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9 MB
- 2022-06-16 12:01:3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草原问题已前所未有的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草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草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草原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草原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历史使命。内蒙古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横跨我国∥三北”即东北、华北和西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尤为重要。内蒙古牧区多为边境少数民族旗县,偏远落后,蒙古族牧民为主体,尽管内蒙古经济发展增速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牧区发展滞后的“三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牧区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而且对全国乃至全区在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上都将产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内蒙古牧区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牧区经济以及国民经济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乃至我国和世界闻名的草原,当前也面临草场大范围退化、沙化的生态危机,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主题,研究草原破坏的历史教训、成因、现状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及可行性,基于牧户层次对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利用实地调研获得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牧户收入、牧户牧业经营规模、牧草地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基于前面的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提出促进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应着重于让草原休养生息,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采用禁牧、休牧、草原封育实现可持续利用。游牧、划区轮牧是一种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在限制畜群数量规模条件下走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道路;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拓宽非牧关联产业;总结推广牧区群众在牧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好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合作牧场,提出在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中突出发挥劳动主体⋯~牧民的主导作用:实施草原生态奖补制度等系列草原保护政策;强化草原保护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实施合理的制度设置、惠民的政策覆盖与严格依法保护相结合,从而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目标。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IMII[1ll[IIIIIllllllllIIlUillIII\2136976GrasslanddegradationisseverelydevelopinginrecentyearsinChina,anditisaseriousproblemarisinginpublic.Grassland,forestyandoceanplaykeyrolesinclimatechangeandecologicalsecurityofChina.Thepositionandsignificanceofgrasslandisdeeplyconcemedbypeopleinthe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economybecomesanewchallengeglobly.PastureinInnerMongolia,whichisliesacrossNorth,NortheastandNorthweastofChina,isthelargestofthefivepasturesofthecountry.Itisalsowithecologicalecotoneandimportantdefenseareas.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developsrapidlyinrecetyears,buttheregionalumbalanceandslowerdevelopinginpastureareasaremainproblems.So,thehealthyandrapidlydevelopinginpastureisnotonlyrelatedwiththebalancebetweenurbanandcountrysideandotherdiffirentareas,butalsowiththeecologicalsecurity,bordlandstabilityandnationalreconciliationinChina.Til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astureareasinInnerMongoliawillaffectthesustainabilityofwholecountryinthefuture.PastureinHulunber,whichisfamousgrasslandinChinaandworld,facesdegradationanddesertificationinlargescalenow.ThispaperfocusonthepasturedevlopmentinHulunber,analyingthehistory,presentsituationandreasonsofpastureproblems,discussingthenecessaryand4
possibilityofpasturesustainability.Accordingtothesiteinvestigationandfarmersvisitingintheseareas,thesustainablestrategiesareputforwardthroughstatisticsmodelsonfarmers’scale,incomeandresourcesTheresultsarethefollowing:pastureutilizationundercontrolledgrazingandpasturefallowing,popularizingtheideasonrehabilitationofpastureecosystem;resitictionofanimalamountstobetterqualityandbenefits,apllyingnomadismandalternativegrazingindifferentblocks;promotionofexternalindus打iesofanimal)duction.:xtendingtheofexternalnduslesotanlmalproductionextendingthere—latedlt1..Qeconomicbranches;extensionthecoorperativemeadowsindiffirentfarmers,whichsummrizedfromlocalareasaspracticedexsamples;enlargingtheenthusiasmoffarmersduringtheconstruction;carryoutthepoliciesonecologicalsubsidyandpastureprotection;stentheningtheenforcementandsurpervisiononpastureprotection.Theaimsofabovemeasuresarerealizingthesustainabledevlopmentandharmonioussocietyofpasturesthroughreasonablesystemdesign,practicedpoliciesandstrictedprotectiontopastures.KEYWORDSHULUNBEIER,pastureanimalhusbandry,sustainabledevelopment5
目录导论⋯⋯⋯⋯⋯⋯⋯⋯⋯⋯⋯⋯⋯⋯⋯⋯⋯⋯⋯⋯⋯⋯⋯⋯⋯⋯⋯⋯⋯⋯⋯⋯⋯⋯⋯一l第一节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一、我国草原畜牧业及发展现状⋯⋯⋯⋯⋯⋯⋯⋯⋯⋯⋯⋯⋯⋯⋯⋯⋯⋯⋯⋯⋯⋯⋯⋯⋯⋯⋯⋯1二、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3三、本文研究的意义⋯⋯⋯⋯⋯⋯⋯⋯⋯⋯⋯⋯⋯⋯⋯⋯⋯⋯⋯⋯⋯⋯⋯⋯⋯⋯⋯⋯⋯⋯⋯⋯一3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及进展⋯⋯⋯⋯⋯⋯⋯⋯⋯⋯⋯⋯⋯⋯⋯⋯⋯⋯⋯⋯⋯.5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及定义⋯⋯⋯⋯⋯⋯⋯⋯⋯⋯⋯⋯⋯⋯⋯⋯⋯⋯⋯⋯⋯⋯⋯⋯⋯⋯⋯⋯⋯5二、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7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8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理论研究⋯⋯⋯⋯⋯⋯⋯⋯⋯⋯⋯⋯⋯⋯⋯.9一、相关概念⋯⋯⋯⋯⋯⋯⋯⋯⋯⋯⋯⋯⋯⋯⋯⋯⋯⋯⋯⋯⋯⋯⋯⋯⋯⋯⋯⋯⋯⋯⋯⋯⋯⋯⋯⋯9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9三、农(牧)民合作组织研究⋯⋯⋯⋯⋯⋯⋯⋯⋯⋯⋯⋯⋯⋯⋯⋯⋯⋯⋯⋯⋯⋯⋯⋯⋯⋯⋯⋯..13第四节研究内容和方法⋯⋯⋯⋯⋯⋯⋯⋯⋯⋯⋯⋯⋯⋯⋯⋯⋯⋯⋯⋯⋯⋯⋯⋯⋯⋯18一、研究内容⋯⋯⋯⋯⋯⋯⋯⋯⋯⋯⋯⋯⋯⋯⋯⋯⋯⋯⋯⋯⋯⋯⋯⋯⋯⋯⋯⋯⋯⋯⋯⋯⋯⋯⋯18二、研究方法⋯⋯⋯⋯⋯⋯⋯⋯⋯⋯⋯⋯⋯⋯⋯⋯⋯⋯⋯⋯⋯⋯⋯⋯⋯⋯⋯⋯⋯⋯⋯⋯⋯⋯⋯..19第一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状况⋯⋯⋯⋯⋯⋯⋯⋯⋯⋯⋯⋯⋯⋯⋯⋯⋯⋯⋯⋯⋯⋯20第一节呼伦贝尔畜牧业资源基本情况⋯⋯⋯⋯⋯⋯⋯⋯⋯⋯⋯⋯⋯⋯⋯⋯⋯⋯⋯⋯20一、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概况⋯⋯⋯⋯⋯⋯⋯⋯⋯⋯⋯⋯⋯⋯⋯⋯⋯⋯⋯⋯⋯⋯⋯⋯⋯⋯⋯一20二、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辨识⋯⋯⋯⋯⋯⋯⋯⋯⋯⋯⋯⋯⋯⋯⋯⋯⋯⋯⋯⋯⋯⋯⋯⋯⋯⋯⋯..23第二节呼伦贝尔畜牧业生产发展历程⋯⋯⋯⋯⋯⋯⋯⋯⋯⋯⋯⋯⋯⋯⋯⋯⋯⋯⋯⋯26一、民主改革时期⋯⋯⋯⋯⋯⋯⋯⋯⋯⋯⋯⋯⋯⋯⋯⋯⋯⋯⋯⋯⋯⋯⋯⋯⋯⋯⋯⋯⋯⋯⋯⋯⋯..26二、合作化与集体化⋯⋯⋯⋯⋯⋯⋯⋯⋯⋯⋯⋯⋯⋯⋯⋯⋯⋯⋯⋯⋯⋯⋯⋯⋯⋯⋯⋯⋯⋯⋯⋯..27三、家庭承包⋯⋯⋯⋯⋯⋯⋯⋯⋯⋯⋯⋯⋯⋯⋯⋯⋯⋯⋯⋯⋯⋯⋯⋯⋯⋯⋯⋯⋯⋯⋯⋯⋯⋯⋯..28第二章呼伦贝尔畜牧业典型案例调查⋯⋯⋯⋯⋯⋯⋯⋯⋯⋯⋯⋯⋯⋯⋯⋯⋯⋯⋯⋯⋯.29第一节呼伦贝尔牧户可持续发展调查⋯⋯⋯⋯⋯⋯⋯⋯⋯⋯⋯⋯⋯⋯⋯⋯⋯⋯⋯⋯29一、农牧业情况⋯⋯⋯⋯⋯⋯⋯⋯⋯⋯⋯⋯⋯⋯⋯⋯⋯⋯⋯⋯⋯⋯⋯⋯⋯⋯⋯⋯⋯⋯⋯⋯⋯⋯..30二、突如的环境问题三、水资源问题⋯⋯⋯⋯⋯⋯⋯⋯⋯⋯⋯⋯⋯⋯⋯⋯⋯⋯⋯⋯⋯⋯⋯⋯⋯⋯⋯⋯⋯⋯⋯⋯⋯⋯..32四、农牧民的生活状况⋯⋯⋯⋯⋯⋯⋯⋯⋯⋯⋯⋯⋯⋯⋯⋯⋯⋯⋯⋯⋯⋯⋯⋯⋯⋯⋯⋯⋯⋯⋯..346
五、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情况⋯⋯⋯⋯⋯⋯⋯⋯⋯⋯⋯⋯⋯⋯⋯⋯⋯⋯⋯⋯⋯⋯⋯⋯⋯⋯⋯⋯⋯..34第二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35一、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5二、畜牧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6三、草场退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36第三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37一、自然因素⋯⋯⋯⋯⋯⋯⋯⋯⋯⋯⋯⋯⋯⋯⋯⋯⋯⋯⋯⋯⋯⋯⋯⋯⋯⋯⋯⋯⋯⋯⋯⋯⋯⋯⋯..38二、人为因素⋯⋯⋯⋯⋯⋯⋯⋯⋯⋯⋯⋯⋯⋯⋯⋯⋯⋯⋯⋯⋯⋯⋯⋯⋯⋯⋯⋯⋯⋯⋯⋯⋯⋯⋯..39第三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4l第一节畜牧业生产的宏观判断⋯⋯⋯⋯⋯⋯⋯⋯⋯⋯⋯⋯⋯⋯⋯⋯⋯⋯⋯⋯⋯⋯⋯41一、优质畜产品严重缺乏,质量问题时有发生⋯⋯⋯⋯⋯⋯⋯⋯⋯⋯⋯⋯⋯⋯⋯⋯⋯⋯⋯⋯⋯..4l二、生态问题突出,养殖集中地区污染严重⋯⋯⋯⋯⋯⋯⋯⋯⋯⋯⋯⋯⋯⋯⋯⋯⋯⋯⋯⋯⋯⋯..42三、饲料原料供应不足,资源制约因素日趋突出⋯⋯⋯⋯⋯⋯⋯⋯⋯⋯⋯⋯⋯⋯⋯⋯⋯⋯⋯⋯..42四、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43五、组织管理体制是制约畜牧业继续增长的深层次原因⋯⋯⋯⋯⋯⋯⋯⋯⋯⋯⋯⋯⋯⋯⋯⋯⋯⋯44六、科技支撑体系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45七、畜牧业良种覆盖率不高,国内优质畜禽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45第二节定牧生产方式对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6一、畜牧业对草场的破坏⋯⋯⋯⋯⋯⋯⋯⋯⋯⋯⋯⋯⋯⋯⋯⋯⋯⋯⋯⋯⋯⋯⋯⋯⋯⋯⋯..I⋯⋯⋯46二、农业耕作对草场的破坏⋯⋯⋯⋯⋯⋯⋯⋯⋯⋯⋯⋯⋯⋯⋯⋯⋯⋯⋯⋯⋯⋯⋯⋯⋯⋯⋯⋯⋯..47三、草原外来人口的掠夺式经营⋯⋯⋯⋯⋯⋯⋯⋯⋯⋯⋯⋯⋯⋯⋯⋯⋯⋯⋯⋯⋯⋯⋯⋯⋯⋯⋯..47四、牧草产量下降、草场沙化和荒漠化⋯⋯⋯⋯⋯⋯⋯⋯⋯⋯⋯⋯⋯⋯⋯⋯⋯⋯⋯⋯⋯⋯⋯⋯..48第三节制度设计和牧民观念的影响⋯⋯⋯⋯⋯⋯⋯⋯⋯⋯⋯⋯⋯⋯⋯⋯⋯⋯⋯⋯⋯49一、双承包制度导致牧场资源退化⋯⋯⋯⋯⋯⋯⋯⋯⋯⋯⋯⋯⋯⋯⋯⋯⋯⋯⋯⋯⋯⋯⋯⋯⋯⋯..49二、牧场有偿流转制度导致资源的破坏⋯⋯⋯⋯⋯⋯⋯⋯⋯⋯⋯⋯⋯⋯⋯⋯⋯⋯⋯⋯⋯⋯⋯⋯..49三、粗放型经营导致草场资源的过度利用⋯⋯⋯⋯⋯⋯⋯⋯⋯⋯⋯⋯⋯⋯⋯⋯⋯⋯⋯⋯⋯⋯⋯..50四、牧民观念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0第四节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50一、草原滥垦⋯⋯⋯⋯⋯⋯⋯⋯⋯⋯⋯⋯⋯⋯⋯⋯⋯⋯⋯⋯⋯⋯⋯⋯⋯⋯⋯⋯⋯⋯⋯⋯⋯⋯⋯..50二、草原过度放牧⋯⋯⋯⋯⋯⋯⋯⋯⋯⋯⋯⋯⋯⋯⋯⋯⋯⋯⋯⋯⋯⋯⋯⋯⋯⋯⋯⋯⋯⋯⋯⋯⋯..51三、工业生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l第五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较弱⋯⋯⋯⋯⋯⋯⋯⋯⋯⋯⋯⋯⋯⋯⋯⋯⋯⋯⋯⋯⋯⋯527
一、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52二、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一⋯..52三、牧民医疗、养老、教育、就业困难⋯⋯⋯⋯⋯⋯⋯⋯⋯⋯⋯⋯⋯⋯⋯⋯⋯⋯⋯⋯⋯⋯⋯⋯,.53第四章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合作牧场⋯⋯⋯⋯⋯⋯⋯⋯⋯⋯⋯⋯⋯⋯⋯⋯.54第一节合作牧场的作用⋯⋯⋯⋯⋯⋯⋯⋯⋯⋯⋯⋯⋯⋯⋯⋯⋯⋯⋯⋯⋯⋯⋯⋯⋯⋯54一、提高了牧民的组织化程度⋯⋯⋯⋯⋯⋯⋯⋯⋯⋯⋯⋯⋯⋯⋯⋯⋯⋯⋯⋯⋯⋯⋯⋯⋯⋯⋯⋯..54二、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54三、保护了牧民的利益⋯⋯⋯⋯⋯⋯⋯⋯⋯⋯⋯⋯⋯⋯⋯⋯⋯⋯⋯⋯⋯⋯⋯⋯⋯⋯⋯⋯⋯⋯⋯..54四、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与牧户联系的桥梁⋯⋯⋯⋯⋯⋯⋯⋯⋯⋯⋯⋯⋯⋯⋯⋯⋯⋯⋯⋯,.55第二节合作牧场的建设方式⋯⋯⋯⋯⋯⋯⋯⋯⋯⋯⋯⋯⋯⋯⋯⋯⋯⋯⋯⋯⋯⋯⋯⋯55一、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6二、流转经营⋯⋯⋯⋯⋯⋯⋯⋯⋯⋯⋯⋯⋯⋯⋯⋯⋯⋯⋯⋯⋯⋯⋯⋯⋯⋯⋯⋯⋯⋯⋯⋯⋯⋯⋯..56三、以富带贫共同体模式⋯⋯⋯⋯⋯⋯⋯⋯⋯⋯⋯⋯⋯⋯⋯⋯⋯⋯⋯⋯⋯⋯⋯⋯⋯⋯⋯⋯⋯⋯..57四、现代家庭牧场⋯⋯⋯⋯⋯⋯⋯⋯⋯⋯⋯⋯⋯⋯⋯⋯⋯⋯⋯⋯⋯⋯⋯⋯⋯⋯⋯⋯⋯⋯⋯⋯⋯..57第三节新巴尔虎右旗合作牧场的建设实例⋯⋯⋯⋯⋯⋯⋯⋯⋯⋯⋯⋯⋯⋯⋯⋯⋯⋯58一、新巴尔虎右旗概况⋯⋯⋯⋯⋯⋯⋯⋯⋯⋯⋯⋯⋯⋯⋯⋯⋯⋯⋯⋯⋯⋯⋯⋯⋯⋯⋯⋯⋯⋯⋯..58二、牧区经营制度改革——“三改一建设”思想⋯⋯⋯⋯⋯⋯⋯⋯⋯⋯⋯⋯⋯⋯⋯⋯⋯⋯⋯⋯..59三、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创新模式⋯⋯⋯⋯⋯⋯⋯⋯⋯⋯⋯⋯⋯⋯⋯⋯⋯⋯⋯⋯⋯⋯⋯⋯⋯⋯⋯..6l四、新右旗新牧区建设实施策略⋯⋯⋯⋯⋯⋯⋯⋯⋯⋯⋯⋯⋯⋯⋯⋯⋯⋯⋯⋯⋯⋯⋯⋯⋯⋯⋯..64五、新右旗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69第四节陈巴尔虎旗奶牛合作牧场的建设实例⋯⋯⋯⋯⋯⋯⋯⋯⋯⋯⋯⋯⋯⋯⋯⋯⋯71一、陈巴尔虎旗概况⋯⋯⋯⋯⋯⋯⋯⋯⋯⋯⋯⋯⋯⋯⋯⋯⋯⋯⋯⋯⋯⋯⋯⋯⋯⋯⋯⋯⋯⋯⋯⋯..7l二、呼伦贝尔陈旗发展奶业的有利条件⋯⋯⋯⋯⋯⋯⋯⋯⋯⋯⋯⋯⋯⋯⋯.⋯⋯⋯⋯⋯⋯⋯⋯⋯.75三、呼伦贝尔陈旗发展奶业的不利条件⋯⋯⋯⋯⋯⋯⋯⋯⋯⋯⋯⋯⋯⋯⋯⋯⋯⋯⋯⋯⋯⋯⋯⋯..78四、建设内容和生产技术方案⋯⋯⋯⋯⋯⋯⋯⋯⋯⋯⋯⋯⋯⋯⋯⋯⋯⋯⋯⋯⋯⋯⋯⋯⋯⋯⋯⋯..80五、陈巴尔虎旗奶牛合作牧场建设经验⋯⋯⋯⋯⋯⋯⋯⋯⋯⋯⋯⋯⋯⋯⋯⋯⋯⋯⋯⋯⋯⋯⋯⋯..85第五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90第一节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90一、鼓励牧民建立合作组织,在技术、贸易、维权等方面合作⋯⋯⋯⋯⋯⋯⋯⋯⋯⋯⋯⋯⋯⋯⋯90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与基地的联接作用⋯⋯⋯⋯⋯⋯⋯⋯⋯⋯⋯⋯⋯⋯⋯⋯⋯⋯⋯⋯..92三、构建畜产品交易平台⋯⋯⋯⋯⋯⋯⋯⋯⋯⋯⋯⋯⋯⋯⋯⋯⋯⋯⋯⋯⋯⋯⋯⋯⋯⋯⋯⋯⋯⋯一94第二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产业⋯⋯⋯⋯⋯⋯⋯⋯⋯⋯⋯⋯⋯⋯⋯⋯⋯⋯⋯⋯958
一、建立统一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95二、树立“呼伦贝尔绿色草原畜牧业”品牌⋯⋯⋯⋯⋯⋯⋯⋯⋯⋯⋯⋯⋯⋯⋯⋯⋯⋯⋯⋯⋯⋯..95第三节实施草原生态依法保护的政策⋯⋯⋯⋯⋯⋯⋯⋯⋯⋯⋯⋯⋯⋯⋯⋯⋯⋯⋯⋯95一、加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95二、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机制⋯⋯⋯⋯⋯⋯⋯⋯⋯⋯⋯⋯⋯⋯⋯⋯⋯⋯⋯⋯⋯⋯⋯⋯⋯⋯⋯⋯一96三、加强和健全草原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草原依法监督管理⋯⋯⋯⋯⋯⋯⋯⋯⋯⋯⋯96四、落实补奖励政策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等问题⋯⋯⋯⋯⋯⋯⋯⋯⋯⋯⋯⋯⋯⋯⋯⋯⋯⋯⋯⋯⋯..98五、草原监测及草畜平衡核定问题⋯⋯⋯⋯⋯⋯⋯⋯⋯⋯⋯⋯⋯⋯⋯⋯⋯⋯⋯⋯⋯⋯⋯⋯⋯⋯..99第四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99一、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99二、建立健全牧区社会综合发展的保障制度和政策⋯⋯⋯⋯⋯⋯⋯⋯⋯⋯⋯⋯⋯⋯⋯⋯⋯⋯⋯103第五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建设战略实施步骤⋯⋯⋯⋯⋯⋯⋯⋯⋯⋯⋯⋯⋯⋯⋯⋯⋯.105一、产业布局战略调整⋯⋯⋯⋯⋯⋯⋯⋯⋯⋯⋯⋯⋯⋯⋯⋯⋯⋯⋯⋯⋯⋯⋯⋯⋯⋯⋯⋯⋯⋯⋯105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一106三、生产经营方式战略调整⋯⋯⋯⋯⋯⋯⋯⋯⋯⋯⋯⋯⋯⋯⋯⋯⋯⋯⋯⋯⋯⋯⋯⋯⋯⋯⋯⋯⋯106四、产业连接方式战略调整⋯⋯⋯⋯⋯⋯⋯⋯⋯⋯⋯⋯⋯⋯⋯⋯⋯⋯⋯⋯⋯⋯⋯⋯⋯⋯⋯⋯⋯107五、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108六、产业组织体系调整⋯⋯⋯⋯⋯⋯⋯⋯⋯⋯⋯⋯⋯⋯⋯⋯⋯⋯⋯⋯⋯⋯⋯⋯⋯⋯⋯⋯⋯⋯⋯108致谢⋯⋯⋯⋯⋯⋯⋯⋯⋯⋯⋯⋯⋯⋯⋯⋯⋯⋯⋯⋯⋯⋯⋯⋯⋯⋯⋯..。⋯⋯⋯⋯⋯⋯lll参考文献⋯⋯⋯⋯⋯⋯⋯⋯⋯⋯⋯⋯⋯⋯⋯⋯⋯⋯⋯⋯⋯⋯⋯⋯⋯⋯⋯⋯⋯⋯⋯⋯⋯⋯112附录:农牧民调查问卷⋯⋯⋯⋯⋯⋯⋯⋯⋯⋯⋯⋯⋯⋯⋯⋯⋯⋯⋯⋯⋯⋯⋯⋯⋯⋯⋯⋯117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1469
第一节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导论一、我国草原畜牧业及发展现状草原是世界上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我国,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5。我国草原位于欧亚草原区的东部,绵延4500多公里。我国草原海拔高度随纬度南移由150米上升到5000米。国家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牧区县(市、旗)264个,占全部县域数的12.8%,总人口451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占40%。西部地区有牧区县228个,占全国牧区县的86.4%;东中部和东北地区有牧区县36个,占13.6%。我国草原资源丰富,全国牧区草原面积超过50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达34.7亿亩,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57.8%。从区域分布看,全国可大致分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肃五大牧区。近年来,我国草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已难再现。著名草原学家任继周先生讲到:“历史证明,人类文明发源于干旱地带,人类文明也首先毁灭于干旱地带——人类生态环境崩溃的发源地。我们的草原正加速向毁灭前进。"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因为草地退化而引起一系列问题,如压缩了当地牧民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草原生态平衡破坏,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沙尘暴就会频繁发生。退化草原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风蚀与土壤侵蚀过程,成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近年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影响到我国北方城市,对首都北京构成巨大威胁。在国际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还对整个世界的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据媒体报道,我国的沙尘已经吹到了加拿大,引起了国内外关注,成为外交问题。(一)关注程度前所未有。草原生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搜索“草原”词汇超过l亿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草原问题做为年度重大议题,并提出有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全国两会中关于草原的提案也呈逐年上
升趋势,代表们围绕草原生态保护、牧区社会发展、牧民收入提高等内容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姚-。,疋El在内蒙古人大提案的基础上出台的。九三学社、民盟、民革、致公党等民主党派建言献策,专家学者积极呼吁,有关草原方面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20il年8月,全国第四次牧区工作会议在时隔24年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参会并做重要讲话。(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草原的功能定位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前,主要强调草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将草原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把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牧区的中心工作任务,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激发,但由此造成人草畜关系持续失衡,导致草原出现长期超载过牧和退化沙化,草原珍稀野生动植物遭到灭绝性砍挖和猎杀。新世纪以来,草原的生态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国家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草原生态仍然呈现“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一是草原总体退化仍在持续。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生产能力严重下降,有些草原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季节性和永久性裸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草原生态功能弱化,加剧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人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原超载过牧严重,人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超载率近50%。随着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维持生计和增收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导致牧区草原超载过牧严重,有些地方已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三是草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草原上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众多动植物资源面临危机,特别是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屡禁不止,造成大量生;物资源消失,许多生物种类濒临灭绝。四是草原灾害呈现加剧态势。草原灾害频繁发生,2000-2010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增加1.58亿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增加0.54亿亩。近10年与上一个lO年相比,牧区遭遇重特大雪灾的年份增加了3年。随着生态逐步恢复,草原防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五是破坏草原资源的现象屡有发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矿业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的面积越来越大。全国牧区会后,我到海拉尔和大兴安岭垦区调研,看到沿途的大片天然草场被占用开矿、复垦,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十分恶劣。。六是草原监理体2
系建设仍然滞后。全国已经建立的844个草原监理机构中,单独设立的仅有218个,13个牧区省份中云南、山西尚未建立省级草原监理机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尚有51个县没有建立草原监理机构。许多地方有机构无专职人员,执法监督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二j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额济纳戈壁,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3.2亿亩,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4。主要畜牧品种有:牛、绵羊、山羊、马和骆驼等。内蒙古作为我国草原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而草原畜牧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其面积为80361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而积的67.88%,其中草原面积约0.554亿公顷,约占全区草原而积的6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内蒙古牧区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完善,牧区经济有了极大发展,牧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内蒙古草原由于过度超载放牧、滥垦滥挖、以及气候干旱等原因,出现了草原逐年大面积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现象,广大牧民收入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并呈扩大之势,内蒙古牧区多为边境少数民族旗县,偏远落后、蒙古族牧民为主体,尽管内蒙古经济发展增速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但由于发展不均衡,牧区发展滞后的“三牧“问题仍然突出。因此,牧区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而且对全国乃至全区在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上都将产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三、本文研究的意义内蒙古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内蒙古牧区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牧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关于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很多。草原牧区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全面、深刻的从社会学、民族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和解决对策的成果并不多。第一,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的较少,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的较多。在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属自然科学领
域,不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正如国内外的可持续发展专家所指出的,草原退化问题,与其说是一个自然现象,毋宁说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其成因是不当的社会经济行为,施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后导致了严重退化的恶果。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应用只是部分地关系到自然科学,而更多的关系到文化和社会,这就要求把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与保持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第二,针对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的研究,从具体某一学科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得较多,如多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但综合从多个经济学科如制度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研究较少。另外,在经济理论方面,长期以来,就草原的自然价值而言,与森林相比,对其研究的力量、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深入程度都不能望其项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三,对草原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得少。理论工作者多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运用了诸多的数学模型,公式等手段和方法,对实际的了解较少,所得出的结论可操作性差;而实践工作者,又多就事论事,多为政策的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缺乏对实际材料的概括和抽象。总之,对牧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往缺少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包涵自然、社会、人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可持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从其涉及的内容来说,至少应包括社会、经济、入口、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协调发展。本文将系统的研究呼伦贝尔牧区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系统分析草原牧区严重的退化现实以及牧区群众经济状态,从政策和草原土地制度设计层面分析制约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因。首先,对呼伦贝尔是牧业基础性生产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的可持续牧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对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再次,基于牧户层次对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利用实地调研获得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数学规划模型,分析牧户收入、牧户牧业经营规模、牧草地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基于前面的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提出促进呼伦贝尔可持续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4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及进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及定义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是人类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进化的历史,我国的农业文明早就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逸周书·大聚》计载了周公旦追述的“禹之禁”,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牛文元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及持续发展阶段。在人类远古时代即前发展阶段,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完依赖于大自然,属于人类的生存阶段。在本能的驱动下,人类逐水土而居,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工业革命后(1700年以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把环境与社会严格地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是被动的,后者的任务就是发现、认识与征服前者。因此,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开发、掠夺与破坏,同时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对自然的破坏。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使城市数量目益增加、规模日益加大,导致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到上世纪30年代,人类在领略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一些工业化国家无节制地工业生产,相继酿成了“伦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上世纪中叶发生在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不可战胜性以及人类力量的局限性。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逊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一书,引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一词是从英文sustainabledevelopment翻译过来的,被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它包括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含义,从时间方面看主要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危机下一代人的发展,从空间方面看主要是解决平等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依据上述定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不仅保护环境,而且在不威胁环境的条件下追求经济的发展。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必须与生态可持续性相协
调。可持续发展广义上可描述为:(a)同时追求生物、经济、社会系统的最佳化;(b)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世界上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带有行业特点的定义,总体有以下几方面:(一)广泛性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的发展。(二)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不同,归纳如下:1.侧重自然的定义,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2.侧重于社会的定义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9条原则。3.侧重于经济的定义爱德华·巴比尔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侧重于科技的定义斯帕思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5.综合性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
二、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研究表现为起点高,速度快,具有如下研究的特点:1、对布氏定义比较认同。国内普遍接受布伦特兰夫人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这方面可在各种文献以及各种会议上普遍能看到。2、生态学、环境学、人口学逐步扩展到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从作者所查阅的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到,国内最早关注可持续的是生态学界、环境学界、人口学界,这与可持续概念的产生十分类似。而后在经济学领域有了广泛的扩展,但最近在社会学界又有一个研究的高潮。3、研究的领域比较全面。国内目前可持续发展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社区与可持续发展等。4、“现状警示型"的占很大比例。人们对现状形势的判断,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解的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无可厚非的过程。E.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建设及评价测度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描述缺乏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客体的弹性,很难有测度的标准,所以这个过程可能会成为迟缓的阶段。F.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一点反映出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可持续发展包含着生物、经济和社会系统,不仅是研究这些相互联系的系统,而且是这些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个过程有许多的例子,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最大经济领域内的产生了多米诺影响;咸海(AralSea)的缩减;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砍伐,它将影响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在中东地区发生影响世界原油价格的社会政治事件。所以,可持续发展的任何研究都必须是综合性的,应包括不同的发展维面,通过以下内容来辨析:(1)人口和经济增长;(2)能量使用及有限性;(3)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碳的散失;(4)食物的需求和生产(食物和水的应用效益);(5)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类的消亡等等。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人口和经济增长是关键,但是在研究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不仅要研究人El的增长速,而且要研究人口的组成,如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城镇、农村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角色。在欧盟,人力资本的缺乏将对经济起到负面的影响。人口和经济增长是能源需求和消费的主要驱动器。7
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一)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正。经济学家、环境经济学家试图从福利、收入、GDP等传统指标入手,吸收资源核算理论,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修改,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目前的研究只要有下列四个领域:SNA的调整、卫星账户的创建、资源与环境核算的创建、微观水平上环境核算等,如调节国民经济模型、SEEA核算、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正进步指数、可持续收入等方法和指标。(二)真实储蓄。世界银行对传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扩展,提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就是扣除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害后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真实储蓄率,也就是将财富通过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来衡量,理论上更加全面、合理。动态地表达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对于资源损耗、污染损失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数据来支持,而且关于资本替代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资本的定量化也是一个难点。(三)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由UNDPI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其反映人口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预期寿命、反映人口教育水平或知识水平的文化水准和反映生活质量的、经过购买力平衡后的人均GDP(PPP.GDp)三个基础变量经过算数平均而得出的综合指标。其特点是数据容易获得,模型和计算简单,但抹煞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四)生态占用。生态占用是有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及其学生Weckemagel提出并加以发展的。生态占用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将资源供给和消耗统-N全球一致的面积单位指标,是可持续发展度量真正具有区域的可比性。生态占用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生态占用暗示着人们必须控制人口,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提倡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生态占用的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稳定性的资源(大气)、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美学功能等方面的核算上困难,以及理解上的非大众化。其他的单指标评价方法还有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J)、发展贡献指数、生态价值、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等指标。8
