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2-06-16 11:58:3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呼伦贝尔考察行纪“信息化中国东北”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获取丰富的照片、录像等第一手资料,并搜集图书,了解地方风情,增加感性材料,更好地完成该项课题。2003年7月至8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及相关单位分三路分别对中俄西段和东段边界进行了考察,都取得了圆满成功。7月17日至23日,担负着西段边界考察任务的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刘厚生教授等一行三人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海拉尔区、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所在地加格达奇区进行了考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7月17日下午到达哈尔滨,当晚乘火车向着此行的第一站——满洲里出发,我们的考察活动开始了。火车沿着滨洲(哈尔滨——满洲里)铁路前进。这条铁路是晚清时期沙皇俄国侵华的产物。19世纪,沙俄侵略扩张野心勃勃。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贝加尔湖地方时,下一步这条铁路是绕黑龙江北岸到海参崴,还是通过中国东北到海参崴,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中国可以缩短路程570英里,再从哈尔滨往南到大连、旅顺,就获得了一个不冻港。因此这条铁路对于宿怀扩张野心的沙俄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了。于是沙俄政府便于1896年乘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之机,要求李鸿章去参加贺典。李鸿章到达后与俄国政府签定了《中俄密约》,允许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至海参崴。这条铁路于1897年正式开工,1902年临时通车,1903年全线竣工,正式交付运营。这条铁路在《中俄密约》中叫做“大清东省铁路”,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中东铁路”,最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主权才被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一路上列车穿过雄峻巍峨的大兴安岭,次日清晨又行驶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草原上。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草原上偶见一些羊群,耳畔传来车厢里播放的歌手滕格尔悠扬的歌曲《蒙古人》和着粗犷奔放的马头琴,真是荡气回肠,令人心旷神怡,好惬意呀!但遗憾的是,往年这里风调雨顺,草原上的草生长旺盛,草深的地方有没膝深。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之象。但今年赶上干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不少地方的草都枯黄甚至干死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程,18日上午,我们到达满洲里车站。这座车站位于滨洲铁路西端的终点,与俄罗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这里与后贝加尔斯克站相距仅9.2公里。满洲里地处交通要道,东经哈尔滨通向全国,西向后贝加尔斯克通向俄罗斯和欧洲。满洲里车站有与其他车站明显不同的特点,即有站舍南侧的标准轨(1435毫米)和站舍北侧的宽轨(1520毫米)两个横列式站场。由于中国铁路是标准轨,俄罗斯铁路是宽轨,为使国际联运迅速进行换装,所以满洲里站设有宽轨。10
满洲里市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东临新巴尔虎左旗,西南与新巴尔虎右旗相连,南濒呼伦湖,西北与俄罗斯水陆接壤,是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准地级市,也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口岸城市,为中俄陆路通商口岸,被誉为“亚洲之窗”。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满洲里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它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满洲里从1901年建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以前,这里是牧民的理想牧地。它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上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是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当时,位于现今的市北区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霍勒金”是蒙古语,意为“旺盛”,“布拉格”为“泉”,合称意为“旺盛的泉水”。后来这一称谓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1901—1902年东清铁路在霍勒金布拉格地区建成车站后,便定站名为“满洲里”。“满洲”是指“满洲族”,即今满族,也是满洲族的发祥地——今东北地区的代称。因为当时此车站是从俄国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一站,所以定名为“满洲站”,意为“从此处便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了”。俄语把“满洲”译为“满洲里亚”,当把这个俄语音译转写成汉语时,便去掉了发音很轻的尾音“亚”,而成为“满洲里”。