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60 KB
- 2022-06-16 12:11:4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9月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5期Sep.2009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11No.5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发微1,2张庆利(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大连116029)摘要:/太史公曰0是5史记6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曰;屈原评价;汉代楚辞学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339(2009)05-0434-05司马迁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是今见较早的屈其志0,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则纷如0。二是文意不好厘清。清人李景星5史记评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议6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2]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流逸之致。0他虽未直言/四转0为何,但从传赞可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悲其志0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智,不一而足。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见其为人0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令若是0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太史公曰0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自失矣0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这是从创格,是5左传6/君子曰0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结构层次上加以分析。但从文意上进行梳理,其前后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似有矛盾:既赞叹其/为人0,又责怪其行事,而二者本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因而对5史应相辅相成。对此,历代学者曾做出不同的解释。刘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内容的理解,不仅涉永济先生在作于1958年的5屈赋通笺6中以/故为跌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宕之词0说之:迁的历史观、人生观。战代之季,六国君相,争以养士相尚,而士之不得志于秦者,则去而之齐、之楚、之燕,甚而士之一不得志于本国者,则助他国以伐本国,如伍子胥之于楚,是也。屈子主合齐以抗秦,又尝使于齐,苟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原文如下:去而之齐,未必不见用。太史公所谓/以彼之材,太史公曰:余读5离骚6、5天问6、5招魂6、游诸侯,何国不容0也。按太史公此语,故为跌宕5哀郢6,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之词,故下文又曰:/读5鵩鸟赋6,同生死,轻去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就,又爽然自失矣。0盖以贾生吊屈文有/所贵圣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5鵩鸟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0,又有/历九州而相[1]赋6,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0之词。而鵩赋多道家言,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于同生死,轻去就之理,反复陈说,以自广其沉郁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一是其志未详。史迁既说/悲之情。屈子非不知此,特以宗臣之义,与国同休收稿日期:2009-04-23.作者简介:张庆利(1962)),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通讯作者:张庆利,Zhangshtc@163.com.