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理论研究一、相关概念(一)草原草原是温带和热带干旱区中的一种特定的自然地理景观,是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种植被类型。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四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二条规定,草原包括草山、草地,是草木和木本饲养用植物及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土地类型。用现代科学的分类体系定义“草原”,那么“植物学家把草原看作是一种植被类型,地理学家常把草原看作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草原学家则把草原认为是能够进行放牧或刘草饲养牲畜的自然地段,指具有一定面积、生长着大量饲用植物、能通过放牧或Xu割等形式,为家畜提供生存食物的土地。”草原学家所称的草原等同于草地、草牧场。严格意义上的“草原”,是指以多年生早生植物所组成的群落。(二)草原畜牧业草原畜牧业是指以草原生态为依托,采取放牧方式饲养牲畜,取得畜产品的产业。草原畜牧业的特点,一是以牧草为基础;二是牲畜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产品;三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紧密结合。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各级的重视,并开展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付蓉(2008)针对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逐步减少、人畜争粮问题突出、饲料原料稀缺等问题,提出四点建议: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在农区发展节粮性的草食性家畜,通过大量实施退耕还草、推销农田和果园种草、加大力度种植优质饲料作物如饲料玉米和苜蓿等措施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饲料资源、通过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研发及推广体系来形成健全的畜
牧业保障体系。国内有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草原生态恶化和资源短缺的研究任治(2003)认为由于生产经营形式创新的滞后,畜牧业的发展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他认为要解决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改革现行草地和牲畜使有权归一的产权关系,实现草畜分而治之,这种方法是在畜牧业生产中,将牲畜和草场使用权实施分离,让不同的生产主体进行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畜牧业和草场经营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以形成畜牧业生产中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两大产业来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于法稳和尚杰(2002)认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是要进行耕作制度的变革,以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改造传统的谷物大田耕作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蛋白饲料,并且这种耕作制度有利于拉长产业链,增加畜禽产品附加值,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增加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蒙古民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指导游牧民族在几千年的游牧历史中保持人和自然的协调,文化要素是影响内蒙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李笑春、姚大志、于金龙、于存海和马桂英(2002)认为,要遏制草原退化、保护和建设草地,解决牧业发展中的草地生态系统恶化的局面,需发挥和有效的推广、树立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刘春燕、赵凯和孙庆申(2002)在界定生态畜牧业概念和特点基础上,认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是饲草料资源的约束,应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l、生态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是遵循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和指导畜牧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通过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特点之一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式生产。生态畜牧业,由于有人的参与,因而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是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技术系统的有机结合。其在构成上包括物种结构、层次结构、时序结构、技术结构。物种结构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等内容。层次结构包括立10
体空间、地面、地下土壤和水。时序结构是指各类生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及其将不同的生产实用特性协调和统一起来的结构。技术结构是生态畜牧业系统内,为了创造最大生物量而采取的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生态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是依靠四个结构的协调性和科学性。曾志明等(2000)年认为江西省要从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提升,需结合本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来促进江西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途径有:要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保护本省的畜禽品种资源、控制和降低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动物疫病防检工作及减少疫病的危害、严格监控饲料与畜禽产品质量以此提高其安全性性和加快草地生态建设步伐,促进草食性牲畜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强化领导和各级部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识,加强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加大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资金投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典型并对成功案例予以推广;制定保障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2、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提倡把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和实现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畜牧业生产。徐丙臣、袁堂(2005)在分析循环经济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基础上,认为畜牧业生产应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来解决饲草料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三)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我国许多学者、研究专家利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特定区域内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区域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定性方法:主要通过定性的方法描述分析区域牧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相应提出促进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陈怀录、徐丽华、岳文泽和姚致祥(2004)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立原则,建立评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体系,以甘肃省岷县畜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利用畜牧业可持续指标体系评估县内以乡镇为区域单元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们研究发现草场综合承载力、区域单元的科技能力和经济能力是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针对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应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走生态畜牧业的的路子。具体措施是包括加大财政支持生态畜
牧业的力度,区域实施“种草种树"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同时大力推动城镇化战略。鲁云凤、文祯中(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南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他们认为,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饲料投入、提供畜牧物质与纯种补贴、提高活畜的收购价及改进收购方法、增加畜牧科研投入和推广、推广现有的科学养殖技术是应优先考虑的方案。葛小东,倪晋仁,张琦峰,贺丽敏,李振山(2006)运用全要素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科尔沁地区不同时期自然、经济和技术等投入要素对牧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49—1980年间,以温度为代表的自然要素对牧业生产的驱动力大于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而1980.2003年期间,牧业劳动力和牲畜的数量是影响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各投入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牲畜比例的调整与出栏率的提高是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由于劳动力和牲畜持续性增加受到资源或相关政策的限制,要满足区域牧业可持续发展,须调整现有的牧业生产方式和结构。赵新全(2000)以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寒草甸放牧系统的特点和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指出制约高寒草甸畜牧业生产的最大瓶颈是放牧家畜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因此,应采取一系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如建立人工草地、修建牲畜暖棚并进行牛羊舍饲育肥、实施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优化畜群结构和放牧强度等,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来促进高寒草甸畜牧业持续发展。(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观点郭久荣(2005)从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关注动物福利以及建立和实施动物福利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出发,分析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涉及动物福利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动物福利立法、畜禽养殖条件与环境、饲料安全等动物福利问题。并根据对动物福利问题现状的分析,在动物立法、安全生产和保障饲料安全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使我国畜牧业生产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畜牧业生产在国内消费需求层次提升、贸易保护和全球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形式下,应朝发展生态产品的方向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子节、李东升,2001)。窦争妍,冯静蕾(2001)通过介绍有关绿色营销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绿色营销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当今环境下草原畜牧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有助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就政府、畜牧业企业和12
牧民在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界定。三、农(牧)民合作组织研究现代中国农民的发展,就是摆脱个体手工劳动的小农经济,转向以工业技术和机器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在明确其充分公民权和民主权的同时,明确并保证其经济权利,由此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发展的形式或路经主要应是合作制。农民合作制经济实体是一个严格系统的权利体系,其成立与发展的根本,就在于以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民的公民权和民主权,改革土地制度并规定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及其劳动力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基础,派生、集合农民的劳动力占有权、土地使用权、生产资料占有权,形成公共权利和相应的权利关系。(一)农民个人的劳动力所有权及其占有权能派生并集合的公共占有权农民个人的劳动力所有权,是其公民权的体现。解散人民公社以后,农民个人的劳动力所有权实际上已经属于农民自己,但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农民的合作经济实体的建立与发展,根本在于劳动力的集合与协作,为此,其主要权利是劳动力所有权而非土地占有权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是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点,也是建立和发展合作制经济实体的主要依据。从法律上明确农民个人的劳动力所有权,既为农民的合作制经济实体确立权利基础,也为以各种方式出卖劳动力使用权的农民提供法权保证。劳动力所有权归农民个人,这是并不难论证的命题,但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似乎只有资本主义制度中才有劳动力所有权,所以中国经济学界和法律界一直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集体制时期甚至将农民人身权集合于集体,从而也就在否认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同时,将其集中于集体。人民公社解体以后,虽然还保有“集体所有制”的名义,但实际上农民个人劳动力所有权已经归农民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从法律上加以规定,已经没有实际的障碍,但需要以对劳动力所有权的明确理论认识为前提,进而以准确的法律条文加以界定。这部分内容,可以体现于《劳动法》,即对现行《劳动法》加以充实和完善。也可以专门制定《农民合作制法》等法律加以规定。在规定农民个人劳动力所有权时,要明确其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权能,
并规定在农民非个体生产经营条件下其占有(含使用)权能派生并联合为公共占有权,进而共同支配其使用权的权利关系;以及农民个人单独出卖其劳动力使用权的权利关系。前者针对农民联合为合作制经济实体和农民工成立工会共同与企业签订出卖劳动力使用权合同;后者针对农民工单独与企业发生雇佣关系。农民的合作制经济实体,首要的公共权利,就是参加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农民将其劳动力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联合起来,构成公共的劳动力占有权。公共的劳动力占有权是劳动力所有权的占有权能的相对独立体现,它是由各个单独的劳动力所有权决定并派生的,作为劳动力所有权主体的农民自愿将其占有权能联合起来构成公共占有权,因此也会随其意愿而退出这种联合。也就是说,农民在将其劳动力所有权的占有(含使用)权能派生并联合起来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劳动力的处置权能和收益权能。劳动力的处置权能只是针对占有权能和使用权能的,不像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中处置权能不仅针对占有权能和使用权能,还包括对某物的所有权本身,劳动力的处置权能不包括对劳动力所有权的处置,劳动力所有权只属于劳动者本人,不可以用任何方式转让和出卖。劳动力的收益权能是针对其使用权能的,但在合作制经济实体中又要经过占有权能才能实现。(二)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派生的使用权联合为公共的使用权土地是农民组建从事农业的合作制经济实体基本的特殊生产资料,在改革中国土地制度之后,农民从国有资产和资源占有委员会分得-4,块归其占有的土地,这块土地的占有权只是属于农民个人的,不能因为其参加合作制经济实体就属于该实体。集体制的错误之一就在于将农民的土地占(所)有权收归集体。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并不因其加入合作制经济实体而消失,他们所加入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只是土地占有权能所包含的使用权能,使用权能由占有权能中派生出来并联合为公共使用权。土地的公共使用权由合作制经济实体统一行使,用于农业或本实体经营的其他产业。拥有土地占有权的农民如果要退出所参加的合作制经济实体,可以收回其投入的土地使用权。因死亡或转入城市就业而上交其土地占有权者,合作制经济实体也要退回其投入的土地使用权。(三)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能联合为公共占有权农民个体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现行法律中是得到规定的,但由于农村保持着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制”,农民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还有一部分14
没有明确界定。为此,应在《物权法》或《农民合作制法》等法律中进行明确规定:参加合作制经济实体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农民个人,至于仍保持于集体制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也要以货币形式分给该集体的全体农民个人。“集体"并非经济主体,只是作为主体的个人联合的一种形式、结构,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况且,“集体制"这种形式已不适应现实农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之进行改革,转变为合作制。对仍保持“集体制"的经济实体的改革,我们下面专门探讨,这里先分析由个体农民参加的合作制经济实体的权利关系。农村集体制的错误之一,就是将农民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收归集体,从而使农民失去了对“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掌控和监督。合作制经济实体以明确并保证农民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为前提,由作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的农民自主决定将其占有(含使用)权能派生并联合,构成公共的占有权。农民参加合作制经济实体的生产资料占有权,可以用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投入,但实物也要折合为货币,以货币统一计算投入量。至于刚组建合作制经济实体时每个农民投入以货币计算的生产资料占有权的数额,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经协商确定。可以采取参加者平均的方式,也可以有所差别,借用股票的形式加以确定。后一种方式在开始时有利于合作制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但参加者投入的差距不要过大,对于那些有大额生产资料或货币的参加者,可用借款方式集资。农民投入生产资料股份较多的部分,应视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发展,分期退还股本,以保持本合作制经济实体在权利关系上的平等。农民作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在将其占有权能派生并联合为公共占有权之后,依然保持对这部分生产资料的处置和收益权能。处置权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要退出该合作制经济实体时,所有权主体可以将其原投入及其增殖部分以货币形式收回,以及对该合作制经济实体总体性投资或经营方面的掌控和监督上。收益权能则体现于该合作制经济实体的总体收益的分配上,可因各实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按股分红或用于公共性福利、社会保险等方式,而经济实体的积累也应体现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收益权能上。(四)合作制经济实体集合了参加者的劳动力占有权、土地使用权、生产资料占有权,形成总体性的公共权利。
合作制经济实体的优势,就体现于此。中国农民所组建的合作制经济实体规模虽然不可能很大,但其联合起来的公共权利所占有和支配使用的劳动力、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总量要远大于个体农户,因而也就可以逐步采用工业技术,购置工业化新农具进行协作生产,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搞相应的工业、服务业企业。进而逐渐积累,扩大再生产和经营。由农民投入于合作制经济实体而形成的劳动力公共占有权、土地公共使用权、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即使某个参加者要退出,也要按农时或年度,并提前申请,因此合作制经济实体可以根据其公共权利所掌控和支配的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制定长期和年度性的生产经营规划。对于这些公共权利,应在法律上做出明确规定,并予以法制保证,防止其失控、流失和使用不当。(五)由参加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公共权利派生的经营权。合作制经济实体公共权利还要派生为经营权,才能进行生产和经营。经营权是一个总合性权利,它是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使用权的总和,由经营者支配这些使用权,来规划、支配、指挥本合作制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土地的使用进行动态的管理。一个合作制经济实体的经营权,在总体上应是统一的,由一个人负责行使,进而,可根据各经济实体的具体情况,建立经营管理的系统,有机地行使经营权,努力达到优良效益。(六)由全体参加者民主选举本合作制经济实体公共权利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由该委员会选聘经营权行使者。农民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公共权利,来源于参加者个人的权利,参加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土地占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是根本权利,公共权利是由此派生并受参加者掌控的。为此,行使公共权利的机构是管理委员会,其职责类似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不同的是,股份制企业是按股份来选举董事,而合作制经济实体则是由参加者每人一票(不论其投入生产资料多少)选举管理委员会委员(包括其主任委员)。管理委员会由委员若干,其中有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至三人构成,由全体参加者选举产生,从总体上行使本实体的劳动力占有权、土地使用权、生产资料占有权,并制订本实体长期和年度生产经营规划,制订经营管理16
规则,经全体参加者大会通过后由该委员会负责实行。对公共权利的行使,要有与管理委员会平列的监察委员会,其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比管理委员会人数要少)也要经全体参加者大会选举产生,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管理委员会工作及其成员的行为,以及对经营权行使者的监督。两个委员会成员本由本实体内产生,原则上都不脱产。管理委员会选聘(签订合同)本经济实体的经营权行使者,其职责类似企业的经营,由他全面负责本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即依照本实体长期和年度规划,遵循本实体经营管理规则,提出具体的生产经营计划和细则,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经营权行使者根据本实体规模和经营管理需要,任命其助手和各层管理人员,具体指挥、协调、处理本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权的行使者一般要从本实体成员中选聘,特殊情况也可从外部聘任。其任期以5年为宜,可以续聘,对不称职或渎职、谋私者,经监察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管理委员会依此意见解除其聘任,情节严重者应交法办。管理委员会对经营权行使者能完满履行其职责者,要依合同兑现报酬,绩效优秀者,则应奖励。(七)全体参加者有在本实体参加劳动,服从经营权行使者安排、指挥的义务。在合作制经济实体中,参加该实体的农民,有两重身份,一是所(占)有权的主体,二是劳动力的载体。前者使之有权选举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并由管理委员会选聘经营权行使者,监察委员会监督经营权行使者;后者则要求参加者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认真、充分地发挥其劳动力,并服从经营权行使者的安排、指挥的义务。这两重身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合作制经济实体权利关系的特点所在。农民有权选举代表其利益的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选聘的经营权行使者应当是能体现农民的利益,并为此目的进行经营管理的。而农民并不因为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土地占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脱离劳动,他们依然是劳动的主体,他们所承载的劳动力是本合作制经济实体发展的根据,因此,他们有义务充分地发挥其劳动力,并服从经营权行使者的安排、指挥。这种义务是他们权利的体现,也是实现其利益的要求。(八)合作制经济实体的全体参加者有按所付出劳动的质和量领取报酬的权利。17
合作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与资本雇佣劳动制不同,合作制中劳动者不是出卖其劳动力使用权,而是将劳动力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联合起来,共同支配其劳动力使用权,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不是由交换(出卖劳动力使用权)而取得,而是在自主联合中确立按劳分配原则,从分配中获取。农民合作制经济实体的权利关系决定了它必然实行马克思所提的“按劳分配"原则,但要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明确的细则。其要点,一是要将劳动力的质进行等级划分,不能像人民公社那样搞平均主义;二是以劳动时间为衡量劳动量的标准,或日或小时为计量单位;三是强化用工计划和管理;四是适度实行计件工资制。农民合作制经济实体的按劳分配,要随其发展不断地加以调整,以保证参加者按劳动分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充分实现。(九)全体参加者对本合作制经济实体经营管理的建议、监督、批评权。这是作为合作制经济实体参加者的农民从其劳动力的所有权、土地占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派生的综合性权利。合作制经济实体是参加者的生存之所,也是发展之本,他们一方面要以民主权选举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用民主的机制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对具体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这包括对管理委员会制订的规划和规则的审议,以及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及时建议和批评,同时又要从各自角度对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及经营权行使者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应依照章程反映和处理。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成员及经营权行使者都有义务听取批评、建议,接受监督,以保证本经济实体正常运行和发展。第四节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将系统地研究呼伦贝尔牧区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系统分析草原严重的退化现实以及牧区群众生活状态和经济状态,以牧民为主体,从政策和草原土地制度设计及经营机制层面,运用生产关系理论和劳动主义的观点分析制约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和对策。18
二、研究方法(一)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体现在吸收了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理论成果。本文运用了一些反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和产权变化的历史资料:运用实证方法体现在对丰富的实证资料:大量的事实、数据的利用和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的凝练、抽象和提升。(二)对于实证分析,采用一般统计数据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既应用政府的各类年鉴,又吸收了大量作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近二十年来,作者一直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牧业旗市工作,有许多牧区工作基层经验,并深入牧区与牧民和科技人员作过调查。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调查了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市等旗市:借鉴了锡林郭勒盟的东乌旗的牧区调查材料,对本文观点的形成、统计资料的运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占有资料: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运用回归分析和其它统计方法对实地调查资料、己有统计资料进行了定量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定性的客观结论。本文的技术路线见图。19
第一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状况第一节呼伦贝尔畜牧业资源基本情况一、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概况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东经115。31’一126。04·,北纬47。05’一53。20’,辖世界著名大草原一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有森林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于一体,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同蒙古国交
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浩瀚森林覆盖着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于中部,成为呼伦贝尔东西部的天然分界线。东侧是黑土平原一松嫩平原,西侧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未受污染,被称之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之为“北国碧玉”。以牧草为主的植物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大兴安岭林海无边无际,风姿隽秀。地面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栖息着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地下则蕴藏着40余种矿产。1、气候资源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从气候类型上可分为岭东季风气候区、岭西大陆气候区;从年降水量类型可分为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ra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从植被分布特点上划分,岭东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针叶林混交林)——大兴安岭林区,岭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地处温带北部,大陆性气候显著。吉文.雅鲁一柴河.白狼一伊尔旋一免渡河.黑山头.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他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降水量不多,降水期多集中在7-8月。2、土壤资源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均占有土地约150亩。主要由大兴安岭山地(林地)、呼伦贝尔高平原(草原)、嫩江河谷平原与低地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一般黑土、黑钙土含量在5-6%以上,暗栗钙土在3--4%以上。大兴安岭山地及其东西两麓有机质在内蒙古为最高,黑土、黑钙土及森林土壤和黑潮土的腐殖质地约35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近10%。3、草地资源呼伦贝尔天然牧场辽阔,草场种类多,犹如绿色的海洋,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白东向西分属两种植被带、6种草原类型。大兴安岭以东边缘山地及丘陵桦树林草原带,有山地草甸草原、丘陵21
草甸草原、森林问草甸草地。这一植被带内草原面积大,牧草生长茂盛,是优良的打草场和放牧场。岭西北部高平原和丘陵低山区,属于典型的草原植被地带,有山坡、平原及丘陵低山干旱草原、沙丘沙地植被草地、河滩湖滨沼泽低洼地草甸草场。山地草甸、低山地丘陵森林草原,大部分布在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自治旗境内。高平原及丘陵干草草场,大部分布在新巴尔虎左、右翼两旗境内。沙丘沙地草场,多分布于新巴尔虎左旗和鄂温克自治旗境内。这些草原的牧草群落生长力虽然较低,但是优良牧草占比例较高,如牧草中含有大量野葱、野韭菜和蕨类植物,更有利于各类大小牲畜抓膘。牲畜抓膘快则肉质鲜嫩,因此呼伦贝尔肉制品为人们交口称誉。复杂多样的草场类型,为牛马羊四季放牧提供了方便。沙丘沙地草原,多在山前向阳背风处,草木返青较早,是春营地和接羔点,或作为冬营地牧场;而河流湖畔牧草茂盛,是夏秋季理想的牧场;秋天的盐碱地草场,更是牲畜舔碱增膘所必需的;缺水的丘陵牧场,冬季为积雪覆盖,可以利用积雪作为冬牧场。呼伦贝尔草原辽阔,植被丰富,一年四季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良牧场,生长着880多种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其中优良牧草有针茅、羊草、披碱草、冰草、野大麦、无芒雀麦、芨芨草、苜蓿、扁蓿豆、野豌豆等,这些都是马牛羊的适口饲草。饲用价值较高的天然牧草有120多种。4、社会经济条件呼伦贝尔市境内生活着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据统计,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总户数为865240户,总人口为2708853人。在人口构成中,非农业人口1778991人,占总人口的65.67%;农业人口929862人,占总人口数的34.33%。呼伦贝尔大草原孕育了草原畜牧业,草原畜牧业构成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呼伦贝尔畜产品绿色、无污染品牌的重要标志。呼伦贝尔畜牧业主要以马、牛、羊、骆驼为主,早在1984年刚刚落实草场双承包时,全呼伦贝尔牲畜头数也只才达到100多万头只。1996年落实“双权一制”后,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不断扩大牲畜头数,从此,数量型畜牧业在呼伦贝尔全面开始,到2001年仅5年的时间,全呼伦贝尔市牲畜存栏头数就达403.7万头只,到2005年,牲畜头数达620万头只。由于草畜双承包政策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广大牧民
的生产积极性与非牧户突增,从而导致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近些年来出现了草畜不平衡的现象,草原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地政府意识到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提倡“有进有退”等等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性进行调整。二、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辨识1、气候一土壤一牧草一牲畜一人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年均降水量500--800mm,西部的年均降水量在300一500mm,气候的湿润度在O.42一O.55之间。这是天然草原植物生产力比较稳定的基本保障。呼伦贝尔草原的大气热量条件接近于寒温带,全年≥IO。C的积温约1700.2000。C,气候条件限制了喜暖作物的种植,只有一些一年生饲料作物、禾本科牧草和少量豆科牧草等可正常生产,其他豆科牧草大部分不能在这个区域安全越冬。呼伦贝尔草原有沿河流及谷地分布的草甸土、黑土与黑钙土构成的良好土地资源,额尔古纳河水系、哈拉哈河水系提供了丰富而且尚未充分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以及沿河的低湿滩地资源,是营建人工草地和饲料生产的水土资源保障,也是家畜饮用水和各项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之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需水也有保障。呼伦贝尔具有良好的天然草地资源,呼伦贝尔草原区东部的大兴安岭西麓山前丘陵平原是温性草甸草原带,是适于养牛与养羊的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地;中部是以羊草、大针茅草原为主的温性草原带,可作养羊、养牛的放牧场,也有一些天然割草地;最西部是以克氏针茅草原为主的温性草原,主要是适于养羊的放牧草地,目前草原退化严重,生产力较低,发展潜力较小。呼伦贝尔草原植物有1354种,其中可饲用植物有600多种。当地具有乡土遗传特性的黄花苜蓿、扁蓿豆、野豌豆、野火球草、无芒雀麦、羊草、冰革等优良草种,可以成为人工草地引种驯化的重要资源,是进行呼伦贝尔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促使草原畜牧业走向集约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具有建设人工饲草料生产的优越条件。把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结合起来,将会为现代化草原畜牧业放牧饲养和繁育基地的建设奠定基础。呼伦贝尔虽然有大面积的农牧结合区,但是生产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畜牧业粗
放经营的观念,形成了单纯依赖天然草原、通过低投入方式不断向天然草原索取廉价粗饲料的生产格局,和其他北方牧区半牧区一样,随着草地健康状况恶化、全球变化导致的气候异常事件的频繁出现,呼伦贝尔地区的雪灾和旱灾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重的趋势,蝗灾、虫灾和鼠害等生物灾害也越来越严重,给呼伦贝尔草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2、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畜牧业开发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定的生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切实注意其历史性、区域性以及产生原因的多元性。呼伦贝尔草原是大陆迄今保护相对较好的天然草地。但是,这一“绿色净土”的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这个区域草原退化面积目前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四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草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只看到草原是一种经济资源,没有看到草原的生态功能,掠夺性经营和超载过牧Ft趋严重,人为破坏草原的现象相当普遍。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呼伦贝尔受自然环境的变迁,气候影响的因素急剧加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连年的洪涝灾害,之后就是虫灾的侵蚀。被呼伦贝尔草原人民称之为“灾害二魔”的“白灾"、“黑灾"也时常发生在这片草原。呼伦贝尔的冬季属高寒气温,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白灾一旦发生,牲畜由于啃食不到冬季的牧草,再加上牧民储备的饲草有限,出现大批牲畜被冻死的现象。这一点,牧民没有可抗拒的力量,等待他们的只能春季的希望。然而到了春季,饲草还是无法解决,而这时牲畜恰好是急需饲料抓膘情的时候,等待牧民的又是束手无策。牧民把白灾过后的一切希望全部寄托于美丽的草原夏季。但自1998至现在的lO年当中,呼伦贝尔的部分草原地区并没有出现几次良好的降雨过程,造成了大面积的干旱,草原上“外衣”长时出现枯黄,而呼伦贝尔牧区一般在l1月至12月初冬时,由于河湖、水泡冻结,无降雪或积雪少,牲畜无水可饮、无雪可食,因而牲畜缺水渴死。牧民通常将这样的灾情成为黑灾。除了黑灾与白灾之外,呼伦贝尔还经常出现各种灾情,如旱灾、湿雪与冷雨、暴风雪、病灾、火灾、鼠害、风灾、雹灾、狼害、水灾等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随时侵害着草原的人们与牲畜,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们始终都是以“乳、肉、草"三大产业来发展畜牧业,24
而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也无非取决于这三大产业的后果。人们在寻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大量的扩大牲畜,不断的圈定围栏,任意的割打牧草,却忽略了生态保护的意识。再加上一些非法取财者任意的在草原上乱挖野生药材、滥垦现象的发生,使得呼伦贝尔这片草原上的牧草很难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由于生态意识的缺乏和经营中的某种无序性,自然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以“天灾”方式而表现出的“人祸",即是人类自己所亲手酿造的恶果。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应该引起草原人们对自身开发方式、生存方式的深刻反省。3、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呼伦贝尔草原自然灾害的发生,无疑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无力避免的灾难,而说回来,这种灾害的发生,做为生存的人类,是可以降低的。基于呼伦贝尔草原牧草生长的特点,需要的是以往纯真的游牧生产,游牧生产对畜牧业不是无节制的去利用一块草原,特点是不断的游走。过去的游牧生产大体上是牲畜少,并且有效利用的草原面积大,牲畜的短期踢踏对草原牧草的生长是有利而无害的,再加上粪便的作用,使得曾经的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茂、牲畜膘肥体壮。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如今,在追求数量型畜牧业的同时,人们就忽略了这一点,当然,这也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人们意识到保护草原生态,也必将给这片草原的生态系统带来有效的各方面的调节。如草原的生态得以休生养息的同时,对调节大气成分、温度、降水、湿度、蒸发,从而能够形成土壤和维持土壤的功能,保育水土,防止土壤风蚀、水蚀,减少草原沙化、退化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良好的草原生态还能有效传粉与传播种子,促进动植物协同进化。良好的生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资深生态学家刘钟龄先生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论》一文中指出:“游移放牧的完整规范,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能源)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进步。这是草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有序的耦合效应。存在决定意识,这种优化系统组合必然成为生态观念的客观依据。所以,在蒙古民族文化中,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25