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车站的名称代替了古老的名称“霍勒金布拉格”,而成为这座边城的名称沿用至今。满洲里在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曾为革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1919年,满洲里的铁路工人在白俄匪帮的包围中,毅然参加了中东铁路全线大罢工,有力地支援了苏俄红军歼灭高尔察克匪帮的战役。1920年—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共东北党组织在满洲里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护送往来中苏两国的同志越境。1932年9月,满洲里地区的爱国军民在苏炳文将军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九·二七”抗日行动,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满洲里市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满洲里以铁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漫步满洲里街头,感觉到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很有特色:城市很干净,街道很整洁,建筑虽然不很高,但别有风格。徐徐微风吹来,就像身处海滨城市一般。路上行人很少,车也不多,使得这个城市显得幽静有序,给人一种舒适感和开阔感。此时,偏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可喜的是,这给长期缺少雨水的作物带来了福音,我们为给这里带来甘霖而感到欣慰。此后我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降雨,真是凑巧!我们登上位于火车站西侧的天桥,极目远眺,只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和丘陵把这座边城紧紧拥抱在怀中;向西望去,可以看到俄罗斯境内后贝加尔斯克的白色房屋,也可以看到西北方宝石山上巍然屹立的我边防哨所和瞭望塔。10
在市北区的一处中俄贸易交流场所,我们见到不少俄罗斯人到这里挑选商品,一个个都很忙碌,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离开这里,我们来到位于市北区东侧的苏军烈士公园。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解放了满洲里,为了纪念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同年11月修建了纪念塔和烈士公墓。红军烈士纪念塔位于园内正中,高17.19米,顶端装饰一个巨大的铜质五星。整个塔身由凿磨平整的花岗岩筑成,底座的三面簇堆着铁青色碎石,更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塔身正中一块方石上用俄文刻着“光荣永远属于为苏联荣誉与胜利而牺牲的英雄们”。在其上端镶嵌着一面高擎旗帜前进的红军形象的浮雕。塔身后刻着:“此处埋葬着为苏联的荣誉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塔身左右两侧镶嵌着苏联红军英勇作战的浮雕,以及56名各级军官和战士的名字。烈士公墓位于公园南侧,公墓内立有两米高的墓碑和四组铜板覆盖的烈士墓。墓碑正中镌刻着:“此处安葬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牺牲的英雄,祖国永远不忘你们的功勋。”碑后刻着:“于1945年8月9日至19日红军与日作战阵殁勇士纪念碑。”四组烈士墓的铜板上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字。下午,我们乘出租车前往目前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国门。国门位于中俄边境线上,通往俄罗斯的铁路从此处穿过。在边境线两侧,中俄两国各修建了一座雄伟高大的国门。中国方面用白色花岗岩修砌而成,最上端悬挂着庄严的巨大国徽,下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熠熠夺目,庄严肃穆。而俄方的国门样式近似,但装饰得比较简陋些,显得较为破旧。苏联解体前,上方嵌有“CCCP”四个俄语大写字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现在这四个字母已荡然无存。国门的旁边立着中俄界碑。界碑位于半米高的深灰色花岗岩底座上,碑高1米有余。上端镶嵌着鲜艳的国徽,下面是“中国”两个鲜红的大字,再下面是序号“41”及设立时间“1993”。界碑后面就是中俄两国各自设立的网线,中间相距20米左右,为共管地带。我们登上国门,极目四望,中俄两国附近的景色尽收眼底。俄罗斯境内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偶见几个村庄和车辆来往,人烟较为稀少。国门的上面是一个小型展览室,墙上贴着国门的简介和毛泽东、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这里的照片,展现着这里独特的风采。这里同时还是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组建于1956年,它担负着对出入满洲里口岸的中外籍人士和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载运物品的检查和监护任务。1990年9月24日,来此视察的江泽民同志为全体官兵题写了“国门卫士”四个大字,这是对边防战士守卫祖国边疆立下的丰功伟绩的极大肯定和赞扬。正是他们的日夜站岗放哨,才换来了边疆的安宁,他们真不愧是“最可爱的人”。此时我们正好遇上一列俄罗斯的货车从国门通过驶向俄罗斯。在这里,他们停车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检查,然后徐徐开往俄罗斯境内,并接受他们方面的检查。10
