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50 KB
- 2022-06-16 11:58:3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超导物理作为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学科,它是随着对超导电性的研究、认识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5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发了今天的高温超导电性机理及超导材料研究的热潮。 昂内斯(中间白衣者)在他所创立的低温实验室内昂内斯(1853~1926)荷兰低温物理学家1908年成功地液化了氦气,1911年发现了某些金属在液氦温度下电阻突然消失,即“超导电性”现象,于1913年获奖。
巴丁(1908~1991)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30~)美国物理学家施里弗(1931~)美国物理学家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合作创建了超导微观理论,于1972年获奖。这一理论能对超导电性作出正确的解释,并极大地促进了超导电性和超导磁体的研究与应用。用于电子对撞机的超导线圈,重达65吨。
。 约瑟夫森(1940~)英国物理学家1962年预言存在超导电子对隧道电流,第二年这一预言被实验证实,并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1973年获奖贾埃弗(1929~)挪威裔美国物理学家1957年完成了量子隧道效应实验,并于1963年完成了超导体隧道效应实验。于1973年获奖。约瑟夫森和贾埃弗的发现,对于研制高性能的半导体和超导体元器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导致超导电子学的建立。
柏德诺兹(1950~)德国物理学家 K.A.缪勒(1927~)瑞士物理学家 1983年缪勒和柏德诺兹合作进行超导研究,三年后发现了钡镧铜氧体系高温超导化合物。于1987年获奖。这一研究成果导致了多种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材料的出现,并宣告了超导技术开发应用时代即将到来。超导研究已长达近一个世纪,20年前超导应用在科学界还被认为是一种侈谈。而今天,它已在科研、医疗、交通、通信、军事、电力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但这只是序幕,超导研究与应用在21世纪将为我们展现更加绚丽辉煌的前景。 应用超导体的磁悬浮列车实验装置
拉比(1898~1988)美国物理学家30年代发明了核磁共振法,于1944年获奖。根据他的理论,50年代诞生了核磁共振仪。
用于医学诊断的核磁共振仪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布里科索夫2003-10-1016:06:20南方网综合图片说明:从左至右依次为金兹伯格、莱格特、阿布里科索夫 南方网讯 人民网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这里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阿力克谢·阿比瑞克索夫(拥有俄国、美国国籍)、俄国莫斯科莱伯多夫物理研究所的维塔利·金兹伯格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安东尼·莱格特(拥有英国、美国国籍),以奖励他们在超导和超流理论方面的先驱性贡献。他们将平分总值1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超导和超流是存在于量子物理中的两种现象,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超导体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仪和物理实验中的微粒加速等。而对超流体的认识可加深我们对物质运动状态的研究。
在低温状态下,一些金属可以毫无电阻地导电,这就是超导现象。超导体还有一种特性,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排斥磁力线。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会产生强磁场,磁场产生的热量会破坏超导性。在物质变成超导的同时,它也会变成完全的反磁性。那些完全排斥磁力线的超导体被称为第一类超导体,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理论的基础是电子对的有序排列。但这理论对结识超导体这种技术上十分重要的物质是不充分的。而第二类超导体可以让超导性和磁性同时存在,即让超导体的反磁性消失,这样在高磁场的地方超导仍能存在。阿比瑞克索夫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他的理论基点来自于金兹伯格等人先前创立的关于第一类超导体的理论,事实证明该理论同样可应用到第二类超导体领域。虽然这些理论都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们对超导新材料的迅速开发仍有重要意义。今天,在更高温度和更强磁场的条件下,人们仍可以制造出超导体。 氦是目前人们知道的即使在绝对零度也不能被冻结成固体的惟一物质。在极低温度下,液态氦的粘性会消失,它在任何东西上流动都没有阻力,甚至可以垂直的爬上容器的壁,其传热系数比铜还好。科学家把这种没有阻力的流动叫作超流。超流现象早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莱格特才发现,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对与超导体中金属的电子对结构相似。他的理论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氦原子是如何互动的和如何进入超流这种有序状态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则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有秩又如何演变为紊乱无序的,这是经典物理学的难题之一。因为只有氦才能允许从事接近绝对零度的研究,所以,它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变得非常重要。 金茨堡 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为俄罗斯公民。他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俄罗斯莫斯科P.N.LEBEDEV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二型超导体的理论。 参考消息报道,记者7日专访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87岁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茨堡。这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在谈到奖金时,幽默地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的确同我每月2700卢布的工资相比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并不高。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应该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得多。”