第11卷第5期张庆利: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发微435[6]戚,且其所学与所处,并异贾生,故不为耳。子长也。0有的认为是忠义不得施展的哀伤,如王治皞[3]读5鵩鸟赋6而自失以此。说:/屈、贾以忠义博雅之人,俱逢时得主后遭贬斥,不[6]615但刘先生未条理原文,细加论说,故致汤炳正先生得已而以虚文自见,此其志有足悲者。0李大明先辩难。生更直接地说:司马迁的/悲其志0,/就是-悲.屈原汤先生认为赞语自身的矛盾反映着史迁思想的复-以彼其材.而不为君王所用,就是-悲.屈原的不得[5]162-163杂性,而与5悲士不遇赋6的情感相通。在作于1962志0。年的53屈原列传4理惑6一文说,这段话对屈原生死去章学诚在5为谢司马撰楚词章句叙6中说:就问题的评价有三层意思:1)对屈原大志未遂,沉渊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而死的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故云/悲其志0;2)同意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贾谊的观点,认为以屈原的才智,应别逝他国,以求有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5春所建树,不当沉渊而死,故云/又怪0;3)以5鵩鸟赋6中秋6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同死生,轻去就0的道家观点作结,说明/去0与/就0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7]固不必过分执著,即/生0与/死0也不能绝对化,这是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两观点的补充,故云/又爽然自章氏综合前说,创为新意,以屈子之/志0为志洁行芳、[4]失0。孤怀独往。应该说比前人的理解又进了一步,然惜未他认为,司马迁对屈原虽深表同情,但却同意贾谊展开详加论说。的观点而责怪屈原应远逝他国,不应轻生沉渊。这一太史公明言/余读5离骚6、5天问6、5招魂6、5哀观点影响很大,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具有代表性。李郢6,悲其志0,因而其志意所在,必求之作品而方可得大明也认为,司马迁论屈原,/从-悲其志.到归本于道合理之释。家-同死生,轻去就.的思想,从思想意识看大致与贾在5离骚6中,诗人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5]谊同调0。但这样解释,就会产生下面的问题。来,自豪地叙写/内美0与/外修0,兴奋地描述内政与三是与传文有矛盾。主张司马迁完全同意贾谊的外交,伤感地指责/浩荡0的君王,愤怒地批判/贪婪0观点,便会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文中充满着作的党人,热烈地追求不悔的理想,低回地陈述心中的犹者对屈原/存君兴国0、/怀石自沉0的礼赞与称扬,传豫,毅然地宣布自己的死志。诗人将这些内容反复咏赞却满含着对屈原固守楚国、未游诸侯的不解与责难。叹,或委曲婉转,或高亢激越,因而全诗波澜起伏,并一对此,汤炳正先生在文中认为传文中评5离骚6的两段次次地将情感的波澜推向高潮。所以,司马迁在传文文字,即从/离骚者,犹离忧也0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中或称引刘安之文,或申述自己之意,说5离骚6/其文也0和从/虽放流0到/岂足福哉0两段,均为刘安5离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0,/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骚传6之语,而且为后人窜入,非史迁引入,因而不代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0。因而5离骚6之/志0是披香表史迁的观点。但是,除了上述第一段中/5国风6好戴芳的高洁之志,是勇于抗争的坚韧之志,是以死殉国色而不淫0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0一段班固、刘勰等的不悔之志。明称为刘安语外,第一段中的其他文字/5离骚6者,犹5天问6是一篇奇文,全诗以一/曰0字领起,在离忧也0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0以及第二段374句诗中,一连串提出了172个问题。诗人置身于文字,均于文献无征,史无旁证;而前者恰与史迁5报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和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流中,发出任安书6中的思想相为表里。了震撼天地、响彻古今的滔滔诘问:从宇宙未成的混沌今人又有不少论著涉及这些问题,但或没有明确状态,问到天地上下的各种现象;从神话传说中的人论证,或以汤先生之说为立论基础,因此这一问题没有物,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从洪荒久远的史事,问到得到根本的解决。楚国的现实和他自己的遭遇!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诸如宇宙本原、天体构成、神话传说、天命注定、兴亡治二乱、寿夭祸福,总之,诗人把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一切都调动起来,构成一个个穷之难尽、纷至什么是令司马迁悲伤动容的屈原之/志0?千百沓来的问题,林林总总,而又咄咄逼人。但正如林云铭年来,异解纷呈。有的认为是一种忠君伤谗的愿望,如所说:/滋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兴亡作骨。,,全为李晚芳说:/其慻慻君国,不忍遽死者,冀君之一悟,而自己抒胸中不平之恨耳!0可以说,5天问6之/志0是通鬻熊之血食可延;冀谗佞之一改,而高阳之苗裔不斩古贯今的探究求索,是顶天立地的孤独感受,是叩天问