下了国门,我们又参观了附近的中国共产党满洲里秘密交通线旧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冲破东北军阀对中苏边界的封锁,于1923年利用滨洲铁路建立了临时交通线,多次完成了护送革命同志出入中苏边界的任务。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召开前,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罗章龙等20余名代表,分批乘火车抵达满洲里,然后乘马车由中苏铁路交接处经过西伯利亚草原,到达今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之后,再登火车前行。东北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这座秘密交通站于1937年4月被日本特务机关破坏。交通站从建立到终止的15年中,利用铁路和满洲里西部和北部边界草原地带,先后接送数百名同志出入中苏边界。其中包括当时我党的一些高级领导人,除上述几人外,还有李大钊、刘少奇、邓中夏、蔡和森、李维汉、许光达、伍修权等,以及部分越南、朝鲜同志。这座交通站在中共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国门回来,我们逛了几个国际贸易市场,但很少见到俄罗斯人,几乎都是中国人,可能是由于今年“非典”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缘故。下午四五点钟,我们在一家餐馆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涮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价值又低廉,吃得很好。内蒙古水草丰美,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这里生长的蒙古山羊,素负盛名。但这里作为一个贸易城市,很少种植粮食和蔬菜,需要从外地输送。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处处体验到边疆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天黑得很晚,到晚上9点左右天才黑。当晚我们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店住宿,这是一户人家所开的。地方不是很大,但收拾得很是干净利索,价格也比较便宜,中午还在这儿吃了一顿店主做的家常便饭。他们态度很和善,让人感到很亲切,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从这个家庭可以折射出祖国边疆地区政通人和、人们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19日上午,我们又参观了位于市南区的两个烈士陵园——国德存烈士纪念碑和梁国柱烈士陵园。我们首先来到位于南区体育场西北角的国德存烈士纪念碑。国德存,中共党员,1930年6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调公安机关,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副股长等职。为开展祖国的登山运动,1956年他同中苏混合登山队征服了“冰山之王”——慕士塔格峰。1957年他又同国家登山队登上了“山中之王”贡嘎山顶峰,为祖国登山运动史创造了光辉的一页。他在1957年6月13日凯旋道中遇暴风雪,不幸牺牲,年仅26岁。他被国家体委授予“登山英雄”光荣称号。他的这种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0
之后我们又来到位于市南区东南部的一座绿树葱茏、花草繁茂的烈士陵园。这里共立着三座墓碑,长眠着梁国柱等三名烈士。梁国柱,1898年11月2日出生在山东省武城县。解放前因生活无路,被迫闯关东来到满洲里。1947年参加了我党组织的铁路换装工会,1949年被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满洲里市口岸管理局油脂科当了换油工。他平时工作积极,思想进步,爱护国家财产,责任心强,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1950年3月21日,满洲里刮起了四五级大风,正在换装航空汽油的梁国柱在距油槽车仅有两米远的地方工作着。突然电闸喷出火星,将他手提的油桶引燃。如果他这时抛下燃烧的油桶跑掉,完全可以保住个人的生命,但是马上就会引起油库里一列列油槽车起火爆炸,顿时会变成一片火海,人民的生命将会面临严重威胁,国家财产也要受到严重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梁国柱不顾身上的火焰,忍着烧伤的剧痛,提着熊熊燃烧的油桶飞快地跑开了。在场的工人们立刻赶来营救他,可是他大声疾呼:“别管我,快救油库!”后来火被扑灭了,而梁国柱却由于烧伤严重,经抢救无效,于翌日凌晨3时不幸牺牲了。梁国柱牺牲后,党和政府追认他为正式党员,授予“模范党员”称号,并号召人民群众学习他的献身精神,同时为他修建了坟墓,作为永久纪念。但令我们痛心的是,这个陵园由于缺少维护,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碑文根本无法辨认,周围的水泥石柱损坏严重。我们在此呼吁有关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对陵园加以维护,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烈士们。另外,我们还发现这里北区和南区的发展差别特别大。北区是满洲里市的行政中心区和商业繁华区,建设得很是漂亮;而南区由于多是铁路职工住宅区,显得比较萧条,与北区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在南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普遍较低,一些人误认为我们是哪里来的记者,纷纷请求我们向有关部分反映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向有关部门呼吁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应的生活保障。参观完烈士墓后,我们乘火车离开了满洲里,向着第二站——牙克石驶去,经过4个小时左右的行程,中午时分到达。牙克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端,位于滨洲、牙林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内地通往林区和海拉尔、满洲里市的交通枢纽。它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新兴的城市,东接嫩江流域,西连呼伦贝尔草原,南临扎兰屯市,北抵额尔古纳左旗,是国家重要林区之一。