民风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了鲜明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维。”。事实上,呼伦贝尔全市目前虽说正在实施“生态移民”等有关扶持政策,但相对而言,绝大部分地区“无人牧区"的现象还是少见的。谚第二节呼伦贝尔畜牧业生产发展历程一、民主改革时期呼伦贝尔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革和体制转型,伴随着自治区草原牧区在经济体制上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开始根据当时呼伦贝尔的经济社会状况,提出的“草场公有、自由放牧”,“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以及大力提倡牧区互助合作经济等多项适合牧区发展的“稳、宽、长”方针政策,到后期演变为一哄而上的人民公社化。第二次则始发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全区实行的“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以及后来推出的草牧场承包使用制度和落实草牧场使用权、所有权的“双权一制",呼伦贝尔始终在政策的变革而变革。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中,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始终遵循着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发展自然畜牧业,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场发生在牧区的民主改革开始于1947年,结束于1952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为了保证民主改革的IliON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制定了农村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的9项政策。其中涉及牧区民主改革的基本政策有:承认内蒙古的牧场为蒙古民族所公有,废除封建的牧场所有制:废除封建阶级的一切特权,废除奴隶制度:牧区实行保护牧民群众,保护牧场,放牧自由,在牧民与牧主两利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善牧民的经济生活,发展畜牧业。尽管在政策中明确规定有牧民与牧主两利的内容,但在民主改革的初期,呼伦贝尔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了照搬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实行划阶级、斗牧主、分牲畜的错误做法,导致26
一些牧主大量宰杀牲畜,给牧区经济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也对党的政策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及时纠正在民主改革中执行政策出现的偏差,呼伦贝尔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实行民主改革,有步骤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游牧区经济,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废除封建特权”、“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牧区民主改革基本政策。随后,本着“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上而下地进行和平改造和从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生产"的原则,取得了民主改革的预期效果,既消灭了封建,录UNN度的基础,又解放了劳动牧民的社会生产力,保证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早在1953年6月,乌兰夫在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系统地总结了牧区民主改革和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五项工作方针、十一项政策、六项措施。其中,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实行扶助畜牧业生产,特别是扶助贫苦牧民生产的政策;组织工、农、牧业的相互支援,发展牧业区贸易合作事业;在半农半牧或农牧交错地区,以发展牧业生产为主,以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采取轻于农业区与城市的税收政策,使牧民得以休养生息;实行稳步的发展牧民问的互助合作的政策;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建立国营牧场与种畜场;以及保护培育草原,划分与合理使用牧场、草场等内容,为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和个体畜牧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二、合作化与集体化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幸免于大量开垦的游牧地区,其畜牧业生产一直保持了发展势头。这里以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变革为例。布里亚特蒙古人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以后,极力保持自己的游牧生产和畜牧业经济,由于生活安定,其经济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拥有丰富的游牧生产经验,善于选择水草丰美的草场,放牧方式是一年四季都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但大致上不同季节都有一定的营地。迁移有季节性移动和非季节性移动两种,牧场分冬营地和夏营地,牧场无个人私有权。夏季就水之便,以河流、沼泽附近为夏营地;
冬季在山腰等避风处放牧,草吃光时就游牧到别处。20世纪30年代布里亚特蒙古人的营盘地因地势视草场来设,每处3—5户,相距数华里,最近的地方也有300米的距离。一家一户以游牧为主,很少定居。直到20世纪40年代,呼伦贝尔草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一直都是粗放的、靠天放牧的传统畜牧业。在私有制度下,多数的牲畜、草场集中在少数上层王公贵族、喇嘛和大牧主手中,广大贫苦牧民被迫给牧主当雇工放牧,即旧苏鲁克制。1948年牧区民主改革,索伦旗将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包括牧主经济在内)当做中心任务,在草牧场公有、放牧自由的基础上,实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牧主将畜群租给牧工放牧,畜群所产崽畜及畜产品由牧工、牧主合理分成,即新苏鲁克制。解放前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畜牧生产方式虽然较之呼伦贝尔草原的巴尔虎蒙古人、额鲁特蒙古人、鄂温克人等先进,但依然没有摆脱自然的靠天养畜状态,牲畜仍受“夏肥、秋壮、冬瘦、春死”规律的支配。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游牧范围、聚落形态及居民点布局等都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于解放初期个体畜牧业经济在牧区占主导地位,生产和经营都体现在一家一户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封闭,居住自然不易集中。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占有的牲畜和劳动力很少,生产资金缺乏,工具简陋落后,经济力量薄弱,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边际效益递减,其局限性目益显露出来。面对这种情况,牧民在牧业生产中产生了合作的需要。政府倡导的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号召走畜牧业合作化道路,得到了广大牧民的积极响应。在合群放牧、替工换工的传统互助基础上,进一步在生产经营的某些环节上,进行劳动互助和其它生产资料的合作,相继建起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实行牲畜入社,统一经营,主要生产工具统一使用,并逐步地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解放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组合起来,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生产经营上的合作,也使得牧民在居住上相对聚集起来。三、家庭承包
1983年牧区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社一大队”体制转变为“苏木一嘎查”体制,自治旗全面推行了作价归户、分散经营的方式,把“以集体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经营形式转移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一时期,自治旗作价归户牲畜40726头(只),作价额293万元。与此同时,还推行了草牧场的“双权"固定工作,把草场的使用权固定到户或联户,并以户或联户固定冬春放牧场使用权,实行以草定畜的原则,兼顾劳动力、人口等因素。草场固定后30年不变。牲畜和牧场重新分给了牧民,这样牧民家庭又开始成为牧业生计的基本单位。为了生产经营的便利,牧民又一家一户的流动放牧了,有的在原来居民点的四周放牧,有的走“敖特尔”(流动放牧)。这样,居民点在集中的前提下开始有所分散。但这时的集中有了新变化:一种是仍保留原型,夏秋之季出场流动放牧,建起临时“小居民点"。一种是彻底搬迁到自己的草场上,新建起长久的居民点,既有经济经营联合体,也有独家经营的邻里户。到1990年,绝大多数布里亚特牧民已经结束了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形式,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营向常年定点、季节放牧和固定营地牧养转化,实现了定居、半定居。第二章呼伦贝尔畜牧业典型案例调查第一节呼伦贝尔牧户可持续发展调查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区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在一些地区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地区仍旧存在毁林毁草、开荒扩种、偷牧、滥挖药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其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包括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缺少、气候29
变暖等等,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农牧民认为这些问题大多数建国以后或者开始实行草场承包以后才逐渐明显,可见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给生态系统s曾Dri了很多负载。虽然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和投入以及对草场的利用,部分农牧民近几年的家庭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荒漠化的发生,除了环境问题的凸显,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荒漠化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紧缺越来越严重,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加,地下水的开采业增加并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产生一些列衍生问题。为此,各地区分别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治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部分地区只管造林不管结果,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使得植树造林防风护沙的措施实施的后期效果无法实现。本次研究数据来自来呼伦贝尔市不同草原类型区的调研问卷。本次调研问卷总共243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问卷调查的范围包括15个村(嘎查)。同时,根据问卷调查所在地的特征,将这些地区分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农牧结合区,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现状、影响、成因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概述。问卷调查对象为农牧民,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从农牧民的主观角度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成因,通过调查农牧民的认识并提出相关建议。问卷总共为六大部分,包括农牧民家庭情况、农牧业情况、可持续发展基本现状、问题和成因。根据问卷设计的组成,入户上访,后期将问卷内容进行输入记录、分类和统计分析。最后,对农牧民的选项和建议进行统计并计算各选项所占比例,最后进一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处理和比较分析。一、农牧业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各系统类型的每家庭人口无太大差异性,人均耕地面积农牧结合>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草场面积呈现相反的趋势。可见,农牧结合区以农业为主,草甸草原以牧业为主,而荒漠草原区农牧业发展比较均衡。
口每户人口数121每户人均耕地面积(亩)日每户人均草场面积(亩)荒漠草原农牧结合草甸草原图1不同系统人口、耕地及草场资源二、突出的环境问题通过调研当地农牧民对所在地的生活、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观判断,来反映目前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植被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水资源紧缺、人口压力大、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集中表现为荒漠化问题。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加上内蒙古草原地区荒漠化范围广,面积大,程度也比较严重,之前也有学者对这方面进行过相关统计和研究。从表l可以看出,目前除了人口压力这个问题不明显以外,其他问题均较为突出。在水资源紧缺方面,荒漠草原和农牧结合区尤为严重,70%的农户认为当地水资源缺乏,经常发生干旱,降水稀少,当地人称“十年九旱”,而且灌溉困难,数据表明,该区域灌溉比例平均不到36%,,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鼬∞加O
表1突出的环境问题如图2所示,通过对各环境问题进行加权分析,荒漠化、水资源缺少、气候变暖、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都相当突出。特别是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和水资源紧缺问题尤为明显。很多农牧民反映这些问题均出现在建国或实行草场承包以后显得更严重,表明人类对环境的干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给环境造成了破坏继而影响到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0.90O.80O.70O.60O.500.40O.300.200.100.OO矿一矿。≯丫如图2各地区不同环境问题的突出程度三、水资源问题调查表明,缺水与植被的退化、草场的退化、地力下降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水资源时间、空问上的不均衡分布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有机质损失,其他营养元素也容易淋失,缺水更是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在近年来也越来越突出。图3表明,人畜饮用水问题在各区域都很严重,有50%.60%的农户表示越醛埝拍、
人畜的饮用水近五年减少,更不用提耕地和草场的灌溉用水。O.800.600.400.20O.00■认为减少口认为增加荒漠草原农牧结合草甸草原图3人畜饮水变化的主观反映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地区政府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补贴或者免费给当地农户打水井,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解决了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上的灌溉水对于作物的增产效应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采取和利用地下水的过程中,过度开采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地下水位下降。图4表明,80%以上的农牧户认为近五年地下水位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各地均不一,有的地区的浅层水基本已经使用完,打井要70多米才见水。除此之外,地下水位下降更能带来土地盐碱化等问题。1·。。厂§o·80『荨哥蒹曝0.60F+H娶叫o}《0.20ro.()oL~口下降口上升∥豹Z兀巧巧翻荒漠草原农牧结合草甸草原图4地下水位变化
四、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在中国北方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即毁林毁牧开荒,从以牧为主转变成以农为主的生产结构。虽然政府在采取一些措施扭转这种错误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从农牧民收入来看(表2),近五年来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不理想,其中草甸草原和农牧结合有50%的农户家庭收入增加,荒漠草原人为收入减少的占大约50%,。这种趋势在粮食产量方面的体现一致(表3)。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加上水资源缺乏,导致很多地区的一些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表2近五年家庭收入变化表3近五年粮食产量变化五、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人口问题在国家政策调控和其他因素影响下,各地区非农人口的转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压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使褥环境问题来自人口的压力减少。表4表明,现在人口压力比较大的农牧民只有约25%左右。贫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现在工资性收入在农牧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呈增加的趋势,目前非农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表现在外出打工的比例,虽然比较单一,还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如工作环境和收入不稳定方面,但是对于缓解农牧业对土地的压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调研发现各地区外出打工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有的村庄外出打工甚至迁离的比例甚至达到90%,只剩下极少数人在当地进行农业活动。如表5所示,荒漠草原有57%的农户认为其所在村庄近五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加,草甸草地和农牧结合地区有65%以上的农户认为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的有的村庄人烟相当稀薄,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人、妇孺和小孩,有的甚至全家举迁。这种“人退"的现状,一方面说明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当地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减少,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使得人口对于资源的压力是减小的;而另一方面,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人们不得不选择迁离原地。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不一定都是负影响,保护和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还得靠当地政府及民众共同努力,单纯的“人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荒漠化问题。所以,荒漠化的局势在一些地区仍1日相当严峻,亟待解决。表4近五年外出打工人数变化第二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一、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蚕食土地、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沙尘严重、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等方面。如图5所示,根据当地农牧户的主观判断,总体上各系统的生态环境受荒漠化影响的程度无太大差异,以地力下降、水资源紧缺、沙尘严重尤为突出,而具体到某些方面则表现不一样的影响程度。草地系统中,70%一80%的农牧户认为沙尘严重;50%的农户认为水资源紧缺,降水稀少,干旱时有发生,生产和生活用水均很困难。
1.00O.80钼<罨0.60霸叭oO.200.00口荒漠草原圈农牧结合目草甸草原口总加权}啮l凰lI营圈。凰;蚕食土地地力下降沙尘严重水源短缺气候恶劣图5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表现二、畜牧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涉及的方面很多。在住户迁离方面,如表5所示,平均有72%的农户认为其所在村有住户迁离原处,原因包括生态移民项目、禁牧、外出打工、向往城市、游牧、子女上学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外出打工和子女上学占的比例最大,而因为游牧迁离的现象几乎没有。很多学者认为,游牧对草原的利用和恢复作用是很大,但现在游牧文化正在慢慢被定居和草场承包制所替代表5迁离情况三、草场退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草场退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农业灌水困难,工矿、道路交通等遭到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破坏地区发展潜力,增加社会成本,影响民族团结,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持甚至影响国际关系。表7表明,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普遍认
为环境问题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灌溉困难、经济效益受损和不利已地区经济的发展。确实这些方面都是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水资源的问题,笔者多次提到我区的农业用水问题。牧区的草场退化,牲畜减少,品质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国家和政府在治理环境方面的投入,生态移民、退耕补贴等等都是相当大的财政支出。从表6发现,人们关于草地退化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仅仅停留在表面。极少数人意识到其对民族的团结、传统文化甚至国际关系的不良影响。草地退化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应该相互借鉴防治经验,共同保护和治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表6草场退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注:A:农业灌水困难,B:-F矿、道路交通等遭到破坏,C:造成经济损失,D:破坏地区发展潜力,E:增加社会成本,F:影响民族团结,G: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持,H:影响国际关系。)第三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人类利用土地的不合理性,改变了全世界40%的旱地景观,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始料不及的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在本次调研中,从农牧民的主观角度来反映,如图6所示,大部分人们认为牧区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结果。不同地形特征、不同的农牧结构和不同的人文环境下,造成环境退化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各区域类型的成因分别从自然和认为因素两方面统计,结合当地农牧民对各类型环境退化的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
囚自然因素皿人为因素口自然和人为荒漠草原农牧结合草甸草原图6环境退化的原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干旱、半干早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各个地区和系统,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干预是十分频繁的,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就比较恶劣。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源不足、风蚀、水蚀、气温升高和土地盐渍化等是荒漠化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因素,水资源的缺乏和全球变暖在近年来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平均88%的农户认为降水少、蒸发量大会导致环境退化现象,认为气温升高、水源不足导致耕地荒漠化的均为69%左右,认为风蚀也会引环境退化的农户占50%以上。如表8所示,水资源的问题在各地区都相当明显。大部分农牧民认为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少,水源不足,加上气温升高,地表裸露,蒸发量大,水资源紧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显得尤为紧缺,平均有80%以上的农牧民认为缺水会引起耕地、沙地、草地及林地型的退化。
表7各区域自然因素加权平均二、人为因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沙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农牧结合区环境问题成因该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力下降、土地退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还有,人口数量多、毁林毁草垦荒,粗放经营造成土地退化,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城乡建设侵占耕地,耕地不合理造成土壤侵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足等方面。根据表8,毁林毁草垦荒和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比较严重,是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现象近年来更是越来越严重,从表7看,可以看出地下水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环境问题在荒漠草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从表9中还是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毁林毁草的现象仍旧比较严重,农牧结合区有73%的农牧户认为当地有毁林毁草垦荒的现象,进一步导致耕地的荒漠化。一系列的人为因素,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遭受各方面的破坏,导致养分流失、土壤结构被破坏、地力下降,影响农田生产力。39
表8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表9造成农牧结合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f注:1、入口数量多、毁林毁革垦荒;2、粗放经营造成土地退化;3、过度开采地下水;4、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5、城乡建设侵占耕地;6、耕地不合理造成土壤侵蚀;7、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足。)(二)草甸草原环境问题成因爱东等认为,草原退化是指地上的草本植物数量减少,逐渐变得稀疏低矮,草产量降低,优良牧草减少的同时,保护水土的能力减弱,生物系统也遭到破坏,草地逐渐退化的整个过程,包括草地退化、草地沙化、草地盐碱化、草地风沙化碴号手。总体上来说,人口数量多,毁草垦荒,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植被破坏,游牧定居、分草到户,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地,草改林,草原开矿,上游水源过度利用,偷牧,过度旅游开发,公司承包等都是造成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因素。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牧民认为毁草垦荒、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地下水对草地型荒漠化的影响更大。如表10所示,50%的牧民认为毁草垦荒和过度放牧,破坏草原植被导致能导致草地退化,50%的牧民认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植被退化。表10造成草甸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数量多,毁草垦荒2、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植被破坏3、游牧定居、分草到户4、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5、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地6、草改林7、草原开矿8、上游水源过度利用9、偷牧10、过度旅游开发11、公司承包)
(三)荒漠草原退化的原因荒漠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多、开荒耕种,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地下水、企业承包开发,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场,不合理开矿等诸多因素。表11显示的是农牧民对各因素的主观判断。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牧民认为垦荒、过度放牧能导致沙区的土地退化。表11造成荒漠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系统型123456加权总计(平均)10.48o.500.400.14o.250.16o.31(注:1、入口数量多、开荒耕种2、过度放牧3、过度开采地下水4、企业承包开发5、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场6、不合理开矿)第三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第一节畜牧业生产的宏观判断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粮食短缺和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限制,畜牧业一直作为副业存在。1978以后,随着粮食问题的逐步缓解和畜产品购销的市场化改革,产品供求从短缺向相对过剩转变,生产方式从散养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我国畜牧业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畜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呼伦贝尔畜牧业正面临着若干严重挑战。一、优质畜产品严重缺乏,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过去20年畜牧业主要建立的是数量型生产技术体系,名、优、特产晶数量不足,优质禽肉特别是一些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性产品供不应求,高档牛肉产品41
比重小,国内消费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在生产、流通及加工环节监管不够,部分不法者利欲熏心,动物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激素、瘦肉精等药物导致消费者致死致残的问题多次发生,滥用抗生素以及猪肉注水等问题屡禁不止,对畜牧行业形象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在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识不断深入,新闻媒体对食品质量曝光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畜产品质量信誉受到空前挑战。二、生态问题突出,养殖集中地区污染严重作为世界草原资源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资源限制等因素造成的。这种限制包括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灾害频繁,草原超载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三个方面。目前我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而且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直接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国家,在近4亿hm2的草原中,己发生火灾的占l/3。此外,我国牧区人口长期以来不断增加,人口增加带动了家畜头数的过度增长。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测算,我国北方草原超载平均已达36.1%,这使草原无法得到休养生息,造成草原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草原承载过重,加剧了草畜矛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资金、人才、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也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要解决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和谷物产量下降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必须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这一天然的资源,发展适度的草原畜牧业,减少畜牧业发展对粮食的压力。可以在牧区推广草原承包责任制,把载畜量降下来,开展春季禁牧,划区轮牧和在半农半牧区实行农牧结合,使天然草场恢复和休养生息。应该说,我国草地建设是有较大潜力的,这也是我国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所在。因此,一方面要开发饲科资源,另一方面要保护草地资源。三、饲料原料供应不足,资源制约因素日趋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户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充分利用各类饲料资源,特别是不能工业化、规模化利用的饲料资源,使我国在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减产,与粮食生产下降相反的是2003年我国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42
2003年肉类产量达到6932万吨,比2002年增加346万吨,增幅达5.2%,奶类产量达到了1848万吨,比2002年增加了448万吨,增幅达34%。尽管2003年我国主要饲料原料的产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我国饲料总产量却呈现持续上涨的势头,2003年已经达到了8711万吨,比2002年增长4.72%。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饲料工业原料短缺的情况。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4.3亿吨,其中养殖业转化粮食1.63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8%,饲料粮缺口仍在4000万吨以上,不但直接制约了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成为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畜产品需求的继续稳定增长和产业化、规模化比重的不断提高,对工业化饲料的需求将不断提高。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饲料粮占粮食的比重将达到的40%、45%和50%。饲料粮问题将成为我国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蛋白质饲料原料明显不足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每年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大豆和豆粕已占到需要量的50%以上,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大量的大豆,而且在价格上受到美国经销商的控制,2003年进口大豆和豆粕达2000万吨,另外60%以上的氨基酸依靠进口,较高的价格导致配合饲料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多饲料企业常常在亏损边缘徘徊。在奶牛养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青粗饲料供应也日趋紧张,羊草、苜蓿等优质于革的价格在最近几年持续上涨。四、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重大动物疫病是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畜禽饲养80%以上采取散户饲养方式,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动物疫情公布制度建立在即,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尤其是疫病风险,更具有不确定性,已成为一个超越国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应对不当,将会引发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严重时还可能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许多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仅造成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畜牧业发展和流通贸易,而且危及人类健康。1985年wH0评价畜禽染疫而致人发病达90余种,其中猪病25种、禽类24种、牛羊26种、马类13种。病源涉及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如结核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狂犬病、囊虫病等对人类健康危害外,一些新的传染病的潜在危险性更大。1997年台湾爆发43
家畜1:21蹄疫,造成近1000亿台币损失。随着流通活跃,牲畜调运频繁,畜禽传染病呈上升态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新发生的15种疫病多属从国外引种带入。近年来,各类重大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种畜流动的频繁,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原来已经基本消除的人畜共患疾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疯牛病已经从欧洲传播到北美洲、大洋洲和我们的近邻日本,如何保住我国这快净土,需要积极应对。禽流感危机表明,重大疫病控制不力将会对我国畜牧业造成灾难性影响。在SARS恐慌记忆犹新之时,禽流感危机还凸现出重大动物疫病对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五、组织管理体制是制约畜牧业继续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企业与农户的产业联系不够紧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农户经营规模小,市场参与能力弱,信息不灵外,主要是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近年来,国内的大型奶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推进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以养殖基地(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原料奶生产与供应脱节的问题。我国目前还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已有协会的组织和职能在生产中不能充分的发挥,行业协会没能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整体营销、行业整体权利维护、行业信息交流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作用,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政府缺乏对合作社、协会等基层产业化组织的积极培育,没能引导广大养殖户积极参加。政府要对基层产业化组织给予指导,使之成为养殖户的集体代言人,发挥信息收集、技术推广普及和政策宣传作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性转变,支撑体系建设和预防风险的政府性投入不稳定。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从抓生产为主向抓社会监管、抓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畜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农业产业。市场化虽然能够有效推动畜牧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但也产生了若干“市场失灵”的问题。畜牧业发展既要避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政府放任不管的做法,也要尽量避免政府干预过多、过细的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的基础调节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监督、扶持和服务的功能,真正实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有机结合。
六、科技支撑体系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目前以科技推广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畜牧业发展要求。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我国县、乡、村三级基层畜牧兽医站基本上是人散、线断、网破的局面,乡镇兽医站地位不稳。在大部分实行县乡体制改革的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或被并掉,或被卖掉,或者没人管。有的地方出现“有病没人看,有疫没人报,有针没人打,有疫没人扑"的现象。兽医防疫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基本建设经费不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在发达国家,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75%以上,而我国仍只有45%左右。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例不适应。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4%,国家对畜牧业科技投入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O.047%,低于农业的0.12%和种植业的0.14%。2、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1979"-"2000年取得了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国畜牧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太适应,突出表现为提高产量技术多,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保护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少,“良种化等于洋种化”;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3、科技管理与产业管理不适应。在畜牧科技投资和管理上,农业部作为畜牧行业及其发展的主管部门并不牵头负责畜牧科技的管理。科技管理与行业管理不配套,难以在科技上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机制。4、科学研究与推广不适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畜牧研究与试验发展还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和大学,整体创新系统中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技术推广系统、生产者之间脱节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七、畜牧业良种覆盖率不高,国内优质畜禽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畜禽良种覆盖率和个体生产性能均较低,每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只有3000多公斤、每头肉羊平均产肉只有13.5公斤、平均每头肉牛产肉只有132公45