43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年9月地的不平之鸣!由以上分析可见,屈原之/志0正是他贯穿于全部5招魂6在/巫阳0的招魂词中,历陈天地、四方之作品和整个人生的热爱故国的深厚感情、坚守高洁的险恶,极写楚国之美好,将深挚的感情寄托于铺排的描可贵气节和追求美政的斗争精神。而对这种感情的肆述之中。诗人写到天、地、四方均非久居之所:东方有意践踏、这种气节的不被理解和这种斗争的最终失败,千丈长人,专食鬼魂,十日代出,炎热无比;南方是蛮荒正是屈原的悲剧所在,是楚国的悲哀所在,也是太史公之地,生灵野蛮,荆棘丛生,凶兽纵横;西方流沙千里,的悲情所在。旷野无极,五谷不生,土地烂人;北方冰雪连绵,寒冷难耐;人间向往的天堂是天门九重,虎豹守关,神怪往来,三啄害下人;阴曹地府更是恐怖异常,妖魔怪兽穿行不已,头角锐利以人为食。只有楚国环境幽雅,五彩辉传赞中/怪0的主体是谁?/爽然自失0是何意?映,人盛物丰,安宁祥和。因而诗人热切地呼唤:/魂这是理解这段文字的又一关键之处。清何焯5义门读兮归来,返故居些!0这样看来,5招魂6之/志0是魂兮书记6曰:/赞又怪屈原以彼其材云云,即赋内历九州归来的热切呼唤,是固守宗国的铮铮誓言,是流观天下二句,谓贾生怪之也。爽然自失,亦谓贾生。0认为是的理性抉择。在客观上叙述贾谊的观点。而更多学者认为这是司马5哀郢6的作意虽有争论,但不管是王逸主张的迁的思想,是以赞同贾谊观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虽被放,心在楚国,,,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0之前引汤炳正、褚斌杰、李大明等先生的观点即为此例。作,还是汪瑗倡导的为秦将白起破郢而作,抒写悲愤忧从文意来看,/怪0的主体仍是史迁。/读5离伤之情则为历来学者所共认。诗人以被放逐离开故都骚6,,适长沙,,,观屈原,,及见,,又怪,,而漂流的路线为经,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纬,纵横交读5鵩鸟赋6,,又爽然自失矣0的主体均为/余0,是错地描写了自己辗转流徙的艰难经历、百姓离散相失司马迁,这样才文气通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渡湘的悲惨境遇、楚国谗人高进贤人远引的黑暗现实,抒发水时作5吊屈原赋6。赋中一方面同情屈原的遭遇,由了诗人去国怀乡的哀怨和国势日蹙的悲愤。那么5哀于生不逢时,在/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贤圣逆曳兮,郢6之/志0是顾念/旧乡0的拳拳忠心,是哀时悯乱的方正倒植0的黑暗现实中,屈原坚持高洁,/乃陨厥殷殷热肠,是/狐死首丘0的坚定信念!身0。对此,贾谊深表同情,因而他/敬吊先生0。另一值得注意的是,5离骚6、5招魂6、5哀郢6三篇作方面,他又不同意屈原最后的选择,不必宁赴湘流而固品的篇末都有一段/乱0辞。/乱0本是乐曲的尾声,在守楚国,赋篇最后的陈词便是表达这一思想:一者曰既楚辞中,这些乱辞往往归结全文,是全文内容的收束与无人理解自己,则可远逝他国;二者曰世风险恶,容不概括。5离骚6的乱辞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得圣贤在位;三者曰要懂得深潜高翔,要明哲保身,相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时而动。居!0开头一句就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绝望,无人理解贾谊以才能/超迁0,遭到高官勋贵的嫉恨谗害,的孤独、欲说还休的苦痛、美政难以实现的悲哀,最后际遇与屈原相同。他由自身之遭遇遥想屈原之处境,化为以死殉国、殉理想的不悔决心!5哀郢6的乱辞因而对屈原充满景仰与同情。但他生当汉世,政治上说:/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已然一统,思想上亦渐趋一致,战国时代的自由与解放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使他心向往之。因而他对屈原离尤殒身的劝阻,既是之?0在漂泊之地,他极目远眺,冀盼能够早日返回故对自己无咎被贬、怀才不遇的激愤之词,也有对政治多都,那里才是他实现理想、发挥才干的希望之地。尽管元、思想自由时代的向往之意。司马迁的遭遇与感慨他被谗受害,遭遇种种不公,但是他系怀国家的感情、与此相类,所以他对贾谊的个人观点是赞同的,这正是苏世独立的人格却始终不变!5招魂6的乱辞则从叙史迁责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述自己初春时节被逐南行写起,沿途的山川草木使他若是0的来由。眷恋不已,也使他感慨不已,为自己忠而被谤的不幸,/爽然自失0即茫然自失。为什么会茫然自失?为当时执政者苟且偷安的享乐,因此最后发出/魂兮/自失0的原因何在?汤炳正先生认为/是史迁也同意归来哀江南0的悲鸣!蒋骥说:/卒章-魂兮归来哀江贾生-同死生,轻去就.的论点而认为前面所说生死去南.乃作文本旨,余皆幻设耳。0这些/乱曰0之语虽很就问题也未免太绝对化了,故感到-自失.0,/它是代简短,却均为点睛之笔,深刻而充分地概括了全诗主表了史迁对屈原生死去就问题的个人看法0。但是一旨,点明了作者心志。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是,既然感到/自失0,修改或删除
第11卷第5期张庆利: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公曰0发微437也就可以了,何必使这种失误仍然存在并/藏之名山,在司马迁的思想意识中,生无理想,生亦何为?死传之后世0呢!于情于理显然难通。笔者认为,/自既警世,死不足惜!他生死观的核心是价值的轻重:失0的原因就在于读了5鵩鸟赋6,/自失0所指是自己/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0。因而在5史记6中,他既责怪屈原的态度。肯定/不轻于一死而能别有建树0的人,如伍子胥、魏5鵩鸟赋6之作,已是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之豹、彭越、季布、栾布等,又高度评价那些视死如归、后,/卑湿0的环境使他神意消散,/谪居0的处境更使/知死必勇0的人,如项羽、李广、荆轲等,赞美他们以他悲哀无限。因而,当/不祥0之/鵩鸟0飞入馆舍,/止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维护人格的尊严,来展示不屈服于坐隅0,自然使他产生了/寿不得长0的联想。于是的精神。因而他感到前面受贾谊感染而对屈原的责怪[8-10]他/为赋自广0,自我宽解,自我安慰,实际也是一种心是不适当的,所以在这里说自己/爽然自失0。灵的自我救赎。5鵩鸟赋6的主体是假托鵩鸟对自己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5屈原贾生列传6/太史所提问题的回答。