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 KB
  • 2022-06-16 12:02:24 发布

诺贝尔 天火之谜整合课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天火之谜》与《诺贝尔》整合课教案一、疏通课文1.出示词语,读准字音钥匙纤(xiān)维无稽之谈拴住机械(xiè)怒发(fā)冲冠。2.理解词语:无稽之谈不足为奇欣喜若狂二.板块一:比较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交流《天火之谜》《诺贝尔》主要讲了什么?2.细心的同学,你有没有这两篇课文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谁发现了?都是写了一位科学家重要的发明。3.分段写段意,引出小标题(1)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给两篇课文分段,写段意,都做了吧?引导用四字词语概括《天火之谜》各段内容:雷暴可怕探究雷暴避开雷暴。(2)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你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起因。而探究雷暴就是事情的——经过。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结果你瞧,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是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板书)(3)《诺贝尔》这篇课文又是怎样的?那能不能麻烦你像老师这样,把段意也概括成小标题。同座位可以讨论讨论。(生讨论,师巡视)(4)集体交流授奖仪式,发明炸药,遗嘱设奖。(5)同学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诺贝尔最重要的发明——炸药,写了他设立的影响最深的奖——诺贝尔奖。都是紧紧围绕诺贝尔这个人来写,说明这篇课文就是侧重——写人。4.小结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小标题的学习方法,发现这两篇课文虽然都写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但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侧重—写事。一个侧重——写人。三.板块二:对比两文的开头1.这两篇课文的开头是不是也有所体现呢?(出示)这是两篇课文的开头。请同学们轻声读读《天火之谜》的开头。边读边想,这一段写出了什么?(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2.交流《天火之谜》写了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3.你从哪里看出来雷暴可怕的?(1)几十亿次。 这就是雷暴发生的——次数。(2)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所以它很可怕。这是讲它力量——大。(3)称呼:上帝的怒火,是雷神。你看,次数多,力量大外号可怕,凶,猛,写出了雷暴的可怕。为什么要在开头把雷暴写得如此可怕?(4)小结:你看,正是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才觉得害怕,所以富兰克林才决心解开这个谜团,说明雷暴可怕是事情的起因啊!4.看看《诺贝尔》的开头又写出了什么?(出示)(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1)说出了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时间。(2)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颁这个奖?为什么在这个地点举行这个盛会?因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3)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是什么句子啊?设问,自问自答(师生合作读)你看,突出了什么?(影响之大。这么一个全世界性的隆重大会,它有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因为谁?(诺贝尔)可见诺贝尔影响之大。5.(出示)同学们,两个开头,一个交待起因,一个写人的影响之大,它们同样是体现了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是不是?三、板块三: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惊险紧张1.我们来看一看课文的重点段。这两篇课文都写了一次惊险的实验。快速浏览,找到相应段落。2.《天火之谜》在哪?(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3.《诺贝尔》在哪里?(第八自然段)。(生读第八自然段)4.为什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觉得很担心、紧张?交流(因为他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实验的)。5.从课文,我们知道这两次实验都危及生命了,能不惊险吗?默读这一段,会读书的孩子能透过文字看到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生默读,师巡视)6.交流①预设一:我仿佛看见了诺贝尔紧张的眼神。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②预设二:我仿佛看见嘭的一响,实验室在烟雾中化为灰烬。