斤,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中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和杂交改良牛,纯种肉牛的比重很小,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而在北美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在日本则高达60%。信息手段落后,良种推广不力。目前,全国良种繁育信息网还未形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对大多数种畜禽市场、畜禽管理、品种资源以及联合育种等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或掌握的不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基层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再加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需要激活和完善。目前多数种畜禽生产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造成企业经营困难,新品种研发与推广能力差。除部分合资或股份制企业外,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普遍建立,资本多元化、机制市场化、管理科学化还远未实现。特别是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还未建立起有竞争实力的育种联合企业集团,行业的整合、企业的重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了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整的畜禽良种体系,并由政府直接投资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企业作为投资和营运主体。我国畜禽良种体系还很薄弱,种畜禽产业投资仍处于国家投资为主的阶段,尤其是公益性的品种资源保护、遗传育种、原种场和部分扩繁场等主要环节仍依靠政府投资。加快我国畜禽品种改良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与效益的关键环节。除采用胚胎移植外,目前人工授精是最经济、最切实可行和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提高产量的方法。第二节定牧生产方式对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畜牧业对草场的破坏定居畜牧业使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大面积天然草地退化。其根本原因是在牲畜数量增多情况下,追求经济效益和增产增收,不断扩大畜群规模。牲畜反复在草原上践踏、采食,使草地植被难以休生养息。呼伦贝尔的陈巴
尔虎旗草场面积有1.86万平方公里,在这片草原上,有5个苏木镇。其中有三个苏木镇主要以畜牧业产业为主,而畜牧大镇呼和诺尔镇草原破坏极为严重。呼和诺尔镇有牲畜有15万多头只,可利用草场的面积远远不够牧户的需要。当然这其中还有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牲畜过度放牧而造成的,因为过多的牲畜在草原上的反复践踏、采食让牧民草场无法恢复植被。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呼和诺尔镇的哈日干图嘎查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定居点退化草场面积不断扩大,使得草原生态形成了恶性循环。二、农业耕作对草场的破坏呼伦贝尔草原原来是美丽的天堂草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草原开垦给草原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同时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大批的盲流和各地的种田能手带着娴熟的种植技术进入草原。这支队伍进入草原后,用行家的眼光搜寻可开垦草原、可定居的村落适宜地。这些拓荒者在草原上除草、开垦、砍伐树木用来建造家园。他们围着定居的村落种植养畜,大都在很有限的草场上放牧很多牲畜,并在自然放牧外用开垦种植的饲草料基地给自己的牲畜补饲。这些入每年都在进行着弃耕撂荒和重新开垦种植,因为只适合长草的草原贫瘠土地无法多次耕作。由于他们开荒种地,在定居的周围超载放牧,他们房屋的周围开始沙丘起伏,每年春季大风期间,飞沙走石。这些饲草料基地的农民随着人口繁衍增加,不断地对草地资源进行过度使用,致使草场变劣,到连片衰竭逐年演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还不满足于草原给他们基本生活,于是大量的打草设备开始驶进草原。90年代中期,呼伦贝尔饲草远销日本等国家,大肆割打和连年的掠夺式打草使牧草无法恢复性生长,再加上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草场沙化、退化日趋严重。另外,呼伦贝尔的大草原上有着多种野生药材,人们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任意的乱采滥挖也造成了草原生态的破坏。三、草原外来人口的掠夺式经营如果说草场退化完全是牲畜造成的,这有些耸人听闻;人类才是最终的“罪魁祸首"。呼伦贝尔改革开放以来,外来人口急剧增多,以陈巴尔虎旗的呼和诺尔镇为例,i946年时总共才有lO几户人家,而到了90年人口代达到了5000人,其中的纯牧业人口才仅占1/3,其余的人均来自四面八方。外来的入团平时比较47
的勤于劳作,有些牧户懒惰,不好好经营自己的草场,把草场出租给外来户。承包草场的外来户不顾长远利益,比如应放牧的数量是200头,可实际上放牧数量是1000头。转租户可能会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可是这些利益却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外来户对发展地区经济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着让人想不到的新问题。在落实“双权一制"时,非牧业人口的居民是没有草场的,可是有一部分外来户的非牧业人口却有了草场,而他们对草场的保护意识是不及牧民的,无休止的增加牲畜头数,牧草割打后任意的向外地出售,常此以往,草原能就不能承受住这种掠夺式的破坏。四、牧草产量下降、草场沙化和荒漠化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7万平方公里。而现在的呼伦贝尔退化草地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40%以上,目前已形成3条沙带,面积达88万公顷。另外,呼伦贝尔草原还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牧草的产量也在随着生态的破坏而逐年的下降。甚至有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造成呼伦贝尔草原总体退化的原因首先是气候因素,夏季少雨,十年九旱,严重影响了牧草返青。另外,鼠虫害也严重危胁着呼伦贝尔草原,严酷的自然条件致使本就脆弱的草原难以修复。其次,过度放牧及滥垦、滥挖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再次,盲目增加牲畜头数,致使有些地区出现严重超载现象。目前,呼伦贝尔草原耕地面积已经达到8000多平方公里,且开垦区域集中在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草场质量最好的草甸草原地带。资料显示,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10%~20%,草地生产力下降30%~50%,理论载畜量下降46%,优质牧草品种逐渐减少。据记载,呼伦贝尔的牧草品种有1300之多,而目前却减少到了1200多种。不合理的围栏导致草牧场退化。草场的承包以及相应的围栏建造将牧道小屏障围起来,阻断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平衡的生物链被破坏。同时围栏也迫使人畜绕着围栏行走,导致在围栏外出现缺口,这种缺口在风蚀的作用下扩散。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牧户将自己的大部分草场围起来,平时在围栏外过度地使用和蚕食他人的草场,围栏外的草场因过度的超载而发生退化。
不合理的引种导致荒漠化。近年呼伦贝尔在提倡并鼓励牧民进行牲畜品种改良,但牧民盲目的高粱导致了生态系统内发生意外的变化。从科学的角度看,随着生态系统中引种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排挤当地物种。在入侵的后阶段取代本地物种的功能作用,对本地系统造成破坏,进而造成土地退化。例如,近年进行的大面积飞播,将大量干旱地区的灌木种飞播到半干旱的草地上。由于当地很少有食草类动物去利用它,结果它取代了当地的草本物种,进而变为入侵种。为了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牧民在家畜的改良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由于改良品种和当地品种家畜在采食和营养需求的不同,改良品种取代土种山羊后,荒漠地带的植被失去了草食性动物的抑制。这说明,草牧场跟当地的有蹄类动物的自然平衡是历史上自然选择的结果,人为的改变可能会造成荒漠化。第三节制度设计和牧民观念的影响一、双承包制度导致牧场资源退化从1983年起,牧区开始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到1985年8月全区95%的集体牲畜已作价归户;从1984年开始内蒙古草原推行“畜草双承包"制,到1985年落实使用权面积3835万公顷。草场承包和畜群承包时间是同步的,但是在落实政策的时间上却不同步,家畜“作价归户”工作于1985年就基本结束,而草场承包却时隔15年,到2000年才结束,这期间草场处于“公共草场"状态,面对公共草场资源,牧民放养更多的牲畜使个人的收益最大化,而不愿保护草原资源,将生产的成本转嫁给集体。结果牲畜头数激增,牧场资源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二、牧场有偿流转制度导致资源的破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包括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和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两种形式。据调查,在牧区只存在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形式,但是,这种流转形式对草原的破坏性最大。在不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的情况下,牧业大户可通过租借等有偿流转制度,很容易获得畜牧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草场,并对其进行掠夺性经营。牧场所有权归一个人拥有,畜群归稿49
用者个人所有时,租用者必然以牺牲长期的资源保护为代价获取短期收益的行为,发生“租借放牧危害",导致牧场的资源的破坏。三、粗放型经营导致草场资源的过度利用目前,农牧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是以数量为指标的评价体系。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牲畜头数的增加。各级政府为在任期内实现数量最大化,不顾草原载畜能力发展牲畜头数。在草场面积既定的前提下,追求牲畜头数的增DH贝,JJ必然导致草场资源生产能力地降低,甚至沙化、荒漠化。四、牧民观念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在非正式制度有效地约束和调节人们行为活动的领域,制定法律等正式制度是多余的。在“内蒙古地广人稀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的观念影响下,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内蒙古,使得牧区人口由解放初期的26.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91.5万人,增加了6.3倍。在解放初期,牧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的条件下,坚持“人畜两旺”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当牧畜的数量超过草原承载极限时,再机械的增加牲畜的数量,就会导致草与畜矛盾的加剧,导致牧区耕地的扩大和超载过牧现象。不顾牧区特点和经济规律,认为“从畜牧业到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牧区的发展前途是农业"等的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牧业落后论”、重农轻牧、以农挤牧等忽视畜牧业经济作用的思想倾向。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成为了历史上的开荒“指导思想”,多次开垦草原的高潮,不仅破坏了大量的优良牧场,而且制约了畜牧业经济发展。第四节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草原滥垦晚清时期放弃了禁垦蒙地的祖宗家法,大搞“移民守边",开垦草原,使耕地界限大大北推。北洋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把放垦蒙地事务纳入到政府议事日程中,并明文规定准许放垦游牧地。解放后,内蒙古曾有4次开垦高潮。第一次是1958--1960年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大跃进时期;第二次是1962年的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第三次是1966—1976年。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1976年的18年问,共计开垦草原4500万亩。第四次是1992一1995年。草原地区的开垦多是广种薄收,粗放管理,草原一经开垦,有机物质分解很快,且农田风蚀严重,表层细微土粒极易被吹散,从而造成严重退化。根据测定,每垦殖l亩草原,就会沙化3亩草原,退化7亩草原。二、草原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不仅会对植物也会对土壤产生不利影响。李永宏等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地上现存量只有对照的22.3%,过度放牧对O一5cm土壤容重影响最为显著。对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影响而言,割草与放牧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5年的割草试验证实,过度的割草使地上生物量大大降低,对草原退化有很大影响,年年割草的地上生物量仅有割一年的76%。为了割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年年割草的做法不可取,但事实上,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尤其是冬季牲畜存栏的增加,有限的割草场不可能实施轮割制度。这种连年的割草使营养元素不平衡从而使草地生产力下降。因而从本质上讲,不合理的割草与放牧具有相同的效果。把牲畜划分为适量规模的畜群,分群放牧是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管理原则。然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和“牲畜作价归户"的推行,打乱了规模合理结构的牲畜组群。这两种制度激发了牧民对切身利益的追求,表现在养畜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政府给“养畜大户”以财政、信贷、技术与宣传等诸方面支持,并号召牧民向有一定“头数规模"的养畜大户和家庭牧场方向努力,成为牧场持续超载、严重过牧的直接动因。这些制度安排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直接导致了第一性生产力的衰退;进而,畜牧业经济的第二性生产能力必然会随之下降,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三、工业生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晌呼伦贝尔草原地面与地下矿物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盐硝、碱等,贮藏量都很大。近几年矿物资源勘探开采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开采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呼伦贝尔草原区域的正在实施的煤炭塌陷区的治理项目就是国家针对具有百年历史的扎赉诺尔煤矿和大雁煤矿的实施对草原的破坏及矿工生活的威胁而进行的。然而即便如此,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仍十分缓慢。近年来,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甚至引进了一些污染严重、破
坏环境的工业项目。例如,海拉尔河的水质恶化问题主要是海拉尔河上游新建的“六小"等工业项目,毁坏了草场,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污染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外,违反“农牧区合同承包条例”占据牧民承包的草场,把大面积草原变成了采矿场、采煤场,厂矿排出的工业废物污染草原和河流等问题也越来越多。河流上游由于取水量增多,导致下游的流量减少而水质恶化,使草原的抗旱能力、自我恢复能力降低,造成草原的退化。在草原腹地的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镇区域内关停的小煤矿造成了大面积草原的区域的沉陷,不仅给国家的煤炭的整体开发增加了前期投入,甚至于无法利用而被迫放弃煤矿资源。第五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较弱一、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发达国家经验证明,草原畜牧业的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投入作保障。美国从30年代起采取了一系列草地建设措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投资上百亿美元,改良了退化草原,实现了草地围栏化。相比之下,我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北方草地投资平均每公顷草地投资仅为o.3—0.45元。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每年投入建设草原的资金平均每公顷只有o.75元。截至2002年,全国牧区及半牧区累计人工种草保有面积385.1万公顷,改良草地保有面积861.6万公顷。尽管这一时期是我国草原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但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投资仍然明显不足。如美国投资建设的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的15%,荷兰、丹麦、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的60%.70%。据测算,我国牧区需建3500万公顷的人工草地,才能缓解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压力。二、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在全国牧区、半农半牧区县中,目前仍有近50个没有建立草原监理机构。各地草原监理机构的名称不统一,草原监理的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有些属于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有些属于畜牧兽医站管理。由于名称和管理部门不一致,52
影响了草原监理执法的权威。此外,草原监理队伍人员缺乏,平均每90万亩草原才有1名草原监理人员,全国县级以上草原监理人员大学本科以上的只占17.8%,其中草原相关专业毕业的只有4%。目前执法条件差,难以适应草原保护的需要,以致非法开垦、乱采滥挖、任意减免占用草原恢复费和补偿费等破坏草原的活动屡禁不止,不仅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而且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草原牧区的稳定和发展。三、牧民医疗、养老、教育、就业困难呼伦贝尔牧民大部分是分布在各旗县中,而这些牧民一年四季基本是到固定的放牧场来进行自己的畜牧业生产。生产过程中,牧民最需求的就是家庭劳动力,所以,牧民的孩子很早就辍学,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此外,由于定居后牧民还是居住在草原上,附近没有学校,而且嘎查生产队也大都是相隔较远,孩子上学只能到镇区的学校。虽然,牧民的孩子在市镇上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好的,但是孩子的家庭负担却加重,这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另外,孩子节假日还需要人去接送,也造成了很多的财力物力的浪费。从上面对牧民孩子教育难问题,我们不难想到,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等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削弱,牧民的养老、医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草原巡回医疗车,但牧民若真是有了大病或是急病,巡回医疗车的作用就很难发挥作用了。再加上分散居住的特点,青年牧民就业的机会仍然较少,只有依靠外出务工才能寻求到就业的机2kZio因此,呼伦贝尔当前定牧生产的形势,无论是对于牧民医疗、养老、教育、就业,还是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利弊共存,而更多的是利大于弊,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章呼伦贝尔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合作牧场第一节合作牧场的作用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畜牧业在生产方式上的体制创新和组织更新,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在推动畜牧业的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一、提高了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分散经营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规模过小,信息不灵,科技水平不高,其产品很难适应大市场的变化,造成畜产品卖难、牧民增收难和畜牧业发展难。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水平高,能准确把握市场价格信息,有效地解决牧民生产中的困惑,从而带领牧民进入瞬息万变的市场。二、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合作经济组织能使畜牧业生产形成专业区域,促进了畜产品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畜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此外,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能方便快捷地推广良种。再次,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购进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集体和规模的优势,提高了牧民的竞争意识。在市场发生波动时,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组织,能批量出售产品,能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同时一些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使牧民不仅能取得饲养环节中的利益,还能获得流通、加工环节中的利益,增加了收入。三、保护了牧民的利益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单个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较好的保护了牧民的利益,提高了牧民的收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牧民实行分户生产,合作
加工,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体化经营,从而保证了畜产品附加值能够返还于牧民;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有利于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扩大生产和抵御灾害,减低风险;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享受国家的某些优惠政策,有利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业比较效益。据统计,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与一般牧户比较,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0%一40%。四、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与牧户联系的桥梁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牧民的重要沟通渠道。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在贯彻党和政府政策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面对分散经营的牧户很难实施有效的宏观指导。建立合作组织把牧民联合起来,为政府调控和指导牧区经济提供了组织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社指导牧民生产经营,把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使生产与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衔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利用牧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指导牧业生产,比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更容易为牧民群众所接受。第二节合作牧场的建设方式为了创新牧区生产经营体制,必须重视牧业产业化的经营,把牧区现行的双权~制和牧民经合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建立“企业+牧民合作组织+牧户”、“基地+协会+牧户”、“集体+牧民合作组织”、现代家庭牧场等多种经营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使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设施,通过订单畜牧业等多种方式,让其成为牧民增收的新方式,减少牧民的市场风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尊重牧民的自愿选择和自愿组织过程,尊重牧民在生产模式构建中的智慧,以提高牧区生产经营效率,增加投入促进增收。具体操作方法:
一、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牧民、牧业大户、经纪人等通过以资金、劳力、技术、草场等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服务组织。成立牧民协会、奶牛协会、羊协会、饲草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形式如下:1.依托牧区基层组织牵头组建。由基层组织出面解决会员饲草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增加集体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2.依托牧业大户和牧业大户中的党员创办。充分利用牧业大户懂技术、会经营的优势,由他们牵头成立协会组织,合并或融入贫困户,使其通过出劳、草场、资金等加入使其实行规模化生产。3.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利用伊利乳业集团、蒙牛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奶牛、肉羊协会组织,企业与集体、牧户签定供需协议。4.依托能人及牧民经纪人创建。由能人和经纪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牧民直接与企业对接。二、流转经营具体流转形式:1、牧场转让牧户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牧场转让给其他牧户。2、牧场转包或租赁牧户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草场转包或租赁给其他牧户,主要是少畜户、无畜户将承包的草场转包给养畜大户,出租者收取租金。主要是一些牲畜少而草场多的牧户。3、牧场入股是指少、无畜户将闲置草场以股分的形式加入企业、基层组织、牧业大户组建的合作组织、协会,收入按股分红。4、牧场代牧是指一些少、无畜户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承租放牧别人的牲畜。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好方式。
三、以富带贫共同体模式l、自愿入股型共同体。大户与一户或几户,甚至是十几户实行股份制生产经营,牧户以草场、牲畜、生产设施和劳动、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2、重点扶持型共同体。大户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基础母畜、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住房等必要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户则以劳动力、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与大户联合生产经营,大户负责对贫困户的生产物资进行经营管理。四、现代家庭牧场现代家庭牧场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以集约化为经营方式,突破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人、草、畜”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制定家庭牧场建设标准、年度实施方案、优中择优筛选牧户。要求建设户牲畜头数多,专业化程度高,基础条件好,牧户素质高。对选中的牧户,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对牧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在建设标准上要求达到:1.划分到户的草牧场实现围栏化,草场实行划区轮牧。2.建有1.2眼机电井。3.有电网或风光互补的电力设备。4.建设高标准暖棚140平方米以上,永久性棚圈500平方米以上。5.打储草和饲草料加工机械及饲喂设施齐全。6.养牛为主的家庭牧场户均养殖基础母牛30头以上,养羊为主的家庭牧场基础母羊600只以上。7.在家庭牧场中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划区轮牧、短期育肥、快速出栏、科学饲养管理、兽医保健等适用技术。8.家庭牧场户牛的繁殖成活率达到100%,羊达到98%以上,出栏率达到70%以上,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疫病免疫率、驱虫药浴率均达到100%,成幼畜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57
第三节新巴尔虎右旗合作牧场的建设实例新巴尔虎右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边境旗县,作为全区推进“向北开放”的战略前沿和呼伦贝尔四个牧业旗之一,新右旗牧区改革发展的成效,事关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事关边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进程,事关地区和国家形象。因此,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新巴尔虎右旗概况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地处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位于祖国东北边陲(东经115031,_117043’,北纬47036’一49o50’),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东北部与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毗邻。国境线长515.4公里,其中:中蒙边界467.4公里,中俄边界48公里。全旗总面积25194平方公里,辖2个苏木(贝尔苏木、克尔伦苏木)、3个镇(阿拉坦额莫勒镇、阿日哈沙特镇、呼伦镇)、1个牧场(敖尔金牧场)0新右旗曾是传统的畜牧业大旗,全旗人口近4万,其中牧业人口1.5万人,蒙古族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79.8%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右旗地域辽阔,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巴尔虎草原属典型干旱草原,平坦辽阔,饲用植物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全旗共有野生植物66科、232属、472种,其中饲用植物有44科、152属、297种,分别占野生植物的67%、66%、63%。新右旗资源富足,素有“东银西铁,南油北煤,遍地玛瑙”的美誉。现己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钼、铅、锌、锰、铁、钨、锡、铋等十多种金属和煤、芒硝、玛瑙石、硅石、石油、莹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吐腊石等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储量的大型矿床有:白音甲乌拉铅锌矿、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额仁陶勒盖锰银矿、乌奴格图山铜钼矿、西乌B吐山煤矿等。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右旗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加快推58
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2004、2005连续两年晋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旗市;2007、2008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西部百强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小康生态文明县”。截至2009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65亿元,是“十五”(2000年)之初的12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2亿元大关达到12.56亿元,是“十五”之初的9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199元,是“十五"之初的3.4倍;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849元,是“十五"之初的2.6倍;经济总量步入呼伦贝尔市“第一方阵”,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进入自治区101个旗市区前列,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二、牧区经营制度改革——“三改一建设"思想结合呼伦贝尔市牧区改革发展的实际,新右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改一建设”的重要思想。“三改一建设"即: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作为全市牧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大任务,对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特别是对新右旗深化牧区改革,转变牧区经济发展方式,进~步解放和发展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牧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一)在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新右旗以推进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攻方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草场承包经营权,目前全旗草场流转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5%以上;加强草牧场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和流转牧户的扶持政策,建立了旗、苏木镇、嘎查三级草牧场流转管理平台,加快培育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成立了旗草场流转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草牧场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了统一的草场流转合同发放到牧业嘎查和草场流转牧户手中。(二)在改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新右旗以实现科学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广现代游牧生产经营方式,恢复和传承游牧文明,逐步打破草场区划界限,实施整合草场划区轮牧,59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逐步实现了“大划区"和“大轮牧”;深入实施“增大减小、少养精养”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鼓励苏木镇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科学养畜”;按照“群众自主、市场运作、嘎查引导、政府扶持、进退自由”的原则,积极探索牧区畜牧业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鼓励牧民走集体合作化发展道路,组建牧区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各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党支部带领牧户自愿联合、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型经济实体。(三)在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右旗综合运用政策手段,不断加强以增草、改水为内容的牧区基础设旋建设,千方百计为改善牧民生产生活创造条件;加大清理非牧户占用草场工作力度,不断扩大了基本牧户生产空间;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积累,促进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国家、自治区各项惠农惠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牧户,不断扩大了对牧民和牧业的补贴规模;为彻底解决散居在草原上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的生产生活问题,提出“异地集中扶贫计划",兴建“扶贫蒙古大营",把草原各处的贫困牧民收缩到镇区集中开展扶贫工作,目前累计迁入特困户和五保户50户185人,同时将入住牧民全部纳入农牧低保范畴。2009年又创造性地扩充组建了“扶贫蒙古大营”旅游观光社区,积极扶持入住牧户发展吃、住、游、购、娱等服务业,有效解决了收缩转移牧民的产业支撑问题;为改善牧民群众住房条件,从2008年起在全区率先推广实施了牧民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截至目前全旗已有214户牧民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148户己申请并享受到公积金贷款1878.77j元;同时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建设,2009年建成285套,今年再建150套。(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右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探索符合新右旗实际的正确发展道路,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抓好新牧区编制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了17个嘎查的新牧区建设规划,占全旗嘎查总数的i/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财政投入、培训和人才流动“三项机制”,旗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新牧区各项工作平稳运行;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加快建设牧区人才流入区,创造条件吸纳和引进了一批善于开展和经营牧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导人才;深入实施
“科教兴牧”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牧民和新牧区建设人才。三、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创新模式在加快推进牧区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七种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创新模式:(一)党支部带领、嘎查牧民全体入社分工协作经营模式新右旗呼伦镇呼伦诺尔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国第一家以嘎查为单位成立的牧区新型合作组织,2009年12月登记注册,注册资金491.62万元,共有社员44户、124人。该合作社的特点是驻地嘎查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和带领嘎查牧民全体入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智囊团"的经营模式,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运行方面,合作社整合全体社员和嘎查集体的草场,通过实行划区轮牧、功能区划分及合作联户经营等措施,科学合理利用草牧场,牧民的大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小畜实行联户经营,按照自愿原则组合成若干个联户经营体,畜牧业生产由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要求进行管理,实现了一家一户松散经营向联户经营、规模化经营转变,使草牧场、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利用,为剩余劳动力从事非牧产业提供了空间,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达到了既保护草原生态又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合作社按照内部工作需要,分成了畜牧业生产、打草、旅游业经营、市场销售四个专业经营小组,明确细化了各小组职责,做到了权责明确、分工明细,使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分工协作有序运行。呼伦诺尔畜牧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对传统畜牧业经营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二)整合草场、实行大划区大轮牧联户经营模式2009年,呼伦镇杭乌拉嘎查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宣传和引导下,通过召开牧民大会,表决通过了实行以嘎查为单位整合使用草场资源实行大划区大轮牧联户经营模式,即在保持草场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打破牧户区划界限实行草场自愿流转,将原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变为功能区划,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联户经营,以草牧场资源整合为主,畜群、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整合为辅,实现大61
划区、大轮牧的游牧经营模式。嘎查现已制定出台了《杭乌拉嘎查大划区大轮牧联户经营试点方案》、《杭乌拉嘎查大划区大轮牧经营试点管理制度》等具体运作管理方案;成立了大划区大轮牧联户经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同时成立牧民监督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这种整合牧户草场实行大划区大轮牧的联户经营模式,在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三)项目带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新右旗贝尔苏木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布达图嘎查“万头牛"养殖示范园区是以项目引进为依托,以综合利用苏木所在地嘎查草场为载体,以落实“增大减小,少养精养"畜群结构调整战略和解决嘎查可利用草场少、贫困人口多、牧民致富难为目标组建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基地。园区于2009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420万元,全嘎查96户牧民参加,累计吸收参股资金94.05万元。目前示范园区已形成“党支部+基地+公司+牧户"的生产、销售、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规划利用5—8年时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万头,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丰收”。该模式对全市类似地区在优化调整畜群结构,发展订单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方面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四)党员带头、牧民自主自愿入社经营模式贝尔苏木大山养牛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11月登记注册,注册资金83.55万元,目前有社员68户、223人。该合作社由牧民党员银花发起,牧民自发自愿加入,通过采取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统一饲养相结合的经营方式,解决所在地及周边嘎查无草场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肉牛饲养、奶制品)JHI,饲草购买、提供饲养技术、牲畜防疫、协调信贷资金、争取项目、市场销售和信息服务,牧民加入合作社后,以股份合作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合作社以担保方式帮助牧民解决生产资金来源问题,并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N务、统一销售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由于集体统一销售,价格要比原先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高出5%以上,使牧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合作社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经营,逐步引导并采取自愿的方式将社员自家牲畜入社集中饲养,逐渐将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运作,产品销售向市场化运作,资金流动向企业化运作方向发展。合作社计划用3—5年时间将肉牛饲养62