贾谊的问题一是吉凶,二是迟速,归公曰0中反映了司马迁评屈思想中的一些变化,也展根结底是一个生死忧患的问题。鵩鸟的回答一是言万示了史迁反思的过程,但其基本思想并不矛盾。/爽物变化之道,二是言生死齐一之理,归根结底是一个然自失0一句,是对自己/怪屈原0思想的否定,是认为/遗世忘形0的问题。万物变化,既无穷无息,又相互其/失0。由此,可以认为司马迁在屈原本传中论屈的转化。无穷无息,因而无以尽言其极,也不必穷尽其思想是一致的,始终如一的,文中所记所论与5太史公极;相互转化,因而无以明断吉凶,也不必分清吉凶。自序6称/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5离骚6有之0的作人生各有不同,有的为利驱遣,有的为名奔忙,只有那传缘由、与5报任安书6中/盖文王拘而演5周易6,仲尼些摒弃了物欲、不羁于时空、超然于生死的/大人0、厄而作5春秋6,屈原放逐乃赋5离骚6,,,此人皆意/至人0、/真人0,才得到了人生的真谛。显然,贾谊立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0的思想也论的根本在道家思想。清人王伯海在5评注昭明文是一致的。由此,怀疑传中对刘安语的引用为后人窜选6中说:入、怀疑对5离骚6的评论亦为刘安语的窜入,也是没前半是见天道深远难知,世间生死得丧,皆有有根据的。定分,但未值其时,难以逆亲,私忧过计,总属无参考文献:益,安见鵩鸟定为不祥,此一自广法也。后半见生必有死,生不知其自来,死何妨听其自往,而以达[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03.人、大人、至人、真人、德人,博征众说,见皆能自外[2]李景星.5史记6评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87.形骸,不累生死,达观旷怀,与道消息,即鵩鸟为不[3]刘永济.屈赋通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13.祥,何足恐怖,又一自广法也。[4]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3:17-18.他是借老庄/一生死,齐得丧0的思想排遣内心的郁[5]李大明.汉楚辞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所以司马迁说5鵩鸟赋6是/同死生,轻去就0。既2004:106.然生死不过如此,何时得生何时赴死,自不必强求。死[6]杨燕起,赖长杨,陈可青.历代名家评5史记6[M].北京:生既可齐同,去就何足争辩!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求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15.原/以彼之材,游诸侯0不可。在史迁看来,贾谊的思[7]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想是矛盾的。从汉文帝三年(前177)贾谊作5吊屈原26.赋6,到汉文帝六年(前174)贾谊作5鵩鸟赋6,时移事[8]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变,贾谊的思想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再加上贾谊为此[9]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赋有/依托老庄,强为排遣0之意。所以,二赋所表现[10]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的思想自然不甚一致。如果说前者还有些愤激的话,育出版社,2005.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排解了。
43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年9月DetailedStudyon/GrandAstrologerSaid0inHistoricalRecords#BiographiesofQuYuanandJiaYi1,2ZHANGQing-li(1.CollegeofLiberalArt,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2.CollegeofLiberalArt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Grandastrologersaid0isthesymboliclanguagethatSimaQianevaluatedhistoriccharactersandeventsinhisHistoricalRecords.Peopleofacademiccirclestillargueaboutwhatthe/grandastrologersaid0inBiographiesofQuYuanandJiaYiinHistoricalRecords.AndhowtounderstandthewordsrelatedtohowtounderstandSimaQianpsattitudetowardsQuYuan.FromQuYuanpsworksandSimaQianpsthought,itcanbeseenthatSimaQianspokehighlyofQuanYuanpspa-triotismonhisnativecountry,stickingtonoblenessandpursuitofsubstantialgovernance.ThecommendationalsoreflectedthatSimaQianpscognitionofQuYuanwasalsoinfluencedbyJiaY.iButintheend,afterreflection,hestillaffirmedtheloftypatrioticspiritofQuYuan.Keywords:SimaQian;/grandastrologersaid0;evaluationQuYuanon;ChucistudyofHan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