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0 KB
  • 2022-06-16 11:58:28 发布

2007—2010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200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二.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获此殊荣。   德国科学家HaraldzurHausen    法国科学家FrançoiseBarré-Sinoussi   法国科学家LucMontagnier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科学家分享该奖项。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zurHausen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两位科学家,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的FrançoiseBarré-Sinoussi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Luc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导致严重人类疾病的两类病毒的发现。     HaraldzurHausen一反传统教条,假定瘤原性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了宫颈癌——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他认识到,HPV-DNA能够存在于肿瘤非生长性状态中,而且应该能够通过对病毒DNA的特定搜寻发现。他发现,HPV是病毒的一种异质家族。只有一些HPV种类会导致癌症。他的发现引发了对HPV感染自然史的描述,以及对于HPV诱导致癌作用机制和抗HPV获得性预防疫苗发展的理解。     FrançoiseBarré-Sinoussi和LucMontagnier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产生分别在淋巴(来自在获得性免疫缺陷早期阶段带有增大淋巴结病人)和血液(来自晚期患者)中得到鉴别。根据这一病毒的形态、生化及免疫学特性,他们将它确定为第一个已知的人类慢病毒。HIV损伤免疫系统,因为病毒大量复制,对淋巴细胞造成损伤。这一发现对于当前的艾滋病生物学及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 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导致宫颈癌 与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观点不同,HaraldzurHausen假定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在宫颈癌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他假定,如果肿瘤细胞包含致癌病毒,那么就应该能将病毒DNA整合进它们的基因组。因此,通过搜寻病毒细胞的病毒DNA应该能够发现促进细胞增殖的HPV基因。HaraldzurHausen坚持这一想法,用10年多的时间搜寻了不同类型的HPV,因为只有部分的病毒DNA被整合进了宿主基因组,这一搜寻变得极为困难。他在宫颈癌活组织切片中发现了新型的HPV-DNA,从而在1983年发现了HPV16类型。1984年,他从宫颈癌患者克隆了HPV16和HPV18。HPV类型16和18持续地在世界范围内大约70%的宫颈癌活组织切片中发现。   发现HPV的重要性 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对全球公众卫生造成的负担是相当可观的。世界范围内超过5%的癌症是由这一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引起的。人类乳突淋瘤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因子, 50%至80%的人口遭受痛苦。在已知的100多种HPV类型中,大约40种会感染生殖道,15种令女性存在宫颈癌高风险。另外,HPV还存在于一些外阴癌、阴茎癌、口腔癌以及其它癌症中。99.7%的组织学上确证患宫颈癌的女性体内都能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每年感染了大约50万名女性。   HaraldzurHausen证实了HPV的新颖特性,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了乳突淋瘤病毒诱导性致癌的机制、病毒持续的诱病因素以及细胞转化。他使HPV16和18能被科学界获取。疫苗最终被研发出来,提供了≥95%的保护,免受高风险的HPV16和18的感染。疫苗还能够减少手术需求以及宫颈癌的全球负担。 HIV的发现     伴随着1981年医学界关于一种新型免疫缺陷症的不断报告,科学家对一种新致病体的搜寻也拉开了序幕。FrançoiseBarré-Sinoussi和LucMontagnier从一些患者体内分离并培养了淋巴腺细胞,这些患者具有该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早期特征——肿大的淋巴结。两位科学家探测了该逆转录酶的活性,这是逆转录病毒复制的直接标记。他们还发现了从被感染细胞中萌发出的逆转录病毒颗粒。进一步研究表明,分离出的病毒可以感染并杀死患病者和健康者的淋巴细胞,并与源自感染该病毒患者的抗体发生反应。两位科学家发现,与此前的人类致瘤性逆转录病毒相比,这种新型逆转录病毒(即现在众所周知的HIV)并不会引起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相反,该病毒需要细胞活化来进行复制和调控T淋巴细胞的细胞融合。由于T细胞是人类免疫防御所必需的,因此这一发现部分地解释了HIV是如何削弱免疫系统的。到1984年时,Barré-Sinoussi和Montagnier已经从通过性交感染的个体、血友病患者、母婴传播和输血患者体内,获得了这种新型人类逆转录病毒的几种隔离种群,当时他们认定该病毒是一种慢病毒。只要考虑到这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影响近1%人口的流行性感染,该成就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发现HIV的重要性 在HIV病毒发现后不久,几个研究小组就为证实HIV是导致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症(艾滋病,AIDS)的确定性原因,做出了贡献。Barré-Sinoussi和Montagnier的发现令快速克隆HIV-1基因组成为可能。在这一前提下,人们才有望确定HIV复制周期的重要细节,并弄清该病毒如何与宿主相互作用。更进一步,该发现令诊断被HIV感染病患和筛选血制品的方法不断更新,这已经限制了该流行病的散播。眼下,几类新型抗病毒药的空前发展也是对该病毒复制周期细节认识的结果。预防和治疗的结合,充分减少了该疾病的传播,并显著提升了受治患者的生命预期。同时,克隆HIV令研究它的起源和进化成为可能。该病毒可能是在20世纪,从西非的黑猩猩传递给人类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尚不清楚为何该疾病从1970年开始,会传播得如此肆虐。  对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确定,为了解HIV如何通过削弱淋巴细胞功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提供了信息。HIV通过不断地改变和在宿主淋巴细胞DNA中隐藏自身基因组,让人们将其从宿主中连根拔起变得十分困难,即便是在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后。然而,对这些独特的病毒宿主作用的更多了解,已经产生了一些能够带来未来疫苗发展和靶向病毒潜伏治疗方法新思路的结果。 HIV已经给全球带来了新的流行病。科学和医学界此前从未如此之快地发现、确定一种新病的起源,并给出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些被HIV感染的个体在接受成功的抗逆转录治疗后,其平均生命预期正在达到与未感染个体相近的水平。 HaraldzurHausen1936年生于德国,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名誉退休教授、前主席及科学主任。