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2-06-16 11:58:2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内蒙古大学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之我见——关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免渡河镇的族际通婚调查报告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免渡河镇的族际通婚调查,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影响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因素。并在个案的基础上分析族际通婚的成因。关键词:族际通婚、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人类社会发展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的历史始终伴随着族际间、种族间的通婚。婚姻是由两个异性个体及其亲属组成家庭的前提,而家庭则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因此族际间通婚就意味着所涉及的社会关系除了这两个异性个体之外还包括各自所代表的族群文化和社会利益。当族际婚姻发生时,就意味着将一个异性成员纳入同族,因此,族际通婚不再是婚姻双方的私事,而是关乎各自族群利益与发展的公共事务。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除了蒙古族、汉族两个主体民族以外,还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维吾尔等多个民族。内蒙古的族际通婚率远低于全国水平,但内蒙古范围内各民族自身的族际通婚率,仍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的逐步上升趋势。内蒙古各民族之间通婚均有发生,汉族的族际婚姻数量最大,其他主要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回、满与汉族的通婚率较其他民族而言相对较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镇人口增多,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此,我及几名好友在2013年2月20日——22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免渡河镇,对路人以及街边店铺经行了简单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以下是我的针对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概述和总结。总共发放50张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张,其中有4人做了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的详细情况如下:有效的50张问卷中,有21张是族际通婚者,其中男性为12人,女性为9人。基本情况如下:女蒙——男汉的人数有7人,男蒙——女汉的人数有10人,男满——女汉的人数有1人,女满——男汉的人数有1人,男回——女汉的人数有1人,女回——男汉的人数有1人。教育程度:从未上过学的有1人为男性;小学毕业的有2人,一名为男性,一名为女性;初中毕业的有2人,一名为男性,一名为女性;高中毕业的有17人,10名为男性,7名为女性。被调查者的年龄段数据如下:31——40岁的人数为5人,其中男性1名,女性4名;40——59岁的人数为14人,9名为男性,5名为女性;60——79岁的人数为2名,全部为男性。其配偶的年龄段数据如下:31——40岁的男性有2名,女性有2名;40——59岁的男性有7名,女性有9名;60——79岁的女性有1名。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以上是21个族际通婚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是29个非族际通婚者的基本情况。非族际通婚者中有男性16名,女性13人;他们的教育情况如下:从未上过学的女性有2名;初中毕业的男性有3名,女性有1名;高中毕业的男性有6名,女性有4名;大学毕业的男性有7名,女性有7名。被调查者的年龄段数据如下:18——30岁的人有8个,男女各4个;30——49岁的人有8个,男女各4个;40——59岁的人有11个,有男性7名,女性4名;60——79岁的人有2个,男女各1个。关于族际通婚者的婚姻状况以及婚姻观的调查,有19名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婚姻是满意的,有2名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婚姻是不满意的。19名满意自己婚姻状况的被调查者对于族际通婚有一下看法。对于7名女蒙——男汉的族际通婚者来说,有5个人同意男蒙——女汉、女蒙——男汉的通婚模式;有1个人对于通婚持无所谓态度;有1个人同意女蒙——男汉的模式,对男蒙——女汉的模式持无所谓态度。对于8名男蒙——女汉的族际通婚者来说,有5个人同意男蒙——女汉、女蒙——男汉的模式;有1个人对男蒙——女汉的通婚模式非常同意,对女蒙——男汉的模式同意;有2个人对通婚持无所谓态度。1个回族姑娘和汉族小伙组成家庭,并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而且对于男蒙——女汉、女蒙——男汉的模式也表示同意,1个回族小伙和一个汉族姑娘组成家庭,但是对于男蒙——女汉、女蒙——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男汉的模式表示无所谓。2个满汉通婚者对于蒙汉的族际通婚模式表示无所谓。另外还有2名对自己婚姻不满意的族际通婚者表示对于蒙汉通婚很不赞成。而且在为孩子申报户口的问题,除了暂时说不上,大多数族际通婚者都更希望孩子可以申报少数民族户口。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中发现,只要是对自己婚姻还满意的族际通婚者都不反对孩子成为族际通婚者,而且觉得不同民族文化不会影响婚姻或对婚姻影响不大。不过,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还是会有因为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对生活稍有影响。在他们看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族际通婚的理由是“社会越来越开放”、“政策越来越好”、“不同民族交往增多”等。对个别被调查者还采取了访谈。33岁的韩维宇先生,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他说周围同年龄段的族际通婚者不是很多,但也有几个,而且生活的很好,不同民族的文化等差异对他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夫妻之间相互包容、体谅。就他自己来说,他的妻子是蒙古族,而且比他大2岁,他们有一个5岁大的儿子,一家三口生活的和睦快乐,妻子很有能力,而且很体贴很顾家,把工作家庭两方面维护的很好,很佩服他的妻子。他个人很支持族际通婚,他认为族际通婚不仅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沟通,而且还能在生活中懂得相互谦让与谅解。他认为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主要是语言不通,其实所有的因素都不足以成为影响婚姻状况的理由。只要相互真心、诚恳,相互包容、体谅,没有什么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之说。从韩先生的访谈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韩先生对于他的婚姻是相当满意的,而且对于族际通婚的态度是很肯定的支持。2003年结婚的一对男蒙女汉的夫妻,相恋3年以后结了婚。丈夫说:“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我们的态度都很坚决。为了这事我都失去了好多朋友。那时候,一有朋友到我家来,我父母就说我们的事情,还让我朋友劝我。我的朋友没有办法只好还劝我,我什么也听不进去,有时候脾气不好会把气氛弄得很僵。最后一有人劝我,我就直接说‘别说了,谁说我跟谁急。’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请我喝酒。