牙克石市自然资源丰富,仅以森林为例,有天然林地17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亿立方米,兴安落叶松占60%以上,还有山杨、蒙古柞等10余种树木。随着森林资源的开发,这里成为大兴安岭的门户,被誉为“林城”。“牙克石”一词系满语,意为“要塞”,史称“扎敦昂昂”、“雅克萨”等。清初是索伦旗游牧、狩猎的地方,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在此设立驿站。1901年中东铁路西线通车,设牙克石停车站。1950年设立喜桂图旗(“喜桂图”是蒙语,意为“森林”),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旗建市(县级)。跟环境优美的满洲里相比,牙克石的城区环境就显得比较差一些。街道不太干净整洁,一些路段正在扩宽,建筑物没有什么特色,整个城市显得比较破旧。市区人口比满洲里要多,总体上比满洲里要繁华一些。在牙克石,我们主要参观了位于市区街边一个小花园里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参观完毕后,我们便于当天下午乘汽车返回海拉尔。10
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市的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呼伦贝尔市得名于境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和“贝尔湖”。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迁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公元1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自治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地区之时,蒙古诸部也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悄然兴起。公元8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以来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特性的民族——蒙古族。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这里被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年—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尔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正式成立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10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1958年6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区管辖。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呼伦贝尔市作为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的夏末秋初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时候,这里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语,意为“游艺”,有籍可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在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当举行“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奖功罚罪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单项的射箭、赛马或摔跤比赛,以后逐渐形成了男子三项“那达慕”的固定形式。解放后“那达慕”大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发展,除了传统的三项比赛外,又增加了文艺演出、物资交流、表彰劳模等内容。这一天,男女老少牧民穿上节日的盛装,齐聚会场观看各种比赛、表演,熙熙攘攘,市场活跃,盛况空前。海拉尔城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以城区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至今已有近270年的历史。它地处大兴安岭西麓,东邻牙克石市,南接鄂温克族自治旗,西部与北部同陈巴尔虎旗相连。海拉尔地区历史积淀雄厚,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之一。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渔猎、畜牧业生产,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从20世纪20年代起,文物工作者在海拉尔西部、哈克镇等地发现多处细石器和古墓遗址,还出土有猛犸象头骨及其他古生物化石。20日一大早,我们便乘出租车出发去参观位于市区北部北山的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出了市区,汽车便开始沿着崎岖的山路上山。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这座要塞遗址。不巧的是我们来得太早了,还没有到开馆的时间,所以只能参观地上的部分,要参观地下工事,得等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由于我们还有其他考察任务,只好忍痛割爱了。这个工事位于北山山冈上,展览的地上部分面积不太大,只有数百平方米。进了展览馆大门,有一座用当年被炸弹轰炸的石块砌成的有七八米高的纪念碑,顶端是一部打开的书,上书“勿忘”两个血红的大字。这里有一个当年苏联红军轰炸后留下的大坑痕迹,还有日军当时使用过的瞭望塔、蓄水池,以及强迫来此建造工事的中国劳工的简陋窝棚旧址。这些历史遗迹见证着日本法西斯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1934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布“关东作战司令部589号命令”10