FrançoiseBarré-Sinoussi1947年生于法国,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博士,教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主任。LucMontagnier1932年生于法国,是法国巴黎大学病毒学博士,法国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名誉退休教授与主任。 据悉,HaraldzurHausen将独享一半奖金,另外两位法国科学家各分享四分之一。三.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Szostak)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杰克·绍斯塔克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们将同1961年在美国出生卡罗尔·格雷德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简介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布莱克  伊丽莎白·布莱克  卡萝尔·格雷德本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她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修完大学课程后,又于1975年拿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布莱克本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并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1990年开始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因学术成就卓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卡萝尔·格雷德  卡萝尔·格雷德 ,美国人。她于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格雷德曾在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7年起她开始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绍斯塔克,美国人。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目前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杰克·绍斯塔克    杰克·绍斯塔克杰克·绍斯塔克,美国人。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罗伯特·爱德华兹四.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而被授予该奖项。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松首先宣布获奖者的名字——罗伯特·爱德华兹。  汉松说,爱德华兹创立的体外受精技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即通过体外受精治疗多种不育症。  爱德华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的公布揭开了今年“诺贝尔周”的序幕。未来一周内,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将陆续揭晓。罗伯特·爱德华兹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G.Edwards),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生理学家,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1948年毕业于北威尔士大学农业和动物学专业;1955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动物基因研究生学位;1956年至1978年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1983年至1984年创立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研究会,并创办《人类生殖》杂志;2001年,由于在人类不育症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美国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因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独享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物简介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早在1950年,爱德华兹就认为IVF可以有助不育症的治疗。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并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试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细胞培养皿)中受精。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对爱德华兹的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将IVF进行改良,并将其与世界分享。   到目前为止,因为IVF而得以出生的人大约有四百万,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年,甚至有的已为人父母了。在罗伯特?爱德华兹的引领下,对IVF疗法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一门新医学领域也由此诞生。他的贡献代表着现代医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获奖争议  2010年10月4日,梵蒂冈猛烈抨击今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RobertEdwards),斥诺贝尔医学奖评审机构作出有关决定“不恰当”。  代表教廷响应医学道德问题的宗座生命学院院长鲍拉(IgnacioCarrascodePaula)周一向意大利通讯社ANSA指出:“我肯定选择爱德华兹为得主是完全不恰当。”鲍拉称:“没有爱德华兹,世上便没有售卖数以百万卵细胞的市场,也没有大量放满胚胎的冷冻库。”他续称:“在最好的情况下,那些胚胎会植入子宫内,但他们最有可能的下场却是遭弃置或死亡,这个问题要由新出炉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负责。”  不过,在鲍拉接受ANSA访问的文字记录中,鲍拉的谈话内容显然经大幅修改,语调温和。文字记录显示,爱德华兹获奖是令人理解,这位科学家不应受到低估;文字记录还强调,鲍拉是以个人名义发表意见。  教廷向来将体外受精视为不道德,因在有关过程中,有大量胚胎遭弃置。总部设于梵蒂冈的国际天主教健康照护联盟发表声明指,他们对爱德华兹获奖感到“惊愕”。人物小传  “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  爱德华兹二战后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1958年,爱德华兹进入英国医学研究院,开始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从1963年起,爱德华兹开始在剑桥大学供职,并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研发出体外受精技术。基于这一技术,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其成就可谓惊世骇俗。随着路易斯·布朗的健康成长,并为人妻、为人母,人们看到了体外受精技术的巨大贡献。“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没人愿意在伦理方面冒险。许多人对我说,那些孩子(试管婴儿)不会正常发育的。”罗伯特·爱德华兹许多年前曾对媒体说。http://wenku.baidu.com/view/a61e1d116c175f0e7cd1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