头数从2009年的363头发展至U2014年的5000头,年人均纯收入增加l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牧户300户。(五)吸纳富余劳动力联户多种经营模式呼伦镇达石莫嘎查牧民连胜自1996年草牧场“双权一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破靠天养畜的旧思路和旧观念,坚持走科学养畜、建设养畜之路,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草场、增草增畜,连胜在争取项目建设1000余亩青贮饲料基地的同时,租赁整合亲戚的3万亩草场和牲畜实行划区轮牧、联户经营和规模化养殖。2009年积极响应旗委提出的“增大减小、少养精养、增产增效"战略,针对周边奶食品供应不足等实际情况,创新发展理念,建立诺敏塔拉奶食品加工销售基地,吸纳3名富余劳动力。2009年家庭纯收入已达15万余元,其雇佣的牧民也增收8000元以上。连胜通过吸纳富余劳动力发展联户多种经营,既保护了自家草场植被,增加了家庭收入,又为帮助其他牧户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六)以亲情为纽带五畜共养划区轮牧联户经营模式1996年草场划分到户后,新右旗克尔伦苏木萨如拉嘎查牧民官布与三个儿子将所分得的2.77万亩草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建立了以亲情为纽带的联户经营关系。联合经营体管理工作由官布负总责,生产经营由各家分工协作,实施季节性轮牧。大畜和小畜分为两个群放牧,各户分开接羔。生产费用按照各户牲畜头数分摊,收入以各户实际出售牲畜和劳务计算。牧民官布联户经营模式,因人而异,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户的积极性和特长,在畜牧业稳步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富余劳动力转产增收。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严格执行季节性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场,减轻了草场压力;在牲畜饲养方面注重大小畜结构比例,实行五畜共存共养。严格执行草畜平衡、以草定畜,每年牲畜出栏率均达N50%以上。(七)以实物入股发展非牧产业合作经营模式新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白音德日苏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旗注册成立的首家经营非牧产业的合作社,2008年lO月登记注册,注册资金300万元,现有成员24户,辐射沿湖沿河地区7个嘎查,带动农户315户。合作社下设三个经济实体,其中两个商品马铃薯基地,一个酱菜厂,现有耕地1000亩,辐射4000亩,蔬菜大棚100座,2009年实现销售产值4430万元,社员每户增收4600元。合作社为63
社员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相关技术、信息服务。2009年,该合作社被列为自治区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四、新右旗新牧区建设实施策略(一)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生态养殖是指禽、畜、水产养殖过程中不用化学添加剂,不用抗生素。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标准化饲养技术、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新品种引进及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精液冷配技术、无性繁殖技术)。该区主要功能是对外开展优质奶牛和种羊繁育胚胎移植服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技术方案有:l、奶牛繁育技术奶牛繁育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超数排卵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精液冷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畜禽、水产优质安全高效养殖及立体生态养殖技术、饲料与饵料配比及投放技术、疫病防治技术、新品种引进及繁殖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精液冷配技术主要采用含有效精子数800万个的0.25mL细管冻精技术,每头公畜可产生接近4.-.-,5万份冻精。采用胚胎移植技术一是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繁殖潜力,改善生产性能差的雌性母畜的生产能力,提高繁殖效率,达到快速增加优良种畜数量的目的。按照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一头优良母牛每年可提供15-20枚可用胚胎(按每年进行4次超数排卵处理)。结合性别控制技术,提高雌性后代的出生率。2、种羊繁殖技术采用鲜胚移植技术自繁良种羊:每只母羊每次超排可产10枚胚胎,每年进行3次超排手术,每年每头供体母羊可提供胚胎30枚胚胎;受体母羊怀孕率65%,羔羊成活率为90%,可获年获羔羊17.55只。3、沼气生产技术
牛粪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采用建设沼气池,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经过多重发酵,使其完全腐熟,并彻底杀死有害病菌,使粪便成为无臭、完全腐熟的活性有机肥,从而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同时提供无污染的生活能源。4、奶牛防疫技术牛场的防疫及环境卫生状况决定养牛经济效益的10"-"30%,集约化牛场饲养密度大,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保证牛场安全生产。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牛场周围设2米高围墙与外界隔离;围墙外设防疫林带,形成独立小区。(2)行政办公区、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分开,设围墙或隔离林带。(3)生产区内道路分为净道和污道,尽量互不交叉。(4)生产区大门口设消毒池,人员入口设药液消毒池、洗手盆和紫外线消毒更衣室。(5)牛舍内敷设冲洗用水龙头,每次清舍时要用高压水冲洗,定期进行消毒。(6)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工作人员进入场区必须换上工作服和胶鞋,不得将工作服带出生产区;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和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谢绝参观;进场车辆要进行消毒,以利于防疫。(7)因病致死的各类牛只,一律深埋。(二)饲草料种植方案以满足养殖区饲草料的需求为目标,同时具有高产优质饲用作物新品种展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与高效种植模式等旅游观光与科普示范的功能。根据生态农业原理,充分利用养殖区所产生的粪便及其它有机废弃物,以及通过种植豆科牧草及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逐步改良沙质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与保水、保肥的能力。技术方案:1、青饲高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青饲高梁是高产优质一年生禾本科饲用作物,它是高粱与苏丹草的杂交种,具有高梁茎粗、叶大和苏丹草分蘖再生能力强、耐旱、抗病等特点,鲜草产量和饲用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即可分期刈割青饲,也可青贮利用。1)备耕准备65
选地选择目前在观光区内已经种植多年的耕地或经过连续2-3年施用养殖区有机肥改良后沙地。耕翻在项目应采用春耕后即播种方法,以防止风蚀,结合耕翻亩施优质有机肥2-3吨。整地健宝种子较小,为适期早播和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必须精细整地。3月上中旬,土壤昼化夜冻的顶凌期,要及时耙地、耱(耢)地,使耕层上虚下实,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2)适时播种适期早播5月1日前后,当5~lO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IO。C以上,土壤耕层田间持水量70%左右,适时播种。精量点播健宝种子较小(3.0,--,3.5万粒/kg),种子价格较高,以机械精量点播为好,播量0.75~1.Okg/亩,播深4---一5cm,播后及时覆土镇压,使土、种密接,确保苗全。深施种肥结合播种每亩深施磷酸二铵io一--12kg,随播种机深施种子下方或距种子旁侧5~6cm处,与种子分层隔开,以防烧苗。3)合理密植行距40~50cm,出苗后5,--,6叶期定苗,株距7~9cm,保苗1.8"---2.0万株/.—L田o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5~6片叶展开时结合定苗深中耕除草一次,拔节期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追肥、灌水在拔节期结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4---,5kg/亩;刈割后,追施尿素4,--一5kg/亩;再生孽拔节后或第二次刈割后,追施尿素4,--一5kg/亩。每次追肥后及时灌水。5)刈割在出苗后45~50天,株高达1.5~2m时,进行第一次刈割;再生植株株高达1.5--一,2m时,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刈割;每次刈割留茬高度10,--,15cm(保证留三个节),以利于植株分蘖和再生。6)利用途径
高丹草可以青饲、晒干草、青贮,还可加工成各种草产品,利用途径广泛。但由于高丹草的茎叶中含有能产生氰化物的葡萄糖苷,它在动物体内可以形成微量的氢氰酸,动物采食后在体内积累,易引起中毒现象。干旱或低温胁迫、过量的氮素供应、苗期刈割等条件下,植株体的氢氰酸含量相对增加。因此,必须科学饲喂。一般鲜草刈割后必须晾晒1.5~2小时后饲喂,不准直接饲喂;初次应少量饲喂,试验成功后再逐渐增加到正常量;建议最好与其它饲草料搭配饲喂。2、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问混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紫花苜蓿又名紫苜蓿、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牧草之王"之称。一般寿命5--一8年。根系发达,抗寒性强,可忍耐-20℃的低温;抗旱性很强,在年降雨量250---一800mm,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无芒雀麦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在矮秆禾本科牧草中,优于其它牧草。休眠燕麦,是加拿大著名育种家布诺斯博士经过20余年选育出,其主要特点是抗旱、耐瘠薄、优质,可粮饲兼用,尤其具有休眠特性,即经过1年种植后,通过自身落粒休眠作用,以后各年可以年复一年出苗,非常适合在沙地上种植。如果在沙地上,将苜蓿与雀麦、休眠燕麦等禾本科牧草混作或隔行间作其增产效果更好。1)种子准备根据项目区的气候及土壤特点,在苜蓿选择草原l号、阿尔冈金、敖汉苜蓿、肇东苜蓿等;雀麦选用无芒雀麦,燕麦选用加拿大休眠燕麦品种。2)种子处理选种可用清选机或人工筛选扬净,少量种子可用盐水清选,精选后的种子发芽率应在80%左右。破除硬实苜蓿籽粒硬实率较高,必须打破硬实后种子才能发芽。常见的硬实种子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1)擦破种皮,即用碾子或碾米机处理,也可用碎石、沙子在硬地面上轻轻摩擦;(2)变温浸种,将播种用的种子放在50,--一60℃的温度水中浸泡半小时,涝出后在太阳下暴晒,然后转至凉处,保持湿润,这样处理2~3天后即可播种;(3)浓硫酸处理,把种子放在浓硫酸中,约半小时左右,种皮出现空纹,捞出用清水洗干净即可播种。药剂处理为防止地下害虫,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3)整地67
苜蓿、无芒雀麦种子较小,幼苗较弱。为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必须精细整地。3月上中旬,土壤昼化夜冻的顶凌期,要及时耙地、耱(耢)地,使耕层上虚下实,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4)播种播种时间苜蓿与无芒雀麦间混作播种期主要依据当地气候条件来定,一般分春播、夏播、秋播三个时期。当日均气温稳定通过8℃或地温稳定通过5℃时,即可春播,在项目区在4月上旬即可播种;夏秋播种可在雨后土壤墒情好时播种,播种最晚应在霜前40天进行,不宜晚秋播种,否则不利于安全越冬。灌溉条件满足时,应在春季播种。休眠燕麦单作应在4月上旬一5月上旬播种,以保证燕麦能正常成熟。播种方式休眠燕麦单作及苜蓿、无芒雀麦间混作主要采用机械条播,行距15,--一30cm,可根据播种面积和播种机械而定,。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播种量的确定要根据种子的净度和发芽率来确定,一般苜蓿单作播量为1.5kg/亩,无芒雀麦为2.0kg/亩,休眠燕麦为9kg/亩。它们间混作时以各自单作的播量的80%为宜。播种深度一般为2~3cm,播后镇压。5)施肥为有效改良土壤,在项目沙地,结合春耕亩施入农家肥2—3吨/亩。一般情况下,苜蓿与无芒雀麦间混作,配合每亩施氮(N)5kg,施磷(P205)8kg,施钾(K20)10kg。休眠燕麦为施(N)20kgg/亩、施磷10kg、施钾15kg。氮肥以追施效果较好,磷钾肥以底肥施用效果较好,其它肥料追施、底施均可。6)田间管理苗期管理苜蓿和无芒雀麦苗期生长缓慢,极不耐旱,在出苗前采用快水浅灌或采用喷灌,以利出苗。当缺苗10%以上时应及时补种,并注意及时铲趟除草。苜蓿与休眠燕麦混作,因燕麦顶土能力强,可有利于苜蓿出苗。中耕除草在返青或刈割后及时中耕,可疏松土壤,抗旱保墒,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促进生长,中耕除草应在封垄前进行。灌水土壤含水量为60—80%时对苜蓿、无芒雀麦、休眠燕麦生长最为有利。水分不足,叶片萎蔫时应及时灌溉,刈割后及时灌溉以促进再生。春季返青前后
灌溉对返青生长和增加第一茬产量有明显作用,冬前灌溉有利于越冬;在收割前2—4天,不宜灌溉。水分过多时应及时开沟排水,以免烂根死苗。病虫害防治苜蓿主要病害为锈病,褐斑病、霜霉病,可用多菌灵或甲托等药剂防治。无芒雀麦和休眠燕麦抗病性将强,苜蓿与无芒雀麦和休眠燕麦问混作后,可提高苜蓿的抗病性。当苜蓿发生蚜虫、蓟马,叶跳蝉,育椿象时可用杀螟松、乐果、氯菊酯等喷雾防治,并在通过药效期后进行收割。越冬前准备春播或最后一次刈割不晚于霜前30天进行,夏播苜蓿如遇秋季干旱,或有灌溉条件时应灌封冻水,以保证苜蓿安全越冬。7)_)(1J害0与并0用刈割在苜蓿现蕾后期或初花期(10%左右植株开花)时,对苜蓿和无芒雀麦间混作牧草进行刈割,此时产量和营养品质较好。用割草机X,l害-0,留茬8~12cm,人工收获留茬3"、"5cm,以利再生。在气候湿润、无霜期较长、水肥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区适当增加刈割次数,相反减少刈割次数。部分品种其耐刈割性较好,可每2l天左右刈割~次,通辽地区可刈割2~3次。苜蓿一般在第6年时产量明显下降可进行倒茬。单作休眠燕麦不进行,待籽粒成熟后,收割秸秆,其秸秆粗蛋白含量较高,是牛、羊等牲畜的优质饲料。8)苜蓿的利用苜蓿和无芒雀麦刈割后应及时晾晒加工,既可青饲,也可晒制干草,制成草粉、草颗粒、草块、草捆以及配制全价配合饲料及青贮等。在国际上放牧草地上一般斗采用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这样既可提高饲草的饲用价值,又可防止家畜因食用苜蓿过多引起臌胀病。苜蓿与苏丹草、青贮玉米等混合青贮,饲用效果更好。五、新右旗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推动牧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前提是要立足现实,聆听基层的愿望和呼声,敏锐把握牧民群众的新要求,顺应牧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新变化,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牧民群众。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办法在基层、成果在基层,正因为我们从牧区当69
前发展现状出发,紧扣牧区基层的实际情况,紧扣牧民群众的新期待,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思路和举措才能受到普遍欢迎和拥护,各项工作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是推动牧区改革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拘一格、大胆实践,突破制约瓶颈,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干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只有立足旗情、创新思路,科学定位、敢于尝试,才能找准新一轮牧区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我旗科学研判当前牧区发展形势,把2010年确定为“改革发展年",深入推进牧区改革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和谐新牧区,在思路谋划上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作为“三牧”工作的指导方针,把保障牧民权益、维护牧民利益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党管牧区工作作为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努力推动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政策扶持、制度引导是推动牧区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政策是核心抓手,制度是根本保障,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贯彻基本制度、执行基本政策,才能有效开启牧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实践征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三农三牧"工作,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七年下发l号文件,都在强调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问题,并出台了退牧还草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多项支农惠牧政策,这对我们借助政策之力,推进“三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我旗适时制定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发展大畜的牧户给予生态转型补贴政策;旗财政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鼓励和帮助牧民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以嘎查为单位成立的合作组织财政每亩补贴不低于l元等,这些符合新右旗实际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四)牧民自主、能人带动是推动牧区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牧民群众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主体和最直接的受益者,推动牧区改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强化和调动牧民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建设热情。我们在改革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
群众,高度重视并充分尊重牧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公平分配”的原则,从不强迫、也不使用行政命令“强拉硬推”。同时,一个好的带头人是联户经营和合作组织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合作组织初期发展的阶段,一部分有文化、市场意识强、善经营、会管理、有威信的“能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尝试组建各类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点燃牧区改革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在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五)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是推动牧区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破解“三牧”问题,推进牧区改革发展,核心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党对牧区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当好“引路入”和“领头雁",是确保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的有力组织保障。在新右旗牧区基层,嘎查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是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在牧区经营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党组织领导和党员带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旗深化牧区经营制度改革的几种创新模式中,大部分都是由嘎查党支部和党员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发起人和党组织负责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右旗呼伦贝尔新一轮牧区改革发展中锐意改革,大胆实践,为建设“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社会主义和谐新牧区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第四节陈巴尔虎旗奶牛合作牧场的建设实例一、陈巴尔虎旗概况项目所在地陈巴尔虎旗位于祖国北部边陲,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麓,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心地段,是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2730"~120。10745",北纬48。43718""---50。10735∥之间。西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中俄边境线总线233公里。1、地貌、水利及土壤条件
呼盟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一一西南走向纵贯呼盟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国有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均,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嫩江和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个。陈旗淡水资源丰富,旗境内河流、湖泡密布。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条,干支流总长960公里,水面积123423亩。此外,还有阿达盖、牧泥河等未受污染,流量充沛,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优质天然矿泉95处。其中2处已经过国家地矿部门的鉴定。呼盟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一般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在5-7%以上,暗栗钙土在3-4%以上。2、气候条件呼盟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同脊和两麓气候差异明显,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温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年平均气温.5~2。C;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农区100—120天,林区40一85天,牧区80。110天),但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76758千瓦/平方米以上,日照时数为2500.3100小时);年降水量250.510毫米,其中大兴安岭山地年平均降水量400—500毫米,岭东440—510毫米,岭西高平原东部340.380毫米,西部250.3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牧草生物。全盟大风日数较多,全年为20-40天。3、草地资源陈旗有效草场面积为155.5万公顷,可以分为山地草甸草场、低山丘陵草甸草原草场、丘陵草甸草原草场、丘陵干草原草场、高平原草甸草原草场、高平原干草原草场、沙地植被草场、河滩低地草场和沼泽草甸化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33.3万公顷。按照30%的草地利用率计算,有效草场内干草产量为113万吨,按照可利用草场面积占有效草场面积的85%计算,全旗实际可利用牧草为大约为96万吨。
奶源基地可利用草场面积307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3%,草场类型主要以草甸草原和干草原为主,完工镇有一部分沙地植被草场。按“双权一制”的要求,目前90%以上的草牧场已承包到户,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防灾基地、天保、世行等项目建设,草原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奶源基地内现有围栏草场10万亩,饲草料地o.7万亩,青贮窖35个,青贮饲料产量1800吨,永久性棚圈达到1024座,打贮草机具比较齐全,过冬春贮备饲草充足,一部分奶户还贮备精饲料、青贮,这一切为奶源基地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由于奶源基地内牲畜比较集中,草场利用过渡退化严重,50%以上的草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造成草畜矛盾,成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一大因素。2003年奶源基地的每头奶牛在泌乳期内需2400公斤青贮饲料,每亩产量按3000公斤计算,2.2万头奶牛需5.28万吨青贮饲料及1.76万亩的青贮饲料地。到2009年需要青贮饲料地7.2万亩。表4.1陈巴尔虎旗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产草量及总产革量注:根据陈旗畜牧局资料整理
表4.2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类型草场及其当前产草量注:根据呼伦贝尔统计资料整理4、基础设施陈旗交通方便,通讯发达,海拉尔航空港距旗所在地30公里,旗胡列也图口岸是国家二类口岸。滨洲线铁路横贯南部的两个苏木,在陈旗境内营运里98.4公里。“301”国道(绥芬河一一满洲里)以及海拉尔一一拉布达林一一黑山头公路贯通东西南北。全旗境内开通客运线6条,货运总里程960公里。陈旗各苏木、镇全部通上了国电、全部安装程控电话,使交通、通讯、电力和能源极大改善了投资环境。5、种植业现状陈旗地域辽阔,人均土地超600多亩,高于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土地占有量。该旗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大型国营农牧场为主,经营规模在lO万亩左右,机械化程度高。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豆、油菜、杂豆、青贮玉米、苜蓿、绿肥等。典型的作物轮作有:小麦一绿肥一油菜一青贮玉米-4,麦一苜蓿与小麦一绿肥一小麦一小麦、绿肥或苜蓿。即主要实行粮、料、油、草的轮作制及麦地与绿肥的轮作制。1991年至2002年全旗共建设人工草地10.8万亩,主要品种有披碱草、无芒雀麦、老茫麦及有少部分羊草。其中播种过紫花苜蓿15000亩,但没有越冬。人工草地平均年产量300k∥亩左右。种植饲料作物23500亩,主要品种有青贮玉米、谷草、燕麦草等。在无灌溉条件下青贮玉米单产为2000k∥亩,有灌溉条件下单产为3500kJ亩。谷草有灌溉条件下单产为1000kg/亩,无灌溉条件下单产为74
500kg/-卣,燕麦有灌溉条件下单产为1200kg/-卣,无灌溉条件下单产为600kg/亩。二、呼伦贝尔陈旗发展奶业的有利条件1、项目建设区位于世界奶牛带和我国东北牛奶优势区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北纬47。05’"-一53。207,东经115。317~1260047,项目所在地陈旗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其地理位置北纬48。43’"-"50。107,东经118。127~1200107,位于世界“奶牛带",具有发展奶业所需要的饲草饲料资源优势(我国传统的优质牧草、玉米和大豆产区)和原料奶生产低成本的优势。是最适合于养奶牛的地方。当前,我国乳业市场竞争激烈,其实质是奶源基地的竞争。根据国家农业部2003年年初发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我国将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及京津沪3个牛奶优势产区。东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12个地市(盟)37个县市(旗)。华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西等2个省的10地市29个县区。京津沪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13个郊区县和25个农场。2、在呼伦贝尔发展草原生态型绿色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典型草原,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一块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大草原闻名世界,是我国质量最好的草原,而陈巴尔虎旗境内草地质量又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好的。2002年,呼伦贝尔天然草场总面积1.25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陈巴尔虎旗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80%,是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典型地段,年可利用饲草贮量为49.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为272.2万只羊单位。可以看出,陈旗具有发展奶牛业的先天优势,而且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生态型绿色产业,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草原、森林、农牧交错区为主体组成的呼伦贝尔复合生态系统,拥有优越、丰富的绿色环境和生物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净土"品牌优势,陈旗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工业不发达,没有水、空气、河流湖泊、土壤的污染,是发展绿色生态型奶源基地的理想地域。75
3、畜牧业是陈旗传统产业与基础产业,奶业基础良好陈巴尔虎旗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纯牧业旗,是呼伦贝尔市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全旗总土地面积2790万亩,其中草原面积2250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0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0.6%;草场产草量和牧草质量均居呼伦贝尔市之首。理论载畜量200万个羊单位,是现有载畜量的1.6倍,发展畜牧业有巨大的潜力。全旗辖五个苏木、三个镇、三个国营农牧场,总人口6.9万人,其中牧业户1703户,牧业人口7023人。据2002年牧业年度统计,全旗牲畜存栏74万头只,大小牲畜73.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83062头,占大小牲畜总数的11.3%,可繁母牛3.7万头,占牛总数的44.5%,商品奶产量达4万吨,奶牛平均个体商品奶产量2000公斤。现有奶牛品种以三河牛、西门塔尔、荷斯坦为主。表4.3陈旗奶牛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产奶量个体重数量比例品种类型泌乳期(天)乳脂率(公斤)(头)(%)三河牛乳肉兼用1000一15002404.2450—5002540067.1西门塔尔乳肉兼用1500—20002804.O500410013.1荷斯坦乳用2000一25002803.8500一550750019.8合计37000100奶源基地主要设在“301”国道、$201公路、滨洲铁路沿线,沿莫日格勒河30公里及谢尔塔拉十队、特泥河九队、十一队等区域。其中谢尔塔拉十队现有奶牛400头,平均个体单产3.5吨,特泥河牧场九队现有奶牛860头、平均单产3.5吨。为了加快奶源基地发展步伐,目前,将谢尔塔拉10队、特泥河牧场九队、十一队,初步纳入到全旗奶源规划区内。全旗奶源规划区内,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电力发达,发展奶牛业有良好的基础。基地覆盖3个镇、4个苏木、3个国营农牧场,奶源基地奶牛总头数为2.26万头,年产鲜奶量5.1万吨,平均每头牛年产鲜奶2.0吨,平均日产鲜奶总量167吨。全旗四条带奶源规划区内共有5695养畜户,其中:牧户803户(包括宝镇八一、五一嘎查及巴镇专业户等194牧户);草场总面积307万亩,其中:涉及到牧户草场面积6458亩、牧户23户;76
饲养地O.7万亩。301国道沿线奶牛带,草场总面积145.2万亩,养畜户2958户,牧户258户,奶牛头数11850头;“$201”省道沿线奶牛带,草场总面积70.4万亩,养畜户1535户,牧户有120户,奶牛头数5400头;滨洲线奶牛带,草场总面积22.5万亩,养畜户572户,牧户229户,奶牛头数2500头;莫日格勒河30公里公路沿线奶牛带,草场总面积68.8万亩,养畜户200户,牧户196户,奶牛头数600头;谢尔塔拉十队、特泥河牧场九队及十一队共有养畜户430户,奶牛2200头。根据奶源基地奶户的生产方式可分为城郊型和当地型两类。城郊型:主要分布在巴、宝二镇、浩特陶海牧场和哈达图牧场。主要特点是:基础设施情况良好,但牧户没有固定的打草场或打草场放牧面积较小,饲草料大部分需从市场购买,户均饲养奶牛5头以上,个体商品奶产量较高,平均个体单产3吨以上奶牛11770头,占奶源区奶牛头数的53.5%以上。奶牛改良程度高,饲养管理水平较高,能保持常年均衡生产。当地型:分布于完工镇、巴彦哈达苏木、鄂温克苏木、东乌珠尔苏木和西乌珠尔苏木。主要特点:有充足的草牧场,简易棚圈,专业化程度低,以放牧为主,户均奶牛10头以上,大部分以自然本交为主,人工配种改良水平较低。平均商品奶产量1.2—2.0吨。目前,该地区在完成种公牛清群及冷配站建设工作的同时,采取棚舍建设及补饲等措施,个体商品奶产量可提高O.5吨以上。4、乳业得到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乳品工业的指导思想,陈旗也成立了乳制品加工项目领导小组。为使陈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促进陈巴尔虎旗畜牧业和乳品工业的发展,旗委、旗区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发展奶牛业为主攻方向,跳出畜牧业抓畜牧业,改变畜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像抓工业一样抓畜牧业。政府决定:在陈旗境内沿“301”国道和海拉黑公路两条交通干线兴建20个奶牛基地,以优惠的政策条件竭诚欢迎旗境内外单位、集体和个人前来洽谈、投资;调整畜牧品种结构,在保持数量的前提下,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以利益为纽带,发动牧户围绕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并发挥龙头企业的反哺作用,发展定单牧业;加强奶源市场管理,工商、公安、运管等部门要对规划的奶源区采取强力保护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陈巴尔虎旗政府对投资建设奶源基地的优惠措施如下:
为加速实现全旗奶牛饲养规模扩大和饲养水平的提高,计划在陈旗境内沿“301"国道和“20l”省道两侧兴建20个奶牛基地,要求每个基地饲养高产奶牛(单产4吨以上)400头。为此,旗政府面向全社会公布了一系列优惠措施:①旗政府为奶牛基地建设提供“三通"条件;②对基地建设旗政府按每100头奶牛提供15亩用地;③为每头奶牛提供5亩草场和2亩饲料地;④资金短缺,又有信用担保的奶牛饲养户,旗政府按照高产奶牛每头4000元的额度负责协调贷款;⑤基地内的奶牛饲养户,5年内只承担奶牛防疫、检疫费用;⑥畜牧部门为奶牛饲养户提供奶牛棚舍设计、饲养、管理、检疫、免疫等生产各环节的优质服务。三、呼伦贝尔陈旗发展奶业的不利条件1、旱灾频繁、草场退化、牲畜超载将影响奶牛饲草饲料供给呼伦贝尔草原植被以各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的特征决定了其抗外界干扰和破坏的能力较弱,一旦平衡被打破,很难恢复。另外,呼伦贝尔草原特有的土层很薄、降水变率大、年平均气温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呼伦贝尔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物繁育生长和植被更新的能力,如果开垦利用过度最终可能崩溃。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对草原进行大面积的开垦,超牧现象严重,整个呼伦贝尔草原退化加速。整个呼伦贝尔草原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片载现象。1985年,陈巴尔虎旗可利用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90.1%,然而到了2002年,可利用草场占总草场面积的88.9%;1985年植被覆盖度为90%,2002年为78%;1985年平均草群高度为50厘米,2002年为38厘米。近年来,陈旗草原连续遭受旱灾。2003年是继“三年大旱’’(1999.2001)之后的又一次大旱。入春以来,气候干旱少雨,至今无有效降雨,由于干旱没有返青的草场面积440万亩,返青枯死的草场面积1140万亩,受灾草场面积总计2050万亩,占全旗面积73.5%。2003年6月调查结果表明,全旗草场平均植被覆盖度不到30%,平均牧草
高度不到15厘米,平均每亩干草产量40公斤,不到平年的1/4。部分地区大牲畜未能吃饱青草。全旗牲畜头数达到85万头只,折130个羊单位,需饲草9.36亿公斤。目前情况看,2003年全旗牧草产量约为8.0亿公斤,秸秆产量4000万公斤,饲草产量共计8.4亿公斤。牲畜饲草缺121为O.96亿公斤。如今的呼伦贝尔草原已经严重退化,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加强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奶牛品种混杂,产量低,数量不足陈巴尔虎旗奶牛单产水平低,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畜牧业和乳品加工业应该是陈巴尔虎旗的优势产业,但是,由于呼伦贝尔市和陈巴尔虎旗的奶牛主要是荷斯坦改良牛、三河牛、三河改良牛、西门塔尔改良牛、雅罗斯拉夫改良牛和多品种混杂牛,其中以三河改良牛为多,品种多而杂,品质低下,导致奶牛产奶量悬殊较大,最高年单产是3吨左右,而最低的仅为800公斤;而落后的传统的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又导致单头奶牛的产奶量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产量最高的夏季和产量最低的冬季一般相差8倍。结果,年平均单产仅为1.8吨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8"-"3.0吨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呼伦贝尔和陈巴尔虎旗的奶牛单产水平很低,具有很大开发提高潜力。如果加大投入,运用目前国际上已经成熟的、有效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引入良种等技术对现有牛群加以改良,并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发展舍饲,向规模化牧场过渡,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奶牛单产,使其翻番是完全可能的。3、合作牧场建设中将面临传统势力的挑战陈巴尔虎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境内共有13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2.58%;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分别占总人口的48.09%、9.33%。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都主要是以放牧为生的,传统势力的影响较深,思想比较保守。虽然说建国后工业在当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人们对于种植业和加工工业的生产作业方式比较陌生,从思想上难以很快地接受,行为上也不愿意尽快地学习。调查显示,仅有5%的牧户愿意“企业提供所有生产条件,本人提供劳务并获得劳务收入”的合作方式;84%的牧户只愿意“完全自行饲养奶牛,企业收购牛奶”
这种比较落后的合作形式;还有2%的牧户不愿意与乳品企业采取任何形式的合作。四、建设内容和生产技术方案以“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做绿色品牌,结合项目主要实施地陈旗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建立科技示范牧场、招商引资建规模牧场和建设挤奶站,引导牧民转变传统的奶牛养殖观念,变放牧饲养为舍饲和半舍饲,变草原的过度放牧为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之路。提高牧民养奶牛的经济效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呼伦贝尔陈旗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陈旗绿色奶源基地建设主要是基地牧场建设和相应的支撑体系的建设两部分,基地牧场建设包括示范牧场、招商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以及配套的人工草场建设、天然草场和饲料基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1、基地牧场建设①建设2个示范牧场。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散栏饲养模式,TMR饲喂。一个存栏奶牛1000头,选用24位转盘式挤奶厅挤奶,另一个存栏奶牛2000头,选用4-8位转盘式挤奶厅挤奶。第一个示范牧场位于$201公路海东至头站西侧,距海拉尔25千米,距巴彦库仁镇20千米,土壤结构为黑钙土、土质肥沃、地势平原,适于种植饲料,有电力和水源保障,交通方便。第二个示范牧场位于巴彦库仁镇区西侧301道南侧,土壤结构为粟钙土,地势平坦,适于种植饲料,有电力和水源保证。交通方便,靠近巴镇、距海拉尔27千米。②招商牧场20个加快奶源基地的建设,旗委、旗政府决定在陈旗境内沿“301"国道和201省道两条交通干线上兴建20个奶牛基地牧场,并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吸收旗内外的单位、个人和集体投资。每个基地牧场成年奶牛饲养的规模必须在400头以上,单产在4吨以上,按成年牛60%计算,全群规模在700头。招商基地牧场具备“三通"条件(通电、通水、通路)自然条件;按每100
头牛提供15亩用地;为每头奶牛提供5亩草场和2亩饲料地;各奶牛基地建一处转盘式挤奶台和一处冷配点;资金短缺,又有信用担保的奶户,旗政府按每头(单产4吨)4000元的额度负责协调贷款;基地内的奶户,5年内只承担奶牛防疫、检疫费用。③奶牛养殖小区40个奶牛舍饲条件较好,产奶量相对较高而又相对集中的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大户主要沿201国道和301省道为轴线,分布在巴彦镇、宝工镇、陶海牧场和哈达图牧场以及己初步纳入陈旗奶源基地的国营农垦牧场,如谢尔塔拉十队、特泥河九队、十一队等。项目计划在这些奶牛饲养集中,单产水平较高的区域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挤奶站40个,每个可挤500头成年奶牛,选用24位转盘式或2×12鱼骨式挤奶机。表4—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类别数量建设规模配备的草场面积(亩)1个存栏1000头每头牛5亩草场1.示范牧场2个1个存栏2000头和2亩饲料地每头牛5亩草场2.招商牧场20个每个存栏700头和2亩饲料地奶源基地建设负责400头成年奶牛的挤3.奶牛养殖小区40个奶,存栏奶牛700头4.人工草场25万亩5.青贮饲料场15万亩6.饲料加工中心1个年加工能力8万吨2、基地牧场布局和分布以201国道和301省道为轴线,相对集中分布62个存栏700头奶牛,其中基础母牛为400头的的奶牛示范场2个,20个招商牧场,现代化规模养殖场(见下图),本区交通便利,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已集中了陈旗大部分的81
奶牛饲养牧户,奶牛饲养技术相对成熟,草场条件较好,按每一个牧场占地一万亩草原计算,集约化养殖区的面积为62万亩,占陈旗可利用草原的2%。图4.1陈旗奶源基地建设布局图3、优质饲草、青贮生产平均一头奶牛每年需青绿饲料及青贮饲料7.3吨、干草1.8吨、精饲料约4吨。按陈旗的天然牧场产草量110千克、人工草场500千克(天然和人工草场各占70%和30%),青贮饲料地产量3000千克计算,平均15亩饲草、青贮地饲养一头奶计算,以8万头牛为基数,需天然牧草、人工草场和青贮饲料面积120万亩,其中豆科牧草占1/3。4、饲料加工中心。按照陈旗奶业发展规划,到2008年奶牛存栏6万头,单
产4吨;2013年存栏7.3万头,单产5吨,成年母牛比例都按60%,每头成年牛每年4吨精料,每头后备牛每年平均0.55吨(平均每头牛每天1.5千克)精料计算,2008、2013年需要提供的精饲料量分别为6.72万吨和8.18万吨。表4-5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组成规模备注天然草场63万亩牧草良种5万亩种植打草场(栽培牧草)25万亩豆科牧草占1/3青刈饲料作物15万亩青贮饲料其它饲料作物10万亩饲用玉米/大豆青贮饲料45万吨饲料加工干草14.4万吨储存预混料60%的饲料原料玉米、豆饼/粕8万吨精饲料补充饲料需要外调5、饲养模式选择(1)示范牧场2个示范牧场饲养模式应选择散栏式管理,它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饲养模式,充分考虑了动物的福利。散栏式管理是将自由牛床饲养和挤奶厅集中挤奶相结合的奶牛现代饲养工艺,它比拴系式管理较为复杂,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北美和西欧己推行30余年。我国则刚刚兴起。挤奶采用挤奶厅挤奶,选用转盘式挤奶机,2000头存栏规模的牧场用48位转盘式挤奶、1000头存栏规模的牧场用24位转盘式挤奶设备。奶牛饲喂采用TMR饲喂工艺,选用9M3的TMR饲料搅拌车。牛舍设计应考虑呼伦贝尔陈旗冬天气温低于一30℃的特点,采用对头式牛舍,每个牛舍150头奶牛,带卧床,卧床上铺设木板,最好是一头牛一块,天气暖和时,可以将木板拿到外面暴晒,起到杀菌、消毒和干燥的作用。保温型牛舍,人字型屋顶,顶高5.5—6.5米,设置通风口,加强牛舍的污浊空气和奶牛呼出水气的排出,防止冬天结露。外墙用
50墙,并下挖地基2米。示范牧场采用干清粪工艺。怀孕青年牛的价格每头为1.4万元,成年奶牛的价格为1.2万元。按每45头定编1个工人,1000头奶牛场需要3个兽医,2个配种员,1个营养师。(2)招商牧场20个招商牧场可以考虑采用舍饲栓系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夏天奶牛可利用3500亩(700X5)的草场,采用围栏放牧+补饲的方式,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有效利用草场。挤奶采用挤奶厅挤奶,选用转盘式挤奶机,400头成年牛规模的牧场可选用24位转盘式或2×12鱼骨式挤奶机。饲喂工艺采用人工饲喂,精、粗饲料分开饲喂。牛舍设计应考虑呼伦贝尔陈旗冬天气温低于.30℃的特点,采用对头式牛舍,每个牛舍150头奶牛,不带卧床,在牛床上铺设木板,最好是~头牛一块,天气暖和时,可以将木板拿到外面暴晒,起到杀菌、消毒和干燥的作用。保温型牛舍,人字型屋顶,顶高5.5—6.5米,设置通风口,加强牛舍的污浊空气和奶牛呼出水气的排出,防止冬天结露。外墙用50墙,并下挖地基2米。20个牧场14000头奶牛可以多渠道采购,从澳大利亚购买,目前12月龄育成牛的到岸价在1.3万元左右,国内价格在1.3万元左右,奶产量在5000千克成年奶牛的国内售价为1.3万元。也可以考虑从南平基地购买。牛舍采用干清粪,污水经厌氧发酵后,直接排放到饲草地。(3)奶牛养殖小区因要建的40个挤奶站主要分布在舍饲条件较好,产奶量相对较高而又相对集中的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大户,主要沿201国道和301省道为轴线,分布在巴彦镇、宝工镇、陶海牧场和哈达图牧场以及己初步纳入陈旗奶源基地的国营农垦牧场,如谢尔塔拉十队、特泥河九队、十一队等,所以不再考虑建设奶牛舍,利用其原来的基础,建设挤奶站,解决原来一直用手工挤奶的方式,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奶牛养殖小区采用冬季舍饲栓系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夏天采用围栏放牧+补饲的方式,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有效利用草场。挤奶采用挤奶厅挤奶,选用转盘式挤奶机,400头成年牛规模的牧场可选用24位转盘式或2×12鱼骨式挤奶机。饲喂工艺采用人工饲喂,精、粗饲料分开饲喂。夏天牧放采用围栏、划区轮牧。小区的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但在小区的管理上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检疫、
