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采百花酿成蜜 9页

  • 27.50 KB
  • 2022-06-16 12:40:51 发布

让学生自采百花酿成蜜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让学生自采百花酿成蜜——浅谈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推进,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还学于生”、“自主学习”的生本课堂才是最语文的课堂。这样的理念也预示教育的任务不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等来谈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自主学习方法让学自主性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推进,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工作的主体是学生,目标是让学生学到基础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些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逐步摆脱“满堂灌”、繁琐分析、高耗低效等顽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确实,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 ,即是有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智慧。教学发展到今天,最有效的“教”,应当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指导、引导、诱导。“还学于生”、“自主学习”的生本课堂才是最语文的课堂。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这个溢满芳香的课堂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中自主地摘取百花酿成属于自己的芳蜜呢?需要我们在深入的追问中探求清晰的答案。一、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下,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西方学者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长期来,我国教育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和人的地位问题往往重视不够。表现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于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强调教师“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教学论发展至今,教学已不是视学生为容器,由教师单项灌输的行为,甚至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授、受关系,而是“教师,教学生学”,一种应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理念。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不能成长,很多取决于会不会主动质疑,可见,在学习中提出疑问的重要性。《礼记· 学记》中,孔子就将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归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显然,这五个步骤,主要是从“学”的角度着眼的。它既是对学生学的过程的本质解释,也是教师因学施导的力之所向。宋朝的朱熹对此说得更透彻:“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统量而已。”(《朱子语类》卷一三)孟子也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赵景瑞老师说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个体,还要开发个体,发展个体,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开发,自己动起来。”顾明远先生也指出:“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其效果最好,质量最高。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之母,自主学习要比强迫学习的效率高出几倍、几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尽快形成。二、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的方法1.“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无论是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其中都有课堂氛围的功和过。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听课情绪,保持饱满的听课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思索、探究。而紧张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畏惧感,并且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因此让学生对该门课兴趣索然。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努力创造情境,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进而才会愿学、乐学、学好语文。教师应以平等的尊重、真诚的爱心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去打开学生知识的大门,使学生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关爱他们,鼓励他们,允许他们犯错,使学生感到安全、亲切,解除紧张感,砸开“心智的枷锁”,让他们在课堂中始终处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这样他们才敢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久而久之便能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如源源活水,不断进步。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用老师传授的方法独立求知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奥尔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不同的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而有所不同。比如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a.看标题,略知行文重点。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它往往是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起到统领概括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体现在题目上。所以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就能大致了解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要旨。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b.辨结构,了解文章大意。如《赵州桥》、《呼风唤雨的世纪》等文章一看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大致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c.读首尾,感悟文章意旨。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喜欢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如《颐和园》的第一段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而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收束和总结,所以许多作者把写作目的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放到结尾处。再如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专注读文本,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遇到生字运用形近字、形声字,加减偏旁的方法来记忆。或者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查字典或者问同桌。 教学,即教学生会学。教学如仅授予学生“鱼”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教会学生“打鱼”的本领,即教会学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他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进而成为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3.“路在孩子的脚下”——留足时间,给足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地学习,必须想方设法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沃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之路,还得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老师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探索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现的空间让给学生,使“让学”落实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参加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多些时间,多些空间,具体应该这么做:a.把朗读的时间空给学生。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最终会成为一种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生成对话,积淀语感,感悟情思,掌握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可采用听读、默读、品读、精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文本,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汲取文本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b.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思维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细心保护和诱发这些积极思维,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c.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要把握讲的时机、讲的内容、讲的时间,应该为学生留着时间,为他们搭建交际的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d.把倾听的空间送给学生。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让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想法之后,让这些想法和自己的体会形成交流和碰撞,并最终形成共鸣和共识,或在求同存异后成为再次阅读的动力和目标。4.“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迁移,自主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这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本节课内打好语文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能将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过来,并能延伸到课外去谋求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语文课堂是个开放的课堂,它能由一个点延伸出一个面,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拓展。课前的时候,我们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充分地自学,让学生运用已养成的自主学生的方法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意志力因素,通过自读自悟,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尽力解决解决问题,形成自学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抓住重点,在重点中突破,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学生在这种课前、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必然延伸到课后,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广大的语言大环境中继续自觉地学习、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真正做到应用迁移,真正能让学生时时自主学。自主学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真正走在发展的前面!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大花园中,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从教“书”中转变角色,变教“书”为教“学”,使教学行为都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事事退居第二,将采集知识甜蜜、学会自主酿蜜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真正让课堂走向生本。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定能够盛放百花,芳香四溢。参考文献:(1)庞围国著《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二期 (2)孙春成著《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出版社·2003年6月(3)龚春燕、付芝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二卷<学习指导>》·漓江出版社·2000年4月(4)顾明远著《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5)吴春兰,庄家来著《语文课中多途径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11期贴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