,在海拉尔北山、敖包山、西山、东山等地构筑由5处主阵地和4处辅助阵地组成的海拉尔要塞,1937年末完工。海拉尔要塞的性质为内陆防御,是中国东北4处要塞中最大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共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海拉尔要塞由日本关东军从中国内地抓来或骗来的数方面劳工修筑而成。海拉尔要塞以北山和敖包山为主,其中北山地下工事最为庞大和复杂。日本关东军独立混成80旅团战时地下司令部即设在这里。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攻破要塞,日军无条件投降。海拉尔要塞于199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被呼伦贝尔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选为盟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山冈上,遥想58年前,苏联和日本军队在此交战,一定是异常激烈。这里的山冈上至今还有不少当年苏军炸弹轰炸留下的弹坑痕迹,它们向世人展示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毁灭的必然性。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少灾难,他们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日本政府必须深刻反省自己的过去,尊重历史。同时,对于国人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百年中华沧桑史告诉人们,国家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尊严,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从心底发出呼唤:让历史告诉未来,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屈辱和灾难只留在过去!从海拉尔工事遗址返回市区,我们又参观了位于市区街心花园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下午,我们在一位曾在东北师大历史系进修过、在此任教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市区的日军海拉尔司令部旧址。这位老师是当地人,十分热情、质朴,还赠送了我们一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海拉尔风云录》,在他身上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我们参观的这所旧址位于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黄色的砖墙,窗框也刷着黄色油漆。这栋楼房目前被呼伦贝尔市农垦医院所占用,但保护得不够好,显得很破旧,周围杂草丛生。这座饱经沧桑的旧址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当年的屈辱史。离开了司令部旧址,我们游览了海拉尔市区。跟满洲里、牙克石相比,这里要繁华多了,市区环境清新优美。我们逛了几家市场,发现这里市场繁荣、物资供应十分丰富,并且物价稳定。可以推测,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在祖国边疆,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就像一朵艳丽的奇葩,展示着大兴安岭的风采。21日早晨,我们便乘火车离开海拉尔,向着鄂伦春自治旗的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镇前进。一整天在火车上度过,列车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前进的。一路上,风光宜人,到处都是莽莽林海,潺潺溪流,恰似一幅多彩的巨幅画卷,令人留恋忘返。当晚我们到达阿里河,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四周被群山包围,这里以其独领风骚的鄂伦春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嫩江西岸。西部与根河市和牙克石市接壤,南部与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连,东部与北部分别与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呼玛县相临。1951年,作为共和国最早的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鄂伦春自治旗诞生于诺敏河畔。这里地域辽阔,一半以上的土地被绿荫覆盖。青山逶迤,林海苍茫,奇珍遍布,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方宝地。10
22日上午,我们游览了著名的嘎仙洞旧墟。我们早上8时出发,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行程,就来到山脚下,汽车沿着山路前进。透过车窗,但见远处山峦叠嶂,奇峰挺拔;近处尽是茂密的森林,煦暖的阳光普照鲜花点点,风光旖旎,百景争秀。过了游览区的大门不久便来到位于山崖一侧的嘎仙洞旧墟。嘎仙洞游览区设在该山中部的中低山区,面积3783公顷。嘎仙洞,于1980年7月30日被考古发现,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洞南北长90余米,宽约20米,洞内西侧壁有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焘派大臣李敞等来祭祖时刻下的祝文,全文共19行,201字。字体自然古朴、雄壮豪放,是1500多年前保留下的原始档案,也是祖国北方边陲地区少见的中原之外的北魏摩岩石刻,具有珍贵的政治、历史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在嘎仙洞,我们遭遇了蚊虫的叮咬。这里的蚊子很多,且很是厉害,疯狂地向我们扑来,令我们防不胜防,结果还是全都“挂了彩”。这也使我突发奇想:当年的拓拔鲜卑人是不是因为无法忍受这里蚊虫的叮咬才离开大兴安岭向南迁到草原上去的呢?