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1 KB
- 2022-06-16 12:11:4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屈原与爱国无关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中国人历史造假的传统很悠久,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胡乱写了个《屈原列传》。 王大思想家很推崇胡适,但是对他质疑屈原的存在与否,认为意义不大。因为屈原已经成了一个符号,真假已不重要。我们所要质疑的,是这个符号。 屈原这个符号很重要,已经重要到了要弄出一个端午节、吃粽子来使之具体化、固定化,以便于推广。屈原、端午、粽子,已经成了三位一体的系列产品。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这款原本以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品还吃出国际争端来了,韩国朋友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他们的非遗。这可急坏了中国的爱国小青年。为了强化端午粽子“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2008年开始,中国粽子的地位一举超过了包子、饺子,专门放1天假,让大家使劲吃,使劲纪念屈原。 为什么屈原那么重要?答案很简单:屈原是个爱国符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都被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灌输了这个符号意义。 屈原有资格做爱国系列产品的主打品牌吗?我认为:可以吃粽子,可以纪念屈原,但是,请不要称他为“爱国”,他与爱国无关。 在屈原部长、邓玉娇修脚工这两个湖北人中间,我认为后者才值得我们敬佩。 以下是王大思想家的启蒙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学术探讨。1,屈原爱的哪个国? 祖国?别扯了,什么叫祖国?少蒙我,说清楚点儿,说清时间、地点、目标。 屈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角色,楚国属于“亚非拉”。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当时的楚国,后来的湖北人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秦国,如今的陕西人及周边“自古就是我国(秦国)一部分”的那些人,吃粽子纪念屈原,就有点敌我不分、卖国主义了。 当年的齐、燕、赵、魏、韩这5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跟你没有关系的一个外国人,瞎纪念什么? 有人说了,我们不提倡狭隘的爱国主义,只要爱国,各国人民都可纪念。好,暂且放他们一马,不说国籍的事情。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2,抵抗与自杀,哪个是爱国? 敌人来了,自己去投江自杀就是爱国?如果投江自杀是爱国,那上吊、撞墙、吞金、抹脖子,甚至俯卧撑、躲猫猫……莫非主动结束生命的行为都叫爱国?或者说老百姓投江自杀不是爱国,有地位的人投江自杀就是爱国?自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然后去投江就是爱国,一个糊涂的人投江自杀就不是爱国?
有人说了,屈原一心抵抗秦国的侵略,可惜不被楚怀王重用,所以他本身就是个爱国主义者,与自杀无关。这个解释稍微上一点档次,但是却无法回避一个实用主义问题——投江自杀,就被树了爱国牌坊,那么,那些英勇抵抗秦军侵略的将士呢?如果屈原真的爱国,那你就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实在打击我方士气,起到了“楚奸”“卖楚贼”的作用。 我一向认为,秦朝的建立,是中国走向深渊的开始。秦朝高度集权的暴政,终结了春秋战国各国分立、人才辈出、思想争鸣的辉煌时代。如果屈原能阻止秦朝暴政的建立,那他就是当时各国人民及其后裔的救星,应该被我们世世代怀念。可惜他没有。3,是忠君,还是爱国? 爱国,先要搞清楚“国”是什么。 从社会学角度,国家可以看作山川土地、森林矿产、人群、政权的集合体。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屈原所在的楚国,肯定不属于人民。人民的国家是政权获得人民授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没有得到人民授权,那么,该国就不是人民的国,政权就不是人民的政权。 这个国家在大多数时候属于整个统治阶级,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国王之流的。 必然会有爱国小青年跳出来说:“你不应该拿现代思想去衡量一个古代人”,对此,我的回答是:“那么,你们就别拿一古代糟粕来糊弄我们这些现代人”。 屈原爱他的统治阶级,爱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那个暴力工具,其实最终是爱那个皇帝,即所谓忠君。那么,屈原为什么要爱皇帝,难道他是同性恋吗?当然不是。他爱皇帝是有理由的,这就要看下一个问题4,是爱既得利益,还是爱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用今天的名词说,他这个大夫,可不是医生doctor,而是部长minister。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还是其中的要员。 