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规程、统一挤奶“五统一"的模式,实现牧户责、权、利与公司责、权、利的协调,确保原料奶的质量的不断改善和小区牧户养殖效益的不断提高。五、陈巴尔虎旗奶牛合作牧场建设经验1、呼伦贝尔大草原具备发展乳业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态品牌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北纬47。05’"-"53。20‘,东经”5。31’~126。04’,项目所在地陈旗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其地理位置北纬48。43’"-"50。10’,东经118。12’~120olO。,位于世界“奶牛带”,是最适合于养奶牛的地方。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典型草原,是我国乃至世界草地资源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一块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大草原闻名世界,是我国质量最好的草原,而陈巴尔虎旗境内草地质量又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好的。2002年,呼伦贝尔天然草场总面积1.25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陈巴尔虎旗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80%,是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典型地段,年可利用饲草贮量为49.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为272.2万只羊单位。可以看出,陈旗具有发展奶牛业的先天优势,而且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呼伦贝尔陈旗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工业不发达,没有水、空气、河流湖泊、土壤的污染,是发展绿色生态型奶源基地的理想地域。2、奶业的发展可在呼伦贝尔建立人一牛一自然生态的和谐模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土环境严重恶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草地面积之广和牧草资源丰富却得天独厚,居世界各国之前列。但不争的事实是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已沙化和表土地覆沙的草原达8000万公顷,这些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因而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大力开发草地资源,走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之路,具有比世界各国更为重要的特殊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先进国家十分珍惜草地的保
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把草地资源看作是“立国之本”、“绿色黄金”或“上帝恩赐”,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管理和建设措施,草地生产力达到了一定高度,草地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荷兰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经验是基于种草养奶牛。该国耕地面积202万hm2,其中草地占57.7%,草地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荷兰的奶牛单产在8000kg以上。荷兰牧业研究、咨询协会的Boonman博士在谈到草业与荷兰牧业时说,牧草的生产一方面利用家畜的转化,使得人民得到丰富的畜产品;另一方面牧草本身构成了一张若大的绿化地毯,几乎铺满了荷兰国土,它是荷兰美的基础。荷兰草业发展有两方面的促进因素,其一是奶牛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荷兰以草养畜,走草地奶业之路,以奶求富己成为牧民的一种要求;其二是种植美化环境,固堤、固沙。迄今,荷兰几乎没有一寸土地是裸露的。日本传统的农业也是以谷物生产为主,几乎是“无畜农业”或“无畜国”。战后,由于长期单一经营,种植业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在1950年制定了新《草地法》,保护和鼓励草地生产。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提出在稻谷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缩小稻谷面积,扩大并改良草地,加速发展畜牧业。1969年制定了7年农业发展规划规定,将200万hm2稻田改建为人工草地和饲料作物地。在70年代的10年中,在人多地少的日本,草地面积竟增加了91%。人工草地占耕地面积的18.6%。奶牛单产6552kg。日本北海道由于缩减了种植业面积,扩大了草场和人工草地建设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已增至560万hm2,加上耕地种草,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610万hm2,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高速发展,奶牛业的发展速度为当今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曾未有过的,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注目。奶牛个体产奶量和农户奶牛饲养规模均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1年,北海道奶牛已超过到90万头,奶牛饲养户15000多户,户均奶牛饲养规模达60头,产乳牛平均产奶量达7295kg(最高达19239kg)。这和二战后日本提倡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宣传是有关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畜牧业以养牛业最发达,尤其是奶牛业,产值占畜牧产值的66%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3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都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国家,2002年世界奶
粉出121额主要集中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出口额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澳大利亚总面积768万km2,天然草场占全国总面积的55%,居世界第~。有人工半人工草地约2670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6.32%。主要种植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L.)和白三叶草(TfifoliumrepensL.),12.2万个农牧场中奶牛场1.46万个,占12%,仅次于肉牛场。放牧黑白花奶牛在不增加任何精料的条件下,年泌乳量可达3500kg。奶牛单产4547kg。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澳大利亚是我国重要的乳制品(未浓缩的淡乳、固态浓缩乳)出口国。综上所述,世界原奶生产主要集中在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首先重视草地建设,走的是种牧草养奶牛之路,因而在草地奶业生产系统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英国杰出的草地学家和思想家W.DAYIES根据英国草地的形成和发展实际,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草地是土壤一一植物一一动物(土一一草一一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为了从草地上获得高水平的家畜生产。草地奶业生产正是以其行业链条长、环节多、附加值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实践着土一一草一一畜草地动物生产,从而实现了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地奶业是传统农业中最优秀的产业,他从传统农业中脱颖而出,并实现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所以,在呼伦贝尔发展草地奶业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系统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草地奶业任重道远。我国西北地区草地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为8.62:1,东北地区是2.24:1,华北地区是0.55:l,中部地区(长江流域)为0.87:1,南部为0。58:1,西南为9.46:1,西藏为71.66:l。就我国来说,大约是3.16:1。我国草原经过各种破坏,开垦仍然在继续,如何发挥草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把广大的天然草地如何纳入农业系统以及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整体之中加以考虑的,通过建立北方牧区季节转场或划区轮牧草地奶业生产系统、以草定畜,建立北方农牧交错区农区种植饲料和青贮作物、发展舍饲,牧区放牧,发展舍饲和半舍饲,实现彼此互补的草地奶业生产系统;把退耕还革纳入种植业结构调整范围内,把种牧草养奶牛做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对待,实现奶源基地建设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同步,才能最终达到减缓并阻止呼伦贝尔草场退化,实现,奶业——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管
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中国的发展来看,只有把草地纳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研究,而且是把奶业纳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一块考虑,这样才能更地建成有中国特色的草地奶业生态系统,使中国最著名的一块绿色草原面不再面临着沙化和荒漠化的威胁,实现人——奶业——自然的和谐。3、大力发展奶业是改善现阶段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战略需要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畜产品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尤其是奶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快奶业发展,可以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副产品,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包装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加快奶业发展,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日本战后“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泰国“学生饮用奶计划”、印度的“白色革命"以及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民族的长寿与健康,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耐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提高都与牛奶的消费量直接相关。正因为奶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人均奶产品消费量作为衡量~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视察蒙牛时也谈到过大力发展奶业,促进全民族的牛奶消费,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奶产品的年人均占有量仅约10千克,大大低于100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与欧洲319千克、大洋州381千克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与发展中国家的近50千克也相差5倍多。奶产品已成为我国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突出的大宗农产品。奶产品消费水平的偏低,己影响到全民族体质的增强与智力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目前在我国各年龄段的人群中,缺钙现象都比较普遍。儿童与中老年人的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40%,青少年与成年人不到50%。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儿童1岁前发育情况与外国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l岁后的生长速度较国外儿童减慢,到青春期更加明显。由于钙摄入量不足,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达15%.17%,生长迟缓检出率平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由于不科学的营养观念和商业操作,我国每年的钙制剂销88
售额已经大大超过牛奶的销售额。一方面奶产品消费过低,饮食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营养观念,导致人们通过“药补"来补充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大力宣传科学的营养观,提高人民的奶产品消费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4、大力发展奶业有利于牧民致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奶业的发展,包括良种培育、饲料生产、饲养管理、牛奶收购、冷链贮运、牛奶加工、营销贸易、餐饮保健等,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有巨大的联动作用。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总产值中,奶业产值平均占到20%以上,其中英国达到40%。法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奶业的比重高达8%,而其汽车工业仅为6%。目前,我国奶产品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如果将其提高到农业总产值的13%,则会形成约3500亿元产值的良性内需拉动空间,完全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畜牧业是陈旗的基础产业,当地牧民依赖水草丰富的呼伦贝尔天然草甸草原,以养殖牛、马、绵羊为主,发展畜牧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千百年来,仍处于干草加凉水的自然放牧状态,奶牛种群结构差,产奶期短,产量低,奶牛饲养管理粗放,专业化水平低。旗内奶牛存栏数仅为36111头,平均单产不到2.5吨,仅为全国年均水平3.4吨的73.5%,使得陈旗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项目实施,使得陈旗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的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以粗放式放牧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规模化、集约化、棚舍化、奶源高端化,适度投入、注重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成为陈旗奶牛养殖的主流。项目可以带动2000多户牧民进入市场,通过棚舍建设、挤奶厅挤奶、奶牛良种的普及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牛奶一年四季均衡产奶,可使每个牧户奶牛年单产提高2200千克,按每户平均20头成母牛,每千克牛奶收购价1.2元计算,每户可增收52800,扣除60%的饲养和人工成本,每户多增纯收入21120元,如果按2000户牧户计算,多增纯收入4224万元。同时乳品加工、配送、售后服务可为陈旗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提供9000多个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可达l万元。项目的实施将加快陈旗乃至呼伦贝尔乳品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广大牧民致富奔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5、大力发展奶业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措施我国已经加入WTO,农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乳品关税下降、市场开放己成为必然趋势。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乳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必将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根据中美农产品贸易协定中奶制品的关税减让,在2004年,奶粉类关税将从25%降至20%,奶酪将从50%降至12%,酸奶将从50%降至10%。这将对我国奶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我国奶业尚属于起步阶段,奶制品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仅约o.3.0.4%,虽然年均净进口值达到l亿美元以上,但与我国巨大的奶产品消费空间比较,进口奶产晶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影响甚微。我国生产的奶粉与进口奶粉相比,已不存在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关税降低将产生更深一步的影响,但通过科技进步,利用呼伦贝尔低成本的原料奶的优势,增强我国奶粉的国际竞争力仍有潜力。在液体奶生产消费方面,我国目前原料奶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30%左右,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入世后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下降,原料奶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提高,而且可在遵守国际贸易准则的条件下,效仿美国诸如“供应市场的液体奶必须100%使用本国生产的第一级原料奶为原料"的规定等非关税措施依法保护本国奶业。液体奶将成为今后我国奶产品消费市场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五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节生产经营体,IJ仓lJ新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一、鼓励牧民建立合作组织,在技术、贸易、维权等方面合作呼伦贝尔的畜牧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基本上处于小群体、粗放经营的传统畜牧业阶段。这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市场对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和风险,如信息不畅、技术落后、规模不大、市场地位低等。如果引导和帮助牧民从草场建设与保护开始,组建自己的协会等行业组织,就能实现技术、信息贸易地位等资源共享,并实现规模效应,充分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纪人等中介组织,作为牧民生产与销的必要环节和纽带,进一步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陈巴尔虎旗白音海鲁尔牧业专业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效为例:(~)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白音海鲁尔牧业专业合作社有五个打草小组,7个牧户为1组集体打草。每个小组用一个月的时间打了322575亩草场。600—700斤的圆捆约3990捆。在打草经费上柴油37800元、雇佣劳动力52500元、伙食费8400元、色拉油、机油、液压油、防冻油共7700元、各种机械零件4690元,全部费用共计108720元。每户平均7500元。原来l户雇佣3个劳动力,7户21人一天150元计算30天劳务费94500元。现在7户共雇佣11个劳动力一天150元计算30天劳务费49500元。每个小组节省了45000元,五个小组共节约225000元的劳务费。(二)节约放牧成本白音布日德嘎查原来有32座活动包。合作社成立后减少到22座。每座一个月雇佣2个劳动力2800元,另外各种费用大约400元,共计3200元。lO座包一年的总费用384000元。因此相当于节约了384000元的放牧成本。(三)草场资源的整体成本有效提升白音布日德嘎查在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下,成立了白音海鲁尔牧业专业合作社。嘎查75户牧民全部自愿入社。科学制定“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草场双层经营管理模式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有分无统"的草牧场经营管理弊端,极大地降低了草场退化率。“谁治理谁受用"。将小面积沙化地带承包给愿意治理的牧民,治理所得成果,经济效益都归治理者,极大的提高了牧民治沙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成果。注重养殖效益的同时做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草牧场环境、质量改善了很多。2011年6月参加了全国SEE生态协会奖章大会,并获得了高度评价。(四)有效促进团结合作合作社成立以来劳动力采取互助合作形式,即入会所有成员相互帮助、放牧、打草、饲养奶牛等一系列农活,有效促进了牧民与牧民之间、牧民与嘎查两委之
问的团结与合作,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五)增加了牧民收入合作社成以来白音布日德嘎查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并且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嘎查集体经济也有了明显的增长,牧民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8600元提高到11435元。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与基地的联接作用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白音乌拉嘎查山登花奶牛合作社为例。山登花奶牛合作社位于301国道海满段陈旗以西30公里处的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活动室所在地,合作社有960平方米的8栋住房和面积1242m2的2座标准化奶牛棚圈,发展奶牛业。并建50m2兽医改良室,完成机电井2眼、沼气池2座、燃池3座;1.6公里输电线路、砂石路2l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山登花奶牛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3日,带动8户牧民24个社员,通过以资金、劳力、草场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合作社。合作社组建后,集机械、产业、信息于一体,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打草的生产模式,已初步形成规模。奶牛头数从35头已发展到186头,其中高产奶牛100头,日产鲜奶400公斤,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山登花奶牛社已步入发展的轨道,不断快速前行,奶牛合作社的成立,使畜牧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使其由数量的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苏木、嘎查和山登花奶牛合作社的多方努力和协调下,实现了挤奶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山登花奶牛小区已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白音乌拉嘎查游牧人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成立于20lo年7月25目,位于东乌珠儿苏木白音乌拉嘎查山登花奶牛合作社所在地,301国道海满段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以西37公里处的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距海拉尔60公里,与301国道相通,距301国道仅l公里,交通便捷。白音乌拉嘎查游牧人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在被誉为“天堂草原”的巴尔虎草原腹地,优美的草原自然风光及淳朴的巴尔虎民俗、文化构成了独特的草原风
情旅游资源。属于中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秋两季,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冬季雪原“一银"万顷,别有一番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巴尔虎民俗、文化及便利的交通为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陈巴尔虎旗游牧人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是由呼伦贝尔蒙元旅行社与陈旗山登花奶牛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的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公司座落于白音乌拉嘎查,是由陈旗旅游局和巴尔虎旅游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扶持的草原牧户旅游品牌项目,利用牧民现有住宅创造性打造成“游牧人家”,旨在让游客参与牧民真实的生产生活、体验民俗民风,以纯朴、自然的形式展示真实的游牧生活,以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给牧民提供一个参与市场、提高收入的新平台。2010年白音乌拉嘎查游牧人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在其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当前投资lO万元,新建木制厨房1座,新扎蒙古包lO个,客房八套,现有蒙古包已达20座,目前总投资额达50万元,可以同时住宿50人,同时300人用餐。并有骑马,射箭,民族歌舞表演,勒勒车、牛车游牧等特色活动。餐饮、原材料如牛羊肉,牛奶等都为自家放养,无公害,绿色,环保;风干肉、奶制晶等都是传统工艺,手工制成,并提供销售。2010年,开始白音乌拉嘎查游牧人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突破,民族服饰、皮画、马头琴、银马鞭等深受游客欢迎,打造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家庭牧户旅游品牌,带动了牧民增收。牧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牧区经济、提高牧民收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构建信息平台,实现牧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由于信息闭塞,牧民不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再加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畜产品卖难、阶段性积压、价格偏低等问题,而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的特点,牧民往往因此蒙受巨大损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面临着大市场的严峻考验。坚持“牧民创办、牧民管理、牧民受益",由信息灵通、精明能干的能人带领牧民成立的合作组织,能把牧户
个体逐步引领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二)依托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企业和牧户生产经营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同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遏制行业无序竞争,实现了企业和牧户生产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使牧民合作协会成为畜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的坚实纽带。(三)发挥协会组织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高产奶牛饲料储备的需求量非常大。每到打草季节,由于单个牧户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不仅影响了饲料的收割,又给牧户的牧业生产造成了影响。针对实际,对入会会员进行合理分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四)推进了牧区产业化经营进程许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施“企业加基地,基地联牧户"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合作组织的运行,建立了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牧民收入得到提高,因为合作经济组织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了一家一户的弱势经济体格局,能以组织法人的身份参与到产业化进程之中。(五)能带动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由协会负责对本嘎查的牧户登记造册,由一个党员、两个富裕户共同带动平困户,达到脱贫的目的。三、构建畜产品交易平台目前呼伦贝尔牧区的现货交易方式受时空的局限性大,这种单一的交货方式也由于信息、技术条件等限制而使得卖方经常处于弱势地位,蒙受经济损失。在社会中介协会等组织未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应当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畜牧业产品的交易平台,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交易,特别是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同时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努力构筑公平交易安全体系,保护牧民通过诚实劳动的收获。
第二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产业一、建立统一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坚持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积极推进牧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利用呼伦贝尔绿色畜产品的优势,重点建设好一批成规模、高效益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强化企业与牧户联结机制。通过契约联结,以合同、协议和订单等方式,明确各方利益分配。或者通过股份联结,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形成经济合作关系。此外还有产权联结和服务联结等方式。但是各种联结机制都要考虑到牧民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树立“呼伦贝尔绿色草原畜牧业”品牌对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树立大品牌,谋求长远发展,通过打造品牌争取获得超额利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品牌创造的规律,为品牌塑造尽力创造条件。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企业本身就可以实施,还有赖于产业的提升和政府引导。从模块化结构来观察畜牧业,可以把产品、基地、经营等分成若干模块,搞好品牌建设。基于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地位和科研价值,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实行品牌经营、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模式,以其优良的产品档次、以及精深加工水平来实现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发展。树立“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品牌的意义有如下方面:可以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草原系统的和谐;提升其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声誉,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节实施草原生态依法保护的政策一、加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历史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形成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科学成果和依据。此外,对于呼伦贝尔草原问题缺乏系统的经验予以应用,其
草原的退化发展程度只有感官的印象,却缺乏系统的理论说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呼伦贝尔草原问题虽然得到了各层次宽领域的关注,但各项针对性的政策很难确定,或者即使在有政策的条件下也很难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呼伦贝尔地区是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统,对维持呼伦贝尔的良好生态环境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而且成为保障各个水系汛期安全的根本;重要的是构筑形成了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绿色长城,是确保华北地区免遭环境破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更是呼伦贝尔乃至中国生态安全的基本前提。二、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机制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需求日益提高,饲料与家畜的矛盾,粮食生产与饲料生产的矛盾愈显尖锐。在这种形势下,发挥呼伦贝尔草原独特优势,改善环境、资源条件,适应于持续、稳定发展,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草原生态的不可持续性造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粗放单一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转变畜牧业的增长方式的内涵包括: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投入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呼伦贝尔地区的科技贡献更为有限,为此提高呼伦贝尔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是加快发展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草原调查和动态监测准确了解草原的饲草供应数量,并根据不同牲畜种类以及生产性能确定牲畜的饲料量,制定出草畜平衡的具体方案。掌握不同草原的第一行生产能力及牧草营养动态规律,掌握不同草原的生产利率和放牧期以及畜群结构等,为持续利用放牧地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各种大草场和人工草场,以合理放牧制度和合理利用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合理利用体系,进一步改进草原合理利用模式,达到科学经营草原资源的目的。三、加强和健全草原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草原依法监督管理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是依法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草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草畜
平衡管理办法》和《草种管理办法》等相继修订和出台,主要牧区省份都制定出台了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草原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依法治草局面初步形成。草原监理系统在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按照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结构优化、设施装备齐全、执法监督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管工作”,“在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今年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也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强化扶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这些既是对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监理体系履行草原执法监督职责的明确要求。因此,不管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还是从基层的现实需求来说,进一步加快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都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新时期中国草原保护建设和牧区发展的一项大政策。这项政策的覆盖面之广、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强化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是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核心和关键。近20年来,我国草原监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白下而上、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草原监理事业快速发展,草原监理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来说,目前的草原监理体系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从我们呼伦贝尔市来看,目前,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机构不够健全、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不足、设施装备落后等问题,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由于没有草原监理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草原监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通讯、办案器材十分短缺,严重影响了草原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草原牧区大部分地处边远,造成草原执法监理人员工作范围大,任务重,管理困难。全市共有草原监理专兼职人员438人(县级以上176人,乡镇、苏木262人),其中专职155人,兼职283人。专兼职人员加一起平均每个监理人员要管理39万亩草原。地市、旗县、乡镇(苏木)三级草原监理机构共28个:地市级1个,旗县级13个,乡镇(苏木)级l4个;其中:单独设置机构21个(地
市级1个,旗县级6个,乡镇苏木级14个),合署办公7个。仅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成立了苏木乡镇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其他各旗市区在苏木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中心)或畜牧兽医站有兼职草原监理人员。14个县级以上草原监理机构中,呼伦贝尔市草原监督管理局和满洲里市草原监督管理所为正科级单位(局长高配),新左旗、新右旗、鄂温克旗、海拉尔区、牙克石市及鄂伦春旗的草原监理机构为副科级,其余7个旗县级草原监理机构为股级。乡镇.苏木级草原监理机构大多归所属旗县的农牧业局管理。新右旗苏木级草原监理机构归新右旗草原监督管理局管理;新左旗乡镇苏木级草原监理机构归当地镇、苏木政府管理。四、落实补奖励政策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等问题中国草原保护将强化禁牧和草畜平衡。国家出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给予补助和奖励,这对全面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是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并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为充分发挥执法监督工作对政策落实的保驾护航作用,我市将建立完善对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督查制度,认真落实督查责任,对违反规定放牧和不按规定减畜的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或处罚。建立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监督和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从地方性法规看,我们内蒙古对违反禁牧休牧规定和超载过牧行为的纠正或处罚措施已做出了具体规定,但一直以来,违反禁牧休牧规定和草畜平衡规定案件数量多,查处压力较大。《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对实行禁牧休牧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第四十七条规定了对违反禁牧休牧规定行为的具体处罚措施。第三十二条规定自治区依法实行退耕、退牧还草和禁牧、休牧制度。禁牧、休牧的地区和期限由旗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予以公告。不得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第四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的,由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以每个羊单位5元以上10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二条规定,自治区依法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对落实制度的农牧民给予奖励补助。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旗县级以上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给予警告,
并按照下列规定处罚(第二款):在实行禁牧休牧的基本草原上放牧的,处以每个羊单位30元的罚款。五、草原监测及草畜平衡核定问题加强草原动态监测,搞准草原生态现状,准确测定草原生产力状况,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将依据草普中草原类型平均生产力数据换算成平年各类型平均生产力数据,各户拥有的草原面积中各类型的草原生产力加上其他饲料来源(不包括外购饲草)再核定各户达到草畜平衡点的牲畜头数,制定减畜计划。目前,各盟市和各旗市区的减畜任务只是大区域范围内总数控制。具体落实当中,涉及各户的革畜平衡核定载畜量还要以户为单位具体核定,确定是否超载或超载幅度情况,各户的减畜计划。第四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呼伦贝尔市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管理,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一)深刻认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要意义在全国主要牧区省(区)全面启动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加快草原保护、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迸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强牧、支牧、惠牧政策,对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牧区发展。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超载过牧等原因,造成牧区草原承载力逐渐下降,抵御风险能力逐渐减弱。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可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增强牧区发展后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牧区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各地区要深刻认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实施的重要性、紧迫性,抓住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要性,把抓好政策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策学习,把握政策内涵,细化工作方案,把政策落实到位。(二)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战略,以草原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目标,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正确引导牧民对补奖资金的使用,增强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强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草场退化沙化程度和草场生态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设计不同的禁牧模式和草畜平衡模式,供牧民自主选择。突出基本草原保护为重点,禁牧工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2.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的原则。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改善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调整畜种和畜群结构,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绿色、特色、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3.坚持政府引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牧民为主体的原则。各地区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周密部署;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向上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牧民保护草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明确牧民既是草原保护的受益主体也是责任主体。4。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不降低。凡是已经享受国家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牧户不再享受此次牧业综合补贴。已经依法流转的草原其补贴仍然归原承包人,流转的草原在禁牧区域坚决禁牧,在草畜平衡区域要严格实行草畜平100
