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2-06-16 12:02:27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鄂温克旗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范围:高考模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睛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 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木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喰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牛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Z寒就是空Z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白然的纯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报人王芸生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 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张季莺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稳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到了王芸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公报》总编张季莺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动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傅作义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王芸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商花天酒地,脑满肠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晩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1948年门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杳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一卷,就濫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入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來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B.王芸牛善于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岀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C.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入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D.王芸牛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FI本》时抱憾而亡,FI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一段中国近现代史。5•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口本》的条件有哪些?请写出两条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6.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 (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 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有改动)6.下列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4分)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吋,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I口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屮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Z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冋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9.小说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钳鹿之战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钳鹿城①。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肌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罠,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掃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誠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钳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有删节)【注】①铠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疾引兵渡河•引:带领、率领B.故不如先斗秦赵■4:使……相斗 C.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举:全、尽D.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沈:通“沉”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矩鹿之战》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Z《离骚》”。这部巨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合称为“史学双璧”。B.《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史记》。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不体恤下情,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俟的军队,最后诸俟军队“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5分)(2)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表达的意思不同,本诗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15.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则O(《荀子.劝学》)(2)群贤毕至,o(王羲Z《兰亭集序》)(3)问君何能尔?o(陶渊明《饮酒》)(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 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兰在演唱《赤壁》主题歌时,以高亢、清澈的声咅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导演吴宇森称赞阿兰的歌声有如空谷足音,令人鼓舞激荡。••••B.教育专家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坐而论道,与会教师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不断与专家互动,收获颇丰。C.热比娅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推襟送抱,鼓动并支持新疆少数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D.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牛,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美国科学家梅洛希表示,假如该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约6.4公里、深约518米的大坑,将导致7级地震,引发浪高约21米的海啸。B.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C.屮石化去年净利润为716.97亿元,平均口赚2亿,研究屮石化利润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几乎与国内油价调价频率保持一致,只要油价调整次数多,中石化盈利增长就快。D.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如果书也是植物,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呢?o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的花,,,,便成了一木书。如果是好书,; 如果赖书,,但经不住时间的的煎熬。①书却是作者的心事②香味会有一些③花都是作者的灵魂④香味便挥Z不去⑤当然是字⑥花开在心事Z上B.①②④⑥③⑤A.⑤⑥①④②③ 19.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分)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关键词语:;;O四、作文(45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答案:1.【答案】D【解析】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來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2.【答案】D【解析】“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 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1.【答案】A【解析】B、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屮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2.【答案】D【解析】A项“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文中信息不充分。B项“委婉的笔调”有误,《看重庆,念中原》一文是直接对比揭露。C项“用-•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与原文含义不符。3.客观条件:①时局变化需要和报社的信任,王芸生负责主持专栏;②开始编撰工作时,恰逢清代历史档案公开,史料丰富。主观条件:③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有个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每点1分,共3分)4.①品德上,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文报国的品格,犀利敢言;②学养上,王芸生具备丰富的学识,对日本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③识见上,王芸生具有国际视野,能认清时代变化的主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思想进步。(每点1分,共3分)7•【答案】CE【解析】(A项守I口并不合理;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6.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屮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共计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7.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吋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吋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答出观点2分;每点分析各2分,共计6分。分析对两点、观点对即可给满分。答“不能 找到”亦可,但须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答案】C【解析】举:攻下、占领。7.【答案】C【解析】游刃有余出白《庄子》。8.【答案】C【解析】A项,这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项,这是宋义的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项,“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9.【答案】(1)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开心,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与之,省略1分;计事,议事1分;因,因此1分;以为,让一担任1分;顺句1分)(2)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补出主语上将军1分;恤,体恤1分;徇,顺从,曲从1分;否定判断句1分;顺句1分)【参考译文】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铠鹿城。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开心,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屈,号为卿子冠军。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钳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帯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拍击牛身上的虻虫不可以消灭毛里藏的叽虱。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Z机攻打他们;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吋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屮无存粮。楚王把全国兵力集屮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项羽早晨去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时就包I韦I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战斗,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打败了秦军,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这时,埜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钳鹿的诸侯军,没有敢放纵自己的军队的。到埜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城上观看。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的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在 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屮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6.【答案】AC(4分)【解析】A:两处“无赖”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喜爱的意思。C:“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也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7.【答案】(4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Z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美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8.(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少长咸集。(3)心远地自偏。(4)怎一个愁字了得。9.【答案】D【解析】A“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信或言论。B“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与句意不符。C推襟送抱:褒义词,比喻坦诚相见。襟抱:指心意。D杯水车薪: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10.【答案】A.【解析】B项搭配不当:意识不能培养,应删去〃和培养〃。C.“儿乎…”主语残缺。D.成分赘余:应删掉〃经常性的〃或〃频频〃。11.【答案】D12.【答案】士先秦演进21•写作(45分)一、材料的基本解读:题目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一)材料主体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動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 來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白己”与爱好、特氏、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髙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対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相比前两位嘉宾大口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二)材料要求: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対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岀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屮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白己的思考,表达白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3】选好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吋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一一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