队伍培养有莫大的重要性。总之,中国人并不愚昧,限制中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根源在于体制本身或者说关键在于环境如何。只要我们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理念上去了,那我们一定会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参考文献[1]谭斌昭.诺贝尔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3)[2]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2年10月25日[3]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问题分析[J].软科学,2004,18(2)[4]网易文章《中国人离诺奖有多远?》2013年03月03日5 [5]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2003,2(4)[6]王晓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9)[7]刘欣.由中国诺内尔情结引发的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8]高倩.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J].百科聚焦.2011,11[9]王志伟,陈其荣.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J].民主与科学,2006,(1)[10]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创新型国家[J].上海大学学报,2011,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