如果楚怀王的统治能够继续,屈原也不犯什么政治路线错误,也没有贪污行为(或者说贪污了,但没有被发现),也不出现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也不与统治阶级的其他成员发生太激烈的冲突,那么,他这个大夫,就可以长期过富裕快乐的幸福生活,他的子孙,也可以跟着楚怀王的子孙继续这样的生活。 可恨的秦军,让屈原的梦想破灭。如果秦军灭了楚国,那么,作为楚国的一个部长级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屈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即便投降了作为贰臣,也远没有现在风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当然要反抗秦军,这很正常,我很理解。屈部长的行为,表明了既得利益集团对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是多么渴望。但是硬说成爱国,就属于扯淡,因为他是爱自己的金钱地位财富,爱他所在的统治阶级。 所以,屈原是统治阶级的好榜样。统治阶级的成员,应当在家里供奉“屈部长”的画像,每天烧香祭拜。 至于被统治阶级,他们整天想的是推翻现在的统治阶级,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那时尚无民主思想),他们怎么能去热爱“屈部长”这个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阶级成员呢?5,投江实质:想当奴才当不了,含泪投江 在一个陕西农民导演的带领下,秦军喉叫着“大风,大风”
,逼近楚国首都。屈部长可能有点军事才能,他提出了自认为很管用、可以抵抗秦军的某些策略,但是,楚怀王不采纳,并且放逐了屈部长。三年放逐期间,屈部长整天都盼望圣上能想起自己,可是,直到后来楚怀王被囚死在秦国,也没盼到圣上回心转意。 想想以前,屈部长手下有一群奴才,他本人又是皇帝的奴才。回味着往日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屈部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眼看着这种“做稳了奴才”的时代要过去了,屈部长痛苦、懊恼,想来想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某一天,62岁的他,告别了自己妻妾成群的深宅大院,走过江边那些破旧房屋,身穿锦衣千金裘,很鄙视地看了看那些蓬头垢面的穷鬼,咕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当天是农历五月初五,黄历上写着:宜跳江,宜爱国。 于是,一个伟大的爱国符号诞生了,一个爱国牌坊成功地树立起来了。6,统治者为什么要宣传屈原? 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茬都要坚持的。为什么?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让广大老百姓去爱国呀。 皇帝自己号称“奉天承运”,但他们知道自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混蛋,从未得到人民授权,是不可能让老百姓去拥护的。所以他们想了个花招:先让草民爱国,然后在“爱国”二字前面加上“忠君”二字。如此以来,忠君就跟爱国混成一团了,甚至忠君成了爱国的前提。 为了让忠君爱国这一花招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谁呢?找来找去,瞄准屈原了。首先,此人能写点诗歌什么的,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第三,屈原是个好奴才,圣上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奴才。 要树立这么个榜样,不能让老百姓整天干巴巴地唱“学习屈部长好榜样”,还得有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人总也吃不饱,所以弄得节日都是吃。这就好办了,皇帝昭曰:再多吃一次,吃粽子,钦此。老百姓最朴实,听说可以借屈原来编造一个吃的理由,立刻就谢主龙恩,乐呵呵去包粽子了。 这个粽子可不简单,爱国是包装,屈原是商标,忠君才是目的。 粽子包了1000多年以后,屈部长这个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了。他们利用屈部长告诉人们: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进贡)。 此后1000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每天擦洗这个爱国牌坊,想方设法使其符号意义发扬光大。
屈原这个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可最后因国亡而投汨罗江而死。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不会在国家灭亡的危急关头含恨自尽,大丈夫应该振作起来,背负起复国的重任,即使不能复国,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应该投奔明主,发扬自己的抱负,对于屈原所效忠的楚怀王,不效亦可,这是屈原的愚忠!屈原是真的爱国,但他只能是思想的爱国,整天用诗句来表现自己的忠心,却不能把思想化为行动去救国,这是屈原的懦弱! 还有我们当今纪念屈原的方式,赛龙舟,俨然已成为一种游戏,似乎多的是乐趣,而忘了它的含义;向河里扔食物,说是喂鱼虾,这样鱼虾就不吃屈原了,这是个多么荒诞的做法啊,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活人因饥饿面临死亡,而我们不去救济他们,反而还拿好的食物浪费在河里,为了一个死人!