从嘎仙洞返回阿里河镇里,我们原计划参观鄂伦春博物馆。但是不巧的是,今天赶上这里停电,室内漆黑一片,无法参观,真是一大遗憾,只能看一下这座博物馆的外观了。该博物馆是一座二层楼房,但建设得很别致。馆前矗立着一座四五米高的鄂伦春族男子雕塑,取名为“森林骄子”。他头戴带翅的民族帽,骑着大马,手持弯弓,腰挎长箭,前面有一只猎狗引路,颇具有民族风情。按照计划,我们乘汽车离开阿里河。经过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行程,就到达此行的最后一站——加格达奇。加格达奇是全国著名的林区。森林是大兴安岭最雄厚的资源,这里可以称得上是绿色的王国,在绵绵不尽的群山上,长满了刚劲挺拔的兴安落叶松、四季长青的樟子松、婷婷玉立的白桦、耸入云天的山杨、西伯利亚冷杉等,多达上百种。全区有林地面积达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林木总蓄积5.87亿立方米,占黑龙江省总蓄积的26.6%,占全国总蓄积的7.8%。加格达奇是一个不太大的城市,尚比较繁华,但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一般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尤其令我们奇怪的是,这座素有“森林王国”之称的城市,道路两旁居然很少有树。中午时分,烈日曝晒,想找到避日的地方都很困难。在这里,我们游览了北山公园以及位于该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各个时期为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和建设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而立的,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后的一面10余米宽的石墙上刻着纪念文章。纪念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我们登上另一座小山峰,见到了另外一座更为壮观的纪念碑——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纪念碑高耸入云,上面嵌着铁道兵的巨大徽标。碑前有一个立在红色的花岗岩石座上高大的雄鹿雕塑,显得炯炯有神。碑后是一面10米左右宽的石墙。正面的两侧各有一个铁道兵开发建设的浮雕,中间是“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及“1964—1983”字样。背面刻着碑文:“10
一九六四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支援下,到一九八三年底共修建铁路七百九十二公里,桥梁一百二十四座,隧道十四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此碑立于1988年7月1日。望着眼前的纪念碑,我们不仅为当年开发和建设大兴安岭的勇士们的献身精神所钦佩、所感动,而这种献身精神正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大力弘扬的。当我们下山返回时又赶上一阵细雨。雨水伴随了我们一路,如今就要离开这里了,是不是天公以此来欢送我们呢。晚上我们在旅店服务员的推荐下来到附近一家有云南特色的“过桥米线”餐馆用餐,果然味道很好,且价格便宜。在祖国北疆还能品味到南国风味,充分体现了这里市场丰富、品种多样的特点。告别了加格达奇,当晚我们乘火车返回哈尔滨,23日上午到达,下午回到长春,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务。这次考察活动,历时5天,时间虽不长,但收获很大。第一,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照片和录像资料,这对于充实“信息化中国东北”工程所需的图像资料起了很大作用。第二,通过考察活动,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边疆风光的秀丽和民风的淳朴。第三,这次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形象化,为以后从事相关写作和研究提供大量鲜活生动的感性材料。第四,此次活动使我切身体会到边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它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好边疆问题,这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为驳斥一些在边疆问题上的种种错误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据,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因此,我为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感到荣幸,美丽的呼伦贝尔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
-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 青年诺贝尔奖得主科研选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 呼伦贝尔学院第三届数学建模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医保体系不值得中国借鉴
-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2005
- 诺贝尔物理学历年得主
-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贝尔金融股票T+0交易平台操作手法
- on-boarding+document+list-阿克苏诺贝尔太古漆油(上海)有限公司
- 超导与诺贝尔奖doc - 欢迎访问郑州大学
-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及石墨烯化学试题
- 热点: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奥苏贝尔教学模式的研究
- 呼伦贝尔蒙古语地名及英译初探
- 呼伦贝尔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