维塔利·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1940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4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 维塔利·金茨堡年轻时曾参与前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被授予苏联国家奖,1966年获得了苏联最高奖章——列宁勋章。 维塔利·金茨堡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开后,俄罗斯上下欢呼。历史上俄罗斯已经有10人获得了物理学上的这项最高奖。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即发电表示祝贺。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夫评论说,维塔利·金茨堡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是俄罗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他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他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二型超导体同时具有超导性和磁性,即在强磁场中仍具有超导性能的现象。 莱格特:我们的价值应比足球运动员高 1938年生于伦敦,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在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教授。莱格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解释原子在超流体状态下是如何相互作用和排列的重要理论。 科技日报消息,路透社7日报道了诺贝尔物理学将获得者之一的安东尼·莱格特谈他的学术道路。
莱格特说,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的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 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 这位出生在英国的科学家说:“我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但是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是古典文学。”他说,大学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一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二是一个过去曾当过数学教师的退休牧师“照顾着我,教给了我很多事情”。 他说这位牧师住在他的中学里,他的指导“让我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后来莱格特重新开始,拿到了第二个学位——物理学学士。 当有人问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有没有帮助他在科学上有所发展时,莱格特说:“哲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他还表示,1965年和1967年他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的接触帮助他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几年后在英格兰的萨塞克斯大学完成的。 当他得知获奖的消息后,他说他感到非常意外。他说:“我还要继续工作,不过我还真没有想过那笔钱的事。” 65岁的莱格特说:“我感到非常意外。”他说他十分了解一同获奖的87岁的维塔利·金茨堡和75岁的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我很高兴能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个奖。”(编辑:李琳)访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塔利•金茨堡10月7日,天公突然变了脸,莫斯科大雾弥漫、风雨交加,上班的人群和车辆显得比往日更加繁忙了。87岁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茨堡也像平常一样按时来到了自己的列别杰夫理论物理研究所。今天,他将按惯例主持20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学术讨论会。
午后,维塔利·金茨堡正在办公室给孙子写信,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传来。有人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打来电话说:“祝贺您,您刚刚被授予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塔利·金茨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您在开玩笑?!”“这不是玩笑,您和您的同事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一起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塔利·金茨堡终于相信,这是真的。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在前苏联和现在的独联体国家中,科学界没有人不知道维塔利·金茨堡。苏联百科词典上就有他的生平和科研工作介绍。维塔利·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1940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4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维塔利·金茨堡年轻时曾参与前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被授予苏联国家奖,1966年获得了苏联最高奖章———列宁勋章。维塔利·金茨堡同前苏联低温物理学家卡皮察、理论物理学家郎道一起共事多年。卡皮察197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维塔利·金茨堡在超导体理论方面的工作,他和郎道被认为是超导体理论之父。郎道于1962年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87岁时才如愿以偿。维塔利·金茨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尽管自己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朋友也曾多次打电话向他祝贺,这之前,诺贝尔奖与他无缘,几次与他擦肩而过,自己也早已不怀任何希望了,但对自己最终获得这个奖还是感到很意外,也非常高兴。对超导现象理论的贡献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首次提出了“超导电性”。为此,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科学家发现存在着两种超导体。一种称为I型超导体,主要是金属超导体。它对磁场有着屏蔽作用,也就是说磁场无法进入超导体内部。如果外部磁场过强,就会破坏超导体的超导性能。另一种称为II型超导体,主要是合金和陶瓷超导体。它允许磁场通过。从此,物理学对超导理论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1943年正当苏联卫国战争进入转折时期,维塔利·金茨堡及其同事被撤离到喀山。在这里维塔利·金茨堡开始研究超导现象。从此,他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的研究论文超过百篇。1950年,维塔利·金茨堡与郎道提出了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公式。1957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在维塔利·金茨堡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成功地解释了II型超导体特性的理论。