这和我们平时的浪费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给它加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如果我们一定要纪念屈原所谓的“爱国”,只在心里纪念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他的诗写得好,我们完全可以欣赏他的诗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吗? 我是一个对放假没有多少概念的人。反正是“天生我材总有用,放与不放一个样”,所以,我真的对放假没有多少概念。 不小心网上看到“09放假安排”,有个“端午节”很刺眼,据说是我国唯一一个为纪念某个人的节日,这个人是2000多年前跳江自杀的一位封建士大夫,这个人的名字叫——屈原,貌似被国人习惯誉之为“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张一一先生不禁要眯一眯我老人家的丹凤眼皱一皱我老人家的卧蚕眉向天一问:这顶大帽子真的对屈原合适吗?在我国历史上,屈原真有这么重要吗? 爱国。屈原爱的是哪门子“国”?以历史的眼光看来,屈原爱的,不过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两地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爱省”罢了。又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卷首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楚王昏庸,秦国强盛,战乱纷纭,民不聊生,“周末七国之争,并入于秦”本当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屈原不知顺应天时,却执意要以一己之力螳臂挡车,妄图阻碍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这样一位不识时务的封建官僚,也能美其名曰“爱国”么?倘如是,那我们今天的陕西人将作何感想?当我们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分明已把岳飞和文天祥们纷纷赶下“民族英雄”的神坛后,也不知我们的屈原先生,还好不好意思独享他“爱国诗人”的荣光? 浪漫。有人说,在屈原的诗歌当中,充满对爱情的讴歌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真的好浪漫。然而,一个大老爷们却自比什么“美人”、一天到晚与花花草草搞在一起,身上总还点缀着些香茅之类物什,多少就显得有些张国荣先生和蔡康永先生般的娘娘腔了!不难看出,屈原这位当年还司职“侍奉内庭”的三闾大夫,在崇尚男风的战国时代,与楚王之间有些你侬我侬的不清不白,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今天的同性恋者们看来,屈原的诗歌确还是很有些浪漫主义色彩的,但他的死法未免就太不浪漫了,自己所托非人,感情上稍微遇到点不如意就远走高飞寻死觅活的,实在是可怜、可惜、可悲、可叹,绝不值得被顶礼膜拜,也不足以成为千古师表。 伟大。我一直很纳闷屈原为什么会被认为“伟大”。抛开他眼界狭小、意志薄弱的诸多致命缺点不说,屈原的诗歌,读起来也总是那样的稀松平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对名字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符号沾沾自喜,未免有些小气;“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在诗中经常自称“美人”等,对自己的仪表过份在意和渲染,未免又失之庸俗;至于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类句子,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肤浅得不能再肤浅,人生路漫漫,是个人都知道要不停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进步,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屈原赖以成名的这所谓“千古名句“,其实并没有多大意思,说了简直等于没说。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20多岁时便当上了“左徒”(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之类),其实他从政的能力就很值得怀疑,如果他没有那么好的出身,很难想象他年纪轻轻便可以青云直上官运亨通,也许正是由于他年轻时的春风得意和过于顺利,是以他的内心并不强大、抗压能力太弱,最后不得不消极地去选择一种并不光彩的死法。相对而言,较之于屈原这样一位只知道沾花惹草的纨绔子弟来说,那像陈楚生、宋祖德这样的“平民偶像”和“草根英雄”们,就更值得我们去拥护和爱戴了。 一言以蔽之,屈原虽也写过几首诗,但要说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未免就显得有些文过饰非言过其实了。而屈原作为我国“个人崇拜”的始作俑者,不能不说他没有给后人带来不少的副作用。杨丽娟父亲的难酬蹈海还历历在目,周杰伦歌迷的绝望自杀亦恍如昨天,凡我国人,如何能重新塑造个性、活出真我风采;亿万青少年,何时能学会独立思考、不再跟风盲从?这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课题。 那么,就先请尊重民意,从现实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把“端午节”无谓的三天假期调整给紧巴巴的“春节”,将屈原的雕像,推下高贵的神坛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