我刚坐下没多久,他们就开始劝我了,我就对他们说‘你们今天是请我喝酒聊天的,咱们就继续,如果是为了劝我,那咱们改天再喝酒聊天吧,今天就到这儿。’就这样那段时间我失去了一些朋友。不过现在又好了。我朋友很佩服我,我想是因为我现在和她们家人的关系非常好了吧。其实这对于我来说很简单,你要用实际行动去做,不能说是光动动嘴皮子就行了的。结婚后我和我媳妇在外面租房子住,我经常会到她家里去看看,干干活,你想在城市里能有多少活要干?无非就是换换煤气这样的活重一些,能有多累?一点小事情!再加上我嘴甜,会关心人,会体贴人。她父母生病了,我会问哪里不舒服,感觉怎么样?很细致。有人出远门了,我会叮嘱多少遍。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所以他们家人现在对我是比较满意的。我们俩就是这样努力的。现在我们搬回我家和我父母一起住了,我媳妇和我妈现在也相处的很好了。她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一说她就会改,所以我们觉得没有什么难的,关键是你用不用心。”从这位被调查者来看,他对自己娶了一个汉媳妇是相当自豪的。不存在什么反对族际通婚,族际通婚会影响婚姻状况的想法。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发现,族际通婚的比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而且,族际通婚者的婚姻大多数都是很美满的。极少数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习惯等问题导致家庭破裂。美国教授戈登认为文化、社会意识、通婚、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行为的消除、价值观念和权力冲突的消除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方面,其中通婚作为民族融合七个重要方面之一。只有当两个民族集团在语言相通,有大量日常社会交往,价值观彼此认同,法律和权力分配方面基本平等,相互没有民族歧视和浅见的客观条件下,信仰和生活习惯等等达到相当的和谐和融合,大规模的民族通婚才有可能实现。从文化认同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市区汉族在相对数量上远胜于蒙古族,使语言流向发生了转移,语言趋势转向为蒙古族接受汉语文化教育,蒙汉双语教学反而逐渐减少到极小的比例。由于民族特性和民族政策,蒙族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于汉族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适应性普遍较强,价值观念趋于汉化。城市蒙族汉族杂居,缩短了两族接触的距离,使族际互动处于全面、充分、活跃的状态,在文化上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使得良民字之间的文化差异。民族偏见缩小,民族关系融洽。市区蒙汉两族除了体貌特征有一定的差别外,文化方面几乎达到融合。不仅仅是在市区,即使是在牧区的蒙古人也很少穿蒙古袍。所有市区蒙族人都会讲流利标准的汉语。从蒙族的民族性分析,蒙古族没有如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较强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城市蒙族的风俗习惯已经趋于汉族,饮食无重大禁忌,语言毫无障碍,婚丧嫁娶与汉族无异。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经过简短的分析后,有以下总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密切,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认同是相互的,个人认同群体的同时还存在是否被群体接纳的问题,什么情况个人和群体相互认同,什么情况个人和群体一方认同,一方认异,这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而与对民族分界的认识有关。有这样几种观点:同一种文化者属同一民族,相互认同者属同一民族,或拥有同一先祖的血统为同一民族等。根据情境论的主张,心理认同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如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没有完全统一的宗教,没有统一的文化,它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在儒家文化中,以“礼”为标准,所谓“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夏礼则夏之”,文化认同成为夷夏之别的边界(马戎,2004:149)。也有学者指出,对中国人而言,文化的特征是可变的,所以最终是二次的,而民族性的人种定义比什么都更为重要,“一个人只要有中国的血,就永远是中国人”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吉野耕作,2004,125页)。就目前我国的政策来看,事实上个人基本以血统来确定民族身份,因为子女的民族成份必须与父母双方或一方相同,只有养子女或继子女可以例外。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民族身份的确定有时与本人的认同是有距离的,就更不易被该民族群体真正接纳。认同的层次性不仅表现在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如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身份的认同,同样表现在群体对个人的认同方面。个人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血统等方面,表现的越地道、越纯粹,就越多地被该群体所认同,个人的族名和血统往往是认同的基础,其他则是认同程度的表现;语言是最易联结情感、建立认同的工具;个人虔诚的信仰和丰富的宗教学识会使其获得同教人的尊重和认同。对于外貌及文化差别较大的民族,个人的血统和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外在识别因素。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并不能取代浅层次的族名或血统认同,但建立在浅层次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认同会使个人更易得到族群的信赖和尊重。在内蒙古范围内的蒙古族汉化程度越来越高,以至于除了语言仍有不同之外,其他文化、风俗等,几乎和汉族无异。蒙古族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只是老一辈的蒙古族人会在家里悬挂成吉思汗的画像。所以对于蒙汉通婚的这种现象,大多数人持支持态度。内蒙古大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二生物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2
- 纽约时报杨振宁催生2013年物理学诺贝尔奖上帝粒子
- 呼伦贝尔疾病预防控制2007年第四期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启示(froebel'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 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百年回眸
- 2009年呼伦贝尔市查漏补种
- 规律与启示_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
- 上海到呼伦贝尔物流公司【专业直达】上海到呼伦贝尔货运公司
- 2007—2010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帕赫贝尔-pachelbel-卡农-(演奏最简版)钢琴曲谱
- 呼伦贝尔高校生态学实习教学优化研究
- 湖州市第一届╲〞诺贝尔杯╲〞八年级科学竞赛试题
-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证券投资理论
- 诺贝尔获奖情况的综述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呼伦贝尔市肉羊产业发展5种模式探究,农业经济学论文
- 针灸、推拿结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贝尔氏面瘫
- 谈莫言获诺贝尔奖对金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