衡制度,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公开透明,进行公示,使每一位受益农牧民都了解国家政策,接受群众监督。(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标准和目标任务l、补奖标准自治区政府考虑到各地草原类型多样及不同类型草原载畜量的差别,提出并运用“标准亩’’作为补贴的基本单位,我市标准亩折算系数是1.59,列全区最高。禁牧补助每亩9.54元(国家标准6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2.385元(国家标准1.5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每户500元;牧草良种补贴平均每亩10元05年为一个周期。2、目标任务经自治区农牧业厅审核,2011年开始,我市将在lo个旗市区实施草原补奖总面积10358.76万亩,其中,禁牧面积2850.5万亩,草畜平衡面积7508.26万亩。牧草良种补贴面积267.66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户数18095户,草原管护员1036人。补奖机制涉及到102个苏木(乡镇),714个嘎查(村),15.33万个农牧户、55.18万农牧民。禁牧区涉及6.87万个农牧户、25.3l万农牧民;草畜平衡区涉及8.46万个农牧户、29.87万农牧民03年减畜总量321.21万个绵羊单位,2011年减畜总任务128.47万个绵羊单位。(四)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各项目旗市区政府负总责。旗市区作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把落实草原补奖机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落实草原补奖机制政策与年终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市政4府与各旗市区政府签订草原补奖机制责任状,各旗市区政府矜别与苏木(乡镇)政府和草原使用权单位签订补奖机制责任状,苏木(乡镇)政府与嘎查(村)委员会签订补奖机制责任状。集体所有草原由苏木(乡镇)政府组织嘎查(村)委员会,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禁牧责任书或草畜平衡责任书,并完成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具体工作。全民所有草原由旗市区政府组织草原使用权单位与草原使用者签订禁牧责任书或者草畜平衡责任书,并完成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具体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的工作格局。要健全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加强草原监101
理、监测体系建设,将监理、监测人员和管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草原补奖政策的资金发放和管理,设立补奖资金专户,实行分项核算.,逐级审核下拨,监督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各级财政和农牧部门共同考核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政策实施绩效。发改、纪检、审计、信访等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做好其他相关工作。(五)加强草原补奖政策宣传和引导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要深入牧区,走乡入户,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具体政策措施,做到政策宣传“入村入户、入脑入心”,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内容,明白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增强保护建设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六)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售治区制定的资金管理办法;设立补奖资金专户,并下设各分项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嘎查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补助奖励资金采用“一卡通”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各旗市区政府作为政策实施的主体,要设立公布草原补奖政策监督电话,接受政策咨询,查证举报事项。各级农牧、财政部门也要设立公布补奖政策咨询电话,接受政策咨询。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草原生态保护效果、工作进展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旗市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旗市区给予通报批评。(七)强化监测监管各级草原技术部门要设立固定的草原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为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依据;各级草原监理部门要加大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巡查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牲畜放牧情况,对违反禁牧和草畜平衡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确保草原补奖机制政策平稳有效运行。(八)扎实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开展草原登记,实现“草定性、地定权、入定心”,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划定基本草原范围,设立保护标志,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
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确保基本芒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九)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已经成立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工作。各旗市区也要把草原生态补奖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具体责任,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到实处。(十)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各旗市区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要建立健全机构,合理优化队伍结构,配齐设施设备,做到经费有保障。要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建立绩效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健全督查制度,对政策落实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到实处。二、建立健全牧区社会综合发展的保障制度和政策(一)完善草原建设投入机制草原是弱质产业,其收益的社会性、公益性决定了草原发展投资应以国家为主体。为此各级政府要建立相适应的宏观投入机制,确保国家投资的长期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对草原的保护、执法、草原的投入都有明确规定;要坚持政府长期稳定投入,探索和引导资本市场涉足草原发展,拓宽草原融资渠道。2000年以前,国家对草原的投入累计不足lO亿元,最近10年国家投入接近300亿元,预计今年国家对草原的投入将超过300亿元,一年的投入就超过了近lO年的总和,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去年lO月12日,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6亿元,在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和畜牧良种补贴,建立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政策措施。这是新时期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和牧区发展的一项大政策,涵盖37.4亿亩草原,惠及近千万牧民。这项政策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抓住了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关键,反映了牧民的心愿,是解决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等当前制约牧区发展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为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今年6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103
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提出了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旖。(二)制定扶持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覆盖政策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牧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扭转牧区发展滞后、生态恶化的局面。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草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本省(区)平均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牧民收入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要注重把握好五个原则:一要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要坚持中央支持、地方负责。促进牧区发展的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1)着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要采取综合举措,尽快扭转我国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使草原绿起来、草业兴起来、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化政策引导,强化区划指导,强化工程建设,强化法制保障和强化监督管理。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每一寸该保护的草原坚决保护好,把每一寸该建设的草原切实建设好。(2)着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抓住当前政策、财政补贴、重大工程、科技进步、防灾体系建设和我国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健全产业体系,转变养殖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投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道路。(3)着力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草地上的拓展和发展,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业上的丰富和完善,是牧区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要把深化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作为创新牧区体制机制、活化牧区生产要素、活跃牧业经济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4)着力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牧区饮水、交通、电力、通信等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5)着力加快牧区经济发展。通过加强草原管护、基础设旋建设等促进牧民转产就业三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牧民外出就业,通过优
惠政策鼓励牧区企业吸纳牧民就业和支持牧民创业,减轻牧区就业和人口压力。(6)着力提高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牧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四件大事。第五节呼伦贝尔畜牧业建设战略实施步骤制定畜牧业的发展战略,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充分考虑国内和国际畜产品市场贸易条件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方向就是,从根本上把过去以追求数量、速度和规模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益和安全并重的发展战略,以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以此带动畜牧产业的全面现代化。一、产业布局战略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是提高效益与降低风险并重,在突出资源、生产、市场和加工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规避疫病、市场和生态环境等各种风险,充分考虑畜牧业内部不同产业的特点,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加以调整。在宏观布局层面,根据环境、市场和疫病风险高低,结合经济效益优势,对各类畜产品的布局进行再评估,将全国的生产地区划分为优势区、风险区和其它地区三种类型。同时要从保障国家食品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某类畜产品的优势产区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在微观布局层面,以降低疫病风险和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为原则,根据不同畜种特点以及畜种问的相互影响度,研究制定新的布局标准,确定规模养殖企业或饲养小区之间的合理间隔,引导养殖集中地区建立低风险布局。适度规模化是全球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我国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畜牧业安全、高效、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布局的调整既要避免过度集中,也要避免过度分散,实现适度规模化。要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社会公共支撑环境、不同生产水平尽快确定不同条件下适度规模的标准,加以分类指导。t05
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调整畜种结构。在我国粮食生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的背景下,要继续强化以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调整方向。对猪、禽养殖等耗粮型畜牧业,优势区内稳定发展,风险区内逐步下调发展,其它地区控制发展;对牛、羊养殖等节粮型畜牧业,优势区内大力发展,风险区内下调发展,其它地区鼓励发展。调整产品结构。要鼓励和提倡生产者实行产品品种多元化战略,适度增加畜产品加工品和半成品在产品结构中的比重。在肉类产品方面,逐步引导扩大对冻却肉的消费,改变以活鲜肉为主的状况;在奶类产品方面,逐步建立以巴氏消毒奶为主,UHT奶和奶粉为辅的产品结构。要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优质、风昧、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力度,为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的产品选择。调整出口结构。要注重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尽量避免产品出口过于依赖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要注重出口产品类型多元化,既能提供初级产品,又能提供深加工产品,既有生冷产品,也有熟制品。要注重国内国际平衡发展,避免某个企业、某个地区完全依赖国外市场的情况。调整企业结构。要鼓励畜牧业的加工、流通及良种、饲料等企业之间有序的兼并、合并、重组、合作及战略联盟,推动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造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品牌企业。对中型或区域型企业,要引导其充分利用边角市场,发展成为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区域优势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互补局面。对小型企业,要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引导其分化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厂。三、生产经营方式战略调整现阶段我国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分为:工厂化生产经营、“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和农户经营等三类。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的方向和终极目标是推动三类模式逐步递进,最终淘汰无组织的小规模饲养方式,实现现代的产业化经营。现阶段我国小规模农户仍然是生产主体,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在坚定不移地梯次推进前两种经营方式的同时,还要为小规模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并尽可能将小规模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中。鼓励小规模专业户壮大为规模养殖企业。通过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积极的技术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小规模专业户扩大规模,或者通过股
份制等方式将几个小规模专业户联合起来,通过技术和生产管理升级,成为具有现代畜牧业特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养殖小区。近几年奶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养殖小区是解决我国当前分散养殖与畜牧产业现代化的矛盾,兼顾小农户增收和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的有效载体。小区的相对集中,为防疫、监管、技术推广普及和农户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适合于不同类型畜种的养殖小区。在小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养殖户的协同作用,初期建设示范型小区时政府可以作为引导性的投资主体,而小区的大规模建设则应该以企业或养殖户为主,政府可以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小区要逐步建立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的机制,政府主要发挥指导作用。要研究制定与现代畜牧发展吻合的小区建设、运行和管理的系统标准和规范,作为小区建设与运行的依据。要以小区为基础,加强对养殖户的组织、培训,规范执业兽医的经营行为和强化官方兽医的疫病防治工作。培育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将分散养殖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分散养殖户较多的地区,要制定优惠政策培育造就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组织小规模养殖户,增强整个地区养殖业适应市场、防灾减灾的能力。四、产业连接方式战略调整畜牧业的产业链长,包括饲料、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主要环节以及为各主要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支撑链。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是产业链各环节高度一体化,主要环节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的车间或部门,支撑链环节与主要环节建立密切协作的稳定关系。当前我国畜牧产业链接方式主要包括~体化、定单型和市场随机交易型等三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鼓励一体化链接方式的发展。一体化大型企业是我国畜牧业应对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要鼓励这些企业通过自身建设或兼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一体化方式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要引导一体化企业实行主要生产部门尤其养殖车间的适度分散和多元化,鼓励跨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扶持定单型链接方式的发展。定单型是产业化组织形式中主要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将大量小规模分散养殖户纳入产业化体系中。对这类链接方式,政府要加
以扶持,鼓励龙头企业提高把握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扩大定单覆盖养殖户的范围。与此同时,政府要对龙头企业加强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监督定单合同的执行;要对养殖户加强指导,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实现按需生产,推动企业与养殖户形成“互信互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良性关系。规范市场随机交易方式。市场随机交易是我国传统畜牧生产中的主导链接方式,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对这类链接方式,政府一方面要建立相对集中的交易场所,探索网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交易活动的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基于我国产业链一体化链接方式尚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要努力培育为产业链服务的中介机构,为交易双方或参与定单模式的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交易洽谈、矛盾仲裁等环节的科技、经济、法律及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五、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在环境保护方面牧区要重点加强法制建设,坚决禁止毁草开荒和其它人为破坏草地的行为,大力推进草地封育、围栏划区轮牧、草地治虫灭鼠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天然草地保护措施,积极推广补播、施肥、浅翻和灌溉等草地改良措施,加快发展飞播种草、人工种草、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等草地建设工程。大中城市郊区和农区,一是根据畜禽生产需要,设计和使用符合畜禽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观工程设施;二是要处理好养殖废弃物,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三是加大皮革等污染严重项目的污水治理力度,达到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同时,也要针对饲料资源中精饲料、尤其是蛋白饲料短缺的情况,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加大饲料作物及牧草的种植面积,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利用已有或新开发的所有可饲用资源。六、产业组织体系调整畜牧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产业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当前畜牧产业组织体系调整的方向是强化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职能和培育基层产业化组织。强化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职能。要分畜种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完善和创新已有协会的组织和职能,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整体营销、行业整体
权利维护、行业信息交流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等作用,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内部组织与运作方面要强化民主参与与科学决策,建立有效机制来吸纳业内主要企业广泛参与。培育基层产业化组织。在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基层产业化组织,引导广大养殖户积极参加。政府要对基层产业化组织给予指导,使之成为养殖户的集体代言人,发挥信息收集、技术推广普及和政策宣传作用。为了使行业协会和基层产业化组织树立权威,政府要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将一些面向全行业的项目交给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必要的项目经费支持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一些为全行业服务的公共设施,如行业信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另外,政府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政策咨询功能,委托协会就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吸纳协会实质性参与重大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综上所述,立足呼伦贝尔研究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多启示,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碍以延续的保证。把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构的基础上来加以思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平衡和稳定。生态和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态和谐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要实现生态和谐与科学发展目标,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二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中入口、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强调在考虑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充分保障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人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眼前利益,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寻求一条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人类能否走好科学发展之路,关键是能否统筹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绝不能再走“吃祖宗饭,夺子孙路”的道路。要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没有牧区经济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实现牧区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走一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牧区社会稳定,推动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永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10
致谢在三年学习当中,特别是论文选题,开题文献收集、写作及修改过程中,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各位导师的指导和教诲,特别是得到导师刘永估教授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同时得到了张丽君老师、王玉芬老师、杨思远老师、刘云喜老师等的无私帮助。在资料收集,深入旗市牧区调研,走访牧民家庭的过程中,得到了陈巴尔旗政府、农牧局、新巴尔虎右旗政府、鄂温克旗委、额尔古纳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呼伦贝尔市草原管理局局长朱立博博士的指导,在此一并感谢。因本人学识有限,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许多前辈学者的观点,对此表示感谢,写作不足之处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文zJ永估.农民权力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文lJ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刘永佶,青觉,张丽君.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研究[M】冲国经济出版社,2009[4】杨思远.巴音图嘎调查[MI.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杨思远.从草场承包到草场整合[M】.民族经济第三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6】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_匕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7】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D).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1998:74.78,104.141【8】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墙吉喜区域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1999【10】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曲格平,尚亿初.世界环境问题的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7【13]CostanzaR,d’ArgeR,DeGrootR,eta1.Thevalueofthewori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14】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主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5】张新时,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Jj.科技导报,2000,(8):3~7[16】廖国藩,贾幼陵主编.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SalaOS,ParueloJM.Ecosystemservicesingrassland[A】.In:DailyGC(ed.).Nature’SServices:SocietalDependenceOilNaturalEcosystemsiC】.WashingtonDC:IslandPtess.1997.237~252【18】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学价值的初步研究p】.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19】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20】刘起.中国草地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探讨【J】.四川草原,1999,(4):1~4【2l】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112
【22】谢高地,鲁春霞,肖玉,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山地学报,2003,21(1):50~55【23】徐世晓,赵新全,孙平,等.草地生态系统公益保护与西部开发【J】.中国草地,2002,24(1):55~60[24】陈佐忠,汪诗平,崔骁勇,等.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5】李金昌,姜文来,靳乐山,等.生态价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6】欧阳志云,肖寒,赵景柱,等.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价值研究【A】.见: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主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57"191【27】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281包玉山,周瑞.内蒙古草原牧区人地矛盾的加剧及缓解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2):93-98.【291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30]布仁巴图,冯华,佟伟军,李永山,张永红.蒙古族牧民高血糖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94.【3l】修长柏.试论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阴.2002.7[32】朱希刚.《中[]1993年衣11994年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1996,(11)【33]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DI,2005.6【34]程国强.1996--1998年中国国内农业支持四.、WO经济导刊,2003,(4)【35】朱希刚.[J】,《中国1993年和1994年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1996,(11)【361程国强.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与政策调整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第4卷【371袁东明等.加入WT0后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明,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5)【38]朱海洋.入世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取向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2(9)【39]史建民.面向WTO完善中国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势在必行阴,调研世界,2002(7)【40】徐明棋.WTO会改变中国,中国是否应改变WTO?【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41]卢峰卢锋.入世谈判的农业补贴僵局分析阴,中国改革,2001(5)【42】钟甫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农产品自由贸易的主要问题FJI,中国农村经济,2002(6)113
[43]McNeelyeta1.,Conservingtheworld’Sbiologicaldiversity【M】.Gland,Switzerland,Washington,D.C.1990【44]Mayers,N.Populationenvironmentlinkages:discontinuitiesahead[J1.Ambio,1993,21:116-118[45]Polunin,N.ObscureCallbesupreme:adoublelessonfromthestratosoherericozoneshield[J】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20(4):310—316[4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我们共同的末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祉,1993【4719『j春朗.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D】j匕京师范大学,1997【481UNDPCSD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PolicyCoordin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6.IntegratingEnvironmentandDvelopmentinDecision—making.ReportonChapter8ofAgenda21.NewYork:UNDepartmentofPolicyCoordin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49]Cobb,J.andCobb,C.TheGreenNationalProduct:AProposed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HumallEconomyCenter,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94【50]CobbC.The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alth【A】.In:DalyHE,CobbJB(eds).FortheCommononGood[C].Boston:BeaconPress,1989.401-455【51]CobbC,HalsteadT.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M].SanFrancisco:Redefmin9124Progress,1994.【52]Anielski,M.,Row,J.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1998Update.SanFranciscoRedefiningProgress.1999.【53]RowJ,AnielskiM.Genuineprogressindicator1998:Executivesummary【M/OL].Http://www.rprogress.org/pubs/gpill998/gpill998一execsum.html.1999—09·22【54]HardiP,BargS.Measur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ReviewingofCurrentPractice【M】Ottawa:IndustryCanada,1997[55]HicksJohnRichard.ValueandCapital[M].Oxford:ClarendonPress,1994[56】皮耳斯(PearceDW),沃福德(WarlordJJ)著,张世秋等译。世界经济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57]TheWorldBank.MonitoringEnviroumentalProgress:AReportonWorkinProgress[M].NewYork:TheWroddBank.1995【58]TheWorldBank.ExpandingtheMeasureofWealth:Indicatorsof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114
Development[M].NewYork:TheWorldBank,1997【591TheWorldBank.MonitoringEnvironmentalProgress:AReportonWorkinProgress[M].NewYork:TheWoddBank?1995【60]TheWorldBank.ExpandingtheMeasureofWealth:Indicatorsof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York:TheWorldBank,1997【61]DalyH.OnWilfredBeckeman’Scritiqu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J].Environ.Values,1995,4:50【62]UNDP.HumanDevelopmentReport,1990,1991,1994,1995,1997[M1.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63]SagarAD,NajamA.Thehumandevelopmentindex:acriticalreview[J].EcologicalEconomics,1998,25:249-264[64]YoshihikoWada.Themyth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ecologicalfootprintofJapaneseconsumption.【D】.VancouveLB.C.:SchoolofCommunityandRegionalPlanning,TheUniverdityofBritishColumbia,Canada,1999[65]MathisWackemagel,WiliamE(Rees.).OurEcologicalfootpt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Canada:NewsocietyPublishers,1996【66]MathisWackernagel.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atoolforplanningtowardsustainability[D].VacouveLB.C.:SchoolofCommunityandRegionalPlanning,The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Canada,1994【67]MathisWackemagel.Whatweuseandwhatwehave: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logicalCapacity[M/OL].http://www.rprogress.org.1999【68]WilliamE(Rees.).Revisitingcarryingcapacity:area-basedindicatorsofsustainability[J]PopulationandEnvironment:aJournalofInternationalInterdisciplinaryStudies,1997,17(3)[691李利锋,成升奎.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1,15(4):375.382【70]Hutao.Eco-valu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In:WangRnsong,ZhaoJingzhu,OuyangZhiyuan(eds.).HumanSystem"sEcology[C].Beijing:ChinaScience&TechnologyPress,1991.235—236【71]VictousekP,EhflichP,EhrlichA.eta1.Humanappropriationoftheprosuctsofphoto—synthesis[j].Bioscience,1986,34:368—373115
[72]HaberlH.环境指示因子——挣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7,27(3):139.142【73]OECD.EnvironmentalIndicators:OECDCoreSet[M].Paris:OECD,1994116