③预设三:仿佛看见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近了!近了!火星正在一点点地靠近,5—4—3—2—1,扣人心弦哪!说得很好。两个“近了!”什么心情?(激动)。在他眼里,不仅是火星在接近炸药,还有成功越来越近了④预设四:我仿佛看到大地被炸药炸得震动起来。可见威力之大,可见——实验之危险。⑤预设五:我仿佛体会到了诺贝尔激动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盯着炸药不放。“怦怦直跳”,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害怕吗?是不是呢?那能不能说说原因?(因为他在做实验,他要关注的是实验的成功,而不是生命的危险。他是为民众着想,而不是为个人的生命着想。)小结:你看,“怦怦直跳”下面跟着的是“双眼仍然炸药不放”,假如是害怕,他的眼睛应该是闭着的,有可能会跑。他不但没有跑,反而是睁大眼睛,紧盯着。什么心情?(迫切的心情,迫切地看到——实验的成功)原来,课文是这样来描写实验的。(出示)一开始,亲自点燃,危险产生;双眼紧盯,危险越来越近。怦怦直跳,迫在眉睫。盯着不放,一触即发。最后,轰!危险之大。你看,作者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危险越来越大,而们的心也越来越紧张。你看,就是这样层层推进,写出了实验的危险。同学们,下面通过朗读来体现惊险的场面。好不好?7.朗读:同学们先自己读读。(1)(生自读)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感受感受。(男生读)(女生读)(2)要想读好这一段,有个标点符号很重要。发现了没?(感叹号)。有几处?四处。(3)两位学生比赛读,评一评,谁读得好。前面的“近了!”轻一点,后面的重一点,而后越来越重。体会到两个“近了!”语气变化。前一个稍微快一点。相对于第二个气氛越来越紧张,第二个更快一点。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可以吗?(4)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可以吗?(男女生合作读)真是惊心动魄。8..请你们再默读《天火之谜》,你眼前又出现了什么画面?(生默读,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的默读表现,推荐方法)(1)交流预设一: 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道很亮的闪电划下天空,然后出现了响亮的声音——轰。预设二: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的手在靠近铜钥匙。预设三: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我仿佛看到了雷暴的威力之大,我仿佛看到了麻绳上的纤维悬空竖了起来。预设四:我仿佛看到了乌云在风筝的上方。我仿佛看到了富兰克林的手一阵发麻。我仿佛看到他的手往后一收。我仿佛看到“轰”的一声炸雷,大雨哗啦啦地下下来。预设五: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被电到后直甩手。他脸上表情是痛苦,还是——欣喜。为什么?(因为他这个实验成功了)。(2)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从头理一理这个画面。你看(出示),一片乌云,然后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然后,刚才同学说的,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大自然的威力。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当富兰克林的手指靠近铜钥匙的时候——啪的一声,一阵发麻。(3)同学们,从这么多的“一”,你又体会到什么?(实验危险性很大,刚才还是一片乌云,转眼间——变成一道闪电。快如闪电。紧接着,一个——炸雷。迅雷不及掩耳。还没等你反应过来,雷暴已经“啪”的一声来到身边,一到火花出现在——眼前。最后手上一阵发麻,已经到手上了。这雷暴快不快?这情景险不险?真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啊!我们再把这种惊险通过朗读体现出来。(4)老师读“一片乌云”,这两组读“闪电”和“炸雷”,那两组读剩下的内容。(分组合作读)9.同学们,这两段描写。(出示)同样惊险,却各有不同。谁发现了?其中有一个是写天空气象,另一个虽然也很危险,但是都在写自己做实验。一个是注重场面描写,一个是注重人的神态语言描写。《诺贝尔》它重在突出了人的表现。而《天火之谜》是重在渲染雷暴怎样一步步到了人间,步步逼近,突出了事的发展。人的表现、事的发展,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生做笔记,师板书)你们看,我们这节课对比了题目、小标题、开头、重点段,通过四次对比,我们清楚了侧重写事的文章和侧重写人的文章,在选材和写法上,各有特点。四、课堂升华 1.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充分领略到了试验的危险,也感受到了科学家勇敢的精神,所以,同学们,(配乐出示科学家)当我们不再害怕上帝的怒火,请不要忘记做风筝实验的富兰克林;当我们不再为开山而犯愁时,请不要忘记冒死试验的诺贝尔;当我们在夜晚享受光明时,请不要忘记经过一千多次失败才成功的爱迪生。同样还有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出示)就让我们大声把这段话朗读出来,表达对这些,这么多科学家的敬意吧。齐读:在科学的道路上……2.这节课,我们还有一点作业。(出示)选择一位科学家,搜集资料,试着写个小传。你可以侧重写人,写人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侧重写事,抓住他的一项重要发明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