但维塔利·金茨堡承认,当时他研究超导现象时并没有想到它能在今天的实践中获得如此广泛的运用。比如,在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平淡看待获奖维塔利·金茨堡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开后,俄罗斯上下欢呼。历史上俄罗斯已经有10人获得了物理学上的这项最高奖。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即发电表示祝贺。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夫评论说,维塔利·金茨堡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是俄罗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维塔利·金茨堡的办公室堆满了鲜花。他所在的研究所沸腾了。记者挤满了研究所和他的家里,电话堵塞了。当记者问及维塔利·金茨堡如何看待这一奖项时,他说,在超导理论方面,我们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不要过分渲染这个奖,每年只有3人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上比我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在谈及将如何使用奖金时,他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的确同我每月2700卢布的工资相比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并不高。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应该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得多。”( 董映璧)《科技日报》2003年10月9日记者刘仲华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这里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阿力克谢·阿比瑞克索夫(拥有俄国、美国国籍)、俄国莫斯科莱伯多夫物理研究所的维塔利·金兹伯格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安东尼·莱格特(拥有英国、美国国籍),以奖励他们在超导和超流理论方面的先驱性贡献。他们将平分总值1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超导和超流是存在于量子物理中的两种现象,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超导体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仪和物理实验中的微粒加速等。而对超流体的认识可加深我们对物质运动状态的研究。 在低温状态下,一些金属可以毫无电阻地导电,这就是超导现象。超导体还有一种特性,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排斥磁力线。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会产生强磁场,磁场产生的热量会破坏超导性。在物质变成超导的同时,它也会变成完全的反磁性。那些完全排斥磁力线的超导体被称为第一类超导体,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理论的基础是电子对的有序排列。但这理论对结识超导体这种技术上十分重要的物质是不充分的。而第二类超导体可以让超导性和磁性同时存在,即让超导体的反磁性消失,这样在高磁场的地方超导仍能存在。阿比瑞克索夫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他的理论基点来自于金兹伯格等人先前创立的关于第一类超导体的理论,事实证明该理论同样可应用到第二类超导体领域。虽然这些理论都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们对超导新材料的迅速开发仍有重要意义。今天,在更高温度和更强磁场的条件下,人们仍可以制造出超导体。 氦是目前人们知道的即使在绝对零度也不能被冻结成固体的惟一物质。在极低温度下,液态氦的粘性会消失,它在任何东西上流动都没有阻力,甚至可以垂直的爬上容器的壁,其传热系数比铜还好。科学家把这种没有阻力的流动叫作超流。超流现象早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莱格特才发现,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对与超导体中金属的电子对结构相似。他的理论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氦原子是如何互动的和如何进入超流这种有序状态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则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有秩又如何演变为紊乱无序的,这是经典物理学的难题之一。因为只有氦才能允许从事接近绝对零度的研究,所以,它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变得非常重要。 阿力克谢·
阿比瑞克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为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维塔利·金兹伯格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在莫斯科的莱伯多夫物理研究所工作。安东尼·莱格特1936年生于伦敦,现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他们将平分总值1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人民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青年诺贝尔奖得主科研选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 呼伦贝尔学院第三届数学建模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医保体系不值得中国借鉴
-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2005
- 诺贝尔物理学历年得主
-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呼伦贝尔考察行纪
- 贝尔金融股票T+0交易平台操作手法
- on-boarding+document+list-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漆油(上海)有限公司
-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及石墨烯化学试题
- 热点: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研究
- 呼伦贝尔蒙古语地名及英译初探
- 呼伦贝尔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 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漆油(广州)有限公司
- 郑州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企业制度
- 2009—2010年度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逸夫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试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