附录:农牧民调查问卷农牧民调查问卷亲爱的牧民朋友:您好!您是否感觉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诸如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作为这些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您是否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危及您的生活,您又将如何应对?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完全从学术研究出发考虑,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工作与生活,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我们将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并且有其它众多的牧民朋友和您一起答卷,研究人员将只知道问卷的结果。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协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您的意见将会对我们及您自身有很大帮助。谢谢您的支持12010年4月调查地点:省市(旗2焦(苏木2挝(嘎查)所在村(嘎查)与市(旗)所在地距离!公里)调查时间:————一、家庭基本情况户主:姓名性别年龄亲属关系民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1、户主2、草场面积3、耕地面积(有无灌溉;灌溉面积;利用水源地下水/地表水4、地下水水井数量、井深、水位深度(春季、冬季)5、水位变化(5’10年前、现在)二、农牧业情况l、农业情况:人均——亩;个人承包——亩,承包费——元庙,年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绿豆向日葵面积(亩)产量(斤/117
亩)收购价格(元/斤)种子价格(元/斤)化肥、农药投入(元/农业补贴(元/亩)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您所在村有没有采取荒漠化防治措施?A采取了;B没采取;C不清楚。2.您所在村有没有采取节水保水措施?A严格采取;B一般采取;C没有采取。3.您所在村有没有采取植被保护措施?A严格采取;B一般采取;C没有采取。4.您所在村有没有采取土地土壤保护措施?A严格采取;B一般采取;C没有采取。5.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否有效?A有效;B无效;C不清楚。6.您感觉本地企业的发展对荒漠化产生盼作用是?A加重荒漠化;B减轻荒漠化;C不清楚。7.您感觉本地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是怎样变化的?A增加;B保持不变;e减小。8.您感觉本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是怎样变化的?A增加;B保持不变;C减小。9。您感觉现代化对资源的压力是怎样变化的?A增加;B保持不变;C减小。请举卜2例说明10.您感觉现行政府政策对资源的压力是怎样变化的?A增加;B保持不变;C减小。请举1-2例说明11.你认为好的防治建议是什么?请举卜2例三、荒漠化基本现状1.您认为您村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①植被退化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荒漠化④水资源缺少⑤人口过多⑥气候变暖⑦其他(请注明)3.1您认为这些问题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千万年以前建国以后草场承包以后118
①r植被退化口②生物多样性减少口⑨荒漠化口④水资源缺少口⑤人口过多口⑥气候变暖口⑦其他口3—2您认为造成以上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r自然的②人为的③人为加自然因素2.本地荒漠化目前处于什么阶段?A发生阶段: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B发展阶段:地表植被已被破坏,而且还在发展;C稳定阶段:沙化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3.您家里收入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提高,为元,增加元;B降低,为元,减少元;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4.您家里粮食产量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粮食总产量提高,为斤,增加斤;B粮食总产量降低,为斤,减少斤;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您家里家畜数量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为头只,增加头只;B减少,为头只,减少头只;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6。您感觉现在村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平A上等B中等C下等7.本村外出打工人数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多,为人,增长了人;B减少,为人,增长了入;C没什么变化8.您感觉现在气候在这些年里有什么变化A改善B变坏C没什么变化9.您家里的耕地面积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从亩增加到亩B减少从亩减少到亩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lo.您家里的林地面积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从亩增加到亩B减少从亩减少到亩口119
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1.您家里的草地面积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从亩增加到亩B减少从亩减少到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2.您感觉村里庄稼浇灌用水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B减少C没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3.您感觉村里入畜饮用水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增加B减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4.您感觉这些年村里地下水位近5年(2005—2009)有什么变化?A降低从米降低到米B没什么变化每年降低米四.荒漠化危害1.本地荒漠化主要影响到(可多选):A生态环境B日常生活C社会经济活动2.本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可多选):A蚕食土地B水土流失c土地贫瘠、地力下降D沙尘暴严重E水源短缺F气候恶劣3.本地荒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是(可多选):A人们被迫转移到其他地方居住B更贫困了C沙尘暴影响到生活D入畜饮用水困难E带来相关疾病的发生3-1您所在地区有无住户迁离原住地现象?①有②没有如果有,他们迁离原住地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①生态移民项目②禁止放牧③外出打工,增加收入④认为城市生活更好⑤游牧⑥子女上学——迁离住户占总户数的:①<10%,②11—20%,③21—30%,④31—40%,⑤41—50%⑥51-60%⑦6t一70%⑧71—80%⑨81—90%⑩>90%4.本地荒漠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可多选):A农业灌溉用水困难
B工矿、道路交通等遭到破坏C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正常经济活动,降低经济效益D破坏地区发展潜力E增加社会成本(防治、移民等)F影响民族团结G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持H影响国际关系五、荒漠化的成因1。本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导致的:A自然因素B人为因素2.造成耕地型(旱地/水浇地)荒漠化因素是(n--I多选、请打勾):自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人人口数量多,毁林毁草垦荒然水源不足为农业粗放经营造成土地退化因风蚀因过渡开采地下水素水蚀素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气温升高城乡建设侵占耕地土地盐渍化耕地不合理耕作造成土壤侵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足3.造成草地型荒漠化因素是(可多选、请打勾):自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人人口数量多,毁草垦荒然水源不足为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植被破坏因风蚀因游牧民定居、分草畜到户素气温升高素过渡开采地下水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地盐渍化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地草改林草原开矿上游水源过度利用偷牧过度旅游开发公司承包开发4.造成林地型荒漠化因素是(可多选、请打勾):自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人人口数量多,毁林垦荒然水源不足为林地开矿因风蚀因毁掉原始林、载种经济林素气温升高素过度旅游开发土地盐渍化盗伐木材5.造成沙地型荒漠化因素是(n-I多选、请打勾):懊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人人口数量多、开荒耕种水源不足为过度放牧12l
因风蚀过渡开采地下水、使草地植被退化素水蚀素企业承包开发气温升高滥挖药材破坏天然草地不合理开矿6.造成湿地型荒漠化因素是(可多选、请打勾):自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人水资源过度利用然水源不足为上游截流风蚀过度放牧素气温升高素开垦耕地开矿、修路、建厂等侵占湿地7.造成社区型(农村/城市)型荒漠化因素是(可多选、请打勾):自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人水资源过度利用然水源不足为水资源污染气温升高建设住宅素基础设施建设工厂建设土地不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非法取土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敷民调查问卷亲爱的敉比舢友:您且f!您地乔感世怨所赖以!I:籽的环境“I现-f诺妇;牛氏城Ii!![上f:、0二物多错性消失、’卜地荒淡化等’系列爿,砒坩越?作为这些jf;墒刚翘的直拨受梆者,您撼雨地l刃地牌幻I遵是fr幺膜圳学致了这砦闯题.危及您的生活,您M将如"癌时?为嗣替这蝮削遴.托ff:j改汁了4‘刚往。叫巷宠食从7;::术研究⋯锭考啦.以明通过研究.改蔷L作与衅活.^i会对您广’mf£枷水随影响.找”J半荨录取了严僚的深裔啪施,ji:m行其它众多的牧比删友雨I您⋯超替褥,研究入员梅RjjII遗脚奄的结果。il}渤您睫订二fftr.Z巾抽jl}j时0日融助我们完成这域调奁r您的愈池将套埘J拽ffI墨您自身订彼人柳j地.谢谢您的支持f谢囊地点;f19蓥!蔓盎噻妇峨},所陀村(¨∞盘)‘二】11f(搬,所存j也扪凋岱时M:——中央民族大学草媛畜牧业调研小组㈣蟒巍脚鲰雌,离』脚:’二f公忖外耘严住州qi龄采Jf_fi炎系沁媛教阿鞋度婿则状况坶H2醮韩国甥、弘y兵垂荣砌牵邑婚黟既确甄坷,●喜舡豢翩站猷色女臀4s度』受戈豇籀8藉氟具),pI矗&、玻饮业特抛.K沭’卜巫水稻土二旺绿诅nn焚蕊良‘市)广。旌lJi,街,收蟛j价挤t西万’)神f份崭‘j0,玎;)他魁、农鲔投入I冗;jj;f):&业卧贴t沁喀i"勰怒;e掣—衅一123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瀑研小组西n渊绵苹总数母绵荦数苹燕敏种公羊毅熘革数2007钾!j,j台)7e譬9嬲’{}08年蟛9,Z夕巧,}≮j、髯72009年够《8z汐6/卜2-,殿多时蟆I)最少时候()I“苇;dM"I·过去姓魏国髅J_|I【牟基猾n渊?⋯荦总数。坶}|I擎数苇.龟数{IIt公莩数码擎数2007坼)多孪Z2_fX)8年2009ffi墩多时_|I叠tJ。嫩少州鼷1)牛:。锗种过尘拱馕《夯现往妊橇·书姿雳万翟燃牛总数f埘tl二数q二糍数砷公吖.数2iJ∽乍;Z及£-甍2008啦2009尔域移时候1)最少时候()t}:。址种过上姓!铤龙74/_f!Il建撼砑瀚材.,§总数坶屿数t§驹数种公t{数2007尔|2I,【)8乍2l"09勺i孀彩肘嫉("摄少¨;}候t’芴躬蝴猪总数雄猜戥荸寿}F致公;jl;数2007Cb"2008q-:2009el-:最多时候‘)最少时蛙(}5,j11私情摁\牲静绵苇lll羊q:.屿猪\数黛单阶数量单价数量啦价效劈单价数国单协2007坼鼬j∥口暑∥2.a覆罗够D口92008乖7‘々(。OJ口qfo幂‘嘻0002009}仨)∥&嘭侈p76p矛{J1歹oe5最多耐候(1r最少时缕()124
6,您家牲斟的放牧山-式邂:①E|然放牧②阙莽⑨自然放牧,嘲养荜场面秋【商)}訇≯丽锨(f;『)隔栏战小瞧79矗瓣b参厄棚嗣数量栅圈illi戳媚阍成小√≯咖.以二t,乃8。9、ff>、().I.t如裂ji健心赞曲.每次多少钱:i』i王.三.收入和支出情况I髓彰\艄靛缸收钠自齑1.资收外;}}轧j耋输{:『1:发旅傲生意攻J内:}卜乍给\入产地入I游贴2小}7{1i■乃2I)(爆乍二l。灭2009"F-≯彳最多时腆(枷}『)|A屉少时】iI囊(钐≯1)名灭\史{ll项H嘲料、隈疗教胄孳场、文通衣食人储151}建造房毋物\\种_F化栅阁通讯消费屋\肥镎建没2007牛七千,P丸|7、≯乃‘,●_’20D&艰爱q)71^F7、r—’’2t粥睁年tj诬?P7、,P灭最多时候‘z口¨)?≯乃x蚓最少赠膜c)l、15c;以为爿翦行哪警W素制约影响憋的收入(可爹逸):①f蜡家政镣②臼然lF境@家.!琏f女|索-Lgil;场价侪@孳场(十地)面积@其他(涛注明}一2、憋的收入能行维持只常开销:Q∥②不隧奴若不能,您以后准祷聚Jll(霉样的矗武增加收入:一j、您撼秀掰有错外甜,◇玎②没移一3.1细粜仃艘外{j;f,来源避哪咿:渊r货馥。还撼②比蝴僻款I.2借款利息是甭商丁.目删银}:I=借贷利息?①憋②不屉3.3您的f玲教数颓姓多少?Osoo冗以F@卜2,Jf冗②sol/1000元拶万瓦⑨l001.2000元@200t.5000冗⑤5∞1一l,,元⑥5.10玎元⑨10,j元以I二125秽氛、丑查出洲穰一嘎锻一蛐参碟警一腱是=:坷拶,哪采啵淞殴誊嘉酣脚潍刷蹬洲一~咣一~一痛或"的∽链撇㈣撇耄;一呲的什Ⅲ饱哺幽一~一~一一存在崩蚶m峨觥黼刚Ⅲ釉j||至榔蛳¨叭您⋯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砑小组网、生活地区情况l,2、3、您认为刚fj!生活净草原的其它家畦留裕的人·(i)殉养牲搿⑦外⋯打I,@做生意@⋯悠了解的外地入剑草原来琏为r:/①疗琵游②发胜合怍经济川《融《掘购粮食他{fJ生罂靠哪蝼疗而致富:侮势¨。术利笛@乐t生-h.I{i}⑥其它———、豁产^fI’革抖、药材辞④其它——您家的草原存在的突f“环境问题订哪蝗:(可多选,①蚴拷披退化⑧岸,场生物多样蚀碱少≤驯H电产毽::|;鼍@椭沙化⑨啦原*}i嘁化⑦然变峨,3.I您认为瀣伐以I:环境刚题的生蓝原f坶魁什么:/乓;i)反几过多②!卜草过多@Z业发艟酬l然原刚⑨您所在地区仃没俐宅身材的观琢?①有//②没仃/4.4.I如:rr.生硬是lI邶蚺人?①!‘1地牧【t匿)歼地人少鬯步礁源缺少媳他“i!f注呲J15、您所在Eg区仃螂些资;j15}比较二I三亩?L可多选)≮L—;}、丽油、人然。(耸矿产:资源@压f{③;IIJ流、湖湃等水资源④腋游资源⑨文化-受I蠓⑥典池资濒西。盂(请汁明)5,IH前已终,l:发的资/沁f『哪螳?fl-么时M开发n07I例撕I:煤炭,1990年)..........................‘!.....。....-—一.—.—.................—.......J:......——---一———-——--·--—--—--——---,------——--!··-。‘。‘‘。‘‘。。。。’‘一—,.........,.,..、..............,.E.................一6.您存2006q-:.2008T-行没仃按受过农业辆设牝暗∽f2‘H"6币(D订2007"T-①仃2008年①仃请汴明辩;JII技术主罂内容:7.您所舟地区住无牧比辽随碾f②没订②没有②没夜丁I雏裂有.他f|’阋:离原fi"Jt&曲腺渊是什么?(阿多选)①生态侈K项H@禁止放牧@外fIH"JI:.增加收入④认_;I;l城Iii生活豆!好⑤游牧弋谳供龠融、辫收、保险镰资金史持⑨修媛建搜与{!}f定耕的荜原政策@建讧与艇异薹合作纷济组织⑦引进或缱试经营企业⑥萁他¨i!i洼研)(ii乎梭顺,F列jf;5项)旋矬没投入暇务您对革原建设相l豫扩·纠:境,仃什么发展意蛄嚣I建议:④31-.哇渊.⑨8卜9∞@41-50%⑩j90咯刚捂}.~泶,谢酣崽的支持1126
中央民族大学草廉畜牧业调研小组散民调查问卷采爱的牧比nn蔹:拯妤!您怂甭媾键您所蛹坦生纾的耶境_}j:脱丁j栉且"_Ij!{破I妓坷:,生物多梯住潲失,。P地兢漠化蛰’系列邪=I!c奢#d题?fl-为这些』F境问题的直接受掰舒.您堪行迪研地想幻f啦愠汁幺康㈧导致r这砦纠趣,危及您姻生活。您辽1奄如ff应埘?为网箨这蜘M翘.弛们没汁丁水朗咎,蚶卷宛氽从掌术I;}}f究_}}:牡芍嵫.以剜通过研究,改善I:诈与,I嗡S.4;套对您产mfEI.I不慢;:j三响。我"J}各喂般了严fi}纳垛孵If!i趣I.il:¨仃¨它众多的牧l:屯lllJ发囊I您一起箨巷,研宄入受将HjjII通阳卷的缎粜。聒澎您缝阼nn’:之,I,{【lI:}:时p口沁助我{『j完成运域iJl奁,您的意址褥会尉我贷l厦您l:!_I身=f.『扳人衢助.讨f谢您Ij勺殳擗!渊蕊地出所伟柑(埘禽¨寸柚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删fi;勰j翟辄雌,-㈣够弘垃盟i苏以举趔缂移阻‘|;芟套)电蚺漓.D—i列∞姓耘/rl:Ⅲqi龄泉jf=I!炎系K腹敦阿饪艘爝舢状况jBl业、么勃习易扣尹{/也劢炉乙僦荔滁曩霭7,,三茏、,锻参-/z知晚虎磊易净I※1彳毒名’V似够磊荔,疑揸’,彳彭盔莎乒1J岂衫r瞄磁易j喜xI,前落,』I"l",--3.2荆旌否Vr刍募,,爪哮严.绡应石?仁—rr7——,.:!表皱业博况li米小友水桶人证绿眭lfJjH嬷而默(i{!f1广‘盈f,iljii"’收蛾盼{IiIft冠/斤1种f{f}}}}t兄ai",化肥.农药投入(冗/m)农业醅贴t丸}寐’纂害≮箍她军玉鲻~髯碜季127
中央民族丈学草原畜牧业谚研小组痛n群躺绵摹总数心绵羊敏苹.奠敲争II公苹数魁革数2007化柏4口锄&乒2(108}F彳d一;d?凸ap,2∞9年么djD/d^7‘,最多时膑(a阿加f西Z"o。p口厶|3最少时陵to乃,7)刁dj6彦,o《雾矿罾黼l}}苇总懿摊lII羊数革.娶数种公羊数碣羊数2007午2008年2009印最多I时瞩【J最少时Il雯t)牛:赫种过上甚谤复也陬现在嬉,骞£蠹产布扩㈣~£L总数}l圭牛数!p4凳毅种公!l:数20D7审心04ltl20循勺:tI么一a‘f牮|一2tJt]睁ff:’J卫。刍}文l疑多时镞t矗一7’彳。r2D/Z,最少坩腱(。知fJ)岁9友Z6t§:胁种过士楚—立妻古马观存基渤l莺墨;方矿黜蜊街?t§总数雌屿牧t5驹毂卡I|l公t5数2∞7雄&o工20【)3印文二2(K19fFj—,最多时l羹(j—0)分么j,~.2疆梦憾敝L3口l|、j0移翱旗徽猜总数埘猜数猜好效公l青耋《f2饿’7乍2I》n8乖2009印最多{1寸候【)最少时蜈I)\\4q:齑绵羊lll苇牛锋猪\.数量单价数蛩峨价数盈}社价数量’舡阶数量荸价2tV07锥l王62008年l£2009乍,0盛多时候(o们)0五f最少时族(,i矽,J-",d128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8、9、草场面纵(甫)|=Ijl栏两移{:(海)嘲栏成木l惫n锄阁数盈棚罔i西f例锄隅成小il忑j4以m碉云l革足够喂券黔鸯Ⅲ57①够坼够&办?固痢文饲料②榭埘州人草场国觎少朝:甾数量逗1奠他i罂楚什么时11;IJ缺乏?I谢一6列汾【努7—9月份③lfl.12_I=j扮瞧瑞.t:罂打哪此’磊盛、五求谨滤.9,1蹦科·避免杼的Hq?①憋碴薪;足9.I.1如裂{:性绝辨的.每次多少钱:S§!生§丞!L每疆)IO,您所在地每币打儿次防嫂针?①没彳『②1玖≮鲥次④3次(彭3次以10.I坶次打舫绥仆垃纪铅的咿57、迂髭②不是10.I.I如粜::1=:琏,见拙的,缔次多少钱:.一!垃羔^三、收入和支出情况.3JH份\∽掰根臼收销售莳l:资收外;Il打运输,1二拨旅做生意歧府补伽’\入广’^山入I:游贴2l】07tF415工M21)I)8q!支焉f鼍曲21)09年&氏心闻最多时陕(&矗旌卒两最少时峻‘0帅审)0仨\童㈣蚝H潮树、跃疗教育草场、交通.&伢人情!I!}进造|l;=}贼坼份\科·。f化棚罔谢讯消货屋掣l姊、\肥垮建淡捌2007≈:一菇厶五朔.一J丽2(10SfF一佰4‘““a7信2009乍一矗从一a五最多时候t黝小一黾州一。天,dn最少时螟t2n埴一6;,曲,“jRl、您认为片前柯邶峰纠岽稍约影响您的收入(碍多选h/①}q家政策⑧后然邱境◎客啦汹索刚f场价帻琳场(_{:地)面积⑥其他(清注明)一2,您自鲁收入能乔维持FI常歼销:④傀②不能{If}若不能,您以后准箍襞墩怎肆的打J℃增加收入:——k您是甭错存储外债?谢r②.没仃/3.I如柴行街外绩.求{8lf是哪I_fl,④靛}J:贷款.且;楚剑让埘俯款3.2借款利息世甭商r}q期银行{_f睾贷利息?∥赶②不楚3.3您的借款数额是多少?r9soo兀以卜t@5肼.1{KR)元@1001-2000元④2∞I一5000元⑤sooHJj元f国卜2,j厄‘劝一5万砣@5-10万元@loJj元以lj129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四、生活地区情况l、您W为州撵生活在草原的其。已瘃鲢窗编的人.Ittll王璎爨哪螳厅面致富:确裕妒I:茵t霸讣fI;丰JI.@擞生意<堇)川售药",术刈等啄也‘}j地⑥冀它——2、您了解的外地人剑草原来琏为了.;_‘溉游②殷腱台弗经济J·ilH谚段购粮食、智产.协、革丰=|、约牛于等④其它——3、您绷q草原存茫的炎Ill环境刚题订哪嬷:(iif多选)脚场植被j珏化,②蕊场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材}jI!!广:醚Ⅺ£少④水资源缺少@啦原沙化刚誊原敝碱化⑦气埙变暖3.I您认为造成以l:环境¨趣的生耍原州足什么:/①人『]过.多∥}:羊过多③I.业,皮艟题×l然原Ⅲ⑤"e他(淆渖l!}:j)4、您所在地区靠没订挖辨"的珧琢?耐行(彭没订/4.4.1如;I!-.fT.j-璎链哪砖人?①“j地微【t{i痧}地人5、瓮繁篙篙辫‰‘戮?_I鲫⋯⋯资源妊资源妊蝴①煤、百汕、人然气并旷产资源哂,鲥忖⑨洲流、湖『r1等水资源≮矽骧游资隙、微:化资源固其他资源——f请浮嘲)5.11-t祷d经,l:段婀jj)}渊fr哪!~1.1,:9.{I.么咐fltJifil=笈的?{渊籼h煤凝,1990午)。..。.....................。£..........一——。—。.........—...........-.』£..-..————....—一——————————————————二二———————一—————————————————J———————一—————·—?一6.您存2{K}Oq-:.2008年有没n接受过代、№瓤技术培训?2006;f≤嘶2007印幽21)08年鳓i②没有②没商②没有7.嚣燃戮淼.高i-黧辫扩.您所存地区订无牧KiE离鞭1"地珑豫?≤鲔f②没=}‘『7.i如宋彳『,他们辽离撅化地晌原W是什么?《iil多地),①生态}多KJ颤科@禁止放牧、《汐卜fI{柞I一,增加收入@板洳城。i—L活型盘f⑤游牧⑥_-:I:炙fi学7.2辽离投氏f’i嵫套总户数的乜以l瞄,②ll一2隅,⑥5卜60%⑦6卜7嬲8您认为腓存草场建设急磁解决的刚越是什么?({i{f拔顺序列《啦高陕疗、Ii生,蹙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投入牧K嚣l基塔政府拯供辩I天Ili场信息服务农牧业技术心避《瓶供氽融、财政、保险等资会史持⑤修改建设与洛炎撕的革躁政策噶『缸讧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⑦日l避或逢试经营企业@筵他(i哿i:l-:f{I_}’@)2卜30%.馥!)7l-80%;5T《)④31~40%,@8i-90,%@4t-so%④、{f0%刚强纠i求.蜊.骞f您的支持130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盲牧业调研小组擞民调查问卷亲澄fJc】牧比JUJ友:经受f!您地甭感世您所椽以fL存lI勺环境;fI现.『晰如士iIi被破坏、_二物彩样性溺失、。}!:地荒漠化≮。系列坷;境附题?绺为这峰蚪境鲫题的n接受冉肯.您堪衍地1.月地爆幻I啦堪fr幺腹洲昏致r这砦问题r危及悠的:!:}二活。您蛙将如十f应埘r为州臀这蟪鲥题.我#j漫汁了小Iu】卷,附柱宠个从常术嘶究⋯发香l鬈。以驯jl珏i!{£研究·改蛰L件与生活.不会封您产d-.Iti,,I不R影响。舵HJ将硪暇了严懈n≈f袋甯If!i施,ji:|I仃J≮它众多的牧瞰Il|J发霸l您一-越替镑,研究人炙格f{韶I遵鲥卷的结果.蔚£f{您睫檬riJ}1.2·l·抽⋯时0Ⅱ协助找"J完成退项调奁r您的詹虻褥会刈‘我ffJ缦您n身仃很人帮勘。谢谢您的盘:持!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涮舭,囊;醴趾删缢战⋯。捌基!:毒2上:盛纽蝴奄,所越村《I嘎仓>bIlff瓣)所仵地蚺·离文彦一上公。11)i僻套II%lJ:鑫!理121f.姚弘tl:制年龄泉秘爻袭K坡教莳艇艘婿划状况彤:业斡嶷糍亲妇芦毒』走襁稚磷媳糨屡丛彘选一室王蟀高连溯瞄乐七4B融丕-—_躺碰隆雯/厶《善郸』J心、是:、农嫂业髓抛.致米’扣毖水韬天堕绿髓n¨奘而扒t夜)产量tF.’前}收嘲阶饼(死,斤)种f瀹懈t元,厅)化肥、!氏鲋擞入tjoii"f’:&业}F站tj甜奄)磊善≮:麓是本地堇弛.配垫本土垒墓绵羊:M种过上是杰趟垒堇弛.配垫翻&土垫垒131
!叁垦苎查兰兰里苎竺坐塑翌尘望一..痛力搿鲻。拂摹总数母绵羊数.苷.搿殴种公羊数熘萃数2007蕾岔O4口锄oP2008午‘O一≥d?O立9—2009午4djdl6^7《最多耐跌t柳加f曲,40。p口刍|o最少时嫉【函/J)习dj0彦,^2‘旃卵僦f“革.;6耋数雌IfI筚数革:量敲种公荦毁玛蒂数2∞’乍2008年2009,l:嫩多jf’:f候tJ媛少时候()牛:蹦种址上是僚岛陬现在《j魄声彩n膨徽?£}总数l{f,l:毂牛犊致钟公f卜擞2007≈心孑d|‘|2(108勺:r么盘f/Ca,—21.11)9f『JJrn2o参}文,最多时候t矗必7)彳。r2O/石,最少时唳(,如,f)岁9友‘番-5:。洲过去是旋搴;扇m存撼白离县萨历]副黼,t§砬毅母屿敬t5靳敬砷公t§觳2(107午c-2c工2008气:文j2009乍j_)笳多埘嫉ton0"》丞。乏鹾少时6羹12,,11’30瘢偿硝微、帮总数哪猜数猜ff数公a矗数2忧}7年2008乍2009坼最多11寸鼷()最少时歧()5、鞋;拉情况\绵羊lfI苇oI:鼻§猪数量枣侨数酸单价敬盈啦街凝显’啦价数璧攀馋21,)07锥矗d2008年,Z2009乍,0詹多时跌(o御)00}最少时鼷(,支矽,,"’,d132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6、您珠牲舂f的放牧厅武楚:q砬然破牧②罔葬《耐然放牧·嘲w——草场面够{(『;_『)||荫栏丽纵t滑)l阳栏成木柳嘲敲盈f枷罔iiiielj棚精成/卜£r弓l4一卯·卯7、你IfJ家的草原锎草足够喂养雏箭l吗?①fI;坼够7.I如梨不够怎么小?国购买侧料②柳啷圳人草场I溅少辛1:告数量①其他7.2您蒙得饲苹土璎楚什么时mJ缺乏?E谢南H份l多7.9Jj份(9⋯.12Jj扮(Dl·3爿份8、您所带地纠滔的痰j芦;.L要行哪螳?盔;』}这塞li≥鑫;9、您所存地的配种受或蛰腾的家布哪吧(D崛查《雄水(多旗j}!.,II9.{删剃t趑免赀的"‘57①是《勤q;足9,1.I{cII粜{:楚纪:i5l}的.每次多少钱:SQ!生!正!L才墟)Io、怂所在地每午打儿次防疫针?①没行②l玖囝j次④3次(髟3次以l:⋯.I坶次打防j=c|11II足绝赞的m57、(f穗②不魁10.II{|fl粜不堪饱_|61}的.辑次多少钱:!五!"兰、收入和支出情况\奎‘I;{H撤牙I嫩销齿箭I:资收外iII“运输J1:发旅做生意败脚补年盼\入广:舳入I:游贴2007旬j厶15压坩2008印支焉l鼍曲2009尔&氏心目最多I叶跌(。2。,旋卒伶最少时畈‘0。09)a仨啦他:元/年\点}|I项H铆料,医疗救茸草场,交姐衣伢人情必建造房揪年份\种午化棚麟趔iH消费屋犁漫颤\肥镎建没椭2007钉:一而厶五细.一J丽2008椎一佰4‘.^“J1s2000佰一6从一a五最多时候E文一出一毛3—.’9oR,刀n最少时侯‘二一啵一6弓,—“纠jRI,您认为爿莉仃哪峰纠岽制约影响您的收^t,-f彰选h/①1日家政篇②西然j币境@浆jf垂W索刚,场价饼嘲场(-I..}Lk)而年跛⑥其他(清往fJ月)一2.魉的收入瞳乔维特FI常歼销:④晚②不隧如若不能,您以后准稀采墩怎惮的矗一℃增加收入:——3、您楚{I!f『薜靠借外位?‘0听②.投行/3.I如粜r『辨外债.束源楚哪ln:④靛ir贷款.屈楚科让删僻款3.2借款利息是雨商『.闷期银fj:潜贷利息?∥憋②不足3.3您的借款数额是多少?05∞元以卜②5娜.1000元@1001.2000元④200I一5000元⑤50c)卜l,j元@卜2,j正‘镦一5yi瓦(猕-10万元@lo,j元以lj133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四、生活地区情况I、您W为蚓撵止活存草原的其它‘家鞋留粥的人.他廿j生婴嚣哪螋厅1矗i致富:‘m猝辛,|:爵②外jj;打l,⑨擞生意(:!|)jl}伫药材.术列垮晦绦也‘}i地⑧其它——2、怂了|jI擘的外地入剑,荦:原来蛙为了.:<溉游②发胜合怍经济J啦F{谚15(灼粮食、甾产乩、革荆、约材等④其它——3、您家的苹啄拜托的灾⋯环境l;:lJ题订哪鹎:(可多选)国草场精溅jB化j②牮场!【I物多t羊性a£少④j||f地产’量:,澎少④水资渊缺少@睢原沙化⑥锥原盐碱化囝气I雯变暖5’瓮繁翟翟擀‰‘戮⑨洲籼汛懒源妊资隙妊资源①.}!I}、百汕、人然气等矿产:资源例药州⑨洲流、湖ilJl嚣水资源、醪旅游资隙、激化资源@疑他资源fi行注明l5.IHi;;f■绛歼&的资灏f贼*雌?f|-么It;fIIIJ歼发昀?I例如:土笙2i:.1990午)......................................:................一.........—.—...................::...............~.....———......................!............一一6.恐龙20067li.2008午仃没rJ·接受谴衣、№静i坎术培讲?2006÷f+§矽舀2007午耐}『2008年簖ri渐F明培iJff技术:Lj要内容:7.馨所≠F地区仃无牧吣lE离原{②没有②没布②没有71撕I粜存,他们辽离原纯地的原洲是什么?(jir多选,(j)生态移KJ蚝辩@豢止放牧、‘影卜fl;打I,J凶加收入乓醣k为城ti,生活更好⑤游牧@F戈l:学7.z辽离敉KI’i嘎套总J1数f!勺:’‘彭l嘛,②ll一2吣.@2卜30%,④3卜4鹏.@4l—so%⑥5卜60%⑦6I一70%(D马——(2009年)——(200$q二)——(2007,1:)3.2.您家的粒箭结构:①畸鼍:——②葶羔——。⑨千唾·套节。④羯币—。一(D母7f:②’}二椟——③}}公7f=<:④f!|:J:马②码驹——@pl公!§。:3.3.您宋的姓簖胜如甜J,龆游的(可多选):3.43.53.S.3.6.④I:l然敞牧③禽锎ll瞠荐⑨典它方式您骞的泽场面积继多少:——宙您船草场t谣有哪些川缝,硫积翘多少?(可多选’:①破牧牲吝。甫、②种精粮食①订②没订如粱订土婴种触f|.么:一(漪具体注明)(亩)③培养旅游项目(由)一一(订)(请注I吁>奉:∑一(元脾!,·娜栏时间——.\一i}},成本:.一,<二.一(‘圮)\/.面积:.I|ji积:.而积:宙由衍四,生括地区情况4.I-除r饲养牲蔚等农牧业生产,您认为所在地随灶否还仃其它更好n9经济沫濒:姥缝2签fi釜。如。.4.2.您汊为同样生活拄草原的萁它家鲢甯裕的人.他1fn!饕靠哪姥订哥i:i致甯:鳓养牡箭②再类奶源Ill搦③71’矿④出馋鲥材、本材⑤其它4.3.悠认为外地人剑革缀来主耍肚为_『:料、鲍_l=于镲④其他‘渍注l蚶,.荒槲£④水资漾缺少(t寿注明)44.1您认为这些6d题是从什么时闻歼始的?千万年以时建孱以后①肇场植被逼化口o②荤场iE物宓样性1碱少口D2孽场承够以后矗d136晰梆争抛渊㈣凇默。蚴涨一¨俐槲一撇彬够一麓竺㈣嬲燃一矬馐地t@~,豁A舞■裁嚣
!查垦!堕兰兰堡童墼些塑尘丝.③啦场荒漠化口④水资源缺少口⑤人L"I过多口口.⑥tt候变峨口日⑦:K他口4.4.2您认为造成以上环境¨题的』=i二蝥原蹦烂仆么:①l=】然的@人为的、③乒沩加自然l习紊4,5.今年您所舀:J也K有没订进行过农牧啦新技术蚺训?硝③没有4.5.I姗聚存,纰纵尊{=c7:是哪里?纂盏救豳./4.5.2甲均每年州隧儿次j_}}训?①1次@;一3次@《一5次④5次以上浒注明堵¨lI技术主要IJ|窬:整生蠡望垒:4,6.您所限地j并订没有挖约村的脱裂?jjMt@没_订4.6.1如聚订.枣要胜I哪些八?(y肖地牧L心,②外地人4.6.2母年侥{I.么nffmHI:始挖?①脊零国厦季③秋季④冬季4.7.您I,狮!地区fj’哪些资源【七较水富?(可彩嚣)、∥垛、I川l、火然气镣Ⅳ“产资源蝠y,鳙材③河流、涮”臼等水资源源⑨丈化资源⑥蕻他资i|噎【——(i荇往l!|:I)4,7.I⋯订已“SJ",}:发的资源-内’哪些?仆/zd,"l"问,r发的?(鲥如:煤炭.1990年)l叁蒸:J塑丛生趁:一』鱼£2丕.:圭笪生垒:墨石———。一——:~4.8.您所m地M仃兜牧K迁离原n地现豫?①前、g窆勐踊‘4是I如卷:自。.fl岜ffJ辽离躁【j:地的琢1日楚{rI么?(呵多选)①尘态棒L‘项I--1②禁lIj放牧③外m{jI:.增加收入④认为城市生活更好@游牧《)f女.I:学——f.8.2迂离牧f心I。I+哩乔总户擞的:①(10%.⑦11-20%.@21-:m隹,④31-40%.⑤4卜5(瞒@5卜6I腿(辩卜7l怖⑥7卜80%。碴凇l—1)(瞄@)90%4.9.您对茚场的乍态和,卜产现状的评价:①比承包以前得纠了改诲.⑨!l=态改辨r,佚产水-T"卜I砰丁.4.1=0您埘牧㈦竹乍活脱状盼评价;水jF提高了④g!产:水jF卜降了,生态条纠:恶化了.生态状况FI维,T幔)比承包d≯段蕾j-国鹾本泼彳|.么变化@比以脯蒂了4.1l您己k乃现经牧陡建设急需解决的嗣题赴什么?‘消拨顺序写山腑蕊项)望翌.臣&..匣望:④提商陕疗.]!!卜、交地、教商邻罄础敬施建设投入⑨积极订效弓I导基层或牧KffJc|{f,埘执行相笑草原歧皱(蕾为牧比硐I基层政腑捉供拥荚市场信息服务(:i}对基层-F:郝相嗷【心提供技术珥{铬,嘭为草场建醴提at金融、财政、保险等资金支持‘·i建9.牧比余作纽量!{国弓l迸喊建矗企业经营体@其它(浦注明1问卷结束,雨次谢游您的久力支持l137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谓研小组⑤筚场荒漠化口④水资源缺少口⑨人E1过多口⑥。£候变蠼口d⑦其他口4.4.2您认为造成以上环境I;_II题的j二要原闪是仆么:④自然的@人为朐、③灰伪加自然冈素4.5.今年您所在J也弦11;『没订进行过农牧业新投沭培训?』苫漪②没有4.5.I如粟存r甜l织单侮是哪里?鏖盏般.&/4.5.2jt"-,t§j每年钾:腮几次培训?①t次@;一3次@萌一5次④5次以上㈣j{}:l!Jj培iIIJ技术士要内容:丝生羞殖。4.64.7⑤文化资源⑥麒他资源——(i齑往f!|:I)4.7.111瓣已经”拨n{J资源订哪些?仆么时间,I:发的?(劬Jl基是~上』地垒垒趁:缝驻.:乏塑丝墨石一水资源源如:煤炭,1990印),........................,...。..........!.....................一●4-8·您所以地M仃光牧L心迁离原n地脱豫?①彳Tjl翌i蜘4.8.11[fj粜。fj。.他仃J迁禹原【j:地的l|:ll_I:f怂仆么?f呵多选)④!p态{}多L‘项目②禁fj:放牧@外Ⅲjj』:.增加投入④认为城市生活更好⑤游牧⑨f’史.I吖——1.8.2迁离牧比l。f’嘎奈总户觳的:①(10%.@Il_20%。@2卜3嘴,④31-41)%.⑥4卜5(】96@5卜6傩(粥卜70%@7卜80%’⑨8/一9(J%⑩>90%4.9.您对替场胸,卜态种I生J矗=现状的评价:①比承包以前得到丁改善。L》生态政辨了.m产水甲卜.降丁。4。10您对牧l心怕7I-"3l壬Jl|i状柏评价:水,卜提高了,④,j!产:水平卜.降了,生态条例:恶化了。生态状况卜降了喱≯化承包ii{『渡篙丁蒯本;:;}fP么变化@比以n扩糟丁4.1l您跌为现在牧随建发急需解决的嗣题楚t|么?(iO按顺序写山河舵项)受翌.臣&虚望:④提高医疗,甲生、奁越、救育锋旗础设施建设投入⑨积极订做引导基层或牧I心Ⅳ』贸彻执彳『相灵蕈艨政策@为牧吣羽I接屡政I行提供棚哭市场俯息服务㈦埘蕊屡一卜郝羽I牧I心挺供技术服:》j-,勇为荤场建醍嚏供金抛.财政.f装殓等资企支持l白建立:牧比冷作组织国引进戏建。矗:企业经营休氍哄窜(i青i誊『J月)蝴卷结求,再次i身}跗您的人力支持j138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蕾牧业调研小组管理于部调查问卷镣擞的领锋:怂姘!您煺甭感觉_f!;i在革燎澉漱锐城、生物多{F协消火、’¨I!i荒漠化铸。’系列列:域问题目舔严暖’f仔x』逮然』F蜷列耀的岛接感受栉,您烂恕女f陋魁伟幺麒冈譬破j’这些问题,懋义将_fcff细胞对7您胜箭也急}:想政变这竹被动的生活J,;iffif,从而lLf"l然叟抒久地为人类服务?为刷挎上述M题.我仃j;!:}t}举问卷。问誊究全从学术1i』j_究考虑,默J}}:}通过研究L生诲.1:fl11-活.不会刘您产生tE何不良膨I恂。我tiJ:l}I采墩严1}i!}的胀密描谶.j{j划.钳其它众多静管理周卷对I;您一起谷器.研究人删每只知_icl5_;:j卷11勺i{I【i宋,希淑您能谯一’忙乏‘-}·灿出㈣训,m蚴我们完成这项调焱.您的想地:盼会对我舭硬您f1身柏供人_}|!f功。浏i骞{您n0支墙j嘲维咐lq:]壁生f。&,圭之(i『i订:选项di,戳“√1)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201i年7月入n结构:60誊以,-一入览一.!露一40-60岁2.人骋<』磐芷20-40岁Z人羽√』窒——生!.I:2Q型—丛。.粥£垒.城r纯窍约{秘敬入阳疗动人I=l~L入2.2,您朐收入情况=总收入一圭逸!(问!L人均收入/年,站拳j莲丕杰、村。嘎焱)比jl戈3⑤次警艇以一l。X/2.3.其中一l:资4≈入竹多二po/础oo笕以卜(.岔J501-700冗⑨70l—1008j亡④t00I.tS00面⑥150卜2000元《驰o(】1、2501)冗⑦2501.3000元、瞧Z6joo元以土2.4您iE他的ji:篮牧八柴源存哪姆r。。抑tD经营销僻搿lh^ft②销代饲雅抖⑨返掩④旅游乙一——⑨其他2亘一2.5.您寒衢年朐绝肯j项“订蛸迪;。t+I’所订支m∞I七删枷似?IO%以p10-30%3阻60%60,80%89%以上@棼}:}④I爱疗(国敬。育选}草场趣雌⑨跫嗵触砒{囝禽物(劫{!!(物⑥.蜱他139J20j5氧.一●l;0i●,112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彳口口争口口口[3口d口口口
中央民蕨大学草原葺牧业调研小组2.6.您认为I郴些闪装制约影响您n0收入c可多选j:①圜家l也腠蝮浆《勘“然环境.(茹嗦庭1.IJ系④冀它———一一(请注明)2,7.您n0收入能者维拍:El常。"々『j:’2.7蕊I小0嚣腓删删渤撕川。入:轴灶枷-辨,1i跳.您以丽准篙朵取忿}f帕山式_I嚣ljH收入:右垒晓~2.8.您。1E.1西僻订外债?‘£晡②没订2.8.1flIl粜雨’f-.JL.{,⋯ij.米溺c继哪飘:g煦仃镄效②【心问僻敞2.s.2僻敞利息烂衙御-j:同删锹{j:借贷利息?①灶、(剖不是2.s.3您n0借鬏数右峨埏多少?i=f)500元以|、②j01.)000冗三、农牧跋嚣@”5肋i3.1.您冻m牲南总数:⑨1001.2000元④2001.5000元⑤500卜1万冗⑨5.一10万ji⑨1.O万元以上①绵誓——一(2009fr)——(2008年)_一(2007年)㈨I佯——一‘2009年)——(2008年)——(2007年、⑨._|二芝【2009小)一£z【2008fl:)£,£(2007年)@屿——(2009j1_一(2008q-)———(2007年)3.2.您家的批舒|删J:①呲t——②羊。——③种公?一——④嘲午——(置)研1·上(多牛4妻竺③争|I公7l二——①JiJ:t}——④’§i}:ij——③引-公JS——3.3.您镓flqU"li酊足如f11J嘤养棚fⅣ多避):≤鲫jI然放牧②岔调ll龆舔⑨垮它办式————(沁具体江明)3.4.您家的吼场jf|:f张地多少:』!!——由3.5.您纳∞:场j:蟹7r噼l圳}jj金,j斫移:赵多少?‘i;r多选):<£触牧靴裔【{汀)喀)肼肭微禽(Fh>③j;}f游旅游顾H(1_if)(幻j々壬I【给他人——(衙)t9非他~——【1jT)(∞注I!l!j)3:5.您家肿溺栏j{i『制:土丝“f,用甓继妒,戍水:—笸iL(元,年).用t羔删问您家腑棚j阍敲艟:——上一【个).朔隅『lI{f根:』.i柯.成术:绝t·圮)3,6.您¥r没i"-i’f·¨^牧啊饲荆j=;Ii丰I:!食作物?燃.影’Jj‘m粜仃’匕要{·Ir柑仆么:一——.i砸别.1砸微.『fii:f}=l河由靠i四、生活地区情况4.1.除r训弊牲断∞农牧业小,k.您迭冀舾纯地K赴否还仃眭它妪§fn0经济米iI《l4.2.您认为同样’‰‘住萃}蠛的j℃它密施寓矫的人.他IITLI;1.-:婴稚哪些订丽致寓:延徊箨撇静《玲类奶潞_ff;似0)71矿④ljI馋约材,小材⑤其它4-3.您认¨"J外地人剑草原来‘1:耍琏为j’:≤涨嘲_(,【=乐②发腥岔件经济顺Ej⑨收蚴#J:奶、革料、鲥柑等④萁他——“疗泣谢)4.4.您认为您所60出K的突班的:!!f!态纠:境柚题订’哪些?鹋场植被退化②草场生物多榉性溅少⑨筚场鬣滚化J誊凇资源缺少⑤人1.1过多囝鼠瞅变雌⑦其他(i{i17注明)4.4.1您认为这蝗问题是从仆么时问)f始的?’r-月tF以腑建嘲以历草场承包以用①草场植醵堪化口a②革J为,卜4{!f每样性减少口口、∥7140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⑨带:场荒漠化口∥④水资源缺少口g⑨八[I过多口∥口⑥6t候变暖口∥口(面弛池口4.4.24.5.令4.5.I4.5.24.6.您所m地R行没行挖l镰搁0现雾?‘嬲r②没有,4,6.1cI}:l粜有.土饕地¨那些入?Ci)当地牧比&细I’=}电人4.6,2f弘l二血仆么叫问,}:始挖?{膨零②嶷季⑨秋季④冬季4.7,您所刚也I爱甜哪蝗资源比较.I-龠?(iif彩选)................,..,........................!..................一泊笛水资源④旅游资源燃炭.1990譬)................。.......................!...。.......,......~——,.。.。.............................,【..,............一.........................。..............1.。..................一一....................j:...............一48.您所rL:地M汀尢牧【t辽离原f4.8.1如l粜『{.他们征离腭ifi:地的琢闪魁什么?(i哼多选)【D:卜态穆比顺11国接Ii:艘牧i砂pi“打I:.增朋lll亚入刚为城市生灞砸灯⑥游牧、◇“f划:。筘ri.}1.2征离牧比111"t堰纯心,:。=’数的:≤∥<“1%.②11-20%.⑨2卜:l鼢,④31一do%.⑨4卜默}%⑥5l_I{(玮⑦6卜7iY,"I,⑧7t一80%⑨81—90%⑩>90%4.9.您对证场帕乍巷羽哪!,m腿状的砰价,①Ll二尔包以前街划丁‘豫薛.蝠羽j,。水5F提高了.生态条,{:恶化了,{∞:E态改钟r.m产水jPIil锋丁。④_!,:水jrI、_J坪了,生态状况r脐了4.ff}您埘牧f心的乍i污脱状帕评价:lj翟七承包iiih-"女。赫r②拱水没什么变化⑨【t以ii{『茄丁4.1l您认为现在牧Ⅸ迎醍急蔼斛跌的问题煺仆么?(消按顺序写山前寸i颂)、!煦离I廷疗、⋯卜、交越.教育∞塍15;l;驶施建没投入鼢!板fr奎!(OI导罄胺域牧l屯{fJ爨i功执行稠父孳礅政策(函..工J牧【屯!l:lI蓐层政府耀洪}}l父市场信息服务q耐弘脎1f二ff|:利牧【心挝{.|l:披术JiI乏务:i跏草场建技捉dI余融、则政、保险蛰资金支持幽胜■:牧}心禽竹:鲕纵馥)0l姚成建矗.氽_k经蒋体堪蜞它(iff『j:l-.{{f:I)棚卷结求,Ⅳ次鲥酣您的人力支持:141
中央民映大学草原蕾牧业调研小组———————————————_■_一_■——_———————————————一?管理干部诲查问卷。⋯i.婚散昭领导;怨盘|!|您性甭感觉现任翁原植被锐减、生物多样性消吠、j莨地藏漠纯镣;+系列环=|ji}问题目菇严厦?份如这g§环境问题的阿接感受1爵,:您挺想翘l遂越什么原聪孽徽了这些田题.您义将曲}似膨对?您是否眭5急’J:想政变这种拔轨相生活崩嘶,从而tLl|了然更持久地为人类服务?,为li=i|答』:述问题.我fI.1敷汁本蚵卷。闰卷充垒从学术研究考l良以{p斓i遵彤f究嫂替,I:作!拄洒。不会对您产:生经阿_=1=:R彤响。我O"J4哿采取严格的像密措施。Jr.目订其它众多的管噼同巷和您一起答卷.研究人牙将只知道阿卷艟结聚。希黧您能矗仃妒之巾抽出州’f硪协助找{fj完成这项调褒.您豹意见将会肘我徉J搜您向身育搬大帮助。漪|谢您的支持!i剧请时问,z!!!毯(f疗n!qi盎项dF置《“、,’)一、麓黜所&所矗牲(嘎蠢)!j市’(搬)¨.‘№刖:④拐②女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2011年7月地豳蛾,蛳镇r苏木2受委毒£{惑}寸、嘎乔)所赴地鞭离l公m)1.2.年龄:~i生1.3.比谤:①泌旅1.’ii.您所f!l:!地博人11最多的lt竣煺臻6:茎篓萎雾,獭1.您的以雏:组岱必洫.盈t、基本情况~、学及以.1二乏卜您韵家赶人数:主人人以结构,60岁以上—~人蝣£客40.60岁——人!!I;一』室2040岁Z人男』。£塞。—L坐:卫投型Z厶。粥』虫£其r扎订经济收入盼劈动人f:_I.匕人2.2.匏j以"fkA情况:总收入l£五c,印).入均璋5(入主纛叠丕。【/j】=i)2.3.其中玎f:资收凡彳『多少:,:DSoo冗狱I"③殉1-700元⑨70I.IⅨm元④l001.1500抛@1501-2000死@2001-2500冗⑦2501.3000诧@3000元队j二2.4您嚣他纳垂婴收入来源窍‘哪棼?国灞觜_Ii!j饵诲一舳②销俘饲草料③迤输④旅游@其他“j:!}}董Illj)2.5.您寨雠年的绝钔顾日前蝼监.-’I所订支出的l七fj;I}如船Y10%以}①堪科口②蹉疗口④教育口④难场迎i5}口⑨绽.ii亚迎讯口⑥食物日7国农物配/@:赡他口60.80%口80%铁上口口,∥142罗昌昌吕口3‰j//嗍口订口Ⅳ∥口。口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2^‰裟哟镙鬻‘翟麓案积它叠墨趟嘞注明,①国家I屯欣政浆②哟然:l=}=境@家庭W案铹它尘垒强毯汪“奇注明)2.7您∞收入能西维持翔;常玎{il:j:(:!|)能圆幂能2.7.I如若j:能.您以席准备罗墩怎样的口式增:{J}I收入:k衅瘤墨曲丑缪莒2.8.您毽甭彳i{}有外债?《p啕’②没存2.8.1如果存储外债.来源燧哪里:④钺行霓戟②LC闯{iL}敖2.R.2僻款利息越否两]j同心镟{,借贷利息?囝烂②不楚2.8.3您∞借款鼹额艇多少?(Dsoo元以卜勘01,1000元③f001.2000元④2001-5000元@5001-]万元⑥I-2万元⑦2—5万元⑧5一iO万元@而万元以上三、农牧业生产情况3.1.您寒舯利:射总数:(参绵蕾≤2芝(2009ff)左垃(2008年)石理(2007年)②Ib葶垂!(20091:)—粤亟一(2008印)垂(2007年)@化t勰200q蚴雅(2008年)雄(2007年l@马』≥(2009年J圭乏(2008tF,鲤(2007{#)3.z.您家的彳):c:酊结馏:①辟羊.趣②币羔型芝@种公节.£匕④捅葶么(Df砷牛f[I熟②7p犊4芝③种公,f:z.④蝌qg趟@码驸<@PI,t21§z3。3’镒燃如。誉黧嚣参裱:赫堡鲻滞删㈣①l:=l然放牧⑨禽饲嘴莽《秘键它矗式:蟹三巍垂({疗具体注明)3.4.您凉的草场耐秘魁多少:!:::11j!f3。5.您晌革场蕾崾裔I噼些川途,而积魁多少?t-r多选):3.5.3.6.①订②没有细聚商i璎种橼什么:——,面秘:——,瓶积:.币i私{t漕宙佰四、生滔地区惦况4.1..除了饲莽{!!|=南等椒牧业生产.您认为所在地心趱否还·仃共它更酊的经济来il《}:、订上4.2.您认为翻榉生活住孳原闯蕻它家庭寓裕{lq人.他ffJ-]t饕舷哪些方蕊致寓:④饲养糕箭⑧磊类奶涨;t!It!}⑨彳1:”、④【把僻约丰孝、术材⑤其它4.34.4@)草场植被j睦化②草场!E物彰样性减少:r^Jj年以瓣口2建躁以历草场承包以席口Ⅱ/d143
中央民族大学草原畜牧业调研小组③草场荒漠化口圈④水资源缺少口D阻⑨人口过多口口/⑥tt候变睽口留,⑦眭他贫拟n盘旋、口。豇74.412您认为造成以上环境问题的j:婴原田蹩l:P么:①l=I然的②人为的⑥欠为加n然lⅪ豪4.5.今年您所诒-|i}医有没彳了进行过杖牧业新技术臻训?①柯②没有4.5.1缸l粜有.纰织单位.足哪里?——4.5.2‘I‘均母年『1:臆JLik培训?①1次Q2-3次@4—5次④5玖以上itlil!明培训技术i要内容:一4.6.您所庄地阿fi-没有挖约=}{!l’的垅象?(渐②没有4.6.ImI聚存.主要煺哪些人?①当地牧【也◎外地人4.62侮i{=侄{|么时闻开蠡台{27Q赛零⑧夏季@袱乖④冬季4.7.您所化地区仃哪些资源比较:#禽?(可彩选Lay碗、吖lilI}、大然气等悖、产淤iJ;《!④,,霸材③河流、湖泊落水资源④旅游资源⑤殳化资i{{il⑥麒他资源酲歪《i疗注19j)4.7.I}==l阔已纾"发的资源柏‘哪蝗?fl‘么{{’I’阀,f:发的?(例如:煤炭.199Io年).....................。.......,.......j:..,......。....一、....,.。.。........................,.........j:...........,...-..一。8.您而面磊面瓦茬i磊磊_.|!赢i面rl磊F4.8.1妇}聚何.他训辽离琢缇地的躁跚链{{么?(阿多选)①生态移吣顾H②禁II:放牧⑨外出打l:.增加收入④认为城ll=『生活耍_垒,_⑥游牧⑥币。殳一l:学一1.8.2辽离收比Ill嘎市总户数的:①7(11)%.②l卜20%,③2】一:;鳓,④:11一do%.⑥d1—5f糕⑥5卜60%⑦6卜7淋⑧7卜80%’@1—9I瞄⑩>90%4,9.您对肇场朐,|i态和VI-卢现:IJi:的评价:①比乐翘以前得到’r政瓣。②噬,。水平挺离了,生态条件恶化了。⑨生态l:!;c静了,啦产水平I-降了。i否呀:产:水平卜.降’T,生态状况卜降了4.IO您埘目史比的’l:活或状的评阶:。.¨篇篇鬻尝嚣篓急需解喾鬻裂i翁4I:游梭毒鬻慧需怒,Q叟匿鱼翌4.¨您认乃现征牧防建议急需解决晌嗣题烛仆么?(游梭顺序写出时彳i.rjii)i型i型臣竣£芝①提痢医疗、11生、交通,牧育锋基础殴施建波投入④秘板有设引导基层戏牧t心tl"Jf{!彻执行相火草J敷政策@为牧比艰I罄层政府提“}拥灾市场信息服务(,l咐丛层二P部和I牧【心提供技术服务r嘞为苹场建I垃提供金融、财政,保除等资金支持n套建立牧K合作鲡纵⑦引进戒建立企业经营体@冀它(谁注明)14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额尔古纳市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研究,2009年11月.[2]鄂伦春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智慧刍议[J],北方经济,2012年171期,第一作者.145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铹、与动日期:眇钐月伊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青春诗[意]卡尔杜齐.刘儒庭译.漓江出版社(2001)
- 2013呼伦贝尔精品旅游线路
-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普通用卷(1)
- 天资差异.(美)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美)彼得·迈尔斯
- 基于战略联盟贝尔电子竞争优势构建的策略研究
- 欧美学界关于皮埃尔·贝尔史学探究
- 上海贝尔 i-240w-q路由器设置方法
- 呼伦贝尔养马计划书
-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退化预测模型的研究
- 从评价理论视角探析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态度意义
- 2012年呼伦贝尔市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质量分析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17届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人教版
- 贝尔德直读光谱仪培训题材
- 呼伦贝尔的旅游主要分为三条线
- 基于casa模型的呼伦贝尔地区npp估算研究
-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
- 推荐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 附件二
- 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力学试卷1参考答案